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5820B - 旋转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5820B
CN103515820B CN201310247265.7A CN201310247265A CN103515820B CN 103515820 B CN103515820 B CN 103515820B CN 201310247265 A CN201310247265 A CN 201310247265A CN 103515820 B CN103515820 B CN 1035158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annular wall
ribbon cable
protuberanc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72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5820A (zh
Inventor
佐藤安广
佐藤智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rreau Comfortable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 (Guangzho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5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5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5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58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4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with limited rotation angle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occupant comfort, e.g.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ppliances according to personal settings, e.g. seats, mirrors, steering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between relatively movable parts of the vehicle, e.g. between steering wheel and colum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2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H01R35/025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having a flexible conductor wound around a rotation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确保切断带状电缆的旋转连接装置。所述旋转连接装置(1)中,在转子(2)和定子(6)之间形成环状空间S,并在环状空间S内设置用于连接转子(2)一侧的连接器和定子(6)一侧的连接器的带状电缆(10),定子(6)具有包围环状空间S的环状壁(83),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穿过环状壁(83)上设置的开口部(85)被引出到环状空间S的外部,环状壁(83)中开口部(85)的侧缘部(831)上,夹持开口部(85)设有向位于相反一侧的侧缘部(832)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第一突出部(86)为从内径侧观察呈矩形的突起,第二突出部(87)为从内径侧观察尖锐状的突起,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在环状壁(83)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

Description

旋转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汽车的车体和转向盘之间电连接的旋转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的旋转连接装置中,转向轴上连接的转子与固定在车体侧的定子之间形成环状空间,在所述环状空间内配置有连接转子侧和定子侧的带状电缆。
图6是示意性说明在现有的旋转连接装置100的环状空间S内的带状电缆101的配置的图,图6的(A)表示了在带状电缆101能够左右旋转两圈的位置(中立位置)装入的衬垫104正常装入旋转连接装置100的状态,图6的(B)表示了在带状电缆101不能左右均匀旋转两圈的位置(非中立位置)装入衬垫104后,在未图示的转向盘的操作中带状电缆101的长度不足的状态。
如图6的(A)所示,在环状空间S内带状电缆101穿过凸缘104a、104a之间,从衬垫104的内径侧引出到外径侧,位于衬垫104的内径侧的带状电缆101,在转子102的外周朝向一个方向缠绕后,与转子侧的连接器102a连接。
此外,位于衬垫104的外径侧的带状电缆101,在朝向与内径侧相反方向缠绕后,从环状壁103的开口部105被引出到环状空间S的外部,最终与定子侧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带状电缆101与方向盘的操作联动,在衬垫104的内径侧和外径侧之间移动,方向盘能旋转的角度范围根据带状电缆101的长度而决定。
将带状电缆101的长度设定为使方向盘能从中立位置至少左右旋转两圈。因此,在将旋转连接装置100安装到车辆时,在衬垫104上带状电缆被设定为能够左右旋转两圈的位置(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将旋转连接装置100组装到转向轴。此时,为了使带状电缆的中立位置不发生偏移(为限制转子的旋转),将转子相对于定子用保持件临时固定。
当组装中发生保持件脱落、转子旋转的故障时,有时在带状电缆偏离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旋转连接装置100被组装到转向轴。
此时,根据距离中立位置的偏移量,有可能在方向盘旋转中途带状电缆的长度不足,从而妨碍方向盘的操作。
发生上述问题时,带状电缆101成为与方向盘的操作联动而被拉伸、从而强力推压环状壁103的开口部105的状态(参照图6的(B))。因此,在现有的旋转连接装置100中,在开口部105上设置切割器(cutter),当发生上述问题时,通过切断带状电缆101,而不影响方向盘的操作(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28286号
图7的(A)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旋转连接装置的定子110的分解立体图,图7的(B)是放大表示定子110的盖112上设置的突起115(切割器)部分的图。
定子110具有安装固定在车体侧的底盖111,以及组装在底盖111上的盖112,盖112上设有以规定间隔包围转子(未图示)的外周的环状壁113。
将盖112组装到底盖111上时,环状壁113的内侧形成包围转子(未图示)的外周的环状空间S,所述环状空间S内以能旋转的方式收容有从轴向观察呈环状的衬垫104A。
并且,所述衬垫104A上缠绕有连接转子侧和定子侧的带状电缆101。
环状壁113上设有开口部114,所述开口部114将带状电缆101的一端101a侧引出到环状空间的外部,所述开口部114的周向中的一侧113a上设有用于切断带状电缆101的突起115(切割器)。
突起115从开口部114的一侧113a朝向另一侧113b侧突出设置,所述突起115从径向观察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此处,由于带状电缆在衬垫104上从中立位置大幅偏移缠绕,所以在转向盘旋转中途带状电缆101的长度不足时,带状电缆101在抵接突起115的方向(图中左方向)上被拉伸。
而后,突起115的角部115a抵接带状电缆101后,带状电缆101被进一步拉伸时,带状电缆101的、抵接角部115a的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带状电缆101以所述应力集中的部位为界被切断。
可是,为了防止在未发生上述情况时损伤带状电缆101,突起115的角部115a被设为带圆角的形状,当带状电缆101与角部115a抵接时,存在不能保证带状电缆101的保持的问题。
因此,当带状电缆101被拉伸到突起115一侧时,有时会偏向未设置突起115的部位一侧(图中上侧),此时,角部115a的、与带状电缆101的抵接位置发生改变,带状电缆101的特定的部位上不发生应力集中,存在不能切断带状电缆101的情况。
因此,需要在必要时能够确保切断带状电缆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旋转连接装置,在转子和定子之间形成环状空间,并在所述环状空间内设置用于连接所述转子侧和所述定子侧的带状电缆,所述旋转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包围所述环状空间的环状壁,所述带状电缆的一端侧穿过所述环状壁上设置的开口部而被引出到所述环状空间的外部,在所述环状壁的周向上相对的所述的开口部的侧缘中的一个侧缘上,设有向另一个侧缘一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从径向观察呈矩形的第一突起以及从径向观察呈尖锐状的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环状壁的高度方向上排列设置,从所述环状壁的轴向观察,所述第二突起的前端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前端位于更靠径向外侧。
按照本发明,当穿过开口部并横跨环状空间的内部和外部设置的带状电缆在被压向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方向上拉伸时,带状电缆上作用了源于第一突起的应力和源于第二突起的应力。因此,相比仅设置一个用于切断带状电缆的突起(切割器)的情况,由于能增加带状电缆上应力的作用点,就能确保切断带状电缆。特别是,当带状电缆在衬垫上从中立位置大幅偏移缠绕并在第一突起侧被强力拉伸时,即使在带状电缆在环状壁的高度方向上偏移到离开第一突起一侧时,也可以确保带状电缆被第二突起切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装置中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剖面图。
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备的突起(切割器)的图。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备的突起(切割器)的图。
图6是说明现有的旋转连接装置中的带状电缆的配置的图。
图7是说明现有的旋转连接装置中的定子所具备的突起(切割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旋转连接装置
2 转子
3 转子主体
31 基部
32 开口
33 筒状壁
33a 突起
4 内衬
41 基部
42 开口
43 筒状壁
5 附件
51 基部
52 卡合部
52a 开口
6 定子
7 底盖
71 基部
72 开口
73 嵌合壁
75a 前端部
76a 前端
77 卡合片
77a 卡合孔
8 盖
81 基部
82 开口
83 环状壁
83a 突起
83b 内周面
83c 上表面
83d 突起
84 卡合壁
841 连接部
842 卡合凹部
843 上端部
85A、85B 开口
86 第一突出部
86a 前端
86b 角部
87 第二突出部
87a 前端
87b 锐角部
87c 顶部
88 第三突出部
88a 前端
89 连接器部
891 外壁
891a 突起
892 槽
9 衬垫
91 基部
92 转子
93 导向部
10(10a、10b) 带状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为便于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底盖7一侧作为上侧、盖8一侧作为下侧。
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装置1的转子2具备转子主体3、内衬4以及附件5,上述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
在转子主体3的圆盘状的基部31的中央部上形成用于插通未图示的转向轴的开口32,在基部31的内衬4一侧的面上向内衬4一侧的上方突出设有包围开口32全周的筒状壁33。
在内衬4的圆盘状的基部41的中央部上形成用于插通转子主体3的筒状壁33的开口42,在基部41的附件5一侧的上表面上向附件5一侧的上方突出设有包围开口42全周的筒状壁43。
内衬4的筒状壁43通过外插在转子主体3的筒状壁33上,从而组装于转子主体3。
附件5具备圆筒状的基部51,所述基部51的下端设有与转子主体3的筒状壁33卡合的卡合部52。
多个卡合部52从基部51突出形成于转子主体3一侧的下方,并在围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
各卡合部52上形成有开口52a,所述的转子主体3的筒状壁33上设置的突起33a卡合在所述开口52a中。
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附件5的卡合部52从轴线X的轴向嵌入转子主体3的筒状壁33而与转子主体3连接,此时,通过突起33a嵌合在开口52a中,来防止附件5从转子主体3脱落。
此外,所述状态下,内衬4位于附件5和转子主体3之间,从而也利用附件5防止内衬4从转子主体3脱落。
图2为定子6的分解立体图,除了构成定子6的底盖7和盖8,还表示了配置在底盖7和盖8之间的衬垫9和带状电缆10。
图3是以图2中的面A切断定子6的剖面图,且图中用假想点划线示意性表示了定子6上组装的转子2一侧的主要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6具有固定在车体侧的底盖7以及安装在所述底盖7的环状的基部71上的盖8,它们由相同的树脂材料(例如聚乙酸乙烯酯)形成。
底盖7的基部71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72,所述开口72中插通有所述转子2一侧的筒状壁33、卡合部52以及转向轴SH(参照图3)。
在基部71的盖8一侧的下表面上,朝向盖8一侧的下方突出设置有嵌合壁73,且所述嵌合壁73以规定间隔包围开口72,当组装底盖7和盖8时,所述嵌合壁73外嵌于后述的盖8的环状壁83。
如图2所示,基部71的周向边缘上、朝图中下方突出设置有从径向观察大致呈矩形的卡合片77,所述卡合片77上形成有后述盖8的突起83a所卡合的卡合孔77a。
盖8具有环状的基部81,以及从所述基部81的底盖7的对置面突出的环状壁83。
盖8的基部81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82,所述开口82中插通有所述的转子2一侧的筒状壁33、卡合部52以及转向轴SH(参照图3)。
环状壁83从开口82朝径向外侧离开规定距离h的位置、朝向底盖7一侧的上方突出设置,且围绕轴线X的周向全周形成相同的高度h1。
如图2所示,环状壁83的外周上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83a,且在围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所述突起83a。
在实施方式中,当把盖8组装到底盖7时,所述突起83a与所述的卡合片77的卡合孔77a卡合,利用卡合于卡合孔77a的突起83a,阻止了盖8从底盖7脱落。
而且,环状壁83的外周设有从径向观察呈矩形的卡合壁84。如图3所示,在所述卡合壁84的、与环状壁83的连接部841上侧形成有卡合凹部842,当把盖8组装到底盖7时,底盖7的嵌合壁73与卡合凹部842卡合,通过卡合壁84的上端部843与底盖7的嵌合孔710嵌合,盖8与底盖7组装为不会在轴线X的径向发生位置偏移的状态。
在环状壁83上、以在环状壁83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有多个朝底盖7一侧的上方突出的突起83e,当把盖8组装到底盖7时,这些突起83e与底盖7的基部71上设置的嵌合孔713嵌合。
按照实施方式,在通过将盖8组装到底盖7而形成定子6时,盖8的基部81与底盖7的基部71在轴线X的轴向上隔开间隔相对配置。这样,环状壁83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用于收容衬垫9和带状电缆10的环状空间S(参照图3)。
衬垫9由高滑动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缩醛(POM))形成,从轴向观察为环状的基部91的、位于盖8一侧的下表面上设有滚柱92和导向部93等。
带状电缆10将未图示的定子侧的连接器和转子侧的连接器电连接,且在具有挠性的薄膜基材的粘接面上夹有多个金属制电线板。
带状电缆10与所述的现有示例的带状电缆101(参照图6)同样,以缠绕状态设置在衬垫9上,所述衬垫9能旋转地收容在环状空间S内。
具体而言,将带状电缆10设置为:穿过衬垫9的滚柱92的部分后,从衬垫9的内径侧引出到外径侧,以滚柱92的部分为界、使缠绕方向反转的状态。
因此,例如从轴向观察,位于衬垫9的内径侧的带状电缆10a(位于衬垫9的转子2一侧的带状电缆10a)是逆时针方向缠绕时,则从轴向观察,位于衬垫9的外径侧的带状电缆10b(位于衬垫9的环状壁83一侧的带状电缆10b)是顺时针方向缠绕。
图4的(A)是从轴向(底盖7侧)观察盖8的平面图,图4的(B)是放大表示图4的(A)中区域A的立体图,图4的(C)是省略图4的(B)中的带状电缆10的图。
图5是图4的(A)中区域A的放大图,图5的(B)是进一步放大图5的(A)中开口部85(85A、85B)的附近,并省略了带状电缆10的图示的图,图5的(C)是图5的(A)中A-A箭头视图,并省略了带状电缆10的图示的图。
如图4所示,在环状壁83上,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环状壁83设有开口部85(85A、85B),位于衬垫9的外径侧的带状电缆10b穿过开口部85(85A、85B)被引出到环状空间S(参照图3)的外部。
开口部85(85A、85B)设置在环状壁83中的、与连接器部89的连接部上,并在围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
开口部85(85A、85B)横跨环状壁83的高度方向的全长设置,环状壁83在设有开口部85(85A、85B)的部分上被切断。
环状壁83的开口部85A的两侧部(侧缘部831、832)中一个侧缘部831上,设有向另一个侧缘部832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
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在环状壁83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第一突出部86位于盖8的基部81一侧(图中下侧)。
如图5的(C)所示,从内径侧观察呈矩形的第一突出部86,横跨周向的全长形成为相同的高度h2,其前端86a位于与轴线X(参照图1)平行的假想点划线Im1上。
如图5的(B)所示,从轴向观察的第一突出部86,随着朝向前端86a一侧、径向的宽度W变窄,且前端86a上施有曲面加工。
在实施方式中,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穿过开口部85A后被引出到环状空间S的外部。因此,从开口部85A引出带状电缆10时,为了不让第一突出部86的前端86a损伤带状电缆10,前端86a上施有曲面加工。
从内径侧观察,当带状电缆10在压向第一突出部86的方向上被拉伸时,第一突出部86的、第二突出部87一侧的角部86c与带状电缆10抵接,成为作用有切断带状电缆10的应力的部位。
如图5的(C)所示,从内径侧观察,第二突出部87通过侧缘部831一侧上设置的大致V形的凹部87d,随着朝向侧缘部832一侧、高度h3变高,在侧缘部832一侧的上方形成具有锐角部87b的尖锐状。所述第二突出部87的侧缘部832一侧的前端87a,位于平行于轴线X的假想点划线Im2上。
如图5的(B)所示,从轴向观察,所述前端87a位于规定环状壁83的内周面83b的假想点划线Im3的径向外侧、且位于第一突出部86的前端86a的径向外侧。
从轴向观察,第二突出部87成为朝向前端87a一侧、径向的宽度W变小的三角形,第二突出部87的顶部87c(参照图5的(C))与环状壁83的上表面83c位于相同的高度。
因此,当组装盖8和底盖7时,第二突出部87的顶部87c从盖8一侧与底盖7的基部71相接。
在实施方式中,为保证带状电缆10的切断,所述顶部87c的角R(曲率)设定为0.1mm以下。
环状壁83的侧缘部831的上表面83c上,设有向底盖7一侧的上方突出的卡合突起831b。当组装盖8和底盖7时,所述卡合突起831b与底盖7的基部71上设置的嵌合孔711(参照图2)嵌合。
这样,在盖8和底盖7被组装的状态下,侧缘部831成为被盖8和底盖7双方支承的状态,即使带状电缆10在与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接触的方向上被拉伸,侧缘部831上作用有来自带状电缆10的应力,侧缘部831也不会轻易地变形。
如图5所示,开口部85B中的侧缘部833也设有向侧缘部831一侧突出的第三突出部88。
如图5的(C)所示,从径向观察,矩形的第三突出部88横跨周向的全长形成相同的高度h2,其前端88a位于平行于轴线X(参照图1)的假想点划线Im4上。
如图5的(B)所示,从轴向观察,第三突出部88随着朝向前端88a一侧、径向的宽度W2变窄,且在前端88a上施加有曲面加工。
侧缘部833也随着朝向前端833a一侧、径向的宽度W2变窄,所述侧缘部833的前端833a一侧,形成比第三突出部88的前端88a一侧更尖的锐角状,且位于前端88a的径向外侧。
环状壁83的侧缘部833的上表面83c上,设有向底盖7一侧的上方突出的卡合突起833b。当组装盖8和底盖7时,所述卡合突起833b与底盖7的基部71上设置的嵌合孔712(参照图2)嵌合。
这样,在盖8和底盖7被组装的状态下,侧缘部831处于被盖8和底盖7双方支承的状态,即使侧缘部831上作用有应力,侧缘部831也不会轻易地变形。
在环状壁83上的、设有开口部85(85A、85B)的部分的径向外侧,沿环状壁83设置有从轴向观察呈圆弧状的外壁891,且在环状壁83与外壁891之间,形成有用于收容从开口部85(85A、85B)引出到环状空间S的外部的带状电缆10的槽892。
从轴向观察,环状壁83的外周中的、与外壁891相对的部分上,在周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83d。
此外,外壁891的内周上、在周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891a。
在环状壁83的周向上交替设有上述突起83d、突起891a。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在被上述突起83d、891a夹持的状态下收容在槽892内,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的移动(向图5的(A)中右方向的移动)被阻止。
因此,位于环状空间S内的带状电缆10在与第一突出部86、第二突出部87接触的方向上被拉伸时,适当防止了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被拉入环状空间S内。
并且,即便拉伸带状电缆10的力进一步变大,也可以保证将带状电缆10保持在与第一突出部86、第二突出部87接触的位置上,能够确保使来自上述突出部(第一突出部86、第二突出部87)的应力作用在带状电缆10上。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装置1中,转子2与定子6之间形成环状空间S,并在环状空间S内设置用于连接转子2一侧的连接器和定子6一侧的连接器的带状电缆10,
定子6具有包围环状空间S的环状壁83,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穿过环状壁83上设置的开口部85A而被引出到环状空间S的外部,
环状壁83上的开口部85A的侧缘部831上设有向侧缘部832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且所述侧缘部832与所述侧缘部831夹持开口部85A并位于侧缘部831相对一侧,
第一突出部86是从内径侧(径向)观察呈矩形的突起,
第二突出部87是从内径侧(径向)观察呈尖锐状的突起,第一突出部86与第二突出部87在环状壁83的高度方向上排列设置。
按照所述结构,穿过开口部85A并横跨环状空间S的内部和外部设置的带状电缆10,在被压向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的方向上被拉伸时,带状电缆10上作用有源于第一突出部86的应力和源于第二突出部87的应力。因此,相比仅设置一个用于切断带状电缆10的突起(切割器),由于能够增加带状电缆10上应力的作用点,所以能进一步保证切断带状电缆10。特别是,当带状电缆10在衬垫9上从中立位置大幅偏移缠绕而被强力拉向第一突出部86一侧时,即使带状电缆10在环状壁83的高度方向上偏向离开第一突出部86一侧(图4的(B)中第一突出部86的上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第二突出部87进一步保证切断带状电缆10。
此外,由于在以往未使用的空间,即在环状壁83的高度方向上与第一突出部86邻接的空间(图4的(B)中第一突出部86上侧的空间)设置第二突出部87,所以不必因为设置第二突出部87而改变盖8中开口部85A的位置和形状。这样,不仅避免了盖8的大型化,还可以抑制因设置新的部位(第二突出部87)而增加成本。
在环状壁83的周向上,相比从内径侧观察的第二突出部87的前端87a,从内径侧观察的第一突出部86的前端86a位于更接近夹持开口部85A、位于相反侧的侧缘部832一侧。
根据所述结构,穿过开口部85A并跨过环状空间S的内部和外部设置的带状电缆10,当在压向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的方向上被拉伸时,带状电缆10上首先作用有源于第一突出部86的应力。
在所述状态下,当第一突出部86的角部86c(参照图4的(C))对带状电缆10的保持较弱时,在拉伸带状电缆10的力进一步增大的情况下,带状电缆10会朝向第二突出部87一侧偏移。这时,尖锐的第二突出部87与带状电缆10接触,由于带状电缆10上作用有应力,所以能利用所述第二突出部87的应力将带状电缆10切断。
此外,即使在通过第二突出部87不能抑制带状电缆10的偏移时,在带状电缆10偏移时,由于第二突出部87的锐角部87b损伤带状电缆10的表面,所以在偏移的中途带状电缆10的损伤扩大,仍能将带状电缆10切断。
另外,因为第二突出部87的锐角部87b比第一突出部86容易磨损,在首先与带状电缆10接触的第一突出部86不能有效切断带状电缆10的情况下,再利用第二突出部87来切断带状电缆10,由此,能够延长作为第二突出部87的切割器的寿命。
特别是,第二突出部87由比PBT更柔软的树脂材料制作时,可以延长作为第二突出部87的切割器的寿命。
并且,为提高硬度,由于即使不用含玻璃纤维的树脂材料构成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也可以保证切断带状电缆10,所以通过不含玻璃纤维,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从环状壁83的轴向观察,第二突出部87的锐角部87b的顶部87c,比第一突出部86的前端86a更靠径向外侧。
由于环状壁83的内周面83b是缠绕在衬垫9上的带状电缆10所滑动的滑动面,所以如果锐角部87b的顶部87c位于内径侧,则有可能损伤带状电缆10。通过上述结构,在旋转连接装置1的普通动作中,可以有效防止在环状壁83的内周面上滑动的带状电缆10受损。
环状壁83的外侧设有从环状壁83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的外壁891,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在被夹持于环状壁83和外壁891之间的槽892中的状态下,在环状壁83的周向上朝离开开口部85的方向延伸。
按照所述结构,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被槽892牢固保持,当带状电缆10在与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接触的方向上被拉伸时,能够适当地防止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被拉入环状空间S侧。
当带状电缆10上至少作用有来自第一突出部86与第二突出部87中的一方的应力时,如果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被拉入环状空间S侧,则不能在将带状电缆10按压在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上的状态下保持带状电缆10。
如此,就有可能不能切断带状电缆10,以及切断带状电缆10的时机有可能延迟。
按照上述结构,适当防止了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被拉入环状空间S内,当带状电缆10被按压在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上时,能够保持其状态。这样,在需要切断带状电缆10时,可以有效防止不能切断带状电缆10,以及切断带状电缆10的时机延迟。
环状壁83的外周中的、与外壁891相对的部分上,在周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83d,且在外壁891的内周上,在周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891a,从环状壁83的轴向观察,环状壁83的突起83d和外壁891的突起891a在周向上交替设置。
按照所述结构,当带状电缆10在被按压向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的方向上拉伸,从而带状电缆10上作用了来自第一突出部86和第二突出部87中至少一方的应力时,可以有效防止带状电缆10的一端10c一侧被拉入环状空间S侧。
定子6具备:具有环状壁83的盖8(第一定子部);以及底盖7(第二定子部),具有与环状壁83的上端83c抵接的环状的基部71(抵接部),
底盖7使环状壁83上设置的多个突起(突起83e、上端部843、卡合突起831b、卡合突起833b)的每一个分别嵌合到基部71的对应的嵌合孔713、710、711、712中,组装到底盖7上,
在环状壁83的侧缘部831、833上,在开口部85A、85B的附近设置有卡合突起831b、833b。
按照所述结构,可以将侧缘部831、833的上端与底盖7的基部71接触的位置,保持在根据嵌合孔711、712而决定的规定位置。
在侧缘部831、833的上端单纯抵接底盖7的基部71的结构中,由于支承侧缘部831、833的基部81为薄壁的板状构件,所以侧缘部831、833的上端与底盖7的基部71接触的位置根据从带状电缆10作用的应力而改变,从而有可能在侧缘部831、833的上端与基部71之间产生间隙。
例如,当带状电缆10被按压到第一突出部86、第二突出部87上时,如果侧缘部831与基部71之间产生间隙,带状电缆10就有可能进入所述间隙而不被切断。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抑制了间隙的产生,所以能有效防止不能切断带状电缆10的情况。
从径向观察,第二突出部87的、侧缘部832一侧的前端87a,形成与第一突出部86的前端86a平行的直线状,
第二突出部87的侧缘部831一侧上设有从径向观察呈V状的凹部87d,且形成随着从所述凹部87d朝向前端侧变细的尖锐的锐角部87b,
第二突出部87随着从侧缘部831朝向侧缘部832一侧,形成从径向观察的宽度h2以及从轴向观察的宽度W变窄的形状。
按照所述结构,在从周向与第二突出部87抵接的带状电缆10上,最初作用有来自所述第二突出部87的前端87a的应力。而后,当来自所述前端87a的应力切不断带状电缆10时,带状电缆10通过作用在其上的拉力移动到径向外侧,并绕到尖锐的锐角部87b一侧。这时,来自尖锐的锐角部87b的应力作用到移动至径向外侧的带状电缆10上,能确保切断带状电缆10。
而且,从环状壁83的径向观察,第二突出部87的顶部87c与底盖7的基部71无间隙地接触。
当顶部87c与基部71之间存在间隙时,带状电缆10被拉伸后移动到第二突出部87的锐角部87b一侧时,存在带状电缆10不接触顶部87c、而进入顶部87c与基部71之间的间隙的情况,此时有可能不能切断带状电缆10。
如果使顶部87c与基部71无间隙地接触,当带状电缆10被拉伸并将要进入顶部87c与基部71之间时,可以确保使带状电缆10接触顶部87c并被切断。
上述的实施方式例示了在环状壁83的周向上邻接的开口部85A、85B中、开口部85A一侧的侧缘部831上,设置第二突出部87的情况,也可以进一步在开口部85B的侧缘部833上设置第二突出部87,或仅在侧缘部833上设置第二突出部87。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举例说明了第二突出部87的顶部87c与底盖7的基部71无间隙地接触的情况,顶部87c与基部71之间也可以存在少许间隙。此时,通过以突出于第二突出部87的前端87a一侧(图5的(C)的右侧)的方式设置顶部87c,由于能损伤将要进入间隙的带状电缆10的侧面,所以能有效防止发生因带状电缆10进入间隙而不能被切断的情况。

Claims (7)

1.一种旋转连接装置,在转子和定子之间形成环状空间,并在所述环状空间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转子侧和所述定子侧的带状电缆,所述旋转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包围所述环状空间的环状壁,
所述带状电缆的一端侧穿过所述环状壁上设置的开口部而被引出到所述环状空间的外部,
在所述环状壁的周向上相对的所述的开口部的侧缘中的一个侧缘上,设有向另一个侧缘一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从径向观察呈矩形的第一突起以及从径向观察呈尖锐状的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环状壁的高度方向上排列设置,
从所述环状壁的轴向观察,所述第二突起的前端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前端位于更靠径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上的所述第一突起的前端比所述周向上的所述第二突起的前端位于更靠所述另一个侧缘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壁的外侧上设有从所述环状壁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的外壁,
所述带状电缆的一端侧在被夹持于所述环状壁和所述外壁之间的状态下,在所述环状壁的周向上朝离开所述开口部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壁的外周中与所述外壁相对的部分上,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
在所述外壁的内周上,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设有多个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
从所述环状壁的轴向观察,所述环状壁的突起和所述外壁的突起在所述周向上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包括:具有所述环状壁的第一定子部;以及具有与所述环状壁的上端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部的第二定子部,
通过将所述环状壁的上端上设置的多个突起的每一个与所述抵接部上设置的对应的嵌合孔嵌合,将所述第一定子部组装到所述第二定子部上,
所述环状壁的至少一个突起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一个侧缘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径向观察所述第二突起的、所述另一个侧缘一侧的前端,形成与所述第一突起的前端平行的直线状,
所述第二突起中的所述一个侧缘一侧上设有从径向观察呈V状的凹部,且所述第二突起形成随着从所述凹部朝向前端侧变细的尖锐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随着离开所述一个侧缘、形成从径向观察的宽度以及从轴向观察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CN201310247265.7A 2012-06-21 2013-06-20 旋转连接装置 Active CN1035158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0172A JP5886148B2 (ja) 2012-06-21 2012-06-21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JP2012-140172 2012-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5820A CN103515820A (zh) 2014-01-15
CN103515820B true CN103515820B (zh) 2017-04-26

Family

ID=48446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7265.7A Active CN103515820B (zh) 2012-06-21 2013-06-20 旋转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11162B2 (zh)
EP (1) EP2676850B8 (zh)
JP (1) JP5886148B2 (zh)
KR (1) KR101814845B1 (zh)
CN (1) CN1035158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12361A1 (ja) * 2013-01-15 2014-07-2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組込回転コネクタ
US9327938B2 (en) * 2013-02-14 2016-05-03 Haworth, Inc. Cable retractor
KR101558978B1 (ko) * 2015-06-18 2015-10-13 (주)금오전자 케이블 인출 유닛 어셈블리
CN104518388B (zh) * 2015-01-06 2017-08-29 江苏飞锦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旋转部件和静态部件之间的连接转换装置
JP2016213093A (ja) * 2015-05-11 2016-12-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
JP6651619B2 (ja) * 2016-05-31 2020-02-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
CN109075517B (zh) * 2016-05-31 2020-05-0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JP6782125B2 (ja) * 2016-08-30 2020-11-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KR20210014648A (ko) 2018-05-28 2021-02-09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회전 커넥터 장치 및 회전 커넥터 장치의 회전체
WO2019239943A1 (ja) * 2018-06-11 2019-12-1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およ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の固定体
KR20210060592A (ko) 2018-10-05 2021-05-26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회전 커넥터 장치
WO2020075559A1 (ja) 2018-10-11 2020-04-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及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の組立方法
JP7335890B2 (ja) * 2018-10-17 2023-08-3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WO2020121741A1 (ja) * 2018-12-13 2020-06-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CN113423614A (zh) * 2018-12-18 2021-09-21 西姆泰克公司 时钟弹簧方向盘动力组件
EP3930117B1 (en) * 2019-02-21 2024-06-0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TWI725610B (zh) * 2019-11-12 2021-04-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理線結構及電子裝置
WO2023228861A1 (ja) * 2022-05-24 2023-11-3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組立体およ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4396A (en) * 1987-05-27 1989-04-25 Alps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ion apparatus
US4936782A (en) * 1988-05-23 1990-06-26 Alps Electric Co., Ltd. Flat cable for steering device of vehicle
US5657940A (en) * 1995-01-12 1997-08-19 Yazaki Corporation Relay device for rotating members
EP1069657A1 (en) * 1999-07-15 2001-01-17 Niles Parts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CN1426135A (zh) * 2001-12-06 2003-06-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EP1892158A2 (en) * 2006-08-23 2008-02-27 Niles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CN101465506A (zh) * 2007-12-17 2009-06-2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273Y2 (zh) * 1987-05-27 1992-05-14
JP2575481Y2 (ja) * 1991-08-21 1998-06-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におけるフラットケーブル接続部の固定構造
US5593310A (en) * 1993-12-27 1997-01-14 Nihon Plast Co., Ltd. Cable type electric connector
JP3373966B2 (ja) * 1995-02-10 2003-02-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
US5674082A (en) * 1995-02-21 1997-10-07 Niles Parts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JP3305154B2 (ja) * 1995-03-28 2002-07-22 ナイルス部品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に於けるハウジング構造
JPH0955274A (ja) * 1995-08-11 1997-02-25 Yazaki Corp 回転体と固定体との間の電気的接続装置
JP5123070B2 (ja) * 2008-06-19 2013-01-16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JP5123071B2 (ja) * 2008-06-19 2013-01-16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4396A (en) * 1987-05-27 1989-04-25 Alps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ion apparatus
US4936782A (en) * 1988-05-23 1990-06-26 Alps Electric Co., Ltd. Flat cable for steering device of vehicle
US5657940A (en) * 1995-01-12 1997-08-19 Yazaki Corporation Relay device for rotating members
EP1069657A1 (en) * 1999-07-15 2001-01-17 Niles Parts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CN1426135A (zh) * 2001-12-06 2003-06-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EP1892158A2 (en) * 2006-08-23 2008-02-27 Niles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CN101465506A (zh) * 2007-12-17 2009-06-2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76850A1 (en) 2013-12-25
KR20130143516A (ko) 2013-12-31
US20130344706A1 (en) 2013-12-26
JP5886148B2 (ja) 2016-03-16
JP2014006986A (ja) 2014-01-16
EP2676850B8 (en) 2017-06-28
EP2676850B1 (en) 2017-04-19
US9011162B2 (en) 2015-04-21
KR101814845B1 (ko) 2018-01-03
CN103515820A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5820B (zh) 旋转连接装置
AU2013348728B2 (en) Lubricating oil passage structure for bearing
US6700295B2 (en) Rotor of electric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188367B (zh) 电枢和电机
US10243336B2 (en) Electric wire insertion member
US20140153850A1 (en) Radial foil bearing
US8907541B2 (en) Slot liner for electro-dynamic machine
EP3197021B1 (en) Resolver stator
US9343945B2 (en) Slip ring device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07043845A (ja) ステータ構造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5462365A (en) Composite radial-axial plain bearing
CN216961677U (zh) 卷线筒以及具备该卷线筒的束带模块
US20130113324A1 (en) Tapered rotor assembly
EP2811603A1 (en) Cable housing device
US6471405B1 (en) Assembled flange-bearing shell
US20190368551A1 (en) Rolling boot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reinforcement fin
US10320258B2 (en) Stator, motor, disk driv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JP2000037050A (ja) モータ
JP2011085207A (ja) 転がり軸受および転がり軸受用保持器
KR101893210B1 (ko) 스러스트 베어링
CN102270898B (zh) 旋转电机
JP2021015706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10971063B (zh) 马达
JPH09285057A (ja) 小型モータのリード線保持構造
KR100926984B1 (ko)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필드코어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VALEO JANPA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ENDURANCE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03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Valeo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les Co., Ltd.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Valeo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Valeo Japan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07

Address after: No. 101, No. 1, Gaoxin Road, automobile industry base,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arreau Comfortable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 (Guang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Valeo Jap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