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826B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826B
CN104070826B CN201410123131.9A CN201410123131A CN104070826B CN 104070826 B CN104070826 B CN 104070826B CN 201410123131 A CN201410123131 A CN 201410123131A CN 104070826 B CN104070826 B CN 104070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take
exhaust
filte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31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826A (zh
Inventor
柴田洋平
藤泽和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14Conditioning of the outside of ink supply systems, e.g. inkjet collector cleaning, ink mist remov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能够防止来自进排气部的排气到达使液体喷出部进行移动的移动部的情况。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记录单元(53),其喷出油墨;紫外线照射单元(54),其具有进气口(104)、排气口(105)、使进气口(104)与排气口(105)连通的内部流道、以及捕捉油墨的过滤器;X轴移动部(32),其对记录单元(53)和紫外线照射单元(54)进行支承,并且使记录单元(53)和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其中,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后侧处被X轴移动部(32)支承,且排气口(105)朝向前侧。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介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液体喷出装置,已知一种如下的喷墨式印刷装置,该喷墨式印刷装置具备:头单元,其具有记录头;头扫描机构,其在背面侧对头单元进行支承,并使头沿着扫描方向而进行往复运动(参照专利文献1)。该头单元具有:记录头,其向下方喷出U油V墨;滑架,其上配置有记录头;光源单元,其被配置在滑架的头扫描方向端部的各自的邻接位置处。而且,光源单元具有:多个LED,其向下方照射紫外线;散热片式的散热器,其吸收并散发从LED发出的热量;过滤器,其被卷绕在散热器的侧面上,并对墨雾进行吸附而使空气通过;冷却风扇,其吸入散热器上的空气并向上方排气。当冷却风扇进行驱动时,含有墨雾的空气从被设置在滑架上的导管被吸入,并通过过滤器和散热器而向上方被排出。如此,还将对LED进行冷却的冷却用风扇利用于墨雾的去除中。
但是,在现有的液体喷出装置中,由于为向上排出光源单元的排气的结构,因此来自光源单元的排气有可能会到达位于光源单元的背面的头移动机构中。因此,存在未被过滤器彻底吸附(捕捉)尽的油墨的颗粒随着该排气而附着在头扫描机构上,从而使头扫描机构发生故障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75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来自进排气部的排气到达使液体喷出部进行移动的移动部的液体喷出装置。
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出部,其喷出液体;进排气部,其具有进气口、排气口、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连通的流道、以及捕捉所述液体的过滤器;移动部,其对所述液体喷出部和所述进排气部进行支承,并且使所述液体喷出部和所述进排气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进排气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被所述移动部支承,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进排气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被移动部支承,并且使进排气部的排气口朝向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从而能够防止来自进排气部的排气到达移动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极力避免未被过滤器彻底捕捉尽的油墨颗粒随着排气而附着在移动部上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因上述液体的附着而导致移动部产生故障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进气口被配置在所述进排气部的上部,并且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式而配置。
根据该结构,会产生从朝向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排气口流向被配置在上部的进气口的气流。即,通过产生在该另一侧循环的气流,从而能够极力避免包含上述液体的烟雾的空气流入到移动侧(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情况。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液体的颗粒附着在移动部上的情况。
此外,优选为,所述过滤器被配置成依照所述进气口的倾斜姿态。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过滤器被配置成依照进气口的倾斜姿态,从而能够有效地捕捉上述液体的烟雾。
并且,优选为,所述进排气部具有液体承接部,所述液体承接部承接从所述过滤器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所述液体。
根据该结构,当通过滤器来捕捉上述液体,并使上述液体存积在过滤器中时,所存积的上述液体将会集中到过滤器的下端部,之后到达液体承接部。如此,由于上述液体被贮留在液体承接部中,因此过滤器不会因上述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由此,能够降低过滤器的更换频率或者清洗频率。
另一方面,优选为,所述液体喷出部向介质喷出电磁波固化型的所述液体,所述进排气部具有:电磁波照射部,其向被喷出到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照射电磁波;散热器,其对所述电磁波照射部进行冷却,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流道中被配置在所述过滤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
根据该结构,当从进气口吸入空气时,该空气将通过过滤器及散热器,并从排气口被排出。如此,能够将随着进排气部的吸排气而产生的气流用于散热器的冷却,从而能够对能量射线照射部进行冷却。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液体喷出部的一侧及另一侧具备所述进排气部,所述两个进排气部分别具备风扇,所述该风扇被构成为,能够在产生进排气的顺气流的正向旋转驱动、和产生进排气的逆气流的反向旋转驱动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两个风扇伴随于所述液体喷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或另一侧的移动,而以如下方式切换正反向旋转驱动,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与所述液体喷出部相比靠前方侧的所述进排气部的所述风扇被正向旋转驱动,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与所述液体喷出部相比靠后方侧的所述进排气部的所述风扇被反向旋转驱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伴随于液体喷出部的往复运动的切换而对各个风扇的正向旋转驱动或反向旋转驱动进行切换,从而能够更多地捕捉上述液体的烟雾。例如,由于在液体喷出部的前侧的进排气部和液体喷出部的后侧的进排气部处,进气的流入口不同,因此能够吸入更大范围的空气,从而能够更多地捕捉上述液体的烟雾。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过滤器具有:第一过滤器,其被配置在所述进气口处;第二过滤器,其被配置在所述排气口处,所述进排气部具有:第一液体承接部,其承接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所述液体;第二液体承接部,其承接从所述第二过滤器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所述液体。
根据该结构,通过分别在进气口和排气口配置过滤器,从而无论风扇的正向旋转驱动以及反向旋转驱动,均能够在该气流(顺气流或逆气流)的上游端捕捉上述液体的烟雾。此外,由于在各个过滤器中所存积的上述液体会到达液体承接部,因此不会出现各个过滤器因上述液体而成为饱和状态的情况。由此,能够降低各个过滤器的更换频率或清洗频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模式为,执行从所述液体喷出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动作及对所述进排气部进行驱动的进排气动作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不执行所述液体喷出动作而执行所述进排气动作的模式。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不执行液体喷出动作而执行进排气动作的第二模式,因此即使在不需要实施液体喷出工作时,也能够实施上述液体的烟雾的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记录装置的俯视图(a)、主视图(b)以及侧视图(c)。
图3为表示省略支承载物台的一部分和装置盖的一部分的记录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表示支承载物台和Y轴移动部周围的A-A'线剖视图。
图5为表示省略了装置盖的记录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省略了装置盖的记录处理部的主视图。
图7为表示头单元和X轴移动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紫外线照射单元的俯视图(a)、侧视图(b)以及主视图(c)。
图9为表示紫外线照射单元的B-B'线剖视图。
图10为表示记录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应用了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为,通过以喷墨方式喷出紫外线固化油墨(电磁波固化型的液体),从而在记录介质(介质)上记录预期的图像的装置。此外,本记录装置为,相对于被支承载物台支承的记录介质而使记录头进行移动从而实施记录的、所谓的平台式的记录装置。作为记录介质,例如假定为厚纸、木材、瓷砖、塑料板、苯乙烯板、瓦楞纸等厚度有所不同的记录介质。另外,如各图所示,规定X轴(左右)方向、Y轴(前后)方向以及Z轴(上下)方向,并在后文进行说明。另外,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水平方向,Z轴方向为铅直方向。此外,将图1中的近前侧设为记录装置的前侧,而将图1中的纵深侧设为记录装置的后侧。
如图1至图3所示,记录装置1包括:支承载物台11,其通过四个支脚部件10而被支承,并对记录介质A进行支承;记录处理部12,其具有与被支承的记录介质A对置的头单元31;Y轴移动部13,其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支承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物台11而在Y轴方向(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控制部14(参照图10),其对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记录处理部12以在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横跨于支承载物台11上的方式而被架设。另一方面,Y轴移动部13以与该支承载物台11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支承载物台11的背面侧(与记录处理部12侧相反一侧的面),并在支承载物台11的背面侧,以移动自如的方式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支承。
接下来,参照图1、图2以及图4,对支承载物台11进行说明。另外,图4为,从后侧观察支承载物台11以及Y轴移动部13周围时的A-A’线剖视图。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支承载物台11具有:梁状的左右一对结构型材21,其在Y轴方向上延伸;多个支承部件22,其被配置在一对结构型部件21之间;吸附台23,其被一对结构型部件21和多个支承部件22支承,并吸附设置有记录介质A。各个结构型部件21的端部通过焊接等而分别与支脚部件10相连接。另外,在支承载物台11的前端部配置有操作面板部24。并且,在操作面板部24的右半部设有较宽的开关门24a。当通过手动作业而对记录处理部12进行维护时,将记录处理部12移动至近前侧(前侧),并打开该开关门24a,从而从开关门24a实施记录处理部12的维护。
如图5及图6所示,记录处理部12具备:头单元31,其与记录介质A对置;X轴移动部(移动部)32,其在后侧对头单元31进行支承,并使头单元31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横架框33,其对X轴移动部32进行支承;左右一对侧框34,其在X轴方向两侧对横架框33进行支承;连结框35,其对一对侧框34的基部侧彼此进行连接;装置盖(参考图1)36,其覆盖上述部件。
横架框33以横跨在支承载物台11上的方式而在X轴方向上延伸。此外,各个侧框34延伸至支承载物台11之下,连结框35在与支承载物台11相比靠下侧处与两侧框34的下端部相连结。并且,在各个侧框34上,安装有通过横架框33和X轴移动部32而使头单元31进行升降的升降移动部37。通过该升降移动部37,从而使头单元31在上下方向上接近或远离(间隙调节)支承载物台11或记录介质A。
如图4所示,Y轴移动部13被配置在支承载物台11和连结框35之间,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物台11而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Y轴移动部13具备:一对线性引导机构86,其位于支承载物台11的背面侧的左右两侧,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物台11而在Y轴方向上进行滑动;Y轴移动机构87,其位于支承载物台11的背面侧的中央,并使记录处理部12相对于支承载物台11而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驱动电机88,其对Y轴移动机构87进行驱动。各个线性引导机构86由LM引导(注册商标)机构构成。此外,Y轴移动机构87由滚珠丝杠机构构成。
在此,参照图5至图9,对头单元31及X轴移动部32进行说明。如图5至图7所示,X轴移动部32具备:上下一对引导轴61,其被横架框33支承,并对头单元31以在X轴方向上往复运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X轴驱动机构62,其沿着一对引导轴61而对头单元31进行直线驱动;X轴检测机构67,其对X轴方向上的头单元31的移动位置进行检测。
X轴驱动机构62具备:正时带63,其沿着一对引导轴61而在X轴方向上延伸;主动带轮66和从动带轮64,其上架设有正时带63;连结固定部(省略图示),其对正时带63和头单元31进行连结;滑架电机65,其对主动带轮66进行驱动。在X轴移动部32中,通过使滑架电机65正反旋转,从而经由正时带63而使头单元31在一对引导轴61上于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X轴检测机构67具备线性标尺71和检测器72(参照图10),其中,所述线性标尺71沿X轴方向而被设置,所述检测器72被固定在喷头元件31上,并读取线性标尺71的刻度,从而对头单元31的移动位置进行检测。
如图6及图7所示,头单元31具有在箱型的滑架51上搭载了两个记录头52的记录单元(液体喷出部)53、相对于记录单元53而在左右分别邻接配置的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进排气部)54。记录单元53及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其后侧分别被一对引导轴61支承。此外,记录单元53及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被构成为,通过X轴移动部32而一起进行移动。
各个记录头52为,通过压电元件(piezoelectric device)而被实施喷出驱动的喷墨头,并具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颜色不同的多个喷嘴列(未图示)。即,被构成为能够喷出多种颜色的紫外线固化油墨。另外,两个记录头52的喷嘴面分别与记录介质A相对,并向下方喷出油墨。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压电方式的喷墨头,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热敏式或静电式的喷墨头等。
如图8及图9所示,各个紫外线照射单元54具备照射单元主体91和安装部件92,所述安装部件92被配置在照射单元主体91的后侧,并将照射单元主体91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一对引导轴61上。
照射单元主体91具备:紫外线照射部(电磁波照射部)101,其与记录介质A对置;散热片式的散热器102,其被配置在紫外线照射部101的上部,并对紫外线照射部101进行冷却;冷却用的风扇103,其被配置在散热器102的上侧,并产生通过散热器102的气流;进气口104和排气口105,其被配置在上部及下部的前侧,并实施进排气。紫外线照射部101由照射紫外线(电磁波)的多个紫外线照射LED(发光二极管)构成,并以朝向下方的方式被配置在照射单元主体91的下部。各个紫外线照射单元54通过使用紫外线照射部101来向通过记录头52而被喷出至记录介质A上的紫外线固化油墨照射紫外线,从而使该紫外线固化油墨固化(定影)。
此外,照射单元主体91具备被配置在进气口104处并捕捉墨雾的过滤器(第一过滤器)106、和与过滤器106的下端面对(对置)的油墨贮留部(液体承接部:第一液体承接部)107。在照射单元主体91上形成有连通进气口104和排气口105的“L”字状的内部流道,并从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有进气口104、过滤器106、风扇103、散热器102、以及排气口105。当对风扇103进行驱动时,包含墨雾的空气从进气口104被吸入,并通过过滤器106和散热器102而从排气口105被排出。如此,紫外线照射单元54还作为吸入记录单元53周围的空气、并在捕捉墨雾后排出的烟雾回收部而发挥功能。另外,该墨雾是随着记录头52的油墨喷出而产生的。
进气口104被配置在照射单元主体91的上部,并且被配置为朝向上方且朝向前侧的斜上方朝向。即,进气口104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式而配置。另一方面,排气口105被配置在照射单元主体91的下部前侧,并且被配置为朝向前侧。因此,在紫外线照射单元54外,产生从面向前侧的排气口105流向朝向上方且朝向前侧的进气口104的气流(参照图9)。即,产生在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前侧循环的气流。另外,如图9所示,装置盖36的表面36a与排气口105相对。
过滤器106被配置在进气口104上,并且被配置成依照进气口104的朝向上方的倾斜姿态。此外,过滤器106向前方延伸至油墨贮留部107的正上方为止。
油墨贮留部107以与过滤器106的下端面对的方式而配置。在油墨贮留部107中设置有承接并贮留从过滤器106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油墨的贮留容器111、和被填充于储存容器111中的吸收材料112。当通过过滤器106而捕捉墨雾从而在过滤器106中存积有油墨时,存积的油墨将集中到过滤器106的下端,之后到达并贮留于油墨贮留部107中。
图10为,表示记录装置1的控制结构的控制框图。如图10所示,控制部14与支承台11、记录处理部12以及Y轴移动部13相连接。控制部14从操作面板部24接收用户操作的操作信息,并且接收来自X轴移动部32的检测器72的检测结果(移动位置)。另一方面,控制部14对X轴移动部32的滑架电机65、记录单元53的两个记录头52、各个紫外线照射单元的紫外线照射部101及风扇103、Y轴移动部13的驱动电机88进行控制,从而执行记录动作(液体喷出动作)。
在记录动作中,控制部14在对各个风扇103进行驱动的状态下,使用Y轴移动部13而使记录处理部12从前侧向后侧间歇性地进行移动(换行输送)。并且,在记录处理部12于Y轴方向上的间歇性的移动过程中的各个停止时期,在从紫外线照射单元101射出紫外线的同时,利用X轴移动部32而使头单元31在X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从记录喷头52喷出油墨(记录处理)。由此,向记录介质记录预期的图像。此时,由于在对各个风扇103进行驱动的状态下,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与记录单元53一起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因此通过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而在记录处理部12上(装置盖36内)的X轴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对墨雾进行回收。即,成为在执行记录动作的同时执行烟雾回收动作(吸排气动作)的结构。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使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后侧(第二方向的一侧)被X轴移动部32支承,并且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排气口105朝向前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从而能够防止来自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排气到达X轴移动部32的情况。因此,能够极力避免未被过滤器106彻底捕捉尽的油墨颗粒随着排气而附着在X轴移动部32上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因油墨的附着而导致X轴移动部32产生故障的情况。尤其是,不会出现油墨附着在线性标尺71上的情况,从而能够通过X轴检测机构67而稳定地对头单元31的移动位置进行检测。
此外,通过以朝向上方且朝向前侧的斜上方朝向来配置进气口104,从而产生从朝向前侧的排气口105流向朝向上方且朝向前侧的进气口104的气流。即,通过产生在前侧循环的气流,从而能够极力避免含有墨雾的空气流入到X轴移动部32侧(后侧)的情况。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油墨颗粒附着于X轴移动部32上的情况。
并且,通过将过滤器106配置成依照进气口104的倾斜姿态,从而能够有效地捕捉墨雾。此外,能够提高过滤器106的拆装性。
此外,进一步地通过在将过滤器106配置成倾斜姿态的同时,设置与过滤器106下端部面对的油墨贮留部107,从而由于油墨被贮留在油墨贮留部107中,因此过滤器106不会因油墨而成为饱和状态。由此,能够降低过滤器106的更换频率或清洗频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以能够在正向旋转驱动和反向旋转驱动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构成风扇103,并伴随于切换记录单元53向X轴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的移动的切换,而对两个风扇103的正反向旋转驱动进行切换。具体而言,伴随于记录单元53的左右的往复运动的切换,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正反向旋转驱动进行切换,即,位于与记录单元53相比靠行进方向前侧的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风扇103被正向旋转驱动,而位于与记录单元53相比靠行进方向后侧的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风扇103被反向旋转驱动。由此,通过位于记录单元53的前侧的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风扇103的正向旋转驱动,从而产生从进气口104进气而从排气口105排气的顺气流,通过位于记录单元53的后侧的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风扇103的反向旋转驱动,从而产生从排气口105进气而从进气口104排气的逆气流。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多地捕捉墨雾。
此外,在所涉及的结构中,将过滤器106分别配置在进气口104和排气口105处。并且优选为,对于排气口105侧的过滤器106(第二过滤器)而言,也以朝向上方的倾斜姿态而配置,并且配置与该过滤器106的下端部面对的油墨贮留部(第二液体接受部)107。根据这些结构,通过分别在进气口和排气口处配置过滤器106,从而能够与风扇的正向旋转驱动或反向旋转驱动无关地,在该气流(顺气流或逆气流)的上流端处捕捉墨雾。此外,通过将排气侧的过滤器106设置为朝向上方倾斜的姿态,并且设置油墨贮留部107,从而对于排气侧的过滤器106而言,也不会因油墨而成为饱和状态。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同时执行记录动作和烟雾回收动作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具备不实施记录动作而实施烟雾回收动作的烟雾回收模式的结构。具体而言,控制部14根据用户操作,而对执行模式在同时执行记录动作以及烟雾回收动作的记录处理模式(第一模式)、和不执行记录动作而执行烟雾回收动作的烟雾回收模式(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且,在烟雾回收模式中,控制部14不对记录头52进行驱动并且不从紫外线照射部101照射紫外线,而在对各个风扇103进行了驱动的状态下,使用X轴移动部32而使头单元31(记录单元53及一对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不需要实施记录动作时,也能够实施记录处理部12上的墨雾的回收。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记录单元53的前后两侧邻接地设置两个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只设置一个紫外线照射单元54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紫外线照射单元54作为烟雾回收部而发挥功能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紫外线照射单元54而设置不具有紫外线照射功能的烟雾回收单元的结构。具体而言,烟雾回收单元采用如下结构,即,从紫外线照射单元54中省略了紫外线照射部101以及散热器102而具备风扇103、进气口104、排气口105、过滤器106以及油墨贮留部107的结构。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记录单元53以及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后侧被支承,而相对于此以朝向前侧的方式配置进气口104及排气口105的结构,但是只要为向远离X轴移动部32一侧排气的结构即可,例如,在记录单元53以及紫外线照射单元54在前侧被支承的情况下,则以朝向后侧的方式而配置进气口104及排气口105。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朝向前侧的方式配置进气口104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以朝向前侧且朝向上方的斜上方朝向来配置进气口104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朝向前侧的方式配置排气口105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例如以朝向前侧且朝向上方的斜上方朝向来配置排气口105的结构。即,权利要求中所提及的“朝向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含义,并不限定于仅朝向该另一侧的结构,也包括朝向该另一侧且朝向上方的斜上方朝向的结构、及朝向该另一侧且朝向下方的斜下方朝向的结构。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使记录头单元31在X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1中,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使具有行式头的头单元3仅在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1(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为所谓的主扫描方向,Y方向为所谓的副扫描方向。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紫外线固化油墨的记录装置1中,但是作为使用电磁波固化油墨的记录装置1,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通过红外线或微波等的照射而发生固化的油墨的记录装置1中。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使用电磁波固化油墨的记录装置1,也可以在作为油墨而使用一般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油墨的记录装置1中应用本发明。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喷出油墨的记录装置1中,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喷出(或喷射)油墨之外的液体(液滴)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可以采用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对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
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的液体喷出装置,即,喷出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出成为样本的液体喷出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
并且,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的液体喷出装置,即,通过针状孔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的精密仪器喷出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应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作为喷出液体的结构,可以设想如下结构,即,以液体以粒状的状态进行飞行的方式喷出液体的结构;以液体以泪状的状态进行飞行的方式喷出液体的结构;以液体以从丝状拖出拖尾物的状态进行飞行的方式喷出液体的结构等。
此外,作为液体,只要为能够由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的液态的材料即可。例如粘性高或低的液体状、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此外,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设想有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颜料或金属颗粒等由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体等。
符号说明
1:记录装置;14:控制部;32:X轴移动部;53:记录单元;54:紫外线照射单元;101:能量射线照射部;102:散热器;103:风扇;104:进气口;105:排气口;106:过滤器;107:油墨贮留部;A:记录介质。

Claims (7)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喷出部,其喷出液体;
进排气部,其具有进气口、排气口、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连通的流道、以及捕捉所述液体的过滤器;
移动部,其对所述液体喷出部和所述进排气部进行支承,并且使所述液体喷出部和所述进排气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
所述进排气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被所述移动部支承,
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
所述进气口被配置在所述进排气部的上部,并且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式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被配置成依照所述进气口的倾斜姿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排气部具有液体承接部,所述液体承接部承接从所述过滤器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所述液体。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部向介质喷出电磁波固化型的所述液体,
所述进排气部具有:
电磁波照射部,其向被喷出到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液体照射电磁波;
散热器,其对所述电磁波照射部进行冷却,
所述散热器在所述流道上被配置在所述过滤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液体喷出部的一侧及另一侧各具备一个所述进排气部,
所述两个进排气部分别具备风扇,所述风扇被构成为,能够在产生进排气中的顺气流的正向旋转驱动、和产生进排气中的逆气流的反向旋转驱动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两个风扇伴随于所述液体喷出部向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或另一侧的移动,而以如下方式切换正反向旋转驱动,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与所述液体喷出部相比靠前方侧的所述进排气部的所述风扇被正向旋转驱动,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与所述液体喷出部相比靠后方侧的所述进排气部的所述风扇被反向旋转驱动。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具有:
第一过滤器,其被配置在所述进气口处;
第二过滤器,其被配置在所述排气口处,
所述进排气部具有:
第一液体承接部,其承接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所述液体;
第二液体承接部,其承接从所述第二过滤器的铅直方向上的下端部被排出的所述液体。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模式为,执行从所述液体喷出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动作及对所述进排气部进行驱动的进排气动作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不执行所述液体喷出动作而执行所述进排气动作的模式。
CN201410123131.9A 2013-03-28 2014-03-28 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04070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8276 2013-03-28
JP2013068276A JP6111785B2 (ja) 2013-03-28 2013-03-28 液体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26A CN104070826A (zh) 2014-10-01
CN104070826B true CN104070826B (zh) 2017-12-22

Family

ID=5159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3131.9A Active CN104070826B (zh) 2013-03-28 2014-03-28 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99471B2 (zh)
JP (1) JP6111785B2 (zh)
CN (1) CN104070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1486B2 (ja) * 2013-03-29 2017-08-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171485B2 (ja) * 2013-03-29 2017-08-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CN109070587B (zh) * 2016-04-27 2021-03-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059683B2 (ja) * 2018-02-23 2022-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CN113165399B (zh) * 2018-11-30 2023-08-29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在柔性材料上打印的系统和方法
US11571903B2 (en) 2020-08-05 2023-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head unit and mist collector
JP7105978B1 (ja) 2021-08-24 2022-07-25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照射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4141A (en) * 1995-10-26 1998-06-3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arriage-mounted inkjet aerosol reduction system
JP2000246993A (ja) * 1999-03-01 2000-09-12 Seiko Epson Corp 揮発性成分拡散装置を備えるプリンタ
JP2000335046A (ja) * 1999-05-27 2000-12-05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露光用ヘッドを搭載したプリンタ
JP2002347261A (ja) * 2001-05-22 2002-12-0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001277A (ja) * 2002-05-31 2004-0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1758A (ja) * 2003-12-04 2005-06-2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17670B2 (ja) * 2003-12-25 2011-01-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5212323A (ja) * 2004-01-30 2005-08-11 Mutoh Ind Ltd 記録装置
JP4779541B2 (ja) * 2005-09-29 2011-09-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2007160871A (ja) * 2005-12-16 2007-06-2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102006003057A1 (de) * 2006-01-20 2007-07-26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Drucker mit einem Belichtungskopf
JP2008168560A (ja) * 2007-01-13 2008-07-24 Roland Dg Corp 紫外線照射装置、および同紫外線照射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US8979257B2 (en) * 2008-02-14 2015-03-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or co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10000735A (ja) * 2008-06-23 2010-01-07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の光源ユニット
JP5378733B2 (ja) * 2008-09-05 2013-12-2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ヘッドユニット
US8807732B2 (en) * 2009-03-18 2014-08-19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unit
JP5748136B2 (ja) 2010-01-15 2015-07-1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740855B2 (ja) * 2010-07-02 2015-07-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1012B2 (ja) * 2011-03-01 2015-10-07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5440656B2 (ja) 2012-05-23 201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26A (zh) 2014-10-01
US9199471B2 (en) 2015-12-01
US20140292920A1 (en) 2014-10-02
JP2014188927A (ja) 2014-10-06
JP6111785B2 (ja)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826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4070798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2355998B (zh) 紫外线照射单元
KR101395157B1 (ko) 박막 형성 장치 및 박막 형성 방법
US10759171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11037143A (ja) 記録装置
JP2007244973A (ja) 液滴噴射装置及び塗布体の製造方法
US9050812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of the same
JP7059683B2 (ja) プリンター
JP2006289361A (ja) ロールブラシング装置、これを含む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清掃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JP7440954B2 (ja) 薄膜形成装置および薄膜形成方法
KR20110109728A (ko) 이물질 제거기구가 구비된 프린터
JP672174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の薄膜形成装置
JP201218758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8144037A (ja) 薄膜形成装置および薄膜形成方法
US20240100869A1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060880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US20240100831A1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19055507A (ja) 造形装置および回収装置
JP2024049013A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の廃液経路の洗浄方法
JP6339553B2 (ja) 薄膜形成装置
KR20170084814A (ko) 잔류 약액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그리고 인쇄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