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0583A - 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0583A
CN103380583A CN2012800097133A CN201280009713A CN103380583A CN 103380583 A CN103380583 A CN 103380583A CN 2012800097133 A CN2012800097133 A CN 2012800097133A CN 201280009713 A CN201280009713 A CN 201280009713A CN 103380583 A CN103380583 A CN 103380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ensing device
data
information
control informa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97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橋宏雄
L·B·迈克尔
横川峰志
吉持直樹
岡田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80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5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38Transmitter circuitry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65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broadcast
    • H04H20/76Wired systems
    • H04H20/77Wired systems using carrier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e.g.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a video stream to network bandwidth; Process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 H04N21/2383Channel coding or modulation of digital bit-stream, e.g. QPSK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1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 H04N21/6106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 H04N21/6118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volving cable transmission, e.g. using a cable mod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于发送宽带信号的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以及发送系统。该发送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该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并生成包含该被处理的发送对象数据和该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本发明可以应用到发送DVB-C2信号的发送装置。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更特别地,涉及能够容易地发送宽带信号的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已知的例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广播方法中,典型地如图1所示,以每个固定的频率间隔定义一个信道(物理信道),来通过每个信道发送独立信号。在图1的实例中,频率间隔被设置为8MHz,在信道间干扰等方面,在各个信道之间设置具有预定带宽的保护频带。
当在各个信道之间设置保护频带的情况下,单个信道的带宽被限制在小于或等于信道间隔。由发送器输出的信号的带宽被限制在小于或等于信道间隔,在这里,发送器生成与用于发送节目数据等的单个信道对应的发送信号。例如,在作为日本地面数字广播标准的ISDB-T的情况中,信道间隔被设置为6MHz。因此,发送器中所需的带宽(发送器所需的、可输出的信号的频带宽度)变得最大约为6MHz。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0-26140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11-66637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1-29843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顺带地,众所周知,DVB-C2是欧洲第二代有线数字广播标准。为了在接收机调谐窗口(Receiver Tuning Window)内接收包括宽带陷波(Broadband Notch)的数据片段(Data Slice),就必须使DVB-C2发送器与具有8MHz或更高的带宽的发送信号相匹配。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难以使用单一发送器来发送带宽大于或等于8MHz的信号。另外,为了提供能够发送带宽大于或等于8MHz的信号的发送器,电路变得规模很大且很复杂。可以理解,成本也会增加。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发送宽带信号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发送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括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由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数据被提供给与发送装置连接的信号处理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可以将由生成单元生成的数据与由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数据进行组合,并输出组合后的数据,其中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具有与所述发送装置相同的结构。
包含在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可以包括与组合后的数据有关的参数。
第一发送控制信息和第二发送控制信息是DVB-C2的L1信息,并且生成单元可以生成包含数据符号(Data Symbol)和前同步符号(Preamble Symbol)的C2帧,其中所述数据符号代表发送对象数据,所述前同步符号代表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该发送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是否插入边缘导频;以及插入单元,用于根据选择单元的选择,控制对于由生成单元生成的C2帧的边缘导频插入。
当由生成单元生成的C2帧与由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另一C2帧在频率轴上相邻时,该插入单元不在C2帧的两个边缘中的与所述另一C2帧相邻的边缘中插入边缘导频。
该第一获取单元可以从控制装置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生成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以及第二获取单元从所述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可以基于公共时钟信号来执行处理。
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可以基于公共同步信号生成并输出所述数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发送系统包括:发送装置;另一个发送装置;以及连接到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号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第一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含处理后的第一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发送装置所获得的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不同的另一第一发送控制信息;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所述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所述另一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处理第二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含处理后的第二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第二数据,以及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组合单元,所述组合单元将由所述发送装置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与由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相组合,并输出组合后的数据。
在本发明中,获得第一发送控制信息,获得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中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基于包含在该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另外,生成包含经过处理的发送对象数据和该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容易地发送宽带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信道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2是示出DVB-C2信号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3是示出设置接收机调谐窗口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4是示出发送数据的处理的概念的图。
图5是示出C2帧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C2帧的载波布置的图。
图7是示出边缘导频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包含在L1信息中的参数的图。
图9是示出发送系统的一个结构实例的方框图。
图10是示出信号组合的概念的图。
图11是示出发送装置的一个结构实例的图。
图12是示出边缘导频插入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3是示出边缘导频插入的另一个实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发送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信号处理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组合之后的C2系统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7是示出L1信息的具体实例的图。
图18是示出该发送系统的另一个结构实例的方框图。
图19是示出该发送系统的又一个结构实例的方框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实例的图。
图21是示出计算机的一个结构实例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DVB-C2>
首先描述DVB-C2。
图2是示出DVB-C2信号的一个实例的图。在图2中,横轴表示频率。单个DVB-C2信号被称为C2系统(C2System)。C2系统包括前同步符号和数据符号。按照标准,单个C2系统变为具有最大约为3.5GHz带宽的信号。
前同步符号是用于发送L1信息(L1信令部分2数据)的符号,其中该L1信息是发送控制信息。下面将详细描述L1信息。使用前同步符号以3408个载波为周期(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3408个子载波为周期)重复发送相同的信息。3408个载波与7.61MHz的频带相当。
数据符号是用于发送例如节目数据的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的符号。数据符号被分割成称为数据片段(Data Slice)的块。例如,使用数据片段1(DS1)和数据片段2(DS2)来发送不同的节目数据。L1信息中包含着关于各数据片段的参数,例如数据片段的数量。
如图2中的黑色部分所示,C2系统可以包括陷波。陷波是被保留以用于FM广播、警用无线广播、军用无线广播等等的频带,而不用于发送C2系统。在发送器输出的发送信号中,在陷波区间是无信号发送的。陷波包括窄带陷波(Narrowband Notch)和宽带陷波(Broadband Notch),其中窄带陷波的宽度小于48个载波,宽带陷波的宽度大于47个载波(不包括47个载波)。关于各个陷波的参数,例如陷波的数量和带宽,也包含在L1信息中。
这样,在DVB-C2中,不必在每个信道之间提供保护频带,介于陷波之间的相对窄的频带也用于发送数据。因此,就可以有效的利用频带。如图3所示,接收机设置具有7.61MHz的带宽的接收机调谐窗口,并接收该范围内的信号,解码L1信息,然后基于解码后的L1信息来解码节目数据。
图4是示出发送器执行的发送数据处理的概念的图。
以物理层管道(physical layer pipe)为基础来编码例如节目数据的发送数据。在图4的实例中,对于每个输入到发送器中的PLP数据,顺序地执行BCH编码、LDPC编码以及映射到IQ平面上的符号。对于经由每个处理所获得的全部3个PLP符号,顺序地执行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从而生成单个数据片段。这样,发送器以PLP为基础来执行数据编码,并以数据片段为基础执行交织。
数据符号包含以该方式生成的多个数据片段,并与前同步符号一起发送。通过对L1信息执行编码等来生成前同步符号。
图5是示出C2帧的结构的图。C2帧包括至少一个前同步符号和多个数据符号。在图5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时间(符号)。
在沿着时间方向的第1至第8块上,以3408个载波为间隔重复发送前同步符号。在图5中,前同步符号的编号相同的块表示用于发送相同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
在前同步符号后面,在448个符号上发送数据符号。在图5的实例中,使用448个数据符号来发送数据片段0-3中每一个的数据。
图6是示出C2帧的载波布置的图。白色圆圈代表前同步符号或数据符号,黑色或阴影线的圆圈代表导频(Pilot)信号。
如图6所示,以6个载波为间隔将前同步导频(PreamblePilot)插入在前同步符号之间。另外,分散导频(Scattered Pilot)周期性地插入到数据符号之间,连续导频(Continual Pilot)规律性地插入。边缘导频插入在数据符号的两个边缘上。
例如,在具有如图2的结构的C2系统中,在数据片段0的数据符号的左边缘以及数据片段5的数据符号的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另外,在数据片段6的数据符号的左边缘、数据片段7的数据符号的右边缘、以及数据片段8的数据符号的两个边缘中的每一个插入边缘导频。也就是,从整个C2系统的角度来看,在C2系统的两个边缘(具有最低频率的符号的位置和具有最高频率的符号的位置)以及插有陷波的位置插入边缘导频。
因此,当前同步符号的前同步导频与数据符号中的边缘导频都用导频信号来表示时,如图7A所示,当C2系统中不包含陷波时,边缘导频的状态插入到的C2系统的两个边缘。此外,当C2系统中包含陷波时,边缘导频的状态插入到C2系统的两个边缘以及如图7B所示的与陷波相邻的两个边缘。
图8是示出包含在L1信息中的参数的图。下面描述主要参数。
第3行的START_FREQUENCY指的是用作C2系统的开始位置的频率。开始位置是以0Hz为起点表达的绝对频率。第4行的C2_BANDWIDTH指的是C2系统的带宽。
第5行的GUARD_INTERVAL指的是包含在每个符号中的保护间隔。第6行的C2_FRAME_LENGTH指的是包含在C2帧中的数据符号的数量。在图6的实例中,C2_FRAME_LENGTH被设置为值“448”。
第8行的NUM_DSLICE指的是包含在C2帧中的数据片段的数量。第9行的NUM_NOTCH指的是C2帧中包含的陷波的数量。第10行至第45行的各个参数用于描述各个数据片段。
第11行的DSLICE_ID指的是C2系统中的数据片段的标识ID。第12行的DSLICE_TUNE_POS指的是用作调谐点的位置(中心频率),该调谐点用以根据START_FREQUENCY所表示的频率来接收数据片段。第15行的DSLICE_TI_DEPTH指的是时间交织的深度。
第21行的DSLICE_LEFT_NOTCH指的是数据片段的左侧是否存在着陷波。第22行的DSLICE_NUM_PLP指的是包含在数据片段中的PLP的数量。第23行至第43行的各个参数用于描述各个PLP。
第46行至第50行的各个参数用于描述各个陷波。第47行的NOTCH_START指的是相对于START_FREQUENCY所表示的频率的陷波位置。第48行的NOTCH_WIDTH指的是陷波的带宽。
DVB-C2的细节描述在“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Frame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a secondgeneratio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cable systems(DVB-C2)”中(DVB文件A138)。
[第一实施例]
<发送系统的结构>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送系统的结构实例的方框图。
图9的发送系统包括发送装置1A至1C以及信号处理装置2。发送装置1A至1C是生成并输出具有例如8MHz的预定带宽的C2帧信号并具有相同结构的装置。
发送装置1A至1C中的每一个都接收例如节目数据的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用来生成C2帧信号的L1信息。
发送装置1A接收用于生成用以发送分配给发送装置1A的数据的C2帧信号的信号生成L1信息。发送装置1B接收用于生成用以发送分配给发送装置1B的数据的C2帧信号的信号生成L1信息。发送装置1C接收用于生成用以发送分配给发送装置1C的数据的C2帧信号的信号生成L1信息。
输入到发送装置1A至1C的信号生成L1信息根据各个装置所发送的数据或各个装置用来发送数据的频带,至少具有一部分不同的参数。
发送装置1A至1C接收发送L1信息以及信号生成L1信息,其中发送L1信息用于使用C2帧信号与发送对象数据一起发送出去。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发送L1信息、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发送L1信息和输入到发送装置1C的发送L1信息是相同的信息。
发送装置1A基于信号生成L1信息来处理作为发送对象而输入的数据,用以生成表示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另外,发送装置1A生成表示该输入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发送装置1A基于表示所生成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和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来生成C2帧,并将C2帧信号输入到信号处理装置2。
类似地,发送装置1B基于信号生成L1信息来处理作为发送对象而输入的数据,用以生成表示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另外,发送装置1B生成表示所输入的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发送装置1B基于表示所生成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和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来生成C2帧,并将C2帧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装置2。
发送装置1C基于信号生成L1信息来处理作为发送对象而输入的数据,用以生成表示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另外,发送装置1C生成表示所输入的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发送装置1C基于表示所生成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和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来生成C2帧,并将C2帧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装置2。
信号处理装置2将来自发送装置1A至1C的C2帧信号基于频率进行并排排列,从而将C2帧信号组合成单一的C2帧信号,并输出该C2系统的单一信号。从信号处理装置2输出的信号通过线缆发送到接收侧装置。
图10是表示信号组合的概念的图。
如图10左侧所示,具有频带f0至f1的信号S1是发送装置1A生成的C2帧信号。信号S1包括数据片段1至4的数据符号和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L1块)。例如,频率f0至f1的带宽被设置为7.61MHz。
对于发送装置1B和发送装置1C也生成这种窄带信号,并由信号处理装置2进行组合,如白色箭头的指向所示。
在图10的实例中,具有f2至f3的频带的信号S2是由发送装置1B生成的C2帧信号。信号S2包括数据片段11至14的数据符号和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频率f2至f3的带宽也被设置为7.61MHz。
频带f4至f6的信号S3是由发送装置1C生成的C2帧信号。在频率f4至f6中,在频带f4至f5上包括陷波。信号S3包括数据片段21的数据符号和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频率f4至f6的带宽也被设置为7.61MHz。
信号处理装置2通过基于频率将信号S1至S3进行并排布置来生成C2系统的单一宽带信号。信号处理装置2生成的C2系统的组合信号成为具有大于或等于能够由单个发送装置单独输出的7.61MHz的带宽的信号。
陷波#1形成在频率f1与频率f2之间的频带上,其中频率f1作为信号S1的尾部频率,频率f2作为信号S2的头部频率。另外,陷波#2形成在频率f3与频率f5之间的频带上,其中频率f3作为信号S2的尾部频率,频率f5作为信号S3的数据片段21的头部频率。
共同包含在信号S1至S3中的发送L1信息包括了与数据片段1至4、11至14和21中的每一个相关的参数,以及与陷波#1和陷波#2相关的参数。也就是,与组合之后的整个C2系统相关的参数作为发送L1信息输入到发送装置1A至1C中的每一个中。
结果,可以容易地生成超过适合于单个发送装置的带宽的宽带信号。另外,相比于提供能生成宽带信号的单个发送装置,可以抑制成本。如上所述,当提供能生成宽带信号的单个发送装置时,电路规模会变大且变复杂,并且增加成本。然而,本发明可以防止出现上述问题。
包含在组合信号中的L1信息包括了与组合之后的整个C2系统相关的参数。因此,接收侧的装置可以通过对包含在预定区间中的L1信息进行解码,来获得包含在该组合信号中的预定数据。
如上所述,对发送装置1A至1C执行例如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的信号处理。当在单个发送装置中生成宽带信号时,频带内会包括宽带陷波(Broadband Notch)。如果其宽度很大,也会对非信号区间执行信号处理,这将造成浪费。本发明也可以防止出现上述问题。
<发送装置的结构>
图11是示出发送装置1A的结构实例的图。图11的信号处理装置11还包括在发送装置1B和1C中。
包括在作为发送对象数据的每个数据片段中的PLP的数据被输入到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至21-n。包含在数据片段1中的PLP的数据被输入到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包含在数据片段n中的PLP的数据被输入到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n。例如,值“n”由包含在信号生成L1信息中的NUM_DSLICE(图8的第8行)来控制。
输入到输入终端31A中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输入到输入终端31B中的发送L1信息被输入到L1信息选择单元32中。例如,计算机通过线缆连接到该输入终端31A和31B。把图9的发送系统的管理员用计算机输入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发送L1信息从计算机提供到信号处理装置11的输入终端31A和31B。在下文中,信号生成L1信息被简单地称为信号生成L1信息,发送L1信息被简单地称为发送L1信息。
在发送装置1A的外壳的预定位置上,提供了开/关宽带发送模式的开关,在该宽带发送模式下生成用于多个发送装置的输出的宽带信号。当发送系统的管理员操纵该开关时,表示宽带发送模式的开/关的信号被提供给L1信息选择单元32、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和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
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基于在来自L1信息选择单元32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包含的参数来执行处理,用以生成数据片段1。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将数据片段1的数据输出到交织单元22-1。
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包括输入单元51-1至51-m、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至52-m、映射单元53-1至53-m和数据片段编辑器单元54。例如,值“m”由包含在信号生成L1信息中的数据片段1的DSLICE_NUM_PLP(图8的第22行)来控制。尽管描述了输入单元51-1、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和映射单元53-1,但是输入单元51-m、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m和映射单元53-m也执行相同的处理。
输入单元51-1在分配给发送装置1A的发送对象数据(例如节目数据)中获取单个PLP的数据,并且将获取的数据输出给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
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按照图4的描述对数据执行错误校正编码。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对经过BCH编码和LDPC编码所获得的编码数据应用例如比特交织的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数据输出到映射单元53-1。
映射单元53-1将该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所提供的编码数据映射到IQ平面上以作为符号,并将结果输出到数据片段编辑器单元54。
数据片段编辑器单元54按照图6的描述来布置映射单元53-1所提供的每个符号的数据,用以生成数据片段1。例如,基于L1信息选择单元32所选择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包含的参数来指定数据片段1的频率等,用以生成数据片段1。数据片段编辑器单元54将数据片段1的数据输出到交织单元22-1。
交织单元22-1对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所提供的数据片段1的数据符号执行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例如,交织单元22-1在执行时间交织时,依靠信号生成L1信息中包含的数据片段1的DSLICE_TI_DEPTH(图8的第15行)所指示的深度,来执行处理,其中该信号生成L1信息是由L1信息选择单元32选择的。
另外,在将边缘导频插入到数据片段1的情况下,除边缘片段之外,交织单元22-1对数据符号进行交织。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提供表示是否将边缘导频插入到发送装置1A输出的数据符号的左边缘上的信息。而且,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提供表示是否将边缘导频插入到发送装置1A输出的数据符号的右边缘上的信息。
交织单元22-1将通过执行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所获得的数据片段1的数据输出给帧编辑器单元38。
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n包括输入单元51-1至51-m’、错误校正编码单元52-1至52-m’、映射单元53-1至53-m’和数据片段编辑器单元54。例如,值“m’”由包含在信号生成L1信息中的数据片段n的DSLICE_NUM_PLP来控制。与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类似地,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n对输入数据执行编码、映射等,用以生成数据片段n,并将结果输出给交织单元22-n。
与交织单元22-1类似,交织单元22-n对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n所提供的数据片段n的数据符号执行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在执行时间交织的时候,交织单元22-n基于L1信息选择单元32选择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包含的数据片段n的DSLICE_TI_DEPTH所指示的深度,执行处理。另外,当边缘导频插入到数据片段n的右边缘时,交织单元22-n对除了边缘导频之外的数据符号进行交织。
交织单元22-n将通过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所获得的数据片段n的数据输出给帧编辑器单元38。
当开启宽带发送模式时,L1信息选择单元32获得输入到输入终端31A中的信号生成L1信息,并将该信号生成L1信息输出给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至21-n和交织单元22-1至22-n。从L1信息选择单元32输出的信号生成L1信息用于生成如上所述的每个数据片段。另外,当开启宽带发送模式时,L1信息选择单元32获得输入到输入终端31B中的发送L1信息,并将该发送L1信息输出给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L1信息选择单元32作为获取信号生成L1信息的获取单元以及获取发送L1信息的获取单元。
当关闭宽带发送模式时,L1信息选择单元32也将信号生成L1信息输出给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至21-n、交织单元22-1至22-n以及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
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对L1信息选择单元32所提供的发送L1信息执行编码。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对经过BCH编码和LDPC编码所获得的编码数据执行例如比特交织的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数据输出到映射单元34。
映射单元34将该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所提供的发送L1信息的编码数据映射到IQ平面上以作为符号,并将表示发送L1信息的符号输出到时间交织单元35。
时间交织单元35对映射单元34提供的表示发送L1信息的符号执行时间交织,并将结果输出给L1块编辑器单元36。
L1块编辑器单元36按照图6的描述来布置表示时间交织单元35所提供的发送L1信息的每个符号,用以生成包括前同步符号的L1块。L1块编辑器单元36将L1块的数据输出到频率交织单元37。
频率交织单元37对L1块编辑器单元36所提供的L1块的前同步符号执行频率交织,并将结果输出给帧编辑器单元38。
帧编辑器单元38基于交织单元22-1提供的数据片段1的数据和交织单元22-n提供的数据片段n的数据来生成数据符号。另外,帧编辑器单元38将频率交织单元37提供的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添加到数据片段1至n的数据符号上,用以生成C2帧。帧编辑器单元38将生成的C2帧数据输出到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
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选择是否将边缘导频插入到发送装置1A输出的数据符号的左边缘,并将表示是否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输出。例如,依照管理员对发送装置1A提供的开关的操作,来切换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输出的信息。
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选择是否将边缘导频插入到发送装置1A输出的数据符号的右边缘,并将表示是否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输出。例如,依照管理员对发送装置1A提供的开关的操作,来切换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的信息。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和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的信息提供给交织单元22-1至22-n以及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
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对帧编辑器单元38所提供的C2帧执行IFFT,并插入保护间隔GI。
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将导频信号插入到帧编辑器单元38所提供的C2帧。也就是,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按照图6的描述以6个载波为周期,将前同步导频插入到前同步符号中,并将分散导频和连续导频插入到数据符号中。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适当地参考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和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所提供的信息,将边缘导频插入到C2帧的数据符号的边缘。
例如,当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所提供的信息指示向数据符号的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时,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就将边缘导频插入到数据符号的左边缘(数据片段1的左边缘)。同时,当指示了不向数据符号的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时,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不将边缘导频插入到数据符号的左边缘。
当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所提供的信息指示向数据符号的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时,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就将边缘导频插入到数据符号的右边缘(数据片段n的右边缘)。同时,当指示了不向数据符号的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时,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不将边缘导频插入到数据符号的右边缘。
以这种方式,如果选择是否向发送装置输出的数据符号的边缘插入边缘导频,就可以在频率轴上在连续的位置上布置由其它发送装置生成的数据符号。
图12是示出将发送装置1A生成的C2帧与发送装置1B生成的C2帧进行组合的一个实例的图。
在图12的实例中,分别在与发送装置1A生成的C2帧的两个边缘相应的、载波编号A0的数据符号的位置和载波编号A3408的数据符号的位置中的每一个插入边缘导频。另外,分别在与发送装置1B生成的C2帧的两个边缘相应的、载波编号B0的数据符号的位置和载波编号B3408的数据符号的位置插入边缘导频。
在DVB-C2中,除了频带(C2系统)的边缘,能够插入边缘导频的位置只设置在陷波的两个边缘上。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发送装置1A的输出与发送装置1B的输出之间的缝隙认定为陷波,并由虚线圆圈来表示。因此,就不能在频域上连续地布置发送装置1A的输出和发送装置1B的输出。
因此,如图13所示,如果发送装置1A的输出的右边缘和发送装置1B的左边缘不插入边缘导频,那么就不必将发送装置1A的输出与发送装置1B的输出之间的缝隙认定为陷波。因此,就可以在频域上连续地布置每个输出。
在图13的实例中,在与发送装置1A生成的C2帧的右边缘相应的载波编号A3408的数据符号的位置(载波编号A3408上没有数据)不插入边缘导频。由此,表示在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发送装置1A的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输出到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表示不在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到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
在图13的实例中,代替边缘导频,在与发送装置1B生成的C2帧的左边缘相应的载波编号B0的数据符号的位置插入典型的数据载波。由此,表示不在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发送装置1B的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输出到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表示在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到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
以这种方式,当帧编辑器单元38生成的C2帧在频率轴上与其它的发送装置生成的C2帧相邻时,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控制边缘导频插入,使得不在其它发送装置生成的C2帧的两个边缘中与C2帧相邻的边缘上插入边缘导频。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将执行了例如IFFT处理的C2帧数据作为基带信号,输出给乘法器单元42。
另外,可以不在C2帧的一个边缘或两个边缘插入边缘导频。例如,可以想到发送装置1A所生成的C2帧、发送装置1B所生成的C2帧以及发送装置1C所生成的C2帧在频率轴上顺序并排布置,用以生成C2系统。发送装置1B所生成的C2帧介于发送装置1A和发送装置1C所生成的C2帧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只在C2系统的两端,即发送装置1A所生成的C2帧的左边缘和发送装置1C所生成的C2帧的右边缘上插入边缘导频。不在C2帧的其它边缘插入边缘导频。
在发送装置1A中,从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输出表示在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表示不在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另外,在发送装置1B中,从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输出表示不在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表示不在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而且,在发送装置1C中,从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输出表示不在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从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输出表示在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
图11的乘法器单元42通过将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提供的基带信号与本地振荡器43提供的具有预定频率的信号相乘,来执行频率转换。该乘法器单元42将经过频率转换的信号输出给数字模拟转换器(DAC)44。
DAC44对乘法器单元42所提供的信号执行D/A转换,并从输出端45输出经由D/A转换所获得的IF信号。从该输出端45输出的IF信号,与从发送装置1B和1C的输出端45输出的IF信号一起,被提供到信号处理装置2。
<发送系统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4的流程图来描述发送装置1A中的处理。这里,假设开启宽带发送模式。发送装置1B和1C中也执行相同的处理。
在步骤S1,L1信息选择单元32获得输入到输入端3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以及输入到输入端31B的发送L1信息。L1信息选择单元32将信号生成L1信息输出到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至21-n以及交织单元22-1至22-n,并将发送L1信息输出到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
在步骤S2,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至21-n基于包含在信号生成L1信息中的参数,对发送对象数据执行错误校正编码、映射等,用以生成数据片段1至n。
在步骤S3,交织单元22-1至22-n对数据片段生成单元21-1至21-n的每一个所提供的数据片段的数据执行交织(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交织单元22-1至22-n将经过交织所获得的数据片段的数据输出给帧编辑器单元38。
在步骤S4,错误校正编码单元33对发送L1信息执行错误校正编码。另外,映射单元34执行发送L1信息的编码数据的映射,时间交织单元35执行时间交织。L1块编辑器单元36生成包括前同步符号的L1块,频率交织单元37执行前同步符号的频率交织。
在步骤S5,帧编辑器单元38将表示该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添加到数据片段1至n的数据符号中,用以生成C2帧。
在步骤S6,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对C2帧执行IFFT,用以插入保护间隔和导频信号。控制边缘导频的插入,以便如上所述,在C2帧的两个边缘中的至少一个上不插入边缘导频。
在步骤S7,乘法器单元42对IFFT·GI/导频插入单元41所生成的C2帧的信号执行频率转换。
在步骤S8,DAC44对经过频率转换之后的C2帧的信号执行D/A转换。
DAC44输出经由D/A转换所获得的IF信号并终止该处理。
接下来,将参照图15的流程图来描述信号处理装置2中的处理。
在步骤S21,信号处理装置2获得从发送装置1A至1C输出的C2帧的信号。
在步骤S22,信号处理装置2通过基于频率布置C2帧的每个信号,来将C2帧的每个信号组合成单一C2系统。组合之后的C2系统的信号从信号处理装置2输出,并发送给接收侧装置。
<组合的具体实例>
图16示出组合之后的C2系统的一个实例的图。这里将描述将发送装置1A和1B的输出组合起来的情形。
发送装置1A和1B输出的C2帧信号的带宽都被设置为7.61MHz。组合之后的C2系统的带宽变为15.22MHz。发送装置1A所生成的C2帧的信号的开始位置被设置为486.2MHz,含有发送装置1B所生成的C2帧的信号的开始位置被设置为493.8MHz。发送装置1B所生成的信号包括具有493.8MHz的开始位置和3.805MHz的带宽的陷波(宽带陷波)。发送器1A和1B所生成的每个C2帧都包括单个数据片段。
图17示出了在如此生成C2系统的情况下,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发送L1信息以及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发送L1信息。
例如,如图17的第4行所示,C2_BANDWIDTH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142d”,并且在发送L1信息中被设置为“284d”。C2_BANDWIDTH设置为“142d”表示发送装置1A和1B输出的C2帧的信号具有7.61MHz的带宽(=142*24/448us)。C2_BANDWIDTH设置为“284d”表示组合后的C2系统具有15.22MHz的带宽(=284*24/448us)。
如第8行所示,NUM_DSLICE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1”,在发送L1信息中被设置为“2”。NUM_DSLICE设置为“1”表示发送装置1A和1B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所包含的数据片段的数目是“1”。另外,NUM_DSLICE设置为“2”表示组合后的C2系统中所包含的数据片段的数目是“2”。
如第9行所示,NUM_NOTCH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0”,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1”。NUM_NOTCH在发送L1信息中也被设置为“1”。NUM_NOTCH设置为“0”表示发送装置1A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不包含陷波。另外,NUM_NOTCH设置为“1”表示组合后的C2系统以及发送装置1B所输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陷波的数目是“1”。
如第10行所示,DSLICE_ID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0”,在发送L1信息中被设置为“0”和“1”。在图17的发送L1信息的列中,将参数垂直地分割为两行意味着上面的参数涉及发送装置1A的输出,下面的参数涉及发送器1B的输出。
DSLICE_ID设置为“0”和“1”表示,在组合后的C2系统中,包含在发送装置1A所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的数据片段被标记为“ID_0”,以及包含在发送装置1B所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的数据片段被标记为“ID_1”。由于DSLICE_ID在单个C2系统中必须是唯一的,因此在发送L1信息中执行ID再分配。
如第11行所示,DSLICE_TUNE_POS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71d”,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213d”。在发送L1信息中,DSLICE_TUNE_POS被设置为“71d”和“213d”。DSLICE_TUNE_POS设置为“71d”表示被标记为“ID_0”的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被设置为490MHz(=(71*24+352E0h)/448us)。DSLICE_TUNE_POS设置为“213d”表示被标记为“ID_1”的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被设置为497.6MHz(=(213*24+352E0h)/448us)。
如第17行所示,DSLICE_LEFT_NOTCH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0”,在发送L1信息中被设置为“0”和“1”。DSLICE_LEFT_NOTCH设置为“0”表示包含在发送装置1A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的数据片段的左边缘和包含在发送装置1B输出的信号中的数据片段的左边缘没有陷波。另外,DSLICE_LEFT_NOTCH设置为“0”和“1”表示,在组合之后的C2系统中,包含在发送装置1A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的数据片段的左边缘没有陷波,但是包含在发送装置1B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的数据片段的左边缘有陷波。
如第30行所示,NOTCH_START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无效数据(-)”,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142d”。在发送L1信息中,NOTCH_START被设置为“142d”。NOTCH_START设置为“142d”表示包含在发送装置1B输出的信号中的陷波的开始位置是493.8MHz(=(142*24+352E0h+1)/448us),并且在组合后的C2系统中陷波的开始位置也是493.8MHz。
如第31行所示,NOTCH_WIDTH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无效数据”,在输入到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被设置为“71d”。在发送L1信息中,NOTCH_WIDTH被设置为“71d”。NOTCH_WIDTH设置为“71d”表示包含在发送装置1B输出的信号中的陷波具有3.804MHz的带宽(=(71*24)/448us或当包含EP时为3.805MHz),并且在组合后的C2系统中陷波的带宽也是3.804MHz。
如第32行所示,输入无效数据作为输入到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的“Reserve_3”的发送参数。“Reserve_3”设置为无效数据表示发送装置1A输出的C2帧的信号中不包含陷波。
如图17所示输入L1信息时,从信号处理装置2输出图16示出的C2系统。除了信号生成L1信息之外,表示不向数据符号的右边缘插入边缘导频而向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可以被输入到发送装置1A中,从而由发送装置1A的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和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来控制边缘导频的插入。另外,除了信号生成L1信息之外,表示向数据符号的右边缘和左边缘插入边缘导频的信息可以被输入到发送装置1B,从而由发送装置1B的左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39和右边缘EP插入选择单元40来控制边缘导频的插入。
[第二实施例]
图18是示出发送系统的另一示意性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8的结构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9相同的部件。
图18的发送系统的结构与图9的发送系统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还设置了控制器101。发送L1信息被输入到控制器101中。
控制器101基于输入的发送L1信息生成用于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和发送装置1C的信号生成L1信息中的每一个。控制器101向发送装置1A至1C中的每一个输出发送L1信息。另外,控制器101向发送装置1A、1B和1C分别输出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以及发送装置1C的信号生成L1信息。
在图18的发送系统中,管理员不直接输入用于发送装置1A至1C的信号生成L1信息。相反,控制器101基于发送L1信息生成用于发送装置1A至1C的信号生成L1信息,并输入该信号生成L1信息。例如,当生成图16的C2系统时,控制器101基于图17的发送L1信息生成用于发送装置1A的信号生成L1信息以及用于发送装置1B的信号生成L1信息,并将它们分别输入发送装置1A和1B中。
发送装置1A基于控制器101提供的信号生成L1信息对作为发送对象数据而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用以生成表示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另外,发送装置1A生成表示控制器101提供的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发送装置1A通过将表示所生成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与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相组合,来生成C2帧,并将C2帧的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装置2。
相同地,发送装置1B基于控制器101提供的信号生成L1信息对作为发送对象数据而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用以生成表示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另外,发送装置1B生成表示控制器101提供的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发送装置1B通过将表示所生成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与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相组合,来生成C2帧,并将C2帧的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装置2。
发送装置1C基于控制器101提供的信号生成L1信息对作为发送对象数据而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用以生成表示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另外,发送装置1C生成表示控制器101提供的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发送装置1C通过将表示所生成的发送对象数据的数据符号与表示发送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相组合,来生成C2帧,并将C2帧的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装置2。
与图9的信号处理装置2类似,信号处理装置2基于频率来布置发送装置1A至1C所提供的C2帧的信号,从而将C2帧的信号组合成单个C2系统信号,并输出该单个C2系统信号。
结果,发送系统的管理员就不必向每个发送装置输入信号生成L1信息。通过考虑最终要生成的C2系统的结构并输入L1信息(发送L1信息)就能直接地生成信号。控制器101包括计算机。例如,当管理员操作计算机中所设置的操作单元时就输入发送L1信息。
[修改例]
<第一修改例>
图19是示出发送系统的又一结构实例的方框图。在图19的结构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8相同的部件,这里将不再重复描述。
在图19的发送系统中,基于作为公共时钟信号的参考时钟来操作发送装置1A至1C,基于作为公共同步信号的帧同步信号来输出C2帧的信号。
这样,使用公共时钟信号和公共同步信号来同步发送装置1A至1C(就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而言)。因此,接收侧装置可以设置接收机调谐窗口(图3)并与其他发送装置的输出同步地接收信号。另外,在发送系统侧,如参照图13等的描述,可以防止将边缘导频插入到C2帧的边缘。
图19的发送装置1A作为主发送装置,用以生成并输出参考时钟和帧同步信号。从发送装置1A输出的参考时钟和帧同步信号被输入到发送器1B和1C。另外,发送装置1A输出的参考时钟也被输入到锁相环(PLL)111。
PLL111基于发送装置1A所提供的参考时钟生成频率为f1、f2和f3的时钟信号。PLL111所生成的频率为f1的时钟信号被提供到本地振荡器113A,频率为f2的时钟信号被提供到本地振荡器113B。另外,频率为f3的时钟信号被提供到本地振荡器113C。
乘法器装置11A将发送装置1A生成的C2帧的IF信号与本地振荡器113A提供的频率为f1的信号相乘,以执行频率变换,并将经过频率变换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装置2中。
乘法器装置11B将发送装置1B生成的C2帧的IF信号与本地振荡器113B提供的频率为f2的信号相乘,以执行频率变换,并将经过频率变换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装置2中。
乘法器装置11C将发送装置1C生成的C2帧的IF信号与本地振荡器113C提供的频率为f3的信号相乘,以执行频率变换,并将经过频率变换的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装置2中。
图20是示出图19的发送装置1A的结构实例的图。图20的结构还设置在图19的发送装置1B和1C中。在图20的结构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1相同的部件,这里将不再重复描述。
图20的信号处理装置11的结构与图11的结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还设置帧同步信号生成器单元132。在图20的实例中,时钟生成器单元122、时钟选择单元123和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设置在信号处理装置11的外部。依照管理员的操作,表示外部时钟输入的开启/关闭的信息被输入到时钟选择单元123中,而表示外部帧同步信号的开启/关闭的信息被输入到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中。
当基于外部输入时钟信号来执行操作时,选择开启外部时钟输入。当依照内部生成的时钟信号来执行操作时,选择关闭外部时钟输入,并且将该时钟信号作为参考时钟向外部输出。在图19的实例中,在作为主装置的发送装置1A中关闭外部时钟的输入,而在发送装置1B和1C中开启外部时钟的输入。
当依照外部输入的帧同步信号来输出C2帧的信号时,选择开启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当依照内部生成的帧同步信号输出C2帧的信号时,选择关闭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并且向外输出该帧同步信号。在图19的实例中,在作为主装置的发送装置1A中关闭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而在发送装置1B和1C中开启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
时钟生成器单元122生成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并将该时钟信号输出到时钟选择单元123。
当开启外部时钟输入时,时钟选择单元123选择输入到外部时钟输入终端121的参考时钟,并输出该参考时钟。把时钟选择单元123选择的参考时钟从参考时钟输出终端124提供给信号处理装置11和其他发送装置(不作为主装置的发送装置)。基于时钟选择单元123所提供的参考时钟来控制信号处理装置11的每个单元的操作时序。
另外,当关闭外部时钟输入时,时钟选择单元123选择时钟生成器单元122生成的时钟信号,并输出该时钟信号。时钟选择单元123选择的时钟信号提供给信号处理装置11,并从参考时钟输出终端124作为参考时钟提供给其他发送装置。基于时钟选择单元123所提供的时钟信号来控制信号处理装置11的每个单元的操作时序。
例如,信号处理装置11的帧同步信号生成器单元132监控L1块编辑器单元36的操作,并检测用于从L1块编辑器单元36输出L1块的时序。帧同步信号生成器单元132生成用以表示用于从L1块编辑器单元36输出L1块的时序的同步信号,并将该同步信号作为帧同步信号输出给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
当开启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时,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选择输入到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终端131的帧同步信号,并输出选择的帧同步信号。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选择的帧同步信号提供给帧编辑器单元38,并且也从帧同步信号输出终端134提供给其他发送装置(不作为主装置的发送装置)。
当关闭外部帧同步信号输入时,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选择帧同步信号生成器单元132生成的帧同步信号,并输出该帧同步信号。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选择的帧同步信号被提供给帧编辑器单元38,并且也从帧同步信号输出终端134提供给其他发送装置。依照帧同步信号选择单元133所提供的帧同步信号,来控制用于从帧编辑器单元38输出C2帧的时序。
由此,发送装置1A至1C之间的同步可以应用到图9的发送系统以及图18的发送系统中。
<其他变形例>
在上面的描述中,通过在频率轴上并排布置每个发送装置的输出来组合C2帧信号。然而也可以通过分离频率间隔来组合C2帧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在各发送装置输出的C2帧的信号之间的无信号的区域上存在着陷波,并且在发送L1信息中描述与陷波有关的参数。当各个发送装置的输出互相重叠或互相接近时,它们可能会互相干扰。但是,如果用频率间隔来组合各个发送装置的输出,就不会出现这种担忧。
上述一系列处理可以由硬件或软件来实现。当一系列的处理由软件执行时,包含该软件的程序从程序记录介质中安装在集成于专用硬件中的计算机、通用个人计算机等中。
图21示出了执行关于上述一系列处理的程序的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实例的方框图。
中央处理单元(CPU)201、只读存储器(ROM)202和随机访问存储器(RAM)203通过总线204互相连接。
输入/输出(I/O)接口205连接到总线204上。诸如键盘或鼠标的输入单元206和诸如显示器或扩音器的输出单元207连接到I/O接口205。另外,诸如硬盘或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器单元208、诸如网络接口的通信单元209以及用于驱动可移动介质211的驱动器210连接到I/O接口205上。
在如上配置的计算机中,CPU201通过将存储在存储器单元208中的程序经由I/O接口205和总线204加载到RAM203中并执行该程序,来执行上述一系列处理。
CPU201执行的程序例如被记录在可移动介质211中,或者通过诸如局域网、互联网或数字广播的有线或无线发送介质来提供,并安装在存储器单元208中。
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按照所描述的顺序来顺序执行处理的程序,或者是以必要的时序(例如调用)来执行处理。
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制于上述内容,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本发明可以如下配置。
(1)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括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2)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由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数据被提供给与发送装置连接的信号处理装置,以及
信号处理装置将由生成单元生成的数据与由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数据进行组合,并输出组合后的数据,其中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具有与所述发送装置相同的结构。
(3)如(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包含在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包括与组合后的数据有关的参数。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第一发送控制信息和第二发送控制信息是DVB-C2的L1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生成包含数据符号和前同步符号的C2帧,其中所述数据符号代表发送对象数据,所述前同步符号代表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5)如(4)所述的发送装置,还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是否插入边缘导频;以及
插入单元,用于根据选择单元的选择,控制对于由生成单元生成的C2帧的边缘导频插入。
(6)如(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当由生成单元生成的C2帧与由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另一C2帧在频率轴上相邻时,该插入单元不在C2帧的两个边缘中的与所述另一C2帧相邻的边缘中插入边缘导频。
(7)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该第一获取单元从控制装置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生成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第二获取单元从所述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8)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基于公共时钟信号来执行处理。
(9)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基于公共同步信号生成并输出所述数据。
(10)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中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
生成包含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11)一种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的程序:
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中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
生成包含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12)一种发送系统,包括:
发送装置;
另一发送装置;以及
连接到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第一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含处理后的第一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
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发送装置所获得的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不同的另一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所述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所述另一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处理第二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含处理后的第二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第二数据,以及
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组合单元,所述组合单元将由所述发送装置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与由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相组合,并输出组合后的数据。
附图标记列表
1A至1C发送装置,2信号处理装置,101控制器

Claims (12)

1.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括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2.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装置,其中由生成单元所生成的数据被提供给与发送装置连接的信号处理装置,以及
信号处理装置将由生成单元生成的数据与由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数据进行组合,并输出组合后的数据,其中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具有与所述发送装置相同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的发送装置,其中包含在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包括与组合后的数据有关的参数。
4.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装置,其中第一发送控制信息和第二发送控制信息是DVB-C2的L1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生成包含数据符号和前同步符号的C2帧,其中所述数据符号代表发送对象数据,所述前同步符号代表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5.如权利要求4的发送装置,还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是否插入边缘导频;以及
插入单元,用于根据选择单元的选择,控制对于由生成单元生成的C2帧的边缘导频插入。
6.如权利要求5的发送装置,其中当由生成单元生成的C2帧与由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另一C2帧在频率轴上相邻时,该插入单元不在C2帧的两个边缘中的与所述另一C2帧相邻的边缘中插入边缘导频。
7.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装置,其中该第一获取单元从控制装置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生成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第二获取单元从所述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8.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基于公共时钟信号来执行处理。
9.如权利要求1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基于公共同步信号生成并输出所述数据。
10.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中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
生成包含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11.一种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的程序:
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获取与输入到另一发送装置中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
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发送对象数据;以及
生成包含处理后的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数据。
12.一种发送系统,包括:
发送装置;
另一发送装置;以及
连接到所述发送装置和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号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所述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处理第一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含处理后的第一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第一数据;
所述另一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发送装置所获得的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不同的另一第一发送控制信息;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输入到所述发送装置的信息相同的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以及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包含在所述另一第一发送控制信息中的参数处理第二发送对象数据,以及生成包含处理后的第二发送对象数据和所述第二发送控制信息的第二数据,以及
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组合单元,所述组合单元将由所述发送装置生成的所述第一数据与由所述另一发送装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相组合,并输出组合后的数据。
CN2012800097133A 2011-02-28 2012-02-22 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Pending CN1033805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1804 2011-02-28
JP2011041804A JP5703839B2 (ja) 2011-02-28 2011-02-28 送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送信システム
PCT/JP2012/054308 WO2012117917A1 (ja) 2011-02-28 2012-02-22 送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送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583A true CN103380583A (zh) 2013-10-30

Family

ID=46757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97133A Pending CN103380583A (zh) 2011-02-28 2012-02-22 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42223B2 (zh)
EP (1) EP2683161A4 (zh)
JP (1) JP5703839B2 (zh)
CN (1) CN103380583A (zh)
BR (1) BR112013021380A2 (zh)
WO (1) WO20121179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37946A1 (en) * 2013-09-12 2015-03-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apping data thereof, receiving apparatus,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JP6379632B2 (ja) * 2014-04-24 2018-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N107113088B (zh) 2015-02-04 2020-10-20 Lg 电子株式会社 收发广播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KR102465856B1 (ko) * 2015-03-27 2022-11-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코어 레이어의 피지컬 레이어 파이프들의 경계를 이용한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장치 및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방법
US10313492B2 (en) * 2015-05-29 2019-06-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ayer one signaling for physical layer pipes (PLPS)
US10177951B2 (en) * 2015-06-09 2019-0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erved tones and transmitter for performing PAPR reduction using tone reservation
KR101833041B1 (ko) 2015-06-09 2018-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예약 톤 설계 방법 및 톤 예약 방식을 이용하여 papr 저감을 수행하는 송신기
TWI610545B (zh) * 2016-06-21 2018-01-0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檢測凹口頻帶之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GB2552794B (en) * 2016-08-08 2019-12-04 Powerchord Group Ltd A method of authorising an audio download
JP6953693B2 (ja) * 2016-09-15 2021-10-2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10491253B2 (en) * 2018-03-07 2019-11-2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radio broadcast band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6123A (zh) * 2008-06-04 2009-12-30 索尼株式会社 数字信号接收
CN101843154A (zh) * 2007-10-30 2010-09-2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传输参数的协调变化
CN101895310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送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1774A (ja) * 1995-12-23 1997-07-11 Nec Corp 光スイッチ装置及び光スイッチ制御方式
JPH1166637A (ja) 1997-08-19 1999-03-09 Sony Corp 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ならびに原盤及び光ディスク
JP2000261403A (ja) 1999-03-04 2000-09-22 Sony Corp 送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提供媒体
SG147300A1 (en) * 2000-02-02 2008-11-28 Ntt Docomo Inc A single carrier/ds-cdm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 uplink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in a multi-carrier/ds-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 structure of a downlink channel in a multi-carrier/ds-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3799951B2 (ja) 2000-04-13 2006-07-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Ofdm送信装置及び方法
US7203158B2 (en) * 2000-12-06 2007-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FDM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portable terminal, and e-commerce system
US8179954B2 (en) 2007-10-30 2012-05-15 Sony Corporation Odd interleaving only of an odd-even interleaver when half or less data subcarriers are active in a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standard
US7567502B2 (en) * 2004-10-14 2009-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3457615B1 (en) * 2005-08-23 2021-09-22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fdm multiple zone partitioning
CN103326843B (zh) * 2007-05-29 2016-06-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将码元映射到资源的装置和方法
DK2056510T3 (da) * 2007-10-30 2013-05-21 Sony Corp Anordning og fremgangsmåde til databehandling
JP4831081B2 (ja) * 2008-01-22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フレームレート変換システム
US8045508B2 (en) * 2008-02-14 2011-10-25 Lg Electronics Inc. Rank feedback method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ransmission
ES2431337T3 (es) * 2008-06-04 2013-11-26 Sony Corporation Nueva estructura de trama para sistemas de múltiples portadoras
JP2010081279A (ja) * 2008-09-26 2010-04-08 Hitachi Ltd 受信装置、送受信システム、及び受信方法
KR101518346B1 (ko) * 2008-10-20 2015-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 프리엠블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2106108B (zh) * 2008-10-31 2014-08-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装置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KR101664428B1 (ko) * 2009-02-12 2016-10-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EP2280488A1 (en) * 2009-06-30 2011-02-02 STMicroelectronics S.r.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pparatus for digital signal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3154A (zh) * 2007-10-30 2010-09-2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传输参数的协调变化
CN101616123A (zh) * 2008-06-04 2009-12-30 索尼株式会社 数字信号接收
CN101895310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送接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3839B2 (ja) 2015-04-22
US8842223B2 (en) 2014-09-23
WO2012117917A1 (ja) 2012-09-07
RU2013139023A (ru) 2015-02-27
EP2683161A1 (en) 2014-01-08
US20130321707A1 (en) 2013-12-05
BR112013021380A2 (pt) 2016-10-18
EP2683161A4 (en) 2014-10-29
JP2012178795A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0583A (zh) 发送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发送系统
CA2344117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iered 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services using multi-bit-stream frequency interleaved ofdm
TWI513222B (zh) 在多載波廣播系統中用以接收資料的解映射設備與方法
CN102158454B (zh) 多载波数据传输系统中的ofdm生成装置
CA2789648C (en) Map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in a multi-carrier broadcast system
CN107615689B (zh) 自动检测数字无线电广播信号中的信号质量的系统和方法
KR101120442B1 (ko) 초기 파일럿 주파수 선택
CN102792655A (zh) Dvb-c2生成和接收
EP2667562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system
CN101940044B (zh) 用于突发分离和扩展交织长度的系统和方法
GB2484153A (en) Frame preamble with additional signalling capacity for a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JP5114566B2 (ja) 放送システム内でサービス受信を保証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24038416A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CN115379536A (zh) 一种基于hplc双模无线系统的cco扫频方法和装置
CN101079865B (zh) 交织方法和离散傅里叶变换
EP2571191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stream in wireless system
CN102957656A (zh)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中系统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8352980A (zh)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CN103918216A (zh) 具有辅助信令的可变频带调制ofdm信号的产生和处理
JP2005260342A (ja) Ofdm信号送信装置およびofdm信号受信装置
RU2603840C2 (ru) Способ и аппарат для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потока данных в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истеме
CN102687505B (zh) 用于数字无线电广播接收机的存储空间和功率减少的系统、方法
KR20090044515A (ko) 무선 디지털 방송 시스템에서 방송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방법 및 장치
RU2575870C2 (ru) 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программа и передающая система
JP2020096343A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