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7417A -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7417A
CN103807417A CN201310437164.6A CN201310437164A CN103807417A CN 103807417 A CN103807417 A CN 103807417A CN 201310437164 A CN201310437164 A CN 201310437164A CN 103807417 A CN103807417 A CN 103807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clutch
oil
rotation
f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371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07417B (zh
Inventor
长滨慎治
木村光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07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7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7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7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使变速器的机壳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65),该L字状的肋部(65)从第2室(55)的外周壁面(55c)朝第1旋转体(18)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第1旋转体(18)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分隔壁(52a)的外周壁面(55c)和肋部(65)包围的位置形成有连通孔(60),该连通孔(60)使第1室(54)与第2室(55)连通。机壳由横跨第1室(54)和第2室(55)的第1机壳(52)以及与第1机壳(52)结合而划分出第2室(55)的第2机壳(53)构成,肋部(65)由形成在第1机壳(52)侧的第1部分(52d)和形成在第2机壳(53)侧的第2部分(53a)构成,第2部分(53a)的末端位于比第1部分(52d)的末端低的位置。

Description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的如下所述的油排出结构:在变速箱的内部,隔着分隔壁而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在从所述第1室内贯穿所述分隔壁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内的第1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将随着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飞溅的油排出到形成于所述第1室的底部的油池。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具有油返回孔21的分隔壁2将变速器的机壳3的内部隔成第1室4和第2室5,通过设置于分隔壁2的油返回肋部20将在第2室5的内部旋转的齿轮17扬起的油引导到油返回孔21,从而使油从第2室5返回第1室4。
此外,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配置在变速器的主壳体670的内部的划分壁部301,划分出收纳有旋转的鼓轮691的变速齿轮收纳部101和收集并存储被鼓轮691扬起的油的收集容器350,并在收集容器350中存储预定量的油,由此,使主壳体670的油的液面保持合理,降低齿轮等引起的油的搅拌阻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18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681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在通过分隔壁将变速器的机壳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使收纳有旋转体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从分隔壁的连通孔返回到第1室的情况下,在第2室的内部,同时存在因重力而沿着与旋转体的外周面相对的外周壁面流下的油的流动和因重力而沿着与旋转体的侧面相对的侧壁面流下的油的流动,因此,需要有效地将这两个油的流动导入连通孔而排出到第1室。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将变速器的机壳的第2室中积存的油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第1方面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其中,在机壳的内部,隔着分隔壁而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在从所述第1室内贯穿所述分隔壁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内的第1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将随着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飞溅的油排出到形成于所述第1室的底部的油池,该油排出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由横跨所述第1室和所述第2室的第1机壳和与所述第1机壳结合而划分出所述第2室的第2机壳构成,该油排出结构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该L字状的肋部从所述第2室的外周壁面朝所述第1旋转体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外周壁面和所述肋部包围的位置处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使所述第1室与所述第2室连通,所述肋部由形成于所述第1机壳侧的第1部分和形成于所述第2机壳侧的第2部分构成,所述第2部分的末端位于比所述第1部分的末端低的位置。
此外,根据第2方面的发明,除了第1方面的结构以外,还提出了具有如下特征的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在从所述第1室内贯穿所述分隔壁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内的第2旋转轴上设置有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轴位于比所述第1旋转轴和所述连通孔低的位置。
此外,实施方式的第1主输入轴13与本发明的第2旋转轴对应,实施方式的第2主输入轴14与本发明的第1旋转轴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离合器17与本发明的第2旋转体对应,实施方式的第2离合器18与本发明的第1旋转体对应,实施方式的变速箱52与本发明的第1机壳对应,实施方式的箱盖53与本发明的第2机壳对应,实施方式的第3壁面55c与本发明的外周壁面对应,实施方式的油底壳56与本发明的油池对应,实施方式的第4连通孔60与本发明的连通孔对应,实施方式的第3肋部65与本发明的肋部对应。
根据第1方面的结构,在机壳的内部,隔着分隔壁而划分出第1室和第2室,在从第1室内贯穿分隔壁而延伸到第2室内的第1旋转轴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该L字状的肋部从第2室的外周壁面朝第1旋转体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第1旋转体的外周向上方延伸,在被分隔壁的外周壁面和肋部包围的位置处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使第1室和所述第2室连通,因而能够借助L字状的肋部可靠地收集从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飞溅而沿着外周壁面流下的油并有效地引导到连通孔。而且,机壳由横跨第1室和第2室的第1机壳、与第1机壳结合而划分出第2室的第2机壳构成,肋部由形成在第1机壳侧的第1部分和形成在第2机壳侧的第2部分构成,第2部分的末端位于比第1部分的末端低的位置,因而能够使沿着与第1旋转体的侧面相对的第2机壳的侧壁面流下的油难以被设置于第2机壳侧的高度较低的肋部的第2部分挡住,从而有效地将该油引导到连通孔。
此外,根据第2方面的结构,在从第1室内贯穿分隔壁而延伸到第2室内的第2旋转轴上设置有第2旋转体,第2旋转轴位于比第1旋转轴低的位置,因而当滞留在第2室的下部的油量过大时,存在第2旋转体引起的搅拌阻力增大的问题,但是,由于第2旋转轴位于比连通孔低的位置,因而能够有效地使油从连通孔排出而减少滞留在第2室的下部的油量,从而能够降低第2旋转体引起的搅拌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双离合器式变速器的骨架图。
图2是从与发动机相反的一侧观察变速器的图(图5和图6的2-2线侧视图)。
图3是从图2取下第1离合器、第2离合器后的图。
图4是图5和图6的4-4线侧视图。
图5是图2和图3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2和图3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图6的7-7线放大剖视图。
图8是与图2对应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3第1主输入轴(第2旋转轴),14第2主输入轴(第1旋转轴),17第1离合器(第2旋转体),18第2离合器(第1旋转体),52变速箱(第1机壳),52a分隔壁,52d第1部分,53箱盖(第2机壳),53a第2部分,54第1室,55第2室,55c第3壁面(外周壁面),56油底壳(油池),60第4连通孔(连通孔),65第3肋部(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汽车用的双离合器式变速器T具有:借助变矩器12而与发动机E的曲轴11同轴地连接的第1主输入轴13;和相对于第1主输入轴13平行地配置的第2主输入轴14。筒状的第1副输入轴15和第2副输入轴16分别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在第1主输入轴13和第2主输入轴14的外周,第1主输入轴13与第1副输入轴15可借助第1离合器17相结合,并且第2主输入轴14和第2副输入轴16可借助第2离合器18相结合。
与第1主输入轴13和第2主输入轴14平行地配置有输出轴19和惰轴20,固定设置于第1主输入轴13上的驱动齿轮21与固定设置于惰轴20上的惰轮22啮合,惰轮22与固定设置于第2主输入轴14的从动齿轮23啮合。因此,在发动机E运转时,第1主输入轴13和第2主输入轴14始终朝相同方向旋转。
2速驱动齿轮24、4速驱动齿轮25、6速驱动齿轮26和8速驱动齿轮27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第1副输入轴15,2速驱动齿轮24和4速驱动齿轮25借助2速-4速同步装置28而能够选择性地与第1副输入轴15结合,6速驱动齿轮26和8速驱动齿轮27借助6速-8速同步装置29而能够选择性地与第1副输入轴15结合。
1速驱动齿轮30、3速驱动齿轮31、5速驱动齿轮32和7速驱动齿轮33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第2副输入轴16,1速驱动齿轮30和3速驱动齿轮31借助1速-3速同步装置34而能够选择性地与第2副输入轴16结合,5速驱动齿轮32和7速驱动齿轮33借助5速-7速同步装置35而能够选择性地与第2副输入轴16结合。
1速-2速从动齿轮36、3速-4速从动齿轮37、5速-6速从动齿轮38和7速-8速从动齿轮39固定设置于输出轴19,1速-2速从动齿轮36同时与2速驱动齿轮24和1速驱动齿轮30啮合,3速-4速从动齿轮37同时与4速驱动齿轮25和3速驱动齿轮31啮合,5速-6速从动齿轮38同时与6速驱动齿轮26和5速驱动齿轮32啮合,7速-8速从动齿轮39同时与8速驱动齿轮27和7速驱动齿轮33啮合。
与第1副输入轴15的2速驱动齿轮24啮合的反向惰轮40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惰轴20,该反向惰轮40能够借助反向离合器41与惰轴20结合。
固定设置于输出轴19的最终传动齿轮42与固定设置于差速齿轮43的最终从动齿轮44啮合,从差速齿轮43沿着左右延伸的车轴45、45与左右的驱动轮W、W连接。
因此,如果在通过1速-3速同步装置34使1速驱动齿轮30与第2副输入轴16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2离合器18,则第2主输入轴14的旋转通过第2离合器18→第2副输入轴16→1速-3速同步装置34→1速驱动齿轮30→1速-2速从动齿轮36→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1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2速-4速同步装置28使2速驱动齿轮24与第1副输入轴15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1离合器17,则第1主输入轴13的旋转通过第1离合器17→第1副输入轴15→2速-4速同步装置28→2速驱动齿轮24→1速-2速从动齿轮36→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2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1速-3速同步装置34使3速驱动齿轮31与第2副输入轴16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2离合器18,则第2主输入轴14的旋转通过第2离合器18→第2副输入轴16→1速-3速同步装置34→3速驱动齿轮31→3速-4速从动齿轮37→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3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2速-4速同步装置28使4速驱动齿轮25与第1副输入轴15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1离合器17,则第1主输入轴13的旋转通过第1离合器17→第1副输入轴15→2速-4速同步装置28→4速驱动齿轮25→3速-4速从动齿轮37→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4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5速-7速同步装置35使5速驱动齿轮32与第2副输入轴16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2离合器18,则第2主输入轴14的旋转通过第2离合器18→第2副输入轴16→5速-7速同步装置35→5速驱动齿轮32→5速-6速从动齿轮38→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5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6速-8速同步装置29使6速驱动齿轮26与第1副输入轴15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1离合器17,则第1主输入轴13的旋转通过第1离合器17→第1副输入轴15→6速-8速同步装置29→6速驱动齿轮26→5速-6速从动齿轮38→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6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5速-7速同步装置35使7速驱动齿轮33与第2副输入轴16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2离合器18,则第2主输入轴14的旋转通过第2离合器18→第2副输入轴16→5速-7速同步装置35→7速驱动齿轮33→7速-8速从动齿轮39→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7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在通过6速-8速同步装置29使8速驱动齿轮27与第1副输入轴15结合的状态下接合第1离合器17,则第1主输入轴13的旋转通过第1离合器17→第1副输入轴15→6速-8速同步装置29→8速驱动齿轮27→7速-8速从动齿轮39→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8速变速档。
此外,如果接合反向离合器41,则第1主输入轴13的旋转通过驱动齿轮21→惰轮22→惰轴20→反向离合器41→反向惰轮40→2速驱动齿轮24→1速-2速从动齿轮36→输出轴19→最终传动齿轮42→最终从动齿轮44的路径,反向旋转而传递给差速齿轮43,建立倒车变速档。
接下来,根据图2~图8,对变速器T的机壳的结构进行说明。
变速器T的机壳由与发动机组结合的变矩器壳体51、与变矩器壳体51结合的变速箱52、与变速箱52结合的箱盖53构成。在变矩器壳体51的内部,收纳有所述变矩器12(参照图5),在形成于变速箱52内部的第1室54,收纳有所述各变速轴和所述各变速齿轮,所述差速齿轮43以横跨的方式被收纳在变矩器壳体51的内部和变速箱52的内部(参照图6),以横跨的方式形成在变速箱52的内部和箱盖53的内部的第2室55中,收纳有所述第1离合器17(参照图2和图5)和第2离合器18(参照图2)。在形成于变速箱52内部的第1室54的底部,形成有存储油的油底壳56(参照图5)。第1室54和第2室55被变速箱52的分隔壁52a(参照图5和图6)分隔开。
图2是从与发动机E相反的一侧沿着轴向观察取下箱盖53后的变速器T而得到的,在变速箱52的分隔壁52a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箱盖53的椭圆状(地面竞技的跑道状)的分割表面52b,在该分割表面52b的内侧划分出第2室55。贯穿变速箱52的分隔壁52a的第1主输入轴13、第2主输入轴14和输出轴19的轴端延伸到第2室55内,在第1主输入轴13上设置有第1离合器17,在第2主输入轴14上设置有第2离合器18。
在图2中,第2离合器18相对于第1离合器17配置在右上方,并以隔着稍许间隙包围着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外周的方式形成有第2室55。在图2中,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旋转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此外,输出轴19的位置在第1主输入轴13的右侧且在第2主输入轴14的下侧,惰轴20的位置在第1主输入轴13的上侧且在第2主输入轴14的左侧。差速齿轮43的位置从第2室55向右下侧偏移。
图3示出从图2取下第1主输入轴13、第1离合器17、第2主输入轴14、第2离合器18和输出轴19后的状态。在面向第2室55的内部的变速箱52的分隔壁52a上,形成有用于使第2室55内的油返回到第1室54的底部的油底壳56的第1连通孔~第4连通孔57、58、59、60。
如图2、图3和作为示意图的图8所示,第1肋部61从与第1离合器17的下部外周面相对的第2室55的第1壁面55a(参照图8)朝第1离合器17的下部外周面向上突出,在第1肋部61的、第1离合器17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面侧形成有第1连通孔57,在第1肋部61的、第2离合器18的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形成有第2连通孔58。第1连通孔57和第2连通孔58从开口于变速箱52内部的第1室54的位置向下倾斜地与变速箱52的底壁部52c连接,水平延伸的肋部63从此处开始进一步突出到收纳于油底壳56内的过滤器62的上表面中央部(参照图5和图6)。
第2壁面55b(参照图8)从与第2离合器18的上部外周面相对的位置朝该第2离合器18的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沿斜下方延伸,第2肋部64从该第2壁面55b的下端部朝第2离合器18的侧部外周面突出。并且,在面向被第2壁面55b和第2肋部64夹着的位置的分隔壁52a上,形成有使第2室55与第1室54连通的第3连通孔59。第3连通孔59在变速箱52的内部,直接开口于第1室54的上部(参照图5)。
第3壁面55c(参照图8)从与第2离合器18的上部外周面相对的位置朝该第2离合器18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面侧向下方延伸,在该第3壁面55c的下端部,设置有第3肋部65。第3肋部65从第3壁面55c的下端部朝第2离合器18的下部外周面沿斜上方延伸,然后大致弯曲90°而沿着第2离合器18的下部外周面朝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沿斜上方延伸,因而整体形成为L字状。在面向被第3壁面55c和第3肋部65包围的位置的分隔壁52a上,形成有使第2室55与第1室54连通的第4连通孔60。
根据图6和图7可知:第3肋部65以横跨的方式形成在变速箱52和箱盖53,因而由作为变速箱52的一部分的第1部分52d和作为箱盖53的一部分的第2部分53a构成。第1部分52d和第2部分53a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与覆盖第2离合器18的侧面的箱盖53的侧壁面53b(参照图6)相连的第2部分53a的末端比变速箱52侧的第1部分52d的末端低距离d。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变速箱52的内壁面,从第4连通孔60开口于变速箱52内部的第1室54的位置朝着差速齿轮43,形成有向下倾斜地延伸的V字状截面的油返回通路66和从其下游端向下延伸的槽状的油返回通路67。
如图2、图3和图8所示,在相对于第1连通孔57而言的、第1离合器17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面侧,配置有沿着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朝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延伸的第4肋部68。此外,在相对于第2连通孔58而言的、第1离合器17的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配置有沿着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延伸的第5肋部69。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附着在它们的外周面的油,如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沿着切线方向朝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飞溅。此外,附着于第2室55的内周面的油因重力而向下流动,并且,在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旋转停止时,附着于它们的外周面的油因重力而滴下。
从第1离合器17、第2离合器18的外周面沿着切线方向飞溅的油附着于第2室55的内周壁面的全部区域,但是,附着在其上侧(顶部侧)的壁面的油的一部分滴到下侧(基座侧)的壁面,在下侧的壁面汇集的油沿着该下侧的壁面按箭头a方向流动。另一方面,从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沿着切线方向飞溅的油沿着与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相对的第2室55的内周壁面,按箭头b方向移动。
当这些向相反方向流动的油在第2室55的第1壁面55a上相撞时,不仅存在使油产生气泡的问题,而且存在不能从第1连通孔57、第2连通孔58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54的油底壳56的问题,但是,由于在第1连通孔57、第2连通孔58之间设置有第1肋部61,因此,按箭头b方向流动的油从第1肋部61前面的第1连通孔57排出到第1室54,按箭头a方向流动的油从第1肋部61前面的第2连通孔58排出到第1室54,从而使油顺利地从第2室55排出到第1室54。
此外,如果从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沿着箭头b方向飞溅的油强烈冲撞第2室55的内周壁面,则容易产生气泡,但是,通过在该位置沿着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设置第4肋部68,能够使所述向下飞溅的油在因重力而加速之前撞到第4肋部68,从而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此外,如果从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按箭头c方向飞溅的油与沿着第2室55的下侧的壁面按箭头a方向流下的油正面相撞,则存在产生气泡、减缓油的流动的问题,但是,借助第5肋部69,能够将箭头a方向的油的流动与箭头c方向的油的流动隔开,从而消除上述问题。
并且,从第2室55侧朝第1室54侧通过第1连通孔57、第2连通孔58的油,流过变速箱52的底壁部52c和肋部63的上表面,落到过滤器62的上表面,然后从过滤器62的上表面返回到油底壳56中(参照图5)。
如果从第2离合器18的外周部沿着第2室55的第2壁面55b按箭头d方向飞溅的油与从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飞溅的油相撞,则可能产生气泡,但是,通过借助第2肋部64来收集按箭头d方向飞溅的油,能够防止与从第1离合器17的外周面飞溅的油相撞而抑制气泡的产生,并且,能够使由第2肋部64收集到的油从第3连通孔59排出到第1室54。
第3肋部65的功能与第1肋部61的功能类似,通过第3肋部65进行遮挡,使得因重力而沿着第2室55的第3壁面55c按箭头e方向流下的油不会与从第2离合器18的外周面按箭头f方向飞溅的油正面冲撞,由此能够防止因冲撞而产生气泡,并且,借助第3肋部65收集按箭头e方向流动的油,引导到第4连通孔60,并顺利地排出到第1室54。
此时,第3肋部65从第3壁面55c的下端部朝第2离合器18的下部外周面沿斜上方延伸,然后大致弯曲90°而沿着第2离合器18的下部外周面朝旋转方向上的前面侧沿斜上方延伸,因而能够可靠地收集因重力而沿着第2室55的第3壁面55c顺着箭头e方向流下的油,并有效地从第4连通孔60排出到第1室54。
此外,在第2室55的内部的第2离合器18的周围,除了附着在与第2离合器18的外周面相对的第3壁面55c的油以外,还存在附着在与第2离合器18的侧面相对的箱盖53的侧壁部53b上(参照图6)的油。当附着在该侧壁部53b的油因重力朝第4连通孔60向下流动时(参照图6),如果与侧壁部53b相连地设置的第3肋部65的第2部分53a突出于第4连通孔60的上方,则该油可能被第2部分53a挡住而不能流入第4连通孔60。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第3肋部65的第2部分53a的末端的高度设为低于第1部分52d的末端的高度距离d(参照图7),当附着在箱盖53的侧壁部53b的油因重力而按箭头g方向朝第4连通孔60流下时,很难被第3肋部65的第2部分53a挡住,从而能够顺利地流入第4连通孔60。
从第2室55通过第4连通孔60流入第1室54的油流过设置于变速箱52的内壁面的油返回通路66、67而被提供给差速齿轮43,在润滑了差速齿轮43后返回到油底壳56(参照图6)。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第2室55的油顺利排出到第1室54,从而使配置在第2室55的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不被油浸泡而减小油的搅拌阻力。此外,第2室55的形状是包围第1离合器17和第2离合器18的周围的椭圆形,因而能够使从第1离合器17、第2离合器18的外周面飞溅的油直接被第2室55的内周壁面接住而将气泡的产生抑制在最小限度。
尤其是,在第2主输入轴14的下方支承第1离合器17的第1主输入轴13位于比第2室55低的位置,因而当第2室55中积存的油量过剩时,存在增大第1离合器17的搅拌阻力的问题,但是,由于第1主输入轴13位于第4连通孔60的下方,因此,通过将油从第4连通孔60顺利排出到第1室54,能够减少第2室55中积存的油量,降低第1离合器17引起的油的搅拌阻力。
此外,第1主输入轴13和第2主输入轴14的旋转方向在图2和图8均为逆时针方向,且第2主输入轴14位于第1主输入轴13的右侧上方,因而附着在第2室55的内周壁面的顶壁部分的油因重力而流下的方向与来自第1离合器17、第2离合器18的外周面的油的飞溅方向(图8的箭头b方向或者箭头d方向)相同,因此,能够使附着在所述顶壁部分的油顺利地流动而从第1连通孔57或者第3连通孔59排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离合器17、18,也可以是齿轮等旋转体。

Claims (2)

1.一种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其中,在机壳(52、53)的内部,隔着分隔壁(52a)而划分出第1室(54)和第2室(55),在从所述第1室(54)内贯穿所述分隔壁(52a)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55)内的第1旋转轴(14)上设置有第1旋转体(18),将随着所述第1旋转体(18)的旋转而飞溅的油排出到形成于所述第1室(54)的底部的油池(56),该油排出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52、53)由横跨所述第1室(54)和所述第2室(55)的第1机壳(52)以及与所述第1机壳(52)结合而划分出所述第2室(55)的第2机壳(53)构成,
形成有L字状的肋部(65),该肋部(65)从所述第2室(55)的外周壁面(55c)朝所述第1旋转体(18)的下部外周向上方延伸,然后沿着所述第1旋转体(18)的外周向上方延伸,
在所述分隔壁(52a)的被所述外周壁面(55c)和所述肋部(65)包围的位置处形成有连通孔(60),该连通孔(60)使所述第1室(54)与所述第2室(55)连通,
所述肋部(65)由形成在所述第1机壳(52)侧的第1部分(52d)和形成在所述第2机壳(53)侧的第2部分(53a)构成,所述第2部分(53a)的末端位于比所述第1部分(52d)的末端低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1室(54)内贯穿所述分隔壁(52a)而延伸到所述第2室(55)内的第2旋转轴(13)上设置有第2旋转体(17),所述第2旋转轴(13)位于比所述第1旋转轴(14)和所述连通孔(60)低的位置。
CN201310437164.6A 2012-11-14 2013-09-24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Active CN103807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0123A JP5675755B2 (ja) 2012-11-14 2012-11-14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オイル排出構造
JP2012-250123 2012-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7417A true CN103807417A (zh) 2014-05-21
CN103807417B CN103807417B (zh) 2016-08-24

Family

ID=50704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37164.6A Active CN103807417B (zh) 2012-11-14 2013-09-24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75755B2 (zh)
CN (1) CN1038074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4309A (zh) * 2015-02-11 2016-08-17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流体排空的离合器组件
CN108223771A (zh) * 2016-12-10 2018-06-29 加特可株式会社 润滑油排出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0118B2 (ja) * 2016-02-08 2020-03-18 Ntn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
JP7070170B2 (ja) * 2018-07-06 2022-05-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13483082A (zh) * 2021-06-07 2021-10-0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动变速器左端盖结构
CN113738858B (zh) * 2021-08-13 2022-08-05 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及汽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2412A1 (en) * 2003-10-29 2005-06-09 Eaton Corporation Gearbox lubrication
JP2008249029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機室の潤滑構造
KR20090016250A (ko) * 2007-08-10 2009-02-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 변속기의 오일 펌프 배치 구조
CN10185211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WO2011126440A1 (en) * 2010-04-08 2011-10-13 Scania Cv Ab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gearbox
DE102011004906A1 (de) * 2011-03-01 2012-09-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Schmiervorrichtung für ein Achs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9417Y2 (zh) * 1971-03-31 1976-07-24
JPS61186714U (zh) * 1985-05-14 1986-11-21
JPH08178031A (ja) * 1994-12-27 1996-07-12 Isuzu Motors Ltd 車両のタンデムファイナルドライブの潤滑装置
JP2012189176A (ja) * 2011-03-11 2012-10-04 Showa Corp 減速装置及びモータ付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2412A1 (en) * 2003-10-29 2005-06-09 Eaton Corporation Gearbox lubrication
JP2008249029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機室の潤滑構造
KR20090016250A (ko) * 2007-08-10 2009-02-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 변속기의 오일 펌프 배치 구조
CN10185211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WO2011126440A1 (en) * 2010-04-08 2011-10-13 Scania Cv Ab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gearbox
DE102011004906A1 (de) * 2011-03-01 2012-09-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Schmiervorrichtung für ein Achs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4309A (zh) * 2015-02-11 2016-08-17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流体排空的离合器组件
CN105864309B (zh) * 2015-02-11 2019-06-04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流体排空的离合器组件
US10323695B2 (en) 2015-02-11 2019-06-18 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Inc. Clutch assembly with fluid evacuation
US10508693B2 (en) 2015-02-11 2019-12-17 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Inc. Clutch assembly with fluid evacuation
CN110307267B (zh) * 2015-02-11 2020-06-23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流体排空的离合器组件
CN108223771A (zh) * 2016-12-10 2018-06-29 加特可株式会社 润滑油排出构造
CN113294514A (zh) * 2016-12-10 2021-08-24 加特可株式会社 润滑油排出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98430A (ja) 2014-05-29
CN103807417B (zh) 2016-08-24
JP5675755B2 (ja) 2015-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7417A (zh) 变速器的油排出结构
CN102788141B (zh) 变速器的机油排出结构
JP4831078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4155934A1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WO2014155933A1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02770691B (zh) 车辆用变速器
US4231266A (en) Lubricating device for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US8366577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377235B (zh) 有齿轮泵的变速器
RU2643086C2 (ru) Система для смазки двух смежных и вертикально расположенных друг над другом зубчатых передач
JP6390786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04968975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434653B (zh) 自动变速器
CN113316694A (zh) 变速器装置
US8522638B2 (en) Shift fork
JP2018091381A (ja) 無段変速機
CN111536224A (zh) 用于交通工具,尤其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
JP5462033B2 (ja) 変速機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2010007761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5800401B2 (ja) 変速機
CN107110329B (zh) 变速器壳体和具备该变速器壳体的变速器
JP2011214659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21162136A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4636427B2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04048027A (zh) 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