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9205B - 姿势保持器 - Google Patents

姿势保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9205B
CN109419205B CN201710879424.3A CN201710879424A CN109419205B CN 109419205 B CN109419205 B CN 109419205B CN 201710879424 A CN201710879424 A CN 201710879424A CN 109419205 B CN109419205 B CN 1094192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ckrest
plate portion
seat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94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9205A (zh
Inventor
松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T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T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T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T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2990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2273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19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9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9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9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9/00Stools for specified purpo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姿势保持器,将就座者的上半身保持在正确姿势。姿势保持器(10)具备:座部(11);靠背部(16),其为从座部(11)的后端部立起的形态;第一支承部(17),其构成靠背部(16)且与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以及一对第二支承部(18),它们构成靠背部(16)且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7)的左右两侧方且与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抵接,第一支承部(17)的上缘部中的最下端部(17L)配置在比第二支承部(18)的上缘部中的最上端部(18U)更低的位置。

Description

姿势保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姿势保持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一种将就座者的姿势保持在正确状态的姿势保持器。该姿势保持器具备:臀部支承部,其从下方支承就座者的臀部;以及腰部支承部,其从臀部支承部的后缘立起。腰部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就座者的腰和脊背的下端部的高度,整体上呈大致方形的厚板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130号公报
上述姿势保持器中,腰部支承部的前表面(腰和脊背所触碰那一面)在整体上呈大致平面状,因此,就座者容易进行左右倾斜上半身的动作或者左右扭转上半身的动作。然而,由于该姿势保持器无法使就座者的上半身稳定在正确姿势,因此有就座者长时间保持左右倾斜上半身的姿势或者左右扭转上半身的姿势的担忧。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将就座者的上半身保持在正确姿势。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姿势保持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座部;
靠背部,该靠背部为从所述座部的后端部立起的形态;
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构成所述靠背部且与就座者的脊背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以及
一对第二支承部,该一对第二支承部构成所述靠背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左右两侧方且与就座者的脊背的左右两侧部抵接,
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缘部中的最下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缘部中的最上端部低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就座者以使脊背的中央部中的相对较低的部位贴在第一支承部、使脊背的左右两侧部中的相对较高的部位贴在第二支承部的状态就座。本申请发明的姿势保持器利用3个支承部来支承就座者的脊背,因此,能够抑制就座者的上半身变成左右倾斜的姿势或者左右扭转的姿势,从而将就座者的上半身保持在正确姿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姿势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2为姿势保持器的前视图。
图3为姿势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A-A线剖视图。
图5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B-B线剖视图。
图6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C-C线剖视图。
图7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D-D线剖视图。
图8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E-E线剖视图。
图9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F-F线剖视图。
图10为图2的省略了包装布的G-G线剖视图。
图11为图3的省略了包装布的H-H线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姿势保持器的使用状态的、相当于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姿势保持器
11 座部
16 靠背部
17 第一支承部
18 第二支承部
17L 第一支承部的上缘部中的最下端部
18U 第二支承部的上缘部中的最上端部
24 第一支承面
28 第二支承面
32 连系面
35 座部构成板部
36 靠背部构成板部
36L 靠背部构成板部的下端部
37 第一支承板部
38 第二支承板部
50 就座者
51 臀部
52 脊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是,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部以越去往上方越朝斜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
根据该构成,在就座者的上半身紧靠在靠背部上时,不必担心第二支承部的上端缘会陷入就座者的身体。
本发明可以是,构成所述座部的座部构成板部与构成所述靠背部的靠背部构成板部以能够以所述靠背部构成板部的下端部为大致支点而弹性地相对位移的方式相连,所述靠背部构成板部由构成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支承板部和从所述第一支承板部的左右两侧缘朝斜前方突出而构成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支承板部构成,所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下端侧区域内的所述第一支承板部的突出尺寸朝下方逐渐变小。
根据该构成,当就座者将上半身压在靠背部上时,靠背部以其下端缘为大致支点朝后方弹性位移。由于第二支承板部的下端侧区域内的第一支承板部的突出尺寸朝下方逐渐变小,因此,靠背部构成板部的下端侧区域也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靠背部构成板部的下端缘。
本发明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承部中的与脊背相对的第一支承面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与脊背相对的第二支承面经由左右一对连系面而相连,在俯视下,所述第一支承面的曲率和所述第二支承面的曲率比所述连系面的曲率小。
根据该构成,脊背不会碰到曲率较大的连系面,因此,能够在第一支承面和左右一对第二支承面这3个部位稳定地支承就座者的上半身。
<实施例1>
下面,参考图1~图12,对将本发明具体化而得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4~6、12中的左方、图3、7~10中的下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2、4~6、11、12中出现的朝向直接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2、3、7~11中出现的朝向直接定义为左方、右方。
本实施例1的姿势保持器10在形状及功能上由座部11和靠背部16构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所述座部11从下方支承就座者50的臀部51,所述靠背部16从后方支承就座者50的脊背52。座部11和靠背部16成为一体。再者,在本实施例1中的“就座者50的脊背52”是定义为就座者50的背部及腰部(上半身中的躯干的背面侧及侧面侧)。
对座部11的俯视形状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从座部11的后端到前方大致2/3的后端侧支承区域12R呈朝前方逐渐拓宽的大致梯形。在后端侧支承区域12R内,座部11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达到最大。座部11中的后端侧支承区域12R的前方的前端侧支承区域12F的外周缘由左右对称的一对前侧弯曲缘部13和前缘缺口部14构成。前侧弯曲缘部13与后端侧支承区域12R的左右两侧缘相连,构成座部11的前缘部。前缘缺口部14是在座部1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呈钝角状凹陷的形状,将左右两前侧弯曲缘部13连在一起。
对座部11的前视形状进行说明。如图2、11所示,座部11由以上表面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左右对称的一对支承部15构成。座部1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和左右两端部较高,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承就座者50的臀部51和大腿的腿根部分。
如图1、4所示,靠背部16是从座部11的后端部朝上方立起的形态。靠背部16由第一支承部17和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二支承部18构成,所述第一支承部17构成靠背部1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部18构成靠背部16的左右两侧缘部。左右两个第二支承部18是从第一支承部17的左右两侧缘呈悬臂状朝斜前方延伸的形态。左右两个第二支承部18的延伸方向在俯视下是两个第二支承部18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朝前方逐渐扩大这样的方向。
靠背部16的前表面成为与就座者50的脊背52接触或相对的支承面19。对支承面19(靠背部16)的前视形状进行说明。如图2、11所示,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从靠背部16的下端到上方大致2/3的下端侧支承区域20呈朝上方逐渐拓宽的大致梯形。靠背部16中的下端侧支承区域20的上方的上端侧支承区域21的外周缘由左右对称的一对上侧弯曲缘部22和上缘缺口部23构成。上侧弯曲缘部22与下端侧支承区域20的左右两侧缘相连,构成靠背部16的上缘部。上侧缺口部是在靠背部1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呈钝角状凹陷的形状,将左右两个上侧弯曲缘部22连在一起。
上侧弯曲缘部22仅形成于第二支承部18的外周缘。上缘缺口部23构成第一支承部17的上缘部的整个区域和第二支承部18的上缘部的一部分。靠背部16的上缘部的高度尺寸在上侧弯曲缘部22的上端最大,在上缘缺口部23的最下端(靠背部16的左右方向中央)最小。换句话说,第一支承部17的上缘部中的最下端部17L配置在比第二支承部18的上缘部中的最上端部18U更低的位置。第一支承部17的上缘部中的最下端部17L处于比上侧弯曲缘部22(上端侧支承区域21)的下端(靠背部16达到最大宽度的高度)更高的位置。上侧弯曲缘部22的下端为靠背部16达到最大宽度的高度。
如图2所示,靠背部16的宽度尺寸在下端侧支承区域20的上端(上侧弯曲缘部22的下端)达到最大。靠背部16的最大宽度尺寸设定成比座部11的最大宽度尺寸略小。靠背部16的宽度尺寸在靠背部16(下端侧支承区域20)的下端部16L(即,座部11的后端部)达到最小。左右两个上侧弯曲缘部22的上端间的间隔(宽度尺寸)比靠背部16的最大宽度尺寸小。靠背部16的高度尺寸设定成比座部11的前后尺寸大。
如图2、3所示,支承面19由构成第一支承部17的第一支承面24和构成第二支承部18的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二支承面28构成。第一支承面24配置在支承面19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整体上呈竖长的大致方形。如图4所示,第一支承面24的上端部成为以朝斜上前方鼓起并朝斜上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的第一上部弯曲面25。
如图4所示,第一支承面24的下端部24L与以朝后方成为上坡的方式弯曲的座部11的后端部平滑地相连。第一支承面24中的第一上部弯曲面25的下方的区域成为呈大致平面状的第一承受面27。第一承受面27在正在使用姿势保持器10的状态下成为大致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第一承受面27的上下尺寸为第一支承面24的整个高度尺寸的大致1/2。
左右一对第二支承面28配置在支承面19中的第一支承面24的左右两侧方。第二支承面28是从第一支承面24的左右两侧缘部朝斜前方延伸的形状。第二支承面28的前缘部是以朝前方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即,第二支承面28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从第一支承面24的侧缘部延伸的尺寸)在第二支承面28中的上端侧支承区域21内越往上方越大,在第二支承面28中的下端侧支承区域20内越往下方越小。
第二支承面28中的在左右方向上靠近第一支承面24的区域成为第二承受面29。第二承受面29呈与第二支承部18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大致平面状。第二支承面28中的从上方、前方及下方包围第二承受面29的周缘部以朝斜前方向内鼓起并朝斜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
第二支承面28的上端部成为以朝斜上前方鼓起并朝斜上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的第二上部弯曲面30。左右两个第二上部弯曲面30与第一上部弯曲面25的左右两侧部平滑地相连。第二支承面28的下端部成为以朝斜下前方鼓起的方式弯曲的第二下部弯曲面31。
如图3、11所示,在俯视下,支承面19中的将第一支承面24的左右两侧缘部与第二支承面28的第二承受面29相连的左右一对区域成为呈弧状凹陷的连系面32。一对连系面32左右对称,沿上下方向细长地延伸。在俯视下,第一支承面24(第一承受面27)的曲率和第二支承面28(第二承受面29)的曲率为几乎接近零的较小值,相对于此,连系面32的曲率较大。通过利用第一支承面24、左右两个第二支承面28以及左右两个连系面32加以划分,在靠背部16的前方构成了朝前方开放的大致梯形状的保持空间33。
第一支承部17的第一承受面27是第一支承面24中的在就座时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可能触碰的区域。第二支承部18的第二承受面29是第二支承面28中的在就座时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可能触碰的区域。第一承受面27的最上端位置设定在比第二承受面29的最上端位置更低的位置。第一承受面27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是夹在一对第二承受面29之间。因而,姿势保持器10能够通过1个第一承受面27和左右一对第二承受面29在3个部位支承就座者50的脊背52。这3个部位的承受面27、29有高低差,处于在左右空有间隔且在前后空有间隔的位置关系。
如图12所示,姿势保持器10在零件构成上是由外壳构件34、靠垫材料39及包装布40构成。外壳构件34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是呈厚度在整个区域内固定的板状的单一构件。外壳构件34成形为以侧视形状呈大致L字形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形状。外壳构件34由构成座部11的座部构成板部35和构成靠背部16的靠背部构成板部36构成。座部构成板部35的形状与上述座部11的形状大致相同,由以曲率不同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多个曲面状板部构成。靠背部构成板部36是从座部构成板部35的后端部朝上方立起的形态,由构成第一支承部17的第一支承板部37和构成第二支承部18的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二支承板部38构成。
第一支承板部37的形状与上述第一支承部17及第一支承面24大致相同。第一支承板部37中的与第一承受面27相对应的高度区域其侧视形状在整体上是以朝前方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在将姿势保持器10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成为较铅垂方向而言朝前方些许倾斜的方向。此外,第一支承板部37中的与第一上部弯曲面25相对应的区域以朝斜上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第一支承板部37中的与第一下部弯曲部26相对应的区域是以朝下方成为下坡且朝斜下后方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一对第二支承板部38是从第一支承板部37的呈大致直线状的左右两侧缘朝斜前方延伸、而且是以相互的左右间隔朝前方扩大的方式呈悬臂状延伸的形态。第二支承板部38的形状与上述第二支承部18及第二支承面28大致相同。第二支承板部38中的与第二承受面29相对应的区域呈大致平板状,第二支承板部38的周缘部是以朝斜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如图4所示,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与座部构成板部35的后端部相连,但构成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的只有第一支承板部37。也就是说,虽然第一支承板部37与座部构成板部35直接相连,但第二支承板部38并未与座部构成板部35直接相连,而是经由第一支承板部37与座部构成板部35相连。
外壳构件34保持姿势保持器10的整体形状,具有能够稳定地保持就座者50的姿势的刚性(形状保持性)。但是,在受到由就座者50的体重所引起的静态负荷、由就座者50的坐姿变更所引起的动态负荷等时,能够以不对坐姿产生影响的程度进行弹性变形。具体而言,第二支承板部38能够以相对于第一支承板部37而以第一支承板部37的左右两侧缘部为大致支点朝左右方向扩开的方式弹性地进行相对位移。
此外,在受到上述静态负荷、动态负荷时,靠背部构成板部36(靠背部16)能够以相对于座部构成板部35(座部11)而以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座部构成板部35的后端部)为大致支点朝前后方向使姿势倾斜的方式弹性地进行相对位移。此时,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弹性变形量(靠背部构成板部36中产生的应力)在成为弹性位移的大致支点的下端部36L达到最大,但第一支承板部37的至少下端侧支承区域20也发生弹性变形。第一支承板部37的下端侧支承区域20进行弹性变形优选作为避免应力集中于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的手段。
但是,从第一支承板部37的左右两侧缘突出的第二支承板部38是作为抵抗第一支承板部37的弹性变形的加强肋而发挥功能。因此,如图8~10所示,以朝下方逐渐变小的方式设定第二支承板部38的下端侧区域内的第一支承板部37的突出尺寸。由此,在靠背部构成板部36相对于座部构成板部35而朝前后方向弹性位移时,第一支承板部37的下端侧区域也弹性地进行弯曲变形。再者,在本实施例1中,所谓第二支承板部38的下端侧区域,是定义为从第二支承板部38的下端部38L到至少1/3左右的高度的区域。
靠垫材料39以层叠的方式安装在外壳构件34中的与就座者50相对的那一面(构成座部11的部分的上表面和构成靠背部16的部分的前表面)。靠垫材料39例如由尿烷泡沫体等构成,是用以避免因就座者50的臀部51、脊背52碰到较硬的外壳构件34所引起的不适感的构件。靠垫材料39中的与第一承受面27相对应的部分的厚度在上下方向上并非固定尺寸,厚度尺寸是以朝下方逐渐变厚的方式变化。由此,在将姿势保持器10放置在水平面上时,第一支承面24的第一承受面27成为大致铅垂地立起的方向。
包装布40是布制的,覆盖外壳构件34的外表面(构成座部11的部分的下表面和构成靠背部16的部分的后表面)和靠垫材料39中的与就座者50相对的那一面(构成座部11的部分的上表面和构成靠背部16的部分的前表面)的整体。当外壳构件34发生弹性变形时,靠垫材料39和包装布40随之而柔软地变形。
姿势保持器10可以在直接放置在地面(图示省略)上的状态或者放置在椅子53上的状态下使用。图12中展示的是放置在椅子上加以使用的状态。当就座者50坐在姿势保持器10上时,臀部51从下方被座部11支承,上半身的躯干部收容在保持空间33内,脊背52从后方被靠背部16支承。此时,脊背5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中的与胸椎下部相对应的部位抵接至第一支承面24,而且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位抵接至左右第二支承面28。
此时,在第二支承面28上的抵接部位是比在第一支承面24上的抵接部位更高的位置,而且是比在第一支承面24上的抵接部位更靠前方的位置。也就是说,脊背52的在三维方向上位置不同的多个部位受到支承。此外,在就座者50为平均体型的成人的情况下,在第二支承面28上的抵接位置为肋骨的背面侧,而且是比肩胛骨低的高度。
本实施例1的姿势保持器10具备:座部11,其从下方支承就座者50的臀部51;以及靠背部16,其为从座部11的后端部立起的形态,从脊背52侧支承就座者50的上半身。靠背部16构成为具备第一支承部17和一对第二支承部18,所述第一支承部17与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部18配置在第一支承部17的左右两侧方且与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抵接。
第一支承部17从后方支承就座者50的脊背52的中央部中的相对较低的部位,左右一对第二支承部18从斜后方以包夹的方式支承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中的比第一支承部17高的部位。因而,就座者50以使脊背52的中央部中的相对较低的部位贴在第一支承部17、使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中的相对较高的部位贴在第二支承部18的状态就座。就座者50能够通过3个支承部17、18而在左右空有间隔且有高低差的3个部位支承脊背52,因此,变成左右倾斜上半身的姿势或者左右扭转上半身的姿势这一情况得以抑制。因而,本实施例1的姿势保持器10能够将就座者50的上半身保持在正确姿势。
此外,第一支承部17支承就座者50的脊背52中的相对较低的部位(从腰椎的上部到胸椎的下部的范围的整体或一部分),第二支承部18支承脊背52的相对较高的部位(肋骨背部中的与从胸椎的下部到胸椎的中间高度相对应的部位的整体或一部分),因此,在就座者50将体重压在靠背部16上时,脊背52在有高低差的多个部位受到支承。由此,就座者50的上半身得以保持为在侧视下脊椎描绘出恰当的曲线这样的正确姿势。此处,所谓正确姿势,是指胸椎以朝后方鼓起的方式弯曲、腰椎以朝前方鼓起的方式弯曲、骶骨到尾骨以朝后方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姿势。
此外,在使第一支承部17的上端的高度与第二支承部18的上端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担心有脊背52中的以朝后方鼓起的方式弯曲的胸椎部分碰到第一支承部17的上端而导致脊椎会难以描绘出恰当的曲线。作为其对策,本实施例1的姿势保持器10在靠背部16的上端缘形成有上缘缺口部23,使得第一支承部17的上端的高度比第二支承部18的上端低,但若是形成上缘缺口部23,则第一支承部17的上方最近处(即,左右两个第二支承部18的上端部之间)会成为空间,因此,在第一支承部17的上方最近处便无法再支承脊背52。因此,存在就座者50的上半身中的第一支承部17(脊背52的相对较低的部位)的上方的部分朝后方弯曲的担忧,但由于就座者50的上半身在第一支承部17的上方的左右两侧方被第二支承部18支承,因此就座者50能够以适度打开胸口而放松的状态就座。
此外,在就座状态下,第二支承部18承受来自就座者50的上半身的按压力而朝斜后方弹性位移,因此,第二支承部18(第二支承板部38)的弹性恢复力会使得就座者在脊背52的中央部的左右两侧强烈地感受到压力。因此,能够抑制就座者50的上半身变成左右倾斜的姿势或者左右扭转的姿势这一情况。
此外,由于在第二支承部18的上端部形成有以越往上方越朝斜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的第二上部弯曲面30,因此,在就座者50的上半身紧靠在靠背部16上时,第二支承部18的上端缘不会陷入至就座者50的身体,就座者50能够深坐于座部11上。此外,通过深坐,脊背52的左右两侧部被第二支承部18可靠地挤压,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上半身左右扭转这一情况。进而,第二支承部18的上端部不会陷入至就座者50的身体这一情况使得脊背52的上部能够适度地朝后方弯曲,因此能够将就座者50保持在正确姿势。
此外,姿势保持器10具备用以保持其形状的外壳构件34。外壳构件34具备:座部构成板部35,其构成座部11;以及靠背部构成板部36,其构成靠背部16。靠背部构成板部36以能够以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为大致支点而弹性地进行相对位移的方式与座部构成板部35相连。因此,当就座者50将上半身用力地压在靠背部16上时,靠背部16以其下端部36L为大致支点而相对于座部11朝后方弹性地相对位移。
此时,若应力集中于成为相对的弹性位移的支点的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则会反复发生应力集中而导致劣化发展下去,从而担忧耐久性降低。作为避免应力集中于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的手段,优选不仅使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弹性变形、还使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至少下端侧区域也一起弹性变形。
不过,由于靠背部构成板部36是由构成第一支承部17的第一支承板部37和从第一支承板部37的左右两侧缘朝斜前方突出而构成第二支承部18的左右一对第二支承板部38构成,因此难以变形。因此,使第二支承板部38的下端侧区域内的第一支承板部37的突出尺寸朝下方逐渐变小。由此,靠背部构成板部36不仅下端部36L会弹性变形,下端侧区域也会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下端部36L。再者,靠背部构成板部36的上端侧区域与下端侧区域相比挠曲刚性高、不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就座者50的上半身。
此外,第一支承部17中的与脊背52相对的第一支承面24和第二支承部18中的与脊背52相对的第二支承面28经由左右一对连系面32而相连,在俯视下,第一支承面24的曲率和第二支承面28的曲率设定得比连系面32的曲率小。根据该构成,脊背52不会碰到曲率较大的连系面32,因此,能够在第一支承面24和左右一对第二支承面28这3个部位稳定地支承就座者50的上半身。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过的实施例,例如如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上述实施例的姿势保持器中,座部与靠背部形成为一体,但姿势保持器也能以装配独立构件的座部和靠背部的方式构成。
(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承部的上端部为以越去往上方越朝斜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但第二支承部的上端部也可为不弯曲的形状。
(3)上述实施例的靠背部构成板部是将第一支承板部与第二支承板部形成为一体,但靠背部构成板部也能以装配独立构件的第一支承板部和第二支承板部的方式构成。
(4)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承板部的下端侧区域内的第一支承板部的突出尺寸是朝下方逐渐变小,但第二支承板部的下端侧区域内的第一支承板部的突出尺寸也可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固定。
(5)在上述实施例中,座部与靠背部弹性地进行相对位移,但座部与靠背部也可不进行相对位移。
(6)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面与第二支承面经由曲率较大的连系面而相连,在左右空有间隔的3个部位支承就座者的脊背,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使连系面的曲率比实施例1小,从而利用从左侧的第二支承面到右侧的第二支承面沿左右方向连续的区域来支承脊背。在该情况下,也能抑制就座者的上半身变成左右倾斜的姿势或者左右扭转的姿势。
(7)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承部的上缘部形成有上缘缺口部,从而在第一支承部的上方附近(左右两个第二支承部的上端部之间)空有空间,但也可不形成上缘缺口部而使第一支承部的上端的高度与第二支承部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即便这种靠背部的上缘部是在大范围内固定的高度,只要使靠背部的上缘部中的与第一支承部的上端部相对应的区域的后倾的程度比第二支承部的上端部深,则在使脊背朝后方弯曲时,也能避免脊背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大力地触碰靠背部的上缘部这一情况。

Claims (5)

1.一种姿势保持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座部;
靠背部,该靠背部为从所述座部的后端部立起的形态;
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构成所述靠背部且与就座者的脊背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抵接;以及
一对第二支承部,该一对第二支承部构成所述靠背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左右两侧方且与就座者的脊背的左右两侧部抵接,
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部是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左右两侧缘朝斜前方延伸的形态,
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上缘部中的最下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缘部中的最上端部低的位置,
由所述靠背部中的下端侧支承区域的上方的上端侧支承区域的外周缘构成的上缘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呈钝角状凹陷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姿势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上端部以越往上方越朝斜后方翘起的方式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姿势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座部的座部构成板部与构成所述靠背部的靠背部构成板部以能够以所述靠背部构成板部的下端部为大致支点而弹性地相对位移的方式相连,
所述靠背部构成板部由构成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支承板部和从所述第一支承板部的左右两侧缘朝斜前方突出而构成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支承板部构成,
所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下端侧区域的从所述第一支承板部突出的突出尺寸朝下方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姿势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座部的座部构成板部与构成所述靠背部的靠背部构成板部以能够以所述靠背部构成板部的下端部为大致支点而弹性地相对位移的方式相连,
所述靠背部构成板部由构成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支承板部和从所述第一支承板部的左右两侧缘朝斜前方突出而构成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支承板部构成,
所述第二支承板部的下端侧区域的从所述第一支承板部突出的突出尺寸朝下方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姿势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中的与脊背相对的第一支承面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与脊背相对的第二支承面经由左右一对连系面而相连,
在俯视下,所述第一支承面的曲率和所述第二支承面的曲率比所述连系面的曲率小。
CN201710879424.3A 2017-08-22 2017-09-26 姿势保持器 Active CN1094192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9909.1A CN117322739A (zh) 2017-08-22 2017-09-26 姿势保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9124A JP7086543B2 (ja) 2017-08-22 2017-08-22 姿勢保持具
JP2017-159124 2017-08-2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9909.1A Division CN117322739A (zh) 2017-08-22 2017-09-26 姿势保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9205A CN109419205A (zh) 2019-03-05
CN109419205B true CN109419205B (zh) 2023-12-08

Family

ID=6551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9424.3A Active CN109419205B (zh) 2017-08-22 2017-09-26 姿势保持器
CN202311529909.1A Pending CN117322739A (zh) 2017-08-22 2017-09-26 姿势保持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9909.1A Pending CN117322739A (zh) 2017-08-22 2017-09-26 姿势保持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86543B2 (zh)
CN (2) CN1094192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1657A1 (en) * 2018-03-30 2019-10-03 Backjoy Orthotics, Llc Posture seat
KR102104458B1 (ko) * 2019-12-11 2020-04-24 (주) 파트라 등좌판 일체형 스태킹 프레임 의자
KR102163201B1 (ko) * 2020-02-06 2020-10-08 주식회사 디에스앤 기능성 의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9905555A (pt) * 1999-12-01 2001-07-24 Milton Janke Lavador e massageador dorsal lombar
CN101909573A (zh) * 2007-12-28 2010-12-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按摩装置
JP3178256U (ja) * 2012-06-26 2012-09-06 株式会社アビーロード 子供用椅子
CN104023593A (zh) * 2011-11-04 2014-09-03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
CN105848612A (zh) * 2013-11-29 2016-08-10 株式会社Mtg 姿势保持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7757A (en) * 1976-05-03 1977-09-13 Eames Loren W Seating structures with flexible backs
KR200314746Y1 (ko) 2003-03-13 2003-05-27 안현섭 의자
US7290836B2 (en) * 2003-08-28 2007-11-06 A-Dec, Inc. Patient chair
CA2912548A1 (en) * 2007-03-13 2008-09-13 Jay R. Machael Adjustable arm for chair
JP6059692B2 (ja) 2014-08-22 2017-01-11 有限会社スギウラクラフト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3196468U (ja) 2014-12-26 2015-03-12 信豪健康器材股▲ふん▼有限公司 座位姿勢補助装置
JP6770306B2 (ja) 2015-11-09 2020-10-14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椅子の身体支持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9905555A (pt) * 1999-12-01 2001-07-24 Milton Janke Lavador e massageador dorsal lombar
CN101909573A (zh) * 2007-12-28 2010-12-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按摩装置
CN104023593A (zh) * 2011-11-04 2014-09-03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
JP3178256U (ja) * 2012-06-26 2012-09-06 株式会社アビーロード 子供用椅子
CN105848612A (zh) * 2013-11-29 2016-08-10 株式会社Mtg 姿势保持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11251A (ja) 2022-07-29
CN109419205A (zh) 2019-03-05
JP7086543B2 (ja) 2022-06-20
JP2019037272A (ja) 2019-03-14
CN117322739A (zh)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4287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9050919B2 (en) Vehicle seat cushion
JP647527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9419205B (zh) 姿势保持器
KR101598473B1 (ko) 착석시 바른자세의 유도와 안락성을 기대할 수 있는 의자
US20130113264A1 (en) Comfortable orthopedic chair for prevention of spinal diseases
CN106659302B (zh)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KR101690054B1 (ko) 유동좌판식 요추의자
KR200422122Y1 (ko) 요추받이용 의자 등받이
JP6549370B2 (ja) 椅子用荷重支持部材、及び、椅子
JP200429060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背凭シート
US11832734B2 (en) Chair
JP7482941B2 (ja) 姿勢保持具
JP4181266B2 (ja) 椅子
KR200447455Y1 (ko) 의자
JP419674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0445660Y1 (ko) 의자
KR102574701B1 (ko) 자세 교정형 의자
KR102273459B1 (ko) 시트 무빙 기능을 가지는 의자
KR102506195B1 (ko) 3d 탄력구조의 일체형 요추받침구를 갖는 의자용 등받이체
JP6671945B2 (ja) 椅子
JP2022111251A5 (zh)
KR200385449Y1 (ko) 요추받이용 의자 등받이
KR20190050644A (ko) 유동좌판식 요추의자
KR101330022B1 (ko) 허리 받침과 등 받침을 구비한 의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