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5444A - 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 Google Patents

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5444A
CN103995444A CN201310659980.1A CN201310659980A CN103995444A CN 103995444 A CN103995444 A CN 103995444A CN 201310659980 A CN201310659980 A CN 201310659980A CN 103995444 A CN103995444 A CN 1039954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article
polyester resin
violet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599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5444B (zh
Inventor
松本晃
中村幸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5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5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5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5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4Acridine; Azine; Oxazine; Thiazine-;(Xanthene-) dy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色调色剂,其包含:调色剂颗粒,该调色剂颗粒包含粘合剂树脂和C.I.颜料紫37,所述粘合剂树脂包含由多元醇和多元羧酸的缩聚物构成的非晶态聚酯树脂,所述多元羧酸包括偏苯三甲酸;其中所述偏苯三甲酸占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全部聚合组分的摩尔比为0.1摩尔%至10摩尔%,并且C.I.颜料紫37占所述调色剂颗粒总重量的1重量%至20重量%。本发明还公开了包含该紫色调色剂的显影剂以及调色剂组。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紫色调色剂,能够获得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Description

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成像装置(主要为打印机和复印机)被广泛使用,并且与成像装置的各个组成元件相关的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在成像装置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通常用充电装置对感光体(图像保持部件)进行充电,以在充电的感光体上形成静电荷图像,所述静电荷图像具有与周围电势不同的电势,从而形成图案,用调色剂将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静电荷图像显影,然后最终转印到记录介质(例如记录纸)上。
例如,日本专利文献JP-A-10-133415(专利文献1)提出了“含有分散的颜料的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其中所述颜料的二次聚集体的最大直径为0.30μm或更小,并且各个调色剂颗粒中每1μm2的横截面积上,颜料二次聚集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并且也公开了C.I.颜料紫37作为颜料的一个例子。
日本专利文献JP-A-2007-262378(专利文献2)和JP-A-2008-138194(专利文献3)举例说明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使用C.I.颜料紫37作为二噁嗪化合物颜料,并且该纳米颗粒被用作电子照相调色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静电荷图像显影用紫色调色剂,通过其获得具有宽广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紫色调色剂,其包含:
调色剂颗粒,该调色剂颗粒包含粘合剂树脂和C.I.颜料紫37,所述粘合剂树脂包含由多元醇和多元羧酸的缩聚物构成的非晶态聚酯树脂,所述多元羧酸包括偏苯三甲酸,
其中所述偏苯三甲酸在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全部聚合组分中所占的摩尔比为0.1摩尔%至10摩尔%,并且C.I.颜料紫37占所述调色剂颗粒总重量的1重量%至20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在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0℃至8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在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至1,000,000。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在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1.5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还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在根据第五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熔化温度为50℃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在根据第五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6,000至35,000。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还包含熔化温度为60℃至100℃的防粘剂,其中所述粘合剂树脂中所包含的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占全部粘合剂树脂的1重量%至10重量%,并且所述防粘剂的熔化温度高于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熔化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在根据第八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防粘剂为烃基蜡。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在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调色剂颗粒的体均粒径(D50v)为2μm至10μm。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在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中,所述调色剂颗粒的形状因子SF1为110至150。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剂,其包含根据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色剂组,该调色剂组容纳有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以及选自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在根据第十三个方面所述的调色剂组,所述品红色调色剂包括选自C.I.颜料红238和C.I.颜料红269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在根据第十三个方面所述的调色剂组,所述青色调色剂包括C.I.颜料蓝15。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七、第十和第十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紫色调色剂,与其中偏苯三甲酸的摩尔比不在上述范围内或是C.I.颜料紫37的含量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相比,使用该紫色调色剂能够获得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和第九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紫色调色剂,与调色剂颗粒不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和熔化温度为60℃至100℃的聚乙烯蜡的情况相比,使用该紫色调色剂能够获得具有优异颜色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剂,与使用其中偏苯三甲酸的摩尔比不在上述范围内或是C.I.颜料紫37的含量不在上述范围内的紫色调色剂的情况相比,使用该显影剂能够获得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色剂盒,与使用其中偏苯三甲酸的摩尔比不在上述范围内或是C.I.颜料紫37的含量不在上述范围内的紫色调色剂的情况相比,使用该调色剂盒能够获得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色剂盒,通过组合使用含有C.I.颜料红238和C.I.颜料红269的品红色调色剂,使用该调色剂盒能够获得在品红色区域至紫色区域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色剂组,通过组合使用含有C.I.颜料蓝15的青色调色剂,使用该调色剂组能够获得具有在青色区域至紫色区域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发明详述
下文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紫色调色剂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静电荷图像显影用紫色调色剂(下文中可称为“紫色调色剂”)具有这样的调色剂颗粒,该调色剂颗粒包含:由多元醇和多元羧酸的缩聚物构成的非晶态聚酯树脂(下文称为“特定非晶态聚酯树脂”),其中该多元羧酸包括偏苯三甲酸;以及C.I.颜料紫37。
偏苯三甲酸在所述特定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全部聚合组分中所占的摩尔比为0.1摩尔%至10摩尔%,并且C.I.颜料紫37在所述调色剂颗粒的总重量中的含量为1重量%至20重量%。
由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具有上述构成,因此能够获得具有较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对其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推测其原因如下。
首先,C.I.颜料紫37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相容性较差,并且据信,由于位阻现象或类似的原因,非晶态聚酯树脂之间容易发生团聚。这是由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极性不均匀导致的。因此,C.I.颜料紫37不均匀地分散在调色剂颗粒中,因而认为其颜色再现域减少。
同时,据信,当特定非晶态聚酯树脂含有上述摩尔比范围内的衍生自偏苯三甲酸的组分作为聚合组分时,其分子水平的极性增加,因此认为全部的特定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极性变得更均匀。
因此,当调色剂颗粒含有上述含量的C.I.颜料紫37以及非晶态聚酯树脂时,认为能够抑制C.I.颜料紫37的团聚,因而使其均匀地分散在调色剂颗粒中。
因此,使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能够获得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另外,由于C.I.颜料紫37能被更均匀地分散在调色剂颗粒中,因此认为使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能够获得具有优异颜色的图像。
具体而言,在通过湿法造粒方法制备调色剂颗粒时,C.I.颜料紫37容易团聚。然而,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中,该问题得到纠正,因而即使在通过湿法造粒方法制备调色剂颗粒时,也能够获得具有宽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包含调色剂颗粒,并且根据需要包含外部添加剂。
调色剂颗粒
调色剂颗粒包含(例如)粘合剂树脂、着色剂,并且根据需要包含防粘剂和其他添加剂。
粘合剂树脂
将至少一种特定非晶态聚酯树脂(下文中简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用作粘合剂树脂。
作为粘合剂树脂,结晶性聚酯树脂可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组合使用。
相对于全部粘合剂树脂,特定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含量优选为6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0重量%以上)。相对于全部粘合剂树脂,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优选为2重量%至40重量%(更优选为2重量%至20重量%)。
“结晶性”树脂是指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中,热吸收量不发生逐步改变,而是具有清晰的吸热峰的树脂。具体而言,“结晶性”树脂是指当以10℃/分钟的升温速率进行测量时,其吸热峰的半值宽度在10℃以内的树脂。
另一方面,“非晶态”树脂是指半值宽度大于10℃、显示出了吸热量的逐步改变,或者未示出清晰的吸热峰的树脂。
非晶态聚酯树脂
非晶态聚酯树脂是由多元醇和多元羧酸的缩聚物构成的聚酯树脂,所述多元羧酸包括偏苯三甲酸。
具体而言,所述聚酯树脂为(例如)多元醇、偏苯三甲酸、和除了偏苯三甲酸之外的其他多元羧酸的缩聚物。
所述偏苯三甲酸也包括偏苯三酸酐。
其他多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元羧酸(例如,草酸、丙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琥珀酸、烯基琥珀酸、己二酸和癸二酸)、脂环族二元羧酸(例如环己烷二羧酸)、芳香族二元羧酸(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和萘二甲酸)、它们的酸酐、或者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其中,例如,优选芳香族二元羧酸作为多元羧酸。
可将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的羧酸与二元羧酸组合使用,以作为其他多元羧酸。三元或更多元的羧酸的例子包括均苯四酸、其酸酐、或者其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
其他多元羧酸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多元醇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醇(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和新戊二醇)、脂环族二醇(例如环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和氢化双酚A)、以及芳香族二醇(例如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其中,例如,芳香族二醇和脂环族二醇是优选的,更优选芳香族二醇作为多元醇。
作为所述多元醇,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的醇可与二醇组合使用。三元或更多元的醇的例子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所述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此处,在非晶态聚酯树脂中,相对于特定聚酯树脂的全部聚合组分(所用的全部单体:所用的全部多元羧酸和多元醇),偏苯三甲酸的摩尔比为0.1摩尔%至10摩尔%,优选为0.5摩尔%至5.0摩尔%,更优选为0.8摩尔%至3.0摩尔%。
当偏苯三甲酸的摩尔比为0.1摩尔%以上时,能够获得具有高的颜色再现域的图像。
当偏苯三甲酸的摩尔比为10摩尔%以下时,能够抑制调色剂颗粒极性的过度增大,结果使得由于吸湿引起的电荷降低被抑制,因此容易获得鲜艳的图像,在该图像中防止了显影不均匀、转印不均匀等类似问题的发生。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50℃至80℃,更加优选为50℃至65℃。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由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DSC曲线获得的。更具体而言,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根据JIS K-1987的“塑料的转变温度测量方法”中的用于获得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方法中所描述的“外推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获得的。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至1,000,000,更优选为7,000至500,000。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2,000至100,000。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Mw/Mn优选为1.5至100,并且更优选为2至60。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来测定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通过GPC测量分子量的方法是使用Tosoh公司制造的HLC-8120作为测量装置,使用Tosoh公司制造的柱子TSK gel Super HM-M(15cm)和使用THF溶剂进行的。利用单分散聚苯乙烯标样,根据上述测量结果绘制分子量校正曲线,从而计算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
使用已知的制造方法来制造非晶态聚酯树脂。其具体例子包括如下方法:在设为180℃至230℃的聚合温度下进行反应,同时除去在缩合过程中产生的水或乙醇,如有必要,所述反应在反应系统减压的条件下进行。
当原料单体在反应温度下不溶解或不相容时,可以添加高沸点溶剂作为增溶剂来溶解单体。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缩聚反应的同时通过蒸馏将增溶剂除去。当共聚反应中存在相容性较差的单体时,相容性较差的单体可以预先与欲与该单体缩聚的酸或醇缩合,然后再与主要成分缩聚。
结晶性聚酯树脂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例子包括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缩聚物。市售产品或合成产品可用作结晶性聚酯树脂。
此处,为了易于形成晶体结构,优选使用具有直链脂族基团的聚合性单体的缩聚物,而不是具有芳香基团的聚合性单体的缩聚物作为结晶性聚酯树脂。
多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元羧酸(例如草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烷二酸、1,10-癸烷二酸、1,12-十二烷二酸、1,14-十四烷二酸、1,18-十八烷二酸等)、芳香族二元羧酸(例如,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萘-2,6-二甲酸、丙二酸、中康酸等的二元酸)、它们的酸酐、或者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
作为多元羧酸,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羧酸可以与二元羧酸组合使用。三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芳香族羧酸(例如,1,2,3-苯三羧酸、1,2,4-苯三羧酸和1,2,4-萘三羧酸)、它们的酸酐、或者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
作为多元羧酸,具有磺酸基的二元羧酸或具有烯属双键的二元羧酸可以与这些二元羧酸组合使用。
多元羧酸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多元醇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醇(例如,主链中具有7至20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族二醇)。脂肪族二醇的例子包括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1,12-十二烷二醇、1,13-十三烷二醇、1,14-十四烷二醇、1,18-十八烷二醇和1,20-二十烷二醇。其中,优选1,8-辛二醇、1,9-壬二醇或1,10-癸二醇。
作为多元醇,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醇可以与二元醇组合使用。三元或三元以上的醇的例子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此处,在多元醇中,脂肪族二醇的含量可为80摩尔%以上,并且更优选为90摩尔%以上。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化温度优选为50℃至100℃,更优选为55℃至90℃,并且还更优选为60℃至85℃。
熔化温度是根据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DSC曲线,由JIS K-1987的“塑料的转变温度的测量方法”中的用于获得融化温度的方法中所描述的“熔化峰值温度”获得的。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6,000至35,000。
例如,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情况相同,使用已知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结晶性聚酯树脂。
其他粘合剂树脂
作为粘合剂树脂,除了上述聚酯以外,还可以与其他粘合剂树脂组合使用。
其他粘合剂树脂的例子包括由诸如以下单体的均聚物形成的乙烯基树脂,所述单体例如:苯乙烯类(如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类(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烯属不饱和腈类(如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乙烯基醚类(如乙烯基甲醚和乙烯基异丁基醚)、乙烯基酮类(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乙基酮和乙烯基异丙基酮)、以及烯烃类(如乙烯、丙烯和丁二烯)、或通过混合两种或更多种上述单体而获得的共聚物。
作为粘合剂树脂,也可使用非乙烯基树脂,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醚树脂和改性松香、这些树脂与上述乙烯基树脂的混合物、或者是在这些非乙烯基树脂共存的情况下使乙烯基单体聚合而获得的接枝聚合物。
这些其他粘合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在不影响调色剂特性的条件下混入这些其他粘合剂树脂。
相对于全部调色剂颗粒,粘合剂树脂的含量可以为(例如)40重量%至95重量%,优选为50重量%至90重量%,并且更优选为60重量%至85重量%。
着色剂
C.I.颜料紫37可用作着色剂。
其他着色剂可以与C.I.颜料紫37一起用作着色剂。尽管其他着色剂的含量也取决于调色剂的目标色调,但是其含量可以占全部着色剂的20重量%以下。即,相对于全部着色剂,C.I.颜料紫37为80重量%以上,并且优选为100重量%。
其他着色剂的例子包括各种颜料,如碳黑、铬黄、汉撒黄(Hansayellow)、联苯胺黄、还原黄(threne yellow)、喹啉黄、颜料黄、永固橙GTR、吡唑啉酮橙、伏尔甘橙(vulcan orange)、万赤洋红色(watchung red)、永固红、亮胭脂红3B(brilliant carmine3B)、亮胭脂红6B(brilliant carmine6B)、杜邦油红(DuPont oil red)、吡唑啉酮红、立索红、若丹明B色淀、色淀红C、颜料红、玫瑰红、苯胺蓝、群青、铜油蓝(chalco oil blue)、亚甲蓝氯化物(methyleneblue chloride)、酞菁蓝、颜料蓝、酞菁绿和孔雀绿草酸盐;还可以使用各种染料,例如吖啶染料、呫吨染料、偶氮染料、苯醌染料、吖嗪染料、蒽醌染料、硫靛染料、二噁嗪染料(dioxadine dyes)、噻嗪染料、偶氮甲碱染料、靛青染料(indigo dyes)、酞菁染料、苯胺黑染料、聚甲川染料、三苯甲烷染料、二苯甲烷染料、以及噻唑染料。
这些其他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如果需要,可以对着色剂进行表面处理,或者将着色剂与分散剂组合使用。可以组合使用多种着色剂。
相对于全部调色剂颗粒,着色剂的含量优选为(例如)1重量%至30重量%,并且更优选为3重量%至15重量%。
防粘剂
防粘剂的例子包括:烃基蜡(hydrocarbon waxes);天然蜡,如巴西棕榈蜡、米糠蜡(rice wax)和小烛树蜡(candelilla wax);合成蜡或矿物/石油基蜡,如褐煤蜡;以及酯基蜡(ester waxes),如脂肪酸酯和褐煤酸酯(montanic acid esters)。防粘剂并不局限于此。
所述防粘剂的熔化温度优选为50℃至110℃,更优选为60℃至100℃。
熔化温度是根据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DSC曲线,由JIS K-1987的“塑料的转变温度的测量方法”中的用于获得融化温度的方法中所描述的“熔化峰值温度”获得的。
这些防粘剂中,烃基蜡是优选的。烃基蜡的例子包括费托蜡(Fischer Tropsch wax)、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石蜡和微晶蜡。
具体而言,可优选地采用熔化温度为60℃至100℃的烃基蜡作为防粘剂。特别是采用具有低溶解参数的结晶性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认为当组合使用所述烃基蜡时,使所述树脂与着色剂C.I.颜料紫37的相容性得到改善,并且进一步抑制着色剂的团聚。此时,当烃基蜡的熔化温度高于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化温度时,在定影时结晶聚酯树脂首先熔化并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相容,并且当溶解度参数降低时烃基蜡熔化。因此,认为烃基蜡区域的形成被抑制,并且获得具有优异颜色的图像。
当烃基蜡和结晶聚酯树脂组合使用时,结晶性聚酯树脂在全部粘合剂树脂中的比例优选为1重量%至10重量%,并且更优选为2重量%至8重量%。当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1重量%以上时,当结晶性聚酯树脂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相容时,溶解度参数的降低程度增大,从而抑制了防粘剂区域的形成并且改善了色彩的显影。另外,当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10重量%以下时,结晶性聚酯树脂自身区域的形成被抑制并且色彩显影得到改善。
相对于全部调色剂颗粒,防粘剂的含量优选为(例如)1重量%至20重量%,更优选为5重量%至15重量%。
其它添加剂
其它添加剂的例子包括已知的添加剂,例如磁性材料、电荷控制剂和无机粉末等。调色剂颗粒含有这些添加剂以作为内部添加剂。
调色剂颗粒的特性
调色剂颗粒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者可以具有所谓的核-壳结构,该核-壳结构是由核(核颗粒)和包覆在所述核上的覆层(壳层)构成的。
此处,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可优选地由(例如)这样的核和覆层构成:所述核包含粘合剂树脂、着色剂以及(根据需要的)其它添加剂(例如防粘剂),所述覆层包含粘合剂树脂。
调色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优选为2μm至10μm,更优选为4μm至8μm。
使用Coulter Multisizer II(由Beckman Coulter公司制造)、并使用ISOTON-II(由Beckman Coulter公司制造)作为电解液来测量调色剂颗粒的各种平均粒径和各种粒度分布指数。
在测量中,将0.5mg至50mg的测量样品添加到作为分散剂的2ml5%表面活性剂(优选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将所得材料添加到100ml至150ml电解液中。
将悬浮有样品的电解质溶液在超声波分散器中分散处理1分钟,通过Coulter Multisizer II,利用孔径为100μm的孔,对粒径为2μm至60μm的颗粒的粒径分布进行测量。样品为50,000个颗粒。
在根据所测得的粒径分布而划分的粒度范围(通道)的基础上,从最小直径一侧开始绘制体积累积分布和数量累积分布。将累积百分数变为16%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均粒径D16v和数均粒径D16p的粒径,同时将累积百分数变为50%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均粒径D50v和累积数均粒径D50p的粒径。此外,将累积百分数变为84%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均粒径D84v和数均粒径D84p的粒径。
通过使用这些,按照(D84v/D16v)1/2计算体积平均粒径分布指数(GSDv),同时按照(D84p/D16p)1/2计算数均粒径分布指数(GSDp)。
调色剂颗粒的形状因子SF1优选为110至150,并且更优选为120至140。
形状因子SF1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求得。
表达式:SF1=(ML2/A)×(π/4)×100
在以上表达式中,ML表示调色剂颗粒的绝对最大长度,A表示调色剂颗粒的投影面积。
具体而言,形状因子SF1主要是通过利用图像分析仪对显微镜图像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进行分析而被数字转化而来的,并且根据如下计算得到。即,通过摄像机,将施加在载玻片表面上的颗粒的光学显微镜图像输入Luzex图像分析仪,从而获得100个颗粒的最大长度和投影面积,利用以上表达式计算SF1的值,并求得其平均值。
外部添加剂
例如,无机颗粒可以用作外部添加剂。无机颗粒的例子包括:SiO2、TiO2、Al2O3、CuO、ZnO、SnO2、CeO2、Fe2O3、MgO、BaO、CaO、K2O、Na2O、ZrO2、CaO·SiO2、K2O·(TiO2)n、Al2O3·2SiO2、CaCO3、MgCO3、BaSO4和MgSO4
可优选对作为外部添加剂的无机颗粒的表面进行疏水化处理。例如,通过将无机颗粒浸入疏水化处理剂(hydrophobizing agent)中,从而进行疏水化处理。对疏水化处理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其例子包括硅烷偶联剂、硅油、钛酸盐偶联剂、铝偶联剂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通常,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无机颗粒,疏水化处理剂的量可以为(例如)1重量份至10重量份。
作为其他外部添加剂,还可列举树脂颗粒(树脂颗粒例如是聚苯乙烯、PMMA颗粒和三聚氰胺树脂颗粒)和清洁活化剂(例如,以硬脂酸锌为代表的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颗粒、以及氟化的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颗粒)。
相对于调色剂颗粒,外部添加剂的外部添加量(例如)优选为0.01重量%至5重量%,更优选为0.01重量%至2.0重量%。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以下,将对本示例性实施方案所述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所述的调色剂是通过在制造调色剂颗粒后通过向所述调色剂颗粒外部添加外部添加剂而获得的。
调色剂颗粒可以通过利用干式制造法(例如捏合粉碎法)和湿式制造法(例如聚集凝结法、悬浮聚合法和溶解悬浮法)中的任意一种来制造。调色剂颗粒的制造方法并不局限于这些制造方法,可采用已知的制造方法。
其中,调色剂颗粒优选通过湿式制造法(例如聚集凝结法、悬浮聚合法和溶解悬浮法),特别是通过聚集凝结法来获得。
具体而言,例如,当通过聚集凝结法制造调色剂颗粒时,通过如下步骤制造调色剂颗粒: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其中分散有作为粘合剂树脂的树脂颗粒,并且制备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其中分散有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制备步骤);使树脂颗粒和着色剂颗粒(以及根据需要的其它颗粒)在树脂颗粒分散液中(根据需要,在与其它颗粒分散液混合之后的分散液中)聚集,从而形成聚集颗粒(聚集颗粒形成步骤);以及,对分散有聚集颗粒的聚集颗粒分散液进行加热,使聚集颗粒凝结,由此形成调色剂颗粒(凝结步骤)。
下面将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下文中将对获得含有着色剂和防粘剂的调色剂颗粒的方法进行描述。然而,可根据需要使用所述防粘剂。可以使用除防粘剂之外的其他添加剂。
分散液制备步骤
首先,例如,制备分散有着色剂颗粒的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和分散有防粘剂颗粒的防粘剂颗粒分散液,以及分散有作为粘合剂树脂的树脂颗粒的树脂颗粒分散液。
此处,(例如)通过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介质中分散树脂颗粒从而制备所述树脂颗粒分散液。
用于树脂颗粒分散液的分散介质的例子包括水性介质。
水性介质的例子包括水,例如蒸馏水和离子交换水;以及醇。这些水性介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
表面活性剂的例子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硫酸酯类、磺酸酯类、磷酸酯类和皂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胺盐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聚乙二醇、烷基酚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多元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更优选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组合使用。
这些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
对于树脂颗粒分散液,作为将树脂颗粒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方法,可以列举使用(例如)旋转剪切型均化器或含有介质的球磨机、砂磨机、或者戴诺研磨机的常规分散方法。根据树脂颗粒的种类,可使用(例如)相转化乳化法将树脂颗粒分散在树脂颗粒分散液中。
相转化乳化法包括:将待分散的树脂溶解在可溶解该树脂的疏水性有机溶剂中;向有机连续相(O相)中加入碱进行中和;通过加入水性介质(W相)将树脂从W/O转化为W/O(所谓的相转化)以形成不连续相,从而将树脂以颗粒形式分散在水性介质中。
分散在树脂颗粒分散液中的树脂颗粒的体均粒径优选为(例如)0.01μm至1μm,更优选为0.08μm至0.8μm,并且还更优选为0.1μm至0.6μm。
对于树脂颗粒的体均粒径,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700,由Horiba公司制造)测量得到的粒径分布,在根据所测得的粒径分布而划分的粒度范围(通道)的基础上,从最小直径一侧开始绘制体积累积分布,并且将累积百分数变为全部颗粒的50%的粒径定义为体均粒径D50v。以相同的方式测量其他分散液中颗粒的体均粒径。
树脂颗粒分散液中包含的树脂颗粒的含量优选为(例如)5重量%至50重量%,并且更优选为10重量%至40重量%。
例如,按照与树脂颗粒分散液相同的方法制备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和防粘剂颗粒分散液。即,在体均粒径、分散介质、分散方法以及颗粒含量方面,树脂颗粒分散液中的颗粒与分散在着色剂颗粒分散液中的着色剂颗粒、分散在防粘剂颗粒分散液中的防粘剂颗粒相同。
聚集颗粒形成步骤
下面将着色剂颗粒分散液和防粘剂颗粒分散液与树脂颗粒分散液混合在一起。
树脂颗粒、着色剂颗粒和防粘剂颗粒在混合分散液中不均匀地聚集,从而形成接近目标大小的调色剂颗粒,所述调色剂颗粒包含树脂颗粒、着色剂颗粒和防粘剂颗粒。
具体而言,例如,向混合的分散液中加入凝集剂,并将混合的分散液的pH值调节至酸性(例如pH值为2至5)。根据需要加入分散液稳定剂。然后将混合的分散液加热至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具体而言,例如,从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减去30℃的温度加热至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减去10℃的温度),使分散在混合分散液中的颗粒聚集,从而形成聚集颗粒。
在聚集颗粒形成步骤中,例如,可以在室温(例如25℃)下,在用旋转剪切型均化器搅拌所述混合分散液的条件下加入凝集剂,混合分散液的pH值可以调节至酸性(例如pH值为2至5),根据需要加入分散液稳定剂,然后进行加热。
凝集剂的例子包括极性与作为分散剂加入到混合分散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相反的表面活性剂,如无机金属盐和二价或更高价金属络合物。特别地,当金属络合物用作凝集剂时,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并且带电性能提高。
根据需要,可使用与凝集剂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或类似结合的添加剂。优选地使用螯合剂作为添加剂。
无机金属盐的例子包括金属盐,如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钡、氯化镁、氯化锌、氯化铝和硫酸铝;以及无机金属盐聚合物,如聚合氯化铝、聚合氢氧化铝和多硫化钙。
水溶性螯合剂可以用作螯合剂。螯合剂的例子包括羟基羧酸,例如酒石酸、柠檬酸和葡萄糖酸,亚氨基二乙酸(IDA),次氮基三乙酸(NT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
基于100重量份的树脂颗粒,所述螯合剂的加入量(例如)优选为0.01重量份至5.0重量份,更优选为0.1重量份至少于3.0重量份。
凝结步骤
然后,将分散有聚集颗粒的聚集颗粒分散液加热至(例如)等于或高于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比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10℃至30℃的温度),使聚集颗粒凝结,从而形成调色剂颗粒。
通过上述步骤获得调色剂颗粒。
调色剂颗粒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得:获得分散有聚集颗粒的聚集颗粒分散液后,将分散有树脂颗粒的树脂颗粒分散液与聚集颗粒分散液再次混合以进行聚集,使树脂颗粒进一步附着到聚集颗粒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次级聚集颗粒;对分散有次级聚集颗粒的次级聚集颗粒分散液进行加热,使次级聚集颗粒凝结,从而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
此处,凝结步骤结束后,溶液中形成的调色剂颗粒经过已知的洗涤步骤、固-液分离步骤和干燥步骤,从而获得干调色剂颗粒。
在洗涤步骤中,优选地,从充电性能的角度,可以用离子交换水进行充分地置换洗涤。另外,对固-液分离步骤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从生产率的角度考虑优选地使用抽吸过滤、加压过滤等。此外,对用于干燥步骤的方法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从生产率的角度考虑优选地使用冷冻干燥、快速喷射干燥、流动干燥、振动干燥等。
通过(例如)向所得的干调色剂颗粒中加入外部添加剂并混合的方法制备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所述混合可采用(例如)V型混合机、Henschel混合机、混合机等。此外,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振筛机、风力分级机等除去粗调色剂颗粒。
调色剂组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调色剂组具有选自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至少一者。
已知的调色剂的例子为彩色调色剂,即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从充电性能和定影性的角度考虑,除着色剂之外,这些彩色调色剂优选地具有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相同的材料组成。
特别地,品红色调色剂可优选地包括选自C.I.颜料红238和C.I.颜料红269中的至少一者作为着色剂。当使用品红色调色剂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组来形成混合彩色图像时,容易获得在品红色域至紫色域具有宽的颜色再现性的图像。
相对于调色剂颗粒,这些着色剂的含量可为80重量%以上,并且优选地为100重量%。
另外,青色调色剂可优选地包括C.I.颜料蓝15作为着色剂。当使用青色调色剂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组来形成混合彩色图像时,容易获得在青色域至紫色域具有宽的颜色再现性的图像。
相对于调色剂颗粒,这些着色剂的含量可为80重量%以上,并且优选地为100重量%。
当使用具有这样组合的调色剂组时,图像质量可以很容易地提高至逼真图像质量。
静电荷图像显影剂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静电荷图像显影剂至少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可以是仅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剂,或是通过将调色剂与载体混合获得的双组分显影剂。
对载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已知的载体。载体的例子包括:包覆载体,其中在由磁粉形成的核材料的表面上包覆有包覆树脂;磁粉分散型载体,其中磁粉分散并混合在基体树脂中;树脂浸渍型载体,其中多孔磁粉浸渍于树脂中;以及树脂分散型载体,其中导电颗粒分散并混合在基体树脂中。
磁粉分散型载体、树脂浸渍型载体和导电颗粒分散型载体可以为这样的载体,所述载体的构成颗粒为核并且被包覆树脂所包覆。
磁粉的例子包括:磁性金属,例如氧化铁、镍和钴;以及磁性氧化物,如铁素体和磁铁矿。
导电颗粒的例子包括诸如金、银和铜之类的金属颗粒、碳黑颗粒、氧化钛颗粒、氧化锌颗粒、硫酸钡颗粒、硼酸铝颗粒和钛酸钾颗粒。
包覆树脂和基体树脂的例子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氯乙烯、聚乙烯基醚、、聚乙烯基酮、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具有有机硅氧烷键的直链硅烷树脂及其改性树脂、氟树脂、聚酯、聚碳酸酯、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
包覆树脂和基体树脂可以包含其他添加剂,如导电性材料。
此处,通过使用利用覆层形成用溶液的包覆方法,从而用包覆树脂来包覆核表面,其中在所述覆层形成用溶液中,包覆树脂和根据需要的各种添加剂溶于合适的溶剂中。对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包覆树脂、包覆适宜性等来选择。
树脂包覆方法的具体例子包括:将核浸在覆层形成用溶液中的浸渍法;将覆层形成用溶液喷洒到核表面的喷雾法;在利用流动空气使核悬浮的状态下,喷洒覆层形成用溶液的流化床法;以及在捏合涂布机中将载体的核和覆层形成用溶液混合,然后除去溶剂的捏合机涂布法。
在双组分显影剂中,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比(重量比)优选为1:100至30:100(调色剂:载体),更优选为3:100至20:100。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设置有:图像保持部件;为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充电的充电单元;在图像保持部件的带电表面上形成静电荷图像的静电荷成像单元;包含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并利用所述静电荷图像显影剂使图像保持部件表面上所形成的静电荷图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将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转印单元;以及将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单元。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静电荷图像显影剂用作静电荷图像显影剂。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中,成像方法(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方法)包括:对图像保持部件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步骤;在图像保持部件的带电表面上形成静电荷图像的静电荷成像步骤;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对图像保持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静电荷图像进行显影的显影步骤;将图像保持部件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的转印步骤;以及对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步骤。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采用已知的成像装置,例如:直接转印型装置,其直接将图像保持部件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中间转印型装置,其先将图像保持部件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然后将转印至中间转印部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具有清洁单元的装置,该清洁单元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后,充电前对图像保持部件表面进行清洁;或是具有擦除单元的装置,该擦除单元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后,充电前用擦除光照射除去图像保持部件表面的电荷。
在中间转印型装置中,转印单元被构造为包括(例如):中间转印部件,调色剂图像将转印至其表面上;主转印单元,其先将图像保持部件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部件表面上;以及二次转印单元,其随后将转印在中间转印部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上。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中,例如,包括显影单元的部分可以具有盒结构(处理盒),该盒结构可以从成像装置上拆卸下来。作为处理盒,例如,优选采用容纳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并设置有显影单元的处理盒。
下面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例子。然而,成像装置不仅限于此。将对附图所示的主要部分进行描述,其他部分的描述省略。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进行描述。
图1为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涉及串联式结构,其中设置有多个感光体作为图像保持部件,即设置了多个成像单元(成像单元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中,以一定间隔并排(串联)布置了五个成像单元50V、50Y、50M、50C和50K,其分别形成紫色图像、黄色图像、品红色图像、青色图像和黑色图像。
此处,除了所含显影剂中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各个成像单元50V、50Y、50M、50C和50K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形成紫色图像的成像单元50V作为例子进行描述。
与成像单元50V中相同的部分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代替紫色(V),并且省略对成像单元50Y、50M、50C和50K的描述。
紫色成像单元50V中设有感光体11V作为图像保持部件。感光体11V由驱动单元(未示出)以图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按照预设的行进速度旋转。例如,将对红外区域敏感的有机感光体用作感光体11V。
在感光体11V的上方设置有充电辊(充电单元的一个例子)18V。通过电源(未示出)向充电辊18V施加预设电压,并且对感光体11V表面充电至预设电压。
在感光体11V周围,曝光装置(静电荷成像单元的一个例子)19V位于充电辊18V的感光体11V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其中该曝光装置19V用于对感光体11V的表面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荷图像。此处,由于空间原因,将可微型化的LED阵列用作曝光装置19V,但是曝光装置19V不仅限于此,并且即使使用其它利用激光束等的静电荷成像单元也没有问题。
另外,在感光体11V周围,显影装置(显影单元的一个例子)20V布置在曝光装置19V的感光体11V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其中该显影装置中设有容纳紫色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件,并且其被构造为用紫色调色剂对感光体11V表面上形成的静电荷图像显影,从而在感光体11V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感光体11V的下方设置有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部件)33,从而在五个感光体11V、11Y、11M、11C和11K下方延伸,该中间转印带33用于感光体11V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首次转印。该中间转印带33由主转印辊17V压在感光体11V的表面上。另外,中间转印带33由三条辊展开,即驱动辊12、支撑辊13和偏压辊14,并且按照与感光体11V的行进速度相同的移动速度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做圆周运动。如上所述,紫色调色剂图像首先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3的表面,然后依次转印并层叠黄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
另外,在感光体11V的周围,用于除去残留在感光体11V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和再转印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15V布置在主转印辊17V的感光体11V旋转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的下游侧。清洁装置15V上附设清洁刮刀,从而以相反方向与感光体11V的表面发生压力接触。
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单元的一个例子)34通过中间转印带33与支持中间转印带33的偏压辊14进行压力接触。在偏压辊14和二次转印辊34彼此压力接触的部分处,首先被转印并层叠于中间转印带33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转印至由纸盒(未示出)提供的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表面上。此时,在被转印并层叠在中间转印带33上的调色剂图像中,透明调色剂图像位于最下面(与中间转印带33接触的位置)
另外,在二次转印辊34的下游设置有(定影单元的)的定影器35,其通过加热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多重转印至记录纸P上以形成永久图像。
定影器35的例子包括:带状定影带,其表面由以氟树脂组分或硅树脂为代表的低表面能材料制成;圆筒状定影辊,其表面由以氟树脂成分或者硅树脂为代表的低表面能材料制成。
下面将描述分别形成紫色图像、黄色图像、品红色图像、青色图像和黑色图像的成像单元50V、50Y、50M、50C和50K的操作。由于成像单元50V、50Y、50M、50C和50K的操作相同,将代表性地描述紫色成像单元50V的操作。
在紫色成像单元50V中,感光体11V按照预设行进速度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充电辊18V对感光体11V表面进行负充电至预设电压。然后,曝光装置19V使感光体11V表面曝光,从而形成按照该图像信息的静电荷图像。然后,显影装置20V在感光体表面11V表面上对带负电的调色剂进行反向显影,使感光体11V表面上形成的静电荷图像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其后,通过主转印辊17V将感光体11V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首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3的表面上。首次转印后,留在感光体11V表面上的诸如调色剂之类的转印残余物被清洁装置15V的清洁刮刀刮掉并除去,为下一次成像步骤提供感光体11V。
成像单元50V、50Y、50M、50C和50K进行上述操作,感光体11V、11Y、11M、11C和11K表面上可视化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多重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3表面。在彩色模式中,彩色调色剂图像按照紫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顺序多重转印。在双色模式或三色模式中,仅将具有所需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按照该顺序单次转印或多重转印。其后,单次转印或多重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3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34二次转印至由纸盒(未示出)输出的记录纸P表面。然后,在定影器35中通过加热加压对二次转印的图像进行定影。二次转印后,由清洁刮刀构成的带状清洁器16从中间转印带33上除去留在中间转印带33表面上的调色剂。
紫色成像单元50V被构造为可以从成像装置上拆卸下来的处理盒,其中,包含显影剂容纳部件(容纳紫色静电荷图像显影剂)的显影装置20V、感光体11V、充电辊18V和清洁装置15V整体地组装在一起。另外,成像单元50Y、50M、50C和50K也被构造为与成像单元50V相同的处理盒。
另外,调色剂盒40V、40Y、40M、40C和40K为容纳相应彩色调色剂的盒并且可从成像装置上拆卸下来。这些调色剂盒通过调色剂供应管(未示出)分别连接至相应颜色的显影装置。另外,当各个调色剂盒中容纳的调色剂不足时,更换调色剂盒。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调色剂盒。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调色剂盒容纳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紫色调色剂,并且可以从成像装置上拆卸下来。调色剂盒容纳紫色调色剂,用于为成像装置的显影单元提供补充供应。
图1示出的成像装置具有使调色剂盒8Y、8M、8C和8K可拆卸的构造,并且显影装置4Y、4M、4C和4K通过调色剂供应管(未示出)分别连接至相应颜色的显影装置。另外,当各个调色剂盒中容纳的调色剂不足时,更换调色剂盒。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然而,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除非另外指明,在以下描述中“份”和“%”均基于重量。
非晶态聚酯树脂及其树脂颗粒分散液
非晶态聚酯树脂A1的合成
·双酚A的2.2摩尔环氧乙烷加成物:40摩尔份
·双酚A的2.2摩尔环氧丙烷加成物:60摩尔份
·对苯二甲酸:42.9摩尔份
·富马酸:40摩尔份
·十二碳烯基琥珀酸酐:15摩尔份
·偏苯三酸酐:2.1摩尔份
向配备有搅拌器、温度计、冷凝器和氮气导入管的反应器中投入除富马酸和偏苯三酸酐之外的上述单体组分,以及相对于上述全部100重量份单体组分的0.25重量份的辛酸锡。所述组分在氮气气流、235℃的温度下反应6小时,然后将温度降低至200℃,然后向混合物中加入富马酸和偏苯三酸酐,反应1小时。其温度在4小时期间升高至220℃,并在10kPa的压力下使混合物聚合直至获得目标分子量。由此,制备得到透明淡黄色非晶态聚酯树脂A1。
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的制备
通过水循环恒温槽使配备有冷凝器、温度计、滴水装置和锚爪的3L夹套反应器(BJ-30N,由Tokyo Rikakikai株式会社生产)保持在40℃,向该反应器中投入160重量份的乙酸乙酯和100重量份的异丙醇混合溶剂。再向其中投入300重量份的聚酯树脂A1,利用三合一马达(three-one motor)在150rmp下将混合物搅拌溶解,从而得到油相。向被搅拌的油相中,在5分钟的滴加时间内逐滴加入14重量份的10%氨水溶液;混合10分钟后,在每分钟7重量份的速率下进一步滴加900重量份的离子交换水进行相转移,从而获得乳化液。
随后,立即将800重量份的所得乳化液和700重量份的离子交换水投入2L茄形烧瓶中,然后借助阻止球(trap ball)将该烧瓶置于配备有真空控制单元的蒸发器(由Tokyo Rikakikai株式会社生产)中。在旋转的同时用60℃热水浴对茄形烧瓶进行加热,并且在注意不会发生爆沸的同时将烧瓶减压至7kPa,从而去除溶剂。在溶剂回收量达到1,100重量份时,使压力恢复至大气压,用水冷却茄形烧瓶以获得分散液。所得分散液没有溶剂的气味。在该分散液中树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度D50V为130nm。之后,加入离子交换水将固体含量浓度调节为20重量%,以此作为非晶态聚酯树脂分散液A1。
非晶态聚酯树脂A2的合成和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2的制备
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A1的合成相同的方法合成非晶态聚酯树脂A2,不同之处在于将非晶态聚酯树脂A1中所用的对苯二甲酸的含量变为44.8摩尔份,偏苯三酸酐的含量变为0.2摩尔份;并且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2。
非晶态聚酯树脂A3的合成和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3的制备
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A1的合成相同的方法合成非晶态聚酯树脂A3,不同之处在于将非晶态聚酯树脂A1中所用的对苯二甲酸的含量变为34.6摩尔份、富马酸的含量变为31摩尔份、偏苯三酸酐的含量变为19.4摩尔份;并且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3。
非晶态聚酯树脂B1的合成和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1的制备
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A1的合成相同的方法合成非晶态聚酯树脂B1,不同之处在于将非晶态聚酯树脂A1中所用的对苯二甲酸的含量变为45.0摩尔份,偏苯三酸酐的含量变为0摩尔份(不混入偏苯三酸酐);并且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1。
非晶态聚酯树脂B2的合成和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2的制备
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A1的合成相同的方法合成非晶态聚酯树脂B2,不同之处在于将非晶态聚酯树脂A1中所用的对苯二甲酸的含量变为44.84摩尔份,偏苯三酸酐的含量变为0.16摩尔份;并且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2。
非晶态聚酯树脂B3的合成和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3的制备
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A1的合成相同的方法合成非晶态聚酯树脂B3,不同之处在于将非晶态聚酯树脂A1中所用的对苯二甲酸的含量变为34.6摩尔份、富马酸的含量变为30摩尔份、偏苯三酸酐的含量变为20.4摩尔份;并且按照与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B3。
结晶性聚酯树脂和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
结晶性聚酯树脂C1的合成
·1,10-十二烷二酸:50摩尔%
·1,9-壬二醇:50摩尔%
向配备有搅拌器、温度计、冷凝器和氮气导入管的反应器中投入上述单体组分,并且用干燥的氮气置换反应器内部气氛。然后,投入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单体组分的0.25重量份的四丁氧基钛(试剂)。使混合物在170℃下、氮气流中搅拌反应3小时后,在1小时内将温度进一步提高至210℃;将反应器内部减压至3kPa;在减压下继续搅拌反应13小时,从而得到结晶性聚酯树脂C1。
由DSC测得所获得的结晶聚酯树脂C1的熔化温度Tc为73.6℃,由GPC测得的质均分子量Mw为25,000,由GPC测得的数均分子量Mn为10,500,酸值AV为10.1mg KOH/g。
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C1的制备
通过水循环恒温槽使配备有冷凝器、温度计、滴水装置和锚爪的3L夹套反应器(BJ-30N,由Tokyo Rikakikai株式会社生产)保持在70℃的同时,向该反应器中投入300份的结晶聚酯树脂、160份的甲乙酮(溶剂)和100重量份的异丙醇(溶剂);在100rpm下搅拌树脂使之混合并溶解(溶液制备步骤)。
之后,搅拌旋转速度变为150rpm,将水循环恒温槽设定为66℃,在10分钟内加入17份的10%氨水溶液(溶剂),然后以每分钟7份的速度滴加900份温度保持在66℃的离子交换水以进行相转移,从而获得乳化液。
随后,立即将800重量份的所得乳化液和700重量份的离子交换水投入2L茄形烧瓶中,然后借助阻止球(trap ball)将该烧瓶置于配备有真空控制单元的蒸发器(由Tokyo Rikakikai株式会社生产)中。在旋转的同时将在60℃的热水浴中对茄形烧瓶进行加热,并且在注意不会发生爆沸的同时将烧瓶减压至7kPa,从而去除溶剂。在溶剂回收量达到1,100份时,使压力恢复大气压,用水冷却茄形烧瓶以获得分散液。所得的分散液没有溶剂的气味。在该分散液中树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度D50V为130nm。之后,加入离子交换水将固体含量浓度调节为20%,以此作为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C1。
着色剂颗粒分散液
紫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V1的制备
·C.I.颜料紫37“Cromophtal Violet D5700(由BASF公司制造)”:20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SC,由Dai-Ichi Kogyo Seiyaku株式会社生产):33份(活性成分60%,相对于着色剂为10%)
·离子交换水:750份
在尺寸能够容纳上述所有组分、且液面高度约为容器高度1/3的不锈钢容器中,投入280份的离子交换水和33份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然后,投入全部的固溶体颜料,并用搅拌器搅拌直至未被润湿的颜料消失;同时,对混合物进行彻底脱气。脱气后,加入剩余的离子交换水,利用均化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Werke GmbH&Co.KG.生产)以5,000转每分钟的速度将混合物分散10分钟,然后再利用搅拌器进行搅拌脱气1整天。脱气之后,利用均化器以6,000转每分钟的速度将所得混合物再次分散10分钟,然后再利用搅拌器进行搅拌脱气1整天。之后,利用高压反冲击式分散器ULTIMIZER(HJP30006,由Sugino Machine公司生产)在240MPa的压力下将分散液分散。进行相当于25次的分散,该数值是由总投入量和装置的处理能力换算得来的。使所得的分散液静置72小时以去除沉淀物,加入离子交换水将固体含量浓度调节为15%。在该紫色着色剂分散液V1中颗粒的体均粒径D50为80nm。关于体均粒径D50,使用的是通过Microtrac测得的五次测量值中,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剩余的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品红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M1的制备
按照相同的方式制备品红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M1,不同之处在于紫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V1的制备中所用的着色剂变为C.I.颜料红269“SYMULER FAST RED1022”(由DIC公司生产)。
品红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M1中颗粒的体均粒径D50为200nm。
青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C1的制备
按照相同的方式制备青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C1,不同之处在于紫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V1的制备中所用的着色剂变为C.I.颜料蓝15“Heliogen Blue D7092”(由BASF公司生产)。
青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C1中颗粒的体均粒径D50为170nm。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
·烃基蜡(由Nippon Seiro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FNP0090,熔化温度:80℃):27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Dai-Ichi Kogyo Seiyaku株式会社生产,Neogen RK,活性成分:60质量%):13.5份(相对于防粘剂,活性成分为3.0%)
·离子交换水:21.6份
将上述组分混合,利用压力排出型均化器(Gaulin Homogenizer,由Gaulin公司生产)在120℃内液温度下使防粘剂溶解。之后,在5MPa的分散压力下将溶液分散120分钟,随后在40MPa的分散压力下分散360分钟,然后将溶液冷却得到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在该防粘剂分散液中颗粒的体均粒径D50为225nm。之后,加入离子交换水将固体含量浓度调节为20.0%。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2的制备
按照与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防粘剂颗粒分散液2,不同之处在于改为使用烃基蜡(由Nippon Seiro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HNP5,熔化温度:62℃)。该防粘剂颗粒分散液的体均粒径D50为230nm。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3的制备
按照与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防粘剂颗粒分散液3,不同之处在于改为使用烃基蜡(由Toyo Petrolite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Polywax655,熔化温度:98℃)。该防粘剂颗粒分散液的体均粒径D50为230nm。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4的制备
按照与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防粘剂颗粒分散液4,不同之处在于改为使用烃基蜡(由Kao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Excel P405,熔化温度:58℃)。该防粘剂颗粒分散液的体均粒径D50为210nm。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5的制备
按照与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相同的方式制备防粘剂颗粒分散液5,不同之处在于改为使用烃基蜡(由Toyo Petrolite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Polywax725,熔化温度:102℃)。防粘剂颗粒分散液的体均粒径D50为220nm。
硫酸铝水溶液的制备
·硫酸铝粉末(由Asada Chemical Industry公司生产,17%硫酸铝):35重量份
·离子交换水:1,965重量份
将上述组分投入到2L容器中,并在30℃下搅拌混合,直至沉淀物消失,从而制备硫酸铝水溶液。
紫色显影剂V1
紫色调色剂V1的制备
·非晶态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A1:700份
·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C1:50份
·紫色着色剂颗粒分散液V1:133份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100份
·离子交换水:35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Dow Chemical公司生产,Dowfax2A1):2.9份
将上述组分投入到配备有温度计、pH计和搅拌器的3L反应器中;在25℃的温度下加入1.0%的硝酸将pH值调节为3.0;在用均化器(ULTRA TURRAX T50,由IKA-Werke GmbH&Co.KG.生产)以5,000rpm转速分散混合物的同时,加入130份的所制得的硫酸铝水溶液,并将混合物分散6分钟。
之后,将搅拌器和覆套式加热器置于反应器中;在调节搅拌器的旋转速率使得浆液被充分搅拌的同时,以0.2℃/min的速率将温度升至40℃,超过40℃之后,以0.05℃/min的速率继续升温。通过MultisizerⅡ(孔径:50μm,由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以10分钟的间隔测量粒度。当体积平均粒度达到5.0μm时,保持温度,在5分钟内加入50份的非晶态聚酯树脂分散液A1。
将混合物静置30分钟后,使用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为9.0。之后,在每间隔5℃利用类似方法将pH值调节为9.0的同时,以1℃/min的速率将温度提高到90℃,然后将混合物保持在90℃。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每隔15分钟观察颗粒的形状和表面特性,结果在2.0小时后确认了颗粒的聚结。然后,在5分钟内用冷水将容器冷却至30℃。
使冷却后的浆液通过网眼为15μm的尼龙网以去除粗粉末,向通过筛网的调色剂浆液中加入硝酸,将pH值调为6.0,然后利用抽吸器在减压下进行过滤。对残留在滤纸上的调色剂尽可能地用手进行充分地粉碎,并在30℃的温度下将其加入到调色剂10倍量的离子交换水中。在搅拌混合30分钟后,再次利用抽吸器在减压下将混合物过滤,并测量滤液的电导率。重复该操作,直到滤液的电导率达到10μS/cm或更小,并洗涤调色剂。
利用干式/湿式造粒机(Comil)将洗涤过的调色剂充分地粉碎,并在35℃的烘箱中真空干燥36小时,从而获得调色剂颗粒。向100份的所得调色剂颗粒中,加入1.0份的疏水性二氧化硅(RY50,由Nippon Aerosil株式会社生产),然后使用样品研磨机以13,000rmp转速混合30秒。之后,使用网眼为45μm的振动筛对所得物进行筛分,以得到紫色调色剂V1。
树脂涂覆载体的制备
·Mn-Mg-Sr基铁素体颗粒(平均粒度:40μm):100份
·甲苯:14份
·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共聚物(共聚质量比:99/1,重均分子量Mw:80,000):2.0份
·碳黑(VXC72,由Cabot公司生产):0.12份
使用由Kansai Paint公司生产的砂磨机在1,200rmp的转速下将除铁素体颗粒之外的上述组分与玻璃珠(φ1mm,与甲苯的量相同)一起搅拌30分钟,从而得到树脂涂覆层形成用溶液。此外,将该树脂涂覆层形成用溶液和铁素体颗粒投入到真空脱气型捏合机中,减压蒸去甲苯,然后干燥以制备树脂涂覆载体C。
紫色显影剂V1的制备
向500份的所述树脂涂覆载体中加入40份的紫色调色剂V1,使用V型共混机共混20分钟,利用网眼为212μm的振动筛去除聚集体,从而制备紫色显影剂V1。
紫色显影剂V2至V10
按照与紫色调色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紫色调色剂V2至V10,不同之处在于将紫色调色剂V1制备中所用的各种分散液的种类和用量变为表1所示内容。
使用相应的调色剂,按照与紫色显影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紫色显影剂V2至V10。
紫色显影剂V11
使用砂磨机溶解并分散20份的C.I.颜料紫37“CromophtalViolet D5700(由BASF公司生产)、75份的乙酸乙酯、已经除去溶剂的4份的Disparlon DA-703-50(聚酯酸酰胺盐,由KusumotoChemicals公司生产)和1份的Solsperse5000(颜料衍生物,由Zeneca公司生产),从而制备颜料分散液。
使用DCP研磨机湿态研磨已经冷却至10℃的20份作为防粘剂的烃基蜡(由Nippon Seiro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FNP0080,熔化温度:80℃)和80份的乙酸乙酯,从而制备防粘剂分散液。搅拌160份的非晶态聚酯树脂A1、100份的颜料分散液和150份的乙酸乙酯,然后向其中加入100份的防粘剂分散液,充分搅拌直至混合物变均匀(将该液体作为液体A)。
然后,利用均化器(ULTRA TURRAX,由IKA-Werke GmbH&Co.KG.公司制造)将130份的碳酸钙分散液(由40份的碳酸钙溶于60份的水形成)、100份的Celogen BS-H(由Dai-Ichi Kogyo Seiyaku株式会社生产)的2%水溶液和100份的水搅拌5分钟(将该液体作为液体B)。
利用均化器(ULTRA TURRAX,由IKA-Werke GmbH&Co.KG.公司制造)以10,000rpm速度搅拌600份液体B的同时,向其中加入510份的液体A并搅拌1分钟,使所得混合溶液悬浮,使用旋桨式搅拌器在室温和常压下搅拌除去溶剂。然后,加入氢氯酸除去碳酸钙,再用水洗涤并干燥。随后,将所得的调色剂颗粒放入喷雾干燥机中,同时加热通过表面张力使其变成球形,然后使用射流分级机再次除去细粉,从而获得平均粒径6.0μm的调色剂颗粒。之后,按照与紫色调色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紫色调色剂V11。
按照与紫色显影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紫色显影剂V11。
紫色显影剂V101至V103
按照与紫色调色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紫色调色剂V101至V103,不同之处在于将紫色调色剂V1制备中所用的各种分散液的种类和用量变为表1所示内容。
使用相应的调色剂,按照与紫色显影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紫色显影剂V101至V103。
品红色显影剂M1和青色显影剂C1的制备
按照与紫色调色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品红色调色剂M1和青色调色剂C1,不同之处在于将紫色调色剂V1制备中所用的各种分散液的种类和用量变为表1所示内容。
使用相应的调色剂,按照与紫色显影剂V1相同的方式制备品红色显影剂M1和青色显影剂C1。
实施例1至11和比较例1至3
制得的紫色显影剂V1至V11分别作为实施例1至11的显影剂。
制得的紫色显影剂V101至V103分别作为比较例1至3的显影剂。
评价
在温度25℃、湿度60%的环境室中,通过彻底去除以前设置的显影剂和调色剂从而对由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生产的DocuCenter Color400CP的主体、显影装置和调色剂盒进行清洁,然后,将根据表2的紫色显影剂、品红色显影剂和青色显影剂装入显影装置中,将补充用调色剂装入各个调色剂盒中。
进行以下评价。
颜色饱和度评价(单色)
将OK表面涂层纸(top coated paper)上每个单色(紫色)(100%)图像的显影用调色剂量调节为4.0g/m2;制备仅由紫色调色剂形成、并且尺寸为5cm×5cm的图像,以测定所得图像的密度(L*)和饱和度(c*=(a*2+b*2)0.5)。使用X-Rite939(孔径:4mm)对随机选择的图像表面中的10个位置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密度结果和饱和度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单色图像密度
G5:小于25
G4:从25至小于27
G3:从27至小于29
G2:从29至小于31
G1:31以上
该评价值越低,图像密度(L*)越高,并且接受范围为G3至G5。
单色饱和度
G5:68以上
G4:从66至小于68
G3:从64至小于66
G2:从62至小于64
G1:小于62
该评价值越高,单色饱和度(C*)越高,并且接受范围为G3至G5。
颜色饱和度评价(二重彩色)
将OK表面涂覆纸上的每个单色(100%)图像的显影用调色剂量调节为4.0g/m2;制备由100%品红色调色剂和100%紫色调色剂形成的品红色/紫色二重彩色图像,以及由100%青色调色剂和100%紫色调色剂形成的青色/紫色二重彩色图像;每个图像的尺寸均为5cm×5cm,并测量所得图像的密度(L*)和饱和度(c*=(a*2+b*2)0.5)。使用X-Rite939(孔径:4mm)对随机选择的图像表面中的10个位置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密度结果和饱和度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品红色/紫色二重彩色图像密度
G5:小于41
G4:从41至小于43
G3:从43至小于45
G2:从45至小于47
G1:47以上
该评价值越低,品红色/紫色二次彩色图像密度(L*)越高,并且接受范围为G3至G5。
品红色/紫色二次彩色饱和度
G5:74以上
G4:从72至小于74
G3:从70至小于72
G2:从68至小于70
G1:小于68
该评价值越高,红色/紫色二次彩色饱和度(C*)越高,并且接受范围为G3至G5。
青色/紫色二次彩色图像密度
G5:小于39
G4:从39至小于41
G3:从41至小于43
G2:从43至小于45
G1:45以上
该评价值越低,青色/紫色二次彩色图像密度(L*)越高,并且接受范围为G3至G5。
青色/紫色二次彩色饱和度
G5:66以上
G4:从64至小于66
G3:从62至小于64
G2:从60至小于62
G1:小于60
该评价值越高,青色/紫色二次彩色饱和度(C*)越高,并且接受范围为G3至G5。
根据上述结果发现,相比于比较例中的紫色显影剂,实施例中的紫色显影剂在单色图像密度和单色饱和度,以及使用品红色显影剂和青色显影剂的二重彩色图像密度和二重彩色饱和度中表现优异,因此获得具有宽广的颜色再现性的图像。
提供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上述描述是为了举例和说明。并非旨在涵盖所有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明显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各种变型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案为的是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案,并且其多种变型适用于所预期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范围期望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紫色调色剂,包含:
调色剂颗粒,该调色剂颗粒包含粘合剂树脂和C.I.颜料紫37,所述粘合剂树脂包含由多元醇和多元羧酸的缩聚物构成的非晶态聚酯树脂,所述多元羧酸包括偏苯三甲酸,
其中,所述偏苯三甲酸在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全部聚合组分中所占的摩尔比为0.1摩尔%至10摩尔%,并且C.I.颜料紫37在所述调色剂颗粒的总重量中的含量为1重量%至20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0℃至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至1,000,0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1.5至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还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化温度为50℃至10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6,000至35,0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还包含熔化温度为60℃至100℃的防粘剂,其中,所述粘合剂树脂中所包含的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占全部粘合剂树脂的1重量%至10重量%,并且所述防粘剂的熔化温度高于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化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防粘剂为烃基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调色剂颗粒的体均粒径(D50v)为2μm至1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其中所述调色剂颗粒的形状因子SF1为110至150。
12.一种显影剂,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
13.一种调色剂组,该调色剂组容纳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色调色剂,以及选自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中的至少一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色剂组,
其中所述品红色调色剂包括选自C.I.颜料红238和C.I.颜料红269的至少一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色剂组,
其中所述青色调色剂包括C.I.颜料蓝15。
CN201310659980.1A 2013-02-14 2013-12-09 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Active CN103995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6746 2013-02-14
JP2013026746A JP5929777B2 (ja) 2013-02-14 2013-02-14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静電荷像現像剤セット、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5444A true CN103995444A (zh) 2014-08-20
CN103995444B CN103995444B (zh) 2019-12-13

Family

ID=51297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59980.1A Active CN103995444B (zh) 2013-02-14 2013-12-09 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10703B2 (zh)
JP (1) JP5929777B2 (zh)
CN (1) CN1039954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2056A (ja) * 2016-03-29 2017-10-0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0313A (ja) * 2002-06-13 2004-03-04 Kao Corp カラートナー
US20120183894A1 (en) * 2011-01-17 2012-07-19 Fuji Xerox Co., Ltd. Magenta toner, toner set, magenta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3415A (ja) 1996-04-16 1998-05-22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5325373B2 (ja) 2005-05-09 2013-10-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顔料分散液の製造方法、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る有機顔料分散液、それを用いた着色感光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感光性樹脂転写材料、ならびに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28174B (zh) 2005-05-09 2014-03-01 Fujifilm Corp 有機奈米粒子之製法、以其所得到有機奈米粒子、含它之彩色濾光片用噴墨印墨、著色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感光性樹脂轉印材料、以及使用彼等之彩色濾光片、液晶顯示裝置與ccd裝置
US8283395B2 (en) 2005-05-09 2012-10-09 Fujifilm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organic-particles-dispersion liquid
JP2007121404A (ja) * 2005-10-25 2007-05-17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静電荷像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KR20080094801A (ko) 2006-02-01 2008-10-24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프탈로시아닌계 안료 미립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안료 분산 포토레지스트, 착색 전사 재료, 컬러 필터, 그리고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224785B2 (ja) 2006-11-08 2013-07-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顔料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JP4697309B2 (ja) * 2009-01-16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3033B2 (ja) * 2009-03-26 2012-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1467B2 (ja) 2010-09-27 2014-11-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オレンジトナー及びそれを収容するトナー収容容器、オレンジ現像剤及びそれを収容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カラートナーセット、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0313A (ja) * 2002-06-13 2004-03-04 Kao Corp カラートナー
US20120183894A1 (en) * 2011-01-17 2012-07-19 Fuji Xerox Co., Ltd. Magenta toner, toner set, magenta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7185A (ja) 2014-08-28
JP5929777B2 (ja) 2016-06-08
US9310703B2 (en) 2016-04-12
US20140227639A1 (en) 2014-08-14
CN103995444B (zh) 2019-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0703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潜像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CN100474131C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制备方法、静电潜像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01546139B (zh) 静电荷显影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1140431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静电潜像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1788771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绿色调色剂及其使用
CN104932215B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以及处理盒
CN100517082C (zh) 静电荷显影用调色剂、该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以及成像方法
CN102411271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CN102419521B (zh) 橙色调色剂和调色剂盒、橙色显影剂和处理盒、彩色调色剂组及成像装置
CN104834189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以及处理盒
CN104035295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色调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和色调剂盒
CN105425556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和调色剂盒
JP20112574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150163A (ja) マゼンタトナー、トナーセット、マゼンタ現像剤、トナー収容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298A (ja)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3324050A (zh) 透明色调剂、图像形成方法和色调剂组
CN104076629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色调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和色调剂盒
JP2016143011A (ja) 液体現像剤、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7135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154775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以及调色剂盒
CN104345585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03293886A (zh) 透明色调剂和色调剂图像、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6033178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和调色剂盒
CN107783388A (zh) 色调剂、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995444A (zh) 紫色调色剂、显影剂和调色剂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