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6428B - 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6428B
CN103786428B CN201310515647.3A CN201310515647A CN103786428B CN 103786428 B CN103786428 B CN 103786428B CN 201310515647 A CN201310515647 A CN 201310515647A CN 103786428 B CN103786428 B CN 1037864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illar
pillar piece
forme
adjustment amoun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56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6428A (zh
Inventor
船桥勇雄
冈坂晃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or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or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ori Corp filed Critical Komor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86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6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6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64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02B30/29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lenticular array, e.g. slanted arrays, irregular arrays or arrays of varying shape or siz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10Forme cylinders
    • B41F13/12Registe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10Forme cylinders
    • B41F13/12Registering devices
    • B41F13/14Registering devices with means for displacing the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1/00Devices for conveying sheets through 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1/00Devices for conveying sheets through 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 B41F21/04Grippers
    • B41F21/05In-feed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1/00Devices for conveying sheets through 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 B41F21/04Grippers
    • B41F21/06Suction-operated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1/00Devices for conveying sheets through 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 B41F21/12Adjusting leading edges, e.g. front sto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027Devices for scanning originals, printing formes or the like for determining or presetting the ink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2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devices, e.g. cou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003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on optical devices, e.g. lens elemen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opt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06Veined printings; Fluorescent printings; Stereoscopic images; Imitated patterns, e.g. tissues, text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13/00Arrangements for actuating or driving printing presses; 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 B41P2213/90Register control
    • B41P2213/91Register control for sheet printing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33/00Arrangements for the operation of printing presses
    • B41P2233/10Starting-up the machine
    • B41P2233/13Pre-regis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a single direction only, e.g. lenticula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Rotary Press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基于在印版(10)之上重叠柱状透镜片(1)的状态下的印版(10)的图案部分(A1、B1)间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之间的关系,计算翘起调整部(213)用的翘起调整量(hp)。基于该翘起调整量(hp),调整印版(10)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相对角度。由此,能够在印刷前正确地进行印版(10)的图案部分(A1、B1)与柱状透镜片(1)的透镜之间的定位,从而能够减少不合格片材的产生而提高生产率。

Description

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柱状透镜片(Lenticular lens)(原材料)进行印刷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45A所示,柱状透镜片1是以0.1mm~0.7mm间距将拱形剖面的细长的多个透镜呈条纹状排列连结而成的。如图45B所示,在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以每隔透镜宽度的1/2的间隔印刷有成对的右眼用/左眼用的图案部分A1/B1、A2/B2、…。由此,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方向,从一个柱状透镜片1立体地观察到不同的图像,从而实现所谓的基于视错觉的立体感。
在向柱状透镜片1印刷有图案的柱状构件中,除了立体地观察到上述图像之外,还通过使完全不同的多个图案进行组合而根据观察的角度来导致图像改变、通过使稍微不同的图案进行组合而改变观察的角度而观察到动画。
上述柱状构件的效果通过使将多个细长的透镜以特定的间距排列的柱状透镜片1、与将多个细长的图案以特定的间距排列的该图案正确地定位而获得。若两者的位置存在略微偏差,则无法获得该效果。因此,印刷的图案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定位非常重要。
日本特开平2007-152818号公报(文献1)提出有如下技术:作为对柱状透镜片1进行印刷的印刷机的对版调整装置,利用对版调整机构对印版相对于柱状透镜片1的位置进行调整。在文献1的技术中,当由操作者向控制台输入对版偏移量时,基于该对版偏移量而使所有的印刷单元的对版调整机构工作,从而进行印版滚筒的对版调整。
然而,在文献1的技术中,操作者目视确认印刷后的柱状透镜片1的对版偏移量,并基于该对版偏移量来决定实际的对版调整量,之后不得不再次进行印刷。因此,产生较多的不合格片材。其结果是,基于向单价较高的柱状透镜片1直接印刷图案而使开发周期缩短、大幅降低成本这样的优点是不存在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减少不合格片材且向柱状透镜片正确地印刷图案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具备:翘起调整部,其对印版与透明的柱状透镜片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该印版以使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由多个图案部分构成的图案,该柱状透镜片以使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透镜;以及调整量计算部,其基于在印版之上重叠有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的分界线与槽线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翘起调整部用的调整量。
另外,本发明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以使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由多个图案部分构成的图案的印版之上,重叠以使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透镜的透明的柱状透镜片,并对印版及柱状透镜片进行定位;以及基于在印版之上重叠有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的分界线与槽线之间的关系,利用调整量计算部来计算对印版与柱状透镜片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的翘起调整部用的调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中的印版滚筒的原动侧端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中的印版滚筒的操作侧端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图2中的Ⅳ向视侧视图。
图5是图3中的Ⅴ向视侧视图。
图6是表示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的结构的展开俯视图。
图8是表示控制台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第一实施例中进行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印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设有对版标记及图案的印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A及图13B是表示柱状透镜片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在载置台的上表面固定有印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A及图15B是供使印版的图案与柱状透镜片的图案转印区域配合时的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16是供读取柱状透镜片相对于印版的基准位置的距离(间隙量)时的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17A~图17C是供翘起调整量的计算方法的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18A~图18C是供传递滚筒翘起调整时的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传递滚筒的翘起调整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20是供相对于印版的基准位置而读取第二批次的柱状透镜片的距离(间隙量)时的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夹具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的说明中进行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23是表示图22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4是表示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2中进行传递滚筒对版自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26是表示图25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中进行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29是表示在与第二实施例对应的其他实施例的说明中进行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30是供印版滚筒翘起调整时的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进行印版滚筒对版自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32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前挡规被扭转调整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4是表示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进行前挡规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36是表示在与第三实施例对应的其他实施例中进行前挡规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37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进行前挡规对版自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38是表示第四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9是表示在第四实施例中进行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40是表示图39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1A及图41B是表示印版的图案的分界线与柱状透镜片的槽线交叉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传递滚筒的翘起调整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43是表示在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进行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的控制台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44是表示图43中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5A是表示柱状透镜片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5B是用于说明柱状构件的原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且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印刷机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具备:片材供给装置101、包含四色印刷单元102a~102d的印刷单元102、片材排出装置103以及控制台200。
片材供给装置101具备:吸盘装置101b,其对载置在装载板101a上的柱状透镜片1的片材束中的、位于最上段的一个柱状透镜片1进行吸附而搬运;以及进料板(feederboard)FB,其将从吸盘装置101b搬运来的柱状透镜片1向印刷单元102进行搬运。在进料板FB的前端侧设有使柱状透镜片1的一方的端部(卡盘侧端部)的上下方向的朝向对齐的前挡规101c。
四色印刷单元102a~102d各自具备印版滚筒110a~110d、橡皮布滚筒(转印滚筒)111a~111d、压印滚筒(搬运滚筒)112a~112d。印版滚筒110a~110d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框架。橡皮布滚筒111a~111d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框架,各个周面与印版滚筒110a~110d对接。压印滚筒112a~112d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框架,各个周面与橡皮布滚筒111a~111d对接。
在各印版滚筒110a~110d的周面及各橡皮布滚筒111a~111d的周面上形成有彼此对置的切口部(未图示)。在印版滚筒110a~110d的切口部设有用于安装印版的版钳装置。在橡皮布滚筒111a~111d的切口部设有用于保持胶布的胶布保持装置。
另外,在各压印滚筒112a~112d的周面上形成有与各橡皮布滚筒111a~111d的切口部彼此对置的切口部(未图示)。在该切口部设有用于接收柱状透镜片1而搬运的卡盘爪装置(未图示)。
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框架的传递滚筒114以与压印滚筒112a对接的方式配置。在进料板FB与传递滚筒114之间设有摆动装置(未图示)。摆动装置以能够在进料板FB的前端侧与传递滚筒114之间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在摆动装置处设有接收柱状透镜片1的卡盘侧端部而对其保持的卡盘爪。
在压印滚筒112a与压印滚筒112b之间配置有与双方对接的传递滚筒115。在压印滚筒112b与压印滚筒112c之间配置有与双方对接的传递滚筒116。在压印滚筒112c与压印滚筒112d之间配置有与双方对接的传递滚筒117。在压印滚筒112d的片材搬运方向下游侧配置有与压印滚筒112d对接的传递滚筒118。传递滚筒115~118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框架。在各传递滚筒115~118的周面上也形成有与各压印滚筒112a~112d的切口部彼此对置的切口部(未图示)。在该切口部设有用于接收柱状透镜片1而对其搬运的卡盘爪装置(未图示)。
在传递滚筒118的附近的片材排出装置103设有排出用的装载板103a,该装载板103a对利用设置于片材排出装置103的排出链(未图示)及钩爪来搬送的柱状透镜片1进行装载。
<印版滚筒的结构>
印刷单元102a~102d中的印版滚筒110a~110d的结构全部相同。因此,在此仅对印版滚筒110a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印版滚筒110a具有左右两侧端部的端轴110Rb、110Lb。端轴110Rb、110Lb分别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原动侧框架141及操作侧框架165。在印版滚筒110a的原动侧框架141及操作侧框架165的外侧设有进行印版滚筒110a的对版调整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
接着,使用图2~图5对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印版滚筒110a~110d分别设有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所有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为相同的构造,因此,在此以设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为对象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在原动侧框架141上枢轴支承有外轴承142,在该外轴承142中经由内轴承143而枢轴支承有印版滚筒110a的端轴110Rb。在印版滚筒110a的周面上安装有图11所示的印版10a。外轴承142的外周圆的轴心与内轴承143及印版滚筒110a的轴心偏心有偏心量t1。在向原动侧框架141的外侧突出的端轴110Rb的端面上借助螺栓145而固定有外齿齿轮144。该外齿齿轮144与后述的内齿齿轮146啮合。
在原动侧框架141的外方设有与该原动侧框架141平行的托架147。原动侧框架141与托架147之间由多个支柱(stay)148进行连结。带台阶的蜗轮149嵌入到托架147的轴承孔,并借助与蜗轮149的前端螺纹部螺纹接合的螺母150而紧固固定于托架147。以夹着托架147的方式在该托架147的两侧夹装有推力轴承151、152。
在蜗轮149的内周螺纹孔149a上螺纹接合具有凸边的螺纹轴153的螺纹部153a。在螺纹部153a的前端螺纹接合有借助长孔与螺栓154固定于蜗轮149的螺纹板155。
在内周面具有内齿齿轮146的圆筒状的联轴器156在其一方的开口端螺纹固定有圆板157。在该圆板157的孔中嵌合有螺纹轴153的一端,利用该凸边与螺母158进行固定。由凸边、螺母158及圆板157夹持推力轴承159、160。通过如此构成,螺纹轴153与联轴器156彼此转动自如,并且限制在轴向上的移动。
在联轴器156的凸缘部156a由环162与螺栓163固定有斜齿轮161。该斜齿轮161与原动侧的斜齿轮164螺纹接合,原动侧的旋转经由斜齿轮164、161、内齿齿轮146、外齿齿轮144而传递至印版滚筒110a。在该情况下,外齿齿轮144与内齿齿轮146可滑动地螺纹接合,因此即使联轴器156在轴向上移动也没有关系。
如图3所示,将外轴承166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在操作侧框架165。内轴承167由中空状的托架部167a、直径比该托架部167a小的轴承部167b形成为台阶状。内轴承167的轴承部167b转动自如地嵌合于外轴承166。将印版滚筒110a的端轴110Lb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轴承部167b的孔。
外轴承166的外周圆轴心与印版滚筒110a的轴心偏心有图中的偏心量t2,内轴承167的外周圆轴心与印版滚筒110a的轴心偏心有偏心量t3。偏心量t1、t2是用于调整印版滚筒110a相对于橡皮布滚筒111a的印压的偏心量。
在操作侧框架165的外方,将形成为主视L字状的托架168以使垂直构件168a与操作侧框架165平行的方式固定于操作侧框架165侧。带台阶的蜗轮169嵌入到垂直构件168a的轴承孔168b,并通过与蜗轮169的前端螺纹部螺纹接合的螺母170紧固固定。以夹着托架168的方式在该托架168的两侧夹装有推力轴承171、172。
在蜗轮169的内周螺纹孔169a中螺纹接合有螺纹轴173的螺纹部173a。在螺纹部173a的前端螺纹接合有利用长孔与螺栓274固定于蜗轮169的螺纹板275。
螺纹轴173的凸边169b经由推力轴承174而卡入托架部167a的中空部。螺纹轴173与托架部167a借助经由推力轴承175与螺纹部进行螺纹接合的螺母176紧固固定。
通过如此构成,螺纹轴173与托架部167a转动自如并且限制在轴向上的移动。在托架168上经由后述的轴承箱178而支承有止转件177。为了限制螺纹轴173的转动,止转件177的上端平面与螺纹轴173的前端部173b抵接。
如图2及图4所示,在驱动侧的托架147上固定有形成为上方开口的箱状的轴承箱188。在轴承箱188中枢轴支承有蜗轴189。在蜗轴189上枢轴固定有与上述的蜗轮149啮合的蜗杆190。另外,蜗轴189与作为印版滚筒对版调整用的致动器的上下调整用马达(未图示)的马达轴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由蜗轴189、蜗轮149、螺纹轴153、联轴器156及斜齿轮161构成对相对于柱状透镜片1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进行调整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
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5所示,在轴承箱178上固定有作为印版滚筒对版调整用的致动器的左右调整用马达193。在该左右调整用马达193的马达轴上连接有蜗轴194。在蜗轴194上一体地形成有与蜗轮169啮合的蜗杆195。需要说明的是,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由左右调整用马达193、蜗轮169、螺纹轴173及托架部167a构成对相对于柱状透镜片1的左右方向的对版进行调整的左右方向调整机构。
<传递滚筒的结构>
接着,对传递滚筒114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及图7所示,传递滚筒114是存在于进料板FB及摆动装置的正后方的首个传递滚筒。相对于该传递滚筒114而设有作为进行翘起调整的翘起调整部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
传递滚筒114的一方的端轴33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与原动侧框架141的轴承孔嵌合的轴承332。在该端轴330处枢轴固定有与原动侧驱动连结的滚筒齿轮333。传递滚筒114的另一方的端轴334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与操作侧框架165的轴承孔335a嵌合的偏心轴承336。与偏心轴承336的轴承孔335a嵌合的框架侧外周圆336a的轴芯A与端轴侧内周圆336b的轴芯B偏心有偏心量t4。
另一方面,带标度盘337a的手柄337借助埋设于操作侧框架165的螺柱338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操作侧框架165的片材排出装置103侧的端部。另外,拉杆339通过销340摆动自如地枢轴固定在操作侧框架165上。
手柄337的前端螺纹部进退自如地螺纹接合在挡块341的螺纹孔中,该挡块341转动自如地枢轴固定于拉杆339的摆动端侧叉状部。另外,在拉杆339的摆动端侧叉状部处枢轴固定有杆342一端,杆342的另一端被枢轴固定于偏心轴承336的凸缘部所形成的叉状部336c。
手柄337被用作使偏心轴承336转动的操作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从展开附图而图示的关系出发,枢轴固定有挡块341的叉状部与枢轴固定有杆342的一端的叉状部在上下方向分开而记载,但实际上这些构件枢轴固定于同一叉状部。由手柄337、拉杆339、杆342及偏心轴承336构成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该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也可以作为对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角度进行调整的片材扭转装置(翘起调整部)而发挥功能。
<控制台的结构>
接着,对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的控制台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8所示,控制台200具备载置台20。在载置台20的上表面载置有图11及图12所示那样的印版10a、及图13A及图13B所示那样的柱状透镜片1。在载置台20的端部设有框架20a。
在载置台20的上表面,从框架20a突出的前端矩形状的止挡件(第一基准构件)21及前端半圆状的止挡件(第二基准构件)22以彼此分离的方式配置。在图8中示出止挡件21及止挡件22配置于载置台20的一端缘的例子,但止挡件21、22的配置并不局限于此。另外,在载置台20的上表面,在止挡件22的前端侧设有表示与止挡件22的半圆状的前端的距离的刻度23。该“距离”是指与载置台20的上述一端缘或框架20a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
载置台20内置有图9所示那样的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微型计算机结构的控制装置201。在控制装置201连接有由接收来自操作者的输入的键盘等构成的输入部202。在控制装置201还连接有作为显示部的监视器211及上述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其中,在控制装置201处没有连接传递滚筒114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
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201包括调整量计算部231,该调整量计算部231基于在印版10a(图18A)之上重叠有柱状透镜片1(图18B)的状态下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之间的关系,而对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213用的翘起调整量进行计算。调整量计算部231的详细情况见后述。
<组装于印版滚筒的印版的结构>
在印版滚筒110a~110d上组装有印版10a~10d。印版10a~10d的结构全部相同,因此在此仅对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作为整体而呈矩形。在印版10a的一边(图11中为下方端缘19),矩形状切口部(第一基准销孔)11及U字状切口部(第二基准销孔)12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矩形状切口部11及U字状切口部12成为印版10a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时的基准。矩形状切口部11及U字状切口部12的形状分别与止挡件21及止挡件22的前端部的形状相同。另外,矩形状切口部11与U字状切口部12之间的间隔和止挡件21与止挡件22之间的间隔相同。
在印版10a上形成有以矩形状切口部11及U字状切口部12为基准进行制版的图案13。图案13由多个细长的图案部分A1、B1、A2、B2、…构成。彼此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14变得平行。
如图45B所示,图案部分A1和B1构成一组的组合图案部分,多个组合图案部分构成图案13。一组的组合图案部分的横向宽度(A1+B1)与柱状透镜片1的一个透镜的宽度相同,即与在图13A及图13B中由虚线表示的槽线2间的距离相同。
印版10a根据制版机的状况而通常以如下状态进行制版:相对于与形成有矩形状切口部11及U字状切口部12的下方端缘19平行的虚拟的水平线L1,图案13的右下端向上方倾斜距离t。其中,印版10a也可以通过相对于虚拟的水平线L1而使图案13水平的方式进行制版。
如图12所示,在印版10a的图案13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呈十字状的十字规矩线的对版标记15、16。该对版标记15、16与图案13同时形成于印版10a。图案13与对版标记15、16之间的相定位置关系在全部四个印版10a~10d中共用。
另外,在印版10a中,在U字状切口部12的前端侧设有表示与U字状切口部12的前端的距离的刻度17。该“距离”是指与印版10a的下方端缘19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如后述那样,当印版10a载置于载置台20时,载置台20的止挡件22嵌合于印版10a的U字状切口部12。在该状态下,刻度17表示与止挡件22的前端的距离。
<柱状透镜片的结构>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供印版10a的图案13转印的柱状透镜片1通过以0.1mm~0.7mm间距将拱形剖面的细长的多个透镜呈条纹状排列连结。在柱状透镜片1的表(正)面形成有条纹状的凹凸,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为平面。柱状透镜片1为透明的片材。“透明”并不局限于无色透明,只要是实施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的印刷能够从表面目视即可,也可以被着色。
多个透镜以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分界线)2彼此平行的方式形成。柱状透镜片1呈矩形,并具有构成四边的端缘(上端缘1a、下端缘1b、左端缘1c及右端缘1d)。
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与其左端缘1c及右端缘1d平行的情况是理想的。然而,实际上,槽线2未必与左端缘1c及右端缘1d平行,并且存在每个裁切批次(1批次为大约100个左右)的槽线2的方向不同的情况(图13A及图13B)。
<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调整动作>
在由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开始印刷之前,在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在产生上下方向(圆周方向)、左右方向的对版偏移的情况下,预先进行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此外,为了使印版10a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一致,因此预先进行基于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
<印版滚筒对版调整动作>
对在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产生上下方向的对版偏移的情况下的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及在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产生左右方向(印版滚筒110a的轴线方向)的对版偏移的情况下的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的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进行说明。
相对于第1色的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的印刷动作停止的状态下进行。相对于第2色的印版滚筒110b、第3色的印版滚筒110c及第4色的印版滚筒110d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在进行安装于第1色的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对版调整动作之后依次执行。由此,安装于第1色的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安装于第4色的印版滚筒110d的印版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全部对齐。
利用控制装置201的控制来驱动上下调整用马达(未图示),当图2及图4所示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的蜗轴189转动时,借助蜗杆190及蜗轮149而使螺纹轴153旋转,根据螺纹部153a的螺纹作用而使螺纹轴153沿轴向移动。在轴向与螺纹轴153一体的联轴器156及斜齿轮161也沿轴向移动,根据斜齿轮161、164的斜齿作用而使印版滚筒110a沿圆周方向略微旋转。这样,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
即,当印版滚筒110a沿圆周方向旋转时,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也与印版滚筒110a一并沿圆周方向旋转,因此消除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对版偏移。
相对于该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是为了对柱状透镜片1的第1色的图案13的转印。根据此时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量,同样地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b、印版滚筒110c及印版滚筒110d的上下方向的对版调整。
如图3及图5所示,当利用控制装置201的控制来驱动左右调整用马达193,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左右方向调整机构的蜗轮194旋转时,根据螺纹部173a的螺纹作用使螺纹轴173沿轴向进退。由此,借助螺纹轴173及托架部167a而使一体的印版滚筒110a沿轴向移动。这样,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的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
即,当印版滚筒110a沿轴向移动时,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也与印版滚筒110a一并沿轴向移动,因此消除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左右方向的对版偏移。
相对于该印版滚筒110a的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用于进行对柱状透镜片1的第1色的图案13的转印。根据此时的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量,同样地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b、印版滚筒110c及印版滚筒110d的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
<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
如上所述,当与第1色的印版10a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相应而使剩余3色的印版10b~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结束时,第1色的印版10a~第4色的印版10d全部处于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消除对版偏移的状态。
然而,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柱状透镜片1中,透镜间的槽线2不一定与左端缘1c及右端缘1d平行。因此,即使以形成于印版10a的图案13的周围的框与柱状透镜片1的端缘(上端缘1a、下端缘1b、左端缘1c及右端缘1d)一致的方式重叠,图案13的图案部分A1、B1、A2、B2、…之间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透镜间的槽线2在角度上不一致而产生偏移。因此,为了使印版滚筒110a中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一致,操作者对传递滚筒114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进行手动操作,由此需要求出用于进行传递滚筒翘起调整的翘起调整量hp(见后述)。翘起调整量hp以下述顺序求得。
首先,操作者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的控制台200的载置台20的上表面载置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第1色的印版10a。此时,如图14所示,使形成于印版10a的下方端缘19的矩形状切口部11及U字状切口部12与从载置台20的框架20a突出的两个止挡件21、22嵌合而抵接。由此,印版10a被定位于载置台20。这样,进行印版10a的印版定位步骤S1(图19)。
如图15A所示,操作者在定位于载置台20的印版10a之上载置柱状透镜片1,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与载置台20的止挡件21、22抵接。此时,以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左端从止挡件21的外侧(从止挡件21观察,与止挡件22相反的一侧)露出的方式载置柱状透镜片1。柱状透镜片1由透明构件形成,因此能够通过柱状透镜片1而目视印版10a中的图案13的多个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个透镜间的槽线2之间的关系。
如图15B所示,操作者在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左端侧与止挡件21接触的状态下,以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右端侧与止挡件22分离的方式使柱状透镜片1逐渐旋转。于是,在某一角度,印版10a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一致而重合。
例如,操作者在使柱状透镜片1与止挡件21接触的状态下,以其接触点为旋转中心而使柱状透镜片1旋转,使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与印版10a的分界线14平行。将此时的旋转角度设为θ。若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与印版10a的分界线14不一致,则在使柱状透镜片1与止挡件21接触的状态下,维持角度θ,并且使柱状透镜片1沿其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槽线2与分界线14一致。若槽线2与分界线14一致,则槽线2与分界线14平行。因而,通过使槽线2与分界线14一致,能够容易地确认槽线2与分界线14平行。需要说明的是,若知晓槽线2与分界线14平行,则未必需要使槽线2与分界线14一致。
由此,使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图案13正确地定位。这样,进行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柱状透镜片定位步骤S2(图19)。
由此,印版10a中的图案13的图案部分A1、B1、A2、B2、…处于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正确地配合的状态,即构建能够向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正确地转印印版10a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的相对位置(角度)关系。
在使柱状透镜片1与上述印版10a的图案13定位的状态下,如图16所示,操作者目视设于印版10a的表面的刻度17,由此读取从止挡件22的前端到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距离(间隙量)hs。如上所述,该“距离”是指与载置台20的上述一端缘、框架20a、或印版10a的下方端缘19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相同)。如此一来,进行距离(间隙量)hs的距离测量步骤S3(图19)。
操作者从控制台200的输入部202输入该距离hs。距离hs向控制装置201输出,控制装置201的调整量计算部231基于距离hs来计算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图案13的翘起调整量hp。
翘起调整量hp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计算。如图17A所示,将载置台20的止挡件21的左端(即,止挡件21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抵接的位置)与止挡件22的前端(中央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s,将从止挡件22的前端到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距离(间隙量)设为hs。如图17B所示,将传递滚筒114的轴支承部间的距离(即,传递滚筒114的端轴330的轴承部332与端轴334的轴承部336之间的距离)设为Lp,将传递滚筒114的一方的端轴330的移动量(即翘起调整量)设为hp。在该情况下,如图17C所示,成为hp=Lp×sinθ。
另一方面,如图17A所示,hs=Ls×tanθ的关系成立,因此成为θ=arctan(hs/Ls)。由此,翘起调整量hp成为hp=Lp×sin{arctan(hs/Ls)},由已知的尺寸Ls、Lp及在距离测量步骤中测量出的距离hs求出。这样,进行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步骤S4(图19)。
控制装置201将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由此,操作者能够识别成为以手动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时的指标的翘起调整量hp。这样,进行翘起调整量hp的显示步骤S5(图19)。
操作者确认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中的标度盘337a,并且基于显示在监视器211的翘起调整量hp来操作手柄337。根据该手柄337的操作,借助挡块341而使拉杆339摆动,借助杆342而使偏心轴承336转动与手柄337的转动操作对应的角度。由此,传递滚筒114与偏心轴承336的转动对应地进行扭转调整(翘起调整)。这样,进行传递滚筒翘起调整步骤S6(图19)。
传递滚筒114的操作侧的轴承336偏心有偏心量t4,因此根据偏心轴承336的偏心作用而使传递滚筒114的轴相对于压印滚筒112a的轴倾斜,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扭转调整(翘起调整)。由此,借助传递滚筒114而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也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从而调整柱状透镜片1的搬运角度。
即,在借助进料板FB、摆动装置来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被转夹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时,传递滚筒114借助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预先扭转调整,因此柱状透镜片1也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以扭转调整搬运角度的状态保持而进行搬运。
这样,除了利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来预先进行印版滚筒110a~印版滚筒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之外,还利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来预先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由此,预先调整为第1色~第4色的印版滚筒110a~110d的印版10a~10d中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分别一致的可转印状态。
图18B所示那样的槽线2倾斜的柱状透镜片1在通过预先扭转调整后的传递滚筒114时,自身也处于扭转调整的状态。扭转调整后的柱状透镜片1在与预先进行了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的印版滚筒110a对接的橡皮布滚筒111a和压印滚筒112a之间通过。此时,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图18A)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图18B)如图18C所示成为相对一致的位置关系。因而,能够将印版10a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无偏移且正确地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这样,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的调整动作结束。
由于进行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并且进行基于传递滚筒114的扭转调整,因此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借助印刷单元102a~102d向柱状透镜片1进行印花实验。其结果是,在利用印刷单元102a~102d向柱状透镜片1印刷的每一种颜色下的对版标记15、16存在偏移量的情况下,基于该偏移量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相对于传递滚筒114的扭转调整的微调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结束之后,对利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来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的情况进行叙述。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利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来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之后,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进行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两者。
<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印刷动作>
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由片材供给装置101的吸盘装置101b保持的柱状透镜片1载置于进料板FB而被搬运。而且,柱状透镜片1的一方的端部(卡盘侧端部)与设于进料板FB的前端侧的前挡规101c抵接,在上下方向对齐的状态下,柱状透镜片1从摆动装置的摆动爪转夹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
传递滚筒114利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预先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因此,当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转夹于印刷单元102a的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时,在柱状透镜片1的搬运角度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进行扭转调整的状态下,柱状透镜片1被保持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而搬运。此时,柱状透镜片1以背面朝向外侧的状态进行搬运。
保持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的柱状透镜片1伴随着压印滚筒112a的旋转而搬运,并从压印滚筒112a与橡皮布滚筒111a之间通过。此时,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第1色的印版10a的图案13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
由于预先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并且利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预先进行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因此以第1色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一致的状态正确地转印。
供印版10a的图案13转印的柱状透镜片1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转夹于传递滚筒115的卡盘爪装置,之后,从传递滚筒115向印刷单元102b的压印滚筒112b进行搬运。
在印刷单元102b处,与印刷单元102a相同地,保持于压印滚筒112b的卡盘爪装置的柱状透镜片1伴随着压印滚筒112b的旋转而搬运,并在压印滚筒112b与橡皮布滚筒111b之间通过。此时,安装于印版滚筒110b的第2色的印版10b的图案13借助橡皮布滚筒111b而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
以下,同样地在印刷单元102c、102d中,第3色、第4色的印版10c、10d的图案13也借助橡皮布滚筒111c、111d而正确地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然后,该柱状透镜片1借助传递滚筒118而向片材排出装置103搬运。
根据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量,相对于印版滚筒110b、印版滚筒110c及印版滚筒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也同样地进行。因此,以第1色的印版10a中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第4色的印版10d中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全部一致的状态正确地转印。
向片材排出装置103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借助设于片材排出装置103的排出链(未图示)的钩爪而搬运,并在位于排出链的下方的排出用的装载板103a之上进行层叠。
然而,如上述那样,在向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正确地转印印版10a的图案13之后,在向接下来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转印印版10a的图案13的情况下,无法直接使用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在该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求出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
如图20所示,操作者使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与载置台20的止挡件21、22抵接。操作者在该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之上载置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而重叠。操作者在不移动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而使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下端缘1b的左端侧与载置台20的止挡件21接触的状态下,以使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下端缘1b的右端与止挡件22分离的方式使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逐渐旋转。于是,在某一角度,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多条槽线2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多条槽线2全部一致。
操作者利用设于载置台20的刻度23来读取从止挡件22的前端到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下端缘1b的距离(间隙量)hs,并经由输入部202而输入到控制装置201。由此,能够获得基于传递滚筒114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
这样获得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是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若将由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之间的关系求出的翘起调整量hp暂时称作“绝对的翘起调整量hp”,则上述差分是指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绝对翘起调整量hp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绝对翘起调整量的差分。将该差分的值用作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
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也是在开始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的印刷动作之前预先计算出即可。这样的话,在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结束之后,能够将直至开始接下来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为止的印刷机停止时间极大缩短化。
当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结束时,操作者确认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中的标度盘337a,并且基于预先求得的第2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与第1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来操作手柄337。由此,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配合地扭转调整(翘起调整)传递滚筒114,因此借助传递滚筒114而搬运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搬运角度也被扭转调整。
<夹具版>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使用第1色的印版10a而求出翘起调整量hp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各色的印版10a~10d中除了图案13不同以外,其余基本采用相同的结构。图案部分A1、B1、…间的分界线14的倾斜在印版10a~10d中也是相同的。由此,也可以使用第2~4色的印版10b~10d代替第1色的印版10a来求出翘起调整量hp。
另外,还能够使用图21所示那样的夹具版10j来代替实际上印刷所使用的印版10a~10d,从而求出翘起调整量hp。夹具版10j是指不安装于印版滚筒110a~110d而作为调整作业所使用的夹具的印版。夹具版10j除了图案13不同以外,其余采用与各色的印版10a~10d基本相同的结构。图案部分A1、B1、…间的分界线14的倾斜也与印版10a~10d相同。
使用夹具版10j而求出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方法与使用上述的印版10a的方法相同。
对使用夹具版10j而求出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方法进行说明。
操作者在控制台200的载置台20的上表面载置夹具版10j,通过使切口部11、12与止挡件21、22嵌合来对夹具版10j进行定位。在该夹具版10j之上载置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并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与止挡件21、22抵接。然后,在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左端侧与止挡件21接触的状态下,使柱状透镜片1逐渐旋转,从而使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与夹具版10j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一致。操作者参照设于夹具版10j的刻度17,读取从止挡件22的前端到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距离(间隙量)hs,并将该距离hs从输入部202向控制装置201输入。
控制装置201的调整量计算部231基于输入的距离hs而对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进行计算。这相当于上述的绝对翘起调整量hp。因此,调整量计算部231对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进行计算。控制装置201将该差分作为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而显示于监视器211。
在此使用的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既可以是使用印版10a而求出的值,也可以是使用夹具版10j而求出的值。这是因为无论使用印版10a及夹具版10j中的哪一个,都求出相同值的翘起调整量hp。另外,作为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可以使用在调整量计算部231计算时存储的值,也可以使用当对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进行计算时由操作者输入的值。
操作者在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基于第1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而从扭转调整(翘起调整)传递滚筒114的状态来确认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中的标度盘337a,并且根据显示于监视器211的差分来操作手柄337。这样,进行传递滚筒114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传递滚筒翘起调整步骤S6。
如此,操作者在从第1批次向第2批次切换柱状透镜片1时,从面向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进行调整的状态与相对于第1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相应地扭转调整柱状透镜片1即可。因此,不仅能够将批次切换时的机械停止时间控制在最小限度内,还能够根据印刷机的运转速度、批次间的槽线2的相对变化量,不使机械停止地进行批次切换。
通过使用夹具版10j,在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中,能够预先求出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操作者目视测量载置台20的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距离hs。还能够机械式进行该距离测量。在该情况下,使用图22所示那样的控制台200a。控制台200a具备光学性检测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检测部203。作为检测部203,使用摄像机或光电传感器等。检测部203与控制装置201a连接。
如图23所示,控制装置201a除了包括上述的调整量计算部231之外,还包含距离计算部232。距离计算部232基于检测部203的输出而对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距离hs进行计算。由检测部203与距离计算部232构成对从止挡件22到柱状透镜片1的端缘的距离hs进行检测的距离检测部20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2及图23中,对与图9及图10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该对应部分的说明。
在该情况下也进行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中的印版定位步骤S1、柱状透镜片定位步骤S2。而且,如图15B所示,在使柱状透镜片1与印版10a的图案13定位的状态下,利用检测部203来检测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将其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201a输出。
在检测部203为摄像机的情况下,由检测部203对图16所示那样的与印版10a的图案13重叠的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同止挡件22分离的状态下的图像进行拍摄,并将该图像作为检测结果而向控制装置201a输出。控制装置201a的距离计算部232对来自检测部203的图像进行解析,由此对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间隙量)hs进行计算。如此,进行距离hs的距离测量步骤S3。
在检测部203为光电传感器的情况下,根据投受光器的反射光量的变化对位于与止挡件22分离的位置的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将该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201a输出。控制装置201a的距离计算部232基于来自检测部203的检测结果和预先录入的止挡件22的位置而对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hs进行计算。如此,进行距离hs的距离检测步骤S3。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例中,操作者使用控制台200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以手动进行传递滚筒翘起调整。也可以自动地进行该传递滚筒翘起调整。在该情况下,使用图24所示的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214来代替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4中对与图6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在图6所示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上追加马达345而成。马达345是与杆342连接且借助该杆342使偏心轴承336转动规定的角度的致动器。在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设有对使偏心轴承336转动的马达345赋予指示的开关等,该开关被用作用于操作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操作部。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其他结构与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的结构相同。由马达345、杆342及偏心轴承336构成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该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作为调整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角度的片材扭转装置(翘起调整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25所示,控制台200b具备控制装置201b、输入部202、上述的检测部203、监视器211、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及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在控制装置201b连接有输入部202、检测部203、监视器211、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及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
如图26所示,控制装置201b除了包括上述的调整量计算部231及距离计算部232之外,还包括控制部233。控制部233基于由调整量计算部231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而对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马达345进行控制,由此控制片材扭转装置。
传递滚筒对版自动调整动作也与上述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相同地,进行印版定位步骤S1、柱状透镜片定位步骤S2。然后,利用检测部203及距离计算部232,进行对载置台20的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间隙量)hs进行计算的距离测量步骤S3。
调整量计算部231根据预先录入的已知的尺寸Ls、Lp和从距离计算部232输出的距离hs来计算翘起调整量hp。如此,进行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步骤S4。翘起调整量hp向控制部233输出。此时,也能够将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显示步骤S5)。
控制部233根据翘起调整量hp而驱动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马达345。由此,杆342进退,枢轴固定于杆342的前端部的偏心轴承336转动与翘起调整量hp对应的角度。其结果是,传递滚筒114根据偏心轴承336的转动而进行扭转调整(翘起调整)。如此,进行控制装置201b相对于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控制步骤。
<第二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的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适当地省略说明,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不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传递滚筒114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将以手动调整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扭转方向上的对版的手动扭转调整机构(见后述)用作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由此进行翘起调整动作。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兼用作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
<印版滚筒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中的印版滚筒110a的结构与图2及图3所示的印版滚筒110a的结构相同。然而,在设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除了设有上述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之外,还设有调整印版滚筒110a的扭转方向上的对版的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对该手动扭转调整机构进行说明。
在图27中对与图3及图5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27所示,在操作侧的托架168的上端部固定有形成为侧视U字状的轴承181。由轴承181枢轴支承旋转轴184,在旋转轴184的前端安装有作为用于旋转操作旋转轴184的操作部的手柄187。在旋转轴184的螺纹部,齿条185以被引导轴185a限制其转动的状态进行螺纹接合。
在齿条185处啮合有扇形状的扇形齿轮186,扇形齿轮186固定于内轴承167的外周部。在内轴承167的轴承部167b的孔中将印版滚筒110a的端轴110Lb旋转自如地进行枢轴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手柄187、旋转轴184、轴承181、齿条185、扇形齿轮186及内轴承167来构成以手动调整印版滚筒110a的扭转方向的对版的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
<传递滚筒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中的传递滚筒114除了不具备作为使用传递滚筒114的片材扭转装置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图6、图7)这点之外,其余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传递滚筒114相同。
<控制台的结构>
图28中对与图9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28所示,控制台200的载置台20内置有微型计算机结构的控制装置2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在控制装置201处连接有由键盘等构成的输入部202、作为显示部的监视器211、及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
如上所述,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被用作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左右方向调整机构及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然而,控制装置201仅是为了将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作为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来发挥功能而进行控制,并不是为了将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作为手动扭转调整机构来发挥功能而直接进行控制。作为手动扭转调整机构的功能,通过识别显示于监视器211的翘起调整量hp的操作者以手动操作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来实现。
如图29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相同地,还能够使用具备由摄像机或光电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部203的控制台200a。
<组装于印版滚筒的印版及柱状透镜片的结构>
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印版10a~10d、及供印版10a~10d的图案13转印的柱状透镜片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印版滚筒对版调整动作>
在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产生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偏移的情况下的、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因而,省略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的说明。
<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
对进行了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之后、使用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手柄187、旋转轴184、轴承181、齿条185、扇形齿轮186及内轴承167)而以手动调整印版滚筒110a~110d的扭转方向的对版时的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201基于由操作者从输入部202输入的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间隙量)hs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计算翘起调整量hp(计算步骤S4)。控制装置201将该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显示步骤S5)。
操作者确认监视器211的翘起调整量hp,并根据该翘起调整量hp来操作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图3及图27)的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中的手柄187。根据该手柄187的操作而使旋转轴184旋转,根据使旋转轴184旋转时的螺纹作用使齿条185移动。由此,扇形齿轮186转动,与扇形齿轮186形成为一体的内轴承167转动。
内轴承167的外周圆轴心与印版滚筒110a的轴心偏心有偏心量t3。根据该偏心量t3的偏心作用,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扭转调整(印版滚筒翘起调整)印版滚筒110a的轴向的朝向,印版滚筒110a本身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其结果是,如图30所示,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也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在整体上倾斜。
同样地,对于印版滚筒110b~110d,也利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来使印版滚筒110b~110d本身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
如此,利用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左右方向调整机构、及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预先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及扭转调整动作。由此,当柱状透镜片1通过与印版滚筒110a~110d对接的橡皮布滚筒111a~111d及压印滚筒112a~112d之间时,以使应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111d而转印的印版10a~10d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成为相对一致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预先调整。
因而,能够将组装在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的印版滚筒110a~110d的印版10a~10d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正确地转印于由传递滚筒114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
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进行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扭转方向的对版调整,因此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借助印刷单元102a~102d而对柱状透镜片1进行印花实验。其结果是,在由印刷单元102a~102d向柱状透镜片1印刷的每一种颜色的对版标记15、16存在偏移量的情况下,基于该偏移量而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或扭转方向的微调。
<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印刷动作>
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由片材供给装置101的吸盘装置101b保持的柱状透镜片1载置于进料板FB而被搬运。而且,柱状透镜片1的一方的端部(卡盘侧端部)与设于进料板FB的前端部分的前挡规101c抵接,在上下方向对齐的状态下,柱状透镜片1从摆动装置的摆动爪转夹到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
保持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的柱状透镜片1转夹到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在第二实施例中,传递滚筒114未进行传递滚筒翘起调整,因此在不扭转调整柱状透镜片1的搬运角度的状态下,柱状透镜片1被保持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而搬运。此时,柱状透镜片1以将背面朝向外侧的状态进行搬运。
保持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的柱状透镜片1伴随着压印滚筒112a的旋转而搬运,并在压印滚筒112a与橡皮布滚筒111a之间通过。此时,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第1色的印版10a的图案13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
利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左右方向调整机构及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预先进行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和与翘起调整量hp对应的翘起调整动作。因此,以第1色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一致的状态正确地转印。
供印版10a的图案13转印的柱状透镜片1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转夹于传递滚筒115的卡盘爪装置,之后,从传递滚筒115向印刷单元102b的压印滚筒112b进行搬运。
印版滚筒110b~110d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及翘起调整动作也利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左右方向调整机构及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而预先进行。因而,在印刷单元102b、102c、102d中,第2色、第3色、第4色的印版10b、10c、10d的图案13也借助橡皮布滚筒111b、111c、111d而正确地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
供四色的图案13转印的柱状透镜片1借助传递滚筒118而向片材排出装置103搬运,并借助排出链的钩爪而层叠于排出用的装载板103a之上。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印刷处理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操作者以手动进行印版滚筒翘起调整动作。还能够自动地进行该印版滚筒翘起调整动作。在该情况下,使用图3及图5所示那样的具备作为印版滚筒对版调整用的致动器的扭转调整用马达183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
在操作侧的托架168的上端部固定有形成为U字状的轴承181。由该轴承181及框架侧的轴承182枢轴支承旋转轴184,在该旋转轴184上连接有上述的扭转调整用马达183。在旋转轴184的螺纹部,齿条185以被引导轴185a限制其转动的状态螺纹接合。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扭转调整用马达183、转动轴184、轴承181、齿条185、扇形齿轮186及内轴承167来构成自动地调整印版滚筒110a的扭转方向的对版的自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
如图31所示,控制台200b的基本结构与图29所示的控制台200a相同。其中,控制台200b的控制装置201b除了直接控制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之外,还直接控制自动扭转调整机构。因此,控制装置201b与图26所示的控制装置201b相同地,除了包括调整量计算部231及距离计算部232之外,还包括控制部233。控制部233基于由调整量计算部231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通过控制扭转调整用马达183,对自动扭转调整机构进行控制。
对使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自动扭转调整机构、自动地调整印版滚筒110a的扭转方向的对版时的印版滚筒对版自动调整动作进行说明。
印版滚筒对版自动调整动作也与上述的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相同地,进行印版定位步骤S1、柱状透镜片定位步骤S2。然后,进行利用检测部203及距离计算部232来计算载置台20的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间隙量)hs的距离测量步骤S3。调整量计算部231根据预先录入的已知的尺寸Ls、Lp和从距离计算部232输出的距离hs来计算翘起调整量hp(计算步骤S4)。监视器211显示翘起调整量hp(显示步骤S5)。
控制部233根据翘起调整量hp而驱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自动扭转调整机构中的扭转调整用马达183。由此,旋转轴184旋转,并根据旋转轴184旋转时的螺纹作用来使齿条185移动。扇形齿轮186转动,并使与扇形齿轮186形成为一体的内轴承167转动。根据偏心量t3的偏心作用,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扭转调整(印版滚筒翘起调整)印版滚筒110a的轴向的朝向,印版滚筒110a本身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其结果是,如图30所示,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也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在整体上倾斜。
由此,当柱状透镜片1通过与印版滚筒110a对接的橡皮布滚筒111a及压印滚筒112a之间时,成为应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进行转印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相对一致的位置关系。因而,在印刷单元102a中,能够将组装在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的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正确地转印于由传递滚筒114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
<第三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的整体结构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适当地省略说明,并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使用由进料板FB的前挡规使柱状透镜片1直接倾斜的片材扭转装置(翘起调整部)来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第二实施例中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手动扭转调整机构(印版滚筒翘起调整装置)。
<前挡规的结构>
如图32及图33所示,柱状透镜片1在进料板FB的止移板401上向箭头A方向所示的片材搬运方向搬运。在止移板401的前端部配置有前挡规101a。前挡规101a具有比进料板FB的止移板401略微大的宽度。前挡规101a以从止移板401的前端部的上端突出的状态与同片材搬运方向垂直的止移板40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在前挡规101a设有作为片材扭转装置的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215,该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215通过调整相对于止移板401的宽度方向的角度来调整与前挡规101a抵接的柱状透镜片1的朝向。
在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中,在设于止移板401的下方的轴402上枢轴固定有支架403。在支架403上借助螺栓406而固定有板405。在板405的端部,前挡规101a借助定位螺钉407以向上下方向调整自如的方式进行安装。前挡规101a能够以借助调节螺纹404而在片材搬运方向或其其相反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调节。
如图34所示,在原动侧框架141及操作侧框架165,利用外周面的轴芯F与内周面的轴芯F1对以偏心量t5进行偏心的轴承412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偏心轴承412相对于原动侧框架141及操作侧框架165而利用由螺栓413卡定的轴承按压件414来限制轴向上的移动。在形成于偏心轴承412的内周侧端部的U字部,将另一端与未图示的操作部进行连结的杆415通过销416枢轴固定。
在各偏心轴承412处嵌合有球面轴承417。球面轴承417利用轴承按压件418来阻止向外部的脱出。球面轴承417包括具有球状内周面的外轮417a和与外轮417a的球状内周面嵌合的球体417b。在球体417b的内周面,轴402的轴端小径部被多个针状物420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
在轴402的一方的轴端小径部,在轴402的中央大径部的一方的侧壁与球面轴承417之间嵌合安装有推力轴承421。在轴402的另一方的轴端小径部,推力轴承422以与球面轴承417邻接的方式嵌合安装。另外,在轴402的另一方的轴端小径部,在轴402的中央大径部的另一方的侧壁与推力轴承422之间组装有对轴402向推力轴承421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423。
在位于原动侧框架141及操作侧框架165之间的轴402的中央大径部借助支架403(在图34中未图示)而枢轴固定有前挡规101a。另外,在轴402的单侧轴端部枢轴固定有拉杆424。在拉杆424与球面轴承417之间夹装有推力轴承425。借助销424a而枢轴固定于拉杆424的凸轮从动件426与支承于操作侧框架165且与本机同步旋转的凸轮427对接。利用该凸轮427的旋转并借助凸轮从动件426而使轴402往复转动,从而进行前挡规101a的摆动动作。
如图32所示,前挡规101a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轴402,以使得与轴402绕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对应,前挡规101a从实线位置向由点划线位置表示的退避位置移动,与轴402绕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相应地从单点划线位置向由实线位置表示的对版调整位置进行移动。
<控制台的结构>
在图35中对与图9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35所示,控制台200的载置台20内置微型计算机结构的控制装置2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在控制装置201连接有由键盘等构成的输入部202、作为显示部的监视器211、及进行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的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其中,在控制装置201上没有连接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
如图36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相同地,还能够使用具备由摄像机或光电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部203的控制台200a。
<印版滚筒对版调整动作>
在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产生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偏移的情况下的、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省略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的说明。
<前挡规翘起手动调整动作>
对使用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而以手动进行前挡规翘起调整时的前挡规翘起手动调整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5所示,控制台200的控制装置201基于由操作者从输入部202输入的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间隙量)hs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计算翘起调整量hp(计算步骤S4)。控制装置201将该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显示步骤S5)。
或者,如图36所示,控制台200a的控制装置201基于来自检测部203的检测结果而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1相同地求出距离hs(测量步骤S3)。控制装置201基于该距离hs而计算翘起调整量hp(计算步骤S4),并将该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显示步骤S5)。
操作者识别显示于监视器211的翘起调整量hp,并根据该翘起调整量hp来操作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的操作部(未图示),从而使单方的杆415沿规定方向(与图34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进退规定量。由此,偏心轴承412转动,根据偏心作用而使轴402倾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仅使单方的杆415进退,而使两方的杆415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进退。
因而,与原动侧框架141正交的轴402的一端比另一端向片材搬运方向或其相反方向移动,轴402相对于轴向倾斜。伴随着该轴402的倾斜,在枢轴固定于轴402的中央大径部的支架403上固定的前挡规101a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即,如图33所示,前挡规101a从实线位置向单点划线位置倾斜。或者,前挡规101a成为该单点划线位置的上下向相反方向倾斜的状态。
在进料板FB的止移板401上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的一方的端部(卡盘侧端部)抵接于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的前挡规101a。由此,与前挡规101a的倾斜状态配合,柱状透镜片1也倾斜。
如此,利用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和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预先进行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和前挡规101a的倾斜调整动作。由此,当借助前挡规101a及传递滚筒114而使柱状透镜片1通过与印版滚筒110a对接的橡皮布滚筒111a及压印滚筒112a之间时,设定为应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成为相对一致的位置关系。
这样,印刷单元102a设定为如下所述的状态,能够将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正确地转印于借助进料板FB的前挡规101a及传递滚筒114而搬运来的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
<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印刷动作>
在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中,由片材供给装置101的吸盘装置保持的柱状透镜片1载置于进料板FB的止移板401而被搬运,柱状透镜片1的一方的端部(卡盘侧端部)与设于进料板FB的前端部分的前挡规101a抵接。
前挡规101a借助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而预先倾斜有翘起调整量hp。与该前挡规101a的倾斜角度配合地使柱状透镜片1的上下方向的朝向倾斜,在该状态下,柱状透镜片1的卡盘侧端部由后段的摆动装置的摆动爪卡夹。
此时,控制装置201借助致动器而使轴402绕图32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伴随着轴402的旋转而使前挡规101a从由实线表示的对版调整位置向由单点划线表示的退避位置移动,柱状透镜片1从进料板FB的止移板401经由摆动装置而转夹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
在基于摆动装置的摆动爪的柱状透镜片1向传递滚筒114的搬运过程中,轴402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前挡规101a复原至原来的对版调整位置,为了使接下来的柱状透镜片1的朝向倾斜而待命。
保持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的柱状透镜片1转夹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伴随着压印滚筒112a的旋转而被搬运,并通过压印滚筒112a与橡皮布滚筒111a之间。此时,组装于预先进行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的印版滚筒110a的第1色的印版10a的图案13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
如上所述,槽线2倾斜的柱状透镜片1(图18B)在借助进料板FB的前挡规101a而倾斜有翘起调整量hp的状态下由传递滚筒114搬运,并通过与印版滚筒110a对接的橡皮布滚筒111a及压印滚筒112a之间。其结果是,应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的印版10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图18A)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图18B)成为相对一致的位置关系(图18C)。
由于预先进行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的印版滚筒110a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和基于前挡规101a的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的翘起调整动作,因此能以第1色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一致的状态正确地转印。
这样,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无偏移而正确地转印在以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的状态搬运来的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
供印版10a的图案13转印的柱状透镜片1从压印滚筒112a的卡盘爪装置转夹于传递滚筒115的卡盘爪装置,并从传递滚筒115向印刷单元102b的压印滚筒112b搬运。
以下,同样地在印刷单元102b、102c、102d中,第2色、第3色、第4色的印版10b、10c、10d的图案13也借助橡皮布滚筒111b、111c、111d而正确地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背面。之后,该柱状透镜片1借助传递滚筒118而向片材排出装置103搬运,并借助排出链的钩爪而层叠于排出用的装载板103a之上。
<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操作者使用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而以手动进行前挡规101a的翘起调整动作。也可以自动地进行该前挡规101a的翘起调整动作。
在该情况下,使用图37中的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216。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6是在图34所示的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5上设有马达216a而成的。马达216a与偏心轴承412的杆415连接。控制装置201直接控制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6。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7中对与图36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对使用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6而自动地调整前挡规101a的朝向时的前挡规对版自动调整动作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也进行上述的印版定位步骤S1、柱状透镜片定位步骤S2。而且,利用检测部203及距离计算部232,进行对载置台20的止挡件22与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之间的距离(间隙量)hs进行计算的距离测量步骤S3。调整量计算部231根据预先录入的已知的尺寸Ls、Lp和从距离计算部232输出的距离hs来计算翘起调整量hp(计算步骤S4)。监视器211显示翘起调整量hp(显示步骤S5)。
控制部233根据翘起调整量hp而驱动前挡规翘起调整装置216的马达216a。与马达216a连接的单方的杆415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向规定方向进退。由此,与原动侧框架141正交的轴402的一端比另一端向片材搬运方向或其相反方向移动,轴402整体相对于轴向倾斜。伴随着轴402整体的倾斜,在枢轴固定于轴402的中央大径部的支架403上固定的前挡规101a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
在进料板FB的止移板401之上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的一方的端部(卡盘侧端部)抵接于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的前挡规101a。由此,与前挡规101a的倾斜状态配合地使柱状透镜片1倾斜。
<第四实施例>
接着,使用图38、图39及图40,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图38及图39中,分别对与图1及图9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第四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相比,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方法不同。
如图38所示,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的控制台200c具备配置于载置台20的上表面的上方的摄像机222。如图39所示,摄像机222与控制台200c的控制装置201c连接。控制装置201c由包括CPU的微型计算机结构构成,如图40所示,包括角度检测部234及调整量计算部231c。对角度检测部234及调整量计算部231c的功能进行后述。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中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印版滚筒对版调整动作>
接着,对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的调整动作进行说明。在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印版10a的图案13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产生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偏移的情况下的、基于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的相对于印版滚筒110a~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省略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的说明。
<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
对使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以手动来调整传递滚筒114的扭转方向的对版时的印版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操作者使组装于印版滚筒110a的第1色的印版10a载置在控制台200c的载置台20的上表面上。此时,如图14所示,使形成于印版10a的下方端缘19的矩形状切口部11及U字状切口部12与从载置台20的框架20a突出的两个止挡件21、22嵌合而抵接。由此,印版10a定位于载置台20。如此,进行印版10a的印版定位步骤S11(图42)。
如图41A所示,操作者在定位于载置台20的印版10a之上载置柱状透镜片1,并使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与载置台20的止挡件21、22抵接。如此,进行由止挡件21、22来对印版10a与柱状透镜片1进行定位的定位步骤S12(图42)。
在该状态下,操作者从柱状透镜片1的上方利用摄像机222来拍摄规定的区域AR。柱状透镜片1由透明构件形成,因此如图41B所示,获得印版10a中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中的多条槽线2交叉的状态的拍摄图像。如此,进行拍摄步骤S13(图42)。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从摄像机222向控制装置201c输出。
控制装置201c的角度检测部234对该图像数据进行图像解析,由此对由止挡件21、22定位于基准位置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下端缘1b抵接于止挡件21、22而被定位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槽线2所形成的角度α进行计算。如此,进行对测分界线14与槽线2所形成的角度α的检测步骤S14(图42)。
接着,控制装置201c的调整量计算部231c基于角度α而计算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图案13的翘起调整量hp。角度α与图17A~图17C所示的角度θ相等。因而,翘起调整量hp使用传递滚筒114的轴支承部间的距离Lp而由hp=Lp×sinα求出。如此一来,进行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步骤S15(图42)。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不求出角度α而根据分界线14与槽线2之间的关系来直接计算翘起调整量hp。
控制装置201c将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由此,操作者能够识别成为以手动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时的指标的翘起调整量hp。如此,进行翘起调整量hp的显示步骤S16(图42)。
操作者确认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中的标度盘337a,并且基于显示于监视器211的翘起调整量hp而操作手柄337。与该手柄337的操作对应地,借助挡块341而使拉杆339摆动,并借助杆342而使偏心轴承336转动与手柄337的转动操作对应的角度。由此,传递滚筒114与偏心轴承336的转动对应而被扭转调整(翘起调整)。如此,进行传递滚筒翘起调整步骤S17(图42)。
传递滚筒114的操作侧的轴承336偏心有偏心量t4,因此根据偏心轴承336的偏心作用而使传递滚筒114的轴相对于压印滚筒112a的轴倾斜,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进行扭转调整(翘起调整)。由此,借助传递滚筒114而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也与翘起调整量hp相应地倾斜,从而调整柱状透镜片1的搬运角度。
即,当借助进料板FB、摆动装置而搬运的柱状透镜片1转夹于传递滚筒114的卡盘爪装置时,传递滚筒114利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预先扭转调整有翘起调整量hp,因此柱状透镜片1也以搬运角度扭转调整有翘起调整量hp的状态被保持而搬运。
如此,利用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中的上下方向调整机构及左右方向调整机构,除了预先进行印版滚筒110a~印版滚筒110d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之外,还利用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预先进行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由此,预先调整为第1色~第4色的印版滚筒110a~110d的印版10a~10d中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分别一致的可转印状态。
槽线2倾斜的柱状透镜片1在通过预先扭转调整后的传递滚筒114时,自身也处于扭转调整后的状态。扭转调整后的柱状透镜片1通过与预先进行了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的印版滚筒110a对接的橡皮布滚筒111a和压印滚筒112a之间。此时,借助橡皮布滚筒111a而转印的印版10a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成为相对一致的位置关系。因而,能够将印版10a的图案13的组合图案部分(A1+B1、A2+B2、…)无偏移而正确地转印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间的图案转印区域。如此,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的调整动作结束。
之后的印花实验及微调的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另外,在进行了传递滚筒114的翘起调整动作之后进行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对版调整动作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的印刷动作>
基于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的对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对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进行说明。
对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用的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操作者以在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之上重叠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状态将两个柱状透镜片1的下端缘1b与载置台20的止挡件21、22抵接。不使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旋转,操作者从两个柱状透镜片1的上方利用摄像机222而拍摄规定的区域AR。由此,获得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多条槽线2交叉的状态下的拍摄图像。
控制装置201c的角度检测部234对该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解析,由此对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槽线2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槽线2所形成的角度α进行计算。控制装置201c的调整量计算部231c基于角度α而计算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这样获得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是相对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
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也在开始四色单张轮转印刷机100a的印刷动作之间预先计算出即可。当对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结束时,操作者确认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中的标度盘337a,并且基于预先求出的第2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与第1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而操作手柄337。由此,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配合地扭转调整(翘起调整)传递滚筒114,因此对借助传递滚筒114而搬运的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搬运角度也进行扭转调整。
在具有图21所示的夹具版10j的情况下,由摄像机222拍摄在夹具版10j之上重叠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状态,由此控制装置201c能够求出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即,角度检测部234解析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并且对夹具版10j中的图案13的多条分界线14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中的多条槽线2之间的角度α进行计算。调整量计算部231c基于该角度α而计算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这相当于上述的绝对翘起调整量hp。因此,调整量计算部231c对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与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的差分进行计算。控制装置201c将该差分作为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而显示于监视器211。
操作者在对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动作结束之后,从基于第1批次的翘起调整量hp而扭转调整(翘起调整)传递滚筒114的状态确认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中的标度盘337a,并且根据显示于监视器211的差分而操作手柄337。这样,进行传递滚筒114相对于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传递滚筒翘起调整步骤S17。
通过使用夹具版10j,在对第1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印刷过程中,能够预先求出第2批次的柱状透镜片1的翘起调整量hp。
<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1>
在第四实施例中,操作者使用控制台200c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而以手动进行传递滚筒翘起调整。也能够自动地进行该传递滚筒翘起调整。在该情况下,与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2相同地,使用具有与图24所示的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相同结构的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翘起调整部)214来代替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装置213。该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作为调整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a的角度的片材扭转装置(翘起调整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43所示,控制台200d具备控制装置201d、输入部202、摄像机222、监视器211、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及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在控制装置201d上连接有输入部202、摄像机222、监视器211、印版滚筒对版调整装置140及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
如图44所示,控制装置201d除了包括上述的角度检测部234及调整量计算部231c之外,还包括控制部233。控制部233基于由调整量计算部231c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而控制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马达345,由此控制片材扭转装置。
传递滚筒对版自动调整动作也与上述的传递滚筒翘起手动调整动作相同地,进行印版定位步骤S11、对印版10a与柱状透镜片1进行定位的定位步骤S12、拍摄步骤S13、检测角度α的检测步骤S14、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步骤S15。翘起调整量hp向控制部233输出。此时,还能够将翘起调整量hp显示于监视器211(显示步骤S16)。
控制部233根据翘起调整量hp而驱动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马达345。由此,杆342进退,枢轴固定于杆342的前端部的偏心轴承336转动与翘起调整量hp对应的角度。其结果是,传递滚筒114与偏心轴承336的转动相应地进行扭转调整(翘起调整)。如此,进行控制装置201d对传递滚筒翘起自动调整装置214的控制步骤。
<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2>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摄像机222及控制装置201c、201d的角度检测部234来计算印版10中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中的槽线2所形成的角度α,并基于该角度α而计算翘起调整量hp。上述的翘起调整量hp的计算方法还能够应用于第二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第三实施例及其变形例。
<其他实施例>
在第一~第四实施例中,对以供两个种类的图案部分A1、B1、A2、B2、…印刷的柱状透镜片1为印刷对象的情况进行了叙述。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供三个种类的图案部分A1、B1、C1、A2、B2、C2、…印刷、或供三个以上的种类的图案部分印刷的柱状透镜片作为印刷对象。
在第一~第四实施例中,对以4色的印刷单元102a~102d中的首个印版10a的对版调整量为基准而进行其他印版10b~10d的对版调整(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情况进行了叙述。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图21所示的夹具版10j而以相对于该夹具版10j的对版调整量为基准,进行四个印版10a~10d的对版调整。
在第一~第四实施例中,对使用控制台200中的两个止挡件21、22的情况进行了叙述。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两个以上的基准构件。
在第一~第四实施例中,对使用作为基准构件的止挡件21及止挡件22而将印版10a定位于载置台20的情况进行了叙述。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与作为基准构件的止挡件21、22分开地设置将印版10a定位于载置台20的两个印版定位构件。
<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基于在印版10之上重叠柱状透镜片1的状态下的印版10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之间的关系而计算翘起调整部(140、213~215)用的翘起调整量hp。基于该翘起调整量hp而调整印版10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相对角度。因而,能够在印刷前正确地进行印版10的多个图案部分A1、B1、…与柱状透镜片1的透镜间的槽线2之间的定位,从而能够减少不合格片材的产生而提高生产率。
在一实施例中,在定位于载置台20之上的印版10之上重叠有柱状透镜片1。此时,柱状透镜片1的端缘与一方的止挡件21接触,并且以使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与印版10的分界线14平行的方式重叠柱状透镜片1。基于从此时的另一方的止挡件22到柱状透镜片1的端缘的距离hs而计算翘起调整量hp。根据该方法,能够利用载置台20及两个止挡件21、22这样简单的构件来计算翘起调整量hp。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印版10设有用于测定从另一方的止挡件22到柱状透镜片1的端缘的距离hs的刻度17。由此,能够正确地测量形成于印版10的图案13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平行时的、从另一方的止挡件22到柱状透镜片1的端缘的距离hs。
在其他实施例中,基于拍摄形成于印版10的多个图案部分A1、B1、…间的分界线14及柱状透镜片1的透镜间的槽线2而成的图像,检测分界线14与槽线2之间的角度α。基于该角度α而计算翘起调整量hp。根据该方法,以使槽线2与分界线14平行的方式省去使印版10及柱状透镜片1定位的麻烦,能够在短时间内计算翘起调整量hp。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印版10上层叠有柱状透镜片1的状态下拍摄由两个止挡件21、22定位的印版10及柱状透镜片1。由此,能够正确地检测印版10的图案部分A1、B1、…间的分界线14与柱状透镜片1的槽线2之间的角度α。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翘起调整部(140、213~215)具备用于操作翘起调整部(140、213~215)的操作部187、337。因此,操作者借助显示部211来识别由控制装置201的调整量计算部231计算出的翘起调整量hp,由此操作者根据该翘起调整量hp来操作翘起调整部(140、213~215)的操作部187、337,从而能够进行翘起调整。由此,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进行翘起调整操作。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控制装置201的控制部233基于翘起调整量hp而控制翘起调整部(140、213~215)。由此,即使操作者不进行翘起调整操作,也能够自动地执行翘起调整动作。因而,操作者的负担大幅降低,可进行正确的翘起调整。
另外,翘起调整部能够由调整供印版10安装的印版滚筒110a~110d的轴向上的朝向的印版滚筒翘起装置140、或调整柱状透镜片1相对于印版10的角度的片材扭转装置213~215构成。利用印版滚筒翘起装置140或片材扭转装置213~215,能够调整印版10与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相对角度。

Claims (14)

1.一种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该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具备:
翘起调整部(140、213~215),其对印版(10)与透明的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该印版(10)以使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14)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由多个图案部分(A1、B1)构成的图案(13),该柱状透镜片(1)以使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2)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透镜;以及
调整量计算部(231),其基于在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的所述分界线与所述槽线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所述翘起调整部用的调整量,
所述柱状透镜片是印刷对象,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
载置台(20),其载置有所述印版及所述柱状透镜片;以及
第一基准构件(21)及第二基准构件(22),它们以彼此分离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载置台,
所述调整量计算部构成为,基于在定位于所述载置台之上的所述印版之上以与所述第一基准构件接触且所述槽线与所述分界线变得平行的方式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时的、从所述第二基准构件到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端缘的距离,来计算所述调整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所述印版包含表示与所述第二基准构件的距离的刻度(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对从所述第二基准构件到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端缘的距离进行检测的距离检测部(2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用于显示由所述调整量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调整量的显示部(211),
所述翘起调整部包含用于操作所述翘起调整部的操作部(187、33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基于由所述调整量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调整量来控制所述翘起调整部的控制部(2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供所述印版安装的印版滚筒(110a~110d),
所述翘起调整部是用于调整所述印版滚筒的轴向的朝向的印版滚筒翘起装置(140)或者用于调整所述柱状透镜片相对于所述印版的角度的片材扭转装置(213~215)。
7.一种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该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具备:
翘起调整部(140、213~215),其对印版(10)与透明的柱状透镜片(1)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该印版(10)以使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14)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由多个图案部分(A1、B1)构成的图案(13),该柱状透镜片(1)以使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2)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透镜;以及
调整量计算部(231),其基于在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的所述分界线与所述槽线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所述翘起调整部用的调整量,
所述柱状透镜片是印刷对象,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
摄像机(222),其对所述分界线及所述槽线进行拍摄;以及
角度检测部(234),其基于由所述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来对所述分界线与所述槽线之间的角度进行检测,
所述调整量计算部构成为,基于由所述角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角度来计算所述调整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还具备:
载置台(20),其载置有所述印版及所述柱状透镜片;以及
两个基准构件(21、22),它们设于所述载置台,且成为所述印版及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定位基准,
所述摄像机对以在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状态利用所述两个基准构件来定位的所述印版及所述柱状透镜片进行拍摄。
9.一种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以使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14)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由多个图案部分(A1、B1)构成的图案(13)的印版(10)之上,重叠以使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2)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透镜的透明的柱状透镜片(1),并对所述印版及所述柱状透镜片进行定位;以及
基于在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的所述分界线与所述槽线之间的关系,利用调整量计算部(231)来计算对所述印版与所述柱状透镜片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的翘起调整部(140、213~215)用的调整量,
所述柱状透镜片是印刷对象,
进行定位的所述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以彼此分离的方式配置于载置台(20)的第一基准构件(21)及第二基准构件(22)对所述印版进行定位;以及
在定位后的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所述柱状透镜片,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重叠于所述印版之上的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端缘与所述第一基准构件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柱状透镜片旋转,从而与所述第二基准构件分离,并使所述槽线与所述分界线平行;以及
对从所述第二基准构件到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端缘的距离进行测量,
进行计算的所述步骤包含基于所述距离来计算所述调整量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其中,
进行测量的所述步骤包括由距离检测部(204)测量所述距离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还包括将计算出的所述调整量显示于显示部(211)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还包括基于计算出的所述调整量而利用控制部来控制所述翘起调整部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其中,
进行计算的所述步骤包括对调整供所述印版安装的印版滚筒(110a~110d)的轴向的朝向的印版滚筒翘起装置(140)用的调整量进行计算的步骤,或者包括对调整所述柱状透镜片相对于所述印版的角度的片材扭转装置(213~215)用的调整量进行计算的步骤。
14.一种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以使邻接的图案部分间的分界线(14)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由多个图案部分(A1、B1)构成的图案(13)的印版(10)之上,重叠以使邻接的透镜间的槽线(2)变得平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透镜的透明的柱状透镜片(1),并对所述印版及所述柱状透镜片进行定位;以及
基于在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的所述分界线与所述槽线之间的关系,利用调整量计算部(231)来计算对所述印版与所述柱状透镜片之间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的翘起调整部(140、213~215)用的调整量,
所述柱状透镜片是印刷对象,
所述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印版之上重叠有所述柱状透镜片的状态下,利用摄像机(222)来拍摄所述分界线及所述槽线;以及
基于由所述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来检测所述分界线与所述槽线之间的角度,
进行计算的所述步骤包括基于所述角度来计算所述调整量的步骤。
CN201310515647.3A 2012-10-29 2013-10-28 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864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7985 2012-10-29
JP2012237986 2012-10-29
JP2012-237986 2012-10-29
JP2012237985 2012-10-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6428A CN103786428A (zh) 2014-05-14
CN103786428B true CN103786428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517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564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86428B (zh) 2012-10-29 2013-10-28 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42448B2 (zh)
EP (1) EP2724865A3 (zh)
CN (1) CN10378642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7032A (en) * 1998-05-21 1999-10-19 Lti Corporation Printing process using a thin sheet lenticular lens material
CN1272817A (zh) * 1998-05-21 2000-11-08 透镜技术公司 薄片双凸透镜材料印刷工艺
US8869696B2 (en) * 2008-05-28 2014-10-28 Komor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djusting color tones of printed mat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62226A (en) * 1966-10-06 1969-08-19 Eastman Kodak Co Preregistration and layout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s
JPS5789988A (en) * 1980-11-27 1982-06-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nting method in rotary printing press
DE3614578A1 (de) * 1986-04-30 1987-11-05 Koenig & Bauer Ag Registersystem fuer eine rotationsdruckmaschine
JPH06332085A (ja) * 1993-05-10 1994-12-02 Quad Tech Inc グラフィック像巻帯体の形成方法
US5424553A (en) * 1994-05-16 1995-06-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aligning a lenticular material for printing
JP3471930B2 (ja) * 1994-11-10 2003-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689340A (en) * 1995-12-06 1997-11-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alignment in lenticular media
US5974967A (en) * 1998-08-27 1999-11-02 Lenticulartechnologies, L.L.C. Registration system for lenticular printing
US6087054A (en) * 1998-12-21 2000-07-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skew between a reference and lenticules in lenticular material
US6249384B1 (en) * 1999-06-29 2001-06-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skew between a writing laser beam and lenticules in lenticular material
US6481844B1 (en) * 2000-11-17 2002-11-1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pparatus, method and medium for providing an optical effect
US7593132B2 (en) * 2004-09-30 2009-09-2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for calibrating printing of lenticular images to lenticular media
JP2006137096A (ja) * 2004-11-12 2006-06-01 Komori Corp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2004057844A1 (de) * 2004-12-01 2006-06-08 Koenig & Bauer Ag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von Lentikularfolie
DE102005046232A1 (de) * 2005-09-28 2007-03-29 Koenig & Bauer Ag Verfahren zur Druckbildausrichtung in einer Bogenoffsetrotationsdruckmaschine
JP2007152818A (ja) * 2005-12-07 2007-06-21 Shinohara Machinery Co Ltd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印刷のための見当調整装置
WO2011092896A1 (ja) * 2010-01-28 2011-08-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7032A (en) * 1998-05-21 1999-10-19 Lti Corporation Printing process using a thin sheet lenticular lens material
CN1272817A (zh) * 1998-05-21 2000-11-08 透镜技术公司 薄片双凸透镜材料印刷工艺
US8869696B2 (en) * 2008-05-28 2014-10-28 Komor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djusting color tones of printed mat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6428A (zh) 2014-05-14
US20140116279A1 (en) 2014-05-01
EP2724865A2 (en) 2014-04-30
US9242448B2 (en) 2016-01-26
EP2724865A3 (en)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66251B1 (en) Machine for in-register mounting of flexographic printing plates with a virtual data-processing system
US9962978B2 (en) Can printing apparatus
JPH09506302A (ja) 位置合わせシステム
CN208297798U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07676353B (zh) 用于组装摄像模组的设备及其方法
JPS62263053A (ja) 多色印刷機における見当合せ誤差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KR101880412B1 (ko) 카메라모듈 검사용 챠트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카메라모듈 검사장치
EP3480015B1 (en) Planarity alignment of stencils and workpieces
CN103786428B (zh) 柱状透镜片的印刷机及印刷方法
CN104520106A (zh) 用于使印刷版在压印滚筒上定向的方法和设备
SE467870B (sv) Anordning foer positionering av plattformade aemnen under deras oeverfoering till en behandlingsmaskin samt saett att starta upp anordningen
JP2008265018A (ja) 射出成形機における移動金型の姿勢制御装置
TWI663393B (zh) 工件保持裝置、檢查裝置及工件位置補正方法
JP7273890B2 (ja) 多レンズ素子を位置合わせ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5977218B2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の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方法
CN101213494A (zh) 描绘装置及描绘方法
JP5986555B2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の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03237031A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用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KR20160045451A (ko) 캡슐 검사방법
TW201829208A (zh) 固形製劑印刷方法、及固形製劑印刷機
JP5253907B2 (ja) ボタン供給装置
JP3853510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の組立精度検査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の実施に用いるダミー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2007152818A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印刷のための見当調整装置
CN206551670U (zh) 具自动对位与补偿校正功能的转印装置
CN110913206B (zh) 一种多视角航空摄影仪相机曝光同步性检测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