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5294A -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5294A
CN103915294A CN201310741259.7A CN201310741259A CN103915294A CN 103915294 A CN103915294 A CN 103915294A CN 201310741259 A CN201310741259 A CN 201310741259A CN 103915294 A CN103915294 A CN 103915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limiting unit
limit rotation
yok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12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5294B (zh
Inventor
伊东督裕
西村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15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5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5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5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16Bridging contacts in which the two contact pairs commutate a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mo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83Bridging contact surfaces directed at an oblique angle with respect to the movement of the bri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接点装置(1)具备:接点块(3),其具有形成有固定接点(35a)的固定端子(35)和形成有可动接点(29b)的可动触头(29);驱动块(2),其具有安装可动触头(29)的驱动轴(25),且驱动可动触头(29)。可动触头(29)以沿着驱动轴(25)的轴向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驱动轴(25),并且通过与限制部(60)抵接而沿着轴向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并且,在可动触头(29)与限制部(60)之间形成有对限制部(60)产生的可动触头(29)的向轴向的相对转动的限制进行缓和的转动限制缓和部(80)。

Description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接点装置,已知有如日本特开2010-010056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即,具备接点块和驱动块,该接点块具有设有固定接点的固定端子和设有与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的可动触头,该驱动块具有对可动触头进行驱动的驱动轴。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沿着轴向往复移动地形成的驱动轴的一端部安装有能够沿着驱动轴的轴向相对移动的可动触头。并且,可动触头由第一轭部及第二轭部夹持,在由第一轭部限制了相对于驱动轴的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安装于驱动轴。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不仅通过第一轭部限制可动触头的向轴向一端侧的平行移动,而且可动触头的向轴向的相对转动也由第一轭部限制。即,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通过第一轭部限制可动触头的向轴向的相对转动,因此成为难以使可动触头向轴向相对转动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使可动触头更容易地向驱动轴方向相对转动的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宗旨在于,一种接点装置,具备:接点块,其具有形成有固定接点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的可动触头;驱动块,其具有安装所述可动触头的驱动轴,且以使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驱动该可动触头,在所述接点装置中,所述可动触头以沿着所述驱动轴的轴向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驱动轴,所述接点装置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所述可动触头的抵接而限制该可动触头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限制部之间形成有转动限制缓和部,该转动限制缓和部对所述限制部产生的所述可动触头的向所述轴向的相对转动的限制进行缓和。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限制部通过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而沿着所述轴向分离配置。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限制部以在俯视下将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的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盖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是在所述可动触头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的突部。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通过对所述可动触头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通过与所述可动触头及所述限制部不同的不同构件形成。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突部形成有多个。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在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台阶部。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在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倾斜面部。
本发明的第十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在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对置的对置面具有曲面部。
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的宗旨在于,所述接点块具备:对所述可动触头向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的一侧施力的施力部;在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抵接的状态下,至少配置在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轭部,所述施力部具有施力端,该施力端位于比所述轭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的面靠所述轴向一侧的位置,且不经由所述轭部而使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可动触头。
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的宗旨在于,在电磁继电器搭载有上述接点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的一部分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图,(a)是侧剖视图,(b)是沿着与图4(a)正交的方向剖切的侧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的接点部的图,(a)是将接点部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b)是示意性地表示上下的轭部及可动触头的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及限制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可动触头及限制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及轭部的向驱动轴安装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及轭部的向驱动轴安装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可动触头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限制部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1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动限制缓和部的平面形状的俯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与可动触头及限制部独立不同的不同构件形成了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例示在图14中使用的转动限制缓和部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14中使用的转动限制缓和部的安装状态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将驱动轴的头部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限制部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可动触头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与可动触头及限制部独立的不同构件形成了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转动限制缓和部的平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上下轭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支架保持可动触头的结构的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支架保持可动触头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支架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平面形状的俯视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可动触头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平面形状的俯视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支架保持可动触头的结构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驱动轴的头部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驱动轴的头部设有转动限制缓和部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电磁继电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线圈部分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以图4(b)的上下左右为上下左右,并以图4(a)的左右为前后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是在初始状态下成为接点断开的所谓常开型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具备将位于下部的驱动块2与位于上部的接点块3一体组合而构成的接点装置1。并且,接点装置1收纳在中空箱形的壳体5内。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在初始状态下成为接点接通的所谓常闭型的电磁继电器。
壳体5具备:大致矩形形状的壳体基部7;以覆盖该壳体基部7的方式配置的收容驱动部2及接点部3等搭载部件的壳体罩9。
在壳体基部7上,分别接受一对线圈端子20装配的一对狭缝71、71设置在图4中的下部侧。而且,在壳体基部7上,接受一对主端子10、10的端子部10b、10b装配的一对狭缝72、72分别设置在图4中的上部侧。另一方面,壳体罩9形成为壳体基部7侧打开的中空箱形。需要说明的是,插通孔71成为与线圈端子20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插通孔72成为与主端子10的端子部10b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驱动块2具备:接受线圈13卷绕的中空圆筒状的线圈骨架11;固定于线圈骨架11并将线圈13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一对线圈端子20。
线圈骨架11在圆筒部的上下两端具备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大致圆形的凸缘部11c,在上下的凸缘部11c之间形成有接受线圈13卷绕的卷绕主体部11d。
线圈端子20使用铜等导电性材料而形成为平板状,在一对线圈端子20分别设有中继端子20a。并且,卷缠于线圈骨架11的线圈13的两端的引出线以缠绕的状态钎焊于各中继端子20a。
并且,通过经由一对线圈端子20对线圈13通电而对驱动块2进行驱动。通过如此对驱动块2进行驱动,而后述的接点块3的由固定接点35a和可动接点29b构成的接点开闭,能够切换一对固定端子台35问的导通、非导通。
另外,驱动块2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包围线圈骨架11的跟片6。在本实施方式中,跟片6由与线圈骨架11的上端面抵接的矩形形状的跟片上板21和与线圈骨架11的下端面及侧面抵接的矩形形状的跟片19构成,且沿着前后方向打开。
跟片19配置在线圈13与壳体5之间,该跟片19具备底壁19a和从底壁19a的周缘立起的一对侧壁19b、19b。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19a及一对侧壁19b、19b通过将一张板折弯而连续一体地形成。而且,在跟片19的底壁19a上形成有圆环状的贯通孔19c,在该贯通孔19c装配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套筒16。并且,在跟片19的一对侧壁19b、19b的前端侧(上端侧),以将卷缠于线圈骨架11的线圈13覆盖的方式配置上述的跟片上板21。
另外,驱动块2具备:固定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部,通过通电的线圈13而被磁化的固定铁心15;沿着上下方向(轴向)与固定铁心15对置,且配置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的可动铁心17。固定铁心15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凸缘部15b沿着圆周方向突出地设置在形成有贯通孔15c的突起部15a的上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块2在固定铁心15及可动铁心17与线圈骨架11之间,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柱塞帽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骨架11的中心形成的贯通孔11a内配置有柱塞帽14。此时,在线圈骨架1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11b,在该座面11b载置有柱塞帽14的凸缘部14a。并且,使柱塞帽14的突出部14b与贯通孔11a嵌合。而且,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部设置的柱塞帽14内收纳有固定铁心15和可动铁心17。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铁心15配置在柱塞帽14的开口侧。
此外,固定铁心15及可动铁心17分别形成为外径与柱塞帽14的内径大致同径的圆柱状,可动铁心17在柱塞帽14的圆筒内部滑动。该可动铁心17的移动范围设置在从固定铁心15分离的初始位置和与固定铁心15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而且,在固定铁心15与可动铁心17之间夹设有由螺旋弹簧构成且对可动铁心17向复位到初始位置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23。可动铁心17被该复位弹簧23向从固定铁心15背离的方向(图4的上侧)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心15的贯通孔15c内的整周设置有朝向中心侧突出而减小孔径的突起15d,该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成为复位弹簧23的弹簧支承部。
另外,在跟片上板21的中央部贯通设有接受固定铁心15插通的插通孔21a。并且,在将固定铁心15插通时,将固定铁心15的圆筒部15b从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侧插通。此时,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大致中心设有与固定铁心15的凸缘部15b大致同径的凹部21b,通过将固定铁心15的凸缘部15b嵌入凹部21b而进行防脱。
而且,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侧设有由金属制成的按压板49,左右端部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并且,按压板49的中央的凸部形成将比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更突出的固定铁心15的凸缘部15b收纳的空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心15与按压板49之间设有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胶)构成的铁心橡胶18,以免来自固定铁心15的振动直接向按压板49传导。该铁心橡胶18形成为圆盘状,在中央部贯通设有接受后述的轴(驱动轴)25插通的插通孔18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铁心橡胶18将凸缘部15b包裹而嵌接于固定铁心15。
在柱塞帽14的开口侧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4a,该凸缘部14a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上的插通孔21a的周围。并且,柱塞帽14的下端底部向在底壁19a的贯通孔19c装配的套筒16插通。此时,在柱塞帽14的下部收纳的可动铁心17与套筒16的周部被磁接合。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在向线圈13通电时,固定铁心15中的与可动铁心17对置的对置面和底壁19a中的与套筒16对置的周部作为一对磁极部而相互成为不同极性,可动铁心17由固定铁心15吸引而向抵接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当对线圈13的通电停止时,可动铁心17通过复位弹簧23而向初始位置复位。需要说明的是,复位弹簧23向固定铁心15的插通孔15c插通,上端与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抵接,并且下表面与可动铁心17的上表面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柱塞帽14内的底部设有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构成且形成为与可动铁心17的外径大致同径的缓冲橡胶12。
另外,在驱动块2的上方设有根据线圈13的通电的通断而对接点进行开闭的接点块3。
接点块3具备通过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箱状的基体41。并且,在基体41的底部设有两个部位的插通孔41a,一对固定端子35隔着下凸缘32而向插通孔41a插通。固定端子35由铜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在固定端子35的下端面形成有固定接点35a,在上端部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35b,在凸缘部35b的中心设有凸部35c。并且,下凸缘32的上表面与固定端子35的凸缘部35b通过银焊料34密闭接合,下凸缘32的下表面与基体41的上表面之间也通过银焊料36密闭接合。
另外,在固定端子35安装有与外部负载等连接的一对主端子10、10。主端子10、10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平板状,前后方向中间部呈台阶状弯曲。在主端子10、10的前端形成有接受固定端子35的凸部35c插通的插通孔10a、10a,通过对插通了该插通孔10a、10a的凸部35c进行旋铆加工而将主端子10、10固定于固定端子35。
另外,在基体41内以跨一对固定接点35a之间的方式配置可动触头29,在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的与固定接点35a对置的部位分别设有可动接点29b。并且,在可动触头29的中央部贯通设有插通孔29a,该插通孔29a接受将可动触头29与可动铁心17连结的轴25的一端部插通。
轴25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在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圆棒状的轴主体部25b;在轴25的从可动触头29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上以沿着圆周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凸缘部25a。
而且,在可动触头29与按压板49之间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且以覆盖按压板49的方式形成的绝缘板37;由螺旋弹簧构成且接受轴25插通的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需要说明的是,在绝缘板37的中央设有接受轴25插通的插通孔37a,可动触头29由接触按压弹簧33向上方(轴向的一侧)施力。
在此,以在可动铁心17处于初始位置时可动接点29b与固定接点35a相互分离、且在可动铁心17处于抵接位置时可动接点29b与固定接点35a接触的方式,设定可动铁心17与可动触头29的位置关系。即,在未对线圈13通电的期间,接点装置3断开,由此将两固定端子35之间绝缘,在对线圈13通电的期间,接点块3接通,由此将两固定端子35之间导通。需要说明的是,可动接点29b与固定接点35a之间的接触压由接触按压弹簧33确保。
然而,当在可动触头29的可动接点29b与固定接点35a、35a接触的状态下流过电流时,通过该电流,而电磁排斥力作用在固定接点35a、35a与可动触头29之间。当电磁排斥力作用在该固定接点35a、35a与可动触头29之间时,接点压下降,接触电阻增大,而焦耳热急剧增加,或接点分开而产生电弧热。因此,可动接点29b及固定接点35a可能发生熔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可动触头29的方式设置轭部50。具体而言,通过在可动触头29的上侧配置的上侧轭部(第一轭部)51和将可动触头29的下侧及侧部包围的下侧轭部(第二轭部)52来构成将可动触头29的上下表面及侧面包围的轭部50。如此,由于利用上侧轭部51和下侧轭部52将可动触头29包围,而在上侧轭部51与下侧轭部52之间形成磁回路。
并且,通过设置上侧轭部51及下侧轭部52,在可动接点29b与固定接点35a、35a接触时而电流流过之际,会产生使上侧轭部51及下侧轭部52基于电流而相互吸引的磁力。如此,由于相互吸引的磁力产生,而使上侧轭部51与下侧轭部52相互吸引。由于该上侧轭部51与下侧轭部52的相互吸引,而可动触头29被向固定接点35a按压,可动触头29从固定接点35a分开的动作受到限制。如此,通过限制可动触头29从固定接点35a分开的动作,可动触头29不会由固定接点35a排斥而可动接点29b吸附于固定接点35a,因此能抑制电弧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弧的产生所引起的接点熔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轭部51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下侧轭部52通过底壁部52a和从底壁部52a的两端立起形成的侧壁部52b形成为大致U字状。此时,如图4(a)所示,优选使下侧轭部52的侧壁部52b的上端面与上侧轭部51的下表面抵接,但也可以使下侧轭部52的侧壁部52b的上端面与上侧轭部51的下表面不抵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29经由下侧轭部52而由接触按压弹簧33向上方施力。具体而言,接触按压弹簧33的上端与下侧轭部52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下端与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抵接。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成为接触按压弹簧33的弹簧支承部。
另外,在上侧轭部51、下侧轭部52及按压板49分别形成有接受轴25插入的插通孔51a、插通孔52c及插通孔49a。
并且,如以下那样,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有可动触头29。
首先,从下侧依次配置可动铁心17、复位弹簧23、跟片上板21、固定铁心15、铁心橡胶18、按压板49、绝缘板37、接触按压弹簧33、下侧轭部52、可动触头29、上侧轭部51。此时,复位弹簧23插通到固定铁心15的贯通孔15c内,该固定铁心15的突起部15a与跟片上板21的贯通孔21a及柱塞帽14的贯通孔14c嵌合。
并且,将轴25的主体部25b从上侧轭部51的上侧向各个贯通孔51a、29a、52c、37a、49a、18a、15c、21a及接触按压弹簧33、复位弹簧23插通,并向可动铁心17的插通孔17a插通而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轴25的向可动铁心17的连结通过将前端压扁并进行铆钉结合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轴25的另一端部形成螺纹槽而与可动铁心17螺合,由此使轴25与可动铁心17连结。
这样,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了可动触头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轭部5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51b,在该座面51b收纳轴25的凸缘部25a,由此抑制轴25的向上方的突出,并进行轴25的防脱。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激光焊接等将轴25固定于上侧轭部51。
另外,关于设置在固定铁心15上的插通孔15c,至少以避免轴25与固定铁心15接触的方式设定为比轴25的外径大的内径。通过设为上述结构,可动触头29与可动铁心17的移动连动而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接点29b从固定接点35a被拉离时,为了抑制在可动接点29b与固定接点35a之问产生的电弧,而向基体41内封入气体。作为此种气体,可以使用以产生电弧的温度区域中的导热最优异的氢气为主体的混合气体。为了将该气体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将基体41与跟片上板21的间隙覆盖的上凸缘40。
具体而言,基体41具有并列设置了一对贯通孔41a的顶壁41b和从该顶壁41b的周缘立起的方筒状的壁部41c,形成为下侧(可动触头29侧)打开的中空箱形。并且,在将可动触头29从打开的下侧向壁部41c的内侧收容的状态下,经由上凸缘40将基体41固定于跟片上板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41下表面的开口周缘部与上凸缘40的上表面通过银焊料38而气密接合,并且上凸缘40的下表面与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通过电弧焊接等而气密接合。而且,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与柱塞帽14的凸缘部14a通过电弧焊接等而气密接合。如此,在基体41内形成封入有气体的密封空间S。
此外,与使用了气体的电弧的抑制方法并行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进行使用了密封轭部(capsule yoke)的电弧的抑制。密封轭部由磁性构件30及一对永久磁铁31构成,磁性构件30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U字状。该磁性构件30通过相互对置的一对侧片30a和将两侧片30a的基端部连结的连结片30b而一体形成。
永久磁铁31以与两侧片30a分别对置的方式安装于磁性构件30的两侧片30a,通过该永久磁铁31,对基体41施加与可动接点29a的同固定接点35a的接触或分离方向大致正交的磁场。由此,电弧向与可动触头29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拉伸,且由封入到基体41内的气体冷却,电弧电压急剧上升,在电弧电压超过接点问的电压的时刻将电弧隔断。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通过由密封轭部产生的磁风和由封入到基体41内的气体产生的冷却来采取电弧对策。如此,能够将电弧在短时间内隔断,能够减小固定接点35a及可动接点29b的消耗。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可动铁心17由柱塞帽14沿着移动方向(上下方向)引导,从而与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在与可动铁心17连接的轴25中,与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位置也受到限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心15中,通过向插通孔15c插通轴25来限制与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轴25的位置。即,固定铁心15的插通孔15c以形成有突起15d的部位的内径与轴25的外径成为相同程度的方式形成。即,设定成为能够限制轴25的向前后左右的移动且使轴25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程度的直径。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轴25通过柱塞帽14和固定铁心15的突起15d这两个部位来限制相对于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的倾斜。因此,即使轴25相对于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发生倾斜,与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轴25的位置也由可动铁心17的下端和固定铁心15的突起15d这两个部位限制,因此轴25的倾斜受到限制。其结果是,能够确保轴25的直行性,能够抑制轴25的倾斜。
接下来,说明接点装置1的动作。
首先,在线圈13未通电的状态下,复位弹簧23的弹性力超过接触按压弹簧33的弹性力,可动铁心17向从固定铁心15分离的方向移动,可动接点29b成为从固定接点35a背离的图1(a)、(b)的状态。
当从该断开状态对线圈13通电时,可动铁心17通过电磁力克服复位弹簧23的弹性力,由固定铁心15吸引而向固定铁心15接近移动。伴随着该可动铁心17的向上侧(固定铁心15侧)的移动,轴25以及安装于轴25的上侧轭部51、可动触头29及下侧轭部52向上侧(固定接点35a侧)移动。由此,可动触头29的可动接点29b与固定端子35的固定接点35a接触而这各接点相互电导通,从而接点装置1接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29以相对于轴(驱动轴)25沿着轴25的轴向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轴25。具体而言,可动触头29以能够进行沿着轴(驱动轴)25的轴向的平行移动且能够进行向轴向的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25。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头29相对于轴25的向轴25的轴向的相对转动是指在以轴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轴25的状态下,可动触头29的一端向上方移动,另一端向下方移动的情况。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轴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了轴25的状态,且从可动触头29的宽度方向观察的状态(以在轴25的两侧至少存在各一个可动接点29b的方式观察的状态)下,将可动触头29的一端向上方移动且另一端向下方移动的情况规定为可动触头29相对于轴25的向轴25的轴向的相对转动而进行说明。
并且,该可动触头29的沿着轴向的平行移动及向轴向的相对转动通过与限制部60抵接而受到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轭部51相当于限制部60,该上侧轭部51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限制可动触头29的向一端侧(上方:轴向)的相对移动(平行移动及相对转动)。
然而,如图7所示,在仅使用平板状的上侧轭部51A来限制可动触头29的向一端侧(上方:轴向)的相对移动(平行移动及相对转动)的结构中,难以使可动触头29向轴向相对转动。
具体而言,可动触头29以在使平板状的上侧轭部51A的下边部分的一方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另一方的下边部分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分离的方式转动(参照图7(b))。
另一方面,为了限制形成磁回路而可动触头29从固定接点35a分开的动作,必须增大上侧轭部51A的宽度。
另外,在因组装误差等而一对固定接点35a、35a的高度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使可动触头29转动规定角度,而使一对可动接点29b、29b的高度不同,从而能够吸收组装误差。并且,当增大上侧轭部51A的宽度时,如图7(b)所示,转动规定角度的状态下的轴25的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增大。因此,在增大上侧轭部51A的宽度时,为了使可动触头29转动规定角度而能够吸收组装误差,需要增大轴25的移动距离(行程)d2。
如此,在仅使用平板状的上侧轭部51A时,需要增大轴25的移动距离(行程)d2,成为了难以使可动触头29向轴向相对转动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可动触头29更容易地相对转动。
具体而言,在可动触头29与限制部60之问形成有对限制部60产生的可动触头29的向轴向的相对转动的限制进行缓和的转动限制缓和部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轭部51的下部中央一体形成向下方(可动触头29侧)突出的突部51c,该突部51c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抵接。并且,在可动触头29及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形成的突部51c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即,在可动触头29及作为限制部60的上侧轭部51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侧轭部51形成的突部51c兼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需要说明的是,突部51c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半冲(ダボ出し)加工而能够形成。如此,若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半冲加工来形成突部51c,则在突部51c的形成的同时能够形成座面51b。而且,通过形成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51c,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可动触头(可动触头或限制部)29对置的对置面80a具有台阶部80b。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轭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相当于限制部60,上侧轭部51下部的突部51c相当于转动限制缓和部80。
此时,可动触头29和限制部60(上侧轭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通过转动限制缓和部80(突部51c)而沿着轴向分离配置。而且,限制部60(上侧轭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以在俯视下将转动限制缓和部80(突部51c)的与可动触头29(可动触头或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盖的方式形成。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即便为了限制形成磁回路而可动触头29从固定接点35a分开的动作,而增大了上侧轭部51的平板部51d的宽度,也能够减小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宽度。即,能够使比平板部51d窄幅的突部51c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抵接,并利用平板部51d来形成磁回路。
这样,在固定接点35a、35a的高度不同的情况下(与图7相同的状态时),在使可动触头29转动与图7(b)相同的规定角度之际,与图7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使轴25移动的距离(行程)d1(d1<d2)。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29与限制部60之间形成对限制部60产生的可动触头29的向轴向的相对转动的限制进行缓和的转动限制缓和部80。其结果是,限制部60产生的可动触头29的向轴向的相对转动的限制得到缓和,能够使可动触头29更容易地相对转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51c设置在上侧轭部51,与可动触头29接触的接触宽度减小。因此,与未设置突部51c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为了转动规定角度而使轴25移动的距离(行程),能够抑制接点装置1的可动性受损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29及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形成的突部51c设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而且能够更容易地组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29与限制部60(上侧轭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通过转动限制缓和部80(突部51c)而沿着轴向分离配置。因此,可动触头29在平板部51d的下边部分抵接之前,不受限制部60(平板部51d)的干扰而能够相对转动。另一方面,通过平板部51d的下边部分的抵接,而可动触头29的进一步的相对转动由限制部60(平板部51d)限制。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转动限制缓和部80(突部51c)能够容易使可动触头29相对转动,并通过限制部60(平板部51d)能够限制可动触头29的过度相对转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60(上侧轭部51上部的平板部51d)以在俯视下将转动限制缓和部80(突部51c)的与可动触头29(可动触头或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盖的方式形成。其结果是,不会极力损害上侧轭部51的作为轭部的功能,能够通过转动限制缓和部80(突部51c)容易地使可动触头29相对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接触按压弹簧33经由下侧轭部52而将可动触头29向上方(轴向的一侧)施力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例如图8、9所示的结构。
在图8、9中,在上侧轭部51的下部中央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可动触头29侧)突出的突部51c,该突部51c与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抵接。并且,在作为可动触头29及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形成的突部51c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
而且,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具有施力端,该施力端位于比下侧轭部(第一轭部)52的下表面(轭部50的驱动轴方向另一侧的面)52d靠上方侧(驱动轴方向的一侧:可动触头29侧)的位置,且不经由下侧轭部52(轭部50)而使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于可动触头29。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使下侧轭部52的捅通孔52c的直径比可动触头29的插通孔29a的直径及轴25的直径大,并且将插通孔52c与插通孔29a配置成同心状。并且,使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的上部插通于插通孔52c与轴25之间的间隙,从而上端(施力端)33a与可动触头29的下表面29d(下表面29d中的从下侧观察时与下侧轭部52不重复的部位)抵接。
如此,在图8、9中,在下侧轭部52至少形成沿着驱动轴方向贯通的插通孔(孔部)52c,在该插通孔(孔部)52c内收容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的上端(施力端)33a。
这样的话,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的上端(施力端)33a不与下侧轭部52(轭部50)抵接(不经由轭部)而使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于可动触头29。即,在图8、9中,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不经由下侧轭部52(轭部50)而直接对可动触头29向上方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上端(施力端)33a只要在上下方向(驱动轴方向)上与下侧轭部52(轭部50)不抵接即可。即,与下侧轭部52(轭部50)不抵接的记载并不是表示不包括例如由于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的向横向的位置错动而上端(施力端)33a与下侧轭部52(轭部50)的侧面(插通孔52c的内周面)抵接的结构。
即使形成为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8、9中,接触按压弹簧(施力部)33具有上端(施力端)33a,该上端(施力端)33a位于比下侧轭部(第一轭部)52的下表面(轭部50的驱动轴方向另一侧的面)52d靠上方侧(驱动轴方向一侧)的位置,不与下侧轭部52(轭部50)抵接(不经由轭部)而使向上方的作用力作用于可动触头29。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接点装置1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驱动轴方向)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转动限制缓和部8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形成。
例如,转动限制缓和部80也可以如图10(a)~图10(j)所示那样形成。
在图10(a)中,示出通过使板状的上侧轭部51的下表面侧朝向外侧且上方倾斜,而与可动触头29接触的接触宽度减小的情况。这种形状例如通过锻造等而形成。并且,通过形成为上述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可动触头(可动触头或限制部)29对置的对置面80a上具有倾斜面部80c。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形成为后述的图10(e)、图10(f)的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可动触头(可动触头或限制部)29对置的对置面80a上也具有倾斜面部80c。
在图10(b)中,示出形成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突部51c且未形成座面51b的结构。这种形状例如也可以通过锻造等形成。并且,通过形成为上述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可动触头(可动触头或限制部)29对置的对置面80a上具有台阶部80b。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形成后述的图10(c)、图10(d)、图10(g)~图10(j)的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可动触头(可动触头或限制部)29对置的对置面80a上也具有台阶部80b。
在图10(c)、图10(d)中,例示了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半冲加工而形成了突部51c的结构中,加工部分的宽度上下不同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加工部分的宽度上下相同的情况。
在图10(e)、图10(f)中,示出了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弯曲加工,而使上侧轭部51的下表面侧朝向外侧且上方倾斜,与可动触头29接触的接触宽度减小的情况。尤其是在图10(f)中,示出了如图10(e)那样进行了弯曲加工之后再对前端进行了弯曲加工的形状的情况。
在图10(g)~图10(j)中,示出了通过向板状的上侧轭部51的插通孔51e插入不同构件的圆筒构件51f,而形成了突部51c的情况。如图10(g)所示,圆筒构件51f也可以使用仅是圆筒状的结构,如图10(h)所示,也可以在上侧设置凸缘部51g,通过该凸缘部51g进行防脱而形成突部51c。而且,如图10(i)所示,也可以在下侧设置凸缘部51g,而该凸缘部5lg成为突部51c。该凸缘部51g可以形成为图10(j)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各种形状。
即便形成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可动触头29也可以形成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29c。在图11中,突部29c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半冲加工而形成。此时,在可动触头29的下表面侧形成凹部29d。并且,通过形成为上述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作为限制部的上侧轭部(可动触头或限制部)51对置的对置面80a上具有台阶部80b。
另外,转动限制缓和部80也可以如图12(a)~(j)所示那样形成。
在图12(a)中,示出了通过使板状的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侧朝向外侧且下方倾斜,而与上侧轭部51接触的接触宽度减小的情况。这种形状例如可以通过锻造等形成。并且,通过形成为上述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上侧轭部(可动触头或限制部)51对置的对置面80a上具有倾斜面部80c。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形成为后述的图12(e)、图12(f)的形状,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上侧轭部(可动触头或限制部)51对置的对置面80a上也具有倾斜面部80c。
在图12(b)中,示出了形成图11所示的突部29c且未形成凹部29d的情况。这种形状也可以通过例如锻造等形成。
在图12(c)、图12(d)中,示出了在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半冲加工而形成了突部29c的结构中,加工部分的宽度上下不同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例示了加工部分的宽度上下相同的情况。
在图12(e)、图12(f)中,示出了通过对板状的构件进行弯曲加工而使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侧朝向外侧且下方倾斜,与上侧轭部51接触的接触宽度减小的情况。尤其是在图12(f)中,示出了在如图12(e)那样进行了弯曲加工后再对前端进行了弯曲加工的形状的情况。
在图12(g)~图12(j)中,示出了通过向板状的可动触头29的插通孔29e插入不同构件的圆筒构件29f,而形成突部29c的情况。如图12(g)所示,圆筒构件29f可以使用仅是圆筒状的结构,如图12(h)所示,也可以在下侧设置凸缘部29g,通过该凸缘部29g进行防脱而形成突部29c。而且,如图12(i)所示,也可以在上侧设置凸缘部29g,该凸缘部29g成为突部29c。该凸缘部29g既可以形成为图12(j)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各种形状。
即便形成为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弯曲加工形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时,转动限制缓和部80一体地形成于上侧轭部51或可动触头29,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能够更容易地组装。
另外,在使用不同构件而在上侧轭部51或可动触头29上一体地形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时,不受上侧轭部51或可动触头29的加工性的影响而能够形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能够提高形状自由度。而且,通过将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上侧轭部51或可动触头29上一体地形成,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而且能够更容易地组装。
另外,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平面形状可以形成为图13所示的形状。即,如图13(a)所示,可以呈圆环状,如图13(b)所示,也可以使外周侧成为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如图13(c)所示,可以向插通孔的两侧呈线状突出,如图13(d)所示,也可以将插通孔的周围包围地设置多个突部(转动限制缓和部80)。
即使形成为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也可以通过与可动触头29及限制部60不同的构件形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并以独立的状态组装。
这样,不受限制部60或可动触头29的加工性的影响,而能够形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能够提高形状自由度。
另外,在使用不同构件的转动限制缓和部80时,如图16所示,可以在限制部60或可动触头29形成收容凹部61h或29h而收容转动限制缓和部80。
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通过将轴25的凸缘部25a固定在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的下表面,而使凸缘部25a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发挥功能。此时,也可以使凸缘部25a收容于在上侧轭部51(限制部60)形成的收容凹部51h(61h)(参照图17(b))。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转动限制缓和部80与可动触头29、或转动限制缓和部80与限制部60分体设置,或者使用不同材料一体设置,由此通过不同构件来构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与可动触头29、或转动限制缓和部80与限制部60。
而且,如图18~图21所示,也可以在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与可动触头29或限制部60抵接的抵接部分的外侧形成曲面部81。即,转动限制缓和部80在与可动触头29或限制部60对置的对置面80a上可以具有曲面部81。
图18例示了在将转动限制缓和部80设于限制部60的结构中,在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外周侧设有曲面部81的情况。
图19例示了在将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29c设于可动触头29的结构中,在突部29c的外周侧设有曲面部81的情况。
图20例示了在通过与可动触头29及限制部60不同的不同构件形成转动限制缓和部80并以独立的状态进行组装的结构中,在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外周侧设有曲面部81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曲面部81既可以如图20(a)所示,仅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一侧(上侧),也可以如图20(b)、图20(c)所示,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两侧。
图21例示了在如图13(d)那样以包围插通孔的周围的方式设置了多个突部(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结构中,在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外周侧设置了曲面部81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多个突部(转动限制缓和部80)整体呈半球状地突出。
即使形成为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通过在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与可动触头29或限制部60抵接的抵接部分的外侧形成曲面部81,可动触头29相对转动而能够使高低差吸收时的移动顺畅。其结果是,在反复使用时,能够抑制可动触头29或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变形,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侧轭部51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下侧轭部52通过底壁部52a和从底壁部52a的两端立起地形成的侧壁部52b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情况。然而,上侧轭部51及下侧轭部52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图22所示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22(a)所示,可以是大致矩形板状的上侧轭部51由大致U字状的下侧轭部52的侧壁部52b、52b夹持,由此通过上侧轭部51和下侧轭部52将可动触头29包围。
另外,如图22(b)所示,可以通过L字状的上侧轭部51和L字状的下侧轭部52将可动触头29包围。
另外,如图22(c)所示,也可以通过U字状的上侧轭部51和U字状的下侧轭部52将可动触头29包围。此时,如图22(d)所示,对置面也可以倾斜。
另外,如图22(e)所示,也可以通过U字状的上侧轭部51和大致矩形板状的下侧轭部52将可动触头29包围。此时,大致矩形板状的下侧轭部52由大致U字状的上侧轭部51的侧壁部51i夹持,但也可以如图22(f)所示,大致矩形板状的下侧轭部52与大致U字状的上侧轭部51的侧壁部51i抵碰。
即使形成为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如图23所示,可以将可动触头29设为由支架90保持的结构。
在图23中,例示了在侧视大致矩形形状的支架90固定了轴25的结构。在图23(a)及图23(b)中例示了向支架90内部插入了可动触头29及压缩的接触按压弹簧33的结构。因此,在图23(a)及图23(b)中,通过支架90的顶壁部91来限制可动触头29的沿着轴向的平行移动及向轴向的相对转动。
即,在图23(a)及图23(b)中,支架90作为限制部60发挥功能。因此,在支架90的顶壁部91的下表面形成有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91a。
即使形成为上述形状,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3(c)所示,也可以在由上侧轭部51和下侧轭部52包围的状态下,将可动触头29及压缩的接触按压弹簧33向支架90内部插入。
另外,如图24所示,也可以取代侧视大致矩形形状的支架90而使用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的支架90,并在可动触头29与限制部60(上侧轭部51)之间设置转动限制缓和部80。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91a的平面形状可以如图25所示形成为一或多个椭圆状。
另外,如图26所示,在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一或多个椭圆状的突部29c。
另外,如图27所示,支架90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在侧视下成为C字状。这样,通过上侧的按压部93能够抑制可动触头29等,无需如图24所示使可动触头29等由侧壁部92、92夹持。
另外,如图28所示,也可以使轴25的凸缘部25a作为限制部60发挥功能,并在凸缘部25a形成作为转动限制缓和部80的突部25c。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9所示,转动限制缓和部80也可以由与凸缘部25a不同的不同构件构成,并将该转动限制缓和部80安装在轴25的轴主体部25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固定端子35、35相对于可动触头29而设置在驱动块2(线圈等)的相反侧的结构。然而,如图30所示,固定端子35、35也可以相对于可动触头29而设置在与驱动块2相同侧。
即使形成为上述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1个线圈骨架11上卷绕线圈13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31所示,在多个(2个)线圈骨架11上分别卷绕线圈1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上侧轭部51和下侧轭部52包围可动触头29的结构,但也可以仅设置上侧轭部51及下侧轭部52中的任一方。而且,也可以不设置轭部本身。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结构可以适当组合。
另外,可动触头或固定端子、其他细微部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Claims (12)

1.一种接点装置,具备:接点块,其具有形成有固定接点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接点的可动触头;驱动块,其具有安装所述可动触头的驱动轴,且以使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驱动该可动触头,
所述接点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以沿着所述驱动轴的轴向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驱动轴,
所述接点装置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所述可动触头的抵接而限制该可动触头的沿着所述轴向的相对移动,
在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限制部之间形成有转动限制缓和部,该转动限制缓和部对所述限制部产生的所述可动触头的向所述轴向的相对转动的限制进行缓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限制部通过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而沿着所述轴向分离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以在俯视下将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的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分覆盖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是在所述可动触头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的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通过对所述可动触头及所述限制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通过与所述可动触头及所述限制部不同的不同构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形成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在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台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在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倾斜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缓和部在与所述可动触头或所述限制部对置的对置面具有曲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点块具备:
对所述可动触头向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的一侧施力的施力部;
在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固定接点抵接的状态下,至少配置在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轭部,
所述施力部具有施力端,该施力端位于比所述轭部的所述轴向另一侧的面靠所述轴向一侧的位置,且不经由所述轭部而使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可动触头。
12.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搭载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
CN201310741259.7A 2012-12-28 2013-12-27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3915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595A JP6064223B2 (ja) 2012-12-28 2012-12-28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12-288595 2012-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5294A true CN103915294A (zh) 2014-07-09
CN103915294B CN103915294B (zh) 2018-02-02

Family

ID=51016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1259.7A Active CN103915294B (zh) 2012-12-28 2013-12-27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96442B2 (zh)
JP (1) JP6064223B2 (zh)
CN (1) CN10391529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584A (zh) * 2015-04-13 2016-10-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CN107910228A (zh) * 2015-12-22 2018-04-1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US11574784B2 (en) * 2018-08-31 2023-02-07 Ls Electric Co., Ltd. Direct current rela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59523B2 (en) * 2010-07-16 2015-06-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apparatus
JP5938745B2 (ja) * 2012-07-06 2016-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KR20150046026A (ko) * 2012-08-23 2015-04-29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점 장치
WO2014208098A1 (ja) * 2013-06-28 2014-12-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KR101846224B1 (ko) * 2014-07-11 2018-04-06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기
KR200486468Y1 (ko) * 2014-09-29 2018-07-0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DE102014116139A1 (de) * 2014-11-05 2016-05-12 Epcos Ag Induktives Bauelement
JP5835510B1 (ja) * 2014-11-10 2015-1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KR101943364B1 (ko) * 2015-04-23 2019-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기
CN105489449B (zh) * 2016-02-05 2018-10-1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直流电磁继电器可旋转接触结构
CN105895452B (zh) * 2016-05-27 2017-11-10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密封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JP6702063B2 (ja) * 2016-07-29 2020-05-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648683B2 (ja) * 2016-12-26 2020-02-14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0950402B2 (en) * 2017-10-17 2021-03-16 Solarbos, Inc. Electrical contactor
EP4300534A3 (en) * 2018-11-09 2024-02-21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KR102324516B1 (ko) * 2019-05-29 2021-11-10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직류 릴레이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71770A (en) * 1968-05-27 1971-03-23 Lucas Industries Ltd Improved solenoid having pin and socket connections to the solenoid winding
JPH0355714A (ja) * 1989-07-22 1991-03-11 Tatsut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電線への文字・記号表示方法
US5394128A (en) * 1991-03-28 1995-02-28 Kilovac Corporation DC vacuum relay device
CN1144392A (zh) * 1995-06-30 1997-03-05 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205111A (zh) * 1996-01-22 1999-01-13 西门子公司 电开关装置
CN201282083Y (zh) * 2008-09-19 2009-07-2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继电器
JP2010010056A (ja) * 2008-06-30 2010-01-14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1677044A (zh) * 2008-09-19 2010-03-24 厦门金合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高可靠长寿命的高压直流真空继电器
CN101939809A (zh) * 2008-02-29 2011-01-05 西门子公司 开关装置、组装或操作此开关装置的方法及包括此开关装置的电子装置
WO2012007802A1 (ja) * 2010-07-16 2012-01-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269387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株式会社电装 结合有触点位移限制构件的电磁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6512A (ja) 1984-05-22 1985-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可動接触子
JPS62140328A (ja) * 1985-12-16 1987-06-2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触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S643934A (en) 1987-06-25 1989-01-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H042425U (zh) 1990-04-20 1992-01-10
US5892194A (en) * 1996-03-26 1999-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with contact gap adjustment capability
JPH10308153A (ja) * 1997-05-08 1998-11-17 Nippon Yusoki Co Ltd コンタクタ型電磁リレー
US6911884B2 (en) * 2001-11-29 2005-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JP2005026182A (ja) * 2003-07-02 2005-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JP4325393B2 (ja) * 2003-12-22 2009-09-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KR100845539B1 (ko) * 2005-03-28 2008-07-10 마츠시다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점 장치
JP2006331756A (ja) 2005-05-25 2006-12-07 Hitachi Ltd 内燃機関始動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開閉装置
WO2007060945A1 (ja) * 2005-11-25 2007-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US7852178B2 (en) * 2006-11-28 2010-12-14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Hermetically sealed electromechanical relay
EP2860747B1 (en) * 2008-03-19 2016-11-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JP5163318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JP5163317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KR101004465B1 (ko) * 2008-09-05 2010-12-3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계전기
JP4757325B2 (ja) * 2009-04-28 2011-08-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補助回転式スタータの電磁スイッチ
KR101681591B1 (ko) * 2010-01-25 2016-12-0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기
JP5573250B2 (ja) * 2010-03-09 2014-08-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WO2011115050A1 (ja) * 2010-03-15 2011-09-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KR101072629B1 (ko) * 2010-10-15 2011-10-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소음 저감형 전자식 개폐기
KR101072627B1 (ko) * 2010-10-15 2011-10-13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기의 가동접점 조립체
KR101072630B1 (ko) * 2010-10-15 2011-10-1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소음 저감형 전자식 개폐기
KR101190854B1 (ko) * 2010-10-15 2012-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JP5829616B2 (ja) * 2010-11-01 2015-12-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711044B2 (ja) * 2010-12-02 2015-04-30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電磁接触器のガス封止方法及び電磁接触器の製造方法
WO2012128072A1 (ja) * 2011-03-22 2012-09-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2012199109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電磁開閉装置
JP5727861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13187134A (ja) * 2012-03-09 2013-09-19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5990028B2 (ja) * 2012-04-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JP5981760B2 (ja) * 2012-04-27 2016-08-3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6037730B2 (ja) * 2012-08-31 2016-12-0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078434B2 (ja) * 2013-08-08 2017-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ソレノイ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71770A (en) * 1968-05-27 1971-03-23 Lucas Industries Ltd Improved solenoid having pin and socket connections to the solenoid winding
JPH0355714A (ja) * 1989-07-22 1991-03-11 Tatsut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電線への文字・記号表示方法
US5394128A (en) * 1991-03-28 1995-02-28 Kilovac Corporation DC vacuum relay device
CN1144392A (zh) * 1995-06-30 1997-03-05 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205111A (zh) * 1996-01-22 1999-01-13 西门子公司 电开关装置
CN101939809A (zh) * 2008-02-29 2011-01-05 西门子公司 开关装置、组装或操作此开关装置的方法及包括此开关装置的电子装置
JP2010010056A (ja) * 2008-06-30 2010-01-14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CN201282083Y (zh) * 2008-09-19 2009-07-2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继电器
CN101677044A (zh) * 2008-09-19 2010-03-24 厦门金合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高可靠长寿命的高压直流真空继电器
WO2012007802A1 (ja) * 2010-07-16 2012-01-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269387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株式会社电装 结合有触点位移限制构件的电磁开关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584A (zh) * 2015-04-13 2016-10-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CN107910228A (zh) * 2015-12-22 2018-04-13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7910228B (zh) * 2015-12-22 2019-09-10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US11574784B2 (en) * 2018-08-31 2023-02-07 Ls Electric Co., Ltd. Direct current re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84366A1 (en) 2014-07-03
JP6064223B2 (ja) 2017-01-25
CN103915294B (zh) 2018-02-02
US9196442B2 (en) 2015-11-24
JP2014130771A (ja) 201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5294A (zh)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5359243A (zh)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5556633A (zh) 电磁继电器
US9269507B2 (en) Spring load adjustment structure of contact device and spring load adjustment method of contact device
CN110164738B (zh) 电磁继电器
EP2442343A2 (en) Movable contact assembly of electromagnetic switch
US8642906B2 (en) Relay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2543586B (zh) 降噪型电磁开关
US2015021398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935716B2 (en) Relay
CN104620348A (zh) 触点装置
CN202549738U (zh)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US1156287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75675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modification of drive shaft or movable iron core
CN111164722A (zh) 触点装置和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JP6945171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4203784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JP6551830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CN220172016U (zh) 永磁驱动模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CN104704593B (zh) 电磁接触器
JP5930095B1 (ja) 電磁駆動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CN116613030A (zh) 永磁驱动模组及应用其的继电器
JP2014041778A (ja) 接点装置
JP2014203783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JP2015046275A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21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