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0702A -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0702A
CN103480702A CN201310232095.5A CN201310232095A CN103480702A CN 103480702 A CN103480702 A CN 103480702A CN 201310232095 A CN201310232095 A CN 201310232095A CN 103480702 A CN103480702 A CN 103480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roller
shape
pressure
pressuriz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20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0702B (zh
Inventor
中津仁
渡部久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tur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tur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tur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tur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80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0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0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07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边使工件(W)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形状调整装置,该装置具有在和工件(W)的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对工件(W)进行加压的加压组件(32,33),加压组件(32,33)具有:第1辊(41),其从一方侧与加压工件(W)抵接;第2辊(42),其配置于和第1辊(41)在移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从相反侧与工件(W)抵接;以及加压件(43),其在和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相向地对第1辊(41)和第2辊(42)进行加压。

Description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边使工件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一边使环状的工件旋转或者使长尺寸的工件在长度方向上移动一边来调整工件形状。例如,已知的有一边移动以及冷却被加热了的工件一边矫正变形的装置等。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46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矫正指环状工件的形状的装置。该装置具有:供指环状工件载置的配置台;与配置于配置台的指环状工件的外周面在径向上接触的转动自如的一对辊;以及与该一对辊夹着指环状工件相向地被设置的一个加压辊。
在该装置中,将加热了的指环状的工件载置于配置台,通过加压辊进退机构沿径向将加压辊朝向指环状工件的外周面推压,通过加压辊旋转驱动机构使加压辊旋转,同时使环状工件冷却。在进行上述冷却时,矫正指环状工件的变形而提高圆形度。
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6805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热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使环状工件旋转的旋转组件;与工件的内周面抵接的内辊;与工件的外周面抵接的外辊;以及朝向工件的外周面侧地向该外辊施力的施力组件。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不单对环状工件的内周面加压,而是对外周面和内周面加压,因此可以使装置结构紧凑化。
然而,在以往的装置中,虽然在径向上对环状工件加压而矫正变形时可以提高圆形度,但发现:伴随着矫正,轴方向的变形会产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也考虑例如推压工件的两端面而矫正轴方向的变形,但会使装置复杂化且大型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高效率地进行工件形状调整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边使工件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包括在与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对工件进行加压的加压组件,该加压组件包括:从一方侧与工件抵接的第1辊;配置在与该第1辊在移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从相反侧与工件抵接的第2辊;以及在与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相向地对第1辊和第2辊进行加压的加压件。
优选的是,环状工件的形状调整装置是一种一边使环状工件旋转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调整装置,该装置包括:在径向对旋转的工件进行加压的径向加压组件;和在轴方向对旋转的工件进行加压的轴方向加压组件,上述轴方向加压组件包括:与工件的轴方向一端侧抵接的第1辊;配置在与该第1辊在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且与工件的轴方向另一端侧抵接的第2辊;以及在轴方向上相向地对第1辊和第2辊进行加压的轴方向加压件。
优选的是,径向加压组件的形状调整区域和轴方向加压组件的形状调整区域设定为相互邻接或者重叠。
优选的是,长尺寸工件的形状调整装置是一种一边使长尺寸的工件沿着长度方向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包括在与长度方向交差的交差方向上对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工件进行加压的加压组件,该加压组件包括:从一方侧与工件抵接的第1辊;配置在与该第1辊在长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从相反侧与工件抵接的第2辊;以及在交差方向上相向地对第1辊和第2辊进行加压的加压件。这里,工件只要是其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形状在长度方向上保持为一定的工件即可。
本发明的加压组件只要是一边使加热了的工件旋转及冷却一边对工件进行加压的装置即可。另外,优选的是,该加压组件包括在工件的圆周方向上相互具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第1辊和配置于多个第1辊之间的第2辊。而且,优选的是,互相不同的方向上的加压组件的形状调整区域彼此邻接或者重叠。另外,加压组件在工件的长度方向的相互间隔开的位置设定有多个为佳。
达成目的的本发明的工件形状调整方法一种一边使工件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方法,包括通过在和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对上述工件进行加压来调整工件的形状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第1辊与工件的一方侧抵接,且在与该第1辊在移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处使第2辊与工件的相反侧抵接,在和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相向地对上述第1辊和上述第2辊进行加压。
优选的是,环状工件的形状调整方法是一种一边使加热了的环状工件旋转以及冷却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方法,包括通过在径向并且在轴方向上对旋转的工件进行加压来调整工件的径向以及轴方向的形状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第1辊与工件的轴方向一端侧抵接且在圆周方向上与该第1辊错开的位置处使第2辊与工件的轴方向另一端侧抵接,在轴方向上相向地对上述第1辊和上述第2辊进行加压。
根据本发明,在调整工件形状时,第1辊和第2辊被配置在工件的一部分的相互错开的位置处且被相向地加压,由此只要一边使工件移动一边进行加压,可以在长度方向上连续使负荷施加于工件的每一部分。因此,可以使大的弯曲负荷施加于每个部分,且与对工件整体进行加压相比,可以用更小的负荷来对工件进行加压。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高效率地进行形状的调整。
根据本发明,只要在径向且在轴方向对旋转的环状工件进行加压,即可一并调整加热了的工件的径向的形状和轴方向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因调整径向的形状而使轴方向的变形产生、增大的情况,且能够防止因调整轴方向的形状而使径向的变形产生、增大的情况,能够高效率地调整工件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组装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的热处理装置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2是表示组装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的热处理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轴方向加压组件以及径向加压组件的配置的概要俯视图,(a)表示加压前的状态,(b)表示加压中的状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轴方向加压组件以及径向加压组件的配置的概要侧视图。
图5是表示组装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的热处理装置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组装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形状调整装置的热处理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轴方向加压组件以及径向加压组件的配置的概要俯视图,(a)表示加压前的状态,(b)表示加压中的状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轴方向加压组件以及径向加压组件的配置的概要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形状调整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形状调整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W   工件
L1  加热部轴线
L2  冷却部轴线
R1  径向形状调整区域
R2  轴方向形状调整区域
1   热处理装置
10  加热部
11  加热线圈
12  支撑部
20  冷却部
21  冷却槽
22  升降台
23  工件支撑部
24  升降装置
25  载置辊
30  形状调整装置
31  基部
32  径向加压组件
33  轴方向加压组件
34  内辊
35  外辊
36  径向加压件
37  摆动片
38  动作机构
41  第1辊
42  第2辊
43  轴方向加压件
44  支柱
45  弹性体
51  内侧支撑体
52  外侧支撑体
53  螺轴
60  形状调整装置
61  第1形状调整线
62  第2形状调整线
63  载置辊
64  驱动辊
70  加压组件
71  第1辊
72  第2辊
73  加压件
74  支撑台
77  移动用基部
78  动作机构
79  限动件
81  位置调整用基部
82  调整机构
83  测微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这里采用对用于轴承部件等的轨道部件的工件进行调整形状的例子。
(第1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圆环状工件W进行热处理,该圆环状工件W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且具有平坦的下端面以及上端面。
(热处理装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热处理装置1具有加热工件W的加热部10和使加热了的工件W冷却的冷却部20。加热部10和冷却部20被上下地配置,假想的加热部轴线L1和冷却部轴线L2竖直方向成同一条线。
加热部10具有与工件W对应的形状的加热线圈11和将工件W支撑到规定位置的支撑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11以加热部轴线L1为中心以较良精度安装于冷却部20的上部,支撑部12设置于冷却部20的升降台22且能够沿着加热部轴线L1升降。
当支撑工件W的支撑部12配置于规定的上升位置时,相对于加热线圈11以较良精度配置于规定高度,工件W和加热线圈11同轴地配置。当支撑部12充分下降时,支撑于支撑部12的工件W向冷却部20的工件支撑部23移动。
冷却部20具有:储存有冷却液的冷却槽21;配置于冷却槽内可升降的升降台22;设置于升降台22的工件支撑部23以及本实施方式的形状调整装置30。
升降台22是通过升降装置24沿冷却部轴线L2可升降的。升降台22位于上升得最多的位置是指支撑于工件支撑部23的工件W以及形状调整装置30配置于冷却液的液面的上方,位于下降得最多的位置是指工件W以及形状调整装置30被浸渍于冷却液中。
工件支撑部23以使工件W能够沿工件W的圆周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撑工件W,围绕工件W的大致水平方向的轴线旋转自如的多个载置辊25被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上。多个载置辊25以顶部相同高度的方式被配置于工件支撑部23。载置辊25分别与工件W对应且在径向上位置可调整。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载置辊25,就照原样地采用形状调整装置30的后述的第1辊41。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也可以配置其他不同于第1辊41的在工件W的圆周方向转动自如的载置辊25。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30通过一边使加热了的工件W旋转以及冷却一边调整形状,设置于工件W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
这里,调整工件W的形状是指通过对工件W加压调整外形形状以使工件W成为所希望的形状,包括:减少或消除存在于工件W的形状歪曲而进行矫正;以及抑制热处理中和矫正中新产生的形状歪曲等情况。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减少存在于加热了的工件W的与设计形状之间的差别以及减少产生于冷却时和矫正时的变形,来使径向的形状歪曲和轴方向的形状歪曲减少或消失,提高了工件W的圆形度且提高了工件W的两端面的平面度。
如图1所示,各形状调整装置30具有:基部31,其分别在径向可位置调整地支撑于升降台22;以及如图3(a),3(b)所示的设置于基部31的径向加压组件32以及轴方向加压组件33。径向加压组件32是沿径向向旋转的工件W加压的组件,轴方向加压组件33是沿着轴方向向工件W加压的组件。
径向加压组件32具有:抵接于工件W的内侧的内辊34和抵接于工件W的外侧的外辊35;以及在径向上相向地加压内辊34和外辊35的径向加压件36。所谓的相向地加压内辊34和外辊35是沿着使内辊34和外辊35一方或双方的在与冷却部轴线L2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减小的方向对内辊34和外辊35加压。
内辊34围绕大致竖直方向的轴可旋转地安装于基部31。侧周面与工件W的内周面的形状对应,上端成为锥台形状。在将各基部31对应于工件W地配置于规定位置时,可以使冷却部轴线L2与各内辊34之间的距离相等地配置各基部31。多个内辊3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旋转驱动,当被旋转驱动时,配置于工件支撑部23的工件W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旋转。
外辊35围绕大致竖直方向的轴线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基部31,侧周面与工件W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径向加压件36具有:摆动片37,其支承外辊35且围绕内辊34的轴线摆动;以及空压气缸等动作机构38,其摆动驱动摆动片37且朝向一侧地向摆动片37施力。驱动动作机构38时,可以使外辊35靠近或离开冷却部轴线L2且朝向内侧施力。当外辊35靠近冷却部轴线L2时,可以使外辊35与支撑于工件支撑部23的工件W的外周面抵接而向内侧对外周面加压,当使外辊35自冷却部轴线L2离开时,可以较宽地拉开外辊35与内辊34的间隔。
轴方向加压组件33具有:与作为工件W的轴方向一端侧的下端面相抵接的多个第1辊41;第2辊42,其配置于在圆周方向上与第1辊41错开的位置且与作为工件W的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上端面相抵接;以及轴方向加压件43,其沿工件W的轴方向相向地加压第1辊41和第2辊42。所谓的相向地加压第1辊41和第2辊42是指沿着使第1辊41和第2辊42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沿着冷却部轴线L2的距离减小的方向对第1辊41和第2辊42加压。
第1辊41围绕大致水平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基部31。侧周面与工件W的下端面的形状对应。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辊41被相互隔开地配置在工件W的圆周方向。
第2辊42沿着冷却部轴线L2滑动自如地安装于立设在基部31的摆动片37的支柱44,成为围绕大致水平方向的轴线旋转自如。侧周面与工件W的上端面的形状对应,作为工件W侧的前端侧为锥台形状。
第2辊42配置于在俯视图中和第1辊41在工件W的圆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被配置成为分别相对于工件W在不同的位置抵接。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摆动片37将第2辊42配置于在规定位置配置的多个第1辊41之间的位置。
轴方向加压件43具有对支柱44的支撑第2辊42的部位朝向下方施力的弹簧等弹性体45。第2辊42由于通过弹性体45而被向下方施力,在其与工件W未抵接的状态下配置于预先设定的最下端的位置,通过与工件W抵接,配置于比最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而可以通过第2辊42对工件W向下方加压。另外,第2辊42的最下端的位置能够对应于工件W的厚度来调整。
(工件的热处理方法)
为了采用安装有上述这样的形状调整装置30的热处理装置1对工件W进行热处理,实施加热工件W的工序,之后实施一边使加热了的工件W旋转以及冷却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序。在加热工序中,将工件W大致水平地载置于工件支撑部12,相对于加热部10的加热线圈11以较良精度配置于规定位置。利用加热线圈11以包围的状态通过高周波诱导加热装置加热至规定温度。在该实施方式中,工件W的内部也被加热。
加热结束后,在形状调整工序中,通过使支撑部12下降而使加热了的工件W下降,将工件W支撑于冷却部20的工件支撑部23。此时,工件支撑部23配置于冷却液的液面的上方。在升降台22中,各形状调整装置30的基部31分别配置于与工件W对应的规定位置。
如图3(a)所示,在各基部31中,内辊34配置于规定位置。根据摆动片37的配置,外辊35被配置于离开冷却部轴线L2最远的位置。由此,成为内辊34和外辊35之间的间隔比工件W的宽度更宽的状态。
由于各内辊34的顶部为锥台形状,因此在支撑部12下降时工件W的内周面被引导成锥台形状。由此可以使工件W的轴与冷却部轴线L2重合。
当使支撑部12下降到工件支撑部23的载置辊25的上端位置的下方时,工件W被移换至载置辊25上,工件W以较良精度配置于工件支撑部23。在此状态中,载置辊25与共用的第1辊41同工件W的下端面相抵接,而成为内辊34与工件W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
接着,如图3(b)所示,在各形状调整装置30中,通过动作机构38使摆动片37摆动,使外辊35移动而与工件W的外周面抵接。该实施方式的动作机构38为向一方侧加压的结构,因此成为外辊35施力于工件W的外周面的状态。
通过该摆动片37的摆动,使第2辊42移动至工件W的上表面上。第2辊42以与工件W的厚度对应的方式被预先调整至规定高度,因此移动第2辊42时,通过锥台形状将第2辊42引导到工件W上。如此,第2辊42沿着支柱44向上方变位,通过弹性体45被施加有朝向下方的力。由此,成为第2辊42抵接且施力于工件W的上端面的状态。
在这些状态中,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使各基部31的内辊34旋转,使工件W沿着圆周方向旋转。如此,在径向加压组件32以及轴方向加压组件33中,通过分别施力于外辊35以及第2辊42,可以对旋转的工件W在径向并且在轴方向进行加压,开始工件W的形状调整。
以各形状调整装置30动作了的状态使升降台22下降时,支撑于工件支撑部23的工件W与冷却液接触而被冷却。虽然伴随冷却会产生工件W的变形,但通过各形状调整装置30调整工件W的形状能够减少或消除该变形。
如图4所示,工件W的圆周方向的形状调整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在各形状调整装置30中使内辊34与工件W的内周面抵接,使外辊35在圆周方向的下游侧与内辊34错开的位置处与工件W的外周面抵接,通过径向加压件36进行加压。由此,在内辊34的抵接部位与外辊35的抵接部位之间的径向形状调整区域R1内,可以承受径向的弯曲负荷。通过使该负荷一次甚至多次地在全周连续施加于工件W的各部分,由此可以提高工件W的圆形度。
一方面,工件W的轴方向的形状调整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使第1辊41抵接于工件W的下端面侧,且使第2辊42在在圆周方向下游侧与第1辊41错开的位置与工件W的上端面侧抵接,通过轴方向加压件43进行加压。由此,在多个第1辊41的抵接部位与第2辊42的抵接部位之间的轴方向形状调整区域R2中,可以承受轴方向的弯曲负荷,通过一次甚至多次重复地将该负荷施加于工件W的全长的各个部分,可以提高工件W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平面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各形状调整装置30中,由于径向加压组件32的径向形状调整区域R1和轴方向加压组件33的轴方向形状调整区域R2被相互邻接地设置,工件W可以连续且大致同时承受径向的弯曲负荷与轴方向的弯曲负荷,因此能够同时提高圆形度和平面度。
工件W充分冷却后,使升降台22上升而解除形状调整装置30,从热处理装置1取出工件W而结束热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采用以上这样的热处理装置1的形状调整装置30,由于其具有在径向对旋转着的工件W加压的径向加压组件32和在轴方向进行加压的轴方向加压组件33,因此可以使加热了的工件W的径向的形状与轴方向的形状同时得到调整。因此,能够防止因径向形状的调整而产生轴方向的变形的情况,能够防止因轴方向形状的调整而产生径向的变形的情况,能够高效率地调整工件W的形状。
另外,轴方向加压组件33是利用轴方向加压件43相向地对配置于相互错开的位置的第1辊41和第2辊进行加压的结构,因此可以全周地连续使弯曲负荷施加于工件W的每一部分。为此,在各部分上可以容易地承载大的弯曲负荷,另外,可以使承载的负荷与对工件W的整体进行加压的情况相比更小。由此,能够采用简单的构造高效率地进行形状的调整。
在轴方向加压组件33中,由于在多个第1辊41之间配置有第2辊42,因此在相向地对工件W进行加压时,可以高效率地施加弯曲负荷。
径向形状调整区域R1与轴方向形状调整区域R2被相互邻接地设置,因此可以同时调整径向的形状和轴方向的形状,使伴随着形状调整而产生的偏差不易出现。
由于配置有多个轴方向加压组件33,可以在多处同时调整形状,可以缩短调整时间,可以通过各轴方向加压组件33稳定支撑工件W而调整形状。
(第2实施方式)
图5以及图6表示安装了第2实施方式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的热处理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形状调整装置30的构造不同,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地构成。
如图7(a)、7(b)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调整装置30,基部31具有内侧支撑体51和外侧支撑体52,外辊35和第2辊42设置于外侧支撑体52,内辊34和多个第1辊41设置于内侧支撑体51。该基部31构成为整体通过螺轴53等在径向上可移动,螺轴53等设置在与冷却部轴线L2正交的方向上。而且,外侧支撑体52构成为通过动作机构38能够相对于内侧支撑体51离开或靠近,通过动作机构38朝向内侧支撑体51对外侧支撑体52施力。
具有具备了这样的外辊35以及内辊34的径向加压组件32和具备了多个第1辊41以及第2辊42的轴方向加压组件33的配置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内辊34与第2辊42被配置在圆周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第1辊41和外辊35被配置在圆周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
采用该配置,能够使内辊34的抵接部位与外辊35的抵接部位之间的径向形状调整区域R1和多个第1辊41的抵接部位与第2辊42的抵接部位之间的轴方向形状调整区域R2重叠。由此,可以相对于工件W同时施加径向的弯曲负荷和轴方向的弯曲负荷,由此能够同时提高圆形度和平面度。
其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即使采用安装了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形状调整装置30的热处理装置1,也可以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地变更。例如可以适当地选择工件W的形状,内外周面和两端面也可以为锥台形状、弯曲形状、曲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将各辊分别形成为对应于抵接部分的形状。
径向加压组件32可以仅仅通过与工件W的外周面抵接的多个辊对工件的整体进行加压,也可以仅仅通过与工件W的内周面抵接的多个辊对工件的整体进行加压。构成径向加压组件32以及轴方向加压组件33的辊的数量未被限定。例如可以分别具有多个第1辊41和第2辊4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沿着圆周方向交替地配置第1辊41和第2辊42。如图4以及图8中的虚线所示,也可以配置多个第1辊41和第2辊42,也可以将径向形状调整区域R1、轴方向形状调整区域R2设定在各种位置。
为了使工件W旋转,可以旋转驱动外辊35,也可以旋转驱动第1辊41以及第2辊42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而且,还可以设置与径向加压组件32和轴方向加压组件33相独立的、用于旋转驱动工件W的机构。就冷却部20而言,可以配置冷却套(Cooling Jacket)喷射冷却液,也可以采用在空气中散热的装置。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调整直线地延伸的长尺寸的工件的形状的例子。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设置有多个直线状的形状调整线61,62,在各形状调整线61,62上设置有形状调整装置60。
在该装置中,第1形状调整线61和第2形状调整线62成为从相互正交的方向对具有相同截面形状的工件W进行形状调整的结构。即,在第1形状调整线61中对相互相向的一对侧面进行加压而调整形状,在第2形状调整线62中对与该一对侧面正交的另外一对侧面进行加压而调整形状。
各形状调整线61,62的形状调整装置60具有:载置工件W的载置辊63;驱动辊64,其位于和载置辊63在长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在纵向与工件W抵押而旋转驱动工件W;以及加压组件70,其对工件W横向加压。
加压组件70具有:第1辊71,其以从一方侧与工件W抵接的方式安装于支撑台75;第2辊72,其位于和第1辊71在长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从相反侧与工件W抵接;以及加压件73,其相向地对第1辊71和第2辊72进行加压。
在各形状调整线61,62中,在多个第1辊71之间配置第2辊72,工件W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辊71与第2辊72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在第1形状调整线61中较长而在第2形状调整线62中较短。另一方面,在和工件W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1辊71与第2辊72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第1形状调整线61中较短而在第2形状调整线62中较长。
加压组件70的加压件73具有:可移动地安装于支撑台75的移动用基部77;驱动移动用基部77的动作机构78;位置可调整地安装于移动用基部77且用于支撑第2辊的位置调整用基部81;以及用于调整位置调整用基部81的相对于移动用基部77的位置调整机构82。
动作机构78具有空气气缸等,使移动用基部77在和形状调整线61,62交差的方向上前进和后退。移动用基部77的前进位置由限动件79限制。
调整机构82具有:调整螺轴83,在与形状调整线61、62交差的方向上可微量调整移动用基部77与位置调整用基部81之间的距离;和测微计84,可以测定移动用基部77和位置调整用基部81之间的距离的调整量。
对于采用这样的装置调整工件W的形状,首先将工件W配置在形状调整线61、62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中,通过加压组件70的第1辊71、第2辊72、载置辊63以及驱动辊64将工件W包围。
在该状态中,使驱动辊64下降且抵压载置于载置辊63的工件W。另外,通过测微计84确认且同时使调整螺轴83旋转而精密地调整位置调整用基部81相对于移动用基部77的位置,且通过动作机构78使位置调整用基部81以及移动用基部77前进。由此,使支撑于位置调整用基部81的第2辊72前进且与工件W抵接。
而且,在通过动作机构78向前进侧地对第2辊72进行了加压的状态,通过驱动辊64使工件W在长度方向移动且同时在多个第1辊71和第2辊72之间在与长度方向交差的方向上相向地加压工件W。此时,第2辊72的前进量由限动件79限制,因此不会有过度加压的情况。
由此使工件W一边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提高长尺寸的工件W的直进性。
使用以上这样的装置,在调整工件W的形状时,由于第1辊71和第2辊72被配置于工件W的一部分的相互错开的位置且相向地进行加压,因此只要一边使工件W移动一边对工件W进行加压,就能够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对工件W的每一部分施加负荷。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大的弯曲负荷施加于工件W的每一部分,与对工件W的整体加压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少的负荷进行加压。
而且,由于使长尺寸的工件W在长度方向移动且同时通过加压组件70对工件W进行加压,因此可以在长度方向上的较宽范围内调整形状。
因此,可以以简单的结构高效率地调整工件W的形状。

Claims (9)

1.一种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一边使工件移动一边调整工件的形状,该工件形状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在和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压的加压组件,
该加压组件包括:第1辊,其从一方侧与所述工件抵接;第2辊,其配置于和所述第1辊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从相反侧与所述工件抵接;以及加压件,其在和所述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相向地对所述第1辊和第2辊进行加压。
2.一种工件调整装置,其一边使环状工件旋转一边调整工件的形状,该工件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在径向对旋转的所述工件进行加压的径向加压组件;以及在轴方向对旋转的所述工件进行加压的轴方向加压组件,
所述轴方向加压组件构成为包括:第1辊,其与所述工件的轴方向一端侧抵接;第2辊,其配置在与所述1辊在圆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且与所述工件的轴方向另一端侧抵接;以及轴方向加压件,其在所述轴方向上相向地对所述第1辊和所述第2辊进行加压。
3.一种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一边使长尺寸的工件沿着长度方向移动一边调整工件的形状,该工件形状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加压组件,该加压组件在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差的交差方向上对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所述工件进行加压,
该加压组件构成为包括:第1辊,其从一方侧与所述工件抵接;第2辊,其配置在与该第1辊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从相反侧与所述工件抵接;以及加压件,其在所述交差方向上相向地对所述第1辊和所述第2辊进行加压。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是一边将加热了的上述工件冷却一边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压的组件。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包括:在所述工件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具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所述第1辊;以及配置于所述多个第1辊之间的所述第2辊。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互不同的所述加压组件的形状调整区域以彼此邻接或重叠的方式被设定。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件形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设置于所述工件的长度方向的相互间隔的位置。
8.一种一边使工件移动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过在和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压来调整该工件的形状的工序,
在该工序中,使第1辊与所述工件的一方侧抵接,且在与该第1辊在上述移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处使第2辊与所述工件的相反侧抵接,在和所述移动方向交差的方向上相向地对所述第1辊和所述第2辊进行加压。
9.一种一边使加热了的环状工件旋转以及冷却一边调整工件形状的工件形状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过在径向并且在轴方向上对旋转的所述工件进行加压来调整该工件的径向以及轴方向的形状的工序,
在该工序中,使所述第1辊与所述工件的轴方向一端侧抵接且在圆周方向上与该第1辊错开的位置处使第2辊与所述工件的轴方向另一端侧抵接,在所述轴方向上相向地对所述第1辊和所述第2辊进行加压。
CN201310232095.5A 2012-06-12 2013-06-10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Active CN1034807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2446 2012-06-12
JP2012-132446 2012-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0702A true CN103480702A (zh) 2014-01-01
CN103480702B CN103480702B (zh) 2016-08-17

Family

ID=49821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2095.5A Active CN103480702B (zh) 2012-06-12 2013-06-10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83927B2 (zh)
CN (1) CN103480702B (zh)
TW (1) TWI5325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1675B2 (ja) * 2015-11-10 2020-05-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リング状部材の真円度矯正方法、リング状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機械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8247366A (zh) * 2018-02-28 2018-07-06 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形集箱偏心孔可调式钻孔平台装置
JP7070005B2 (ja) * 2018-04-13 2022-05-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ワーク加圧装置
CN110524920A (zh) * 2019-09-19 2019-12-03 万星塑胶制品(上海)有限公司 塑件矫正工装
CN117399521B (zh) * 2023-12-15 2024-03-19 大连瑞丰中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轴承套圈矫形验伤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8202A (en) * 1956-09-14 1961-05-17 Paul Schleifenbaum Machine for spinning flanges on tank ends
US4195509A (en) * 1976-06-12 1980-04-01 Hinrichs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nkter Haftung Device for bending ring segment-shaped plate blanks into conically shaped parts
US4598565A (en) * 1985-02-13 1986-07-0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eal strip bending device for steam turbines
CN1075435A (zh) * 1992-02-17 1993-08-25 董恒贞 曲面壳板加工方法
CN1749419A (zh) * 2004-09-03 2006-03-22 热炼热处理株式会社 高频热处理方法及高频热处理装置
JP2008229657A (ja) * 2007-03-20 2008-10-02 Jfe Steel Kk U形鋼矢板の矯正方法および矯正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5617U (ja) * 1982-02-16 1983-08-26 田中 哲雄 環状体の真円度矯正装置
JPH0225236A (ja) * 1988-07-12 1990-01-26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リング圧延機
JP2594849B2 (ja) * 1991-04-30 1997-03-26 アイセル株式会社 環状板の仕上げ方法
JP5733555B2 (ja) * 2010-08-27 2015-06-10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環状部材及び熱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8202A (en) * 1956-09-14 1961-05-17 Paul Schleifenbaum Machine for spinning flanges on tank ends
US4195509A (en) * 1976-06-12 1980-04-01 Hinrichs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nkter Haftung Device for bending ring segment-shaped plate blanks into conically shaped parts
US4598565A (en) * 1985-02-13 1986-07-0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eal strip bending device for steam turbines
CN1075435A (zh) * 1992-02-17 1993-08-25 董恒贞 曲面壳板加工方法
CN1749419A (zh) * 2004-09-03 2006-03-22 热炼热处理株式会社 高频热处理方法及高频热处理装置
JP2008229657A (ja) * 2007-03-20 2008-10-02 Jfe Steel Kk U形鋼矢板の矯正方法および矯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2544B (zh) 2016-05-11
JP2014014866A (ja) 2014-01-30
TW201408394A (zh) 2014-03-01
CN103480702B (zh) 2016-08-17
JP6283927B2 (ja) 2018-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0702A (zh) 工件形状调整装置以及形状调整方法
CN207016818U (zh) 一种用于凸轮扫描式感应加热的新型装置
CN206375954U (zh) 卧式中频淬火机床
EP254270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localized induction hardening of circular mechanical component parts of large - size, in particular rings for rolling bearings
KR102207032B1 (ko) 열처리 장치 및 열처리 방법
EP2883628B1 (en) Operating unit for a roll forming machine
CN102382970A (zh) 热处理装置、环状构件和热处理方法
CN110791626B (zh) 一种船用球扁钢鼠笼式感应加热装置及工艺
CN102899459B (zh) 工件的压淬法淬火方法和压淬装置
CN103060821A (zh) 齿轮渗碳热处理工装
JP6179016B2 (ja) 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KR101620936B1 (ko) 정밀 공차의 챔버 치수를 갖는 금속 섹션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CN203197072U (zh) 轮毂不锈钢包边机
AT504706B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wärmebehandlung von metallischen langprodukten
CA3021235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ormed body
CN103962483B (zh) 一种火车轮立式轧制异步强化变形方法及装置
CN106755859B (zh) 一种拼焊板材局部预硬化方法及辊轧装置
CN206356418U (zh) 一种钢管折弯机
CN209669291U (zh) 一种大吨位轴整体淬火机床
CN109706306B (zh) 一种回转支承固定装置
KR200461590Y1 (ko) 관부재 단부 성형장치
JP2006281264A (ja) 歯車の製造方法
JP2014036984A (ja) リングローリングミル
CN102489514B (zh) 斜轧辊冷弯型钢轧机
JP5765684B2 (ja) 熱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