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3593A - 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3593A
CN104023593A CN201280054034.8A CN201280054034A CN104023593A CN 104023593 A CN104023593 A CN 104023593A CN 201280054034 A CN201280054034 A CN 201280054034A CN 104023593 A CN104023593 A CN 104023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bar support
main body
side frame
frame bar
control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40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3593B (zh
Inventor
亚历山大·赫福德
矶贝义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ura Corp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27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826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27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178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27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938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3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3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5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A47C7/46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adjustable by mechanical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椅子,其具备能舒适地支承腰部且由靠背框架的侧框杆稳定性良好地支承的腰部支承件。设于椅子的腰部支承件(10)具备:通过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缘向上方呈圆弧状弯曲,由此使上下尺寸随着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减小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在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两侧部沿上下方向分离设置,且通过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杆(19)上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引导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四个安装部(42);与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联接的操作构件(44)。

Description

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腰部支承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靠背的椅子。
背景技术
作为在靠背上安装有腰部支承件的椅子,包括:腰部支承件由朝向左右方向的主体部、从该主体部的两侧部的下端垂下的左右一对的连结部及从两连结部的侧缘下部向外侧延伸出的把持部构成,使两把持部贯通于靠背框架(靠背主体)的两侧部,从而将腰部支承件支承为能够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椅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腰部支承件由朝向左右方向的主体部、从该主体部的两侧部的下端垂下且在下端连设有朝向外侧的捏手部的左右一对的操作部构成,通过在靠背框架(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梁的内侧面上设置的托架将主体部后表面的左右两侧部支承为能够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椅子(例如参照引用文献2);以及将腰部支承件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能够进行上下位置调节的方式安装于从靠背框架(背框)的下部中央部立起的腰部支承件支承部的椅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等。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将沿着靠背的弯折的形状的上下引导构件安装于靠背,使腰部支承件沿着靠背移动的椅子,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将腰部支承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安装于靠背的下侧部中比靠背弯折点靠下方的部位的椅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9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575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133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06382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1039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椅子的腰部支承件在主视观察下呈向下コ形,其中,主体部的形状呈上下尺寸相等的横长的长方形,且在主体部的两侧部下端连设有左右尺寸比较大的左右一对的连结部,因此,难以使主体部有效地向后方弹性变形,且对腰部进行支承的主体部的有效支承面积也小。因此,无法舒适地支承腰部整体,作为腰部支承件的效果小。
而且,在从主体部分离的下方,兼作为腰部支承件的支承部的左右的把持部由靠背框架的两侧部支承,因此在靠背放倒时,若就座者的腰部的载荷施加给主体部,则大的扭转载荷会作用于把持部,在长期使用下可能会使把持部发生损伤。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椅子的腰部支承件呈大致向下コ形,在其主体部的两侧部的下端连设有左右宽度比较大的左右一对的向下的操作部,并且,主体部后表面的左右两侧部由在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梁的内侧面上向内突出设置的托架支承,因此,与上述同样地,不仅难以使主体部有效地向后方弹性变形,而且对腰部进行支承的主体部的有效支承面积也变小,存在无法舒适地支承腰部整体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椅子的腰部支承件中,腰部支承件主体在由靠背框架包围的内方,由从靠背框架的下部中央部立起的腰部支承件支承部支承,因此,腰部支承件主体的左右长度受到限制,存在无法大范围地支承腰部这样的问题。
而且,由于将左右一对的操作用把手设于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上端部的两侧部,因此在就座状态下操作把手时的操作性差。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椅子的腰部支承件通过靠背框架的左右两侧部仅在左右两处被支承,而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腰部支承件通过从靠背框架立起的腰部支承件支承部仅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一处被支承,因此在操作左右的把持部来调节腰部支承件的上下位置时,若没有向左右的把持部均匀地施加力而使其上下移动,则腰部支承件会向左右方向摇摆,无法顺畅地升降。
另外,如上述那样,若仅将腰部支承件的左右两处通过靠背框架的左右两侧部支承为能够进行上下位置调节,则在使靠背框架中的对腰部进行支承的附近部位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时,难以将对腰部支承件的两侧部进行支承的构件设于弯曲部。因此,通常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将对腰部支承件的左右的把持部进行支承的构件设于靠背框架中的比弯曲部靠下方(或上方)的直线部。
然而,当对腰部支承件的两侧部进行支承的构件设于靠背框架的直线部时,腰部支承件的移动轨迹仅成为一方向即上下方向,且成为直线性的轨迹。因此,无法使腰部支承件沿着靠背框架的弯曲部进行上下移动,因腰部的后表面与腰部支承件的前表面发生偏抵等而可能给就座者带来不适感。
另一方面,近年来,靠背形成为与就座者的腰部相当的部位向前方突出这种形状的椅子成为主流。在这样的椅子中,若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发明那样,仅仅是使腰部支承件沿上下方向垂直移动的话,则在像对腰部进行支承的部位那样靠背的棱线向前方突出的部位附近,腰部支承件的前后位置相对地成为后方,因此存在难以感觉到由腰部支承件产生的支承力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发明中,由于腰部支承件仅沿着靠背的形状移动,因此存在支承力在弯折点处强而在从弯折点离开的部位相对变弱的问题。此外,腰部支承件支承于靠背的部位仅是左右两侧的中央部,因此容易发生摇摆,且仅中央部大幅挠曲,也存在得不到期望的支承力的缺点。
此外,在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调节支承部的长度,由此即使超过了弯折点也能够以使腰部支承件向前上方移动的方式控制轨迹。然而,由于腰部支承件的上部在从靠背离开的部位处向前后方向浮动,因此腰部支承件越向上方移动而整体越容易向后方移动。因此,腰部支承件无法强力地按压脊背,难以得到期望的支承力。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其具备腰部支承件主体能有效地向后方进行弹性变形,能增大腰部的有效支承面积而舒适地支承腰部,且腰部支承件主体由靠背框架稳定性良好地支承并提高了操作部的操作性的腰部支承件。
另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其具备即使靠背框架的下部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借助沿着该弯曲部的移动轨迹也能使腰部支承件主体稳定性良好且顺畅地上下移动,能舒适地支承腰部的腰部支承件。
此外,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其能够最佳地控制腰部支承件的移动轨迹且发挥出期望的大支承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上述课题如下述的各项那样解决。
(1)一种椅子,通过靠背框架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杆将朝向左右方向的腰部支承件的两侧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其中,所述腰部支承件具备:腰部支承件主体,该腰部支承件主体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缘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由此使上下尺寸随着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减小;四个安装部,这四个安装部在所述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两侧部沿上下方向分离设置,且由设置在左右的所述侧框杆上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引导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操作构件,该操作构件与下部的左右的所述安装部联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使腰部支承件主体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缘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弯曲,且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上下尺寸随着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减小,因此与就座者的腰部(腰椎)强烈触抵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容易向后方挠曲,能够消除不适感而舒适地支承腰部。
另外,由于腰部支承件主体通过设置在其两侧部的四个安装部而由左右的侧框杆的引导部在四点稳定性良好地支承,因此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在避免左右方向的摇摆的状态下顺畅地上下移动,且即使腰部支承件主体向后方挠曲,也不会向安装部施加扭转载荷。
此外,由于操作构件与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联接,因此在就座状态下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手的位置偏靠下方,而使操作构件的操作性提高。
(2)在上述(1)项中,腰部支承件主体的左右宽度与左右的侧框杆的对置面之间的尺寸大致相等,并且四个安装部从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两侧缘向外突出设置而由所述侧框杆的引导部支承。
根据这样的结构,腰部支承件主体整体容易向后方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对腰部的后表面进行支承的有效支承面积也增大,因此能够舒适地支承腰部整体。
(3)在上述(1)或(2)项中,操作构件以设于该操作构件的把持部比侧框杆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由侧框杆的下部的引导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把持部比侧框杆的外侧面突出,因此就座状态下的操作构件的操作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4)在上述(1)~(3)的任一项中,下部的安装部在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侧缘与下缘交叉的角部向外突出设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与下部的安装部联接的操作构件的位置比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中央部靠下,使得在就座状态下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手的位置也更靠下方,因此操作构件的操作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5)在上述(1)~(4)的任一项中,在侧框杆的前表面设有向前方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凹槽,将上部的安装部支承并引导为能够移动的引导构件以能够从前方装拆的方式装配在该凹槽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仅通过将引导构件装配于侧框杆的凹槽,就能够容易地将上部的安装部由侧框杆来支承并沿上下方向引导。
另外,能够容易地从前方进行上部的安装部相对于侧框杆的装拆。
(6)在上述(1)~(5)的任一项中,下部的安装部具备向后片,该向后片以能够从前方装拆的方式与朝向左右方向的操作构件的内侧端部联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从侧框杆的前方容易地进行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下部的安装部与操作构件的联接作业。尤其是当与上述(5)项记载的结构并用时,可容易地将上下的安装部以能够从前方装拆的方式由侧框杆来支承。
(7)在上述(1)~(6)的任一项中,在左右的侧框杆的下部设有在侧视下向前方突出的弯曲部,在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两侧部上设置的四个安装部中,上部的左右的安装部由左右的侧框杆中的比所述弯曲部靠上方的引导部引导为能够向斜后上方移动,并且下部的左右的所述安装部由比所述弯曲部靠下方的引导部引导为能够向斜前上方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下部和上部的移动轨迹不同,在使腰部支承件主体向上方移动时,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下部从下方朝向斜前上方移动,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上部从下方朝向斜后上方移动。
其结果是,在调节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上下位置时,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以沿着左右的侧框杆的弯曲部的移动轨迹进行移动,因此不会发生就座者的腰部的后表面与腰部支承件主体偏抵的情况,能够消除不适感而舒适地支承腰部。
(8)在上述(7)项中,在左右的侧框杆中的比弯曲部靠下方的引导部设有上下方向的引导孔,通过该引导孔将操作构件以设于该操作构件的把持部比侧框杆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操作构件中的比所述引导部更向内突出的内侧部与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联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操作构件由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杆的引导部上的上下方向的引导孔来引导,而能沿上下方向稳定性良好地移动,并且就座状态下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手的位置偏靠下方,因此操作构件的操作性得以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椅子,其具备能舒适地支承腰部且由靠背框架的侧框杆稳定性良好地支承的腰部支承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椅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椅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靠背框架和装配于该靠背框架的腰部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4是靠背框架和装配于该靠背框架的腰部支承件的主视图。
图5是靠背框架和装配于该靠背框架的腰部支承件的侧视图。
图6是靠背框架、装配于该靠背框架的腰部支承件主体、靠背支承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腰部支承件主体、靠背支承框架及装配于该靠背支承框架的罩构件、操作构件的分解主视图。
图8是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侧端部、罩构件、操作构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9是罩构件的向上片和装配于该向上片的操作构件的装配前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罩构件的向上片和装配于该向上片的操作构件的装配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图4的XI-XI线放大横剖端面图。
图12是图4的XII-XII线放大横剖端面图。
图13是图5的XII-XII线放大纵剖主视图。
图14是卡合凹部与联接构件的卡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侧框杆和装配于该侧框杆的引导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图4的XVI-XVI线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17是图4的XVII-XVII线放大横剖端面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椅子的右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椅子的主视图。
图20的(a)、(b)分别是靠背的主视图、右侧视图。
图21是靠背和腰部支承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内壳和引导构件的主视图。
图23是腰部支承件、靠背支承体、罩构件、把持构件的主视图。
图24是左右的引导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引导构件安装于凹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内壳和腰部支承件的局部及引导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分解示出将腰部支承件的操作支承部向内壳安装的组装形态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将把持构件向罩构件安装的形态的放大图,(a)是组装之前的立体图,(b)是表示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内壳的右半部分的主视图。
图30的(a)、(b)、(c)、(d)、(e)、(f)、(g)分别是图29中的a~a线、b~b线、c~c线、d~d线、e~e线、f~f线、g~g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内壳的右半部分的主视图。
图32的(h)、(i)、(j)、(k)、(1)分别是图31中的h~h线、i~i线、j~j线、k~k线、1~1线的横剖俯视图。
图33是图30中的(b)的局部放大图。
图34是图30中的(e)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图30中的(f)的局部放大图。
图36是图30中的(g)的局部放大图。
图37是图32中的(j)的局部放大图。
图38是图32中的(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腰部支承件的椅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具备本发明的腰部支承件的椅子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该椅子具备:腿体3,其具有在前端部具备脚轮1的呈放射状的五根腿杆2;伸缩式的腿柱4,其竖立设置在腿体3的中央,且在内部收容有气压弹簧(未图示);支承基体5,其朝向前上方且后端部固接在腿柱4的上端;座6,其由支承基体5支承;靠背支承体8,其前端部借助朝向左右方向的轴7而枢轴连接于支承基体5;靠背9,其支承于该靠背支承体8的后上部;腰部支承件10,其设置在靠背9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
支承基体5呈上表面的开口部由罩闭塞的前后方向上长的俯视大致长方形的箱状,在其内部收容有经由靠背支承体8对靠背始终朝前方施力的施力机构、调节该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的调节机构(均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施力机构或调节机构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它们的具体结构及详细说明。
靠背支承体8包括:由横向框架11a及与该横向框架11a的两侧端部连设的左右一对的立起框架11b、11b构成的主视观察大致向上コ状的靠背支承框架11;后端部固接在该靠背支承框架11的横向框架11a上且朝向前后方向的左右一对的靠背支承杆12、12,这些构件例如由铝或其合金形成(在图3、图4、图7中,靠背支承体未图示)。
横向框架11a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俯视下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平缓弯曲,并且两侧部在主视下向斜上方倾斜。左右的立起框架11b以与后述的靠背框架17的侧框杆19的下部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向斜前上方倾斜。
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2向前下方倾斜,且中央部向下平缓地弯曲。
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2的前端部通过上述轴7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轴连接于支承基体5的两侧部。
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2的后端部如下述那样固接于靠背支承框架11的横向框架11a。
首先,将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2的后端部无松动地嵌合于横向框架11a的左右两侧部上形成的向前方开口的左右一对的嵌合孔13、13(参照图4、图7)中。
接着,从上方将螺栓15、15插入到横向框架11a中的与左右的嵌合孔13对应的位置的上表面上设置的各两个安装孔14、14中,将两螺栓15的下端部与设置在靠背支承杆12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的左右两个内螺纹孔16、16螺合来进行紧固。由此,形成将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2的后端部牢固地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11的横向框架11a而成的靠背支承体8。
靠背9具备:主视形状为大致方形框状的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的靠背框架17;在该靠背框架17的表面即前表面上张设的张紧件18(在图3~图6中,张紧件未图示)。
如图3~图6所示,靠背框架17具备:以比上下方向的中央稍靠下方的部分在侧视下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平缓的圆弧状弯曲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杆19、19;将左右一对的侧框杆19、19的上端部彼此连结,并且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俯视下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呈平缓的圆弧状弯曲的上框杆20;将两侧框杆19、19的下端部彼此呈大致直线状连结的下框杆21;借助螺栓28和螺母30而安装在下框杆21的前表面和两侧端部上的张紧件18的张设构件22、23。左右的侧框杆19的比弯曲部C靠下方的部分与上述靠背支承框架11的立起框架11b向相同方向倾斜。
如图3及图4所示,向前方开口的凹槽24沿长度方向形成于左右的侧框杆19、19和下框杆21的前表面。两侧框杆19的凹槽24的槽宽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大(参照图4),而且,凹槽24在侧框杆19的弯曲部C附近的内部由上下分离的横向的肋25、25分隔。
两侧框杆19中的夹着凹槽24对置的内侧片19a和外侧片19b的前后尺寸如下设定:为了使外侧片19b的前缘比内侧片19a的前缘向前方突出,而使外侧片19b的前后尺寸大于内侧片19a的前后尺寸(参照图17)。
如图6所示,在左右的侧框杆19、19中的比弯曲部C靠下部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向下方和外侧开口的嵌合凹部26,该嵌合凹部26供上述的靠背支承框架11的左右的立起框架11b嵌合。
为了向靠背支承框架11安装靠背框架17,首先,将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杆19、19上的嵌合凹部26从上方嵌合于横向框架11a的左右的立起框架11b、11b,并且使靠背框架17的下框杆21的下表面与横向框架11a的上表面抵接,利用靠背支承框架11对靠背框架17进行临时支承。
接着,将插入到在左右的立起框架11b和左右的侧框杆19的嵌合凹部26的里而设置的左右方向的上下一对的安装孔27、27中的螺栓28、28与方螺母30、30螺合来进行紧固,从而将两侧框杆19的下部固定于左右的立起框架11b,其中,该方螺母30、30在左右的侧框杆19的凹槽24内的下部,以止转的方式嵌合于在内侧片19a的内表面上设置的上下的螺母保持部29、29(参照图13)。
接着,将从下方插入到在横向框架11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的上下方向的左右一对的安装孔31、31中的螺栓32、32与方螺母30、30螺合来进行紧固,从而将下框杆21和横向框架11a固定,其中,该方螺母30、30在下框杆21的凹槽25内由肋来防止旋转。由此,靠背框架17在其下部嵌合于靠背支承框架11的状态下牢固地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11。
在将靠背框架17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11之后,在左右的立起框架11b、11b的外侧面嵌接罩构件33、33。
如图6~图8所示,罩构件33具备:除上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厚度稍大的纵长板状的向上片34;及与该向上片34的下端以沿着靠背支承框架11的两侧部下面的倾斜面的方式连设的向斜内下方倾斜的向内片35,在向上片34与向内片35的连设部附近的内侧面上向内突出设置有卡止片36。需要说明的是,向上片34和装配该向上片34的上述的立起框架11b兼作为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将后述的操作构件43支承并引导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借助该操作构件43而将后述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中的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支承并引导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向上片34的上端突出设置有向内上方的卡止爪34a,在向内片35的内端突出设置有向下的卡止爪35a,在卡止片36突出设置有向后的卡止爪36a。
在靠背支承框架11中的左右的立起框架11b和横向框架11a的上端部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呈与罩构件33互补的形状且上半部内外贯通的上下方向的凹部37。
为了安装罩构件33,将罩构件33嵌合于在靠背支承框架11上形成的上述的凹部37,将向上片34的上端的卡止爪34a如图13所示那样卡止于侧框杆19b中的嵌合凹部26的上缘的向下片38的内表面,并且如图11所示那样,将卡止片36嵌合于在立起框架11b的基部附近设置的左右方向的通孔39,使卡止片36前端的卡止爪36a与通孔39的里部的卡止台阶部40弹性卡合,而且,使向内片35的向下的卡止爪35a与在凹部37的下端设置的未图示的卡止台阶部卡合。
由此,罩构件33以将固定了靠背框架17的上下的螺栓28的头部覆盖的方式安装于在靠背支承框架11的外侧面上形成的凹部37,而且,根据需要能够拆卸。
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腰部支承件10具备:能够向前后方向适度地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制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在该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左右两侧缘的上部、及两侧缘与下缘交叉的左右的两角部,以位于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对角线上的方式向外突出设置的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离的四个安装部42;与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联接的后述的左右一对的操作构件43,该腰部支承件1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装配在左右的侧框杆19的弯曲部C的附近。各安装部42包括朝向外侧的短尺寸的向外片42a和与该向外片42a的前端连设的向后片42b。需要说明的是,上部的左右一对的安装部42连设于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比上端稍靠下方的部位。
腰部支承件主体41在俯视下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平缓地呈圆弧状弯曲,并且通过以中央部的下缘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平缓地呈圆弧状弯曲,由此使上下尺寸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部逐渐变小,而且,腰部支承件主体41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以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且左右宽度与靠背框架19的两侧框杆19b的对置面之间的尺寸大致相等的主视下大致横长的长方形。
在侧框杆19的下部装配的罩构件33中的兼作为下部引导部的向上片34上,如下述那样装配用于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操作构件43、43。需要说明的是,罩构件33及操作构件43左右对称且具有相同的装配方式,因此以下仅对右方进行说明。
如图7~图9放大所示,左右的操作构件43包括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把持部44和由金属板构成的与腰部支承件主体41联接的联接构件45。在把持部44的内侧面上一体地成形有前后的厚度小的向内突片44a,在该向内突片44a上形成有能够供联接构件45的外侧部嵌合的向内侧开口的纵长狭缝状的嵌合孔46。
向内突片44a的外半部和前半部的下部形成为厚壁,在该内外的厚壁部47、47彼此对置的部分的向内突片44a的前后两面上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狭缝状的凹槽48、48(参照图12)。
联接构件45形成为左右尺寸比向内突片44a长且能够向前后(板厚)方向进行些许弹性变形的垂直板状,在前端(内侧端)突出设置有能够与设置在侧框杆19的下部前表面上的后述的卡合凹部57卡合的上下尺寸小的卡合片45a,而且在与该卡合片45a接近的联接构件45的前端部形成有方形的联接孔49,该联接孔49供上述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能够滑动地嵌合且向前后方向开口。需要说明的是,联接孔49的左右宽度如下设定:大于向后片42b的左右尺寸以使向后片42b仅向左右方向移动,且即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后方挠曲也能避免该动作经由向后片42b向操作构件43传递。
若将联接构件45的外侧部与向内突片44a的嵌合孔46嵌合,则在联接构件4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前表面上突出设置的高度低的突起51卡合于在向内突片44a的稍靠前端的前后两面上形成的与嵌合孔46连通的卡止孔50的前表面侧的部位,由此能防止联接构件45从向内突片44a的嵌合孔46脱离。
如图6、图8、图9及图12所示,供把持部44的向内突片44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嵌合的上下方向的引导孔52、52以沿靠背框架17的侧框杆19的内·外周面方向即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呈对置状地形成于罩构件33的向上片34和上述的立起框架11b,朝向上下方向的向内突条53、53呈前后对置状地突出设置于向上片34侧的引导孔52的除下端部以外的内方的开口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向上片34装配于侧框杆19的向斜前上方倾斜的下部,因此上述引导孔52也朝向斜前上方倾斜。
在上述向上片34和立起框架11b上形成的引导孔52构成对操作构件43及与操作构件43联接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安装部42进行引导的引导部的一部分,但在省略了向上片34或立起框架11b时,也可以将上述那样的引导孔52设置在侧框杆19的厚壁的外侧片19b上。
两向内突条53的对置面之间的尺寸设定为:与向内突片44a中的除厚壁部47、47以外的部分的薄壁部54的厚度大致相等,且使向内突片44a的前后两面的凹槽48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两向内突条53。
为了将操作构件43装配于向上片34,如图9、图10、图12及图13所示,将把持部44的向内突片44a从外侧与设置在向上片34和靠背支承框架11的立起框架1b上的引导孔52的下端部嵌合直至把持部44的内侧面与向上片34的外侧面抵接或接近。在该嵌合时,联接构件45的包括联接孔49在内的前端部将在侧框杆19的嵌合凹部26内的里面形成的朝向斜前上方的长孔55贯通,而位于侧框杆19的凹槽24内(参照图13)。
接着,使操作构件43向上方移动,使向内突片44a的前后两面的凹槽48、48与前后的向内突条53、53嵌合。由此,操作构件43由引导孔52防止脱落并限制向左右方向的移动,在此状态下,操作构件43借助向内突条53和引导孔52的引导而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操作构件43从引导孔52脱落,需要避免在腰部支承件主体41位于下限时与腰部支承件主体41联接的操作构件43移动到比向内突条53的下端靠下方的引导孔52内。此时的腰部支承件10的下限位置由装配于侧框杆19的后述的引导构件58来决定。
如图12~图14所示,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从前方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嵌合于操作构件43的联接构件45的联接孔49,由此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与左右的操作构件43(因为左右对称,因此仅图示右方)相互联接。因此,当沿上下方向操作左右的操作构件43时,腰部支承件主体41与之连动而上下移动,并且即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前后方向挠曲,其载荷也不会直接作用于操作构件43。
如图4、图13及图14所示,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的突条片56以与操作构件43的联接构件45大致正交的方式向前突出设置在左右的侧框杆19的下部的凹槽24内、即与装配于侧框杆19的向上片34对置的部分的凹槽24的里面,向前方和两侧方开口的侧视下向前凹状的上下多个卡合凹部57在上下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地形成在该突条片56的前端。通过使在操作构件43的联接构件45的前端突出设置的卡合片45a选择性地与该上下多个卡合凹部57卡合,由此能够阶段性且带有节度感地调节腰部支承件10的上下位置。
此时,由于将联接构件45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板状,因此联接构件45容易向厚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将卡合片45a和卡合凹部57的上下宽度形成得比较大而增大它们的卡合力,也能够以轻的操作力使卡合片45a选择性地与卡合凹部57卡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腰部支承件10不向上下方向摇晃,优选使卡合片45a与卡合凹部57的上下宽度大致相等。
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部侧的左右一对的安装部42、42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引导构件58、58如下述那样装配在左右的侧框杆19、19中的比弯曲部C稍靠上方的凹槽24内。
如图15~图17放大所示,左右的引导构件58(因为左右对称,在图15、图16中仅图示左方的引导构件58)具备:以沿着凹槽24的宽度尺寸的方式将左右尺寸朝向上方逐渐变窄的向内片58a;在该向内片58a的外侧缘突出设置的向后片58b;与向内片58a和向后片58b的下端连设的底片58c,左右的引导构件58的横剖平面形状呈向内L字状。向后片58b呈圆弧状地弯曲,以与侧框杆19的外侧片19b的弯曲的内表面进行面接触。而且,在向后片58b的下端部设有切口部59,以避免与上述的将靠背框架17向靠背支承框架11固定的螺栓28发生干涉。
在与向内片58a和向后片58b的上端连设的厚壁部60的后表面形成有向内方和后方开口的コ状截面的卡合槽61。
另外,上下一对的卡合突起62、62向外突出设置在向后片58b的外侧面的前端部。
为了将引导构件58向侧框杆19装配,将引导构件58以其底片58c的下表面与凹槽24内的肋25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从前方嵌合于侧框杆19的凹槽24,首先,将上部的卡合槽61与在侧框杆19的内侧片19a的外侧面上突出设置的突起64卡合,而在上下方向进行定位,之后使上下一对的卡合突起62、62与在侧框杆19的外侧片19b的前端部内表面上形成的上下一对的凹部63、63卡合。由此,引导构件58以不会向前方脱落的方式装配在凹槽24内,而且根据需要,能够向前方拆卸。需要说明的是,引导构件58的前表面若与张设于靠背框架17的张紧件18的后表面接触,则能够可靠地防止引导构件58的前后方向的摇晃。
该引导构件58的装配位置设定为:通过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部侧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与该引导构件58的底片58c的上表面抵接,由此使腰部支承件10停止在下限位置,并且使操作构件43也停止在不会从罩构件33的向上片34的引导孔52脱离的下限位置。
如图17所示,在引导构件58的向内片58a的后表面与侧框杆19的内侧片19a的前端的对置面之间形成有比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部侧的安装部42的向外片42a的厚度稍小的间隙S。因此,通过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部侧的左右一对的安装部42、42位于左右的引导构件58、58的后方的凹槽24内,由此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由左右一对的引导构件58和内侧片19a引导而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作为腰部支承件10的组装步骤,在向靠背框架17张设张紧件18之前,首先按照上述的要领将左右的操作构件43安装在左右的侧框杆19的下部。
接着,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两侧部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从前方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左右的操作构件43的联接构件45的联接孔49(参照图12~图14),并且,将上部两侧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从前方插入到侧框杆19的凹槽24中(参照图17)。此时,如图12所示,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侧端部的后表面隔着所需的间隙与侧框杆19的前表面对置,当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后方挠曲时,其侧端部的后表面与侧框杆19的前表面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前后方向挠曲,由于向后片42b在联接孔49内仅沿前后方向滑动,因此来自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弯曲载荷施加到包括联接构件45在内的操作构件43整体上的可能性也小。
接着,如上述那样,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与操作构件43一起向上方移动至使操作构件43不会从罩构件33的向上片34的引导孔52脱离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按照上述的要领将左右的引导构件58装配于侧框杆19的凹槽24(参照图17)。
接着,若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下方移动至其上部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与引导构件58的底片58c的上表面抵接的下限位置,则腰部支承件10的组装完成,腰部支承件10通过在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两侧缘的上下两端部设置的四个安装部42而由左右的侧框杆19在四点进行支承。在组装了腰部支承件10之后,如上述那样,操作构件43不会从向上片34的引导孔52脱离。而且,由于上部的安装部42的向外片42a与引导构件58的向内片58a的后表面抵接或接近,因此上部的安装部42也不会从引导构件58向前方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将张紧件18张设于靠背框架17之后,通过使张紧件18向前方挠曲,由此也能够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及引导构件58从靠背框架17的后侧进行装配。
当使左右的操作构件43的把持部44沿上下方向滑动时,与联接构件45联接的下部两侧部的安装部42及与安装部42成为一体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沿上下方向进行连动,由此能够调节腰部支承件10的上下位置。此时,通过使联接构件45的前端的卡合片45a与在左右的侧框杆19的下部的凹槽24内设置的突条片56的上下多个卡合凹部57选择性地卡合,由此能够阶段性且带有节度感地调节腰部支承件10的上下位置。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椅子中,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左右宽度与左右的侧框杆19的对置面之间的尺寸大致相等,在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两侧缘突出设置的四个安装部42实质上由左右的侧框杆19支承,因此腰部支承件主体41整体能向后方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对腰部的后表面进行支承的有效支承面积增大,从而能够舒适地支承腰部整体。
另外,上下左右的四个安装部42以与腰部支承件主体41接近的方式从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两侧缘的上下的端部向外突出设置,因此即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后方挠曲,向各安装部42或下部的操作构件43施加扭转载荷的可能性也小,且腰部支承件主体41借助位于其对角线上的四个安装部42而由靠背框架17的左右的侧框杆19在四点稳定性良好地支承,因此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在避免左右方向的摇摆的状态下顺畅地上下移动。
此外,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形状在主视下形成为以中央部的下端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平缓地呈圆弧状弯曲,上下尺寸随着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减小,因此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与就座者的腰部(腰椎)强烈地触抵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容易向后方挠曲,能够消除不适感而舒适地支承腰部。
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突出设置在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呈圆弧状弯曲的下缘与两侧缘交叉的角部,且位于比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中央部的下缘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与两安装部42联接的左右的操作构件43靠近就座者的手容易够到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方,而使操作构件43的操作性提高。
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及与之联接的操作构件43由左右的侧框杆19中的比弯曲部C靠下方的朝向斜前上方的部分支承为能够向斜前上方移动,而且,上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由在左右的侧框杆19中的弯曲部C稍上方的朝向斜后上方的部分上安装的引导构件58支承为能够向斜后上方移动,因此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和上部的移动轨迹不同。即,在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从下限位置向上方移动时,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成为从下方朝向斜前上方移动的轨迹,而上部成为从下方朝向斜后上方移动的轨迹。
其结果是,在调节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下位置时,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以沿着左右的侧框杆19的弯曲部C的移动轨迹进行移动,因此就座者的腰部的后表面不会与腰部支承件主体41发生偏抵,能够消除不适感而舒适地支承腰部。
另外,腰部支承件主体41相对于侧框杆19的上下的支承位置处于侧框杆19的弯曲部C的下部和上部,在该上下部,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下左右的安装部42在不同的轨迹上大致直线性地移动,因此,不会受到侧框杆19的弯曲部C妨碍而能够顺畅地进行腰部支承件10的上下的位置调节。
当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靠背框架17安装时,只要先将操作构件43装配于左右的侧框杆19,之后将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a从前方嵌合于该操作构件43的联接构件45的向前后方向开口的联接孔49,并且将上部的左右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从前方嵌合于侧框杆19的凹槽24,将引导构件58装配于凹槽24来进行上部的安装部42的防脱即可,因此,能够从靠背框架17的前方以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保持为正确姿势的状态容易地进行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靠背框架17的安装作业、及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安装部42与操作构件43的联接作业,并且也容易进行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拆装。
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安装部42与操作构件43形成为分体,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a以能够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操作构件43的联接构件45的联接孔49,并且将用于阶段性地调节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上下位置的卡合凹部57设置于从对操作构件43进行引导的作为引导部的向上片34及立起框架11b分离的内方的部位、即设置于在侧框杆19的凹槽24内突出设置的突条片56的前表面,因此,即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向前后方向弹性变形,其动作也不会经由向后片42b向操作构件43或卡合凹部57直接传递。
因此,向包括联接构件45在内的操作构件43整体施加来自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弯曲载荷的可能性小,不会发生联接构件45向厚度方向挠曲而使其卡合片45a与卡合凹部57的卡止力减小或相互的接触部发生偏磨损的情况,能够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可靠地停止在固定位置,并且能够带有节度感且稳定性良好地上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操作构件43脱落,使操作构件43的向内突片44a上设置的凹槽48与向上片34的引导孔52上设置的向内突条53嵌合,但是如果将与操作构件43的联接孔49联接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嵌合成仅能向前后方向移动,则能够通过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向后片42b来防止操作构件43脱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嵌合于在操作构件43上设置的向前后方向开口的联接孔49,而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安装部42与操作构件43联接,但也可以与之相反,例如将操作构件43的内侧部的联接构件形成为向内的杆(并不局限于圆形截面)等,并在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安装部42的向后片42b上设置向后方开口的凹部,使该凹部从前方嵌合于杆的内侧部,这样的话与上述同样能够在将操作构件43先装配于侧框杆19之后,使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向后片42b从前方容易地嵌合于该杆而进行联接。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优选在比凹部靠内方的杆的前端部嵌接防止操作构件向外侧移动而从侧框杆19脱落的防脱用的垫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罩构件33的向上片34及装配该向上片34的靠背支承框架11的立起框架11b作为引导部,而将操作构件43及与操作构件43联接的腰部支承件主体41的下部的安装部42支承并引导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但在省略了罩构件33或靠背支承框架11时,可以将侧框杆19中的厚壁的外侧片19b作为具有引导孔的引导部。
接下来,参照图18~图38来说明将靠背设为缓冲类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椅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左右是针对主视下观察椅子的情况来说的。
图18是第二实施例的椅子的右侧视图,图19是第二实施例的椅子的主视图。
该椅子具备:腿体3,其具有在前端部具备脚轮1的呈放射状的五根腿杆2;腿柱4,其竖立设置在腿体3的中央;支承基体5,其固接在腿柱4的上端;座6,其支承于支承基体5的上方;一对靠背支承框架77,其前端部借助朝向左右方向的轴(未图示)而枢轴连接于支承基体5的左右;靠背100,其支承于靠背支承框架77。
图20的(a)、(b)分别是靠背100的主视图、右侧视图,图21是靠背100和腰部支承件20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1所示,靠背100包括内壳110、引导构件120、靠背支承体130、罩构件140、缓冲件150及表皮件160,靠背100通过将这些构件以后述的方式组装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说明书等中,具体而言,在表示构成所述靠背100的构件的一部分、例如内壳110的情况下,有时使用作为其上位概念的靠背100这样的表述。
另外,虽然在靠背100的内部安装有腰部支承件200,但是在本说明书中,腰部支承件200不包含在靠背100的概念中,而作为与之对比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2是内壳110和引导构件120的主视图,图6是腰部支承件200、靠背支承体130、罩构件140、把持构件240的主视图。
如图21、图22所示,内壳110在主视下呈大致纵向长方形状,并且在侧视下呈向前的<状,在俯视下呈向后凸状的平缓的弧状。
在内壳110的前表面上,在左右侧端设有稍宽幅的侧缘部111,在上端设有上缘部112,在下端设有下缘部113。在左右的侧缘部111之间等间隔地设有三个纵向大肋114a,在内壳110的上半部等间隔地设有三个横向大肋115a。在侧缘部111与纵向大肋114a之间、相邻的纵向大肋114a之间分别设有纵向第一小肋114b。
另外,在三个横向大肋115a之间及最下段的横向大肋115a之下分别设有横向第一小肋115b。而且,在内壳的下半部,在除了左右中央的纵向大肋114a以外的纵向大肋114a与纵向第一小肋114b之间分别设有纵向第二小肋114c。
在上述纵向第一小肋114b与纵向第二小肋114c之间设有上下方向的引导突条116。而且,在内壳110的前表面上,还在适当的部位设有倾斜小肋114d、通孔114e及横向第二小肋115c。
在内壳110的上缘部112与最上段的横向大肋115a之间突出设置有用于安装作为可选构件的头枕等的四个螺栓插通孔112a,但可选构件的安装不是本发明的直接对象,因此省略说明。
在向内壳110安装靠背支承体130时所需的螺栓插通用切口113a和螺母收容部113b在下缘部113分别设置左右一对,关于它们在后叙述。
多个横长的凹部111a沿上下方向设置在左右的侧缘部111的上半部,兼具进行增强并防止配设于内壳110的前表面上的缓冲件150的错动的防错动功能。在侧缘部111的下半部的上部,纵长的凹部111b、111c、111d横向设置三列,外侧两列的凹部111b、111c在上下方向上被划分为三个,上段、中段的划分凹部111b1、111b2、111c1、111c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等的长尺寸,但下段的划分凹部111b3、111c3形成为短尺寸。在内侧两列的凹部111c、111d的下方,上下分离地设有螺母收容部111e、111f。在上述的螺母收容部111e、111f之间设有后述的上下方向的滑动接触面111g。
在侧缘部111的内侧两列的凹部111c、111d安装引导构件120。
图24是左右的引导构件120的放大立体图,图25是表示将引导构件120安装于所述凹部111c、111d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6是内壳110和腰部支承件200的局部及引导构件120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24所示,引导构件120包括:窄幅且稍向前呈凸状弯曲的上下方向的引导部121;带有台阶部122地连设于该引导部121下方的罩部123;与引导部121和罩部12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连设的截面为长方形状的固定部124。固定部124在其上端设有向上的上卡止部125,在下端设有向后方延伸且具有向下的卡止爪126a的下卡止部126,并且固定部124被上下分割为三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使内壳110具备引导部的引导构件的实施例所示的结构仅为一例,不限定于此。引导部只要是将腰部支承件200的引导支承部210引导支承为无法脱落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件即可,其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而且,引导部可以在内壳110成形时一体成形。
图29是表示内壳110的右半部分的主视图,图30的(a)、(b)、(c)、(d)、(e)、(f)、(g)分别是图29中的a~a线、b~b线、c~c线、d~d线、e~e线、f~f线、g~g线的纵剖侧视图。而且图33、图34、图35、图36分别是图30的(b)、(e)、(f)、(g)的局部放大图。
图31是表示内壳110的右半部分的主视图,图32的(h)、(i)、(j)、(k)、(1)分别是图31中的h~h线、i~i线、j~j线、k~k线、1~1线的横剖俯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9、图31中,为了明确位置关系,本应由虚线表示的线也用实线来表示。
图37、图38分别是图32中的(j)、(1)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36所示,在供引导构件120的固定部124嵌入而将其固定的内壳110的侧缘部111的凹部111c中的上段凹部111c1和下段凹部111c3分别设有被卡止部111c4、111c5。将引导构件120的固定部124向侧缘部111的凹部111c嵌入,并使引导构件120的上段卡止部125、下段卡止部126的卡止爪126a分别卡止于被卡止部111c4、111c5,由此以图25所示的形态将引导构件120安装于侧缘部111。此时,引导构件120的被分割成三个的固定部124a、124b、124c分别嵌入到上段凹部111c1、中段凹部111c2、下段凹部111c3中。
另一方面,如图21、图23所示,腰部支承件200形成为具有与内壳110近似的左右宽度的大致横向长方形状,在俯视下呈向后方凸状的平缓的弧状,并且在侧视下呈向前方凸状的平缓的弧状。
在腰部支承件200的左右两侧部,在上部朝向外方设有引导支承部210,在下部朝向外方设有操作支承部220,利用上部的左右的引导支承部210和下部的左右的操作支承部220这四点将腰部支承件200的左右两侧部由内壳110的两侧部支承。
所述引导支承部210的上下方向的平面与腰部支承件200的上下方向的平面平行,且引导支承部21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腰部支承件200小。
如图34所示,所述引导支承部210配设在内壳110的前表面与如上那样安装的引导构件120的引导部121之间,由此被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腰部支承件200的后表面,如图21所示,在上部和下部分别突出设置有四个滑动接触部230。在滑动接触部230的自由端如图26所示那样设有向上下方向及后方开口的滑动接触槽230a,使设于内壳110的图5所示的所述引导突条116游隙嵌合于所述滑动接触槽230a而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滑动接触(参照图38)。
为了将腰部支承件200向内壳110安装,首先,需要将腰部支承件200的操作支承部220向内壳110安装。以下,对其进行叙述。
图27是分解示出将腰部支承件200的操作支承部220向内壳110安装的组装形态的立体图。
如图21、图27所示,在内壳110的左右两侧部的下部,具体而言在左右两侧缘部111的下部设有向左右方向的外方及下方开口的凹部117a,在该凹部117a的里壁117b上设有向左右方向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部117。
如图36所示,该开口部117具备:用于将腰部支承件200的操作支承部220向所述开口部117嵌插的嵌插开口部分117c;在嵌插之后的通常的使用时,在使腰部支承件200沿上下方向移动之际,将所述操作支承部220支承为无法脱落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开口部分117d。嵌插开口部分117c在实施方式中与移动开口部分117d的下端连通设置,但也可以与上端连通设置。
嵌插开口部分117c具备宽幅开口部分,该宽幅开口部分具有比移动开口部分117d的开口宽度W大的开口宽度L。
另外,设有防止腰部支承件200的所述操作支承部220从移动开口部分117d向嵌插开口部分117c移动的移动防止部117e。在实施方式中,在嵌插开口部分117c与移动开口部分117d连通的部分设置具有比移动开口部分117d的开口宽度W小的开口宽度S的窄幅开口部分,由此,使连通部分的开口内壁局部地突出而形成移动防止部117e。
另一方面,如图23、图27所示,腰部支承件200的操作支承部220向左右方向的外方延伸出,在基部穿设有前后方向的开口221,且形成有容易弹性地弯曲的易弯部222,并且操作支承部220通过将上下端向后方内侧折弯来形成能供后述的把持构件210的自由端插入的插入口220a。
在操作支承部220的前表面的自由端附近,如图27所示,附设有一端与操作支承部220结合且另一端成为向前方突出的自由端部223a的弹性构件223。而且,滑动接触突部224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在操作支承部220的后表面。
为了使腰部支承件200的操作支承部220嵌插支承于所述开口部117,进行如下操作。
首先,如图36所示,将腰部支承件200的左右的操作支承部220中的任一方、例如右侧的操作支承部220从内壳110的内侧嵌插于右侧的开口部117中的嵌插开口部分117c的宽幅开口部分。接着,在使弹性构件223的自由端部223a与嵌插开口部分117c的内壁抵接的状态下使操作支承部220向上方移动,利用弹性构件223的弹性变形使操作支承部220穿过窄幅开口部分而移动至移动开口部分。由于设有移动防止部117e,因此能防止已经移动至移动开口部分的操作支承部220向嵌插开口部分移动。
接着,利用上述的易弯部222(参照图23)使腰部支承件200的左侧的操作支承部220适当弯曲,从而能够同样地嵌插于内壳110的左侧的开口部117。
在内壳110的左右两侧部的所述开口部117的左右方向的内侧,如图22、图26所示,设有上下方向的所述的滑动接触面111g。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6中,将滑动接触面111g的附近局部剖开示出。
使腰部支承件200的左右的操作支承部220如上述那样分别嵌插支承于内壳110的左右的开口部117,由此如图35所示,在操作支承部220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的所述滑动接触突部224抵接于所述滑动接触面111g,且伴随着腰部支承件20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与滑动接触面111g进行滑动接触。
另外,靠背支承体130的立起框架131从下方嵌合于内壳110的设有开口部117的左右的凹部117a(参照图21)。
如图21、图23所示,靠背支承体130在主视下呈U字状,在横向框架132的左右端竖立设置有立起框架131。
在横向框架132的前表面设有左右一对的向后方凹陷的连结凹部133,在各连结凹部133分别穿设有两个从上方贯通至连结凹部133的螺栓插通孔133a。
如图21所示,将与支承基体5的左右枢轴连接的一对靠背支承框架77的后端向所述连结凹部133嵌入,使螺栓133b从上方穿过螺栓插通孔133a而紧固于在靠背支承框架77的后端设置的内螺纹部77a,由此将靠背支承体130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77。
如图27所示,在靠背支承体130的立起框架131上设有向左右方向的外方及下方开口的凹部131a,在该凹部131a的里壁131b设有向左右方向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131c。
在所述凹部131a内的所述开口131c的上方及下方穿设有螺栓插通孔131d、131e。
而且在横向框架132上,如图23所示,在比连结凹部133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部位也穿设有上下方向的左右一对的螺栓插通孔132a。
为了将内壳110向靠背支承体130安装,进行如下操作。
首先,从上方将内壳110以使靠背支承体130的立起框架131嵌入该内壳110的左右下部的设有开口部117的凹部117a内的方式配设于在靠背支承框架77上安装的靠背支承体130(参照图21)。接着,如图22所示,向在内壳110的侧缘部111设置的止转用的所述螺母收容部111e、111f、及在下缘部113设置的止转用的所述螺母收容部113b分别预先配置图21所示的螺母131d2、131e2、132a2。接着,使螺栓131d1、131e1、132a1分别穿过图27所示的靠背支承体130的螺栓插通孔131d、131e、132a,接着分别穿过内壳110的螺栓插通孔118a、118b(参照图27)、螺栓插通用切口113b(参照图22),而分别紧固于螺母131d2、131e2、132a2,由此将内壳110牢固地安装于靠背支承体130。
向靠背支承体130的立起框架131的凹部131a安装罩构件140。如图23、图27所示,罩构件140在主视下形成为下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下方弯曲的形状,在上端设有向上的上卡止部141,在下端设有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且具有向下的卡止爪142a的下卡止部142。
在罩构件140的立起部分设有向左右方向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143。
图28是表示将把持构件240向罩构件140安装的形态的放大图,(a)是组装之前的立体图,(b)是表示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罩构件140被剖开且仅示出一部分。
如图27、图28所示,从罩构件140的立起部分的横截面可知,在开口14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在上半部分设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一对向内片144。
另一方面,如图23、图27所示,与腰部支承件200的操作支承部220结合的把持构件240由把持件241和连结配件242构成。把持件241包括:就座者在调节腰部支承件200的上下位置时所把持的把持部241a;用于将把持件241与连结配件242连结的向内突片241b。连结配件242在主视下呈横长的板状,在中央突出设置有圆状突起242a,并且在自由端附近穿设有方形形状的通孔242b。把持件241的向内突片241b在其自由端具备能供连结配件242插入的插入孔241c,且在主视下呈横向长方形状。
如图28所示,向内突片241b具有基部的板厚部241d和从该板厚部241d带有台阶部地变薄的板薄部241e,且在该板薄部241e上的除了板厚部241d的附近以外的下半部分设有小板厚部241f,其结果是,在板厚部241d与小板厚部241f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槽部241g。
板厚部241d和小板厚部241f的厚度W1比罩构件140的开口143的宽度W3稍小,且比开口143的向内片144的缘端之间的宽度W4大。板薄部241e的厚度W2比所述向内片144的缘端之间的宽度W4稍小。而且,小板厚部241f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开口143的形成在所述向内片144下方的具有开口宽度W3的下部开口143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稍小。
在小板厚部241f穿设有圆状孔241h。
向在把持件241的自由端设置的插入孔241c中插入连结配件242的基部,使连结配件242的圆状突起242a与把持件241的圆状孔241h嵌合,由此如图28所示,连结配件242与把持件241连结而成为一体,从而形成把持构件240。
接着,将把持构件240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嵌插于罩构件140的开口143,使把持构件240的小板厚部241f穿过罩构件140的下部开口143a,如图28(b)所示,使把持构件240向上方移动而使所述槽部241g与向内片144嵌合,这样的话能够将把持构件240以避免向左右方向的外方脱落的方式装配于罩构件140(参照图37)。
在图27中,为了将插接有把持构件240的罩构件140向靠背支承体130的立起框架131的凹部131a安装,进行如下操作。在所述凹部131a的上部设置能与罩构件140的上卡止部141卡止的被卡止部(未图示),在靠背支承体130的横向框架132设置能与罩构件140的下卡止部142卡止的被卡止部(未图示),将罩构件140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向靠背支承体130的所述凹部131a嵌入,由此,将插接有把持构件240的罩构件140安装于靠背支承体130。
以上,详细说明了腰部支承件200的引导支承部210及操作支承部220向内壳110的安装方式、引导构件120向内壳110的安装方式、内壳110向靠背支承体130的安装方式、把持构件240向罩构件140的装配方式、罩构件140向靠背支承体130的安装方式。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安装方式将腰部支承件200安装于内壳110,并将如此组装后的靠背100向靠背支承体130安装的步骤。
首先,将在腰部支承件200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部设置的操作支承部220从在内壳110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部设置的开口部117中的嵌插开口部分117c嵌插之后,使操作支承部220向上方移动,从而使腰部支承件200位于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的通常的位置即移动开口部分117a(参照图36)。由此,操作支承部220以无法脱落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开口部117,并且作为施力机构的弹性构件223的自由端与移动开口部分117a的内壁抵接而对操作支承部220向后方弹性施力。
同时,在所述操作支承部220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的滑动接触突部224伴随着腰部支承件20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与内壳110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部的比所述开口部117靠左右方向的内侧设置的滑动接触面111g进行滑动接触。所述滑动接触面111g在侧视下呈波状的形状,而具备相对于所述滑动接触突部224卡合脱离的多个被卡合部(参照图26、图35)。
接着,以使在腰部支承件200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设置的引导支承部210能由引导构件120的引导部121从前方支承的方式,将引导构件120安装于内壳110的左右两侧缘部111上设置的凹部111b。
由此,所述引导支承部210由引导构件120支承为无法脱落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参照图34)。
另外,使设于内壳110的引导突条116嵌入到在腰部支承件200的后表面的上部和下部设置的滑动接触部230的滑动接触槽230a中。由此,所述滑动接触部230伴随着腰部支承件20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大致沿着引导突条116的侧视下的前缘部的形状进行滑动接触并移动。
如图33所示,引导突条116具备:与腰部支承件200的上部滑动接触部231滑动接触的上部被滑动接触部116a;与下部滑动接触部232滑动接触的下部被滑动接触部116b。该上部被滑动接触部116a或下部被滑动接触部116b的侧视下的前缘部大致形成为随着从上部被滑动接触部116a或下部被滑动接触部116b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而逐渐朝向前方突出的形状。
靠背100形成为对就座者的腰进行支承的腰支承部100a在侧视下最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参照图20),引导突条116设置在所述腰支承部100a的部分或其附近,上部被滑动接触部116a的下端部或下部被滑动接触部116b的上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靠背100的腰支承部100a的位置大致相同。而且,引导突条116的侧视下的前缘部位于比引导构件120靠后方的位置。
接着,将图21所示的缓冲件150配设于内壳110及腰部支承件200的前表面,之后将预先形成为靠背的形状的下端开口的袋状的表皮件160从上方覆盖,将表皮件160的下端从下方钉固在内壳110的下缘部112。需要说明的是,在表皮件160的左右两侧部的下端设有与内壳110的左右两侧部的开口部117匹配的切口部160a。
接着,将靠背支承体130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77,之后将覆盖有表皮件160的靠背100的内壳110向所述靠背支承体130安装。
接着,将把持构件240装配于罩构件140,之后将把持构件240的连结配件242的自由端向操作支承部220的插入口220a插入,并将罩构件140嵌入立起框架131的凹部131a中而安装到靠背支承体130上。
通过以上的步骤,将安装有腰部支承件200的靠背100牢固地安装于在靠靠背框架7上安装的靠背支承体130。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椅子中,示出了代表性的一实施方式,以内壳为首的各构件的具体形态等可以变更为适当的不同形态。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例如靠背上设置的引导突条的侧视下的前缘部位于比该靠背上设置的引导构件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设于内壳的引导突条的上部被滑动接触部或下部被滑动接触部的侧视下的前缘部大致形成为随着从上部被滑动接触部或下部被滑动接触部的上端部朝向下端部而逐渐朝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的方式等。
符号说明
1 脚轮
2 腿杆
3 腿体
4 腿柱
5 支承基体
6 座
7 轴
8 靠背支承体
9 靠背
10 腰部支承件
11 靠背支承框架
11a 横向框架
11b 立起框架(引导部)
12 靠背支承杆
13 嵌合孔
14 安装孔
15 螺栓
16 内螺纹孔
17 靠背框架
18 张紧件
19 侧框杆
19a 内侧片
19b 外侧片
20 上框杆
21 下框杆
22 张设构件
23 张设构件
24 凹槽
25 肋
26 嵌合凹部
27 安装孔
28 螺栓
29 螺母保持部
30 方螺母
31 安装孔
32 螺栓
33 罩构件
34 向上片(引导部)
34a 卡止爪
35 向内片
35a 卡止爪
36 卡止片
36a 卡止爪
37 凹部
38 向下片
39 通孔
40 卡止台阶部
41 腰部支承件主体
42 安装部
42a 向外片
42b 向后片
43 操作构件
44 把持部
44a 向内突片
45 联接构件
45a 卡合片
46 嵌合孔
47 厚壁部
48 凹槽
49 联接孔
50 卡止孔
51 突起
52 引导孔
53 向内突条
54 薄壁部
55 长孔
56 突条片
57 卡合凹部
58 引导构件
58a 向内片
58b 向后片
58c 底片
59 切口部
60 厚壁部
61 卡合槽
62 卡合突起
63 凹部
64 突起
C 弯曲部
S 间隙
77 靠背支承框架
77a 内螺纹部
100 靠背
100a 腰支承部
110 内壳
111 侧缘部
111a 凹部
111b 凹部
111b1 上段凹部
111b2 中段凹部
111b3 下段凹部
111c 凹部
111c1 上段凹部
111c2 中段凹部
111c3 下段凹部
111c4、111c5 被卡止部
111d 凹部
111e、111f 螺母收容部
111g 滑动接触面
112 上缘部
112a 螺栓插通孔
113 下缘部
113a 螺栓插通用切口
113b 螺母收容部
114e 通孔
114a 纵向大肋
114b 纵向第一小肋
114c 纵向第二小肋
114d 倾斜小肋
114e 通孔
115a 横向大肋
115b 横向第一小肋
115c 横向第二小肋
116 引导突条
116a 上部被滑动接触部
116b 下部被滑动接触部
117 开口部
117a 凹部
117b 里壁
117c 嵌插开口部分
117d 移动开口部分
117e 移动防止部
118a、118b 螺栓插通孔
120 引导构件
121 引导部
122 台阶部
123 罩部
124 固定部
124a 上段固定部
124b 中段固定部
124c 下段固定部
125 上卡止部
126 下卡止部
126a 卡止爪
130 靠背支承体
131 立起框架
131a 凹部
131b 里壁
131c 开口
131d、131e 螺栓插通孔
131d1、131e1 螺栓
131d2、131e2 螺母
132 横向框架
132a 螺栓插通孔
132a1 螺栓
132a2 螺母
133 连结凹部
133a 螺栓插通孔
133b 螺栓
140 罩构件
141 上卡止部
142 下卡止部
142a 卡止爪
143 开口
144 向内片
150 缓冲件
160 表皮件
160a 切口部
200 腰部支承件
210 引导支承部
220 操作支承部
220a 捅入口
221 开口
222 易弯部
223 弹性构件
223a 自由端部
224 滑动接触突部
230 滑动接触部
230a 滑动接触槽
231 上部滑动接触部
232 下部滑动接触部
240 把持构件
241 把持件
241a 把持部
241b 向内突片
241c 插入孔
241d 板厚部
241e 板薄部
241f 小板厚部
241g 槽部
241h 圆状孔
242 连结配件
242a 圆状突起
242b 通孔

Claims (8)

1.一种椅子,通过靠背框架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杆将朝向左右方向的腰部支承件的两侧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部支承件具备:
腰部支承件主体,该腰部支承件主体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缘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呈圆弧状弯曲,由此使上下宽度随着从左右两端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减小;
四个安装部,这四个安装部在所述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两侧部沿上下方向分离设置,且由设置在左右的所述侧框杆上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引导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操作构件,该操作构件与下部的左右的所述安装部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
腰部支承件主体的左右宽度与左右的侧框杆的对置面之间的尺寸大致相等,并且四个安装部从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两侧缘向外突出设置而由所述侧框杆的引导部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子,其中,
操作构件以设于该操作构件的把持部比侧框杆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由侧框杆的下部的引导部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中,
下部的安装部在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侧缘与下缘交叉的角部向外突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中,
在侧框杆的前表面设有向前方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凹槽,将上部的安装部支承并引导为能够移动的引导构件以能够从前方装拆的方式装配在该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中,
下部的安装部具备向后片,该向后片以能够从前方装拆的方式与朝向左右方向的操作构件的内侧端部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中,
在左右的侧框杆的下部设有在侧视下向前方突出的弯曲部,在腰部支承件主体的两侧部上设置的四个安装部中,上部的左右的安装部由左右的侧框杆中的比所述弯曲部靠上方的引导部引导为能够向斜后上方移动,并且下部的左右的所述安装部由比所述弯曲部靠下方的引导部引导为能够向斜前上方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椅子,其中,
在左右的侧框杆中的比弯曲部靠下方的引导部设有上下方向的引导孔,通过该引导孔将操作构件以设于该操作构件的把持部比侧框杆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操作构件中的比所述引导部更向内突出的内侧部与下部的左右的安装部联接。
CN201280054034.8A 2011-11-04 2012-11-02 椅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3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2753A JP5882684B2 (ja) 2011-11-04 2011-11-04 椅子
JP2011-242752 2011-11-04
JP2011242752A JP5917887B2 (ja) 2011-11-04 2011-11-04 椅子
JP2011242756A JP5893894B2 (ja) 2011-11-04 2011-11-04 椅子
JP2011-242753 2011-11-04
JP2011-242756 2011-11-04
PCT/JP2012/078455 WO2013065816A1 (ja) 2011-11-04 2012-11-02 椅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593A true CN104023593A (zh) 2014-09-03
CN104023593B CN104023593B (zh) 2016-04-27

Family

ID=48192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403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3593B (zh) 2011-11-04 2012-11-02 椅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55393B2 (zh)
EP (1) EP2774512B1 (zh)
CN (1) CN104023593B (zh)
WO (1) WO20130658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9205A (zh) * 2017-08-22 2019-03-05 株式会社Mtg 姿势保持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1930B2 (en) * 2012-09-21 2017-05-30 Steelcase Inc. Chair construction
US11259637B2 (en) 2015-04-13 2022-03-01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10194750B2 (en) 2015-04-13 2019-02-05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JP6645121B2 (ja) * 2015-10-26 2020-02-12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US10463153B2 (en) 2016-06-09 2019-11-05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46294S1 (en) 2017-05-25 2019-04-23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52524S1 (en) 2017-05-25 2019-07-02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51952S1 (en) 2017-05-25 2019-06-25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52526S1 (en) 2017-05-25 2019-07-02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51417S1 (en) 2017-05-25 2019-06-18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27352S1 (en) 2017-05-25 2018-09-04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51418S1 (en) 2017-05-25 2019-06-18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USD852525S1 (en) 2017-05-25 2019-07-02 Steelcase Inc. Seating arrangement
DE102017117846A1 (de) * 2017-08-07 2019-02-07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erstellung eines Sitzes
DE102017117847A1 (de) * 2017-08-07 2019-02-07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erstellung eines Sitzes
US11291305B2 (en) 2017-12-05 2022-04-05 Steelcase Inc. Compliant backrest
USD870479S1 (en) 2017-12-05 2019-12-24 Steelcase Inc. Chair
USD869872S1 (en) 2017-12-05 2019-12-17 Steelcase Inc. Chair
US10813463B2 (en) 2017-12-05 2020-10-27 Steelcase Inc. Compliant backrest
USD869890S1 (en) 2017-12-05 2019-12-17 Steelcase Inc. Chairback
USD869889S1 (en) 2017-12-05 2019-12-17 Steelcase Inc. Chairback
JP7251944B2 (ja) * 2018-10-19 2023-04-04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背凭れおよび椅子
EP3927215A4 (en) 2019-02-21 2023-03-15 Steelcase Inc. BODY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AND ASSEMBLY THEREOF
USD907935S1 (en) 2019-05-31 2021-01-19 Steelcase Inc. Chair
USD907383S1 (en) 2019-05-31 2021-01-12 Steelcase Inc. Chair with upholstered back
US11357329B2 (en) 2019-12-13 2022-06-14 Steelcase Inc. Body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and assembly thereof
US11369203B2 (en) 2020-02-10 2022-06-28 X-Chair, LLC Chair assemblies, systems, and apparatuses having integrated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1192652B1 (en) * 2020-07-16 2021-12-07 B/E Aerospace, Inc. Passenger seat dress cover with integrated adjustable lumbar support devic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84845Y (zh) * 2001-04-12 2002-04-10 苏同华 座椅腰靠组装结构
EP1226773A1 (en) * 2001-01-25 2002-07-31 JSJ Seating Company Texas, L.P. Office chair
CN2590460Y (zh) * 2002-12-27 2003-12-10 韩冰 改进的座椅
CN2796537Y (zh) * 2005-05-17 2006-07-19 郑添福 一种座椅的可调式头、腰垫结构
CN101049202A (zh) * 2006-04-05 2007-10-10 福斯特有限责任公司 办公室座椅
CN201001530Y (zh) * 2007-02-14 2008-01-09 周友光 座椅护腰垫调节装置
JP2008119217A (ja) * 2006-11-10 2008-05-29 Toyo Kogei:Kk 椅子
CN201120863Y (zh) * 2007-12-04 2008-09-24 刘悦安 便携式座椅颈腰垫
JP2010081974A (ja) * 2008-09-29 2010-04-15 Kokuyo Co Ltd 椅子
JP4575233B2 (ja) * 2005-05-06 2010-11-04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椅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02031C (en) * 1988-11-16 1993-03-23 Eric C. Jay Wheelchair back system
US5829837A (en) * 1997-08-15 1998-11-03 Reiersen; Ronald G. Portable stadium backrest
US6220661B1 (en) * 1999-04-19 2001-04-24 Steelcase Development Inc. Chair back and method of assembly
DE10121207A1 (de) * 2001-05-01 2002-11-07 Stoll Sedus Ag Vorrichtung zur Lordosenabstützung
JP4133067B2 (ja) 2002-07-22 2008-08-13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US7097247B2 (en) * 2003-06-05 2006-08-29 Steelcas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Seating unit with adjustable lumbar device
US7234777B2 (en) * 2004-03-16 2007-06-26 Kimball International, Inc. Chair with adjustable armrests and backrest
JP5116948B2 (ja) 2005-03-31 2013-01-09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DE502006007430D1 (de) * 2005-05-30 2010-08-26 Brose Fahrzeugteile Handverstellung für eine lordosen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DE102006012618A1 (de) * 2006-03-20 2007-09-27 Sedus Stoll Ag Vorrichtung zur Lordosenabstützung
JP5453632B2 (ja) 2008-09-12 2014-03-26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5529502B2 (ja) 2009-11-12 2014-06-25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
US9661930B2 (en) * 2012-09-21 2017-05-30 Steelcase Inc. Chair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26773A1 (en) * 2001-01-25 2002-07-31 JSJ Seating Company Texas, L.P. Office chair
CN2484845Y (zh) * 2001-04-12 2002-04-10 苏同华 座椅腰靠组装结构
CN2590460Y (zh) * 2002-12-27 2003-12-10 韩冰 改进的座椅
JP4575233B2 (ja) * 2005-05-06 2010-11-04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椅子
CN2796537Y (zh) * 2005-05-17 2006-07-19 郑添福 一种座椅的可调式头、腰垫结构
CN101049202A (zh) * 2006-04-05 2007-10-10 福斯特有限责任公司 办公室座椅
JP2008119217A (ja) * 2006-11-10 2008-05-29 Toyo Kogei:Kk 椅子
CN201001530Y (zh) * 2007-02-14 2008-01-09 周友光 座椅护腰垫调节装置
CN201120863Y (zh) * 2007-12-04 2008-09-24 刘悦安 便携式座椅颈腰垫
JP2010081974A (ja) * 2008-09-29 2010-04-15 Kokuyo Co Ltd 椅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9205A (zh) * 2017-08-22 2019-03-05 株式会社Mtg 姿势保持器
CN109419205B (zh) * 2017-08-22 2023-12-08 株式会社Mtg 姿势保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593B (zh) 2016-04-27
EP2774512A4 (en) 2015-07-01
EP2774512B1 (en) 2017-07-05
WO2013065816A1 (ja) 2013-05-10
EP2774512A1 (en) 2014-09-10
US20140312668A1 (en) 2014-10-23
US9155393B2 (en) 2015-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3593A (zh) 椅子
CN104080986B (zh) 用于嵌板的闭锁系统和包括闭锁系统的嵌板
US8449037B2 (en) Seating structure with a contoured flexible backrest
EP2233044A1 (en) Chair
US8573697B1 (en) Combination of a waistrest and a backrest
AU2012216281B2 (en) Backrest for wheelchair
CN105102266B (zh) 座椅用框架
CN212938961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组合沙发侧向连接结构
CN103932520B (zh) 具有一体化的背板单元的椅子
US8002351B2 (en) Support member
CN102781284A (zh) 椅子用张紧材料的张紧设置结构
CN104414226A (zh) 椅子组件
KR101130072B1 (ko) 가로대의 각도 조절이 가능한 휀스
EP1716786A1 (en) Chair or armchair with adjustable headrest.
CN109310208A (zh) 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以及椅子
EP1731689A3 (en) A bar connector assembly
CN102837627B (zh) 头枕支撑结构
CN105744860B (zh) 家具用的负载支承构件
JP2016087019A (ja) 椅子用荷重支持部材、及び、椅子
CN209090447U (zh) 头枕升降调节机构
CN209003279U (zh) 椅子
KR101730880B1 (ko) 허리지지부의 곡률 조절이 가능한 등받이가 구비된 의자
KR101105694B1 (ko) 조립성 향상 기능을 갖는 의자 프레임
JP5855907B2 (ja) 椅子
CN104172775A (zh) 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