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0508B - 电动折叠平开门 - Google Patents

电动折叠平开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0508B
CN103790508B CN201310538405.6A CN201310538405A CN103790508B CN 103790508 B CN103790508 B CN 103790508B CN 201310538405 A CN201310538405 A CN 201310538405A CN 103790508 B CN103790508 B CN 103790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row
swing arm
power transmission
door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84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90508A (zh
Inventor
余家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men Advanced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gmen Advance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men Advanced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Hongmen Advance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5384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905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90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0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90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0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门排,各门排底部设有使门排保持直线运行的行走机构,首门排的外侧固定于立柱上,在尾门排上设有驱动门排移动的驱动装置及使各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的离合装置,当要打开平开门时,所述离合装置经尾门排推动各门排脱离死点位置后,由驱动装置推动各门排以摆动状态向前移动,并折叠于立柱内侧;当要关闭平开门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各门排以摆动状态向后移动,并通过所述离合装置牵引各门排呈直线状态。本发明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具有多个门排,其可应用于多种应用场所,且其可通过离合装置灵活地推动门排进行折叠打开,并可在门排关闭时通过离合装置牵引门排进入死点位置而加强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动折叠平开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折叠门,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折叠平开门。
【背景技术】
人们生活中所见到的门按开启方式来区分,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推拉门、平开门、折叠门和旋转门。其中,平开门是最常见的门,它是通过将门扇铰接在立柱上,使门扇可绕立柱转动而实现开关门;平开门虽然使用方便,但是由于传统的平开门通常为单个门扇,其只能应用于通道较窄的场所,例如室内房间。折叠门是由多个门框相互铰接而成,其通过将门框折叠或展开而实现开关门,折叠门具有折叠后占用空间小的特点,因而可适用于多种场所。折叠平开门是一种新型的门,其具有平开门和折叠门优点,其由多个门排铰接而成,一端铰接在立柱上,使得门排可沿立柱方向折叠而实现开关门。一般而言,折叠平开门可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手动折叠平开门一般用于室内,电动折叠平开门一般用于室外,例如停车场、小区入口等。对于电动折叠平开门,由于其是通过电机驱动门扇运动的,因此其可根据通道宽度而铰接任意多的门排,而不用担心折叠起来费力。但是由于电动折叠平开门通常只设有一个电机来驱动门扇移动,当门扇完全展开而位于一条直线时,若想直接启动,电机便很难给门扇施加侧向的力而使门排灵活的启动以进行折叠;此外,当门排需展开时,现有的电机所施加的力也并不能保证门扇可以完全展开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若其展开时不能完全位于同一直线上,则其不能很稳定地起到关门作用,存在安全隐患。总而言之,电动折叠平开门虽然具有多种优点,但是其存在死点位置,使得电机无法灵活驱动门扇以实现开关门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根据通道宽度而随意扩展门的宽度,并可方便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从而可灵活推动门排进行折叠打开,并在门排关闭时可加强稳定性的电动折叠平开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门排,各门排底部设有使门排保持直线运行的行走机构,首门排的外侧固定于立柱上,在尾门排上设有驱动门排移动的驱动装置及使各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的离合装置,当要打开平开门时,所述离合装置经尾门排推动各门排脱离死点位置后,由驱动装置推动各门排以摆动状态向前移动,并折叠于立柱内侧;当要关闭平开门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各门排以摆动状态向后移动,并通过所述离合装置牵引各门排呈直线状态。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链条、链轮、底座及活动立柱,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为可正反转电机,其设于底座上;所述活动立柱与尾门排铰接,所述底座固接于活动立柱的下端部,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滚轮,所述链轮分别设于滚轮的轮轴及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链条套设于链轮上,使得第二驱动电机可通过链轮链条驱动门排移动。
所述离合装置设于底座上,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摆臂及传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可正反转电机,其经传动机构与摆臂活动连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固接于尾门排的侧壁或底部,使得第一驱动电机可通过摆臂向门排施加侧向的力而推动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RV减速机、传动轴、第一压轮及第二压轮,所述RV减速机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及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呈竖向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在传动轴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向外延伸的连接台;所述第一压轮及第二压轮分别竖向固接于所述连接台的端部下侧,所述摆臂自尾门排的侧壁呈弧形延伸至底座上,其自由端位于第一压轮及第二压轮运动轨迹内,使得当传动轴正转或反转时,所述第一压轮及第二压轮可运动至与摆臂的自由端侧壁相抵靠,从而推动摆臂带动各门排离开或进入死点位置。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RV减速机、传动轴、主动连杆、从动连杆,所述RV减速机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及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呈竖向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上,所述主动连杆的一端垂直固接于传动轴的下端侧壁上,其另一端与从动连杆活动连接;所述从动连杆的另一端则与摆臂活动连接,所述摆臂自尾门排底部呈弧形延伸至与从动连杆活动连接,使得摆臂可在第一驱动电机的作用下带动尾门排偏离原位置,使各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压轮、开门作用件及关门作用件,所述传动轴与第一驱动电机固接,所述压轮垂直固接于传动轴的侧壁上,所述开门作用件及关门作用件为弧形块状体,其分别呈竖向间隔地固接于摆臂的自由端,所述摆臂自尾门排侧壁呈弧形延伸至与开门作用件及关门作用件固接,使得当传动轴正转或反转时,所述压轮可旋转至与开门作用件或关门作用件的侧壁相抵靠,从而推动摆臂带动各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第一压轮、第二压轮、摆臂作用件,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压轮及第二压轮分别垂直固接于传动轴的侧壁上,所述摆臂作用件为弯折的块状体,其垂直固定于摆臂的自由端,所述摆臂自尾门排侧壁呈弧形延伸至与摆臂作用件固接,当传动轴正转或反转时,所述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可分别旋转至摆臂作用件的两侧,并分别与摆臂作用件的两侧壁相抵靠,从而推动摆臂而带动各门排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所述传动轴的末端设有可通过手摇带动传动轴转动的摇手。
所述死点位置为各门排完全位于同一直线时的位置。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导轨、多个滚轮组及侧限位柱,所述导轨横铺于地面,导轨的上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外沿;所述滚轮组包括滚轮、轮轴、轮架及轮罩,所述滚轮分别位于导轨两侧,其通过轮轴连接,在所述轮轴上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与轮罩固接,所述轮罩与滚轮及轮轴的外形相匹配,其罩设于滚轮上方;所述轮架的上端穿过轮罩的中心而与门排底部活动连接,其下端位于轮罩的下方;所述侧限位柱为柱状体,其竖向设于导轨两侧,该侧限位柱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轮架的下端,其下端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环形凸沿,该环形凸沿与导轨的侧表面相接触,使得滚轮可沿导轨保持直线运动。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解决了现有折叠门开闭时存在死点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在尾门排处设置离合装置,通过离合装置来推动门排脱离死点位置,从而可灵活推动门排进行折叠打开;此外,本发明还可在门排关闭时通过离合装置牵引门排进入死点位置而加强稳定性。本发明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具有开启灵活、使用方法、易于实施、安全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动折叠平开门打开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折叠平开门折叠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行走机构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行走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相邻两个滚轮组的结构对比图;
图6是本发明的电动折叠平开门的仰视图;
图7是实施例1的离合装置使门排即将进入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的离合装置使门排保持死点位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1的离合装置使门排即将脱离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驱动装置和离合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离合装置使门排刚脱离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离合装置使门排保持死点位置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驱动装置和离合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离合装置使门排即将进入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3的离合装置使门排脱离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3的驱动装置和离合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4的离合装置使门排进入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4的离合装置使门排即将脱离死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4的驱动装置和离合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图7~图19也是图1去掉保护罩后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19所示,本发明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包括门排10、设于门排10底部的行走机构20、设于尾门排13上的驱动装置30及离合装置40。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门排10由首门排11、中间门排12及尾门排13相互铰接而成。所述中间门排12可根据通道的宽度而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其设有3个中间门排12。所述首门排11及尾门排13分别铰接于中间门排12的两端,其中首门排11的另一端与立柱50铰接,所述立柱50固定于地面上,使得各门排10可折叠至立柱50的内侧。
如图3、图4所示,所述行走机构20用于使门排10中心保持直线运行,其包括导轨21、多个滚轮组22及侧限位柱23。所述导轨21为公知导轨,其横铺于过道的地面上,为滚轮221及侧限位柱23提供平行的直线运动轨迹。本实施例中,所述导轨21的上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外沿211,该外沿211用于限制侧限位柱23的行走路径,以保证门排10在承受一定外力时不会脱离导轨21运行,并保持门排10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1、图2所示,所述滚轮组22设于门排10的底部,用于使各门排10沿导轨21方向移动以进行折叠或打开。为使各门排10折叠至立柱50内侧时更稳定、美观,本实施例中,所述首门排11及尾门排13的长度为中间门排12的一半。如图3、图4所示,所述滚轮组22包括2个滚轮221、1个轮轴222、1个轮架223及1个轮罩224。具体地说,所述滚轮221分别位于导轨21两侧,其通过轮轴222连接。在与轮轴222相对应的滚轮221外侧壁上设有装饰盖226,在装饰盖226与滚轮221之间设有轴卡。所述轮轴222上设有轴承座225,轴承座225与轮轴222之间设有球轴承227,以利于滚动。所述轴承座225的径向侧壁上分别设有螺钉孔及橡胶塞228,所述橡胶塞228用于防撞,所述螺钉孔用于连接轮罩224。在轴承座225与滚轮221之间的轮轴222上还设有轴卡和垫片229。所述轮罩224用于固接轮轴222,并遮罩滚轮221及轮轴222,其形状与滚轮221及轮轴222外形相对应。所述轮罩224的侧壁上设有螺钉孔,该螺钉孔位置与轴承座225的螺钉孔位置相对应,其通过螺钉与轴承座225固接而使滚轮221及轮轴222装设于轮罩224下方。此外,所述轮罩224上还设有一个连接孔2241,用于装设轮架223。所述轮架223由板状体2231及连接轴2232连接而成,所述板状体2231位于轮罩224下方,所述连接轴2232竖直固定于板状体2231中央,该连接轴2232穿过轮罩224的连接孔2241而与门排10的底梁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滚轮组22装设于门排10底部可支撑门排10移动。所述轮架223的板状体2231的下侧设有4个中空连接柱2233,其分别对应导轨21两侧的位置用于安装侧限位柱23。所述侧限位柱23的上端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设于中空连接柱2233内,其下端端部设有环形凸沿231,该环形凸沿231与导轨21的侧表面相接触并在其上滚动,从而起到限位作用,以保证滚轮保持直线移动,并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使门排10不会翻到。为防止路面不平使滚轮运动不平稳,所述连接轴与中间门排12的连接采用活动连接。如图3所示,在门排10的底梁上固定设有轴承座14,所示轮架的连接轴2232通过轴承而插装在轴承座14内,使得其即可支撑门排10运动,又可保证轮架223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移空间,以缓冲路面不平所造成的冲击力,从而保证门排10运行更稳定,并可提高使用寿命。此外,如图5、图6所示,为使各门排10折叠起来时,各门排10之间排列更紧凑,可将滚轮组22沿底梁中心错开设置:如前一个门排10底部的滚轮组22中心偏离底梁中心+5厘米,即相应轮罩上的连接孔2241沿轮轴222方向偏离轮罩224中心+5厘米,则后一个门排10底部的滚轮组22中心应偏离底梁中心-5厘米,即相应轮罩224上的连接孔应沿轮轴方向偏离轮罩224中心-5厘米,从而使得门排10折叠起来时,各滚轮组22也正好相互错开,从而排列更紧密,节约空间,扩大通道通行宽度。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驱动装置30设于尾门排13的末端,其用于驱动各门排10沿导轨21移动。如图7~图10所示,所述驱动装置3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1、链条32、链轮、底座33及活动立柱34。所述底座33为板状体,其固接于活动立柱34的下端部。所述活动立柱34与尾门排13铰接,从而使得当门排10以摆动状态折叠时,所述活动立柱34不发生转动,而沿直线移动。在所述底座33的底部设有滚轮35,用于支撑底座33进行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33底部沿移动方向上设有2组滚轮,每组滚轮由2个滚轮35通过轮轴连接而成,该轮轴与导轨21垂直,为将滚轮装设于底座33底部,可在轮轴上设置轴承座(图中未示出),通过将轴承座固定于底座33底部而使得滚轮可支撑底座33移动。当然,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装设。在所述2组滚轮的轮轴上均设有1个链轮(图中未示出),用于通过第二驱动电机31驱动滚轮滚动。在所述底座33上设有两个连接孔331,该连接孔331分别与链轮位置相对应,用于穿过链条32,将链条32套设于链轮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1呈卧式设置,其轴向与导轨21方向垂直,该第二驱动电机31为可正反转电机,其输出轴上设有链轮,且在该链轮与第二驱动电机31之间的输出轴上套设有支撑板37,该支撑板的底部固接于底座33,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1可固定设于底座33上。所述链条32分别套设于两个链轮上,便可通过第二驱动电机31驱动滚轮移动,进而带动门排10移动。
当各门排10与导轨21完全位于同一直线上时,该位置称为死点位置,这是因为若直接在尾门排13的末端给门排10施加一个与导轨21方向一致的力,其必然难以驱动各门排10沿导轨21向立柱50方向移动以进行折叠。为使各门排10能够沿导轨21方向移动并折叠起来,就必须先使各门排10脱离死点位置,然后再驱动各门排10沿导轨21移动。此外,当各门排10由折叠状态打开时,为保证各门排10能完全打开位于同一直线上,也应当施加额外的力,使各门排10进入死点位置,以保持门排10稳定。为此,本发明在尾门排13的末端设置了离合装置40,用来驱动门排10脱离或完全进入死点位置。
如图7~图10所示,本发明的离合装置40设于底座33上,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1、传动机构43及摆臂42,第一驱动电机41通过传动机构43与摆臂42活动连接,所述摆臂42的另一端固接于尾门排13的侧壁或底部,从而使得第一驱动电机41可通过摆臂42对门排10施加一个侧向的力,从而使各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具体地说,如图7~图10所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1为可正反转的电机,其呈卧式设置,且其轴向与导轨21方向垂直。所述传动机构43用于传动第一驱动电机41的转矩,其包括RV减速机431A、传动轴432A、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所述RV减速机431A用于降低输出转速,并改变传动方向,将第一驱动电机41的横向输出转换成竖向输出。所述RV减速机431A的输入端与第一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连接,其通过螺钉共同固定于电机固定板437A上。所述电机固定板437A位于第一驱动电机41及RV减速机431A的下方,其上设有连接孔437A1,所述连接孔437A1与RV减速机431A的输出端位置相对应,用于在RV减速机431A的输出端连接传动轴432A。所述传动轴432A的一端穿过电机固定板的连接孔437A1与RV减速机431A固接,其另一端呈竖向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33上。在传动轴432A的中部或中下部对称设有2个向外延伸的连接台435A,该连接台435A的端部各设有一个连接孔,用于连接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所述连接台435A的形成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是通过在传动轴432A的中部或中下部套设一个长条形块状体而在传动轴432A的两侧形成连接台435A,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台435A可以是与传动轴432A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分别竖直地连接与连接435A的端部下侧,用于推动摆臂4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为设有中心孔的套状体,其通过压轮固定轴436A而设于连接台435A的下侧,所述压轮固定轴436A为圆形柱状体,其上端部连接于连接台435A的连接孔内;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分别固定套设于压轮固定轴436A的下端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可设置为柱状体,直接固定于连接台435A的端部下侧,用于推动摆臂42。所述摆臂42为板状体,其呈圆弧弯曲,其一端通过螺钉固接与尾门排13的侧壁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摆臂42的自由端位于底座33上,其可与底座33的上表面相接触。该摆臂42自由端的外侧壁近似于平面,其内侧壁为近似于波浪形的弧面,当第一驱动电机41正转或反转带动传动轴432A转动时,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可分别旋转至该摆臂42的自由端的内侧或外侧,并可与摆臂42自由端的外侧壁或内侧壁相抵靠,从而作用于摆臂42而推动摆臂42,进而给门排10施加一个侧向的力而带动门排10进入或脱离死点位置,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此外,由于第一驱动电机41、电机固定板437A及传动轴432A是沿竖直空间上下设置的,为将第一驱动电机41及RV减速机431A固定于传动轴432A的上方,本实施例在底座33上设置了支撑板438A,该支撑板呈“L”型,其下端部固定于底座33上;所述电机固定板437A固定于支撑板438A的顶部。为防止第二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电机41及传动机构43外露而带来安全隐患,可在底座33上设置一个保护罩36,将第二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电机41及传动机构43隐藏于保护罩36内。
实施例2
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传动机构43。
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43包括RV减速机431B、传动轴432B、主动连杆433B、从动连杆434B,所述RV减速机431B用于降低输出转速,并改变传动方向,将第一驱动电机41的横向输出转换成竖向输出。所述RV减速机431B的输入端与第一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连接,其通过螺钉共同固定于电机固定板437B上。所述电机固定板437B位于第一驱动电机41及RV减速机431B的下方,其上设有连接孔437B1,所述连接孔437B1与RV减速机431B的输出端位置相对应,用于在RV减速机431B的输出端连接传动轴432B。所述传动轴432B呈竖向可转动地设于底座33上,其上端与RV减速机431B固接,其下端部垂直固接有连接件435B,该连接件435B为圆形柱状体,其用于固定连接主动连杆433B。所述主动连杆433B为圆形杆状体,其两端分别设有轴向的固接孔,其一端的固接孔套设在连接件435B上而与传动轴432B连接,其另一端的固接孔通过端杆轴承座与从动连杆434B活动连接。所述端杆轴承座438B由轴承座及端杆连接而成,所述端杆设于轴承座的侧壁,其插设于主动连杆433B的固接孔内而与主动连杆433B固接。所述端杆轴承座438B的轴承座通过轴承与从动连杆434B活动连接,从而使得主动连杆433B与从动连杆434B形成活动连接。所述从动连杆434B为圆形杆状体,其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该从动连杆434B的一端与端杆轴承座438B固接,其另一端通过轴承而与摆臂42活动连接。所述摆臂42的自由端底部设有连接柱,该连接柱插设于从动连杆434B的连接孔内,并在连接孔与连接柱之间设置轴承,然后在连接柱的端部装设螺母,从而使得从动连杆434B与摆臂42形成活动连接。所述摆臂42的另一端固接在尾门排13的底部,从而使得当第一驱动电机41转动时,第一驱动电机41可通过传动机构43作用于摆臂42,为门排施加侧向的力,从而带动各门排10偏离死点位置或进入死点位置。
实施例3
如图14~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一驱动电机41及传动机构43。
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电机41呈卧式设置,其轴向与导轨21方向平行。
所述传动机构43包括传动轴431C、压轮432C、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所述传动轴431C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固接。在所述传动轴431C上套设有两个轴承座439C:第一轴承座与第二轴承座。在轴承座439C与传动轴431C之间设有轴承438C,以便于传动轴431C转动。
所述第一轴承座及第二轴承座的端面及侧面设有多个螺钉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1通过螺钉而固定于第一轴承座的一侧端面,并使第一轴承座与第二轴承座对合固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轴承座及第二轴承座通过其侧壁固定于支撑板37的侧壁上,使轴承座439C与支撑板37相互垂直,并可支撑住第一驱动电机41及传动机构43。在所述传动轴431C的侧壁上设有与之垂直的压轮432C,该压轮432C可通过多种方式垂直固定于传动轴431C的侧壁上,本实施例中,该压轮432C为设有中心孔的轮状体,其通过套设于压轮固定轴437C的端部而与传动轴431C连接;所述压轮固定轴437C为圆形柱状体,所述压轮432C固接于压轮固定轴437C的一端,并通过将压轮固定轴437C的另一端垂直固接与传动轴431C的侧壁上而与传动轴431C连接;其他实施例中,可将压轮432C设置成相应的柱状体,并直接垂直固接于所述传动轴431C的侧壁上。所述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为弧形块状体,其分别呈竖向间隔地固接于摆臂42的自由端。该开门作用件433C与关门作用件434C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与所述压轮432C的直径相对应。为方便压轮432C给开门作用件及关门作用件施加推力,所述开门作用件与关门作用件可稍微倾斜一些,使两者的侧壁所在平面相交,当第一驱动电机41正转或反转时,所述压轮431C可旋转至与开门作用件433C或关门作用件434C的侧壁相抵靠,通过压轮431C给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施加作用力而推动摆臂42,从而带动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此外,如图16所示,为便于停电或发生故障时,该电动折叠平开门还能正常使用,还可在传动轴的末端设置摇手436,通过手摇摇手436转动来替代第一驱动电机41的转动,从而带动传动轴转动,以实现与第一驱动电机41的同等效果。
实施例4
如图17~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第一传动轴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压轮:第一压轮432D和第二压轮433D,与之相应,本实施例中设置摆臂作用件434D替换实施例3中的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即本实施例的传动机构43包括传动轴431D、第一压轮432D、第二压轮433D、摆臂作用件434D。所述摆臂作用件434D为弯折的块状体,其垂直固定于摆臂42的自由端。所述摆臂作用件434D包括第一块状体434D1和第二块状体434D2,该第一块状体434D1和第二块状体434D2相交成一定角度,其分别与第一压轮432D及第二压轮433D相对应,从而使得当传动轴431D转动时,所述第一压轮432D与第二压轮433D可分别与第一块状体434D1及第二块状体434D2的不同侧壁相抵触,从而通过摆臂作用件434D给摆臂42施加作用力,进而带动各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8)

1.一种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门排(10),各门排(10)底部设有使门排(10)保持直线运行的行走机构(20),首门排(11)的外侧固定于立柱(50)上,在尾门排(13)上设有驱动门排(10)移动的驱动装置(30)及使各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的离合装置(40),当要打开平开门时,所述离合装置(40)经尾门排(13)推动各门排(10)脱离死点位置后,由驱动装置(30)推动各门排(10)以摆动状态向前移动,并折叠于立柱(50)内侧;当要关闭平开门时,所述驱动装置(30)驱动各门排(10)以摆动状态向后移动,并通过所述离合装置(40)牵引各门排(10)呈直线状态,所述驱动装置(3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1)、链条(32)、链轮、底座(33)及活动立柱(34),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1)为可正反转电机,其设于底座(33)上;所述活动立柱(34)与尾门排(13)铰接,所述底座(33)固接于活动立柱(34)的下端部,所述底座(33)的底部设有滚轮(35),所述链轮分别设于滚轮(35)的轮轴及第二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上,所述链条(32)套设于链轮上,使得第二驱动电机(31)可通过链轮链条(32)驱动门排(10)移动,所述离合装置(40)设于底座(33)上,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1)、摆臂(42)及传动机构(43),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1)为可正反转电机,其经传动机构(43)与摆臂(42)活动连接,所述摆臂(42)的另一端固接于尾门排(13)的侧壁或底部,使得第一驱动电机(41)可通过摆臂(42)向门排(10)施加侧向的力而推动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3)包括RV减速机(431A)、传动轴(432A)、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所述RV减速机(431A)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41)及传动轴(432A)连接,所述传动轴(432A)呈竖向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33)上,在传动轴(432A)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向外延伸的连接台(435A);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分别竖向固接于所述连接台(435A)的端部下侧,所述摆臂(42)自尾门排(13)的侧壁呈弧形延伸至底座(33)上,其自由端位于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运动轨迹内,使得当传动轴(432A)正转或反转时,所述第一压轮(433A)及第二压轮(434A)可运动至与摆臂(42)的自由端侧壁相抵靠,从而推动摆臂(42)带动各门排(10)离开或进入死点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3)包括RV减速机(431B)、传动轴(432B)、主动连杆(433B)、从动连杆(434B),所述RV减速机(431B)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41)及传动轴(432B)连接,所述传动轴(432B)呈竖向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33)上,所述主动连杆(433B)的一端垂直固接于传动轴(432B)的下端侧壁上,其另一端与从动连杆(434B)活动连接;所述从动连杆(434B)的另一端则与摆臂(42)活动连接,所述摆臂(42)自尾门排(13)底部呈弧形延伸至与从动连杆(434B)活动连接,使得摆臂(42)可在第一驱动电机(41)的作用下带动尾门排(13)偏离原位置,使各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3)包括传动轴(431C)、压轮(432C)、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所述传动轴(431C)与第一驱动电机(41)固接,所述压轮(432C)垂直固接于传动轴(431C)的侧壁上,所述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为弧形块状体,其分别呈竖向间隔地固接于摆臂(42)的自由端,所述摆臂(42)自尾门排(13)侧壁呈弧形延伸至与开门作用件(433C)及关门作用件(434C)固接,使得当传动轴(431C)正转或反转时,所述压轮(432C)可旋转至与开门作用件(433C)或关门作用件(434C)的侧壁相抵靠,从而推动摆臂(42)带动各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3)包括传动轴(431D)、第一压轮(432D)、第二压轮(433D)、摆臂作用件(434D),所述传动轴(431D)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41)连接,所述第一压轮(432D)及第二压轮(433D)分别垂直固接于传动轴(431D)的侧壁上,所述摆臂作用件(434D)为弯折的块状体,其垂直固定于摆臂(42)的自由端,所述摆臂(42)自尾门排(13)侧壁呈弧形延伸至与摆臂作用件(434D)固接,当传动轴(431D)正转或反转时,所述第一压轮(432D)与第二压轮(433D)可分别旋转至摆臂作用件(434D)的两侧,并分别与摆臂作用件(434D)的两侧壁相抵靠,从而推动摆臂(42)而带动各门排(10)脱离或进入死点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条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431C、431D)的末端设有可通过手摇带动传动轴转动的摇手(436)。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条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死点位置为各门排(10)完全位于同一直线时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折叠平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20)包括导轨(21)、多个滚轮组(22)及侧限位柱(23),所述导轨(21)横铺于地面,导轨(21)的上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外沿(211);所述滚轮组(22)包括滚轮(221)、轮轴(222)、轮架(223)及轮罩(224),所述滚轮(221)分别位于导轨(21)两侧,其通过轮轴(222)连接,在所述轮轴(222)上设有轴承座(225),所述轴承座(225)与轮罩(224)固接,所述轮罩(224)与滚轮(221)及轮轴(222)的外形相匹配,其罩设于滚轮(221)上方;所述轮架(223)的上端穿过轮罩(224)的中心而与门排(10)底部活动连接,其下端位于轮罩(224)的下方;所述侧限位柱(23)为柱状体,其竖向设于导轨(21)两侧,该侧限位柱(23)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轮架(223)的下端,其下端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环形凸沿(231),该环形凸沿(231)与导轨(21)的侧表面相接触,使得滚轮可沿导轨(21)保持直线运动。
CN201310538405.6A 2013-11-01 2013-11-01 电动折叠平开门 Active CN103790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8405.6A CN103790508B (zh) 2013-11-01 2013-11-01 电动折叠平开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8405.6A CN103790508B (zh) 2013-11-01 2013-11-01 电动折叠平开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0508A CN103790508A (zh) 2014-05-14
CN103790508B true CN103790508B (zh) 2015-07-29

Family

ID=50666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8405.6A Active CN103790508B (zh) 2013-11-01 2013-11-01 电动折叠平开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90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2107B (zh) * 2014-05-15 2017-01-04 红门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摆动方式开关的电动门的牵引装置
CN106168110A (zh) * 2016-08-17 2016-11-30 黄少安 一种折叠平移门
CN107859471B (zh) * 2017-12-08 2023-10-20 佛山市鸿益机电门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折叠平开道闸门
CN109594912A (zh) * 2018-12-29 2019-04-09 佛山金鸿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移伸缩门的相邻门排连接结构
KR102180015B1 (ko) * 2020-03-04 2020-11-17 선안이엔지(주) 개폐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접이식 자동 도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28132A (en) * 1977-04-13 1978-11-08 Motoda Denshi Kogyo Kk Folding automatic gate
CN2089515U (zh) * 1991-04-13 1991-11-27 李耀波 移动式电动大门
CN1211297A (zh) * 1996-12-18 1999-03-17 道尔玛有限公司和两合公司 用于活动关节门或活动关节大门的紧急开启设备
CN102052039A (zh) * 2010-11-23 2011-05-11 特威盾门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与手动互不干涉的升降式折叠门窗
DE202012101079U1 (de) * 2012-03-26 2012-04-19 B+F Baumaschinen U. Factoring Ag Tor in einem Mobilzau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28132A (en) * 1977-04-13 1978-11-08 Motoda Denshi Kogyo Kk Folding automatic gate
CN2089515U (zh) * 1991-04-13 1991-11-27 李耀波 移动式电动大门
CN1211297A (zh) * 1996-12-18 1999-03-17 道尔玛有限公司和两合公司 用于活动关节门或活动关节大门的紧急开启设备
CN102052039A (zh) * 2010-11-23 2011-05-11 特威盾门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与手动互不干涉的升降式折叠门窗
DE202012101079U1 (de) * 2012-03-26 2012-04-19 B+F Baumaschinen U. Factoring Ag Tor in einem Mobilzau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0508A (zh)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0508B (zh) 电动折叠平开门
CN100368747C (zh) 冰箱
CN104612426B (zh) 一种隐藏伸缩式停车库
CN105229251A (zh) 用于打开和关闭车门的装置
CN103615130B (zh) 动态旋转式智能搬运器
CN201133112Y (zh) 一种汽车遮阳篷
CN202038301U (zh) 一种手刹
CN103287448B (zh) 硬座列车行李拖动架
CN203766594U (zh) 一种车载折叠房
CN205400210U (zh) 钢索牵引式自动过渡载车架
CN101810423B (zh) 自动鞋套机
CN203796090U (zh) 一种上滑式车库门
CN208251748U (zh) 智能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
CN103714985B (zh)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03798664U (zh) 环形加速加载设备中加载轮缓冲结构
CN110300830A (zh) 垂直循环型停车设备
CN105804628A (zh) 一种具有无线控制功能的电动折叠平开门
CN208702328U (zh) 一种电动平折门
KR101355619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스텝 장치
CN208582068U (zh) 一种轨道式电动蚊帐
CN204341968U (zh) 横移顶升滚床
CN204715993U (zh) 内藏式双气缸、双铰链的客车乘客门系统
CN106014121B (zh) 机动车安全折叠门
CN204591076U (zh) 一种自动卷帘窗
CN104691604A (zh) 一种可上下伸缩的方向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