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3569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3569A
CN103963569A CN201310364354.XA CN201310364354A CN103963569A CN 103963569 A CN103963569 A CN 103963569A CN 201310364354 A CN201310364354 A CN 201310364354A CN 103963569 A CN103963569 A CN 103963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mentioned
tap drain
land portion
tire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643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3569B (zh
Inventor
津田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63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3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5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4Circumferential groove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充气轮胎,能够抑制胎面部的偏磨损。充气轮胎通过设置中央主沟(9)和一对胎肩主沟(10),而被划分为一对胎肩陆地部(40)和一对中间陆地部(20)。中间陆地部(20)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23),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α倾斜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该角度α处于5~12°的范围。胎肩陆地部(40)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43),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β倾斜,该角度β处于上述角度α以上且17°以下的范围。胎肩陆地部(40)的端缘(43)的轮胎轴向的内端(46)与外端(47)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L1)为胎肩陆地部(40)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L2)的0.03~0.12倍。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善接地面的形状,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如图5所示,以往提出有各种在胎面接地端b附近具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a的充气轮胎。这样的充气轮胎存在以下问题,即:易产生主沟a与胎面接地端b之间的胎肩陆地部c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部d被偏磨损的所谓胎肩缺损磨损。
针对这样的问题,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有如下的充气轮胎,即:通过规定形成于陆地部的刀槽的条数,而使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各陆地部的刚性合理,从而抑制陆地部的偏磨损。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充气轮胎,在抑制偏磨损方面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另外,为了抑制胎肩缺损磨损而提高胎肩陆地部c的接地压来抑制与路面之间的滑动时,则存在易在中间陆地部f与路面之间产生滑动,从而使中间陆地部f的外端部e产生导轨状偏磨损的所谓轨道磨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20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以改善胎面部的接地面的形状等为基本,能够抑制胎面部的偏磨损。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和在比该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延伸的中央主沟,由此被划分为:各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和上述一对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将上述胎面部按压于平面时的接地面,其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从轮胎赤道侧朝向胎面接地端逐渐减小,并且在上述接地面内,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α倾斜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该角度α处于5°~12°的范围,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β倾斜,该角度β处于上述角度α以上且17°以下的范围,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端缘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L1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在如下位置处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L2的0.03倍~0.12倍,上述位置为从轮胎赤道隔开胎面一半接地宽度的0.97倍的距离的位置。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包括:从胎面部经过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胎体、和配置在上述胎面部的内侧且在上述胎体的外侧的带束层,上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比一对上述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上述中央主沟由在轮胎赤道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条沟形成,上述中间陆地部被中间横沟划分,该中间横沟的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上述胎肩主沟与轮胎赤道的轮胎轴向距离为,上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一半宽度的0.45倍~0.70倍。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体包括由聚酯帘线形成的两层以上的胎体帘布,上述带束层包括由钢帘线形成的两层以上的带束帘布。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央主沟包括:第一部分、和沟宽度大于该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被设置。
另外,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间陆地部被中间横沟划分,该中间横沟的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在上述中间横沟设置有:沟底面隆起的拉筋、和在该拉筋处开口的沟底刀槽。
另外,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各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一中间刀槽,该第一中间刀槽的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该第二中间刀槽的一端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上述第一中间刀槽和上述第二中间刀槽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被设置。
另外,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该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轴向的外端在上述胎面接地端处开口。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将胎面部按压于平面时的接地面中,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α倾斜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该角度α处于5~12°的范围。由此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面的接地长度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平缓地逐渐减小。因此减小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与外端部的接地压之差。因此抑制中间陆地部的外端部与路面之间的滑动,从而抑制外端部的轨道磨损。
胎肩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β倾斜,该角度β处于上述角度α以上且17°以下的范围。由此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接地长度与中间陆地部的接地长度连续且平缓地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因此减小胎肩陆地部与中间陆地部的接地压之差,使得胎肩陆地部以及中间陆地部的磨损的发展变得均匀。
胎肩陆地部的端缘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L1为,胎肩陆地部的在从轮胎赤道隔开胎面一半接地宽度的0.97倍的距离的位置处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L2的0.03~0.12倍。由此减小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与外端部的接地压之差,进而抑制胎肩陆地部的外端部的胎肩缺损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图2的胎面部的接地面的展开图。
图4是图2的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以往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9...中央主沟;10...胎肩主沟;20...中间陆地部;23...端缘;40...胎肩陆地部;43...端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只称为“轮胎”)1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图1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1相当于图2的A-A剖视图。其中,正规状态是将轮胎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填充正规内压、且无负载的状态。以下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表示在该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
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胎体6、和配置在该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侧的带束层7,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轻型卡车的充气轮胎。
胎体6例如由两层胎体帘布6A、6B构成。胎体帘布6A、6B具有: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主体部6a、和与与该主体部6a连接且绕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的折返部6b。作为胎体帘布6A、6B的胎体帘线,例如采用聚酯、芳香族以及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线。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70~90°的角度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7是将三层带束帘布7A、7B以及7C以带束帘线相互交叉的朝向在轮胎径向上重叠而形成的,其中带束帘布7A、7B以及7C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15~45°的角度倾斜地排列。本实施方式的带束层7是将轮胎轴向的宽度最大的最大宽度带束帘布7M、以及位于该最大宽度带束帘布7M的轮胎轴向内外的带束帘布7A以及7C重叠而成。带束帘线例如适合采用芳香族或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线或钢帘线。
在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最大宽度带束帘布7M的曲率半径R1优选为450mm以上,更优选为480mm以上,另外优选为550mm以下,更优选为520mm以下。在最大宽度带束帘布7M的曲率半径R1大的情况下,会增大中间陆地部20的滑动,因此有可能产生轨道磨损。相反,在最大宽度带束帘布7M的曲率半径R1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胎肩陆地部40产生胎肩缺损磨损。
如图2所示,轮胎1通过在胎面部2设置: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10、10;和在比该胎肩主沟10、10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延伸的1条中央主沟9,从而被划分为:胎肩主沟10与中央主沟9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20、20;和比胎肩主沟10靠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40、40。
胎面接地端Te是指: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另外,上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CAPACITY”,但在轮胎为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则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并且该胎面接地端Te、Te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接地宽度TW。
为了满足排水性能、操纵稳定性以及制动性能等,中央主沟9的沟宽度W1以及胎肩主沟10的沟宽度W2,优选为例如胎面接地宽度TW的3.0~6.0%。中央主沟9的沟深度D1以及胎肩主沟10的沟深度D2优选为例如6~12mm。中央主沟9以及胎肩主沟10的沟宽度是在与沟中心线呈直角的方向上测量的,以下对于其他沟也同样。
中央主沟9由在轮胎赤道C上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一条沟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9包括:第一部分9a、和沟宽度比该第一部分9a大的第二部分9b,从而沟宽度在轮胎周向上变化。第一部分9a与上述第二部分9b优选为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这样的中央主沟9保持轮胎赤道C附近的刚性,提高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为了保持中间陆地部20的刚性,并且提高轮胎的湿路性能,第一部分9a的沟宽度W1a与第二部分9b的沟宽度W1b之比W1a/W1b例如为0.60以上,更优选为0.65以上,另外优选为0.80以下,更优选为0.75以下。
胎肩主沟10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如图1所示,胎肩主沟10、10分别设置在比带束层7的轮胎轴向的外端7e、7e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另一方面,若胎肩主沟10过于接近轮胎赤道C,则有可能在中间陆地部20产生偏磨损。因此胎肩主沟10与轮胎赤道C的轮胎轴向距离L8优选为带束层7的轮胎轴向的一半宽度BWh的0.50倍以上,更优选为0.55倍以上,另外优选为0.70倍以下,更优选为0.65倍以下。
图3表示胎面部2的接地面2s的展开图。图3表示的接地面2s是将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将胎面部2按压于平面所得到的。
随着胎面部2的接地面的弯曲,胎面部2的接地压从轮胎赤道C朝向胎面接地端Te侧逐渐减小。因此接地面2s的轮胎周向长度L0从轮胎赤道C侧朝向胎面接地端Te逐渐减小。
在接地面2s内,中间陆地部20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23、23相对于轮胎轴向在5~12°的角度α的范围内倾斜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由此中间陆地部20的接地面的接地长度L3,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因此减小中间陆地部20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与外端部25的接地压之差。因此抑制中间陆地部20的外端部25与路面之间的滑动,从而抑制外端部25的轨道磨损。
在角度α小于5°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20的内端部24的接地压过低,因此有可能在该内端部24发生轨道磨损。相反,在角度α大于12°的情况下,则中间陆地部20的内端部24与外端部25的接地压之差增大,因此在外端部25与路面之间增加滑动量,有可能发生外端部25的轨道磨损。因此角度α更优选为7°以上,最优选为8°以上,另外更优选为10°以下,最优选为9°以下。
胎肩陆地部40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43、43相对于轮胎轴向在上述角度α以上且17°以下的角度β的范围内倾斜。由此胎肩陆地部40的接地面42的接地长度L4,与中间陆地部20的接地长度L3连续地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因此减小胎肩陆地部40与中间陆地部20的接地压之差,使得胎肩陆地部40以及中间陆地部20的磨损的发展变得均匀。
在角度β小于角度α的情况下,有可能在中间陆地部20的外端部25产生轨道磨损。相反,在角度β大于17°的情况下,则胎肩陆地部40与路面之间的滑动量增大,从而在胎肩陆地部40产生胎肩缺损磨损。因此角度β更优选为12°以上,最优选为13°以上,另外更优选为16°以下,最优选为15°以下。
胎肩陆地部40的端缘43的轮胎轴向的内端46与外端47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L1为:胎肩陆地部40的从轮胎赤道C隔开胎面一半接地宽度TWh的0.97倍的距离的位置处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L2的0.03~0.12倍。由此减小胎肩陆地部40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44与外端部45的接地压之差,进而抑制胎肩陆地部40的外端部45的胎肩缺损磨损。
胎面部2的接地面2s的形状,尤其因胎面部2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的轮廓(profile)、以及胎面部2的胎面胶Tg的橡胶体积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胎面部2的轮廓优选为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另外,胎面胶的从最大宽度带束帘布的外表面到胎面部的接地面的厚度优选为,在轮胎轴向上恒定或者从轮胎赤道C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
为了获得上述胎面部2的接地面2s的形状,优选为规定胎面胶Tg的厚度。具体而言,距离轮胎赤道C为胎面一半接地宽度TWh的0.30倍的位置处的胎面胶厚度亦即内侧陆地部厚度t1优选设定为:例如在轮胎赤道C上的胎面胶厚度亦即基准陆地部厚度tb的0.96~0.97倍。另外,距离轮胎赤道C为胎面一半接地宽度TWh的0.65倍的位置处的胎面胶厚度亦即中间陆地部厚度t2优选设定为:例如基准陆地部厚度tb的0.89~0.95倍。此外,距离轮胎赤道C为胎面一半接地宽度TWh的0.90倍的位置处的胎面胶厚度亦即外侧陆地部厚度t3优选设定为:例如基准陆地部厚度tb的0.86~0.92倍。
此外,在内侧陆地部厚度t1、中间陆地部厚度t2以及外侧陆地部厚度t3的测量位置设置有沟的情况下,各上述厚度t1至t3是将沟填满的假想状态下测量的值。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20设置有中间横沟26,该中间横沟26的一端27与中央主沟9连通且另一端28与胎肩主沟10连通。由此中间花纹块29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另外,在各中间花纹块29设置有中间刀槽30。
中间横沟26的沟宽度W7优选形成为小于胎肩主沟10的沟宽度W2(图1所示),例如为上述沟宽度W2的0.30倍以上,更优选为0.35倍以上,另外优选为0.45倍以下,更优选为0.40倍以下。这样的中间横沟26能够兼顾操纵稳定性和湿路性能。
中间横沟26的一端27优选为与中央主沟9的第二部分9b连通。由此提高中间横沟26的排水性能,进而提高湿路性能。
中间横沟26的上述另一端28优选为与凹部32连接,该凹部32是将中间陆地部20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端缘31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凹进而形成的。由此确保中间花纹块的变形区域。因此在来自路面的接地压作用于接地面2s时,中间花纹块29在与路面之间的滑动被抑制的同时沿着路面变形。因此抑制中间花纹块29的偏磨损。
如图1所示,中间横沟26优选设置有:沟底面26d隆起的拉筋33、和在该拉筋33处开口的沟底刀槽34。由此抑制中间花纹块29(如图4所示)的移动,提高中间花纹块29的耐磨损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作用,拉筋33的高度h1优选为中央主沟9的沟深度D1的0.40倍以上,更优选为0.45倍以上,另外优选为0.60倍以下,更优选为0.55倍以下。同样,沟底刀槽34的深度D3优选为拉筋33的高度h1的0.80倍以上,更优选为0.85倍以上,另外优选为1.00倍以下,更优选为0.95倍以下。
如图4所示,例如在各中间花纹块29的轮胎周向的中央部29m,以与中间横沟26平行的方式设置有一条中间刀槽30。中间刀槽30包括:第一中间刀槽35,其一端35a与中央主沟9连通且另一端35b在中间陆地部20内形成终端;第二中间刀槽36,其一端36a与胎肩主沟10连通且另一端36b在中间陆地部20内形成终端。第一中间刀槽35和第二中间刀槽36例如以沿轮胎周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设置于中间花纹块29。这样的中间刀槽30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并且使中间陆地部20和胎肩陆地部40的磨损的发展均匀,从而抑制偏磨损。
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40由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肋状花纹形成。在胎肩陆地部40例如设置有:与胎肩主沟10连通的内侧横纹沟48和内侧胎肩刀槽49、以及在胎面接地端Te处开口的外侧横纹沟50和外侧胎肩刀槽51。这样的胎肩陆地部40能够使胎肩陆地部40的内端部44与外端部45的磨损的发展均匀,从而抑制胎肩陆地部40的胎肩缺损磨损。
内侧横纹沟48的一端52与胎肩主沟10连通且另一端53在胎肩陆地部40内形成终端。另外,内侧横纹沟48包括:第一部分48a,其与胎肩主沟10连通且沟宽度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第二部分48b,其与上述第一部分48a连接且以一定的沟宽度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形成终端。内侧横纹沟48例如沿轮胎周向以等间隔而间隔设置。由此确保胎肩陆地部40的变形区域,抑制胎肩陆地部40的外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滑动。另外,这样的内侧横纹沟48能够加强胎肩主沟10的排水性能,进而提高轮胎的湿路性能。
为了提高这样的作用,内侧横纹沟48的轮胎轴向长度L5优选为胎肩主沟10的沟宽度W2(如图2所示)的1.10倍以上,更优选为1.15倍以上,另外优选为1.30倍以下,更优选为1.25倍以下。
内侧胎肩刀槽49例如一端54与胎肩主沟10连通,另一端55在胎肩陆地部40内形成终端。另外,内侧胎肩刀槽49在内侧横纹沟48、48之间设置有多条,例如1~5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条。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49使胎肩陆地部40的内端部44与中间陆地部20的外端部25的磨损的发展均匀,从而抑制中间陆地部20的外端部25的轨道磨损。
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作用,内侧胎肩刀槽49的轮胎轴向长度L6优选为内侧横纹沟48的长度L5的0.40倍以上,更优选为0.43倍以上,另外优选为0.50倍以下,更优选为0.47倍以下。
外侧横纹沟50例如在胎面接地端Te处开口,且轮胎轴向的内端57在胎肩陆地部40内形成终端。外侧横纹沟50例如包括:在轮胎轴向外侧以一定的沟宽度延伸的第一部分50a、和与该第一部分50a连接且沟宽度逐渐减小并在胎肩陆地部40内形成终端的第二部分50b。外侧横纹沟50优选为沿轮胎周向以等间隔而间隔设置。由此确保胎肩陆地部40的变形区域,抑制胎肩陆地部40的外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滑动。这样的外侧横纹沟50使胎肩陆地部40的刚性适宜,从而提高抗偏驶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作用,外侧横纹沟50的沟宽度W8优选为内侧横纹沟48的长度L5的0.60倍以上,更优选为0.65倍以上,另外优选为0.75倍以下,更优选为0.70倍以下。
外侧胎肩刀槽51例如在胎面接地端Te处开口,且内端58在胎肩陆地部40内形成终端。外侧胎肩刀槽51例如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外侧胎肩刀槽51例如在外侧横纹沟50、50之间设置有多条,例如1~5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条。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51提高湿路性能以及抗偏驶性能。
外侧胎肩刀槽51的从内端58到胎面接地端Te的轮胎轴向长度L7优选为内侧胎肩刀槽49的轮胎轴向长度L6的2.2倍以上,更优选为2.3倍以上,另外优选为2.6倍以下,更优选为2.5倍以下。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51能够使胎肩陆地部40的内端部44以及外端部45的磨损的发展均匀,从而抑制偏磨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形成为图1的基本构造、且具有图2的胎面花纹的尺寸185/65R15的轻型卡车的充气轮胎,并测试了各供试轮胎的偏磨损量、有无胎肩缺损磨损、抗偏驶性能以及胎肩陆地部的散热性。
测试方法如下。
<偏磨损量>
将各供试轮胎按照下述条件安装于车辆并测量了行驶8000km后的偏磨损量。偏磨损量表示中央主沟的残存沟深度与胎肩主沟的残存沟深度之差。结果以比较例1的偏磨损量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偏磨损量越小、越好。
安装轮辋:5.0J×15
内压:600kPa
安装车辆:最大装载量2t的轻型卡车、2-D车辆
轮胎安装位置:前轮
<有无胎肩缺损磨损>
在测量上述偏磨损量时,用肉眼检查胎肩陆地部有无胎肩缺损磨损。结果以下述3个阶段的评价来表示。
A:未产生胎肩缺损磨损,良好。
B:产生了胎肩缺损磨损,但能够作为产品的等级。
C:以无法作为产品的等级产生了胎肩缺损磨损。
<抗偏驶性能>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对在下述条件的一定载荷状态下的测试车辆在车辙路面上行驶时的抗偏驶性能进行了评价。抗偏驶性能表示进入车辙、在车辙内直行、以及从车辙中开出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以及乘车舒适性。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抗偏驶性能越优异。
安装轮辋:5.0J×15
内压:600kPa
安装车辆:最大装载量2t的轻型卡车、2-D车辆
轮胎安装位置:前轮
速度:60km/h
<胎肩陆地部的散热性>
测量了在下述条件下在滚筒试验机上行驶时的胎肩陆地部的温度。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胎肩陆地部的散热越小、胎肩陆地部的耐久性越高。
安装轮辋:5.0J×15
内压:600kPa
纵载荷:12kN
速度:80km/h
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提高了耐偏磨损性能。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和在比该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延伸的中央主沟,由此被划分为:各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和上述一对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之间的一对中间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将上述胎面部按压于平面时的接地面,其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从轮胎赤道侧朝向胎面接地端逐渐减小,并且
在上述接地面内,
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α倾斜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该角度α处于5°~12°的范围,
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端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角度β倾斜,该角度β处于上述角度α以上且17°以下的范围,
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上述端缘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与外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L1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在如下位置处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L2的0.03倍~0.12倍,上述位置为从轮胎赤道隔开胎面一半接地宽度的0.97倍的距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包括:从胎面部经过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胎体、和配置在上述胎面部的内侧且上述胎体的外侧的带束层,
上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比一对上述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上述中央主沟由在轮胎赤道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条沟形成,
上述中间陆地部被中间横沟划分,该中间横沟的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
上述胎肩主沟与轮胎赤道的轮胎轴向距离为,上述带束层的轮胎轴向一半宽度的0.45倍~0.70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体包括由聚酯帘线形成的两层以上的胎体帘布,
上述带束层包括由钢帘线形成的两层以上的带束帘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央主沟包括:第一部分、和沟宽度大于该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
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被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陆地部被中间横沟划分,该中间横沟的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
在上述中间横沟设置有:沟底面隆起的拉筋、和在该拉筋处开口的沟底刀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各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一中间刀槽,该第一中间刀槽的一端与上述中央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该第二中间刀槽的一端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且另一端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
上述第一中间刀槽和上述第二中间刀槽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被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该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轴向的外端在上述胎面接地端处开口。
CN201310364354.XA 2013-01-24 2013-08-20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39635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1373 2013-01-24
JP2013011373A JP5728035B2 (ja) 2013-01-24 2013-01-24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3569A true CN103963569A (zh) 2014-08-06
CN103963569B CN103963569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233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64354.XA Active CN103963569B (zh) 2013-01-24 2013-08-2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28035B2 (zh)
KR (1) KR101974661B1 (zh)
CN (1) CN10396356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32889A (ja) * 2018-08-30 2020-03-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002248A (zh) * 2019-12-19 2021-06-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734757A (zh) * 2017-08-30 2022-07-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7013B2 (ja) * 2014-07-28 2019-10-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90443B2 (ja) * 2016-05-10 2020-11-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80371B2 (ja) * 2016-09-09 2021-12-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790841B2 (ja) * 2017-01-10 2020-11-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2173A (ja) * 2003-05-30 2004-12-1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8056110A (ja) * 2006-08-31 2008-03-1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09119B2 (ja) * 2002-12-03 2009-08-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254246A (ja) * 2009-04-28 2010-11-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756616A (zh) * 2011-04-27 2012-10-3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2228981A (ja) * 2011-04-27 2012-11-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0491B2 (ja) 2005-12-29 2012-06-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4881697B2 (ja) * 2006-11-08 2012-0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05684B2 (ja) * 2009-02-06 2011-06-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438609B2 (ja) * 2010-07-07 2014-03-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09119B2 (ja) * 2002-12-03 2009-08-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352173A (ja) * 2003-05-30 2004-12-1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8056110A (ja) * 2006-08-31 2008-03-1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254246A (ja) * 2009-04-28 2010-11-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756616A (zh) * 2011-04-27 2012-10-3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2228981A (ja) * 2011-04-27 2012-11-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34757A (zh) * 2017-08-30 2022-07-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14734757B (zh) * 2017-08-30 2024-0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JP2020032889A (ja) * 2018-08-30 2020-03-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99190B2 (ja) 2018-08-30 2022-07-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002248A (zh) * 2019-12-19 2021-06-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002248B (zh) * 2019-12-19 2024-04-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95947A (ko) 2014-08-04
JP2014141189A (ja) 2014-08-07
JP5728035B2 (ja) 2015-06-03
CN103963569B (zh) 2017-03-01
KR101974661B1 (ko) 2019-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3569A (zh) 充气轮胎
CN102806814B (zh) 充气轮胎
CN104057784B (zh) 充气轮胎
CN105377587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3204033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5745092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2066132B (zh) 充气轮胎
CN100453345C (zh) 重载用子午线轮胎
CN104955659B (zh) 充气轮胎
CN104395111B (zh) 充气轮胎
AU201532907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991339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EP2853416B9 (en) Pneumatic tire
CN103963571B (zh) 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摩托车用轮胎
CN103707722A (zh) 充气轮胎
CN107150557B (zh) 轮胎
JP591550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220277B (zh) 充气轮胎
US11104187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9070656A (zh) 充气轮胎
CN107074034A (zh) 充气轮胎
CN104118278A (zh) 充气轮胎
CN106457922A (zh) 充气轮胎
CN108883667B (zh) 重载用充气轮胎
WO202100220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