CN104070854B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854B
CN104070854B CN201410093470.7A CN201410093470A CN104070854B CN 104070854 B CN104070854 B CN 104070854B CN 201410093470 A CN201410093470 A CN 201410093470A CN 104070854 B CN104070854 B CN 1040708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ing axle
printer
cam
gear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34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854A (zh
Inventor
有贺勇一
森山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57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565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57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64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5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64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20Platen adjustments for varying the strength of impression, for a varying number of papers, for wear or for alignment, or for print gap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0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0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 B41J25/3082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ans on the print head carriage, e.g. for rotation around a guide bar or using a rotatable eccentric b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0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 B41J25/308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ans on the printer frame, e.g. for rotation of an eccentric carriage guide shaft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机(1)。打印机(1)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通过使支承头滑架(59)的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相对于压印构件(25)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来调整间隙。为了间隙调整而使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同步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具备:与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正交的旋转轴(101);与旋转轴(101)同轴地设置的第一驱动侧齿轮(104)、第二驱动侧齿轮(105);与第一引导轴(57)同轴地设置并与第一驱动侧齿轮(104)啮合的第一从动侧齿轮(106);与第二引导轴(58)同轴地设置并与第二驱动侧齿轮(105)啮合的第二从动侧齿轮(107)。

Description

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对打印头与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
本申请对在2013年3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65782号公报、在2013年3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65786号公报以及在2013年3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65787号公报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打印机例如喷墨打印机具备对喷墨头的喷嘴面与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或喷嘴面与在压印构件上运送的打印介质的打印面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能够根据打印介质的规格(厚度、表面状态)、打印机的状态(错误状态)等,通过打印机内置的控制部或来自上位设备的控制信号,对喷嘴面与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或者喷嘴面与打印介质的打印面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
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具备这种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这些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打印机通过两根滑架引导轴来支承搭载有记录头的滑架。两根滑架引导轴安装在升降框架。升降框架能够升降地安装在位于滑架引导轴的两侧的打印机侧框架的一方。
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将安装在打印机主体的升降用马达的旋转通过齿轮式传递机构向一方的滑架引导轴传递。而且,将向该滑架引导轴传递的旋转通过安装有升降框架且由多张正齿轮构成的齿轮列向另一方的滑架引导轴传递。在各滑架引导轴的轴端部配置有使滑架引导轴的旋转变化成该滑架引导轴的升降运动的凸轮机构。当各滑架引导轴同步旋转时,各滑架引导轴通过旋转凸轮式的转换机构而同步升降,从而搭载在滑架上的记录头与固定侧的压印构件的间隙增减。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从一方的滑架引导轴向另一方的滑架引导轴传递旋转的机构,公开了如下机构:除由多个正齿轮构成的齿轮列以外还使用架设在两根滑架引导轴之间的同步带的机构、以及使用架设在安装于两根滑架引导轴的轴端部的旋转圆板之间的连结棒的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0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80209号公报
此处,在以往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中存在如下的应当解决的课题。第一,就通过由正齿轮构成的齿轮列将两根滑架引导轴连结而使其同步旋转的同步旋转机构而言,需要在双方的滑架引导轴之间配置多张正齿轮。因此,随着轴间距离的增加,构成同步旋转机构的正齿轮的张数增加,安装这些部件的升降框架也变大。而且,由于需要使升降用马达的旋转减速地进行传递,因此因减速而导致需要规定张数以上的正齿轮。因此,同步旋转机构的设置空间也变大。
在使用同步带的机构中也需要确保在两轴间架设的同步带的设置空间,因此当轴间距离大的情况下,设置空间变大变多。同样,在安装在两轴的旋转圆板架设有连结棒的机构中,需要确保随着旋转圆板移动的连结棒的移动空间,因此导致设置空间变大。
第二,由于由正齿轮构成的同步旋转机构在各齿轮的啮合中存在齿隙,因此在旋转的传递开始时、反旋转时等会因齿隙造成双方的滑架引导轴不能精度良好地同步旋转。若双方的滑架引导轴不同步旋转,则随着旋转产生的各滑架引导轴的升降量也产生偏差。其结果为,对于压印构件间隙,可能在一方的滑架引导轴侧与另一方的滑架引导轴侧产生偏差。
在使用同步带的机构中,也可能因同步带的齿与架设有该同步带的齿的齿轮之间的齿隙产生同样的弊病。而且,在将连结棒架设在旋转圆板的机构中,也可能因旋转圆板与连结棒之间的连结轴部分等的晃动等产生同样的弊病。
为了避免这种同步驱动的偏差,需要在用于将各轴的旋转转换成各轴的升降动作的凸轮机构设置游隙(死区)。这样,能够在解除了各轴的旋转开始时、反转时的同步旋转机构中的齿轮间的齿隙而形成同步旋转状态后使双方的轴升降,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压印构件间隙调整。但是,由于在旋转凸轮设置有游隙,因此造成旋转凸轮的径变大,凸轮机构的设置空间增加。
第三,在以往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中,安装在打印机主体的固定侧的升降用马达的旋转通过齿轮式传递机构向升降侧的滑架引导轴传递。在齿轮式传递机构中,保持固定侧的正齿轮与升降侧的正齿轮啮合的状态。由于需要维持固定侧与升降侧的齿轮的啮合状态,因此不能增大升降侧的正齿轮的升降量。因此,存在难以增大压印构件间隙调整量的情况。
第四,齿轮式传递机构由绕与滑架引导轴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线旋转的多个正齿轮构成。当来自固定侧的升降用马达侧的旋转力传递至与滑架引导轴以同轴的方式固定的齿轮时,对该齿轮从驱动侧的齿轮在旋转方向上作用有力。因此,在使滑架引导轴升降的方向上作用有力。为了防止因这种力导致滑架引导轴升降,需要配置能够产生大的弹性力的弹簧构件而压紧滑架引导轴。由于如此作用有大的力,因此将滑架引导轴支承的部位、齿轮等部件的耐久性降低,而且也需要大的弹簧构件的设置空间。
第五,在以往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中,在打印机主体安装的固定侧的升降用马达的旋转通过由正齿轮构成的齿轮式传递机构传递至升降侧(可动侧)的滑架引导轴。在齿轮式传递机构中,固定侧的正齿轮与升降侧的正齿轮保持啮合状态。由于需要保持固定侧与升降侧的齿轮的啮合不解除,因此不能增加升降侧的正齿轮的升降量。因此,存在难以增加压印构件间隙调整量的情况。同样,也不能使旋转侧的齿轮与升降侧的齿轮向它们的齿宽度方向(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偏离。因此,不能设置为使驱动源侧的固定侧的部位与升降侧的部位在齿宽度方向上大幅度偏离的配置,从而它们的布局受限。
第六,在打印机中,用于通过压印构件运送打印介质的运送辊隔着压印构件而配置在运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运送辊配置在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上,并架设在其两侧的打印机侧框架。向运送辊传递旋转的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部件配置在一方的打印机侧框架的外侧。因此,难以确保将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配置在配置有动力传递机构的打印机侧框架侧的空间。因此,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不得不配置在相反侧的打印机侧框架侧,因而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配置受限。
发明内容
鉴于这种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具有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该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部件数量少而不需要过多的设置空间的同步旋转机构。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具有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该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能够精度良好地使两根滑架引导轴同步旋转的同步旋转机构。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具备间隙调整量大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具有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该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在间隙调整方向上不会作用有较大的力的旋转传递机构。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具备固定侧的部位与可动侧的部位的布局的自由度高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
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不论有无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都能够在位于打印介质运送路的两侧的打印机侧框架的任意一侧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打印头;头滑架,其搭载有所述打印头;第一引导轴以及第二引导轴,其支承所述头滑架,并相互平行地延伸;压印构件,其与所述打印头对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其通过使所述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沿相对于所述压印构件接近以及离开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来进行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调整,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使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同步地进行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所述同步旋转机构具备:旋转轴,其在与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一驱动侧齿轮以及第二驱动侧齿轮,其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设置;第一从动侧齿轮,其与所述第一引导轴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第一驱动侧齿轮啮合;第二从动侧齿轮,其与所述第二引导轴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第二驱动侧齿轮啮合。
(应用例2)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侧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侧齿轮为蜗杆,所述第一从动侧齿轮以及所述第二从动侧齿轮为蜗轮。
根据这些结构,在同步旋转机构中,在以与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正交的状态配置的旋转轴设置有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即,在旋转轴上,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同轴地固定,或者,同轴地一体形成。旋转轴的旋转从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传递至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侧的第一从动侧齿轮、第二从动侧齿轮。在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的轴间距离大的情况下,只要加长旋转轴的轴长即可,而无需增加齿轮的张数。因此,与由多个正齿轮构成的同步旋转机构等以往的同步旋转机构相比,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构成同步旋转机构,也可以减少设置空间。
而且,由于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设置在同一旋转轴,因此与旋转轴成为一体而完全同步旋转。由于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与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第一从动侧齿轮、第二从动侧齿轮啮合,因此与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正齿轮彼此的啮合的情况相比啮合的齿隙少。特别在圆筒蜗杆齿轮对的情况下齿隙实质为零。因此,由于能够使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精度良好地同步旋转,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压印构件间隙调整。
此外,当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使用蜗杆而第一从动侧齿轮、第二从动侧齿轮使用蜗轮的情况下,与利用正齿轮的啮合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为了得到规定的减速比所需的齿轮的张数。因此,有利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小型化、紧凑化。
而且,第一驱动侧齿轮以及第一从动侧齿轮以它们的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状态啮合。同样,第二驱动侧齿轮以及第二从动侧齿轮以它们的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状态啮合。当将所述第一驱动侧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侧齿轮设置为蜗杆,将所述第一从动侧齿轮以及所述第二从动侧齿轮设置为蜗轮时,能够形成这种啮合。也可以取代这种圆筒蜗杆齿轮对而使用伞齿轮。
而且,第一驱动侧齿轮、第二驱动侧齿轮与第一从动侧齿轮、第二从动侧齿轮以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状态啮合。从驱动侧齿轮对从动侧齿轮实质上不作用有使从动侧齿轮在其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方向上的力。不作用有使安装有从动侧齿轮的引导轴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力。因此,与通过正齿轮的啮合形成的齿轮式传递机构的情况不同,对引导轴不作用有在间隙调整方向上较大的力,从而无需为了使引导轴不在间隙调整方向上移动而利用较大的弹性力将其压紧。
(应用例3)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将所述第一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第一引导轴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第一凸轮机构;以及将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第二引导轴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第二凸轮机构,所述第一凸轮机构、第二凸轮机构为同一结构的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具备:旋转凸轮,其与所述第一引导轴或所述第二引导轴同轴地固定,并具备外周凸轮面;凸轮从动件,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周凸轮面滑动地抵接,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中,如上文所述,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精度良好地同步旋转。因此,无需在将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向它们的轴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旋转凸轮式的凸轮机构中设置用于将双方的引导轴的同步旋转的偏差吸收的游隙。因此,由于能够减小旋转凸轮的径,因此有利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小型化。而且,能够短时间而效率良好地进行压印构件间隙调整。
(应用例4)如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侧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引导轴的一方的第一轴端部,所述第二从动侧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与所述第一轴端部同一侧的轴端部,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引导轴的两侧的轴端部,所述第二凸轮机构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两侧的轴端部。
根据该结构,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在它们的两侧的轴端部通过第一凸轮机构、第二凸轮机构而与旋转同步地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因此,在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的轴线方向上也能够无偏差而精度良好地调整压印构件间隙。
(应用例5)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的旋转驱动源以及被该旋转驱动源旋转驱动的固定侧旋转轴;将所述固定侧旋转轴与所述同步旋转机构的所述旋转轴连结的万向接头。
根据该结构,旋转驱动源与驱动侧旋转轴一般配置在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侧的旋转轴与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一起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固定侧的驱动侧旋转轴与移动侧的旋转轴之间通过万向接头连结。即使移动侧的旋转轴沿间隙调整方向位移,旋转力也从驱动侧旋转轴向移动侧的旋转轴传递。与在维持正齿轮彼此的啮合的状态下相对于一方的驱动侧的正齿轮而使移动侧的正齿轮移动的情况相比,容易增大移动侧的旋转轴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量。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间隙调整量大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
(应用例6)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打印头;压印构件,其与所述打印头对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其调整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可动侧单元,其能够沿作为所述间隙增减的方向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固定侧单元,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可动侧旋转轴,其搭载在所述可动侧单元;固定侧旋转轴,其搭载在所述固定侧单元;万向接头单元,其将所述固定侧旋转轴与所述可动侧旋转轴连结,所述打印头以及所述压印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搭载在所述可动侧单元,所述打印头以及所述压印构件中的另一方的构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间隙调整时移动的可动侧单元通过万向接头单元而与固定侧单元连结。即使可动侧旋转轴沿间隙调整方向位移,旋转力也从固定侧旋转轴向可动侧旋转轴传递。万向接头单元与利用正齿轮彼此的啮合的旋转传递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可动侧旋转轴大幅度位移。因此,能够实现间隙调整量大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
而且,万向接头单元能够使可动侧单元相对于固定侧单元不仅沿间隙调整方向还能够沿与其正交的方向进行位移。因此,具有固定侧单元与可动侧单元的布局的自由度增加的优点。
(应用例7)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接头单元具备:与所述固定侧旋转轴连结的固定侧万向接头部;与所述可动侧旋转轴连结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
根据该结构,可动侧旋转轴不改变其姿势而能够沿与旋转中心线正交的方向位移。
(应用例8)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搭载有所述打印头的头滑架;将所述头滑架支承为能够在与所述间隙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的状态的引导轴,所述引导轴搭载在所述可动侧单元。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打印头相对于压印构件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
(应用例9)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将所述可动侧旋转轴的旋转向所述引导轴传递的旋转传递机构;将所述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所述可动侧单元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凸轮机构。
(应用例10)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与所述可动侧旋转轴同轴地设置的蜗杆;与所述引导轴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
(应用例11)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机构具备:与所述引导轴成为一体地旋转并具备外周凸轮面的旋转凸轮;凸轮从动件,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周凸轮面滑动地抵接,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根据这些结构,在以与引导轴正交的状态配置的可动侧旋转轴设置有蜗杆,可动侧旋转轴的旋转通过蜗杆以及蜗轮而向引导轴传递。与通过正齿轮彼此的啮合传递旋转力的情况相比能够构成小型而紧凑的传递机构。
而且,由于蜗杆与蜗轮以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状态啮合,因此与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正齿轮彼此的啮合的情况相比,啮合的齿隙少。特别在蜗杆齿轮对的情况下齿隙实质为零。因此,能够准确地将可动侧旋转轴的旋转向引导轴传递,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压印构件间隙调整。
此外,通过蜗杆与蜗轮的组合,与使用正齿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较大的减速比。因此,由于可以减少为了得到规定的减速比所需的齿轮的张数,因此有利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小型化、紧凑化。
而且,蜗杆与蜗轮以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状态啮合。从驱动侧的蜗杆对从动侧的蜗轮实质上不作用有使从动侧的蜗轮在其旋转方向移动的方向上的力。即,不作用有使安装有蜗轮的引导轴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力。因此,与通过正齿轮的啮合形成的传递机构的情况不同,对引导轴不作用有在间隙调整方向上较大的力,从而无需为了使引导轴不在间隙调整方向上移动而利用较大的弹性力将其压紧。
而且,作为将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引导轴的沿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凸轮机构能够使用如下的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具备:与所述引导轴成为一体地旋转并具备外周凸轮面的旋转凸轮;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周凸轮面滑动地抵接的凸轮从动件。在该情况下,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应用例12)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打印头;头滑架,其搭载有所述打印头;引导轴,其将所述头滑架支承为能够沿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滑动;压印构件,其隔着所述打印介质运送路而与所述打印头对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其通过使所述引导轴沿相对于所述压印构件接近以及离开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来进行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调整;打印机侧框架,其位于所述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将所述引导轴的两侧的轴端部分别支承为能够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向所述引导轴传递旋转的旋转传递机构、将所述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引导轴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凸轮机构,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以及所述凸轮机构沿着一方的所述打印机侧框架的朝向打印机内侧的框架内侧表面配置。
位于打印介质运送路的两侧的打印机侧框架的间隔设置成比头滑架的移动所需的宽度宽,以使在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头滑架不会碰撞。因此,在打印机侧框架的内侧部分容易形成死区。根据该结构,针对这种问题,沿着打印机侧框架的内侧表面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结构部件。因此,在沿着打印机侧框架的外侧表面配置用于向介质运送辊传递旋转的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沿着该打印机侧框架的内侧表面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结构部件。因此,不会因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使得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配置位置受限,而在打印介质运送路的任意一侧均能够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从而布局的自由度增加。
(应用例13)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沿着所述框架内侧表面而在与所述引导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设置的蜗杆;与所述引导轴的所述轴端部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所述凸轮机构具备:安装在所述引导轴的所述轴端部并位于所述蜗轮与所述框架内侧表面之间的旋转凸轮;配置在所述框架内侧表面的能够与所述旋转凸轮的外周凸轮面抵接的位置的凸轮从动件,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在通过由正齿轮构成的齿轮列构成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旋转传递机构的情况下需要多张正齿轮,而且,也需要安装这些正齿轮的框架。根据该结构,由于本发明的旋转传递机构使用蜗杆齿轮,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减少设置空间。因此,即使沿着打印机侧框架的内侧表面进行配置,也能够抑制打印机的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加。
(应用例14)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架设在所述打印机侧框架之间并沿着所述打印介质运送路运送打印介质的介质运送辊;向所述介质运送辊传递来自旋转驱动源的旋转的动力传递机构,沿着一方的所述打印机侧框架的所述内侧表面配置有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以及所述凸轮机构,沿着该打印机侧框架的相反侧的框架外侧表面配置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
(应用例15)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当所述头滑架超过规定的位置而与所述打印机侧框架接近时能够与该头滑架抵接的滑架抵接构件。
根据这些结构,由于沿着打印机侧框架的内侧表面配置有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结构部件,因此能够在同一打印机侧框架的内侧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在其外侧配置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
(应用例16)根据上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的固定侧旋转轴;将所述固定侧旋转轴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万向接头。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固定侧旋转轴与旋转轴配置为在与它们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偏离的状态。因此,在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中,相对于其固定侧的部件的、与引导轴一起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一侧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简要纵剖视图以及局部剖视图。
图4为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并表示将反转单元打开了的状态。
图5为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打印机机构部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图5的打印机机构部的前侧立体图。
图7为表示图5的打印机机构部的后侧立体图。
图8为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后侧立体图。
图9为表示图8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前侧立体图。
图10为表示图8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图8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图8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的局部侧视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打印机主体部,2A主体壳体,3反转单元,4凹部,5供纸盒装配部,6供纸盒,7排纸盘,8排纸口、9操作面,10a、10b、11开闭盖,12纸供给路,13主体侧运送路,14反转用运送路,15供纸辊,16阻尼辊,17运送辊,18从动辊,20纸检测杆,21送纸辊对,22打印头,23第一排纸辊对,24第二排纸辊对,25压印构件,30共通路径,31第一运送辊,31a辊轴,32从动辊,33第二运送辊,34从动辊,41单元外壳,42背面盖,43操作杆,50打印机机构部,51打印机主体框架,52底板框架,53侧框架,54侧框架,55前框架,56后框架,57第一引导轴,58第二引导轴,59头滑架,60同步带,61滑架驱动马达,62扭转螺旋弹簧,63、64拉伸螺旋弹簧,70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80固定侧单元,81马达,82传递齿轮列,83固定侧旋转轴,83a旋转中心线,84小齿轮,85中间传递齿轮,86轴侧传递齿轮,87蜗杆齿轮,90万向接头单元,91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2可动侧万向接头部,100可动侧单元,101可动侧旋转轴,102第一支架,102e弹簧卡挂件,103第二支架,103e弹簧卡挂件,104第一蜗杆,105第二蜗杆,106第一蜗轮,107第二蜗轮,110第一旋转凸轮机构,111旋转凸轮,112外周凸轮面,113凸轮从动件,120第二旋转凸轮机构,121旋转凸轮,122外周凸轮面,123凸轮从动件,130复合齿轮,131外齿齿轮,132外齿齿轮,133外齿齿轮,134转动轴,135辊支承板,140动力传递机构,141马达,142小齿轮,144传递齿轮,146传递齿轮,147同步带,HP初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将本发明应用在具备能够两面打印的反转单元的喷墨打印机中。也同样能够将本发明应用在不具备反转单元的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以外的打印机。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时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从后方观察打印机时的外观立体图。而且,图3(a)为表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简要纵剖视图,图3(b)为局部纵剖视图。
主要参照图1、图2,对打印机1的整体的形状进行说明。打印机1具备打印机主体部2与反转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被整体呈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长的长方体形状的主体壳体2A覆盖,在其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4,在此处装配有反转单元3。反转单元3为用于在使作为片状的介质的打印纸(以下,简称为“纸”。)的表背反转了的状态下使该纸返回打印机主体部2的单元。而且,反转单元3如后文所述为开闭式的反转单元,并能够以其打印机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分为中心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打开。
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设置有供纸盒装配部5。供纸盒装配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在供纸盒装配部5能够从前方拆装地装配有供纸盒6。在供纸盒装配部5的上侧安装有排纸盘7。排纸盘7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在排纸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8。
排纸口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形成操作面9。在操作面9配列有电源开关9a、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盘7以及排纸口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安装有矩形的开闭盖10a、10b。当打开这些开闭盖10a、10b时,墨盒装配部(未图示)开口,而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打印机上表面部分形成大致平坦的面,在其中央部分安装有维护用的开闭盖11。
[关于打印机的纸运送路径]
参照图3,对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特别是纸运送路径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有纸供给路12、主体侧运送路13以及反转用运送路14。纸供给路12以及主体侧运送路13形成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反转用运送路14形成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
纸供给路12为将以层叠状态收纳在供纸盒6中的规定尺寸的纸P向主体侧运送路13供给的运送路径。纸供给路12从供纸盒装配部5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朝向打印机后方向斜上方延伸,并向打印机前方弯曲而与主体侧运送路13连接。收纳在供纸盒6中的纸P通过供纸辊15而向纸供给路12送出。送出了的纸通过作为介质分离辊的阻尼辊16与运送辊17的夹持部而一张一张地送出。通过阻尼辊16与运送辊17的夹持部送出的纸P通过运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夹持部而向主体侧运送路13运送。
主体侧运送路13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沿大致水平延伸而到达排纸口8的运送路径。沿着主体侧运送路13,从其纸运送方向的上游侧依次配置有纸检测杆20、送纸辊对21、打印头22、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打印头22为喷墨头,相对于其喷嘴面而以固定的间隙配置有压印构件25。
从纸供给路12送入主体侧运送路13的纸通过运送辊17一边将纸检测杆20上压一边被送入送纸辊对21。被送入送纸辊对21的纸通过送纸辊对21而经由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向第一排纸辊对23运送。被送入第一排纸辊对23的纸经由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而从排纸口8向排纸盘7排出。
另一方面,形成在反转单元3的内部的反转用运送路14为相对于主体侧运送路13而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且作为整体而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描画环形的运送路径。反转用运送路14具备:与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而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侧路径26;与该上侧路径26连续而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并以直线状延伸的向下路径27;与该向下路径27连续而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弯曲并延伸的下侧路径28;以及从该下侧路径28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的向上路径29。
向上路径29的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弯曲,并与上述的纸供给路12的中途位置合流。因此,向上路径29与纸供给路12的下游侧的部分成为共通路径30。该共通路径30为沿着纸运送辊17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路径。
在上侧路径26与向下路径27之间配置有第一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在下侧路径28与向上路径29之间配置有第二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从主体侧运送路13送入反转用运送路14的纸被送入第一运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夹持部,通过第一运送辊31送入第二运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夹持部,通过第二运送辊33送入运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夹持部。之后,纸通过运送辊17被再次送入主体侧运送路13。
通过经由环形状的反转用运送路14,使纸以表背反转的状态返回主体侧运送路13。因此,通过使纸经由反转用运送路14,能够进行纸的两面打印。
此处,在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上游端、反转用运送路14的上游端以及共通路径30的下游端的合流部35配置有路径切换挡板36。路径切换挡板36被配置为以其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为中心而能够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转动的状态。在通常的状态下,路径切换挡板36通过其自重而保持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侧的挡板主体部分载置于运送辊17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切换位置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从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一侧反馈来的纸被路径切换挡板36向反转用运送路14侧引导。纸经由反转用运送路14而再次返回合流部35。路径切换挡板36被返回合流部35的纸上压,而能够从第一切换位置移动至第二切换位置。当路径切换挡板36被上压到第二切换位置时,反转用运送路14的下游端侧的共通路径30与主体侧运送路13连通。因此,纸一边将路径切换挡板36上压,一边被送入主体侧运送路13。在纸通过后,路径切换挡板36再次因自重而返回第一切换位置。
在从供纸盒6供给纸的情况下,也同样通过从纸供给路12朝向主体侧运送路13的纸将路径切换挡板36上压。在纸通过后,路径切换挡板36因自重而返回第一切换位置。因此,从主体侧运送路13反馈来的纸不会通过共通路径30进入反转用运送路14或纸供给路12侧。而且,不使用驱动源、施力构件等,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纸的路径的切换。
[关于开闭式的反转单元]
图4为从后方观察打印机1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其表示反转单元3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由图2以及图4可知,反转单元3能够以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的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进行开闭。在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3A,反转单元3成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起立的姿势,而其单元外壳41的背面盖42位于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左右的背面部分大致同一面上。在图4所示的打开位置3B,反转单元3成为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倒下的姿势。在打开位置3B,如图4可知,反转用运送路14的下游侧的向上路径29以及共通路径30成为开放状态。能够通过打开反转单元3简单地处理在这些路径的卡纸等不良现象。
如图2所示,就反转单元3而言,在其背面盖42的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端侧的部分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42a。一对杆操作部43从开口部42a露出。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对一对杆操作部43进行操作时,从反转单元3的左右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左右的闭锁片44(参照图4)从形成在装置主体部2的左右的侧面的闭锁孔45(参照图4)脱离。由此,反转单元3的闭锁解除,而能够打开。
[关于打印机机构部]
图5~图7为表示被打印机1的主体壳体2A覆盖的打印机机构部的俯视图、前侧立体图以及后侧立体图。图5表示将主体壳体2A、排纸盘7以及反转单元3的单元外壳41拆除后的状态,图6以及图7表示将主体壳体2A以及排纸盘7拆除后的状态。
参照这些图进行说明,打印机机构部50具备金属薄板制的打印机主体框架51,在该打印机主体框架51组装有各组成构件。打印机主体框架51具备底板框架52、从底板框架52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的部位垂直起立的打印机侧框架53、54(以下,简称为侧框架)。在侧框架53、54之间,在打印机宽度方向上架设有前框架55以及后框架56。
在前框架55以及后框架56之间,且在侧框架53、54的打印机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之间,与打印机宽度方向X平行地架设有两根滑架引导轴57、58。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位于后框架56侧的滑架引导轴57称为第一引导轴57,将位于前框架55侧的滑架引导轴58称为第二引导轴58。在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搭载有头滑架59。
头滑架59能够沿着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滑动。头滑架59与在第一引导轴57的附近位置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架设的同步带60连结。同步带60通过滑架驱动马达61而被驱动。
在头滑架59搭载有打印头22。打印头22以其喷嘴面22a(参照图3)朝向打印机下方的状态搭载在头滑架59。在打印头22的下侧配置有压印构件25。压印构件25为具备沿作为打印头22的移动方向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配列的多个分割压印构件25a的分割型压印构件。通过头滑架59,打印头22能够在从一方的侧框架53侧的初始位置HP至另一方的侧框架54侧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即,打印头22能够在形成于侧框架53、54之间的主体侧运送路13(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上往返移动。
此处,在一方的侧框架53的朝向打印机外侧的外侧表面53c组装有介质运送辊的动力传递机构140。在本例中,组装有作为介质运送辊的送纸辊对21以及第一排纸辊对23的动力传递机构140。送纸辊对21以及第一排纸辊对23配置在作为打印介质运送路的主体侧运送路13上的压印构件25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而且,位于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下方侧(参照图3)。
参照图6、图7对动力传递机构140进行说明。在侧框架53侧的底板框架52的部位搭载有送纸马达141。送纸马达141以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状态配置,在其马达轴的前端同轴地固定有小齿轮142。送纸辊对21的驱动侧的辊的辊轴的轴端部143被侧框架53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并向其外侧突出。在突出的轴端部143同轴地固定有传递齿轮144。同样,第一排纸辊对23的驱动侧的辊的辊轴的轴端部145也被侧框架53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并向其外侧突出。在突出的轴端部145同轴地固定有传递齿轮146。而且,在小齿轮142、传递齿轮144以及传递齿轮146架设有同步带147。
[关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
接着,在打印机机构部50搭载有能够调整打印头22与压印构件25之间的间隙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打印头22与压印构件25之间的间隙为从打印头22的喷嘴面22a至压印构件25的表面的距离或从喷嘴面22a至沿着压印构件25而被运送的纸P的打印面的距离。在本说明书中将这些距离称为“压印构件间隙”。
在本例中,压印构件25搭载在打印机框架51侧,且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的规定的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相对于压印构件25而使位于其上方的两根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侧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来增减压印构件间隙。因此,打印机上下方向Z为间隙调整方向。也可以将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固定在打印机框架51侧而使压印构件25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地调整压印构件间隙。
图8以及图9为从打印机机构部50取出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而进行表示的局部立体图。在这些图中,从不同方向表示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具备:具备搭载在打印机主体框架51侧的固定侧的组成构件的固定侧单元80;具备与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一体而能够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组成构件的可动侧单元100;从固定侧单元80向可动侧单元100传递旋转力的万向接头单元90;旋转凸轮机构110、120。
固定侧单元80配置在后框架56的后侧的侧框架53侧的端部。可动侧单元100沿着侧框架53的内侧表面53d配置。可动侧单元100具备向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传递旋转的旋转传递机构。本例的旋转传递机构为使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同步旋转的同步旋转机构。旋转凸轮机构110、120分别配置在侧框架53的内侧表面以及侧框架54的内侧表面的双方。旋转凸轮机构110、120为将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转换成该引导轴57、58的向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凸轮机构。
接着,图10、图11以及图12分别为从打印机前侧观察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的情况下的局部立体图、从打印机后侧观察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的情况下的局部立体图、以及从打印机宽度方向观察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的情况下的局部侧视图。主要参照图8~图11详细说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构造。
(固定侧单元)
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固定侧单元80具备作为旋转驱动源的马达81、传递齿轮列82以及固定侧旋转轴83。这些各部通过未图示的单元框架而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框架51侧。马达81以朝向打印机后方的状态水平地配置。固定侧旋转轴83在马达81的邻接位置以其旋转中心线83a沿打印机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状态配置。传递齿轮列82具备:固定在马达81的输出轴的小齿轮84、与该小齿轮84啮合的中间传递齿轮85以及与该中间传递齿轮85啮合的轴侧传递齿轮86。轴侧传递齿轮86同轴地固定在固定侧旋转轴83的后侧的轴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侧旋转轴83的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分一体地形成有蜗杆87。在蜗杆87的下侧配置有旋转中心线在与固定侧旋转轴83正交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复合齿轮130。复合齿轮130的蜗轮131与蜗杆87啮合。复合齿轮130具备在圆周方向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有外齿的外齿齿轮132。该外齿齿轮132能够在旋转一周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与扇型的外齿齿轮133啮合。扇型的外齿齿轮133为在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圆弧面形成有外齿的齿轮。在第一引导轴57的后侧配置有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水平延伸的转动轴134。在转动轴134,沿着其轴线方向而以一定间隔安装有转动式的辊支承板135。辊支承板135将被运送辊17按压的从动辊18支承(参照图3)。通过使转动轴134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能够将被辊支承板135支承的从动辊18切换至被运送辊17按压的位置以及远离运送辊17的释放位置。
(万向接头单元)
万向接头单元90具备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1与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1与固定侧单元80的固定侧旋转轴83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连结。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以充分具备游隙的状态将形成在后框架56的贯通孔贯通,并向位于打印机前方的可动侧单元100侧突出。
(可动侧单元)
可动侧单元100被侧框架53、54引导,而能够沿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由图6、图7可知,在侧框架53形成有与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平行地延伸的引导孔53a、53b。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一方的轴端部57a、58a以能够滑动的状态分别贯通引导孔53a、53b并向外侧突出。在相反侧的侧框架54也同样形成有一对引导孔(未图示),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方的轴端部57b、58b(参照图8、图9)以能够滑动的状态贯通这些引导孔并向外侧突出。
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被引导孔53a、53b引导而能够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滑动。而且,在侧框架53的外侧表面53c,如图6~图10所示,在动力传递机构140的上方侧的部位固定有扭转螺旋弹簧62。通过扭转螺旋弹簧62,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7a、58a被始终压向打印机下方。同样,如图8、图9所示,在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方的轴端部57b、58b和与其相比靠下侧的侧框架54的部位之间,分别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63、64。轴端部57b、58b被始终压向打印机下方。
可动侧单元100具备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延伸的可动侧旋转轴101。可动侧旋转轴101位于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侧框架53侧的轴端部57a、58a的上方,并沿着侧框架53的内侧表面53d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水平地配置。即,在与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就可动侧旋转轴101而言,其两侧的轴端部101a、101b的部分被第一支架102以及第二支架103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通过第一支架102、第二支架103来保持可动侧旋转轴101与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轴间距离(位置关系)。
如图11所示,第一支架102具备顶板部分102a、前后的端板部分102b、102c、以及侧板部分102d。通过前后的端板部分102b、102c将可动侧旋转轴10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在侧板部分102d的下端部,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贯通。第二支架103也同样地具备:顶板部分103a;将可动侧旋转轴10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状态的前后的端板部分103b、103c;供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以旋转自如的状态贯通的侧板部分103d。
在第一支架102、第二支架103的侧板部分102d、103d的上端侧的部位分别形成有弹簧卡挂件102e、103e。在弹簧卡挂件102e、103e,从上侧卡止有安装在侧框架53的外侧的侧面的扭转螺旋弹簧62的两侧的弹簧端部62a、62b。通过扭转螺旋弹簧62的弹性力将移动侧单元100始终压向打印机下方。
接着,可动侧旋转轴101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101a与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连结。可动侧旋转轴101通过万向接头单元90而从固定侧旋转轴83传递旋转。通过万向接头单元90,能够使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沿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而且,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也能够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在本例中,由图5可知,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而在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略微偏离的位置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配置。
由图10、图11可知,在可动侧旋转轴101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101a侧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一蜗杆104(第一驱动侧齿轮)。而且,在另一方的轴端部101b侧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二蜗杆105(第二驱动侧齿轮)。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为同一蜗杆。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被第一支架102、第二支架103从上侧、前后以及外侧的三个方向覆盖。
第一蜗杆104与同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同轴地固定的第一蜗轮106(第一从动侧齿轮)啮合。同样,第二蜗杆105与同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同轴地固定的第二蜗轮107啮合。这些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为同一蜗轮。可动侧旋转轴101的旋转分别通过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以及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而向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传递。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被同步地旋转驱动。如此,由可动侧旋转轴101、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构成了使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同步地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
(旋转凸轮机构)
接着,如图8、图9、图12所示,在第一引导轴57的两侧的轴端部57a、57b分别组装有同一结构的旋转凸轮机构110。同样在第二引导轴58的两侧的轴端部58a、58b也组装有同一结构的旋转凸轮机构120。旋转凸轮机构110与旋转凸轮机构120为同一结构的旋转凸轮机构。
旋转凸轮机构110为将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转换成该第一引导轴57的沿作为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转换机构。同样,旋转凸轮机构120为将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转换成该第二引导轴58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转换机构。
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10具备在轴端部57a固定的旋转凸轮111。在旋转凸轮111形成有外周凸轮面112。在侧框架53的内侧的侧面固定有从下侧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与外周凸轮面112抵接的凸轮从动件113。以使外周凸轮面112与凸轮从动件113的抵接位置随着旋转凸轮111的旋转而沿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方式设定外周凸轮面112的形状。在第一引导轴57的另一方的轴端部57b也配置有同一结构的旋转凸轮机构110。
如图12可知,外周凸轮面112被设定为使自其旋转中心(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沿着圆周方向而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渐增的形状。当使旋转凸轮111从图12所示的旋转相位的状态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外周凸轮面112与凸轮从动件113抵接。而当旋转凸轮111进一步旋转时,外周凸轮面112随着旋转而被固定侧的凸轮从动件113上压。其结果为,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向上方移动。
如图8、图9、图12所示,配置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20与前述的旋转凸轮机构110为同一结构,具备旋转凸轮121、在该旋转凸轮121形成的外周凸轮面122、凸轮从动件123。配置在另一方的轴端部58b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20也具有同样结构。
旋转凸轮121以及凸轮从动件123配置在与旋转凸轮机构110的旋转凸轮111、凸轮从动件113相同的旋转相位的状态。因此,当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被同步地旋转驱动时,旋转凸轮机构110、120以同一旋转相位的状态旋转,从而使第一引导轴57的两侧的轴端部57a、57b与第二引导轴58的两侧的轴端部58a、58b以相同量沿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因此,可动侧单元100作为整体维持水平的同一姿势而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因此,可动侧的打印头22相对于固定侧的压印构件25进行移动,而进行压印构件间隙的调整。
(作用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中,固定侧单元80的马达81的旋转从固定侧旋转轴83经由万向接头单元90而向可动侧单元100的可动侧旋转轴101传递。在可动侧单元100中,将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同步地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由可动侧旋转轴101、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构成。与将由多个正齿轮构成的齿轮列架设在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之间的结构的同步旋转机构相比,能够以少量的部件数量构成同步旋转机构,从而可以减少设置空间。
而且,由于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与可动侧旋转轴101一体地形成,因此与可动侧旋转轴101一体而完全同步地旋转。而且,由于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与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啮合,因此与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正齿轮彼此啮合的情况相比,啮合的齿隙少。特别在本例中,由于使用圆筒蜗杆齿轮对,因此齿隙实质上为零。因此,由于能够精度良好地使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同步旋转,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压印构件间隙调整。
此外,通过蜗杆与蜗轮的两张齿轮结构,能够得到与配列多张正齿轮的情况同样的大的减速比。因此,由于可以减少为了得到规定的减速比所需的齿轮的张数,因此有利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小型化、紧凑化。
而且,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与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以旋转中心线正交的状态啮合。从作为驱动侧齿轮的第一蜗杆104、第二蜗杆105对作为从动侧齿轮的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实质上未作用有使第一蜗轮106、第二蜗轮107在它们的旋转方向移动的力。换言之,未作用有使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力。因此,与通过正齿轮的啮合形成的齿轮式传递机构的情况不同,未对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作用有沿间隙调整方向的较大的力。而且,也能够将使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不沿间隙调整方向移动地对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进行按压的扭转螺旋弹簧62、拉伸螺旋弹簧63、64设置为小型的弹簧。
而且,在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中,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精度良好地同步旋转。因此,无需在将第一引导轴57、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转换成这些轴的沿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旋转凸轮机构110、120设置用于吸收双方的引导轴57、58的同步旋转的偏差的游隙。因此,能够较小地形成旋转凸轮111、121的外周凸轮面112、122的径。因此,由于能够使用小径的旋转凸轮111、121,因此有利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小型化。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效率良好地进行间隙调整。
此外,固定侧单元80的固定侧旋转轴83与可动侧单元100的可动侧旋转轴101之间通过万向接头单元90而连结。即使可动侧旋转轴101沿间隙调整方向位移,也从固定侧旋转轴83向可动侧旋转轴101传递旋转力。在通过正齿轮彼此的啮合从固定侧旋转轴83向可动侧旋转轴101传递旋转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正齿轮彼此的啮合而不能增大可动侧旋转轴101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量。对此,通过使用万向接头,与以往相比能够扩大可动侧旋转轴101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间隙调整量大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
而且,由于使用万向接头单元90,因此能够相对于固定侧单元80的固定侧旋转轴83将可动侧单元100的可动侧旋转轴101配置在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偏离的位置。因此,也具有如增加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布局的自由度的优点。
此外,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可动侧单元100以及旋转凸轮机构110、120沿着侧框架53的内侧表面53d配置。在打印机侧框架53的外侧表面配置有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140。通过利用打印机侧框架53的内侧的空间,不论有无动力传递机构140都能够将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配置在打印介质运送路13的两侧的打印机侧框架53、54任意一侧。如此不会因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140而限制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配置位置,在打印介质运送路的任意一侧均能够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因此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布局的自由度增加。
特别是在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中,如上文所述,可动侧单元100小型而紧凑地构成,结构部件的数量也较少。因此,不论有无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140,在位于打印介质运送路13的两侧的侧框架53、54的任意一侧均能够容易地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不论有无介质运送用的动力传递机构140,在位于打印介质运送路13的两侧的侧框架53、54的任意一侧均能够配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打印机1。
此处,由于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的可动侧单元100配置在侧框架53的内侧,因此能够将可动侧单元100的结构部件用作能够与头滑架59抵接的抵接构件。或者,也能够在可动侧单元100配置抵接构件。
例如,能够将可动侧单元100的第一支架102、第二支架103的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的内侧的端面部分用作与头滑架59抵接的抵接部。即,当头滑架59进行向侧框架53侧的移动时,当超过规定的移动限度而向侧框架53侧移动时,只要使该头滑架59的侧部与形成在第一支架102、第二支架103的抵接部接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通过两根引导轴57、58将头滑架59支承为能够在打印机宽度方向上滑动,并在头滑架59搭载有打印头22。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通过一根引导轴将头滑架59支承为能够在打印机宽度方向滑动的结构的打印机中。在该情况下,取代上述的同步旋转机构而使用在一处形成有蜗杆的可动侧旋转轴101、安装在引导轴的轴端部的蜗轮即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万向接头单元90将可动侧旋转轴101与固定侧旋转轴83之间连结。
而且,本发明能够用作行式打印机的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70。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可动侧旋转轴101的旋转向引导轴传递而使用蜗杆与蜗轮。也可以取代之而在引导轴同轴地配置驱动侧的伞齿轮,并在引导轴侧配置与驱动侧的伞齿轮啮合的从动侧的伞齿轮。

Claims (15)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打印头;
头滑架,其搭载有所述打印头;
第一引导轴以及第二引导轴,其支承所述头滑架,并相互平行地延伸;
压印构件,其与所述打印头对置;
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其通过使所述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沿相对于所述压印构件接近以及离开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来进行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调整,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使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同步地进行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
所述同步旋转机构具备:
旋转轴,其在与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驱动侧齿轮以及第二驱动侧齿轮,其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设置;
第一从动侧齿轮,其与所述第一引导轴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第一驱动侧齿轮啮合;
第二从动侧齿轮,其与所述第二引导轴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第二驱动侧齿轮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侧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驱动侧齿轮为蜗杆,所述第一从动侧齿轮以及所述第二从动侧齿轮为蜗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将所述第一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第一引导轴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第一凸轮机构;以及将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第二引导轴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第二凸轮机构,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第二凸轮机构为同一结构的凸轮机构,
所述凸轮机构具备:
旋转凸轮,其与所述第一引导轴或所述第二引导轴同轴地固定,并具备外周凸轮面;
凸轮从动件,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周凸轮面滑动地抵接,
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从动侧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引导轴的一方的第一轴端部,
所述第二从动侧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与所述第一轴端部同一侧的轴端部,
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引导轴的两侧的轴端部,
所述第二凸轮机构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两侧的轴端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
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的旋转驱动源以及被该旋转驱动源旋转驱动的固定侧旋转轴;
将所述固定侧旋转轴与所述同步旋转机构的所述旋转轴连结的万向接头。
6.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打印头;
压印构件,其与所述打印头对置;
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其调整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
可动侧单元,其能够沿作为所述间隙增减的方向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
固定侧单元,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
可动侧旋转轴,其搭载在所述可动侧单元;
固定侧旋转轴,其搭载在所述固定侧单元;
万向接头单元,其将所述固定侧旋转轴与所述可动侧旋转轴连结,
所述打印头以及所述压印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搭载在所述可动侧单元,
所述打印头以及所述压印构件中的另一方的构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万向接头单元具备:
与所述固定侧旋转轴连结的固定侧万向接头部;
与所述可动侧旋转轴连结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搭载有所述打印头的头滑架;
将所述头滑架支承为能够在与所述间隙调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的状态的引导轴,
所述引导轴搭载在所述可动侧单元。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
将所述可动侧旋转轴的旋转向所述引导轴传递的旋转传递机构;
将所述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所述可动侧单元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凸轮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
与所述可动侧旋转轴同轴地设置的蜗杆;
与所述引导轴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机构具备:
与所述引导轴成为一体地旋转并具备外周凸轮面的旋转凸轮;
凸轮从动件,其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周凸轮面滑动地抵接,
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12.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打印头;
头滑架,其搭载有所述打印头;
引导轴,其将所述头滑架支承为能够沿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滑动;
压印构件,其隔着所述打印介质运送路而与所述打印头对置;
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其通过使所述引导轴沿相对于所述压印构件接近以及离开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来进行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印构件之间的间隙调整;
打印机侧框架,其位于所述打印介质运送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将所述引导轴的两侧的轴端部分别支承为能够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向所述引导轴传递旋转的旋转传递机构、将所述引导轴的旋转转换成该引导轴的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凸轮机构,
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以及所述凸轮机构沿着一方的所述打印机侧框架的朝向打印机内侧的框架内侧表面配置,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的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当所述头滑架超过规定的位置而与所述打印机侧框架接近时能够与该头滑架抵接的滑架抵接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传递机构具备:
沿着所述框架内侧表面而在与所述引导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
与所述旋转轴同轴地设置的蜗杆;
与所述引导轴的所述轴端部同轴地设置并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
所述凸轮机构具备:
安装在所述引导轴的所述轴端部并位于所述蜗轮与所述框架内侧表面之间的旋转凸轮;
配置在所述框架内侧表面的能够与所述旋转凸轮的外周凸轮面抵接的位置的凸轮从动件,
以使所述外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抵接位置随着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而沿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外周凸轮面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架设在所述打印机侧框架之间并沿着所述打印介质运送路运送打印介质的介质运送辊;
向所述介质运送辊传递来自旋转驱动源的旋转的动力传递机构,
沿着一方的所述打印机侧框架的所述内侧表面配置有所述旋转传递机构以及所述凸轮机构,沿着该打印机侧框架的相反侧的框架外侧表面配置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具有:
配置在所述间隙调整方向上的规定的位置的固定侧旋转轴;
将所述固定侧旋转轴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万向接头。
CN201410093470.7A 2013-03-27 2014-03-13 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08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5786A JP6056593B2 (ja) 2013-03-27 2013-03-27 プリンター
JP2013-065786 2013-03-27
JP2013-065782 2013-03-27
JP2013065782A JP6136442B2 (ja) 2013-03-27 2013-03-27 プリンター
JP2013-065787 2013-03-27
JP2013065787A JP6136443B2 (ja) 2013-03-27 2013-03-27 プリン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54A CN104070854A (zh) 2014-10-01
CN104070854B true CN104070854B (zh) 2016-03-09

Family

ID=51592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347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0854B (zh) 2013-03-27 2014-03-13 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193188B2 (zh)
CN (1) CN1040708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9314B2 (ja) * 2013-10-11 2019-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プリンターの紙位置検出方法
EP3612370A4 (en) * 2017-04-21 2020-11-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OLLEY SYNCHRONIZATION
US10725422B2 (en) * 2018-10-25 2020-07-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electrical contacts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750A (zh) * 2002-12-24 2003-06-11 江裕映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打印机
CN2559487Y (zh) * 2002-07-29 2003-07-09 旭丽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打印头的自动间距调整机构
CN1472077A (zh) * 2002-07-10 2004-02-04 ������������ʽ���� 记录装置
CN1535840A (zh) * 2003-04-03 2004-10-13 ������������ʽ���� 压板间隙的稳定区域检测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550350A (zh) * 2003-05-08 2004-12-01 ������������ʽ���� 间隙调整装置、记录设备和液体喷射设备
JP2005280206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ペーパーギャップの調整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861415A (zh) * 2005-05-12 2006-1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板间隙调整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948018A (zh) * 2005-10-13 2007-04-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调节压板与喷墨头之间距离的喷墨成像装置
CN1982072A (zh) * 2005-11-28 2007-06-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1070019A (zh) * 2006-05-11 2007-11-14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1117063A (zh) * 2006-08-01 2008-02-06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1121343A (zh) * 2007-08-31 2008-02-13 中外合资南京富士通计算机设备有限公司 适合超厚证件打印的方法及打印机
CN201023331Y (zh) * 2007-03-27 2008-02-20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头架升降机构
CN201105538Y (zh) * 2007-12-06 2008-08-27 芯发威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彩票打印装置
CN101318416A (zh) * 2007-06-07 2008-1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间隙调节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56303A (zh) * 2007-12-14 2009-06-1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6059B2 (ja) 1994-02-08 2002-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該装置用搬送ベルトの着脱装置および方法
US6068374A (en) 1994-02-08 2000-05-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146002A (ja) 1999-11-17 2001-05-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0381596B1 (ko) * 2001-08-10 2003-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 젯 프린터의 헤드갭 조정장치
US6736557B2 (en) * 2002-09-05 2004-05-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inthead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n imaging apparatus
US7427116B2 (en) * 2004-03-30 2008-09-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Gap adjusting devic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4656283B2 (ja) 2004-03-30 2011-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7591602B2 (en) * 2005-02-09 2009-09-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Gap detector,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and gap detecting method executed in the apparatus
JP4881150B2 (ja) 2006-02-20 201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US7551191B2 (en) 2006-02-20 2009-06-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JP6083286B2 (ja) * 2013-03-27 2017-02-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回転機構の基準位置検出装置、プラテンギャップ調整機構及びプリンター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2077A (zh) * 2002-07-10 2004-02-04 ������������ʽ���� 记录装置
CN2559487Y (zh) * 2002-07-29 2003-07-09 旭丽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打印头的自动间距调整机构
CN1422750A (zh) * 2002-12-24 2003-06-11 江裕映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打印机
CN1535840A (zh) * 2003-04-03 2004-10-13 ������������ʽ���� 压板间隙的稳定区域检测装置及记录装置
CN1550350A (zh) * 2003-05-08 2004-12-01 ������������ʽ���� 间隙调整装置、记录设备和液体喷射设备
JP2005280206A (ja) * 2004-03-30 2005-10-13 Seiko Epson Corp ペーパーギャップの調整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861415A (zh) * 2005-05-12 2006-1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压板间隙调整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948018A (zh) * 2005-10-13 2007-04-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调节压板与喷墨头之间距离的喷墨成像装置
CN1982072A (zh) * 2005-11-28 2007-06-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1070019A (zh) * 2006-05-11 2007-11-14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CN101117063A (zh) * 2006-08-01 2008-02-06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201023331Y (zh) * 2007-03-27 2008-02-20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头架升降机构
CN101318416A (zh) * 2007-06-07 2008-1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间隙调节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21343A (zh) * 2007-08-31 2008-02-13 中外合资南京富士通计算机设备有限公司 适合超厚证件打印的方法及打印机
CN201105538Y (zh) * 2007-12-06 2008-08-27 芯发威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彩票打印装置
CN101456303A (zh) * 2007-12-14 2009-06-1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54A (zh) 2014-10-01
US20140292926A1 (en) 2014-10-02
US9193188B2 (en) 2015-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854B (zh) 打印机
KR100564781B1 (ko) 인쇄기의 인쇄 장치
CN104070836B (zh) 旋转机构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及打印机
RU2006138578A (ru) Печатная секция рулонной ротационной печатной машины
CN102092171A (zh) 一种层叠式轮转印刷机
US7032510B2 (en) Mounting for cylinders of a printing machines
KR20150007304A (ko) 요판 인쇄기
JP682407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に用いられる印刷バーを備えるデジタル印刷機
US5462371A (en) Indexing planetary gear train for a printer
CA2074712C (en) Multicolor printing press with feature of rotational phase adjustment
CA3198641A1 (en) Inversion transfer module for a converting machine
US20080100687A1 (en) Thermal transfer line printer
CN104890380A (zh) 打印机
CH696436A5 (de) Vorrichtung zum Anlegen und Anpressen eines Umschlags an einen kontinuierlich in Förderrichtung transportierten Buchblock.
CN104044363B (zh)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CN210062346U (zh) 机组式商业票据轮转印刷机跳印张力同步补偿恒定装置
JP6136443B2 (ja) プリンター
JP6056593B2 (ja) プリンター
JP6136442B2 (ja) プリンター
CN215705182U (zh) 喷墨数字印刷机的纸张预置机构
JPH0192169A (ja) 事務機器用紙供給装置
CN105459635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5333729B2 (ja) 記録装置
US20220055334A1 (en) Media Creaser
JP2013158983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