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1612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1612B
CN103661612B CN201310433765.XA CN201310433765A CN103661612B CN 103661612 B CN103661612 B CN 103661612B CN 201310433765 A CN201310433765 A CN 201310433765A CN 103661612 B CN103661612 B CN 1036616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ement
present
carbon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337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1612A (zh
Inventor
松田博
渡边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61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1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05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preformed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elements being joined together, e.g. by adhes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从操纵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的观点考虑,其兼备车辆的框架的强度和刚性。本发明的车辆由多个部件形成主要框架,其中,在多个部件中的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或在一个部件的弯曲部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固部件(20)。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多个部件形成主要框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由多个部件形成主要框架的车辆、例如由承载式车身结构(モノコック構造)构成的车辆中,作为形成车辆的框架的内板和外板,使用钢板(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在由这种承载式车身结构构成的车辆中,为了确保车室空间对来自正面及侧面的瞬间性的冲击或偏置碰撞等的安全性,要求充分的强度和刚性(力的传递)。
另外,另一方面,也要求受转弯时等的负荷传递影响的操纵稳定性。因此,要求兼顾该操纵稳定性和受对于上述碰撞的强度影响的碰撞安全性。
还要求抑制振动等导致的噪音的发生及传递。另外,虽然由承载式车身结构构成的车辆由前支柱、车顶支柱、中支柱、下边梁等构成,但为了使作用于各个部件的负荷及冲击有效地分散,对各个部件的交叉部或力的传递方向发生变化的弯曲部等要求充分的结合刚性。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示有一种使来自车身的侧方及前方的冲击负荷可靠地向其它部件分散传递,以抑制冲击导致的变形的车身侧面的下部结构。
在专利文献2中公示有一种为了调整侧面冲击时的车身变形模式,在车身侧部的侧顶部具备梁加固部和在下边梁上具备框强度调整部的结构。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公示有一种在束线的车身固定结构中,由纤维强化树脂成型内板和外板中的至少一方的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8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719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2303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中,从操纵稳定性和冲击安全性的观点考虑,无法充分满足车辆的框架的强度和刚性。
另外,不能抑制由于振动等导致的噪音的发生和传递。并且,不具有可充分地传递作用于部件间的交叉部及部件的弯曲部的力的结合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开发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从操纵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的观点考虑,其兼备车辆的框架的强度和刚性。
为了解决这种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具有由多个部件形成的主要框架,其中,在多个部件中的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或在一个部件的弯曲部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固部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经由加固部件进行连接。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加固部件为立体结构。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多个部件中的每一个由外部件和内部件构成,在由外部件和内部件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以与外部件和内部件的内侧大致相接的间隙设置加固部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加固部件设于由一个部件的弯曲部或多个部件交叉而形成的弯曲部的空心空间内,且加固部件在弯曲部形成的外角部位以在与部件之间设置空间的方式形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加固部件始终沿着由外部件和内部件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的形状形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外部件为金属。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加固部件在其端部与金属制的金属加固部件接合,而经由加固部件将金属加固部件彼此连接。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手段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车辆中,加固部件的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或碳纤维强化树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可兼备车辆的框架的强度和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剖面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X方向看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及剖面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及剖面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剖面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
图12是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8是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0是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1是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2是本发明第十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3是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
图24是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的说明图;
图25是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图26是本发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7是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8是本发明第二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9是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0是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1是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2是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3是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
10、310 前支柱部
10A、310A 前支柱外部
11 车顶支柱部
11A、311A 车顶支柱外部
12 中支柱部
12A、312A 中支柱外部
13 下边梁部
13A、313A 下边梁外部
20、21、22、23、24 加固部件
31、34、130 弯曲部
32 外部件
33 内部件
35 第一部件
36 第二部件
100 侧面结构体
107I、200I、201I、202I、203I、202I、204I、204I、205I、400I、401I、401I、401I、402I、403I、404I、405I、406I、407I 内板
121、321 支柱中心内面
122、322 面板侧外面
123、124 加强件支柱中心外面
140 上侧金属加固部件
141 右侧金属加固部件
200A、400A 外板
200L、201L、202L、203L、204L、205L、210L、211L、212L、213L加强件
210R、211C、211R、211R、211C、212R、213C、213R、213C、213R、404IL、405IC、405IL、405IC、405IL、406IL、407IC、407IL、407IL、407IC肋
300 座椅安全带卷收器
310I 前支柱内部
310IF 前支柱内前部
311I 车顶支柱内部
312I 中支柱内部
313I 下边梁内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图1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的框架。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车辆1由多个部件形成主要框架,且由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构成。
前支柱部10形成(构成车辆1的车室空间的)前部,以保持挡风玻璃的侧面的方式配置。另外,前支柱部10朝向车辆的下部形成,且与下边梁部13结合。
车顶支柱部11沿构成车辆1的车室空间的上部的前后方向延设,且形成车辆1的车顶的侧面部分。
中支柱部12为设于车辆1的前侧门和后侧门之间的柱状的支柱,且在车辆1的侧面部分沿上下方向配置在车顶支柱部11和下边梁部13之间。
下边梁部13在车辆1的侧面下部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配置。
各部件进一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包括接合内部件和外部件的部件、插入接合于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的加强件(加固部件)。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具有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车辆的一部分由前支柱外部10A、车顶支柱外部11A、中支柱外部12A、下边梁外部13A构成。各个部件间的接合部的剖面大致为コ字形状或C字形状。
在这些部件中的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或在一个部件的弯曲部设有加固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支柱外部10A的弯曲部设有加固部件20。加固部件20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因为如上所述而构成,所以利用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能够适当地保持对于碰撞的强度。另外,利用碳纤维强化树脂特有的刚性能够适当地进行对于负荷的传递。
另外,加固部件20为立体结构,容纳物也是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充塞的状态的结构,因此,能够吸收由于振动等产生的噪音,还作为隔音材料、防振材料发挥作用。
因此,能够兼备冲击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另外,在现有情况下,要进行加固,需要使用钢板、铁板、铝等,但由于是用轻质量的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实现车辆1作为整体的轻量化。另外,还作为隔音材料、防振材料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车室内也具有隔音、防振效果。
另外,例如,在对前支柱部10有来自前方的瞬间的力的情况下,在不能兼备对于前支柱部10弯曲的强度及进行传递的刚性时,向前支柱部10作用的力不能顺利地传递,另外由于不充分的强度,有可能弯曲。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兼备强度和刚性的方式设计强化树脂,能够将向前支柱作用的力顺利地向其它部件传递,而不会弯曲。
另外,对于来自前方的力经前纵梁(在保险杠、左右前轮的内侧各配置一个)传递的力,经结合前支柱部10和前纵梁的加强板进行传递,并向前支柱部10、下边梁部13、中心通道等分散。由此,能够使来自前方的力的全部不是由车辆前部承受,而是向后方传输。
不仅是上述的需要用于传递来自外部的力且对抗来自外部的力的强度的交叉部,例如图1中说明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而且对于前纵梁、加强板、中心通道的弯曲部及交叉部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另外,对于下边梁和扭矩盒、下边梁和A支柱、下边梁和B支柱、下边梁和横梁、A支柱和上框架、A支柱(或侧板)和前上边梁(横方向横断部件)、侧板和车顶中心支撑(横方向横断部件)、C/D支柱(或侧板)和后上边梁(横方向横断部件)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这些交叉部的接合部分存在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向其间隙插入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固部件以经由加固部件相连接,也能够以达到所要求的强度和刚性的方式进行调节。
在此,在本发明的基本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Carbon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但也可以是纤维强化树脂(FRP:Fiber ReinforcedPlastics)、碳纤维强化热固性树脂(CFRTS: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s)、碳纤维强化热可塑性树脂(CFRT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这些树脂可以根据部位所要求的强度特性或刚性特性或其他条件而使用。
另外,在本发明的基本的实施方式中,加固部件20为立体结构,容纳物也设定为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充塞的状态的结构,但也可以不将容纳物设定为碳纤维强化树脂,而是充填有发泡剂的结构等。由此,也可以选择更具有隔音效果及防振效果的发泡剂。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剖面立体图。
在剖面为コ字形状的前支柱外部10A的弯曲部,配合有可与前支柱外部10A配合的大小的加固部件20。加固部件20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加固部件20没有必要跨过前支柱外部10A的全部设置,而是可以以与所要求的强度和刚性对应的长度配置在弯曲部。
[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从图3的X方向看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20使加固部件20的一部分与前支柱外部10A的内壁大致相接而配置,且相对于前支柱外部10A向外侧的凸部,以设有空间的状态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及剖面的说明图。在图5中,右图是左图的在单点划线处的剖面图。图5是车辆1的框架上的弯曲部31,表示在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配合成管状的部件的空心空间内,配置有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21。
在该配置中,加固部件21制成与由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即与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的内侧大致相接的形状。加固部件21以与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的内侧大致相接的间隙设于由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这时,加固部件21相对于外部件32或内部件33可以用粘接剂、螺栓等接合,也可以不接合。
另外,在对部件有冲击时,加固部件21和外部件32及内部件33之间的间隙消失,以对冲击导致的力进行传递。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及剖面的说明图。在图6中,右图是左图的在双点划线处的剖面图,下图是左图的在虚线处的剖面的说明图。图6是车辆1的框架的弯曲部31,表示在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配合成管状的部件的空心空间内配置有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22。
在该配置中,加固部件22制成与由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即与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的内侧大致相接的形状,但局部形成如在外侧的角部设置空间那样的形状。加固部件22设于由一个部件或多个部件交叉而形成的弯曲部的空心空间内,且在弯曲部形成的外角部位,加固部件22以在与由外部件32和内部件33形成的管状的内壁之间设置空间的方式形成。这时,加固部件22相对于外部件32或内部件33可以用粘接剂或螺栓等接合,也可以不接合。在此,设置加固部件的部位也可以是由一个部件或多个部件交叉而形成的弯曲部。
另外,在对部件有冲击时,加固部件22和外部件32及内部件33之间的间隙消失,以对冲击导致的力进行传递。
[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7表示车辆1的框架的弯曲部34,且在外部件和内部件配合成管状的部件的空心空间内配置有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23。
在该配置中,加固部件23制成始终沿着由外部件和内部件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的形状,即与外部件和内部件的内侧大致相接的形状。这时,加固部件23相对于外部件或内部件可以用粘接剂或螺栓等接合,也可以不接合。
另外,在对部件有冲击时,在加固部件23和外部件及内部件之间的间隙消失,以对冲击导致的力进行传递。
[第五实施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8是车辆1的框架的两个部件接合的部分,表示第一部件35和第二部件36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24连接的情况。
第一部件35和第二部件36分别与加固部件24结合。通过这种连接,能够利用加固部件24调整两个部件接合的部分的强度及刚性。
[第六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侧面结构体100是连续形成的外板。侧面结构体100是将例如前支柱外部、车顶支柱外部、中支柱外部、下边梁外部连续形成的结构体。侧面结构体100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第六实施方式中,在该侧面结构体100的弯曲部设有加固部件20。
对于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侧面结构体100,由于在侧面结构体100的弯曲部设有加固部件20,因此,使加固部件20对某弯曲部赋予的力向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连续形成的侧面结构体100传递,可以使力进一步分散。另外,由于侧面结构体100连续地形成,因此,刚性及强度均提高。
[第七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剖面立体图。图10是车辆1的框架的弯曲部130,表示在外部件和内部件配合成管状的部件的空心空间内配置有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固部件120。对于弯曲部130,附图上,在向上方向的延设部分和向右方向的延设部分作为管状的部件的空心空间内,配置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上侧金属加固部件140和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右侧金属加固部件141。上侧金属加固部件140及右侧金属加固部件141与加固部件120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具有立体结构且容纳物也是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充塞的状态的结构的加固部件120,由板材构成的上侧金属加固部件140以从加固部件120上部的外侧周围配合的方式连接,右侧金属加固部件141从加固部件120右部的外侧周围配合的方式接合。加固部件120在其端部与金属制的金属加固部件(上侧金属加固部件140和右侧金属加固部件141)接合,经由加固部件120将金属加固部件(上侧金属加固部件140和右侧金属加固部件141)彼此连接。
在车辆1的框架的弯曲部130中设置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固部件120,且两端通过由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加固部件的上侧金属加固部件140和右侧金属加固部件141构成,因此,弯曲部130的强度和刚性进一步提高。
接着,对本发明的车辆的加固部件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12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基于图11、12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各部件进一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具有结合内部件和外部件的部件、在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插入结合加强件(加固部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该加强件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图12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的说明图。是图11的车辆1的L-L剖面图。结合有作为内部件的支柱中心内面121和作为外部件的面板侧外面122。作为支柱中心内面121和面板侧外面122之间的加固部件,形成加强件支柱中心外面123和加强件支柱中心外面124。
加强件支柱中心外面123和加强件支柱中心外面124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另外,面板侧外面122由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支柱中心内面121和面板侧外面122在端部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由于如上所述而构成,因此,利用插入于各部的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加强件(加固部件),可以适当地保持对于碰撞的强度。另外,利用碳纤维强化树脂特有的刚性能够适当地进行对于负荷的传递。
因此,可以兼备冲击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另外,在现有情况下,由于由轻质量的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目前使用钢板、铁板、铝等的加强件,因此,作为整体可以实现车辆1的轻量化。
另外,例如,在对前支柱部10有来自前方的瞬间的力的情况下,在不能兼备对于前支柱部10弯曲的强度及进行传递的刚性时,向前支柱部10作用的力不能顺利地传递,另外由于不充分的强度,有可能弯曲。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兼备强度和刚性的方式设计强化树脂,能够将向前支柱10作用的力顺利地传递,而不会弯曲。
另外,对于来自前方的力,经在保险杠、左右前轮的内侧各配置一个前纵梁而传递的力,经结合前支柱部10和前纵梁的加强板进行传递,并向前支柱部10、下边梁部13、中心通道等分散。由此,能够使来自前方的力的全部不是由车辆前部承受,而是向后方传输。
不仅是上述的、需要用于传递来自外部的力且对抗来自外部的力的强度的部件,例如图1中说明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而且对于前纵梁、加强板、中心通道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另外,对于下边梁和扭矩盒、下边梁和A支柱、下边梁和B支柱、下边梁和横梁、A支柱和上框架、A支柱(或侧板)和前上边梁(横方向横断部件)、侧板和车顶中心支撑(横方向横断部件)、C/D支柱(或侧板)和后上边梁(横方向横断部件)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这些部件的接合部分或接合部分存在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向其间隙加固性地插入碳纤维强化树脂,也能够以达到所要求的强度和刚性的方式进行调节。
另外,通常,车辆的框架由具有多个强度、刚性的支撑钢板构成。这是由于,使用与拉伸强度对应的多种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满足碰撞安全基准。
另一方面,在由于制造工厂的情况或环境难以得到多种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时,能够使用本发明。即,对于少数种类的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可以以满足车辆的框架的各部位所要求的强度及刚性的方式进行设计。
强度及刚性的调整可以通过如下进行,即,变更:由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形成的面板侧外面122的厚度、材料;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的厚度;制造、加工树脂时的纤维方向、合成的材料等。
通过这样实施本发明,即使在只能购得少数几种钢板的状况下,即不能取得满足要求的强度等的多种钢板的条件下,利用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能够满足要求的强度及刚性。
在此,在本发明的基本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Carbon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但也可以是纤维强化树脂(FRP:Fiber ReinforcedPlastics)、碳纤维强化热固性树脂(CFRTS: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s)、碳纤维强化热可塑性树脂(CFRT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这些树脂可以根据部位所要求的强度特性或刚性特性或其他条件而使用。
接着,基于图13~图22对本发明的第八~第十七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八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3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由形成凹型的合金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及内板200I和沿着外板200A形成凹型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0L构成。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00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0L线性地传递。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4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4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由形成为凹型的合金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和形成凸型的内板201I及沿着内板200I形成凸型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1L构成。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01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1L线性地传递。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5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5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凸型的内板200I、形成于外板200A和内板200I之间的沿着外板200A形成凹型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2L及沿着内板200I形成凸型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2L’构成。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02L,加强件202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2L、加强件202L’线性地传递。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6对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6是车辆1的中支柱部12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合金等由金属材料等构成的外板200A、以保持座椅安全带卷收器300的方式设置的内板201I、从内板201I的端部向外板200A侧形成凹型的加强件203L构成。
外板200A及内板201I、内板201I及加强件203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3L线性地传递。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7对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7是车辆1的中支柱部12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等构成的外板200A、内板202I、203I、从内板202I的端部形成口型的加强件204L构成。
外板200A及内板202I、203I、内板202I及加强件204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4L线性地传递。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8对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8是车辆1的中支柱部12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等构成的外板200A、内板204I、205I、与内板204I的端部结合的加强件205L构成。
外板200A及内板204I、内板204I及加强件205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05L线性地传递。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十四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9对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19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和凸状加强件210L构成,该加强件210L具备板状地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210R。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10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10L线性地传递。另外,肋210R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210R的板状的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板厚,而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210R相对于加强件210L突设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第十五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0对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0是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0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凸型的内板200I、凸型的加强件211L构成,该加强件211L具备由板状地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设而设置的肋211R和以与肋211R正交的方式设置的肋211C构成的格子状的肋。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11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11L线性地传递。另外,肋211R,211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211R、211C的板状的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肋211R的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211R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第十六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1对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1是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1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凸型的内板200I、凹状且具备板状地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212R的加强件212L构成。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12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12L线性地传递。另外,肋211R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212R的板状的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212R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第十七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2对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2是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2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200A、凸型的内板200I、凹状的加强件213L构成,该加强件213L具备由板状地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213R和以与肋213R正交的方式设置的肋213C构成的格子状的肋。
外板200A、内板200I、加强件213L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213L线性地传递。另外,肋213R、213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213R、213C的板状的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肋213R的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213R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进行了各种变化的结构、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没有凸缘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另外,本发明不仅可以适用于车辆,还可以适用于飞机的翼或船等。
接着,对本发明的车辆的加固部件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24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基于图23、24,对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各部件进一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具有结合内部件和外部件的部件、插入结合于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部件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图24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的说明图。图23是车辆1的L’-L’剖面图。支柱中心内面321和面板侧外面322结合。支柱中心内面321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支柱中心内面321和面板侧外面322在端部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图25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前支柱部310由前支柱外部310A、前支柱内部310I、前支柱内前部310IF构成。其中,前支柱内部310I和前支柱内前部310IF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车顶支柱部11由车顶支柱外部311A的一部分、中支柱外部312A的一部分和车顶支柱内部311I构成。其中,车顶支柱内部311I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中支柱部12由中支柱外部312A和中支柱内部312I构成。中支柱外部312A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中支柱内部312I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下边梁部13由下边梁外部313A和下边梁内部313I构成。其中,下边梁内部313I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由于如上述而构成,因此,利用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各部的内部件,可以适当地保持对碰撞的强度。另外,通过碳纤维强化树脂特有的刚性,能够适当地进行对负荷的传递。
因此,可以兼备冲击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另外,在现有情况下,用轻质量的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目前使用钢板、铁板、铝等的内部件,因此,作为整体,可以实现车辆1的轻量化。
另外,例如,在对前支柱部10有来自前方的瞬间的力的情况下,在不能兼备对于前支柱部10弯曲的强度及进行传递的刚性时,向前支柱部10作用的力不能顺利地传递,另外由于不充分的强度,有可能弯曲。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兼备强度和刚性的方式设计强化树脂,能够将向前支柱作用的力顺利地向其它部件传递,而不会弯曲。
另外,对于来自前方的力,经在保险杠、左右前轮的内侧各配置一个的前纵梁而传递的力,经结合前支柱部10和前纵梁的加强板进行传递,并向前支柱部10、下边梁部13、中心通道等分散。由此,能够使来自前方的力的全部不是由车辆前部承受,而是向后方传输。
不仅是上述的、需要用于传递来自外部的力且对抗来自外部的力的强度的部件,例如图1中说明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而且对于前纵梁、加强板、中心通道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另外,对于下边梁和扭矩盒、下边梁和A支柱、下边梁和B支柱、下边梁和横梁、A支柱和上框架、A支柱(或侧板)和前上边梁(横方向横断部件)、侧板和车顶中心支撑(横方向横断部件)、C/D支柱(或侧板)和后上边梁(横方向横断部件)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这些部件的接合部分或接合部分存在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向其间隙加固性地插入碳纤维强化树脂,也能够以达到所要求的强度和刚性的方式进行调节。
另外,通常,车辆的框架由具有多个强度、刚性的钢板构成。这是由于,使用与拉伸强度对应的多种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满足碰撞安全基准。
另一方面,在由于制造工厂的情况或环境难以得到多种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时,能够使用本发明。即,对于少数种类的高张力钢和超高张力钢,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可以以满足车辆的框架的各部位所要求的强度及刚性的方式进行设计。
强度及刚性的调整可以通过变更本实施方式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内部件的厚度或制造、加工树脂时的纤维方向、合成的材料等进行。
通过这样实施本发明,即使在只能购得少数几种钢板的状况下,即不能取得满足要求的强度等的多种钢板的条件下,利用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能够满足要求的强度及刚性。
在此,在本发明的基本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Carbon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但也可以是纤维强化树脂(FRP:Fiber ReinforcedPlastics)、碳纤维强化热固性树脂(CFRTS: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s)、碳纤维强化热可塑性树脂(CFRT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这些树脂可以根据部位所要求的强度特性或刚性特性或其他条件而使用。
接着,基于图26~图33对本发明的第十八~第二十五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十八实施方式]
图26是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6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形成凸型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0I构成。
外板400A与内板400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0I而线性地传递力。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十九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7对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7是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7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形成凸型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1I及沿着外板400A形成凹型的内板401I’构成。
外板400A与内板401I、401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1I、401I’而线性地传递力。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二十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8对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8是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8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凹型且沿着外板400A形成的内板402I构成。
外板400A与内板402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2I线性地传递力。另外,由于不需要加强件等,因此变轻。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9对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9是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29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比外板400A稍微向外侧形成凹型的内板403I构成。
外板400A与内板403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3I线性地传递力。而且,强度变高、变轻。
[第二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30对本发明的第二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0是本发明的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0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凸状的内板404I构成,该内板404I具备板状地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404IL。
外板400A与内板404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4I线性地传递力。另外,由于肋404IL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404IL的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404IL相对于内板404I突设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第二十三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31对本发明的第二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1是本发明的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1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凸状的内板405I构成,该内板405I具备由板状且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405IL和以与肋405IL正交的方式设置的肋405IC构成的格子状的肋。
外板400A与内板405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5I线性地传递力。另外,肋405IL、405I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405IL、405IC的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肋405IL的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405IL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第二十四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32对本发明的第二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2是本发明的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2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凹状的内板406I构成,该内板406I具备板状且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406IL。
外板400A与内板406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6I线性地传递力。另外,由于肋406IL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406IL的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406IL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第二十五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33对本发明的第二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3是本发明的第二十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的说明图。
图33是车辆1的前支柱部10、车顶支柱部11、中支柱部12、下边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的说明图。由形成凹型的由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外板400A和凹状的内板407I构成,该内板407I具备由板状且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突设设置的肋407IL和以与肋407IL正交的方式设置的肋407IC构成的格子状的肋。
外板400A与内板407I用粘接剂、螺栓、铆钉或树脂固定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407I线性地传递力。另外,肋407IL、407I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变得非常高。
也可以使肋407IL、407IC的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肋407IL的板厚,使厚度变薄。通过这样,可以调整对于来自肋407IL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进行了各种变化的结构、构成,不仅可以适用于车辆,而且还可以适用于飞机的翼或船等。
<实施方式的构成及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具有由多个部件构成的承载式车身结构,在多个部件中的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或在一个部件的弯曲部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固部件。
通过上述的构成,适度地设计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或一个部件的弯曲部的强度和刚性,能够兼备碰撞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可获得更好的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经由加固部件连接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
通过上述的构成,能够提高两个部件交叉的部分的强度特性及刚性特性,可兼备冲击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加固部件为立体结构。
通过上述的构成,适度地设计强度和刚性,可进一步实现对由于振动等产生的噪音的隔音、防振。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部件由外部件和内部件构成,在由外部件和内部件构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以与外部件和内部件的内侧大致相接的间隙设置加固部件。
通过如上述而构成,加固部件和外部件及内部件之间的间隙消失,以对冲击导致的力进行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加固部件1设于由一个部件或多个部件交叉而形成的弯曲部的空心空间内,且加固部件在弯曲部形成的外角部位以在与部件之间设置空间的方式形成。
通过如上述而构成,加固部件和外部件及内部件之间的间隙消失,以对冲击导致的力进行传递且具有空间,由此,可以控制冲击的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加固部件始终沿着由外部件和内部件形成的管状的空心空间内的形状形成。
通过如上述而构成,加固部件和外部件及内部件之间的间隙消失,以对冲击导致的力进行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外部件为金属。通过如上述而构成,车辆的强度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加固部件在其端部与金属制的金属加固部件接合,而经由加固部件将金属加固部件彼此连接。
通过如上述而构成,可以兼备强度和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加固部件的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或碳纤维强化树脂。
通过上述的构成,适度地设计强度和刚性,可兼备冲击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
<定义等>
本发明的强化树脂是指:纤维强化树脂、碳纤维强化树脂、碳纤维强化热固性树脂、碳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等。

Claims (1)

1.一种车辆,具有由多个部件形成的主要框架,其中,
在所述多个部件中的两个所述部件交叉的部分或在一个所述部件的弯曲部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固部件,其中,所述加固部件包括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树脂制加固部件,并且在该树脂制加固部件的端部与金属制的金属加固部件以配合的方式接合,而经由所述加固部件将该金属加固部件彼此连接,所述加固部件为用碳纤维强化树脂充塞的状态,将其一端以由板材构成的金属加固部件从一端的外侧周围配合的方式连接,将其另一端以由板材构成的金属加固部件从另一端的外侧周围配合的方式接合。
CN201310433765.XA 2012-09-26 2013-09-23 车辆 Active CN1036616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2350 2012-09-26
JP2012-212350 2012-09-26
JP2013138269A JP6172848B2 (ja) 2012-09-26 2013-07-01 車両
JP2013-138269 2013-07-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1612A CN103661612A (zh) 2014-03-26
CN103661612B true CN10366161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235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33765.XA Active CN103661612B (zh) 2012-09-26 2013-09-23 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91909B2 (zh)
JP (1) JP6172848B2 (zh)
CN (1) CN103661612B (zh)
DE (1) DE1020132181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20180A1 (de) * 2011-12-06 2013-06-06 Daimler Ag Karosseriebauteil
DE102012006824A1 (de) * 2012-04-04 2013-10-10 Audi Ag Verbindungsanordnung von Struktureinheiten und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von Struktureinheiten
JP6148915B2 (ja) 2012-09-26 2017-06-14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JP5924321B2 (ja) * 2013-08-27 2016-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US9193318B2 (en) 2013-10-14 2015-11-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epped dual tube deflector
JP5928491B2 (ja) * 2014-01-14 2016-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DE202014004746U1 (de) * 2014-06-04 2015-09-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Verstärkungsmittel, Rahmenstruktur und Kraftfahrzeug
JP6350913B2 (ja) * 2014-08-11 2018-07-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内装部材
US9180829B1 (en) 2014-09-10 2015-11-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arbon fiber wrapped aluminum dual tube deflector
US9248862B1 (en) * 2015-01-09 2016-02-02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DE102015204494A1 (de) * 2015-03-12 2016-09-15 Hyundai Motor Company Hybrid-Seitenschwell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sselben
US9580111B1 (en) * 2015-09-28 2017-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component
US9598112B1 (en) * 2015-12-07 2017-03-21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illar for a vehicle body
KR101766117B1 (ko) 2016-02-17 2017-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일체형 핫 스템핑 차체구조
KR101806722B1 (ko) * 2016-07-05 2017-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충격흡수 유닛 및 그 제조방법, 멤버 연결구조
JP6485560B1 (ja) * 2017-09-29 2019-03-20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骨格部品
KR102429057B1 (ko) 2017-10-11 2022-08-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타격하중 멀티 분산형 사이드 차체 프레임 및 차량
JP7032192B2 (ja) * 2018-03-22 2022-03-08 株式会社Subaru 側面衝撃対応の車体構造
US11753084B2 (en) * 2019-01-18 2023-09-12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3747736A1 (en) * 2019-06-07 2020-12-09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Energy absorb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US11135903B2 (en) * 2019-10-17 2021-10-05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of assembling a composite side cabin structure with integrated structural core for a vehicle
GB2615739A (en) * 2022-01-01 2023-08-23 Beyond Steel Ltd Anti-wheel intrusion composite body nod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4457A2 (en) * 1999-08-05 2001-02-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bodyshell frame structure
CN102481954A (zh) * 2008-11-07 2012-05-30 泽菲罗斯公司 混合加强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5877A (zh) 1972-06-09 1974-02-12
JPS63117667U (zh) * 1987-01-27 1988-07-29
JP2917653B2 (ja) * 1992-03-23 1999-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骨格部材の結合構造
US5819408A (en) 1996-07-10 1998-10-13 Xcorp, Inc. Recyclable, low cost, collision-resistant automobile chassis and body
US6233826B1 (en) * 1997-07-21 2001-05-22 Henkel Corp Method for reinforcing structural members
JP2000108930A (ja) 1998-10-05 2000-04-18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側面下部構造
JP2001071948A (ja) 1999-09-02 2001-03-21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JP3428545B2 (ja) * 2000-01-07 2003-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補強構造
US6467834B1 (en) 2000-02-11 2002-10-22 L&L Products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US6451876B1 (en) 2000-10-10 2002-09-17 Henkel Corporation Two component thermosettable compositions useful for producing structural reinforcing adhesives
JP4105519B2 (ja) 2002-10-07 2008-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車体固定構造
US7119149B2 (en) 2003-01-03 2006-10-10 Henkel Kommanditgesellschaft Auf High expansion two-component structural foam
ATE473902T1 (de) 2004-08-31 2010-07-15 Toray Industries Motorhaube für kraftfahrzeug
DE102005036900A1 (de) 2005-08-05 2007-02-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eine Bodenstruktur aufweisenden Karosserie, und wenigstens einem Versteifungselement zum Versteifen der Bodenstruktur
DE602005013523D1 (de) * 2005-09-08 2009-05-07 Ford Global Tech Llc Blockanordnung zur Aufnahme von Stossenergien
JP4917932B2 (ja) 2007-03-20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4416807B2 (ja) * 2007-03-30 2010-02-1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US8047603B2 (en) 2008-06-13 2011-11-01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lastic crush countermeasure for vehicles
JP5406762B2 (ja) * 2010-03-12 2014-02-0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体構造
US8322780B2 (en) * 2010-12-20 2012-12-04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Reinforced body in white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5553051B2 (ja) 2011-03-31 2014-07-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DE102013203337A1 (de) 2012-03-30 2013-10-02 Fuji Jukogyo K.K. Fahrzeug
JP6148915B2 (ja) 2012-09-26 2017-06-14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JP2013138269A (ja) 2013-04-12 2013-07-11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4457A2 (en) * 1999-08-05 2001-02-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bodyshell frame structure
CN102481954A (zh) * 2008-11-07 2012-05-30 泽菲罗斯公司 混合加强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0182A (ja) 2014-05-08
US20140084635A1 (en) 2014-03-27
CN103661612A (zh) 2014-03-26
DE102013218139A1 (de) 2014-03-27
JP6172848B2 (ja) 2017-08-02
US8991909B2 (en) 201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1612B (zh) 车辆
CN103661608B (zh) 车辆
CN101870304B (zh) 车辆框架次组件
JP6652966B2 (ja) 車両底部構造および車両ボディ
CN103052553B (zh) 用于轨道交通工具的轻重量复合座舱结构
CN101641231B (zh) 强化侧面碰撞性能的汽车用门
US20130257098A1 (en) Vehicle
CN102414049A (zh) 保险杠结构
JP5752277B2 (ja) 鉄道車両
CN104364142A (zh) 在y轴上减弱和在z轴上加强的中柱隔板
CN202827793U (zh) 一种乘用车门槛梁结构
JP2008155699A (ja) 車体骨格構造
WO2014112265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8407893A (zh) 用于机动车的门槛板
WO2011142206A1 (ja) 鉄道車両
WO2013187059A1 (ja) 衝突エネルギ吸収柱及び該衝突エネルギ吸収柱を備えた鉄道車両
JP2013256219A5 (zh)
CN202378955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
CN202046370U (zh) 一种高强度的汽车顶盖结构
US10493999B2 (en) Railcar head structure
CN102514625A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
CN107953846A (zh) 保险杠强化部与纵梁的联结结构
CN209553315U (zh) 一种汽车侧围总成
JP2015063208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975820B2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