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0073U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50073U
CN203550073U CN201290000502.9U CN201290000502U CN203550073U CN 203550073 U CN203550073 U CN 203550073U CN 201290000502 U CN201290000502 U CN 201290000502U CN 203550073 U CN203550073 U CN 203550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door
casing
fan
heat converter
outdoo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05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竿尾忠
贺川幹夫
小池史朗
中川裕介
神谷成毅
竹内知久
樱井克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50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5007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Abstract

室外机组(10)包括:机壳(20)、安装在该机壳(20)内、以沿上下方向直立之状态而设的室外热交换器(30)、以及安装在机壳(20)的上部空间内的室外风扇(40)。室外热交换器(30)构成为绕着机壳(20)的所有侧面形成的折弯式室外热交换器(30),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端部之间且夹着机壳(20)的一个角部的位置形成有开口(3a)。室外风扇(40)布置在风扇机构中心A从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朝着远离开口(3a)的方向变位后所在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特别涉及一种室外机组的布置构造。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除了压缩机安装在机壳内以外,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也安装在机壳内。 
所述室外机组的机壳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在左右两侧面和背面上形成有吸入口。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沿着所述吸入口设置,形成为俯视时呈口朝左的“U”字形。所述室外风扇设置在机壳的上部。 
当驱动所述室外风扇时,从吸入口将室外空气吸进机壳内,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所述室外空气经室外风扇吹到机壳外。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12799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因为所述室外机组中的所述室外风扇设置在机壳的大致俯视中心B处,所以存在风扇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室外机组存在以下问题:尽管其前面被封住,却因为所述室外风扇设置在机壳的大致俯视中心B处,而导致前面一侧的吸入阻力增大,需要使用能力大的风扇。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减小室外风扇的吸入阻力以谋求使用小能力风扇。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以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为对象。包括:机壳20、 
安装在该机壳20内、以沿上下方向直立之状态而设的室外热交换器30、以及安装在所述机壳20的上部空间内的风扇机构4A。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构成为绕着机壳20的所有侧面形成的折弯式室外热交换器30,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端部之间且夹着机壳20的一个角部形成有开口3a,所述风扇机构4A布置在风扇机构中心A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朝着远离所述开口3a的方向变位后所在的位置上。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所述风扇机构4A的风扇机构中心A位于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算起的远离所述开口3a的位置上,故所述风扇机构4A离开机壳20的侧面堵塞部,空气流顺畅。其结果是,上述风扇机构4A的吸入阻力减小。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从机壳20的前侧面形成到左右一方的第一横侧面,所述风扇机构4A包括两台室外风扇40,该两台室外风扇40位于从通过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切线SL算起的后侧面一侧。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所述室外风扇40位于后侧,故所述室外风扇40靠近室外热交换器30,通过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量增大。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所述机壳20的前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之间,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所述室外风扇40位于后侧,而在所述机壳20的前侧产生空间,故将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该空间内。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从机壳20的前侧面形成到左右一方的第一横侧面,所述风扇机构4A包括一台室外风扇40,该室外风扇40位于从通过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前后方向上的纵切线LL算起的其它的第二横侧面一侧。 
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所述室外风扇40位于横侧,故所述室外风扇40靠近室外热交换器30,通过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量增大。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所述机壳20的第一横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之间,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 
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所述室外风扇40位于横侧而在所述机壳20的一个横侧产生空间,故将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该空间内。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因所述风扇机构4A布置在远离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的位置上,故所述风扇机构4A离开所述机壳20的侧面堵塞部,而能够减小吸入阻力。其结果是,能够用能力较小的风扇作所述风扇机构4A用。 
因所述风扇机构4A离室外热交换器30近,故通过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量增多,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交换效率。 
根据第三或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因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机壳20的前侧面和室外风扇40之间,故能够有效地利用室外风扇40偏了以后所产生的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是省略了机壳的一部分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是省略了机壳的一部分和电气器件单元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以剖面示出上半部分的室外机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风扇马达和风扇撑条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是省略了顶板的室外机组的俯 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是省略了机壳的一部分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是省略了机壳的一部分和电气器件单元后的室外机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且是省略了顶板的室外机组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    室外机组 
20    机壳 
25    吸入口 
26    吹出口 
30    室外热交换器 
3a    开口 
4A    风扇机构 
40    室外风扇 
41    风扇本体 
42    风扇马达 
43    喇叭状部件 
50    压缩机构 
60    电气器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4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10用在是制冷装置的空调装置上。虽未图示,该室外机组10与室内机组相连而形成蒸气压缩 式制冷循环。 
所述室外机组10设置在例如大楼的屋顶上等,包括机壳20、室外热交换器30、风扇机构4A以及压缩机构50。 
所述机壳20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包括四根柱子21、底板22、侧面面板23以及顶板24。 
所述四根柱子21设置在四个角部,在所述四根柱子21的下部固定有底板22。 
所述侧面面板23包括形成机壳20的上半部分四个面的上侧面面板23a、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的前面且形成左半部分的前侧面面板23b、以及形成机壳20的下半部分左侧的横侧面(第一横侧面)且形成前半部分的横侧面面板23c。在所述机壳20的侧面,也就是说,在下半部分的前面右半部分、下半部分右侧的横侧面(第二横侧面)、下半部分的背面以及下半部分左侧的横侧面(第一横侧面)的后半部分上形成有吸入口25。 
所述顶板24固定在柱子21的上端,所述顶板24上形成有吹出口26,所述顶板24包括将吹出口26覆盖起来的格栅24a。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是管片型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室外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0以上下直立的状态设置好,构成为绕着所述机壳20的所有侧面形成的折弯式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侧端部之间夹着机壳20的前侧左角部形成有规定的开口3a。也就是说,在机壳20上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3a相对应设置有所述前侧面面板23b和横侧面面板23c。 
所述底板22上安装有所述压缩机构50、油气分离器51以及气液分离器52,压缩机构50由两台压缩机5a、5b构成。 
位于用来安装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下部空间2a和用来安装室外风扇40的上部空间2b之间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撑条(stay)20a、20b、20c、20d安装在所述机壳20的四个面上。 
所述风扇机构4A包括两台室外风扇40,该各台室外风扇40包括风扇主体41、风扇马达42以及喇叭状部件43,所述风扇机构4A安装在所述撑 条20a、20c上。 
安装用于控制压缩机构50等的电气器件的电气器件单元60安装在所述机壳20上。该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前面上方,就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附近,位于上侧面面板23a和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 
接下来,对所述室外风扇40的构造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经安装板71安装在是支撑部件的风扇撑条70上。该风扇撑条70架设在贴着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而存在的机壳20的前撑条20a和后撑条20c上。 
所述风扇撑条70形成为井字状,包括两侧部位的安装部72和中央部位的马达固定部73。所述安装部72形成为水平,俯视时呈口朝左的“U”字形,安装在机壳20的前撑条20a和后撑条20c上。也就是说,所述安装部72安装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所述马达固定部73包括:紧接着所述安装部72并从所述安装部72朝着中央倾斜的倾斜部74、和紧接着该倾斜部74呈水平状态的水平部75。而且,在该水平部75形成有供风扇马达42插入的马达孔75a。 
在所述风扇撑条70的两侧部位形成有从安装部72经倾斜部74到达水平部75的空气孔76。 
所述安装板71上形成有供风扇马达42穿过的中央孔71a,所述安装板71安装在所述风扇撑条70的中央部位。所述风扇马达42与安装板71一起固定在所述风扇撑条70的中央部位。 
特别是,所述马达固定部73的中央部分比安装部72更朝下方凹陷,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马达42由所述机壳20支撑,以使该风扇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 
所述风扇本体41是螺旋桨式风扇,位于风扇马达42的上方与该风扇马达42相连结。也就是说,所述风扇本体41布置在电气器件单元60的上下高度范围内。 
所述喇叭状部件43以覆盖着风扇本体41的外周部的方式安装在机壳20上,包括圆筒状导向部43a和紧接着该导向部43a的上端朝上方逐渐朝外侧扩大的护罩部43b。 
所述喇叭状部件43以该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即导向部43a的下端位于所述风扇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的方式安装在机壳20上。也就是说,所述风扇马达42布置在导向部43a的中央部位。 
如图6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布置在该风扇机构中心A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朝着远离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的方向上变位后所在的位置上。 
具体而言,所述风扇机构中心A是连接俯视时两台室外风扇40的风扇本体41的轴中心FC(参照图4)的线的中心。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是将该机壳20的四个角连接起来的对角线的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风扇机构中心A位于从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算起的后侧一侧。 
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位于从通过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左右方向的横切线SL算起的后侧面一侧,俯视时偏向于被室外热交换器30包围的空间。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在侧视所述室外机组10时,室外风扇40以所述风扇本体41的轴中心FC位于通过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垂直中心BC的后侧的方式由机壳20支撑。所述室外风扇40靠近室外热交换器30而设。因室外风扇40位于后方,故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被布置在所述机壳20的前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所述吹出口26位于从中央部位算起的后侧。 
-运转情况- 
接下来,对所述室外机组10的运转情况做说明。 
首先,驱动所述压缩机构50且驱动室外风扇40以后,室外空气便会自吸入口25被吸入机壳20的下部空间2a内。因室外空气在流入下部空间2a的途中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故室外空气和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进行热交换。所述下部空间2a内的室外空气流入上部空间2b,通过室外风扇40的风扇本体41,从吹出口26吹向外部。 
另一方面,在所述压缩机构50已被压缩的制冷剂,例如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之后流入室内机组,在室内热交换器内蒸发返回压缩机构50,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运转等。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是由所述机壳20支撑所述室外风扇40,以使所述风扇马达42的下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因此,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能够缩短室外热交换器30和风扇本体41之间的空气通路,从而能够减小通风阻力。其结果是,能够用能力较小的风扇作所述室外风扇40用。 
因所述风扇马达42位于喇叭状部件43的中央部位,故能够减小通路阻力。 
因所述风扇撑条70包括比两侧安装部72更凹向下方的马达固定部73,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小空气流的阻力,降低风扇马达42的位置。 
因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故能够有效地利用室外风扇40周围的无用空间。 
因所述室外风扇40布置在远离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的位置上,故所述室外风扇40离开所述机壳20的侧面堵塞部,而能够减小吸入阻力。其结果是,能够用能力较小的风扇作所述室外风扇40用。 
因所述室外风扇40离室外热交换器30近,故通过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空气量增多,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交换效率。 
因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机壳20的前侧面和室外风扇40之间,故能够有效地利用室外风扇40偏了以后所产生的无用空间。 
特别是,因所述室外风扇40还能够从位于电气器件单元60下方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部分可靠地吸引空气,故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3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7到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仅包括一台压缩机5a且风扇机构4A仅包括一台室外风扇40,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包括两台压缩机5a、5b且风扇机构4a包括两台室外风扇40。 
具体而言,所述压缩机构50包括一台压缩机5a,另一方面,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机壳20的左侧面上。 
虽未图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室外风扇40由所述机壳20支撑,以保证风扇马达42的下端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下方,所述风扇马达42的上端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端的上方,且使所述喇叭状部件43的下端位于所述风扇马达42的上下端之间。 
如图10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的轴心FC即风扇机构中心A布置在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开始朝着离开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3a的方向变位后的位置上。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所述室外风扇40位于从通过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前后方向上的纵切线LL算起的右侧面一侧。也就是说,位置变到第二横侧面的方向上,俯视时偏向于被室外热交换器30包围的空间。因室外风扇40的位置变到右方,故所述电气器件单元60被布置在所述机壳20的左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的喇叭状部件43之间。所述吹出口26从中央部位变到右侧而形成。其它结构、作用以及效果都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其它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50包括两台压缩机5a、5b,但是压缩机构50可以包括一台压缩机5a且风扇机构4A可以包括一台室外风扇40。也就是说,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外机组10的具体情况如下:将电气器件单元60布置在前面一侧不变,使压缩机5a和室外风扇40为一台。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空调装置做了说明,但是对制冷库等进行冷却的各种制冷装置皆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风扇马达42布置在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 端降下来的位置上,但是还可以让风扇马达42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 
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之例,并没有限制本实用新型、其应用物以及其用途范围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的室外机组有用。 

Claims (8)

1.一种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包括:机壳(20)、安装在该机壳(20)内、以沿上下方向直立之状态而设的室外热交换器(30)、以及安装在所述机壳(20)的上部空间内的风扇机构(4A),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构成为绕着机壳(20)的所有侧面形成的折弯式室外热交换器(30),在该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两端部且夹着机壳(20)的一个角部的位置形成有开口(3a), 
所述风扇机构(4A)布置在风扇机构中心A从所述机壳(20)的俯视中心B朝着远离所述开口(3a)的方向变位后所在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从机壳(20)的前侧面形成到左右一方的第一横侧面, 
所述风扇机构(4A)包括两台室外风扇(40),该两台室外风扇(40)位于从通过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切线SL算起的后侧面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所述机壳(20)的前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之间,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20)的顶板(24)在该机壳(20)的靠近后侧面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上的开口(3a)从机壳(20)的前侧面形成到左右一方的第一横侧面, 
所述风扇机构(4A)包括一台室外风扇(40),该室外风扇(40)位于从通过机壳(20)的俯视中心B的前后方向上的纵切线LL算起的左右另一方的第二横侧面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电气器件单元(60)设置在所述机壳(20)的第一横侧面和所述室外风扇(40)之间且位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20)的顶板(24)在该机壳(20)的靠近所述第二横侧面的位置形成有吹出口(26)。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 
面板(23b、23c)对应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的开口(3a)设置在所述机壳(20)上, 
吸入口(25)对应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0)形成在所述机壳(20)的侧面上。 
CN201290000502.9U 2011-05-20 2012-05-17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500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4203 2011-05-20
JP2011114203A JP2012242028A (ja) 2011-05-20 2011-05-20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CT/JP2012/003230 WO2012160784A1 (ja) 2011-05-20 2012-05-17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50073U true CN203550073U (zh) 2014-04-16

Family

ID=47216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0502.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50073U (zh) 2011-05-20 2012-05-17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42028A (zh)
CN (1) CN203550073U (zh)
WO (1) WO20121607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85627B1 (en) * 2015-11-30 2023-04-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46381Y2 (zh) * 1979-02-20 1986-12-26
JP2000179892A (ja) * 1998-12-16 2000-06-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3130394A (ja) * 2001-10-24 2003-05-08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4848256B2 (ja) * 2006-12-04 2011-12-2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0127595A (ja) * 2008-12-01 2010-06-10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42028A (ja) 2012-12-10
WO2012160784A1 (ja) 201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1557B (zh) 空气调节器用室内机
US8286445B2 (en) Water-cooled air conditioner
CN102141271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CN202792283U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102748829A (zh) 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102967009A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CN108119963A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869173U (zh) 空调机
CN10861328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01858620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3550073U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组
CN202204102U (zh) 一种热交换通风器
CN207865567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882943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02455023A (zh)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CN204902160U (zh) 室内机及分体机
CN101608816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952495A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01881487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02878623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N212719963U (zh) 一种一体化干式风机盘管
CN101592363B (zh)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
CN20913103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JP200519519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2853043U (zh) 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