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2980A -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2980A
CN108352980A CN201680067326.3A CN201680067326A CN108352980A CN 108352980 A CN108352980 A CN 108352980A CN 201680067326 A CN201680067326 A CN 201680067326A CN 108352980 A CN108352980 A CN 108352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tempor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im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73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2980B (zh
Inventor
拉克伦·布鲁斯·迈克尔
高桥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2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2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1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special codes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2343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or manipulat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distribution or compliance with end-user requests or end-user device requirem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7/00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02Content synchronisation processes, e.g. decoder synchronisation
    • H04N21/4305Synchronising client clock from received content stream, e.g. locking decoder clock with encoder clock, extraction of the PCR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4402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reformatting operations of video signals for household redistribution, storage or real-time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5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client and server
    • H04N21/654Transmission by server directed to the client
    • H04N21/6547Transmission by server directed to the client comprising parameters, e.g. for client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配置为使得可以减少因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的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设备生成包括具有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对应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的信令、并且对信令进行处理,以将经过处理的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因此,可以减少因时间信息产生的时间误差。例如,本发明适用于与诸如ATSC 3.0等广播方法相符的传输器。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减少因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的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下一代的广播方法之一,正在提前规划ATSC(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3.0(例如,参考NPL 1)。在ATSC3.0中,假设不通过引进目前普及的MPEG2-TS(传输流)方法、而是通过引进使用通信领域中使用的IP数据包进行数字广播的IP(互联网协议)传输方法作为传输方法而提供高级服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TSC备选标准:物理层协议(2015年9月28日,文献S32-230r2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顺便提及,在诸如ATSC3.0等广播方法的数据传输中,有时由于通过物理层帧传输的信令中包括的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时间误差,并且要需要用于减少因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的提案。
鉴于上面描述的该情形,提出了本技术,并且本技术的目标是减少因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
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是包括生成部和处理部的数据处理装置,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信令,该信令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并且处理部被配置为对信令进行处理,以将经过处理的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装置或可以是包括一个装置的内部块。进一步地,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数据处理方法是与上面描述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对应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中,生成信令,该信令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并且对信令进行处理,以将经过处理的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是包括处理部的数据处理装置,处理部被配置为对信令进行处理,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并且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装置或可以是包括一个装置的内部块。进一步地,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数据处理方法是与上面描述的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对应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数据处理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中,对信令进行处理,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并且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
发明的有利效果
利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能够减少因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
应注意,此处描述的效果并不一定必须受限制并且效果可以是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一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描述应用本技术的传输系统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图2】图2是描述物理层帧的结构的示图。
【图3】图3是描述物理层帧的帧时间的模拟的结果的示图。
【图4】图4是描述物理层帧的帧时间的模拟的结果的示图。
【图5】图5是示出L1基本信息与L1细节信息的示图。
【图6】图6是描述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7】图7是描述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8】图8是描述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另一实例的示图。
【图9】图9是描述与MPEG2-TS方法的精度进行比较的示图。
【图10】图10是描述L1B+L1D传输方法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1】图11是描述L1B+L1D传输方法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2】图12是描述L1B传输方法a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3】图13是描述L1B传输方法a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4】图14是描述L1B传输方法b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5】图15是描述L1B传输方法b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6】图16是描述L1D传输方法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7】图17是描述L1D传输方法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
【图18】图18是描述在发送侧的发送装置与在接收侧的接收装置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图19】图19是描述发送侧上的波形处理部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图20】图20是示出发送侧上的数据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1】图21是描述接收侧上的波形处理部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图22】图22是示出接收侧上的数据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3】图23是描述计算机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应注意,按照下列顺序展开描述。
1.系统配置
2.帧模式的概况
3.时间信息的传输方法
(1)L1B+L1D传输方法
(2a)L1B传输方法a
(2b)L1B传输方法b
(3)L1D传输方法
4.发送侧与接收侧的细节配置
5.变形
6.计算机配置
<1.系统配置>
(传输系统的配置实例)
图1是描述应用本技术的传输系统的实施方式的配置的示图。应注意,术语“系统”是多个装置的逻辑集合。
参考图1,传输系统1包括发送装置10和接收装置20。在该传输系统1中,执行与ATSC3.0(数字广播标准)的广播方法等相符的数据传输。
发送装置10是与ATSC3.0的广播方法等兼容的发送器,并且通过传输线路30发送内容。例如,发送装置10通过传输线路30发送广播流作为广播波,广播流包括配置广播节目的内容和信令的视频、音频等(的分量)。
接收装置20是与ATSC3.0的广播方法等兼容的接收器,并且通过传输线路30接收和输出从发送装置10发送的内容。例如,接收装置20从发送装置10接收广播波,并且处理配置广播流中包括的内容和信令的视频、音频等(的分量),以再现广播节目的内容的视频和音频等。
应注意,在传输系统1中,传输线路30可以是地面波(地面广播)或可以是卫星广播,例如,卫星广播利用广播卫星(BS:广播卫星)或通信卫星(CS:通信卫星)或使用电缆的有线广播(CATV)。
<2.帧模式的概况>
(物理层帧)
图2是描述与ATSC3.0的广播方法等相符的数据传输中使用的物理层帧的结构的示图。
参考图2,物理层帧包括引导程序(Bootstrap)、前导码(Preamble)、以及有效载荷(Payload)。物理层帧被配置为具有诸如毫秒单位的预定的帧长度。根据物理层帧,在获取引导程序和前导码之后,能够获取后续的有效载荷。
应注意,例如,引导程序与配置DVB-T2(第二代地面数字视频广播)的T2帧的P1符号对应,并且例如,前导码与配置DVB-T2的T2帧的P2符号对应。相应地,也能够视为引导程序是前导码。
顺便提及,在ATSC3.0中,根据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将时间对齐模式(time-alignedmode)和符号对齐模式(symbol-aligned mode)规定为帧模式。
时间对齐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将过剩的采样(surplus sample)插入到保护间隔(GI:Guard Interval)部分中,以调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帧时间),之后,传输物理层帧。
例如,在使广播(例如,与ATSC3.0相符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例如,与LTE(长期演进)相符的数据传输)在同一RF信道中共存的情况下,如果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帧时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则因为时间的定界符一致,所以这是便利的。然而,在时间对齐模式中,因为传输过剩的采样(无意义的数据),所以数据传输的效率更低。
符号对齐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在其中未插入过剩的采样的情况下,传输数据。在符号对齐模式中,因为不传输过剩的采样,所以能够执行有效的数据传输。例如,在DVB-T(地面数字视频广播)、DVB-T2、以及ISDB-T(地面集成服务数字广播)中,执行与符号对齐模式相似的数据传输。
然而,在符号对齐模式中,因为未插入用于使时间的定界符彼此一致的采样,所以在物理层帧中,不仅存在其帧长度(帧时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沿着毫秒的边界存在的物理层帧),而且还存在其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沿着毫秒的边界不存在的物理层帧)。
此处,参考图3和图4描述了设置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的物理层帧的帧时间的模拟结果。
图3指示当FFT模式是8K模式并且保护间隔(GI)是1024的情况下,改变一个物理层帧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目时,物理层帧的帧时间的模拟结果。应注意,在图3中,以阴影表示帧时间是否以整数毫秒为单位。
参考图3,例如,如果关注OFDM符号数目是10的情况,即,一个物理层帧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目是10,则因为OFDM与GI的符号时间是1.33毫秒,所以总OFDM时间是13.33毫秒(=1.33毫秒×10)。进一步地,在该实例中,因为引导程序的时间是2.00毫秒,所以帧长度是15.33毫秒(=13.33毫秒+2.00毫秒)。
在OFDM符号数目是10的这种情况下,第一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15.333毫秒,并且第二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30.667毫秒。进一步地,第三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46.000毫秒(30.667毫秒+15.33毫秒),并且第四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61.333毫秒(46.000毫秒+15.33毫秒)。
类似地,还是在第五及后续的物理层帧中,能够确定将15.33毫秒相加到在时间上紧接在前的物理层帧的帧时间中时的时间作为目标物理层帧的帧时间。具体地,确定76.667毫秒、92.000毫秒、107.333毫秒、122.667毫秒、138.000毫秒、153.333毫秒、168.667毫秒、184.000毫秒、199.333毫秒、214.667毫秒、230.000毫秒、245.333毫秒、260.667毫秒、276.000毫秒、291.333毫秒、306.667毫秒、322.000毫秒、337.333毫秒、352.667毫秒、368.000毫秒、以及383.333毫秒作为第五至第25物理层帧的帧时间。
以这种方式,在OFDM符号数目是10的情况下,尽管物理层帧的帧时间以如46.000毫秒、92.000毫秒、138.000毫秒、184.000毫秒、230.000毫秒、276.000毫秒、322.000毫秒、以及368.000毫秒的固定间隔的整数毫秒为单位,然而,也存在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帧时间。
另一方面,例如,在图3中,如果关注OFDM符号数目是12的情况,即,一个物理层帧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目是12,则因为OFDM与GI的符号时间是1.33毫秒,所以总OFDM时间是16.00毫秒。进一步地,因为引导程序的时间是2.00毫秒,所以帧长度是18.00毫秒(=16.00毫秒+2.00毫秒)。
在OFDM符号数目是12的情况下,第一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18.000毫秒,并且第二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36.000毫秒(18.00毫秒+18.00毫秒)。进一步地,第三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54.000毫秒(36.000毫秒+18.00毫秒),并且第四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72.000毫秒(54.000毫秒+18.00毫秒)。
类似地,还是在第五及后续的物理层帧中,能够确定将18.00毫秒相加到在时间上紧接在前的物理层帧的帧时间中时的时间为目标物理层帧的帧时间。具体地,确定90.000毫秒、108.000毫秒、126.000毫秒、144.000毫秒、162.000毫秒、180.000毫秒、198.000毫秒、216.000毫秒、234.000毫秒、252.000毫秒、270.000毫秒、288.000毫秒、306.000毫秒、324.000毫秒、342.000毫秒、360.000毫秒、378.000毫秒、396.000毫秒、414.000毫秒、432.000毫秒、以及450.000毫秒作为第五至第25物理层帧的帧时间。
以这种方式,在OFDM符号数目是12的情况下,全部物理层帧的帧时间以如18.000毫秒、36.000毫秒、...、432.000毫秒、以及450.000毫秒的整数毫秒为单位。
具体地,在图3的模拟结果中,在OFDM符号数目是10、11、13、14、16、17、19、以及20的情况下,尽管物理层帧的帧时间变成以每隔两秒的整数毫秒为单位,但是,任何其他帧时间并不变成以整数毫秒为单位。另一方面,在OFDM符号数目是12、15、18、以及21的情况下,全部物理层帧的帧时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
同时,图4描述了当FFT模式是8K模式并且保护间隔(GI)是768除外的情况下,改变一个物理层帧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目时,物理层帧的帧时间的模拟结果。应注意,同样在图4中,以阴影表示帧时间是否以整数毫秒为单位。
在图4的模拟结果中,在OFDM符号数目是15、21、24、以及30的情况下,尽管物理层帧的帧时间变成以每八秒的整数毫秒为单位,但是,任何其他帧的帧时间并不变成以整数毫秒为单位。进一步地,在OFDM符号数目是16、17、19、20、22、23、25、26、28、以及29的情况下,全部物理层帧的帧时间并不变成以整数毫秒为单位。另一方面,在OFDM符号数目是27的情况下,全部物理层帧的帧时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
如上所述,在符号对齐模式中,因为未插入用于使得时间的定界符彼此一致的采样,所以根据FFT模式或OFDM符号数目、保护间隔(GI)、符号时间等的组合,确定物理层帧的帧时间是否变成以整数毫秒为单位。例如,在图3的模拟结果中,尽管帧时间以特定比率的整数毫秒为单位,但是,在图4的模拟结果中,帧时间以低比率的整数毫秒为单位。
因此,在当前ATSC3.0中,在时间对齐模式的数据传输中,因为帧长度是毫秒的整数倍数,所以假设以毫秒的精度传输通过信令传输的时间信息。同时,即使在设置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因为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不出现误差,所以尽管在其帧时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中不出现问题,但是,在其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中,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出现误差(抖动)。
因此,在当前情形中,在设置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因为存在不出现误差的物理层帧和出现误差的物理层帧,所以仅不出现误差的物理层帧能够包括信令中的时间信息。以这种方式,仅通过特定的不出现误差的物理层帧传输该时间信息,这并不是广播公司优选的,因为其缩小了操作或安装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在通过不出现误差的特定的物理层帧之外的物理层帧传输时间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误差(舍入误差),这不是执行处理所希望的。
根据本技术,为了解决上面描述的该问题,使得通过信令待传输的时间信息的精度比当前情形中的毫秒的精度更高,因此,即使在将符号对齐模式设置成帧模式的情况下,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与全部物理层帧中的帧时间之间也不出现误差(能够减少误差)。
应注意,通过信令传输的时间信息表示物理层帧的流中的预定位置的绝对时间。流中的预定位置的时间是预定时刻的时间,同时,通过发送装置10处理位于预定位置的位。此处,将时间信息表示时间的物理层帧的流中的预定位置称之为时间位置。
例如,能够采用具有包括时间信息的前导码的物理层帧的顶部位置(引导程序的顶部位置)作为时间位置。进一步地,例如,能够采用引导程序与具有包括时间信息的前导码的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之间的边界位置(引导程序的最后位置或前导码的顶部位置)作为时间位置。
进一步地,例如,能够采用具有包括时间信息的前导码的物理层帧的前导码的最后位置作为时间位置。应注意,能够进一步采用物理层帧的任意位置作为时间位置。
<3.时间信息的传输方法>
(L1基本信息与L1细节信息的概况)
图5是示出L1基本信息与L1细节信息的概况的示图。
参考图5,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Preamble)中包括的信令,L1基本信息(L1-Basic)与L1细节信息(L1-Detail)是可用的。
此处,如果将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彼此进行比较,则当从近似等于200位的位数配置L1基本信息时,L1细节信息在大小上的不同在于其包括400至几千个位。进一步地,如由图5中的箭头标记所指示,在前导码中,按照该顺序读出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因此,L1基本信息比L1细节信息更早地读出。进一步地,当与L1细节信息进行比较时,L1基本信息的不同还在于其被更为稳健地传输。
(L1基本信息)
图6是描述图5中的L1基本信息(L1-Basic)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应注意,在上文指定的NPL 1的“表9.2L1-Basic信令字段和语法”中描述了L1基本信息的细节内容。
2位的L1b_content_tag表示用于识别内容的标签值,3位的L1B_version表示L1基本信息的版本。1位的L1B_slt_flag表示是否存在SLT(服务标签表,Service LabelingTable)。
1位的L1B_time_info_flag表示是否存在时间信息。2位的L1B_papr表示PAPR(峰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eduction)的应用。
1位的L1B_frame_length_mode表示帧模式。在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另一方面,在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
10位的L1B_frame_length表示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然而,仅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的情况下使用该L1B_frame_length,而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不使用该L1B_frame_length。
8位的L1B_num_subframes表示物理层帧中包括的子帧的数目。
3位的L1B_preamble_num_symbols表示前导码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目。
根据前导码中使用的FFT大小的载波的最大数目的减少,3位的L1B_preamble_reduced_carriers表示控制单元的数目。
16位的L1B_L1_Detail_size_bits表示L1细节信息(L1-Detail)的大小。
3位的L1B_L1_Detail_fec_type表示L1细节信息的FEC类型。
2位的L1B_L1_Detail_additional_parity_mode表示L1细节信息的附加奇偶模式。
19位的L1B_L1_Detail_total_cells表示L1细节信息的总大小。
1位的L1B_First_Sub_mimo表示顶部子帧的MIMO(多输入与多输出)的使用情形。1位的L1B_First_Sub_miso表示顶部子帧的MISO(多输入与单输出)的使用情形。
2位的L1B_First_Sub_fft_size表示顶部子帧的FFT大小。根据顶部子帧中使用的FFT大小的载波的最大数目的减少,3位的L1B_First_Sub_reduced_carriers表示控制单元的数目。
4位的L1B_First_Sub_guard_interval表示顶部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
13位的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表示插入到顶部子帧的保护间隔部分中的过剩采样的数目。然而,仅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的情况下使用该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而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不使用该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
11位的L1B_First_Sub_num_ofdm_samples表示顶部子帧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目。5位的L1B_First_Sub_scattered_pilot_pattern表示顶部子帧中使用的SP模式(离散导频模式,Scattered Pilot Pattern)。
3位的L1B_First_Sub_scattered_pilot_boost表示SP模式的量级增加的值。
1位的L1B_First_Sub_sbs_first表示顶部子帧的SBS(子帧边界符号,SubframeBoundary Symbol)的顶部。
1位的L1B_First_Sub_sbs_last表示顶部子帧的SBS的尾端。
L1B_Reserved是保留区域(Reserved)。
尽管不确定L1B_Reserved的位数(TSD:待确定),但是,在当前情形中,其是49位。32位的L1B_crc表示包括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值。
应注意,在指定uimsbf(无符号整数,最高位在先)作为格式(Format)的情况下,这表明执行位算术运算并且将结果处理为整数。另一方面,在指定bslbf(位串、左位在先)的情况下,将结果处理为位串。
(L1细节信息)
图7是描述图5中的L1细节信息(L1-Detail)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7的语法中,利用摘录(excerpt)描述L1细节信息中具体涉及本技术的部分。应注意,在上文指定的NPL1的“表9.12L1细节信令字段和语法”中描述了L1细节信息的细节内容。
4位的L1D_version表述L1细节信息的版本。
在根据3位的L1D_num_rf的环路中,放置与信道绑定(Channel Bonding)有关的参数。具体地,19位的L1D_rf_frequency表示通过信道绑定而耦合的RF信道的频率。
此处,在图7的L1基本信息中的L1B_time_info_flag=1的情况下,因为这指示存在时间信息,所以将作为时间信息的L1D_time_info放置在L1细节信息中。应注意,L1D_time_info的位数是不确定的(TBD)。
然而,因为在当前情形的ATSC3.0中假设了如上文所述毫秒的精度传输通过信令待传输的时间信息,所以假设,作为L1D_time_info,32位的L1D_time_sec和10位的L1D_time_msec被放置在如图8中描述。应注意,L1D_time_sec表示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同时,L1D_time_msec表示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相反,在本技术中,作为比当前情形下的毫秒单位的精度具有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除以秒(sec)为单位和以毫秒(msec)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之外,传输以微秒(usec)为单位和以纳秒(nsec)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应注意,尽管与秒或更小的精度兼容的字段,不仅能够传输以例如10位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而且还能够传输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20位微秒为单位和以20位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然而,在图1的传输系统1中执行广播服务的情况下,因为传输比广播所需的更高精度的时间信息具有诸如压缩传输频带等影响,所以这并不有效。
因此,例如,如果假设利用IEEE 1588-2008中规定的PTP(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作为时间信息,则因为PTP可以包括秒字段和纳秒字段,并且可以对应于以纳秒为单位的精度,所以假设除以秒为单位和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之外,不传输比纳秒的精度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即,诸如超过30位的时间信息等。然而,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20位微秒为单位和以20位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等是实例,并且可以采用某一其他位精度。
进一步地,在常规的MPEG2-TS方法中,尽管标准规定时钟的精度(例如,27MHz、30ppm),但是,如果将由信令的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与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的帧时间之间的误差(舍入误差)与MPEG2-TS方法的精度进行比较,则结果如图9中所示。具体地,从图9的图表中显而易见,尽管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的精度从MPEG2-TS方法的精度下降,然而,以微秒为单位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的精度明显从MPEG2-TS方法的精度得到提高。
相应地,还是取决于与MPEG2-TS方法的精度的比较,表明通过信令传输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20位微秒为单位和以20位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是有效的。然而,如上所述,关于图9中的误差(舍入误差),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的情况下,不出现误差,并且此外,还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在帧时间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中,不出现误差。
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将上面描述的时间信息作为信令放置到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中。进一步地,仅需要将时间信息包括在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的至少一个中。在下文中,说明四种传输方法,包括:通过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两者来传输时间信息的L1B+L1D传输方法、仅通过L1基本信息传输时间信息的L1B传输方法a或L1B传输方法b、以及仅通过L1细节信息传输时间信息的L1D传输方法。
(1)L1B+L1D传输方法
首先,参考图10和图11中的语法描述L1B+L1D传输方法。
(L1基本信息的语法)
图10是描述L1B+L1D传输方法中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0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了特征部分。
在图10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frame_length,但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time_usec。
进一步地,在图10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放置13位的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但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time_nsec。然而,在放置10位的L1B_time_nsec的情况下,使用后续的3位作为保留区域(保留)。
以这种方式,在L1B+L1D传输方法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包括以微秒(L1B_time_usec)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L1B_time_nsec)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L1细节信息的语法)
图11是描述L1B+L1D传输方法中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1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特征部分。
在图11的L1细节信息中,在存在时间信息(L1B_time_info_flag=1)的情况下,放置32位的L1D_time_sec和10位的L1D_time_msec。
以这种方式,在L1B+L1D传输方法的L1细节信息中,在存在时间信息的情况下,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
以这种方式,在采用L1B+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通过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传输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进一步地,因为从时间信息获得的时间具有以纳秒为单位的精度,所以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利用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也能够抑制因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而产生的误差(抖动)。
进一步地,事实上,因为仅通过直接利用当前情形中的L1细节信息的结构并且对当前情形中的L1基本信息的结构施加若干变形(当为符号对齐模式时,利用未使用的L1B_frame_length和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便能够实现L1B+L1D传输方法,所以能够减少变形的成本。进一步地,因为L1B+L1D传输方法使用当前情形中的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的多个结构,所以也是有效的。
应注意,在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当图10中的L1基本信息指示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的实例时,仅可以另行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传输比以毫秒为单位的精度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
(2a)L1B传输方法a
现在,参考图12和图13中的语法描述L1B传输方法。
(L1基本信息的语法)
图12是描述L1B传输方法a中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应注意,在图12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特征部分。
在图12的L1基本信息中,在存在时间信息(L1B_time_info_flag=1)的情况下,放置32位的L1B_time_sec和10位的L1B_time_msec。
进一步地,在图12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frame_length,但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time_usec。
进一步地,在图12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放置13位的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但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time_nsec和3位的Reserved。
应注意,当L1B_Reserved具有7位或49位时,这表明在存在时间信息的情况下,确保7位的保留区域(Reserved),但是,在不存在时间信息的情况下,确保49位的保留区域(Reserved)。
以这种方式,在L1B传输方法a的L1基本信息中,在存在时间信息并且除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之外的情况下,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msec)、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
(L1细节信息的语法)
图13是描述L1B传输方法a中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3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了特征部分。
在图13的L1细节信息中,因为将时间信息放置在L1基本信息侧上,所以不放置时间信息(L1D_time_info)。
如上所述,在采用L1B传输方法a的情况下,仅通过L1基本信息传输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msec)、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进一步地,因为从时间信息获得的时间具有纳秒单位的精度,所以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利用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也能够抑制因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而产生的误差(抖动)。
进一步地,在L1B传输方法a中,因为仅通过健全的L1基本信息传输时间信息,所以能够充分保护全部时间信息。进一步地,在L1B传输方法a中,因为通过L1基本信息传输全部时间信息,所以可以与L1基本信息侧一起共同传输全部的时间信息。因此,例如,接收装置20能够更快地将L1基本信息中包括的时间信息解码。
应注意,在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当图12中的L1基本信息描述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的实例时,仅可以另行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传输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
(2b)L1B传输方法b
现在,参考图14和图15中的语法描述L1B传输方法b。
(L1基本信息的语法)
图14是描述L1B传输方法b中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4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特征部分。
在图14的L1基本信息中,当始终放置32位的L1B_time_sec和10位的L1B_time_msec时,删除1位的L1B_time_info_flag。
进一步地,在图14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frame_length,但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time_usec。
进一步地,在图14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0)的情况下,放置13位的L1B_First_Sub_excess_samples,但是,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L1B_frame_length_mode=1)的情况下,放置10位的L1B_time_nsec和3位的Reserved。
以这种方式,在L1B传输方法b的L1基本信息中,在帧模式是时间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msec),并且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除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之外,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
(L1细节信息的语法)
图15是描述L1B传输方法b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5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特征部分。
在图15的L1细节信息中,因为将时间信息放置在L1基本信息侧上,所以根本不放置时间信息(L1D_time_info)。
如上所述,在采用L1B传输方法b的情况下,仅通过L1基本信息传输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msec)、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进一步地,因为从时间信息获得的时间具有纳秒单位的精度,所以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利用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也能够抑制因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而产生的误差(抖动)。
进一步地,在L1B传输方法b中,因为仅通过健全的L1基本信息传输时间信息,所以能够充分保护全部时间信息。进一步地,在L1B传输方法b中,因为通过L1基本信息传输全部时间信息,所以可能与L1基本信息侧一起共同传输全部的时间信息。因此,例如,接收装置20能够更快地将L1基本信息中包括的时间信息解码。进一步地,根据L1B传输方法b,始终能够传输时间信息,与诸如时间对齐模式或符号对齐模式等帧模式无关。
应注意,在图14的L1基本信息中,在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当描述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的实例时,仅可以另行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传输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
(3)L1D传输方法
最后,参考图16和图17中的语法描述L1D传输方法。
(L1基本信息的语法)
图16是描述L1D传输方法中的L1基本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6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特征部分。
在图16的L1基本信息中,对于L1B_time_info_flag,不能确保1位、而是2位。例如,在L1B_time_info_flag=01的情况下,假设放置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例如,在L1B_time_info_flag=10的情况下,除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之外,假设放置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进一步地,例如,在L1B_time_info_flag=11的情况下,除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之外,放置以微秒为单位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应注意,在图16的L1基本信息中,因为将时间信息放置在L1细节信息侧上,所以根本不放置时间信息。进一步地,在图16的L1基本信息中,因为L1B_time_info_flag具有2位,所以L1B_Reserved具有48位。
(L1细节信息的语法)
图17是描述L1D传输方法中的L1细节信息的语法的实例的示图。然而,在图17的语法中,仅利用摘录描述特征部分。
在图17的L1细节信息中,在L1B_time_info_flag=01的情况下,放置以秒为单位(L1D_time_sec)的时间信息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
另一方面,在图17的L1细节信息中,在L1B_time_info_flag=10的情况下,除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之外,放置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
进一步地,在图17的L1细节信息中,在L1B_time_info_flag=11的情况下,除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之外,放置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nsec)。
以这种方式,在L1D传输方法的L1细节信息中,除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之外,响应L1B_time_info_flag的值,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nsec)。
同样,在采用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仅通过L1细节信息传输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nsec)。进一步地,因为从时间信息获得的时间具有微秒单位或纳秒单位的精度,所以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利用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也能够抑制因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而产生的误差(抖动)。
进一步地,在L1D传输方法中,因为仅通过L1细节信息传输时间信息,所以能够以相同的水平保护全部时间信息。进一步地,在L1D传输方法中,因为通过L1细节信息传输全部时间信息,所以可能与L1细节信息侧一起共同传输全部时间信息。因此,例如,接收装置20能够容易地分析L1细节信息中包括的时间信息(简单配置的时间信息)。
应注意,当图17中的L1细节信息描述响应于值L1B_time_info_flag而放置三种类型的时间信息的实例时,仅可以另行放置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usec)。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传输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
尽管上面描述了包括L1B+L1D传输方法、L1B传输方法a、L1B传输方法b、以及L1D传输方法的四种传输方法,然而,具体地,例如,传输随后描述的该时间信息。具体地,例如,在L1B+L1D传输方法中,因为由二进制代码的十进制数(BCD:二进制代码的十进制)表示时间信息,所以能够将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表示为“0.123456789ns”。
在这种情况下,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对应于“123”(=0x07c:00_0111_1011b);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对应于“456”(=0x1c8:01_1100_1000b);并且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对应于“789”(=0x315:11_0001_0101b)。具体地,除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msec)(即,“123”)的传输之外,还根据需求传输“456”的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和“789”的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nsec)。换言之,在上面描述的“0.123456789nx”内,“456789ns”的部分是差值的时间信息。
应注意,上述描述面向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假设传输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物理层帧),传输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作为信令(L1基本信息、L1细节信息)。此处,即使在不仅传输其帧长度具有比整数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物理层帧、而且还传输其帧长度具有整数毫秒单位的精度的物理层帧的情况下,也可以传输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作为信令。
具体地,在传输(开始)物理层帧的时刻不以毫秒为单位的情况下(在该时刻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情况下),当传输其帧长度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时,存在其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传输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的时间信息,可以抑制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与帧时间之间的误差(抖动)。
因此,即使在物理层帧的帧长度以整数毫秒为单位并且除传输物理层帧的时刻不以毫秒为单位之外的情况下,也能够自由地传输物理层帧,因此,可以使得安装更容易。
<4.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细节配置>
(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的配置实例)
图18是描述发送侧上的发送装置10和接收侧上的接收装置20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参考图18,发送装置10包括输入格式处理部(输入格式)101、BICM(位交织编码与调制)处理部102、帧交织处理部(帧与交织)103、以及波形处理部(波形)104。
输入格式处理部101对输入的输入流执行必要的处理,并且执行用于分配数据包的处理,其中,将通过处理获得的数据放置于PLP(物理层管道)中。将通过输入格式处理部101处理的数据输出至BICM处理部102中。
BICM处理部102对从输入格式处理部101输入的数据执行纠错处理及诸如位交织和正交变换等处理。将通过BICM处理部102处理的数据输出至帧交织处理部103。
帧交织处理部103在时间方向或频率方向上对从BICM处理部102输入的数据执行诸如交织等处理。将通过帧交织处理部103处理的数据输出至波形处理部104。
波形处理部104基于从帧交织处理部103输入的数据生成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信号,并且通过传输线路30发送OFDM信号。应注意,下文参考图19描述了波形处理部104的细节配置。
同时,在图18中,接收装置20包括波形处理部(波形)201、帧解交织处理部(帧与解交织)202、De-BICM处理部203、以及输出格式处理部(输出格式)204。
波形处理部201通过传输线路30接收从发送装置10发送的OFDM信号,并且对OFDM信号执行信号处理。将通过波形处理部201处理的数据输出至帧解交织处理部202。应注意,下文参考图21描述了波形处理部201的细节配置。
帧解交织处理部202在频率方向或时间方向上对从波形处理部201输入的数据执行诸如解交织等处理。将通过帧解交织处理部202处理的数据输出至De-BICM处理部203。
De-BICM处理部203对从帧解交织处理部202输入的数据执行处理,诸如正交解调、位解交织、或纠错处理。将通过De-BICM处理部203处理的数据输出至输出格式处理部204。
输出格式处理部204对从De-BICM处理部203输入的数据执行必要的处理,并且输出通过处理获得的输出流。
(发送侧的波形处理部的配置实例)
图19是描述图18中的发送装置10的波形处理部104的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参考图19,波形处理部104包括数据处理部(数据)131、前导码处理部(前导码)132、以及引导程序处理部(引导程序)133。
数据处理部131执行与物理层帧的有效载荷(Payload)中包括的数据有关的处理。
前导码处理部132执行与物理层帧的前导码(Preamble)中包括的信令有关的处理。该信令包括L1基本信息(L1-Basic)和L1细节信息(L1-Detail)。
此处,在采用L1B+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前导码处理部132生成L1基本信息(图10)和L1细节信息(图11),并且将生成的信息作为信令放置到物理层帧中,L1基本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L1细节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
另一方面,在采用L1B传输方法a或L1B传输方法b的情况下,前导码处理部132生成L1基本信息(图12或图14),并且将生成的信息作为信令放置到物理层帧中,L1基本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L1B_time_msec、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在这种情况下,L1细节信息(图13或图15)并不包括时间信息。
进一步地,在采用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前导码处理部132生成L1细节信息(图17),并且将生成的信息作为信令放置到物理层帧中,L1细节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L1D_time_usec、L1D_time_nsec)。然而,在这种情况下,L1基本信息(图16)并不包括时间信息。
引导程序处理部133执行与物理层帧的引导程序(bootstrap)中包括的数据或信令有关的处理。
应注意,尽管图19中未描述,然而,在波形处理部104中,提供执行用于插入导频(PILOTS)符号的处理、与MISO有关的处理、与IFFT(快速傅里叶逆变换)有关的处理、与PAPR有关的处理、以及与保护间隔有关的处理的处理部,并且执行这些处理。
(发送侧数据处理)
现在,参考图20中的流程图描述通过图18中的发送装置10执行的发送侧数据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101,输入格式处理部101执行输入数据处理。在输入数据处理中,对输入的输入流执行必要处理,并且将放置通过处理获得的数据的数据包分配至一个或多个PLP。
在步骤S102,BICM处理部102执行编码和调制处理。在该编码和调制处理中,执行纠错处理、诸如位交织或正交调制等处理。
在步骤S103,帧交织处理部103执行帧交织处理。在该帧交织处理中,在时间方向或频率方向上执行诸如交织等处理。
在步骤S104,波形处理部104执行波形处理。在该波形处理中,生成并且通过传输线路30发送OFDM信号。进一步地,通过数据处理部131、前导码处理部132、以及引导程序处理部133处理数据或信令。
此处,在采用L1B+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前导码处理部132生成L1基本信息(图10)和L1细节信息(图11),并且将生成的信息放置到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L1基本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L1细节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
另一方面,在采用L1B传输方法a或L1B传输方法b的情况下,前导码处理部132生成L1基本信息(图12或图14),并且将生成的信息放置到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L1基本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L1B_time_msec、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
进一步地,在采用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前导码处理部132生成L1细节信息(图17),并且将生成的信息放置到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L1细节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L1D_time_usec、L1D_time_nsec)。
已经描述了发送侧数据处理的流程。在该发送侧数据处理中,通过采用L1B+L1D传输方法、L1B传输方法a、L1B传输方法b、或L1D传输方法,生成信令,其中,将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包括在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的至少一个信息中,并且将信令放置到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然后,因为从时间信息获得的时间具有比毫秒单位的精度更高的精度(微秒单位的精度或纳秒单位的精度),所以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当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时,即使利用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也能够抑制因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而产生的误差(抖动)。
因此,能够减少因通过信令传输的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进一步地,在不感知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帧时间)是否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情况下(例如,在不感知诸如物理层帧的帧数目的情况下),可以将时间信息放置到信令中并且与信令一起传输。
进一步地,如果将以10位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10位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添加到信令中,则能够实现与PTP相似的水平的精度。可替代地,如果仅添加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则能够实现等于或高于当前情形中的系统的并且足够的精度。应注意,在后者情况下,因为附加地传输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所以与附加传输前者的两个时间信息的替代情况相比较,10位的信息减少,并且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因为仅能够通过添加以微秒为单位或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实现信令的足够精度,所以与现有处理(容易处理数据)相比较,作为发送侧数据处理,不必要执行复杂的处理。进一步地,因为添加到信令中的信息是时间信息自身,所以其与信令中包括的任何其他参数并不具有依赖关系,并且例如,即使将来执行标准的扩展,信息受标准扩展的影响的可能性也较小。
(接收侧的波形处理部的配置实例)
图21是描述图18中的接收装置20的波形处理部201的配置实例的示图。
参考图21,波形处理部201包括引导程序处理部(引导程序)231、前导码处理部(前导码)232、以及数据处理部(数据)233。
引导程序处理部231执行与物理层帧的引导程序(Bootstrap)中包括的数据或信令有关的处理。
前导码处理部232执行与物理层帧的前导码(Preamble)中包括的信令有关的处理。该信令包括L1基本信息(L1-Basic)和L1细节信息(L1-Detail)。
此处,在采用L1B+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包括L1基本信息(图10)和L1细节信息(图11)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的信令,所以前导码处理部232处理它们的时间信息,L1基本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L1细节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
另一方面,在采用L1B传输方法a或L1B传输方法b的情况下,因为包括L1基本信息(图12或图14)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的信令,所以前导码处理部232处理它们的时间信息,L1基本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L1B_time_msec,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然而,在这种情况下,L1细节信息(图13或图15)并不包括时间信息。
进一步地,在采用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包括L1细节信息(图17)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的信令,所以前导码处理部232处理它们的时间信息,L1细节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L1D_time_usec,L1D_time_nsec)。然而,在这种情况下,L1基本信息(图16)并不包括时间信息。
数据处理部233执行与物理层帧的有效载荷(Payload)中包括的数据有关的处理。
应注意,尽管图21中未描述,然而,在波形处理部201中,提供执行与保护间隔有关的处理、与PAPR有关的处理、与FFT(快速傅里叶变换)有关的处理、与MISO有关的处理、以及与导频符号有关的处理的处理部,并且执行各处理。
(接收侧数据处理)
现在,参考图22中的流程图描述通过图18中的接收装置20执行的接收数据处理的流程。
在步骤S201,波形处理部201执行波形处理。在该波形处理中,接收通过传输线路30从发送装置10发送的OFDM信号(图18),并且对OFDM信号执行信号处理。进一步地,通过引导程序处理部231、前导码处理部232、以及数据处理部233处理数据和信令。
此处,在采用L1B+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包括L1基本信息(图10)和L1细节信息(图11)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的信令,所以前导码处理部232处理时间信息,L1基本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L1细节信息含以秒为单位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
另一方面,在采用L1B传输方法a或L1B传输方法b的情况下,因为包括L1基本信息(图12或图14)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的信令,所以前导码处理部232处理时间信息,L1基本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B_time_sec,L1B_time_msec,L1B_time_usec,L1B_time_nsec)。
进一步地,在采用L1D传输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包括以秒为单位、以毫秒为单位、以微秒为单位、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L1D_time_sec、L1D_time_msec、L1D_time_usec、L1D_time_nsec)的L1细节信息(图17)作为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的信令,所以前导码处理部232处理时间信息。
在步骤S202,帧解交织处理部202执行帧解交织处理。在该帧解交织处理中,在频率方向或时间方向上执行诸如解交织等处理。
在步骤S203,De-BICM处理部203执行解调和解码处理。在该解调和解码处理中,执行处理,诸如正交解调、位解交织、以及纠错处理。
在步骤S204,输出格式处理部204执行输出数据处理。在该输出数据处理中,对输入数据执行必要的处理,并且输出生成的数据作为输出流。
上面描述了接收侧数据处理的流程。在该接收侧数据处理中,通过采用L1B+L1D传输方法、L1B传输方法a、L1B传输方法b、或L1D传输方法,从物理层帧的前导码获取并且处理信令,其中,L1基本信息和L1细节信息的至少一个信息中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信息、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然后,因为从时间信息获得的时间具有比毫秒单位的精度更高的精度(微秒单位的精度或纳秒单位的精度),所以在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的情况下,当帧模式是符号对齐模式时,即使利用帧长度(帧时间)不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物理层帧,也能够抑制因由时间信息指示的时间而产生的误差(抖动)。
因此,能够减少因通过信令传输的时间信息的精度而产生的时间误差。进一步地,在不感知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帧时间)是否以整数毫秒为单位的情况下(例如,在不感知诸如物理层帧的帧数目的情况下),可以处理信令中包括的时间信息。
进一步地,如果将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10位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添加到信令中,则能够实现与PTP相似的水平的精度。可替代地,如果仅添加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则能够实现等于或高于当前情形中的系统的并且足够的精度。应注意,在后者情况下,因为附加地传输以10位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所以与附加地传输前者的两个时间信息的替代情况相比较,10位的信息减少,并且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因为仅能通过添加以微秒为单位或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而实现信令的足够精度,所以作为发送侧数据处理,与现有处理相比较,不必要执行复杂的处理(容易处理数据)。进一步地,因为添加到信令中的信息是时间信息自身,所以其与信令中包括的任何其他参数并不具有依赖关系,并且例如,即使将来执行标准的扩展,信息受标准延扩展的影响的可能性也较小。
<5.变形>
在上述描述中,尽管将美国等采用的方法ATSC(尤其ATSC3.0)描述为数字广播标准,但是,本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日本等采用的方法ISDB(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与欧洲国家等采用的方法DVB(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Video Broadcasting)等。进一步地,当给出关于IP传输方法采用的ATSC3.0的上述描述作为实例时,本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IP传输方法,而且还可以应用于诸如MPEG2-TS(传输流)方法的其他方法。
进一步地,关于数字广播,本技术不仅能够应用于地面广播,而且还能够应用于利用广播卫星(BS:广播卫星)的卫星广播、通信卫星(CS:通信卫星)等、诸如有线电视(CATV)等有线广播。
进一步地,在上述描述中,尽管描述了关于由PTP(精确时间协议)规定的时间的信息的时间信息作为实例,但是,时间信息并不局限于PTP,而且,能够采用诸如由NTP(网络时间协议)规定的时间的信息、由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Thi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规定的时间的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信息中包括的时间的信息、或唯一确定的其他形式的时间的信息等时间的任意信息。
进一步地,本技术还能够应用于假设除广播网络之外的传输线路作为传输线路而规定的预定标准(除数字广播标准之外的标准),即,利用诸如互联网或电话网络等通信线路(通信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诸如互联网或电话网络等通信线路作为传输系统1的传输线路30(图1),并且发送装置10可以是设置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器。进一步地,通过将接收装置20配置为具有通信功能,发送装置10(服务器)根据来自接收装置20的请求执行处理。进一步地,接收装置20处理通过传输线路30(通信线路)从发送装置10(服务器)发送的数据。
进一步地,诸如上文描述信令的名称(designation)是实例,并且有时使用某一其他名称。然而,名称差异是形式差异,并且目标信令的实质内容并不不同。
<6.计算机配置>
尽管通过硬件能够执行上面描述的系列的处理,但是,通过软件能够另行运行该系列的处理。在通过软件执行该系列的处理的情况下,将构成软件的程序安装到计算机中。图23是描述通过程序运行上面描述的系列的处理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的实例的示图。
在计算机1000中,CPU(中央处理单元)1001、ROM(只读存储器)1002、以及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003通过总线1004连接至彼此。输入/输出接口1005进一步连接至总线1004。输入部1006、输出部1007、记录部1008、通信部1009、以及驱动1010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1005。
例如,由键盘、鼠标、麦克风等配置输入部1006。例如,由显示器、扬声器等配置输出部1007。记录部1008包括硬盘、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例如,通信部1009包括网络接口。驱动1010驱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等可移除介质1011。
在按照诸如上面描述的方式配置计算机1000时,例如,CPU 1001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005和总线1004将记录在ROM 1002或记录部1008中的程序加载到RAM 1003中,并且执行程序以进行上面描述的系列的处理。
例如,将通过计算机1000(CPU 1001)执行的程序记录到可移除介质1011中并且设置为封装介质。进一步地,通过诸如局域网、互联网、或数字卫星广播等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能够提供程序。
在计算机1000中,通过将可移除介质1011加载到驱动1010中而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005将程序安装到记录部1008中。进一步地,通信部1009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能够接收程序,并且将程序安装到记录部1008中。可替代地,能够提前将程序安装到ROM 1002或记录部1008中。
此处,在本说明书中,不需要一定必须根据如流程图描述的顺序按照时间连续执行根据计算机程序而执行的处理。换言之,根据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处理还包括并行或单独执行的处理(例如,并行处理或目标处理)。进一步地,可以通过一个计算机(处理器)处理程序或通过多个计算机以分布式方式处理程序。
应注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在不背离本技术的主题的情况下,能够以各种方式做出改变。
进一步地,本技术还能够采用下列配置。
(1)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信令,该信令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和
处理部,被配置为对信令进行处理,以将经过处理的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2)根据(1)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信令包括第一信息和在第一信息之后读出的第二信息;并且
时间信息被包括在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至少一个中。
(3)根据(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并且
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4)根据(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并且
第一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第一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6)根据(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7)根据(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具有毫秒单位的精度;并且
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8)根据(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物理层帧是由ATSC(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3.0规定的物理层帧;
第一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前导码中包括的L1基本信息(L1-Basic);并且
第二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前导码中包括的L1细节信息(L1-Detail)。
(9)根据(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存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将物理层帧的帧长度调整为以毫秒为单位,并且在第二模式中,不调整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并且
在设置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10)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处理装置的下列步骤:
生成信令,信令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并且
对信令进行处理,以将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11)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部,被配置为对信令进行处理,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并且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
(12)根据(11)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信令包括第一信息和在第一信息之后读出的第二信息;并且
时间信息被包括在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至少一个中。
(13)根据(1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并且
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14)根据(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并且
第一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第一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16)根据(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17)根据(1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具有毫秒单位的精度;并且
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18)根据(12)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物理层帧是由ATSC(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3.0规定的物理层帧;
第一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前导码中包括的L1基本信息(L1-Basic);并且
第二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前导码中包括的L1细节信息(L1-Detail)。
(19)根据(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存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将物理层帧的帧长度调整为以毫秒为单位,并且在第二模式中,不调整物理层帧的帧长度;并且
在设置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20)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处理装置的下列步骤:
对信令进行处理,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并且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
【参考标识列表】
1传输系统,10发送装置,20接收装置,30传输线路,101输入格式处理部,102BICM处理部,103帧交织处理部,104波形处理部,131数据处理部,132前导码处理部,133引导程序处理部,201波形处理部,202帧解交织处理部,203De-BICM处理部,204输出格式处理部,231引导程序处理部,232前导码处理部,233数据处理部,1000计算机,1001CPU。

Claims (20)

1.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生成部,被配置为生成信令,所述信令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和
处理部,被配置为对所述信令进行处理,以将所述信令包括在所述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信令包括第一信息和在所述第一信息之后读出的第二信息;并且
所述时间信息被包括在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的至少一个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并且
所述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并且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具有毫秒单位的精度;并且
所述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物理层帧是由ATSC(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3.0规定的物理层帧;
所述第一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所述前导码中包括的L1基本信息(L1-Basic);并且
所述第二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所述前导码中包括的L1细节信息(L1-Detail)。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存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将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调整为以毫秒为单位,并且在所述第二模式中,不调整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并且
在设置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10.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下列步骤:
生成信令,所述信令包括具有对应于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并且
对所述信令进行处理,以将所述信令包括在所述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
11.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部,被配置为对信令进行处理,所述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并且包括具有对应于所述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信令包括第一信息和在所述第一信息之后读出的第二信息;并且
所述时间信息被包括在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的至少一个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并且
所述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并且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以及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或以微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和以纳秒为单位的时间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具有毫秒单位的精度;并且
所述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物理层帧是由ATSC(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3.0规定的物理层帧;
所述第一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所述前导码中包括的L1基本信息(L1-Basic);并且
所述第二信息是由ATSC3.0规定的所述前导码中包括的L1细节信息(L1-Detail)。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中,
存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中,将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调整为以毫秒为单位,并且在所述第二模式中,不调整所述物理层帧的所述帧长度;并且
在设置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时间信息具有比毫秒单位更高的精度。
20.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下列步骤:
对信令进行处理,所述信令包括在物理层帧的前导码中,并且包括具有对应于所述物理层帧的帧长度的时间精度的时间信息。
CN201680067326.3A 2015-11-25 2016-11-11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Active CN108352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9768 2015-11-25
JP2015-229768 2015-11-25
PCT/JP2016/083466 WO2017090456A1 (ja) 2015-11-25 2016-11-11 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2980A true CN108352980A (zh) 2018-07-31
CN108352980B CN108352980B (zh) 2021-07-13

Family

ID=58763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7326.3A Active CN108352980B (zh) 2015-11-25 2016-11-11 数据处理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11265141B2 (zh)
EP (1) EP3382927B1 (zh)
JP (1) JPWO2017090456A1 (zh)
KR (1) KR102379544B1 (zh)
CN (1) CN108352980B (zh)
CA (1) CA3004847C (zh)
MX (1) MX2018006176A (zh)
TW (1) TWI756194B (zh)
WO (1) WO20170904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9843B (zh) * 2017-06-02 2020-10-16 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适用于高速运动接收的数据帧的设计方法和传输系统
CN108989841B (zh) * 2017-06-02 2020-12-18 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适用于高速运动接收的数据帧的设计方法和传输系统
CN108989842B (zh) * 2017-06-02 2020-12-22 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适用于高速运动接收的数据帧的设计方法和传输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4077A (zh) * 2009-02-12 2014-03-12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广播信号的装置及发送和接收广播信号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7057B2 (ja) * 2001-02-05 2006-12-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動画像データの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5094348A (ja) * 2003-09-17 2005-04-07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7104085A (ja) 2005-09-30 2007-04-19 Toshiba Corp 通信回線を用いるデジタル放送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KR20100101998A (ko) * 2009-03-10 2010-09-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력기기 간의 로컬시각 동기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6330804B2 (ja) 2013-06-07 2018-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伝送ストリームの送信方法および処理装置
KR20150016735A (ko) * 2013-08-05 2015-02-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중앙 집중 제어 평면을 이용한 네트워크 시각 동기 시스템
JP6326213B2 (ja) * 2013-10-04 2018-05-16 サター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エルエルシーSaturn Licensing LLC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6505413B2 (ja) 2013-11-08 2019-04-2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WO2015068352A1 (ja) * 2013-11-08 2015-05-1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EP3078204A4 (en) * 2013-12-03 2017-07-05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broadcast signals,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signals,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broadcast signals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signals
KR20150112721A (ko) * 2014-03-27 2015-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2465856B1 (ko) * 2015-03-27 2022-11-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코어 레이어의 피지컬 레이어 파이프들의 경계를 이용한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장치 및 방송 신호 프레임 생성 방법
US10678766B2 (en) * 2015-06-29 2020-06-09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Real-time index generation
WO2017029794A1 (en) * 2015-08-14 2017-02-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time representation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4077A (zh) * 2009-02-12 2014-03-12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广播信号的装置及发送和接收广播信号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TSC: "Physical Layer Protocol", 《ATSC CANDIDATE STANDAR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04847C (en) 2023-01-24
CN108352980B (zh) 2021-07-13
US11265141B2 (en) 2022-03-01
US20180287777A1 (en) 2018-10-04
KR20180084786A (ko) 2018-07-25
MX2018006176A (es) 2018-09-05
JPWO2017090456A1 (ja) 2018-09-13
US20220224506A1 (en) 2022-07-14
EP3382927A1 (en) 2018-10-03
EP3382927B1 (en) 2022-03-02
KR102379544B1 (ko) 2022-03-29
WO2017090456A1 (ja) 2017-06-01
EP3382927A4 (en) 2018-11-14
TWI756194B (zh) 2022-03-01
TW201724830A (zh) 2017-07-01
CA3004847A1 (en)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7822A (zh) 广播发送设备及其处理数据的方法、广播接收设备及其处理数据的方法
US20220224506A1 (en)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CN105684392A (zh) 发送广播信号的方法、发送广播信号的设备、接收广播信号的方法和接收广播信号的设备
CN105917655A (zh) 经由一个或者多个网络发送或者接收广播内容的设备和方法
KR101759956B1 (ko)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US20210321146A1 (en) Reception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ignaling information in a payload of a packet
JP7054673B2 (ja) 受信装置、及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KR20160074531A (ko)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JP2017135557A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KR101841947B1 (ko) 방송 전송 장치, 방송 전송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방송 수신 장치 및 방송 수신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US11582528B2 (en)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KR101885846B1 (ko) 디지털 방송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스트림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