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840B - 超声波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超声波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2840B
CN103502840B CN201280020970.7A CN201280020970A CN103502840B CN 103502840 B CN103502840 B CN 103502840B CN 201280020970 A CN201280020970 A CN 201280020970A CN 103502840 B CN103502840 B CN 103502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main body
sensor main
transmitting
erecting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09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2840A (zh
Inventor
辻崇志
永野康志
东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87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40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87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86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87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408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2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2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acoustic waves
    • G01S15/04Systems determining presence of a targ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48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obstacle sensors of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yp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5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 G01S7/52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3/9327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3/93275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bumper are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3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5/931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5/937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5/93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bumper area

Abstract

具备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的安装台(2)和与安装台(2)结合并从设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向缓冲器(1)的外表面侧露出的传感器主体(3)。与通过从内外夹着缓冲器(1)而相对于缓冲器(1)固定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改善美观。

Description

超声波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声波传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提供有发送超声波且接收被障碍物反射的超声波的超声波传感器。作为该种超声波传感器,例如有基于接收的超声波的多普勒频移来判断障碍物的有无的多普勒传感器等。
另外,作为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如图43所示,有安装于机动车的缓冲器1上而使用的传感器(例如,参照日本国特许公开2010-194441号公报)。
详细地说明,图43的超声波传感器以贯穿设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的形式固定于缓冲器1,具备从缓冲器1的外表面侧(图43中的左侧)插入露出孔11的外侧块91和从缓冲器1的内表面侧(图43中的右侧)与外侧块91结合的内侧块92。即,通过将外侧块91和内侧块92以在它们之间夹着缓冲器1的形式结合,从而将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1。
但是,如图43所示,在外侧块91与内侧块92之间夹着缓冲器1的结构中,外侧块91的一部分向缓冲器1的外表面侧(图43中的左侧)突出,因此,安装于缓冲器1的状态下的美观变差。另外,由于是外侧块91的一部分必然比缓冲器1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结构,因此,在与障碍物等接触时,可能导致外侧块91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改善安装于缓冲器(板状构件)的状态下的美观的超声波传感器。
本发明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安装台,其固定于缓冲器(板状构件)的内表面(第一面);传感器主体,其对发送超声波的发送机构和接收超声波的接收机构中的至少一方进行保持,与所述安装台结合并从设于所述缓冲器的露出孔向缓冲器的外表面侧(第二面侧)露出。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安装台具有相对于所述缓冲器固定的固定部和承受操作力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摆动的夹持部,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外表面设有伴随着所述夹持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摆动而彼此卡合或脱离的凹凸。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安装台和所述传感器主体上分别设有卡合孔和卡合凸部中的一方,该卡合孔和卡合凸部在所述传感器主体从所述安装台的端面即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内表面的端面突出的突出尺寸与所述缓冲器的厚度尺寸一致的位置彼此卡合而产生所述安装台与所述传感器主体的结合力,所述传感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安装台能够以使比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凸部彼此凹凸卡合的位置向所述缓冲器的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平行移动,在所述传感器主体和所述安装台上分别设有临时卡合孔和临时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所述传感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安装台以使比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凸部彼此凹凸卡合的位置向所述缓冲器的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平行移动的状态下,该临时卡合孔和临时卡合凸部彼此凹凸卡合。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安装台呈仅能够从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内表面的一侧结合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尺寸形状。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安装台具有相对于所述缓冲器固定的固定部和承受操作力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摆动的夹持部,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所述卡合孔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一方。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临时卡合凸部为角锥台形状或球面形状。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安装台通过粘贴、铆接固定和螺纹固定中的任一方法固定于所述缓冲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安装台的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内表面的端面的轮廓为非圆形状。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安装台上设有用于相对于所述缓冲器定位的孔。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传感器主体上设有在向所述缓冲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与所述露出孔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凸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外周面的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外侧的端部由弹性材料构成,且以与所述缓冲器的外表面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形状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外侧增大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的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外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外形朝向所述缓冲器的内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且从所述缓冲器的外侧观察时覆盖所述露出孔的开口缘的凸缘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对所述发送机构和所述接收机构中的至少一方进行保持的收发块;从所述露出孔的贯通方向观察时包围所述收发块的壳体;由弹性材料构成且在所述收发块的整周夹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收发块之间的保持橡胶,所述保持橡胶具有从所述缓冲器的外表面侧观察时覆盖所述露出孔的开口缘的凸缘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收发块为圆柱形状,所述凸缘部的向所述缓冲器的外侧露出的面的截面形状即通过所述收发块的中心轴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凸缘部为圆环形状。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保持橡胶的从所述缓冲器的外侧观察时露出的部位中的、所述收发块的周围以越接近所述收发块而自所述缓冲器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越小的方式倾斜。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凸缘部上设有环状凹部,在所述露出孔的开口缘与所述环状凹部之间形成有包围所述保持橡胶的环形状的空洞。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保持橡胶包括:内侧保持橡胶,其在所述收发块的整周夹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收发块之间;外侧保持橡胶,其具有所述凸缘部,从所述缓冲器的外侧观察时覆盖所述内侧保持橡胶。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保持橡胶具有与所述收发块抵接而防止所述收发块向所述缓冲器的内侧落入的底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保持橡胶的外周面设有多个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外侧凸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在所述保持橡胶的内周面设有多个与所述收发块的外周面弹性接触的内侧凸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保持橡胶具有以等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内侧凸部。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保持橡胶由弹性体构成。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从所述缓冲器的外侧观察时露出的部位与所述缓冲器的外表面为相同颜色。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构成为从收发波面收发超声波,所述安装台具有固定于所述缓冲器的内表面的板状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结合的保持部,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贯穿孔,所述保持部构成为以使所述收发波面从所述贯穿孔露出的方式对所述传感器主体进行保持,在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侧面设有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所述保持部设有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另一方,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卡合凹部与所述卡合凸部卡合而将所述传感器主体安装于所述保持部,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在将所述传感器主体安装于所述保持部时以所述传感器主体的所述收发波面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贯穿孔突出规定量的状态被保持。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保持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摆动的夹持部,在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侧面设有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所述夹持部设有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另一方,通过使所述夹持部摆动而使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卡合或脱离。
在上述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优选为,所述传感器主体构成为从收发波面收发超声波,所述安装台具有固定于所述缓冲器的内表面的板状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结合的保持部,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贯穿孔,所述保持部构成为以使所述收发波面从所述贯穿孔露出的方式对所述传感器主体进行保持,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能够贯穿所述贯穿孔的外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与通过从内外夹着缓冲器而相对于缓冲器固定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向缓冲器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改善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的传感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3的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安装台固定于缓冲器的方法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A、图6B分别是表示将安装台固定于缓冲器的方法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图6A表示固定的过程,图6B表示固定完成的状态。
图7是表示将安装台固定于缓冲器的方法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图8A、图8B分别是表示使传感器主体与安装台结合的方法的剖视图,图8A表示结合的过程,图8B表示结合完成的状态。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向缓冲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A、图10B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立体图,图10A表示向缓冲器安装的过程,图10B表示向缓冲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传感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上粘贴粘接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A~图14C是表示通过铆接固定将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相对于缓冲器固定的方法的立体图,图14A、图14B分别表示固定的过程,图14C表示固定完成的状态。
图15A、图15B是表示通过螺纹固定将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相对于缓冲器固定的方法的立体图,图15A表示固定的过程,图15B表示固定完成的状态。
图16A、图16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相对于缓冲器定位的方法的立体图,图16A表示定位的过程,图16B表示定位完成的状态。
图17是从缓冲器的内表面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被固定于缓冲器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8A、图18B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传感器主体的变更形态的立体图,图18A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一变更形态,图18B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二变更形态。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三变更形态安装于缓冲器的过程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三变更形态的、在收发块上覆盖有保持橡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三变更形态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三变更形态的传感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四变更形态的传感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四变更形态安装于缓冲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五变更形态的传感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五变更形态安装于缓冲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的状态下的、省略了安装台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传感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传感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台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比较例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一变更形态安装于缓冲器的状态下的、省略了安装台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一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二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三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四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五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4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六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4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七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第八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的剖视图。
图43是表示以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的超声波传感器在固定于具有露出孔的规定的板状构件的状态下使用。本发明的超声波传感器特别是搭载于车辆(未图示)上用来检测车辆的行进方向的障碍物,以使收发超声波的方向朝向车辆的前方或后方的方式安装。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具备:安装台2,其固定于车辆的缓冲器(板状构件)1的内表面(第一面)101;传感器主体3,其对作为收发超声波的发送机构及接收机构的压电元件进行保持,与安装台2结合并从设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主体3贯穿设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与安装台2结合。传感器主体3向图1中的左方发送超声波且接收来自图1中的左方的超声波。
以下,将缓冲器1的厚度方向及与其相对应的方向中的、朝向缓冲器1外方的方向(图1的左方)称作前方、朝向缓冲器1内方的方向(图1的右方)称作后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后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定义的,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等未必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传感器主体3的前表面(传感器主体3的收发波面41)和缓冲器1的外表面(第二面)102位于大致同一面的方式设计安装台2及传感器主体3。
如图2所示,传感器主体3具备:具有压电元件的圆柱形状的收发块4;覆盖收发块4外周面的筒状的保持橡胶5;供安装了保持橡胶5的收发块4嵌入的壳体6。
即,传感器主体3具有对发送机构和接收机构的至少一方进行保持的收发块4、从露出孔11的贯通方向观察时包围收发块4的壳体6、由弹性材料构成且在收发块4的整周夹设于壳体6与收发块4之间的保持橡胶5。
收发块4例如通过在轴向朝向前后方向且后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由金属构成的壳体的内底面固定压电元件且在壳体内填充填充材而构成,超声波在收发块4的外底面(前表面;图1中的左侧的面)41入射及出射。即,收发块4的前表面41为传感器主体3的收发超声波的收发波面41。
作为保持橡胶5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合成橡胶、弹性体那样的弹性材料。保持橡胶5具有:主体部51,其是轴向朝向前后方向的圆筒形状,包围收发块4;凸缘部52,其从主体部51的前端部(即朝向缓冲器1的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另外,保持橡胶5具有与收发块4抵接而防止收发块4向缓冲器1的内侧(图1的右方)落入的底部57。
凸缘部52形成为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覆盖露出孔11的开口缘。凸缘部52位于壳体6的前端面的前方。凸缘部52覆盖壳体6的前端面。即,收发块4或保持橡胶5(凸缘部52)从传感器主体3的前表面(设有收发块4的面)露出。凸缘部52的外周面呈以外径朝向前方变大的方式(即,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形状朝向缓冲器1的外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形状。即,传感器主体3的外周面的朝向缓冲器1外侧的端部由弹性材料构成,且以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形状朝向缓冲器1的外侧(从第一面101朝向第二面102)变大的方式倾斜。底部57是外周与主体部51结合的圆环形状。与收发块4连接的配线(未图示)贯穿设于底部57的孔。
壳体6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具有:前后两端开口并覆盖保持橡胶5外周面的筒形状的主体部61;从主体部61的后端部(图2中的右端部)向与主体部6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图1的下方)突出设置的连接器部62。在主体部61中收纳有与压电元件电连接、进行增幅、除去噪音等适当信号处理的信号处理电路(未图示)。另外,连接器部62是轴向与主体部61的轴向正交的(轴向朝向图2的上下方向)筒形状,在内侧露出有由导电材料构成且与上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的多个触头(未图示)。上述的信号处理电路使用具有与上述的触头一对一地接触导通的多个触点且与连接器部62插入连接的插头(未图示),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中,在壳体6设有用于防止收发块4(保持橡胶5)落入的底部65。底部65是外周与主体部61连结的圆环形状。与收发块4连接的配线(未图示)贯穿设于底部65的孔。
另外,传感器主体3具备与壳体6结合并封闭主体部61的后侧开口的盖7。盖7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具有厚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板状的主体部71和分别从主体部71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主体部71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侧(前方;图2中的左方)突出设置的结合爪72。各结合爪72为前端部向外(向远离另一方结合爪72的方向)弯曲的钩状。在主体部61的与连接器部6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主体部61后端部的、图2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与主体部61的内外连通的结合孔63,在该结合孔63各卡入一个结合爪72的前端部,从而将盖7安装于壳体6。
接着,说明安装台2。如图3及图4所示,安装台2具有:保持传感器主体3的保持部21;从保持部21的前端部(图3中的左端部)向沿着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方向(图3的上下两侧)突出并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固定部22。即,安装台2具有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板状的固定部22和与固定部22结合的保持部21。
固定部22是厚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十字形状的平板,将前表面222朝向缓冲器1而固定于缓冲器1。另外,在固定部22形成有贯穿孔220。即,在固定部22的中央部,沿厚度方向贯穿设有供传感器主体3贯穿的贯穿孔220。
作为将固定部22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缓冲器1的后表面)101的固定机构,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使用粘接片81进行粘贴。通过在固定部22的前表面222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之间夹设粘接片81,能够将固定部22固定于缓冲器1。另外,作为固定机构,如图6A、图6B所示,也可以使用将突出设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铆接凸部12贯穿设于固定部22的定位孔221而进行铆接(即,利用热量、压力使铆接凸部12的前端部塑性变形以避免缓冲器1从定位孔221脱出)这样的铆接固定。或者,作为固定机构,如图7所示,也可以利用贯穿固定部22的定位孔221而与缓冲器1螺合的螺纹件82进行螺纹固定。在图7的例子中,在缓冲器1的内表面侧突出设有多个(例如在从四方包围露出孔11的配置中为四个)螺纹固定凸部13,这多个螺纹固定凸部13是在内周面设有螺纹槽的筒形状,分别供螺纹件82螺合。
保持部21构成为以使收发波面41从固定部22的贯穿孔220露出的方式保持传感器主体3。
保持部21具有:两个夹部23(图3中的手边侧的夹部23和后侧的夹部23),该两个夹部23的一端部(图3中的左端部)与固定部22结合,且在两个夹部23之间夹着传感器主体3;两个连结部24,分别架设于两个夹部23的后上端部之间和后下端部之间,用于维持夹部23之间的距离。另外,在保持部21的各夹部23上,沿夹部23的长边方向(从夹部23的后端朝向固定部22)形成有缺口231。即,各夹部23形成为大致U字状。
保持部21具有相对于固定部22弹性摆动的夹持部25。即,在各夹部23的缺口231配置有相对于各夹部23能够弹性摆动地连结的夹持部25。夹持部25分别设于夹着传感器主体3的两侧。各夹持部25是在夹部23自固定部22突出的突出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其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26而与夹部23连结,从而能够相对于夹部23(即相对于固定部22)弹性摆动。另外,各夹持部25具有在弹簧部26弹性恢复的状态下使接近固定部22一侧的端部(图3的左端部)位于比其他部位接近传感器主体3(图3的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台阶251。在各夹持部25的比台阶251靠固定部22侧(图3的左侧)的部位设有卡合孔(卡合凹部)250。另外,在壳体6的主体部61的与夹持部25对置的各面突出设有卡合凸部31。卡合凸部31呈后表面以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越靠近前端越小的方式倾斜的角锥台形状。
在使传感器主体3与安装台2结合时,如图8A的箭头A1所示,对各夹持部25的远离固定部22一侧的端部(图8A中的右端部)施加向内的按压力(图8A中的上下方向的按压力),从而使各夹持部25的固定部22侧的端部(图8A中的左端部)以远离传感器主体3的方式位移。接着,使传感器主体3的卡合凸部31的位置与卡合孔250的位置对位,在该状态下,解除上述的按压力。于是,如图8B所示,利用弹簧部26的弹力,各夹持部25分别复原,从而各卡合凸部31分别卡入卡合孔250,在此,传感器主体3与安装台2的结合完成。
即,在夹持部25和传感器主体3的外表面设有伴随夹持部25相对于固定部22的摆动而彼此卡合或脱离的凹凸(250,31)。
换言之,在传感器主体3的侧面设有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保持部21设有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中的另一方。具体而言,在传感器主体3的侧面设有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夹持部25设有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中的另一方。而且,超声波传感器构成为通过使卡合凹部与卡合凸部卡合而将传感器主体3安装于保持部21。具体而言,通过使夹持部25摆动,从而使卡合凹部与卡合凸部卡合或脱离。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1时,首先,将安装台2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的位置对合而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接着,使传感器主体3与安装台2结合。此时,传感器主体3能够从缓冲器1的外侧(图1的左侧)贯穿露出孔11(即,贯穿孔220形成为能够供传感器主体3贯穿的形状)。具体而言,首先以传感器主体3从图1的状态绕逆时针旋转了90度左右的朝向将连接器部62从缓冲器1的外侧插入露出孔11,然后使传感器主体3相对于缓冲器1及安装台2(以主体部61和连接器部62的结合部为中心绕图1的顺时针)旋转,则主体部61接着连接器部62也能够导入到露出孔11中。然后,将传感器主体3相对于缓冲器1及安装台2向后方(图1中的右方)压入而使卡合凸部31分别卡入卡合孔250即可。
因此,壳体6由主体部61和连接器部62构成。主体部61形成为筒状,连接器部62形成为筒状。主体部61及连接器部62的外径小于贯穿孔220及露出孔11的直径。
若如上所述地在将安装台2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之后使传感器主体3从缓冲器1的外侧贯穿露出孔11而安装于安装台2,则与在使传感器主体3与安装台2结合的状态下将安装台2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的情况相比,不易损伤传感器主体3的露出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内的面即前表面(收发波面4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凹凸与上述情况相反,为使设于夹持部25的卡合凸部卡入设于传感器主体3的外表面的卡合孔那样的结构。
在此,安装台2和传感器主体3彼此结合的状态下的传感器主体3向安装台2前方突出的突出量与假定安装的缓冲器1的厚度尺寸(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为相同程度。即,设于夹持部25和传感器主体6的凹凸的位置设定为:在将传感器主体6安装于安装台2时,使传感器主体6的前表面(收发波面41)从安装台2的前表面222突出规定量。换言之,超声波传感器在将传感器主体3安装于保持部21时以传感器主体3的收发波面41从固定部22的贯穿孔220突出规定量的状态被保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1的状态下,缓冲器1的外表面(前表面)102和传感器主体3的前表面为大致同一面。
另外,只要露出孔11的大小适当,则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传感器安装于缓冲器1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与露出孔11的内周面弹性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以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形状朝向缓冲器1的外侧(图1的左方)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利用凸缘部52隐蔽露出孔11的内周面。
根据上述结构,与图43的以往例那样通过从内外夹着缓冲器1而相对于缓冲器1安装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改善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改善安装于缓冲器1的状态下的美观,传感器主体3的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在露出孔11内露出的部位期望为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相同的颜色。即,在要安装的缓冲器1的颜色确定的情况下,对收发块4及保持橡胶5上色或涂装与该颜色相同的颜色。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0~图2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具备:安装台2,其固定于车辆的缓冲器1(板状构件)的内表面(第一面)101;传感器主体3,其对作为收发超声波的发送机构及接收机构的压电元件进行保持,与安装台2结合并从设于缓冲器1的露出孔11露出。
如图12所示,传感器主体3具备:具有压电元件的圆柱形状的收发块4;覆盖收发块4外周面的筒状的保持橡胶5;供安装了保持橡胶5的收发块4嵌入的壳体6。
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也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且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覆盖露出孔11的开口缘的凸缘部52。即,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且形成有凸缘部52的保持橡胶5。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的外周面呈以外径朝向前方(即缓冲器1的外侧)减小的方式(即,以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形状朝向前方(即缓冲器1的外侧)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形状。即,传感器主体3的朝向缓冲器1外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外形朝向缓冲器1的内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由此,在将传感器主体3从缓冲器1的内表面侧(后侧)向露出孔11导入时,传感器主体3的导入比较容易。
接着,如图11所示,安装台2具有:对传感器主体3进行保持的保持部21;从保持部21的前端部(图11中的左端部)向沿着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方向突出并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固定部22。
作为将固定部22固定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后表面)101的固定机构,可以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机构。例如,如图13所示,可以在固定部22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之间夹设粘接片81进行粘贴。另外,作为固定机构,如图14A~图14C所示,也可以使用将突出设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铆接凸部12贯穿设于固定部22的定位孔221而进行铆接(即利用热量、压力使铆接凸部12的前端部塑性变形以避免缓冲器1从定位孔221脱出)这样的铆接固定。或者,作为固定机构,如图15A、图15B所示,也可以使用贯穿于固定部22的定位孔221而与缓冲器1螺合的螺纹件82进行螺纹固定。在图15A、图15B的例子中,在缓冲器1的内表面侧,以从四方包围露出孔11的配置突出设有四个螺纹固定凸部13,该四个螺纹固定凸部13是在内周面设有螺纹槽的筒形状,分别供螺纹件82螺合。
另外,在进行安装台2相对于缓冲器1的对位时,如图16A、图16B所示,也可以在缓冲器1的内表面描绘固定部22的形状的划线15或在缓冲器1的内表面突出设置贯穿于固定部22的定位孔221的定位用的凸部14。特别是在露出孔11为圆形状、且固定使用粘接带81、且连接器部62的朝向需要严密地一致的情况下,期望如上所述地使用划线15、凸部14来进行对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2的朝向缓冲器1的端面即前表面222的轮廓形状为非圆形状(十字形状)。由此,能够利用上述那样的划线13进行绕轴的定位。上述的划线15一般利用使用划线针等形成的凹部(槽)来描绘,但也可以利用使用油灰等形成的凸部来描绘划线15。
保持部21具有一端部(图11中的左端部)与固定部22结合且在之间夹着传感器主体3的两个夹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夹部23由一对平板232、232构成。在各夹部23的一对平板232、232之间形成有间隙231。在两个夹部23的另一端部之间(图11中的右端部之间)架设有维持夹部23之间的距离的两个连结部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连结部24之间架设有桥部27,在欲相对于安装台2从后方(图11的右方)安装传感器主体3的情况下,由于与桥部27等干涉而无法安装。即,仅能够从前侧(朝向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一侧)将传感器主体3与安装台2结合。
如图11所示,在各夹部23的间隙232配置有夹持部25。各夹持部25分别是在夹部23从固定部22突出的突出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其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26而与夹部23连结,从而各夹持部25能够相对于夹部23(即相对于固定部22)弹性摆动。另外,各夹持部25具有在弹簧部26弹性恢复的状态下使接近固定部22一侧的端部(图11的左端部)位于比其他部位接近传感器主体3(图11的前后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台阶251。在各夹持部25的比台阶251靠固定部22侧(图11的左侧)的部位设有卡合孔250。另外,在壳体6的主体部61的与夹持部25对置的各面突出设有卡合凸部31。卡合凸部31呈后表面以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截面积越靠近前端越减小的方式倾斜的角锥台形状。
即,在安装台2和传感器主体3上分别设有卡合孔250和卡合凸部31中的一方,该卡合孔250和卡合凸部31在传感器主体3从安装台2的端面即朝向缓冲器1的内表面101的端面突出的突出尺寸与缓冲器1的厚度尺寸一致的位置彼此卡合而产生安装台2与传感器主体3的结合力。
特别是,安装台2具有相对于缓冲器1固定的固定部22和承受操作力而能够相对于固定部22弹性摆动的夹持部25,在夹持部25和传感器主体3的外表面分别设有卡合孔250和卡合凸部31中的一方。
如上所述,传感器主体3相对于安装台2的组装仅通过固定部22的贯穿孔220就能够进行,从相反侧的组装由于存在连结部24、桥部27而不可能实现。
在此,各卡合凸部31、各卡合孔250的位置设计为:在各卡合凸部31分别卡入卡合孔250的状态(以下称作“结合状态”。)下,传感器主体3从固定部22的朝向缓冲器1的端面突出的突出尺寸与缓冲器1的厚度尺寸大致相等。由此,在向缓冲器1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传感器主体3的端面(收发波面41)和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为大致同一面。
另外,在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各卡合凸部31的后侧(图11中的右侧)突出设有能够卡入卡合孔250的临时卡合凸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孔250兼做与临时卡合凸部32卡合的临时卡合孔。在各临时卡合凸部32分别卡入卡合孔(临时卡合孔)250的状态(以下称作“临时结合状态”)下,传感器主体3从安装台2的朝向缓冲器1的前端面222突出的突出尺寸(即,贯穿露出孔11的行程)大于结合状态下的突出尺寸。
在向缓冲器1安装时,如图10A所示,在临时结合状态下将传感器主体3贯穿露出孔11而将安装台2固定于缓冲器1,然后将传感器主体3向后方(是从露出孔11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图10中的右侧)压入而向图10B所示的结合状态转变即可。各卡合凸部31的后端部(图11中的右端部)以突出尺寸朝向一端减小的方式倾斜,如上所述,在从临时结合状态向结合状态转变时,夹持部25在各卡合凸部31的倾斜面上滑动。
即,在传感器主体3和安装台2上分别设有临时卡合孔250和临时卡合凸部32中的一方,传感器主体3相对于安装台2能够以使比卡合孔250与卡合凸部31彼此凹凸卡合的位置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平行移动,在传感器主体3相对于安装台2以使比卡合孔250与卡合凸部31彼此凹凸卡合的位置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平行移动的状态下,该临时卡合孔250和临时卡合凸部32彼此凹凸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仅使整体位于缓冲器1的内表面侧的安装台2产生相对于缓冲器1的结合力,因此,与图43的例子那样通过从内外夹着缓冲器1来产生结合力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另外,通过在传感器主体3自安装台2突出的突出尺寸大于结合状态下的突出尺寸的临时结合状态下将传感器主体3导入露出孔11,从而安装台2相对于缓冲器1的定位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卡合凸部32呈至少在前后方向(即,到缓冲器1的距离变化的方向)上突出尺寸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逐渐减小那样的凸曲面(例如球面)形状。另外,临时卡合凸部32自主体部61突出的突出尺寸小于卡合凸部31自主体部61突出的突出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A所示的第一变更形态所示,临时卡合凸部32也可以为与卡合凸部31相同的角锥台形状。但是,如图11所示,临时卡合凸部32的突出尺寸小于卡合凸部31的突出尺寸时能够减小从临时结合状态向结合状态转变所需的操作力。
即,临时卡合凸部32优选是角锥台形状或球面形状。
另外,如图18B所示的第二变更形态那样,也可以在传感器主体3上设置临时卡合孔33,在安装台2的例如夹持部25上设置在临时卡合状态下卡入临时卡合孔33的临时卡合凸部(未图示)。但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卡合孔250这样将卡合凸部和卡合孔中的一方兼用作临时卡合凸部或临时卡合孔时能够简化结构。
图19~图2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更形态。在本变更形态下,在传感器主体3上设置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且在向缓冲器1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如图19所示与露出孔11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凸部53。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在保持橡胶5的外周面设置弹性接触凸部53,如图21所示,在壳体6的主体部61设置供弹性接触凸部53贯穿的缺口64。由此,如图22所示,使弹性接触凸部53从壳体6的主体部61沿径向突出。在本变更形态下,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的外径大于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外径,弹性接触凸部53与凸缘部52和主体部51的外周面连结。另外,弹性接触凸部53以在主体部51的周向上分别错开约120。位置的等间隔设置三个。即,在传感器主体3上设有在向缓冲器1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与露出孔11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凸部53。若采用上述结构,则能够抑制传感器主体3相对于缓冲器1的晃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0、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中,也在保持橡胶5和壳体6上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收发块4的落入的底部57、65。各底部57、65分别是外周与主体部51、61连结的圆环形状,与收发块4连接的配线(未图示)贯穿底部57、65。
图23及图2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更形态,图25及图2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变更形态。在第四变更形态、第五变更形态中,凸缘部52的外径大于壳体6的本外部61的外径。在该情况下,若露出孔11的内径小于凸缘部52的外径且大于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外径,则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露出孔11的开口缘(露出孔11的内周面与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能够被凸缘部52覆盖,能够改善美观。在露出孔11的内径为如上所述的情况下,在使传感器主体3的前端部从缓冲器1的内侧(后侧)贯穿露出孔11时,一边使凸缘部52弹性变形一边使凸缘部52贯穿露出孔11即可。
在第四变更形态中,在凸缘部52设有使外周部位于比内周部靠前侧的环形状的台阶521,在凸缘部52后表面的台阶521的外周侧的部位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抵接的状态下,凸缘部52前表面的比台阶521靠内侧的部位及传感器主体4的前表面41分别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前表面)102位于同一面。
另外,在第五变更形态下,凸缘部52的前表面是厚度尺寸越接近内周缘或外周缘而越减小的凸曲面形状,在凸缘部52的内周端或外周端,在收发块4的前表面41、缓冲器1的前表面102与凸缘部52的前表面之间不产生台阶差。
另外,在上述的各形态中,为了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不引人注目而改善美观,期望在缓冲器1的外侧露出的部位(即,收发块4的前表面、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为与缓冲器1相同的颜色。具体而言,在要安装的缓冲器1的颜色确定的情况下,将收发块4的前表面41、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着色成该颜色。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临时卡合凸部和临时卡合孔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另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橡胶5及壳体6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传感器。
(实施方式3)
参照图27~图4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对于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27~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具有与实施方式1、2大致相同的结构,保持橡胶5的形状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橡胶5具有其外形设定为大于壳体6的外形的凸缘部52。而且,露出孔11的内径小于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的外径且大于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外径。由此,如图27、图29所示,从缓冲器1的外侧(图27中的左侧)观察时露出孔11的开口缘被凸缘部52覆盖,因此,与露出孔11的开口缘露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改善美观。另外,仅使安装台2产生相对于缓冲器1的结合力,因此,凸缘部52不需要机械强度,能够减小厚度尺寸(图27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因此,与以往例那样通过从内外夹着缓冲器1来产生结合力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
另外,如图27所示,在保持橡胶5和壳体6上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收发块4向缓冲器1的内侧(后方)落入的底部57、65。各底部57、65分别为外周与主体部51、61连结的圆环形状,与收发块4连接的配线(未图示)贯穿底部57、65。若在保持橡胶5上设置上述那样的底部57,则与图33那样未设置底部57的情况相比,收发块4的位置稳定。
图34、图3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更形态。在利用钻孔加工在缓冲器1上设置露出孔11的情况下,可能在露出孔11的开口缘产生向露出孔11的贯通方向(图27中的左右方向)突出的被称作飞边的突起。因此,在本变更形态中,如图34、图35所示,在凸缘部52的朝向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的面即后表面设置收容上述飞边的环状凹部54。在上述的环状凹部54的内表面和露出孔11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包围保持橡胶5的环形状的空洞,上述的飞边收纳于该空洞中。即,在凸缘部52上设有环状凹部54,在露出孔11的开口缘与该环状凹部54之间形成包围保持橡胶5的环形状的空洞。若设置上述那样的环状凹部54,则不需要利用挫板等除去上述飞边的作业,因此安装性得到改善。
图3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5,图3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5,图3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5。在这些各变更形态中,保持橡胶5的朝向缓冲器1的外侧的端面即前端面与缓冲器1的外表面(左表面)102不平行。
如图36所示,在第二变更形态中,保持橡胶5的前端面为越接近内周端或外周端而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尺寸越小的凸曲面形状。在第二变更形态中,凸缘部52的向缓冲器1的外侧露出的面即前表面的截面形状、即通过收发块4的中心轴的截面的截面形状呈圆弧形状。即,凸缘部52的向缓冲器1的外侧露出的面的截面形状即通过收发块4的中心轴的截面的截面形状呈圆弧形状。
另外,在第三变更形态中,如图37所示,保持橡胶5的前端面的中央部为以朝向内周端(即越接近收发块4的位置)而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尺寸变小的方式倾斜的圆锥台形状(研钵状)。即,保持橡胶5的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露出的部位中的、收发块4的周围以越接近收发块4而从缓冲器1的外表面102突出的突出尺寸越小的方式倾斜。
另外,在第四变更形态中,如图38所示,仅使成为露出孔11的开口缘的前侧那样的(即,成为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外周面的前侧那样的)环形状的范围以能够确保机械强度的最小限的尺寸形状向前方突出,以使保持橡胶5的、向缓冲器1的外侧突出的部位的体积为最小。
在上述任一形态中,凸缘部52均为圆环形状。
但是,为了抑制使检测精度降低的所谓的回音,期望抑制收发块4与缓冲器1之间的振动的传播。作为抑制收发块4与缓冲器1之间的振动的传播的方法,考虑有通过减小保持橡胶5与壳体6的接触面积来抑制通过壳体6的振动的传播这样的方法、通过减小保持橡胶5与收发块4的接触面积来抑制通过保持橡胶5的振动的传播这样的方法。
图3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5。在第五变更形态中,为了减小保持橡胶5与壳体6的接触面积,而如图39所示,在保持橡胶5的主体部51的外周面设置多个外侧凸部55,使保持橡胶5的仅该外侧凸部55与壳体6的主体部61的内周面弹性接触。即,在保持橡胶5的外周面设有多个与壳体6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外侧凸部55。外侧凸部55优选沿保持橡胶5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在第五变更形态中,在主体部51的轴向即前后方向(图39的左右方向)上排列地设有两个分别在保持橡胶5的主体部51的整周朝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环形状的外侧凸部55。
图4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六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5,图4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七变更形态的保持橡胶5。
在第六变更形态中,为了减小保持橡胶5与收发块4的接触面积,如图40所示,在保持橡胶5的主体部51的内周面设置多个内侧凸部56,使保持橡胶5的仅该内侧凸部56与收发块4的外周面弹性接触。即,在保持橡胶5的内周面设有多个与收发块4的外周面弹性接触的内侧凸部56。内侧凸部56优选沿保持橡胶5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在第六变更形态中,在主体部51的轴向即前后方向上排列地设有四个分别在保持橡胶5的主体部51的整周朝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环形状的内侧凸部56,后端的内侧凸部56与底部57连结。
在第七变更形态中,如图41所示,沿主体部51的轴向排列地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一定形状的内侧凸部56。即,保持橡胶5具有以等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内侧凸部56。在图41所示的第七变更形态中,前后两端以外的九个内侧凸部56以共同的形状等间隔(即,周期性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的各形态中,为了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不引人注目而改善美观,在缓冲器1的外侧露出的部位(即,收发块4的前表面41、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期望为与缓冲器1相同的颜色。具体而言,在要安装的缓冲器1的颜色确定的情况下,优选将收发块4的前表面41、保持橡胶5的凸缘部52着色成该颜色。
在该情况下,如图42所示,也可以由在露出孔11的贯通方向即前后方向上被分割的内侧保持橡胶5a和外侧保持橡胶5b这两个部件构成保持橡胶5。在图42的例子(第八变更形态)中,外侧保持橡胶5b具有凸缘部52和主体部51的前端部(外侧端部)51b,内侧保持橡胶5a具有主体部51的其余部位(内侧端部)51a和底部57。即,保持橡胶5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在收发块4的整周夹设于壳体6与收发块4之间的内侧保持橡胶5a和具有凸缘部52且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时覆盖内侧保持橡胶5a的外侧保持橡胶5b。在该情况下,外侧保持橡胶5b从缓冲器1的外侧(前侧)观察时覆盖内侧保持橡胶5a,通过更换外侧保持橡胶5b,能够改变从缓冲器1的外侧观察到的保持橡胶5的颜色。

Claims (28)

1.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安装台,其固定于具有露出孔的缓冲器的内表面;
传感器主体,其对发送超声波的发送机构和接收超声波的接收机构中的至少一方进行保持,构成为在所述安装台结合于所述缓冲器的状态下从所述缓冲器的外表面侧贯穿所述露出孔,且与所述安装台结合并从所述露出孔向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露出,
所述安装台具有固定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内表面的板状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结合的保持部,
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贯穿孔,
所述传感器主体构成为从收发波面收发超声波,
所述保持部构成为以使所述收发波面从所述贯穿孔露出的方式对所述传感器主体进行保持,
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壳体具备主体部和连接器部,所述主体部及所述连接器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贯穿孔及所述露出孔的直径,
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能够贯穿所述贯穿孔的外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台具有相对于所述缓冲器固定的所述固定部和承受操作力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摆动的夹持部,
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外表面设有伴随着所述夹持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摆动而彼此卡合或脱离的凹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台和所述传感器主体上分别设有卡合孔和卡合凸部中的一方,该卡合孔和卡合凸部在所述传感器主体从所述安装台的端面即朝向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内表面的端面突出的突出尺寸与所述缓冲器的厚度尺寸一致的位置彼此卡合而产生所述安装台与所述传感器主体的结合力,
所述传感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安装台能够以使比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凸部彼此凹凸卡合的位置向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平行移动,
在所述传感器主体和所述安装台上分别设有临时卡合孔和临时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所述传感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安装台以使比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凸部彼此凹凸卡合的位置向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平行移动的状态下,该临时卡合孔和临时卡合凸部彼此凹凸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台呈仅能够从朝向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内表面的一侧结合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尺寸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台具有相对于所述缓冲器固定的所述固定部和承受操作力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摆动的夹持部,
在所述夹持部和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外表面上分别设有所述卡合孔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卡合凸部为角锥台形状或球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台通过粘贴、铆接固定和螺纹固定中的任一方法固定于所述缓冲器。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台的朝向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内表面的端面的轮廓为非圆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台上设有用于相对于所述缓冲器定位的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感器主体上设有在向所述缓冲器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与所述露出孔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的外周面的从所述露出孔露出的一侧的端部由弹性材料构成,且以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内表面侧朝向所述外表面侧增大的方式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从所述露出孔露出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外形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朝向所述内表面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且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观察时覆盖所述露出孔的开口缘的凸缘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具有:对所述发送机构和所述接收机构中的至少一方进行保持的收发块;从所述露出孔的贯通方向观察时包围所述收发块的壳体;由弹性材料构成且在所述收发块的整周夹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收发块之间的保持橡胶,
所述保持橡胶具有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观察时覆盖所述露出孔的开口缘的凸缘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块为圆柱形状,
所述凸缘部的从所述露出孔露出的一侧的面的截面形状即通过所述收发块的中心轴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为圆环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橡胶的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观察时露出的部位中的、所述收发块的周围以越接近所述收发块而自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越小的方式倾斜。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部上设有环状凹部,在所述露出孔的开口缘与所述环状凹部之间形成有包围所述保持橡胶的环形状的空洞。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橡胶包括:内侧保持橡胶,其在所述收发块的整周夹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收发块之间;外侧保持橡胶,其具有所述凸缘部,且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观察时覆盖所述内侧保持橡胶。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橡胶具有与所述收发块抵接而防止所述收发块向所述缓冲器的内侧落入的底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橡胶的外周面设有多个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的外侧凸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橡胶的内周面设有多个与所述收发块的外周面弹性接触的内侧凸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橡胶具有以等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内侧凸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橡胶由弹性体构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侧观察时露出的部位与所述缓冲器的所述外表面为相同颜色。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侧面设有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所述保持部设有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另一方,
所述超声波传感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卡合凹部与所述卡合凸部卡合而将所述传感器主体安装于所述保持部,
所述超声波传感器在将所述传感器主体安装于所述保持部时以所述传感器主体的所述收发波面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贯穿孔突出规定量的状态被保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弹性摆动的夹持部,
在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侧面设有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一方,在所述夹持部设有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凸部中的另一方,
通过使所述夹持部摆动而使所述卡合凹部与所述卡合凸部卡合或脱离。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有:
一端部与所述固定部结合且在之间夹着所述传感器主体的两个夹部;
在所述两个夹部的另一端部之间架设而维持所述夹部之间的距离的两个连结部;
在所述两个连结部之间架设的桥部。
CN201280020970.7A 2011-12-28 2012-12-28 超声波传感器 Active CN103502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754 2011-12-28
JP2011-288755 2011-12-28
JP2011288755A JP5984081B2 (ja) 2011-12-28 2011-12-28 超音波センサ
JP2011-288756 2011-12-28
JP2011288754A JP5938673B2 (ja) 2011-12-28 2011-12-28 超音波センサ
JP2011288756A JP5984082B2 (ja) 2011-12-28 2011-12-28 超音波センサ
PCT/JP2012/084148 WO2013100142A1 (ja) 2011-12-28 2012-12-28 超音波セ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840A CN103502840A (zh) 2014-01-08
CN103502840B true CN103502840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69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0970.7A Active CN103502840B (zh) 2011-12-28 2012-12-28 超声波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8730B2 (zh)
EP (1) EP2799900A4 (zh)
CN (1) CN103502840B (zh)
WO (1) WO20131001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69081A1 (en) * 2013-11-04 2015-05-06 Tung Thih Electronic Co., Ltd. Parking sensor device
JP6365968B2 (ja) 2014-01-27 2018-08-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固定部材及び該固定部材を用いた超音波センサ装置
DE102015211710B4 (de) * 2015-06-24 2017-02-02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heizen eines Ultraschallwandlers und Ultraschallwandler
DE102015212599B3 (de) * 2015-07-06 2016-06-23 Robert Bosch Gmbh Ultraschallsensorvorrichtung zur Anordnung an einem Verkleidungsbauteil eines Fahrzeugs
US20180319350A1 (en) * 2015-10-13 2018-11-08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Automobile Accessory Mounting Support
JP6443322B2 (ja) * 2015-12-25 2018-12-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
JP6780633B2 (ja) 2017-03-07 2020-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超音波センサ
JP6611992B2 (ja) * 2017-05-16 2019-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超音波センサ装置及び障害物検知装置
JP6848831B2 (ja) * 2017-11-28 2021-03-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サー搭載構造
CN108032824A (zh) * 2017-12-27 2018-05-15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一种旋钮式车载超声波传感器固定装置
JP7035680B2 (ja) * 2018-03-22 2022-03-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体付きケーブル
KR102133694B1 (ko) * 2019-03-11 2020-07-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센서장치
DE102022111431A1 (de) * 2022-05-09 2023-11-09 Rehau Automotive Se & Co. Kg Verfahren zur fehlerfreien Montage eines elektronischen Bauteil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5098A (zh) * 1997-05-09 2000-05-31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具有一个安装到机动车保险杠上的模块的装置
CN1847879A (zh) * 2005-04-15 2006-10-18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在安装构件上安装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
CN10103833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株式会社电装 超声波传感器
CN101241183A (zh) * 2007-02-05 2008-08-13 株式会社电装 传感器装置的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2266A (ja) 1983-07-31 1985-02-1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0200653A (ja) 1999-01-07 2000-07-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3991936B2 (ja) 2003-06-30 2007-10-1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超音波送受波器
JP2006203563A (ja) * 2005-01-20 2006-08-03 Nippon Soken Inc 超音波センサ
JP2007114182A (ja) * 2005-09-22 2007-05-10 Denso Corp 超音波センサの取付け構造
DE102006004874A1 (de) * 2006-02-03 2007-08-09 Robert Bosch Gmbh Sensor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JP2009227085A (ja) * 2008-03-21 2009-10-08 Denso Corp 超音波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JP4831182B2 (ja) 2009-02-24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塗装方法並びに塗装用冶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5098A (zh) * 1997-05-09 2000-05-31 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 具有一个安装到机动车保险杠上的模块的装置
CN1847879A (zh) * 2005-04-15 2006-10-18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在安装构件上安装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
CN10103833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株式会社电装 超声波传感器
CN101241183A (zh) * 2007-02-05 2008-08-13 株式会社电装 传感器装置的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840A (zh) 2014-01-08
US10288730B2 (en) 2019-05-14
WO2013100142A1 (ja) 2013-07-04
EP2799900A4 (en) 2015-10-28
EP2799900A1 (en) 2014-11-05
US20140355382A1 (en)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2840B (zh) 超声波传感器
JP4837147B2 (ja) 超音波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装置および取り付け方法
EP2808694B2 (en) Ultrasonic wave device
US9592783B2 (en) Steering wheel unit
JP2012122936A (ja) 超音波センサ
JP4818490B2 (ja) 超音波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取り付け装置および取り付け方法
JP4839587B2 (ja) 超音波センサの取付け構造
JP5984081B2 (ja) 超音波センサ
JP5938673B2 (ja) 超音波センサ
CN105307785A (zh) 具有模块化的超声波转换器的环境传感装置和具有该环境传感装置的机动车
JP5984082B2 (ja) 超音波センサ
CN104023496A (zh) 用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
JPWO2014073108A1 (ja)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US11049483B2 (en) Acoustic sensor having a housing and a diaphragm element situated on this housing
JP7294223B2 (ja) 超音波センサおよび振動吸収体
JP7243674B2 (ja) 車載構造
WO2021205846A1 (ja) 超音波センサおよびセンサ取付具
WO2022219980A1 (ja) 超音波センサ
JP7115371B2 (ja) 超音波センサ
JP2021197617A (ja) 超音波トランスデューサ
US20110293127A1 (en) Unidirectional condenser microphone unit
JP2020113467A (ja) タッチセンサ装置
CN103616675A (zh) 一体化倒车雷达及其控制方案
CN109964146A (zh) 声波装置
JP2017183095A (ja) 固定補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930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