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25296A -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 Google Patents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25296A
CN103925296A CN201310356195.9A CN201310356195A CN103925296A CN 103925296 A CN103925296 A CN 103925296A CN 201310356195 A CN201310356195 A CN 201310356195A CN 103925296 A CN103925296 A CN 103925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axle
opposed
inner peripheral
outer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561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玉冈健人
福岛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25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252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2Details of the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6Lubrication
    • F04D29/063Lubric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1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7/1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 F16C17/107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grooves in the bearing surface to generate hydrodynamic pressure with at least one surface for radial load and at least one surface for axial 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16C33/1025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 F16C33/106Details of distribution or circulation inside the bearings, e.g. details of the bearing surfaces to affect flow or pressure of the liquid
    • F16C33/107Grooves for generating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72Sealings
    • F16C33/74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741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by means of a fluid
    • F16C33/743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by means of a fluid retained in the sealing gap
    • F16C33/745Sealing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by means of a fluid retained in the sealing gap by capillary a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5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083Sealing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16C33/1025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 F16C33/106Details of distribution or circulation inside the bearings, e.g. details of the bearing surfaces to affect flow or pressure of the liquid
    • F16C33/1075Wedges, e.g. ramps or lobes, for generating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ealing Of B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所述轴承装置具有: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轴承部;轴,其插入到所述轴承部中,且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轴承对置部,其位于所述轴承部的上方,且覆盖所述轴的上端面以及外周面上部并保持所述轴的上端部,该轴承对置部由单一部件构成;以及密封圆筒部,其从所述轴承对置部向下方延伸,在位于所述密封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中构成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在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构成在径向支承所述轴的径向动压轴承部,在所述轴承对置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润滑油。

Description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轴承装置优选搭载于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等小型且高性能的电子设备中,壳体内部的CPU等处的发热量较多。因此,发热对策变得很重要。作为发热对策的一种方法是将送风风扇设置在壳体内部,从而将热排出。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1-25285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安装在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的散热装置。在该散热装置中使用了利用动压型流体轴承的电动机。从散热装置的风扇8延伸的轴9能够自如旋转地嵌入到套筒6中。轴9的与风扇8相反的一侧的端面被加工成球面,并与推杆5接触从而构成轴向轴承18。在套筒6的内周面形成动压产生槽13。在动压产生槽13中注入油14,从而构成径向轴承17。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散热装置中,轴9固定在风扇8上,且轴9的上端面从风扇8的上表面露出。因此,存在油通过毛细管现象渗入到轴9的上端部与风扇8之间进而漏出到风扇8的上侧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课题而发明的,且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润滑油从轴与轴承对置部之间的连接部漏出到轴承装置的上侧。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轴承装置具有: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轴承部;轴,其插入到所述轴承部中,且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轴承部相对旋转;轴承对置部,其位于所述轴承部的上方,且覆盖所述轴的上端面以及外周面上部并保持所述轴的上端部,该轴承对置部由单一部件构成;以及密封圆筒部,其从所述轴承对置部朝向下方延伸,所述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密封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中构成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所位于所述密封部中,在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在径向支承所述轴,在所述轴承对置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润滑油。
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润滑油从轴与轴承对置部间的连接部漏出到轴承装置的上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
图2是马达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3是套筒的剖视图。
图4是套筒的俯视图。
图5是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轴承机构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轴承机构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
图9是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与送风风扇的中心轴线平行的轴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并不代表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的剖视图。送风风扇1为离心风扇。送风风扇1例如搭载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以下称作“笔记本电脑”。)中,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壳体内部的设备的冷却。
送风风扇1包括马达部2、机壳3、以及叶轮5。叶轮5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马达部2使叶轮5绕中心轴线J1旋转。机壳3容纳马达部2以及叶轮5。
机壳3包括上板部31、下板部32、以及侧壁部33。上板部31覆盖叶轮5的上侧。下板部32覆盖叶轮5的下侧。在下板部32固定马达部2。侧壁部33覆盖叶轮5的侧方。通过上板部31、侧壁部33以及下板部32构成包围叶轮5的风洞部30。
上板部31以及下板部32由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薄板状。侧壁部33由铝合金的压铸或者树脂而成型。侧壁部33的下端部与下板部32的周缘部通过螺纹固定等固接。上板部31通过铆接等固定在侧壁部33的上端部。上板部31包括进气口34。进气口34位于叶轮5的上方。通过上板部31、侧壁部33以及下板部32在叶轮5的侧方构成送风口。另外,下板部32也是后述的静止部21的一部分。
图2是马达部2附近的剖视图。马达部2为外转子型。马达部2包括作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1、和作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22。如后所述,由于由静止部21的一部分和旋转部22的一部分构成作为轴承装置的轴承机构4,因此当将轴承机构4作为一个构成要件时,马达部2包括静止部21、轴承机构4、以及旋转部22。旋转部22被轴承机构4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1旋转。
静止部21包括定子210、轴承部23、衬套24、以及下板部32。轴承部23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轴承部23包括套筒231和轴承机壳232。套筒23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231为金属的烧结体。在套筒231内浸渍有润滑油。
轴承机壳23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轴承机壳232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以及下表面。套筒231通过粘结剂固定在轴承机壳232的内周面。轴承机壳232由金属形成。套筒231例如也可通过压入固定在轴承机壳232的内周面。另外,套筒231与轴承机壳232间的固定也可使用粘结以及压入两种方法。轴承机壳232也可由树脂等其他材料形成。
套筒231是构成轴承部23的内周部的轴承内周部。轴承机壳232为位于套筒231的径向外侧且与套筒231的外周面接触,从而构成轴承部23的外周部的轴承外周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优选位于比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靠下方的位置。
衬套24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衬套24优选由树脂形成。衬套24的内周面通过粘结或者压入而固定在轴承机壳232的外周面中的下方区域。另外,轴承机壳232与衬套24间的固定也可使用粘结以及压入两种方法。并且,衬套24的外周面固定到设置在下板部32的孔部中。衬套24为保持轴承部23的轴承保持部。
定子210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210安装在衬套24的外周面。定子210包括定子铁芯211和多个线圈212。定子铁芯211由薄板状的硅钢板层叠而形成。定子铁芯211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齿214。铁芯背部213的内周面通过粘结或者压入固定到衬套24的外周面。另外,铁芯背部213与衬套24间的固定也可使用粘结以及压入两种方法。多个线圈212通过在多个齿214分别卷绕导线而构成。
定子210的上端优选位于比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靠上方的位置。定子210的下端优选位于比套筒231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谓定子210的上端以及下端是线圈212的上端以及下端。
在马达部2中,如上所述,通过将衬套24固定于下板部32,定子210与轴承部23间接固定于作为基底部的下板部32。
旋转部22包括轴25、轭261、转子磁铁262、以及杯部28。轴25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轴25插入到轴承部23的套筒231中。换言之,套筒231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5。轴25相对于轴承部23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旋转。轴25优选由金属形成。
杯部28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盖大致圆筒状,且朝向下侧开口。杯部28包括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盖部283、以及磁铁保持圆筒部284。
轴承对置部281位于轴承部23的上方。轴承对置部281由通过树脂形成的一体部件构成。轴承对置部281包括轴保持部285和环状部286。轴保持部285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盖大致圆筒状。轴保持部285覆盖轴25的上端面251以及外周面上部252,且保持轴25的上端部。轴保持部285的内底面285c与轴25的上端面251接触。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优选沿整周与轴25的外周面上部252接触。
轴25与轴承对置部281通过插入成型而相互固定。在轴承对置部281的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凸部285b。在轴25的外周面上部252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环状的凹部253。凹部253与凸部285b嵌合。
凸部285b以及凹部253的形状也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凸部285b为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突起,凹部253为与该多个突起嵌合的多个凹陷。并且,也可在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设置凹部,在轴25的外周面上部252设置与该凹部嵌合的凸部。并且,也可在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以及轴25的外周面上部252形成呈相互嵌合的凹凸结构的压花结构。设置在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的凹部或者凸部优选在上下方向位于比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的中央靠上侧的位置。
环状部286呈从轴保持部285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大致圆环状。环状部286与轴保持部285的上端部连续。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优选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轴保持部285从环状部286向下方突出。并且,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优选位于比定子21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轴保持部285与环状部286间的边界在径向位于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的上下方向位置发生较大变化的台阶部。轴保持部285的上表面与环状部286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与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在上下方向对置。轴保持部285位于轴承机壳232的侧壁部的径向内侧。轴保持部285的外周面与轴承机壳232的内周面上部在径向对置。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在上下方向位于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与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之间。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与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在上下方向对置。轴保持部285与环状部286间的上述边界在径向位于与套筒231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详细地说,轴保持部285与环状部286间的边界在径向位于比套筒231的外周面稍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密封圆筒部282呈从轴承对置部281的环状部286朝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密封圆筒部282与环状部286的外周缘部连续,且位于比轴保持部28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密封圆筒部282位于比轴承部23靠径向外侧且比定子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23的外周面上部在径向对置。
密封圆筒部282包括密封基部287和密封衬套288。密封基部287呈从轴承对置部281的环状部286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密封基部287为与轴承对置部281连为一体的部件,且由树脂形成。
密封衬套288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与密封基部287为分体的部件。密封衬套288优选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密封衬套288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在密封衬套288的内周面与轴承机壳232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密封间隙47。在密封间隙47中构成密封部47a,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密封部47a。
轴承机壳232包括朝向密封圆筒部28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凸缘部233。凸缘部233设置在轴承机壳232的上端部。凸缘部233在上下方向位于比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靠上侧的位置。
密封衬套288包括大致圆环状的凸缘对置部288a。凸缘对置部288a在比凸缘部233靠下方的位置与凸缘部233在上下方向对置。密封衬套288还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密封衬套上部288b和大致圆筒状的密封衬套下部288c。
密封衬套上部288b从凸缘对置部288a的外周部向上方延伸。密封衬套288的上端与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接触。密封衬套上部288b的内周面与凸缘部233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密封衬套上部288b的外周面与凸缘对置部288a的外周面一同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密封衬套下部288c从凸缘对置部288a的内周部向下方延伸。密封衬套下部288c的内周面在比凸缘部233靠下方的位置与轴承机壳232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在密封衬套下部288c的内周面与轴承机壳23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润滑油的界面。
在组装轴承机构4时,在凸缘部233配置在密封基部287的径向内侧之后,将密封衬套288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通过凸缘部233和凸缘对置部288a构成防脱部234。通过防脱部234防止轴承部23从杯部28分离,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轴25从轴承部23脱落。
密封衬套288优选通过压入到密封基部287的径向内侧而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通过将密封衬套288压入到密封基部287,密封衬套上部288b的外周面以及凸缘对置部288a的外周面与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接触。密封衬套288的压入例如也可在将粘结剂涂敷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之后进行。并且,密封衬套288也可不压入到密封基部287内而是通过粘结剂粘结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
盖部283呈从轴承对置部281的环状部286的外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大致圆环状。盖部283位于定子210的上方。磁铁保持圆筒部284呈从盖部283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磁铁保持圆筒部284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外侧。盖部283以及磁铁保持圆筒部284是与轴承对置部281连为一体的部件,且由树脂形成。
轭26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轭261固定在磁铁保持圆筒部284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6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固定在轭261的内周面。换言之,转子磁铁262借助轭261而间接固定在磁铁保持圆筒部284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62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外侧。
如图1所示,叶轮5包括多个叶片51。多个叶片5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呈环状配置在磁铁保持圆筒部284的径向外侧。多个叶片51直接固定在磁铁保持圆筒部284的外周面。多个叶片51也可借助叶片支承部等其他部件间接固定在磁铁保持圆筒部284的外周面。
图3是套筒231的剖视图。在套筒231的内周面231b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有通过多个人字形的槽构成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并且,图4是套筒231的俯视图。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设置有由多个螺旋形的槽构成的轴向动压槽列273。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也可设置在轴25的外周面。轴向动压槽列273也可设置在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轴向动压槽列273也可以是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
图5是轴承部23附近的剖视图。在轴25的下端面与轴承机壳232的内底面之间构成下部间隙42。并且,在轴25的外周面与轴承部23的套筒231的内周面231b之间构成径向间隙41。下部间隙42与径向间隙41的下端部连续。径向间隙41具有第一径向间隙411和位于比第一径向间隙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径向间隙412。
第一径向间隙411构成在轴25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b中的设置有图3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的部位之间。在第一径向间隙411中存在有润滑油。并且,第二径向间隙412构成在轴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b中的设置有图3的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的部位之间。在第二径向间隙412中也存在有润滑油。第一径向间隙411以及第二径向间隙412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41a。轴25被径向动压轴承部41a在径向支承。
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与轴承对置部281的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之间构成轴向间隙44。轴向间隙44从径向间隙4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在轴向间隙44中存在有润滑油。轴向间隙44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轴向动压轴承部44a。轴承对置部281在轴向被轴向动压轴承部44a支承。
在轴保持部285的外周面与轴承机壳232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部纵间隙45。在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与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上部横间隙46。上部纵间隙45从轴向间隙44的外周缘向上方延展。上部横间隙46从上部纵间隙45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上述密封间隙47从上部横间隙46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在上部纵间隙45、上部横间隙46以及密封间隙47中存在有润滑油。
在马达部2中,密封间隙47、上部横间隙46、上部纵间隙45、轴向间隙44、径向间隙41、下部间隙42构成相互连通的一个袋结构,在袋结构中连续存在有润滑油。在袋结构中,润滑油的界面只形成在位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23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47中。通过袋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的泄漏。
马达部2的轴承机构4包括轴承部23、轴25、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以及上述润滑油。在轴承机构4中,轴25、轴承对置部281以及密封圆筒部282通过润滑油而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轴承部23相对旋转。
在图1所示的马达部2中,通过对定子210提供电流,在转子磁铁262与定子210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转矩。由此,叶轮5的多个叶片5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与旋转部22一同旋转。叶轮5借助马达部2而旋转,由此从进气口34向机壳3内吸入空气,并从送风口送出。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送风风扇1的轴承机构4中,轴承对置部281覆盖轴25的上端面251以及外周面上部252,且保持轴25的上端部。并且,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与轴承对置部281的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之间,以及在轴25的外周面与轴承部23的套筒231的内周面231b之间一直存在有润滑油。由此,存在润滑油渗入到轴25的外周面上部252与轴承对置部281的内周面285d之间的可能性。但是,假设即使在如上所述润滑油渗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润滑油漏出到轴承机构4的上侧。
如上所述,轴承对置部281包括轴保持部285和环状部286,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使环状部286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变薄。其结果是,在能够加大通过轴承对置部281保持轴25的保持强度的同时,能够使马达部2以及送风风扇1薄型化。
在轴承机构4中,在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设置凹部或者凸部,在轴25的外周面上部252设置与该凹部或者凸部嵌合的凸部或者凹部。由此,能够更加加大通过轴承对置部281保持轴25的保持强度。
然而,在轴承对置部281由于温度上升等而膨胀时,在轴保持部285中,比起环状部286附近的上部,远离环状部286的下部更容易膨胀。即,当轴承对置部281发生热膨胀时,轴保持部285的上部比下部难以沿径向与轴25分离。如上所述,设置在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的凹部或者凸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轴保持部285的内周面285d的中央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假设轴承对置部281发生热膨胀时,也能够抑制轴保持部285的凹部或者凸部从轴25的凸部或者凹部分离。其结果是,在送风风扇1的温度上升时,能够抑制通过轴承对置部281保持轴25的保持强度下降。
轴承部23包括套筒231、和轴承机壳232,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位于比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靠下方的位置,且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与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之间。由此,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将润滑油的界面所在的密封部47a配置在上方。因此,在轴承部23的外周面中,比构成密封部47a的区域靠下方的部位在上下方向较长。其结果是,能够延长该部位与衬套24间的固接长度,由此能够加大轴承部23与衬套24之间的固接强度。
轴承部23不必一定为将套筒231插入到轴承机壳232中而构成的结构,也可由单一部件构成。此时,作为轴承部23的径向内侧的部位的大致圆筒状的轴承内周部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5,且与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在上下方向对置。并且,侧壁部位于轴承内周部的径向外侧的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轴承外周部与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在上下方向对置。并且,轴承内周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轴承外周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且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轴承内周部的上表面与轴承外周部的上表面之间。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将密封部47a配置在上方。其结果是,能够加大轴承部23与衬套24之间的固接长度。
但是,通过使轴承内周部为套筒231,使轴承外周部为与套筒231分体的部件即轴承机壳232,能够容易地实现轴承外周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轴承内周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轴承部23的结构。换言之,能够容易地使轴承内周部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轴承外周部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同。并且,能够提高轴承内周部的材料选择上的自由度。并且,当轴承内周部为烧结体时,能够容易地增大轴承部23中的润滑油的保持量。
如上所述,密封圆筒部282包括密封基部287和密封衬套288。密封基部287为与轴承对置部281连成一体的部件,且密封衬套288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如此一来,通过将密封衬套288形成为与密封基部287分体的部件,能够高形状精度地形成密封衬套288。由此,能够在密封衬套288与轴承部23之间高精度地构成密封间隙47。特别是在密封衬套288为金属时,由于能够更高精度地形成密封衬套288,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构成密封间隙47。
密封衬套288包括凸缘对置部288a。通过将密封衬套288固定在密封基部287中,凸缘对置部288a与轴承部23的凸缘部233对置从而构成防脱部234。由此,在成型杯部28时,能够防止防脱所涉及的结构需底切。其结果是,能够使轴承机构4的制造变得容易。
密封衬套288还包括从凸缘对置部288a向上方延伸的密封衬套上部288b,密封衬套上部288b的外周面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由此,在将密封衬套288压入到密封基部287中时,能够加长密封衬套288相对于密封基部287的压入长度。其结果是,能够将密封衬套288牢固地固定到密封基部287。并且,在密封衬套288粘结在密封基部287的情况下,能够加大密封衬套288相对于密封基部287的粘结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将密封衬套288牢固地固定到密封基部287。
如上所述,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位于比定子210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使马达部2以及送风风扇1薄型化。定子210的上端位于比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靠上方的位置,且定子210的下端位于比套筒231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定子21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向下侧。其结果是,能够使旋转部22稳定旋转。并且,由于能够抑制磁铁保持圆筒部28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因此旋转部22变得轻量化。由此,能够降低送风风扇1的电力消耗。
图6是示出送风风扇1的轴承机构的其他例子的图。在图6所示的轴承机构4a中,在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或者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设置与图4所示的轴向动压槽列273大致相同的轴向动压槽列。在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与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之间构成轴向间隙44。轴向间隙44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轴向动压轴承部44a。轴承对置部281被轴向动压轴承部44a在轴向支承。密封间隙47从轴向间隙44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上部纵间隙45从轴向间隙44的内周缘向下方延伸。
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与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上部横间隙46。上部横间隙46的外周缘与上部纵间隙45的下端部连续。上部横间隙46的内周缘与径向间隙41的上端部连续。
在轴承机构4a中,密封间隙47、轴向间隙44、上部纵间隙45、上部横间隙46、径向间隙41、下部间隙42构成相互连通的一个袋结构,在袋结构中连续存在有润滑油。在袋结构中,润滑油的界面只形成在密封间隙47中。通过袋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的泄漏。
在轴承机构4a中也与轴承机构4相同,轴承对置部281覆盖轴25的上端面251以及外周面上部252,且保持轴25的上端部。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漏出到轴承机构4a的上侧。并且,轴承对置部281包括轴保持部285和环状部286,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使环状部286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变薄。
图7是示出送风风扇1的轴承机构的其他例子的图。在图7所示的轴承机构4b中,轴保持部285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以下称作“上表面部位285e”。)位于比该上表面的周围的部位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上表面部位285e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上表面286b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上表面部位285e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在轴承机构4b中也与轴承机构4相同,轴保持部285覆盖轴25的上端面251以及外周面上部252,且保持轴25的上端部。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漏出到轴承机构4b的上侧。并且,轴承对置部281包括轴保持部285和环状部286,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使环状部286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变薄。
在轴承机构4b中,轴保持部285的上表面部位285e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上表面286b靠上方的位置。由此,无需变更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就能够加长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其结果是,无需在上下方向增厚送风风扇1整体就能够加大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另外,在送风风扇1中,由于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上方开设有进气口34(参考图1),因此即使上表面部位285e向上方突出,也不需增高机壳3的高度。因此,不会由于上表面部位285e而妨碍送风风扇1的薄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a的剖视图。在送风风扇1a的轴承机构4c中,在轴25的下端部设置推力板255。并且,与图2所示的密封衬套288形状不同的密封衬套288d被固定在密封基板287的径向内侧。在轴承部23设置与图2所示的轴承机壳232结构不同的轴承机壳232d。送风风扇1a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送风风扇1大致相同。以下对相同的结构标示相同的符号。
图9是送风风扇1a的轴承部23附近的剖视图。轴承机壳232d呈有底大致圆筒状,且由机壳圆筒部235和帽部236构成。机壳圆筒部235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套筒231通过粘结剂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35的内周面。轴承机壳232d优选由金属形成。帽部236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帽部236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35的下端部。帽部236封闭机壳圆筒部235的下部。套筒231也可通过粘结剂以外的方式固定,例如也可通过压入固定到机壳圆筒部235的内周面。
推力板255包括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大致圆板状的部位。推力板255固定在轴25的下端部,且从该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推力板255被容纳在由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帽部236的上表面、以及机壳圆筒部235的内周面的下部构成的板容纳部239中。推力板255的上表面为包围轴25的大致环状的面。推力板255的上表面与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即板容纳部239中的朝向下方的面在上下方向对置。由推力板255和套筒231构成防脱部234a。推力板255的下表面与帽部236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
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设置与图4所示的轴向动压槽列273大致相同的轴向动压槽列。该轴向动压槽列也可设置在推力板255的上表面。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与推力板255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下轴向间隙43。在下轴向间隙43中存在有润滑油。下轴向间隙43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下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轴承对置部281被下轴向动压轴承部43a以及套筒231的上侧的轴向动压轴承部44a在轴向支承。通过设置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下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能够降低轴25在上下方向的游隙的偏差。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与下轴向动压轴承部43a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循环槽连通。在帽部236的上表面与推力板255的下表面之间构成下部间隙42。
密封衬套288d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与密封基部287为分体的部件。密封衬套288d优选由金属形成。密封衬套288d通过插入成型固定在密封基部287的内周面。在密封衬套288d的内周面与轴承机壳232d的机壳圆筒部235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密封间隙47。
在轴承机构4c中,密封间隙47、上部纵间隙45、上部横间隙46、轴向间隙44、径向间隙41、下轴向间隙43、下部间隙42构成相互连通的一个袋结构,且在袋结构中连续存在有润滑油。在袋结构中,润滑油的界面只形成在密封间隙47中。通过袋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的泄漏。轴承机构4c包括轴承部23、轴25、推力板255、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和润滑油。
在轴承机构4c中也与轴承机构4相同,轴保持部285覆盖轴25的上端面251以及外周面上部252,且保持轴25的上端部。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漏出到轴承机构4c的上侧。并且,轴承对置部281包括轴保持部285和环状部286,且轴保持部285的下端面285a位于比环状部286的下表面286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轴保持部285与轴25之间的固接长度,且能够使环状部286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变薄。
送风风扇1、1a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轴承对置部281不必一定呈轴保持部285从环状部286向下方突出的形状,例如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也可为除与轴25的上端面251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整个面在上下方向位于相同的位置。此时,套筒231的上表面231a与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232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只要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与轴承部23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润滑油即可,不必一定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例如,如图9所示的轴承机构4c,在轴25的下端设置有推力板255时,也可只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与推力板255的上表面之间的下轴向间隙43中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
密封圆筒部282不必一定呈具有密封基部287和密封衬套288的结构。例如,密封圆筒部282整体也可为与轴承对置部281连成一体的部件。
在静止部21中,也可省略衬套24,定子210与轴承部23直接固定在下板部32上。
轴承机构4、4a~4c也可用于马达部2以外的各种马达中。马达部2的结构也适用于送风风扇1、1a的马达部以外的各种马达。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进行适当组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心风扇能够用于笔记本型电脑和台式电脑的壳体内部中的设备冷却、其他设备的冷却、对各种对象物提供空气等。并且,也可用于其他用途。

Claims (17)

1.一种轴承装置,包括:
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轴承部;
轴,其插入到所述轴承部中,且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轴承部相对旋转;
轴承对置部,其位于所述轴承部的上方,且覆盖所述轴的上端面以及外周面上部并保持所述轴的上端部,所述轴承对置部由单一部件构成;以及
密封圆筒部,其从所述轴承对置部向下方延伸,
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密封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中构成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所述密封部中,
在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在径向支承所述轴,
在所述轴承对置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润滑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对置部具有:
有盖圆筒状的轴保持部,其与所述轴的所述上端面以及所述外周面上部接触;以及
环状部,其从所述轴保持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所述密封圆筒部从所述环状部向下方延伸,
所述轴保持部的下端面位于比所述环状部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具有:
圆筒状的轴承内周部,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轴,且与所述轴保持部的所述下端面在上下方向对置;以及
圆筒状的轴承外周部,其位于所述轴承内周部的径向外侧,且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下表面在上下方向对置,
所述轴承内周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轴承外周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轴保持部的所述下端面在上下方向位于所述轴承内周部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轴承外周部的所述上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保持部的所述下端面与所述轴承内周部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所述轴向动压轴承部在轴向支承所述轴承对置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部的所述下表面与所述轴承外周部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所述轴向动压轴承部在轴向支承所述轴承对置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内周部为套筒,
所述轴承外周部为覆盖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以及下表面的轴承机壳。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覆盖所述轴的所述上端面的所述轴保持部的上表面部位位于比所述环状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对置部的与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上部接触的内周面设置有凹部或者凸部,在所述轴的所述外周面上部设置有与所述凹部或者所述凸部嵌合的凸部或者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对置部的所述内周面的所述凹部或者所述凸部在上下方向位于比所述轴承对置部的所述内周面的中央靠上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具有套筒和覆盖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以及下表面的轴承机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圆筒部具有:
圆筒状的密封基部,其为与所述轴承对置部连成一体的部位,且从所述轴承对置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圆筒状的密封衬套,其固定在所述密封基部的内周面,
在所述密封衬套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之间构成所述密封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具有朝向所述密封圆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所述密封衬套具有在比所述凸缘部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凸缘部在上下方向对置而构成防脱部的凸缘对置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衬套通过压入到所述密封基部的径向内侧而固定在所述密封基部的所述内周面,
所述密封衬套还具有从所述凸缘对置部向上方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密封基部的所述内周面的密封衬套上部。
14.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静止部;
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以及
旋转部,其通过所述轴承装置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
定子;以及
基底部,所述定子和所述轴承装置的所述轴承部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该基底部,
所述旋转部具有:
盖部,其从所述轴承对置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磁铁保持圆筒部,其从所述盖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转子磁铁,其固定在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内周面,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15.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
静止部;
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以及
旋转部,其通过所述轴承装置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
定子;以及
基底部,所述定子和所述轴承装置的所述轴承部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该基底部,
所述旋转部具有:
盖部,其从所述轴承对置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磁铁保持圆筒部,其从所述盖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转子磁铁,其固定在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内周面,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所述轴保持部的所述下端面位于比所述定子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16.一种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具有:
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以及
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配置在所述马达的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径向外侧,且借助所述马达而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17.一种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具有:
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以及
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配置在所述马达的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径向外侧,且借助所述马达而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CN201310356195.9A 2013-01-16 2013-08-15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Pending CN1039252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5174A JP2014137088A (ja) 2013-01-16 2013-01-16 軸受装置、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JP2013-005174 2013-01-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25296A true CN103925296A (zh) 2014-07-16

Family

ID=5013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56195.9A Pending CN103925296A (zh) 2013-01-16 2013-08-15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N20132049946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3302U (zh) 2013-01-16 2013-08-15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9946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3302U (zh) 2013-01-16 2013-08-15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66263B2 (zh)
JP (1) JP2014137088A (zh)
CN (2) CN103925296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9735A (zh) * 2015-03-18 2017-12-01 博世马勒涡轮系统有限两合公司 涡轮增压机
CN107666190A (zh) * 2016-07-28 2018-02-0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风扇及其转子
US10393169B2 (en) 2016-09-13 2019-08-27 BMTS Technology GmbH & Co. KG Hydrodynamic plain bearing and exhaust-gas-driven turbocharger
CN110678660A (zh) * 2017-05-31 2020-01-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型叶轮及轨道车辆空调装置
CN111987817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电机的装配方法
CN113187730A (zh) * 2020-01-13 2021-07-3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微型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37088A (ja) * 2013-01-16 2014-07-28 Nippon Densan Corp 軸受装置、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CN104728133B (zh) * 2013-12-20 2019-12-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US10125791B2 (en) * 2014-11-17 2018-11-13 Nidec Corporation Blower
KR101557610B1 (ko) 2015-03-17 2015-10-05 김순식 임펠러 로터 어셈블리의 제조방법
US10312771B2 (en) * 2015-11-13 2019-06-04 Tokyo Parts Industrial Co., Ltd. Brushless motor
US10320264B2 (en) * 2015-11-13 2019-06-11 Tokyo Parts Industrial Co., Ltd. Brushless motor
JP6777986B2 (ja) * 2015-12-10 2020-10-28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7477002A (zh) * 2016-06-08 2017-12-1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JP7080742B2 (ja) * 2018-06-21 2022-06-06 株式会社東芝 留め具、電子機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9951A (ja) * 2002-02-20 2003-08-27 Ntn Corp 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92799A (zh) * 2007-09-21 2009-03-25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含油轴承密封结构和采用该含油轴承密封结构的风扇
CN101400908A (zh) * 2006-03-06 2009-04-01 Ntn株式会社 流体轴承装置
WO2010125884A1 (ja) * 2009-04-27 2010-11-04 Ntn株式会社 動圧軸受装置
US8337086B2 (en) * 2009-06-18 2012-12-25 Nidec Corporation Bearing apparatus,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CN203453302U (zh) * 2013-01-16 2014-02-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8470B2 (ja) 1997-10-29 2003-03-24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軸流型送風機
JP3815028B2 (ja) 1998-02-27 2006-08-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シンク装置
US7059771B2 (en) * 2002-05-17 2006-06-13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Motors with oil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oil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devic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699210B2 (ja) * 2003-03-31 2011-06-08 Ntn株式会社 流体軸受装置
CN1957184B (zh) * 2004-03-30 2011-05-25 Ntn株式会社 流体动压轴承装置
KR20080050566A (ko) * 2005-09-09 2008-06-09 엔티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체 베어링 장치
US7567003B2 (en) * 2006-05-02 2009-07-28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Cooling fan
KR101079465B1 (ko) * 2009-10-29 2011-11-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유체 동압 베어링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TWI440285B (zh) * 2011-03-18 2014-06-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風扇及其馬達
JP5943291B2 (ja) * 2011-06-30 2016-07-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9951A (ja) * 2002-02-20 2003-08-27 Ntn Corp 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00908A (zh) * 2006-03-06 2009-04-01 Ntn株式会社 流体轴承装置
CN101392799A (zh) * 2007-09-21 2009-03-25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含油轴承密封结构和采用该含油轴承密封结构的风扇
WO2010125884A1 (ja) * 2009-04-27 2010-11-04 Ntn株式会社 動圧軸受装置
US8337086B2 (en) * 2009-06-18 2012-12-25 Nidec Corporation Bearing apparatus,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CN203453302U (zh) * 2013-01-16 2014-02-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9735A (zh) * 2015-03-18 2017-12-01 博世马勒涡轮系统有限两合公司 涡轮增压机
CN107429735B (zh) * 2015-03-18 2019-08-06 Bmts科技有限两合公司 涡轮增压机
US10670071B2 (en) 2015-03-18 2020-06-02 BMTS Technology GmbH & Co. KG Turbocharger
US11199220B2 (en) 2015-03-18 2021-12-14 BMTS Technology GmbH & Co. KG Turbocharger
CN107666190A (zh) * 2016-07-28 2018-02-0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风扇及其转子
US10393169B2 (en) 2016-09-13 2019-08-27 BMTS Technology GmbH & Co. KG Hydrodynamic plain bearing and exhaust-gas-driven turbocharger
CN110678660A (zh) * 2017-05-31 2020-01-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型叶轮及轨道车辆空调装置
CN111987817A (zh) * 2019-05-24 2020-11-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电机的装配方法
CN111987817B (zh) * 2019-05-24 2023-11-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及电机的装配方法
CN113187730A (zh) * 2020-01-13 2021-07-3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微型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66263B2 (en) 2016-06-14
US20140199189A1 (en) 2014-07-17
JP2014137088A (ja) 2014-07-28
CN203453302U (zh) 2014-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53302U (zh)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N102852850B (zh) 轴承装置及送风风扇
CN203962487U (zh) 送风风扇
CN204386935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103362852B (zh) 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
CN202900700U (zh) 风扇
CN102852831B (zh) 风扇
CN203655665U (zh) 送风风扇
CN101372981B (zh) 散热风扇
CN103967809B (zh) 送风风扇
CN202971550U (zh)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US8123475B2 (en) Heat dissipation fan
CN204344491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103161744A (zh) 风扇
CN104728133B (zh) 风扇
TWI509161B (zh) 用於承載散熱風扇的動壓軸承結構及其組裝方法
CN203743211U (zh)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CN107917098A (zh) 风扇马达
CN203896091U (zh)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N103671208A (zh) 离心风扇
CN203146365U (zh) 风扇
CN104343821B (zh) 套筒、流体动压轴承、主轴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CN203655708U (zh) 风扇
JP5683282B2 (ja) 水封式水中電動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