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6492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6492A
CN103576492A CN201310324995.2A CN201310324995A CN103576492A CN 103576492 A CN103576492 A CN 103576492A CN 201310324995 A CN201310324995 A CN 201310324995A CN 103576492 A CN103576492 A CN 103576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heet material
image
contraction
convey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249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6492B (zh
Inventor
小桥亮
上田智
名仓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6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6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6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64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当记录媒介的伸缩率超过容许范围时,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印刷,并继续印刷记录媒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有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加热记录媒介的加热机构、测量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根据图像形成机构对记录媒介的一个面进行的图像形成前后的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来计算记录媒介的伸缩率的伸缩率计算机构、根据伸缩率来对图像形成机构形成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的校正机构,和当伸缩率在容许范围的上限值以上时,在将记录媒介通过加热机构加热后,由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来测量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并由伸缩率计算机构再次计算记录媒介的伸缩率的控制机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商业印刷产业界中,小批量、多品种、可变数据印刷等从以往的胶版印刷机向采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等的按需印刷(POD:print ondemand)的过渡正在进行。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对应于这样的需求,就需要有相当于胶版印刷机的正反面对版精度或图像的均匀性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发生正反面对版偏差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纵向横向的配准误差、记录媒介和印刷图像的倾斜误差以及调色剂图像转印时的图像长度伸缩。进一步地,在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会因为被定影装置加热后的记录媒介的伸缩引起的图像倍率误差而发生正反面对版偏差。
于是,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了一种电子照片方式的彩色印刷装置,其包括在两面印刷时改变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图像倍率的手段,和对记录纸的尺寸进行检测的手段,和根据记录纸的伸缩率来计算图像倍率校正值的手段,并对应于计算出的图像倍率校正值来形成第二面的图像。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是将实测的图像倍率校正值和估计的图像倍率校正值进行比较,并在其差为规定值以上时将根据估计的图像倍率校正值印刷的记录纸排出到清除盘等里,有时会出现印刷中断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9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记录媒介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以外时,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印刷,并能够继续对记录媒介进行印刷。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机构,其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
加热机构,其对所述记录媒介加热;
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其测量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
伸缩率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对所述记录媒介的一个面进行的图像形成前后的所述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来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伸缩率;
校正机构,其根据所述伸缩率来对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形成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控制机构,当所述伸缩率在容许范围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在将所述记录媒介通过所述加热机构加热后,由所述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来测量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并由所述伸缩率计算机构再次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伸缩率。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记录媒介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以外时,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来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印刷,并能够继续对记录媒介进行印刷。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例示图。
图2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搬送装置的构成的断面概要图。
图3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搬送装置的构成的上面概要图。
图4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模块图。
图5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开始触发传感器、停止触发传感器以及回转式编码器的输出例示图。
图6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图7所示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同一构成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且有时会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图1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概要构成例示图。
图像形成装置101是通过具有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中间转印带15以及二次转印装置77的图像形成机构,在例如用纸、OHP等作为记录媒介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的。
中间转印带15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中央附近处,并被挂绕在多个的辊上后形成可以在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上回转的构成。中间转印带15从动于回转驱动的辊61来回转。
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具有沿着中间转印带15的搬送方向配置的多个的显影装置53。在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的上部设置有曝光装置55。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的各显影装置53具有载置各色的调色剂像后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71。
另外,在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71向中间转印带15转印的一次转印位置处,设置了将中间转印带15夹在其中与各感光体鼓71相向而对的一次转印辊81。
二次转印装置77被设置在夹着中间转印带15与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的相反侧(中间转印带15的搬送方向下游侧)里。二次转印装置77通过将二次转印辊14抵押到作为二次转印对向辊的辊62上后来施加转印电场,将中间转印带15上的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二次转印装置77对应于片材S的种类等来变化作为转印条件的参数的二次转印辊14的转印电流。二次转印装置77的二次转印辊14对于相向而对的辊62被设置为可以接触分离,并仅在对片材S转印调色剂像时来借由片材S被推压到辊62上。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1还设有片材搬送装置100,并且能够求得通过后述的构成及方法搬送来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
定影装置50是对片材S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的一例,作为热源设有卤素灯57,并使得加压辊52抵押到作为环状带的定影带56上。定影装置50对应于片材S来变化作为定影条件的参数的定影带56及加压辊52的温度、定影带56和加压辊52之间的夹持宽度、加压辊52的速度等。从二次转印装置77到定影装置50,是由搬送带41来搬送图像转印后的片材S的。
图像形成装置101在图像数据送来后接到成像开始的信号时,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回转驱动辊61后来使得其他多个的辊进行从动回转,并使得中间转印带15回转。同时,各个显影装置53在各感光体鼓71上分别形成单色图像。然后,在显影装置53处形成的单色图像被依次重叠地转印到回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5上后形成了合成彩色图像。
另外,在供纸台76的供纸辊72的一个被选择回转后,片材S从供纸卡盒73的一个被分出,通过搬送辊74等的搬送后,碰触到对位辊75后停止。对位辊75对片材S的搬送姿势进行矫正,并对应于中间转印带15上的合成彩色图像到达二次转印装置77的时机来回转后搬送片材S。在被搬送到二次转印装置77里的片材S的正面上,转印有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合成彩色图像。
图像转印后的片材S通过搬送带41搬送后被送入到定影装置50中,并在受热和受压后使得转印图像熔融并定影。片材S在正面侧定影有图像后,如果是两面印刷的话,就通过分歧爪91及翻转辊92被搬送到片材翻转路径93及两面搬送路径94里后,在反面侧形成合成彩色图像。
另外,在使得片材S翻转时,是通过分歧爪91将片材S引导到片材翻转路径93里后,来使得片材S从正面翻转到反面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翻转辊92的下方且至清除盘40的路径中,作为翻转机构设置了分歧爪及翻转辊。另外,还具有不从片材翻转路径93来对片材S进行正反面的翻转,而是可以直接搬送到两面搬送路径94中的路径。还有,也可以是分别通过其他翻转机构和前述的翻转机构来使得片材S为同一面地搬送,所述其他翻转机构是将经过定影装置50的片材S直接搬送到排纸辊95后,将片材后端朝向片材翻转路径93反转。
在单面印刷及没有片材翻转的时候,就通过分歧爪91将片材S搬送到排纸辊95。
对片材S的印刷结束后,就通过排纸辊95将片材S向卷曲消除(decurler)单元96搬送,并在卷曲消除单元96中对应于片材S来变化卷曲消除量。卷曲消除量是通过改变卷曲消除辊97的压力来调整,并通过卷曲消除辊97来将片材S排出到机外。清除盘40被配置在翻转排纸单元的下方。
还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虽然是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上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将形成在多个的感光体鼓71上的单色调色剂像直接重叠地转印到片材S上的构成。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黑白图像形成装置。
<片材搬送装置的构成>
图2及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片材搬送装置100的概要构成例示图。
片材搬送装置100在将片材S搬送到二次转印装置77里的同时,还测量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片材搬送装置100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片材S的搬送路径中,是被设置在作为将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的图像形成机构的二次转印装置77的就近上游处的。
片材搬送装置100包括有接受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等)的驱动力后回转驱动的驱动辊12,和将片材S夹在与驱动辊12之间后作从动回转的从动辊11。
还有,如图3所示地,从动辊11在垂直于片材S搬送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r要小于片材搬送装置100所对应的片材S的最小宽度Ws。因此,由于从动辊11在片材S搬送时不会接触到驱动辊12,所以就仅通过与片材S之间产生的摩擦来作从动回转。由此,在片材S搬送时,从动辊11就不会受到驱动辊12的影响,通过后述的方法就能够更正确地进行片材S的搬送距离的测量。
在片材搬送装置100的从动辊11的回转轴上,如图2及图3所示地设置有回转式编码器18。作为搬送量测量机构,未图示的脉冲计数机构是通过检测形成在回转的编码器盘18a上的狭缝来计数编码器传感器18b所发生的脉冲信号后,对作为片材S的搬送量的从动辊11的回转量进行测量。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从动辊11的回转轴上设置了回转式编码器18,但也可以设置在驱动辊12的回转轴上。还有,由于安装回转式编码器18的辊的直径越是小口径,随着片材搬送的回转数增加后计数的脉冲量越多,就越是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片材S的搬送距离。
另外,为了确保轴偏摆精度,以金属制的辊来构成安装回转式编码器18的从动辊11或驱动辊12为好。通过抑制回转轴的偏摆,就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后述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的测量。
在从动辊11及驱动辊12的片材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附近,设置有传感器3、4。传感器3、4对搬送来的片材S的端部的通过进行检测。传感器3、4例如可以采用对片材端部的检测精度较高的透过型或反射型的光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反射型光传感器。
在从动辊11及驱动辊12的片材S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传感器3是作为检测片材S的先端部通过的下游侧检测机构的开始触发传感器3。另外,在从动辊11及驱动辊12的片材S搬送方向上游侧的传感器4是作为检测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的上游侧检测机构的停止触发传感器4。
开始触发传感器3及停止触发传感器4如图3所示地,垂直于片材S的搬送方向的宽度方向位置被设置为大致相同。通过这样的设置,就将片材S的搬送姿势(相对于搬送方向的倾斜)的影响最小化,并能够更正确地进行片材S的搬送距离的测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两个传感器3、4配置在垂直于片材S搬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处,但是,只要是在片材S通过的范围内,也可以从中央位置向宽度方向的任何一方偏靠后来配置。
图2及图3所示距离A是片材S的搬送路径中开始触发传感器3和从动辊11及驱动辊12之间的距离,距离B是停止触发传感器4和从动辊11及驱动辊12之间的距离。距离A、B因为后述的脉冲计数范围变大,在可能的范围内以尽量小为好。
驱动辊12在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上回转,从动辊11在没有搬送片材S时(空转时)从动回转于驱动辊12,在搬送片材S时,就从动回转于片材S。当从动辊11回转时,就从设置在回转轴上的回转式编码器18发生了脉冲。
与回转式编码器18连接的未图示的脉冲计数机构在片材S沿箭头方向被搬送,并且开始触发传感器3检测到先端部通过时,就开始回转式编码器18的脉冲计数,并在停止触发传感器4检测到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时,来结束脉冲计数。
片材搬送装置100具有以上所述的构成,并在搬送片材S的同时,能够通过后述的方法来求得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图像形成装置101根据由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求得的片材S的伸缩率,通过对形成在片材S的反面上的图像进行倍率校正,就能够输出正反面对版精度高的图像。
还有,片材搬送装置100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是在靠近二次转印装置77的上游处,在可能的范围内,以接近二次转印装置77来设置为好。在第一面的图像印刷时通过定影装置50的片材S虽然因被加热及加压而收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恢复方向里变形。因此,根据刚好在转印调色剂像之前的片材S的长度测量结果来对印刷在片材S上的图像进行倍率校正,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正反面对版精度。
<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构成>
图4所示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的功能构成的模块图。
如图4所示地,图像形成装置101包括有开始触发传感器3、停止触发传感器4、回转式编码器18、控制机构20、定影装置50、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二次转印装置77。
控制机构20是包括有CPU来构成的,并具有脉冲计数机构21、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伸缩率计算机构23、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控制机构20是通过从ROM等的存储设备来读取程序或数据后进行处理,来对定影装置50、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二次转印装置77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运算装置。
脉冲计数机构21通过设置在从动辊11上的回转式编码器18的编码器盘18a的回转来计数编码器传感器18b所发生的脉冲信号,并作为片材S的搬送量来测量从动辊11的回转量。
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根据开始触发传感器3及停止触发传感器4对片材S的检测结果,和脉冲计数机构21测量到的从动辊11的回转量,来计算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
伸缩率计算机构23根据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计算结果,来计算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后的伸缩率。
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根据伸缩率计算机构23计算出的片材S的伸缩率,来对片材S上印刷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
<片材搬送距离计算方法>
接着,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图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开始触发传感器3、停止触发传感器4以及回转式编码器18的输出例。
如上所述,当从动辊11回转时,设置在从动辊11的回转轴上的回转式编码器18就会输出脉冲信号。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是在片材S搬送开始后的时间t1时,由停止触发传感器4检测到片材S的先端部通过,并在时间t2时,由开始触发传感器3来检测到片材S的先端部通过。
接着,在时间t3时,由停止触发传感器4检测到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并在时间t4时,由开始触发传感器3来检测到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
这时,在从时间t2时由开始触发传感器3检测到片材S的先端部的通过,到时间t3时由停止触发传感器4检测到片材S的后端部的通过为止的脉冲计数时间中,由脉冲计数机构21进行回转式编码器18的脉冲计数。
以r为设置有回转式编码器18的从动辊11的半径,以N为从动辊11的一周的编码器脉冲数,以n为脉冲计数时间内所计数的脉冲数。这时,从时间t2到时间t3之间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L可以由下式(1)来求取。
L=(n/N)×2πr···(1)
n:脉冲数的计数
N:从动辊11的一周的编码器脉冲数[/r]
r:从动辊11的半径[mm]
一般来说,片材搬送速度是根据搬送片材S的辊(尤其是驱动辊12)的外形精度、芯部偏摆精度等的机械精度、马达等的回转精度、齿轮、带等的动力传动机构的精度而变动的。另外,因为根据驱动辊12和片材S之间的滑移现象、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搬送机构的片材搬送力或片材搬送速度的不同而导致的松弛现象等也会变动,所以,回转式编码器18的脉冲周期或脉冲宽度是经常变动的,但是,脉冲数是不会变化的。
因此,设置在片材搬送装置100中的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根据式子(1),就能够高精度地计算作为片材搬送机构的从动辊11及驱动辊12对片材S的搬送距离L,而与片材搬送速度无关。
这里,伸缩率计算机构23根据下式(2),能够从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求得的片材搬送距离的相对比来计算伸缩率。
R=[(n2/N)×2πr]/[(n1/N)×2πr]···(2)
n1:热定影前的片材S搬送时的脉冲数计数
n2:热定影后的片材S搬送时的脉冲数计数
这里,通过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试算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N=2800[/r]、r=9[mm],当A3尺寸的片材被纵向搬送来时的脉冲数的计数为n1=18816时,片材S的搬送距离L1是,L1=(18816/2800)×2π×9=380.00mm。
另外,该片材S在热定影后再次计数的脉冲数为,n2=18759时,片材S的搬送距离L2就是,
L2=(18759/2800)×2π×9=378.86mm,
片材S的搬送距离的正反差为,
ΔL=380.00-378.86=1.14mm,
从片材S的正反的搬送距离的计算结果,伸缩率计算机构23就能够求得片材S的伸缩率R(片材S的正反长度的相对比)为,
R=378.86/380.00=99.70%。
因此,这时候,由于片材S的搬送方向的长度因为热定影而收缩了大约1mm,在使得片材S正反面的图像长度为相同时,就会发生大约1mm的正反面对版偏差。这里,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根据伸缩率R,通过对印刷在片材S的反面上的图像长度进行校正,就可以提高正反面对版精度。
还有,在上述例子中,伸缩率计算机构23虽然是根据由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计算的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后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L1、L2来求得伸缩率R的,但也可以通过例如热定影前后的片材S的搬送时计数的脉冲数n1、n2的比来求得伸缩率R。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当正面印刷前的片材S的搬送时计数的脉冲数为n1=18816,正面印刷后的片材S的搬送时计数的脉冲数为n2=18759时,伸缩率计算机构23可以如下所示地来求得伸缩率R。
R=n2/n1=18759/18816=99.70%
还有,在通过式子(1)求得的片材搬送距离L里加上图2所示的开始触发传感器3和停止触发传感器4之间的距离a后,就得到了片材S的搬送方向的长度L。
L=(n/N)×2πr+a···(3)
a:开始触发传感器3和停止触发传感器4之间的距离
如此,片材搬送装置100的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通过在由上式(1)求得的片材搬送机构所搬送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L里加上传感器之间的距离a的式子(3),就能够求得片材S的搬送方向的长度。
另外,伸缩率计算机构23从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求得的正面印刷前后的片材S的搬送方向的长度L的相对比,可以通过下式(4)来求得伸缩率R。
R=[(n2/N)×2πr+a]/[(n1/N)×2πr+a](4)
如此,在片材搬送装置100中,根据由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高精度地求得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伸缩率计算机构23就可以计算出伸缩率R。
接下来,根据由伸缩率计算机构23测量的片材S的伸缩率R来说明图像倍率校正的处理步骤。
图像形成装置101的曝光装置55包括了通过存储器等构成的对图像数据进行缓冲的数据缓冲部、生成用于图像形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生成部、从片材尺寸情报来进行片材搬送方向的图像倍率校正的图像倍率校正部、生成写入时钟的时钟生成部、将光照射到感光体鼓71上后形成图像的发光设备。
所述数据缓冲部是以传送时钟来缓冲从例如控制器等的主机装置送来的输入图像数据。
所述图像数据生成部根据时钟生成部来的写入时钟和图像倍率校正部来的像素插入除去情报来生成图像数据的。然后,由图像数据生成部输出的驱动数据将写入时钟的一个周期的长度作为图像形成的一个像素后,来对发光设备进行开/关控制。
所述图像倍率校正部根据伸缩率计算机构23计算出的伸缩率,来生成用于图像倍率切换的图像倍率切换信号。
所述时钟生成机构为了可以改变时钟周期而进一步地实施作为公知技术的脉冲宽度调制的图像校正,是以数倍于写入时钟的高频来动作,并基本上以对应于装置速度的频率来生成写入时钟。
所述发光设备由半导体激光、半导体激光阵列、面发光激光等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来构成,并依照驱动数据来将光照射到感光体鼓71上后形成静电潜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如上所述地,是根据伸缩率计算机构23求得的正面印刷前后的片材S的伸缩率R,采用由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进行倍率校正后的数据,在片材S的反面上印刷图像的。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1就能够输出正反面对版精度高的图像。
<图像印刷时的处理>
接着,根据图6所示的流程图来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图像印刷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对片材S进行两面印刷时,首先是在步骤1中,对正面印刷前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进行测量。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是在片材S被供纸后通过片材搬送装置100时,由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来进行的。
接着,在步骤2中,对片材S的正面进行印刷。对片材S的印刷是通过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来形成调色剂像,并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二次转印装置77来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后,通过定影装置50对片材S加热及加压后来进行的。
接着,在步骤3中,片材S在正面印刷后通过片材翻转路径93及两面搬送路径94来被翻转搬送并经过片材搬送装置100时,再次由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来进行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
在步骤4中,根据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计算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伸缩率计算机构23对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后的伸缩率R1进行计算。
接着,在步骤5中,伸缩率计算机构23对所计算的伸缩率R1是否在容许范围AL内进行判断。当算出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AL内时,就在步骤6中根据算出的伸缩率R1由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来对在片材S的反面印刷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并在步骤7中,通过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等来进行反面印刷后结束处理。
这里,伸缩率R1的容许范围AL可以事先设定为例如是99.5%≤AL≤100.5%等。还有,也可以将能够设定伸缩率R1的容许范围AL的输入机构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1内,并在每次进行印刷时对容许范围AL进行设定。
在步骤5中,当伸缩率计算机构23计算的伸缩率R1在容许范围外时,就在步骤8中,对算出的伸缩率R1是否是容许范围AL的上限值进行判断。
这里,当算出的伸缩率R1在容许范围AL的上限值以上,并且片材S与正面印刷前相比是超过容许范围AL来伸张时,就在步骤9中通过定影装置50来对片材S进行再加热。这时,就停止表面形成有转印到片材S的反面上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回转,并使得二次转印辊14离开相向而对的辊62。在该状态下通过片材搬送装置100及搬送带41来将片材S向定影装置50搬送。作为加热机构的定影装置50通过对片材S的再次加热及加压,来使得伸张了的片材S收缩。这里,定影装置50也可以设定为降低加压辊52对片材S的加压力,而仅对片材S加热。另外,为了对片材S加热使其收缩,也可以设置定影装置50之外的其他加热机构。
在步骤9中被再加热后的片材S在步骤10中再次通过片材翻转路径93及两面搬送路径94(只是不进行片材S的正反的翻转)被搬送到片材搬送装置100,并进行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
另外,在步骤8中,如果伸缩率R1不是容许范围AL的上限值以上,而是容许范围AL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在步骤15中将该片材S排出到清除盘40里,并对接下来的新的片材S′进行供纸搬送。在步骤16中,通过片材搬送装置100来测量新搬送来的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并在步骤17中以与印刷到之前排出到清除盘40里的片材S上的正面印刷数据相同的数据,来对片材S′进行正面印刷。接着,在步骤18中,通过片材搬送装置100来进行片材搬送装置100中正面印刷后反面印刷前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
在步骤8中,当步骤4算出的伸缩率R1在容许范围AL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去步骤9及步骤10,而在容许范围AL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在进行步骤15至步骤18的处理后,在步骤11处由伸缩率计算机构23来计算伸缩率R2。
接着,在步骤12中,对于步骤11算出的伸缩率R2是否在容许范围AL内进行判断。当伸缩率R2在容许范围AL内时,就在步骤6中根据算出的伸缩率R2由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进行反面印刷图像数据的校正,并在步骤7处对反面进行印刷后结束处理。
在步骤12中,当步骤11算出的伸缩率R2在容许范围AL以外时,就在步骤13处停止印刷,并在步骤14中将片材S或片材S′排出到清除盘40里后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地,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即使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后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以上,通过对片材S再加热来使得伸缩率重新进入容许范围内,就不会浪费该片材S而可以继续进行印刷。另外,再加热后,伸缩率再次处于容许范围外,或者是在容许范围的下限值以下时,通过排出该片材S并对新的片材S供纸搬送后进行印刷,就能够继续进行印刷。更进一步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通过根据片材S的伸缩率来校正印刷到反面上的图像倍率,就能够进行正反面对版精度高的印刷。
还有,当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外的片材S再加热后,伸缩率变为容许范围内的情况连续有规定的次数时,也可以将第二次的定影条件加入到第一次的通常加热定影的条件里后来进行条件变更。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附图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还有,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省略其说明。
图7所示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的图像印刷处理的流程图的例示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在片材S上进行两面印刷时,首先是在步骤21中,对正面印刷前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进行测量后,在步骤22中对片材S的正面进行印刷。
接着,在步骤23中,片材S通过片材翻转路径93及两面搬送路径94来被翻转搬送并经过片材搬送装置100时,再次由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来进行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
在步骤24中,根据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计算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伸缩率计算机构23对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后的伸缩率进行计算。
接着,在步骤25中,伸缩率计算机构23对所计算的伸缩率是否在容许范围内进行判断。当算出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内时,就在步骤26中根据算出的伸缩率由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来对印刷在片材S的反面上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并在步骤27中,通过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54等来进行反面印刷后结束处理。
在步骤25中,当伸缩率计算机构23算出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外时,就在步骤28处将片材S排出到清除盘40里。接着,在步骤29中,将搬送速度降低后开始接下来的片材S的搬送。通过降低搬送速度,就可以提高片材搬送装置100的开始触发传感器3和停止触发传感器4对片材S端部的检测精度,并能够通过搬送距离计算机构22来高精度地求得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
在步骤30中,通过片材搬送装置100来测量新搬送来的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并在步骤31中进行片材S的正面印刷。接着,在步骤32中,以降低了搬送速度的状态来通过片材搬送装置100进行片材搬送装置100中的正面印刷后反面印刷前的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之后,在步骤33中,由伸缩率计算机构23计算新搬送来的片材S的伸缩率。
接着,在步骤34中,对于步骤33算出的伸缩率是否在容许范围内进行判断。当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内时,就在步骤26中根据算出的伸缩率由图像数据校正机构24进行反面印刷图像数据的校正,并在步骤27处对反面进行印刷后结束处理。
在步骤34中,当步骤33算出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外时,就在步骤35处停止印刷,并在步骤36中将片材S排出到清除盘40里后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地,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当片材S的正面印刷前后的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外时,就降低搬送速度后来进行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的测量。通过降低片材S的搬送速度就能够高精度地测量片材S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另外,通过根据片材S的伸缩率来校正印刷到反面上的图像倍率,就能够继续进行正反面对版精度高的印刷。
还有,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组合后来进行。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伸缩率在下限值以下时,就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设定为进行使得搬送速度降低的处理。具体来说就是,在如图6所示的处理中,也可以设置为以执行图7所示处理的步骤28及步骤29来代替步骤15。
以上虽然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及改良。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2年07月30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2-168505,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机构,其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
加热机构,其对所述记录媒介加热;
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其测量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
伸缩率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对所述记录媒介的一个面进行的图像形成前后的所述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来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伸缩率;
校正机构,其根据所述伸缩率来对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形成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控制机构,当所述伸缩率在容许范围的上限值以上时,就在将所述记录媒介通过所述加热机构加热后,由所述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来测量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并由所述伸缩率计算机构再次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伸缩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伸缩率在容许范围的下限值以下时,所述控制机构就控制为排出所述记录媒介,并使得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开始对后续的记录媒介的图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
记录媒介搬送机构,其搬送所述记录媒介;
搬送量测量机构,其测量通过所述记录媒介搬送机构的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量;
下游侧检测机构,其在所述记录媒介搬送机构的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对所述记录媒介进行检测;
上游侧检测机构,其在所述记录媒介搬送机构的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对所述记录媒介进行检测;
搬送距离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搬送量测量机构、所述下游侧检测机构及所述上游侧检测机构来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搬送距离计算机构是根据从所述下游侧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记录媒介开始,到所述上游侧检测机构检测到所述记录媒介为止的期间内,由所述搬送量测量机构测量的所述搬送量来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媒介搬送机构包括有回转驱动的驱动辊,和将所述记录媒介夹持在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后作从动回转的从动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机构,其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
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其测量所述记录媒介的搬送距离或搬送方向的长度;
伸缩率计算机构,其根据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对所述记录媒介的一个面进行的图像形成前后的所述记录媒介长度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来计算所述记录媒介的伸缩率;
校正机构,其根据所述伸缩率来对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形成的图像数据进行校正,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控制机构,当所述伸缩率在容许范围外时,就排出所述记录媒介,并以低于由所述图像形成机构对所述记录媒介进行图像形成时的搬送速度,来开始对后续的记录媒介的图像形成。
CN201310324995.2A 2012-07-30 2013-07-3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6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8505 2012-07-30
JP2012168505A JP6003353B2 (ja) 2012-07-30 2012-07-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6492A true CN103576492A (zh) 2014-02-12
CN103576492B CN103576492B (zh) 2016-02-24

Family

ID=50048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2499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6492B (zh) 2012-07-30 2013-07-3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03353B2 (zh)
CN (1) CN10357649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8922A (zh) * 2014-10-22 2016-05-04 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15320268A (zh) * 2022-08-31 2022-11-11 上海超级标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立体3d视觉效果的不干胶标签同步印刷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4684B2 (ja) * 2014-06-20 2018-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倍率補正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5876A (ja) * 1987-01-16 1988-07-2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158A (ja) * 2001-05-23 2002-12-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475868A (zh) * 2002-07-17 2004-02-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配送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07079262A (ja) * 2005-09-15 2007-03-29 Canon Inc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る、両面印刷における表裏倍率補正方法
US20070200911A1 (en) * 2003-02-24 2007-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write start position adjus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6560A (ja) * 1989-07-04 1991-02-18 Ricoh Co Ltd レーザープリンタ装置
JPH03126054A (ja) * 1989-10-11 1991-05-29 Ricoh Co Ltd レーザプリンタ
JPH09222837A (ja) * 1996-02-16 1997-08-26 Ricoh Co Ltd 両面印刷装置
JP2002023588A (ja) * 2000-07-05 2002-01-23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926A (ja) * 2003-03-10 2004-09-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5854A (ja) * 2006-12-12 2008-06-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1864B2 (ja) * 2009-06-25 2014-01-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長測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0346A (ja) * 2011-12-08 2013-06-1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5876A (ja) * 1987-01-16 1988-07-2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158A (ja) * 2001-05-23 2002-12-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475868A (zh) * 2002-07-17 2004-02-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配送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US20070200911A1 (en) * 2003-02-24 2007-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write start position adjus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JP2007079262A (ja) * 2005-09-15 2007-03-29 Canon Inc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る、両面印刷における表裏倍率補正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8922A (zh) * 2014-10-22 2016-05-04 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05538922B (zh) * 2014-10-22 2019-01-11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15320268A (zh) * 2022-08-31 2022-11-11 上海超级标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立体3d视觉效果的不干胶标签同步印刷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15320268B (zh) * 2022-08-31 2023-11-17 上海超级标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立体3d视觉效果的不干胶标签同步印刷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03353B2 (ja) 2016-10-05
JP2014026226A (ja) 2014-02-06
CN103576492B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35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825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763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14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391770B2 (en) Measuring device of recording medium length,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576112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0300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25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24363A1 (en) Sheet length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76816B2 (en) Transport device provided with mechanism for deriving thickness of recording medium to be transporte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CN10357649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189308A (ja) シート長計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1063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16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11417B2 (ja) 回転体制御装置、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回転体制御方法、回転体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03421B2 (ja) シート長計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58589B2 (en) Transpor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407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661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4618B2 (ja) シート長計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57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23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229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4815A (ja) 媒体物性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物性検出プログラム
JP20170681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