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738A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2738A
CN103502738A CN201280020809.XA CN201280020809A CN103502738A CN 103502738 A CN103502738 A CN 103502738A CN 201280020809 A CN201280020809 A CN 201280020809A CN 103502738 A CN103502738 A CN 103502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device
device unit
air
casing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08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竿尾忠
贺川幹夫
神谷成毅
小池史朗
中川裕介
樱井克敏
竹内知久
山形和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2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7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4Cooling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Abstract

室外机组(10)包括:在侧面具有吸入口(25)的机壳(20)、设置在机壳(20)内部的比吸入口(25)靠上部的位置上并朝上方吹出空气的室外风扇(40)、以及与吸入口(25)相向而设的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风扇(40)包括风扇(41)以及设置为将风扇(41)的外周围起来的喇叭状部件(43),在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位于喇叭状部件(43)的周边部的电气器件单元(60)。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气器件单元的布置情况。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的分体式空调装置正得到广泛普及。在这种室外机组中,在机壳内设置有送风扇及压缩机等电气设备,并且还设置了安装有控制上述电气设备的控制基板等电气器件的电气器件单元。
并且,当空调装置进行运转时,由于安装在电气器件单元中的电气器件会发热,所以因该发热而导致电气器件单元内部环境的温度上升,从而有可能出现电气器件产生故障等。于是,如专利文献1所示,通过在电气器件单元的侧面设置开口以在内部确保空气通路,从而来谋求对电气器件的冷却。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机壳内部的上方设置了风扇,并且在比该风扇靠下方的位置上设置了电气器件单元。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218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不过,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机壳内部的下部安装有热交换器及压缩机等设备类以及管道。也就是说,在机壳内部的比风扇靠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热交换器、压缩机、管道及电气器件单元。由此,机壳内部的比风扇靠下方的空间就会变得狭窄。其结果是,存在下述问题,即:如果不将电气器件单元从机壳中取出,就无法对设置在比风扇靠下部的位置上的设备类进行维修。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上部设置有风扇的机壳中,使比风扇靠下方的空间扩大。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即: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包括:在侧面具有吸气口25的机壳20、设置在该机壳20内部的比所述吸气口25靠上部的位置上并朝上方吹出空气的送风机40、以及与所述吸气口25相向而设的室外热交换器30;所述送风机40包括风扇41以及设置为将该风扇41的外周围起来的喇叭状部件43,在所述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周边部的电气器件单元60。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机壳20的侧面形成有吸气口25。在机壳20的内部,与吸气口25相向地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0。在机壳20内部的比吸气口25靠上部的位置上设置有送风机40。该送风机40包括风扇41和喇叭状部件43。喇叭状部件43设置为:将风扇41的外周围起来。
借助风扇41的转动从吸气口25吸入到机壳20内部的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进行热交换以后,通过喇叭状部件43被朝着机壳20的外部吹出。
在机壳20的内部,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喇叭状部件43的周边部。为此,在机壳20的内部,比风扇41和喇叭状部件43靠下方的空间就会扩大。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喇叭状部件43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并且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下端部设置在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靠上部的位置上。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使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至少一部分与喇叭状部件43在高度方向上相重叠的位置上。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下端部设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30靠上部的位置上。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包括:与所述送风机40的吹出一侧连通使该吹出一侧的空气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流入口61、以及与所述送风机40的吸入一侧连通使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流出口62。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设置有与送风机40的吹出一侧连通的流入口61、和与送风机4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流出口62。电气器件单元60使送风机40吹出一侧的空气从流入口61流入。并且,电气器件单元60使已流入的空气从流出口62朝着送风机40的吸入一侧流出。
若送风机40吹出空气,机壳20内部送风机40吸入一侧的空气压力就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即,负压)。另一方面,送风机40吹出一侧的空气压力就成为比大气压高的压力(即,正压)。
为此,送风机40吹出一侧的空气就会借助送风机40吹出一侧的空气与吸入一侧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入口61流入。已流入的空气在通过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后从流出口62朝着送风机40的吸入一侧流出。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机壳20中,在设置有所述送风机40及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位于上部的第一室2b、与设置有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位于下部的第二室2a之间设置了支承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底部的撑条20a、20d。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机壳20中,形成有位于上部的第一室2b和比该第一室2b靠下部的第二室2a。并且,在第一室2b中设置有送风机40和电气器件单元60,在第二室2a中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0。在机壳20中,在第一室2b与第二室2a之间设置有撑条20a、20d。该撑条20a、20d支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有所述流出口62,在所述撑条20a、20d上形成有将从所述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引向第二室2a的空气口28。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有流出口62。在撑条20a、20d上形成有空气口28。
若送风机40吹出空气,机壳20内第二室2a中的空气压力就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即,负压)。另一方面,送风机40吹出一侧的空气压力就成为比大气压高的压力(即,正压)。
为此,机壳20内第一室2b中的空气就会借助第一室2b中的空气与第二室2a中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入口61流入。已流入的空气在通过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后从流出口62流出。已流出的空气经形成在撑条20a、20d上的空气口28朝机壳20的第二室2a流出。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撑条20a、20d上,形成有使从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开始延伸的电气布线通过的布线开口29。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撑条20a、20d上形成有布线开口29。布线开口29使从电气器件单元60开始延伸的电气布线通过。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五或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与所述撑条20a、20d上的空气口28彼此错开地设置在水平方向上。
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设置成: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与撑条20a、20d上的空气口28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错开。也就是说,当从上方向下看时,使流出口62与空气口28的口彼此不重叠。为此,例如即使第二室2a一侧的水分经空气口28流入第一室2b一侧,也会由于流出口62与空气口28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而使得水分很难经流出口62到达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四~第七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构成为能朝着机壳20的外部将该电气器件单元60抽出来,并且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形形成为从抽出方向的跟前一侧朝着靠里面一侧变细的锥状。
在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中,电气器件单元60构成为能朝着机壳20的外部将该电气器件单元60抽出来。另一方面,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形形成为从抽出方向的跟前一侧朝着靠里面一侧变细的锥状。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朝着机壳20的外部抽出电气器件单元60。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四~第八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侧面沿着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外周形成。
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侧面沿着喇叭状部件43的外周形成。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将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喇叭状部件43的周围。
-发明的效果-
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将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喇叭状部件43的周边部来扩大喇叭状部件43下方的空间。为此,不将电气器件单元60从机壳20上拆下来,就能对设置在机壳20中比喇叭状部件43靠下部位置上的设备类进行维修。
能够将例如压缩机等部件设置在机壳20中比喇叭状部件43靠下部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实现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在高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设置了与送风机4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流出口62和与送风机40的吹出一侧连通的流入口61,所以能够增大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入口61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由此,能够使在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流动的空气所产生的风量增大。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对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电气器件等进行冷却。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设置了撑条20a、20d,所以能够支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由此,能够使电气器件单元60稳定地保持在机壳20上。
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了流出口62,并且在撑条20a、20d上形成了空气口28,所以能够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经空气口28送向机壳20中的第二室2a。
根据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设置了布线开口29,所以能够使从电气器件单元60开始延伸的电气布线朝第二室2a一侧延伸。由此,能够利用布线将设置在机壳20中比送风机40靠下部的位置上的部件的电气器件与电气器件单元60内的电气器件连接起来。
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将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和撑条20a、20d上的空气口28设置成当从上方向下看时使口彼此不相重叠,所以即使水分从第二室2a一侧经空气口28流入第一室2b一侧,也能使水分很难到达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根据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因为构成为能够朝着机壳20的外部将电气器件单元60抽出来,并且使该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从抽出方向的跟前一侧朝着靠里面一侧变细的锥状,所以很容易就能朝着机壳20的外部抽出电气器件单元60。由此,能够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维修性提高。
根据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因为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侧面沿着喇叭状部件43的外周形成,所以很容易就能将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喇叭状部件43的周围。能够将例如压缩机等部件设置在机壳20中的比喇叭状部件43靠下部的位置上。由此,能够使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实现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室外机组的一部分。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室外机组的一部分。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电气器件单元的一部分。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室外机组的一部分。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室外机组的一部分。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电气器件单元的一部分。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侧视图,在图中省略了该电气器件单元的一部分。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该电气器件单元的一部分。
图13是从右侧所看到的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内部结构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下侧所看到的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前面一侧所看到的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的图。
图18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外机组中空气流动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10用于为制冷装置的空调装置中,室外机组10与室内机组相连而构成了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上述室外机组10设置在例如大楼的屋顶上等,其包括机壳20、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风扇40以及压缩机构50。
上述机壳20在俯视时呈矩形形状,其包括四根支柱21、底板22、侧面面板23以及顶板24。
上述四根支柱21设置在四角,在支柱21的下部固定有底板22。
上述侧面面板23包括:形成机壳20的上半部分四个面的上侧面面板23a、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前面左半部分的前侧面面板23b、以及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左侧面前半部分的左侧面面板23c。并且,在上述机壳20的侧面上,具体而言是在下半部分的前面右半部分、下半部分的右侧面、下半部分的背面以及下半部分的左侧面后半部分形成了吸入口25。该吸入口25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吸气口。
上述顶板24固定在支柱21的上端,在该顶板24上形成有吹出口26,并且该顶板24包括覆盖吹出口26的格栅24a。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0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0以上、下竖立的状态设置,并构成为与上述机壳20的所有侧面相向而设的折弯型热交换器。进而,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侧端之间,夹着机壳20的左前侧角部形成了规定的开口3a。也就是说,在上述机壳20上,对应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3a设置了上述前侧面面板23b和左侧面面板23c。
上述压缩机构50、油气分离器51和储液器52安装在上述底板22上,上述压缩机构50由两台压缩机5a、5b构成。
上述机壳20在四个面上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前侧撑条20a、侧部撑条20b、20d及后侧撑条20c,上述前侧撑条20a、侧部撑条20b、20d及后侧撑条20c位于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下部空间2a和设置有室外风扇40的上部空间2b之间。此外,关于前侧撑条20a见下文所述。上部空间2b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室,下部空间2a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室。
在上述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的吹出一侧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成为比大气压高的压力(即,正压)。另一方面,下部空间2a是室外风扇40吸入一侧的空气所流经的空间。在该下部空间2a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即,负压)。
上述室外风扇40设置有两台,其包括构成螺旋桨风扇的风扇主体41、风扇马达(未图示)以及喇叭状部件43。风扇主体41和风扇马达安装在上述前侧撑条20a和后侧撑条20c上。此外,上述室外风扇40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送风机。风扇主体41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风扇。
上述喇叭状部件43包括:形成为圆筒状的主体部44以及俯视时形成为近似矩形板状的基部45。
上述基部45外周的四条边安装在各根上述撑条20a~20d中所对应的撑条上。在基部45的中央形成有直径与上述主体部44大致相等的通风口。
进而,在上述机壳20上安装有电气器件单元60,用于控制压缩机构50等的电气器件设置在该电气器件单元60中。
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上方,离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非常近,并且设置在上侧面面板23a和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其下端部比室外热交换器30靠上部且其一部分与喇叭状部件43在高度方向上相重叠的位置上。此外,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器件单元。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的箱体,被前侧撑条20a自下方支承地安装在机壳20上。此外,在电气器件单元60底部的四角设置有腿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设置成与前侧撑条20a的表面之间略微留有空隙,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背面形成有朝后方鼓起的鼓起部64。在鼓起部64的内部设置有为发热部件的电抗器71。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压缩机5a、5b等的控制用基板70等。
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设置有使空气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流入口61以及使空气朝外部流出的流出口62。
上述流入口61具有开口,并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背面一侧。该流入口61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空间与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的吹出一侧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流入口61由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背面的鼓起部64的大致下部的狭缝65、和形成在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背面下部的壁部上的开口66构成。该狭缝65构成流入口61的入口,并且开口66构成流入口61的出口,由此能够使流入口61成为迷宫式结构,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已浸入到机壳20内的雨水浸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上述流出口62具有开口,并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在长边方向上的靠另一端的位置上。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空间敞开,并且还朝着前侧撑条20a敞开。此外,假设长边方向上的靠一端一侧指的是图1中从正面来看的靠左侧,并且上述长边方向上的靠另一端一侧指的是图1中从正面来看的靠右侧。
上述前侧撑条20a安装在机壳20的前侧,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撑条。前侧撑条20a形成为在俯视时呈近似长方形的平板状。前侧撑条20a的两端部安装在立于机壳20前表面一侧的宽度方向上的两根支柱21、21上,使得该前侧撑条20a保持水平。在前侧撑条20a上,形成有导向部件27、切口部29及狭缝28。
上述导向部件27是用来在该导向部件27与喇叭状部件43的外侧面之间对电气器件单元60进行定位的部件。该导向部件27从前侧撑条20a的上表面开始朝上方突出,并在前侧撑条20a上表面的靠后端部的位置沿该前侧撑条20a的长边方向形成。
上述切口部29用以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开始延伸的布线(线束)和制冷剂管道引向下部空间2a,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布线开口。切口部29是由将前侧撑条20a前端部的在长边方向上靠一端的部分切掉所形成的俯视时呈近似长方形的口构成的。此外,制冷剂管道形成为制冷剂流经内部的管,使该制冷剂管道与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及散热器接触来对该控制用基板70等及散热器进行冷却。
上述狭缝28是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引向下部空间2a的开口,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口。狭缝28形成在前侧撑条20a的靠前端部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一侧。此外,狭缝28和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设置成:当从上方朝下看时使口彼此不相重叠。也就是说,狭缝28和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形成为彼此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这样做,能够防止从下部空间2a经狭缝28流入前侧撑条20a上部的水分经由流出口62侵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如上所述,在机壳20内,上部空间2b与下部空间2a之间由各根撑条20a~20d、喇叭状部件43及电气器件单元60隔开。由此,在机壳20内,上部空间2b形成为正压,下部空间2a形成为负压。
-在室外机组中处于运转过程中的气流流动情况-
在室外机组10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机壳20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25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被吸入机壳内部的下部空间2a。所吸入的空气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与流经室外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在下部空间2a中流动的空气朝上方流动而流入上部空间2b,然后被室外风扇40吸入再被从吹出口26吹出。
-电气器件单元内部的气流流动情况-
在室外机组10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也形成了空气流。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压力成为比大气压高的正压,并且下部空间2a中的空气压力成为比大气压低的负压。
为此,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就会借助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入口61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从流入口61的狭缝65流入鼓起部64的内部,然后通过鼓起部64对电抗器71进行了冷却以后,再从开口66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内部。已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中的空气一边对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进行冷却,一边朝下方流动。并且,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中流动的空气从底部的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部流出。
接着,已朝着流出口62的外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前侧撑条20a的切口部29流向下部空间2a,并且该空气的剩余部分经狭缝28流向下部空间2a。
已流向下部空间2a的空气被室外风扇40吸入后朝上方流动再被朝着机壳20的外部吹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将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喇叭状部件43的周边部来扩大喇叭状部件43下方的空间。为此,不将电气器件单元60从机壳20上拆下来,就能对设置在机壳20中比喇叭状部件43靠下部位置上的设备类进行维修。
能够将压缩机5a等部件设置在机壳20中比喇叭状部件43靠下部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实现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10在高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还能够利用在机壳20中比喇叭状部件43更靠下部且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3a相对应的位置处的空间,设置有源噪声滤波器等可选器件。
接着,因为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设置了与室外风扇4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流出口62和与室外风扇40的吹出一侧连通的流入口61,所以能够增大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入口61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由此,能够使在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流动的空气所产生的风量增大。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对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进行冷却。
因为设置了前侧撑条20a,所以能够支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由此,能够使电气器件单元60稳定地保持在机壳20上。
接着,因为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了流出口62,并且在前侧撑条20a上形成了狭缝28,所以能够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经狭缝28送向机壳20中的下部空间2a。
因为设置了切口部29,所以能够使从电气器件单元60开始延伸的电气布线朝下部空间2a一侧延伸。由此,能够利用布线将设置在机壳20中比室外风扇40靠下部位置上的部件的电气器件与电气器件单元60内的电气器件连接起来。
最后,因为将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和前侧撑条20a上的狭缝28设置成当从上方朝下看时使口彼此不相重叠,所以即使水分从下部空间2a一侧经狭缝28流入上部空间2b一侧,也能使水分很难到达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6~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10用于为制冷装置的空调装置中,室外机组10与室内机组相连而构成了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上述室外机组10设置在例如大楼的屋顶上等,其包括机壳20、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风扇40以及压缩机构50。
上述机壳20在俯视时呈矩形形状,其包括四根支柱21、底板22、侧面面板23以及顶板24。
上述四根支柱21设置在四角,在支柱21的下部固定有底板22。
上述侧面面板23包括:形成机壳20的上半部分四个面的上侧面面板23a、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前面左半部分的前侧面面板23b、以及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左侧面前半部分的左侧面面板23c。并且,在上述机壳20的侧面上,具体而言是在下半部分的前面右半部分、下半部分的右侧面、下半部分的背面以及下半部分的左侧面后半部分形成了吸入口25。
上述顶板24固定在支柱21的上端,在该顶板24上形成有吹出口26,并且该顶板24包括覆盖吹出口26的格栅24a。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0是管片式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0以上、下竖立的状态设置,并构成为与上述机壳20的所有侧面相向而设的折弯型热交换器。进而,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侧端之间,夹着机壳20的左前侧角部形成了规定的开口3a。也就是说,在上述机壳20上,对应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3a设置有上述前侧面面板23b和左侧面面板23c。
压缩机构50、油气分离器51和储液器52安装在上述底板22上,上述压缩机构50由一台压缩机5a构成。
上述机壳20在四个面上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前侧撑条20a、右侧撑条20b、左侧撑条20d及后侧撑条20c,上述前侧撑条20a、右侧撑条20b、左侧撑条20d及后侧撑条20c位于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下部空间2a和设置有室外风扇40的上部空间2b之间。此外,关于左侧撑条20d见下文所述。上部空间2b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室,下部空间2a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室。
在上述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的吹出一侧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成为比大气压高的压力(即,正压)。另一方面,下部空间2a是室外风扇40吸入一侧的空气所流经的空间。在该下部空间2a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即,负压)。
上述室外风扇40包括构成螺旋桨风扇的风扇主体41、风扇马达及喇叭状部件43。风扇主体41和风扇马达安装在上述前侧撑条20a和后侧撑条20c上。
上述喇叭状部件43包括:形成为圆筒状的主体部44以及俯视时形成为近似矩形板状的基部45。
上述基部45外周的四条边安装在各根上述撑条20a~20d中所对应的撑条上。在基部45的中央形成有直径与上述主体部44大致相等的通风口。
进而,在上述机壳20上安装有电气器件单元60,用于控制压缩机构50等的电气器件设置在该电气器件单元60中。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从正面观看机壳20时位于左侧的左侧撑条20d上,离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非常近,并且设置在从正面观看机壳20时位于左侧的上侧面面板23a和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其下端部比室外热交换器30更靠上部且其一部分与喇叭状部件43在高度方向上相重叠的位置上。
如图9~图12所示,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略细长的近似长方体状箱体,并且该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一侧面的剖面面积大于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的剖面面积。电气器件单元60由左侧撑条20d自下方支承,并沿着喇叭状部件43的左侧周边设置。此外,在电气器件单元60底部的各个角设置有腿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设置成与左侧撑条20d的上表面之间略微留有空隙,但这并未图示出来。此外,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一侧面指的是在机壳20上设置有电气器件单元60的状态下前面一侧的面,并且另一侧面指的是背面一侧(后侧)的面。
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一侧部形成有朝图7中的右方鼓起的第一鼓起部64a,并且在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另一侧部形成有朝后方鼓起的第二鼓起部64b。在第一鼓起部64a的内部设置有为发热部件的电抗器71。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压缩机5a等的控制用基板70等。
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侧面在俯视时沿着喇叭状部件43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凹部63。
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压缩机5a等的控制用基板70等电气器件。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设置有使空气流入内部的第一流入口61a、第二流入口61b和第三流入口61c、以及使空气朝外部流出的流出口62。
上述第一流入口61a具有开口,并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靠一侧面的内侧部。该第一流入口61a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空间与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的吹出一侧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流入口61a由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侧面的第一鼓起部64a的下部的狭缝65、和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侧面壁部的上部的开口66构成。该狭缝65构成第一流入口61a的入口,并且开口66构成第一流入口61a的出口,由此能够使第一流入口61a成为迷宫式结构,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从吹出口26浸入到机壳20内的雨水浸入电气器件单元60内。
上述流出口62具有开口,并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在长边方向上的靠后端的位置上。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空间敞开,并且还朝着左侧撑条20d敞开。
上述第二流入口61b具有开口,并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另一侧部。该第二流入口61b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空间与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的吹出一侧连通。
具体而言,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流入口61b由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另一侧面的第二鼓起部64b下部的狭缝65、和形成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另一侧部的开口66构成。该狭缝65构成第二流入口61b的入口,并且开口66构成第二流入口61b的出口,由此能够使第二流入口61b成为迷宫式结构,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从吹出口26浸入到机壳20内的雨水浸入电气器件单元60内。
上述第三流入口61c具有多条狭缝,并且形成在图7中电气器件单元60的左侧侧面的大致上部。
上述左侧撑条20d安装在机壳20的左侧,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撑条。左侧撑条20d形成为俯视时呈近似长方形的平板状。左侧撑条20d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安装在立于机壳20左侧的前面一侧和背面一侧的两根支柱21、21上,使得该左侧撑条20d保持水平。在左侧撑条20d上,形成有导向部件(未图示)、切口部29及狭缝28。
上述导向部件是用来在该导向部件与喇叭状部件43的外侧面之间对电气器件单元60进行定位的部件。该导向部件从左侧撑条20d的上表面开始朝上方突出,并在左侧撑条20d上表面的靠左端部的位置沿该左侧撑条20d的长边方向形成。
上述切口部29用以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开始延伸的布线(线束)和制冷剂管道引向下部空间2a,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布线开口。切口部29是由将左侧撑条20d的长边方向上的靠前端的部分切掉后所形成的俯视时呈近似长方形的口构成的。此外,制冷剂管道形成为制冷剂流经内部的管,使该制冷剂管道与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及散热器接触来对该控制用基板70等及散热器进行冷却。
上述狭缝28是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引向下部空间2a的开口,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口。狭缝28形成在左侧撑条20d的长边方向上靠后端部的位置上。此外,狭缝28和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设置成:当从上方朝下看时使口彼此不相重叠。也就是说,狭缝28和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形成为彼此在水平方向上错开。这样做,能够防止从下部空间2a经狭缝28流入左侧撑条20d上部的水分经由流出口62侵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如上所述,在机壳20内,上部空间2b与下部空间2a之间由各根撑条20a~20d、喇叭状部件43及电气器件单元60隔开。由此,在机壳20内,上部空间2b形成为正压,下部空间2a形成为负压。
-电气器件单元的安装和拆卸方法-
对将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装在机壳20上以及将其从机壳20上拆下来的方法进行说明。当要将电气器件单元60安装在机壳20上之际,在取下前侧的上侧面面板23a的状态下,沿着左侧撑条20d从前面一侧朝着背面一侧将电气器件单元60塞入而将该电气器件单元60安装在机壳上。
另一方面,当要将电气器件单元60从机壳20上拆下来之际,在取下前侧的上侧面面板23a的状态下,沿着左侧撑条20d从背面一侧朝着前面一侧将电气器件单元60抽出而将该电气器件单元60从机壳上拆下来。
-电气器件单元内部的气流流动情况-
在室外机组10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也形成了空气流。
具体而言,如图9~图12所示,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压力成为比大气压高的正压,并且下部空间2a中的空气压力成为比大气压低的负压。
为此,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就会借助电气器件单元60的第一流入口61a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经第一流入口61a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的第一鼓起部64a的内部,然后通过该第一鼓起部64a对电抗器71进行了冷却以后,再从开口66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内部。已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中的空气一边对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进行冷却,一边朝下方流动。并且,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中流动的空气从底部的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部流出。
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还会借助第二流入口61b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经第二流入口61b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的第二鼓起部64b的内部,然后通过该第二鼓起部64b以后,再从开口66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内部。已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中的空气一边对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进行冷却,一边朝下方流动。并且,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中流动的空气从底部的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部流出。
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还会借助第三流入口61c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经第三流入口61c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主体的内部,并一边对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进行冷却,一边朝下方流动。并且,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中流动的空气从底部的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部流出。
已朝着流出口62外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左侧撑条20d的切口部29流向下部空间2a,并且该空气的剩余部分经狭缝28与该一部分的空气一起流向下部空间2a。
已流向下部空间2a的空气被室外风扇40吸入后朝上方流动再被朝着机壳20的外部吹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由于设置了左侧撑条20d,因而能够支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由此,能够使电气器件单元60稳定地保持在机壳20上。
因为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了流出口62,并且在左侧撑条20d上形成了狭缝28,所以能够将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经狭缝28送向机壳20中的下部空间2a。
因为设置了切口部29,所以能够使从电气器件单元60开始延伸的电气布线朝下部空间2a一侧延伸。由此,能够利用布线将设置在机壳20中比室外风扇40靠下部位置上的部件的电气器件与电气器件单元60内的电气器件连接起来。
接着,因为将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和左侧撑条20d上的狭缝28设置成当从上方朝下看时使口彼此不相重叠,所以即使水分从下部空间2a一侧经狭缝28流入上部空间2b一侧,也能使水分很难到达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
因为构成为能够朝着机壳20的外部将电气器件单元60抽出来,并且使该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从抽出方向的跟前一侧朝着靠里面一侧变细的锥状,所以很容易就能朝着机壳20的外部抽出电气器件单元60。由此,能够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维修性提高。
最后,因为使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侧面沿着喇叭状部件43的外周形成,所以很容易就能将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喇叭状部件43的周围。能够在机壳20中比喇叭状部件43更靠下的下部设置空间并将其它部件布置在该空间中。由此,能够使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10实现紧凑化。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气器件单元60的结构不同。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省略对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机壳20上安装有电气器件单元60,用于控制压缩机构50等的电气器件设置在该电气器件单元60中。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上方,离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非常近,并且设置在上侧面面板23a和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铅直上方,设置有机壳20的顶板24。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其下端部比室外热交换器30靠上部且其一部分与喇叭状部件43在高度方向上相重叠的位置上。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高度大于喇叭状部件43。
如图14~图16所示,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的箱体,被前侧撑条20a自下方支承地安装在机壳20上。此外,在电气器件单元60底部的四角设置有腿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设置成与前侧撑条20a的表面之间略微留有空隙,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在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上,设置有使空气流入内部的第一流入口61a和第二流入口61b、以及使空气朝外部流出的流出口62。具体而言,第一流入口61a和第二流入口61b分别形成为具有多个狭缝,并形成在图15中电气器件单元60前侧面的大致上部。第一流入口61a形成为具有排列成五列的多个狭缝,并设置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右侧。第二流入口61b形成为具有排列成一列的多个狭缝,并设置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左侧。
上述流出口62形成为具有使空气流通的开口,并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在靠右(长边方向上另一端一侧)的位置上。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空间敞开,并且在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机壳20上的状态下还朝着左侧撑条20d敞开。
在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第三端部密封部件81、82、83以及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
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是用以防止由于振动等使得顶板24和电气器件单元60接触的部件。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分别在剖视图中形成为口朝左的“U”字形,并且分别由主体部86和两个凸缘部87、87构成。该主体部86的上表面形成为近似矩形形状,两个凸缘部87、87从主体部86的两端部中相对应的一端部开始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接触部件84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表面的靠右侧的位置上对应着未设置有第一流入口61a的区域而设。
第二接触部件85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上表面的靠左侧的位置上对应着未设置有第一流入口61a和第二流入口61b的区域而设。
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设置为:使凸缘部87的长边方向与电气器件单元60的宽度方向相一致。并且,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在主体部86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形成为近似矩形平面的面密封件88。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经面密封件88、88与机壳20的顶板24接触。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由于顶板24与电气器件单元60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声音(接触音)。
在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中,在主体部86、86的内侧面与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路。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通过该空气通路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前侧面的空间。
上述第一~第三端部密封部件81、82、83用以防止水浸入第一和第二流入口61a、61b。第一~第三端部密封部件81、82、83分别构成为剖面形成为近似“L”字形的密封片。各个端部密封部件81、82、83沿着电气器件单元60上表面的前端部设置。各个端部密封部件81、82、83是以该端部密封部件的上表面(“L”字形的一边)与顶板24接触的状态设置的。
具体而言,第一端部密封部件81形成为与电气器件单元60的右端部和第一接触部件84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尺寸。第二端部密封部件82形成为与形成有第一流入口61a的范围相对应的尺寸,并设置在第一流入口61a的正上方。第三端部密封部件83形成为与形成有第二流入口61b的范围相对应的尺寸,并设置在第二流入口61b的正上方。
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压缩机5a等的控制用基板70等。
-电气器件单元内部的气流流动情况-
在室外机组10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也形成了空气流。
具体而言,如图17和图18所示,借助室外风扇40的运转,上部空间2b中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压力成为比大气压高的正压,并且下部空间2a中的空气压力成为比大气压低的负压。
为此,借助电气器件单元60的第一和第二流入口61a、61b的入口处的空气与流出口62的出口处的空气之间的压力差,如图15所示,室外风扇40吹出一侧的空气从电气器件单元60的后侧朝着前侧流经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件84、85中的空气通路以及电气器件单元60上表面的左侧。已流到电气器件单元60前侧的空气流经电气器件单元60的前表面,从第一和第二流入口61a、61b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部。已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空气一边对内部的控制用基板70等进行冷却,一边朝下方流动。并且,在电气器件单元60中流动的空气从底部的流出口62朝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部流出。
接着,已朝着流出口62的外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前侧撑条20a的切口部29流向下部空间2a,并且该空气的剩余部分经狭缝28流向下部空间2a。
已流向下部空间2a的空气被室外风扇40吸入后朝上方流动再被朝着机壳20的外部吹出。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结构。
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在要将上述电气器件单元60安装在机壳20上之际,使该电气器件单元60沿着左右支柱21、21滑动从上方将该电气器件单元60安装在机壳20上。
本发明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结构。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电气器件单元60构成为被前侧撑条20a从下方支承住,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前侧撑条20a上设置孔部,将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下部嵌入该孔部中,从而将电气器件单元60保持在前侧撑条20a上。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器件单元60是以其下端部从前侧撑条20a朝下方突出的状态保持在该前侧撑条20a上的。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气器件单元60构成为被左侧撑条20d从下方支承住,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左侧撑条20d上设置孔部,将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下部嵌入该孔部中,从而将电气器件单元60保持在左侧撑条20d上。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器件单元60是以其下端部从左侧撑条20d朝下方突出的状态保持在该左侧撑条20d上的。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机壳20内,利用各根撑条20a~20d、喇叭状部件43和电气器件单元60将上部空间2b和下部空间2a分隔开,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在机壳20内仅利用喇叭状部件43将上部空间2b和下部空间2a分隔开。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中,使制冷剂管道与控制用基板70等及散热器接触来对该控制用基板70等及散热器进行冷却,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散热器与控制用基板70等电气器件接触来对该控制用基板70等进行冷却。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中,电气器件单元60是被撑条20a、20d从下方支承住的,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电气器件单元60固定在支柱21上。
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的对象或者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很有用。
-符号说明-
2a        下部空间
2b        上部空间
20        机壳
20a       前侧撑条
20d       左侧撑条
25        吸入口
28        狭缝
29        切口部
30        室外热交换器
40        室外风扇
41        风扇主体
43        喇叭状部件
60        电气器件单元
61        流入口
61a       第一流入口
61b       第二流入口
62        流出口

Claims (9)

1.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包括:在侧面具有吸气口(25)的机壳(20)、设置在该机壳(20)内部的比所述吸气口(25)靠上部的位置上并朝上方吹出空气的送风机(40)、以及与所述吸气口(25)相向而设的室外热交换器(3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40)包括风扇(41)以及设置为将该风扇(41)的外周围起来的喇叭状部件(43),
在所述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周边部的电气器件单元(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喇叭状部件(43)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并且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下端部设置在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靠上部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包括:与所述送风机(40)的吹出一侧连通使该吹出一侧的空气流入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流入口(61)、以及与所述送风机(40)的吸入一侧连通使电气器件单元(60)内部的空气流出的流出口(6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20)中,在设置有所述送风机(40)及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位于上部的第一室(2b)、与设置有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位于下部的第二室(2a)之间设置了支承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底部的撑条(20a、20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底部形成有所述流出口(62),
在所述撑条(20a、20d)上,形成有将从所述流出口(62)流出的空气引向第二室(2a)的空气口(2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撑条(20a、20d)上,形成有使从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开始延伸的电气布线通过的布线开口(2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流出口(62)与所述撑条(20a、20d)上的空气口(28)彼此错开地设置在水平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构成为能朝着机壳(20)的外部将该电气器件单元(60)抽出来,并且该电气器件单元(60)的外形形成为从抽出方向的跟前一侧朝着靠里面一侧变细的锥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的内侧面沿着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外周形成。
CN201280020809.XA 2011-05-20 2012-05-17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Pending CN1035027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4216 2011-05-20
JP2011-114216 2011-05-20
PCT/JP2012/003242 WO2012160789A1 (ja) 2011-05-20 2012-05-17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738A true CN103502738A (zh) 2014-01-08

Family

ID=47216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0809.XA Pending CN103502738A (zh) 2011-05-20 2012-05-17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24175A1 (zh)
EP (1) EP2711640B1 (zh)
JP (1) JP5240378B2 (zh)
KR (1) KR101368616B1 (zh)
CN (1) CN103502738A (zh)
BR (1) BR112013029124B1 (zh)
ES (1) ES2666855T3 (zh)
RU (1) RU2560344C2 (zh)
WO (1) WO20121607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8885A (zh) * 2019-04-08 2021-10-19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用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3404B2 (ja) 2007-12-28 2013-04-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筋力補助装置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KR101543945B1 (ko) 2011-05-20 2015-10-15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냉동장치의 실외유닛
JP5310829B2 (ja) * 2011-11-30 2013-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における室外機のケーシング
JP6120209B2 (ja) * 2012-12-28 2017-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外ユニット
JP6115856B2 (ja) * 2012-12-28 2017-04-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外ユニット
CN104456763A (zh) * 2014-10-31 2015-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风机驱动器的散热结构及空调室外机
US10928080B2 (en) * 2015-11-09 2021-02-23 Carrier Corporation Climate control outdoor unit with inverter cooling
JP6583489B1 (ja) * 2018-06-15 2019-10-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3419A (en) * 1986-08-07 1988-02-09 American Standard Inc. Outdoor heat exchanger section
US4945982A (en) * 1989-07-20 1990-08-07 Carrier Corporation Wire raceway
US5294195A (en) * 1992-11-02 1994-03-15 Carrier Corporation Cover for the outside enclosure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10141708A (ja) * 1996-11-12 199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860337A (zh) * 2003-09-25 2006-11-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单元
CN101392933A (zh) * 2007-09-21 2009-03-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6381Y2 (zh) * 1979-02-20 1986-12-26
JPH0526476A (ja) * 1991-07-19 1993-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インバータ冷却装置
JP3826520B2 (ja) * 1997-11-06 2006-09-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714264B2 (ja) * 2002-02-28 2005-11-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AU2006201097B2 (en) * 2002-11-05 2007-05-17 Daikin Industries, Ltd.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or,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box of outdoor unit
KR100561536B1 (ko) * 2004-06-02 2006-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061471B2 (ja) * 2006-02-17 2012-10-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523822B2 (ja) * 2009-12-28 2014-06-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3419A (en) * 1986-08-07 1988-02-09 American Standard Inc. Outdoor heat exchanger section
US4945982A (en) * 1989-07-20 1990-08-07 Carrier Corporation Wire raceway
US5294195A (en) * 1992-11-02 1994-03-15 Carrier Corporation Cover for the outside enclosure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10141708A (ja) * 1996-11-12 199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860337A (zh) * 2003-09-25 2006-11-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外机单元
CN101392933A (zh) * 2007-09-21 2009-03-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外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8885A (zh) * 2019-04-08 2021-10-19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用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CN113518885B (zh) * 2019-04-08 2022-11-18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用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07560A (ja) 2013-01-10
BR112013029124B1 (pt) 2021-03-23
ES2666855T3 (es) 2018-05-08
RU2560344C2 (ru) 2015-08-20
JP5240378B2 (ja) 2013-07-17
BR112013029124A2 (pt) 2017-02-07
WO2012160789A1 (ja) 2012-11-29
EP2711640B1 (en) 2018-04-04
KR101368616B1 (ko) 2014-02-27
EP2711640A4 (en) 2015-03-18
US20140124175A1 (en) 2014-05-08
RU2013156683A (ru) 2015-06-27
EP2711640A1 (en) 2014-03-26
KR20140007016A (ko)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2739A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3502738A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0578100C (zh) 空调装置
CN203823946U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JP2011202821A (ja) 電算機室専用空調室内機
CN104235968B (zh) 热源装置
US20150316277A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390778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4612007U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102759971B (zh)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组
JP2009180395A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JP5674510B2 (ja) 熱源ユニット
KR101645960B1 (ko) 냉각탑 및 냉각 시스템
CN102759188B (zh) 制冷空调装置及制冷空调系统
JP201207293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2835596U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409406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203100292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器
CN10278838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N205332477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5423519A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3550073U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4110753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390778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6133586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