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1956B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1956B
CN103561956B CN201280025723.6A CN201280025723A CN103561956B CN 103561956 B CN103561956 B CN 103561956B CN 201280025723 A CN201280025723 A CN 201280025723A CN 103561956 B CN103561956 B CN 1035619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ion chamber
electrode
fluid ejection
ejection head
acute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57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1956A (zh
Inventor
池内涉
吉村健一
小林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61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1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19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19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7/00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 B05B17/04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 B05B17/06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using ultrasonic or other kinds of vibrations
    • B05B17/0607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using ultrasonic or other kinds of vibrations generat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 B05B17/0638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using ultrasonic or other kinds of vibrations generat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spray being produced by discharg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rough a plat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orifices
    • B05B17/0646Vibrating plates, i.e. plates being directly subjected to the vibrations, e.g. having a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attach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17Multi layer 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25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on only one side of the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串线的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该液体喷出头(2)具备:流路构件(4),其具有多个喷出孔(8)以及多个加压室(10);以及压电促动器基板(21),其具有多个第二电极(25),并层叠在流路构件(4)侧,在俯视下,多个加压室(10)分别是具有两个钝角部(10a)与两个锐角部(10b)的菱形形状,并且在沿着该菱形形状的对角线的行上以及列上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25)包括以与加压室(10)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电极主体(25a)以及一端部与电极主体(25a)连接、另一端部向加压室(10)的外侧引出的引出电极(25b),引出电极(25b)通过加压室(10)的一个锐角部(10a),将所述另一端部向没有与所述列重叠的区域引出。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出液滴的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喷墨打印机、喷墨绘图仪等利用了喷墨记录方式的印刷装置不仅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打印机,例如也能够广泛地应用在电子电路的形成、液晶显示器用的滤光器的制造、有机EL显示器的制造这样的工业用途。
在这样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中,作为打印头搭载有用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在这种打印头中,通常公知有热敏头方式和压电方式,在热敏头方式中,在填充有墨水的墨水流路内具备作为加压机构的加热器,利用加热器对墨水进行加热,使其沸腾,利用墨水流路内产生的气泡对墨水进行加压,使墨水从墨水喷出孔作为液滴进行喷出;在压电方式中,利用位移元件使填充墨水的墨水流路的一部分壁弯曲位移,对墨水流路内的墨水进行机械式加压,使墨水从墨水喷出孔作为液滴进行喷出。
此外,在这样的液体喷出头中,具有一边使液体喷出头沿与记录介质的搬运方向(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进行记录的串行式;以及在固定了主扫描方向较长的液体喷出头的状态下,对沿副扫描方向搬运来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行式。行式不需要像串行式那样使液体喷出头发生移动,因此具有能够高速记录这样的优点。
因此,已知有将流路构件与促动器单元进行层叠来构成一个方向较长的液体喷出头的技术,其中,所述流路构件具有作为共用流路的集管以及与集管分别经由多个加压室相连的喷出孔,所述促动器单元具有以分别覆盖所述加压室的方式设置的多个位移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液体喷出头中,与多个喷出孔分别相连的加压室呈矩阵状配置,通过使以覆盖该加压室的方式设置的促动器单元的位移元件进行位移,使墨水从各喷出孔喷出,能够沿主扫描方向以600dpi的分辨率进行印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058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要利用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相同的构造来进一步提升分辨率时,位移元件间的串线的影响变大,有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印刷精度。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小串线的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液体喷出头具备:流路构件,其具有多个喷出孔以及与该多个喷出孔分别相连的多个加压室;以及压电促动器基板,其以覆盖所述多个加压室的方式层叠在所述流路构件上,该液体喷出头的特征在于,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从所述流路构件侧依次层叠有第一电极、压电体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所述多个加压室分别是具有两个钝角部与两个锐角部的菱形形状,并且在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钝角部的对角线的行上以及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锐角部的对角线的列上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包括:电极主体,其以与所述多个加压室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并收纳在所述加压室的内侧;引出电极,其一端部与所述电极主体连接,另一端部向所述加压室的外侧引出,该引出电极通过所述加压室的一个所述锐角部,将所述另一端部向没有与所述列重叠的区域引出。
此外,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出头、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搬运记录介质的搬运部以及对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串线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印刷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在内的记录装置、即彩色喷墨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构成图1的液体喷出头的流路构件以及压电促动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单点划线围成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一部分流路的图。
图4是图2的单点划线围起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一部分流路的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纵剖视图。
图6是图2~5所示的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
图7(a)、(b)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单独电极以及加压室的俯视图。
图9(a)、(b)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包括配线基板的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在内的记录装置、即彩色喷墨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该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称作打印机1)具有四个液体喷出头2。这些液体喷出头2沿着印刷用纸P的搬运方向进行排列,固定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出头2在从图1的近前朝向里侧的方向上具有细长的长条形状。将该较长的方向称作长边方向。
在打印机1上,沿着印刷用纸P的搬运路线,依次设有送纸单元114、搬运单元120以及纸张接受部116。此外,在打印机1设有用于对液体喷出头2、送纸单元114等打印机1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
送纸单元114具有能够收纳多张印刷用纸P的用纸收纳壳体115与送纸辊145。送纸辊145能够将层叠收纳在用纸收纳壳体115的印刷用纸P中的、位于最上部的印刷用纸P一张一张地送出。
在送纸单元114与搬运单元120之间,沿着印刷用纸P的搬运路线配置有两对输送辊118a和118b以及119a和119b。从送纸单元114输送出的印刷用纸P被这些输送辊引导,进一步向搬运单元120进行输送。
搬运单元120具有环形的搬运带111与两个带轮106、107。搬运带111卷绕在带轮106以及107上。搬运带111被调整成在卷绕于两个带轮上时以规定的张力伸展开的长度。由此,搬运带111沿着分别包括两个带轮的共同切线的彼此平行的两个平面而无松弛地伸展开。上述两个平面中的靠近液体喷出头2一方的平面是搬运印刷用纸P的搬运面127。
如图1所示,在带轮106上连接有搬运马达174。搬运马达174能够使带轮106向箭头A的方向旋转。此外,带轮107能够与搬运带111连动地旋转。因而,通过驱动搬运马达174而使带轮106进行旋转,使搬运带111沿着箭头A的方向移动。
在带轮107的附近,将压辊138与承压辊139以夹着搬运带111的方式进行配置。压辊138被未图示的弹簧向下方施力。压辊138的下方的承压辊139隔着搬运带111来承受向下方施力的压辊138。两个压辊被设置为能够旋转,与搬运带111连动地旋转。
从送纸单元114向搬运单元120输送出的印刷用纸P被夹入在压辊138与搬运带111之间。由此,印刷用纸P被按压到搬运带111的搬运面127上而紧贴在搬运面127上。然后,印刷用纸P随着搬运带111的旋转向设置有液体喷出头2的方向进行搬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搬运带111的外周面113上实施基于粘着性的硅橡胶的处理。由此,能够使印刷用纸P可靠地紧贴于搬运面127。
液体喷出头2在下端具有头主体2a。头主体2a的下表面成为设有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出孔的喷出孔面4-1。
从设于一个液体喷出头2的液体喷出孔8喷出相同颜色的液滴(墨水)。从未图示的外部液体罐向各液体喷出头2供给液体。各液体喷出头2的液体喷出孔8向液体喷出孔面进行开口,并在一个方向(与印刷用纸P平行且与印刷用纸P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液体喷出头2的长边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无间隙地印刷。从各液体喷出头2喷出的液体的颜色例如分别是品红(M)、黄色(Y)、青色(C)以及黑色(K)。各液体喷出头2在液体喷出头主体13的下表面与搬运带111的搬运面127之间隔着微细的间隙进行配置。
利用搬运带111搬运的印刷用纸P通过液体喷出头2与搬运带111之间的间隙。此时,从构成液体喷出头2的头主体2a朝向印刷用纸P的上表面喷出液滴。由此,利用控制部100在印刷用纸P的上表面形成基于所存储的图像数据的彩色图像。
在搬运单元120与纸张接受部116之间,配置有剥离板140与两对输送辊121a和121b以及122a和122b。将印刷有彩色图像的印刷用纸P通过搬运带111向剥离板140进行搬运。此时,印刷用纸P被剥离板140的右端从搬运面127剥离。然后,印刷用纸P被输送辊121a~122b向纸张接受部116输送出。这样,将印刷结束的印刷用纸P依次送至纸张接受部116,重叠在纸张接受部116。
需要说明的是,在印刷用纸P的搬运方向上位于最上游侧的液体喷出头2与压辊138之间,设置有纸面传感器133。纸面传感器133由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构成,能够检测搬运路线上的印刷用纸P的前端位置。基于纸面传感器133的检测结果被输送至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利用从纸面传感器133输送来的检测结果,能够以使印刷用纸P的搬运与图像的印刷同步进行的方式对液体喷出头2和搬运马达174等进行控制。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液体喷出头2进行说明。图2是头主体2a的俯视图。图3是由图2的单点划线围起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说明而省略了一部分流路的俯视图。图4是由图2的单点划线围起的区域的放大图,是为了说明而省略了与图3不同的一部分流路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以及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附图,将位于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下方应利用虚线来描绘的节流孔6、喷出孔8、加压室10等利用实线来描绘。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纵剖视图。图6是图2~5所示的头主体2a的放大俯视图,表示加压室10、作为第二电极的单独电极25以及连接电极26的关系。此外,对于图4的喷出孔8,为了便于理解其位置而将其描绘为大于实际的直径。
液体喷出头2除头主体2a以外,还包括储液器和金属制的框体。头主体2a包括流路构件4以及在内制作有位移元件(加压部)30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
构成头主体2a的流路构件4具备集管5、与集管5相连的多个加压室10以及分别与多个加压室10相连的多个喷出孔8,加压室10向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开口,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成为加压室面4-2。此外,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具有与集管5相连的开口5a,从该开口5a供给液体。
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接合有包括位移元件30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以使各位移元件30位于加压室10上的方式进行设置。此外,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上连接有作为用于向各位移元件30供给信号的配线基板的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等信号传递部92。在图2中,为了理解两个信号传递部92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相连的状态,将信号传递部92的与压电促动器21连接的附近的外形用虚线表示。信号传递部92沿着压电促动器基板21进行配置,信号传递部92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连接在加压室10以外的部分进行,因此不会抑制位移元件30的位移。在信号传递部92的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多条配线92b沿着头主体2a的短边方向进行配置,并连接至图2的左右的未图示的部分。从控制部100输送来的信号在根据需要经由其他电路基板等之后,流过信号传递部92,向位移元件30供给。配线92b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侧成为与压电促动器21电连接的电极,该电极在信号传递部92的端部配置为矩形状。两个信号传递部92以各自端部到达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方式进行连接。两个信号传递部92从中央部朝向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长边进行延伸。
此外,在信号传递部92安装有驱动器IC。驱动器IC以被按压于金属制的框体的方式进行安装,驱动器IC的热量向金属制的框体传递而向外部进行扩散。对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上的位移元件3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在驱动器IC内生成。对驱动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的信号由控制部100生成,从信号传递部92的与连接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一端输入。在控制部100与信号传递部92之间,根据需要,在液体喷出头2内设置电路基板等。
头主体2a具有平板状的流路构件4和一个包括连接在流路构件4上的位移元件30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以其长方形的长边沿着流路构件4的长边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
在流路构件4的内部形成有两个集管5。集管5具有从流路构件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向另一端部侧延伸的细长形状,在其两端部形成有向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开口的集管的开口5a。通过从集管5的两端部向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不易产生液体的供给不足。此外,与从集管5的一端供给液体的情况相比较,液体在集管5中流动时产生的压力损失之差能够变为大致一半,因此能够减小液体喷出特性的偏差。
此外,集管5的至少与加压室10相连的区域、即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被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的隔壁15分隔。隔壁15在与加压室10相连的区域、即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与集管5相同的高度,将集管5完全分隔为多个副集管5b。这样,在俯视时,能够以与隔壁15重叠的方式设置喷出孔8以及从喷出孔8向加压室10连接的下行部分(descender)。
在图2中,集管5的除两端部外的整体被隔壁15分隔。除此之外,也可以使两端部中的任一端部以外被隔壁15分隔。此外,也可以仅使向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5a附近没有被分隔,而在从开口5a朝向流路构件4的深度方向之间设置隔壁。无论如何,可以通过具有未分隔的部分来使流路阻力变小、增多液体的供给量,因此优选的是,集管5的两端部没有被隔壁15分隔。
将被分成多个的这部分集管5称作副集管5b。在本实施例中,集管5独立地设有两根,在各自的两端部设有开口5a。此外,在一个集管5设有七个隔壁15,分成八条副集管5b。副集管5b的宽度大于隔壁15的宽度,由此能够向副集管5b流通较多的液体。此外,七个隔壁15越靠近宽度方向的中央,其长度越长,在集管5的两端,越是靠近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隔壁15,该隔壁15的端部越靠近集管5的端部。由此,能够获取由集管5的外侧的壁产生的流路阻力与由隔壁15产生的流路阻力之间的平衡,能够减少各副集管5b中的、形成有与加压室10相连的部分即单独供给流路14的区域的端部处的液体的压力差。该单独供给流路14处的压力差与向加压室10内的液体施加的压力差相关,因此,若减小单独供给流路14处的压力差,则能够降低喷出不均。
流路构件4将多个加压室10以二维扩展的方式形成。加压室10是对角部实施圆角加工的具有包括两个锐角部10a与两个锐角部10b的大致菱形的平面形状的中空区域。
加压室10经由单独供给流路14与一个副集管5b相连。以沿着一个副集管5b的方式形成的加压室行11在副集管5b的两侧各设有一行,合计设有两行,该加压室行11是与该副集管5b相连的加压室10的行。因而,相对于一个集管5而言,设置有16行加压室行11,头主体2a整体设有32行加压室行11。各加压室行11中的加压室10的长边方向的间隔是相同的,例如形成37.5dpi的间隔。
在各加压室行11的端部设有虚拟加压室16。该虚拟加压室16与集管5相连,但不与喷出孔8相连。此外,在32行加压室行11的外侧设有将虚拟加压室16呈直线状排列而成的虚拟加压室行。该虚拟加压室16均不与集管5以及喷出孔8相连。利用这些虚拟加压室,能够使从端部起的一个内侧的加压室10的周边构造(刚性)与其他加压室10的构造(刚性)相近,由此能够减少液体喷出特性之差。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周边构造之差的影响,距离近且在长边方向上相邻的加压室10的影响大,因此,在长边方向上,在两端设有虚拟加压室。由于宽度方向上的影响较小,因此仅在靠近头主体21a的一端设置虚拟加压室。由此,能够减小头主体21a的宽度。
与一个集管5相连的加压室10沿着作为液体喷出头2的长边方向的行方向与作为短边方向的列方向,在行上以及列上分别以大致相等间隔进行配置。行方向是沿着将菱形形状的加压室10的钝角部10b彼此连结的对角线的方向,也是连结使钝角部10b对置排列的加压室10的面积重心而成的方向。作为加压室10的菱形形状,可以使边的长度存在10%左右差异。此外,通过将加压室10以在平面内旋转的状态进行配置、或者使其边的长度不同,可以使连结钝角部10b彼此的对角线的方向与行方向形成10度以下左右的角度。列方向是沿着连结菱形形状的加压室10的锐角部10a彼此的对角线的方向,也是连结使锐角部10a对置排列的加压室10的面积重心而成的方向。通过将加压室10以在平面内旋转的状态进行配置、或者使其边的长度不同,可以使连结锐角部10a彼此的对角线的方向与列方向形成10度以下左右的角度。即,处于加压室10的菱形形状的对角线与行方向以及列方向形成的角度较小的状态。通过将加压室10配置成格子状,并配置上述角度的菱形形状的加压室10,能够减少串线。这是因为,相对于一个加压室10,在行方向、列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上,皆处于角部彼此对置的状态,故与边彼此对置的情况相比,难以通过流路构件4而传递振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通过使钝角部10b彼此在长边方向上对置,能够提高长边方向上的加压室10的密度地进行配置,由此,能够提高长边方向的喷出孔8的密度,能够形成高分辨率的液体喷出头2。若行上以及列上的加压室10的间隔成为等间隔,则间隔不存在比其他间隔狭窄的地方,能够减少串线,但也可以使间隔存在±20%左右的差异。
当通过将加压室10配置成格子状而将压电促动器21形成为具有沿着行以及列的外边的矩形状时,从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外边开始等距离地配置形成在加压室10上的单独电极25,因此,在形成单独电极25时,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上不容易产生变形。在接合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与流路构件4时,若该变形较大,则在靠近外边的位移元件30上应力增加,有可能在位移特性上产生偏差,但通过减小变形,能够降低该偏差。此外,由于在最靠近外边的加压室行11的外侧设有虚拟加压室16的虚拟加压室行,因此更加不容易受到变形的影响。将属于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等间隔地配置,将与加压室行11对应的单独电极25也等间隔地配置。加压室行11在短边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与加压室行11对应的单独电极25的列也在短边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特别消除串线的影响大的部位。
在俯视观察流路构件4时,将属于一个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与属于相邻的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以在液体喷出头2的长边方向上不发生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能够抑制串线。另一方面,当拉开加压室行11之间的距离时,由于液体喷出头2的宽度变大,因此液体喷出头2相对于打印机1的设置角度的精度以及使用多个液体喷出头2时的液体喷出头2的相对位置的精度对印刷结果造成的影响增大。因此,通过将隔壁15的宽度设为小于副集管5b,能够减少上述精度对印刷结果造成的影响。
与一个副集管5b相连的加压室10构成两行加压室行11,与属于一行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相连的喷出孔8构成一个喷出孔行9。与属于两行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相连的喷出孔8分别向副集管5b的不同侧开口。在图4中,在隔壁15上设有两行喷出孔行9,属于各喷出孔行9的喷出孔8经由加压室10与靠近喷出孔8一侧的副集管5b相连。当与经由加压室行11与相邻的副集管5b相连的喷出孔8以在液体喷出头2的长边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时,能够抑制连结加压室10与喷出孔8的流路间的串线,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串线。当将连结加压室10与喷出孔8的流路整体以在液体喷出头2的长边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时,能够进一步减少串线。
此外,在俯视下,通过以使加压室10与副集管5b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减小液体喷出头2的宽度。通过使重叠的面积与加压室10的面积的比例为80%以上,进而为90%以上,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喷出头2的宽度。此外,加压室10与副集管5b重叠的部分的加压室10的底面和与副集管5b没有重叠的情况相比较,刚性有所降低,由于其差异而可能使喷出特性发生偏差。通过将与副集管5b重叠的加压室10的面积与加压室10整体的面积的比例设置为在各加压室10大致相同,能够减少构成加压室10的底面的刚性变化所产生的喷出特性的偏差。在此,大致相同是指面积的比例之差为10%以下、特别是5%以下。
利用与一个集管5相连的多个加压室10来构成加压室组,由于集管5有两个,因此加压室组具有两个。各加压室组内的与喷出相关的加压室10的配置相同,形成使其沿短边方向平行移动的配置。上述加压室10虽然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中的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具有加压室组间等的些许间隔变宽的部分,但在大致整面范围内整齐排列。换句话说,由上述加压室10形成的加压室组占有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大致相同的大小以及形状的区域。此外,各加压室10的开口通过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与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进行接合而被关闭。
与向流路构件4的下表面的喷出孔面4-1开口的喷出孔8相连的下行部分从加压室10的与连结有单独供给流路14的角部对置的角部开始延伸。在俯视下,下行部分向远离加压室10的方向进行延伸。更具体来说,向沿着加压室10的较长对角线的方向离开、并相对于该方向而向左右偏移地进行延伸。由此,能够将加压室10配置成各加压室行11内的间隔为37.5dpi的格子状,并且将喷出孔8以整体1200dpi的间隔进行配置。
换言之,当以与平行于流路构件4的长边方向的假想直线正交的方式对喷出孔8进行投影时,在图4所示的假想直线的R的范围内,与各集管5相连的16个喷出孔8、全部而言32个喷出孔8形成1200dpi的等间隔。由此,通过向全部集管5供给相同颜色的墨水,能够作为整体在长边方向上以1200dpi的分辨率形成图像。此外,与一个集管5相连的一个喷出孔8在假想直线的R的范围内形成600dpi的等间隔。由此,通过向各集管5供给不同颜色的墨水,能够作为整体在长边方向上以600dpi的分辨率形成双色图像。在这种情况下,若使用两个液体喷出头2,则能够以600dpi的分辨率来形成四色图像,与使用能够以600dpi进行印刷的液体喷出头相比,能够提高印刷精度,印刷的装配也变得简单。
另外,在液体喷出头2中,为了使来自集管的开口5a的液体供给稳定,也可以在流路构件4上接合储液器。在储液器设有使从外部供给来的液体分支并与两个开口5a相连的流路,由此能够向两个开口稳定地供给液体。通过使分支后的流路长度大致相等,从外部供给的液体的温度变动以及压力变动以较小的时间差向集管5的两端的开口5a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喷出头2内的液滴的喷出特性的偏差。通过在储液器上设置减震器,能够进一步使液体的供给稳定化。另外,也可以设置过滤器以抑制液体中的异物等流向流路构件4。还可以设置加热器以使流向流路构件4的液体的温度稳定化。
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中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单独电极25。单独电极25包括比加压室10小一圈且具有与加压室10大致相似的形状的单独电极主体(电极主体)25a和从单独电极主体25a引出的引出电极25b,单独电极25以与加压室10相同的方式构成单独电极列以及单独电极组。引出电极25b的一端部与单独电极主体25a连接,另一端部通过加压室10的锐角部10a,在加压室10的外侧向下述区域引出,该区域与将连结加压室10的两个锐角部10a的对角线延长而成的列不发生重叠。由此,能够减少串线。对于引出电极25b的形状详见后述。
此外,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与作为第一电极的共用电极24经由通孔进行电连接的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以沿着长边方向的方式形成两行,并且,在长边方向的端部附近沿着短边方向形成有1列。图示的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在直线上断续地形成,但也可以在直线上连续形成。
对于压电促动器基板21,优选的是,将如后所述形成有通孔的压电陶瓷层21a、共用电极24、压电陶瓷层21b层叠并烧制之后,利用相同工序来形成单独电极25以及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由于单独电极25与加压室10之间的位置偏差会对喷出特性产生较大影响,并且如果在形成单独电极25之后进行烧制,则有可能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产生翘曲,而当将产生翘曲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接合于流路构件4时,会变成对压电促动器基板21施加应力的状态,在其影响下有可能使位移发生偏差,因此,单独电极25在烧制后形成。由于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也同样地有可能产生翘曲,并且在与单独电极25同时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位置精度且也使工序变得简化,因此,单独电极25与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通过相同工序来形成。
由于在烧制上述压电促动器基板21时有可能产生的、基于烧制收缩的通孔的位置偏差主要产生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长边方向上,因此,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设置在偶数个集管5的中央,换言之,设置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成为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长边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从而能够抑制由于位置偏移使通孔与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不产生电连接的情况。
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将两个信号传递部92以从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两个长边侧分别朝向中央的方式进行配置并接合。此时,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a的引出电极25b以及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之上各自形成连接电极26以及共用电极用连接电极而进行连接,从而使连接变得容易。此外,此时,若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以及共用电极用连接电极的面积大于连接电极26的面积,则信号传递部92的端部(前端以及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处的连接能够比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上的连接强,因此信号传递部92不易从端部脱落。
喷出孔8配置在避开与配置于流路构件4的下表面侧的集管5对置的区域的位置。另外,喷出孔8配置在流路构件4的下表面侧的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内。这些喷出孔8作为一个组而占有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大致相同的大小以及形状的区域,通过使对应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位移元件30进行位移,能够从喷出孔8喷出液滴。
头主体2a所包括的流路构件4具有层叠了多个板的层叠构造。这些板从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依次为腔板4a、基底板4b、孔径(节流孔)板4c、供给板4d、集管板4e~j、盖板4k以及喷嘴板41。在这些板上形成有多个孔。各板的厚度为10~300μm左右,由此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孔的形成精度。各板以这些孔彼此连通而构成单独流路12和集管5的方式进行对位层叠。头主体2a具有如下结构:构成单独流路12的各部分以加压室10在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集管5在内部的下表面侧、喷出孔8在下表面的方式彼此接近地配置在不同位置,经由加压室10来连结集管5与喷出孔8。
对形成在各板上的孔进行说明。这些孔存在如下所述的结构。第一,形成在腔板4a的加压室10。第二,从加压室10的一端向集管5连接的构成单独供给流路14的连通孔。该连通孔形成在从基底板4b(详细来说是加压室10的入口)到供给板4c(详细来说是集管5的出口)的各板上。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单独供给流路14中包括形成于孔径板4c的节流孔6,该节流孔6是流路的剖面积变小的部位。
第三,构成从加压室10的另一端向喷出孔8连通的流路的连通孔,该连通孔在以下的记载中被称作下行部分(部分流路)。下行部分形成在从基底板4b(详细来说是加压室10的出口)到喷嘴板41(详细来说是喷出孔8)的各板上。在喷嘴板41的孔中,作为喷出孔8,开设有向流路构件4的外部开口的直径例如为10~40μm、而朝向内部直径逐渐变大的孔。第四,构成集管5的连通孔。该连通孔形成在集管板4e~j。在集管板4e~j,为了构成副集管5b而以剩余隔壁15的方式形成有孔。各集管板4e~j中的隔壁15在成为集管5的部分整体成为孔时,处于无法保持的状态,因此,将隔壁15形成为借助半蚀刻的引板与各集管板4e~j的外周相连的状态。
第1~4的连通孔彼此相连,构成从来自集管5的液体的流入口(集管5的出口)至喷出孔8的单独流路12。向集管5供给的液体通过以下的路径从喷出孔8喷出。首先,从集管5朝向上方向,进入单独供给流路14,到达节流孔6的一端部。接下来,沿着节流孔6的延伸方向水平行进,到达节流孔6的另一端部。自此朝向上方,到达加压室10的一端部。进而沿着加压室10的延伸方向水平行进,到达加压室10的另一端部。自此一边一点点地沿水平方向移动,一边主要朝向下方地向在下表面开口的喷出孔8行进。
压电促动器基板21具有由作为压电体的两层压电陶瓷层21a、21b构成的层叠构造。这些压电陶瓷层21a、21b各自具有20μm左右的厚度。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从压电陶瓷层21a的下表面到压电陶瓷层21b的上表面的厚度为40μm左右。压电陶瓷层21a、21b中的任一层皆以横跨多个加压室10的方式进行延伸。这些压电陶瓷层21a、21b例如由具有强介电性的锆钛酸铅(PZT)系的陶瓷材料构成。
压电促动器基板21具有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共用电极24以及由Au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单独电极25。单独电极25包括如上述那样配置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上表面中的与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的单独电极主体25a以及自此引出的引出电极25b。在引出电极25b的一端的向与加压室10对置的区域外引出的部分形成有连接电极26。连接电极26例如由包括玻璃料的银-钯构成,厚度为15μm左右且形成为凸状。此外,连接电极26与设于信号传递部92的电极进行电接合。从控制部100通过信号传递部92向单独电极25供给驱动信号,详细内容见后述。驱动信号与印刷介质P的搬运速度同步地以一定的周期进行供给。
共用电极24在面方向的大致整面范围内形成在压电陶瓷层21a与压电陶瓷层21b之间的区域。即,共用电极24以覆盖与压电促动器基板21对置的区域内的全部加压室10的方式进行延伸。共用电极24的厚度为2μm左右。共用电极24经由形成在压电陶瓷层21b的通孔与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相连而接地,从而保持为地电位,所述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在压电陶瓷层21b上形成在避开由单独电极25构成的电极组的位置。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28与多个单独电极25相同地与信号传递部92上的其它电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通过向单独电极25选择性供给规定的驱动信号,改变与该单独电极25对应的加压室10的体积而对加压室10内的液体施加压力。由此,通过单独流路12,从对应的液体喷出口8喷出液滴。即,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中的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部分相当于与各加压室10以及液体喷出口8对应的单独的位移元件30。换句话说,在由两层压电陶瓷层21a、21b构成的层叠体中,通过位于加压室10的正上方的振动板21a、共用电极24、压电陶瓷层21b、单独电极25而将位移元件30制作在每一个加压室10中,从而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包括多个作为加压部的位移元件30,所述位移元件30是将图5所示那样的构造作为单位构造的压电促动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次喷出动作而从液体喷出口8喷出的液体的量为1.5~4.5pl(皮升)左右。
为了能够对多个单独电极25单独地控制电位,该多个单独电极25分别经由信号传递部92以及配线单独地与控制部100电连接。当将单独电极25设为与共用电极24不同的电位而对压电陶瓷层21b向其极化方向施加电场时,该施加电场的部分因压电效应而作为变形的活性部进行工作。在该结构中,当以使电场与极化为同方向的方式利用控制部100将单独电极25相对于共用电极24设为正或者负的规定电位时,压电陶瓷层21b的被电极夹持的部分(活性部)在面方向上进行收缩。另一方面,非活性层的压电陶瓷层21a没有受到电场的影响,因此不会自发地收缩而欲限制活性部的变形。其结果是,在压电陶瓷层21b与压电陶瓷层21a之间,朝向极化方向的变形产生差异,压电陶瓷层21b变形为朝向加压室10侧鼓出(单一形态变形(日文:ユニモルフ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的实际的驱动顺序是:预先将单独电极25设为比共用电极24高的电位(以下称为高电位),每当有喷出请求时,将单独电极25设为与共用电极24暂时相同的电位(以下称为低电位),之后在规定的时机再次设为高电位。由此,在单独电极25变为低电位的时机,压电陶瓷层21a、21b恢复原形状,加压室10的容积与初始状态(两电极的电位不同的状态)比较有所增加。此时,对加压室10内施加负压,将液体从集管5侧吸入到加压室10内。之后,在再次将单独电极25设为高电位的时机,压电陶瓷层21a、21b变形为朝向加压室10侧鼓出,通过加压室10的容积减少使加压室10内的压力变为正压而使对液体施加的压力上升,喷出液滴。换句话说,为了喷出液滴,向单独电极25供给包括以高电位为基准的脉冲的驱动信号。该脉冲宽度理想的是作为压力波从节流孔6传播到喷出孔8的时间长度的AL(AcousticLength)。于是,当加压室10的内部从负压状态反转成正压状态时,两者的压力合在一起,能够以更强的压力使液滴喷出。
此外,在灰度印刷中,根据从喷出孔8连续喷出的液滴的数量进行灰度表现,换句话说,根据由液滴喷出次数来调整的液滴量(体积)进行灰度表现。因此,从与指定的点区域对应的喷出孔8连续地进行与指定的灰度表现对应的次数的液滴喷出。通常,在连续进行液体喷出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将为了使液滴喷出而供给的脉冲与脉冲的间隔设为AL。由此,使先喷出液滴进行喷出时产生的压力的剩余压力波与使后喷出液滴进行喷出时产生的压力的压力波的周期变为一致,上述压力波重叠而能够使用于喷出液滴的压力增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考虑使在此之后喷出的液滴的速度增速,但通过压力波重叠来使喷出液滴压力增幅的情况使多个液滴的弹着点靠近,因此优选。
对上述的液体喷出头2中的串线进行详述。如上所述,加压室10的振动在流路构件4中传播而传递到相邻加压室10的串线能够通过将菱形形状的加压室10以格子状且以角部彼此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来降低。
进而,引出电极25b的配置也会影响串线。为了使位移元件30的构造或者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制造工序变得简单,使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发生极化,当向单独电极主体25a施加电压时,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也发生压电变形。
加压室10内的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的压电变形对位移元件30的位移量产生影响。例如,当使单独电极主体25a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在平面方向上收缩、从而使位移元件30向加压室10侧发生挠曲变形时,加压室10内的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也在平面方向上收缩,因此位移量变小。通过将引出电极25b从加压室10b的锐角部10a引出,能够减小该位移降低量。其原因在于,当单独电极主体25a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在平面方向上发生变形时,由于该变形在锐角部10a附近引起,因此,即使产生相同的变形的力,也会因为位移元件30的位移量变小,使得与欲使位移元件30进行本来变形的方向上的位移合在一起的结果的位移量的降低变小。与此相对,当将引出电极25b在加压室10的菱形形状的边的中途引出时,该部分的变形使位移元件30容易位移,故使位移量增大,因此,与欲使位移元件30进行本来变形的方向上的位移合在一起的结果的位移量的降低增大。例如,在图6所示的平面形状的位移元件30中,与将引出电极25b从锐角部10a引出的情况相比,在从边的中途引出的情况下,位移量降低1%左右。
此外,由于向加压室10的外侧引出的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也发生压电变形,因此,对相邻的位移元件30的位移产生影响。该影响是基于下述情况而产生的:振动的传播;由于将压电陶瓷层21b设为覆盖多个加压室10的形状,因此在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在平面方向上伸缩的情况下,对相邻的位移元件30的压电陶瓷层21b施加应力。以下所示的串线的降低对压电陶瓷层21b在相邻的位移元件30之间进行连结的压电促动器基板21特别有用。
接着,对于单独电极25的形状,使用图6的中央下侧的单独电极25进行说明。从单独电极25的锐角部10a侧引出的引出电极25b在为了与外部连接而欲确保形成一定面积的端子的部分时,需要将其引出到一定程度远离加压室10的位置。此时,通过将引出电极25b的与连接于单独电极主体25a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不与将连结锐角部10a彼此的对角线延长而成的列(假想线LB1)重叠,能够增大与在锐角部10a侧相邻的位移元件3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串线。这样的话,引出电极25b以从自锐角部10a引出时朝向的列方向转而朝向行方向的方式进行弯曲引出。在图6中,虽然引出电极25b的引出方式为弯曲大约90度直至成为行方向,但弯曲的角度可以小于90度,也可以大于90度。
特别是,引出电极25b通过将引出电极25b引出的加压室10的所述一个锐角部10a,配置在与连结加压室10的钝角部10b彼此而成的对角线平行的假想线LA1上或者配置在比假想线LA1靠加压室10侧,从而能够增大引出电极25b与在锐角部10a侧相邻的加压室1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少串线。进一步详细来说,对离开在锐角部10a侧相邻的加压室10的距离进行比较,与将与引出电极25b的另一端部(是引出电极25b的引出前端,通常成为端子的部分)相同的形状S(在这种情况下为圆形)配置在锐角部10a的前端时的、最靠近在形状S的锐角部10a侧相邻的加压室10的部分相比,通过使引出电极25b整体更远离在锐角部10a侧相邻的加压室10,能够降低串线。这是由于,与在加压室10的锐角部10a近前设有端子的情况相比,通过使引出电极25b处于离开在锐角部10a侧相邻的加压室10的距离较大的状态(与LA2相比,配置在靠近引出源的加压室10侧的一侧的状态),能够降低串线。
与在将引出电极25b引出的加压室10的钝角部10b侧相邻的加压室10相比,通过将引出电极25b形成在靠近将引出电极25b引出的加压室10的区域,从而能够减少与在钝角部10b侧相邻的位移元件30的串线。更具体来说,在假设有通过将引出电极25b引出的本源加压室10的钝角部10b而与连结锐角部10a彼此的对角线平行的假想线LB2、以及通过与该钝角部10b对置的、相邻的加压室10的钝角部10b且与假想线LB2平行的假想线LB3的情况下,将引出电极25b配置在比上述假想线的中间的假想线LB4靠近引出源的加压室10的区域。
在此,使用图7(a)、(b),对在多个加压室10中从单独电极225、325引出作为其一部分的引出电极225b、325b的方向以及引出时的弯曲方式进行说明。图7(a)、(b)是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除引出电极225b、325b的引出方式之外,与图2~4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相同。图7(a)、(b)的液体喷出头满足上述的引出电极25b的条件,能够减少串线。
在图6以及图7(a)中,引出电极25b、225b在从锐角部引出之后,向相同侧(图中的左侧)弯曲。这样,能够增大引出电极25b、225b的成为前端端子的部分之间的距离,不易产生引出电极25b、225b间的短路等,与外部的连接也能够变得容易。
在图6中,在锐角部10a侧相邻的加压室10中,引出电极25从两个锐角部10a中的相同侧的锐角部10a引出,而在钝角部10b侧相邻的加压室10中,引出电极25从两个锐角部10a中的不同侧的锐角部10a引出,从而能够降低串线。这是因为,通过以拉开引出电极25b彼此距离的方式进行配置,一方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将压电变形的应力向另一方的引出电极25b传递,在另一方的引出电极25b产生电位差,从而能够降低产生的串线。
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单独电极425的俯视图。单独电极425的形状能够应用于图1~图5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也能够应用于图6以及图7(a)、(b)中的任一配置。
单独电极425在俯视下,包括收纳在加压室10内的单独电极主体425a以及从单独电极425a向加压室10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电极425b。
单独电极主体425a形成具有两个锐角部425aa以及两个钝角部425ab的菱形形状。将单独电极主体425a的两个锐角部425aa彼此连结的线与将加压室10的两个锐角部10a彼此连结的线的角度以及位置一致。此外,将单独电极主体425a的两个钝角部425ab彼此连结的线与将加压室10的两个钝角部10b彼此连结的线的角度以及位置一致。由此,能够增大位移元件的位移量。各条线的位置可以偏离加压室的最大宽度的10%以下,角度也可以偏离10度以下。此外,通过将单独电极主体425a的面积设为加压室10的面积的50~90%,更优选设为60~80%,能够增大位移量。
引出电极425b与单独电极主体425a借助一个锐角部425aa相连。相连的部分位于加压室10的锐角部10a。引出电极425b在锐角部10a的外侧(不与加压室10重叠的区域),以折回的方式、即以大于90度且180度以下的角度进行弯曲,从该位置到形成有连接电极426的端部形成直线状的直线状部425ba。由此,引出电极425b的端部在列方向上的位置与作为引出源的加压室10的锐角部10a相比,靠近进行引出的单独电极主体425a。由此,能够拉开与在列方向上排列的其他加压室10之间的距离,能够降低串线。
接下来,对直线状部425ba的角度进行说明。将直线状部425ba(假想直线LC是以与直线状部425ba相同的角度进行延长的线)与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直线LA3所成的角的角度设为C。将夹持引出电极425b所连结的引出电极425a的锐角部425aa的菱形形状的两边延长而成的假想直线设为LD1、LD2,将该LD1、LD2与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直线LA3所成的角的角度分别设为D1、D2。需要说明的是,角度C、D1、D2为锐角侧的角度,是90度以下。
由于锐角部425aa是锐角,因此角度D1+角度D2的值为90度以上。角度D1与角度D2也可以不相同。即,连结单独电极主体425a的菱形形状的锐角部425aa而成的线以及连结钝角部425ab而成的线的角度也可以与加压室10的行方向以及列方向的角度存在偏差。若角度的偏差为20度以下,则不会与列方向上相邻的加压室10发生边彼此相对,能够减少串线。
通过将角度D1以及D2设为55~75度,能够增大位移量且减小行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高密度地进行行方向的配置以提高印刷的分辨率。通过使角度C小于角度D1以及D2,能够提高直线状部425ba的形成精度,不易产生有可能因形成偏差而产生的、以形成位置的偏差、阻力值的偏差为起因的喷出特性的偏差以及断线等。
对于单独电极425而言,通过对丝网印刷的导体糊进行烧制来形成廉价且生产率也高,因而是优选的。丝网印刷是通过在长方形的框上粘贴将金属制的线等呈格子状编织成的网眼,在附着于该网眼的抗蚀剂上形成开口部,利用橡皮辊将导体糊从该开口部挤压出而进行印刷。需要说明的是,当进行这样的印刷时,与开口部对应的部分的单独电极425的厚度呈格子状增厚,或单独电极425的外周的形状稍微以格子状偏移。
在丝网印刷中,在橡皮辊移动期间,当印刷对象物与橡皮辊隔着丝网接触的长度发生改变、或者与丝网的框相对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印刷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印刷状态发生偏差,因此,橡皮辊相对于丝网的框基本上平行移动,且印刷对象物在丝网的移动方向上宽度的变化较少。此外,如果格子状的网眼相对于丝网的框的角度为0度,则会进行反复印刷,此时,在橡皮辊的作用下,丝网向印刷方向的偏移的影响增大,因此带有一定程度角度。
此外,在印刷中,不是向存在线的部分直接供给导体糊,而是通过导体糊从周围流入来进行印刷。因此,当导体图案的外周与线的角度接近、其位置也接近时,导体糊的供给仅来自线的一方侧,因此,导体图案的形状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为了使特别要求位置精度的单独电极主体425a的外周的印刷精度良好,可以对网眼的角度进行调整。
作为网眼的角度,优选的是,以使单独电极主体425a的菱形形状的边的角度与角度D1、D2不一致的方式附加差值。换句话说,只要网眼的正交的线的角度皆大于角度(90-D1)以及角度(90-D2)且小于角度D1以及D2即可,优选为45度。另外,为了使直线状部425ba远离相邻的加压室10而减少串线,最好使直线状部425ba的角度C增大。与单独电极主体425a相比,直线状部425ba的形成精度低是不要紧的,因此,通过将角度C设为(90-D1)度以及(90-D2)度以上,能够降低串线。另一方面,由于当超过45度时形成精度变差,因此优选的是设为45度以下。更优选的角度C的范围是与(90-D1)度以及(90-D2)度相比大5度以上,与45度相比小5度以上,是95-D1≤C、95-D2≤C、C≤40度。
此外,在头主体2a中,在俯视下,一个副集管5a与在该副集管5a的左右各自配置一行的两行加压室行11相连。属于该两行加压室行11的加压室10具有与副集管5a重叠的第一区域以及没有重叠的第二区域。通过进行这样的配置,能够增大副集管的宽度、确保流量,并且能够缩短头主体2a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
然而,当进行这样的配置时,根据引出电极25b是从加压室的10的第一区域引出还是从第二区域引出,喷出特性方面有时会产生偏差。这是因为,由于引出电极25b与共用电极24之间的电位差,使其间的压电陶瓷层21b发生压电变形时的影响在从第一区域引出而在正下方具有副集管5a的引出电极25b与从第二区域引出而在正下方不具有副集管5a的引出电极25b处是不同的。例如,由于在正下方具有副集管5a的一方容易发生构造性变形,因此,利用引出电极25b正下方的压电变形,使喷出条件从理想状态更大地变动,有可能降低喷出速度,使喷出量变少。
因此,形成图9(a)所示那样的构造。图9(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基本构造与图2~5所示的液体喷出头是相同的,主要示出作为构造之差的单独电极525。此外。在图9(a)中还示出了与压电促动器21连接的配线基板、即信号传递部92的配线92b。图中的线较为复杂,因此将实际上透视的结构也全部用实线表示。在图9(a)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中,在单独电极525中设有两个引出电极525b,通过将其一方从与副集管5a重叠的位置的加压室10的锐角部引出,另一方从没有与副集管5a重叠的位置的加压室10的锐角部引出,能够减小喷出不均。
引出电极525b也可以从一个锐角部引出多个。此时,如果将从与副集管5a重叠的锐角部以及没有与副集管5a重叠的锐角部引出的个数设为相同,或者使上述引出电极525b的合计面积相同,则压电变形的影响不易产生差异,能够减少喷出不均。
此外,配线92b沿着列方向延伸,在行方向上并排配置有多条。这样的情况下,将两个引出电极525b中的与配线92b电连接的引出电极设为任一方,在加压室行11中,将进行连接的一方设为交替,由此能够增大配线92的间隔,使配线92b的宽度变宽,能够提高可靠性。
在C1的位置的连接电极526与C3的位置的连接电极526之间,配置有七根配线92b。由于进行上述那样的交替连接,形成具有相对富余的配置,在不进行交替配置的情况下,例如电连接并非在C2的位置而是在作为另一方引出电极525b的D1的位置处进行时,在D1的位置与C2的位置之间配置六根配线92b,配线92b的宽度变窄,配线92b的间隔也变狭。在上述设计中,招致配线基板92的成本增大、可靠性降低,在间隔过于狭窄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进行设计。交替配置在配线92b位于单层的配线基板92时是特别必要的。
此外,在图9(a)中,在与配线92b电连接的引出电极525b上设有连接电极526,在没有与配线92b电连接的引出电极525b上设有虚拟连接电极527。连接电极526从压电促动器基板21的表面突起,是在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与流路构件4接合时施加力的部分,因此,通过设置相同形状的虚拟连接电极527,使力的施加方均等靠近,能够稳定地接合。虚拟连接电极527也可以设置在引出电极525b上以外的场所,但通过设置在引出电极525b之上,能够抑制产生连接电极526与引出电极525b的厚度量之差。
图9(b)是与图9(a)相同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单独电极626包括从两个锐角部各自引出的引出电极625b,两个引出电极625b中的一方与配线基板92的配线92b电连接,另一方没有连接。在此,锐角部是指,位于菱形形状的加压室10的直线状的边之间在该两条边之间形成角的部位,或以使该角变圆的方式进行弯曲而成为曲线的部位,是两条边所成的角度为锐角(90度以下)的部位。从锐角部引出是指,引出电极625b通过该角、或以使该角变圆的方式进行弯曲而成的曲线部位即可。如图9(b)所示,通过在锐角部的最靠近端部的近前处将引出电极625b弯折,从而利用引出电极625b正下方的压电陶瓷层21b的压电变形来减少位移降低,且能够进一步减少串线的影响。
上述那样的液体喷出头2例如通过以下方式来制作。利用滚涂法、狭缝涂布法等通常的带成形法,进行由压电性陶瓷粉末与有机组成物构成的带的成形,在烧制后制作成为压电陶瓷层21a、21b的多个生片。在生片的一部分上,在其表面上通过印刷法等形成作为共用电极24的电极糊。此外,根据需要在生片的一部分形成通孔,在其内部填充穿孔导体。
接着,对各生片进行层叠而制作层叠体,进行加压紧贴之后,切断为长方形状,进而在高浓度氧环境下进行烧制。在烧制的压电促动器素体的表面通过丝网印刷来印刷有机金糊,进行烧制而形成单独电极25。丝网印刷使用与框呈45度的角度来粘贴网眼的丝网,以使长方形的压电促动器素体与丝网的框成为平行的方式进行放置,使橡皮辊与压电促动器素体的长边方向平行地移动而进行印刷。之后,使用Ag糊而对连接电极26进行印刷并烧制,由此制作压电促动器基板21。
接下来,将利用压延法等获得的板4a~1经由粘合层进行层叠而制作流路构件4。在板4a~1上,利用蚀刻将作为集管5、单独供给流路14、加压室10以及下行部分等的孔加工为规定的形状。
期望的是,这些板4a~1由从Fe-Cr系、Fe-Ni系、WC-TiC系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金属形成,特别是在作为液体而使用墨水的情况下期望由对墨水的耐腐蚀性优良的材质构成,因此更加优选Fe-Cr系。
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与流路构件4能够例如借助粘合层进行层叠粘合。作为粘合层,能够使用公知的材料,为了不对压电促动器基板21以及流路构件4造成影响,可以使用从热固化温度为100~150℃的环氧树脂、苯酚树脂、聚苯醚树脂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热固化性树脂系的粘合剂。通过使用这样的粘合层并加热到热固化温度,能够对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与流路构件4进行加热接合。
接下来,为了对压电促动器基板21与控制电路100进行电连接,向连接电极26供给银糊,载置预先安装有驱动器IC的信号传递部92即FPC,施加热量而使银糊固化,从而进行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器IC的安装如下进行:在利用焊锡与FPC进行电倒装连接之后,向焊锡周围供给保护树脂并使其固化。
接下来,根据需要,以能够从开口5a供给液体的方式粘合储液器,对金属的框体进行螺纹紧固之后,利用密封剂来密封接合部,从而能够制作液体喷出头2。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
2···液体喷出头
2a···头主体
4···流路构件
4a~1···(流路构件的)板
5···集管(共用流路)
5a···(集管的)开口
5b···副集管
6···节流孔
8···喷出孔
9···喷出孔行
10···加压室
10a···锐角部
10b···钝角部
11···加压室行
12···单独流路
14···单独供给流路
15···隔壁
21···压电促动器基板
21a···压电陶瓷层(振动板)
21b···压电陶瓷层
24···共用电极(第一电极)
25、225、325、425···单独电极(第二电极)
25a、425a···单独电极主体
425aa···(单独电极主体的)锐角部
425ab···(单独电极主体的)钝角部
25b、225b、325b、425b···引出电极
425ba···直线状部
26、226、326、426、526、626···连接电极
527、627···虚拟连接电极
28···共用电极用表面电极
30···位移元件(加压部)
92···信号传递部(配线基板)
92b···配线

Claims (7)

1.一种液体喷出头,其具备:
流路构件,其具有多个喷出孔以及与该多个喷出孔分别相连的多个加压室;以及
压电促动器基板,其以覆盖所述多个加压室的方式层叠在所述流路构件上,
该液体喷出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从所述流路构件侧依次层叠有第一电极、压电体以及多个第二电极,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
所述多个加压室分别是具有两个钝角部与两个锐角部的菱形形状,并且在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钝角部的对角线的行上以及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锐角部的对角线的列上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包括:电极主体,其以与所述多个加压室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并收纳在所述加压室的内侧;引出电极,其一端部与所述电极主体连接,另一端部向所述加压室的外侧引出,该引出电极通过所述加压室的一个所述锐角部,将所述另一端部向没有与所述列重叠的区域引出,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所述电极主体为菱形形状,所述引出电极具有从所述加压室的一端的所述锐角部的外侧延伸到所述另一端部的直线状部,该直线状部的朝向所述另一端部的方向是在所述列方向上朝向将该引出电极引出的所述电极主体的方向,
在将所述直线状部与所述行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C度,夹着将该引出电极引出的部分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两条边各自与所述行方向所成的角度被设为D1度以及D2度时,90-D1≤C、90-D2≤C、C≤45度。
2.一种液体喷出头,其具备:
流路构件,其具有多个喷出孔以及与该多个喷出孔分别相连的多个加压室;以及
压电促动器基板,其以覆盖所述多个加压室的方式层叠在所述流路构件上,
该液体喷出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从所述流路构件侧依次层叠有第一电极、压电体以及多个第二电极,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
所述多个加压室分别是具有两个钝角部与两个锐角部的菱形形状,并且在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钝角部的对角线的行上以及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锐角部的对角线的列上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包括:电极主体,其以与所述多个加压室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并收纳在所述加压室的内侧;引出电极,其一端部与所述电极主体连接,另一端部向所述加压室的外侧引出,该引出电极通过所述加压室的一个所述锐角部,将所述另一端部向没有与所述列重叠的区域引出,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所述多个引出电极从所述加压室的一个锐角部向外侧延伸的方向为相同方向,
所述加压室中的、将所述引出电极引出一侧的所述锐角部在沿所述列方向相邻的所述加压室处,相对于所述加压室而位于相同侧,在沿所述行方向相邻的所述加压室处,相对于所述加压室位于相反侧。
3.一种液体喷出头,其具备:
流路构件,其具有多个喷出孔以及与该多个喷出孔分别相连的多个加压室;以及
压电促动器基板,其以覆盖所述多个加压室的方式层叠在所述流路构件上,
该液体喷出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从所述流路构件侧依次层叠有第一电极、压电体以及多个第二电极,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
所述多个加压室分别是具有两个钝角部与两个锐角部的菱形形状,并且在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钝角部的对角线的行上以及沿着连结所述两个锐角部的对角线的列上分别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包括:电极主体,其以与所述多个加压室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并收纳在所述加压室的内侧;引出电极,其一端部与所述电极主体连接,另一端部向所述加压室的外侧引出,该引出电极通过所述加压室的一个所述锐角部,将所述另一端部向没有与所述列重叠的区域引出,
所述流路构件具有沿着所述行方向延伸的一条或者多条共用流路,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
一条所述共用流路与在该共用流路的两侧各自排列一行的所述加压室相连,与该共用流路相连的所述加压室的两个所述锐角部中的一个所述锐角部与该共用流路重叠,另一个所述锐角部不与该共用流路重叠,从一个所述加压室的两个所述锐角部分别引出所述引出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所述引出电极的另一端部设置在如下区域:与在将该引出电极引出的所述加压室的一个所述钝角部侧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加压室相比,靠近将该引出电极引出的所述加压室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所述引出电极从将该引出电极引出的所述加压室的一个所述锐角部沿所述行方向延伸,所述另一端部设置在通过一个所述锐角部并与所述行平行的假想线上,或者设置在比该假想线靠所述加压室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二电极供电的配线基板沿着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进行设置,
在俯视所述液体喷出头时,
所述配线基板的配线在与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对置的区域沿着所述列方向进行延伸,
与所述配线电连接的引出电极是从所述加压室的与所述共用流路重叠的所述锐角部引出的所述引出电极以及从没有与所述共用流路重叠的所述锐角部引出的所述引出电极中的任一方,并且与所述配线电连接的所述引出电极在所述行方向上形成交替。
7.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
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搬运记录介质的搬运部;以及
对所述压电促动器基板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CN201280025723.6A 2011-06-29 2012-03-30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Active CN1035619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4431 2011-06-29
JP2011144431 2011-06-29
JP2011259097 2011-11-28
JP2011-259097 2011-11-28
PCT/JP2012/058574 WO2013001878A1 (ja) 2011-06-29 2012-03-30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1956A CN103561956A (zh) 2014-02-05
CN103561956B true CN103561956B (zh) 2016-01-06

Family

ID=47423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5723.6A Active CN103561956B (zh) 2011-06-29 2012-03-30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04653B2 (zh)
EP (1) EP2727731B1 (zh)
JP (1) JP5717855B2 (zh)
CN (1) CN103561956B (zh)
WO (1) WO20130018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45259A1 (ja) * 2012-03-30 2013-10-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011006B2 (ja) * 2012-04-27 2016-10-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JP5956274B2 (ja) * 2012-07-27 2016-07-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123998B2 (ja) * 2013-03-27 2017-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5199181A1 (ja) * 2014-06-27 2015-12-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WO2016031920A1 (ja) * 2014-08-28 2016-03-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WO2016031871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5981682B1 (ja) * 2014-09-26 2016-08-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US10315447B2 (en) * 2014-12-25 2019-06-11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CN107206792B (zh) * 2015-01-23 2019-03-01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CN106457833B (zh) * 2015-02-24 2018-06-22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用的流路构件及液体喷出头、记录装置
JP6298929B2 (ja) * 2015-03-23 2018-03-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340478B2 (ja) * 2015-03-23 2018-06-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WO2016151885A1 (ja) * 2015-03-26 2016-09-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液体吐出ヘッド、記録装置、および流路部材の製造方法
EP3318409B1 (en) * 2015-07-30 2019-08-21 Kyocera Corporation Nozzle plate, liquid ejection head using same, and recording device
JP6560115B2 (ja) * 2015-12-22 2019-08-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US10479075B2 (en) * 2017-05-09 2019-1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 head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TWI679784B (zh) * 2018-04-09 2019-12-11 中原大學 壓電感測模組、壓電感測模組偵測之方法及其壓電感應偵測系統
US20230120552A1 (en) * 2020-03-30 2023-04-20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8254B2 (en) 2000-11-30 2004-10-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er head
JP2003305852A (ja) 2002-02-18 2003-10-2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874712B2 (ja) * 2002-09-24 2007-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4138592B2 (ja) * 2003-06-30 2008-08-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印刷装置
JP4069831B2 (ja) 2003-08-12 2008-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4182901B2 (ja) 2004-02-27 2008-11-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CN100579779C (zh) * 2004-03-31 2010-01-13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JP2006102982A (ja) 2004-09-30 2006-04-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614727B2 (en) 2004-09-30 2009-11-10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44296A (ja) 2006-08-21 2008-02-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08290409A (ja) * 2007-05-28 2008-12-04 Kyocera Corp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12096385A (ja) * 2010-10-29 2012-05-24 Kyocera Corp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04653B2 (en) 2015-04-14
JP5717855B2 (ja) 2015-05-13
JPWO2013001878A1 (ja) 2015-02-23
EP2727731A1 (en) 2014-05-07
WO2013001878A1 (ja) 2013-01-03
US20140118445A1 (en) 2014-05-01
CN103561956A (zh) 2014-02-05
EP2727731A4 (en) 2015-07-22
EP2727731B1 (en) 2019-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1956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CN103608182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CN106113940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US9056458B2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same
CN103380001B (zh) 压电致动器、液体喷射头、以及记录装置
US8851603B2 (en) Driving device for driving liquid discharge head,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5952310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US10286665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same
CN105050814A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了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EP2832543B1 (en) Liquid-discharging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same
US20050011071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kjet printing head
JP6181453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5908808B2 (ja)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783849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5590809B2 (ja) 印刷装置
JP603415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に用いられる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基板
JP2014104646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4069425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