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0398B -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0398B
CN103700398B CN201310747076.6A CN201310747076A CN103700398B CN 103700398 B CN103700398 B CN 103700398B CN 201310747076 A CN201310747076 A CN 201310747076A CN 103700398 B CN103700398 B CN 103700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inverter
transistor
transmission gate
finfet transistors
p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70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0398A (zh
Inventor
胡少坚
王全
郭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C R&D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tegrated Circu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tegrated Circu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tegrated Circu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470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003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00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0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0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0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包括交叉互锁的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以及第一、第二传输门晶体管。第一传输门晶体管源/漏极耦接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漏/源极耦接第一位线,栅极耦接字线;第二传输门晶体管源/漏极耦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漏/源极耦接第二位线,栅极耦接字线。其中,下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大于传输门晶体管,上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小于传输门晶体管;传输门晶体管为PMOS FinFET。本发明充分利用先进FinFET工艺中PMOS驱动能力可能超过NMOS的特性,有效提高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的读写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背景技术
半导体工艺发展到22nm以下时,FinFET结构的MOS器件将逐步替代平面体硅MOS器件,以拟制短沟道效应。目前,以16/14nm工艺代为主流的工厂都将采用FinFET器件工艺。从器件的性能提升上看,22nm工艺代的FinFET工艺PMOS通过嵌入式SiGe来实现迁移率的提升,使得其驱动电流已经与NMOS比较接近。而在未来,更先进的FinFET工艺中,PMOS也比较容易实现Ge沟道等工艺技术实现迁移率和驱动电流的快速提升。而NMOS通过类似的方法实现驱动电流提升的工艺条件还不是太成熟。未来,更先进的FinFET工艺(14nm、10nm或7nm工艺代)可能出现PMOS驱动电流大于NMOS的情况。这会给电路设计带来一些变化。
在静态随机存储设计中,目前业界最常见SRAM单元结构为六管SRAM单元,如图1所示,它由6个晶体管组成。其中NMOS FINFET晶体管NPD1和PMOS晶体管PPU1构成第一反相器INV1,NMOS FINFET晶体管NPD2和PMOS晶体管PPU2构成第二反相器INV2。两个反相器交叉互锁,即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Q与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S2(即NMOS FINFET晶体管NPD2和PMOS晶体管PPU2的栅极)相连,INV2的输出端与INV1的输入端S1(即NMOS FINFET晶体管NPD1和PMOS晶体管PPU1的栅极)相连。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Q通过第一传输门晶体管NPG1与位线BL相连,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传输门晶体管NPG2与位线相连,而两个传输门晶体管均为NMOS管,其栅极均由字线WL控制,当字线WL为高电位“1”时,传输门晶体管导通,SRAM单元进入读写状态。通常我们将反相器中的PMOS称为PU管,反相器中的NMOS管为PD管,而传输门晶体管为PG管。
为保证SRAM单元有一个稳定的读、写工作状态。PD、PG和PU管的驱动电流关系为:PD>PG>PU。在传统半导体工艺中,同样尺寸的NMOS会比PMOS具有大得多的驱动能力,因此都是以NMOS作为PD和PG管,而已PMOS作为PU管。然而,如前所述在先进的FinFET工艺中,可能出现PMOS FinFET驱动电流大于NMOS FinFET电流的情形,如果仍然以NMOS为PD和PG管,PMOS为PU管,则为了保证驱动电流关系PD>PG>PU,势必造成PD和PG采用更大宽长比的器件,则需要比较大的SRAM单元面积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六管SRAM结构,该结构与传统结构相似,但是SRAM单元的晶体管器件采用鳍式场效应管来实现,针对FinFET工艺PMOS驱动能力超过NMOS的情形,可以有效提升SRAM的读写稳定性,有效减小SRAM单元面积,并降低成本。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包括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第一传输门晶体管与第二传输门晶体管。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相连,每一所述反相器包括一上拉晶体管及一下拉晶体管。所述第一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耦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漏/源极耦接第一位线,栅极耦接字线;所述第二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耦接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漏/源极耦接第二位线,栅极耦接所述字线。所述下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大于所述传输门晶体管,所述上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小于所述传输门晶体管,且所述传输门晶体管为PMOS FinFET。
根据本发明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所述上拉晶体管为N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下拉晶体管为P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与第一NMOSFinFET晶体管;所述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电源;所述第一N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N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NMOSFinFET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第二PMOS FinFET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与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电源;所述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第一PMOS FinFET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
根据本发明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所述下拉晶体管,上拉晶体管及传输门晶体管的驱动能力通过FinFET晶体管的鳍部个数及栅长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所述上拉晶体管的鳍部个数为1,传输门晶体管的鳍部个数为1,下拉晶体管的鳍部个数为2。
根据本发明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所述下拉晶体管的栅极长度小于所述上拉晶体管的栅极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当所述字线为低电位时,所述静态随机存储单元为读或写操作状态;当所述字线为高电位时,所述静态随机存储单元为数据存储保持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PMOS FinFET晶体管的电流驱动能力超过NMOS FinFET晶体管对FinFET SRAM进行设计,使得较为容易实现SRAM单元中PD晶体管驱动能力大于PG晶体管以及PG晶体管驱动能力大于PU晶体管的读写稳定性条件,从而提升稳定性、简化SRAM电路设计,同时也可以减小SRAM单元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六管SRAM单元的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六管SRAM单元的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SRAM单元的读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SRAM单元的写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够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2,其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储SRAM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包括交叉互锁的第一反相器INV1和第二反相器INV2,以及PMOS传输门晶体管PPG1、PPG2。其中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上拉晶体管和第一下拉晶体管,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上拉晶体管和第二下拉晶体管。其中,下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大于传输门晶体管PPG1、PPG2,上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小于传输门晶体管PPG1、PPG2,以确保SRAM单元有一个稳定的读、写工作状态。在本发明中,PMOS传输门晶体管PPG1、PPG2均为PMOS FinFET晶体管,传输门晶体管PPG1的源极或漏极耦接第二反相器INV1输入端S2,漏极或源极耦接位线BL,栅极耦接字线WL。PMOS传输门晶体管PPG2的源极或漏极耦接第一反相器INV2输入端S1,漏极或源极耦接位线栅极耦接字线WL。由于PMOS传输门晶体管通过FinFET工艺形成,其驱动能力显著提高。
进一步的,上拉晶体管和下拉晶体管也均通过FinFET工艺形成。其中第一上拉晶体管为NMOS FinFET(N-FinFET)晶体管NPU1,第一下拉晶体管为PMOS FinFET(P-FinFET)晶体管PPD1,第二上拉晶体管为N-FinFET晶体管NPU2,第二下拉晶体管为P-FinFET晶体管PPD2。
N-FinFET管NPU1和P-FinFET管PPD1的漏极连接在一起作为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Q。N-FinFET管NPU2和P-FinFET管PPD2的漏极连接在一起作为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P-FinFET晶体管PPD1的栅极与N-FinFET晶体管NPU1的栅极连接在一起作为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S1。P-FinFET晶体管PPD2的栅极与N-FinFET晶体管NPU2的栅极连接在一起作为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S2。同时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S1与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相连,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S2与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Q相连。两个反相器的P-FinFET晶体管PPD1、PPD2的源极与电源VDD相连,N-FinFET晶体管NPU1、NPU2的源极与地VSS相连。
通过FinFET工艺,同样尺寸的PMOS会比NMOS具有更大的驱动能力,而在一定尺寸范围内,器件的驱动电流又与器件尺寸成正比,因此为了确保下拉晶体管PPD、传输晶体管PPG和上拉晶体管NPU的驱动电流关系满足PPD>PPG>NPU,需要对各个晶体管的器件尺寸加以设计。本实施例中,器件尺寸用栅宽比栅长W/L来表征,由于FinFET的栅宽由鳍部Fin的个数决定,因此可根据鳍部个数以及栅长来满足上述驱动电流的要求。
具体来说,假定通过FinFET工艺,PMOS FinFET的驱动能力是NMOS FinFET的1.2倍,同时为满足稳定性要求PPD的驱动电流大于等于PPG的1.5倍,PPG的驱动电流大于等于NPU的1.5倍。为此,在进行器件尺寸设计时,将NPU和PPG都选择单鳍部FinFET器件而将PPD选择为双鳍部FinFET器件,如此可使得面积最小化。此外,由于驱动电流与栅长成反比,为使得PPD的驱动能力最大NPU驱动能力最小,将PPD和PPG的栅长选最小栅长lmin,将NPU的栅长设为最小栅长lmin的1.3倍。按上面的设计要求,NPU和PPG的栅宽相同,PPG在相同尺寸下驱动能力为NPU的1.2倍,且NPU的栅长为PPG的1.3倍,因此PPG的驱动能力为NPU的1.56倍,满足上述条件。PPU的栅宽为PPG的2倍,栅长和相同尺寸下的驱动能力均相同,因此PPU的驱动能力为PPG的2倍,同样满足上述要求。SRAM能够实现稳定读写。而若通过FinFET工艺形成传统的以NMOS为PD和PG管,PMOS为PU管的SRAM,则在相同假定条件下,由于相同尺寸下PMOSFinFET的驱动能力是NMOS FinFET的1.2倍,则PU管的栅长至少为最小栅长lmin的1.8倍,如下表所示:
可见在同样的要求下,PU管的尺寸可以显著减小从而本实施例的SRAM单元占用的面积更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鳍部个数和栅长的调节配合满足各管驱动能力的要求。
以下对本发明SRAM的具体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SRAM单元进行读取操作的示意图。P-FinFET传输门晶体管PPG1和PPG2的栅极由字线WL控制,WL=“0”,P-FinFET传输门晶体管的栅极电压为低电位时其导通,SRAM单元开启进行读写操作;当WL=“1”,P-FinFET传输门晶体管的栅极电压为高电位时,SRAM单元关闭。为方便说明假定SRAM单元存储的是“1”,也就是在第一反相器INV1的Q端为高电位“1”。在字线WL置“1”时,将位线BL和置于低电位,SRAM单元处于数据存储保持状态。将字线WL置“0”时开始读出操作,此时P-FinFET下拉晶体管PPD1通过传输门晶体管PPG1向位线BL灌电流。P-FinFET晶体管PPD1越大,则电流越大,位线BL的电位会上升,当上升到一定电压时,SRAM电路将读出SRAM单元存储的是“1”。
图4是本发明SRAM单元进行写入操作的示意图。同样为了方便说明,假定SRAM单元存储的是“1”,也就是在反相器INV1的Q端为高电位“1”。如果要将SRAM单元写“0”,根据写入要求,在字线WL=“1”时,将位线BL置于低电位“0”,而将位线置于高电位“1”。而后字线WL置“0”时开始写入操作,此时传输晶体管PPG2向N-FinFET上拉晶体管NPU1的漏端(也就是INV2的端)灌入电流,PPG2越大则电流越大,端的电位会上升,上升到一定电压时,SRAM单元存储的是“0”,即写“0”成功。
综上,本发明的SRAM单元采用PMOS FinFET晶体管作为传输门晶体管,与传统SRAM单元相比,进行读写操作时只需将字线WL置于低电位“0”,对SRAM电路的改动需求比较小。进一步的,基于FinFET工艺中PMOS电流驱动能力高于NMOS,本发明更易满足SRAM单元读写操作的稳定性要求,同时也有利于SRAM单元占用面积的减小。

Claims (5)

1.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相连,每一所述反相器包括一上拉晶体管及一下拉晶体管;以及
第一传输门晶体管与第二传输门晶体管,所述第一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耦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漏/源极耦接第一位线,栅极耦接字线;所述第二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耦接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漏/源极耦接第二位线,栅极耦接所述字线;其中,所述传输门晶体管为PMOS FinFET,所述上拉晶体管为N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下拉晶体管为P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下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大于所述传输门晶体管,所述上拉晶体管的驱动能力小于所述传输门晶体管;
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与第一N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电源;所述第一N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N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 FinFET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NMOS FinFET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第二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与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所述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电源;所述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P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的漏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FinFET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NMOS FinFET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第一传输门晶体管的源/漏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晶体管,上拉晶体管及传输门晶体管的驱动能力通过FinFET晶体管的鳍部个数及栅长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晶体管的鳍部个数为1,传输门晶体管的鳍部个数为1,下拉晶体管的鳍部个数为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晶体管的栅极长度小于所述上拉晶体管的栅极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字线为低电位时,所述静态随机存储单元为读或写操作状态;当所述字线为高电位时,所述静态随机存储单元为数据存储保持状态。
CN201310747076.6A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Active CN1037003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7076.6A CN103700398B (zh)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7076.6A CN103700398B (zh)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0398A CN103700398A (zh) 2014-04-02
CN103700398B true CN103700398B (zh) 2018-06-22

Family

ID=50361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7076.6A Active CN103700398B (zh)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003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1734B (zh) * 2014-05-23 2017-02-15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抗辐射sram单元
CN106328190B (zh) * 2015-06-30 2019-03-2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CN108701481B (zh) * 2016-04-01 2023-05-30 太浩研究有限公司 极化栅极堆叠sram
CN108074930B (zh) * 2016-11-17 2020-11-2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存储器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存储器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08665943B (zh) * 2018-05-04 2020-06-09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读取电流的测试方法
CN111145799A (zh) * 2018-11-06 2020-05-1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灵敏放大器和半导体存储器
CN109684665B (zh) * 2018-11-21 2024-02-02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基于FinFET的三值SRAM单元电路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0195A (zh) * 2008-03-20 2009-09-23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无负载的包含有四个nmos晶体管的静态随机存储器
CN101727971A (zh) * 2008-10-22 2010-06-09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结构
CN103151070A (zh) * 2011-12-06 2013-06-12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FinFET SRAM阵列集成电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5107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finfet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42030B2 (en) * 2010-06-25 2015-01-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SRAM cell circui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0195A (zh) * 2008-03-20 2009-09-23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无负载的包含有四个nmos晶体管的静态随机存储器
CN101727971A (zh) * 2008-10-22 2010-06-09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结构
CN103151070A (zh) * 2011-12-06 2013-06-12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FinFET SRAM阵列集成电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5107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finfet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高速低功耗嵌入式SRAM的设计;方海涛;《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130715(第7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0398A (zh)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0398B (zh) 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单元
CN103310834B (zh) 用于sram电路的结构和方法
US10916550B2 (en) Memory devices with gate all around transistors
TWI409947B (zh) 使用鰭式場效電晶體及具有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之積體電路
TWI628783B (zh)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單元
CN103383964B (zh) 用于FinFET的结构
US1019949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ctive fin
TWI493659B (zh) 匹配裝置中之奈米線電路
TW201731078A (zh)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
TW201123430A (en) A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TWI658569B (zh) 半導體裝置
TW202109529A (zh)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單元
CN102194514A (zh) 完全平衡双沟道内存单元
TW201036148A (en)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cel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CN101064188A (zh) 半导体架构及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单元
CN102779837B (zh) 一种六晶体管静态随机存储器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CN105336358B (zh) 一种sram存储单元、sram存储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83268B (zh) 静态随机存储器结构
TW200947676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ing stability of 6T SGT CMOS SRAM cell
TW202113846A (zh) 記憶體裝置
CN103489914B (zh) 具有非对称晶体管的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34456A (zh) 一种stt-mram存储单元
CN105845680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09977531A (zh) 一种用于数字集成电路的标准单元的版图结构
CN104217753B (zh) Sram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