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7887A -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7887A
CN103987887A CN201280058824.3A CN201280058824A CN103987887A CN 103987887 A CN103987887 A CN 103987887A CN 201280058824 A CN201280058824 A CN 201280058824A CN 103987887 A CN103987887 A CN 103987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hot blast
nonwoven fabric
fibrage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88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7887B (zh
Inventor
宫本孝信
内山泰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87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7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59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the fibres being within layered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2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heath-cor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4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ide-by-sid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向具有凹凸形状并且具有透气性的支承体上搬送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一纤维网,向该第一纤维网吹送热风,使该第一纤维网追随所述凹凸形状而对该第一纤维网进行赋形的工序;在将所述第一纤维网以沿着所述支承体表面的状态搬送的期间,向所述第一纤维网吹送热风,在对其赋予了所述支承体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彼此融合而得到第一纤维层的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一纤维层与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二纤维网层叠,吹送热风,在沿着第一纤维层的赋形形状的同时使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与此同时,使所述第一纤维层与该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接合的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

Description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与其功能对应地开发出了将2层片材局部地利用多个接合部接合而得的2层片材结构的产品、在片材材料的一面配置有隆起成为了条纹状的部分的产品等。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吸收性物品,即,具有上层片材及下层片材,利用加热及加压,将这两个片材局部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上层片材在由多个接合部包围的区域中向皮肤抵接面侧突出而形成多个凸部。这样,就可以稳定地维持凸部的形态,在防止液体向表面的回流性方面出色。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无纺布,即,在沿着给定的方向连续地形成的无纺布的一面侧,具有多个槽部和多个凸状部,所述多个槽部沿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凹陷,所述多个凸状部沿着多个槽部连续地形成,与多个槽部分别邻接,向无纺布的一面侧突出。该无纺布中的槽部被制成为在无纺布中单位面积下的质量最低,并且横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纵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低。此外,凸状部的侧部在无纺布中单位面积下的质量最高,并且纵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这样,就容易使排泄物等给定的液体透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89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250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向具有凹凸形状、并且具有透气性的支承体上搬送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一纤维网,向该第一纤维网吹送热风,使该第一纤维网追随所述凹凸形状而对该第一纤维网进行赋形的工序;在将所述第一纤维网以沿着所述支承体表面的状态下搬送的期间,向所述第一纤维网吹送热风,在使其赋形为所述支承体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彼此融合而得到第一纤维层的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一纤维层与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二纤维网层叠,吹送热风,在沿着第一纤维层的赋形形状的同时使该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并且使所述第一纤维层与该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接合的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其中,在含有热塑性纤维、赋形为凹凸形状且发生了热融合的第一纤维层上,层叠将要成为第二纤维层的含有热塑性纤维的未融合的纤维网,通过对所述经层叠的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利用热风进行加热,从而使所述纤维网的纤维彼此发生热融合而形成第二纤维层,并且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被接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其中,在俯视片材的层叠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具有突出的凸部和凹陷的凹部,包围所述凹部地配置多个所述凸部,并且在该层叠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上分别交替地连续配置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在所述第一面侧具有由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所致的凹凸形状,所述第二纤维层沿着该第一纤维层的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被接合,所述凹部的纤维密度为0.01g/cm3以上且0.08g/cm3以下。
对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特征及优点,将适当地参照附图,由下述的记载进一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2是拍摄与图1所示的局部剖面立体图相对应的剖面而得的图面代用照片。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适于制作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适于制作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另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说明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的示意性剖面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缓冲感良好、厚度大、液体通过速度快的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对于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参照图1及图2的同时说明如下。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例如优选适用于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中,优选将第一面侧Z1朝向穿戴者的皮肤面侧来使用、将第二面侧Z2配置于物品内部的吸收体(未图示)侧而使用。以下,虽然是考虑将图中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1朝向穿戴者的皮肤面而使用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可并不受其限定地加以解释。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是如下得到的材料,即,在含有热塑性纤维且赋形为凹凸形状的第一纤维层11上,层叠含有热塑性纤维的未融合的纤维网(未图示),通过借助热风的加热,将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与由纤维网得到的第二纤维层12的纤维热融合而接合。
上述凹凸形状如下所示地构成。在俯视片材的层叠无纺布10的一侧的第一面侧Z1具有突出的凸部21和凹陷的凹部22,包围凹部22地配置多个凸部21,并且在该层叠无纺布10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上分别交替地连续配置凸部21和凹部22。所以,第一纤维层11也与层叠无纺布10相同,在第一面侧Z1具有突出的第一凸部21A和凹陷的第一凹部22A,包围第一凹部22A地配置多个第一凸部21A,并且在该第一纤维层11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上分别交替地连续配置第一凸部21A和第一凹部22A。具体来说,在俯视交叉的X方向及Y方向上分别交替地连续配置。
另外,在层叠无纺布10的第一纤维层11的与第一面侧Z1(以下也称作上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Z2(以下也称作下面侧。),具有沿着第一纤维层11的下面侧而被接合的第二纤维层12。所以,与配置有所述第一凸部21A、第一凹部22A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第二纤维层12的第二凸部21B、第二凹部22B。
此外,凹部的纤维密度为0.01g/cm3以上且0.08g/cm3以下。这里所说的凹部的纤维密度是指将凹部22的底部的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层12相加的部分的纤维密度。在凹部的纤维密度过低的情况下,第一纤维层11的赋形就会不充分,难以获得清晰的凹凸形状,在凹部的纤维密度过高的情况下,液体通过时间(液体通过速度)就会变慢。
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被制成在顶部具有圆球形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而且,凸部21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无论是何种突出形态都可以,例如在实际中是各种锥体形状(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锥体形状是广泛地包括圆锥、圆锥台、角锥、角锥台、斜圆锥等的意思。)。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保持有与其外径相似的在项部具有圆球形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的内部空间。以沿着该内部空间壁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纤维层12。
被赋予了凹凸形状的第一纤维层11在其第一凸部21A中在项部(以下也称作凸部顶部。)的下部侧具有壁部23。该壁部23在凸部21中形成环状结构。另外在第一凹部22A中在底部(以下也称作凹部底部。)的上部侧具有壁部24。该壁部24在凹部22中形成环状结构。此外,该壁部23与壁部24是连续的。这里所说的“环状”只要在俯视时形成没有端部的一连串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在俯视时无论是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角形等何种形状都可以。从恰当地维持片材的连续状态的方面考虑,优选为圆形或椭圆形。此外,如果将“环状”设为立体来说,则可以举出圆柱、斜圆柱、楕圆柱、截头圆锥、截头斜圆锥、截头楕圆锥、截头四角锥、截头斜四角锥等任意的环结构,从实现连续的片材状态的方面考虑,优选为圆柱、楕圆柱、截头圆锥、截头楕圆锥。
上述的层叠无纺布10由不具有折曲部且整体连续的曲面构成。
如此所述,上述层叠无纺布10优选具有在面方向上连续的结构。该所谓“连续”是指没有间断的部分或小孔。但是,上述小孔并不包括纤维间的间隙之类的微细孔。所谓上述小孔,例如可以定义为其孔径以相当于圆的直径计为1.0mm以上的孔。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中可以使用的纤维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具体来说,可以举出下述的纤维等。可以举出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可以举出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而制成的纤维。另外,优选举出芯鞘型、并列型等结构的复合纤维、例如鞘成分为聚乙烯或低熔点聚丙烯的芯鞘结构的纤维,作为该芯/鞘结构的纤维的代表例,可以举出PET(芯)与PE(鞘)、PP(芯)与PE(鞘)、PP(芯)与低熔点PP(鞘)等芯鞘结构的纤维。更具体来说,上述构成纤维优选包含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乙烯复合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这里,该聚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该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低熔点聚丙烯,更具体来说,可以举出PET(芯)与PE(鞘)、PET(芯)与低熔点PP(鞘)。另外,这些纤维既可以单独使用而构成无纺布,然而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地使用。
构成壁部23的纤维在将凸部21的凸部项部与凹部22的凹部底部连结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所以,当俯视第一纤维层11时,具有从凸部项部、凹部底部朝向外侧那样的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此外,第一纤维层11的第一凸部21A的纤维取向度与第二纤维层12的第二凸部21B的纤维取向度不同,第二凸部21B的纤维取向度的一方与第一凸部21A的纤维取向度相比,更朝向与第一纤维层11表面垂直的方向(厚度方向)。如果纤维朝向垂直方向,则在高负荷时就会阻止第一凸部21A的压缩变形,防止压碎、维持厚度的效果大。如果纤维取向为水平方向,则防止高负荷时的压碎的效果就会减小,厚度会变小。第一凸部21A的纤维取向度优选为10°以上且30°以下,第二凸部21B的纤维取向度优选为30°以上且60°以下。
上述层叠无纺布10在上述第一凸部21A与上述第二凸部21B之间具有纤维密度比上述第一纤维层11及第二纤维层12低的部分25。通过存在该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即使是低负荷,第一纤维层11的第一凸部21A也容易凹陷,因此可以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缓冲性。
此外,从缓冲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第一凸部21A的密度、第二凸部21B的上部的密度和第二凸部21B的下部的密度之间,具有如下所示的关系。
优选具有第一凸部21A的密度>第二凸部21B的下部的密度>第二凸部21B的上部的密度的关系。
另外,第一凸部21A的密度优选为8mg/cm3以上且25mg/cm3以下,第二凸部21B的密度优选为2mg/cm3以上且8mg/cm3以下。另外,第二凸部21B的上部的密度优选为1.5mg/cm3以上且4mg/cm3以下,第二凸部21B的下部的纤维密度优选为3.5mg/cm3以上且6mg/cm3以下。这里所说的第二凸部21B的上部,是指将第二纤维层12沿厚度方向一分为二时的第一纤维层11侧。将除去第二凸部21B的上部以外的第二凸部21B的部分称作下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的尺寸等诸多要素说明如下。
对于片材的厚度,将以层叠无纺布10的侧视来看时的整体的厚度设为片材厚度TS,将其弯曲为凹凸的片材的局部的厚度设为层厚度TL。片材厚度TS只要根据用途适当地调节即可,然而在作为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材使用的情况下,优选为1mm以上且7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设为该范围,从而使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快,可以抑制来自吸收体的液体回流,此外,还可以实现适度的缓冲性。层厚度TL可以在片材内的各部位处不同,只要根据用途适当地调节即可。在作为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材使用的情况下,包括第一纤维层11和第二纤维层12的凸部项部21T的层厚度TL为1.3mm以上且7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上且5mm以下。第一纤维层11的凸部顶部21TA的层厚度TL1为0.3mm以上且2.5mm以下,优选为0.6mm以上且1.5mm以下。第二纤维层12的凸部项部21TB的层厚度TL2为1mm以上且5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上且4mm以下。
上述凸部21之间的间隔只要根据用途适当地调节即可,在作为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材使用的情况下,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3mm以上且7mm以下。另外,上述层叠无纺布10的每平方米的质量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以片材整体的平均值计为15g/m2以上且70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层12的接合是通过借助热风的吹送所致的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与第二纤维层12的纤维相接触的纤维彼此的热融合而实现的,由此没有对纤维层之间加压的情况,因此与以往的借助加热及加压所致的片材的局部的接合相比,可以在纤维层间的接合部分的纤维间形成间隙。由此,即使是作为接合部的凹部22,液体通过时间(液体通过速度)也会变快。另外,可以实现蓬松的低单位面积下的质量。此外,由于第一纤维层11具有凹凸形状,通过借助热风的吹送所致的纤维层之间的接合,也可以维持该凹凸形状,因此低负荷下的缓冲感(KES·WC值)良好。
具体来说,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层叠无纺布10可以起到如下所示的效果。
上述层叠无纺布10在凹部22中也具有优异的透液性。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由于凹部22的纤维密度为0.01g/cm3以上且0.08g/cm3以下,因此第一纤维层11可以维持被赋予了清晰的凹凸形状的状态,凹部22的纤维密度并不过高,因此该部分的液体通过时间(液体通过速度)变快。所以,可以获得透液性优异的层叠无纺布10。
上述层叠无纺布10具有低负荷下的优异的缓冲性。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不只是在表背面的一面,而是在两面(两个纤维层)中具有突出的部分,因此在该结构中体现出特有的缓冲性。例如如果是条纹状的突起或一面的突起,则无论怎样都是体现出作为线或面的弹性,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对于三维的运动,也很好地追随,在两个面中起到以点支承的立体的缓冲性。另外,沿着第一纤维层11的被赋予为凹凸的形状,配置第二纤维层12,具有不会使凸部21(凹部22)在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被压碎的适度的缓冲性。此外,即使受到挤压力而将层叠无纺布10压碎,利用第二纤维层12,其形状复原力大,即使继续包装状态或穿戴,也很容易维持初期的缓冲力。即,凸部21、凹部22难以被压碎,即使发生了变形也容易恢复。
而且,上述层叠无纺布10因存在有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由此即使是低负荷,第一纤维层11的第一凸部21A也容易凹陷,因此会起到在低负荷时也可以获得层叠无纺布10的缓冲性的优异的效果。
由于上述层叠无纺布10是如下得到的材料,即,在赋予了凹凸形状的第一纤维层11上层叠纤维网,利用借助热风的加热,使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12,并且使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与第二纤维层12的纤维热融合而接合,因此,可以形成具有清晰的凹凸形状、低单位面积下的质量(30g/m2以下)、且厚度为4.0mm以上的蓬松的无纺布。
下面,参照图3,对适于制造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说明如下。而且,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构成,只要是可以制造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的装置,则无论是何种构成的制造装置都可以。
如图3所示,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1具有搬送含有制作第一纤维层11的热塑性纤维的第一纤维网13的支承体110。上述第一纤维网13被向支承体110的表面供给,在载置于支承体110的表面的状态下利用热风处理方式进行赋予凹凸形状的赋形处理,沿给定的方向送出。
上述支承体110由输送机构成,按照传送带110B被配置于上侧两端和下侧两端的4处的旋转支承辊110R(110Ra、110Rb、110Rc、110Rd)支承着旋转。该旋转支承辊110R并不限定为4处,只要以使传送带110B顺畅地进行旋转的方式配置即可。传送带110B在其表面具有由多个突起部110T构成的凹凸形状,此外还具有多个透气部(未图示)。例如,将突起部110T与透气部交替地在传送带110B的面内纵横配置。该传送带110B成为无接头带。
突起部110T具有随着靠近头端逐渐变细的形状,其头端部制成形成了圆球形的、例如纺锤体的一端的形状。其高度根据无纺布的用途、规格等而改变,没有特别限制,然而通常优选制成2mm以上且10mm以下,突起间距在MD方向上为6mm以上且10mm以下,在CD方向上为4mm以上且6mm以下。上述MD是机械方向,是无纺布的制造时的第一纤维网13的流动方向。上述CD是第一纤维网13的宽度方向,是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该突起部110T如果高度过低,则无法对第一纤维网13赋予足够的凹凸形状,如果过高,则吹送热风时突起部110T有可能穿透第一纤维网13。所以,以上述范围的高度适当地设定突起部110T。此外,更优选形成为3mm以上且8mm以下的高度,在MD方向上配置为6mm以上且10mm以下,在CD方向配置为4mm以上且6mm以下。
另外,透气部(未图示)由配置于支承体110中的多个开口部构成,其开口率相对于支承体110的表面积优选设定为20%以上且45%以下。如果开口率过低,则难以对第一纤维网13赋予足够的凹凸形状,如果开口率过高,则在吹送热风时第一纤维网13向支承体110下转移而难以从支承体110中剥离,有可能容易形成赋形形状的恶化或起毛。所以,设定为上述开口率。另外,上述开口率更优选为25%以上且40%以下,特别优选为30%以上且35%以下。
支承体110通过使传送带110B用旋转支承辊110R支承着旋转,而在具有突起部110T的面侧,按照用突起部110T挂住第一纤维网13的方式搬送第一纤维网13。在支承体110的配置有突起部110T的上方,沿着第一纤维网13的供给方向依次配置吹送第一热风W1而进行第一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一喷嘴111、吹送第二热风W2而进行第二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二喷嘴112、和吹送第三热风W3而进行第三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喷嘴113,也可以在第二喷嘴112与第三喷嘴113之间配置冷却第一纤维网13的冷却部(未图示)。利用上述第一、第二喷嘴111、112进行前段的热风处理,利用上述第三喷嘴113进行后段的热风处理。
第一喷嘴111具备第一加热器(未图示),将用第一加热器加热了的第一热风W1与由支承体110搬送的第一纤维网13的表面例如大致垂直地吹送。第一喷嘴111的喷出孔优选MD方向的长度为1mm以上且20mm以下,CD方向的长度为网的宽度以上,或者为进行赋形加工的宽度。喷出孔具有一列或多列的狭缝、在一列或多列中将圆孔、长孔或角孔曲折或并列地配置而成的形态。更优选具有2mm以上且20mm以下的一列狭缝。由于像这样地配置第一喷嘴111的喷出孔,因此可以将第一热风W1在第一纤维网13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上以均匀的风速吹送。在该第一热风W1中,可以使用利用上述第一加热器加热为给定温度的空气、氮气或水蒸气。优选使用成本低的空气。
从第一喷嘴111喷出的第一热风W1由第一加热器控制为使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在保持凹凸形状的状态下发生融合的温度。例如,在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是芯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鞘部为聚乙烯(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第一热风W1的温度优选被控制为80℃以上且155℃以下。另外,第一热风W1优选被控制为20m/sec以上且120m/sec以下的风速。此外,第一热风W1的吹送时间优选被控制为0.01秒以上且0.5秒以下。
第二喷嘴112将由第二加热器(未图示)加热了的第二热风W2与由传送带110B搬送的第一纤维网13的表面例如大致垂直地吹送。在第二喷嘴112的喷出孔中,最好使用在宽度方向、流动方向规则地开孔的冲孔金属。开孔率优选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也可以将冲孔金属多段地组合。由于像这样地形成第二喷嘴112的喷出孔,因此可以将第二热风W2在第一纤维网13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上以均匀的温度和风速吹送。在该第二热风W2中,可以使用利用上述第二加热器加热了的空气、氮气或水蒸气。优选使用成本低的空气。
从第二喷嘴112中喷出的第二热风W2由第二加热器(未图示)被控制为在保持被赋形后的第一纤维网13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发生融合的温度。例如,在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是具有低熔点成分和熔点高于该低熔点成分的熔点的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第二热风W2被控制为该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小于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的高熔点成分的熔点的温度。例如,在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是如上所述的芯部为PET且鞘部为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第二热风W2被控制为130℃以上且155℃以下的温度的热风。另外,第二热风W2被控制为1m/sec以上且10m/sec以下的风速。此外,第二热风W2的吹送时间被控制为0.03秒以上且5秒以下。
像这样地对第一纤维网13进行赋形处理及融合处理而得到第一纤维层11。
上述冷却部(未图示)是配置于进行第二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二喷嘴112与进行第三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喷嘴113之间的空间。通过配置该空间,换言之,通过不使第二热风处理工序和第三热风处理工序连续地进行,从而在第二热风处理工序后就会自然冷却到低于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的熔点的温度。或者,也可以在冷却部中使用将第一纤维层11强制冷却的机构。
相对于第一纤维层11,从上面侧供给第二纤维网14,利用导辊121在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第二纤维网14。第三喷嘴113在在上述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了第二纤维网14的状态下,在由传送带(未图示)搬送的状态下,例如与所叠加的纤维网大致垂直地喷出由第三加热器(未图示)加热了的第三热风W3。第三喷嘴113的喷出孔最好使用在宽度方向、流动方向上规则地开孔的冲孔金属。开孔率优选设为10%以上且40%以下,也可以将多段的冲孔金属组合。由于像这样地配置第三喷嘴113的喷出孔,因此可以将第三热风W3在第二纤维网14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上以均匀的温度吹送。另外,在该第三热风W3中,可以使用由上述第三加热器加热了的空气、氮气或水蒸气。优选使用成本低的空气。而且,将支承叠加后的第一纤维层11和第二纤维网14的具有透气性的上述传送带配置于第三热风W3的下游侧。
从第三喷嘴113中喷出的第三热风W3由第三加热器(未图示)控制为如下的温度,即,在在上述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了第二纤维网14的状态下,并且在保持第一纤维层11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之间融合。例如,在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是如上所述的芯部为PET且鞘部为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第三热风W3被控制为130℃以上且155℃以下的温度的热风。另外,第三热风W3被控制为0.4m/sec以上且5m/sec以下的风速。此外,第三热风W3的吹送时间被控制为2秒以上且20秒以下。
在上述第一喷嘴111的喷出方向上,配置有将从第一喷嘴111中喷出且穿过了第一纤维网13、支承体10的第一热风W1排出的导管115。也可以在该导管115上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一热风W1排出的排气装置(未图示)。另外,在第二喷嘴112的喷出方向上,配置有将从第二喷嘴112中喷出且穿过了第一纤维网13、支承体110的第二热风W2排出的导管116。也可以在该导管116上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二热风W2排出的排气装置(未图示)。此外,在第三喷嘴113的喷出方向上,配置有将从第三喷嘴113中喷出且穿过了第二纤维网14、第一纤维层11的第三热风W3排出的导管17。也可以在该导管17上,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三热风W3排出的排气装置(未图示)。上述各个排气装置也可以利用一个排气装置而与各个导管115、116、117连接。
下面,在参照图4的同时,对适于制造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的另一个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说明如下。
如图4所示,该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2在前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1中,从第一纤维层11的下面侧供给第二纤维网14,利用导辊122在第一纤维层11下叠加第二纤维网14。此外将第三热风处理工序设为从第一纤维层11侧吹送第三热风W3。所以,除去上述第二纤维网14的供给部分以外,具有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1相同的构成部件的相同的构成。
下面,在参照前述的图3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说明如下。该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作为一例而由前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1或102实现。以下,对借助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前述的图3所示,将利用梳棉机(未图示)而制成为给定的厚度的第一纤维网13向支承体110的配置有突起部110T的上面侧供给。
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中可以使用的纤维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具体来说,可以举出下述的纤维等。有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地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而制成的纤维。另外,还有芯鞘型、并列型等结构的复合纤维。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复合纤维。这里所说的复合纤维,可以举出高熔点成分为芯部分且低熔点成分为鞘部分的芯鞘纤维、和高熔点成分与低熔点成分并列的并列纤维。作为其优选的例子,可以举出鞘成分为聚乙烯或低熔点聚丙烯的芯鞘结构的纤维,作为该芯/鞘结构的纤维的代表例,可以举出PET(芯)/PE(鞘)、PP(芯)/PE(鞘)、PP(芯)/低熔点PP(鞘)等纤维。更具体来说,上述构成纤维优选包含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乙烯复合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这里,该聚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该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低熔点聚丙烯,更具体来说,可以举出PET(芯)/PE(鞘)、PET(芯)/低熔点PP(鞘)。另外,这些纤维既可以单独使用来构成无纺布,也可以作为组合了2种以上的混合纤维来使用。
此后,作为向上述第一纤维网13吹送热风而使之追随透气性的支承体110的凹凸形状的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进行由第一喷嘴111向供给到支承体110表面的第一纤维网13吹送第一热风W1的第一热风处理工序。此时,第一热风W1从与载放于支承体110上的第一纤维网1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吹送。另外,第一喷嘴111的喷出数也可以沿着第一纤维网13的搬送方向设为多个部位。利用该第一热风W1,将第一纤维网13赋形为沿着支承体110的突起部110T的形状的凹凸形状。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的融合为可以维持其凹凸形状的程度就好。此时,第一热风W1的温度根据纤维的种类、加工速度、热风的风速等而改变,因此并非唯一的,然而在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是芯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且鞘部为聚乙烯(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优选设为80℃以上且155℃以下,更优选设为130℃以上且135℃以下。
而且,在第一热风W1的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会产生纤维的回弹,赋形性降低。另一方面,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纤维彼此会粘成一片,因自由度的降低而损害赋形性。
另外,第一热风W1优选设为20m/sec以上且120m/sec以下的风速。如果第一热风W1的风速过慢,则无法充分地赋形,会有损害赋形性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风速过快,则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就会被突起部110T挑选,变为过度赋形的状态。所以,将第一热风W1的风速设为上述的范围,更优选设为40m/sec以上且80m/sec以下。
此外,第一热风W1的吹送时间优选设为0.01秒以上且0.5秒以下,更优选设为0.04秒以上且0.08秒以下。如果吹送时间过短,则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的融合就会不充分,无法充分地赋形为凹凸形状。另一方面,如果吹送时间过长,则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的融合过于推进,因而会因自由度的降低而损害赋形性。
此后,穿过了第一纤维网13的第一热风W1穿过支承体110的透气部而从导管115向外部排出。
然后,将第一纤维网13随着支承体110的传送带110B的旋转而搬送到第二喷嘴112的第二热风W2的吹送位置。继而作为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利用第二喷嘴112向第一纤维网13吹送第二热风W2,在维持第一纤维网13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进行使纤维彼此融合而将凹凸形状固定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此时,从与第一纤维网1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吹送第二热风W2。另外,第二喷嘴112的喷出数优选沿着第一纤维网13的搬送方向设为多个部位。
第二热风W2的温度随着纤维的种类、加工速度、热风的风速等而改变,因此并非唯一的,然而在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是如上所述的PET与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设为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的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小于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的高熔点成分的熔点。设为130℃以上且155℃以下,优选设为135℃以上且150℃以下。
而且,如果第二热风W2的温度低于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的低熔点成分的熔点,则凹凸形状的保持性降低,如果是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的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则手感变差,另外难以形成蓬松性。
另外,第二热风W2优选设定为比第一热风W1的风速慢,设为1m/sec以上且10m/sec以下。如果第二热风W2的风速过慢,则热量不足,因此无纺布强度就会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如果风速过快,则第一纤维网13因风压而使厚度变小,当在该状态下受到加热时,纤维彼此的融合变多,因此触感变硬,厚度变薄,而使透液性变得不够充分。所以,将第二热风W2的风速设为上述的范围,优选设为2m/sec以上且8m/sec以下。
此外,第二热风W2的吹送时间设为0.03秒以上且5秒以下,优选设为0.1秒以上且1秒以下。如果吹送时间过短,则无法充分地进行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的融合,难以将凹凸形状固定。另一方面,如果吹送时间过长,则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被过度融合,难以获得透液性。
如上所述,利用第一、第二热风处理工序而得到将第一纤维网13赋形了的第一纤维层11。
然后,将上述第一、第二热风处理工序中被赋形了的第一纤维层11冷却。该冷却可以利用自然冷却或以强制冷却来进行。其冷却温度为低于第一纤维层11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的温度,优选设为低于构成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的低熔点成分的熔点的温度。优选设为100℃以下。
利用该冷却,将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彼此的融合点牢固地固化。特别是通过将第一纤维层11冷却到100℃以下,可以将纤维彼此的融合的交点部分更加牢固地固定,从而可以维持第一纤维层11的厚度。在鞘树脂为PE的情况下,由于熔点为125℃以上且135℃以下而软化点温度为100℃以上且130℃以下,因此通过冷却到100℃以下,就会更加可靠地固化。
此后,将被赋形了的第一纤维层11搬送到第三喷嘴113的第三热风W3的吹送位置。在此期间,再对冷却后的第一纤维层11从上面侧供给第二纤维网14,利用导辊121在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第二纤维网14。此后进行第三热风处理工序。该第三热风处理工序中,从第二纤维网14侧吹送第三热风W3,在保持第一纤维层11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将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12,同时使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接合。此时的第三热风W3的温度根据纤维的种类、加工速度、热风的风速等而改变,因此并非唯一的,然而在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是如上所述的PET与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设为130℃以上且155℃以下,优选设为130℃以上且145℃以下。
而且,如果第三热风W3的温度过低,则无法进行纤维彼此的融合,难以将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接合。另一方面,如果第三热风W3的温度过高,则纤维彼此被过度融合,难以获得透液性。
另外,将第三热风W3控制为0.4m/sec以上且5m/sec以下,优选控制为1m/sec以上且3m/sec以下的风速。如果风速过快,则热量不足,因此第二纤维层12(第二纤维网14)的无纺布强度就会变得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如果风速过快,则第二纤维网14因风压而使厚度变小,当在该状态下受到加热时,纤维彼此的融合就会变多,因此触感变硬,厚度变薄,使得透液性不够充分。
另外,将第三热风W3的吹送时间控制为1秒以上且20秒以下,优选控制为2秒以上且15秒以下。如果吹送时间过短,则无法充分地进行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的融合、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的融合。另一方面,如果吹送时间过长,则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被过度融合,难以获得透液性。
所以,在上述第三热风处理工序中,第一纤维层11的凹凸形状成为对第二纤维网14赋形时的支承体,可以在不损害透液性的情况下使第二纤维网14沿着第一纤维层11的被赋形后的凹凸形状,而使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与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接合。另外,在从第二纤维网14侧看而成为第一纤维层11的凹部的部分的底部,通过调整第三热风W3的风速,可以减少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的进入。这样,在制成层叠无纺布10的状态下,可以在第一纤维层11的凸部21A与第二纤维层12(第二纤维网14)的凸部21B之间制作出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该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实质上是第二纤维层12的凸部顶部的纤维密度变低的部分。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对第一纤维层11赋予凹凸形状,在该状态下在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未融合的第二纤维网14,进行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由此可以获得蓬松的单位面积下的质量低的层叠无纺布10。此外该层叠无纺布10由于第一纤维层11具有清晰的凹凸形状,即使是利用借助热风的吹送所致的纤维层的接合,也可以维持该凹凸形状,因此可以获得低负荷下的缓冲感(二KES·WC值)良好的层叠无纺布。此外可以提供由磨损造成的脱毛少、在低负荷时具有蓬松性、且凹部的透液性优异的单位面积下的质量低的层叠无纺布。
即,利用从第一喷嘴111中喷出的第一热风W1,可以将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制成保持凹凸形状的状态。由此,钻入支承体110的突起部110T间的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难以回弹。在该状态下,利用从第二喷嘴112中喷出的第二热风W2,将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彼此融合,可以在维持凹凸形状的状态下固定。由于像这样地向第一纤维网13吹送第一、第二热风W1、W2,由此可以利用热将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柔软化,容易沿着支承体110的突起部110T的表面形状,凹凸形状的保持性变得良好。此时,由于第一、第二热风W1、W2穿过配置于支承体110中的通气孔,由此更容易使得第一纤维网13沿着突起部110T的表面。其结果是,可以获得作为赋形性良好的单位面积下的质量低(例如为30g/cm2以下)且蓬松(例如在低负荷时为4.0mm以上)的赋形无纺布的第一纤维层11。
另外,由于在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第二纤维网14,利用借助第三热风W3的纤维彼此的融合接合,在第一纤维层11上接合第二纤维网14(第二纤维层12),因此即使是层叠无纺布10的凹部22,纤维密度也不会变高,液体通过时间短(液体通过速度快),透液性优异。此外,由于从第二纤维网14侧吹送第三热风W3,因此被赋予了凹凸形状的第一纤维层11侧成为第三热风W3的下游侧,所以可以可靠地维持第一纤维层11的凹凸形状,并且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容易与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接触,因而可以可靠地进行第二纤维网14与第一纤维层11的融合接合。此外,由于可以在第一纤维层11的第一凸部21A与第二纤维层12(第二纤维网14)的第二凸部21B之间制作出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因此低负荷时的缓冲性更加良好。
另外,由于第二纤维层12的垂直方向的取向度高,因此在对层叠无纺布10施加了负荷时,具有抑制压碎的作用。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10,可以获得如下的吸收性物品,即,具有清晰的凹凸形状,由磨损造成的脱毛少,低负荷时具有蓬松性,由磨损造成的脱毛少,凹部的透液性优异,单位面积下的质量低。
下面,在参照所述图4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所述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利用前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2来实现。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制作第一纤维层11,搬送到第三喷嘴113的第三热风W3的吹送位置。在此期间,优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冷却第一纤维层11。
对冷却后的第一纤维层11,从下面侧供给第二纤维网14,在第一纤维层11下叠加第二纤维网14。此后进行第三热风处理工序。该第三热风处理工序中,从第一纤维层11侧吹送第三热风W3,在保持第一纤维层11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12,同时使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接合。此时的第三热风W3的温度根据纤维的种类、加工速度、热风的风速等而改变,因此并非唯一的,然而在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是如上所述的PET与PE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优选设为130℃以上且155℃以下,更优选设为130℃以上且145℃以下。
而且,如果第三热风W3的温度过低,则无法进行纤维彼此的融合,难以将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接合。另一方面,如果第三热风W3的温度过高,则纤维彼此被过度融合,难以获得透液性。
另外,第三热风W3优选控制为0.4m/sec以上且5m/sec以下、更优选控制为1m/sec以上且3m/sec以下的风速。如果风速过快,则热量就会不足,因此第二纤维层12(第二纤维网14)的无纺布强度就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如果风速过快,则第二纤维网14因风压而使厚度变小,当在该状态下受到加热时,纤维彼此的融合就会变多,因此触感变硬,厚度变薄,透液性不够充分。
另外,第三热风W3的吹送时间优选控制为1秒以上且20秒以下,更优选控制为2秒以上且15秒以下。如果吹送时间过短,则无法充分地进行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如果吹送时间过长,则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网14的纤维彼此被过度融合,厚度变小,难以获得缓冲性和透液性。
该第三热风处理工序中,第二纤维网14被沿着第一纤维层11的凹凸形状赋形。另外,通过控制第三热风W3的风速,可以在层叠无纺布10的凸部21的第一纤维层11与第二纤维层12之间制作出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也可以通过减弱第三热风W3的风速而制作出空间。由于有该空间,第一纤维层11的凸部项部变为仅第一纤维层11这一层,该部分的弹性变弱,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低负荷时的缓冲性。而且,虽然说是弹性变弱,然而也不是凸部21被挤碎而无法复原的弱度。
上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起到获得与前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的效果。
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还公开了以下的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向具有凹凸形状并且具有透气性的支承体上搬送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一纤维网,向该第一纤维网吹送热风,使该第一纤维网追随所述凹凸形状而对该第一纤维网进行赋形的工序;在将所述第一纤维网以沿着所述支承体表面的状态而搬送的期间,向所述第一纤维网吹送热风,在对其赋予了所述支承体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彼此发生融合而得到第一纤维层的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将所述第一纤维层与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二纤维网层叠,吹送热风,在沿着第一纤维层的赋形形状的同时使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与此同时,使所述第一纤维层与该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发生热融合而接合的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
<2>根据<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一热风处理工序中的第一热风的温度为80℃以上且155℃以下,风速为20m/sec以上且120m/sec以下,吹送时间为0.01秒以上且0.5秒以下。
<3>根据<1>或<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中的所述第二热风为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的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小于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的高熔点成分的熔点的温度。
<4>根据<3>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为130℃以上且155℃以下,风速为1m/sec以上且10m/sec以下,吹送时间为0.03秒以上且5秒以下。
<5>根据<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进行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二喷嘴与进行作为所述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喷嘴之间配置有空间。
<6>根据<5>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空间中配置有冷却部,在所述冷却部中使用将所述第一纤维层强制冷却的机构。
<7>根据<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热风的温度被控制为130℃以上且155℃以下,风速被控制为0.4m/sec以上且5m/sec以下,吹送时间被控制为2秒以上且20秒以下。
<8>根据<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中的吹送第二热风的第二喷嘴的喷出孔中,使用在宽度方向、流动方向上规则地开孔且开孔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的冲孔金属。
<9>一种层叠无纺布,其中,在含有热塑性纤维、赋形为凹凸形状并经热融合的第一纤维层上层叠将要成为第二纤维层的含有热塑性纤维的未融合的纤维网,通过将所述层叠后的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利用热风进行加热,而使所述纤维网的纤维彼此发生热融合而形成第二纤维层,并且将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利用热融合而接合。
<10>一种层叠无纺布,在俯视片材的层叠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具有突出的凸部和凹陷的凹部,包围所述凹部地配置多个所述凸部,并且在该层叠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上分别交替地连续配置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在所述第一面侧具有由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所造成的凹凸形状,所述第二纤维层沿着该第一纤维层的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而被接合,所述凹部的纤维密度为0.01mg/cm3以上且0.08g/cm3以下。
<11>根据<9>或<1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在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凸部项部的下部侧及凹部的凹部底部的上部侧,具有连续的壁部,构成所述壁部的纤维在将所述凸部顶部与所述凹部底部连结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12>根据<1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所述壁部的纤维具有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项部及凹部底部朝向外侧的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
<13>根据<9>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在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之间,具有纤维密度低于所述第一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纤维层的部分。
<14>根据<9>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沿着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第二面侧的形状的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具有第一纤维层侧的上部和与之相反一侧的下部,纤维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下部、第二纤维层的上部。
<15>根据<9>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密度为8mg/cm3以上且25mg/cm3以下,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密度为2mg/cm3以上且8mg/cm3以下。
<16>根据<9>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上部的密度优选为1.5mg/cm3以上且4mg/cm3以下,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下部的纤维密度为3.5mg/cm3以上且6mg/cm3以下。
<17>根据<9>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不同。
<18>根据<9>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相比更靠近与第一纤维层表面垂直的方向。
<19>根据<9>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为10°以上且30°以下,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
以下,通过以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赋形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制造赋形无纺布的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4]
对于实施例1的层叠无纺布10来说,在制作第一纤维层11的第一纤维网13中使用梳棉网,在制作第二纤维层12的第二纤维网14中也使用梳棉网,利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第一制造方法)在以下的条件下制造。即,在第一纤维网13的纤维中,使用了芯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点为258℃)、鞘部为聚乙烯(熔点为130℃)的芯鞘结构的复合纤维。使混率为100%,细度设为2.9dtex。利用支承体110搬送该第一纤维网13,在支承体110的表面通过吹送第一热风W1、第二热风W2而赋予了凹凸形状。其后,将第一纤维网13自然冷却,在上面侧叠加第二纤维网14后,吹送第三热风W3,制造出在第一纤维层11上接合了第二纤维网14的第二纤维层12的层叠无纺布54的试验体。第一热风W1的温度设为130℃,风速设为40m/sec,吹送时间设为0.06秒。另外,第二热风W2的温度设为150℃,风速设为4.0m/sec,吹送时间设为0.7秒。此外,第三热风W3的温度设为139℃,风速设为1.5m/sec,吹送时间设为13秒。
实施例2除了层叠融合条件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第二制造方法)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操作。
实施例3除了层叠融合条件的温度高和风速快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操作。该情况下,第三热风W3的温度设定为147℃,风速设定为2m/sec,吹送时间设定为13秒。
实施例4除了缩短了层叠融合条件的加热时间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操作。此时的加热时间设定为4秒。
[比较例1-3]
比较例1除了没有对第一纤维层进行赋形、在与第二纤维层接合时是未融合的网的状态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操作。
比较例2除了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是热风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日文为ェア一スル一不織布)以外,与比较例1相同地进行操作。该情况下,加工为热风无纺布的热风的温度设为139℃,风速设为1.5m/sec,吹送时间设为13秒。
比较例3除了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的接合条件是借助加热加压的压花加工以外,与比较例2相同地进行操作。此时的加热温度设定为125℃,加压线压力设定为60kg/cm。
下面对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热风W1的温度是利用日本KANOMAX株式会社制ANEMOMASTER(商品名)在第一喷嘴111的喷出口正下方测定而求出的,风速是利用皮托管在第一喷嘴111的喷出口正下方从总压中减去静压而测定动压,根据皮托管的流速计算公式而求出的。第二热风W2的温度和风速是利用上述ANEMOMASTER在第二喷嘴112的喷出口正下方测定而求出的。第三热风W3的温度和风速是利用上述ANEMOMASTER求出的。
无纺布的厚度的测定方法是在对无纺布施加49Pa的负荷的状态、和施加4.9kPa的负荷的状态下,使用厚度测定器来测定的。在厚度测定器中,使用了MITUTOYO公司制的厚度计(例如商品名:ABSOLUTE)。厚度测定是测定10点,算出它们的平均值而作为厚度。
第一纤维层11、第二纤维层12、凹部的纤维密度(g/cm3)是利用[单位面积下的质量(g/m2)]/[厚度(mm)]×1000的式子而求出的。1000是用于使左边与右边的单位相匹配的系数。
对于第一纤维层11的厚度(TL1)、第二纤维层12的厚度(TL2)以及凹部22的厚度利用以下的方法求出。对于层叠无纺布10的凸部21的顶点,在CD方向上切割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将该切割了的层叠无纺布10载放在黑色的台子上,在施加49Pa的负荷的状态下使用显微镜VHX一900(株式会社Kyence制)拍摄CD方向剖面,得到30倍到100倍的放大照片。测定求出与沿厚度方向穿过该放大照片的第一纤维层11的凸部21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垂线、以及穿过凹部22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垂线相交的第一纤维层11及第二纤维层12的各个层的上端纤维与下端纤维的交点的距离。这样,对于凹部22的厚度,就是将凹部22的底部的第一纤维层11的上端纤维同垂线的交点与第二纤维层12的下端纤维同垂线的交点的距离作为厚度。
另外,对于第二纤维层12的凸部21上部侧和凸部21下部侧的纤维密度,利用以下的方法求出。
对于层叠无纺布10的凸部21的顶点在CD方向上切割层叠无纺布10,将该层叠无纺布10载放于黑色的台子上,在施加49Pa的负荷的状态下使用显微镜VHX一900(株式会社Kyence制)拍摄CD方向剖面,得到30倍到100倍的放大照片。对该放大照片的数据(jpeg),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株式会社Nexus制Nexus New Qube(商品名)),将第二纤维层12的厚度TL2等分(凸部上部侧和凸部下部侧),对由CD方向长度0.3mm以上且0.6mm以下所包围的范围进行二值化处理,对凸部上部侧和凸部下部侧求出纤维所占空间的面积率。将各个面积率设为凸部上部侧的纤维量d1、凸部下部侧的纤维量d2,将利用纤维量比α=d2/d1所算出的α作为第二凸部21A的上下的纤维量比。对10处进行该操作,求出平均值。如果该纤维量比大于1,则表示凸部上部的纤维量少,凸部下部的纤维量多。使用该α,利用下述的计算求出凸部上部侧和凸部下部侧的纤维密度。
凸部上部侧的纤维密度=第二纤维层单位面积下的质量×α/((α+1)×(TL2/2))
凸部下部侧的纤维密度=第二纤维层单位面积下的质量×1/((α+1)×(TL2/2))
凸部21的纤维取向度如下所示地求出。
如图5所示,在施加49Pa的负荷的状态下,用显微镜VHX一900(株式会社Kyence制)例如以30倍到100倍的倍率拍摄层叠无纺布10的剖面。以给定范围A划分该所拍摄出的层叠无纺布10的剖面的给定位置,选择处于该划分出的范围内的20根纤维15,对于所选出的各纤维15,分别将连结与上述范围的边界的交点的线作为测定线16。而且,为了方便起见,图中画出了6根纤维15。上述给定位置是想要研究取向度的位置,例如设为第一纤维层11、第二纤维层12的凸部中央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作为上述给定范围A,例如设为直径0.5mm的圆。另外,将上述剖面内与层叠无纺布10的片材面平行的线设为基准线17。而且在测定线16与基准线17不相交的情况下,将测定线16用直线延长至与基准线17相交的位置。此后计测20根测定线16与基准线17的交点的各角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取向度而算出。而且,图中为了易于观看,取代照片而用示意图表示。
下面,对评价方法进行说明。评价是以片材性能来研究无纺布的性能。
作为片材性能,评价了层叠无纺布的“缓冲性”、“液体通过时间”等。
“缓冲性”是用手感测定器(KES),以压缩特性的直线性(LC值)作为评价结果。
将WC值为0.85以上的情况视为缓冲性良好而以“A”表示,
将WC值小于0.85且为0.7以上的情况视为缓冲性略差而以“B”表示,
将WC值小于0.7的情况视为缓冲性差而以“C”表示。
对于“液体通过时间”来说,依照EDANA一150.5-02(EuropeanDisposables And Nonwovens Association:欧洲无纺布协会)液体穿透时间法来操作试验机。该发明中使用的穿透值是10g的试验溶液通过作为测定用试验片的无纺布的时间(单位:秒),穿透值越小,则意味着试验溶液相对于无纺布的通过越快。在穿透值的测定中,使用LenzingTechnik公司制的试验机LISTER,将该试验机的测定部放置于无纺布上,依照以该试验机设定的EDANA-150.5-02液体穿透时间法来操作试验机。在无纺布下放置20片滤纸(HOLLINGSWORTH&VOSECOMPANY LTD制STRIKE-THROUGH滤纸LTDSTRIKE-THROUGH(商品名))而代替吸收体。在试验溶液中,使用进行了下述的调整后的溶液。
向2L的烧杯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500g,一边用磁性搅拌器搅拌,一边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CMC-Na〕5.3g(将该溶液设为“A”)。然后,向1L的烧杯中加入离子交换水556g,一边用搅拌器搅拌一边加入氯化钠〔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27.0g、碳酸氢钠〔NaHCO3、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12g,使之完全溶解(将该溶液设为“B”)。继而,在3L的烧杯中量取900g的甘油,加入上述(A)及(B)后搅拌。继而,加入非离子系的表面活性剂“EMULGEN935”〔制造销售商花王株式会社〕的浓度(表面活性剂/水)=1g/L的水溶液15ml、和食用红色素2号〔销售商:Eisen株式会社、保土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商:Daiwa化成株式会社〕0.3g并搅拌。将如此得到的溶液使用玻璃过滤器进行抽吸过滤,将其滤液作为模拟血液。而且,在模拟血液的调整时,也可以取代上述的表面活性剂,而使用其他的非离子系的表面活性剂,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
此后,将液体通过时间小于4秒的情况视为良好而以“A”表示,将液体通过时间为4秒以上且小于6秒的情况设为慢而以“B”表示,将液体通过时间为6秒以上的情况视为非常慢而以“C”表示。
对层叠无纺布10,针对物性(整体单位面积下的质量、低负荷厚度、高负荷厚度、凹部纤维密度、凸部纤维取向度)及性能(缓冲性、液体通过时间),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中。
[表1]
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实施例1到实施例4在任意一个评价项目中都得到良好的结果(“A”的评价)。缓冲性以WC值计为0.93以上且1.14以下,液体通过时间快,为3.24秒以上且5.32秒以下。
比较例1到3的WC值为0.53以上且0.78以下,缓冲性是“B”及“C”的评价。另外,液体通过时间慢,为6.37秒以上且9.37秒以下,是“C”的评价。
所以,上述的实施例1到实施例4中记载的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无论是利用第一制造方法还是第二制造方法,都获得了良好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在赋予了凹凸形状的第一纤维层11上叠加第二纤维网14,进行赋形而制作出第二纤维层12,并且与第一纤维层11接合而形成2层结构,因此,可以在凸部21的第一纤维层11、第二纤维层12间制作出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这样,即使是对于三维的低负荷时的挤压,也会起到可以获得良好的缓冲性的优异的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对于三维的运动也可以良好地追随,在两面中发挥出以点支承的立体的缓冲性。另一方面,如果是条纹状的突起或一面的突起,则无论怎样都会体现出作为线或面的弹力性,缺乏三维的追随性。另外,即使在成为上层片材的第一纤维层11与成为下层片材的第二纤维层12之间具有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由于凹部22处的接合是借助利用第三热风W3而使纤维彼此发生融合而进行的接合,因此可以在纤维间产生间隙,从而使得液体通过时间变短,发挥出透液性优异的效果。另外,由于与第一纤维层11的纤维取向度相比,第二纤维层12的纤维取向度更大,因此利用第二纤维层12可以实现不会使纤维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碎的适度的缓冲性。即使受到挤压力而使层叠无纺布10压碎,其形状复原力也很大,即使继续包装状态或穿戴,也不易丧失初期的缓冲力。
可以认为,虽然对本发明与其实施方式一起进行了说明,然而只要我们没有特别指定,就并非意图在说明的任何的细节部分中限定我们的发明,应当在不违反附加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中所示的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宽泛地加以解释。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1年12月14日在日本进行了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73734的优先权,将它们参照于此,从而将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而纳入。
符号说明
10、层叠无纺布
11、第一纤维层
12、第二纤维层
13、第一纤维网
14、第二纤维网
15、纤维
21、凸部
21A、第一凸部
21B、第二凸部
22、凹部
22A、第一凹部
22B、第二凹部
23,24、壁部
25、纤维密度低的部分25

Claims (19)

1.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备:
向具有凹凸形状并且具有透气性的支承体上搬送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一纤维网,向该第一纤维网吹送第一热风,使该第一纤维网追随所述凹凸形状而对该第一纤维网进行赋形的工序,
在将所述第一纤维网以沿着所述支承体表面的状态搬送的期间,向所述第一纤维网吹送第二热风,在对其赋予了所述支承体的凹凸形状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彼此融合而得到第一纤维层的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以及
将所述第一纤维层与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第二纤维网层叠,吹送第三热风,在沿着第一纤维层的赋形形状的同时使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得到第二纤维层,与此同时,使所述第一纤维层与该第二纤维网的纤维彼此热融合而接合的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一热风处理工序中的第一热风的温度为80℃以上且155℃以下,风速为20m/sec以上且120m/sec以下,吹送时间为0.01秒以上且0.5秒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中的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为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的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小于所述第一纤维网的纤维的高熔点成分的熔点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热风的温度为130℃以上且155℃以下,风速为1m/sec以上且10m/sec以下,吹送时间为0.03秒以上且5秒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进行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二喷嘴、与进行作为所述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喷嘴之间配置有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空间中配置有冷却部,在所述冷却部中使用将所述第一纤维层强制冷却的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所述后段的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热风处理工序的第三热风的温度被控制为130℃以上且155℃以下,风速被控制为0.4m/sec以上且5m/sec以下,吹送时间被控制为2秒以上且20秒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前段的热风处理工序当中的第二热风处理工序中的吹送第二热风的第二喷嘴的喷出孔中,使用在宽度方向、流动方向上规则地开孔且开孔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的冲孔金属。
9.一种层叠无纺布,其中,
在含有热塑性纤维、赋形为凹凸形状且发生了热融合的第一纤维层上层叠将要成为第二纤维层的含有热塑性纤维的未融合的纤维网,通过对所述经层叠的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利用热风进行加热,由此所述纤维网的纤维彼此发生热融合而形成第二纤维层,并且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通过热融合而被接合。
10.一种层叠无纺布,其中,
在俯视片材的层叠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具有突出的凸部和凹陷的凹部,包围所述凹部地配置多个所述凸部,并且在该层叠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上分别交替地连续配置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
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层在所述第一面侧具有基于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的凹凸形状,所述第二纤维层沿着该第一纤维层的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而被接合,
所述凹部的纤维密度为0.01g/cm3以上且0.08g/cm3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凸部项部的下部侧及凹部的凹部底部的上部侧,具有连续的壁部,构成所述壁部的纤维在将所述凸部项部与所述凹部底部连结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壁部的纤维具有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项部及凹部底部朝向外侧的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之间,具有纤维密度比所述第一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纤维层低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沿着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第二面侧的形状的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具有第一纤维层侧的上部和与之相反一侧的下部,纤维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下部、第二纤维层的上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密度为8mg/cm3以上且25mg/cm3以下,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密度为2mg/cm3以上且8mg/cm3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上部的密度为1.5mg/cm3以上且4mg/cm3以下,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下部的纤维密度为3.5mg/cm3以上且6mg/cm3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9~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9~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比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更靠近与所述第一纤维层表面垂直的方向即厚度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9~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为10°以上且30°以下,所述第二纤维层的凸部的纤维取向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
CN201280058824.3A 2011-12-14 2012-11-29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9878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3734 2011-12-14
JP2011273734A JP5498474B2 (ja) 2011-12-14 2011-12-14 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PCT/JP2012/080947 WO2013088969A1 (ja) 2011-12-14 2012-11-29 積層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7887A true CN103987887A (zh) 2014-08-13
CN103987887B CN103987887B (zh) 2016-11-23

Family

ID=48612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8824.3A Active CN103987887B (zh) 2011-12-14 2012-11-29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98474B2 (zh)
CN (1) CN103987887B (zh)
WO (1) WO201308896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0302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层叠无纺布及空气净化机
CN107429456A (zh) * 2015-03-12 2017-12-01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无纺布
CN108699743A (zh) * 2016-03-07 2018-10-23 Jxtg能源株式会社 具有皱褶的长纤维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31880A (zh) * 2017-08-09 2020-04-17 花王株式会社 擦拭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4640A (zh) * 2017-08-31 2020-05-0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315335A (zh) * 2017-11-29 2020-06-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5835B2 (ja) * 2013-09-24 2016-05-25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6468803B2 (ja) * 2014-10-30 2019-02-13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
JP6051290B2 (ja) * 2014-12-17 2016-12-27 花王株式会社 液膜開裂剤
JP7220984B2 (ja) * 2015-07-24 2023-02-13 株式会社クラレ 繊維積層体
JP6560593B2 (ja) * 2015-11-05 2019-08-1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微細多孔板の製造方法
JP6566852B2 (ja) * 2015-11-30 2019-08-28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6566858B2 (ja) * 2015-12-11 2019-08-28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
JP6877430B2 (ja) * 2016-07-29 2021-05-2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用の積層不織布、並びに上記積層不織布の、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への使用
WO2019143130A2 (ko) * 2018-01-16 2019-07-25 주식회사 와이지켐 수세성 및 컬가공시 분리성을 가지며 열 표면 융착에 의하여 결합된 필라멘트들로 이루어진 연속 스트랜드, 이를 이용한 웨트룩 가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8993028B (zh) * 2018-08-17 2024-01-09 北昌君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过滤漆雾的环保滤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53133B (zh) * 2019-03-06 2021-09-07 荆门千年健医疗保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纤维棉垫的制备方法
CN111778633B (zh) * 2020-06-28 2022-10-28 安徽创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型无纺布制造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263A (ja) * 1990-05-17 1992-01-28 Kao Corp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JPH06158499A (ja) * 1992-11-06 1994-06-07 Chisso Corp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122150A (zh) * 1993-04-29 1996-05-08 金伯利-克拉克公司 成型的非织造织物和它的加工方法
CN1497086A (zh) * 2002-09-25 2004-05-19 ������������ʽ����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CN101448993A (zh) * 2006-06-23 2009-06-0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无纺布、无纺布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
CN101473081A (zh) * 2006-06-23 2009-07-01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02002817A (zh) * 2010-11-22 2011-04-06 山东俊富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打孔纺粘非织造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4865635B2 (ja) * 2007-05-15 2012-02-01 花王株式会社 伸縮性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484B2 (ja) * 2002-09-25 2008-01-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263A (ja) * 1990-05-17 1992-01-28 Kao Corp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JPH06158499A (ja) * 1992-11-06 1994-06-07 Chisso Corp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122150A (zh) * 1993-04-29 1996-05-08 金伯利-克拉克公司 成型的非织造织物和它的加工方法
CN1497086A (zh) * 2002-09-25 2004-05-19 ������������ʽ���� 无纺布的膨松恢复方法
CN101448993A (zh) * 2006-06-23 2009-06-0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无纺布、无纺布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制造装置
CN101473081A (zh) * 2006-06-23 2009-07-01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JP4865635B2 (ja) * 2007-05-15 2012-02-01 花王株式会社 伸縮性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02817A (zh) * 2010-11-22 2011-04-06 山东俊富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打孔纺粘非织造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9456A (zh) * 2015-03-12 2017-12-01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无纺布
CN107429456B (zh) * 2015-03-12 2021-07-30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无纺布
CN106400302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层叠无纺布及空气净化机
CN106400302B (zh) * 2015-07-30 2020-10-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层叠无纺布及空气净化机
CN108699743A (zh) * 2016-03-07 2018-10-23 Jxtg能源株式会社 具有皱褶的长纤维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31880A (zh) * 2017-08-09 2020-04-17 花王株式会社 擦拭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4640A (zh) * 2017-08-31 2020-05-0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315335A (zh) * 2017-11-29 2020-06-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1315335B (zh) * 2017-11-29 2022-11-04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88969A1 (ja) 2013-06-20
CN103987887B (zh) 2016-11-23
JP2013124428A (ja) 2013-06-24
JP5498474B2 (ja)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7887A (zh) 层叠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5538977B2 (ja) 不織布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29948B2 (ja) 不織布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CN204237974U (zh) 无纺布、吸收性物品以及乳幼儿用尿布
US20120321839A1 (en) Nonwoven-fabric shee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US20130017370A1 (en) Non-woven fabric sheet
US10570540B2 (en) Method for making hydroformed expanded spun bonded nonwoven web
KR102117135B1 (ko) 부직포
US20090068394A1 (en) Nonwoven hook-and-loop fastener for a garment
CN103261503A (zh)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无纺布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无纺布制造用支承体
JP6320349B2 (ja)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CN107249533A (zh) 用于使纤维网变形的方法
JP2020007697A (ja) 親水性嵩高不織布
CN107245811B (zh) 一种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工艺
KR20220034111A (ko) 스펀본드 부직포 및 적층 부직포
WO2010074208A1 (ja) 不織布
CN104499238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JP3657410B2 (ja) 表面に襞を持つ極細繊維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不織布製品
US20220178057A1 (en) Method for making a composite material
JP7157388B2 (ja) 開孔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53399A (ja) スパンボンド不織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