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0743A - 车载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70743A CN103770743A CN201310498885.8A CN201310498885A CN103770743A CN 103770743 A CN103770743 A CN 103770743A CN 201310498885 A CN201310498885 A CN 201310498885A CN 103770743 A CN103770743 A CN 1037707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vehicle
- transmitting antenna
- portable machine
-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08—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 H01Q1/3233—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 H01Q1/3241—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particular used in keyless entr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01Q1/3291—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mounted in or on other locations inside the vehicle or vehicle bod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系统。发送天线(23a)配置在车辆(101)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发送天线(23b)配置在车辆(101)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发送天线(23c)配置在驾驶席(111D)附近的车辆(101)的侧面。接收天线接收由接收到从发送天线(23a)至发送天线(23c)发送的响应请求信号的便携机(12)发送的响应信号。发送控制部控制来自发送天线(23a)至发送天线(23c)的响应请求信号或干扰信号的发送有无和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位置检测部根据组合了1个以上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的各个发送模式中的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的位置。本发明例如能够应用于进行车辆的控制的系统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系统,特别涉及适合在使用便携机进行车辆的操作等的情况下使用的车载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如下车辆正在普及:该车辆安装有无钥匙进入和被动进入这样的功能,能够使用与安装于车辆上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进行无线通信的便携机,而不使用机械的钥匙,来进行车辆的门的上锁/解锁。此外,近年来,如下车辆正在普及:该车辆安装有发动机起动功能,便携机与安装于车辆上的ECU进行无线通信,在车内存在正规的便携机的情况下,能够使车辆的发动机或电动机起动。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在车辆上设置天线并检测便携机的位置。因此,以往提出了用于抑制要设置的天线的数量并且准确地检测便携机的位置的技术。
例如提出了如下技术:通过2根室内天线和3根室外天线,分别向不同的区域发送响应请求信号,根据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例如提出了如下技术:在便携机中检测来自位于车辆左右的侧镜和后方部的合计3根发送天线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根据该检测结果来判定便携机是位于车内还是位于车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例如提出了如下技术:一边使来自位于举升门(lift gate)(背门)附近的车内的左右的侧面和举升门内的大致中央的合计3根发送天线的信号的发送强度变化,一边检测便携机中的信号的接收结果,判定在举升门附近,便携机位于车内还是位于车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此外,例如提出了如下技术:根据沿着车辆的中央线在车内隔开距离配置的3根天线对于来自便携机的发送信号的接收强度、和事先生成的判定用表,判定便携机位于车内还是位于车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此外,以往提出了如下技术:使用干扰信号来限定检测便携机的区域,由此提高便携机的位置检测精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6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66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0571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285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33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能够使用3根发送天线在车辆附近准确地检测便携机的位置。此外,能够可靠地进行与便携机的位置对应的车辆的控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车载系统具有:第1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第2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第3发送天线,其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车辆的侧面;发送控制部,其控制来自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发送,其中,该第2信号用于干扰第1信号的接收;接收天线,其用于接收由接收到从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发送的第1信号的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位置检测部,其根据来自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信号的发送内容、和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车载系统中,从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的第1发送天线、配置在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的第2发送天线以及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车辆的侧面的第3发送天线,发送第1信号或用于干扰第1信号的接收的第2信号,根据来自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信号的发送内容和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的位置。
因此,能够使用3个发送天线在车辆的附近准确地检测便携机的位置。
该车辆例如由四门三厢车(sedan)、两厢车(hatchback)、两门三厢车(coupe)、面包车(minivan)、旅行车(wagon)、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车)等各种车型的车辆构成。该第1信号、第2信号例如设为LF频带的信号。响应信号例如设为UHF频带的信号。该发送控制部、位置检测部例如由CPU等处理器构成。
在该发送控制部中,能够控制来自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发送有无和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在该位置检测部中,能够根据组合了2个以上的发送模式时的各个发送模式中的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车辆的附近检测更详细的便携机的位置。
该第1发送天线能够配置成指向性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
由此,在车辆的前方部分中,能够主要在左右方向上调整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区域。
该第2发送天线能够配置成指向性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
由此,在车辆的后方部分中,能够主要在前后方向上调整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区域。
该第2发送天线能够配置成指向性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
由此,在车辆的后方部分中,能够主要在左右方向上调整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区域。
该第3发送天线能够配置成指向性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
由此,在车辆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能够主要在前后方向上调整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区域。
该第3发送天线能够配置成指向性朝向车辆的上下方向。
由此,在车辆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能够将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区域设定为接近正圆的形状而并非椭圆形。
该第3天线能够配置在车辆的驾驶席侧的侧面。
由此,能够提高在驾驶席附近的便携机的位置的检测精度。
能够使发送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从第1发送天线向包含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车辆内的第1区域、或包含驾驶席的门附近和副驾驶席的门附近的车辆的内外的第2区域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使得从第2发送天线向包含后部座席和行李厢的车辆内的第3区域、或包含车辆的后部的开闭体附近的车辆的内外的第4区域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使得从第3发送天线向驾驶席门附近的车辆的内外的第5区域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
由此,能够准确地检测例如位于驾驶席的门附近、副驾驶席的门附近、车辆的后部的开闭体附近或者车内的便携机。
该行李厢例如由车内后方的行李厢或行李室(trunk room)等构成。该开闭体例如由尾门(tailgate)(背门(backdoor))或行李箱的盖等构成。
还能够在该发送控制部中进行控制,使得从第3发送天线向包含车辆整体并包围车辆的周围的第6区域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
由此,能够检测位于包含车辆整体的车辆的周围的预定范围内的便携机。
还能够在该发送控制部中进行控制,使得从第3发送天线向包含驾驶席侧的侧面附近并且不包含副驾驶席侧的侧面的车辆的内外的第7区域发送第1信号或第2信号。
由此,能够检测位于驾驶席侧的车辆的侧面附近的便携机。
该第3发送天线能够配置在驾驶席侧的侧镜或门把手内。
由此,能够在不损害车辆外观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空间来设置第3发送天线。
还能够在该车载系统中设置车辆控制部,该车辆控制部根据所检测到的便携机的位置来进行车辆的控制。
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与便携机的位置对应的车辆的控制。
该车辆控制部例如由CPU等处理器构成。
在该车辆控制部中,能够根据便携机是否位于车辆的外部且位于驾驶席的门、副驾驶席的门或车辆的后部的开闭体的附近,来控制驾驶席的门、副驾驶席的门或者开闭体的上锁或解锁。
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驾驶席的门、副驾驶席的门或者车辆后部的开闭体的上锁或解锁的控制。
能够在该车辆控制部中,根据便携机是否存在于车辆内来控制车辆的起动。
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车辆的起动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车载系统具有:第1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第2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第3发送天线,其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车辆的侧面;发送控制部,其控制来自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信号的发送,并控制来自各发送天线的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发送有无和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其中,该第2信号用于干扰第1信号的接收;接收天线,其用于接收由接收到从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发送的第1信号的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车辆控制部,其根据组合了2个以上的发送模式时的各个发送模式中的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进行车辆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车载系统中,能够控制来自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的第1发送天线、配置在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的第2发送天线及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车辆的侧面的第3发送天线的、第1信号或用于干扰第1信号的接收的第2信号的发送有无和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根据组合了1个以上的发送模式时的各个发送模式中的来自便携机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进行车辆的控制。
因此,能够使用3个发送天线来可靠地进行与便携机的位置对应的车辆的控制。
该车辆例如由四门三厢车(sedan)、两厢车(hatchback)、两门三厢车(coupe)、面包车(minivan)、旅行车(wagon)、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车)等各种车型的车辆构成。该第1信号、第2信号例如设为LF频带的信号。响应信号例如设为UHF频带的信号。该车辆控制部例如由CPU等处理器构成。
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车载系统中,根据来自便携机的针对从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的位置,该车载系统具有:第1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第2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第3发送天线,其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车辆的侧面;接收天线,其用于接收由接收到从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发送的预定信号的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在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和接收天线中的信号的收发。
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车载系统中,从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的第1发送天线、配置在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的第2发送天线以及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车辆的侧面的第3发送天线发送预定信号,接收由接收到预定信号的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
因此,能够使用3个发送天线在车辆的附近准确地检测便携机的位置。
该车辆例如由四门三厢车(sedan)、两厢车(hatchback)、两门三厢车(coupe)、面包车(minivan)、旅行车(wagon)、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车)等各种车型的车辆构成。该预定信号例如设为LF频带的信号。响应信号例如设为UHF频带的信号。该收发控制部例如由CPU等处理器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或第3方面,能够使用3个发送天线在车辆的附近准确地检测便携机的位置。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能够可靠地进行与便携机的位置对应的车辆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2是示出发送天线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发送模式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发送模式的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发送模式的组合的例子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按下了驾驶席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按下了副驾驶席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按下了尾门(tailgate)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按下了车内的起动开关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检测除了门附近以外的车辆周围的便携机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发送模式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发送模式的组合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按下了驾驶席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第1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按下了副驾驶席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第1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发送模式的又一其他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发送模式的组合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按下了驾驶席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第2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按下了副驾驶席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第2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按下了尾门的操作开关时的处理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发送天线的配置的第1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发送天线的配置的第2变形例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 车辆控制系统
11 车载系统
12 便携机
21 操作部
22 控制部
23a至23c 发送天线
24 接收天线
41 车辆控制部
42 发送控制部
43 接收部
44 位置检测部
101 车辆
111D 驾驶席
111P 副驾驶席
112D、112P 门
113D、113P 门把手
114D、114P 后视镜
115D、115P 立柱(pillar)
116 后部座席
117 尾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另外,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实施方式
2.变形例
<1.实施方式>
[车辆控制系统1的结构例]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车辆控制系统1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图。图2是示出车辆控制系统1的发送天线23a至23c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车辆控制系统1构成为包含车载系统11和便携机12。
车载系统11设于车辆101中,通过与便携机12进行无线通信来进行便携机12的当前位置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车辆101的控制。例如,车载系统11对车辆101的驾驶席111D的门112D(以下称作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111P的门112P(以下称作副驾驶席门112P)以及作为车辆101的后方的开闭体的尾门117进行上锁或解锁的控制。此外,例如,车载系统11进行车辆101的起动的控制。
另外,设置车载系统11的车辆101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期望是例如一般的家用车等前后方向的长度在预定范围内的车。此外,车辆101的车型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在四门三厢车(sedan)、两厢车(hatchback)、两门三厢车(coupe)、面包车(minivan)、旅行车(wagon)、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车)等各种车型的车辆中设置车载系统11。
车载系统11构成为包含操作部21、控制部22、发送天线23a至23c以及接收天线24。
操作部21构成为包含操作开关31至33以及起动开关34。
操作开关31例如被设于驾驶席门112D的门把手113D附近,用于驾驶席门112D的上锁和解锁。操作开关31在被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将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提供给控制部22的车辆控制部41。
操作开关32例如被设于副驾驶席门112P的门把手113P附近,用于副驾驶席门112P的上锁和解锁。操作开关32在被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将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提供给控制部22的车辆控制部41。
操作开关33例如被设于尾门117的门把手(未图示)附近,用于尾门117的上锁和解锁。操作开关33在被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将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提供给控制部22的车辆控制部41。
另外,可以构成为将操作开关31至33分别分成上锁用和解锁用的2个开关,也可以构成为在上锁用和解锁用中共用1个开关。此外,操作开关31至33也可以由能够检测用户触摸或握住门把手的传感器构成。
起动开关34例如被设于车辆101内的驾驶席111D的前面的操作面板(未图示)附近,用于车辆101的发动机或电动机的起动。起动开关34在被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将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提供给控制部22的车辆控制部41。
控制部22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等构成,构成为包含车辆控制部41、发送控制部42、接收部43以及位置检测部44。
车辆控制部41将从操作部21通知的操作内容通知给发送控制部42。此外,车辆控制部41根据对操作部21的操作内容和基于位置检测部44的便携机12的位置的检测结果,进行车辆101的控制。例如,车辆控制部41进行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门112P及尾门117的上锁或解锁的控制,以及车辆101的起动的控制。
发送控制部42控制从发送天线23a至23c向便携机12的响应请求信号以及干扰信号的发送。更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控制来自发送天线23a至23c的响应请求信号或干扰信号的发送的有无以及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从发送天线23a至23c发送的信号的发送模式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这里,响应请求信号是指,向想要检测便携机12的区域内发送、并请求来自位于该区域内的便携机12的响应的信号。便携机12在接收到响应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对该响应请求信号发送响应信号。另一方面,干扰信号是指,向除了想要检测便携机12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发送、并干扰位于该区域内的便携机12接收响应请求信号并进行响应的信号。
另外,以下,相对于干扰信号,将响应请求信号称作正规信号。
接收部43经由接收天线24进行来自便携机12的响应信号的接收,将接收到的响应信号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位置检测部44进行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此外,位置检测部44根据来自发送天线23a至23c的信号的发送内容和来自便携机12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12的位置。即,如后所述,位置检测部44根据在组合了1个以上的发送模式时的各个发送模式中的来自便携机12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便携机12的位置。位置检测部44将便携机12的位置的检测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
[发送天线的配置例]
接着,参照图2来说明发送天线23a至23c的配置例。
发送天线23a配置在车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例如,将发送天线23a配置成,位于驾驶席111D与副驾驶席111P之间的控制盘(中心控制台)附近或在控制盘前面的车辆101的大致中央处,指向性朝向车辆101的左右方向。
发送天线23b配置在车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例如,将发送天线23b配置成,在后部座席116的靠背前并位于后部座席116的中央附近,指向性朝向车辆101的前后方向。
发送天线23c配置在车辆101的驾驶席111D侧的侧面。例如,将发送天线23c配置成,位于驾驶席111D附近的处于车辆101的侧面的门把手113D内、侧镜114D内、或者立柱115D内,指向性朝向车辆101的前后方向。由此,能够在不损害车辆101外观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空间而设置发送天线23c。
另外,以下在不需要对发送天线23a至23c分别进行区分时,简称作发送天线23。此外,以下也将发送天线23a称作天线A、发送天线23b称作天线B、发送天线23c称作天线C。
另外,也可以将接收天线24配置在当便携机12位于车内或车辆101周围时能够良好地接收来自便携机12的响应信号的车内的任意位置。
另外,关于车载系统11与便携机12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方式,可根据通信距离和消耗电力等条件采用任意的方式。例如,在从车载系统11向便携机12的通信中,采用LF频带的无线通信,在从便携机12向车载系统11的通信中,采用UHF频带的无线通信。
[发送模式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来自天线A至C的信号的发送模式的例子。
在图3和图4中示出了发送模式(1)至(5)这5种模式。具体而言,在图3和图4的“发送区域”的栏中,在各发送模式中示意地示出了从天线A至C发送信号的区域。另外,由虚线围住的白底的区域表示正规信号的发送区域,由虚线围住的斜线的区域表示干扰信号的发送区域。
另外,在图3和图4中,用椭圆形表示各发送区域的形状,以便于理解各发送天线23的指向性,但是,实际由于车体的金属部分的影响等,各发送区域的形状不一定成为椭圆形。此外,利用这样的性质来调整来自各发送天线23的发送强度,由此能够在期望的范围内发送正规信号或干扰信号。例如,还可以将正规信号或干扰信号不遗漏地发送到车辆101的室内整体。这与后述的图11和图15的发送区域相同。
此外,在图3和图4的“发送信号”的栏中,示出了来自天线A至C的发送信号的有无、种类以及强度。另外,用大、中、小、不发送这4个阶段的级别来表示发送信号的强度。其中,该发送强度的值是各个天线中的相对值,即便不同的天线间示出了相同的值,实际的发送强度的值也不一定一致。例如,天线A的强度小的发送信号与天线B的强度小的发送信号实际上发送强度的值不一定一致。
在发送模式(1)中,从天线C发送强度小的正规信号。由此,向驾驶席门112D附近的车辆101的内外的纵长的区域Rc1发送正规信号。另外,从天线A和天线B不发送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1)主要用于不管车辆101的内外而检测位于驾驶席门112D的附近的便携机12。
在发送模式(2)中,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由此,向车辆101的前方部分及其附近的车辆101的内外的横长的区域Ra2发送正规信号。另外,区域Ra2被设定为包含驾驶席门112D附近和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此外,从天线B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由此,向车辆101的室内的后方的纵长的区域Rb2发送干扰信号。另外,区域Rb2被设定为包含至少车内的后方的空间(后部座席116和行李厢(包含行李箱)等),并尽量不向车辆101的周围超出。此外,从天线C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发送模式(1)的区域Rc1相同的区域Rc2发送干扰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2)主要用于不管车辆101的内外而检测位于副驾驶席门112P的附近的便携机12。
在发送模式(3)中,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发送模式(2)的区域Ra2相同的区域Ra3发送干扰信号。此外,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由此,向车辆101的后方部分及其附近的车辆101的内外的纵长的区域Rb3发送正规信号。另外,区域Rb3被设定为包含尾门117的附近的区域,并尽量不向车辆101的横方向超出。另外,从天线C不发送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3)主要用于检测位于车内的后方的空间或尾门117附近的便携机12。
在发送模式(4)中,从天线A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由此,向车辆101的室内的前方的横长的区域Ra4发送正规信号。另外,区域Ra4被设定为包含至少车内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111D和副驾驶席111P等),并尽量不向车辆101的周围超出。此外,从天线B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发送模式(2)的区域Rb2相同的区域Rb4发送正规信号。另外,从天线C不发送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4)主要用于检测位于车辆101的室内(包含行李厢)的便携机12。
在发送模式(5)中,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发送模式(3)的区域Ra3相同的区域Ra5发送干扰信号。此外,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发送模式(3)的区域Rb3相同的区域Rb5发送干扰信号。此外,从天线C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由此,向包含车辆101整体并包围车辆101的周围的纵长的区域Rc5发送正规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5)主要用于检测位于车辆101的周围的除去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门112P以及尾门117的附近以外的区域的便携机12。
[车载系统11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5至图10来说明车载系统11的处理。
另外,图5示出了在便携机12的位置检测中使用的发送模式的组合的例子。
在图5的“实例”栏中示出了从天线A至C发送信号的实例。
在“发送模式”栏中示出了各实例的发送模式的组合。“发送模式”栏的带括号的数字与图3和图4的各发送模式的带括号的数字一致。
在“天线A”至“天线C”栏中示出了从各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有无、种类以及强度。具体而言,通过条形图,用大、中、小、0(不发送)这4个阶段的等级表示发送信号的强度。此外,正规信号由白底的条形图表示,干扰信号由斜线的条形图表示。
在“接收结果”栏中示出了在各发送模式中假定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在由圆圈示出的发送模式中,假定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在由叉示出的发送模式中,假定没有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
在“判定结果(便携机的位置)”栏中示出了在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如“接收结果”所示的假定那样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12存在的位置。即,在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如“接收结果”所示的假定那样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12位于“判定结果(便携机的位置)”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没有成为“接收结果”所示的假定那样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12不位于“判定结果(便携机的位置)”所示的位置。
(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处理)
首先,参照图5和图6的流程图,说明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另外,例如当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被按下,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被提供给车辆控制部41,操作开关31被按下的情况从车辆控制部41通知给发送控制部42时,开始该处理。
在步骤S1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C发送强度小的正规信号,从天线A和天线B不发送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2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是否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进行该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例如通过对预先存储在车辆101中的认证信息与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进行对照来进行该认证。然后,位置检测部44在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存在便携机12,处理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A和天线B发送强度小的正规信号,从天线C不发送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4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车内是否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了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在虽然接收到了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5中,车载系统11执行驾驶席111D的进入动作。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根据以上的判定结果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的附近且在车外存在便携机12,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
车辆控制部41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解锁或上锁。例如,在操作开关31由解锁用和上锁用的2个开关构成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根据被操作的开关来控制致动器等,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解锁或上锁。此外,例如在操作开关31由在解锁用和上锁用中共用的1个开关构成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在驾驶席门112D被上锁时,控制致动器等来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解锁,在驾驶席门112D被解锁时,控制致动器等来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上锁。
此外,车辆控制部41例如使紧急闪烁灯以预定模式闪烁或者使蜂鸣器以预定模式鸣响,以通知进行了驾驶席门112D的解锁或上锁。
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并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6。
此外,在步骤S2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在虽然接收到了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车载系统11不执行驾驶席111D的进入动作。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的附近且车外不存在便携机12,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不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解锁和上锁。其中,也可以使用紧急闪烁灯或蜂鸣器等来通知该情况。
然后,处理结束。
(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5和图7的流程图,说明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另外,例如当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被按下,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被提供给车辆控制部41,操作开关32被按下的情况下从车辆控制部41通知给发送控制部42时,开始该处理。
在步骤S21中,与图6的步骤S1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2中,与图6的步骤S2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从天线B和天线C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24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是否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了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5。
在步骤S25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6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7。
在步骤S27中,车载系统11执行副驾驶席111P的进入动作。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根据以上的判定结果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的附近且在车外存在便携机12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
车辆控制部41进行副驾驶席门112P的解锁或上锁。例如,在操作开关32由解锁用和上锁用的2个开关构成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根据被操作的开关来控制致动器等,进行副驾驶席门112P的解锁或上锁。此外,例如在操作开关32由在解锁用和上锁用中共用的1个开关构成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在副驾驶席门112P被上锁时,控制致动器等来进行副驾驶席门112P的解锁,在副驾驶席门112P被解锁时,控制致动器等来进行副驾驶席门112P的上锁。
此外,车辆控制部41例如使紧急闪烁灯以预定模式闪烁或者使蜂鸣器以预定模式鸣响,以通知进行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解锁或上锁。
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26中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8。
此外,在步骤S24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8。
此外,在步骤S22中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8。
在步骤S28中,车载系统11不执行副驾驶席111P的进入动作。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的附近且在车外不存在便携机12,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不进行副驾驶席门112P的解锁和上锁。其中,也可以使用紧急闪烁灯或蜂鸣器等来通知该情况。
然后,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7的处理中,可以根据需要省略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和对其的判定处理。
(按下了尾门117的操作开关33时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5和图8的流程图,来说明按下了尾门117的操作开关33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另外,例如当尾门117的操作开关33被按下,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被提供给车辆控制部41,操作开关33被按下的情况从车辆控制部41通知给发送控制部42时,开始该处理。
在步骤S41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3)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从天线C不发送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3)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42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在车内后方的空间或尾门117附近是否存在便携机12。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3)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了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的后方的空间或尾门117附近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43。
在步骤S43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44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5。
在步骤S45中,车载系统11执行尾门117的进入动作。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根据以上的判定结果判定为在尾门117的附近且在车外存在便携机12,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
车辆控制部41进行尾门117的解锁或上锁。例如,操作开关33由解锁用和上锁用的2个开关构成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根据被操作的开关来控制致动器等,进行尾门117的解锁或上锁。此外,例如在操作开关33由在解锁用和上锁用中共用的1个开关构成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在尾门117被上锁时,控制致动器等,进行尾门117的解锁,在尾门117被解锁时,控制致动器等,进行尾门117的上锁。
此外,车辆控制部41例如使紧急闪烁灯以预定模式闪烁或者使蜂鸣器以预定模式鸣响,以通知进行了尾门117的解锁或上锁。
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44中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6。
此外,在步骤S42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3)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后方的空间和尾门117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46。
在步骤S46中,车载系统11不执行尾门117的进入动作。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判定为在尾门117的附近且在车外不存在便携机12,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不进行尾门117的解锁和上锁。其中,也可以使用紧急闪烁灯或蜂鸣器等来通知该情况。
然后,处理结束。
(按下了车内的起动开关34时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5和图9的流程图,来说明按下了车内的起动开关34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另外,当车内的起动开关34被按下,表示操作内容的信号被提供给车辆控制部41,起动开关34被按下的情况从车辆控制部41通知给发送控制部42时,开始该处理。
在步骤S61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62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在车内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63。
在步骤S63中,车载系统11起动车辆101。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将车内存在便携机12这一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然后,例如在车辆101为发动机车或混合动力车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向进行车辆101的发动机的控制的ECU(Engine Control 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指令,使发动机起动。另一方面,在车辆101为电动汽车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直接起动车辆101的电动机,或者向进行车辆101的电动机的控制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发出指令,使电动机起动。
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62中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64。
在步骤S64中,车载系统11不起动车辆101。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将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这一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该情况下,车辆控制部41不进行车辆101的发动机或电动机的起动。其中,也可以使用蜂鸣器等来通知该情况。
然后,处理结束。
(对除了门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的便携机12进行检测时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5和图10的流程图,说明对除了门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的便携机12进行检测时的处理。另外,例如在进行便携机12的事前认证的情况下等执行该处理。此外,该情况下,门附近是指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门112P以及尾门117的附近。
在步骤S81中,与图6的步骤S1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1)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82中,与图6的步骤S2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3。
在步骤S83中,与图7的步骤S2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84中,与图7的步骤S24的处理同样,判定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5。
在步骤S85中,与图8的步骤S41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3)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86中,与图8的步骤S42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车内后方的空间或尾门117附近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后方的空间和尾门117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7。
在步骤S87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5)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A和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从天线C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5)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88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在除了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门112P以及尾门117的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是否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5)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了的情况下,判定为在除了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门112P以及尾门117的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89。
在步骤S89中,车载系统11进行与便携机12的检测对应的处理。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根据以上的判定结果判定为在除了门的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存在便携机12,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车辆控制部41。
车辆控制部41执行在除了门的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的处理。例如,车辆控制部41预测持有便携机12的用户要搭乘车辆101,并进行与其对应的处理。
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88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5)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除了驾驶席门112D、副驾驶席门112P以及尾门117的附近以外的车辆101的周围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跳过步骤S89的处理,处理结束。
此外,在步骤S86中判定为在车内的后方的空间或尾门117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87至S89的处理,处理结束。
此外,在步骤S84中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85至S89的处理,处理结束。
此外,在步骤S82中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83至S89的处理,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10的处理中,可以根据需要分别省略发送模式(1)至(3)的信号发送以及对它们的判定处理。
如以上那样,能够使用3个发送天线23在车辆101的附近准确地检测便携机12的位置。此外,能够可靠地进行与便携机12的位置对于的车辆101的控制。
<2.变形例>
以下,对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便携机12的位置检测方法的变形例]
上述的便携机12的位置检测方法仅是一例,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首先,参照图11至图14来说明便携机12的位置检测方法的第1变形例。
(发送模式的第1变形例)
图11中示出了发送模式(6)和(7)作为发送模式的第1变形例。
在发送模式(6)中,从天线C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由此,向与图4的发送模式(5)的区域Rc5相同的区域Rc6发送正规信号。另外,从天线A和天线B不发送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6)用于检测位于车内或车辆101的周围的预定范围内的便携机12。
在发送模式(7)中,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图3的发送模式(2)的区域Ra2相同的区域Ra7发送正规信号。此外,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图3的发送模式(3)的区域Rb3相同的区域Rb7发送正规信号。另外,从天线C不发送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7)主要用于检测位于车内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或者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的便携机12。
(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处理的第1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2和图13的流程图,来说明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的第1变形例。另外,图12与上述的图5同样,示出了发送模式的组合的例子。
在步骤S101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6)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C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从天线A和天线B不发送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6)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102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在车内或车辆101的周围是否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6)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或车辆101的周围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7)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A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从天线C不发送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7)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104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在车内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或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是否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7)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或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与图7的步骤S2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06中,与图7的步骤S2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08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在车内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9。
在步骤S109中,与图6的步骤S5的处理同样,执行驾驶席111D的进入动作,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8中,在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10。
此外,在步骤S106中,在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10。
此外,在步骤S104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7)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辆101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以及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10。
此外,在步骤S102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6)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车内和车辆101的周围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10。
在步骤S110中,与图6的步骤S6的处理同样,不执行驾驶席111D的进入动作,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13的处理中,可以根据需要省略发送模式(6)的信号发送以及对其的判定处理。
(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的处理的第1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2和图14的流程图,说明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的第1变形例。
在步骤S121中,与图13的步骤S101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6)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22中,与图13的步骤S102的处理同样,判定在车内或车辆101的周围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或车辆101的周围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3。
在步骤S123中,与图13的步骤S10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7)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24中,与图13的步骤S10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车内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或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或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5。
在步骤S125中,与图7的步骤S2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26中,与图7的步骤S2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7。
在步骤S127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128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9。
在步骤S129中,与图7的步骤S27的处理同样,执行副驾驶席111P的进入动作,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8中,在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30。
此外,在步骤S126中,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30。
此外,在步骤S124中判定为在车辆101的前方的空间、驾驶席门112D附近以及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30。
此外,在步骤S122中判定为在车内和车辆101的周围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30。
在步骤S130中,与图7的步骤S28的处理同样,不执行副驾驶席111P的进入动作,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14的处理中,可根据需要分别省略发送模式(6)和(7)的信号发送以及对它们的判定处理。
接着,参照图15至图19,来说明便携机12的位置检测方法的第2变形例。
(发送模式的第2变形例)
图15中示出了发送模式(8)和(9)作为发送模式的第2变形例。
在发送模式(8)中,从天线A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图4的发送模式(4)的区域Ra4相同的区域Ra8发送干扰信号。此外,从天线B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图3的发送模式(2)的区域Rb2相同的区域Rb8发送干扰信号。此外,从天线C发送强度中的正规信号。由此,向车内的除了左后方以外的几乎全部区域,以及基本包含车辆101的驾驶席111D侧的侧面和前方的周围的区域发送正规信号。另外,区域Rc8被设定为不包含车辆101的副驾驶席111P侧的侧面。
因此,发送模式(8)主要用于检测位于车辆101的驾驶席门112D附近且车外的便携机12。
在发送模式(9)中,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图3的发送模式(3)的区域Rb3相同的区域Rb9发送正规信号。此外,从天线C发送强度中的干扰信号。由此,向与发送模式(8)的区域Rc8相同的区域Rc9发送干扰信号。另外,从天线A不发送信号。
因此,发送模式(9)主要用于检测位于尾门117附近或车内的左后方的空间的便携机12。
(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处理的第2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6和图17的流程图,来说明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的第2变形例。另外,图16与上述的图5同样,示出了发送模式的组合的例子。
在步骤S201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8)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适当从天线A和天线B发送强度小的干扰信号,从天线C发送强度中的正规信号。
在步骤S202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且在车外是否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8)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且车外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03。
在步骤S203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04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与图6的步骤S5的处理同样,执行驾驶席111D的进入动作,然后,处理结束。
另外,该情况下,参照图6或图13,与上述情况相比,用户在车外能够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进入动作的范围被设定得较大。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4中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6。
此外,在步骤S202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8)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驾驶席111D附近且车外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06。
在步骤S206中,与图6的步骤S6的处理同样,不执行驾驶席111D的进入动作,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17的处理中,可以根据需要省略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和对其的判定处理。
(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的处理的第2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6和图18的流程图,来说明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的第2变形例。
在步骤S221中,与图7的步骤S2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22中,与图7的步骤S24的处理同样,判定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3。
在步骤S223中,与图17的步骤S201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8)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24中,与图17的步骤S202的处理同样,判定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且车外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且车外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5。
在步骤S225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26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在车内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处理进入步骤S227。
在步骤S227中,与图7的步骤S27的处理同样,执行副驾驶席111P的进入动作,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6中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8。
此外,在步骤S224中,判定为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且车外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8。
此外,在步骤S222中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8。
在步骤S228中,与图7的步骤S28的处理同样,不执行副驾驶席111P的进入动作,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18的处理中,可根据需要省略发送模式(8)的信号发送和对其的判定处理。
(按下了尾门117的操作开关33时的处理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6和图19的流程图,来说明按下了尾门117的操作开关33时的车载系统11的处理的变形例。
在步骤S241中,与图7的步骤S2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2)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42中,与图7的步骤S24的处理同样,判定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是否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43。
在步骤S243中,车载系统11进行发送模式(9)的信号发送。具体而言,发送控制部42进行控制,使得从天线B发送强度大的正规信号,从天线C发送强度中的干扰信号,从天线A不发送信号。此外,发送控制部42将进行了发送模式(9)的信号发送的情况通知给位置检测部44。
在步骤S244中,位置检测部44判定在尾门117附近或车内的左后方的空间是否存在便携机12。具体而言,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9)的信号发送,经由接收天线24和接收部43从便携机12接收到响应信号,且响应信号中所包含的认证信息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尾门117附近或车内的左后方的空间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45。
在步骤S245中,与图6的步骤S3的处理同样,进行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
在步骤S246中,与图6的步骤S4的处理同样,判定是否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在判定为在车内不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47。
在步骤S247中,与图8的步骤S45的处理同样,执行尾门117的进入动作,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246中判定为在车内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48。
此外,在步骤S244中,位置检测部44在针对发送模式(9)的信号发送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虽然接收到响应信号但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尾门117附近和车内的左后方的空间不存在便携机12。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248。
此外,在步骤S242中判定为在副驾驶席门112P附近存在便携机12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48。
在步骤S248中,与图8的步骤S46的处理同样,不执行尾门117的进入动作,处理结束。
另外,在该图19的处理中,可根据需要省略发送模式(4)的信号发送和对其的判定处理。
[发送模式的执行顺序的变形例]
在对于图5、图6、图12和图16中所示的各实例的发送模式的组合中,发送模式的执行顺序可任意变更。例如,在按下了图5的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发送模式(4)、发送模式(1)的顺序进行信号发送。
[正规信号或干扰信号的发送强度的级别的变形例]
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将正规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发送强度的级别按照大、小、不发送这3个阶段或大、中、小、不发送这4个阶段进行分类的例子,但也可以分类为2个阶段或5个阶段以上。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在不同的发送模式之间,从相同的发送天线23发送相同强度的信号的例子,但实际上不一定需要发送严格相同强度的信号。即,也可以根据发送的信号的种类、与从其他的发送天线23发送的信号之间的关系、用途等条件,在每个发送模式中对发送强度进行微调整。
例如,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在发送模式(1)和发送模式(2)中从天线C发送相同的强度小的信号的例子。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根据正规信号与干扰信号的不同、从其他的天线A和天线B发送的信号的种类和强度、进行便携机12的检测的位置等的条件,在发送模式(1)和发送模式(2)中改变天线C的发送信号的强度。
[发送天线的配置的变形例]
例如,也可以将发送天线23c(天线C)配置在车辆101的副驾驶席111P侧的侧面,而并非驾驶席111D侧。更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将发送天线23c配置成,位于副驾驶席111P附近的处于车辆101的侧面的门把手113P内、侧镜114P内或立柱115P内,且指向性朝向车辆101的前后方向。
另外,该情况下,使在按下了副驾驶席门112P的操作开关32时执行的发送模式的组合与上述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的发送模式的组合相反即可。
此外,也可以如图20所示,使发送天线23b(天线B)的指向性朝向车辆101的左右方向。
此外,也可以如图21所示,使发送天线23c(天线C)的指向性朝向车辆10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另外,该情况下,可以将来自发送天线23c的水平方向的信号的发送区域Rc设为以发送天线23c为中心的接近正圆的形状,而并非椭圆形。另外,如上所述,发送区域Rc实际上由于车体的金属部分的影响等,不一定成为正圆。
[其他的变形例]
例如,在不要求安全性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响应信号的认证处理。
此外,在不仅根据响应信号的有无还根据响应信号的强度来检测便携机12的位置并进行车辆101的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也可以是,省略位置检测部44(省略便携机12的位置的检测处理),车辆控制部41使用预定的判定表等,仅根据来自各发送模式中的便携机12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进行车辆101的控制。
例如也可以是,在图5等中设定“车辆的动作”来代替“判定结果(便携机的位置)”,在各实例中,当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与假定相同时,进行所设定的车辆101的动作,在与假定不同时,不进行车辆101的动作。
例如也可以是,在图5的例中,在按下了驾驶席门112D的操作开关31时,不进行便携机12的位置的检测(判定),在发送模式(1)中响应信号的接收成功并且在发送模式(4)中响应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进入动作,在其以外的情况下不进行驾驶席门112D的进入动作。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使用便携机12来进行车辆101的操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针对在车辆101的操作以外使用便携机12的情况进行应用。例如,在根据便携机12的位置来进行便携机12与车辆101之间的信息(例如,地图信息、车辆的行驶信息、故障信息等)的收发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使用便携机12来进行尾门117的上锁解锁的例子,但是,在进行尾门117以外的车辆的后方的开闭体(例如,行李箱的盖等)的上锁解锁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即便在干扰信号的发送区域内,在正规信号的强度与干扰信号的强度相比足够强的位置,便携机12也能够接收正规信号。因此,例如,在图4的发送模式(5)中,相比于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来自天线A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将来自天线C的正规信号的强度设定得足够强的情况下,也可以检测在驾驶席门112D附近的便携机12。由此,通过发送模式(5),可以检测位于车辆101的周围的除了副驾驶席门112P和尾门117的附近以外的区域的便携机12。
另外,上述一系列的处理可以通过硬件来执行,也可以通过软件来执行。在通过软件执行一系列的处理的情况下,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被安装在计算机中。在此,计算机中,包含嵌入在专用的硬件中的计算机和可以通过安装各种程序来执行各种功能的例如通用的计算机等。
此外,计算机执行的程序例如能够记录在作为包装介质(packet media)等的可除移介质中来提供。此外,能够经由局域网、CAN、互联网、数字卫星放送这样的有线或无线的传输介质来提供程序。
另外,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按照本说明书中说明的顺序以时间序列进行处理的程序,也可以是并行地进行处理或者在进行调用时等的必要定时中进行处理的程序。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系统是指多个构成要素(装置、模块(部件)等)的集合,而不管全部的构成要素是否位于同一壳体中。因此,分别收纳在不同的壳体中并经由网络连接的多个装置,以及在1个壳体中收纳有多个模块的单个装置均为系统。
此外,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上述流程图中说明的各步骤除了可以由1个装置执行以外,还可以由多个装置分担地执行。
此外,在1个步骤中包含多个处理的情况下,该1个步骤中包含的多个处理除了可以由1个装置执行以外,还可以由多个装置分担地执行。
Claims (17)
1.一种车载系统,其具有:
第1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
第2发送天线,其配置在所述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
第3发送天线,其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所述车辆的侧面;
发送控制部,其控制来自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发送,其中,该第2信号用于干扰所述第1信号的接收;
接收天线,其用于接收由接收到从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发送的所述第1信号的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
位置检测部,其根据来自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信号的发送内容、和来自所述便携机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所述便携机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发送控制部控制来自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所述第1信号或所述第2信号的发送有无以及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
所述位置检测部根据组合了2个以上的所述发送模式时的各个所述发送模式中的来自所述便携机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所述便携机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1发送天线被配置成指向性朝向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2发送天线被配置成指向性朝向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2发送天线被配置成指向性朝向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3发送天线被配置成指向性朝向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3发送天线被配置成指向性朝向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3发送天线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驾驶席侧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发送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从所述第1发送天线向包含所述驾驶席和所述副驾驶席的所述车辆内的第1区域、或包含所述驾驶席的门附近和所述副驾驶席的门附近的所述车辆的内外的第2区域发送所述第1信号或所述第2信号,使得从所述第2发送天线向包含后部座席和行李厢的所述车辆内的第3区域、或包含所述车辆的后部的开闭体附近的所述车辆的内外的第4区域发送所述第1信号或所述第2信号,使得从所述第3发送天线向所述驾驶席门附近的所述车辆的内外的第5区域发送所述第1信号或所述第2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发送控制部还进行控制,使得从所述第3发送天线向包含所述车辆整体并包围所述车辆的周围的第6区域发送所述第1信号或所述第2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发送控制部还进行控制,使得从所述第3发送天线向包含所述驾驶席侧的侧面附近且不包含所述副驾驶席侧的侧面的所述车辆的内外的第7区域发送所述第1信号或所述第2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第3发送天线被配置在所述驾驶席侧的侧镜或门把手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该车载系统还具有根据所检测到的所述便携机的位置来进行所述车辆的控制的车辆控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车辆控制部根据所述便携机是否位于所述车辆的外部且位于所述驾驶席的门、所述副驾驶席的门或所述车辆的后部的开闭体的附近,来控制所述驾驶席的门、所述副驾驶席的门或所述开闭体的上锁或解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车载系统,其中,
所述车辆控制部根据便携机是否位于所述车辆内来控制所述车辆的起动。
16.一种车载系统,其具有:
第1发送天线,其配置在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
第2发送天线,其配置在所述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
第3发送天线,其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所述车辆的侧面;
发送控制部,其控制来自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的信号的发送,并控制来自各发送天线的第1信号或第2信号的发送有无和作为发送强度的模式的发送模式,其中,该第2信号用于干扰所述第1信号的接收;
接收天线,其用于接收由接收到从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发送的所述第1信号的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以及
车辆控制部,其根据组合了2个以上的所述发送模式时的各个所述发送模式中的来自所述便携机的所述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进行所述车辆的控制。
17.一种车载系统,其根据便携机针对从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而发送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结果,检测所述便携机的位置,该车载系统具有:
第1发送天线,其配置在所述车辆内的前方大致中央处;
第2发送天线,其配置在所述车辆内的后方大致中央处;
第3发送天线,其配置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附近的所述车辆的侧面;
接收天线,其用于接收由接收到从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发送的预定信号的所述便携机发送的所述响应信号;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发送天线至第3发送天线和所述接收天线中的信号的收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34021A JP5729770B2 (ja) | 2012-10-23 | 2012-10-23 | 車載システム |
JP2012-234021 | 2012-10-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70743A true CN103770743A (zh) | 2014-05-07 |
CN103770743B CN103770743B (zh) | 2016-07-06 |
Family
ID=5043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9888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70743B (zh) | 2012-10-23 | 2013-10-22 | 车载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78848B2 (zh) |
JP (1) | JP5729770B2 (zh) |
CN (1) | CN103770743B (zh) |
DE (1) | DE102013221296B4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08435A (zh) * | 2014-07-25 | 2017-09-26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车载通信系统及便携设备 |
CN109074687A (zh) * | 2016-05-02 | 2018-12-21 | 德韧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控制系统和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71265B2 (en) * | 2013-05-08 | 2019-04-23 | Cellcontrol, Inc. | Detecting mobile devices within a vehicle based on cellular data detected within the vehicle |
US10805861B2 (en) | 2013-05-08 | 2020-10-13 | Cellcontrol, Inc. | Context-aware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
US11751123B2 (en) | 2013-05-08 | 2023-09-05 | Cellcontrol, Inc. | Context-aware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
US10477454B2 (en) | 2013-05-08 | 2019-11-12 | Cellcontrol, Inc. | Managing iOS-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by creative use of CallKit API protocols |
US10268530B2 (en) | 2013-05-08 | 2019-04-23 | Cellcontrol, Inc. | Managing functions on an iOS-based mobile device using ANCS notifications |
JP6187166B2 (ja) * | 2013-11-04 | 2017-08-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システム、車載装置、及び携帯機 |
JP6055933B2 (ja) * | 2013-12-27 | 2016-1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US9666005B2 (en) | 2014-02-14 | 2017-05-30 | Infiniteke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 vehicle |
US10572088B2 (en) * | 2016-08-30 | 2020-02-25 | Tactual Labs Co. | Vehicular components comprising sensors |
JP6645416B2 (ja) * | 2016-12-20 | 2020-02-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乗員検出装置、乗員検出システム、乗員検出方法 |
DE102017202097A1 (de) | 2017-02-09 | 2018-08-09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zuga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Fahrzeugzugangssystem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101889056B1 (ko) * | 2017-03-30 | 2018-08-16 | 주식회사 서연전자 | 자동차 |
US11178272B2 (en) | 2017-08-14 | 2021-11-16 | Cellcontrol, Inc.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nforcing do not disturb functionality on mobile devices |
DE102017121035A1 (de) * | 2017-09-12 | 2019-03-14 | HELLA GmbH & Co. KGaA | Verfahren zur automatischen Erkennung eines einem Fahrzeug zugeordneten Benutzeridentifikationsgeräts, Benutzeridentifikationseinheit,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und computerlesbares Medium |
DE102018222589A1 (de) * | 2018-12-20 | 2020-06-25 | Siemens Mobility GmbH | Antennenanordnung sowie Schienenfahrzeug mit Antennenanordnung, aufweisend mehrere Antennen |
EP3744580B1 (en) * | 2019-05-29 | 2022-06-01 |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 Identification of vehicle occupants in a vehicle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05715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Mazda Motor Corp |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
WO2005052868A1 (de) * | 2003-11-29 | 2005-06-09 | Daimlerchrysler Ag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antennensystems eines zugangsberechtigungssystems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637788A (zh) * | 2003-12-25 | 2005-07-13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车辆用遥控系统及轮胎气压监控系统 |
US20060186993A1 (en) * | 2005-02-24 | 2006-08-24 | Makoto Inoue | Vehicle remote-operation apparatus |
US20070109093A1 (en) * | 2005-11-11 | 2007-05-17 | Fujitsu Ten Limited | Vehicle control system and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
JP2007303254A (ja) * | 2006-05-15 | 2007-11-22 | Toyota Motor Corp |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
US20090289759A1 (en) * | 2006-07-06 | 2009-11-26 | Nobuaki Tsuchiya | Keyless Device of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45762C2 (de) * | 2000-09-15 | 2002-08-29 | Siemens Ag | Diebstahlschutz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2005105725A (ja) | 2003-10-01 | 2005-04-21 | Shinmaywa Engineerings Ltd | 機械式駐車装置 |
JP2005207223A (ja) * | 2003-12-25 | 2005-08-04 | Omron Corp | 車両用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及びタイヤ空気圧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
JP2007132139A (ja) * | 2005-11-11 | 2007-05-31 | Fujitsu Ten Ltd | 無線装置 |
US7915998B2 (en) * | 2005-11-11 | 2011-03-29 | Fujitsu Ten Limited | Vehicle control system and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
JP4897554B2 (ja) | 2007-04-19 | 2012-03-1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
JP5135921B2 (ja) | 2007-07-06 | 2013-02-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スマー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
JP2010285742A (ja) | 2009-06-09 | 2010-12-2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携帯機の車内外判定用テーブルの作成方法 |
-
2012
- 2012-10-23 JP JP2012234021A patent/JP572977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10-21 DE DE102013221296.8A patent/DE102013221296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0-22 CN CN201310498885.8A patent/CN1037707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0-23 US US14/061,066 patent/US947884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05715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Mazda Motor Corp |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
WO2005052868A1 (de) * | 2003-11-29 | 2005-06-09 | Daimlerchrysler Ag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antennensystems eines zugangsberechtigungssystems für kraftfahrzeuge |
CN1637788A (zh) * | 2003-12-25 | 2005-07-13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车辆用遥控系统及轮胎气压监控系统 |
US20060186993A1 (en) * | 2005-02-24 | 2006-08-24 | Makoto Inoue | Vehicle remote-operation apparatus |
US20070109093A1 (en) * | 2005-11-11 | 2007-05-17 | Fujitsu Ten Limited | Vehicle control system and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
JP2007303254A (ja) * | 2006-05-15 | 2007-11-22 | Toyota Motor Corp |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
US20090289759A1 (en) * | 2006-07-06 | 2009-11-26 | Nobuaki Tsuchiya | Keyless Device of Vehicle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08435A (zh) * | 2014-07-25 | 2017-09-26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车载通信系统及便携设备 |
CN107208435B (zh) * | 2014-07-25 | 2019-04-30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车载通信系统及便携设备 |
CN109074687A (zh) * | 2016-05-02 | 2018-12-21 | 德韧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控制系统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11391A1 (en) | 2014-04-24 |
JP5729770B2 (ja) | 2015-06-03 |
JP2014084623A (ja) | 2014-05-12 |
DE102013221296B4 (de) | 2020-03-26 |
US9478848B2 (en) | 2016-10-25 |
DE102013221296A1 (de) | 2014-04-24 |
CN103770743B (zh) | 201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70743A (zh) | 车载系统 | |
US10059161B1 (en) | Capacitive monitoring of vehicle hitches | |
CN106685453B (zh) | 通信模块、包括该通信模块的车辆和用于控制车辆的方法 | |
CN103121435B (zh) | 车辆通信和进入 | |
JP6003938B2 (ja) |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 |
US7994904B2 (en) |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recognizing locations of respective tires | |
CN107867263B (zh) | 车辆通信系统、车载装置以及便携式装置 | |
US11169517B2 (en) | Initiation of vehicle remote park-assist with key fob | |
CN109861873B (zh) | 车辆的无线通信节点的状态测试 | |
CN108372841B (zh) | 通过车辆小键盘远程起动发动机 | |
CN203920641U (zh) | 一种汽车后备箱自动开启控制系统及汽车 | |
CN109693640B (zh) | 车辆、车辆安全系统和车辆安全方法 | |
JP2015113643A (ja) |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 | |
JP5765638B2 (ja) | 操作忘れ通知方法、及び操作忘れ通知システム | |
US10993076B2 (en) | Light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lighting control method | |
GB2512313A (en) | A system for controlling functions of a vehicle by speech | |
CN109969081B (zh) | 车辆警报系统 | |
JP2012245931A (ja) | 車輪識別情報判定システム | |
US10407014B2 (en) | Vehicle underride impact de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201671437U (zh) | 无钥匙进入和启动控制器 | |
CN202574122U (zh) | 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 | |
Trope et al. | Why smart car safety depends on cybersecurity | |
JP2007332571A (ja) | スマート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 | |
KR102486155B1 (ko) | 무선 충전 장치, 그를 가지는 차량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KR101889056B1 (ko) | 자동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