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3015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3015A
CN103853015A CN201310610884.8A CN201310610884A CN103853015A CN 103853015 A CN103853015 A CN 103853015A CN 201310610884 A CN201310610884 A CN 201310610884A CN 103853015 A CN103853015 A CN 1038530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fixing member
paper
control
det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08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3015B (zh
Inventor
大西泰造
藤井诚
山野美帆
西埜植一纪
松本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853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3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3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3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其形成夹持纸张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加热、加压经过所述定影辊隙的纸张,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移动部,其使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温度检测部,其与定影部件的端部对应配置,与定影部件一起移动,检测端部的温度;控制部,其基于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一移动控制和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定影部件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定影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中,通过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对带电的感光体进行照射(曝光),在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从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像承载体)供应调色剂,静电潜像被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该调色剂像在直接或者经由中间转写带间接地转写到纸张之后,通过在定影部被加热、加压,在纸张形成图像。
定影部包括配置在纸张的定影面(调色剂像形成的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例如定影辊)和配置在纸张的背面(与定影面相反的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例如加压辊)。通过背面侧支承部件压接在定影面侧部件,形成夹持纸张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在下面,将定影面侧部件和背面侧支承部件统称为定影部件。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多张相同尺寸的纸张上连续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在纸张宽度方向(与纸张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纸张和定影辊隙的相对位置总是相同,则由于纸张的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边缘,在定影部件(特别是定影面侧部件)上产生边缘伤。该边缘伤成为恶化图像品质的重要原因。
作为防止边缘伤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使定影部在纸张宽度方向上摇动,使纸张宽度方向的纸张和定影辊隙的相对位置周期地变化。
此外,由于在图像形成中使用各种尺寸的纸张,所以定影部件的过纸部分(纸张经过的部分)和非过纸部分(纸张不经过的部分,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因使用的纸张而变得不一样。例如,在使用小尺寸的纸张的情况下是非过纸部分,而在使用大尺寸的纸张的情况下则变成过纸部分。另一方面,定影部件的非过纸部分由于没有朝向纸张的热传导,所以温度比过纸部分上升。因此,如果在进行向小尺寸的纸张的图像形成之后,再进行向大尺寸的纸张的图像形成,则定影部件的纸张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不均匀,产生定影不均、褶皱,或者由于过加热发生热偏移(ホットオフセット)。
作为防止在定影时成为非过纸部分的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上升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基于定影部件的温度,使定影部向宽度方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
在下面,将定影部向一方向移动的动作称为定影部的“移动”,特别是,将定影部周期地往返的动作称为定影部的“摇动”。
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技术方案,其能够结合并适用为了作为边缘伤对策的定影部的摇动和基于定影部件的温度的定影部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12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753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182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以往,没有提出过既能够防止定影部件的边缘伤的产生,又能够谋求温度的均匀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即,专利文献1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仅是摇动定影部,并没有考虑定影部件的温度分布,所以伴随着定影部的摇动,定影部件的温度(特别是端部的温度)有可能变得不均匀。
专利文献2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定影部件的温度使定影部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所以过纸区域变化,应该也能够防止边缘伤的产生。但是,因为在该状态下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所以不能充分地防止边缘伤的产生。
此外,专利文献1、2所述的技术均是在纸张不通过定影辊隙的非过纸时进行,所以即使并用两者,也要使任一方的功能成为优先,所以不能充分地发挥另一方的功能。
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以在定影部件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作为前提的基础上,优先进行基于定影部件的温度的定影部的移动,所以用于防止边缘伤的产生的定影部的摇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专利文献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并没有考虑定影部件的温度分布(特别是非过纸部分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所以难以谋求定影部件的温度的均匀化。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其能够防止在定影部件的边缘伤的产生,并且能够谋求温度的均匀化,能够谋求图像品质的提高。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影部件,其形成夹持纸张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加热、加压经过所述定影辊隙的纸张,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
移动部,其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
温度检测部,其与所述定影部件的端部对应配置,与所述定影部件一起移动,检测所述端部的温度;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定影部件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其形成利用定影部件夹持纸张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使纸张经过所述定影辊隙,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
基于被检测的所述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定影部件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基于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以适当切换的方式执行第一移动控制和第二移动控制,所以能够防止在定影部件产生边缘伤,并且能够谋求温度的均匀化,能够谋求图像品质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部的详细的图。
图4是表示定影部的摇动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部的详细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写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了纵型串列方式,所述方式为:在中间转写带421的移动方向(竖直方向)上直列配置了与YMCK的4色对应的感光鼓413,以一圈的顺序向中间转写带421依次转写各色调色剂像。
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鼓413上的Y(黄)、M(品红)、C(青绿)、K(黑)的各色调色剂像转写(一次转写)到中间转写带421,在中间转写带421上重合四色的调色剂像之后,转写(二次转写)到纸张S,由此形成图像。
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搬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ROM(Read OnlyMemory)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103等。CPU101根据处理内容从ROM102读出程序,在RAM103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作,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此时,参照存储在记忆部72的各种数据。记忆部72例如由非散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此外,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图形数据,基于所述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S形成图像。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的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包括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将载置在原稿盘的原稿D通过搬送机构进行搬送,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将载置于原稿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括双面)连续地一起读取。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搬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于接触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通过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向控制部100输出。
图像处理部30包括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线路等,所述数字图像处理根据初期设定或者用户设定进行。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灰度补正数据(灰度补正表格)进行灰度补正。此外,除了灰度补正之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颜色补正、阴影补正等各种补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41、中间转写单元42以及二次转写单元43等,所述图像形成单元41基于输入图像数据,用于形成通过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41由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构成。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为了图示以及说明的方便,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共同的结构要素,在需要分别区分的情况下,在符号上添加Y、M、C、K进行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结构要素标注符号,对其它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结构要素则省略了符号。
图像形成单元41包括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例如是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坯管)的周面依次层叠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发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
电荷发生层由将电荷发生材料(例如酞花青颜料(フタロシアニン顔料))分散在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ポリカーボネイト))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由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是将空穴输送性材料(电子提供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在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ポリカーボネイト樹脂))而成,将在电荷发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通过控制部100控制供应到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用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电流,感光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
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鼓413的电荷发生层产生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由此,感光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收容了各色成分的显影剂(例如,由小粒径的调色剂和磁性体组成的二组分显影剂),通过在感光鼓413的表面附着各色成分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除去一次转写之后残存在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写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写单元42具有中间转写带421、一次转写辊422、包括备用辊423A的多个支承辊423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写带421由环状带构成,在多个支承辊423以环状架设。在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由从动辊构成。通过作为驱动辊的支承辊423旋转,中间转写带421向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移动。通过中间转写带421被一次转写辊422压接在感光鼓413,各色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写带421依次重合而被一次转写。
二次转写单元43例如具有二次转写辊431。二次转写单元43也可以是在包括二次转写辊的多个支承辊上以环状架设二次转写带的结构。
经由中间转写带421,通过二次转写辊431压接在备用辊423A,形成转写辊隙(转写部)。在纸张S经过该转写辊隙时,承载在中间转写带421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写到纸张S上。具体地,通过将与调色剂反极性的电压(转写偏压)施加在二次转写辊431,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写到纸张S上。转写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朝向定影部60被搬送。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写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除去在二次转写之后残存在中间转写带421的表面的转写残留调色剂。
通过使被搬送的纸张S在定影辊隙加热、加压,定影部60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上。定影部60在定影器F内作为单元被配置。在定影器F内也可以配置空气分离单元,所述空气分离单元通过喷吹空气,从定影面侧部件61或者背面侧支承部件62分离纸张S。
定影部60具有配置在纸张的定影面(形成调色剂像的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61、配置在纸张的背面(与定影面相反的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62以及加热源63等。通过背面侧支承部件62压接在定影面侧部件61,形成夹持纸张S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
在图1所示的定影部60适用所谓的带加热方式。即,架设在定影辊64以及加热辊65的环状的定影带成为定影面侧部件61。此外,在定影部60中,背面侧支承部件62由加压辊构成。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62的加压辊被压接分离部66(参照图2)压接在作为定影面侧部件61的定影带上。
加热源63例如由卤素灯、电阻发热体等构成,内置于加热辊65。此外,加热源63也可以采用电磁感应加热(IH:Induction Heating)方式。
加热辊65被加热源63加热,其结果是,作为定影面侧部件61的定影带在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定影温度(例如170℃)被均匀加热。定影温度是指供应在纸张S上熔融调色剂所需的热能的温度,因图像形成的纸张S的纸张种类而不同。
定影带61、加压辊62、压接分离部66以及加热源63等的驱动控制由控制部100进行。
此外,定影部6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说明,例如也可以由定影辊构成定影面侧部件61,还可以由加压带或者加压垫构成背面侧支承部件62。
下面,将定影面侧部件61和背面侧部件62统称为定影部件FM而进行说明。
纸张搬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第一搬送部53以及第二搬送部57等。
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盘单元51a~51c,基于基重、尺寸等被识别的纸张S(普通纸、特种纸)按预先设定的每个种类被收容。
第一搬送部53具有包括中间搬送辊部54、环形辊部55以及定位辊部56的多个搬送辊部,将从供纸部51或者第二搬送部57供应的纸张S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0的转写部。在通过第一搬送部53搬送的过程中,纸张S的倾斜以及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被补正。
第二搬送部57包括配置有多个搬送辊部的转向路径58以及背面用搬送路59。第二搬送部57将纸张S暂时搬送到转向路径58之后,通过进行转向而搬送到背面用搬送路59,反转纸张S,供应到第一搬送部53(环形辊部55的上游)。
在通过第一搬送部53被搬送来的纸张S经过转写辊隙时,中间转写带421的调色剂像在纸张S的一侧的面(图像形成面)被一并二次转写,在定影部60实施定影处理。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被具有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
图3是表示定影部60的摇动机构的图。如图3所示,由定影面侧部件61和背面侧支承部件62构成的定影部件FM以及构成定影部60的其他部件被固定在筐体框架65。定影部60载置于基底部件(省略图示),在纸张宽度方向上被可移动地支承。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将定影部60向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移动部81、检测定影部件FM的端部温度的温度检测部82。
在定影部60(筐体框架65)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在图3中是左侧),抵接配置有偏心凸轮811,在另一端侧(在图3中是右侧)抵接配置有施力部件812。偏心凸轮811与驱动马达(省略图示)连接,以旋转轴811a为中心进行旋转。偏心凸轮811(驱动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控制由控制部100进行。施力部件812朝向偏心凸轮811侧对定影部60施力。
即,在这里,由偏心凸轮811、施力部件812以及驱动马达(省略图示)构成移动部81。此外,作为移动部81,也能够采用齿轮齿条机构。
通过偏心凸轮811以旋转轴811a为中心进行旋转,定影部60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参照图4)。例如,如果偏心凸轮811从图3所示的基准状态逆时针旋转,则与基准状态相比,定影部60向左侧移动(参照图4A)。此外,例如,如果偏心凸轮811从图3所示的基准状态顺时针旋转,则与基准状态相比,定影部60向右侧移动(参照图4B)。即,通过偏心凸轮811以旋转轴811a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基准状态作为摇动中心,定影部60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在规定的范围摇动。
在定影部60处于图3所示的基准状态时,纸张S被搬送,而经过定影部件FM的纸张宽度方向中央部。即,在基准状态,定影部件FM的纸张宽度方向中央部成为与纸张S的过纸区域对应的过纸部分PF,两端部成为与纸张S的非过纸区域对应的非过纸部分NPF1、NPF2。考虑热能向纸张S传递而进行定影部件FM的过纸部分PF的温度控制,考虑向纸张S的热能的传递少而进行定影部件FM的非过纸部分NPF的温度控制。
在此,如果定影部60向纸张宽度方向移动,则定影部件FM的过纸部分PF、非过纸部分NPF1、NPF2改变。即,在基准状态下成为过纸部分PF和非过纸部分NPF1、NPF2的边界B1、B2的附近的部分,随着定影部60的移动,成为过纸部分PF,或者非过纸部分NPF1、NPF2。因此,在过纸部分PF和非过纸部分NPF1、NPF2的边界B1、B2的附近,利用加热源63的温度控制可能不够及时,有可能变成有损定影性能的、不适合定影处理的温度。
此外,在定影部60中,为了将来自定影器F或者从定影器F送出的纸张S的热(也有包含水蒸气的情况)向外部放出,通常,形成利用风扇马达和空气管道等的规定的空气流动。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本体背面(在图1中的纸面里侧、在图3中的右侧)设有排气口的情况下,在图3所示的定影部60从左侧朝向右侧形成空气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温度变得容易下降,而在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温度变得容易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温度检测部82检测定影部件FM的端部的温度,基于其检测结果进行定影部60的移动控制,使定影部件FM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温度检测部82例如固定在筐体框架65,在定影部60移动时一起移动。即,不管有没有定影部60的移动,温度检测部82检测定影部件FM的规定部位的温度。
温度检测部82可以是热敏电阻、热电偶等的接触式,也可以是NC传感器等的非接触式。此外,可以基于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结果,进行加热源63的驱动控制。
在这里,温度检测部82与定影部件FM的一端部(在图3中是左端部)对应地配置。通常,在定影部件FM的另一端部(在图3中是右端部)的温度变化可以认为与一端部的温度变化相反,所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仅与定影部件FM的一端部对应而配置温度检测部82。
在这里,定影部件FM的端部是指,总是或者因定影部60的移动而暂时地成为非过纸部分或者过纸部分的部分。优选地,温度检测部82被配置在基准状态中的过纸部分PF和非过纸部分NPF1、NPF2的边界(在这里是边界B1)附近。由此,能够准确地检测伴随着定影部60的移动而在热能的传递状态变化的部分的定影部件FM的温度变化。
优选地,温度检测部82构成为:能够基于用于图像形成的纸张S的纸张宽度信息,调整纸张宽度方向的位置。这是因为,如果固定配置温度检测部82,则温度检测部82和纸张端部的相对位置(距离)根据纸张尺寸(纸张宽度)变动,有可能无法根据纸张种类准确地测定基准状态下的过纸部分PF和非过纸部分NPF1、NPF2的边界B1、B2附近的温度。即,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即使用于图像形成的纸张S的纸张宽度变化,也能够准确地测定在基准状态的过纸部分PF和非过纸部分NPF1、NPF2的边界B1、B2附近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边缘伤的对策,进行使定影部60以一定周期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第一移动控制。此外,为了谋求定影部件FM的温度的均匀化,进行基于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结果使定影部60在纸张宽度方向移动的第二移动控制。具体地,通过控制部100进行图5所示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选择性地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5所示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例如伴随着图像形成处理开始,通过CPU101执行存储在ROM102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方便,温度检测部82被配置成检测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参照图3),而且定影部件FM的定影温度是170℃。
在图5的步骤S101中,控制部100获得利用温度检测部82检测的检测温度T(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如果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则与温度检测部82对应的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靠近过纸区域(根据情况也可能成为过纸区域),或者从过纸区域远离,所以利用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温度T发生变化。具体地,如果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靠近过纸区域,则由于向纸张S传递的热能增大,所以检测温度T降低,如果从过纸区域远离,则由于向纸张S传递的热能减少,所以检测温度T上升。
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100判定检测温度T是否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规定的温度范围是指为了作出以下判断而设定的温度范围:即使定影部60移动,是否也能够将定影部件FM的过纸部分PF的温度保持在定影温度附近(例如,定影温度170℃±5℃)。在定影温度是170℃的情况下,规定的温度范围设定为165℃~190℃。即,如果检测温度T在165℃~190℃的范围内,则不管定影部60向哪一方向移动,定影部件FM的过纸部分PF的温度都保持为定影温度±5℃,如果不足165℃或者超过190℃,则当定影部FM向任一方向移动,过纸部分PF的温度有可能处于定影温度±5℃的范围之外。
在判定检测温度T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这里是165℃~190℃)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移到步骤S103的处理而进行第一移动控制,在判定检测温度T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104而进行第二移动控制。由此,高效地,能够在防止定影部件产生边缘伤的同时,谋求温度的均匀化,谋求图像品质的提高。
在检测温度T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步骤S102中的“YES”)下,在步骤S103,控制部100进行第一移动控制。即,判定即使定影部60移动,过纸部分PF的温度也保持在定影温度附近,所以进行为了防止边缘伤的产生的第一移动控制。
在第一移动控制中,定影部60在图4所示的摇动范围内以一定周期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
在第一移动控制中,优选地,定影部60的移动动作在纸张S不经过定影辊隙的非过纸时(所谓的纸间)进行。这是因为,如果在过纸时移动定影部60,则在纸张S产生扭曲,有可能产生由纸皱导致的过纸不良或者图像错位导致的图像噪声。此外,在非过纸时进行定影部60的移动动作的情况下,能够将定影部60的移动速度设定为比第二移动控制的移动速度高的速度(例如,1.0mm/sec)。由此,能够大幅改变纸张宽度方向上纸张和定影辊隙的相对位置,所以能够高效地防止边缘伤的产生。
在检测温度T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步骤S102中的“NO”)下,在步骤S104,控制部100判定检测温度T是否比下限温度TL(在这里是165℃)低,即,检测温度T是否低于下限温度TL而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是否超过上限温度TU而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外。接着,在控制部100判定检测温度T比下限温度TL低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105的处理,在判定检测温度T比下限温度TL高,即,检测温度T比上限温度TU(在这里是190℃)高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106的处理。
例如,在定影部60比图3所示的基准状态更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下,对于定影部件FM,纸张S相对地向左端部侧过纸,即,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靠近过纸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向纸张S传递的热能增大,所以有可能发生检测温度T低于下限温度TL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定影部60比图3所示的基准状态更向左侧移动的情况下,对于定影部件FM,纸张S相对地向右端部侧过纸,即,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从过纸区域远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向纸张S传递的热能减少,发生检测温度T超过上限温度TU的现象。
在检测温度T低于下限温度TL的情况(在步骤S104中的“YES”)下,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100向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上升的方向移动定影部60。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上升的方向是指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从过纸区域远离的方向,在这里是左侧。在定影部60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下,移动方向将被反转,在定影部60向左侧移动的情况下,移动方向不变。
如果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从过纸区域远离,则由于从加热源63供应的热能变得比被纸张S夺去的热能大,所以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降低被抑制。而且,通过反复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立即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如果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返回到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则通过下次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进行第一移动控制。
在定影部60向右侧移动而检测温度T不到下限温度TL时,如果进一步向右侧移动,则向纸张S传递的热能有可能不足,发生定影不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进行步骤S105的第二移动控制,所以能够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
在这里,优选地,在步骤S105的第二移动控制中的定影部60的移动动作也可以在纸张S经过定影辊隙的过纸时进行。由此,能够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在短时间上升到规定的温度范围。此时,第二移动控制的移动速度被设定成不在纸张S产生扭曲的程度的低速(例如,0.2mm/sec)。此外,在第二移动控制中,在无需考虑纸张S的扭曲的非过纸时,也可以将移动速度设定为高速(例如,1.0mm/sec)。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边缘伤的产生,并且,能够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更高效地上升。
进一步地,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结果和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乖离量(检测温度T和下限温度TL的温度差)来设定定影部60的移动速度。例如,如表1所示,设定为:随着利用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温度T和下限温度TL(在这里是165℃)的乖离量变大而变成高速。此外,在通过进行第二移动控制而检测温度T上升的情况下,设定为:与此时的检测温度T对应的移动速度(比刚刚之前的移动速度低的速度)。由此,在防止纸张S的扭曲的同时,能够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更高效地上升。这在即使进行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也不发生改善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表1]
检测温度[℃] ~161 161~162 162~163 163~164 164~165
移动速度[mm/sec] 1.0 0.8 0.6 0.4 0.2
在检测温度超过上限温度TU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是“NO”),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100向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下降的方向移动定影部60。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下降的方向是指,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靠近过纸区域的方向,在这里是右侧。在定影部60向左侧移动着的情况下,移动方向反转,在定影部60向右侧移动着的情况下,移动方向不变。
如果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靠近过纸区域,则由于被纸张S夺去的热能变得比从加热源63供应的热能大,所以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上升被抑制。而且,由于所述第二移动控制被反复进行,所以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立即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如果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返回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则通过下次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来进行第一移动控制。
在定影部60向左侧移动而检测温度超过上限温度TU时,如果进一步向左侧移动,则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上升过度,在之后移动方向反转时,有可能发生热偏移。此外,如果定影部件FM的温度保持为高温,则定影部件FM(特别是橡胶部件、粘接界面)的耐久性加速劣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进行步骤S106的第二移动控制,能够防止这样的问题产生。
与步骤S105的第二移动控制相同地,优选地,在步骤S106的第二移动控制中的定影部60的移动动作也可以在纸张S经过定影辊隙的过纸时进行。由此,能够在短时间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下降到规定的温度范围。此时,在第二移动控制中的移动速度被设定成不在纸张S产生扭曲的程度的低速(例如,0.2mm/sec)。此外,在第二移动控制中,在无需考虑纸张S的扭曲的非过纸时,也可以将移动速度设定为高速(例如,1.0mm/sec)。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定影部件FM的边缘伤的产生,并且,能够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更高效地下降。
进一步地,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结果与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乖离量(检测温度T和上限温度TU的温度差)来设定定影部60的移动速度。例如,如表2所示,设定为:随着利用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温度T和上限温度TU(在这里是190℃)的乖离量变大而变成高速。此外,在通过进行第二移动控制而检测温度T下降的情况下,设定为:与此时的检测温度T对应的移动速度(比刚刚之前的移动速度低的速度)。由此,在防止纸张S的扭曲的同时,能够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更高效地下降。这在即使进行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也不发生改善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表2]
检测温度[℃] 190~195 195~200 200~205 205~210 210~
移动速度[mm/sec] 0.2 0.4 0.6 0.8 1.0
此外,如图4B所示,通过步骤S105的第二移动控制,在定影部60向右侧移动到摇动范围的限度为止之后,或者,如图4A所示,通过步骤S106的第二移动控制,在定影部60向左侧移动到摇动范围的限度为止之后,在该状态下被保持规定的时间。在检测温度T经过规定时间也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异常,停止图像形成处理。
此外,在步骤S105、S106的第二移动控制中,控制部100可以根据从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结果算出的、与规定时间对应的温度变化量,增减移动速度。由此,能够使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高效地恢复到规定的温度范围内。
具体地,在检测温度T刚好变得低于下限温度TL之前,或者,在检测温度T刚好超过上限温度TU之前,在与规定时间对应的温度变化量ΔT大的情况(例如,ΔT>0.8℃/sec)下,将第二移动控制的移动速度设定为高速(例如,0.4mm/sec),在与规定时间对应的温度变化量ΔT小的情况(例如,ΔT<0.8℃/sec)下,将第二移动控制的移动速度设定为低速(例如,0.2mm/sec)。
这样,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定影部件FM,其形成夹持纸张S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加热、加压经过该定影辊隙的纸张S,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移动部81,其使定影部件FM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温度检测部82,其与定影部件FM的端部对应配置,与定影部件FM一起移动,检测定影部件FM的端部的温度;控制部100,其基于温度检测部82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定影部件FM在纸张宽度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摇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定影部件FM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定影部件FM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适当地切换执行定影部60的第一移动控制和第二移动控制,能够通过第一移动控制防止在定影部件FM产生边缘伤,并且,通过第二移动控制谋求在定影部件FM的温度的均匀化,谋求图像品质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常,可以认为在定影部件FM的另一侧的端部(在图3中是右端部)的温度变化是与一侧的端部的温度变化相反的变化,所以仅与定影部件FM的一端部对应而配置了温度检测部82。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如果左端部的温度不在温度范围之外,则不能进行第二移动控制。
对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与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对应而配置第一温度检测部82A,与右端部对应而配置第二温度检测部82B。由此,在仅是定影部件FM的一端部成为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
优选地,温度检测部82A、82B配置在基准状态的过纸部分PF和非过纸部分NPF1、NPF2的边界B1、B2附近。由此,能够准确地检测伴随着定影部60的移动而热能的传递状态发生变化的部分的、定影部件FM的温度变化。此外,其他部分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7所示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例如,伴随着图像形成处理开始,通过CPU101执行存储在ROM102的规定的程序而实现。此外,在图7的定影移动控制处理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
在图7的步骤S201中,控制部100获得在第一温度检测部82A检测的第一检测温度TA以及利用第二温度检测部82B检测的第二检测温度TB
在步骤S202中,控制部100判定第一检测温度TA是否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这里是165℃~190℃)。然后,在判定为第一检测温度TA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移到步骤S203的处理,在判定为第一检测温度TA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204的处理。
在步骤S203中,控制部100判定第二检测温度TB是否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这里是165℃~190℃)。然后,在判定为第二检测温度TB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移到步骤S205的处理,在判定为第二检测温度TB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206的处理。
与步骤S203相同地,在步骤S204中,控制部100判定第二检测温度TB是否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这里是165℃~190℃)。然后,在判定为第二检测温度TB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移到步骤S207的处理,在判定为第二检测温度TB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208的处理。
在第一检测温度TA以及第二检测温度TB均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202中是“YES”→步骤S203中是“YES”),在步骤S205,控制部100进行第一移动控制。即,由于能够判断即使定影部60移动,过纸部分PF的温度也保持在定影温度附近,所以进行为了防止边缘伤的产生的第一移动控制。
在第一检测温度TA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第二检测温度TB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步骤S202中是“YES”→步骤S203中是“NO”),在步骤S206,控制部100根据第二检测温度TB进行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与图5的步骤S104~S106相同。
即,在第二检测温度TB低于下限温度TL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定影部60向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上升的方向移动。此时的移动速度被控制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反复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
此外,在第二检测温度TB超过上限温度TU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定影部60向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下降的方向移动。通过反复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
此外,通过步骤S206的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但是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变化成为与右端部的温度变化相反的变化。因此,在第二检测温度TB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前,第一检测温度TA有可能变成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在步骤S208中的第二移动控制。
在第一检测温度TA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第二检测温度TB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202中是“NO”→在步骤S204中是“YES”),在步骤S207,控制部100根据第一检测温度TA进行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也包括移动速度的控制)与图5的步骤S104~S106相同。
即,在第一检测温度TA低于下限温度TL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定影部60向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上升的方向移动。此时的移动速度被控制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反复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
此外,在第一检测温度TA超过上限温度TU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定影部60向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下降的方向移动。通过反复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
此外,通过步骤S207的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的温度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但是定影部件FM的右端部的温度变化成为与左端部的温度变化相反的变化。因此,在第一检测温度TA恢复至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前,第二检测温度TB有可能变成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在步骤S208中的第二移动控制。
在第一检测温度TA以及第二检测温度TB均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的情况下(在步骤S202中是“NO”→在步骤S204中是“NO”),在步骤S208中,控制部100根据第一检测温度TA或者第二检测温度TB进行第二移动控制。在根据第一检测温度TA进行第二移动控制的情况下,与步骤S207的处理相同,在根据第二检测温度TB进行第二移动控制的情况下,与步骤S206的处理相同。
在这里,根据第一检测温度TA和第二检测温度TB的哪一个进行第二移动控制,是预先设定的。
例如,设定为:在第一检测温度TA和第二检测温度TB之中,根据超过上限温度TU而成为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的一方的检测温度进行第二移动控制。在以定影部件FM的耐久性的劣化防止为优先的情况下,所述设定是有用的。
此外,例如设定为:在第一检测温度TA和第二检测温度TB之中,根据超过下限温度TL而成为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外的一方的检测温度进行第二移动控制。在以定影部60的定影性能的确保为优先的情况下,所述设定是有用的。
此外,例如设定为:在第一检测温度TA和第二检测温度TB之中,根据与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乖离量(检测温度T和下限温度TL的温度差)大的一方的检测温度进行第二移动控制。在谋求定影部件FM的温度的均匀化的情况下,所述设定是有用的。
此外,在通过步骤S208的第二移动控制,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或者右端部的一方的温度恢复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06或者步骤S207的第二移动控制。
此外,虽然由于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右端部的温度变化显示相反的变化,所以很难假定第一检测温度TA和第二检测温度TB均超过上限温度TU或者低于下限温度TL,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与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乖离量大的一方的检测温度进行第二移动控制。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定影部件FM,其形成夹持纸张S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加热、加压经过所述定影辊隙的纸张S,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移动部81,其使定影部件FM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温度检测部82A、82B,其与定影部件FM的端部对应配置,与定影部件FM一起移动,检测定影部件FM的端部的温度;控制部100,其基于温度检测部82A、82B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定影部件FM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摇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定影部件FM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定影部件FM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在定影部60适当地切换执行第一移动控制和第二移动控制,所以能够通过第一移动控制防止在定影部件FM的边缘伤的产生,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移动控制谋求在定影部件FM的温度的均匀化,能够谋求图像品质的提高。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温度检测部由在定影部件FM的左端部对应配置的第一温度检测部82A和在右端部配置的第二温度检测部82B构成,基于第一检测温度TA(第一温度检测部82A的检测结果)或者第二检测温度TB(第二温度检测部82B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二移动控制。
由此,在仅是定影部件FM的一端部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即,第二移动控制变得在早期开始,对于谋求定影部件FM的温度的均匀化是有用的。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由发明人创造的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变更。
例如,可以将实施方式中的温度检测部82(82A、82B)固定在用于图像形成的最大尺寸的纸张的过纸区域之外而进行配置。与过纸范围内相比,由于非过纸部温度的允许范围宽,所以在充分发挥作为纸张的边缘伤对策的第一移动控制的效果的同时,能够进行最低限度的温度控制(防止下次打印时的热偏移、光泽噪声等的对策、用于抑制等待时间的温度控制)。
应该认识到,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均是示例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而不是上述的说明,且包含在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0图像读取部 20操作显示部 30图像处理部 40图像形成部 50纸张搬送部 60定影部 61定影面侧部件 62背面侧支承部件63加热源 81移动部 82、82A、82B温度检测部 100控制部 F定影器 FM定影部件 PF过纸部分 NPF1、NPF2非过纸部分

Claims (1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影部件,其形成夹持纸张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加热、加压经过所述定影辊隙的纸张,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
移动部,其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
温度检测部,其与所述定影部件的端部对应配置,与所述定影部件一起移动,检测所述端部的温度;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定影部件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处于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一移动控制,在利用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处于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外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超过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的情况下,使所述定影部件向配置有该温度检测部的所述端部的温度下降的方向移动,在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低于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温度的情况下,使所述定影部件向配置有该温度检测部的所述端部的温度上升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纸张经过所述定影辊隙的过纸中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定影部件的移动方向,并且,控制所述定影部件的移动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和与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乖离量,设定所述定影部件的移动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基于与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算出的规定时间对应的温度变化量,增减所述移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配置在边界的附近,所述边界是基准状态下纸张经过的过纸部分和纸张不经过的非过纸部分的边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一端部的第一温度检测部和配置在另一端部的第二温度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或者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中,所述控制部基于超过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的一方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中,所述控制部基于低于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温度的一方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中,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所述规定的温度范围的乖离量大的一方的检测结果进行所述第二移动控制。
13.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形成通过定影部件夹持纸张而进行搬送的定影辊隙,通过加热、加压经过所述定影辊隙的纸张,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
基于被检测到的所述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进行第一移动控制或者第二移动控制,所述第一移动控制以一定周期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控制使所述定影部件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使所述定影部件的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
CN201310610884.8A 2012-11-28 2013-11-26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3853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0015 2012-11-28
JP2012260015A JP5803885B2 (ja) 2012-11-28 2012-11-28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3015A true CN103853015A (zh) 2014-06-11
CN103853015B CN103853015B (zh) 2016-06-08

Family

ID=50773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0884.8A Active CN103853015B (zh) 2012-11-28 2013-11-26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37027B2 (zh)
JP (1) JP5803885B2 (zh)
CN (1) CN10385301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2235A (zh) * 2014-03-20 2015-09-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07613A (zh) * 2015-01-14 2017-08-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57253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450A (ja) * 1993-06-24 1995-0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725A (ja) * 2009-01-15 2010-07-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7032A (zh) * 2009-02-13 2010-08-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处理方法
CN101963777A (zh) * 2009-07-21 2011-02-0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22305A (ja) * 2009-07-15 2011-02-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287A (ja) * 2009-12-07 2011-06-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42468A1 (en) * 2009-12-11 2011-06-16 Teruhiko Fujik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12083510A (ja) * 2010-10-12 2012-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7133A (en) * 1989-07-07 1994-04-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ix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moisture dew on film
JP2006091224A (ja) 2004-09-22 2006-04-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47360B2 (ja) * 2007-11-02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像加熱装置
JP2009175344A (ja) 2008-01-23 2009-08-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87392B2 (ja) * 2008-08-18 2013-04-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5029B2 (ja) * 2012-02-14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450A (ja) * 1993-06-24 1995-0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725A (ja) * 2009-01-15 2010-07-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7032A (zh) * 2009-02-13 2010-08-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处理方法
JP2011022305A (ja) * 2009-07-15 2011-02-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63777A (zh) * 2009-07-21 2011-02-0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287A (ja) * 2009-12-07 2011-06-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42468A1 (en) * 2009-12-11 2011-06-16 Teruhiko Fujik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11123324A (ja) * 2009-12-11 2011-06-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083510A (ja) * 2010-10-12 2012-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2235A (zh) * 2014-03-20 2015-09-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32235B (zh) * 2014-03-20 2017-08-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07613A (zh) * 2015-01-14 2017-08-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7107613B (zh) * 2015-01-14 2019-12-2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572532A (zh) * 2017-03-10 2018-09-25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8572532B (zh) * 2017-03-10 2022-04-2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37027B2 (en) 2015-05-19
JP5803885B2 (ja) 2015-11-04
US20140147151A1 (en) 2014-05-29
CN103853015B (zh) 2016-06-08
JP2014106417A (ja) 2014-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87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28184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23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US10036990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veying control method
CN103853015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6483803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38233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0942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103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43718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0809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040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US9063490B2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3718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5223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427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揺動制御方法
JP74678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3500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2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66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6730A (ja)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0569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14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75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2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