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7954A -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7954A
CN103967954A CN201410027472.6A CN201410027472A CN103967954A CN 103967954 A CN103967954 A CN 103967954A CN 201410027472 A CN201410027472 A CN 201410027472A CN 103967954 A CN103967954 A CN 103967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ower transmission
rotary power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274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7954B (zh
Inventor
林英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967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7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7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7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抑制旋转中产生的圆筒部件的振摆。在中心开设有贯通孔的凸缘部件(74)被嵌合在圆筒部件的一端部,将插入到贯通孔的轴(68)的旋转动力经由凸缘部件传递到圆筒部件,具备销部件(76),将其插入开设在轴的且沿径向贯通的插入孔,第一端部(761)以及第二端部(762)从轴突出,凸缘部件的关于轴的轴心呈点对称的位置设有供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抵接的抵接部(741P)、以及供销部件的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抵接的抵接部(742P),使轴朝箭头R方向旋转时,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抵接并按压所对应的抵接部,使凸缘部件朝箭头R方向旋转,由此将旋转动力传递到圆筒部件。

Description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圆筒部件传递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嵌入圆筒部件端部的凸缘部件上,将来自贯通该凸缘部件的中心的轴的旋转动力传递到所述凸缘,从而旋转驱动所述圆筒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具备该旋转动力传递机构的感光鼓、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利用电子照片方式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作为被旋转驱动的圆筒部件的感光鼓。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一般具有如下构成:将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以及清洁装置以所述感光鼓为中心按上述顺序配置于感光鼓的周围。
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带电装置使旋转的感光鼓的表面带同样的电,使其带电区域接受来自曝光装置的已进行光调制的激光的曝光。通过曝光使感光鼓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影,通过显影装置进行显影。
显影装置具有与感光鼓存在一定间隙(以下称为“显影间隙”)并被配置为与感光鼓平行的显影辊,通过担持于旋转的显影辊的表面、且被运送于与感光鼓对置的对置位置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影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影化。
另一方面,从供纸装置供给记录片材,将记录片材向感光鼓与转印装置的对置位置运送,接受通过转印装置产生的电场的作用,将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向记录片材转印。此外,在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暂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等中间转印体后, 再被转印于记录片材。
未被转印到记录片材或中间转印体而残留在感光鼓表面的调色剂、或带电过程中产生的放电生成物等附着物,通过清洁装置被刮落从而该表面被清扫。
作为清洁装置,广泛采用将由聚酯橡胶等构成的清洁刮板的一侧边缘压接在感光鼓表面,通过机械力来除去附着物的刮板清洁方式。
所述感光鼓通过从马达等旋转动力源经由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18252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4085号公报)传递的动力被旋转驱动。
参照图8对现有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最终段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感光鼓200以及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最终段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8(b)、图8(c)是在装配状态下朝箭头Q观察图8(a)的图。此外,图8(d)、图8(e)是为了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添加清洁刮板202以及显影辊204的图。
如图8(a)所示,在感光鼓200的两端分别设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凸缘部件206以及第二凸缘部件208。在第一凸缘部件206的中心开设有贯通孔206A,在第二凸缘部件208的中心开设有贯通孔208A,并设有被插入两贯通孔206A、208A的轴210。
在第一凸缘部件206的与感光鼓200相反侧的端面,以比贯通孔206A的直径小的宽度,形成朝贯通孔206A的径向两外侧延伸的第一槽2061以及第二槽2062。
在轴210上,沿径向贯通地设有用于插入平行销212的插入孔210A。
在上述构成中,在感光鼓200的两侧嵌合第一凸缘部件206以及第二凸缘部件208。在轴210的插入孔210A插入平行销212。
插入平行销212后的轴210被插入第一凸缘部件206的贯通孔206A,通过进一步进入感光鼓200内从而贯通第二凸缘部件208的贯通孔208A。
并且,将平行销212的从轴210突出的两侧部分,插入第一槽2061以及第二槽2062从而完成装配。
如图8(b)所示,平行销212的轴心处在第一槽2061以及第二槽2062的中心的情况下的、平行销212与槽侧壁之间的间隙d1为0.1~0.2mm,平行销212的两侧从轴突出相等长度的情况下的、平行销212的端面与第一槽2061以及第二槽2062的端壁之间的间隙d2为0.3~0.5mm。
在上述构成中,若使轴210朝箭头P方向旋转,则如图8(c)所示,平行销212的两端与槽的侧壁抵接且按压两侧壁(力Fa、Fb),上述力作为力偶作用而使第一凸缘部件206绕轴210的轴心旋转。由此嵌合有第一凸缘部件206的感光鼓200被旋转驱动。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构成中,考虑到平行销212向轴210的安装性以及从轴210的拆卸性,平行销212被松动地插入贯通孔(所谓的“间隙配合”),因此旋转中沿其轴心方向移动,结果,如图8(d)、图8(e)所示,成为仅是平行销212的一侧端部与第一槽2061或者第二槽2062的侧壁抵接而按压第一凸缘部件206的状态(以下称为“单侧按压状态”)。
结果,确认到显影间隙发生变动,这是因以下原因产生的。
如图8(d)、图8(e)所示,感光鼓200的周面上,将清洁刮板202如上所述那样压接在感光鼓200的周向一处,由此,在第一凸缘部件206上产生作用于切线方向而成为旋转阻力的力Fc、以及作用于径向的力Fd。在此情况下,作用于径向的力Fd,以使第一凸缘部件206变形而靠近显影辊204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单侧按压状态下,第一凸缘部件206被旋转一圈的期间,相对于清洁刮板202对感光鼓200的压接位置,平行销212按压第一凸缘部件206的相对的角度位置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如图8(d)所示按压力FA与力Fd方向相同时,按压力FA与力Fd协作而进一步使第一凸缘部件206向显影辊204靠近,如图8(e)所示按压力FA与力Fd方向相反时,按压力FA克服力Fd使第一凸缘部件206远离显影辊204的 方式发挥作用。
由此,以第一凸缘部件206(感光鼓200)旋转一圈为一个周期,感光鼓200产生振摆,从而显影间隙发生变动。由于显影间隙的变动,产生在所形成的图像上产生浓淡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虽然可以想到采用以不使平行销212沿轴心方向移动的方式向插入孔210A压入的构成的方案,但由于使从轴210到平行销212两端的突出长度相等的方式边调整边压入的方法非常耗费时间且装配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并不现实。
另外,上述问题不限于向感光鼓传递来自轴的旋转动力的情况,其他的圆筒部件,例如向构成显影辊的显影套筒传递旋转动力的情况下也是共通的,进而,将来自轴的旋转动力经由销部件以及凸缘部件传递到圆筒部件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一般是共通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比上述现有技术抑制在旋转中产生的筒状部件的振摆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作为筒状部件的感光鼓具有上述那样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感光鼓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在中心开设有贯通孔的凸缘部件被嵌合在圆筒部件的一端部,将插入于所述贯通孔的轴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凸缘部件传递于所述圆筒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销部件,该销部件被插入于开设在所述轴的且沿径向贯通的插入孔,并且两端从该轴突出,所述凸缘部件在关于所述轴的轴心呈点对称的位置具有:由供所述销部件的两端中的一端部即第一端部侧的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以及供另一方端部即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构成的一对抵接部,在所述轴沿一方向进行了旋转时,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抵接并按压所对应的抵接部,使凸缘部件沿所述一方向旋转,由此向所述圆筒部件传递旋转动力。
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件具有以比所述销部件的直径大的宽度相对于所述轴朝径向两侧延伸的第一槽以及第二槽,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以及第二端部侧的至少径向的一半,进入于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中,所述一对抵接部由所述第一槽的侧壁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槽的侧壁的一部分形成。
进而,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按压所对应的所述抵接部,来向凸缘部件传递旋转动力时,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中的、与形成有所述抵接部的侧壁对置的侧壁与所述销部件为不接触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部件是插入于所述插入孔的平行销,
以在该平行销在其长度方向移动而其端面中的任一方与所述第一槽或者第二槽的端壁接触时,维持未接触的端面侧的周面与所对应的抵接部的抵接的方式,决定所述平行销的长度、所述第一槽的端壁与所述第二槽的端壁间的距离、以及所述一对抵接部的位置关系。
或者,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部件为被压入所述插入孔的弹簧销。
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抵接部由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的侧壁的一部分突出而成的突起部构成,各所述突起部的顶部与所述销部件的周面抵接。
在此情况下,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垄状。
或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的侧壁形成有阶梯部,所述一对抵接部由各所述阶梯部的角部构成。
或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的一侧壁,形成为在槽的深度方向具有棱线的山形,所述一对抵接部由各所述山的顶部构成。
此外,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的、与所对应的所述抵接部的抵接位置,在所述销部件的长 度方向上处于比该销部件的中央靠端面的位置的方式,设定所述销部件的长度以及所述一对抵接部的位置。
进而,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件的一部分被嵌入于所述圆筒部件,所述一对抵接部存在于所述凸缘部件的嵌入区域,所述销部件在该嵌入区域与所述一对抵接部抵接。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感光鼓装置,使用在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旋转部件的感光鼓;以及与所述感光鼓存在于同轴、且贯通该感光鼓的轴,作为将所述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感光鼓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具备上述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显影装置,使用在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旋转部件显影套筒;以及与所述显影套筒存在于同轴、且贯通该显影套筒的轴,作为将所述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显影套筒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具备上述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使用在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辊;以及与所述定影辊存在于同轴、且贯通该定影辊的轴,作为将所述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定影辊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具备上述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以及定影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形成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使轴旋转从而被销部件的周面抵接并按压的一对抵接部,设置于关于所述轴的轴心呈点对称的位置,因此,该按压力作为以所述轴心为中心的力偶作用于凸缘部件。销部件对凸缘部件施加的力(按压力)为力偶,所以主要以使凸缘部件绕所述轴心旋转的方式作用,而几乎不以使凸缘部件相对于所述轴心偏心的方式作用。由此,相比上述现有技术,能够抑制旋转中产生的圆筒部件的振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串联型打印机的示意构成的图。
图2是具备上述串联型打印机的成像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感光鼓单元的一端部侧的立体图。
图4(a)是图3中将轴承和联轴器拆卸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图(b)是图4(a)的纵剖面图。
图5(a)是从鼓轴68的轴心X方向观察图4(a)、图4(b)的图,图5(b)是图5(a)的H部的放大图,图5(c)是用于说明平行销的长度和其他各部尺寸关系的图,图5(d)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图。
图6(a)是实施方式2的从鼓轴的轴心方向观察凸缘部件以及平行销的图。图6(b)是图6(a)的J部的放大图。
图7(a)、图7(b)分别是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的从鼓轴的轴心方向观察凸缘部件以及平行销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2…感光鼓;52…鼓轴;66…感光鼓单元;74…凸缘部件;76…平行销;741、801、821…第一槽;742、802、822…第二槽;741A、742A侧壁;741P、742P突起部;801D、802D阶梯部;801E、802E角部;821P、822P顶部;841P、842P圆柱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串联型打印机10(以下简称为“打印 机10”)的示意构成的图。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为所谓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水平地架设于框体12内部,沿箭头A方向移动的转印带14;沿转印带14的移动方向排列设置的4个成像单元16C、16M、16Y、16K;与各成像单元对应地设置的一次转印辊18C、18M、18Y、18K;以及二次转印单元20。将通过各成像单元16C、16M、16Y、16K形成的各色成分的调色剂像,暂时重叠地转印于转印带14之后,转印于记录片材S来形成彩色图像。
成像单元16C、16M、16Y、16K分别具有:以作为圆筒部件的感光鼓22C、22M、22Y、22K为中心配置于感光鼓周围的带电单元24C、24M、24Y、24K;以及显影单元26C、26M、26Y、26K。
在成像单元16C、…、16K的下方配置有曝光单元28,曝光单元28朝向各感光鼓22C、…、22K射出已进行光调制的激光LB。
朝箭头B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2C、…、22K的表面,通过带电单元24C、…、24K带一样的电之后,通过所述激光LB被曝光,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影,该静电潜影通过显影单元26C、…、26K显影成调色剂像(被显影化)。另外,各显影单元26C、…、26K以C(青色)、M(品红)、Y(黄色)、K(黑色)调色剂作为显影剂分别供给到感光鼓22C、…、22K。
形成于各感光鼓22C、…、22K的调色剂像,受一次转印辊18C、…、18K与感光鼓22C、…、22K之间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依次被转印到移动的转印带14上。
另一方面,通过拾取辊32从供纸盒30导出的记录片材S,与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20上的时间一致地,通过定位辊34向二次转印单元20被运送。二次转印单元20使在转印带14上重叠的调色剂像向记录片材S上转印。
使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向定影装置36运送。定影装置36具有作为圆筒部件的定影辊38以及作为按压部件的加压辊40。在定影辊 38的中空部,内置有作为热源的加热灯管42。通过来自未图示的马达且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的旋转动力,使定影辊38朝箭头G方向旋转。加压辊40是在金属制的芯轴外周面形成有硅橡胶、氟树脂形成的弹性层而形成。加压辊40通过未图示的压接机构被压接于定影辊38。通过该压接,在两辊38、40之间形成定影辊隙,从动于定影辊38的旋转,加压辊40也旋转。使担持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通过该定影辊隙,从而调色剂像被定影于该记录片材S。
使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S,通过排出辊44向排纸托盘46排出。
图2示出成像单元的剖视图。另外,由于针对每种颜色设置的4台成像单元16C、16M、16Y、16K均为相同的构成,在以后的说明以及使用上述结构的附图中,省略C、M、Y、K的附图标记。
如上所述,成像单元16以作为圆筒部件的感光鼓22为中心,在其周围配置有带电单元24、显影单元26。
显影单元26是单元型的显影装置。显影单元26具有收纳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形成的两成分显影剂(以下,简称为“显影剂”。图2中未图示)的显影容器48。
显影单元26,还具有以从显影容器48露出外周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作为圆筒部件的显影套筒50。显影套筒50,与感光鼓22平行且与感光鼓22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显影间隙)地对置配置。所述规定的间隔被设定为例如0.25mm~0.35mm的范围。显影套筒50由铝或奥氏体系不锈钢等的非磁性体形成,厚度是0.5mm。
在显影套筒50的中空部设有一体地安装于轴52的圆筒型的磁性辊54。换言之,显影套筒50外套磁性辊54。轴52被固定为不可旋转。磁性辊54是在周向具有多个磁极的磁性体。
在显影套筒50下方的显影容器48内,设有用于进行显影剂的搅拌和显影剂向显影套筒50的运送的第一螺旋给料机56和第二螺旋给料机58。
被第一螺旋给料机56以及第二螺旋给料机58搅拌、摩擦带电而在其表面附着有调色剂的载体,被磁性地吸引于显影套筒50的表面。被磁性地吸引且成为刷子状的显影剂(未图示),通过被朝箭头E方向旋转的显影套筒50被运送,途中通过高度限制板60限制运送量之后,被运送到与感光鼓22表面对置的区域(显影区域),从而显影形成于感光鼓22表面的静电潜影。供显影后的残留的显影剂,通过旋转的显影套筒50被回收到显影容器48内。
通过上述显影而呈现于感光鼓22表面的调色剂,如上述那样被转印到转印带14。
未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鼓22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等,通过清洁刮板62被清扫。
清洁刮板62是细长的长方形。清洁刮板62,被固定于支架64,其一侧边缘(长边)以紧压于感光鼓22表面的状态被设置,刮掉残留调色剂等。清洁刮板62由弹性橡胶刮板构成。作为橡胶材料采用例如热硬化性聚酯橡胶。
图3示出包含感光鼓22的感光鼓单元66的一端部侧的立体图。感光鼓单元66是能够装拆的单元型的感光鼓装置。
在感光鼓22内插通有鼓轴68,鼓轴68通过轴承部7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
在鼓轴68的图示的一端部安装有联轴器72。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侧设置有传递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旋转动力的另一联轴器(未图示),将感光鼓单元66从装置主体的正面侧向内侧插入安装时,联轴器72连接于主体侧的联轴器,由此装置主体侧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鼓轴68。
鼓轴68的旋转动力经由嵌合于感光鼓22的一端部的凸缘部件74被传递过来。
图4(a)示出拆卸联轴器72,且从轴承部70抽出的状态的感光鼓22的一端部侧的立体图,图4(b)示出图4(a)的纵剖视图。
凸缘部件74具有嵌入于感光鼓22的双层圆筒部74A和从双层圆筒部74A延伸出来的一层圆筒部74B。将双层圆筒部74的外侧的圆筒部嵌入感光鼓22的端部,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进行固定。
在双层圆筒部74A的中心的中空部、即开设于凸缘部件74的中心的贯通孔74C,插入(松动插入)有鼓轴68。鼓轴68的外径与贯通孔74C的内径被设定为,能够容易地将鼓轴68在贯通孔74C插入和拔出,并且插入状态下鼓轴68不发生晃动,即成为所谓间隙配合的大小关系。
凸缘部件74从轻量化的观点来看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通过注塑成型被制作。
鼓轴68上开设有沿径向贯通的插入孔68A,插入孔68A中插入(松动插入)有作为销部件的平行销76。平行销76的外径和插入孔68A的内径的各部尺寸被规定为,能够容易地将平行销76在插入孔68A插入和拔出,并且插入状态下平行销76不发生晃动,成为间隙配合。在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平行销76的两端部(为第一端部761、第二端部762)从鼓轴68突出。另外,图示例中平行销76采用了两端面为平坦的“平头”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两端面也可以采用带有圆弧的“圆头”的结构。
在凸缘部件74的双层圆筒部74A的内侧的圆筒部的端面74D,形成有相对于鼓轴68朝径向两侧延伸的第一槽741、第二槽742。平行销76的第一端部761、第二端部762分别插入(埋没)于第一槽741、第二槽742。
图5(a)示出从鼓轴68的轴心X的方向观察图4(a)、图4(b)的图。图5(b)是图5(a)的H部的放大图。另外,为了避免繁杂,图5之后,凸缘部件74的倒角部分本来用双线表示的地方简化为用单线表示。
如图5(a)所示,在第一槽741的一方的侧壁741A与第二槽742一方的侧壁742A,相对于轴心X点对称的位置,形成有由各个侧壁的一部分突出而成的突起部741P、742P。设有突起部741P、742P的侧壁为,伴随着旋转驱动鼓轴68时的朝箭头R方向的旋转,平行销76以轴心X为中心旋转时,存在于第一端部761、第二端部762的各自移动方 向侧的侧壁(侧壁741A、742A)。
突起部741P、742P各自具有三角形的横剖面,成为沿第一槽741、第二槽742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垄状。换言之,突起部741P、742P的构成突部顶部的棱线形成为与轴心X平行。
若伴随着鼓轴68的旋转驱动而平行销76发生旋转,则突起部741P与突起部742P由于被设置为关于轴心X点对称的位置,因此平行销76的第一端部761的周面与第二端部762的周面同时抵接并按压突起部741P和突起部742P。该按压力作为以轴心X为中心的力偶作用于凸缘部件74,向凸缘部件74传递旋转动力,进而,使嵌合有凸缘部件74的感光鼓22旋转。
由于平行销76对凸缘部件74施加的力为力偶,因此主要使凸缘部件74以绕轴心X旋转的方式作用,而几乎不使凸缘部件74以相对于轴心X偏心的方式作用。由此,相比上述现有基础,能够抑制显影间隙的变动。
利用在图5(a)所示的构成中不设置突起部741P、742P的构成的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凸缘部件、和图5(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缘部件74,构成成像单元,来测定显影间隙的变动时确认了,变动幅度在现有的情况下为50μm,但在实施方式中被抑制在20μm。
用于该测定的感光鼓的外径为30mm。
另外,由于平行销76被松动插入于鼓轴68的插入孔68A(图4(b)),因此若不做任何处理,则平行销76朝其长度方向移动,存在与移动方向相反侧的突起部不抵接的可能性,但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图5(c)中所示的各部的尺寸的关系以下述方式设定,因此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
即,
L1:第一槽741的端壁741C与第二槽742的端壁742C之间的距离
L2:平行销76的长度(其中,“平行销的长度”是指除去平行销的端 面的倒角后的直线部的长度)
L3:突起部741P的顶部和突起部742P的顶部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满足以下关系。
[(L2-L3)/2]>[(L1-L2)/2]
通过以上述那样的关系设定上述各部尺寸,即使平行销76在长度方向(长度方向)移动,而其任一端面与端壁741C或者端壁742C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未抵接的端面侧的周面与所对应的突起部(突起部741P或者突起部742P)的抵接关系。
此外,为了有效地将鼓轴68的旋转扭矩传递到凸缘部件74,L2和L3的长度关系优选为,在平行销76的长度方向比正中间靠近端面的位置处,平行销76的周面与突起部741P、742P抵接这样的长度关系。
另外,可以想到缩小第一槽741、第二槽741的槽宽度,使平行销76进入(埋没)第一槽741、第二槽741时,使突起部741P、742P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将平行销76按压到与突起部741P、742P对置的侧壁,来使平行销76不在长度方向移动的方案,但由于下述理由不被优选。首先,装配时需要将平行销76强行地推入第一槽以及第二槽因此装配工序数增大。此外,由于该推入而使合成树脂构成的凸缘部件发生变形,存在整体相对于鼓轴68的轴心发生偏心的可能,这样,产生与现有的上述问题相同的问题。
在上述的例中,将突起部设为横剖面呈三角形的垄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5(d)所示,横剖面中突起部的前端带圆形的形状(本例中为圆弧状)的垄状的突起部743P。
此外,优选平行销76在鼓轴68的轴心X方向上的位置,比图4(b)所示的位置更靠感光鼓22内的里侧(长度方向中央侧:相对于纸面而言右侧),来在感光鼓22内使平行销76的周面与突起部741P和突起部742P抵接。即优选如图4(b)所示将凸缘部件74的一部分嵌入感光鼓22,且使突起部741P、742P存在于凸缘部件74的嵌入区域D,从而使平行销76在该嵌入区域与突起部741P、742P抵接的构成。上述构成, 能够通过使第一槽741以及第二槽742进一步变深,或者使设有第一槽741以及第二槽742的端面74D(图4(a))的位置相对于纸面向右侧移位来实现。
平行销76周面的与突起部741P、742P的抵接位置,在轴心X方向上存在于感光鼓22的外侧的情况下,凸缘部件74的、该抵接位置与感光鼓22的端面之间的部分产生扭曲,存在由此引起感光鼓22径向的振摆的可能性。对此,通过设为上述构成,由于不易产生该扭曲,因此能够抑制感光鼓22产生上述振摆。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以后的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比,除了凸缘部件中与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的抵接部(实施方式1中突起部741P、742P)的构成不同以外,基本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因此,实施方式2以后的实施方式,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根据需要适当提及,以下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a)是从鼓轴68的轴心X方向观察凸缘部件80以及平行销76的图,是与图5(a)相同地描述的图。图6(b)是图6(a)的J部放大图。
实施方式2中,相对于鼓轴68向其径向两侧延伸的第一槽801、第二槽802的各自的侧壁上,形成有阶梯部801D、阶梯部802D,构成与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的抵接部。
阶梯部801D、阶梯部802D各自的角部801E、角部802E形成为关于轴心X点对称。
上述那样的构成中,若朝箭头R方向旋转驱动鼓轴68,则平行销76如图6(b)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旋转,从而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并按压角部801E(角部802E)。
由于该按压力是以轴心X为中心的力偶,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的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7(a)是从鼓轴68的轴心X方向观察凸缘部件82以及平行销76的图,是与图5(a)相同地描述的图。
实施方式3中,相对于鼓轴68向其径向两侧延伸的第一槽821、第二槽822的各自的一侧壁整体,形成为在槽的深度方向具有棱线的山形,通过该山的顶部821P、顶部822P构成与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一侧壁的各自的顶部821P、顶部822P形成为关于轴心X点对称的山形。
在上述那样的构成中,若朝箭头R方向旋转驱动鼓轴68,则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并按压顶部821P、顶部822P。
由于该按压力是以轴心X为中心的力偶,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的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7(b)是从鼓轴68的轴心X方向观察凸缘部件84以及平行销76的图,是与图5(a)相同地描述的图。
实施方式4中,凸缘部件上未形成槽,取而代之,从凸缘部件的与感光鼓相反侧的主表面84S,设置与主表面84S垂直的一对圆柱部841P、圆柱部842P,构成与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的抵接部。
圆柱部841P、圆柱部842P在关于轴心X点对称的位置。
在上述的构成中,若朝箭头R方向旋转驱动鼓轴68,则平行销76的周面抵接并按压圆柱部841P、圆柱部842P。
由于该按压力是以轴心X为中心的力偶,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的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其他的圆柱部843P、844P限制平行销76在长度方向的移动,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端壁741C、742C(图5(C))相同的功能。
此外,圆柱部845P、846P,以平行销76在长度方向移动时其端面必须与圆柱部843P、844P抵接的方式,限制平行销76从圆柱部841P、圆柱部842P的转动角。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的方式,例如,能够成为以下的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插入(松动插入)鼓轴的插入孔的销部件采用了平行销,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采用弹簧销且将该弹簧销压入鼓轴的插入孔的构成。
在此情况下,压入时,由于可以使弹簧销的两端部从轴突出大致相同长度即可,因此其操作性不会大幅度降低。大致相同长度是指,在将弹簧销压入到轴的状态下,将两端部侧的周面调整到能够与对应的突起部等抵接的程度的长度。
此外,使用弹簧销的情况下,由于该弹簧销不在长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不用限制上述端壁间的距离L1(图5(c)),也不需要实施方式4的圆柱部843P、844P(图7(b))。
(2)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传递旋转动力的圆筒部件以感光鼓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该圆筒部件不限于感光鼓,可以应用于显影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套筒。或者,能够应用于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辊。
(3)此外,平行销只要具有能够与形成为关于轴心X点对称的一对抵接部同时抵接的直线部即可,其横剖面形状不一定为圆形。
(4)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打印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具有上述那些功能的复合机等。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例如能够适合应用于将来自鼓轴的旋转动力传递到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感光鼓装置的感光鼓。

Claims (15)

1.一种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在中心开设有贯通孔的凸缘部件被嵌合在圆筒部件的一端部,将插入于所述贯通孔的轴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凸缘部件传递于所述圆筒部件,
其特征在于,
具备销部件,该销部件被插入于开设在所述轴的且沿径向贯通的插入孔,并且两端从该轴突出,
所述凸缘部件在关于所述轴的轴心呈点对称的位置具有:由供所述销部件的两端中的一端部即第一端部侧的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以及供另一端部即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构成的一对抵接部,
在所述轴沿一方向进行了旋转时,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抵接并按压所对应的抵接部,使凸缘部件沿所述一方向旋转,由此向所述圆筒部件传递旋转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件具有以比所述销部件的直径大的宽度相对于所述轴朝径向两侧延伸的第一槽以及第二槽,
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以及第二端部侧的至少径向的一半,进入于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中,
所述一对抵接部由所述第一槽的侧壁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槽的侧壁的一部分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按压所对应的所述抵接部,来向凸缘部件传递旋转动力时,
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中的、与形成有所述抵接部的侧壁对置的侧壁与所述销部件为不接触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是插入于所述插入孔的平行销,
以在该平行销在其长度方向移动而其端面中的任一方与所述第一槽或者第二槽的端壁接触时,维持未接触的端面侧的周面与所对应的抵接部的抵接的方式,决定所述平行销的长度、所述第一槽的端壁与所述第二槽的端壁间的距离、以及所述一对抵接部的位置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被压入所述插入孔的弹簧销。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抵接部由所述第一槽的侧壁的一部分突出而成的突起部、以及所述第二槽的侧壁的一部分突出而成的突起部构成,各所述突起部的顶部与所述销部件的周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槽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垄状。
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的侧壁形成有阶梯部,所述一对抵接部由各所述阶梯部的角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以及第二槽的一侧壁,形成为在槽的深度方向具有棱线的山形,所述一对抵接部由各所述山的顶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销部件的第一端部侧的周面以及第二端部侧的周面的、与所对应的所述抵接部的抵接位置,在所述销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处于比该销部件的中央靠端面的位置的方式,设定所述销部件的长度以及所述一对抵接部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件的一部分被嵌入于所述圆筒部件,所述一对抵接部存在于所述凸缘部件的嵌入区域,所述销部件在该嵌入区域与所述一对抵接部抵接。
12.一种感光鼓装置,
使用在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具有:
作为旋转部件的感光鼓;以及
与所述感光鼓存在于同轴、且贯通该感光鼓的轴,
作为将所述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感光鼓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13.一种显影装置,
使用在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具有:
作为旋转部件的显影套筒;以及
与所述显影套筒存在于同轴、且贯通该显影套筒的轴,
作为将所述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显影套筒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14.一种定影装置,
使用在以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具有:
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辊,以及
与所述定影辊存在于同轴、且贯通该定影辊的轴,
作为将所述轴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定影辊传递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
15.一种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2的感光鼓装置、权利要求13的显影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4的定影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装置。
CN201410027472.6A 2013-01-30 2014-01-21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967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5890 2013-01-30
JP2013015890A JP5949585B2 (ja) 2013-01-30 2013-01-30 回転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感光体ドラ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7954A true CN103967954A (zh) 2014-08-06
CN103967954B CN103967954B (zh) 2017-08-04

Family

ID=50023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27472.6A Active CN103967954B (zh) 2013-01-30 2014-01-21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16988B2 (zh)
EP (1) EP2762984B1 (zh)
JP (1) JP5949585B2 (zh)
CN (1) CN10396795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5327A (zh) * 2016-04-18 2017-10-3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感光体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3824B1 (ja) * 2012-03-30 2013-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回転体および軸受
US9829855B2 (en) * 2014-05-22 2017-11-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rive coupler
US20160282798A1 (en) * 2015-03-24 2016-09-2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a photosensitive drum
US9720366B2 (en) * 2015-09-15 2017-08-0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rive coupler for a rotatable componen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GB201517391D0 (en) 2015-10-01 2015-11-18 Iceoxford Ltd Cryogenic apparatus
JP2019090847A (ja) 2017-11-10 2019-06-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感光体ドラム、駆動シャフト、感光体ドラム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合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7465A (ja) * 1991-02-01 1992-09-03 Ricoh Co Ltd 感光体の駆動装置
JPH07319329A (ja) * 1994-05-19 1995-12-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ドラム組立体
JP2002182527A (ja) * 2000-12-11 2002-06-26 Canon Inc 感光体ドラム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4085A (ja) * 2005-07-12 2007-02-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駆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78374A (zh) * 2007-08-13 2010-11-03 Gkn金属烧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8334A (en) * 1996-11-18 1998-12-08 Xerox Corporation Drive coupling with plural intimate planar contact
US6490426B1 (en) * 2000-11-03 2002-12-03 Xerox Corporation Modular imaging member flange assembly
JP4174380B2 (ja) * 2002-07-04 2008-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043180B2 (en) * 2004-03-26 2006-05-0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Gear and shaft arrangement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US8682199B2 (en) * 2009-10-27 2014-03-25 Ricoh Company, Limited Mechanism for electrifying, method of electrifying, and conductive member
JP2013015890A (ja) 2011-06-30 2013-01-24 Toshiba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7465A (ja) * 1991-02-01 1992-09-03 Ricoh Co Ltd 感光体の駆動装置
JPH07319329A (ja) * 1994-05-19 1995-12-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ドラム組立体
JP2002182527A (ja) * 2000-12-11 2002-06-26 Canon Inc 感光体ドラム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4085A (ja) * 2005-07-12 2007-02-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駆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78374A (zh) * 2007-08-13 2010-11-03 Gkn金属烧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5327A (zh) * 2016-04-18 2017-10-3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感光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16988B2 (en) 2016-04-19
EP2762984A3 (en) 2017-11-08
JP5949585B2 (ja) 2016-07-06
US20140212174A1 (en) 2014-07-31
CN103967954B (zh) 2017-08-04
EP2762984B1 (en) 2019-07-24
EP2762984A2 (en) 2014-08-06
JP2014145467A (ja) 2014-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7954A (zh) 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感光鼓装置、显影装置、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943685B2 (ja)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7250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ocess cartridge and drive unit with bracket and bracket bearing
RU2743122C2 (ru) Блок барабана,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JP5896103B2 (ja) 伝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57541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100529334B1 (ko) 폐토너 이송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CN103913975A (zh) 图像形成装置、成像单元以及显影单元
KR20120071977A (ko) 현상기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CN104808463A (zh) 显影设备,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JP4766106B2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349A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177778A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2949B2 (ja) 現像剤保持体、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5578B2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US91764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98088B2 (ja) 受動部材、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187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EP3652592B1 (en) Cartridge having rotatable coupler
JP6129383B2 (ja)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452111B2 (ja) 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39020B (zh) 显影剂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865564B1 (ja)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0579B2 (ja) 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37679A (ja) 現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