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3588B - 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透明树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透明树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3588B
CN103483588B CN201210268417.7A CN201210268417A CN103483588B CN 103483588 B CN103483588 B CN 103483588B CN 201210268417 A CN201210268417 A CN 201210268417A CN 103483588 B CN103483588 B CN 1034835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resin
metal oxide
inorganic metal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84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3588A (zh
Inventor
黄淑祯
陈文彬
李巡天
许嘉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3483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3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3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35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4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only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3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G77/382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or silicon
    • C08G77/39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xygen or silicon containing boron or metal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0834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O-Si linkage
    • C07F7/0838Compounds with one or more Si-O-Si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0834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O-Si linkage
    • C07F7/0838Compounds with one or more Si-O-Si sequences
    • C07F7/0872Preparation and treatment thereof
    • C07F7/0876Reactions involving the formation of bonds to a Si atom of a Si-O-Si sequence other than a bond of the Si-O-Si link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28Titanium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045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less than 25 silic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5Alcohols; Metal alcoholates
    • C08K5/057Metal alcoh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08G77/16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to hydroxyl group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具有下列化学式:其中,每一R1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每一R2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以及Y为(MO4/2)l[(MO)(4-a)/2M(OH)a/2]m[MO(4-b)/2M(OZ)b/2]p,其中,M为金属;l为选自10-90的正整数;m为选自2-20的正整数;p为选自4-15的正整数;a为选自1-2的正整数;b为选自1-2的正整数;以及Z为反应性有机官能基硅烷基(organosilane?group)。

Description

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透明树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树脂,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折射率的透明树脂。
【背景技术】
透明材料应用在光学元件及模组时,主要考虑的参数包括材料本身的透光度及折射率。在材料的折射率的相关研究中,已知其与材料的分子量、密度及本身结构的分子折射率(molarrefractivity)有关。具有较高密度、较大分子折射率及较小分子体积(molarvolume)的材料可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值。
一般而言,提高透明材料折射率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及有机-无机分散技术。化学合成法是以化学合成来进行材料的改性,例如在分子结构中导入芳香环、卤素原子、硫原子等有机官能基以提高材料的折射率。然而以有机化学改性来提高材料的折射率时,材料本身透光度及耐热黄化特性也相对变差。
有机-无机分散技术则是在透明有机材料基质中,导入高折射率的纳米无机氧化物。为了克服纳米无机氧化物在有机材料基质中界面不易相容及纳米粒子容易聚集等问题,通常利用强烈机械剪切作用力的分散制程,以将纳米无机氧化物粒子均匀地分散在有机材料基质中。然而,若上述材料中纳米无机氧化物含量超过50wt%以上或是材料厚度达100μm以上时,材料的透光度会明显下降。故目前只能用于制备薄膜材料,无法制备出厚度较大的块状材料。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兼具透光度及高折射率的透明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具有下列化学式:
其中,每一R1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每一R2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以及Y为(MO4/2)l[(MO)(4-a)/2M(OH)a/2]m[MO(4-b)/2M(OZ)b/2]p,其中,M为金属;l为选自10-90的正整数;m为选自2-20的正整数;p为选自4-15的正整数;a为选自1-2的正整数;b为选自1-2的正整数;以及Z为反应性有机官能基硅烷基(organosilanegroup)。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树脂组合物,包括:10至80重量份的前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以及20至90重量份的液态环氧树脂。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形成方法,包括:以具有末端有机官能基的聚硅氧烷及金属醇盐前驱物进行键结反应,以形成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加入催化剂及水,使得该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溶胶凝胶(sol-gel)反应以形成溶胶凝胶产物;以及加入有机官能基硅烷(organosilane)与该溶胶凝胶产物反应,以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
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由下述方法形成,包括:(1)以具有末端有机官能基的聚硅氧烷及金属醇盐前驱物进行键结反应,以形成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2)加入催化剂及水,使得该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溶胶凝胶反应以形成溶胶凝胶产物;以及(3)加入有机官能基硅烷与该溶胶凝胶产物反应,以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流程图。
图2显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利用上述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形成一种透明树脂组合物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本发明的不同特征举出数个不同的实施例。本发明中特定的元件及安排是为了简化,但本发明并不以这些实施例为限。举例而言,在第二元件上形成第一元件的描述可包括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包括具有额外的元件形成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使得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并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此外,为简明起见,本发明在不同例子中以重复的元件符号及/或字母表示,但不代表所述各实施例及/或结构间具有特定的关系。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机-无机混成金属氧化物透明树脂及其组合物。
图1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流程图。在步骤102中,以具有末端有机官能基的聚硅氧烷及金属醇盐前驱物进行键结反应,以形成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在步骤104中,加入催化剂及微量的水,使得该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溶胶凝胶反应以形成溶胶凝胶产物。在步骤106中,加入有机官能基硅烷与该溶胶凝胶产物反应,以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102至106的反应可表示如下方反应式(A-0),其中,M为金属醇盐前驱物中的金属,例如包括锆、钛、锌、或前述的组合。R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R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以及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R3为具有机官能基取代的C1-C10烷基,其有机官能基包括环氧基、丙烯酸酯基、烯基、硅醇基、胺基、或前述的组合。此外,表示此键结接上金属M或另一个有机官能基硅烷基上的硅。亦即,最终产物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中的硅上的氧分别接上金属团簇结构中的金属M或另一个有机官能基硅烷基上的硅。
然而,应注意的是,反应式(A-0)的结构仅为举例说明之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溶胶凝胶产物、及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大小及键结方式可不相同。
以下将更详细地说明步骤102至106。参照步骤102,将具有末端有机官能基的聚硅氧烷及金属醇盐前驱物置入反应瓶中进行键结反应,以形成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上述反应的溶剂例如为丁醇、异丙醇、甲苯、己烷等、或前述的组合。反应时间可介于48-300小时,反应温度可介于室温25℃-150℃。然而,上述条件仅为举例说明之用,并非以此为限。在一实施例中,聚硅氧烷可具有下列化学式(A-1):
其中,R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R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以及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为了提升产物的折射率,金属醇盐前驱物的金属的氧化物优选为在可见光区透明且具有高折射率。因此,所使用的金属醇盐前驱物例如可包括钛金属醇盐、锆金属醇盐、锌金属醇盐、或前述的组合。更详细地说,金属醇盐前驱物例如包括正丁醇锆、正丁醇钛、正丁醇锌、或前述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02中所形成的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可表示为如下化学式(A-2),其以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A部分)为主链,并在两侧接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B部分),故具有Si-O-M(M为金属)的键结结构及部分水解缩合的金属氧化物。在化学式(A-2)中,R1、R2、n的定义与化学式(A-1)相同,且M为金属醇盐前驱物中的金属,例如包括锆、钛、锌、或前述的组合。
然而,应注意的是,上述化学式(A-2)的结构仅为举例说明之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其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大小及键结方式可不相同。
参照步骤104,在上述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中加入催化剂及微量的水,以进行溶胶凝胶反应,并形成溶胶凝胶产物。在一实施例中,溶胶凝胶反应可使用溶剂如丁醇、甲苯、异丙醇、甲苯、己烷等、或前述的组合。在一实施例中,溶胶凝胶反应的反应时间例如介于48至180小时,反应温度例如介于室温至150℃。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溶胶凝胶反应先以第一溶剂(如丁醇)在室温至100℃下反应8至120小时后,再以第二溶剂(如甲苯)在110℃至150℃至下反应60至120小时。利用上述溶胶凝胶反应的多段温度制程可控制产物的成核及生长速率,由此调整产物的折射率。
相比于步骤102所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A-2)),溶胶凝胶产物仍以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为主链,并在两侧接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然而其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结构更大,例如可表示如化学式(A-3)(如下)。在化学式(A-3)中,R1、R2、n的定义与化学式(A-2)相同。然而,应注意的是,化学式(A-3)的结构仅为举例说明之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形成的溶胶凝胶产物,其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大小及键结方式可不相同。
参照步骤106,在溶胶凝胶产物中加入有机官能基硅烷(organosilane),以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反应时间可介于12-24小时,反应温度可介于60至150℃。然而,上述条件仅为举例说明之用,并非以此为限。通过在步骤104所形成的溶胶凝胶产物的金属氧化团簇结构表面接上有机官能基硅烷基,可稳定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缩合反应,避免聚集发生,从而能够形成稳定性佳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中,有机官能基硅烷可具有环氧基、丙烯酸酯基、烯基、硅醇基、胺基、或前述的组合。在一实施例中,有机官能基硅烷例如可具有下列化学式(A-4),其中R4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直链烷基,R3未具有机官能基取代的C1-C10烷基,其有机官能基包括环氧基、丙烯酸酯基、烯基、硅醇基、胺基、或前述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106中所形成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可具有下列化学式:
然而,应注意的是,化学式(A-5)的结构仅为举例说明之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形成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大小及键结方式可不相同。
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可表示为下列通式(A-6):
其中,每一R1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每一R2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以及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此外,Y为(MO4/2)l[(MO)(4-a)/2M(OH)a/2]m[MO(4-b)/2M(OZ)b/2]p,其中,M为金属;l为选自10-90的正整数;m为选自2-20的正整数;p为选自4-15的正整数;a为选自1-2的正整数;b为选自1-2的正整数;以及Z为反应性有机官能基硅烷基(organosilanegroup)。亦即,该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以该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为主链,并在该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两侧分别接上该金属氧化团簇结构,且在该金属氧化团簇结构表面接上有机官能基硅烷。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R1各自独立地为C1-C3烷基,且每一R2各自独立地为C1-C6烷基或苯基。在另一实施例中,M为钛(Ti)、锆(Zr)或锌(Zn)。在又一实施例中,Z具有下列化学式(A-7):
其中,R3为具有机官能基取代的C1-C10烷基,该有机官能基包括环氧基、丙烯酸酯基、烯基、硅醇基、胺基、或前述的组合;代表键结,此键结接上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中的硅或金属。
在一实施例中,以场发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FE-TEM)的快速傅立叶分析(FFT)可以确认此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具有微结晶相,故能将此纳米混成树脂的折射率控制在1.60至1.95之间。此外,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例如可介于8000至30000。在一实施例中,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可作为环氧树脂的硬化剂(Curingagent)或催化剂。
图2显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利用上述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形成一种透明树脂组合物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202中,提供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在步骤204中,在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中加入环氧树脂,以形成透明树脂组合物。在步骤206中,除去透明树脂组合物中的气泡并将其灌至铸膜中。在步骤208中,进行硬化制程。在步骤210中,进行离膜制程,以形成透明块状材料。
在步骤202中,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可为前述各实施例中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例如可为通过图1所述方法形成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此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在去除溶剂后仍为透明粘稠液体,故在后续制程中可与液态环氧树脂形成混合均匀的组合物。
在步骤204中,在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中加入环氧树脂,以形成透明树脂组合物。在一实施例中,透明树脂组合物可包括10至80重量份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以及20至90重量份的液态环氧树脂。其中,液态环氧树脂例如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bisphenolAtypeepoxy)、脂环族环氧树脂(cycloaliphaticepoxy)、脂环族环氧基改性硅氧烷树脂(cycloaliphaticepoxymodifiedsiloxane,SEP)、或前述的组合。在一实施例中,液态环氧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介于200至2000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液态环氧树脂的粘度介于100至30000cps之间。
此外,在步骤204中还可进一步地加入0.01至1重量份的添加剂,其中该添加剂包括共催化剂(cocatalyst)、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whiteningagent)、抗氧化剂(antioxidant)、或前述的组合。其中,共催化剂例如包括含铝金属络合物共催化剂;抗氧化剂例如包括受阻酚系化合物(hinderedphenolcompound)、有机亚磷酸系化合物(organophosphorouscompound)、或前述的组合。
此外,在步骤204形成透明树脂组合物之后,可先移除溶剂,再除去透明树脂组合物中的气泡并将其灌至铸膜中(步骤206)。其中,移除溶剂的方法可在30℃至60℃下搅拌透明树脂组合物30至60分钟。而后,在真空下脱泡1至2小时。
在步骤208中,进行硬化制程。其中,硬化制程可在80℃至100℃加热1至3小时加上110℃至150℃加热1至3小时。而后再进行离膜制程,以形成透明块状材料(步骤210)。在一实施例中,所形成的透明块状材料厚度介于0.5mm至3mm之间,折射率介于1.45至1.80之间。此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透明块状材料的雾度可通过调整透明树脂组合物中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含量进行调整,例如其雾度可介于10%至80%之间。上述透明块状材料即使在较大的厚度下仍可具有良好的穿透度,例如其整体穿透度(totaltransmittance)大于90%。
相比于传统的透明材料,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透明树脂可同时兼具较高的折射率及穿透度。传统上以化学合成法所形成的透明材料,会因为在分子结构中导入芳香环、卤素原子、硫原子等有机官能基,导致材料本身穿透度及耐热黄化特性变差。然而,本发明的透明树脂并非以有机官能基增加其折射率,而是在设计树脂结构时加入无机结构,这些无机结构不仅可提升透明树脂的折射率,且不会有黄化的问题。
另外,传统上以有机-无机分散技术所形成的透明材料系利用机械剪切作用力的分散制程使得纳米无机氧化物粒子可分散在有机材料基质中,但其仍会遇到纳米无机氧化物粒子在有机材料中聚集使得分散不均匀的问题,而且当无机氧化物粒子含量太高或透明材料厚度太厚时,其穿透度会大幅下降,故造成其应用上的限制。相比之下,本发明的透明树脂具有微结晶相,在可见光范围光有散射但不会吸收,故不会因为树脂的厚度增加造成其透明度的降低。此外,本发明的透明混成树脂本身为液态(去除溶剂后仍为液态)且具有改性的末端基(以有机官能基硅烷进行改性),故在和环氧树脂形成透明树脂组合物时,可为均匀的混合而不会有介面存在,且也不会如传统的纳米粒子会有聚集、分散不开的问题。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还可通过控制透明混成树脂对环氧树脂中的比例,来调整所形成的透明块材的雾度,且仍可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上述透明树脂组合物可作为光学元件或模组的封装材料、透镜等元件,由此达到较高的发光效能及匀光效果。
【实施例1】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的合成
(1)称取15.7克正丁醇锆(Zirconiumbutoxide;Zr(OBu)4;购自Gelest)加入125克丁醇(butanol)置入三颈反应槽(1L)中持续搅拌。另外,将0.30克末端含硅醇聚二甲基硅氧烷(Silanolterminatedpolydimethylsiloxanes)、0.005克氢氧化铵(Ammoniumhydroxide)及45克丁醇搅拌混合成均匀溶液后,再缓慢逐滴加入至上述反应瓶溶液中,之后在40℃下搅拌64小时。利用傅立叶红外线光谱仪(FT-IR)观测950cm-1处吸收峰消失,代表有Si-O-Zr键结形成。
(2)在反应瓶中加入500g丁醇稀释。再称取0.12克的氢氧化铵、0.59克的去离子水及108克的丁醇搅拌混合成均匀溶液后,再加入至步骤(1)的溶液中,60℃反应16小时。
(3)将反应瓶升温到100℃,加热24小时。之后,再加入130克的甲苯混合。
(4)将反应瓶温度设定为125℃,反应72小时。接着,加入3.6克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glycid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Z-6040;购自DowCoring),在125℃下反应24小时。而后,将溶剂完全去除,则得到透明粘稠液体,折射率=1.672。
【实施例2】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2的合成
(1)称取26.2克正丁醇锆(Zirconiumbutoxide;Zr(OBu)4;购自Gelest)加入125克丁醇(butanol)置入三颈反应槽(2L)中持续搅拌。另外,将0.30克末端含硅醇聚二甲基硅氧烷(Silanolterminatedpolydimethylsiloxanes)、0.005克氢氧化铵(Ammoniumhydroxide)及45克丁醇搅拌混合成均匀溶液后,再缓慢逐滴加入至上述反应瓶溶液中,之后在40℃下搅拌64小时。利用傅立叶红外线光谱仪(FT-IR)观测950cm-1处吸收峰消失,代表有Si-O-Zr键结形成。
(2)在反应瓶中加入500g丁醇稀释。再称取0.192克的氢氧化铵、0.98克的去离子水及108克的丁醇搅拌混合成均匀溶液后,再加入至步骤(1)的溶液中,60℃反应16小时。
(3)将反应瓶升温到100℃,加热24小时。之后,再加入130克的甲苯混合。
(4)将反应瓶温度设定为125℃,反应72小时。接着,加入6.3克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glycid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Z-6040;购自DowCoring),在125℃下反应24小时。而后,将溶剂完全去除,则得到为透明粘稠液体,折射率=1.756。
【实施例3】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3的合成
(1)称取18.6克正丁醇钛(Titaniumbutoxide;Ti(OBu)4;购自Aldrich)加入125克丁醇置入三颈反应槽(2L)中持续搅拌。另外,将0.15克末端含硅醇聚二甲基硅氧烷(Silanolterminatedpolydimethylsiloxanes)、0.005克氢氧化铵(Ammoniumhydroxide)及65克丁醇搅拌混合成均匀溶液后,再缓慢逐滴加入至上述反应瓶溶液中,之后在40℃下搅拌64小时。利用傅立叶红外线光谱仪(FT-IR)观测950cm-1处吸收峰消失,代表有Si-O-Zr键结形成。
(2)在反应瓶中加入500g丁醇稀释。再称取0.636克的氢氧化铵、2.95克的去离子水及120克的丁醇搅拌混合成均匀溶液后,再加入至步骤(1)的溶液中,60℃反应16小时。
(3)将反应瓶升温到100℃,加热24小时。之后,再加入130克的甲苯混合。
(4)将反应瓶温度设定为125℃,反应72小时。接着,加入4.0克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glycid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Z-6040;购自DowCoring),在125℃下反应24小时。而后,将溶剂完全去除,则得到为透明粘稠液体,折射率=1.903。
【实施例4】透明树脂组合物1的制备
(1)将18克环氧树脂改性硅氧烷树脂(SEP-A,(EpoxycyclohexylethylMethylsiloxane)DimethylsiloxaneCopolymers,EEW=570,Mw=8000~10000)加入2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10wt%的QR-1及90wt%的SEP-A。
【实施例5】透明树脂组合物2的制备
(1)将16克环氧树脂SEP-A加入4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20wt%的QR-1及80wt%的SEP-A。
【实施例6】透明树脂组合物3的制备
(1)将14克环氧树脂SEP-A加入6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30wt%的QR-1及70wt%的SEP-A。
【实施例7】透明树脂组合物4的制备
(1)将10克环氧树脂SEP-A加入10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50wt%的QR-1及50wt%的SEP-A。
【实施例8】透明树脂组合物5的制备
(1)将4克环氧树脂SEP-A加入16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80wt%的QR-1及20wt%的SEP-A。
【实施例9】透明树脂组合物6的制备
(1)将17克环氧树脂(SEP-B,(EpoxycyclohexylethylMethylsiloxane)DimethylsiloxaneCopolymers,EEW=320,Mw=2800~2900)加入3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1,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15wt%的QR-1及85wt%的SEP-B。
【实施例10】透明树脂组合物7的制备
(1)将14克环氧树脂SEP-A加入6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2,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30wt%的QR-2及70wt%的SEP-A。
【实施例11】透明树脂组合物8的制备
(1)将6克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Diglycidyletherofbisphenol-A;购自南亚)加入14克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QR-3,并于反应器中常温搅拌20分钟。
(2)将反应器的温度设定为50℃,一边搅拌混合一边移除溶剂。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70wt%的QR-3及30wt%的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
【比较例1】扩散板商品
厚度为2mm,雾度大于90%。
【比较例2】
(1)将乙酰丙酮化铝(aluminumacetylacetonate;购自Sigma)作为催化剂加入反应器中,再加入DMS-S14(厂牌:GELEST,品名DMS-S14,化学名称:末端含硅醇聚二甲基硅氧烷(Silanolterminatedpolydimethylsiloxane)),在常温下搅拌20分钟。
(2)待步骤(1)中的催化剂完全溶解后,加入环氧树脂SEP-A,在常温下搅拌20分钟。
(3)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脱泡1小时。
(4)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5)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63.54wt%的SEP-A、36.48wt%的DMS-S14及0.07wt%的催化剂。
【比较例3】
(1)在反应器中加入9.5克双酚A环氧树脂、8.4克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ethylhexahydrophthalicanhydride;MHHPA;购自新日本理化)、及0.09克U-cat5003(溴化季鏻(quaternaryphosphoniumbromide);购自San-apro),在常温下搅拌20分钟。再加入5.37g氧化锆溶胶(ZrO2sol;购自NissanChemical)常温下搅拌20分钟。
(2)将均匀混合的树脂材料真空去除溶剂之后,再脱泡1小时。
(3)灌模后于烘箱中以100℃加热2小时。之后,再以130℃加热2小时,以进行硬化制程。
(4)离模取得样品。所形成的样品含70wt%的环氧树脂/MHHPA/5003及30wt%的氧化锆溶胶(ZrO2sol)。
【光学性质测试】
以折射仪(ATAGODR-M4)及雾度计(NIPPONDENSHOKUNDH2000)测量在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形成的材料的各种光学性质。其中,环氧树脂SEP-A的原始折射率为1.43,环氧树脂SEP-B的原始折射率为1.48,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的原始折射率为1.57,透明树脂组合物1的折射率为1.48。
表1显示各实施例及比较例所形成材料的折射率(R.I.)、雾度(Haze)、整体穿透度(totaltransittance;T.T.)及穿透度(penetratetransmittance;P.T.)。参照表1(如下),比较例1中市售的扩散板d折射率无法测量,且其整体穿透度低。比较例2以环氧树脂SEP-A为主要成分并加入铝催化剂所形成的组合物虽可具有较高的整体穿透度,但其折射率低。比较例3将无机材料分散在有机树脂中时,其虽可得到较高的折射率,但整体穿透度较低。
然而,各实施例中的透明树脂组合物2-8皆可兼具良好的折射率及整体穿透度。由透明树脂组合物2-5的折射率可发现,组合物中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含量越高,折射率越高。此外,由透明树脂组合物3、7的折射率可发现,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物混成树脂的金属氧化物固含量越高,组合物的折射率也可跟着提升。另外,也可通过改变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物混成树脂中金属的种类,以调控组合物的折射率。此外,通过改变透明树脂组合物中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含量,可调控所形成透明树脂组合物的雾度。
此外,表1显示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直线穿透度(P.T.值)。参照比较例2,其整体穿透度与直线方向穿透度相近,而各实施例中的材料组成的直线穿透度会随着雾度提升而下降,但其整体穿透度则仍维持在90%以上。由此可知,各实施例中的材料并未有光吸收现象,其直线穿透度的下降是由于材料将光扩散到各个角度方向。亦即,各实施例中的材料具有匀光的效果。
表1
折射率 雾度(%) 整体穿透度(%) 直线穿透度(%)
透明树脂组合物2 1.49 37 92 53
透明树脂组合物3 1.50 65 92 32
透明树脂组合物4 1.51 70 90 26
透明树脂组合物5 1.63 80 90 17
透明树脂组合物6 1.52 39 91 56
透明树脂组合物7 1.53 66 90 30
透明树脂组合物8 1.79 78 90 16
比较例1 -- 98 63 <1
比较例2 1.44 1.5 93 92
比较例3 1.58 7 84 78
虽然本发明已以多个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可作任意更改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具有下列化学式:
其中,
每一R1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
每一R2各自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
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以及
Y为(MO4/2)l[(MO)(4-a)/2M(OH)a/2]m[MO(4-b)/2M(OZ)b/2]p
其中,M为锆、钛、锌、或前述的组合;
l为选自10-90的正整数;
m为选自2-20的正整数;
p为选自4-15的正整数;
a为选自1-2的正整数;
b为选自1-2的正整数;以及
Z为反应性有机官能基硅烷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中,每一R1各自独立地为C1-C3烷基,且每一R2各自独立地为C1-C6烷基或苯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中Z具有下列化学式:
其中,R3为具有有机官能基取代的C1-C10烷基,该有机官能基包括环氧基、丙烯酸酯基、烯基、硅醇基、胺基、或前述的组合;代表一键结,此键结接上另一反应性有机官能基硅烷基上的硅或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中该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至300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中该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为透明粘稠液体,且其折射率为1.6至1.95。
6.一种透明树脂组合物,包括:
10至80重量份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以及
20至90重量份的液态环氧树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液态环氧树脂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脂环族环氧树脂、脂环族环氧基改性硅氧烷树脂、或前述的组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液态环氧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00至20000。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液态环氧树脂的粘度介于100至30000cps之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还包括:
0.01至1重量份的添加剂,其中该添加剂包括共催化剂、荧光增白剂、抗氧化剂、或前述的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共催化剂包括含铝金属络合物共催化剂。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抗氧化剂包括受阻酚系化合物、有机亚磷酸系化合物、或前述的组合。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该透明树脂组合物形成透明块状材料,其厚度为0.5mm至3mm。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透明块状材料的折射率为1.45至1.8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透明块状材料的雾度为10%至8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树脂组合物,其中该透明块状材料的整体穿透度大于90%。
17.一种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形成方法,包括:
以具有末端有机官能基的聚硅氧烷及金属醇盐前驱物进行键结反应,形成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其中该聚硅氧烷具有下列化学式:
其中,R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
R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或苯基;以及
n为选自3-30的正整数;
其中该金属醇盐前驱物包括钛金属醇盐、锆金属醇盐、锌金属醇盐、或前述的组合;
加入催化剂及水,使得该具有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及金属氧化团簇结构的化合物进行溶胶凝胶反应以形成溶胶凝胶产物;以及
加入有机官能基硅烷与该溶胶凝胶产物反应,形成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形成方法,其中该金属醇盐前驱物包括正丁醇锆、正丁醇钛、正丁醇锌或前述的组合。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形成方法,其中该溶胶凝胶反应还包括使用溶剂,该溶剂包括丁醇、异丙醇、甲苯、己烷、或前述的组合。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形成方法,其中该有机官能基硅烷具有环氧基、丙烯酸酯基、烯基、硅醇基、或胺基。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的形成方法,其中该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系以该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为主链,并在该硅氧烷重复单元结构两侧分别接上该金属氧化团簇结构,且在该金属氧化团簇结构接上该有机官能基硅烷。
CN201210268417.7A 2012-06-13 2012-07-30 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透明树脂组合物 Active CN1034835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1059 2012-06-13
TW101121059A TWI565732B (zh) 2012-06-13 2012-06-13 有機-無機金屬氧化物混成樹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樹脂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3588A CN103483588A (zh) 2014-01-01
CN103483588B true CN103483588B (zh) 2016-03-23

Family

ID=49755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8417.7A Active CN103483588B (zh) 2012-06-13 2012-07-30 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透明树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1919B2 (zh)
CN (1) CN103483588B (zh)
TW (1) TWI5657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7183B (zh) 2015-12-16 2016-11-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矽氧烷組成物、以及包含其之光電裝置
CN104830024B (zh) 2014-01-15 2018-02-0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无机混成树脂、包含其的模塑组合物、以及光电装置
US10316210B2 (en) * 2014-06-20 2019-06-11 Agency For Science, Thecnology, And Research Anti-scratch coating
TWI570187B (zh) 2015-12-17 2017-02-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光學固態預聚物與模塑組成物
CN106146853B (zh) * 2016-06-30 2019-09-27 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Led液体灌封胶用耐热剂及其制备方法
JP6787715B2 (ja) * 2016-07-25 2020-11-18 株式会社ナノメンブレン ガス透過膜
TWI648347B (zh) 2017-11-01 2019-01-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封裝材料與薄膜
CN113667128B (zh) * 2021-05-27 2023-05-30 广东希必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折光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651199A (zh) * 2022-11-04 2023-01-31 新纶光电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杂化有机硅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光学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2109A (en) * 1977-08-02 1978-10-24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eparing a thermal-stability additive and a thermally stabilized methylpolysiloxane and compositions therefrom
US4157978A (en) * 1978-03-13 1979-06-1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odified silicates
US5319121A (en) 1979-02-16 1994-06-07 Sri International Hydridosiloxanes as precursors to ceramic products
US4322518A (en) * 1980-12-02 1982-03-30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Curable silicone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liquid resin and uses thereof
JPS60251906A (ja) * 1984-05-30 1985-12-12 Dow Corning Kk シリコ−ン消泡剤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4591622A (en) * 1984-10-29 1986-05-27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Silicon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process and product thereof
US5063254A (en) * 1988-04-04 1991-11-05 Loctite Corporation MTQ/polysiloxane hybrid resins,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nd coating/pot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 same
DE69130280T2 (de) 1990-10-16 1999-04-08 Mitsui Chemicals Inc Verwendung eines hochlichtdurchlässigen staubschützenden Films,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nd staubschützendes Element
FR2693727B1 (fr) * 1992-07-20 1994-08-19 Ceramiques Tech Soc D Polycondensat organo-minéral et procédé d'obtention.
US5391638A (en) 1993-12-27 1995-02-21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Organosiloxane compounds containing polyoxometalate groups
FR2715661B1 (fr) * 1994-01-31 1996-04-05 Rhone Poulenc Chimie Nouveaux photoamorceurs organométalliques polymériques et les compositions polyorganosiloxanes qui les comprennent réticulables par voie cationique.
JP3229174B2 (ja) * 1995-08-21 2001-11-12 日本アエロジル株式会社 表面改質金属酸化物微粉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77433A (en) 1996-07-11 1998-07-0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igh refractive index package material and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encapsulated with such material
JP4034430B2 (ja) * 1997-09-10 2008-01-16 三好化成株式会社 有機ケイ素化合物処理粉体基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前記基材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US6072012A (en) * 1998-12-31 2000-06-06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soluble siloxane resins
EP1138670B1 (en) 2000-03-27 2005-05-25 Mitsui Chemicals, Inc. Polythiol,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resin and len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iol compound
NL1019721C1 (nl) * 2001-01-18 2002-04-2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erkwijze voor het bereiden van een laksamenstelling.
TWI246924B (en) * 2001-02-23 2006-01-11 Kose Corp Porous titanium oxide, organic polyorganosiloxane hybridized powder and titanium oxide, silicon oxide composite unit and matched cosmetic material thereof
JP2003160581A (ja) 2001-11-28 2003-06-03 Hoya Corp チオール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9685B2 (ja) * 2003-10-08 2011-11-24 ダウ・コーニング・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シリコーンmq樹脂強化シリコーンエラストマーエマルジョン
CN100544836C (zh) * 2003-12-18 2009-09-30 杂混复合塑料公司 作为涂料、复合材料和添加剂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和金属化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US20050282977A1 (en) * 2004-06-17 2005-12-22 Emil Stempel Cross-linked gel and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blend, and skin-attachable products using the same
KR101001441B1 (ko) * 2004-08-17 2010-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무기 금속 하이브리드 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절연체 조성물
EP1817161A2 (en) 2004-11-16 2007-08-15 Nanocrystal Lighting Corporation Optically reliable nanoparticle based nanocomposite hri encapsulant and photonic waveguiding material
US7700072B2 (en) 2005-08-23 2010-04-20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hydrolytic oxidation of organosilanes
WO2007091730A1 (en) 2006-02-10 2007-08-1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composi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molding and optical component
KR20080111480A (ko) * 2006-03-16 2008-12-23 제이에스알 가부시끼가이샤 산화물 미립자 함유 폴리실록산 조성물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GB0618186D0 (en) * 2006-09-18 2006-10-25 Dow Corning Organopolysiloxanes for treating fillers and pigments
RU2009116941A (ru) 2006-10-05 2010-11-10 Дау Глобал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Инк. (Us) Композиция, способная к объемному рассеянию света
TWI349013B (en) 2007-10-03 2011-09-21 Univ Nat Taiwan Polyimide-titania hybrid material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in films
EP2250181A1 (en) 2008-02-08 2010-11-17 Binyomin A. Cohen Ruthenium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CN102272232B (zh) * 2008-11-13 2013-08-07 国立大学法人信州大学 聚有机硅氧烷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该组合物的固化体、该组合物在制备粘接剂中的用途
US7957621B2 (en) 2008-12-17 2011-06-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extraction film with nanoparticle coatings
TWI399395B (zh) 2009-05-15 2013-06-21 Univ Nat Taiwan 具高折射指數之芳香族聚醯亞胺-氧化鈦混成薄膜及其製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34458A1 (en) 2013-12-19
TW201350524A (zh) 2013-12-16
TWI565732B (zh) 2017-01-11
CN103483588A (zh) 2014-01-01
US8721919B2 (en) 2014-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3588B (zh) 有机-无机金属氧化物混成树脂、其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透明树脂组合物
CN103865475B (zh) 一种透明有机硅凝胶粘接剂
CN100393788C (zh) 以有机硅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可交联组合物
JP5386314B2 (ja) 透明複合体組成物
KR101808869B1 (ko) 부가 경화형 실리콘 조성물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광 반도체 장치
JP5540458B2 (ja) 無機酸化物透明分散液と樹脂組成物、透明複合体、発光素子封止用組成物及び発光素子並びに透明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3408947B (zh) 一种可双重固化的高性能led封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01634A (zh) 有机硅组合物的新交联催化剂
JP5780003B2 (ja) 無機酸化物粒子とシリコーン樹脂との複合組成物及び透明複合体
CN104662086A (zh) 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树脂固化物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环氧化合物发生自聚合的方法
CN1969015A (zh) 可固化的有机聚硅氧烷组合物
CN102471492A (zh) 制备聚杂硅氧烷的方法
CN105802532A (zh) 一种硅硼增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双组份led封装胶中的应用
CN103320087A (zh) 一种液体光学透明有机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72627A (zh) 一种高折光指数的有机硅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11443A (zh) 高透光率单组份缩合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5273682B (zh) Led玻璃球泡灯防爆用加成型硅胶组合物
CN106497503A (zh) 一种中性醇型透明硅酮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59181B (zh) 光半导体用有机硅树脂组合物及其固化物
CN106634117A (zh) 一种耐高温纳米过滤网及其制备方法
TWI757308B (zh) 含有金屬非質子性有機矽烷氧化物化合物之配方
CN106065073A (zh) 乙烯基硅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283695C (zh) 采用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提高有机硅树脂耐热性的方法
CN101517004A (zh) 可固化的硅氧烷组合物及其固化体
CN106995530A (zh) 硅氧烷环氧化物、可固化的有机硅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