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0289B - 配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配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20289B
CN103620289B CN201280029209.XA CN201280029209A CN103620289B CN 103620289 B CN103620289 B CN 103620289B CN 201280029209 A CN201280029209 A CN 201280029209A CN 103620289 B CN103620289 B CN 103620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checker
locking
connector body
kee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92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20289A (zh
Inventor
长屋贵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go Seisakush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go Seisakush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go Seisakusho Corp filed Critical Togo Seisakush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20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20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202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8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8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 F16L37/0885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with access to the split elastic ring from a radial or tangential opening in the coup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201/00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pipe couplings
    • F16L2201/10Indicators for 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管用连接器,其在检验器发挥了检测功能后也不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物,并且能够稳定地维持保持器的卡止状态。配管用连接器具有:连接器主体(1)、进行配管的防脱的保持器(2)、对配管的有无规范插入进行检测的检验器(3)。在检验器(3)上设置有前脚(37)。当管(P)被插入至规范位置时,通过管(P)的凸缘(10)而前脚(37)开脚,从而解除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的卡止。由此,检验器(3)通过罩部(34)的按压而能够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当按压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时,卡止脚(26)开脚而能够进行管(P)的拔出,由于在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状态下,罩部(34)对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进行覆盖,因此避免了对于保持器(2)的意外的卡止解除。

Description

配管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对汽车的燃料用配管彼此进行连接时,使用有树脂制的连接器。作为这样的连接器的一个示例,可以例举出下述专利文献1。在此公开的连接器包括:用于连接待连接的两个配管的端部的壳体、对于插入至该壳体内的一方的配管实施防脱的保持器、用于检测该配管是否已插入至规范位置的检验器。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当配管在壳体内被插入至规范位置时,保持器伴随着检验器的压入操作而向锁定位置移动,从而将配管限制成防脱状态。另外,当保持器成为锁定状态后,检验器能够从保持器取下,由此作业者能够确认配管的连接完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80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由于在配管的连接作业完毕后,检验器会被取下,因此保持器以露出于外面的状态被安装于壳体上。因此,当保持器的露出部分被意外操作的情况等、作用预期以外的外力的情况下,担心保持器的卡止功能将会下降。除此之外,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当检验器确认配管的连接作业的完毕后其功能将完全丧失,从而不得不成为废弃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检验器发挥了检测功能后也不会成为无用的废弃物,且能够稳定地维持保持器的卡止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配管用连接器为,用于对配管彼此进行连接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器主体,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配管的插入孔,所述配管在外周面的末端部形成有凸缘;保持器,其具有卡止部、一对卡止脚以及解除操作部,所述卡止部用于将所述保持器安装于该连接器主体上,所述卡止脚从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进入所述插入孔内,并在插入所述配管前以向所述插入孔内突出的方式位置,并随着所述凸缘的通过,而所述卡止脚以从所述插入孔向外侧避让的方式发生弹性挠曲,从而允许所述凸缘的通过,并在所述凸缘通过后所述卡止脚发生弹性复原而卡止于所述凸缘的后方,由此进行所述配管的防脱,所述解除操作部使该卡止脚向解除所述配管的防脱状态的方向位移;检验器,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而在预保持位置处被卡止,并在所述配管相对于所述插入孔而被插入至规范位置时,能够解除所述预保持位置处的卡止并向检测位置移动,在所述检验器上设置有罩部,所述罩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覆盖所述保持器的所述解除操作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时,罩部对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进行覆盖从而无法从外部目视确认。由此,能够在视觉上对配管的有无规范插入进行检测。另外,通过罩部的覆盖,而能够避免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被误操作,同时避免了配管被意外拔出的情况。
另外,由于即使在检验器发挥了其检测功能后,也对解除操作部进行覆盖并安装于连接器主体侧,因此不会成为废弃物,能够再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配管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同样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3为连接器主体的侧视图。
图4同样为连接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5同样为连接器主体的后视图。
图6为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7同样为图3中的B-B线剖视图。
图8同样为图3中的C-C线剖视图。
图9为图5中的D-D线剖视图。
图10为保持器的后视图。
图11同样为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12同样为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3同样为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14为检验器的后视图。
图15同样为检验器的侧视图。
图16同样为检验器的仰视图。
图17为检验器处于预保持位置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中的E-E线剖视图。
图19同样为图1中的F-F线剖视图。
图20为表示管的凸缘通过保持器时的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1同样为该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图1中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2同样为该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3为管被插入至规范位置的时间点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4同样为该时间点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图1中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5同样为该时间点的配管用连接器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6为表示使检验器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中途的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7同样为该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图1中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8同样为该状态的配管用连接器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9为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0同样为此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图1中的E-E线的剖视图。
图31同样为此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F-F线的剖视图。
图32同样为此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3同样为此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4同样为此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5同样为此时的配管用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36为实施例2所涉及的保持器的后视图。
图37同样为实施例2所涉及的保持器的侧剖视图。
图38同样为实施例2所涉及的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39同样为实施例2所涉及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40为检验器的后视图。
图41同样为检验器的侧剖视图。
图42同样为检验器的仰视图。
图43为表示检验器处于预保持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4同样为该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45为图43中的G-G线剖视图。
图46同样为图43中的H-H线剖视图。
图47为表示管的凸缘与保持器的卡止脚抵接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48同样为该状态的图43中的G-G线剖视图。
图49同样为该状态的H-H线剖视图。
图50为表示管的凸缘通过卡止脚而配管达到了规范深度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1同样为该状态的图43中的G-G线剖视图。
图52同样为该状态的H-H线剖视图。
图53为表示使检验器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中途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4同样为该状态的图43中的G-G线剖视图。
图55同样为该状态的H-H线剖视图。
图56为表示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7同样为该状态的图43中的G-G线剖视图。
图58同样为该状态的H-H线剖视图。
图59为表示检验器处于预保持位置时对保持器进行了解除操作的状态的G-G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配管用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两个侧面上形成有向所述插入孔连通的一对开口区域,而在所述检验器上设置有一对脚部,并且在两个所述脚部的顶端上向内弯曲而形成有检测部,其中,两个所述脚部以从所述罩部的两侧边缘起横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方式被形成,且能够向开脚方向挠曲,该检测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从所述开口区域向所述插入孔内突出,并与所述开口区域的开口边缘卡止,从而使所述检验器无法从所述预保持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配管向所述插入孔内被插入至规范深度时,该检测部与所述凸缘滑动接触而使所述脚部进行开脚变形的同时从所述开口区域向外侧避让,进而解除与所述开口区域的开口边缘的卡止,由此能够使所述检验器从所述预保持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配管向插入孔内未被插入至规范深度的状态下,检测部卡止于开口区域的开口边缘,因此无法使检验器向检测位置移动。但是,当配管向插入孔内被插入至规范深度时,凸缘与检测部滑动接触,随之脚部进行开脚变形,检测部从开口区域向连接器主体的外侧避让。由此,检测部与开口区域的开口边缘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使检验器向检测位置移动,借此作业者能够获知配管被插入至规范深度。
(2)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检测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卡止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从而将所述检验器保持于所述测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检测部卡止于连接器主体,从而检验器被保持在检测位置,因此解除操作部以通过罩部而被覆盖的状态被保持。
(3)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开口有保持器插通孔,所述保持器插通孔向所述插入孔连通并且能够使所述卡止脚插入,两个所述卡止脚的端部彼此通过所述解除操作部而连结,所述保持器通过向解除操作部的按压操作而能够向压下方向位移,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所述保持器的压下操作而与两个所述卡止脚的顶端滑动接触,而使两个所述卡止脚进行开脚变形,从而解除相对于所述凸缘的卡止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使检验器从检测位置向预保持位置移动后,当对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进行按压操作时,两个卡止脚与连接器主体的倾斜面滑动接触而开脚变形。由此,由于卡止脚相对于配管的凸缘的卡止被解除,因此能够将配管从连接器主体中拔出。因此,无需从连接器主体中拔出保持器,便能够拔出配管,因此配管的拔出作业性优异。
(4)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检验器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从所述连接器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所述检验器在所述预保持位置与所述检测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向为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检验器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的单向的移动操作而能够对解除操作部进行覆盖。另外,由于当检验器处于预保持位置时,处于从连接器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容易通过目视观察而确认忘记将检验器移向检测位置的操作。
(5)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罩部上形成覆盖壁,所述覆盖壁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时从前方覆盖所述解除操作部的前边缘部。
根据该结构,当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时通过覆盖壁从前方对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的前边缘部进行覆盖,因此来自倾斜方向的视线也看不到解除操作部。因此,能够提高配管的规范插入的检测功能的精度,并且能够避免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从前方意外被解除。
(6)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突出形成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从后方覆盖所述解除操作部的后边缘部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凸缘部而从后方覆盖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的后边缘部,因此能够避免保持器的解除操作部从后方被意外解除。
(7)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检验器的所述脚部在关于所述配管的插入方向的前后方向上分支形成为前脚与后脚,在所述前脚的顶端部上形成所述检测部,并且在所述后脚的顶端部上以向内弯曲的方式形成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经过所述开口区域而向所述插入孔内突出,并且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卡止脚的外侧面抵接,从而所述后脚能够与所述卡止脚的开脚动作联动而挠曲。
根据该结构,当因配管的插入而凸缘使保持器的卡止脚挠曲变形时,通过抵接部与卡止脚的抵接,而检验器的后脚联动而挠曲变形。此时,由于除了卡止脚的弹性反作用力之外还施加有后脚的弹性反作用力,因此相应地插入阻力被提高。相反,在凸缘刚刚经过卡止脚之后,卡止脚以及后脚都发生弹性复原,而插入阻力一下降低,因此利用此时的惯性能够将配管切实地导入规范插入位置。另外,能够利用该期间的插入阻力的落差而实施规范插入时的节度感。
(8)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侧面形成有在沿着所述检验器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的中途具有顶点部的阻力施加面,所述检验器的检测部在所述检验器从所述预保持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的期间与所述阻力施加面滑动接触,所述阻力施加面在所述检测部到达所述阻力施加面的顶点部的期间使所述脚部的开脚角度增大进而增大对于所述检验器的压入阻力,在经过所述顶点部并到达所述检测部的期间,使所述脚部弹性复原,从而减小所述压入阻力。
根据该结构,在检验器向检测位置移动的途中,在检测部到达阻力施加面的顶点部的期间内,因阻力施加面而使压入操作时的阻力增大。但是,在经过阻力施加面的顶点部且到达检测位置的期间内,脚部发生弹性复原,而压入阻力减小。利用该压入阻力的落差能够形成为检验器到达检测位置的节度感。
(9)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解除操作部与所述罩部被涂上有不同的颜色。
根据该结构,当检验器到达检测位置时,解除操作部的颜色被检验器的罩部隐藏,因此能够在视觉上掌握检验器到达检测位置。
(10)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检验器上形成有按压片,所述按压片在该检验器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卡止脚而位于所述配管的插入方向后方,并对所述卡止脚向后方的挠曲位移进行限制。
根据该结构,当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时,按压片限制卡止脚的向后方的挠曲,因此进一步提高了配管的防脱功能。另外,通过将这样的功能设置于检验器,使检验器变得多功能化,能避免部件件数增加。
<实施例1>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配管用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进行说明。
图1至图35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的称呼是,以图1作为基准而将左方向设为“前”、将右方向设为“后”。此外,左右方向的称呼是以图2作为基准,且上下方向的称呼是以图1以及图2作为基准。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由连接器主体1、保持器2以及检验器3构成,这些部件均通过合成树脂材料而一体地被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对这些部件被涂上不同的颜色,例如连接器主体1为黑色,保持器2为白色,检验器3为红色。
(连接器主体1:主要参照图3至图9)
连接器主体1形成为中空状,并且在其两端部处连接两个配管(在附图中仅示出了单侧的管P。)。连接器主体1的一端侧弯曲成大致直角而构成连接筒部4。连接筒部4能够向未图示的一方的配管的端部的内侧插入,并在其外周面上沿着轴向而形成有多条用于强化对未图示的配管的钩挂的凹凸5。
在连接器主体1的另一端侧沿着轴向而形成有插入孔6,能够向所述插入孔6的内侧插入其他配管(管P)。如图17等所示,在插入孔6内的里部配置有两个O型环7,在该O型环7之间存在隔离物8。这些O型环7以及隔离物8通过被安装于插入孔6内的筒状的防脱部件9而实现防脱。
作为其他配管的管P在靠近端部的外周面上具有凸缘10。如图23等所示,管P的顶端部能够经由插入孔6而插入至贯通防脱部件9和O型环7的位置处。管P通过凸缘10与防脱部件的后端抵接,从而被限制进一步插入。
如图3、4所示,在连接器主体1的外周面的后端突出地形成有第1凸缘部11。如图5所示,在后视观察连接器主体1时,第1凸缘部11呈其上缘部的左右两端被倾斜地切除的形状,并且被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的外周面,而除下边缘部之外两侧边缘部以及上边缘部分别向外侧突出。在第1凸缘部11的前表面侧、且上边缘的中央部,朝向前方而水平地突出有姿势保持片12(参照图3、4)。该姿势保持片12实施检验器3在后述的预保持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时的姿势保持。
在连接器主体1的外周面上、且从第1凸缘部11起向轴向前方仅分开了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突出地形成有第2凸缘部13,并且第2凸缘部13与第1凸缘部11平行地排列。第2凸缘部13形成为与第1凸缘部11相比薄壁,且外周边缘呈方形,并且以从连接器主体1的外周面向左右方向突出的方式被形成。第2凸缘部13向左右方向突出的长度与第1凸缘部11大致相同。通过两个凸缘部11、13从连接器主体1向左右方向突出,从而在两个凸缘部11、13间形成引导槽14,所述引导槽14对后述的检验器3的移动动作进行引导。
在第1、第2凸缘部11、13之间、且在连接器主体1的上表面上开口有用于安装保持器2的保持器插通孔15,并且该保持器插通孔15与插入孔6连通。如图4所示,保持器插通孔15以通过被形成于中央的分隔片16而被左右分隔的状态开口。分隔片1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与姿势保持片12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尺寸。在两个保持器插通孔15的孔壁中的位于前表面侧的壁面上隔着分隔片16而凹陷形成有一对卡止凹部17(参照图5至9)。两个卡止凹部17通过后述的保持器2的定位突起18被嵌入,从而发挥对保持器2以安装于连接器主体1上的状态进行保持的作用。
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主体1的左右两个侧面上、且引导槽14的内侧区域中开口有一对窗孔W。两个窗孔W由相互连通的第1至第3开口区域19~21构成。各开口区域19~21的上边缘的高度位置一致,并成为相对于检验器3的拔出限制边缘22。
第1开口区域19的下边缘处于最高位置,并成为对检验器3从预保持位置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的落入限制边缘23。该落入限制边缘23尖锐而形成,并且如图6等所示,其下侧的连接器主体1的外表面形成为截面弧状,从而形成有阻力施加面24。该阻力施加面24以在上下方向(检验器3的移动方向)的中间部具有顶点部(向外侧最鼓起的部位)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该阻力施加面24起到如下的作用,即,在进行将检验器3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压入操作时施加所需的阻力并且使该期间的开脚动作顺利地进行的作用。
第2开口区域20在三个开口区域中、横跨最广的角度范围而被形成(参照图9)。第2开口区域20的开口边缘中的下边缘部大致铅直地直立形成。由第2开口区域20与第3开口区域21形成的开口区域以具有可供保持器2的卡止脚26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而进出的大小的方式被形成。
如图8等所示,第3开口区域21的开口边缘中的下边缘部中形成有薄壁的检验器用卡止承受面27。在检验器3到达了检测位置时,检验器3的后脚38弹性复原并与该检验器用卡止承受面27抵接。检验器用卡止承受面27的上边缘上连续有朝向内侧逐渐上升而成为坡面的倾斜面27A,进而其上边缘以直立形成保持器用卡止承受面29的方式被形成。该保持器用卡止承受面29在保持器2的两个卡止脚26从开脚状态弹性复原时与两个卡止脚26的下端部的内表面侧抵接。
(保持器2:主要参照图10至图13)
保持器2在其上部具有解除操作部28。解除操作部28为,用于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解除由保持器2实施的对管P的防脱状态。该解除操作部28以具有与连接器主体1的第1、第2两个凸缘部11、13之间的前后宽度相比较窄的前后宽度的方式而被形成,并且形成为与连接器主体1的外周面形状大致配合的圆弧形状。在保持器2被安装于连接器主体1的状态下,如图18等所示,解除操作部28的顶部的下表面与分隔片16之间分离,由此解除操作部28的顶部能够通过按压操作而在上下方向上挠曲。而且,伴随着解除操作部28的挠曲变形,而后述的卡止脚26向开脚方向弹性变形,借此能够拔出管P。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能够凭借上述的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按压操作的情况和用解除夹具对解除操作部28抬起操作的情况这两种方法而使保持器2对于管实施的防脱解除。对于后者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7等所示,解除操作部28从第2凸缘部13的上边缘略微突出。在取下了检验器3的状态(或处于预保持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未图示的解除夹具顶入解除操作部28的顶部的下表面侧并进行抬起操作,从而能够将保持器2从连接器主体1拔出。
如图13、图18等所示,解除操作部28以具有其左右方向的两端能够与两个保持器插通孔15的开口边缘的外侧的端部卡止的长度尺寸的方式而被形成。在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的后部侧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切除的方式形成有避让凹部30,由此避免当将保持器2从径向安装于连接器主体1上时与姿势保持片12的干涉。
在解除操作部28的下表面侧且靠后部处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卡止脚26。两个卡止脚26被形成为能够经过保持器插通孔15而插入至连接器主体1内,并且能够进行向开脚方向的挠曲变形。两个卡止脚26在保持器2安装于连接器主体1上的状态下,如图18等所示向插入孔6内突出,即以向管P的进入路径内突出的状态待机。此外,为了避免与被形成于管P的凸缘10的基部上的R部发生干涉,而在两个卡止脚26的前表面侧形成有较浅的除壁部31。
如图10、12所示,在两个卡止脚26的根部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方式突出形成一对防错位突起32。如图18等所示,两个防错位突起32在将保持器2安装于连接器主体1上时从左右方向对分隔片16进行夹持,由此以不使保持器2的上部向左右方向倾斜的姿势的方式进行限制。在两个卡止脚26的前表面侧、且比防错位突起32略下方的高度位置处,以朝向前方的方式突出形成有一对定位突起18(相当于本申请发明中的卡止部)。如上所述,它们分别嵌入到连接器主体1的卡止凹部17中从而对保持器2的拔出或错位进行限制。其中,卡止凹部17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以不会妨碍卡止脚26的开脚·闭脚的动作的方式,在进行该动作时定位突起18能够在卡止凹部17的内部进行活动。
两个卡止脚26的后表面侧的下端部为突出部33,并以分别向后方以及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被形成。在突出部33从卡止脚26突出的部分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卡止阶梯部33A,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能够与检验器3的后脚38侧卡止,从而进行对后脚38侧的限制,以防止检验器3意外向检测位置落入。
在卡止脚26的后表面且到突出部33的区域中,深挖形成有引导弧面41,并且以具有能够顺利地进行插入管P时的卡止脚26的开脚动作的曲面形状的方式被形成。如图17等所示,在保持器2被安装在连接器主体1内的状态下,两个卡止脚26的主部与第2开口区域20对置,突出部33与第3开口区域21对置,在实施卡止脚26的开脚动作时能够从所对应的开口区域向外侧突出。而且,在管P向插入孔6插入至规范位置的状态下,两个卡止脚26以及突出部33从左右方向对管P的外周面进行夹持并位于凸缘10的后表面侧,且在后视观察时成为与凸缘10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关系。由此,实现了管P的防脱。
(检验器3:主要参照图14至图16)
检验器3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而被保持于安装高度不同的二个位置处,且能够在该二个位置之间进行位移。一个位置为以从连接器主体1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被保持的预保持位置(参照图1、图17等),另一个位置为以接近于连接器主体1的状态被保持的检测位置(参照图29、图33等)。
检验器3在上部具有罩部34。罩部34形成为平板状,且被形成为,在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对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进行覆盖且在俯视观察时不使解除操作部28的整体露出于外部的大小。罩部3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而向上方鼓起而形成有鼓起部35。鼓起部35的下表面侧逆向凹进,由此在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不与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发生干涉。在罩部34的后端部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部36,在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与第1凸缘部11的姿势保持片12嵌合从而避免干涉。
在罩部34的左右两侧边缘上,以下垂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脚部L,并且能够进行向开脚方向的挠曲变形。两个脚部L均分支为前后二根,分别为前脚37与后脚38。两个脚部L被配置在相对于罩部34而偏向后方的位置处,由此罩部34具有从脚部L向前方突出的部分。该突出的部分发挥如下作用,即,扩张罩部34的上表面而使检验器3的压入操作变得容易,并且当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能够更可靠地对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进行覆盖。
在所突出部分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从前边缘稍向后方离开的位置处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有覆盖壁42。如图29所示,覆盖壁42在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在第2凸缘部13的上方以微小的间隔与之对置,由此遮挡来自斜前方的视线从而看不到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
此外,如图33所示,罩部34的鼓起部35的前端侧的开口43的整体,在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从第1凸缘部11向上方露出,通过向其中插入未图示的解除夹具而能够进行抬起操作。
检验器3的脚部L从罩部34的左右两侧边缘起弯曲成大致直角并向下方延伸。脚部L以具有与连接器主体1的引导槽14的槽宽度相比略细的前后宽度的方式被形成。脚部L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从下端起至大致一半的高度位置为止被切除而形成狭缝40,从而以分支为前后二根的方式被形成。
如图1所示,在侧视观察时,位于前侧的前脚37,位于与保持器2的卡止脚26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处,并且位于连接器主体1的第1开口区域19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以具有与该开口区域大致相同的前后宽度的方式被形成。前脚37的下端向内侧弯曲成大致直角从而形成检测部39。检测部39的顶端部经过第1开口区域19而进入至连接器主体1的内部。
在检测部39的顶端部的后表面侧分别形成有锥形状的开脚引导面39A,通过与管P的凸缘10抵接,从而能够对前脚37的开脚动作进行引导。此外,检测部39的顶端部向上下两个方向突出,并且,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上侧的突起部从前侧的拔出限制边缘22进入到内侧并缓缓地卡止于该边缘,由此防止意外向左右方向外侧脱离。在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并且管P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而未插入至规范位置的状态下,虽然下侧的突起部也从落入限制边缘23进入到内侧,但与该限制边缘23相比位于略微上方的位置处。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在管P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被插入至规范位置的状态下,检测部39的顶端面与凸缘10的圆周面抵接并向左右方向被压出。此时,设定为检测部39的下侧的突起部与落入限制边缘23相比位于外侧。
如图28所示,在检验器3脱离预保持位置而移向检测位置的过程中,发生开脚变形并且检测部39在阻力施加面24上滑动接触,并且如图31所示,当检验器3到达了检测位置时向自然状态复原从而检测部39卡止于连接器主体1的下表面。由此,检验器3整体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而无法向上方拔出。
另一方面,后脚38与前脚37相比前后宽度被较窄地形成,因此后脚38与前脚37相比挠曲刚性较低。因此,在侧视观察时管P的凸缘10到达后脚38而使后脚38开角的状态下的挠曲支点的高度比,与管P的凸缘10到达前脚37而使前脚37开角的状态下的挠曲支点的高度相比较低。换句话说,由于在后脚38进行开脚变形时,其挠曲支点大致处于狭缝40的根部的高度位置处,因此仅在后脚38独立进行开脚变形的情况下,其挠曲的影响几乎不会波及至前脚37(参照图21、图22)。但是,在通过管P的凸缘10而使前脚37进行开脚变形时,由于其挠曲支点位于与狭缝40的上端相比靠上部、且对前后的脚进行连结的区域的上部,因此前脚37进行开脚变形会对后脚38产生影响,使后脚38与前脚37的开脚动作联动而开脚(参照图27、图28)。
在侧视观察时后脚38处于与保持器2的卡止脚26的后部侧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关系。即,后脚38以具有从第2开口区域20的后部侧起遍及第3开口区域21的大致整个宽度的前后宽度的方式被形成。后脚38的顶端向内侧弯曲成大致直角从而形成抵接部44。该抵接部44以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与保持器2的卡止脚26的侧面抵接的方式延伸,并且如图21所示,当进行卡止脚26的开脚动作时,后脚38联动而开脚。由此,由于当管P的凸缘10通过时,在使卡止脚26开脚所需的操作力的基础上,还加入使后脚38开脚所需的操作力,因此增强了管P的通过阻力。但是,由于凸缘10刚刚通过后该通过阻力便一下被解除,因此作业者能够根据此时的通过阻力的急剧的降低而获得管插入作业完成的节度感。
在管P被规范插入后,在检验器3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期间,伴随着前脚37的开脚动作(图28状态),而后脚38也联动而开脚,从而抵接部44与保持器2的卡止阶梯部33A的卡止被解除。当检验器3到达了检测位置时,如图30所示,抵接部44的顶端面与连接器主体1的检验器用卡止承受面27抵接。
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如图18所示,抵接部44与连接器主体1的拔出限制边缘22卡止而发挥检验器3的防脱功能,并且相对于卡止脚26的突出部33的卡止阶梯部33A也处于能够卡止的位置,从而也发挥防止检验器3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意外落入的功能。
如图14所示,在罩部34的后边缘上以朝向下方的方式突出有左右一对按压片45。两个按压片45的根部部分从罩部34的后边缘起连结至后脚38的后边缘上部。在两个按压片45相互对置的边缘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直线部分,该直线部分彼此之间形成保持槽46。当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保持槽46的下端部分位于与连接器主体1的姿势保持片12相比略靠上方。
在检验器3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期间,通过姿势保持片12与保持槽46的嵌合而发挥将检验器3保持为直立的姿势的作用。
两个按压片45的下端边缘被形成为对应于管P的外周面形状的圆弧面45A,如图14、图35所示,当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相对于管P的外周面留有微小的间隙。在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时,两个按压片45的顶端部在插入孔6的上方待机并被保持在不妨碍管P的插入的高度位置处。当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如图29、图35所示,两个按压片45进入插入孔6内,几乎无缝隙地位于保持器2的两个卡止脚26的后表面侧,并且位于突出部33的上方。此外,从此种状态的后侧观察中(参照图35)可知,两个按压片45的顶端部位于与卡止脚26重叠的位置。由此,两个按压片45能够对管P受到拔出方向的力而欲使卡止脚26向后方挠曲时的挠曲变形进行限制。
接着,对如上文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具体说明。在检验器3处于预保持位置的状态下,将管P向插入孔6沿轴向插入。管P的凸缘10与保持器2的两个卡止脚26的引导弧面41抵接,当以该种状态继续进行管P的插入时,则利用凸缘10与引导弧面41的滑动接触,使两个卡止脚26顺利地进行开脚动作(图20、图21状态),并以从插入孔6突出的方式向外侧避让,因此管P的凸缘10能够通过保持器2的卡止脚26。
当两个卡止脚26开脚时,因与检验器的抵接部44相抵接而后脚38也进行联动而开脚(图21状态)。因此,作业者必须以除了使卡止脚26开脚所需的插入力以外还使后脚38开脚所需的插入力(插入阻力)来进行管的压入,当凸缘10通过卡止脚26且卡止脚26弹性复原时,则由于此时插入阻力急剧下降,因此以此作为节度感而能使作业者感觉到凸缘10通过卡止脚26且管P到达了规范位置。
当管P到达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的规范位置时(图23状态),保持器2的两个卡止脚26弹性复原并相对于管P而成为预卡止状态(图24状态)。在该状态下,保持器2的上部位于防错位突起32对分隔片16进行夹持的位置,在保持器2的下部,两个卡止脚26的下端部对保持器用卡止承受面29进行夹持。由此,避免了保持器2向左右方向和周向的错位,从而保持为规范的直立姿势。
另外,在管P到达了规范位置的状态下,凸缘10抵接于检验器3的前脚37部分。此时,利用凸缘10对检测部39的开脚引导面39A的引导作用而使前脚37开脚。由此,检测部39的下侧的突起部移动至落入限制边缘23的外侧,从而与该边缘间的卡止被解除(图25状态)。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受到前脚37的开脚动作的影响而后脚38也同时开脚,因此后脚38的抵接部44与保持器2的卡止阶梯部33A的卡止被解除(图24状态)。
如此,检验器3成为前脚37以及后脚38都被解除了压入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对罩部3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从而将检验器3整体朝向连接器主体1而压下。期间,前脚37的检测部39沿着阻力施加面24的曲面形状而滑动接触。因此,从检验器3朝向检测位置而开始移动起前半程中朝向阻力施加面最为突出的中央部而开脚角度扩张,随之后脚38也同样地开脚角度增大(图27、图28状态)。因此,对于检验器3的压入的操作力在压入的前半程内缓缓增加进而在弯曲顶部迎来峰值,在通过该弯曲顶部后操作阻力下降,因此对于检验器3的压下动作能够凭借惯性力而一下进行至检测部39与连接器主体1的下表面卡止的状态(图31状态)。因此,能够切实地避免在阻力施加面24的中途的位置处发生停留的情况。另外,作业者能够将检测部39通过阻力施加面24的弯曲顶部的前后的操作阻力的变化,作为检验器3到达了检测位置时的节度感,而感受到。这样,作业者在得到将管P插入至规范位置时由保持器2带来的节度感(第一次节度感)后,接着得到使检验器3到达检测位置时由检验器3带来的节度感(第二次节度感)。即,由于作业者连续进行的二阶段的操作都会授到节度感,因此每次作业都能带来一系列的作业正常结束的安心感。
此外,即便万一出现保持器2从规范状态浮起的情况,在将检验器3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压下的过程中,罩部34也能够通过对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进行压入而矫正为规范安装状态。
另一方面,当管P未插入至规范位置时,除了得不到上述的第一次节度感外,检验器的前脚37的检测部39与落入限制边缘23的卡止也将处于未被解除的状态,因此无法将检验器从预保持位置压下。借此作业者便可获知管P未完全插入(也包括未插入)的情况,从而能够促进管P向规范位置的插入。此外,即便万一检验器3以预保持位置的状态被放置,由于在预保持位置处检验器3处于从连接器主体1向径向外侧大幅度突出的状态,因此忘记操作容易被发现。此外,即便出现因对检验器3的压入不足而导致被放置在检测位置的近身侧位置处的情况,同样也能够轻易地发现。
另外,由于在检验器3到达了检测位置的状态下,罩部34覆盖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因此能够目视确认检验器3准确地到达了检测位置、即管P处于规范位置。并且,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器主体1、保持器2、检验器3采用为互不相同的色彩,因此能够更便于进行目视判断。另外,由于能够通过覆盖壁42而遮挡来自与第1凸缘部11相比高度较低的第2凸缘部13侧的视线,因此不用担心误认检测状况。进而,解除操作部28通过罩部34而被覆盖的情况,进而带来如下的显著的效果,即,将对于保持器2的意外的解除操作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进而,检验器3在发挥了对管P的插入检测功能后仍被安装在连接器主体1上的状态被保留,因此不会如以往那样成为无用的废弃物。
此外,当检验器3处于检测位置时,即便对管P作用拔出方向的力而凸缘10抵接于卡止脚26的前表面侧,在卡止脚26的前表面侧未形成如后表面侧那样的引导弧面41,从而不会引导卡止脚26使之向开脚方向移位。当对管P作用拔出方向的力时,卡止脚26欲向后方挠曲位移。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按压片45几乎无缝隙地位于保持器2的卡止脚26的后表面侧,从而对卡止脚26朝向后方的挠曲变形进行限制,因此能够使卡止脚26保持为规范的直立姿势(本卡止)。这样,能够更为可靠地实现对管P的防脱。如此,通过对检验器3新增加管P的防止脱离的功能,避免了部件件数的增加。
在进行管P的拔出作业时,对于处于检测位置的检验器3,解除检测部39的卡止并向罩部34的鼓起部35的前端侧开口43插入未图示的解除夹具并向解除方向进行钩动操作,使检验器3向预保持位置返回。接下来,当对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进行按压操作时,两个卡止脚26的各自的下端部沿着连接器主体1中的从保持器用卡止承受面29到检验器用卡止承受面27的倾斜面27A而滑动接触,由此对向开脚方向的变形动作进行引导。其结果为,由于相对于凸缘10的卡止脚26的防脱状况被解除,因此能够从连接器主体1拔出管P。
另外,如上所述,管P的拔出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即,在进行了将检验器3从连接器主体1拔出等之后,向保持器2的解除操作部28的前部侧下表面插入未图示的解除夹具,以使第2凸缘部13的上边缘作为支点而进行杠杆操作。由此,保持器2的定位突起18与卡止凹部17的卡止被解除,从而能够从连接器主体1中拔出保持器2,随后,也可以将管P从连接器主体1中拔出。
<实施例2>
图36至图59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实施例1中,在检验器3的脚部L上设置抵接部44并使该抵接部44与保持器2的卡止脚26抵接,当管P插入时除了卡止脚26外还施加有脚部L的弹性反作用力,由此提高插入阻力。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2中,提高保持器50的卡止脚51的刚性而仅基于卡止脚51的弹性反作用力来确保插入阻力。
首先,对实施例2的结构部件进行说明,但是实施例2的连接器主体1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保持器50:主要参照图36至图39)
本实施例2的保持器50除了具有解除操作部54之外,基本结构也与实施例1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同。在实施例1中,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卡止脚26的后表面侧的下端部成为突出部33并向后方以及左右方向外侧突出,而实施例2的突出部52不向后方突出,如图37所示,两个卡止脚5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大致均匀宽度并且与实施例1的卡止脚26相比以前后宽度较宽的方式形成,与该较宽部分相应地刚性将提高。此外,本实施例2的突出部52并非如实施例1那样的上表面经由水平的卡止阶梯部33A突出,而是以经由下坡面的倾斜面53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与保持器50相关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检验器60:主要参照图40至图42)
实施例2的检验器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的脚部61不像实施例1的脚部L那样前后分支的这一点、以及不具有抵接部44的这一点。
在实施例2中,形成在罩部64的两侧的脚部61不具有如实施例1那样从下端被切入的狭缝40(参照图41以及图43),以持有大致均匀的前后宽度的方式形成为平板状。检测部62形成在脚部61的内表面侧的下端、且位于前端部,而在其后方未形成如实施例1那样的抵接部44。在检测部62的顶端部的后表面侧分别形成有锥形状的开脚引导面63,使之与管P的凸缘10抵接,从而能够对脚部61的开脚动作进行引导。
与检验器60相关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对于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实施例2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43至图46图示了检验器60处于预保持位置、管P插入前的状态。与实施例1的情况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5所示,检验器60的脚部61的后部侧不具有抵接部,因此脚部61位于连接器主体1的外侧,不进入连接器主体1的内部。脚部61的前部侧与实施例1相同地形成有检测部62,并经由连接器主体1的窗孔W而进入到插入孔6内。
图47至图49图示了管P被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内、并到达了凸缘10与保持器50的卡止脚51的引导弧面41抵接的深度的状态。此时,利用凸缘10与引导弧面41的滑动接触,而使两个卡止脚51进行开脚动作,从而向连接器主体1的外侧突出并避让。这样,管P的凸缘10能够通过两个卡止脚51之间。此时,与实施例1不同,只有保持器50的卡止脚51开脚,检验器60的脚部61不开脚(比较并参照图21与图48)。因此,此时的管P的插入阻力,仅基于与实施例1相比被增强了的卡止脚51的弹性反作用力而产生。然后,由于当凸缘10完全通过两个卡止脚51时,插入阻力急剧下降,因此作业者能够通过惯性而使管P插入至规范位置。作业者以插入阻力的急剧的降低作为节度感而能够获知管P的插入完成的情况。
图50至图52图示了管P在连接器主体1内被插入至规范深度为止的状态。由于在该状态下,弹性复原的两个卡止脚51从后表面侧卡止于管P的凸缘10,因此管P成为防脱状态。同时,伴随着凸缘10与检验器60的检测部62的开脚引导面63滑动接触,而脚部61整体开脚。由此,检测部62的下侧的突起部移动至落入限制边缘23的外侧,而与该边缘间的卡止被解除(图52状态)。
图53至图55图示了使检验器60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过程。如果检验器60的罩部64的上表面被按压,则检测部62沿着阻力施加面24的侧面形状而滑动接触。因此,在检测部62到达阻力施加面24的顶点部(最向外侧鼓起的部位)的期间,脚部61的包括后部侧在内的整体逐渐增大开脚角度。
图56至图58图示了检验器60到达了检测位置的状态。在检验器60的检测部62通过了阻力施加面24的顶点部后,脚部61的包括后部侧在内的整体的开脚角度逐渐变小,在通过了阻力施加面24之后脚部61整体弹性复原,检测部62卡止于连接器主体1的下表面。由此,检验器60被保持在检测位置。
图59图示了管P的拔出操作的一个示例。凭借该操作,检验器60从检测位置返回至预保持位置。随后,当对保持器50的解除操作部5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操作时,在解除操作部54与连接器主体1的分隔片16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保持器50整体能够压下。随着保持器50的压下,两个卡止脚51的下端沿着连接器主体1的倾斜面27A而滑动接触。由此,两个卡止脚51开脚,凸缘10能够通过,因此能够从连接器主体1拔出管P。
如上所述,实施例2的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几乎相同,如当检验器60处于检测位置时,保持器50的解除操作部54被罩部64覆盖而能够将意外的解除操作防患于未然等。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通过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的实施例也被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中。
(1)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使检验器3、60在预保持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沿着连接器主体1的径向而移动,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在连接器主体1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而移动。或者,通过向周向的角位移操作而使进行移动。
(2)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检验器3、60从预保持位置向检测位置的移动通过相对于罩部34、64的压入操作来进行,但而取而代之,也可以从连接器主体1的相反侧通过拉动操作来进行。
(3)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解除操作部28、54进行按压操作使卡止脚26、51强制地开脚变形,从而能够在不从连接器主体1中拔出保持器2、50的情况下将管P拔出。但是,代替这样的解除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利用夹具而对解除操作部28、54进行抬起操作,而强制性地解除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的保持器2、50的卡止,进而将保持器2、50整体从连接器主体1中抬起或拔出,并在该状态下进行管P的拔出。换句话说,只要解除操作部28、54是通过对该部的操作而使管P能够拔出的部位便可。
符号说明
1…连接器主体
2、50…保持器
3、60…检验器
6…插入孔
10…凸缘
15…保持器插通孔
18…定位突起(卡止部)
19~21…开口区域
26、51…卡止脚
28、54…解除操作部
34、64…罩部
37…前脚
38…后脚
39、62…检测部
42…覆盖壁
44…抵接部
45…按压片
L、61…脚部
P…管(配管)

Claims (10)

1.一种配管用连接器,其用于对配管彼此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器主体,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配管的插入孔,所述配管在外周面的末端部形成有凸缘;
保持器,其具有卡止部、一对卡止脚以及解除操作部,所述卡止部用于将所述保持器安装于该连接器主体上,所述卡止脚从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进入所述插入孔内,并在插入所述配管前以向所述插入孔内突出的方式位置,并随着所述凸缘的通过,而所述卡止脚以从所述插入孔向外侧避让的方式发生弹性挠曲,从而允许所述凸缘的通过,并在所述凸缘通过后所述卡止脚发生弹性复原而卡止于所述凸缘的后方,由此进行所述配管的防脱,所述解除操作部使该卡止脚向解除所述配管的防脱状态的方向位移;
检验器,其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而在预保持位置处被卡止,并在所述配管相对于所述插入孔而被插入至规范位置时,能够解除所述预保持位置处的卡止并向检测位置移动,并且所述检验器在所述预保持位置与所述检测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向为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且所述检验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从与组装所述保持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即径向被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在所述检验器上设置有罩部,所述罩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覆盖所述保持器的所述解除操作部,
在所述检验器上形成有按压片,所述按压片在该检验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位于从所述插入孔避让的位置处而允许所述配管的插入,而该检验器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卡止脚而位于所述配管的插入方向后方,并对所述卡止脚向后方的挠曲位移进行限制,并且在所述检测位置处,所述按压片几乎无缝隙地位于所述保持器的卡止脚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两个侧面上形成有向所述插入孔连通的一对开口区域,
而在所述检验器上设置有一对脚部,并且在两个所述脚部的顶端上向内弯曲而形成有检测部,其中,两个所述脚部以从所述罩部的两侧边缘起横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方式被形成,且能够向开脚方向挠曲,
该检测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从所述开口区域向所述插入孔内突出,并与所述开口区域的开口边缘卡止,从而使所述检验器无法从所述预保持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配管向所述插入孔内被插入至规范深度时,该检测部与所述凸缘滑动接触而使所述脚部进行开脚变形的同时从所述开口区域向外侧避让,进而解除与所述开口区域的开口边缘的卡止,由此能够使所述检验器从所述预保持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检测位置时卡止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从而将所述检验器保持于所述检测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开口有保持器插通孔,所述保持器插通孔向所述插入孔连通并且能够使所述卡止脚插入,
两个所述卡止脚的端部彼此通过所述解除操作部而连结,所述保持器通过向解除操作部的按压操作而能够向压下方向位移,
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随着所述保持器的压下操作而与两个所述卡止脚的顶端滑动接触,而使两个所述卡止脚进行开脚变形,从而解除相对于所述凸缘的卡止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验器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从所述连接器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所述检验器在所述预保持位置与所述检测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向为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轴向交叉的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上形成有覆盖壁,所述覆盖壁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检测位置时从前方覆盖所述解除操作部的前边缘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突出形成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具有从后方覆盖所述解除操作部的后边缘部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验器的所述脚部在关于所述配管的插入方向的前后方向上分支形成为前脚与后脚,
在所述前脚的顶端部上形成所述检测部,并且在所述后脚的顶端部上以向内弯曲的方式形成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经过所述开口区域而向所述插入孔内突出,并且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检验器处于所述预保持位置时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卡止脚的外侧面抵接,从而所述后脚能够与所述卡止脚的开脚动作联动而挠曲。
9.如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主体的侧面形成有在沿着所述检验器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的中途具有顶点部的阻力施加面,所述检验器的检测部在所述检验器从所述预保持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的期间与所述阻力施加面滑动接触,
所述阻力施加面在所述检测部到达所述阻力施加面的顶点部的期间使所述脚部的开脚角度增大进而增大对于所述检验器的压入阻力,在经过所述顶点部并到达所述检测部的期间,使所述脚部弹性复原,从而减小所述压入阻力。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除操作部与所述罩部被涂有不同的颜色。
CN201280029209.XA 2011-06-16 2012-06-08 配管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0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4060 2011-06-16
JP2011-134060 2011-06-16
PCT/JP2012/064792 WO2012173058A1 (ja) 2011-06-16 2012-06-08 配管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20289A CN103620289A (zh) 2014-03-05
CN103620289B true CN103620289B (zh) 2016-10-26

Family

ID=47357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920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0289B (zh) 2011-06-16 2012-06-08 配管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47905B2 (zh)
EP (1) EP2722574B1 (zh)
JP (1) JP5950416B2 (zh)
CN (1) CN103620289B (zh)
WO (1) WO20121730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1120B2 (ja) * 2013-06-19 2017-05-17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コネクタ
JP6347438B2 (ja) * 2013-09-02 2018-06-27 株式会社ニチリン コネクタ
DE102015106063B4 (de) * 2015-04-21 2022-10-06 Voss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ung für Fluid-Leitungen mit einem Halteteil und einer Sekundärverriegelung
JP6149081B2 (ja) * 2015-09-24 2017-06-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DE102016109051A1 (de) 2015-10-21 2017-04-27 Voss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er für Medienleitungen
FR3044070B1 (fr) 2015-11-20 2019-06-28 A Raymond Et Cie Raccord tubulaire securise a connexion automatique
US11608920B2 (en) 2017-11-22 2023-03-21 Oetiker Ny, Inc. Connection verifier
US11199281B2 (en) 2018-01-31 2021-12-14 A. Raymond Et Cie. Dual-latch quick connector
FR3086721B1 (fr) * 2018-09-28 2020-11-20 Hutchinson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fluidique pour un circuit de fluid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9111199A1 (de) * 2019-04-30 2020-11-05 Voss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er für Medienleitungen
JP6889756B2 (ja) * 2019-06-18 2021-06-1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2021134905A (ja) * 2020-02-28 2021-09-13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ネクタ
US11982382B2 (en) * 2021-02-22 2024-05-14 Cooper-Standard Automotive Inc. Quick connector with bracket retainer
EP4341595A1 (en) * 2021-05-19 2024-03-27 Oetiker NY, Inc. Fluid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fluid connection assembly connect and disconnect tools
CN114110279B (zh) * 2021-11-05 2023-05-16 重庆溯联塑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管路连接装置校验卡套机构
JP7150209B1 (ja) * 2022-07-08 2022-10-07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JP7150210B1 (ja) * 2022-07-08 2022-10-07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継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9381A (ja) 2000-04-05 2001-10-19 Togo Seisakusho Corp コネクタ
JP3871885B2 (ja) * 2001-01-09 2007-01-24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用継手
JP4234467B2 (ja) * 2002-06-04 2009-03-04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チェック機能内蔵コネクタ
US6866303B2 (en) * 2002-10-16 2005-03-15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Low profile fluid quick connector
US20050189764A1 (en) 2002-10-18 2005-09-01 Takashi Ono Connector assembly
JP4236952B2 (ja) 2003-02-18 2009-03-11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ネクタ
DE602004030527D1 (de) * 2003-10-22 2011-01-27 Togo Seisakusho Kk Rohrverbindung
JP4041457B2 (ja) * 2003-12-12 2008-01-30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7390025B2 (en) * 2004-03-31 2008-06-24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Secondary latch/verifier for a quick connector
JP4011575B2 (ja) * 2004-10-15 2007-11-21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7128347B2 (en) * 2004-11-18 2006-10-31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Passive transmitter for a quick connector
DE102004062887B3 (de) * 2004-12-27 2005-10-13 A. Raymond & Cie Kupplung
JP4623371B2 (ja) * 2005-05-13 2011-02-0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7497480B2 (en) * 2006-04-07 2009-03-03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Hybrid quick connector
DE102006019257B4 (de) 2006-04-26 2010-08-05 A. Raymond Et Cie Fluidleitungskupplung
DE102006047267B4 (de) * 2006-10-04 2010-02-04 A. Raymond Et Cie Kupplungsteil für eine Fluidleitungskupplung
FR2910109B3 (fr) 2006-12-18 2009-01-16 Legris Sa Raccord rapide de canalisation.
JP5242421B2 (ja) * 2007-01-31 2013-07-24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管継手
JP4954752B2 (ja) 2007-03-02 2012-06-20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5222580B2 (ja) 2007-10-22 2013-06-2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ネクタ
US8240716B2 (en) * 2008-08-07 2012-08-14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 LLC Quick connector coupling with pull tab verifier
JP4554700B2 (ja) 2008-09-26 2010-09-29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FR2945100A1 (fr) * 2009-04-30 2010-11-05 Hutchinson Raccord encliquetable entre un conduit de fluide et un embout rigide avec un dispositif temoin de connexion et procede de controle de cette connexion
JP5518522B2 (ja) * 2010-02-23 2014-06-1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コネクタ
US8944473B2 (en) * 2010-08-31 2015-02-03 A. Raymond Et Cie Quick connector with a sensor housing
MX2012007045A (es) * 2010-09-30 2012-11-06 Tokai Rubber Ind Ltd Conector rapido.
US8297659B2 (en) * 2011-02-22 2012-10-30 Miniature Precision Components, Inc. Quick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47905B2 (en) 2016-09-20
EP2722574A4 (en) 2015-03-04
JP5950416B2 (ja) 2016-07-13
CN103620289A (zh) 2014-03-05
US20150159793A1 (en) 2015-06-11
WO2012173058A1 (ja) 2012-12-20
EP2722574B1 (en) 2017-08-30
EP2722574A1 (en) 2014-04-23
JPWO2012173058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289B (zh) 配管用连接器
US8038486B1 (en) Connector
CN106159569A (zh) 连接器
US9127797B2 (en) Connector
EP2020706A2 (en) A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ion method
JP4236952B2 (ja) コネクタ
JP5939470B2 (ja) コネクタ
JP2002056933A (ja) コネクタ
US8894450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retainer with pressing means
JP5378545B2 (ja) ホースクランプ
CN103620239A (zh) 紧固件
CN109562224A (zh)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KR101251097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2009037835A (ja) コネクタ
JP4655960B2 (ja) コネクタ
CN102406287B (zh) 带扣
JP3891001B2 (ja) コネクタ
JP6899087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6815199B1 (en) Specimen processing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main body and cover body forming the specimen processing container
JP2020080270A (ja) コネクタ
JP5056404B2 (ja) コネクタ
JP2007141508A (ja) コネクタ
JP2014156868A (ja) ファスナ
JP4816461B2 (ja)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2006324045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