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7226B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7226B
CN103847226B CN201310452040.5A CN201310452040A CN103847226B CN 103847226 B CN103847226 B CN 103847226B CN 201310452040 A CN201310452040 A CN 201310452040A CN 103847226 B CN103847226 B CN 1038472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reception
rib
mentioned
printing content
roller plat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20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7226A (zh
Inventor
城秀典
濑尾惠二
内野久美湖
外菌高峰
长岛祐己
大西宏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08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0469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094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363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47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7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7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7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其包括:壳体;卷存储部;压印辊;打印头,其被构造成在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打印内容接收层上执行期望的打印;分离板,其被构造成使分离材料层朝向压印辊的向下侧折返并从分离材料层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第一排出口,其被构造成排出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夹持辊,其被构造成与压印辊一起夹住分离材料层;第二排出口,其被构造成向壳体的外侧排出分离材料层;和第一肋部件,其被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的第一部分,并且被构造成能够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第一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第一部分在压印辊和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和在分离板的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的支撑位置之间。

Description

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打印内容接收带上执行打印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已知被构造成在包括打印内容接收层(标签)、粘合剂层和分离材料层的打印内容接收带(条形基片)上形成期望的打印内容的打印机(标签打印机)(例如参考JP,A,10-77015)。根据该打印机,在打印内容形成之后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向下折返,由此利用坚硬的打印内容接收层不能遵循折返路径的事实而从分离材料层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
当执行剥离时,当打印内容接收带的实际馈送路径从压印辊和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到分离位置是大致线性的时候,能够最有利地并且有效地实现剥离。根据这项现有技术,加压辊被设置于在压印辊和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的部分上方,并且该加压辊从上方按压被馈送通过这个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利用这种布置,在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是大致线性的情况下,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剥离是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根据现有技术,当如在前描述地使得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是大致线性的时候,加压辊仍然从上方接触打印内容接收带,从而可能地由于这种接触而引起馈送阻力增加和馈送障碍发生。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而不引起馈送阻力增加或者馈送障碍的打印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印机,其包括:被构造成构成设备外部框架的壳体;卷存储部,该卷存储部被设置于壳体的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并且被构造成以可旋转方式存储卷,所述卷围绕沿着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正交的第二水平方向的缠绕轴线缠绕打印内容接收带,打印内容接收带具有打印内容接收层、用于将打印内容接收层粘附到附着物的粘合剂层和被构造成覆盖粘合剂层的分离材料层;压印辊,该压印辊被构造成从下方接触从存储在卷存储部中的卷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并且在带宽度方向被设定为第二水平方向的带姿态中将打印内容接收带馈送到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打印头,该打印头被设置在压印辊的上方,并且被构造成在利用压印辊的驱动力被馈送通过在该打印头和压印辊之间的区域的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打印内容接收层上执行期望的打印;分离板,该分离板与压印辊相比被设置于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并且被构造成使打印内容接收带的分离材料层朝向压印辊的向下侧折返,并且从分离材料层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该打印内容接收带在打印内容接收层上经历打印头的打印内容形成并且被馈送到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第一排出口,该第一排出口被设置于壳体的与分离板相比处于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区域,并且被构造成向壳体的外侧排放被分离板剥离的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夹持辊,该夹持辊被设置在压印辊的下方,并且被构造成与压印辊一起夹住被分离板朝向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折返的分离材料层并且馈送分离材料层;第二排出口,该第二排出口被设置在壳体的与第一排出口相比在向下侧上的区域中,并且被构造成向壳体的外侧排放由夹持辊馈送的分离材料层;和第一肋部件,该第一肋部件被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的第一部分,并且被构造成能够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第一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该第一部分在压印辊和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和在分离板的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的支撑位置之间。
本发明的打印机包括在壳体的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例如向后侧)上的卷存储部。包括打印内容接收层、粘合剂层和分离材料层的打印内容接收带被从存储在卷存储部中的卷馈出。压印辊从下方接触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并且将带馈送到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例如向前侧)。打印头被设置在压印辊上方,从而夹住打印内容接收带,并且在如上所述地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打印内容接收层上执行期望的打印。在打印内容接收层上的打印内容形成之后打印内容接收带被进一步馈送到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例如向前侧)并且到达分离板。在分离板处,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朝向压印辊的向下侧(和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折返。利用这种折返,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被从分离材料层剥离。被从分离材料层剥离的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被从第一排出口排放到壳体的外侧,该第一排出口与分离板相比进一步位于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向前侧)上。在剥离之后折返到压印辊下方的分离材料层在设置在压印辊下方的夹持辊和压印辊之间被夹住,并且被进一步馈送,并且然后被从第二排出口排放到壳体的外侧。
如在前描述地,在本发明中,包括打印内容接收层、粘合剂层和分离材料层的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被分离板向下折返,由此从分离材料层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利用坚硬的打印内容接收层不能遵循折返路径的事实)。此时,当打印内容接收带被拉伸从而打印内容接收带的实际馈送路径从压印辊和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到分离板的支撑位置是线性的时候,能够最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剥离。相反,在不象以上那样的打印内容接收带从夹住位置到支撑位置是松弛的情形中,存在剥离将并非充分有利的可能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一肋部件被设置于压印辊和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和分离板的支撑位置之间的部分上方,并且该第一肋部件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该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利用这种布置,可以减少诸如如上所述的松弛状态的发生。结果,能够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剥离。
此时,例如第一肋部件而非平坦部件得以形成,由此使得当打印内容接收带被从上方接触时减小接触表面面积成为可能。结果,可以减少馈送障碍的发生和馈送阻力的增加。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而不引起馈送阻力增加或者馈送障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在上盖单元打开并且卷被安装时的标签生产设备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在上盖单元打开并且卷被移除时标签生产设备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标签生产设备的总体结构的侧截面视图。
图5是在没有设置第一肋部件的比较实例中被分离板剥离的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的解释性视图,和在设置第一肋部件的实施例中被分离板剥离的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的解释性视图。
图6是示出在上盖单元打开并且卷被安装时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前视图。
图7是图2所示构造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和在头单元被提取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上盖单元打开并且卷被移除时标签生产设备的透视图。
图9是在竖直平面上剖切的图8所示构造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引导部件的详细结构的透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构造的部分剖切透视图。
图12是如从下表面侧观察时设置了引导部件的卷存储部的透视图。
图13是解释引导部件的倾斜防止功能的解释性视图。
图14是如从图8中的方向A观察时示出靠近传感器单元的细节的放大平面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中的线X-X'的截面视图。
图16是示出传感器主体的下侧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7是如从正面侧观察时弹簧部件的透视图,和如从背侧观察时弹簧部件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在操作薄板被安设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在薄板盖被安设时安装在触摸面板部上的操作薄板的透视图,和示出安装在触摸面板部上的操作薄板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在替代上盖单元地安设盖子单元时标签生产设备的透视图。
图21是沿着图1中的线R-R'的截面视图,和图21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2是示出薄板盖的总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薄板盖的构造的透视图,和图23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4是示出如从向后侧观察时在安设了盖子单元的情况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5是在电池供电单元被从底部移除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后视图,和在电池供电单元被安装到底部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后视图。
图26是示出安设到底部的电池供电单元的透视图。
图27是如从上前侧观察时电池供电单元的透视图,和如从上后侧观察时电池供电单元的透视图。
图28是示出标签生产设备的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29是示出包括串联连接插头的无线通信单元的透视图。
图30是示出如从向后侧观察时在图29所示无线通信单元被安设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31是在无线通信单元未被安装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后视图,和在无线通信单元被安装到背表面部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后视图。
图32是示出包括USB连接插头的无线通信单元的透视图,和在图32A的无线通信单元被安装到背表面部时标签生产设备的后视图。
图33是在无线通信单元被安装到背表面部时标签生产设备的透视图。
图34是示出在上盖单元打开并且卷被移除时标签生产设备的透视图。
图35是沿着图34中的线A-A的侧截面视图,示出在上盖单元打开并且卷被移除时的标签生产设备。
图36是示出标签生产设备的总体结构的沿着图34中的线B-B的侧截面视图(然而,在打开/关闭盖子被关闭时)。
图37是被分离板剥离的打印内容接收层和粘合剂层的解释性视图。
图38是示出分离板是固定结构的比较实例的解释性视图。
图39是示出朝向向前侧的推压力被弹簧施加到分离板从而赋予带张力(在分离板处于向前位置中时)的实例的局部放大截面视图。
图40是示出朝向向前侧的推压力被弹簧施加到分离板从而赋予带张力(在分离板处于向后位置中时)的实例的局部放大截面视图。
图41是示出用于赋予分离板推压力的构造的一个实例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33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1。
总体外观构造
首先,将使用图1描述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打印机)的总体外观构造。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参考适当地在每一幅图诸如图1中示出的箭头的方向。
在图1中,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包含前面板6的壳体2;和上盖单元5。壳体2和上盖单元5例如由树脂制成。上盖单元5包括触摸面板部5A、基本矩形液晶面板部5B和操作按钮部5C。
上盖单元5经由枢转轴部2a在向后端部处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壳体2(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4),从而形成能够关于壳体2打开和关闭的结构。注意构成上述壳体2的一部分的壳体覆盖部2A被与上盖单元5的下部一体地构造,从而使得壳体覆盖部2A还随着上盖单元5的打开和关闭以一体的方式打开和关闭(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图3等)。
液晶面板部5B经由枢转轴部5a在向后端部处被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触摸面板部5A(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4),从而形成能够关于触摸面板部5A打开和关闭的结构。
操作按钮部5C被设置于靠近上盖单元5的前部的上表面位置,并且布置标签生产设备1的供电按钮7A、用于显示外围设备操作状态的状态按钮7B、馈送按钮7C等。
壳体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这两者均设有释放翼片17。向上按压该释放翼片17释放上盖单元5到壳体2的锁定,从而使得打开上盖单元5成为可能。
第一排出口6A和位于在第一排出口6A的下面的区域中的第二排出口6B被设置于前面板6。此外,前面板6的包括第二排出口6B的部分形成打开/关闭盖子6,该打开/关闭盖子6能够朝向向前侧枢转以提高例如在以后描述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安设、纸张排出等的方便性。
当上盖单元5被关闭时第一排出口6A由壳体2的前表面上边缘部和上述上盖单元5的前表面下边缘部形成。注意切削刃8被面向下地设置于上盖单元5的第一排出口6A侧的下边缘内侧(同样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图3等)。
内部结构
接着,将使用图2、图3和图4描述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的内部结构。
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从壳体2的内部空间向后凹进的卷存储部4。卷存储部4存储卷3,带有优选宽度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围绕该卷3缠绕成卷形状,以便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从卷上侧馈出。
在上述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缠绕轴线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时,卷3被以可旋转方式存储在卷存储部4中。
打印内容接收带
如在图4中的放大视图中所示,被用于价签的标签基片L例如在构成卷3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分离材料层3c上被沿着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即,标签基片L在该实例中形成按照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的次序分层的两层结构,由打印头61在该打印内容接收层3a上形成打印内容。然后,利用上述粘合剂层3b的粘结力,标签基片L以预定间隔附着到在分离材料层3c的一侧上的表面。即,打印内容接收带3A是包括在标签基片L所附着的部分中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粘合剂层3b和分离材料层3c的三层结构(参考图4中的放大视图),和标签基片L不被附着的部分中(即,在两个标签基片L之间的部分中)的仅分离材料层3c的一层结构。在其上完成打印的标签基片L最终被从分离材料层3c剥离,从而使得将标签基片L作为打印标签粘附到附着物诸如预定的货物等成为可能。
支撑辊
三个支撑辊51-53被设置于卷存储部4的底表面部分。支撑辊51-53被驱动以旋转并且通过当压印辊66被以旋转方式驱动时其中的至少两个支撑辊与卷3的外周边表面接触而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卷3,从而从卷3拉出打印内容接收带3A。这三个支撑辊的位置关于卷3沿着周向方向改变,并且从前到后沿着卷3的周向方向被按照第一支撑辊51、第二支撑辊52和第三支撑辊53的次序布置。第一支撑辊到第三支撑辊51-53沿着上述左右方向(换言之,卷宽度方向)被分离成多个部分,并且仅安装有卷3的部分根据卷宽度旋转。
引导部件
在另一方面,接触在卷3的右侧上的端表面3R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即,带宽度方向;在下文中相同)引导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第一引导部件20A和接触在卷3的左侧上的端表面3L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引导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第二引导部件20B被设置于卷存储部4。第一引导部件20A和第二引导部件20B能够通过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前进和后退而相互靠近和远离地移动。然后,第一引导部件20A从右侧接触卷3而第二引导部件20B从左侧接触卷3,由此在卷3被从两侧夹住时引导打印内容接收带3A。因为引导部件20A和20B这两者被如此以沿着左右方向可前进和可后退方式设置,所以使得引导部件20A和20B这两者根据存储的卷3的宽度而前进和后退并且调节位置,由此利用引导部件20A和20B这两者夹住具有任何宽度的卷3并且引导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注意将在以后描述用于使得引导部件20A和20B前进和后退的支撑结构的细节。
传感器单元
此外,在卷存储部4的向前侧上,传感器布置部102(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14等)被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该传感器布置部102是凹进的安装表面。用于以光学方式检测上述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预定基准位置的传感器单元100被以能够沿着卷3(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即,上述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传感器布置部102。注意将在以后描述该传感器单元100的详细结构。
压印辊、打印头及其周边结构
在另一方面,打印头61被设置于上盖单元5的前端下侧,如在图4中所示。此外,压印辊66被沿着上下方向面对打印头61地设置于壳体2的前端上侧。压印辊66的辊轴66A被设置于两个轴向端的托架65(参考图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驱动压印辊66的齿轮(未示出)被固定到辊轴66A的一个轴端。
此时,压印辊66在壳体2中的布置位置与打印头61在上盖单元5中的安设位置对应。然后,在关闭上盖单元5时,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设置于上盖单元5侧的打印头61和设置于壳体2侧的的压印辊66夹住,从而使得利用打印头61执行打印成为可能。此外,在上盖单元5关闭时,固定到压印辊66的辊轴66A的上述齿轮与在壳体2侧上的齿轮系(未示出)啮合,并且压印辊66被包括步进马达等的压印辊马达211(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8)以旋转方式驱动。利用这种布置,压印辊66从存储在卷存储部4中的卷3馈出打印内容接收带3A,并且打印内容接收带3A以该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带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的姿态被馈送。
打印头61被固定到支撑其中间部分的支撑部件62(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5)的一端并且被适当的弹簧部件(未示出)向下推压。上盖单元5被释放翼片17改变为打开状态,从而使得打印头61与压印辊66(参考图3等)分离。在另一方面,在上盖单元5关闭时,打印头61利用弹簧部件的推压力朝向压印辊66按压并且推压打印内容接收带3A,从而使得打印是可能的。
注意,通过将打印内容接收带3A缠绕成卷状使得上述标签基片L位于沿着直径方向的外侧上来构造上述卷3。结果,打印内容接收带3A在标签基片L侧的表面面向上(参考图4中的波浪线)的情况下被从卷3的上侧馈出,并且由布置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上侧上的打印头61形成打印内容。
此外,用于使分离材料层3c朝向压印辊66的向下侧折返并且因此从分离材料层3c剥离上述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的分离板200与压印辊66相比被进一步设置在向前侧上。带有打印内容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被上述分离板200从分离材料层3c剥离的粘合剂层3b经由与分离板200相比进一步位于向前侧上的上述第一排出口6A被排放到壳体2外侧。切削刃8被用于在操作员优选的位置处切割经由上述第一排出口6A排放到壳体2外侧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
在另一方面,夹持辊201被设置在压印辊66下方,该夹持辊201在与压印辊66一起夹住分离材料层3c的情况下馈送被上述分离板200朝向向下侧折返的分离材料层3c。由上述夹持辊201馈送的上述分离材料层3c被从上述第二排出口6B排放到壳体2的外侧。注意该夹持辊201经由适当的支撑部件(未示出)而被设置于打开/关闭盖子6C。
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的概述
在上述构造中,当上盖单元5关闭并且压印辊66被上述压印辊马达211以旋转方式驱动时,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拉拽。利用这种布置,在沿着宽度方向受到引导部件20A和引导部件20B引导时,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从卷3馈出。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经历打印头61进行的打印,并且被分离板200朝向压印辊66的向下侧折返。此时,利用不能在该折返路径上驱动坚硬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的事实,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如在前描述地被从分离材料层3c剥离。如此被分离板200剥离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换言之,标签基片L)被从第一排出口6A排放到壳体2的外侧并且被用作打印标签。注意图4利用波浪或者短划线示意从卷3馈出和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
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按压结构
接着,将使用图5、图6和图7描述是该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特性的、关于在上述路径上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按压结构。
如在前描述地,在利用打印头61的打印内容形成之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分离材料层3c折返并且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被分离板200剥离。此时,如在图5A中所示,如果打印内容接收带3A从被打印头61和压印辊66夹住的夹住位置O到利用上述分离板200的支撑位置Q是松弛的,则上述剥离可能并不变得是充分有利的(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5A)。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如在图5B、图6和上述图4中所示,第一肋部件300被设置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上述夹住位置O和上述支撑位置Q之间的部分的上方。该第一肋部件300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在上述夹住位置O和支撑位置Q之间的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由此使得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是基本线性的(从而打印内容接收带3A能够例如在几乎拉伸状态下被馈送),如在图5B中所示。利用这种布置,最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上述剥离是可能的。注意第一肋部件300被布置成使得其下端以等价于Δh的量位于直接地连接上述夹住位置O和上述支撑位置Q的线上方,如在图5B中所示。此外,分离板200被设置成使得上述支撑位置Q的高度方向位置在被压印辊66和打印头61夹住的上述夹住位置O的高度方向位置下方。
此外,如在图7中所示,第一肋部件300被布置在大致矩形托盘状托架301的端部上,并且以大致弓状形状突出的多个肋300a沿着上述左右方向被以基本相等的间隔以成行的布置设置。此外,摇摆支撑部302被以突出方式设置于托架301的与上述第一肋部件300相对的一侧的端部。此时,具有矩形板形状的上述打印头61被安装到上述托架301的中央开口。利用这种布置,第一肋部件300和打印头61被一体地被构造成头单元HU(参考图7)。结果,如在图5B中所示,头单元HU(包括第一肋部件300和打印头61)在上述夹住位置O用作支点时经由上述摇摆支撑部302以该头单元HU的整体进行摇摆,从而使得打印头单元HU靠近和远离上述馈送路径地灵活地移动是可能的。
引导部件的前进/后退支撑结构的细节
接着,将使用图8-图13描述是该实施例的又一个具体特性的、基于上述第一到第三支撑辊51、52和53的引导部件20A和20B这两者的前进/后退支撑结构的细节。
轨道部件和引导支撑部
如在图8和图9中所示,轨道部件11被设置于卷存储部4的底表面。在另一方面,如在图9和图10中所示,引导支撑部24相应地被设置于引导部件20A和20B。引导支撑部24包括在其下端中央处的凹进的装配部24A。然后,上述轨道部件11沿着卷3的宽度方向(即,上述左右方向)与引导部件20A和20B的上述引导支撑部24的装配部24A装配在一起,从而允许并且引导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前进和后退并且保持其前进/后退方向位置。注意虽然图10使用引导部件20B作为实例示出详细结构,但是引导部件20A同样(参考图11)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除了左和右反向之外)。
此时,如在图12和上述图10中所示,齿条部件406和407被以沿着水平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引导部件20A和20B,引导支撑部24的装配部24A的每侧各一个。这些齿条部件406和407在引导部件20A和20B的每个引导支撑部24上被面对彼此地交替地设置。然后,如在图12中所示,齿条部件406和407这两者从两侧与在卷存储部4的下表面侧上的中央齿轮408啮合。结果,只是沿着轨道11将引导部件20A和20B中的仅一个引导部件(在该实例中引导部件20A)移动到一侧便协同地经由齿轮408沿着轨道在另一个方向上移动另一个引导部件(在该实例中引导部件20B)。
引导支撑部的通孔
然后,作为该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特性,通孔400A和400B被设置于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引导支撑部24的沿着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方向的一侧(图10中的左侧)和另一侧(图10中的右侧)这两侧。设置于上述卷存储部4的底表面部分的前述的第二支撑辊52和第三支撑辊53分别地沿着上述左右方向插入通过这些通孔400A和400B,从而引导引导部件20A和20B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的前进和后退。
具体地,如在图13A中所示,第二支撑辊52和第三支撑辊53以微小量地间隙插入通过在上述引导支撑部24上形成的通孔400A和400B。利用这种布置,引导部件20A和20B能够诸如上述地顺利地沿着左右方向前进和后退。注意,如在图13B中所示,当引导部件20A和20B以某个程度倾斜时,通孔400A和400B的内壁表面接触第二支撑辊52和第三支撑辊53的外径。利用这种布置,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倾斜受到限制从而该倾斜并不进一步地增加。
此外,带有肋突出形状的接合和滑动部401和402进一步分别地在引导部件20A和20B上被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向前侧和向后侧的端部(或者靠近端部)(参考图10等)。这些接合和滑动部401和402分别地与设置于上述卷存储部4的台阶状接合部403和404(参考图9和在前描述的图4)接合,并且当引导部件20A和20B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前进和后退时随着接合部403和404滑动,由此引导前进和后退。
此外,引导突出部405被以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向前侧的上部。该引导突出部405从上方接触并且引导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端部。利用这种布置,在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两个端部处抑制打印内容接收带3A沿着上下方向颤动是可能的,该卷3在卷存储部4的内部旋转。
传感器单元
接着,将使用图14-图17描述是该实施例的又一个具体特性的、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传感器单元100。注意,在图14中,周边部件被适当地简化以便示出传感器单元100的位置关系。
如在前述图2、图8等中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中,压印辊66从存储在卷存储部4中的卷3馈出并且馈送打印内容接收带3A,并且打印头61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上执行所期望的打印,由此如在前描述地产生打印标签。此时,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上述传感器单元100检测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使用基准位置执行打印控制,诸如确定利用打印头61的打印开始位置。该传感器单元100在打印头61的在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被保持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带表面附近。
如在图14、图15等中所示,传感器布置部102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被形成为在压印辊66和卷存储部4之间的凹部。在使用包括各种宽度的多个类型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情形中,传感器单元100沿着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方向正交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即,上述左右方向)以可移动方式布置在传感器布置部102上。
传感器单元和传感器布置部的概述
传感器单元100包括传感器主体101。传感器主体101是包括光发射部(未示出)和光接收部(未示出)的已知的反射性传感器。即,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透过打印内容接收带3A并且由光接收部接收。此时,打印内容接收带3A是在标签基片L如在前描述地所附着的部分中包括打印内容接收层3a、粘合剂层3b和分离材料层3c的三层结构,和在标签基片L不被附着的部分中(在两个标签基片L之间的部分中)仅包括分离材料层3c的一层结构。结果,例如通过上述厚度的变化,基于在光接收部中接收的光的量之间的差异检测标签基片L的沿着馈送方向的端部位置作为基准位置。
此外,传感器布置部102包括用于布置传感器单元100的大致水平的安装表面103、在安装表面103上形成从而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通孔104和齿条部件105,该齿条部件105在通孔104的沿着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方向的后侧上沿着左右方向基本水平地延伸。上述传感器主体101被以能够沿着左右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到安装表面103的上部。
通孔104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滑动孔部104a。大于滑动孔部104a的正交于左右宽度方向的宽度的一对矩形插入孔部106a和106b形成在滑动孔部104a的左端侧上。
传感器主体的详细结构
如在图16和上述图15中所示,具有矩形突出形状的接合脚部107被以从传感器主体101的下部通过通孔104并且在通孔104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接合脚部107包括下端部107f和中间部107e,该中间部107e连接传感器主体101和下端部107f。此外,具有突出形状的四个保持部107a、107b、107c和107d在中间部107e和下端部107f之间被以突出的方式在前侧和后侧上分别地成对地设置。
此时,上述通孔104的滑动孔部104a被允许穿过接合脚部107的中间部107e而不穿过其下端部107f。在另一方面,上述通孔104的插入孔部106a被允许穿过下端部07f和中间部107e。因此,当传感器单元100在制造过程中被组装时,保持部107c和107d被插入插入孔部106a中而保持部107a和107b在滑动孔部104a的端部侧的插入孔部106b中插入。此时,带有突出形状的上述四个保持部107a、107b、107c和107d经由滑动孔部104a与安装表面103的下部接合(参考图15)。然后,在下端部107f被与安装表面103的下部接合之后,中间部107e被从插入孔部106a移动到滑动孔部104a。以该方式,传感器主体101被以能够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设到滑动孔部104a。
此外,如在上述图14中所示(同样参考上述图4),在该实例中,禁止部件500在滑动孔部104a的插入孔部106a侧的下侧上被一体地设置于壳体2或者固定到壳体2的部件(在该实例中用于引导分离材料层3c的排放的覆盖部件501;参考图4)。在制造过程中,在如上所述插入下端部107f的接合脚部107从插入孔部106a和106b移动到滑动孔部104a之后,该禁止部件500随着中间盖子(未示出)的关闭运动协同地移动到插入孔部106a侧的下侧。利用这种布置,禁止了中间部107e移动到插入孔部106a,并且接合脚部107(换言之,传感器单元100)与通孔104的接合得以维持。
传感器主体的下部结构
如在图16中所示,用于将连接到上述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的线束H拉出的拉出部108被设置于在具有矩形突出形状的上述接合脚部107的平面视图中的中央区域。此外,包括板簧的弹簧部件600被固定到传感器主体101的下部,从而从大致水平方向(参考图15中的粗箭头)赋予用于使传感器单元100与上述齿条部件105啮合的、沿着基本大致水平方向的弹力。即,齿条部件105基本水平地延伸到传感器布置部102,并且上述弹簧部件600赋予用于使传感器单元100与齿条部件105啮合的弹力。利用这种布置,使用者在适当地改变与齿条部件105的啮合位置时沿着宽度方向移动传感器单元100并且在适当的啮合位置处停止移动传感器单元100,由此使得容易地以人工方式定位传感器单元100成为可能。
此时,弹簧部件600在平面视图中被以基本L形状构造,从而避开传感器主体101的拉出部108和接合脚部107。此时,面对彼此的一对左、右L框架状插入框架部107g形成在传感器主体101的下部上。然后,如在图17和上述图16中所示,弹簧部件600包括:基端部601,该基端部601安装并且固定到上述插入框架部107g;前端部602,该前端部602包括用于从大致水平方向与齿条部件105啮合的啮合形状;和中间部603,该中间部603连续地连接到基端部601从而连接前端部602和基端部601并且在前端部602上赋予沿着大学水平方向的弹力。
中间部603包括:水平延伸部604,该水平延伸部604在传感器主体101下方沿着馈送方向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悬挂延伸部605,该悬挂延伸部605从该水平延伸部604向下弯曲并且连续地连接并且悬挂和向下延伸;和宽度延伸部606,该宽度延伸部606从该悬挂延伸部605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弯曲并且连续地连接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前端部602包括突出形状作为与齿条部件105的邻间凹槽形状对应的啮合形状。被切削成向左打开的大致盒状形状的舌片部607被设置于水平延伸部604。当基端部601被插入上述插入框架部107g中时,基端部601通过由该舌片部607引起的弹性排斥力而被保持,由此防止弹簧部件600的不稳装配和不慎的脱离。
触摸面板的薄板盖的锁定结构
接着,将使用图18-图23描述是该实施例的又一个具体特性的、被以可拆离方式联结到上盖单元5的触摸面板部5A的薄板盖的锁定结构。
在图18和图19中,如在前描述地,触摸面板部5A被设置于上述上盖单元5的上部。操作员能够执行通过使用手指尖等从上方触摸触摸面板部5A的操作面板P(参考图19B)而输入的优选操作。此时,根据该实施例,例如,操作薄板S被安装在操作面板P上以使得顺利地执行上述操作输入成为可能。制备了多个类型的操作薄板S,并且各种操作按钮例如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和应用在相互不同的布置中被分别布置在每个操作薄板S上。然后,为了确保该操作薄板S并不从触摸面板部5A的操作面板P脱落,薄板盖700被以可拆离方式设置于触摸面板部5A(或者壳体2)。注意上述触摸面板部5A可以例如包括可选的部件,并且例如盖子单元5'可以以触摸面板部5A不被使用的形式如在图20中所示覆盖上盖单元5的上区域。
薄板盖
如在图21和图22中所示,薄板盖700包括:横向地暴露于标签生产设备1的外周边表面702;和内周边表面703,该内周边表面703与触摸面板部5A的操作面板P一起夹住操作薄板S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触摸面板部5A。即,如在图19B中所示,操作薄板S被安装在触摸面板部5A的操作面板P上,并且使得在截面中形成为向左侧打开的大致盒状形状的薄板盖700覆盖操作薄板S。此时,如在图19A和图21B中所示,在与操作面板P一起夹住操作薄板S时,薄板盖700的内周边表面703至少部分地覆盖触摸面板部5A。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在有必要时通过从触摸面板部5A移除薄板盖700而适当地更换和使用该多个类型的操作薄板S。
如在图22、图23A和上述图21A中所示,薄板盖700包括:位于操作薄板S的上部上的大致水平部706;和大致竖直部707,该大致竖直部707从沿着大致水平部706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个端部大致竖直地向下悬垂。大致竖直部707被设置成左侧和右侧的一对以覆盖触摸面板部5A的每个横向侧。
锁定钩
此时,根据该实施例,薄板盖700被构造成能够被联结到触摸面板部5A并且能够被从触摸面板部5A拆离以如上所述适当地更换和使用该多个类型的操作薄板S。即,能够锁定到触摸面板部5A的被锁定部705的多个锁定钩704被分别地设置于左侧和右侧一对大致竖直部707的内周边表面703。此时,如在图21A和图23B中所示,该多个锁定钩704中的每个锁定钩包括:连续地连接到大致竖直部707的内周边表面703的基端部704a;与基端部704a相比进一步设置在前端侧上的弯曲部704b;和前端部704c,该前端部704c沿着宽度方向面向设备外侧地与弯曲部704b相比进一步设置在前端侧上。然后,通过利用该大致竖直部707的挠曲朝向设备内侧移位前端部704c,到被锁定部705的锁定能够得以释放。
锁定钩的布置位置
这里,根据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如在图1等中所示,壳体2被以大致盒状形状构造,包括纵向方向(对应于上述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对应于上述左右方向)。相应地,操作员可以从上方用手握持整个设备以例如搬运该设备。根据该实施例,如在前描述地,上述薄板盖700能够被联结到壳体2的上部的触摸面板部5A并且能够被从触摸面板部5A拆离。尽管如此,假设当如上所述地搬运该设备时操作员握持薄板盖700,仍然有必要确保薄板盖700并不脱落。
这里,根据该实施例,如在图19B、图22等中所示,避开在上述搬运期间操作员最可能自然地握持的沿着上述纵向方向的中央部地,上述锁定钩704被设置于除了中央部之外的区域。具体地,如在前描述地,多个(在该实例中四个)锁定钩704在内周边表面703的分别地沿着宽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左侧和右侧)上被设置于在沿着纵向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外侧的区域。然后,该多个锁定钩704中的每个锁定钩所锁定到的多个(在该实例中四个)被锁定部705被以相应的方式设置于触摸面板部5A。因此,在避开很可能由操作员握持的区域地布置锁定钩704和被锁定部705情况下,在允许在更换操作薄板S时从壳体2或者触摸面板部5A移除薄板盖700时防止当操作员搬运设备时薄板盖700错误地从壳体2或者触摸面板部5A脱落是可能的。注意,此时,如在图22中所示,示意存在被锁定部705的指示器708(在该实例中具有倒三角形形状)被设置于与薄板盖700的被锁定部705对应的外周边区域(在其它图中被省略)。
电池供电单元的安装结构
接着,将使用图24-图28描述是该实施例的又一个具体特性的、电池供电单元到壳体2的底部的安装结构。注意以下每幅图(特别地,图24、图26、图30、图31、图32和图33)示出替代上述触摸面板单元5A地安装上述盖子单元5'的实例。
壳体下部的接口部
如在前描述地,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含在壳体2的内部中的多个移动装置,包括馈送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上述压印辊66和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上执行期望的打印的上述打印头61。该多个移动装置从外部供电设备900接收电力(AC适配器;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8)以实现移动。
此时,如在图24中所示,壳体2具有大致盒状形状,包括总共四个表面,所述四个表面包括前侧表面800a、右侧表面800b、左侧表面800c和后侧表面800d。然后,凹部801形成在后侧表面800d的下侧上。包括多个连接插座,包括用于上述电源的连接插座的接口部IF面对壳体2的外侧地被设置在该凹部801内侧(同样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8)。
即,如在图25A和上述图24中所示,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换言之,DC插座)例如所谓的RJ25型串联连接插座801b、用作所谓的USB主机的第二USB连接插座801c、例如所谓的网络RJ45型LAN电缆连接插座801d和用作所谓的USB功能的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在接口部IF上从上述右侧到上述左侧地按照上述次序并排地布置。
通常,如在图24中所示,设置于上述接口部IF的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打开(同样参考上述图25A)。然后,外部供电设备900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8)得以连接,由此经由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从外部供电设备900向每个移动装置供应电力(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8)。
电池供电单元
这里,根据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如在图26中所示,电池供电单元802能够被安装到壳体2的底部。当该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装时,设置在电池供电单元802内部的电池电源BT(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28)向每个移动装置供应电力。即,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相同的功能的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设置于电池供电单元802。将上述外部供电设备900连接到该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使得经由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从外部供电设备900向电池供电单元802的上述电池电源BT供应并且充注电力成为可能。
如在图27A、图27B和上述图26中所示,电池供电单元802包括总共四个表面,所述四个表面包括前侧表面802a、右侧表面802b、左侧表面802c和后侧表面802d。当电池供电单元802如上所述被安装到壳体2的底部时,电池供电单元802的前侧表面802a、右侧表面802b、左侧表面802c和后侧表面802d基本在与上述壳体2的前侧表面800a、右侧表面800b、左侧表面800c和后侧表面800d相同的相应的平面上。然后,如在图27B中所示,上述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被设置于如在图27B中所示电池供电单元802的后侧表面802d的中央。
控制系统
接着,将使用图28描述包括源自上述外部供电设备900和电池供电单元802的供电路径的标签生产设备1的控制系统。
在图28中,用于执行标签生产设备1的供电开关处理的供电电路2151被设置于标签生产设备1。此外,电池供电单元802包括充电电路2011、升压电路2011a,和由例如14[V]额定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制成的电池电源BT。
此外,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CPU 2120,该CPU 2120构成执行预定操作的操作部。CPU 2120在利用RAM 2130的暂时存储功能时根据预先存储在ROM 2140中的程序执行信号处理,并且相应地控制整个标签生产设备1。ROM 2140存储用于执行电池电源BT充电过程和标签生产过程的控制程序。该CPU 2120被连接到:马达驱动电路2160,该马达驱动电路2160驱动并且控制驱动上述压印辊66的上述压印辊马达211;打印头控制电路2170,该打印头控制电路2170控制上述打印头61的加热元件的传导;和电池检测电路2300。
然后,上述接口部IF的上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被连接到上述供电电路2151。当AC适配器的外部供电设备900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所谓的DC插头)等被连接到上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时,电力被从外部供电设备900供应到供电电路2151。
在另一方面,在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设到壳体2的底部并且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不被连接到电池供电单元802的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时,上述电池检测电路2300检测到该设备是电池驱动的,并且基于CPU 2120的控制,模式改变为电池驱动控制模式。此外,此时,在升压电路2011a中,源自电池电源BT的额定电压(在上述实例中14[V])被升压到预定电压(例如25[V])并且电力被供应到上述供电电路2151。
此外,前述液晶面板部5B、触摸面板部5A、串联连接插座801b、第一USB连接插座801c、LAN电缆连接插座801d、第二USB连接插座801e、ROM 2140和RAM 2130被连接到CPU 2120。
供电端子的错误连接
这里,如在前描述地,上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被设置于壳体2侧,并且上述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同样被设置于电池供电单元802。相应地,当电池供电单元802如在前描述地被安装到壳体2时,操作员可能错误地将外部供电设备900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连接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尽管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应该被连接到第二电源连接插座803)。利用这种连接,对于电池电源BT进行充电是不可能的。
屏蔽部件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屏蔽部件804被设置于电池供电单元802。即,如在上述图26、图27A和图27B中所示,具有长方形块体形状的屏蔽部件804被设置于在电池供电单元802的后侧表面802d的上边缘部上的与上述接口部IF的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的布置位置对应的位置。当电池供电单元802如上所述地被安装到壳体2时,屏蔽部件804被插入壳体2的下部的上述凹部801中。
然后,当屏蔽部件804插入上述凹部801中时包括:在与壳体2的上述后侧表面802d基本相同的平面上的正面表面部804b;和背表面部804a,该背表面部804a面对上述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的接收侧地被设置于与上述正面表面部804b相对的一侧。
即,当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装到上述壳体2的底部时,如在图25B中所示,屏蔽部件804位于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的接收侧上,从而至少部分地屏蔽接收侧(在图25B的实例中稍微地暴露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的上述左侧端部)。此外,屏蔽部件804暴露上述接收侧的其余部分。在另一方面,当电池供电单元802从壳体2的底部脱离时,屏蔽部件804从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的接收侧分离,由此如在图25A中所示暂停上述屏蔽。
无线通信单元的联结和拆离
接着,将使用图29-图33描述是该实施例的又一个具体特性的无线通信单元的联结和拆离。
根据该实施例,例如执行彼此间识别的无线通信诸如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的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装到壳体2,从而使得例如与外部装置执行无线通信并且执行上述打印数据等的信息传输和接收成为可能(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30等)。
无线通信单元的细节
如在图29中所示,无线通信单元1000包括:背侧表面1000b,该背侧表面1000b被形成为基本匹配前述壳体2的上述后侧表面800d的弯曲表面形状;和正面侧表面1000a,该正面侧表面1000a被形成为与壳体2的上述后侧表面800d的弯曲表面基本相同的弯曲表面形状。此外,单元联接装置1001一体地延伸到在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下边缘侧上的与壳体2的上述接口部IF的上述串联连接插座801b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进而,包括用于利用螺钉N1将无线通信单元1000固定到壳体2的后侧表面800d的螺丝孔H1的安设基础部1002被设置于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上边缘侧。
上述单元联接装置1001包括夹持钩部向下定向以便被插入上述串联连接插座801b中的串联连接插头SPL和将串联连接插头SPL与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连接的串行电缆(未示出)。
注意,示意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供电打开状态的例如LED灯等的电源指示器1004被设置于上述正面侧表面1000a。此外,用于当与外部装置执行无线通信时将开关打开和关闭的传导开关1005被设置于正面侧表面1000a的角部位置。
使用插座连接的连接
如在图30中所示,使用上述螺钉N1将具有上述构造的无线通信单元1000安装并且固定到壳体2的后侧表面800d。在安装时,如在图31B中所示,使用上述串联连接插座801b实现到标签生产设备1的连接。即,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串联连接插座801b、第二USB连接插座801c、LAN电缆连接插座801d和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如在前描述地(参考图31A)在接口部IF上按照上述次序被从上述右侧到上述左侧地布置。即,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被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最远的左侧端部上。
此时,USB连接插头(未示出)能够在纵向方向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定向时被从主机装置插入第二USB连接插座801c中。LAN连接插头(未示出)能够在夹持钩部朝向上侧定向时被插入LAN电缆连接插座801d中。USB连接插头PL能够在纵向方向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定向时(从所谓的功能装置;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32B)被插入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中。
然后,当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装到壳体2时,如在上述图31B和上述图30中所示使用串联连接插座801b。即,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设到位于后侧表面800d的接口部IF上的凹部801的上侧,而不覆盖接口部IF。此时,在夹持钩部在下侧上定向时,上述单元联接装置1001的上述串联连接插头SPL被插入串联连接插座801b中。此时,单元联接装置1001将无线通信单元1000和相应的串联连接插座801b(在暴露其它的上述连接插座时)连接。利用这种连接,标签生产设备1能够通过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000与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而执行信息传输和接收。
安装其它无线通信单元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还能够安装与执行上述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1000不同的另一个无线通信单元1000'(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33等)。在该实例中,无线通信单元1000'例如通过例如执行与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彼此识别无线通信不同的彼此识别无线通信诸如Wi-Fi(注册商标)与外部装置执行无线通信并且执行上述打印数据等的信息传输和接收。
图32A示出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构造。等价于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或者简化了说明。类似于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无线通信单元1000'包括背侧表面1000b、正面侧表面1000a、安设基础部1002、电源指示器1004和传导开关1005。
然后,单元联接装置1001'一体地延伸到在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下边缘侧上的与壳体2的上述接口部IF的上述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单元联接装置1001'包括纵向方向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定向以便被插入上述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中的USB连接插头PL和将USB连接插头PL与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连接的USB电缆(未示出)。
然后,如在图32B和图33中所示,当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装到壳体2时,类似于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在接口部IF不被覆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设到位于后侧表面800d的接口部IF上的凹部801的上侧。此时,在纵向方向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定向时,上述单元联接装置1001'的上述USB连接插头PL被插入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中。此时,类似于上述单元联接装置1001,单元联接装置1001'将无线通信单元1000'和相应的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连接(而暴露其它的上述连接插座)。利用这种连接,标签生产设备1能够通过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000'与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而执行信息传输和接收。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肋部件300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在上述夹住位置O和支撑位置Q之间的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从而使得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基本是线性的。利用这种布置,最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上述剥离是可能的。此时,使用第一肋部件300,从而使得当如上所述从上方接触打印内容接收带3A时降低接触表面面积成为可能。结果,与上述从上方的接触由具有带有平坦板形状的正面表面的固定部件或者使用压力辊执行的情形相比较,可靠地防止馈送故障的发生以及馈送阻力的增加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肋部件300的下端位置以量Δh位于直接地连接上述夹住位置O和上述支撑位置Q的直线的上方。利用这种布置,如在前描述地,当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实际馈送路径从上述夹住位置O到上述支撑位置Q变得线性并且处于拉伸状态中时,第一肋部件300并不接触打印内容接收带3A。结果,可以可靠地减少无用的馈送阻力的增加。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分离板200被布置成使得上述支撑位置Q的高度方向位置进一步在上述夹住位置O的高度方向位置的下方。该设计具有如下的意义。
即,如在前描述地,在打印头61接触压印辊66的上部并且夹持辊201接触压印辊66的下部以馈送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情形中,如果假设使得上述夹住位置O的高度方向位置和上述支撑位置Q的高度方向位置是相同的(即,如果假设使得从夹住位置O到支撑位置Q的馈送路径是基本水平的),出现在相对向前侧上布置夹持辊201的需要。结果,在壳体2内侧的设计方面产生限制,从而导致壳体2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加。
此外,如在前描述地,包括壳体2的前面板6的上述第二排出口6B的打开/关闭盖子6C能够朝向向前侧枢转,并且夹持辊201被设置于该打开/关闭盖子6C。在这种构造的情形中,根据可操作性的观点,夹持辊201利用关闭打开/关闭盖子6C的操作通过一次触摸滑移到上述压印辊66中并且在其下方锁定,因此在与上述压印辊66的预定接触位置中定位夹持辊201的结构是优选的。尽管如此,假设夹持辊201如上所述被相对向前地布置,上述滑移和锁定结构仍然变得困难。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如在前描述地,使得上述分离板200的上述支撑位置Q的高度方向位置通过打印头61和压印辊66低于上述夹住位置O的高度方向位置。利用这种布置,夹持辊201的位置能够相对地向后布置,从而使得避免上述有害效果并且实现有利的可操作性成为可能。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如上所述,第一肋部件300被与打印头61一体地设置为头单元HU,并且包括打印头61的头单元HU被设置成使得该头单元HU能够靠近和远离压印辊66地移动。在第一肋部件300如此被与打印头61一体地构造时,与这两者被分开地设置的情形相比较,部件的数目以及安设空间能够减少。此外,此时,因为打印头61靠近和远离压印辊66地移动,所以第一肋部件300与馈送路径并不具有固定的位置关系,从而使得第一肋部件300根据馈送状态灵活地靠近和远离馈送路径地移动是可能的。同样由于这点,可靠地防止无用的馈送阻力增加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肋部件300与馈送路径并不具有固定的位置关系,从而使得第一肋部件300使用上述夹住位置O作为支点根据馈送状态摇摆并且灵活地靠近和远离馈送路径移动是可能的。同样由于这点,可靠地防止无用的馈送阻力增加是可能的。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引导部件20A和20B接触卷存储部4的卷3的沿着宽度方向的端表面,并且沿着宽度方向引导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引导部件20A和20B能够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前进和后退。利用这种布置,根据存储的卷3的宽度适当地使得引导部件20A和20B前进和后退并且调节位置,由此使得引导部件20A和20B接触具有各种宽度的卷3的端表面是可能的。相应地,在支撑具有任何宽度的卷3时可靠地引导打印内容接收带3A是可能的。此时,通孔400A和400B被设置于如上所述被构造成能够沿着左右方向前进和后退的引导部件20A和20B。上述支撑辊52和53分别地沿着上述左右方向插入通孔400A和400B中,并且因此当上述引导部件20A和20B沿着宽度方向前进和后退时的引导得以执行。结果,如在前描述地容易地并且顺利地调节引导部件20A和20B的位置从而支撑具有任何宽度的卷3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第一引导部件20A从右侧接触卷3而第二引导部件20B从左侧接触卷3。利用这种布置,在从两个宽度方向侧夹住卷3时可靠地引导打印内容接收带3A是可能的。此外,在齿条部件406和407与齿轮408啮合时,使得第一引导部件20A和第二引导部件20B这两者均能够移动并且关联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前进和后退运动是可能的。利用这种布置,即使当使用具有各种宽度的卷3时也能够容易地布置每个卷3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除了利用上述支撑辊52和53引导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左右方向的前进和后退之外,通过将被设置于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引导支撑部24与设置于卷存储部4的底表面的轨道部件11装配在一起,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宽度方向的前进和后退同样受到引导。此外,此时,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宽度方向的前进和后退受到在上述引导支撑部24的两侧上插入通过通孔400A和400B中的每个通孔的支撑辊52和53引导。利用这种布置,更加容易地并且顺利地调节引导部件20A和20B的位置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引导部件20A和20B的接合和滑动部401和402与卷存储部4的接合部403和404接合并且滑动。利用这种布置,利用引导部件20A和20B更加可靠地实现顺利的宽度方向的前进和后退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引导突出部405被以沿着上述左右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向前侧的上部。利用这种布置,如在前描述地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颤动在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两个端部处受到抑制,从而使得可靠地执行顺利的馈送成为可能。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100被构造成使得在设置于下部的接合脚部107与安装表面103的下部接合时,安装到安装表面103的上部的传感器主体101沿着通孔104在上述左右方向上移动。利用这种布置,与轴部件沿着左右方向穿过传感器单元100的内部并且传感器单元100沿着轴滑动并且移动的现有技术结构相比较,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传感器单元100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运动是可能的。此外,通过设置是在通孔104的局部区域中的大孔部分的插入孔部106a,如在前描述地首先组装传感器布置部102及其周围结构并且然后从插入孔部106a插入并且安设传感器单元100是可能的。利用这种布置,与需要在轴部件沿着宽度方向穿过传感器单元100的内部的情况下安设大的组件的上述现有技术结构相比较,简化并且合理化制造过程是可能的。
在另一方面,根据该实施例,弹簧部件600被构造成从大致水平方向与齿条部件105啮合。这个设计具有如下的意义。即,如在前描述地,使用者在适当地改变与齿条部件105的啮合位置时(例如用手握持传感器单元100,并且)沿着宽度方向移动传感器单元100并且在适当的啮合位置处停止移动传感器单元100,由此使得容易地定位传感器单元100成为可能。结果,使用者在上述握持时通过握持引起的向下按压力可以作用于传感器单元100上。因此,假设传感器单元100沿着上下方向与齿条部件105啮合并且弹簧部件600被设置成使得用于上述啮合的推压力沿着上下方向(例如,在弹簧部件600在传感器主体101的下部处被设置于安装表面103的上部或者在安装表面103的下部处被设置于接合脚部107的上部处等的情形中)作用,上述按压力作用于弹簧部件600上,从而可能破坏弹簧部件600或者不利地影响耐久性。
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该构造被如此设计成使得齿条部件105被设置于上述通孔104的向后侧,并且对应于以上地与齿条部件105的啮合从大致水平方向发生。然后,弹簧部件600从大致水平方向在传感器主体101的下部上赋予用于啮合的弹性推压力。利用这种布置,即使在按压力如上所述地向下作用的情形中,防止弹簧部件600受到损坏以及耐久性降低也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弹簧部件600包括基端部601、中间部603和前端部602,并且前端部602从大致水平方向与齿条部件105啮合。在弹簧部件600自身如此与齿条部件105啮合时,与用于与弹簧部件600啮合的专用部件被分开地设置的情形相比较,降低部件的数目以及减小传感器单元100的总体尺寸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从基端部601侧朝向前端部602侧,在基端部601和前端部602之间的中间部603包括水平延伸部604→悬挂延伸部605→宽度延伸部606。在如此在基端部601和前端部602之间存在长的路径时,赋予前端部602柔性和适当的弹性推压力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弹簧部件600被构造成在平面视图中是大致L形的。利用这种布置,在如上所述建立提供在基端部601和前端部602之间的长的路径并且赋予柔性和适当的弹性推压力的构造时,防止传感器单元100在平面视图中的总体尺寸增加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如在前描述地,在传感器布置部102在制造过程期间被首先组装之后,通过从通孔104的插入孔部106a和106b插入接合脚部107、将其移动到滑动孔部104a,并且然后使其与安装表面接合而将传感器单元100安设到传感器布置部102是可能的。此外,在于该安设之后组装前述覆盖部件501时,一体地设置于覆盖部件501的禁止部件500防止移动到上述滑动孔部104a的接合脚部107再次错误地变得从插入孔部106a和106b脱离并且被释放。结果,与前述现有技术结构相比较,进一步可靠地简化并且合理化制造过程是可能的。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在前描述地,上述锁定钩704被设置于薄板盖700的除了在上述搬运期间操作员最可能自然地夹持的中央部之外的区域。利用这种布置,在使得当更换操作薄板S时从触摸面板部5A移除薄板盖700成为可能时防止在操作员搬运期间薄板盖700错误地从壳体2(或者触摸面板部5A)脱落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锁定钩704包括基端部704a、弯曲部704b和前端部704c。然后,在通过该大致竖直部707的挠曲朝向设备内侧移位前端部704c时,到被锁定部705的锁定得以释放。利用这种布置,在薄板盖700被移除时,通过朝向设备内侧偏转并且移位前端部704c从而带有大致盒状并且向左打开的截面的薄板盖700的左、右大致竖直部707相互靠近,容易地从被锁定部705脱离并且移除锁定钩704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示意存在被锁定部705的指示器708被设置于薄板盖700。利用这种布置,使得操作员可靠地在视觉上辨识被锁定部705和锁定钩704的位置是可能的。结果,在搬运期间更可靠地防止操作员错误地移除薄板盖700是可能的。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屏蔽部件804被设置于能够安装到壳体2的底部的电池供电单元802。当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装到壳体2时,屏蔽部件804至少局部地屏蔽设置于上述壳体2的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的接收侧。利用这种布置,当操作员尝试连接外部供电设备900的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时,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受到阻挡并且从操作员一侧不可视(或者难以看见;参考图25B)。结果,能够防止上述错误连接。注意,当电池供电单元802从壳体2的底部脱离时,屏蔽部件804的屏蔽暂停,从而使得操作员如在图25A中所示将上述外部电源连接插头900a可靠地连接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当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装到壳体2时,屏蔽部件804局部地暴露上述第一电源连接插座801a的供电端子的接收侧,而不完全地将其屏蔽(参考图25B)。利用这种布置,由于存在屏蔽部件804,确保到设置于上述接口部IF的另一个连接端子(在前述实例中的串联连接插座801b、第二USB连接插座801c、LAN电缆连接插座801d和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的连接不受妨碍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即使当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装到壳体2的底部时,在由壳体2的前侧表面800a、右侧表面800b、左侧表面800c和后侧表面800d和电池供电单元804的前侧表面802a、右侧表面802b、左侧表面802c和后侧表面802d成形的整个设备的外形上也不发生非均匀性。因此,整个设备的美感能够得以改进。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即使当电池供电单元802被安装到壳体2的底部并且屏蔽部件804被插入凹部801中时,屏蔽部件804的上述正面表面部804b也在与壳体2的后侧表面800d基本相同的平面上。即,屏蔽部件804不从壳体2的后侧表面800d凸出到凸形形状中,并且因此在外形中不发生任何非均匀性。利用这种布置,整个设备的美感能够进一步得以改进。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设成使得在位于接口部IF上的凹部801的上侧上,接口部IF不被覆盖。此时,单元联接装置1001在暴露其它的上述连接插座时连接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无线通信单元1000')和相应的串联连接插座801b(或者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利用这种布置,标签生产设备1通过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无线通信单元1000')与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来执行信息传输和接收。
利用这种布置,即便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装并且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单元联接装置1001被连接到接口部IF的连接插座之一,接口部IF的其它连接插座也能够被用于其它连接应用。结果,即使在标签生产设备1通过无线通信与外部装置执行信息传输和接收的情形中,通过有线连接进一步连接标签生产设备1与其它外部装置(诸如操作终端或者例如其它标签生产设备,)也是可能的。相应地,扩展在以各种方式使用时的连接形式并且改进方便性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当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装到壳体2时,在夹持钩部在下侧上定向时,上述单元联接装置1001的上述串联连接插头SPL被插入串联连接插座801b中。在这种状态中,无线通信单元1000、串行电缆、串联连接插头SPL和串联连接插座801b在壳体2的后侧表面800d的下部上从上到下地按照上述次序成行地布置(参考图30)。此时,串联连接插头SPL的夹持钩部并不位于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串行电缆侧上,而是位于相对侧(不存在任何的这种妨碍对象的下侧)上。结果,串联连接插头SPL能够相对容易地插入串联连接插座801b中和从串联连接插座801b移除,从而使得在联结和拆离无线通信单元1000时改进可操作性成为可能。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示意电力接通状态的电源指示器1004被设置于正面侧表面1000a。利用这种布置,当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安装到壳体的预定区域时,操作员能够清楚地辨识无线通信单元1000被正确地电连接并且电源打开。结果,操作员方便性得以改进。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能够执行Bluetooth(注册商标)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1000和能够执行Wi-Fi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1000'能够被选择性地安装到壳体2并且连接在接口部IF上。结果,与将被优选地执行的无线通信的类型对应的适当的单一无线通信单元1000或者1000'能够选自无线通信单元1000和无线通信单元1000',从而使得将设备用于不同的意图成为可能。结果,与该多个类型的彼此识别无线通信功能全部以固定的方式合并在标签生产设备1中的情形相比较,减小设备的总体尺寸是可能的。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设置于联结到壳体2和从壳体2拆离的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单元联接装置1001'的USB连接插头PL被连接到接口部IF的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此时,在纵向方向沿着大致竖直方向(沿着所谓的竖直定向)定向时,上述USB连接插头PL被插入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中和从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移除。利用这种布置,防止接口部IF的沿着大致水平方向维度的尺寸增加并且减小该尺寸是可能的。此外,在所有的连接插座801a-801e中,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被布置在上述接口部IF的最远的左侧端部上。利用这种布置,使得上述无线通信单元1000'的USB连接插头PL的一个宽度方向侧的表面面对不存在任何其它的连接插座801a-801d或者妨碍对象等的设备外侧(在该实例中左侧;参考图33和图32B)是可能的。结果,USB连接插头PL能够相对容易地被插入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中和被从第一USB连接插座801e移除,从而使得改进在联结和拆离无线通信单元1000'时的可操作性成为可能。
接着,将参考图34-图40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2。注意通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在上述实施例1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并且将适当地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内部结构
图34-图36示出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的内部结构。如在图34-图36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引导突出部409从中央向下突出地与引导部件20A和20B的引导突出部405对应地被设置于上盖单元5的内侧。该引导突出部409从上方接触并且引导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利用引导突出部405和409这两者,抑制打印内容接收带3A沿着从卷3馈出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上下方向颤动是可能的,该卷3在卷存储部4内部旋转。
第一肋部件
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如在图37中所示,类似于上述实施例1,第一肋部件300被设置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从利用打印头61和压印辊66的夹住位置O到利用分离板200'的向前侧端部的支撑位置Q的部分上方。该第一肋部件300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在上述夹住位置O和支撑位置Q之间的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利用这种布置,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被形成为使得能够在几乎拉伸状态中基本线性地可靠地执行馈送。注意第一肋部件300被布置成使得如在图37中所示,其下端位于直接地连接上述夹住位置O和上述支撑位置Q的线上方。此外,分离板200'被布置成使得上述支撑位置Q的高度方向位置低于被压印辊66和打印头61夹住的上述夹住位置O的高度方向位置。
第二肋部件
此外,作为该实施例的具体特性,如在图37中所示(同样参考图34和图36),第二肋部件900被设置于被分离板200'朝向向后侧折返的分离材料层3c的馈送路径的在分离板200'的向前侧上的端部的支撑位置Q和利用压印辊66和夹持辊201的夹住位置R之间的部分。第二肋部件900能够从下方接触被馈送通过上述第二部分的分离材料层3c。
即,如在图34和图36中所示,第二肋部件900被设置于能够枢转到前面板6的向前侧的打开/关闭盖子6C的上端6,并且当打开/关闭盖子6C关闭时面对在上侧上的分离板200'和在后侧上的压印辊66。注意如在图37中所示,第二肋部件900被布置成使得其肋900a的上端位于直接地连接上述支撑位置Q和夹住位置R的线的上方。利用这种布置,可靠地使得分离材料层3c的从上述支撑位置Q到上述夹住位置R的实际馈送路径是线性的而不下垂。此时,如在图37中所示,与第一肋部件300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接触位置(或者最近位置)Y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比,第二肋部件900与分离材料层3c的接触位置X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一步在压印辊66侧上。
注意,如在上述图34中所示,第二肋部件900的宽度方向尺寸WB小于第一肋部件300的宽度方向尺寸WA。此外,以与如在前描述地多个肋300a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在第一肋部件300上相同的方式,多个肋900a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在第二肋部件900上。然后,在第二肋部件900上的彼此相邻的肋900a之间的间隔SB大于在第一肋部件300上的彼此相邻的肋300a之间的间隔SA。进而,第二肋部件900的肋900a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厚度尺寸TB大于第一肋部件300的肋300a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厚度尺寸TA。进而,第二肋部件900的肋900a的高度尺寸HB大于第一肋部件300的肋300a的高度尺寸HA。
分离板的向前推压
接着,将描述关于上述分离板200'的推压结构。
如在前描述地,在该实施例中,包括打印内容接收层3a、粘合剂层3b和分离材料层3c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被分离板向下折返,由此利用坚硬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不能遵循折返路径的事实而从分离材料层3c剥离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此时,当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处于拉伸状态中使得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的实际馈送路径是线性的而不下垂时,能够最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剥离。
作为对照,与以上相反地,在不象以上那样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沿着馈送路径在某处变得松弛的情形中,存在上述剥离将不是充分有利的可能性。图38示出这种比较实例。如在图38中所示,在该比较实例中,分离板1200'(带有在以后描述的与该实施例的分离板200'的结构不同的结构)被以不可移动、固定的方式设置。在该情形中,存在松弛状态可能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从上述夹住位置O到上述支撑位置Q的部分和在上述支撑位置Q和上述夹住位置R之间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得上述剥离不是充分有利的。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执行当前述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被从分离材料层3c剥离时支撑分离材料层3c的折返区域的功能(换言之,倒退功能)的上述分离板200'被以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换言之,沿着前后方向;参考图37中的箭头A)移动到前侧和后侧的方式设置。然后,该被以可移动方式设置的分离板200'不断地被在以后描述的弹簧802的推压力朝向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沿着第一水平方向的另一侧)推压。利用这种布置,可以减少诸如上述的松弛状态的发生。
具体地,如在图39、图40、前述图37和图41中所示,支撑部800和800在壳体2的内壁的与压印辊66相比进一步在向前侧上的区域中在左侧和右侧上被面对彼此地布置。此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凹进凹槽801在面对彼此的这些支撑部800和800的表面上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具体地,沿着朝向向前侧稍稍向上倾斜的方向)形成。向分离板200'的两侧突出的突出部200a以能够沿着大致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被存储在该凹进凹槽801中。结果,上述分离板200'受到支撑从而它能够沿着在大致前后方向(图37中的方向A)上的前侧和后侧移动。
然后,如在图39、图40和图41中所示,弹簧802被设置在凹进凹槽801的后内壁端部801a和分离板200'的突出部200a之间,从而朝向向前侧推压被上述支撑部800的凹进凹槽801支撑的分离板200'。利用这种布置,当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如上所述被从分离材料层3c分离时,分离板200'此时能够在根据馈送状态等适当地在向后位置(由图37中的点线示意的位置;与图40的状态对应)和向前位置(由图37中的实线示意的位置;与图39中的状态对应)之间前进和后退时赋予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适当的张力。结果,可以减少诸如上述的松弛状态的发生并且在从上述夹住位置O到上述支撑位置Q的上述第一部分和在上述支撑位置Q和上述夹住位置R之间的上述第二部分中设定拉伸状态。注意,虽然根据该实施例凹进凹槽801被形成为使得它朝前稍微向上倾斜,但是它可以被水平地布置。
实施例的优点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分离板200'受到支撑从而它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然后,弹簧802不断地赋予上述被以可移动方式支撑的分离板200'朝向向前侧的推压力。利用这种布置,当打印内容接收层3a和粘合剂层3b如上所述被从分离材料层3c分离时赋予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适当的张力是可能的。结果,能够可靠地实现有利的剥离。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经由突出部200a和凹进凹槽801,分离板200'被支撑从而它能够大致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然后,弹簧802基本沿着水平方向朝向向前侧推压被如上所述地支撑的分离板200'。利用这种布置,有效地并且可靠地赋予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基本沿着水平方向的张力是可能的。结果,能够可靠地实现有利的剥离。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上述第一肋部件300被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在上述夹住位置O和上述支撑位置Q之间的第一部分,从而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第一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利用这种布置,可靠地使得打印内容接收带3A从利用压印辊66和打印头61的夹住位置O到分离板200'的端部的支撑位置Q的实际馈送路径是线性的而不下垂是可能的。结果,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能够被可靠地拉伸,从而使得更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剥离成为可能。此外,此时,例如上述第一肋部件300而非平坦部件得以形成,由此使得当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从上方接触时减小接触表面面积成为可能。结果,还存在减少馈送障碍发生和馈送阻力增加的优点。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上述第二肋部件900被以能够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在上述支撑位置Q和上述夹住位置R之间的第二部分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方式设置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该第二部分。利用这种布置,第二肋部件900从下方接触被馈送通过上述第二部分的分离材料层3c,从而使得可靠地拉伸打印内容接收带3A和分离材料层3c并且更加有利地并且有效地执行剥离成为可能。此时,例如上述第二肋部件900而非平坦部件得以形成,从而使得当分离材料层3c被从下方接触时减小接触表面面积成为可能。结果,还存在减少馈送障碍发生和馈送阻力增加的优点。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和2,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型。
例如,虽然以上已经结合使用具有连续地布置在带上的标签基片L的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示意性情景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允许本发明被应用于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还可以通过在越过整个带正面表面地形成打印内容接收带层(热层或者图像接收层)的打印内容接收带上执行打印并且将带切割成预定长度而产生打印标签。此外,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在打印内容接收带3A上执行打印的方法(所谓的非层叠方法),但是本发明还可以被应用于在不同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覆盖薄膜上执行打印并且然后这两者被结合的方法(所谓的层叠方法)。
此外,虽然以上已经结合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上侧馈出的示意性情景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允许应用于打印内容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馈出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力作用于卷3上,从而尝试沿着与带馈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该实例中朝向向后侧)旋转卷3,从而使得与第一辊51和第二52作为对照最好地在与打印内容接收带3A的馈出方向侧相对的一侧上布置第三辊53。
此外,在前述图28中所示的箭头表示信号流的实例,但是信号流方向不限于此。
此外,除了以上已经声明的之外,同样可以适当地相组合地利用基于上述实施例和每一种变型的技术。

Claims (12)

1.一种打印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成构成设备外部框架;
卷存储部,所述卷存储部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并且所述卷存储部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存储卷,所述卷围绕沿着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正交的第二水平方向的缠绕轴线缠绕打印内容接收带,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具有打印内容接收层、用于将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层粘附到附着物的粘合剂层和被构造成覆盖所述粘合剂层的分离材料层;
压印辊,所述压印辊被构造成从下方接触从被存储在所述卷存储部中的所述卷馈出的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并且在带宽度方向被设定为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带姿态中将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馈送到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
打印头,所述打印头被设置在所述压印辊的上方,并且所述打印头被构造成在利用所述压印辊的驱动力被馈送通过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压印辊之间的区域的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层上执行期望的打印;
分离板,所述分离板与所述压印辊相比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上,并且所述分离板被构造成使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所述分离材料层朝向所述压印辊的向下侧折返并且从所述分离材料层剥离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层和所述粘合剂层,其中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通过所述打印头在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层上经历打印内容形成并且被馈送到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
第一排出口,所述第一排出口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分离板相比处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上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排出口被构造成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排出被所述分离板剥离的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层和所述粘合剂层;
夹持辊,所述夹持辊被设置在所述压印辊的下方,并且所述夹持辊被构造成与所述压印辊一起夹住被所述分离板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折返的所述分离材料层并且馈送所述分离材料层;
第二排出口,所述第二排出口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排出口相比在向下侧上的区域中,并且所述第二排出口被构造成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排出由所述夹持辊馈送的所述分离材料层;和
第一肋部件,所述第一肋部件被设置于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的馈送路径的第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肋部件被构造成能够从上方接触被馈送通过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压印辊和所述打印头的夹住位置和在所述分离板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的支撑位置之间,其中:
所述分离板被以能够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和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移动的方式设置;并且
所述打印机进一步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将推压力施加给被以所述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的所述分离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第一肋部件被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肋部件的下端位于直接连接所述压印辊和所述打印头的所述夹住位置和所述分离板的所述支撑位置的直线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分离板被设置成使得所述分离板的所述支撑位置的高度方向位置在所述压印辊和所述打印头的所述夹住位置的高度方向位置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打印头被以能够靠近所述压印辊和离开所述压印辊地移动的方式设置;并且
所述第一肋部件被与所述打印头一体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第一肋部件在所述压印辊和所述打印头的所述夹住位置用作支点的情况下被以可摇摆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进一步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分离板,使得所述分离板能够大致沿着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移动,其中:
所述推压部件大致沿着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推压由所述支撑装置支撑的所述分离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打印机,进一步包括:
第二肋部件,所述第二肋部件被设置于通过所述分离板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折返的所述分离材料层的馈送路径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第二肋部件被构造成能够从下方接触被馈送通过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分离材料层,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分离板的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上的端部的支撑位置与所述压印辊和所述夹持辊的夹住位置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第二肋部件的宽度方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肋部件的宽度方向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多个肋元件被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肋部件上;
多个肋元件被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肋部件上;并且
在所述第二肋部件上的彼此相邻的所述肋元件之间的间隔大于在所述第一肋部件上的彼此相邻的所述肋元件之间的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多个肋元件被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肋部件上;
多个肋元件被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肋部件上;并且
所述第二肋部件的所述肋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肋部件的所述肋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多个肋元件被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肋部件上;
多个肋元件被以彼此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肋部件上;并且
所述第二肋部件的所述肋元件的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和馈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肋部件的所述肋元件的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和所述馈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与所述第一肋部件与所述打印内容接收带的接触位置或者最靠近位置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相比,所述第二肋部件与所述分离材料层的接触位置在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在压印辊侧上。
CN201310452040.5A 2012-11-29 2013-09-27 打印机 Active CN1038472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0878A JP2014104697A (ja) 2012-11-29 2012-11-29 印刷装置
JP2012-260878 2012-11-29
JP2013109439A JP6323637B2 (ja) 2013-05-24 2013-05-24 印刷装置
JP2013-109439 2013-05-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7226A CN103847226A (zh) 2014-06-11
CN103847226B true CN103847226B (zh) 2016-08-17

Family

ID=49303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2040.5A Active CN103847226B (zh) 2012-11-29 2013-09-27 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68771B2 (zh)
EP (1) EP2738008B1 (zh)
CN (1) CN1038472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7656B2 (ja) * 2014-07-10 2016-03-30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6421945B2 (ja) 2016-03-18 2018-1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863315B2 (ja) * 2018-02-28 2021-04-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3195236B (zh) * 2018-12-20 2023-01-13 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卷筒支撑装置
JP7343358B2 (ja) * 2019-10-31 2023-09-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印字ユニット及びプリンタ
JP7419844B2 (ja) * 2020-01-31 2024-01-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2693232A (zh) * 2020-12-08 2021-04-23 杭州东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桌面型标签设备
US12077400B2 (en) * 2022-04-22 2024-09-03 Xiamen Iprt Technology Co., Ltd. Label printer
US12049077B2 (en) * 2022-04-22 2024-07-30 Xiamen Iprt Technology Co., Ltd. Smart label printer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4669A (en) * 1989-09-04 1992-12-29 Tokyo Electric Co., Ltd. Label separating device in label printer
US5570121A (en) * 1993-12-20 1996-10-29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Printer
US5683545A (en) * 1994-01-05 1997-11-04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Hand-held labeler
US5713679A (en) * 1996-10-07 1998-02-03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dispensing liner-type and linerless-type labels
US6241407B1 (en) * 1999-09-16 2001-06-05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Portable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3081T1 (de) * 1981-12-28 1984-01-05 Kabushiki Kaisha Sato, Tokyo Etikettenabziehanlage.
JP2540606B2 (ja) 1988-08-17 1996-10-09 三井東圧化学株式会社 湯ジワの少ない成形品
JP2690659B2 (ja) 1992-05-25 1997-12-10 株式会社テック ラベルプリンタ
DE4409819B4 (de) * 1993-03-22 2004-08-05 Kabushiki Kaisha Sato Vorrichtung zum Vorwärtsbewegen eines Trägerstreifens
JP3545830B2 (ja) 1995-04-27 2004-07-2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ベルプリンタ
JP3404226B2 (ja) 1996-08-30 2003-05-06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ラベル剥離装置
US6231253B1 (en) * 1997-10-31 2001-05-15 Zih Corporation Label printer with a peel bar, a separator bar and anti-buckle means
US6349756B1 (en) * 1998-10-23 2002-02-26 Zih Corporation Peel assembly for a printer
US6530705B1 (en) * 2000-05-17 2003-03-11 Zih Corp. Label printer which handles label stock with and without peelable labels
US7284922B2 (en) 2004-08-09 2007-10-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abel printer
US7387459B2 (en) * 2006-01-18 2008-06-17 Paxar Americas, Inc. Portable printer and method
US8141610B2 (en) * 2007-05-09 2012-03-2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Hand-held portable labeler and method of labeling
JP5657279B2 (ja) 2010-05-28 2015-01-21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ラベル剥離装置およびラベル剥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4669A (en) * 1989-09-04 1992-12-29 Tokyo Electric Co., Ltd. Label separating device in label printer
US5570121A (en) * 1993-12-20 1996-10-29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Printer
US5683545A (en) * 1994-01-05 1997-11-04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Hand-held labeler
US5713679A (en) * 1996-10-07 1998-02-03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dispensing liner-type and linerless-type labels
US6241407B1 (en) * 1999-09-16 2001-06-05 Monarch Marking Systems, Inc. Portable prin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47187A1 (en) 2014-05-29
EP2738008A1 (en) 2014-06-04
US9168771B2 (en) 2015-10-27
CN103847226A (zh) 2014-06-11
EP2738008B1 (en) 2015-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7226B (zh) 打印机
JP5979439B2 (ja) 印刷装置
US9908347B2 (en) Tape cartridge and tape printer
CN101850663B (zh) 带盒
CN1173833C (zh) 带盒
CN101569251B (zh) 带式送料器以及配件保持带设置方法
CN105313507B (zh) 用于形成自层压式打印标签的带式打印机、带盒和墨带
JP6019030B2 (ja) 生体情報検出センサ供給装置
CN101920602A (zh) 打印机
JP5924248B2 (ja) 印刷装置
US9266367B2 (en) Printer
EP2818324A1 (en) Printer
US4497588A (en) Printing or typing apparatus with a rotating platen as well as guide devices for the paper
JP6172457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US7552920B2 (en) Paper feed cassette
JP2011177895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179353B2 (ja) 用紙供給装置、用紙束プリンタおよび用紙束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5945957B2 (ja) 印刷装置
JP6010862B2 (ja) 印刷装置
JP2004075392A (ja) 印刷装置内の分離パッドにアクセス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US7140794B2 (en) Apparatus to guide label stock in a printer
US20060177618A1 (en) Tape and tape cassette containing the tape
JP2014104697A (ja) 印刷装置
JP2016007776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セルフラミネート用印刷テープ、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とテープ印刷装置
US20110139065A1 (en) Cutting Device and Tape Printer Including Cut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