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5775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15775B CN103515775B CN201310186284.3A CN201310186284A CN103515775B CN 103515775 B CN103515775 B CN 103515775B CN 201310186284 A CN201310186284 A CN 201310186284A CN 103515775 B CN103515775 B CN 1035157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wire
- bracket
- adapter
- shell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37—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ommodating various sized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8—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one or more screw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通过防止电线的晃动而防止端子配件的滑动而提高端子配件间的连接可靠性。该连接器(10)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电线(W1)的末端,其特征在于具备:阴型端子(20),与电线(W1)的末端连接;外壳(30),在内部收容阴型端子,且电线(W1)被向后方拉出;及防护托架(40),将外壳固定在搭载于车辆的设备的壳体上;在防护托架上,在从外壳向后方拉出电线(W1)的电线拉出部分(P1)与电线(W1)随着车辆的振动而振动的振动部分(P2)之间设有电线固定部(54),该电线固定部以使电线(W1)沿与振动部分(P2)处的电线(W1)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将电线(W1)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安装在电线末端的连接器,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技术是公知的。该连接器具备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端子配件和设置有从后方收容该端子配件的腔室的外壳。端子配件插入腔室内时,由于设于腔室内的前止动部而停止向前移动,并通过设于腔室内的树脂撞杆从后方卡止,从而防止在外壳内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19758号公报
但是,端子配件由于作为另设部件安装在外壳内,所以在端子配件与腔室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不能避免在腔室内端子配件稍有晃动。另外,例如将连接器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线束上的情况下,随着车辆的行驶,电线、连接器外壳发生振动。因此,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嵌合后,端子配件在腔室内在前后方向上仍然晃动,其结果是,在端子配件间的连接部分产生滑动摩擦,导致端子配件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防止电线的晃动来抑制端子配件间的滑动而提高端子配件间的连接可靠性。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电线的末端,该连接器具备:端子配件,与上述电线的末端连接;外壳,在内部收容上述端子配件,且上述电线被拉出;及托架,将上述外壳固定在搭载于上述车辆的设备的壳体上;在上述托架上,在从上述外壳拉出上述电线的电线拉出部分与上述电线随着上述车辆的振动而振动的振动部分之间设有电线固定部,该电线固定部以使上述电线沿与上述振动部分处的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对上述电线进行固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由于电线固定部在电线拉出部分与振动部分之间以使电线沿着能够抵消从振动部分传递来的电线延伸方向上的振动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将电线固定,所以能够抑制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传递给电线拉出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配件在外壳内产生晃动,能够抑制端子配件间的滑动。进而能够提高端子配件间的连接可靠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结构。
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上述电线固定部将上述电线束紧而加以固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不受电线粗细等影响地将电线可靠地固定在电线固定部上,能够可靠地抑制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传递给电线拉出部分。另外,不需要根据电线的粗细等变更电线固定部的形状,能够减轻部件管理的负担和降低制造成本。
上述电线固定部可以以使上述电线沿与将上述端子配件插入到上述外壳中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对上述电线进行固定。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越过电线固定部而进行传递的情况下,由于端子配件沿着与电线固定部处的电线延伸方向上的振动交叉的方向插入,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振动传递给端子配件,能够进一步抑制端子配件在外壳内在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上产生晃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端子配件在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上产生晃动而导致端子配件间滑动。
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在上述托架上能够安装覆盖并保护上述外壳的上述电线拉出部分的罩,上述电线固定部与上述罩一体地设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保护电线的罩上设置电线固定部,能够抑制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传递给电线拉出部分。
另外,通过将电线固定部与罩一体地设置,能够将保护电线的罩兼用作固定电线的电线固定部。由此,与另行设置固定电线的电线固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上述罩覆盖上述外壳的上述电线拉出部分到上述电线固定部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不仅能够覆盖电线被拉出的部分,而且还能够覆盖固定电线的部分,所以能够防止暴露于风雨等中而导致电线固定部、电线老化。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电线固定部、电线的老化导致电线的固定力变弱而使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传递给端子配件。
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上述托架是通过将连接部件紧固到上述壳体上而固定到上述壳体上的,上述罩是通过与上述托架一起由上述连接部件一同紧固而固定到上述壳体上的。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需要在托架上另行设置用于安装罩的部分。另外,能够通过一次紧固作业将罩和托架组装到壳体上。由此,能够降低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和作业工时。
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在上述托架上设有在将该托架安装到上述壳体上之前预先将上述罩安装到上述托架上的安装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将设有电线固定部的罩安装到托架上的状态来搬运连接器。由此,能够防止对组装有托架的外壳和罩单独进行搬运等的部件管理变得烦杂或者因从外壳拉出的电线钩挂到其他部件上等原因导致连接器破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防止电线的晃动来防止端子配件的滑动,能够提高端子配件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上安装了防护托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上安装了防护托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上安装了防护托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罩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罩的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罩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在外壳上安装了防护托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在外壳上安装了防护托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罩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覆盖电线的覆盖部件被从连接器拉出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与布线于车辆中的电线W1的末端连接、且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设备的壳体(未图示)上的连接器10。
如图10所示,连接器10具备与电线W1的末端连接的阴型端子(“端子配件”的一例)20、收容多个阴型端子20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30、覆盖外壳30的金属制的防护托架40及安装在防护托架40上的合成树脂制的罩50。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以图2、图4、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前后方向以图10为基准,以安装于设备的壳体的一侧(图10中的图示右侧)为前侧。
如图7和图10所示,电线W1形成由覆盖部件W2覆盖的结构,将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根)电线W1以由覆盖部件W2一并覆盖的状态布线在车辆内。
在覆盖部件W2的末端,多根电线W1露出,在将各电线W1的覆盖层剥去而露出的芯线上压铆阴型端子20,从而在各电线W1上连接阴型端子20。
如图1至图3所示,外壳30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呈横长椭圆形的外壳主体31和与外壳主体31一体形成的三个嵌合部32。
三个嵌合部32在左右方向上横向并排配置,各个嵌合部32被设置成从外壳主体31的前表面向前方延伸的形态。在嵌合部32的外周分别嵌接有在与配对侧连接器嵌合时对配对侧连接器与嵌合部32之间进行密封的管状密封件33。
如图10所示,在嵌合部32的内部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嵌合部32的腔室34。在腔室34内从后方插入与电线W1连接的阴型端子20,形成电线W1被从外壳主体31的后端部向后方拉出的状态。即,电线W1的拉出方向和向腔室34内插入阴型端子20的插入方向相同。
阴型端子20在嵌合部32和配对侧连接器嵌合时与设于配对侧连接器上的配对侧端子(未图示)进行电连接。另外,通过形成在腔室34内的撞杆(未图示)嵌入到设于阴型端子20上的卡止孔(未图示)内,从而防止阴型端子20向后方脱落。另外,为了使撞杆顺畅地嵌入卡止孔内,确保撞杆与卡止孔之间略微存在间隙。
在腔室34的后端部安装有通过密封挡板36防止向后方脱落的橡胶环35。该橡胶环35在全周上与腔室34的内周面和电线W1的外周面紧贴在一起,从而腔室34的内周壁和电线W1之间被密封。
如图2和图10所示,防护托架40是通过对金属板材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具备以在全周上覆盖外壳主体31的方式外嵌在外壳主体31上的筒状部41和从筒状部41的前端部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安装部”的一例)42。
筒状部41从后方组装到外壳主体31上,筒状部41的后端部与设于外壳主体31的后端部的多个卡止部31A卡止,从而防护托架40被固定而不会从外壳主体31脱落。另外,可以在筒状部41的外周压铆编织线(未图示),将一并覆盖从外壳主体31拉出的电线W1而成的编织线压铆在筒状部41上,从而可一并保护多根电线W1。
在凸缘部42上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螺栓插通孔43,如图8所示,在该螺栓插通孔43上插通螺栓(“连接部件”的一例)B而紧固在壳体上,从而防护托架40被固定在壳体上。
如图9和图10所示,罩50具备:覆盖部51,在外壳主体31的后方从后方覆盖多根电线W1被从外壳主体31拉出的电线拉出部分P1;和上下一对伸出部52,从覆盖部51的上缘和下缘向外侧伸出。
在各伸出部52上设有螺钉S能够插通的螺钉插通孔53。另一方面,在防护托架40的凸缘部42上,在与分别设于一对伸出部52上的螺钉插通孔5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安装座44,在该安装座44上沿前后方向贯通地设有紧固螺钉S的螺钉孔44A。并且,以使伸出部52与安装座44对应的方式在防护托架40上组装罩50,使螺钉S插通螺钉插通孔53,将螺钉S紧固于安装座44的螺钉孔44A,从而罩50被固定在防护托架40上。即,在将防护托架40固定在设备的壳体上之前,可以将罩50预先固定在防护托架40上。由此,能够避免因对组装有防护托架40的外壳30和罩50分别进行搬运等而使部件管理变得烦杂、或者在搬运连接器10的途中其他部件接触到从外壳主体31拉出的电线W1而导致连接器10的损伤等。
覆盖部51形成在前方开口的罩状,将防护托架40的筒状部41与外壳30的外壳主体31一起从后方进行收容,从而保护外壳主体31的电线拉出部分P1整体。因此,即使连接器10暴露于风雨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线W1、外壳30上附着雨水或污泥,能够抑制电线W1、外壳30老化。
另外,如图4、图7和图9所示,在覆盖部51上,设有用于将电线W1以与从外壳主体31向后方拉出的多根电线W1(电线拉出部分P1)的拉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向下方弯折而拉出的下侧开口51A。从该下侧开口51A向下方拉出的多根电线W1在稍向下方延伸的部位由覆盖部件2一并覆盖之后,进一步向右方弯折,并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设置在车辆内。
如图7所示,罩50具有将从覆盖部51的下侧开口51A向下方拉出的多根电线W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一并束紧而固定的电线固定部54。电线固定部54设于覆盖部51的下端部,且具备从覆盖部51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支撑凹部55和一并束紧多根电线W1的合成树脂制的束紧带56。即,电线固定部54配置在将从外壳主体31向后方拉出的多根电线W1以与该电线W1的拉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向下方弯折的部位R1的下方,并配置在以与在车辆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下进行布线的电线W1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向上方弯折的部位R2的上方。
支撑凹部55形成将大致圆筒体一分为二的形状,以在前方开口的方式一体形成在覆盖部51的下端部。
在支撑凹部55的内侧(前侧)能够配置从覆盖部51向下方拉出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根电线W1,在支撑凹部55的后壁上,如图8所示,设有左右一对带插通孔57。并且,在支撑凹部55上配置了多根电线W1后,使束紧带56从后方插通支撑凹部55的左右一对带插通孔57,由束紧带56将多根电线W1与支撑凹部55的后壁一并束紧,由此,多根电线W1被牢固地固定在支撑凹部55上。即,从覆盖部51向下方拉出的电线W1以与从外壳主体31向后方拉出的多根电线W1的拉出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且与在车辆内进行布线的电线W1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而由电线固定部54牢固地固定。
另外,在电线固定部54的下端部上设置有对一并覆盖电线W1的覆盖部件W2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部58。电线保持部58具备与支撑凹部55连续地形成的槽部59和闭合槽部59的前方的防脱部60,槽部59与支撑凹部55同样地形成为在前方开口的方式。在槽部59的前端开口缘上设有沿着覆盖部件W2的形状的方式的左右一对保持突起61,该一对保持突起61从前方支撑配置在槽部59内的覆盖部件W2,从而覆盖部件W2由电线保持部58进行保持。
防脱部60经由铰接部设置在槽部59的前侧开口缘上,在槽部59内压入保持了覆盖部件W2后,使铰接部弯折而闭合槽部59的前侧开口缘并进行锁定,从而防止覆盖部件W2向前方脱落。即,电线保持部58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固定电线W1的电线固定部54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定一并覆盖多根电线W1的覆盖部件W2。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有上述的结构,接下来对连接器10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连接器10固定在搭载于车辆的设备的壳体上,从连接器10向下方拉出的多根电线W1如图8所示地在由覆盖部件W2覆盖的状态下向左方弯折,并在车辆内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设置。
但是,在车辆内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的电线W1随着车辆的行驶而与覆盖部件W2一起在左右方向上较大幅度地振动,来自电线W1在左右方向上振动的振动部分P2的左右方向的振动也波及到与电线W1的末端连接的连接器10一侧。因此,假设从外壳拉出的电线未固定在罩等上而是设置于车辆内的情况下,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直接传递给连接器的阴型端子,阴型端子在腔室内沿前后方向发生晃动,从而导致在阴型端子与配对侧端子之间产生滑动。另外,即使电线由束紧带等固定在罩上,例如在电线以沿着与从振动部分传递来的左右方向的振动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固定的情况下,当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变大时,电线在束紧带内在左右方向上错开,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传递给阴型端子,其结果是,阴型端子与配对侧端子之间产生滑动。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线W1被从外壳主体31拉出的电线拉出部分P1与振动部分(在车辆内在左右方向延伸布线的电线W1)P2之间设置电线固定部54,该电线固定部54在使电线W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将电线W1牢固地固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W1以沿着能够抵消左右方向上的振动的大致正交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被固定,所以能够抑制来自振动部分P2的左右方向的振动传递给电线拉出部分P1。另外,在电线固定部54处,由束紧带56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线W1沿电线W1的径向束紧而固定,所以电线W1不会像以电线沿与振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对电线进行固定时那样地在与振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错开,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来自振动部分P2的左右方向上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在阴型端子20与配对侧端子之间产生的滑动,能够提高端子间的连接可靠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束紧带56来固定电线W1,所以不需要根据电线W1的粗细、电线W1的数量等变更电线固定部的形状,能够减轻部件管理的负担和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线固定部54中,由于以电线固定部54中的电线W1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与从外壳主体31拉出的电线W1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固定电线W1,所以即使在来自振动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振动越过电线固定部而进行传递的情况下,也能够抵消从电线固定部54传递来的左右方向上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抑制传递给从外壳主体31沿前后方向拉出的电线W1。即,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外壳30内阴型端子20沿阴型端子20的插入方向即前后方向产生晃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阴型端子20与配对侧端子之间产生的滑动,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间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电线拉出部分P1的罩50上设置电线固定部54,从而罩50兼具保护电线拉出部分P1的保护功能和固定电线W1的电线固定功能这两个功能,所以与单独设置保护电线拉出部分P1的罩和固定电线W1的电线固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1至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110中,如图14至图18所示,对实施方式1的防护托架40的凸缘部42的形状、罩50的电线固定部54和电线保持部58的形状及罩50的伸出部52的形状进行了变更,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2的防护托架140的凸缘部142如下形成,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凸缘部142上没有实施方式1那样的安装座44,仅形成两个螺栓插通孔143,从而比实施方式1的凸缘部42小型化。
另一方面,如图14至图18所示,实施方式2的罩150的伸出部152形成为从后方完全覆盖防护托架140的凸缘部142的形状。另外,如图13所示,在伸出部152上,与实施方式1的螺钉插通孔53不同,形成有孔径与设于防护托架140的凸缘部142上的螺栓插通孔143大致相同的罩侧螺栓插通孔163。如图16所示,罩侧螺栓插通孔163将罩150组装到防护托架140上时形成在与凸缘部142的螺栓插通孔143对应的位置,使螺栓(“连接部件”的一例)B连续地插通罩侧螺栓插通孔163和螺栓插通孔143而一同紧固到设备的壳体上,从而罩150与防护托架140一起固定在壳体上。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在防护托架140上另行设置用于安装罩150的部分,能够将罩150和防护托架140一起通过一次螺栓紧固作业而固定在壳体上。由此,能够降低连接器110的制造成本和作业工时。
另外,实施方式2的罩150的电线固定部154及电线保持部158与实施方式1的电线固定部54及电线保持部58不同,如图14所示,具备一并堵塞支撑凹部155的前侧开口和槽部159的前侧开口的盖部162。
盖部162形成为将从覆盖部51的下侧开口51A到电线保持部158的下端部完全堵塞的方式,如图15至图17所示,通过使形成在盖部162的周缘部上的多个卡止突起164分别与形成在支撑凹部155的前侧开口缘及槽部159的前端开口上的多个被卡止部165卡止,盖部162从前方安装于支撑凹部155和槽部159。
即,当将盖部162组装到支撑凹部155及槽部159上时,如图14、图17和图18所示,从覆盖部51的下侧开口51A到电线保持部158的下端部的电线W1及覆盖部件W2的末端形成为被支撑凹部155、槽部159和盖部162在全周上完全覆盖的状态,即使在连接器110暴露于风雨等中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电线W1、覆盖部件W2的末端附着雨水或污泥等。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连接器110暴露于风雨等中而使外壳30、电线W1老化而导致电线固定部154的电线W1的固定力变弱的情况。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记载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束紧带56将支撑凹部55、155和电线W1束紧而将电线W1固定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由支撑凹部和从支撑凹部的前侧开口压入电线的电线按压部等夹持电线W1来固定电线W1。
(2)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束紧带56固定三根电线W1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束紧带56固定两根以下或四根以上的电线W1。
(3)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防护托架40、140上组装形成有电线固定部54的罩50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在防护托架上仅组装电线固定部的结构。
(4)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振动部分P2的电线W1的延伸方向与电线固定部54处的电线W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振动部分处的电线延伸方向与电线固定部处的电线延伸方向交叉的结构,来形成由电线固定部抵消来自振动部分的振动的结构。
(5)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线拉出部分P1中电线W1的延伸方向与电线固定部54处的电线W1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电线拉出部分处的电线的延伸方向和电线固定部处的电线延伸的方向相同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 连接器
20 阴型端子(端子配件)
30 外壳
40、140 防护托架(托架)
44 安装座
50、150 罩
54、154 电线固定部
B 螺栓(连接部件)
P1 电线拉出部分
P2 振动部分
W1 电线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电线的末端,其特征在于,具备:
端子配件,与所述电线的末端连接;
外壳,在内部收容所述端子配件,且所述电线被拉出;及
托架,将所述外壳固定在搭载于所述车辆的设备的壳体上,
在所述托架上,在所述电线从所述外壳被拉出的电线拉出部分与所述电线随着所述车辆的振动而振动的振动部分之间设有电线固定部,所述电线固定部以使所述电线沿与所述振动部分处的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对所述电线进行固定,
所述电线固定部以使所述电线沿着与将所述端子配件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对所述电线进行固定,所述电线固定部将所述电线束紧而加以固定,
在所述托架上能够安装覆盖并保护所述外壳的所述电线拉出部分的罩,
所述电线固定部设于所述罩的下端部,且具备从所述罩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支撑凹部和束紧所述电线的束紧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线固定部与所述罩一体地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罩覆盖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电线拉出部分到所述电线固定部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托架是通过将连接部件紧固到所述壳体上而固定到所述壳体上的,
所述罩是通过与所述托架一起由所述连接部件一同紧固而固定到所述壳体上的。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托架上设有在将该托架安装到所述壳体上之前预先将所述罩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34886A JP5765297B2 (ja) | 2012-06-14 | 2012-06-14 | コネクタ |
JP2012-134886 | 2012-06-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15775A CN103515775A (zh) | 2014-01-15 |
CN103515775B true CN103515775B (zh) | 2016-08-10 |
Family
ID=48193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86284.3A Active CN103515775B (zh) | 2012-06-14 | 2013-05-20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31337B2 (zh) |
EP (1) | EP2675020B1 (zh) |
JP (1) | JP5765297B2 (zh) |
CN (1) | CN1035157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5228B2 (ja) * | 2013-11-27 | 2017-01-2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5153604A (ja) * | 2014-02-14 | 2015-08-2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の電線接続構造 |
US9705290B2 (en) * | 2015-01-16 | 2017-07-11 | Walbro Llc | Spark plug boot cover assembly |
JP6502757B2 (ja) * | 2015-06-15 | 2019-04-17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597375B2 (ja) * | 2016-02-19 | 2019-10-3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構造 |
DE102016108621B4 (de) * | 2016-05-10 | 2018-01-25 | Lisa Dräxlmaier GmbH | Steckverbindergehäuse und Steckverbinder |
DE102016125029B4 (de) * | 2016-12-20 | 2019-03-14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Kontakteinrichtung und Kontaktsystem |
US11569605B2 (en) | 2016-12-20 | 2023-01-31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Contact device and contact system |
JP6527909B2 (ja) * | 2017-06-02 | 2019-06-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設置構造及び端子台 |
JP7159798B2 (ja) * | 2018-11-09 | 2022-10-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保護カバーおよび車載用装置 |
JP7042421B2 (ja) * | 2018-11-19 | 2022-03-2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7116894B2 (ja) * | 2019-03-05 | 2022-08-1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カ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
US20230011560A1 (en) * | 2021-07-06 | 2023-01-12 | Bizlink Electronic (Xiamen) Co., Ltd | Male connector and female connecto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1164A (zh) * | 2008-06-30 | 2010-01-0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装备有罩壳的连接器 |
CN102195203A (zh) * | 2010-02-08 | 2011-09-21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94960A (en) * | 1972-11-30 | 1974-02-26 | Itt | Junction shell |
US4160572A (en) * | 1977-12-16 | 1979-07-10 | Ncr Corporation | Connector housing |
US4842549A (en) * | 1987-04-16 | 1989-06-27 | Amp Incorporated | Dual diameter cable strain relief |
US5700156A (en) * | 1996-07-31 | 1997-12-23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wire restraint |
US5897392A (en) * | 1997-03-26 | 1999-04-27 | Yazaki Corporation | Wire retaining clip |
JPH11219758A (ja) | 1998-01-30 | 1999-08-10 | Yazaki Corp | 多極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相手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US6422885B2 (en) * | 1998-07-20 | 2002-07-23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Connector assembly adapted for axial realignment |
DE20013282U1 (de) * | 2000-08-02 | 2001-12-13 |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Stuttgart | Kabelbaumstecker mit einer Fixiereinrichtung für den Kabelbaum |
JP2002324621A (ja) * | 2001-04-24 | 2002-11-08 | Yazaki Corp | コネクタ |
JP4729416B2 (ja) * | 2006-02-24 | 2011-07-2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JP4830770B2 (ja) * | 2006-10-06 | 2011-12-0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電線ホルダ |
JP4898855B2 (ja) * | 2009-02-04 | 2012-03-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760882B2 (ja) * | 2011-01-13 | 2015-08-1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673457B2 (ja) * | 2011-01-19 | 2015-02-18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609725B2 (ja) * | 2011-03-17 | 2014-10-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電線保持部材 |
JP2014007133A (ja) * | 2012-05-28 | 2014-01-16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コネクタ |
-
2012
- 2012-06-14 JP JP2012134886A patent/JP57652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30 EP EP13002330.2A patent/EP2675020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5-20 CN CN201310186284.3A patent/CN103515775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04 US US13/909,761 patent/US923133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1164A (zh) * | 2008-06-30 | 2010-01-0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装备有罩壳的连接器 |
CN102195203A (zh) * | 2010-02-08 | 2011-09-21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75020B1 (en) | 2018-12-19 |
US20130333944A1 (en) | 2013-12-19 |
US9231337B2 (en) | 2016-01-05 |
EP2675020A1 (en) | 2013-12-18 |
CN103515775A (zh) | 2014-01-15 |
JP2013258109A (ja) | 2013-12-26 |
JP5765297B2 (ja) | 2015-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15775B (zh) | 连接器 | |
CN104767078B (zh) | 设备用连接器 | |
CN103717456B (zh) | 夹子 | |
JP2014086350A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CN103579970B (zh) | 电接线盒 | |
CN104638430B (zh) | 屏蔽连接器 | |
CN101997239A (zh) | 屏蔽连接器安装结构和屏蔽连接器 | |
CN104701925B (zh) | 电动车充电器 | |
CN106025660A (zh) | 线束用保护件的固定结构 | |
JP5995105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7851925B (zh) | 屏蔽连接器 | |
JP6135502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0199445A (zh) | 罩构件及设备用连接器 | |
JP5068054B2 (ja) | 電気接続箱の取付構造 | |
JP5477026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218335B (zh) | 端子板 | |
WO2017047468A1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AU2014303735B2 (en) |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binding band | |
JP4060068B2 (ja) | 機器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装置 | |
CN107851924A (zh) | 设备用连接器 | |
US20130068502A1 (en) | Dry door grommet | |
JP7072349B2 (ja) | コネクタの保持構造 | |
JP6248992B2 (ja) | 電線ガイド装置 | |
JP6135341B2 (ja)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ベース体 | |
KR101980108B1 (ko) | 조립성 개선형 차량용 멀티박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