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4772A - 活性材料 - Google Patents

活性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4772A
CN103794772A CN201310524867.2A CN201310524867A CN103794772A CN 103794772 A CN103794772 A CN 103794772A CN 201310524867 A CN201310524867 A CN 201310524867A CN 103794772 A CN103794772 A CN 103794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oxid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248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94772B (zh
Inventor
稻垣浩贵
张文
原田康宏
高见则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94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4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94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4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23/00Compounds of titanium
    • C01G23/003Titanates
    • C01G23/005Alkali tita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3/00Compounds of niob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3/00Compounds of niobium
    • C01G3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obium,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9/00Compounds of iron
    • C01G49/0018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9/00Compounds of iron
    • C01G49/0018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 C01G49/0072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30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 C01P2002/32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spinel-type (AB2O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活性材料。根据一实施方案,提供了电池用活性材料。该活性材料包括用式LixM1M22O6所表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在此式中,0≤x≤5,M1是选自Fe和Mn中至少之一,及M2是选自Nb、Ta、和V中至少之一。

Description

活性材料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2年10月30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239487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这里所描述的实施方案通常涉及活性材料、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组。
背景技术
最近,非水电解质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很活跃并且其被开发成高能密度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池有望作为能源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电动车辆或便携电话的不间断能源供给基站。为此,希望非水电解质电池除高能量密度外,还具有其它性能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长期可靠性。例如,能够快速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不仅显著缩短了充电时间还使提高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性能及有效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成为可能。
为了能够快速充/放电,需要电子和锂离子能够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快速迁移。当使用碳基负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反复快速充/放电时,在电极上会出现金属锂的枝晶析出,产生了关于放热及因内部短路而着火的忧虑。
鉴于此,开发了使用金属复合氧化物替代碳材料作负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具体而言,利用钛氧化物作为负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稳定地快速充/放电。该电池还比基于碳材料的电池具有更长的寿命。
然而,相对金属锂,钛氧化物比碳材料具有更高(即更惰性)的电势。而且,钛氧化物的单位重量的容量较低。因此,使用钛氧化物作为负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能量密度低的问题。
发明概要
通常,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用于电池的活性材料。该活性材料包括下式表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LixM1M22O6。在此式中,0≤x≤5,M1是选自Fe和Mn中的至少一种,及M2是选自Nb、Ta、和V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提供可实现具有优异的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活性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扁平状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另一扁平状非水电解质电池的部分切除的透视图;
图4是图3中B区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电池组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显示图5所示电池组电路的框图;及
图7是实施例1制备的电极的第一电荷(Li插入)曲线。
发明内容
下面将根据附图解释实施方案。这里,对所有实施方案通用的结构用同样的符号表示,将省略重复解释。同时,每个附图都是用来解释实施方案及有助于理解实施方案的典型视图。然而,有些部件不同于实际器件的形状、尺寸及比例,这些结构设计可在通过考虑下述解释和已知技术进行适当修改。
(第一实施方案)
根据第一实施方案,提供了包含用式LixM1M22O6表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活性材料。在此式中,0≤x≤5,M1是至少一种选自Fe和Mn中的元素,及M2是至少一种选自Nb、Ta、和V中的元素。
在式LixM1M22O6(0≤x≤5)所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中锂离子的含量根据充电和放电状态而变化,每1mol氧化物的最大Li离子含量为5mol。含有该氧化物活性材料的电极能够提高单位质量锂离子的吸收/释放量。因此,包含该氧化物活性材料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能够实现高的能量密度。
式LixM1M22O6(0≤x≤5)所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因锂的吸收和释放反应而具有渐变的电势(从0.5V(相对于Li/Li+)至2.5V(相对于Li/Li+))。因此,包含斜方晶系氧化物活性材料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能够在比金属锂电结晶期间的电势更加高的电势下吸收和释放锂。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降低或消除金属锂的电结晶,从而实现快速充电和放电。
根据实施方案的活性材料中的斜方晶系氧化物更优选用LixFeNb2O6或LixFeV2O6(0≤x≤5)表示。因为LixFeNb2O6或LixFeV2O6(0≤x≤5)所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具有利于锂离子传输的晶格,所以有可能提高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快速充/放电性能并改善电极容量。
用式LixM1M22O6(0≤x≤5)所表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也可用式LixM1M22O6-δ(0≤x≤5,0≤δ≤0.3)表示。
在制备斜方晶系氧化物过程中,原料或中间产物可能出现缺少氧。而且,原材料中所含不可避免的杂质及制备过程中所混入的杂质可能会存在于所制备的斜方晶系氧化物中。因此,例如由于上述不可避免的因素,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活性材料可能含有组成偏离式LixM1M22O6(0≤x≤5)所示化学计量比率的斜方晶系氧化物。例如,制备斜方晶系氧化物过程中所产生的缺氧可能导致具有式LixM1M22O6-δ(0≤x≤5,0<δ≤0.3)所示组成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制备。
然而,即使因为上述不可避免的因素,斜方晶系氧化物的组成偏离了化学计量比,单位质量锂离子的吸收/释放量也是高的,且锂的吸收和释放反应发生在0.5V(相对于Li/Li+)至2.5V0.5V(相对于Li/Li+)的范围内。因此,含有因上述不可避免因素使组成偏离化学计量比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活性材料可与含有组成如式LixM1M22O6(0≤x≤5)所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活性材料具有同样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活性材料包括含有因上述不可避免因素使组成偏离式LixM1M22O6(0≤x≤5)所示的化学计量比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活性材料。
<粒径和BET比表面积>
含在本实施方案活性材料中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平均粒径不受具体限制,可根据所希望的电池特性而变化。
含在本实施方案活性材料中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BET比表面积不受具体限制,优选为1m2/g或更大且小于50m2/g。
术语“BET比表面积”表示用BET方法测定的比表面积。颗粒的比表面积通常用吸附占用面积为已知的分子在液氮温度下被吸附到粉末颗粒的面上并根据所吸附分子的数量来得到样品的比表面积的方法测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低温/低湿度物理吸附惰性气体的BET方法。该方法是单层吸附Langmuir理论延伸到多层吸附的方法,也是最有名的计算固体如粉末或颗粒的比表面积的方法。
对于包含有比表面积为1m2/g或更大的斜方晶系氧化物活性材料负电极的电池,负电极活性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得到足够保证,并可很容易地得到优异的放电速率特性。而且,可以降低充电时间。
另外,对于含有比表面积小于50m2/g的斜方晶系氧化物活性材料的负电极,可以防止其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性过高。因此,可以改善含有上述负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使用寿命特性。而且,含有比表面积小于50m2/g的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活性材料可以改善后面生产电极过程中含有所用活性材料浆状物的涂敷性质。
<生产方法>
例如,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活性材料可用下述方法生产。
首先,将含有至少一种选自Fe和Mn中元素即M1的氧化物或盐,和含有至少一种选自Nb、Ta、和V中元素即M2的氧化物或盐,以得到式M1M22O6所示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摩尔比例混合。上述盐优选为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可分解成氧化物的碳酸盐和硝酸盐。
下一步,将所得混合物研磨并尽可能均匀地混合,然后烧结。
烧结在800–1500℃温度范围内进行共1–100小时。
当将烧结温度提高到900–1300℃的温度范围时,可以得到具有低杂质相成分的活性材料。
当原料粉末的粒径较小时,在较短的烧结时间内得到均相的活性材料。通过在短的烧结时间内制备的活性材料具有小的粒径及优异的结晶性。包含该活性材料的负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优异的输出特性。
通过对上述方式合成的斜方晶系氧化物进行充电可以将锂离子插入。此外,使用含锂的化合物如碳酸锂作为合成原材料也可以得到预先含有锂的斜方晶系氧化物。
<粉末X-射线衍射测量>
活性材料中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晶体状态可用例如粉末X-射线衍射(XRD)观测。
用XRD测量所得衍射峰的位置确定散射角2θ,晶格间距用布拉格定律计算。该分析可以鉴定晶体结构(晶系)。此外,可以通过参考标准物质的衍射数据,如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JCPDS)的卡,以鉴别已知物质。
例如,对活性材料的粉末X-射线衍射测量可如下进行。
首先,将目标样品研磨直到平均粒径为约5μm。平均粒径可用激光衍射仪测定。此时,为了检查研磨是否影响样品的可结晶性,要确认X-射线图中主峰的半宽度值在研磨前后是否改变。
或者,使用筛从目标样品中选择平均粒径为约5μm或更小的颗粒。
将研磨过的样品或经过粒径选择的样品填充到玻璃样品板上形成的深度为0.2mm的支架部分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小心将样品充分地填充到支架中。为防止出现裂缝和空隙,还必须更小心地加入适当量的样品。
然后将另一个玻璃片压在样品上,使填充到支架部分中的样品表面光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小心以防止因缺少填充样品或填充样品过量而产生相对于支架标准水平凹或凸部分。
然后将填充样品的玻璃板放置在粉末X-射线衍射仪中,并用Cu-Kα射线得到衍射图形。
偶然地,存在颗粒取向变为高度依赖样品的颗粒形状的情况。当样品取向度高时,根据样品填充的方法,峰的位置可能位移或强度比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中,相同的样品用Lindemann玻璃毛细管填充,并使用旋转样品架进行测量,由此确定取向的影响。如果与所得的X-射线图相比在比表面上超过设备限度的强度比存在差异,则通过使用旋转样品架所得的测量结果可以用作样品的测量结果。
当反电极包含的活性材料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量时,例如可以如下进行:
首先,为了分析活性材料的结晶状态,使活性材料处于锂离子完全从斜方晶系氧化物释放掉的状态。例如,当活性材料用于负电极中时,将电池处于完全放电的状态。然而,存在甚至在放电状态时锂离子仍然保留的情况。
之后,将电池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分解。然后,取出电极并用适当溶剂清洗电池。例如,可用碳酸甲乙酯作为适当的溶剂。如果电极的清洗不充分,则电极有时会被因留在电极中的锂离子的影响而致的碳酸锂或氟化锂的杂质相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可以在惰性气氛中进行测量的密封容器较好。可将清洗过的电极切割成具有与粉末X-射线衍射仪支架几乎相同的面积的大小,并将其用作测量用样品。将该样品直接附在玻璃架上,然后进行样品测量。此时,用XRD预先测量电极基质所包括的金属箔中金属所对应的峰以得到电极基质所衍生的峰的位置。此外,以上述同样的方式预先测量其它组分如导电助剂和粘合剂的峰的位置以掌握峰的位置。当基质材料的峰与活性材料的峰重叠时,希望在测量前将活性材料与基质分离。这样进行是为了在定量测量峰强度中分离重叠的峰。当然,如果这些数据已经预先掌握,则可以省略该步骤。尽管可以物理分离电极,但在溶剂中通过施加超声波可以很容易地分离电极。当进行超声波处理以从基质分离活性材料时,可以通过使溶剂挥发来回收电极粉末(包括活性材料、导电助剂和粘合剂)。被回收的电极粉末例如填充在Lindemann玻璃毛细管中并进行测量,由此可以测量活性材料的粉末X-射线衍射。在超声波处理中回收的电极粉末可以进行各种不同于粉末X-射线衍射的分析。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案的活性材料含有式LixM1M22O6(0≤x≤5)所示的斜方晶系氧化物(M1是至少一种选自Fe和Mn中的元素,M2是至少一种选自Nb、Ta、和V中的元素)。含有氧化物活性材料的电极可以提高单位质量锂离子的吸收/释放量。因此,包含氧化物活性材料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实现高的能量密度。此外,包含斜方晶系氧化物活性材料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在比金属锂电结晶期间的电势更高的电势下在金属锂的电结晶期间吸收和释放锂。非水电解质电池可以降低或甚至消除金属锂的电沉积,从而可以快速充电和放电。
换言之,根据第一实施方案,提供了能够实现具有优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活性材料。
(第二实施方案)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提供了包含负电极、正电极、和非水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活性材料用于负电极活性材料、正电极活性材料、或负电极活性材料和正电极活性材料二者。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可包含放置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的隔膜及容纳正电极、负电极、隔膜和非水电解质的容器。
下面,将详细说明负电极、正电极、非水电解质、隔膜、和容器。
1)负电极
负电极包含集流体和负电极层(含负电极活性材料层)。负电极层形成在集流体的一侧或两侧。该层包含活性材料和可任意包含导电剂和粘合剂。
根基第一实施方案的活性材料,即式LixM1M22O6(0≤x≤5)所示斜方晶系氧化物被用作负电极活性材料。此处,M1是至少一种选自Fe和Mn中的元素,M2是至少一种选自Nb、Ta、和V中的元素。
根据使用该负电极活性材料的负电极,可提供具有优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作为负电极活性材料,式LixM1M22O6(0≤x≤5)所示斜方晶系氧化物可单独或与其它活性材料混合使用。其它活性材料的例子包括含单斜晶系氧化物(LixNb2TiO7,LixNb10Ti2O29,LixNb14TiO37,LixNb24TiO62)的铌钛复合氧化物、锐钛矿或单斜晶系β-型结构的二氧化钛(TiO2)、针铁矿结构的钛酸锂(如Li2Ti3O7),及尖晶石结构的钛酸锂(如Li4Ti5O12)。
加入导电剂以提高集流性能并降低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导电剂的例子包括含碳物质如乙炔黑、碳黑、和石墨。
加入粘合剂以填充分散的负电极活性材料间的空隙并将活性材料粘合到集流体上。粘合剂的例子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氟基橡胶、及丁苯橡胶。
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在负电极层中的混合比例优选分别为68-96质量%、2-30质量%、和2-30质量%。如果导电剂的用量设定为2质量%或更大,负电极层的集流性能会得到提高。当粘合剂的用量为2质量%或更大时,负电极层与集流体具有足够的粘结性质并可预期优异的循环特性。另外,考虑到高电容性能,导电剂和粘合剂的用量优选设定为28质量%或更少。
在负电极活性材料的锂吸收和释放电势下电化学稳定的材料可用作集流体。集流体优选由铜、镍、不锈钢或铝、或含有至少一个选自Mg、Ti、Zn、Mn、Fe、Cu、和Si中元素的铝合金制成。集流体的厚度优选为5–20μm。具有该厚度的集流体能实现负电极在强度和轻质量之间的良好平衡。
负电极的制备可利用包括将负电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及导电剂悬浮在广泛使用的溶剂中制成浆状物,将该浆状物施加到负电极集流体上,干燥形成负电极层并施压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形成包括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剂的颗粒来制备负电极层,并将该层放置在集流体上的方法制备负电极。
2)正电极
正电极包括集流体和正电极层(含正电极活性材料的层)。正电极层形成在集流体的一侧或两侧。该层含有活性材料和任意地包括导电剂和粘合剂。
活性材料的可用例子包括氧化物或硫化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的例子包括能够吸收锂的二氧化锰(MnO2)、铁氧化物、铜氧化物、镍氧化物、锂锰复合氧化物(如LixMn2O4或LixMnO2)、锂镍复合氧化物(如Lix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如LixCoO2)、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如LiNi1-yCoyO2)、锂锰钴复合氧化物(如LixMnyCo1-yO2)、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镍复合氧化物(如LixMn2-yNiyO4)、具有橄榄石结构的锂磷氧化物(如LixFePO4,LixFe1-yMnyPO4,LixCoPO4)、硫酸铁(Fe2(SO4)3)、钒氧化物(如V2O5)、和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在上述式中,x为大于0且1或更小,y为大于0且1或更小。作为活性材料,这些化合物可单独或以多种化合物结合的方式使用。
更加优选的活性材料的例子包括具有高正电极电压的锂锰复合氧化物(如LixMn2O4)、锂镍复合氧化物(如Lix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如LixCoO2)、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如LiNi1-yCoyO2)、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镍复合氧化物(如LixMn2-yNiyO4)、锂锰钴复合氧化物(如LixMnyCo1- yO2)、锂铁磷酸盐(如LixFePO4)、及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在上述式中,x为大于0且1或更小,y为大于0且1或更小。
当用常温熔融盐作为电池的非水电解质时,优选活性材料的例子包括锂铁磷酸盐、LixVPO4F(0≤x≤1)、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及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因为这些化合物具有与常温熔融盐的低反应活性,因此可以改善循环寿命。
正电极活性材料的初级粒径优选为100nm或更大且1μm或更小。当正电极活性材料的初级粒径为100nm或更大时,工业生产中材料处理容易。当正电极活性材料初级粒径为1μm或小于1μm时,锂离子在固体中的扩散可以顺利进行。
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优选为大于等于0.1m2/g且小于等于10m2/g。当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大于等于0.1m2/g时,可以确保足够的锂离子吸收和释放点。当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小于等于10m2/g时,工业生产中材料的处理容易并可以保证良好的充电放电循环性能。
加入粘合剂以粘结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粘合剂的例子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氟基橡胶。
如需要,加入导电剂以提高集流性能并抑制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导电剂的例子包括含碳物质如乙炔黑、碳黑、和石墨。
在正电极层中,活性材料和粘合剂优选分别以大于等于80质量%且小于等于98质量%及大于等于2质量%且小于等于20质量%的比例配制。
当粘合剂的用量为大于等于2质量%时,可以得到足够的电极强度。此外,当粘合剂的用量小于等于20质量%时,可以减少电极绝缘材料的用量,从而降低内部电阻。
当加入导电剂时,活性材料、粘合剂、及导电剂分别以大于等于77质量%且小于等于95质量%、大于等于2质量%且小于等于20质量%、及大于等于3质量%且小于等于15质量%的用量加入。当导电剂的用量是大于等于3质量%时,可以产生上述效果。此外,当导电剂的用量为小于等于15质量%时,可以降低高温储存时在正电极导电剂表面上非水电解质的分解。
集流体优选为铝箔或含有至少一种选自Mg、Ti、Zn、Ni、Cr、Mn、Fe、Cu、和Si中元素的铝合金箔。
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厚度优选为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20μm,更优选小于等于15μm。铝箔的纯度优选为大于等于99质量%。铝箔或铝合金箔中过渡金属如铁、铜、镍、和铬的含量优选为小于等于1质量%。
正电极的制备可利用包括将活性材料、粘合剂、及必要时所加入的导电剂悬浮在适当的溶剂中制成浆状物,将浆状物施加到正集流体上,干燥形成正电极层并施压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形成包括活性材料和粘合剂及任选存在的导电剂的颗粒来制备正电极层,并将该层放置在集流体上的方法制备正电极。
(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可以例如是通过将电解质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的液态非水电解质或通过形成液态电解质和聚合物材料的复合物而制备的凝胶状非水电解质。
液态非水电解质优选是通过将电解质以0.5-2.5mol/L的浓度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的液态非水电解质。
电解质的例子包括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锂盐如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锂[LiN(CF3SO2)2]及其任意混合物。优选在高电势下不容易被氧化的电解质,最优选LiPF6
有机溶剂的例子包括环状碳酸酯如碳酸异丙烯酯(PC,propylenecarbonate)、碳酸亚乙酯(EC,ethylene carbonate)、碳酸亚乙烯酯;线性碳酸酯如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MEC);环醚如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和二氧戊环(DOX);线性醚如二甲氧基乙烷(DME)和二乙氧基乙烷(DEE);γ-丁内酯(GBL)、乙腈(AN)、和环丁砜(SL)。这些有机溶剂可单独或作为混合溶剂使用。
聚合物材料的例子包括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和聚环氧乙烷(PEO)。
或者,含有锂盐(离子熔体)、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有机固体电解质等的常温熔融盐也可被用作非水电解质。
常温熔融盐(离子熔体)是指由有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组合组成的有机盐中可以在常温下(15-25℃)以液体状态存在的化合物。常温熔融盐的例子包括那些只以液体状态存在的,那些当与电解质混合后成为液态的,及那些被溶解到有机溶剂中而成为液态的。通常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常温熔融盐的熔点为小于等于25℃。此外,有机阳离子通常具有季铵结构。
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是通过将电解质溶解在聚合物材料中并固化该混合物而制备的。
无机固体电解质是具有锂离子导电性的固体材料。
4)隔膜
隔膜可用多孔膜制成,包括如聚乙烯、聚丙烯、纤维素、或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合成树脂无纺布等材料。具体而言,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多孔膜可在恒定温度下熔融并可阻挡电流,因此从提高安全性的角度看,优选该类材料。
5)容器
作为容器,可以使用以厚度小于等于0.5mm的层叠膜制成的容器或以厚度小于等于1mm的金属制成的容器。层叠膜的厚度优选小于等于0.2mm。金属容器的厚度更优选小于等于0.5mm,更优选小于等于0.2mm。
容器的形状可以是扁平型(薄型)、方型、圆筒型、硬币型、纽扣型等。例如,容器可以是放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小电池的容器,或者是放在根据电池尺寸的双-或四-轮车辆中大电池的容器。
作为层叠膜,使用了将金属层插入到树脂层间的多层膜。金属层优选是铝箔或铝合金箔以减少重量。聚合物材料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尼龙、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可用作树脂层。层叠膜可通过热封方法形成容器的形状。
金属容器用铝或铝合金制成。优选含有如镁、锌、和硅元素的铝合金。当铝合金中含有过渡金属如铁、铜、镍、和铬时,其含量优选小于等于1质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第二实施方案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实例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图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扁平状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和2中所示电池10包含扁平状卷绕电极组1。扁平状卷绕电极组1包含负电极3、隔膜4、和正电极5。在负电极3、隔膜4、和正电极5中,隔膜4插在负电极3和正电极5之间。扁平状电极组1可通过将负电极3、隔膜4、和正电极5堆叠在一起,使隔膜4插在负电极3和正电极5之间形成叠层,将该层叠螺旋卷绕使负电极3如图2所示面向外侧,并冲压成型来制备。
负电极3包含负电极集流体3a和负电极层3b。上述负电极活性材料包含在负电极层3b中。如图4所示,最外层的负电极3的构造为负电极层3b只形成在负电极集流体3a的内平面一侧。在其它负电极3中,负电极层3b形成在负电极集流体3a的两侧。
在正电极5中,正电极层5b形成在正电极集流体5a的两侧。
如图3所示,在卷绕电极组1的周缘附近,负电极端子6连接到最外层负电极3的负电极集流体3a上,且正电极端子7连接到内侧正电极5的正电极集流体5a上。负电极端子6和正电极端子7通过袋状容器2的开口处向外延伸。例如,液态非水电解质从袋状容器2的开口处注入。卷绕电极组1和液态非水电解质可通过热封带有负电极端子6和正电极端子7的袋状容器2的开口处而完全密封。
负电极端子6由对负电极材料的吸收-释放Li电势电稳定且导电的材料形成。其具体例子包括铜、镍、不锈钢、和铝。优选负电极端子6由与负电极集流体3a相似材料形成以降低与负电极集流体3a的接触电阻。
正电极端子7由例如在相对于锂离子金属为3-5V的电势下电稳定且导电的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其使用铝或含有如Mg、Ti、Zn、Mn、Fe、Cu、和Si元素的铝合金。优选正电极端子7由与正电极集流体5a相同的材料形成以降低与正电极集流体5a的接触电阻。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不仅可以有如图1和2所示的构造,也可以有如图3和4所示的构造。
图3是示意性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扁平状非水电解质电池的部分切开的透视图。图4是图3中B区的放大剖面图;
图3和4所示电池10’包含层叠型电极组11。
层叠型电极组11安装在两层树脂膜之间插入了金属层的层叠膜制的容器12中。如图6所示,层叠型电极组11的结构中正电极13和负电极14交替堆叠,同时将隔膜15插入到两个电极之间。有多个正电极13,其包含集流体13a和形成在集流体13a两侧的含有正电极活性材料的层13b。有多个负电极14,且每个都包含负电极集流体14a和形成在负电极集流体14a两侧的含负电极活性材料的层14b。在负电极14的每个负电极集流体14a中,有一侧从负电极14中突出出来。该突出出来的负电极集流体14a电连接到带状负电极端子16上。负电极端子16的远端引到容器12的外面。在正电极13的正电极集流体13a中,与负电极集流体14a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正电极及13中突出出来(没有显示)。从正电极13中突出出来的正电极集流体13a被电连接到带状正电极端子17上。带状正电极端子17的远端位于负电极端子16的相反一侧,并引到容器12的外面。
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包括含有第一实施方案活性材料的负电极。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案,可以提供具有优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第三实施方案)
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包含第二实施方案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单元电池)。
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可包含一个或多个非水电解质电池。当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包含非水电解质电池时,每个单元电池可以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相互电连接在一起。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的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方案电池组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显示图5所示电池组电路的框图。
图5和6所示电池组20包含多个具有如图1和2所示结构的扁平型电池10作为单元电池。
电池模块23的构造为将单元电池10堆叠在一起使延伸到外面的负电极端子6和正电极端子7处于相同方向,并用胶带22将它们固定。如图6所示,单元电池10相互之间以串联方式电连接。
将印刷电路板24置于每个单元电池10中负电极端子6和正电极端子7所延伸的侧面相对的另一侧。如图6所示,将热敏电阻25、保护电路26、和外部设备供电端子27安装在印刷电路板24上。将电绝缘板(没有显示)连接在面对着电池模块23的印刷电路板24表面上,以避免不必要的电池模块23的布线连接。
将正极侧引线28连接到位于电池模块23底层的每个单元电池10中的正电极端子7上,并将正电极侧引线28的远端插入到印刷电路板24的正电极侧接口29以实现电连接。将负电极侧引线30连接到位于电池模块23的顶层的每个单元电池10的负电极端子6上,并将负电极侧引线30的远端插入到印刷电路板24的负电极侧接口31以实现电连接。通过形成在印刷电路板24上的导线32和33将接口29和31连接到保护电路26上。
热敏电阻25探测单元电池10的温度并将探测的温度信号传递给保护电路26。保护电路可以在预定条件下关闭保护电路26和外在设备供电端子27之间的正侧配线34a和负侧配线34b。预定条件的一个例子表明了热敏电阻25收到显示单元电池10的温度为预定温度或高于预定温度信号的时间。此外,预定条件表明了探测到单元电池10过度充电、过度放电、和过电流的时间。过度充电的探测可以针对每个单元电池10或电源电池10的整体。当探测每个单元电池10时,可以探测电池电压、或正电极电势或负电极电势。对于后者,将作为参考电极的锂电极插入到每个单元电池10中。在如图5和6的电池组中,用于探测电压的配线35与单元电池10相连,并通过配线35将探测的电压信号传递给保护电路26。
将含有橡胶或树脂的保护片36放置在电池模块23的三个侧面上,正电极端子7和负电极端子6突出的一个侧面除外。
将电池模块23与每个保护片36和印刷电路板24安置在容纳容器37中。即,将保护片放置在容纳容器37长度方向的两个内表面上和短侧方向相反侧的一个内表面上。印刷电路板24被放置在短侧方向的另一个内表面上。电池模块23被安置在保护片36和印刷电路板24所包围的空间内。将盖38连接到容纳容器37的上表面上。
可以用热收缩带替代胶带22固定电池模块23。此时,通过将保护片放在电池模块的两侧,旋转热收缩管并使热收缩管加热收缩而绑定电池模块。
构造图5和图6所示电池组20使其包括相互串联的单元电池10。在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中,单元电池10可以相互并联以增加电池容量。或者,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可以包含以串联和并联连接组合相连的多个单元电池10。组装的电池组20可以进而串联或并联连接。
图5或图6所示电池组20包含多个电池单元10,但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可以包含一个单元电池10。
电池组的形状可根据用途适当改变。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可适当用于要求在高电流输出时具有优异循环特性的应用中。具体而言,其可用作数码相机电源的电池组(battery pack),车辆如两或四轮混合动力电动车辆、两或四轮电动车、助力自行车等的电池组。其作为电池尤其适用于车辆使用。
第三实施方案的电池组包含第二实施方案的电池。如上所述,第二实施方案的电池是具有优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因此,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案,提供了具有优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下面将基于实施例对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利用Cu-Kα射线的粉末X-射线衍射对所合成的斜方晶系氧化物进行晶相识别及晶体结构估算。
<实施例1>
(合成)
市售氧化物试剂FeO和Nb2O5用作起始原料。称量这些起始原料的重量使摩尔比为1:1并将其在研钵中混合。然后将所得混合物放进电炉中并在900℃于氮气流下烧结10小时。将烧结过的粉末用氧化锆珠作为介质进行球磨处理。得到平均粒径为1.8μm且BET比表面积为12m2/g的样品。
(粉末X-射线衍射测量)
对所得样品进行如下粉末X-射线衍射测量。首先,将样品研磨直到平均粒径为约10μm。将研磨过的样品填充到在玻璃样品板上形成的深度为0.2mm的支架部分中。然后使用另一个玻璃片,将该玻璃片从外侧充分地压在样品上使样品表面光滑。然后将填充样品的玻璃板放置在粉末X-射线衍射仪中,用Cu-Kα射线得到衍射图形。使用JCPDS卡确认所得到的衍射图形。所得样品被鉴定为JCPDS卡34-0426的斜方晶系氧化物FeNb2O6
(生产负电极)
基于氧化物的重量,将10重量份的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加入到上述合成的斜方晶系复合氧化物中。将混合物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并将基于氧化物重量为10重量份的粘合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加到混合物中。用刮刀将浆料施加到铝箔制的集电器3a上。在真空下于130℃干燥浆料12小时得到负电极3。
<实施例2>
用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制备斜方晶系氧化物FeV2O6,除了使用市售氧化物试剂FeO和V2O5作为起始原料。所得样品的平均粒径为1.9μm,BET比表面积为12m2/g。以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用该样品制备负电极。
<实施例3>
用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制备斜方晶系氧化物Fe0.5Mn0.5Nb2O6,除了使用市售氧化物试剂FeO、MnO2和Nb2O5作为起始原料。所得样品的平均粒径为1.6μm,BET比表面积为14m2/g。以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用该样品制备负电极。
<实施例4>
用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制备斜方晶系氧化物MnNb2O6,除了使用市售氧化物试剂MnO2和Nb2O5作为起始原料。所得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0μm,BET比表面积为12m2/g。以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用该样品制备负电极。
<实施例5>
用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制备斜方晶系氧化物MnTa2O6,除了使用市售氧化物试剂MnO2和Ta2O5作为起始原料。所得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4μm,BET比表面积为10m2/g。以实施例1中描述的同样方法用该样品制备负电极。
<对比例1>
用市售TiO2和Li2CO3作为起始原料。称量这些起始原料的重量使摩尔比为5:2并将其在研钵中混合。然后,将所得混合物放进电炉中并在850℃于空气流下烧结24小时。将烧结过的粉末用氧化锆珠作为介质进行球磨处理,得到平均粒径为1.1μm且BET比表面积为12m2/g的立方系氧化物Li4Ti5O12。以实施例1所述相同的方法用该样品制备负电极。
<对比例2>
用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方法制备负电极,除了使用了市售平均粒径为0.3μm及BET比表面积为10m2/g的立方系氧化物Fe3O4
<对比例3>
用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方法制备负电极,除了使用了市售平均粒径为0.3μm及BET比表面积为10m2/g的立方系氧化物FeO。
<电化学测量>
用实施例1–5及对比例1–3所制备的每个负电极、金属锂箔作反电极、和非水电解质制备电化学测量电池。将在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体积比:1:1)混合溶剂中溶解1M六氟磷酸锂所得溶液用作非水电解质。
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的每个测试电池在第一循环中的容量在相对于金属锂电极为0–3.0V(vs.Li/Li+)电势范围及0.2C充/放电流(小时放电速率)下进行确认。然后,在25℃环境下,相似地进行快速充/放电测试。在相对于金属锂电极为0.8–3.0V(相对于Li/Li+)的电势下及2C的充/放电电流(小时放电速率)下进行快速充/放电测试。然而,为了确定在第一循环中的容量,使用对对比例1的测试电池的测试在0.8–3.0V(相对于Li/Li+)的电势范围内进行以保护晶体结构。
<结果>
表1显示了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第一循环放电(Li放电)容量和容量维持率。容量维持率是第30循环的放电容量与第一循环放电容量的比率(%)。
图7显示了实施例1所得样品在第一循环中所测得的放电(Li放电)曲线。
表1
Figure BDA0000404925160000191
从图7中所示结果可以发现,当在2.5V(相对于Li/Li+)至0.5V(相对于Li/Li+)范围内释放锂时,使用实施例1的斜方晶系氧化物作为活性材料的电极容量约为400mAh/g。所测得的实施例2–5中所得的每个样品的第一循环下的放电(Li放电)曲线都与图7所示实施例1的样品的曲线相同。换言之,所得结果显示对于包含斜方晶系氧化物负电极的实施例1-5的非水电解质电池,通过在比金属锂电结晶期间的电势更高的电势下吸收和释放锂,可以得到高容量。
此外,从表1所示结果可见,即使在2C的充/放电电流(小时放电速率)下进行30次的快速充/放电测试,包含斜方晶系氧化物负电极的实施例1-5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容量降低。换言之,所得结果显示对于用斜方晶系氧化物作为活性材料的实施例的电极,即使在快速充/放电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具有高容量和优异充/放电循环性能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另外,从表1所示结果可见,使用立方系氧化物的对比例1的电极具有优异的快速充/放电循环性能,但具有低容量。
从表1所示结果可见,使用立方系氧化物的对比例2和3的电极具有高容量。但对于使用立方系氧化物的对比例2和3的电极,在2C的充/放电电流(小时放电速率)下重复充/放电操作30次。结果如表1所示容量显著降低。换言之,所得结果显示包含立方系氧化物电极的对比例2和3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具有差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因此其不适合快速充电和放电。
<实施例6-1>
在实施例6-1中,以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相同方式使用通过将实施例1中获得的斜晶系氧化物FeNb2O6与单斜晶系氧化物Nb2TiO7以10:1的混合比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来制备负电极。
单斜晶系Nb2TiO7通过将Nb2O5和TiO2作为起始材料以1:1的摩尔比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在1200℃烧结12小时来制备。
<实施例6-2和6-3>
负电极以与实施例6-1中描述的相同方式制备,除了实施例1中获得的斜晶系氧化物FeNb2O6与单斜晶系氧化物Nb2TiO7的混合比为1:1或1:10。
<实施例7-1至7-3>
负电极分别以与实施例6-1至6-3中描述的相同方式制备,除了使用对比例1中描述的尖晶石系Li4Ti5O12代替单斜晶系Nb2TiO7
<电化学测量>
实施例6-1至6-3和实施例7-1至7-3中制备的每个负电极的电化学测量以与实施例1-5和对比例1-3中制备的每个负电极的相同电化学测量方式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0404925160000211
根据表2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组合了不同于实施例1中获得的斜晶系氧化物FeNb2O6的活性材料的实施例6-1至6-3和实施例7-1至7-3中的电极表现出比实施例1更好的循环性能。更进一步发现实施例6-1至6-3和实施例7-1至7-3中的电极表现出比对比例1更高的初始容量。
上述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电化学测量用电池具有金属锂作为反电极,并且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负电极的电势比反电极更高。结果,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负电极作为上述电化学测量用电池中的正电极起作用。这里,为了避免混淆,在上述实施例中,将锂离子插入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负电极的方向一律称为“充电”,将从负电极释放离子的方向一律称为“放电”。
另一方面,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负电极可以作为所制备的电池中的负电极与通常已知的正电极材料组合。在以这种方式制备的电池中,锂离子插入每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负电极的方向是放电方向,离子从负电极释放的方向是充电方向。
因此,根据至少一个上述实施方案和实施例,提供了可以实现具有优异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活性材料。
虽然对某些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但只是通过用实施例对这些实施方案进行了展示,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这里所述新的实施方案可以用其它形式进行体现;此外,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对这里所述实施方案进行各种省略、替代和形式的改变。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意在覆盖属于本发明范围和精神内的这些形式或修改。

Claims (11)

1.包含下式所示斜方晶系氧化物的活性材料:
LixM1M22O6
其中0≤x≤5,M1是选自Fe和Mn中至少之一,及M2是选自Nb、Ta、和V中至少之一。
2.权利要求1的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斜方晶系氧化物用式LixFeNb2O6、式LixFeV2O6、式LixFe0.5Mn0.5Nb2O6、式LixMnNb2O6、或式LixMnTa2O6表示。
3.权利要求1的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斜方晶系氧化物用式LixFeNb2O6或式LixFeV2O6表示。
4.权利要求1的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斜方晶系氧化物的BET比表面积为大于等于1m2/g但小于等于50m2/g。
5.非水电解质电池,包含:
含有权利要求1的活性材料的负电极;
正电极;和
非水电解质。
6.权利要求5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中所述负电极还包括含单斜晶系氧化物的铌钛复合氧化物。
7.权利要求6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中所述铌钛复合氧化物选自LixNb2TiO7、LixNb10Ti2O29、LixNb14TiO37、和LixNb24TiO62
8.包含权利要求5中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电池组。
9.权利要求8的电池组,包含多个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
10.权利要求9的电池组,其中所述多个非水电解质电池相互之间以串联、并联、或其组合的方式电连接。
11.权利要求8的电池组,进一步包含:
用于检测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电压的保护电路。
CN201310524867.2A 2012-10-30 2013-10-30 活性材料 Active CN1037947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9487 2012-10-30
JP2012239487 2012-10-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4772A true CN103794772A (zh) 2014-05-14
CN103794772B CN103794772B (zh) 2017-08-01

Family

ID=50547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24867.2A Active CN103794772B (zh) 2012-10-30 2013-10-30 活性材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20140120380A1 (zh)
JP (1) JP6092073B2 (zh)
CN (1) CN10379477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0895A (zh) * 2015-09-11 2016-01-2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28635A (zh) * 2014-09-16 2016-03-23 株式会社东芝 活性材料、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组
CN107195870A (zh) * 2016-03-15 2017-09-22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07204439A (zh) * 2016-03-16 2017-09-26 株式会社东芝 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10024197A (zh) * 2016-12-26 2019-07-16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CN113690431A (zh) * 2021-08-19 2021-11-2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锰酸锂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改善方法及其用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9995B2 (ja) 2014-05-13 2018-03-07 株式会社東芝 負極、負極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WO2016038682A1 (ja) * 2014-09-09 2016-03-17 株式会社 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6538500B2 (ja) * 2015-09-16 2019-07-03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
CN105195162A (zh) * 2015-09-20 2015-12-30 桂林理工大学 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Li3Fe2Nb5O17及其制备方法
JP2018046012A (ja) * 2016-09-12 2018-03-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負極活物質、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蓄電素子
JP6704822B2 (ja) * 2016-09-16 2020-06-03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6736436B2 (ja) * 2016-09-16 2020-08-05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7006108B2 (ja) * 2017-10-06 2022-01-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負極活物質、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蓄電素子
JP6933597B2 (ja) 2018-03-16 2021-09-08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電極、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US11121408B2 (en) 2019-03-14 2021-09-14 Medtronic, Inc. Lithium-ion batter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9491A (ja) * 1993-06-04 1994-12-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非水二次電池
RU2039976C1 (ru) * 1992-06-22 1995-07-20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фирма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а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Оригиналь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Железоселективный электрод
CN101154729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组件及汽车
CN102272988A (zh) * 2009-01-21 2011-12-07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以及电池包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23830A (ja) * 1993-01-21 1994-08-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リチウム2次電池
JP2000124082A (ja) * 1998-10-14 2000-04-28 Fuji Electric Co Ltd エネルギー貯蔵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52801A (ja) * 2001-05-25 2002-12-06 Rikogaku Shinkokai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その改良方法と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3200051A (ja) * 2001-12-28 2003-07-15 Sony Corp 酸素酸化還元デバイス用触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極
JP2005166459A (ja) * 2003-12-03 2005-06-23 Yuasa Corp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電気化学デバイス用電極、電気化学デバイス用電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60900B2 (en) * 2006-01-05 2009-07-14 Amita Technologies Inc. Lt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JP2009021102A (ja) 2007-07-12 2009-01-29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0080188A (ja) 2008-09-25 2010-04-08 Sony Corp 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39976C1 (ru) * 1992-06-22 1995-07-20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фирма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а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Оригиналь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Железоселективный электрод
JPH06349491A (ja) * 1993-06-04 1994-12-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非水二次電池
CN101154729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组件及汽车
CN102272988A (zh) * 2009-01-21 2011-12-07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以及电池包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S.AUGSBURGER等: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ometry Assessment of Order-Disorder in Oxide Minerals (Mn/Fe)(Nb/Ta)2O6", 《JOURNAL OF THE MEXICAN CHEMICAL SOCIETY》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8635A (zh) * 2014-09-16 2016-03-23 株式会社东芝 活性材料、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组
US10651466B2 (en) 2014-09-16 2020-05-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ctive material,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CN105280895A (zh) * 2015-09-11 2016-01-2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95870A (zh) * 2016-03-15 2017-09-22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07204439A (zh) * 2016-03-16 2017-09-26 株式会社东芝 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10024197A (zh) * 2016-12-26 2019-07-16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CN110024197B (zh) * 2016-12-26 2022-05-31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CN113690431A (zh) * 2021-08-19 2021-11-23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锰酸锂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改善方法及其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20380A1 (en) 2014-05-01
JP6092073B2 (ja) 2017-03-08
JP2014112536A (ja) 2014-06-19
US20170062820A1 (en) 2017-03-02
CN103794772B (zh) 2017-08-01
US9698422B2 (en)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4772B (zh) 活性材料
KR101575550B1 (ko) 전지용 활물질, 비수 전해질 전지 및 전지팩
JP5230713B2 (ja) 電池用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KR101823747B1 (ko) 활물질, 비수전해질 전지, 전지 팩 및 조전지
CN102694160B (zh) 电池活性材料、非水电解质电池和电池组
CN103794771B (zh) 活性材料、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组、以及制备活性材料的方法
CN106920926B (zh) 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100367561C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096817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EP3121880A1 (en) Active material for batteries,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KR20160034799A (ko)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활물질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US10411250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KR20150128645A (ko) 전지용 활물질, 비수전해질 전지 및 전지 팩
JP2014035808A (ja) 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CN102414881A (zh) 电池用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电池以及电池包
JPWO2018020667A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14225474A (ja) 電池用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5694411B2 (ja) 電池用負極、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15111585A (ja) 活物質、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JP5833176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