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1535B -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1535B
CN103571535B CN201310493526.3A CN201310493526A CN103571535B CN 103571535 B CN103571535 B CN 103571535B CN 201310493526 A CN201310493526 A CN 201310493526A CN 103571535 B CN103571535 B CN 103571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oil
water
extraction
bio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935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1535A (zh
Inventor
崔洪友
秦菲
易维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104935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715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71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1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1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1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arbonaceous Fuel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生物油(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油)提质制取高热值燃油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先利用加水分相将生物油分为水溶相和油溶相,然后再分别采用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技术对水溶相进行提质和采用加氢脱氧对油溶相进行提质的方法。该方法可将水溶相中的酸、醛等化合物与含1-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转化为可燃性好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油溶相加氢脱氧后制取高热值燃料油。该方法具有提质过程中结焦少、提质后油品水分低、酸值低和热值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生物油(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油)油品质量的方法。具体涉及先将生物油加水分为水溶相和油溶相,然后利用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技术使水溶相与含有1~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将生物油中的有机酸和醛等转化为可燃性好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将油溶相加氢脱氧制取高热值燃料油的一种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油是生物质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在450-500℃下经快速加热裂解后,再快速冷凝后的液体产物。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通过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有望缓解源短缺和使用化石燃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生物质相比,生物油能量密度较高,易储存运输,且硫、氮含量低。
生物油是非热力学反应平衡条件的产物,其成分十分复杂, 几乎包含了各类含氧有机物(酸、醛、酮、醇、酚、呋喃、糖等),其稳定性较差、酸度高、热值低、粘度大。生物油的这些缺点严重阻碍了其在内燃机上的应用。如何提高生物油油品质量已成为影响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应用和经济性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改善生物油的品质,以往人们已经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提质方法主要有催化加氢、催化重整、催化酯化等。美国专利4795841通过在温和条件下对生物油进行加氢预处理,提高了其热稳定性,然后再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氢脱氧制取烃类燃料油。该专利透露生物油中的醇、醛、酮和酸较易加氢脱氧,而呋喃类化合物则由于分子内的环氧结构很难加氢脱氧。生物油加氢脱氧通常会伴有较严重的结焦问题,导致催化剂失活很快。特别是当温度超过300℃,生物油聚合结焦严重,导致堵塞反应器。Busetto 等人(Fuel,2011,90( 6) : 1197-1207)采用钌基均相催化剂进行了生物油加氢研究。加氢后的生物油中的醛类化合物从8% 降到了0.2 %,而芳环双键则基本不被加氢。
ZL201010206481.3 提供了一种生物油水相催化提质制取液体烷烃燃料方法。该方法先将生物油预处理得到水溶性组分和非水溶性组分;再非水溶性组分呋喃类化合物经加压酸水解工艺制备呋喃类化合物;水溶性组分进行重整产氢反应;4)呋喃类化合物和重整制氢后得到的液相产物相混合进行醇醛缩合反应;再对醇醛缩合产物进行加氢脱水反应得到液态直链烷烃。
 ZL201210437826.5公开了一种利用Co4N催化剂在线催化裂解生物质快速热解产物制备高品位生物油的方法。以Co4N为催化剂,将生物质在无氧条件下于400~600℃下进行快速热解,随后将高温热解气通入装有Co4N催化剂的反应器中,热解产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解、脱水、重排等反应,而后将热解气快速冷凝至室温收集液体产物,即可得到品质较好的液体燃料。采用Co4N催化剂,能够有效促进热解产物中大分子低聚物发生裂解反应,能够有效地降低热解产物中的醛和酸等对液体产物燃料性质有负面影响的组分,并且能够促进部分热解产物的加氢从而形成性能稳定的生物油。
中国专利ZL02145154.0公开了一种催化裂解精制生物油的方法。该方法是以改性的HZSM-5沸石分子筛为催化剂,在常压和200~550℃的温度范围内,通过催化裂解脱去生物油中多余的氧,得到高品质的精制生物油。其产率最高可达50%以上。郭晓亚等人(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5,  21: 226-233)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和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生物油的催化裂解研究。在重量空速3.7h-1和温度380℃下,以HZSM-5为催化剂时,获得了较高的精制生物油产油率,但催化剂结焦量达到了31.7%和33.4%。
生物油通常含有10~30%的有机酸,这也是导致生物油酸值很高、腐蚀性强的根本原因。催化酯化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将这些有机酸转化为可燃性和热稳定更高的酯类化合物的一种方法。酯化提质后的生物油,酸值和含水量明显降低,热值升高。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179498.4)公开了一种生物油先臭氧化处理再酯化提质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臭氧化预处理,可将生物油中的部分醛和双键部分转化为有机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物油的后续提质过程中的聚合和结焦,改善了生物油的热稳定性。氧化后生物油的酸值由原来的45.4 KOH mg/g提高到110-130 KOH mg/g;在带分水作用的反应釜内与正丁醇酯化提质后的生物油,酸值降至10-35 KOH mg/g。该酸值仍然偏高,当在内燃机中使用时,会存在着较严重的腐蚀问题。此外,由于该方法无法将生物中的糖类化合物去除或转化,酯化过程中的聚合结焦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专利200910029494公开了一种在线氧化-酯化提质的方法。该方法在生物油和低碳醇进行催化酯化反应的同时,同时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水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降温后分为上层黑色油相和下层水相;油相经减压蒸馏回收未反应低碳醇,残液为黑色粘稠液体。产物pH值为4~6,密度1.0~1.1g/cm3,含水量0.5~2.0%,热值25~30MJ/kg,30℃粘度35~40mm2/s。
 ZL201310253093.4公开了一种在亚临界醇体系中催化酯化-脱氧重整提质生物油的方法。利用同时具有催化酯化和脱氧重整功能的双效负载型催化剂,采用一步法同时解决了生物油的强酸性和高含氧量所导致的腐蚀性及低热值问题,油品pH可升至6.5以上,热值可达35MJ/kg以上。
ZL200810156000.5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裂解油酯化醚化提质改性为改质生物油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生物油与苄基氯和低碳醇分别发生醚化和酯化等反应进提质,提质后获得的黑色油相,在80℃和10Kpa的条件下蒸馏,除去油相中的低碳醇和水,再在130~150℃和10Kpa的条件下蒸馏,回收未反应的苄基氯后,得到产物黑色粘稠液体,按照m产物∶m乙醇 =3∶1的比例稀释溶解,得改质生物油,pH为5~7,密度1.0~1.1 g/cm3,含水量0.5~1.0%,热值25.0~35.0 kJ/g,粘度135~150 mm2/s。
ZL200910091731.0利用均相催化剂在低分子醇的亚临界体系中行催化裂解和催化加氢精制生物油,可将生物油中的酸、醛和低聚物转化为酯、醇和小分子燃料组分,降低了生物油的酸度和缩合缩聚反应速率,克服了精制过程中生物油结焦的发生,提高了生物油的热稳定性和精制油收率。
ZL201010039773.2公开了一种醛酸一步加氢酯化的生物油催化提质的方法,采用具金属位和酸性位的双功能催化剂,对生物油体系中醛与酸进行一步加氢酯化提质。采用酸性载体负载的Pd催化剂对糠醛、乙酸的甲苯溶液,在10~40atm氢气压力下,和80~200℃下,反应2~10h。醛的转化率可达56.9%,酯的选择性可达13.6%,醇的选择性可达52.8%。
ZL201210383124.3公开了一种通过催化酯化反应制备高品质酯化生物油的方法。制得的酯化生物油灰分和密度下降,热值提高;含水率下降,运动黏度和运动黏度增长率下降,在25℃下储存3个月,没有发生变质。
发明内容
生物油油品质量差主要体现在:(1)热值低,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油的含氧量高,含水率高,从组成上来看,生物油组分主要为含氧类有机化合物和水;(2)酸值高,生物油通常含有10~30%的有机酸,这些有机酸以小分子的甲酸、乙酸、丙酸、乙酰丙酸等为主,导致生物油的腐蚀性很强;(3)热稳定性差,这与生物油的组成复杂有关,生物油通常含数百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之间可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导致其组成改变,油品质量下降。例如:生物油中的醛类化合物与酚类化合物可发生醛酚缩合,导致生物油的粘度上升,生物油的糖类化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发生碳化,引起结焦。
因此,要提高生物油的品质必须提高其热值低,降低含氧量和含水率,减少各种酸的含量,改变生物油中活泼性化合物的含量,避免或减少在贮存或加热条件下生物油组分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生物油的热稳定性。
本发明针对现有生物油提质方法中,生物油提质后产油率低、提质后油品热值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提质过程中易结焦的问题,提出了分相提质的方法。以往提质方法,多是生物油分组成条件的加氢(脱氧)、催化重整、酯化等,由于组分之间存在的潜在化学反应,极易导致高温下容易引起生物油组分之间的聚合、缩合、脱水碳化等副反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的新方法及其装置,解决生物油提质过程中的结焦问题,提高产油率和油品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向生物油加入适量水,使其自然分为水溶相和油溶相,然后分别对水溶相和油溶相进行提质,这样可以有效抑制或减少生物油组分之间的副的反应,从而达到抑制结焦、提高能量利用率的目的。
本发明创新性地将萃取与化学反应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水溶相提质转化的装置与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生物油在提质过程中的结焦问题,并可获得含水率低、酸值低、热值高和热稳定性好的燃料油。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油加水分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在生物油中添加适量的水将生物油自然分相为水溶性化合物为主的水溶相和油溶性化合物为主的油溶相。适宜的操作步骤为:向生物油中加入质量比为0.3~1.5的水,经充分搅拌混合,再静置分层,将生物油分为上、下两相。上层为水溶相,下层为油溶相。
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相提质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油加水分相获得的水溶相采用萃取耦合化学转化的方法进行提质。这样可以将水溶相中的强极性化合物如低聚糖等留在水相中,而易溶于萃取剂的化合物不断被萃取,并带入反应釜内进行转化成稳定的化合物;同时还可通过调节萃取过程参数,部分地将低聚糖等缓慢转化为其衍生物,如糠醛、5-羟甲基糠醛、羟基乙醛、羟基丙酮、乙酰丙酸等,进而再被萃取到反应釜内被转化为酯或缩醛等。
本发明提供的分相提质方法,经加水分相获得的油溶相采用在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加氢脱氧制取高热值燃料油进行提质。
本发明所提出的生物油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反应釜(1)、冷凝器(2)、混合萃取槽(3)、静置澄清槽(12)相连通,通过加热蒸发萃取剂,并经冷凝器(2)使系统物料循环。装置流程图见附图1。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生物油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装置图。图中,1-反应釜,2-冷凝器,3-混合萃取槽,4-萃取混合液,5-萃取槽搅拌器,6-水相回流管,7-水相(萃余相),8-反应液,9-反应釜搅拌器,10-油相溢流管,11-油相(萃取相),12-静置澄清槽。
本发明所提供的生物油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该装置时,先将萃取剂和低分子脂肪醇加入反应釜(1)内,将生物油水溶相加入混合萃取槽(3)内;开动反应釜(1)和混合萃取槽(3)的搅拌装置(5),并对反应釜(1)加热升温至釜内物料沸腾,产生的蒸汽进入冷凝器(2)并被冷凝和冷却后流入混合萃取槽(3)内,形成萃取相(以萃取剂和低分子脂肪醇为主);在混合萃取槽(3)内,萃取剂不断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以及其它可萃物质萃入萃取剂中;随着来自冷凝器物料的不断流入,当混合萃取槽(3)中的液位超过溢流口(10)时,物料经溢流进入静置澄清槽(12)内,并静置分层为上层萃取油相(11)和下层萃余水相(7);利用液位差的推动作用,萃取油相(11)流回酯化反应釜(1)中,下层萃余水相(7)则返回到搅拌萃取槽(3)内被再次萃取;在反应釜(1)内,在催化剂作用下酸、醛与低分子量脂肪醇反应生成酯、半缩醛和缩醛等;生成的水与萃取剂一同蒸发进入冷凝器(2)被冷凝/冷却后流至混合萃取槽(3),并再次萃取水溶相的酸、醛及其它可萃化合物,如此循环操作,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等化合物不断被萃取-反应转化。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油水溶相中加入低分子量的脂肪醇、萃取剂和催化剂,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有机酸、醛和酮转化为可燃性和热稳定更好的酯类和缩醛(酮)和半缩醛(酮)类化合物,有效降低提质后油品含水量和酸度,提高热值和可雾化燃烧性能。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方法中,水溶相在萃取转化前,可以采用氧化、还原等预处理,以降低生物油中的醛类化合物和含碳碳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含量,降低结焦率,提高提质后生物油中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也可以不经预处理直接进行萃取耦合化学转化。为降低结焦率,优选的方法是进行氧化预处理。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中所采用的低分子量脂肪醇包括含有1-4个碳原子的脂肪族醇,特别是指甲醇、乙醇、丁醇;其与生物油水溶相的适宜质量比为1:0.5~4。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中所采用的萃取剂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环己烷、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当低分子量脂肪醇为丁醇时,可以不用萃取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方法中适宜的催化剂为硫酸、对甲基苯磺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方法中,水溶相中的糖类碳水化合物,等可以通过调节萃取槽内的萃取条件,如反应温度,控制糖类化合物的转化或不转化。当选用低沸点的萃取剂时,萃取槽内温度较低,则可以控制糖类化合物很少被转化而留在水相中被分离。当选用高沸点的萃取剂或脂肪醇(如丁醇)时,则萃取槽内的温度较高,糖类化合物被不断水解为糠醛类衍生物,进而被萃取到反应釜内与醇反应,最终转化为缩醛类化合物。
具体实施例
实验所用生物油为稻壳快速热裂解制得,其主要质量指标列于表1中
表1 实验所用生物油的主要质量指标
密度g/cm3 1.1625
黏度(mPa×s) 20.5
酸值(KOH mg/g) 90.88
热值(MJ/kg) 14.003
含水量(%) 32.97
生物油的热值采用氧弹法测定,水分采用卡尔-弗休法测定,酸度采用酸碱电化学滴定法测定,醛类化合物和糖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
实施例1~4 用于说明水萃取过程
实施例1
将200 g生物油置于500 mL烧瓶中,然后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加入60 g水(生物油/水的质量比为1:0.3),在室温下搅拌萃取半小时,转移到500 mL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得到水溶相(上层)179.76 g,油溶相(下层) 80.24 g。油溶相和水溶相其它指标见表2。
实施例2
将200 g生物油置于500 mL烧瓶中,然后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加入120 g水(生物油/水的质量比为1:0.6),在室温下搅拌萃取半小时,转移到500 mL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得到水溶相(上层)242.48 g,油溶相(下层) 77.52 g。油溶相和水溶相其它指标见表2。
实施例3
将200 g生物油置于500 mL烧瓶中,然后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加入200 g水(生物油/水的质量比为1:1),在室温下搅拌萃取半小时,转移到500 mL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得到水溶相(上层)327.14 g,油溶相(下层) 72.90 g。油溶相和水溶相其它指标见表2。
实施例4
将200 g生物油置于500 mL烧瓶中,然后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加入300 g水(生物油/水的质量比为1:1.5),在室温下搅拌萃取半小时,转移到500 mL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得到水溶相(上层)429.72 g,油溶相(下层) 70.28 g。油溶相和水溶相其它指标见表2
表2生物油/水质量比对生物油水萃取效果的影响
对比实施例(用于说明无萃取作用下生物油水溶相直接酯化转化的提质效果)
在带搅拌和冷凝回流管的1000 mL四口烧瓶中,投入150.0 g按实施例2方法中获得的水溶相、400 g正丁醇和2.5 g浓硫酸(98%),然后升温至沸腾回流,保持回流反应12小时。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27.0 g油相,105.5 g水相和15.9 g结焦物。经分析测试,油相含水率为3.2%,热值为32.1 MJ/kg,酸值为8.6 KOH mg/g;水相酸值为19.8 KOH mg/g。
实施例5-8用于说明不同的醇、催化剂和带水剂对反应的影响
实施例5
将按实施例2方法中获得的水溶相从中取150 g加入萃取-反应装置的萃取槽内,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400 g正丁醇和2.5 g对甲基苯磺酸,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正丁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正丁醇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正丁醇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等有机成分不断转化为相应的正丁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由于糖类化合物极难溶于正丁醇,则被留在萃取槽内的水相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2小时后,萃取槽中水溶相内的正丁醇可萃物已基本被萃取和转化彻底,停止萃取-反应操作。此时,萃取槽内的水相已由棕黄色转变为淡黄色。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47.5 g油相,97.2 g水相和5.5 g结焦物。产物的热值、含水率和酸值等其它指标列于表3中。
实施例6
将按实施例2方法中获得的水溶相从中取150 g加入萃取-反应装置的萃取槽内,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80 g乙醇、320 g苯和2.5 g浓硫酸(98%),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苯和乙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油相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油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等有机成分不断转化为相应的乙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由于糖类化合物极难溶于油相(主要是苯、乙醇、酯等),则被留在萃取槽内的水相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2小时后,萃取槽中水溶相内的可萃物已基本被萃取和转化彻底,停止萃取-反应操作。此时,萃取槽内的水相已由深黄色转变为淡黄色。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41.2 g油相,100.6 g水相和7.1 g结焦物。产物的热值、含水率和酸值等其它指标列于表3中。
实施例7
将按实施例2方法中获得的水溶相从中取150 g加入萃取-反应装置的萃取槽内,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80 g甲醇、320 g环己烷和2.5 g浓硫酸(98%),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环己烷和乙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油相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油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等有机成分不断转化为相应的甲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由于糖类化合物极难溶于油相(主要是环己烷、甲醇、甲酯等),则被留在萃取槽内的水相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2小时后,萃取槽中水溶相内的可萃物已基本被萃取和转化彻底,停止萃取-反应操作。此时,萃取槽内的水相已由深黄色转变为淡黄色。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52.5 g油相,88.5 g水相和8.9 g结焦物。产物的热值、含水率和酸值等其它指标列于表3中。
实施例8
将按实施例2方法中获得的水溶相从中取150 g加入萃取-反应装置的萃取槽内,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80 g正丁醇、320 g二甲苯和5.0 g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 15),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二甲苯和正丁醇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油相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油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酮等有机成分不断转化为相应的正丁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由于糖类化合物极难溶于油相(主要是二甲苯、正丁醇、酯等),则被留在萃取槽内的水相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2小时后,萃取槽中水溶相内的可萃物已基本被萃取和转化彻底,停止萃取-反应操作。此时,萃取槽内的水相已由深黄色转变为淡黄色。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46.3 g油相,93.1 g水相和8.4 g结焦物。产物的热值、含水率和酸值等其它指标列于表3中。
实施例9
将按实施例2方法中获得的水溶相从中取150 g加入萃取-反应装置的萃取槽内,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80 g乙醇、320 g苯和2.5 g对甲基苯磺酸,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苯和乙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油相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油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等有机成分不断转化为相应的乙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由于糖类化合物极难溶于油相(主要是苯、乙醇、酯等),则被留在萃取槽内的水相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2小时后,萃取槽中水溶相内的可萃物已基本被萃取和转化彻底,停止萃取-反应操作。此时,萃取槽内的水相已由深黄色转变为淡黄色。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57.5 g油相,85.6 g水相和7.5 g结焦物。产物的热值、含水率和酸值等其它指标列于表3中
表3 生物油水溶萃取-反应后水相、溶相、结焦物的物理性质
实施例10-11用于说明氧化、还原对生物油水溶相萃取酯化的影响
实施例10
在150.0 g生物油水萃取水溶相中,加入30.0 g双氧水(30%)于250 mL烧瓶中,在室温下搅拌氧化2.0 h。得到的氧化水溶相用于萃取-反应耦合提质。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400 g正丁醇和2.5 g浓硫酸(98%),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油相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油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和醛等化合物不断转化为相应的正丁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糖类化合物留于萃取槽内的水相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2小时后,萃取槽中水溶相内的可萃物已基本被萃取和转化彻底,停止萃取-反应操作。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51.0 g油相,127.9 g水相,反应几乎没有结焦物生成。经分析测试,油相的热值为33.05 MJ/kg,酸值为1.60 KOH mg/g,含水率为2.59%;水相的酸值为2.9 KOH mg/g,醛类化合物含量为0.2 mg/g(按葡萄糖计),糖分含量为 0.19%(按葡萄糖计)。
实施例11
在250 mL烧瓶中加入150.0 g生物油水萃取水溶相和9 g铁粉,然后在室温和搅拌作用下,滴加12 mL盐酸(37%),并搅拌还原2.0 h,再将还原处理后的生物水溶相用于萃取-反应耦合提质。在萃取-反应装置的反应釜中加入400 g正丁醇和2.5 g浓硫酸(98%),然后升温加热至沸腾,从反应釜流出的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流至萃取槽,并在萃取槽内进行萃取;萃取后的油相流入静置澄清槽;经分层后,富含酸、醛、酮等油相流回到反应釜内进行酯化和缩醛化反应。如此循环流动操作,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酮等有机成分不断转化为相应的正丁醇的酯、缩醛(酮)和半缩醛(酮)等,同时将在酯化和缩醛反应中生成的水分从反应釜中移出到萃取槽中。经连续萃取-反应15小时后,停止萃取-反应操作。然后降温至室温,将反应产物抽滤分出结焦物,滤液转移到1000 mL分液漏斗静置分层30 min,分出油相和水相。得到442.0 g油相,108.5 g水相,结焦物6.5 g。经分析测试,油相的热值为33.2 MJ/kg,酸值为1.40 KOH mg/g,含水率为2.52%;水相的酸值为2.2 KOH mg/g,醛类化合物含量为22.6 mg/g(按葡萄糖计),糖分含量为 0.4%(按葡萄糖计)。
实施例12
生物油水萃取后油溶相的加氢脱氧在带搅拌的300 m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实验条件:150 g油溶相,1.0 g Pt/C催化剂,反应温度250℃,H2气压力8 MPa,反应时间180 min,搅拌速度600r/min。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过滤除去催化剂和结焦物,滤液静置分层,获得加氢提质后的生物油108 g,结焦物12.3 g和水相31.5 g。经元素分析,生物油的含量率21.8%降至3.14%,脱氧率85.6%;提质生物油的热值为33.45MJ/kg,含水率小0.5%。

Claims (8)

1.一种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生物油中加入适量水使生物油自然分相为水溶相和油溶相;(2)采用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方法,将水溶相中的有机酸和醛化合物通过酯化或缩醛化反应转化为相应的酯、缩醛和半缩醛;(3)将油溶相催化加氢脱氧制取以烷烃为主的高热值车辆用燃料油;
所述的水溶相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方法,是将反应釜(1)、冷凝器(2)、混合萃取槽(3)、静置澄清槽(12)相连通,通过加热蒸发萃取剂,并经冷凝器(2)使系统物料循环;操作时,先将萃取剂、生物油水溶相和低分子量脂肪醇加入混合萃取槽(3)内,开动混合萃取槽(3)的搅拌装置(5),萃取剂不断将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以及生物油水溶相中的其它可萃物质萃入萃取相中;当混合萃取槽(3)中的液位超过溢流口(10)时,物料通过溢流进入静置澄清槽(12)内,并静置分层为上层萃取油相(11)和下层萃余水相(7);利用液位差的推动作用,萃取油相(11)流回酯化反应釜(1)中,下层萃余水相(7)则返回到搅拌萃取槽(3)内被再次萃取;在反应釜(1)内,在催化剂作用下酸、醛与低分子量脂肪醇反应生成酯、半缩醛和缩醛;生成的水与萃取剂一同蒸发进入冷凝器(2)被冷凝/冷却后流至混合萃取槽(3),并再次萃取水溶相的酸、醛及其它可萃化合物,如此循环操作,生物油水溶相中的酸、醛化合物不断被萃取-反应转化为相应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生物油中加入0.3~1.5倍的水,按生物油质量计,并经搅拌充分混合萃取,然后静置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水溶相部分,下层为油溶相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生物油加水分相获得的水溶相加入混合萃取槽(3),将低分子量脂肪醇、萃取剂和催化剂加入反应釜(1),不断萃取和化学转化将水溶相中的有机酸和醛化合物转化为可雾化燃烧性和热稳定更好的酯、缩醛和半缩醛,降低提质生物油中的含水量和酸度,提高热值和可雾化燃烧性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分子量脂肪醇为含有1~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分子量脂肪醇为甲醇、乙醇或丁醇。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萃取剂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环己烷、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油加水分相获得的水溶相直接用于萃取耦合化学转化处理,或者经氧化或还原,以降低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再作萃取耦合化学转化处理。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油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包括硫酸、对甲基苯磺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CN201310493526.3A 2013-10-21 2013-10-21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035715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93526.3A CN103571535B (zh) 2013-10-21 2013-10-21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93526.3A CN103571535B (zh) 2013-10-21 2013-10-21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1535A CN103571535A (zh) 2014-02-12
CN103571535B true CN103571535B (zh) 2015-06-24

Family

ID=50044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93526.3A Active CN103571535B (zh) 2013-10-21 2013-10-21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715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0189B (zh) * 2016-11-14 2018-01-05 山东理工大学 利用镁中和剂进行脱羧反应的生物油提质方法
CN106753596B (zh) * 2016-11-14 2018-07-31 山东理工大学 采用钡中和剂提质生物油的方法
CN106398761B (zh) * 2016-11-14 2018-01-05 山东理工大学 基于钙中和剂与羧酸的脱羧反应提质生物油的方法
CN106995733B (zh) * 2017-05-11 2019-05-31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改善柴油性能的生物质基添加剂制备和使用方法
CN108342213B (zh) * 2018-01-16 2019-11-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纳米炭球的装置及方法
CN108342220A (zh) * 2018-01-22 2018-07-3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组份分离的生物油利用方法和其使用的系统
CN110835585A (zh) * 2019-12-23 2020-02-25 山东理工大学 生物油水溶相提质制备高热值燃料的方法及装置
CN110835586A (zh) * 2019-12-23 2020-02-25 山东理工大学 氧化水解-酯化提质生物油水溶相的方法
CN114477084B (zh) * 2020-10-27 2023-03-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油分级利用方法
CN112964595B (zh) * 2021-02-20 2023-07-14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生物质热解油或生物质和煤共热解油中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4025B (zh) * 2007-09-05 2011-05-1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生物质裂解油分离改性为改质生物油的方法
US8741258B2 (en) * 2008-09-18 2014-06-03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oduction of hydrogen, liquid fuels, and chemicals from catalytic processing of bio-oils
CN101531922B (zh) * 2009-04-10 2012-05-2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反应萃取提质生物质热解油的方法
CN101870881B (zh) * 2010-06-21 2013-04-24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一种生物油水相催化提质制取液体烷烃燃料方法
CN102218324B (zh) * 2011-04-19 2012-11-07 安徽理工大学 生物油脱氧提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1535A (zh)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1535B (zh) 一种生物油分相提质方法及其装置
Guo et al.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pyrolysis oil in molecular distillation
Hu et al. Upgrading of bio-oil via acid-catalyzed reactions in alcohols—A mini review
Wang et al.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yrolytic lignins from the heavy fraction of bio-oil by molecular distillation
Wang et al. Separation of bio-oil by molecular distillation
Huang et al. Homogeneous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Bio‐Oil and Related Model Aldehydes with RuCl2 (PPh3) 3
Xiu et al. Enhanced bio-oil production from swine manure co-liquefaction with crude glycerol
Yang et al. Catalytic upgrading of bio-oil in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algae major model components over liquid acids
Feng et al. Synchronous 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ic polysaccharides to levulinic acid with synergic bifunctional catalysts in a biphasic cosolvent system
Yang et al. Directional depolymerization of lignin into high added-value chemical with synergistic effect of binary solvents
Lu et al. Catalytic upgrading of bio-oil by simultaneous esterification and alkylation with azeotropic water removal
Wulandari et al. Effect of N2 flow rate on kinetic investigation of lignin pyrolysis
Wu et al. Catalytic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eucalyptus to prepare bio-oils and product properties
Feng et al. Directional liquefaction of biomass for phenolic compounds and in situ hydrodeoxygenation upgrading of phenolics using bifunctional catalysts
Shah et al. Preparation of jet engine range fuel from biomass pyrolysis oil through hydrogenation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aviation kerosene
Tungal et al. Subcritical aqueous phase reforming of wastepaper for biocrude and H2 generation
CN102060704B (zh) 一种利用植物秸秆制备乙酰丙酸甲酯的方法
Qin et al. Upgrading the water-soluble fraction of bio-oil by simultaneous esterification and acetalation with online extraction
Yang et al. Efficient hydrodeoxygen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raw lignin-oil under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phase-transfer catalysis
Yin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catalytic hydrotreatment of pyrolysis liquids
CN103540379A (zh) 一种生物油水相组分水热碳化制备的固体燃料及其方法
Barros et al. Recovery of waste biomass: pyro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garcane residues and their bio-oils
CN103013554B (zh) 一种用地沟油和废机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装置及方法
YUAN et al. Influence of vacuum degrees in rectification system on dist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oil model compounds
Fernandes 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trap grea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