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048B - 车辆座椅的头枕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的头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2048B
CN103502048B CN201180060574.2A CN201180060574A CN103502048B CN 103502048 B CN103502048 B CN 103502048B CN 201180060574 A CN201180060574 A CN 201180060574A CN 103502048 B CN103502048 B CN 103502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head
support band
headrest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05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2048A (zh
Inventor
L-A·根
P·明希
H·费尔德
C·克里克
S·施吕特
B·沙尔
F·卡尔卡
M·奥特
R·古蒂尔
M·齐默
V·魏茨
P·沙特克
S·埃默
S·迈耶
F·克莱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Run SA Er University
Triumphant Si Laoteng Higher Junior College That Removes
Institut Freseniu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tate-Run SA Er University
Triumphant Si Laoteng Higher Junior College That Removes
Institut Fresenius Chemische und Biologische Laboratorien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Run SA Er University, Triumphant Si Laoteng Higher Junior College That Removes, Institut Fresenius Chemische und Biologische Laboratorien GmbH filed Critical State-Run SA Er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03502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2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0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09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or fracture of the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5Head-rests provided with side-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1)的头枕,带有:可变形的中央支撑体,该支撑体形成用于车辆乘客的头部(5)的撞击区(8),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头部(5)的动能引入到该支撑体中。在撞击区(8)的两侧,在中央支撑体上连接着侧向支撑面(9),所述支撑面可从头枕(4)的平面沿行驶方向(X)伸出,用于侧向地支撑头部(5)。为了避免或者至少减小颈椎脱位创伤的风险,根据本发明提出,头枕(4)包括用于吸收被引入到中央支撑体(8)中的能量且用于输出所吸收的能量以便激活侧向支撑面(9)的机构。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的头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带有:可变形的中央支撑体,该中央支撑体形成用于车辆乘客的头部的撞击区,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头部的动能引入到该中央支撑体中;在两侧与中央支撑体连接的侧向支撑面,所述侧向支撑面能够从头枕的平面移出,用于侧向地支撑头部。
背景技术
在汽车事故特别是撞击事故中常见的损伤是颈椎脱位创伤(HWS-脱位创伤)。其原因是,在发生事故时,由于车辆乘客沿行驶方向突然加速,致使头部极端地伸展移动,与此同时围绕通常多个空间轴线发生扭转移动和摆动。结果,靠近脊柱的颈上部肌肉过度扭转,最终造成所谓的HWS-脱位创伤。
为了抑制这种多轴线式的摆动,由DE 195 09 014已知一种头枕,其中,为了稳固头部,上面的和侧向的支撑体沿行驶方向伸出。利用外部传动机构来激活支撑体,该传动机构由触发传感机构触发工作。在此,由外部传动机构包括相关组件在内引起的构造上的过多代价已表明是不利的,这导致头枕昂贵。由于还必须在头枕或车辆座椅上安装附加的组件,所以很难实现所追求的具有紧凑结构的头枕或车辆座椅。
发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借此有效地并以经济的代价进一步减小在两辆车相撞情况下车辆乘客受伤的风险。
该目的通过一种头枕得以实现,该头枕包括机构,所述机构用于吸收被引入到中央支撑体中的能量以使所述机构变形,且所述机构用于输出所吸收的能量以便激活侧向支撑面,以使侧向支撑面从头枕的平面移出,其中,所述机构为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具有采用鳍条原理的构造。
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带有前面的支撑带和并不与其平行的后面的支撑带,其中,前面的支撑带的第一端以锐角与后面的支撑带的第一端连接,前面的支撑带的第二端与后面的支撑带的第二端间隔开地布置,在前面的支撑带与后面的支撑带之间的空留腔室内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把前面的支撑带与后面的支撑带相互连接起来。
有利地,所述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带有前面的支撑带和两个并不与其平行的后面的支撑带,其中,前面的支撑带的两端分别以锐角与两个后面的支撑带的第一端连接,两个后面的支撑带的第二端与前面的支撑带间隔开地布置,其中,在前面的支撑带与两个后面的支撑带之间夹成的空留腔室内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把两个后面的支撑带分别与前面的支撑带连接起来。
有利地,每个后面的支撑带和前面的支撑带都连续地构造,横梁铰接地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和前面的支撑带连接。
有利地,每个后面的支撑带都和前面的支撑带夹成10°-25°的角度ß。
有利地,横梁和前面的支撑带夹成30°-75°的角度α。
有利地,两个相邻的横梁的角度α朝向支撑结构的尖端减小。
有利地,所述机构对称地能够摆动地支撑在两个轴上,其中,所述轴由保持杆构成,利用所述保持杆把头枕固定在车辆座椅上。
有利地,头枕具有保持和同步机构,用于所述机构的对称的同步性。
有利地,在桁架式的支撑结构中内置有吸收能量的材料。
有利地,所述机构包括封闭的系统,该系统带有至少三个连通的填充有流体的容腔,其中,第一容腔能够压缩且设置在撞击区的区域中,至少两个其它的容腔能够膨胀且设置在侧向支撑面的区域中,从而在头部的撞击过程中在第一容腔的容积减小情况下由于流体流入到至少两个其它的容腔中而激活至少两个其它的容腔沿行驶方向增大容积。
有利地,第一容腔由撞击缓冲囊构成,至少两个其它的容腔由设置在撞击缓冲囊旁侧的膨胀囊构成,其中,撞击缓冲囊和膨胀囊分别通过流体管路相互连接。
有利地,第一容腔和至少两个其它的容腔由多个设置在撞击区中的能够沿行驶方向伸缩的汽缸活塞单元构成。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在于,利用合适的机构来吸收头部的在扎入到头枕中时的动能,并直接转变为用于产生侧向支撑面的驱动能量。因而,本发明并不满足于仅仅吸收有害的动能-常见的头枕就是这种情况,而是利用动能针对车辆乘客引入主动的防护措施,比如产生侧向支撑面。
根据本发明对该基本构思的实施规定,在本发明的头枕内,吸收能量的且在这种情况下变形的功能组件与用于设立侧向支撑面的功能组件在运动上耦接。运动上耦接的方式在此可以为,动能的吸收和侧向支撑面的产生在同一个功能组件内进行。但同样处于本发明范围内的设计还有:所述功能指配于多个功能组件,且它们例如通过传递力的介质直接相互作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优点,由此实现头枕的完全能量自主的工作方式。由于用于设立侧向支撑面的能量来自于头部的在扎入到头枕中时的动能,所以无需引入外界能量。
由于各个功能单元在运动上耦接,还可以省去费钱的传感机构和控制机构。由此显著地简化了本发明的头枕的结构,且允许其成本低廉的紧凑的制造。构造简单还导致功能高度可靠,这是因为,由于部件数量少,可能的干扰源的数量本来就有限。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在头部开始扎入到头枕中时就已经直接设立侧向支撑面。由此产生的完全无延迟的工作方式保证了能够很早地因而非常有效地发挥侧向支撑区域的防护作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部分基于利用鳍条效应。在此,仅仅通过特殊的桁架式设计便提供了一种支撑结构,其自由端在中央区域变形时与变形方向相逆地移动,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侧向支撑面。因此,无需大的代价即可实施本发明,而且还有使得侧向支撑面自动地匹配于头部外形及其相应位置的优点。由此导致车辆乘客头部上的压力分布均匀,因而减小压力。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桁架式支撑结构包括前面的支撑带和后面的支撑带,这些支撑带彼此相对且在它们的相向的端部以锐角ß相互连接,而两个余下的端部彼此相隔地终止。通过铰接地支撑的横梁,两个支撑带相互连接。在此,横梁相对于前面的带有利地处于倾斜的位置,也就是说,以角度α相对于前面的支撑带倾斜。
在此,选择角度ß就能影响支撑面的通过变形引起的反向移动的程度和通过变形在支撑结构上产生的应力。角度ß小会导致反向移动程度大、材料应力大。相反,角度ß大会引起导致反向移动程度小、材料应力小。因此合适地选择角度ß,就能既确定支撑面的移动,又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引起的材料应力。考虑到这种关系,已表明有益的是,角度ß处于10°-25°优选15°-20°的范围内。
通过角度α可以对支撑结构的变形特性针对其长度伸展施加影响。小的角度α导致两个支撑带的大的曲率,而大的角度α则导致小的曲率。因而,通过合适的角度α可以预定侧向支撑面的形态。例如,可以减小相邻横梁的角度α,由此使得侧向支撑面的自由端附加地弯曲,进而直至支撑面的边缘都保持支撑效果。已表明适宜的是,角度α处于30°-75°优选40°-65°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改进,这种支撑结构关于车辆乘客的正中面对称地构造,且非常优选地配备有同步机构。同步机构保证支撑结构关于对称线对称地变形,即使车辆乘客头部并未在正中央撞到头枕上,即正中面与对称面不重叠。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可以给在支撑带与横梁之间形成的全部或部分腔室装填吸收能量的材料,以便控制移动的时间过程。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规定了不同功能组件的基于流体的耦接。在此,由于头部扎入到第一功能单元中,产生了流体流,该流体流至少引起用来在头枕上设立侧向支撑面的另一功能单元的移动。利用黏度适当的流体以及相应地选择流体的导流横截面,就能对移动速度施加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述本发明,其中公开了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其中:
图1a为在发生事故之前本发明的头枕的斜视图,其中车辆乘客头部布置在其前面;
图1b示出在事故期间图1a所示的头枕连同车辆乘客;
图2为本发明的头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平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头枕的斜视图;
图4为内置到根据图2和3的头枕中的桁架式支撑结构的斜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头枕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斜视图,其一半被拆开;
图6为内置到根据图5的头枕中的支撑结构的斜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斜视图,其补充有同步机构;
图9为图8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图10为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其补充有减振机构;
图11为在事故发生前一半被拆开的本发明的头枕的基于流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2示出在事故期间图11所示的头枕;
图13为本发明的头枕的基于流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水平视图;和
图14示出图13中用XIV表示的区域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车辆座椅1的上部区域,从其靠背2伸出两个用于固定本发明的头枕4的保持杆3。在头枕4的前面可看到车辆乘客的头部5与颈椎6,其躯干用参考标号7表示。
在图1a中还示出了三个相互垂直地布置的空间轴线,其中水平地朝向行驶方向的空间轴线用X表示,竖直的空间轴线用Z表示,横向于行驶方向朝向的空间轴线用Y表示。轴线X和Z在此形成关于车辆乘客的正中面。
图1a示出在发生事故之前的状况,其中,头部5相距头枕4保持一净间距。头枕4的区域在行驶方向上位于头部5后面的区域具有中央的撞击区8,在Y方向上朝两侧与其邻接的区域由侧向支撑面9构成,这些支撑面在事故之前的时刻基本上仍处于撞击区8的平面上。
相比之下,图1b给出了在事故期间的即时情况。在这里,头部5在撞击区8的区域中扎入到头枕4中,其中在扎入过程中激活了能吸收头部5的动能的机构,这些机构把所述动能转换为驱动力,用于在X方向上设立侧向支撑面9。
图2-14示出上述机构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所有这些实施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头部5的动能直接被转换成用于侧向支撑面9的驱动能量,即并无额外的传感机构和控制机构,也未引入外界能量。这能实现无延迟地对头枕做出稳固反应,从而在颈部肌肉尚未发生过度扭转或者仅仅最小程度地过度扭转之时尽可能早地抑制头部的可能的摆动。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但至少显著地减小HWS脱位创伤的危险。
图2-10涉及的实施方式基于鳍条效应的应用并结合以对侧向支撑面9的激活。图2-4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本发明的机构,头枕4被透明地示出。按照该实施方式,把多个桁架式的比如将参照图4予以详述的支撑结构10设置在一个共同的保持杆3支撑的基板11上。相对于中央的撞击区8,该基板在此具有大致同心的位置,其中,各个桁架式支撑结构10在中心周围呈放射状排列,从而在事故期间扎入到头枕4中的头部5对这些支撑结构10施加处于X轴线方向上的压力。
图4所示为一个孤立的支撑结构10在其起始位置即在事故之前的斜视图。该支撑结构10具有前面的支撑带12和后面的支撑带13,这些支撑带朝向其在图面中左边示出的第一端14、15相交夹成一个锐角ß(图7),并在那里抗弯曲地相互连接。
前面的支撑带12和后面的支撑带13以锐角ß直线地伸展,这导致前面的支撑带12和后面的支撑带13在它们的相对的第二端16、17处相互间隔开一净间距。与此不同地,前面的支撑带12和/或后面的支撑带13可以略微向前弯曲地伸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端16和17同样相互间隔开地终止。
在前面的支撑带12和后面的支撑带13的相对的内侧面上成对地设置有相对的旋转铰链18,在这些旋转铰链上分别铰接着横梁19。两个支撑带12和13未被旋转铰链18中断,而是越过它们,从而就承重系统而言产生了连续梁的作用。分别形成一对的旋转铰链18在支撑结构10的纵向延伸方向上略微错开,由此使得横梁19以角度α相对于前面的支撑带12略微倾斜。这里的倾斜情况为,横梁19从前面的支撑带12朝向自由的第一端14、15向外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相邻横梁19的斜度朝向第一端14、15增大,就形成第二端16、17的横梁19而言,该斜度例如为60°,而对于最靠近第一端14、15的横梁19来说,该斜度为45°。位于其间的横梁19的倾斜位置可以通过内插法来确定。代替旋转铰链18,横梁19也可以通过薄膜铰链连接在前面的支撑带12和后面的支撑带13上。
如此构造的桁架式支撑结构10以其后面的支撑带13在第二端16、17的区域中分别与基板11连接,且朝向头枕4的正面柔软(abpolstern)。
如果头部5按图2中虚线所示扎入到头枕4的撞击区8中,作用到前面的支撑带12上的压力就会引起支撑结构10变形,其中,其第一端14、15分别与力方向相逆地即沿着行驶方向移动,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侧向的和上面的支撑面,用于在所有空间轴线X、Y和Z周围稳固头部5。
本发明的基于此的实施方式在图5、6和7中示出。在图5中可看到相应的头枕4,该头枕在对称面处拆开,以便能清楚地介绍本发明。根据图5-7的实施方式具有三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20,这些支撑结构处于竖直地排列的水平面上,且还将对照图6和7予以详述。代替三个支撑结构20,也可以设置或少或多的支撑结构20。这些支撑结构20也可以围绕Y轴线朝向头部5的重心倾斜,以便抑制头部5围绕Y轴线活动。
桁架式支撑结构20例如可以嵌入(einschäumen)到头枕4中,其中,它们尽可能直接布置在用保持杆3表示的保持结构的前面。这种头枕4尤其在围绕X轴线和Z轴线活动方面稳固头部5。
如特别是由图6和7可见,桁架式支撑结构20由根据图2-4的镜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支撑结构10′、10〞组装而成,其两个前面的支撑带12′和12〞在对称面处以整体的方式连续地彼此过渡,因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共同的前面的支撑带12′、12〞,所述对称面在正常情况下与正中面重叠。相反,后面的支撑带13′、13〞并不相互连接。
由于其余之处与根据图2-4的桁架式支撑结构10一致,故尤其是在其造型方面参见那里的说明。
在图7中用虚线示出在事故期间桁架式支撑结构20的变形。由头部5施加的压力用箭头21表示。该力21引起前面的支撑带20′和20〞的凹陷变形,这基于桁架作用而导致第一端14′、15′和14〞、15〞关于对称面对称地与力21相逆地移动,且在这种移动过程中在头枕4上设立侧向支撑面9。
本发明的在图8和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涉及对在图5-7中所述的桁架式支撑结构20的改进,故为避免重复,参见那里的说明。
根据图8和9的支撑结构20补充有保持和同步机构22,借此把桁架式支撑结构20固定在竖直的轴上,优选固定在头枕4的保持杆3上。
保持和同步机构22包括两个铰接杆23,它们以其一端分别可转动地位于保持杆3上,而以其另一端通过旋转铰链24与支撑结构20的后面的支撑带13′、13〞连接。在旋转铰链24的区域中,每个铰接杆23都具有向外朝向第一端14′、15′或14〞、15〞展宽的底脚25,该底脚用作摆动运动的止挡。在头枕4的初始状态下,底脚25分别贴靠在后面的支撑带13′、13〞上。
为了在头部5的撞击过程中使得支撑结构20的两个镜对称的部分10′和10〞的变形移动同步,在保持杆3上分别套上齿轮26,该齿轮与铰接杆23刚性地连接,例如与其一体地构造或者粘接,而其余之处可随同铰接杆23转动。最后,围绕两个齿轮26并在这种情况下环绕180°的齿轮皮带27引起同步。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头部5偏心地扎入到头枕4中,也能保证支撑结构20绝对对称地变形,进而保证对称地设立侧向支撑面9。
最后,图10示出在图5-9中所述的桁架式支撑结构20的一种变形,据此,给由前面的支撑带12′、12〞、后面的支撑带13′、13〞和横梁19′、19〞构成的腔室装填可弹性地或塑性地变形的且在这种情况下能吸收能量的材料28,例如泡沫、凝胶等。填充材料引起对变形移动的减振,其中,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即可对变形移动的速度施加影响。在图10中,所有的腔室都装填有材料28,但这并不排除可以仅给个别腔室装填材料28,而其它腔室保持空闲,以便实现特殊的变形特性。此外可行的是,采用类似的方式也对在图2-4中所述的支撑结构10进行减振。
本发明的根据图11-14的其它实施方式规定了基于多个相互连通的充有流体的容腔来激活头枕4的侧向支撑面9,其中,通过一个容腔的容积缩小来增大其它容腔,用于形成侧向支撑面9。
为了实施这一构想,针对根据图11和12的头枕4,在支撑板30上朝向行驶方向阵列式地设置有多个汽缸活塞单元29。支撑板30又固定在保持杆3上。各个汽缸活塞单元29通过管路31相互连接,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个封闭的充有流体比如油或气体的连通的系统,该系统例如可以嵌入到头枕4中。由图11可见,在头枕4的初始状态下,汽缸活塞单元29的可移动的活塞32大致缩进或伸出一半。
图14给出了在事故期间在头部5扎入之后头枕4的状态。可以看到,设置在撞击区8的区域中的汽缸活塞单元29由于在那里引入的力而具有缩进的活塞32。在相内朝向的活塞移动的过程中,汽缸活塞单元29中的容积缩小,位于其中的流体通过管路31被挤入到负荷小的或未受负荷的汽缸活塞单元29中。在那里,通过流体的压力使得可移动的活塞32沿行驶方向直线地伸出,且基于其各向异性的变形特性而形成侧向支撑面9,这些支撑面抑制头部5围绕X轴线和/或Z轴线活动。
最后,图13和1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据此,在中央的撞击区8的区域中内置有可压缩的充有流体比如油或气体的撞击缓冲囊33。在撞击缓冲囊33的旁侧分别设置有膨胀囊34,该膨胀囊通过管路35与撞击缓冲囊33的容腔连通。每个膨胀囊34都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轮廓,该轮廓带有面向撞击缓冲囊33的第一边、面向头枕4的正面的第二边36和面向头枕4的背面的后边37。膨胀囊34的后边37为波浪形或褶皱形,以便沿着该边37能实现膨胀囊34的扩张。
如果在事故期间车辆乘客的头部5扎入到撞击缓冲囊33中,就会在撞击缓冲囊33的由此引起的容积缩小的过程中使得流体经由管路35泵入到膨胀囊34中,该膨胀囊然后增大容积。由于每个膨胀囊34都由不可延展的或者只能略微延展的材料构成,所以膨胀囊34主要通过后边37的延长来增大容积,该后边由于其波浪形或褶皱形的构造而能实现无妨碍地增加长度。由于第二边36不能增加长度,所以随着膨胀囊34的容积增大,膨胀囊34按箭头38所示向前沿行驶方向进行摆动运动,其中,膨胀囊34的第二边36形成用于稳固头部5的侧向支撑面9。这种状态在图13和14中用虚线示出。可以选择液体的黏度,和/或在管路35上设置节流件,由此来实现对移动的控制。
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确切地说,不同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也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如果这些组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直截了当地得出。

Claims (16)

1.车辆座椅(1)的头枕,带有:可变形的中央支撑体,该中央支撑体形成用于车辆乘客的头部(5)的撞击区(8),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头部(5)的动能引入到该中央支撑体中;在两侧与中央支撑体连接的侧向支撑面(9),所述侧向支撑面能够从头枕(4)的平面移出,用于侧向地支撑头部(5),其特征在于,头枕(4)包括机构,所述机构用于吸收被引入到中央支撑体中的能量以使所述机构变形,且所述机构用于输出所吸收的能量以便激活侧向支撑面(9),以使侧向支撑面(9)从头枕(4)的平面移出,其中,所述机构为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20),所述支撑结构具有采用鳍条原理的构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带有前面的支撑带(12)和并不与其平行的后面的支撑带(13),其中,前面的支撑带(12)的第一端(14)以锐角(ß)与后面的支撑带(13)的第一端(15)连接,前面的支撑带(12)的第二端(16)与后面的支撑带(13)的第二端(17)间隔开地布置,在前面的支撑带(12)与后面的支撑带(13)之间的空留腔室内设置有横梁(19),所述横梁把前面的支撑带(12)与后面的支撑带(13)相互连接起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13″)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都连续地构造,横梁(19、19′、19″)铰接地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13″)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13″)都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夹成10°-25°的角度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横梁(19、19′、19″)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夹成30°-75°的角度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横梁(19、19′、19″)的角度α朝向支撑结构(10、20)的尖端减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对称地能够摆动地支撑在两个轴上,其中,所述轴由保持杆(3)构成,利用所述保持杆把头枕(4)固定在车辆座椅(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头枕(4)具有保持和同步机构(22),用于所述机构的对称的同步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在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20)中内置有吸收能量的材料(28)。
9.车辆座椅(1)的头枕,带有:可变形的中央支撑体,该中央支撑体形成用于车辆乘客的头部(5)的撞击区(8),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头部(5)的动能引入到该中央支撑体中;在两侧与中央支撑体连接的侧向支撑面(9),所述侧向支撑面能够从头枕(4)的平面移出,用于侧向地支撑头部(5),其特征在于,头枕(4)包括机构,所述机构用于吸收被引入到中央支撑体中的能量以使所述机构变形,且所述机构用于输出所吸收的能量以便激活侧向支撑面(9),以使侧向支撑面(9)从头枕(4)的平面移出,其中,所述机构为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20),所述支撑结构具有采用鳍条原理的构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桁架式的支撑结构(20)带有前面的支撑带(12′、12″)和两个并不与其平行的后面的支撑带(13′、13″),其中,前面的支撑带(12′、12″)的两端(14′、14″)分别以锐角(ß)与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的第一端(15′、15″)连接,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的第二端(17′、17″)与前面的支撑带(12′、12″)间隔开地布置,其中,在前面的支撑带(12′、12″)与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之间夹成的空留腔室内设置有横梁(19′、19″),所述横梁把两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分别与前面的支撑带(12′、12″)连接起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13″)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都连续地构造,横梁(19、19′、19″)铰接地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13″)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连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每个后面的支撑带(13、13′、13″)都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夹成10°-25°的角度ß。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横梁(19、19′、19″)和前面的支撑带(12、12′、12″)夹成30°-75°的角度α。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横梁(19、19′、19″)的角度α朝向支撑结构(10、20)的尖端减小。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对称地能够摆动地支撑在两个轴上,其中,所述轴由保持杆(3)构成,利用所述保持杆把头枕(4)固定在车辆座椅(1)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头枕(4)具有保持和同步机构(22),用于所述机构的对称的同步性。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在桁架式的支撑结构(10、20)中内置有吸收能量的材料(28)。
CN201180060574.2A 2010-12-15 2011-12-15 车辆座椅的头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54651.8 2010-12-15
DE102010054651A DE102010054651A1 (de) 2010-12-15 2010-12-15 Kopfstütze zum Schutz der Halswirbelsäule
PCT/EP2011/006345 WO2012079762A1 (de) 2010-12-15 2011-12-15 Kopf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048A CN103502048A (zh) 2014-01-08
CN103502048B true CN103502048B (zh) 2016-10-26

Family

ID=45557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057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048B (zh) 2010-12-15 2011-12-15 车辆座椅的头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57904B2 (zh)
EP (1) EP2651692B1 (zh)
CN (1) CN103502048B (zh)
DE (1) DE102010054651A1 (zh)
ES (1) ES2606852T3 (zh)
WO (1) WO20120797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16959A1 (de) * 2011-04-13 2012-10-18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Kopfstütze mit einer autoreaktiven Gerüststruktur
DE102011114622A1 (de) * 2011-09-30 2013-04-04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Fahrzeugsitz mit aus autoreaktivenGerüststrukturen ausgebildeten Seitenwangen
DE102012025389B4 (de) * 2012-12-24 2015-12-10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erstellbare 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Kopfstütze und/oder Nackenstütze, für Kraftfahrzeugsitze
DE102013001336A1 (de) * 2013-01-26 2014-07-31 Joachim Bofinger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3224194A1 (de) 2013-11-27 2015-05-28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US20150197170A1 (en) * 2014-01-13 2015-07-16 Andrey Obukhov Vehicle chair neck suppor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9610873B2 (en) * 2014-04-25 2017-04-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ully collapsing armrest insert with tunable tensioning elements
JP6208070B2 (ja) * 2014-04-25 2017-10-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102014013649B4 (de) * 2014-09-19 2023-08-10 Zf Airbag Germany Gmbh Adaptives, entfaltbares Rückhalteelement für ein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mit einem solchen Rückhalteelement sowie Verwendung des Flossenstrahleffekts in einem adaptiven Rückhaltesystem
CN107000620B (zh) * 2014-12-12 2019-11-01 庞巴迪公司 柔性翼头枕
US10532680B2 (en) * 2016-09-30 2020-01-14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r.l. Headrest, a seat comprising a headrest and a method of actuating a headrest
JP7133287B2 (ja) * 2017-01-20 2022-09-08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部材及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WO2020075625A1 (ja) * 2018-10-09 2020-04-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102018008630A1 (de) * 2018-10-31 2020-04-30 Daimler Ag Vorrichtung zur Verringerung kinetosebedingter Störungen eines Insassen im Fahrbetrieb eines Fahrzeuges und Fahrzeug
WO2020204889A1 (en) * 2019-03-29 2020-10-08 Safran Seats Usa Llc Additive manufactured aircraft seat components
US11407347B2 (en) * 2019-06-14 2022-08-09 Zoox, Inc. Multiple stage headrest
US11279274B1 (en) * 2020-12-16 2022-03-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trim article
DE102022108245A1 (de) 2022-04-06 2023-10-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pf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42822A2 (de) * 1983-11-18 1985-05-29 Dieter Breitenbach Vorrichtung zum Schutz des Kopfes von Fahrzeuginsassen bei Unfällen
DE4335778A1 (de) * 1993-10-20 1995-04-27 Daimler Benz Ag Volumenveränderliche Nackenstütze
FR2729621A1 (fr) * 1995-01-23 1996-07-26 Treves Ets Absorbeur de choc, notamment appui-tete pour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5961182A (en) * 1997-05-09 1999-10-05 Dellanno; Ronald P. Energy absorbing support for vehicular passengers
US6220668B1 (en) * 1998-11-05 2001-04-24 Daimlerchrysler Ag Headrest for vehicle seats with swivellable side cheeks
CN1468751A (zh) * 2002-06-26 2004-01-21 �ղ��Զ�����ʽ���� 车辆的头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64433A (en) * 1955-09-16 1958-12-16 Raymond D Schnoor Head-rest
IT1175148B (it) * 1983-11-21 1987-07-01 Danieli Off Mecc Perfezionamenti alle raddrizzatrici e raddrizzatrici cosi' perfezionate
DE19509014A1 (de) * 1995-03-13 1996-09-19 Christoph Dr Bonke Individuell anpaßbare Kopfstütze für Sitze mit Rückenlehne
DE29504287U1 (de) * 1995-03-13 1995-05-11 Bonke Christoph Dr Individuell anpaßbare Kopfstütze für Sitze mit Rückenlehne
DE19711916C2 (de) 1997-03-21 1999-03-18 Manfred Koenig Kopfstütze
SE9800673L (sv) 1998-03-03 1999-09-04 Dan Foam As Fordonssäte liksom sätt att framställa detta
DE10066239B4 (de) * 2000-02-05 2006-07-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Kopfstütze an einem Fahrzeugsitz
KR200194622Y1 (ko) 2000-03-21 2000-09-01 정해일 차량용 시트
US6715829B2 (en) 2000-06-15 2004-04-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Head-rest
DE10036261A1 (de) 2000-07-26 2002-02-07 Daimler Chrysler Ag Kopfstütze
FR2829621B1 (fr) * 2001-09-13 2005-03-04 Sagem Antenne a element rayonnant a un plan de masse, de petites dimensions par rapport a la longueur d'onde
US6692071B2 (en) * 2002-02-08 2004-02-17 Lear Corporation Side impact active head restraint
CZ13291U1 (cs) 2003-04-03 2003-05-12 Hadrabová Dvořáková Markéta Bezpečnostní nafukovací vak
JP2005001541A (ja) * 2003-06-12 2005-01-06 Takata Corp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US20050006941A1 (en) * 2003-07-08 2005-01-13 Ji-Whan Park Headrest for vehicles
JP2005058287A (ja) * 2003-08-19 2005-03-10 Araco Corp スピーカー付きヘッドレスト
DE102005030313B4 (de) 2005-06-23 2016-02-04 Volkswagen Ag Whiplash optimierte Kopfstütze
FR2903941B1 (fr) 2006-07-20 2008-10-10 Cera Appui-tete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placable vers l'avant et vers le haut en cas de choc
DE102007041995A1 (de) 2007-09-04 2009-03-05 Volkswagen Ag Crashaktive beziehungsweise Precrashaktive Komfort-Kopfstütze
DE102007054257B4 (de) * 2007-11-14 2022-09-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m gebogenen, elastischen Abschnitt
DE102008055987B4 (de) 2008-11-05 2013-06-06 Johnson Controls Gmbh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DE202009008004U1 (de) * 2009-06-05 2010-10-28 Hermann Schnierle Gmbh Aufprallschutzelement und Fahrzeugsitz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42822A2 (de) * 1983-11-18 1985-05-29 Dieter Breitenbach Vorrichtung zum Schutz des Kopfes von Fahrzeuginsassen bei Unfällen
DE4335778A1 (de) * 1993-10-20 1995-04-27 Daimler Benz Ag Volumenveränderliche Nackenstütze
FR2729621A1 (fr) * 1995-01-23 1996-07-26 Treves Ets Absorbeur de choc, notamment appui-tete pour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5961182A (en) * 1997-05-09 1999-10-05 Dellanno; Ronald P. Energy absorbing support for vehicular passengers
US6220668B1 (en) * 1998-11-05 2001-04-24 Daimlerchrysler Ag Headrest for vehicle seats with swivellable side cheeks
CN1468751A (zh) * 2002-06-26 2004-01-21 �ղ��Զ�����ʽ���� 车辆的头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79762A1 (de) 2012-06-21
EP2651692A1 (de) 2013-10-23
US8857904B2 (en) 2014-10-14
ES2606852T3 (es) 2017-03-28
EP2651692B1 (de) 2016-08-17
DE102010054651A1 (de) 2012-06-21
US20130278028A1 (en) 2013-10-24
CN103502048A (zh)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2048B (zh) 车辆座椅的头枕
JP6828016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保護装置
CN106414162B (zh) 座位结构
WO2007029787A1 (ja) 油圧緩衝器
KR101220803B1 (ko) 차량용 시트 구조
KR100543955B1 (ko) 안티-서브마리닝 횡단부재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시트 좌판
CN102555861B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203637622U (zh) 吸能式汽车座椅
CN102666193A (zh) 乘坐物用座椅
US6767054B2 (en) Vehicle seat
CN104139717A (zh) 用于机动车座椅的调节组件
JP2019500276A (ja) 自動車のための車両座席アレンジメント及び車両座席アレンジメント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CN103429461A (zh) 用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架
CN101905665A (zh) 一种汽车座椅吸能结构
CN104924871B (zh) 车辆的悬架
CN103640500A (zh) 汽车座减震装置
CN104002709A (zh) 一种被动安全型汽车座椅
CN113787945B (zh)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
CN204998382U (zh) 汽车座椅安全头枕及汽车
CN104527474B (zh) 具有碰撞阈值感应功能的碰撞安全座椅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JP201310367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30158928A1 (en)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CN206217823U (zh) 一种保险杠吸能缓冲结构
RU2620145C1 (ru) Адаптив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кресло с активными спинкой и подголовником
CN218489521U (zh) 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