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7532B -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7532B
CN103597532B CN201280028000.1A CN201280028000A CN103597532B CN 103597532 B CN103597532 B CN 103597532B CN 201280028000 A CN201280028000 A CN 201280028000A CN 103597532 B CN103597532 B CN 1035975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 shell
display unit
shell
groov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80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7532A (zh
Inventor
中村真一
上野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97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7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5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15Thermal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55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chassis, e.g. for vary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tub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该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具有即使用户接触到也难以感觉到热度的外壳。该显示装置包括在前侧具有显示面(21)的显示部(2)、包围显示部(2)的周边部的前壳(3)、以及覆盖显示部(2)的后侧的背壳(4),在与显示部(2)的外周面相对的前壳(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光源(35),前壳(3)或背壳(4)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30。在前壳(3)的前侧角部设置有细长的空洞(300)。空洞(300)在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的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背景技术
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的显示装置有着大型化的趋势,从而从显示装置内部所产生的发热量也在增加。因此揭示了显示装置中的各种散热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另外,要求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以及薄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585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1360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显示装置的更进一步大型化、窄边框化、薄型化等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担心构成显示装置的外壳的温度会上升到高于以往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很难接触处于高温状态的外壳。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该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具有即使用户接触到也难以感觉到热度的外壳。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具有显示面的显示部、包围该显示部的周边部的前壳、以及覆盖所述显示部的后侧的背壳,并且在所述前壳上设置有阻碍热量移动的空洞。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在前壳上设置有空洞。该空洞填充有空气,具有阻碍热量移动的功能。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光源,并且所述前壳或背壳的外表面具有凹槽。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前壳以及背壳。显示部的前侧具有显示面。前壳包围显示部的周边部,在与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发热的光源。背壳覆盖显示部的后侧。并且,在前壳或背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前壳或背壳的凹槽增大了外壳的外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包括:包围所述显示面的周围的前面部、以及沿着该前面部的外边缘在后侧周围所设置的,包围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的周面部,所述空洞设置在所述前面部与周面部会合而成的角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前壳包括前面部和周面部。前面部包围位于显示部的前侧的显示面的周围。周面部是沿着前面部的外边缘突出设置在后侧,并包围显示部的外周面。空洞设置在前面部与周面部会合而成的角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中设置有所述空洞的部分要比其他部分更突出。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空洞周边向外突出,因此空洞周边的表面积比不突出时要大,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由于表面积的增大,分散了热量,从而表面温度较低。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壳的所述空洞上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经由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使得空洞内的空气得以流通,提高了冷却效率。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壳上设置有多个所述连通孔。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孔,使一个孔起到吸气孔的作用,而其他的孔起到排气孔的作用。由此,空洞内的空气流通得以顺畅地进行,能够实现快速的冷却。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包括:包围在所述显示面的周围的前面部、以及沿着该前面部的外边缘在后侧周围所设置的、包围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的周面部,所述空洞设置在所述前面部及周面部会合而成的角部,所述前壳的包括所述角部在内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在与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光源,多个所述光源排列配置在与该外周面的法线以及所述显示面的法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所述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在与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光源。多个光源排列设置在与显示部的外周面的法线以及显示部的表示面的法线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前壳或背壳的外表面的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安装在铝制基板上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前壳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安装有光源即发光二极管的基板是铝制的,因此能够促进往前壳方向的热传导。此外,在前壳为铝制的情况下,基板与前壳的热膨胀系数相同,因此能够防止因双金属效应导致的变形。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的包括角部在内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位于所述角部的外表面的所述凹槽的深度比位于所述前壳的其他部分的所述凹槽的深度要深。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前壳的包含前侧角部在内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在前面部与周面部会合而成的前壳的前侧角部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凹槽的深度,比位于前壳的其他部分的凹槽的深度要深。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剖面形状、宽度或者深度在所述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上保持大致一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凹槽的剖面形状、宽度或者深度在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上保持一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洞贯通设置为与所述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贯通设置有空洞,空洞的延伸方向与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是通过挤出成形而形成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前壳通过挤出成形而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是金属制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前壳是金属的,因此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热量传输。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是铝制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前壳是铝制的,因此能够促进显示装置的轻量化,并且实现高效率的散热。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在所述显示部的后侧、将入射光向所述显示部射出的导光板,所述显示部及导光板被所述前壳及背壳从前后夹持。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没有支承构件夹在显示面板与导光板之间,而是通过前壳及后壳从前后夹持显示面板及导光板,因此缩小了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尺寸,能够实现装置的薄型化。此外由于削减了散热用的构件,因此能够实现显示装置的轻量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包括向后方突出的、将所述导光板向后侧挤压的挤压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通过挤压部从前侧挤压导光板,加强了对导光板的夹持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是铝制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背壳是铝制的,因此能够促进显示装置的轻量化,并且实现高效率的散热。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覆盖所述前壳的至少一部分的盖板。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通过盖板防止用户直接用手接触前壳,以谋求安全性的提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由多个杆状构件接合构成,所述盖板覆盖所述杆状构件的接合部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杆状构件彼此接合的部分被盖板覆盖,从而防止漏光。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光源,所述盖板覆盖设置有所述光源的所述内表面所对应的所述前壳的外表面部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在前壳的外表面上,其对应于设置有光源的前壳的内表面的部分被盖板覆盖,因光源所传导的热量而产生最高温度的地方被覆盖。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板上覆盖所述外表面的部分设置有贯通孔。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由于在盖板上设置了贯通孔,覆盖了高温部分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并且可靠的释放出传导到前壳的热量。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具有未覆盖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在盖板上设置有未覆盖部(例如缺口或孔),当未覆盖部位于设置有光源的前壳的内表面的相反一侧的外表面时,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当未覆盖部位于前壳上没有设置光源的部分的外表面上时,设置有光源的部分被覆盖,而没有设置光源的部分露出,于是从露出的部分进行散热。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显示装置、以及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所述显示装置对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的图像进行显示。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显示装置以及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显示装置对接收部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的相关图像进行显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用户即使接触到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的外壳也很难感觉到热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电视接收机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对显示部、前壳以及背壳进行分解所得到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显示部、前壳以及背壳的剖视图。
图4是简要表示前壳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3的切断线V-V切断所得到的前壳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切断线VI-VI切断所得到的前壳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通过前壳及背壳来夹持的说明图。
图8A是说明前壳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8B是说明前壳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简要表示前壳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15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17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19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21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22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23是简要表示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右侧部分的主视图。
图24是将图23所示的XXIV-XXIV线作为切断线所得到的前壳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例如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以及可使用移动数字电视(One-seg)功能的移动电话等的电视接收机。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个人计算机、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售票机等的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SED(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等。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等显示器。下面,以电视接收机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举例说明。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电视接收机的简要立体图。这里,当观众正对电视接收机1显示图像的显示面21时,把从显示面21起往观众的一侧称为前侧,把与之相反的从显示面21起往内的一侧称为后侧。显示面21呈横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当观众面向显示面21时,将显示面21的长边方向的右侧作为右,显示面的长边方向的左侧作为左。并且,当观众面向显示面21时,将短边方向的上侧作为上,短边方向的下侧作为下。图1是表示从前侧的右斜上方观察到的电视接收机1。
电视接收机1包括显示部2、前壳3、背壳4、接收部T、电源P以及支架S。显示部2的前侧的周边部被前侧的前壳3所包围。前壳3从前侧来看呈矩形框状。在前壳3的前侧上部、前侧下部以及周面部上设置有与显示面21的外周大致平行的多根凹槽30。后侧的背壳4呈大致平板状,从后侧覆盖显示部2和前壳3的一部分。
前壳3由挤出成形的铝构件形成。背壳4为前侧开放的矩形托盘状,由冲压加工的铝构件形成。由于前壳3及背壳4是铝制构件,因此能够实现高效地散热,并且两者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小,从而能够防止变形。另外,前壳3及背壳4也可以由电镀锌钢板、铜构件等其他金属构件构成。从耐腐蚀性、美观等观点来看对其施加电镀锌处理。此外,前壳3或背壳4也可以用树脂挤出成形。
接收部T及电源P安装在显示部2及背壳4之间。接收部T接收电视广播。电源P给电视接收机1供电。电视接收机1将接收部T所接收的电视广播的相关图像显示到显示部2的显示面21。支架S支撑显示部2、前壳3及背壳4并使之呈竖立状态。
图2是对显示部2、前壳3以及背壳4分解所得到的简要立体图。图2表示从后侧的斜上方来看的显示部2、前壳3及背壳4。
显示部2作为整体,在其前侧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21且呈横向较长的长方体状。显示部2包括液晶面板22、扩散片23、导光板24以及反射片25。从前侧往后侧,按照液晶面板22、扩散片23、导光板24以及反射片25的顺序依次层叠这些构件。在俯视时,液晶面板22、扩散片23、导光板24及反射片25呈大致矩形。
图3是显示部2、前壳3及背壳4的剖视图、图4是简要表示前壳3的局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用与显示面21的法线及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面切断显示部2、前壳3及背壳4而产生的剖面中的上部剖面的一部分。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前壳3的前面部31上形成有在开口31a与下述的肋状物33之间向后方突出、对导光板24进行挤压的挤压部31b。该挤压部31b配置为与导光板24的边缘部分相对。挤压部31b的突出端部依次设置有弹性构件31c、反射片31d(反射构件),挤压部31b通过弹性构件31c及反射片31d从前侧向后侧挤压导光板24。弹性构件31c由树脂构件(例如高密度微蜂窝状聚氨酯泡沫、橡胶或弹性体等)形成。
开口31a的边缘部分从前侧向后侧挤压液晶面板22及导光板24,并且由于挤压部31b从前侧挤压导光板24,因此加强了对导光板24的夹持力,从而能够将导光板24稳定地固定于规定位置。另外,由于挤压部31b的突出端部(与导光板24直接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反射片31d,因此在受到挤压部31b挤压的地方光线得以可靠的反射,从而能够提高液晶面板22的亮度。另外,由于弹性构件31c分散了从挤压部31b的突出端部到导光板24的挤压力,因此能够防止导光板24发生损伤及变形。另外,当弹性构件31c由具有透光性的构件构成时,也可以在挤压部31b的突出端部按反射片31d、弹性构件31c的顺序来设置弹性构件31c及反射片31d。
显示部2的液晶面板22以所谓的边光方式使用从后方照射来的光显示图像。另外,液晶面板22也可以以直下型方式来照射光。
导光板24呈长方体状,由丙烯酸、聚碳酸酯等透光性好的透明树脂形成。在导光板24的表面形成例如点状图案或梨皮表面那样的不光滑的粗糙面。将来自下述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35b的光入射到导光板24的侧面来确定导光板24和LED35b的位置。
在液晶面板22周边部分的内部的周围设置有切断光通过的遮光部22a。遮光部22a具有位于开口31a的外侧的部分,该部分与弹性构件E的开口31a侧的部分相对。在弹性构件E上与开口31a侧相反一侧的部分位于比遮光部22a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反射片25由反射性好的白色树脂形成,起到反射导光板24的入射光,并将其返回给导光板24的作用。在反射片25的表面也可以涂布反射性好的涂料。导光板24及反射片25将来自LED35b的入射光均匀化,并射出到扩散片23。
扩散片23是在树脂制的板状构件上分散混合光散射粒子而成。扩散片23对由导光板24向前侧射出的光进行扩散,并将亮度均匀分布的光照射到液晶面板22。
液晶面板22对来自扩散片23的照射光进行调制,在前侧的显示面21上显示图像。液晶面板22经由弹性构件E被前壳3挤压。弹性构件E例如为高密度微蜂窝状聚氨酯泡沫,被配置在液晶面板22前表面的周围。
另外,液晶面板22也可以由棱镜片、偏光片等已知的光学片材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层叠而构成。
前壳3包括前面部31、周面部32以及肋状物33。
前面部31是覆盖显示部2的显示面21的周边部的矩形框状构件。如图1及图2所示,前面部31在内部具有呈大致矩形的开口31a。用户能够通过开口31a看到显示部2的显示面21所显示的图像。
周面部32设置为从前面部31的外边缘向后侧突出。周面部32从后侧看呈矩形筒状,包围并覆盖显示部2的周面部。
肋部33设置为在周面部32与显示部2之间从前面部31的后侧面向后侧突出。肋部33的后侧前端的位置比周面部32的后侧前端的位置更靠近前侧。肋部33呈细长的长方体状,对应于导光板24上下左右各边总计设置有4个。在各肋部33的后侧面,延伸设置有与肋部33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肋部凹槽331。
此外,在肋部33与周面部32之间形成有间隙或空隙,即周面凹槽321。
在分别与导光板24所具有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相对的肋部33的底部设置有光源35。光源35包括1个或多个LED基板35a,以及安装在该LED基板35a上的多个LED35b、35b、···、35b。
LED基板35a是铝制的,每一块用螺钉固定。LED基板35a呈与导光板24的周面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细长的矩形。LED基板35a的长边方向与导光板24的周面的法线及显示面21的法线的正交方向大致相同。
在LED基板35a上,沿LED基板35a的长边方向排列设置有LED35b。安装有LED35b的基板35a由于是铝制的,因此促进了往前壳3方向的热传导。
另外,LED基板35a也可以通过具有高热传导性的双面胶带粘接到肋部33的底部。并且,LED基板35a也可以设置在分别与导光板24所具有的左右两个面的侧面相对的肋部33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分别与导光板24所具有的上下左右四个面的周面相对的肋部33的底部。
另外,LED35b是射出光线到导光板24的光源的一个例子,该光源也可以是例如灯泡、热阴极荧光灯、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以及冷阴极管。
在前壳3的外表面,即前面部31及周面部3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凹槽30。在图3的剖面中,LED35b位于前壳3上部的大约中间的位置,凹槽30设置在前壳3的整个外表面。凹槽30的形状、宽度以及深度在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上基本保持一定。由此,用相对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切断前壳3时,在任意切断位置的凹槽30的形状、深度、宽度、位置以及间隔等都大致相同。凹槽30的宽度构成为比手指的大小狭窄。或者,凹槽30的宽度为当手指接触前壳3的外表面时,手指无法接触到凹槽30的内表面这种程度的大小。因此,当手指接触前壳3的外表面时,手指只能接触到凹槽30与凹槽30之间的平坦部分。
如图1所示,从前侧俯视前壳3整体时,凹槽30构成为沿着前壳3的外周或开口31a的矩形。
在图1、图2及图3中举例示出了多根凹槽30,但是凹槽30的根数不限于特定的根数。在图3中凹槽30的剖面形状为例如半圆形,但不限于此。凹槽30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矩形、梯形、半椭圆形等。
或者,凹槽30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前壳3的外表面形成如下的凹槽30:凹槽30与凹槽30之间没有间隔,剖面形状呈锯齿状。
如图3所示,在前面部31与周面部32会合而成的前侧角部的凹槽30的深度、比设置在除前侧角部外的前壳3的其他外表面的凹槽30的深度要深。该前侧角部,特别是上部的前侧角部,是前壳3中用户接触频率较高的部分。
在导光板24的后侧设置有背壳4。该背壳4为前侧开放的矩形托盘状,纵向配置。背壳4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凹部400。该凹部400的底面部分4a呈与导光板24大致平行的板状,与反射片25相对并靠近反射片25。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与挤压部31b相对。凹部400的侧面部分4b与底面部分4a相连,并以从底面部分4a向后方扩展的方式倾斜。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和挤压部31b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
侧面部分4b的后端位于比肋部33及周面凹槽321更靠近后侧的位置。侧面部分4b的后端与大致平行于底面部分4a的板状周边部分4c相连,该周边部分4c延伸至周面凹槽321。
周边部分4c的伸出端部与向前侧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41相连。突出部41设置为沿着周面凹槽321,以与前壳3的周面凹槽321相对的背壳4的外缘端为边界向前侧突出。突出部41在周围设置成与周面凹槽321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并呈板状。突出部41的壁厚与周面凹槽321的凹槽宽度相同或者比周面凹槽321的凹槽宽度大,突出部41构成为可以与周面凹槽321相嵌合。在图3中为了看得更清楚,突出部41的壁厚被描绘得较细。
另外,突出部41也可以是越靠近前侧前端、壁厚越薄的楔形,也可以是前侧前端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分的壁厚要厚的形状。突出部41的在周围设置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与周面凹槽321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与周面凹槽321的长度不同。
在背壳4上与前壳3的肋部凹槽33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圆形的螺钉通孔42。对应于一根肋部凹槽331的螺钉通孔42的个数,在图2的例子中为7个或5个。但是,对应一根肋部凹槽331的螺钉通孔42的个数不限于此,也可以是7个或5个之外的个数。对应一根肋部凹槽331的螺钉通孔42的个数在相应的肋部凹槽331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同。
通过从螺钉通孔42的后侧将自攻螺钉5与肋部凹槽331拧合,从而使背壳4与前壳3相接合。由此,螺钉通孔42的直径的大小为可以供自攻螺钉5的轴部插通的大小。自攻螺钉5的材质为例如铝、铁、不锈钢等。自攻螺钉5的头部,可以是盘头、埋头平顶、桁架头等任意形状,不限于特定的形状。
另外,自攻螺钉5的轴部的外径大小设定为比肋部凹槽331的凹槽宽度稍大一些的值。或者,肋部凹槽331的凹槽宽度设定为比自攻螺钉5的外径稍窄的宽度。
图5是沿图3的切断线V-V切断所得到的前壳3的剖视图。图5表示从前侧所看到的前壳3的大致垂直剖面。图5的上方为上,图5的下方为下。
图6是沿图3的切断线VI-VI切断所得到的前壳3的剖视图。图6表示从上方所看到的前壳3的大致水平剖面。图6的上方为电视接收机1的后侧,图6的下方为电视接收机1的前侧。
在前面部31与周面部32会合而成的前壳3的前侧角部,且排列有LED35b的上下的前侧角部中,设置有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细长的中空的空洞300。空洞300的延伸方向与凹槽30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在用与空洞300的长边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切断前壳3的情况下,该空洞300的形状为具有与前壳3的外表面大致平行的面的近似多边形。例如,在图3的例子中,周面部32的外表面从后侧往前侧向上方突出,空洞300的上侧的内表面从后侧往前侧向上方倾斜。在图3的例子中,位于靠近LED基板35a的后侧且下侧的空洞300的角面向空洞300的内部突出。由此,在图3的例子中,空洞300的剖面形状为近似四边形的一角向内侧突出而成的近似六边形。位于靠近LED基板35a的后侧且下侧的空洞300部分的容积要比其他部分的空洞300的容积小。
另外,在用相对于长边方向垂直的面切断的情况下,空洞300的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任意形状。此外,空洞300的个数不限于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同一方向的空洞300。
根据电视接收机1,在用户接触机会较多的前壳3的前侧角部设置有空洞300。在前壳3由例如金属形成的情况下,空洞300充满热传导率小于金属的空气。由此,空洞300可以使从LED35b往前壳3的前侧角部所移动的热流量较少。由此,空洞300可以获得当用户接触前壳3的前侧角部时、使用户难以感觉到热度的效果。
此外,通过在前壳3上设置空洞300,能够节省空洞300容积大小的材料。
另外,也可以往空洞300内填充热传导率较小的隔热材料。热传导率较小的隔热材料有例如玻璃棉、岩棉、聚氨酯泡沫、酚醛泡沫、纤维素纤维、以及羊毛等。
上述前壳3或者背壳4的凹槽30在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保持连续。但是,凹槽30也可以设置成断断续续的一个间断一个间断。另外,凹槽30的方向不限于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例如,凹槽30的方向也可以是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图7是说明通过前壳3及背壳4来夹持的说明图。如图7所示,背壳4的凹部400的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与挤压部31b相对。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和挤压部31b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由此,在自攻螺钉5与肋部33拧合时,在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与挤压部31b之间,正反方向的力从前后作用于导光板24上(参照图7所示的空心箭头)。通过牢固的力从前后夹持并稳定地支承导光板24。此外,在底面部分4a与开口31a的边缘部分之间,正反方向的力从前后分别作用于液晶面板22及导光板24(参照如图7所示的箭头),与空心箭头所示的力一起能够牢固地固定液晶面板22及导光板24。
背壳4由于形成有凹部400,因此从背壳4的中央部分向前侧突出至与挤压部31b相对的地方。由此,至少从开口31a的边缘部分到挤压部31b为止,前壳3及背壳4的前后宽度较狭窄。由于该狭窄的部分能够夹持导光板24及液晶面板22,因此像如上所述的那样从前后方向在两个地方对导光板24及液晶面板22进行牢固地夹持,从而能够将导光板24及液晶面板22可靠的固定在规定位置。
接着,对电视接收机1的组装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使前壳3的前侧朝下,将前壳3放置在水平面上。在前壳3的上面,按顺序依次累积有液晶面板22、扩散片23、导光板24以及反射片25。
使背壳4的突出部41与前壳3的周面凹槽321相对,以此确定与前壳3相对的背壳4的位置。突出部41嵌合在周面凹槽321内,从而前壳3与背壳4相接合。自攻螺钉5插入背壳4的螺钉通孔42中,将自攻螺钉5的轴部拧合到肋部凹槽331。
根据电视接收机1,通过在前壳3的外表面设置凹槽30,能够增加前壳3与外侧空气接触的表面积。由此,提高了电视接收机1的散热效果,能够抑制前壳3及背壳4的温度的上升。
当电气设备的外壳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并上升的情况下,用户很难接触该外壳。但是,通过在前壳3的外表面设置宽度小于手指大小的凹槽30,用户与前壳3接触的接触面积变小。由此,与没有设置凹槽30的情况相比,电视接收机1能够使用户的体感温度较低。
另外,凹槽30也可以设置在背壳4上。背壳4的凹槽30的方向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相同。此外,背壳4的凹槽30的宽度与前壳3的凹槽30的宽度一样,要比手指的大小狭窄。
凹槽30也可以设置在前壳3或背壳4的内表面。此外,连同凹槽30一起,也可以在前壳3或背壳4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上施加具有小突起的压花加工。
LED35b的温度越高,封装、荧光体等恶化,其亮度会下降。此外,LED35b的温度越高,色度也发生变化。因此,当前壳3的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时,LED35b的亮度、色度以及寿命会产生偏差。
然而,根据电视接收机1,凹槽30设置为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并且,凹槽30的形状、宽度以及深度在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上大致保持一定。因此,在用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切断前壳3的情况下,前壳3的剖面的形状及面积与切断位置的不同无关,大致保持一定。
LED35b所产生的热量通过LED基板35a移动到前壳3,再从前壳3的外表面释放到空气中。由于各LED35b的发热量相同,并且相对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的前壳3的剖面的形状及面积相同,因此LED35b所产生热量的通道即前壳3的内部温度分布也相同,与所述切断位置的不同无关。由此,排列配置于LED基板35a上的各LED35b之间不会产生温度不均匀。因此,与LED35b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的凹槽30的结构能够减少各LED35b的亮度、色度以及寿命的偏差。
根据电视接收机1,位于用户接触机会较多的前壳3的前侧角部的凹槽30的深度、比前壳3的其他部分的凹槽30的深度要深。由此,在前壳3的前侧角部中,前壳3的接峰面的单位面积上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其他部分要大。这里的接峰面是指在前壳3的外表面中,连接除凹槽30外的突出的平坦部分而作出的面。与空气接触表面积较大的前壳3的前侧角部的散热效果较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温度。因此,即使用户接触到前壳3的前侧角部,用户也难以感觉到热度。
另外,与如图3所示的外表面相比,前壳3的前侧角部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成凹槽30的间隔更窄、且凹槽宽度更大,呈翅片状。或者,也可以设置为前壳3的前侧角部的外表面上的凹槽个数的密度要高于其他部分的凹槽个数的密度。由此,用户接触前侧角部时与前壳3的接触面积比接触前壳3的其他部分的接触面积要小,用户相对较难感觉到热度。
另外,例如按如下所述的方式制造前壳3。图8是说明前壳3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如图8A所示,准备细长的两根长杆体121、121以及比该长杆体121短的两根短杆体122、122。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通过挤出成形来制造。另外,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也可以通过拉拔成形、注塑成形或冲压成形等其他方法来制造。
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各自的两个端面形成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倾斜面。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两者的相对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均大致相同,倾斜方向彼此相反。例如,若一端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及倾斜方向为正30度,则另一端为负30度。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均大致相同。长杆体121、121配置成彼此相对,短杆体122、122配置成彼此相对并与长杆体121、121正交。此时,使得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各自的端面相对。
如图8B所示,将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各自的端面接合,从而制造出前壳3。另外,采用已知的接合方法来实现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接合。例如在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接合部分设置金属配件并使用螺钉固定。若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是金属制的,则也可以通过焊接来接合。在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中的至少一个是由树脂构件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高频熔接来接合。另外,前壳3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的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形来一体成形整个前壳3。
实施方式2
图9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的纵向剖面图,图10是简要表示前壳3的局部的立体图。
在背壳4上,凹部400的底面部分4a呈与导光板24大致平行的板状,与反射片25相对并靠近反射片25。底面部分4a的上下及左右的尺寸与开口31a大致相同。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与开口31a的边缘部分相对,且位于比弹性构件E更靠近内侧(开口31a侧)的位置。凹部400的侧面部分4b与底面部分4a相连,并以从底面部分4a向后方扩展的方式倾斜。底面部分4a及侧面部分4b所连接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遮光部22a相对。
在背壳4上,与其他地方相比,至少在底面部分4a与开口31a的边缘部分之间的前后宽度较狭窄,因此该狭窄的部分对导光板24及液晶面板22进行夹持。由此加强了夹持力,能够将导光板24及液晶面板22固定在规定位置。
经由弹性构件E在遮光部22a或遮光部22a的外侧对显示面板10进行夹持,因此即使液晶面板22因夹持发生了变形,该变形会停止于遮光部22a。由此,这种变形不会对比遮光部22a更靠内侧的位置处所显示的图像产生影响。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1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3
图11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如图11所示,背壳4的凹部400的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与弹性构件E相对。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和弹性构件E(开口31a的边缘部分)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由此,在自攻螺钉5与肋部33拧合时,在底面部分4a的周边部分与开口31a的边缘部分之间,正反方向的力从前后分别作用于液晶面板22及导光板24上(参照图11所示的箭头)。通过牢固的力从前后夹持并稳定地支承液晶面板22及导光板24。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1中,对与实施方式1或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4
图12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在图12中省略自攻螺钉5的图示。如图12所示,在前壳3的表面上未设置凹槽30。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空洞300,也可以使从LED35b到前壳3的前侧角部所移动的热流量较小。并且,利用空洞300,可以获得当用户接触前壳3的前侧角部时、使用户难以感觉到热度的效果。此外,通过在前壳3上设置空洞300,能够节省空洞300容积大小的材料。
实施方式5
图13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13所示,电视接收机1包括呈矩形框状的盖板50。该盖板50由树脂构件(例如聚苯乙烯或丙烯酸类树脂构件等)形成,并具有与前壳3的开口31a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开口51。此外,盖板50的外形尺寸比前壳3要大一圈。
如图14所示,盖板50覆盖整个前壳3的外表面,且覆盖构成前壳3的长杆体121和短杆体122的接合部分。此外,覆盖设置有光源35的前壳3的上部。盖板50与前壳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双面胶带60,利用该双面胶带60将两者接合在一起。传导到前壳3的热量进一步向盖板50传导,并向外部释放。
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1中,由于整个前壳3的外表面都被覆盖,因此用户无法与前壳3直接接触。传导到前壳3的热量进一步向盖板50传导,并向外部释放,但是通过盖板50可以使热量的传导得到缓和,因此用户不会感觉到因从光源35传导到前壳3的热量而产生的过度的热度,能够提高安全性。此外,长杆体121及短杆体122的接合部分被盖板50覆盖,能够防止从接合部分的漏光。此外,盖板50覆盖设置有光源35的前壳3的上部。即,盖板50覆盖前壳3的外表面上对应于设置有光源35的内表面的部分(光源35的正背面),由于覆盖了来自光源35的热传导最显著的地方,因此能够可靠的提高安全性。另外,也可以在前壳3的外表面上形成凹槽30。
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4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6
图15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15所示,盖板50的上部并排设置有横向较长的多个狭缝(贯通孔)52。如图16所示,盖板50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53。如图16所示,电视接收机1在前壳3的上部具有光源35,在将盖板50安装到前壳3时,狭缝52位于前壳3的上侧。此外,突出部53卡紧在前壳3的后端部。
在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1中,由于在盖板50上设置有狭缝52,因此在高温部分被覆盖从而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也能够可靠的释放从狭缝52传导到前壳3的热量,能够提高散热效率。通过将突出部53卡紧在前壳3的后端部将盖板50安装于前壳3上,也可以通过在盖板50和前壳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双面胶带来使两者接合在一起。此外,狭缝52的位置不限于上部,也可以在对应光源35的位置设置狭缝52。例如,在前壳3的左右侧部或下部设置光源35时,狭缝52也可以设置在盖板50的左右侧部或下部。另外,可以在前壳3的外表面形成凹槽30,但也可以不形成凹槽30。
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5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7
图17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17所示,盖板50的上部形成有缺口(未覆盖部)54。该缺口54连续形成在盖板50的前面部分及上面部分。如图18所示,电视接收机1在前壳3的上部具有光源35,在将盖板50安装到前壳3时,缺口54位于前壳3的上侧,前壳3的上部露出。
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1中,由于盖板50上设置有缺口54,因此能够可靠的释放从缺口54传导到前壳3的来自光源35的热量。另外,也可以设置使前壳3的整个上部露出的孔或缺口部分来代替缺口54。另外,可以在前壳3的外表面形成凹槽30,但也可以不形成凹槽30。通过将突出部53卡紧在前壳3的后端部将盖板50安装于前壳3上,也可以通过在盖板50和前壳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双面胶带来使两者接合在一起。
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6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8
图19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9所示,盖板50的左右侧部形成有缺口(未覆盖部)55、55。在盖板50安装于前壳3的情况下,缺口55、55位于前壳3的左右。电视接收机1在前壳3的上部具有光源35,盖板50覆盖设置有光源35的前壳3的上部,但是不覆盖未设置光源35的前壳3的左右侧部。
在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1中,高温部分(设置有光源35的前壳3的上部)被盖板50覆盖,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此外,前壳3的左右侧部通过缺口55、55露出,传导到所述左右侧部的光源35的热量可靠的得以释放,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安全性和散热效率的提高。另外,缺口55的位置不限于左右侧部。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前壳3的下部。另外,也可以设置使前壳3的整个左右侧部或下部露出的孔或缺口部分来代替缺口55。另外,可以在前壳3的外表面形成凹槽30,但也可以不形成凹槽30。通过将突出部53卡紧在前壳3的后端部将盖板50安装于前壳3上,也可以通过在盖板50和前壳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双面胶带来使两者接合在一起。
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7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9
图20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如图20所示,在前壳3的前面部31及周面部32上,沿着空洞300设置有多个剖面为L状的凹槽30。由于凹槽30的剖面设为L状,相比半圆状,能够使得凹槽30的内侧面积更大。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前壳3的表面积,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8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0
图21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如图21所示,在前壳3的前面部31及周面部32上,沿着空洞300设置有多个剖面为矩形的凹槽30。由于凹槽30的剖面设为矩形,因此凹槽30的周围呈翅片状。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前壳3的表面积,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另外,剖面为矩形的凹槽30的加工比较容易,能够高效的制造前壳3。
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9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1
图22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局部的纵向剖视图。如图22所示,在前面部31与周面部32会合而成的前壳3的前侧角部设置有空洞300。与前壳3的其他部分相比,前壳3的前侧角部呈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曲面状。换言之,所述前侧角部呈向斜上前方膨出的曲面。因此,所述前侧角部的表面积比不突出时要大,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由于表面积的增大,分散了热量,表面温度较低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另外,与不突出的情况相比,空洞300的空间体积较大,能够进一步抑制热量的传导。
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2
图23是简要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右侧部分的主视图,图24是将图23所示的XXIV-XXIV线作为切断线所得到的前壳3的简要剖视图。分别在前壳3的左右部分的内部,在其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空洞301。该空洞301的剖面为矩形。另外,空洞301的剖面形状不限于矩形,根据规格,也可以是圆形、L形等其他形状。在前壳3的左右部分,其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有跟外部连通的两个连通孔302、302。连通孔302、302位于左右侧面,并与空洞301连通。因此,被光源35等加热后的空洞301内的空气向上方移动,从上侧的连通孔302排出。此外,由于空气的排出,空洞301的内部处于负压,于是外部的空气从下侧的连通孔302供应到空洞301。上侧的连通孔302就起到排气孔的作用,而下侧的连通孔302起到吸气孔的作用。由此,空洞301内的空气流通得以顺畅地进行,能够实现快速的冷却。
另外,图23及24只表示电视接收机的右侧部分,但左侧部分也与右侧部分一样,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空洞301以及与空洞301连通的连通孔302。此外,前壳3与其他实施方式一样,在其上下部分具有空洞300,还具有凹槽30(省略图示)。另外,在前壳3是一体成形的情况下,空洞300及空洞301也可以一体成形。
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结构中,对与实施方式1到1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上述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示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事项以及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认定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实施进行了种种变更后的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 电视接收机
2 显示部
21 显示面
3 前壳
30 凹槽
31 前面部
32 周面部
35 光源
35b LED
300 空洞
4 背壳
T 接收部
50 盖板
52 狭缝(贯通孔)
53 突出部
54、55 缺口(未覆盖部)

Claims (2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部,该显示部的前侧具有显示面;
前壳,该前壳包围所述显示部的周边部;以及
背壳,该背壳覆盖所述显示部的后侧,
在所述前壳上设置有阻碍热量移动的空洞,
在与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光源,
所述前壳包括:
前面部,该前面部包围所述显示面的周围;以及
周面部,该周面部沿该前面部的外边缘设置在后侧周围,并包围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
在所述周面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凹槽,
所述凹槽的宽度设定为当手指接触所述前壳的外表面时,手指无法接触到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这种程度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设置在所述前面部与周面部会合而成的角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比其他部分,所述前壳上设置有所述空洞的部分较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壳上的所述空洞处设置有跟外部连通的连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壳上设置有多个所述连通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设置在所述前面部及周面部会合而成的角部,
所述前壳在包含所述角部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
在与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在与该外周面的法线及所述显示面的法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所述光源,
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所述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是安装在铝制基板上的发光二极管,
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前壳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在包含所述角部的外表面上具有凹槽,
位于所述角部的外表面上的所述凹槽的深度,比位于所述前壳的其他部分的所述凹槽的深度要深。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剖面形状、宽度或深度在所述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上保持大致一定。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贯通设置为与所述光源的排列配置方向大致平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通过挤出成形而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是金属制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是铝制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配置在所述显示部的后侧,并将入射光向所述显示部射出的导光板,
所述显示部及导光板被所述前壳及后壳从前后方向夹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将所述导光板向后侧挤压的挤压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壳是铝制的。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覆盖所述前壳的至少一部分的盖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由多个杆状构件接合而构成,
所述盖板覆盖所述杆状构件的接合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显示部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前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光源,
所述盖板覆盖所述前壳的外表面上与设置有所述光源的所述内表面对应的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板的覆盖所述外表面的部分设置有贯通孔。
21.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具有未覆盖部。
22.一种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21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以及
接收部,该接收部接收电视广播,
所述显示装置对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电视广播的图像进行显示。
CN201280028000.1A 2011-06-07 2012-04-02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975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7541 2011-06-07
JP2011127541 2011-06-07
JP2011282135 2011-12-22
JP2011-282135 2011-12-22
JP2012074735A JP5161381B1 (ja) 2011-06-07 2012-03-28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2012-074735 2012-03-28
PCT/JP2012/058802 WO2012169266A1 (ja) 2011-06-07 2012-04-02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532A CN103597532A (zh) 2014-02-19
CN103597532B true CN103597532B (zh) 2015-09-02

Family

ID=4729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800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97532B (zh) 2011-06-07 2012-04-02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91418B2 (zh)
JP (1) JP5161381B1 (zh)
CN (1) CN103597532B (zh)
WO (1) WO2012169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9988A1 (ja) * 2013-06-13 2014-12-18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JP2015028557A (ja) * 2013-07-30 2015-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307893B2 (ja) * 2014-01-22 2018-04-11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GB2545199A (en) * 2015-12-08 2017-06-14 Esc Digital Media Ltd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US10775552B2 (en) 2016-02-09 2020-09-15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JP6678537B2 (ja) * 2016-08-12 2020-04-08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表示装置保護構造および表示装置保護方法
JP2018072505A (ja) * 2016-10-27 2018-05-10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6843386B (zh) * 2017-01-09 2018-09-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与电子装置
US11428970B2 (en) * 2020-05-29 2022-08-30 Dell Products L.P.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uni-body integrated hous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32202A2 (en) * 1999-02-24 2000-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582105A (zh) * 2003-08-04 2005-02-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方法
CN101842826A (zh) * 2007-10-29 2010-09-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1627B2 (ja) * 1999-02-24 2004-10-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1075094A (ja) 1999-09-07 2001-03-23 Advanced Display Inc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88677B1 (ko) * 2001-12-25 2007-03-02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명 유닛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5134591A (ja) 2003-10-30 2005-05-26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
JP2005345934A (ja) * 2004-06-07 2005-12-15 Towa Meccs Corp 画像表示装置の枠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4191104B2 (ja) 2004-07-02 2008-12-03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電子機器の筐体構造
JP2006058587A (ja) 2004-08-20 2006-03-02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
JP2006106272A (ja) 2004-10-04 2006-04-2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4653560B2 (ja) 2005-05-30 2011-03-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804835B2 (ja) * 2005-08-31 2011-11-02 積水樹脂株式会社 発光式情報表示装置
US20080122993A1 (en) * 2006-11-29 2008-05-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Television image receiver
JP2008136040A (ja) 2006-11-29 2008-06-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CN101583824B (zh) * 2007-01-24 2012-03-21 夏普株式会社 背光结构
US8089582B2 (en) * 2007-05-31 2012-01-03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groove having an end portion that stops short of the non-adjacent opposite side surfaces and extends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non-adjacent side surfaces
JP2008304630A (ja) * 2007-06-06 2008-12-18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169470B2 (ja) * 2007-07-10 2013-03-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90015748A1 (en) 2007-07-10 2009-01-15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385474B1 (ko) * 2007-10-26 2014-04-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장치
JP4837016B2 (ja) * 2007-10-29 2011-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9164455A (ja) 2008-01-09 2009-07-23 Fujifilm Corp 電子機器用筐体
US8823916B2 (en) * 2008-03-03 2014-09-02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image assembly with a heat exchanger having internal fans
JP2009210772A (ja) * 2008-03-04 2009-09-17 Sekisui Jushi Co Ltd 情報標示装置
JP5153394B2 (ja) 2008-03-17 2013-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薄型表示装置
EP2312384B1 (en) * 2008-07-09 2014-09-10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633147B2 (ja) 2008-07-22 2011-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JP4726937B2 (ja) * 2008-09-18 2011-07-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676769B (zh) 2008-09-18 2011-12-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晶显示装置
JP5371388B2 (ja) 2008-11-19 2013-12-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該液晶表示装置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US20100171889A1 (en) * 2009-01-06 2010-07-08 Joseph Pantel Weather-resistant display
KR20110045515A (ko) 2009-10-27 2011-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5028501B2 (ja) * 2010-01-20 2012-09-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US10585310B2 (en) * 2010-10-28 2020-03-10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at least one groove corresponding to at least one protrusion of a frame
JP2012137672A (ja) 2010-12-27 2012-07-19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32202A2 (en) * 1999-02-24 2000-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582105A (zh) * 2003-08-04 2005-02-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方法
CN101842826A (zh) * 2007-10-29 2010-09-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91418B2 (en) 2015-07-28
JP5161381B1 (ja) 2013-03-13
WO2012169266A1 (ja) 2012-12-13
US20140125877A1 (en) 2014-05-08
JP2013148854A (ja) 2013-08-01
CN103597532A (zh) 201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7532B (zh)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JP3384483B2 (ja)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CN10167676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9086515B2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and display device
JP5332849B2 (ja) 面発光装置および保持枠
WO2004076917A1 (ja) 面光源装置
JPWO2006051809A1 (ja) 導光板、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027191A (en) Plane typ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201604625A (zh) 背光裝置
JP2012208238A (ja)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139464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ght guide used therefor
JP2010281850A (ja) 反射拡散装置とそ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565772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5016048A1 (ja)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190671U (ja) 平面光源装置
EP3056930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314186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2007294191A (ja) 導光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
CN217060697U (zh)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104369A (zh) 显示装置
JP2006049192A (ja) 面光源装置
CN210488198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JP2009245732A (ja) 導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
CN218938729U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的背光组件
CN215494864U (zh) 可发光的储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Termination date: 201704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