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0396B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0396B
CN103380396B CN201280009602.2A CN201280009602A CN103380396B CN 103380396 B CN103380396 B CN 103380396B CN 201280009602 A CN201280009602 A CN 201280009602A CN 103380396 B CN103380396 B CN 103380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curtain
type
handle
fo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96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80396A (zh
Inventor
新谷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80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80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18More than two members
    • G03B9/20More than two members each moving in a single direction first to open and then to reclo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 G03B9/40Double plate
    • G03B9/42Double plate with adjustable slot; with mechanism controlling relative movement of plates to form slo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使用了前帘和后帘的狭缝曝光并使能够进行常闭与常开的切换的焦面快门装置的便利性得以提高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具备:摄像部,其对被拍体的光学影像进行受光而输出图像数据;焦面快门装置,其限制光学影像向摄像部的入射,且能够选择常开驱动方式及常闭驱动方式;驱动方式切换部,其将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及常闭驱动方式中的一方。驱动方式切换部在摄影动作结束后将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在能够进行静止图像或活动图像的摄影的摄像装置中使用的焦面快门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对常闭与常开进行切换的焦面快门。专利文献1为了在数字单镜头相机中实现实时取景功能,在利用帘加载专用促动器对焦面快门的前帘和后帘进行加载(charge)后,通过基于相机主体的机械性的卡止能够将前帘保持为移动完成状态。
在该焦面快门装置中,使前帘的加载用锁紧手柄和与前帘连结的驱动构件分离,在锁紧手柄(setlever)的加载完成状态下,通过将驱动构件保持为移动完成状态而实现常开。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利用基于摄像元件的电荷复位后的电子前帘快门功能而仅使后帘移动的快门装置。在该快门装置中,使后帘加载用锁紧构件和与后帘连结的驱动构件分离,进而通过设置在移动完成位置卡止驱动构件的卡止构件来实现常开功能。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锁紧(set)构件的驱动而进行卡止构件的解除,由此能够进行电子前帘快门摄影。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618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16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使用了前帘和后帘的狭缝曝光并使能够进行常闭与常开的切换的焦面快门装置的便利性得以提高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摄像装置具备:摄像部,其对被拍体的光学影像进行受光而输出图像数据;焦面快门装置,其限制光学影像向摄像部的入射,且能够选择常开驱动方式及常闭驱动方式;驱动方式切换部,其将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及常闭驱动方式中的一方。驱动方式切换部在摄影动作结束后将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使用了前帘和后帘的狭缝曝光,并使能够进行常闭与常开的切换的焦面快门装置的便利性得以提高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数码照相机1的立体图。
图2是相机主体100的立体图。
图3是数码照相机1的框图。
图4是数码照相机1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相机主体100的背视图。
图6是后帘移动完成的状态的常开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详图。
图8是加载完成的状态的常开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9是实时取景状态的常开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10是狭缝曝光摄影待机状态的常开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11是后帘移动完成的状态的常闭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12是加载中的常闭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13是狭缝曝光摄影待机状态的常闭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状态图。
图14是常开单拍摄影时摄影的流程图。
图15是常闭单拍摄影时摄影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常开时的狭缝曝光摄影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图17是表示常闭时的狭缝曝光摄影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图18是常开时的常闭连拍摄影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常开时的常闭连拍摄影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图20中,(a)是常开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局部剖视图。(b)是常闭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但是,有时省略必要以上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经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或实质上对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并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者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了附图及以下的说明,并未通过它们来限定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主题。
首先,对用语进行说明。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作为设于相机主体的快门装置的快门的状态,使用了“常闭”及“常开”这样的用语。例如,在具备反射镜及光学取景器(OpticalViewFinder;也记为“OVF”)的单镜头反射式相机中,使用者在利用OVF观察被拍体时,将快门的开口部关闭。这样的快门的状态称为“常闭”。在上述的单镜头反射式相机中,电源刚接通之后的快门的状态也为常闭。另一方面,例如在不具有反射镜的无反射镜相机中,使用者在利用电子取景器(ElectronicViewFinder;也记为“EVF”)或液晶监视器来观察被拍体时,快门打开。这样的快门的状态称为“常开”。在上述的无反射镜反射式相机中,电源刚接通之后的快门的状态也为常开。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为了将常开切换成常闭,需要解除前帘卡止构件对快门的卡止,并将快门关闭。该“前帘卡止构件”是在常开机构快门的加载完成中,对前帘的移动完成状态进行保持的构件。在以常闭状态使用快门时,利用专用促动器(柱塞等)对前帘卡止构件进行驱动,由此需要解除前帘卡止构件的卡止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加载”是指使对象构件(例如前帘、后帘)向弹簧等产生的作用力增大的方向旋转或移动,而卡止在规定的位置的情况。“加载”这样的用语是指向弹簧等产生的作用力增大的方向旋转或移动,而在规定的位置将对象构件锁紧的情况。
本申请发明者们不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而仅通过改变加载用促动器(加载电动机)的驱动方向,完成了能够对常闭与常开进行切换的焦面快门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装置及摄像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并未限定为这些实施方式。
(1:数码照相机)
参照附图,说明搭载有本公开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数码照相机1的概要。需要说明的是,焦面快门装置也可以搭载于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以外的相机。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1的立体图。图2是相机主体100的立体图。图3是数码照相机1的功能框图。图4是数码照相机1的硬件的简要剖视图。图5是相机主体的背视图。
如图1所示,数码照相机1是可换镜头式的数码照相机,具备相机主体100和能够向相机主体100拆装的透镜单元200。而且如图2~图4所示,数码照相机1具备焦面快门装置190。
相机主体100能够进行被拍体的连续摄影。更具体而言,相机主体100能够切换基于设置在内部的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110(后述)的使对比度AF(自动对焦)持续的连续摄影(以下记为“AF连续摄影”)和比AF连续摄影高速的连续摄影(以下记为“高速的连续摄影”)。
在AF连续摄影时,焦面快门装置190进行常开控制。另一方面,在高速的连续摄影时,焦面快门装置190进行常闭控制。
常开控制时的焦面快门与摄影相关的准备动作比常闭控制花费时间。其理由是因为,必须经由将前帘保持为移动状态并将后帘保持为加载状态的所谓开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AF连续摄影时进行常开控制,在高速的连续摄影时进行常闭控制。
如图3及/或图4所示,相机主体100主要具备CMOS图像传感器110、CMOS电路基板113、相机监视器120、操作部130、包含相机控制器140的主电路基板142、机身安装件150、电源160、卡槽170、焦面快门装置190。
CMOS图像传感器110是将被拍体的光学影像转换成电气性的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的一例。摄像元件是除了CMOS图像传感器110之外,还包含CCD图像传感器等光电转换元件的概念。
CMOS图像传感器110将经由透镜单元200入射的被拍体的光学影像(以下,也称为被拍体像)转换成图像信号。生成的图像信号由后述的CMOS电路基板113的AD转换器111(图3)进行数字化,作为图像数据输出。相机控制器140对由AD转换器111数字化后的图像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在此所谓“各种图像处理”是指例如伽马校正处理、白平衡校正处理、缺陷校正处理、YC转换处理、电子变焦处理、JPEG压缩处理。
CMOS图像传感器110基于由定时发生器112生成的定时信号而进行动作。CMOS图像传感器110通过CMOS电路基板113的控制,能够进行静止图像数据及活动图像数据的获取。获取的活动图像数据也使用在直通(through)图像的显示中。需要说明的是,静止图像数据及活动图像数据是图像数据的一例。
在此,“直通图像”是指活动图像数据中的未记录在存储卡171上的图像。直通图像主要是活动图像,为了决定活动图像或静止图像的构图而显示在相机监视器120上。
CMOS图像传感器110能够进行作为直通图像而使用的低析像度的活动图像信号的生成和作为记录用而使用的高析像度的活动图像信号的生成。作为高析像度的活动图像,可考虑例如HD析像度(例如各活动图像帧为1920像素×1080像素)的活动图像。
CMOS图像传感器110具有使像素沿着后述的前帘叶片组21的移动方向依次复位的电子前帘功能。
在CMOS电路基板113设有对CMOS图像传感器110进行控制的电路。具体而言,CMOS电路基板113包括AD转换器111及定时发生器112。
如上所述,CMOS电路基板113的AD转换器111对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化而生成图像数据。CMOS电路基板113是对摄像元件进行驱动控制,并对从摄像元件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施AD转换等规定的处理的摄像元件电路基板的一例。
相机监视器120对显示用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等进行显示。相机监视器12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显示用图像数据由相机控制器140生成。显示用图像数据例如是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用于将数码照相机1的摄影条件、操作菜单等信息显示作为图像的数据。相机监视器120能够选择性地显示活动图像或静止图像。
相机监视器120设置在相机主体1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相机主体100的背面,但相机监视器120也可以配置在相机主体100的任意位置。例如,相机监视器120可以设置在相机主体100的侧面或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相机监视器120是设于相机主体100的显示部的一例。作为显示部,只要是能够显示图像的装置即可。例如,除了液晶显示器之外,还可以使用有机EL面板、无机EL面板、等离子显示器面板。
操作部130是接受使用者进行的操作的接口。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操作部130包括释放按钮131、电源开关132。释放按钮131接受使用者进行的焦面快门操作。电源开关132是设置在相机主体100的上表面的旋转式的拨号盘式开关,用于相机主体100的电源的接通或切断。操作部130只要能够接受使用者进行的操作即可,包括按钮、手柄、拨号盘、触摸面板等。
再次参照图3。
相机控制器140控制数码照相机1整体,换言之,控制相机主体100的各结构要素的动作。例如相机控制器140接受来自操作部130的指示。而且,相机控制器140将用于控制透镜单元200的信号经由机身安装件150及透镜安装件250,向透镜控制器240发送,间接性地控制透镜单元200的各部。
而且,相机控制器140控制CMOS电路基板113。具体而言,相机控制器140向CMOS电路基板113发送控制信号,CMOS电路基板113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而控制CMOS图像传感器110。即,可以说相机控制器140是通过控制CMOS电路基板113而也控制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动作。而且,相机控制器140获取通过CMOS电路基板113实施了AD转换等规定处理的图像数据,再进一步实施处理。例如,从通过CMOS电路基板113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生成显示用图像数据、记录用活动图像数据等。
卡槽170能够装配存储卡171。卡槽170基于从相机控制器140发送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存储卡171。具体而言,卡槽170在存储卡171内存储图像数据。卡槽170从存储卡171读出图像数据。
存储卡171能够存储相机控制器140通过图像处理而生成的图像数据。例如,存储卡171能够存储非压缩的RAW图像文件或压缩后的JPEG图像文件等。而且,存储卡171能够将预先存储在内部的图像文件经由卡槽170输出。相机控制器140对从存储卡171输出的图像文件中包含的图像实施规定的处理。例如,相机控制器140对从存储卡171获取的图像文件实施扩展处理,生成显示用图像数据。
存储卡171还能够存储相机控制器140通过图像处理而生成的活动图像数据。例如,存储卡171能够存储按照活动图像压缩规格即H.264/AVC压缩后的活动图像文件。而且,存储卡171能够将预先存储在内部的活动图像文件经由卡槽170输出。相机控制器140对从存储卡171输出的活动图像文件中包含的图像实施规定的处理。例如,相机控制器140对从存储卡171获取的活动图像文件实施扩展处理,生成显示用活动图像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存储卡171是存储部的一例。存储部可以是像存储卡171那样能够向相机主体100拆装的结构,也可以是固定(内置)于数码照相机1的结构。
电源160将用于在数码照相机1使用的电力向各部供给。电源160例如可以是干电池,也可以是充电电池。电源160也可以是经由电源软线等从外部电源接受电力的供给,并向数码照相机1供给电力的单元。
在向相机主体100安装透镜单元200时,机身安装件150与透镜安装件250卡合。机身安装件150对透镜单元200进行支承。而且,机身安装件150与透镜安装件250电连接。相机主体100经由机身安装件150和透镜安装件250而在其与透镜单元200之间能够发送接收数据及控制信号中的一方或双方。
焦面快门装置190配置在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前侧(透镜单元200侧)。焦面快门装置190能够对将从光学系统L朝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光屏蔽的状态和使从光学系统L朝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光透过的状态进行切换。焦面快门装置190通过控制快门的开口时间而控制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曝光时间。
透镜单元200能够装配于相机主体100,形成被拍体的光学影像。具体而言,透镜单元200具有光学系统L、驱动部215、透镜安装件250、透镜控制器240、透镜筒290。
光学系统L在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受光面上形成被拍体的光学影像。
透镜控制器240基于从相机控制器140发送的控制信号,对透镜单元200整体进行控制。
(2: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结构)
使用图6至图11,说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装置190。
-开口部开闭机构-
图6表示焦面快门装置的摄影结束状态,即后帘的移动完成的状态。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快门底板11成为将两张板重叠的结构。两张板以在彼此之间具有能够使前帘叶片组21及后帘叶片组31移动的间隙的方式配置。快门底板11具有用于将来自摄影透镜L的被拍体光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引导的开口部(也称为孔径)1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帘叶片组21由3张叶片构成。例如图10表示构成前帘叶片组21的3张叶片即第一前帘叶片21a、第二前帘叶片21b、及第三前帘叶片21c。图6中,构成前帘叶片组21的3张叶片由虚线表示。
前帘叶片组21伴随着前帘驱动臂22及前帘从动臂23的旋转而进行驱动。前帘驱动臂22具有轴22b、轴22c、轴22d。第一前帘叶片21a以轴22d为中心,第二前帘叶片21b以轴22c为中心,第三前帘叶片21c以轴22b为中心分别装配成能够旋转的状态。而且,前帘从动臂23具有轴23b、轴23c、轴23d。第一前帘叶片21a以轴23d为中心,第二前帘叶片21b以轴23c为中心,第三前帘叶片21c以轴23b为中心分别装配成能够旋转的状态。
前帘驱动臂22相对于快门底板11,被支承为以前帘驱动臂旋转轴22a为中心能够旋转。而且,前帘从动臂23相对于快门底板11,被保持为以前帘从动臂旋转轴23a为中心能够旋转。如此,前帘叶片组21构成所谓平行连杆机构。伴随着前帘驱动臂22及前帘从动臂23的旋转,第一前帘叶片21a、第二前帘叶片21b、及第三前帘叶片21c在保持与开口部11a的长边平行的状态下,沿着开口部11a的短边方向依次移动。并且,前帘叶片组21具有图6所示的从开口部11a退避的状态(也称为“前帘的移动完成状态”)和图10所示的将开口部11a覆盖的状态(也称为“前帘的摄影待机状态”)。通过驱动第一前帘叶片21a、第二前帘叶片21b及第三前帘叶片21c,前帘叶片组21能够在这两个状态之间位移。
后帘叶片组31也由3张叶片构成。如图6所示,后帘叶片组31由第一后帘叶片31a、第二后帘叶片31b及第三后帘叶片31c构成。
后帘叶片组31伴随着后帘驱动臂32及后帘从动臂33的旋转而进行驱动。后帘驱动臂32具有轴32b、轴32c、轴32d。第一后帘叶片31a以轴32b为中心,第二后帘叶片31b以轴32c为中心,第三后帘叶片31c以轴32d为中心分别装配成能够旋转的状态。而且,后帘从动臂33具有轴33b、轴33c、轴33d。第一后帘叶片31a以轴33b为中心,第二后帘叶片31b以轴33c为中心,第三后帘叶片31c以轴33d为中心分别装配成能够旋转的状态。
后帘驱动臂32相对于快门底板11,被支承为以后帘驱动臂旋转轴32a为中心能够旋转。后帘从动臂33相对于快门底板11,被支承为以后帘从动臂旋转轴33a为中心能够旋转。如此,后帘叶片组31构成所谓平行连杆机构。伴随着后帘驱动臂32及后帘从动臂33的旋转,第一后帘叶片31a、第二后帘叶片31b及第三后帘叶片31c在保持与开口部11a的长边平行的状态下,沿着开口部11a的短边方向依次移动,具有图6所示的将开口部11a覆盖的状态(也称为“后帘的移动完成状态”)和图10所示的从开口部11a退避的状态(也称为“后帘的摄影待机状态”)。通过驱动第一后帘叶片31a、第二后帘叶片31b及第三后帘叶片31c,后帘叶片组31能够在这两个状态之间位移。
-前帘驱动机构-
接着,参照图6及图7,说明用于驱动前帘叶片组21的前帘驱动机构。
前帘驱动臂22(图6)具有前帘驱动臂连结孔22e。在前帘驱动臂连结孔22e内插入前帘驱动手柄连结销28a(图7)。前帘驱动手柄连结销28a设置在前帘驱动手柄28(图7)上。前帘驱动手柄28与前帘驱动臂22同样地,由旋转轴22a支承为以旋转轴22a(图7)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前帘驱动臂22和前帘驱动手柄28以旋转轴22a为中心连结并旋转。
前帘锁紧弹簧27向前帘驱动臂22施加作用力。而且,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向前帘从动臂23(图6)及前帘驱动手柄28传递。并且,前帘锁紧弹簧27向前帘驱动手柄28施加顺时针的作用力。前帘驱动手柄28的前帘驱动手柄连结销28a由于插入到前帘驱动臂22(图6)的前帘驱动臂连结孔22e内,因此前帘驱动臂22(图6)上也被施加顺时针的作用力。即,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向前帘叶片组21覆盖开口部11a的方向施加。
前帘驱动手柄28具有前帘驱动手柄卡止部28c。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前帘驱动手柄卡止部28c与设于前帘卡止手柄37的卡止爪37b抵接。前帘卡止手柄37由旋转轴37a支承为以旋转轴37a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旋转轴37a固定于快门底板11。而且,前帘卡止手柄37由前帘卡止手柄弹簧54向逆时针方向施力。
前帘驱动手柄28具有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与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抵接。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设于前帘锁紧手柄24。前帘锁紧手柄24与前帘驱动手柄28同样地,由旋转轴22a支承为以旋转轴22a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当前帘锁紧手柄24逆时针旋转时,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按压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前帘驱动手柄28逆时针旋转。在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下,前帘驱动手柄28被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接触。
向前帘锁紧手柄24施加逆时针的作用力的是前帘移动弹簧25(图6)。即,前帘移动弹簧25向前帘锁紧手柄24施加逆时针的强作用力。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经由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的接触而向前帘驱动手柄28传递。因此,前帘移动弹簧25向前帘驱动手柄28施加逆时针的强作用力。并且,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也向前帘驱动臂22及前帘叶片组21传递。即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向前帘叶片组21从开口部11a退避的方向施加。在此,前帘移动弹簧25向前帘驱动手柄28施加的逆时针的作用力比前帘锁紧弹簧27向前帘驱动手柄28施加的顺时针的作用力强。即,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比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强,在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与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的合力下,能够使前帘叶片组21向从开口部11a退避的方向移动。
而且,在前帘锁紧手柄24设有前帘吸附片24b。前帘吸附片24b向前帘用电磁铁26吸附。前帘用电磁铁26仅产生克服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这样的吸附力就能够吸附前帘吸附片24b。其结果是,能够控制前帘叶片组21的移动方向,即能够控制基于前帘叶片组21的开闭动作。
-后帘驱动机构-
接着,参照图6及图7,说明用于驱动后帘叶片组31的后帘驱动机构。
后帘驱动臂32(图6)具有后帘驱动臂连结孔32e(图6)。在后帘驱动臂连结孔32e内插入后帘驱动手柄连结销39a(图7)。后帘驱动手柄连结销39a设于后帘驱动手柄39(图7)。而且,后帘驱动手柄39与后帘驱动臂32同样地,由旋转轴32a支承为以旋转轴32a(图7)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后帘驱动臂32和后帘驱动手柄39以旋转轴32a为中心连结并旋转。
后帘锁紧弹簧55向后帘驱动臂32施加作用力。而且,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向后帘从动臂33(图6)及后帘驱动手柄39传递。并且,后帘锁紧弹簧55向后帘驱动手柄39施加顺时针的作用力。后帘驱动手柄39的后帘驱动手柄连结销39a由于插入到后帘驱动臂32(图6)的后帘驱动臂连结孔32e内,因此后帘驱动臂32(图6)上也被施加顺时针的作用力。即,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向后帘叶片组31覆盖开口部11a的方向施加。
后帘驱动手柄39具有后帘驱动手柄卡止部39c。在后帘叶片组31覆盖开口部11a的状态下,后帘驱动手柄卡止部39c能够与设于后帘卡止手柄52的卡止部52b卡合。后帘卡止手柄52由旋转轴52a支承为以旋转轴52a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旋转轴52a固定于快门底板11。而且,后帘卡止手柄52由后帘卡止手柄弹簧53向逆时针方向施力。
后帘驱动手柄39具有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与设于后帘锁紧手柄34的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抵接。后帘锁紧手柄34与后帘驱动手柄39同样地,由旋转轴32a支承为以旋转轴32a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当后帘锁紧手柄34逆时针旋转时,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按压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后帘驱动手柄39逆时针旋转。在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下,后帘驱动手柄39被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与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接触。
向后帘锁紧手柄34施加逆时针的作用力的是后帘移动弹簧35(图6)。即后帘移动弹簧35向后帘锁紧手柄34施加逆时针的强作用力。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经由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与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的接触而向后帘驱动手柄39传递。因此,后帘移动弹簧35向后帘驱动手柄39施加逆时针的强作用力。并且,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向后帘驱动臂32及后帘叶片组31传递。即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向后帘叶片组31覆盖开口部11a的方向施加。在此,后帘移动弹簧35向后帘驱动手柄39施加的逆时针的作用力比后帘锁紧弹簧55向后帘驱动手柄39施加的顺时针的作用力强。即,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比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强,在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与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的合力下,能够使后帘叶片组31向覆盖开口部11a的方向移动。
而且,在后帘锁紧手柄34设有后帘吸附片34b。后帘吸附片34b向后帘用电磁铁36吸附。后帘用电磁铁36仅产生克服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这样的吸附力就能够吸附后帘吸附片34b。其结果是,能够控制后帘叶片组31的移动方向,即能够控制基于后帘叶片组31的开闭动作。
-常开的加载机构-
接着,说明常开的加载机构。
焦面快门装置190具有前帘锁紧手柄24、前帘驱动手柄28、加载手柄29、后帘锁紧手柄34、前帘卡止手柄37、后帘驱动手柄39、常开加载缺齿齿轮40、行星齿轮41、行星轮架42、太阳齿轮43、蜗轮传动装置44、加载电动机46、连结齿轮48、常闭加载缺齿齿轮50、后帘卡止手柄52及卡止解除手柄60。在前帘锁紧手柄24的一端具有前帘加载输入部24c。而且,在后帘锁紧手柄34的一端具有后帘加载输入部34c。
加载手柄29具有前帘锁紧凸轮29b和后帘锁紧凸轮29c。前帘锁紧凸轮29b使前帘锁紧手柄2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使前帘吸附片24b与前帘用电磁铁26接触。后帘锁紧凸轮29c使后帘锁紧手柄3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使后帘吸附片34b与后帘用电磁铁36接触。即,加载手柄29利用前帘锁紧弹簧27及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以及后帘锁紧弹簧55及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来进行加载动作。前帘吸附片24b和前帘用电磁铁26处于能够吸附的位置的状态也称为“前帘的加载完成状态”。后帘吸附片34b和后帘用电磁铁36处于能够吸附的位置的状态也称为“后帘的加载完成状态”。使前帘成为加载完成状态的情况也称为“对前帘进行加载”。使后帘成为加载完成状态的情况也称为“对后帘进行加载”。
加载手柄缺齿齿轮部29e与加载手柄29一体地被支承。加载手柄29和加载手柄缺齿齿轮部29e由加载手柄旋转轴29a支承为以加载手柄旋转轴29a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加载手柄29由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例如为受扭螺旋弹簧,设置在加载手柄29的轴上。
在快门底板11设有限动件(未图示)。当限动件与加载手柄29的限动件抵接时,限制由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引起的加载手柄29的旋转。在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以外的力未作用于加载手柄29的状态下,加载手柄29保持在与设于快门底板11的未图示的限动件抵接的位置。
加载手柄缺齿齿轮部29e能够与缺齿齿轮40啮合。缺齿齿轮40由快门底板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状态。缺齿齿轮40由阶梯齿轮构成,具有齿轮部。齿轮部具有整周齿。齿轮部能够与行星齿轮41啮合。
行星齿轮41由行星轮架4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状态。行星轮架42具有与太阳齿轮43共用的旋转轴,由快门底板11支承为能够旋转。太阳齿轮43与行星齿轮41啮合。在此,通过向行星轮架42和行星齿轮41或太阳齿轮43的任一个施加适度的旋转负载,行星轮架42及行星齿轮41根据太阳齿轮43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
行星轮架42具有第一旋转限制部42a及第二旋转限制部42b。第一旋转限制部42a及第二旋转限制部42b分别与设于快门底板11的第一限动件及第二限动件(均未图示)抵接。由此限制行星轮架42的旋转。
太阳齿轮43由阶梯齿轮构成,设有与蜗轮传动装置44啮合的蜗轮。蜗轮传动装置44设于电动机46的旋转轴。
前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47固定于快门底板11,检测前帘卡止手柄37的旋转位置。
后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57固定于快门底板11,检测后帘卡止手柄52的旋转位置。
-移动完成状态-
如图6所示,前帘叶片组21在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下,退避到比开口部11a靠上侧的位置。如图7所示,在由于前帘锁紧弹簧27和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而使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抵接的状态下,前帘锁紧手柄24和前帘驱动手柄28均保持逆时针旋转的状态。而且,后帘叶片组31在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下,覆盖开口部11a。在由于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而使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与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抵接的状态下,后帘锁紧手柄34和后帘驱动手柄39均保持逆时针旋转的状态。
-加载动作-
图8是前帘及后帘的加载完成的状态的图。图14是常开时的狭缝曝光摄影的流程图。图16是表示常开时的狭缝曝光摄影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以下,主要以图14所示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4或后述的图15、图18等中的“CW”表示顺时针(Clockwise),“CCW”表示逆时针(CounterClockwise)。而且,“Mg_ON”/“Mg_OFF”表示向电磁铁进行/停止供电。
从图6及图7所示的移动完成状态开始,向电动机46进行通电(STEP1,图16的时刻t1),当通过电动机46使蜗轮传动装置44正向旋转时,设有与之啮合的蜗轮的太阳齿轮43顺时针旋转。如此,行星轮架42在旋转负载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第二旋转限制部42b与设于快门底板11的第二限动件(未图示)抵接。此时,图7所示的行星齿轮41随着该行星轮架的旋转一起移动(公转)。由于第二旋转限制部42b与第二限动件的抵接而行星齿轮41的公转停止时,行星齿轮41与缺齿齿轮50啮合。然后,行星齿轮41自身逆时针旋转(自转),而且也使缺齿齿轮40顺时针旋转。此时,缺齿齿轮50在缺齿齿轮50与缺齿齿轮40之间的微小的摩擦力下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第二旋转限制部42b与缺齿齿轮50的缺齿抵接,阻止缺齿齿轮50的旋转。设于缺齿齿轮40的缺齿部与设于加载手柄29的缺齿齿轮部29e啮合,使缺齿齿轮部29e以加载手柄旋转轴29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与缺齿齿轮部29e一体设置的加载手柄29克服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而逆时针旋转。
在加载手柄29的旋转的作用下,后帘锁紧凸轮29c按压后帘加载输入部34c。其结果是,后帘锁紧手柄34顺时针旋转。在后帘加载输入部34c到达后帘锁紧凸轮29c的最外径时,后帘吸附片34b被向后帘用电磁铁36压靠。同样地,前帘锁紧凸轮29b按压前帘加载输入部24c。并且,前帘锁紧手柄24顺时针旋转。前帘加载输入部24c被向前帘锁紧凸轮29b的外径方向驱动,将前帘吸附片24b向前帘用电磁铁26压靠。
当后帘锁紧手柄34顺时针旋转时,在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下,后帘驱动手柄39也同样地要顺时针旋转。然而,由于后帘卡止手柄52的卡止部52b与后帘驱动手柄卡止部39c卡合,因此阻止后帘驱动手柄39的旋转。从而仅仅是后帘锁紧手柄34顺时针旋转。由于后帘驱动手柄39不旋转,因此在上述的加载动作中,后帘叶片组31维持将开口部11a屏蔽的状态。因此,能够并行地进行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图像数据的读出和后帘的加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帘的加载动作完成之前,后帘叶片组31维持将开口部11a屏蔽的状态。
再次参照图14。当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读出完成时(STEP2),图7所示的电动机46进一步旋转,加载手柄29进一步逆时针旋转。并且,焦面快门装置190向图9所示的状态转变。图9表示前帘叶片组21及后帘叶片组31从开口部11a退避,由此维持前帘及后帘的加载完成的状态。换言之,图9表示实现了实时取景功能的状态。例如,在图16的时刻t2,处于利用实时取景功能的状态。
当加载手柄29的卡止解除突起29g顶开后帘卡止手柄52的卡止解除爪52c时,后帘卡止手柄52克服后帘卡止手柄弹簧53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卡止部52b与后帘驱动手柄卡止部39c的卡止解除。这样,后帘驱动手柄39在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与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抵接为止,后帘叶片组31从开口部11a退避。此时,后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57由后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52d操作(STEP3)。并且,后帘锁紧凸轮29c与后帘加载输入部34c抵接,后帘叶片组31维持从开口部11a退避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加载手柄29的卡止解除突起29g顶开后帘卡止手柄52的卡止解除爪52c时,后帘卡止手柄52克服后帘卡止手柄弹簧53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由于前帘卡止手柄37的卡止部37b与前帘驱动手柄卡止部28c卡合,因此维持阻止前帘驱动手柄28的旋转的状态。并且,前帘驱动手柄28不旋转,在上述的加载动作中,前帘叶片组21维持从开口部11a退避的状态。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来自被拍体的光被导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该状态在要维持对CMOS图像传感器110进行曝光的状态时特别有效。例如,在通过相机主体100进行基于实时取景功能的被拍体观察或成帧,进行活动图像摄影,在进行AF同时的连拍的情况下特别有效(STEP4)。
从图9所示的状态可知,焦面快门装置190能够机械性地维持打开开口部11a的状态。即,焦面快门装置190具有所谓常开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加载手柄29的旋转位置基于电动机46的旋转量而由相机控制器140(图3)把握。更详细而言,加载手柄29的绝对旋转位置通过后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57而由相机控制器140把握。
-狭缝曝光待机状态-
当通过使用者操作释放按钮131时(图14的STEP5),CMOS图像传感器110获取测光等的必要的摄影信息。当其结束时,相机控制器140许可释放。此时,焦面快门装置190为图9所示的状态。当释放被许可时,焦面快门装置190向图10所示的状态转变。图10表示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狭缝曝光待机状态。
具体而言,加载手柄29具有扇形的加载手柄突起部29d(图9),卡止解除手柄60具有扇形的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加载手柄突起部29d及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配置在大致同一直径上。卡止解除手柄60由加载手柄旋转轴29a支承为以加载手柄旋转轴29a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状态。卡止解除手柄60由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向顺时针施力。
设于快门底板11的未图示的限动件与卡止解除手柄60的未图示的限动件抵接,由此,卡止解除手柄60由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限制旋转。在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以外的力未作用于卡止解除手柄60的状态下,卡止解除手柄60保持在与设于快门底板11的未图示的限动件抵接的位置,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加载手柄缺齿齿轮部29e与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保持为同相位。
此时,加载手柄突起部29d和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以沿着旋转方向相互具有间隙的关系构成。具体而言,从图6的状态到图9的状态,即使加载手柄2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加载手柄突起部29d与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也不抵接,仅仅是加载手柄29旋转。另一方面,成为当卡止解除手柄60逆时针旋转时而加载手柄29也一体旋转的关系。即,具有加载手柄突起部29d的加载手柄29和具有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的卡止解除手柄60以相同旋转轴(加载手柄旋转轴29a)进行旋转,且根据电动机46的旋转方向,能够切换成仅仅是加载手柄29旋转,或两者一体旋转。
具体而言,卡止解除手柄60在缺齿齿轮50的作用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由于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与加载手柄突起部29d抵接,因此加载手柄29也与卡止解除手柄60一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向被施加该作用力的方向旋转。从而对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加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有时将加载手柄突起部29d和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一起称为“驱动部”。驱动部利用电动机的旋转力对前帘叶片组21及后帘叶片组31进行加载。驱动部根据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以不同的定时对前帘叶片组21及后帘叶片组31进行加载。更详细情况如以下所述。
当使电动机46从图9的状态旋转时,加载手柄29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加载手柄突起部29d按压卡止解除手柄突起部60c,使卡止解除手柄60克服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当卡止解除手柄6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前帘卡止解除突起60a顶开前帘卡止手柄37的卡止解除爪37c,前帘卡止手柄37克服前帘卡止手柄弹簧54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卡止部37b与前帘驱动手柄卡止部28c的卡止解除。如此,前帘驱动手柄28在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抵接为止,前帘叶片组21将开口部11a覆盖。并且,前帘锁紧凸轮29b与前帘加载输入部24c抵接,前帘叶片组21维持将开口部11a屏蔽的状态。同时,前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37d使前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47工作(图14的STEP6,图16的时刻t3)。
进而,当电动机46旋转而加载手柄29逆时针旋转时,缺齿齿轮40与加载手柄缺齿齿轮部29e的啮合脱落。并且,加载手柄29在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卡止解除手柄60在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此时,前帘加载输入部24c与前帘锁紧凸轮29b的抵接被解除。而且,后帘加载输入部34c与后帘锁紧凸轮29c的抵接被解除。
在缺齿齿轮40与加载手柄29的加载手柄缺齿齿轮部29e的啮合脱落之前,开始向前帘用电磁铁26及后帘用电磁铁36供电。前帘吸附片24b与前帘用电磁铁26吸附,后帘吸附片34b与后帘用电磁铁36吸附。如此,前帘锁紧手柄24及后帘锁紧手柄34能够维持加载状态。
在前帘叶片组21将开口部11a屏蔽的时刻,CMOS图像传感器110获取用于抑制各个体的图像变动的、参照图像所谓虚设图像(STEP7,图16的时刻t4)。
-狭缝曝光-
按照来自相机控制器140的释放指令,断绝前帘用电磁铁26的供电(STEP8)。如此,前帘锁紧手柄24在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此时,前帘驱动手柄28也一体旋转,前帘叶片组21移动。然后,开始从开口部11a的下方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曝光。接着,在断绝前帘用电磁铁26的供电之后,在设定的曝光时间之后,断绝后帘用电磁铁36的供电(STEP9,图16的时刻t5)。曝光时间由相机控制器140基于曝光信息等来设定。如此,后帘锁紧手柄34在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此时,后帘驱动手柄39也一体旋转,后帘叶片组31移动,从开口部11a的下方将开口部11a屏蔽。CMOS图像传感器110通过来自由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形成的狭缝的光进行曝光。这样的基于狭缝的曝光动作称为狭缝曝光摄影。当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的移动完成时,再次成为图6的状态。然后,进行加载动作,焦面快门装置190成为图8的状态。与图8所示的后帘的加载动作并行地,相机控制器140以进行CMOS图像传感器110获取的图像数据的读出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图像数据的读出完成后,向图9所示的状态转变,为下一摄影作准备(图16的时刻t6)。如此,通过并行地进行加载和读出,能够缩短向下一摄影的准备时间。例如,能够减小连续摄影的间隔,在进行AF的同时也能进行高速的连拍。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帘叶片组31的移动完成时,如图6所示,后帘卡止手柄52的卡止部52b与后帘驱动手柄卡止部39c卡止。
-常闭的加载机构-
接着,说明常闭的加载机构。
关于常闭的加载机构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结构要素与关于常开的加载机构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结构要素完全相同。因此,省略再次的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与卡止解除手柄60一体地被支承。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能够与缺齿齿轮50啮合。缺齿齿轮50由快门底板1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状态。缺齿齿轮50由阶梯齿轮构成,且具有齿轮部。齿轮部具有整周齿。齿轮部能够与连结齿轮组48啮合。连结齿轮组48由串联啮合的3个齿轮构成。3个连结齿轮组48中的一端的一个能够与行星齿轮41啮合。而且,另一端的一个具有与太阳齿轮43共用的轴,以该轴为中心能够旋转,能够与缺齿齿轮50啮合。
-移动完成状态-
图11表示焦面快门装置的摄影结束状态,即,后帘的移动完成的状态。
前帘叶片组21在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下,退避到比开口部11a靠上侧的位置。而且在图11中,如图7所示,在由于前帘锁紧弹簧27和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而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抵接的状态下,前帘锁紧手柄24和前帘驱动手柄28均保持逆时针旋转的状态。而且,后帘叶片组31在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下,将开口部11a覆盖。在由于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而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与后帘驱动手柄抵接部39b抵接的状态下,后帘锁紧手柄34和后帘驱动手柄39均保持逆时针旋转的状态。
-加载动作-
图11是常闭时的移动完成的状态的图。图12是加载中的图。图13是前帘及后帘的加载完成且为摄影待机状态的图。图15是常闭时的狭缝曝光摄影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常闭时的狭缝曝光摄影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以下,主要以图15所示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从图11所示的移动完成状态开始,以使电动机46向与常开时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通电(STEP11,图17的时刻t11),当在电动机46的作用下而蜗轮传动装置44旋转时,设有与之啮合的蜗轮的太阳齿轮43逆时针旋转。如此,行星轮架42在旋转负载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第一旋转限制部42a与设于快门底板11的第一限动件(未图示)抵接。此时,图7所示的行星齿轮41与行星轮架的旋转一起移动(公转)。在由于第一旋转限制部42a与第一限动件的抵接而行星齿轮41的公转停止时,行星齿轮41与连结齿轮48啮合。然后,行星齿轮41自身顺时针旋转(自转),使连结齿轮48旋转,进而使缺齿齿轮50顺时针旋转。此时,虽然缺齿齿轮40在缺齿齿轮40与缺齿齿轮50之间的微小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第一旋转限制部42a与缺齿齿轮40的缺齿抵接,从而阻止缺齿齿轮40的旋转。设于缺齿齿轮50的缺齿部与设于卡止解除手柄60的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啮合,使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以加载手柄旋转轴29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与缺齿齿轮部60d一体设置的卡止解除手柄60克服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而逆时针旋转。
在卡止解除手柄60的旋转的作用下,加载手柄29逆时针旋转,后帘锁紧凸轮29c按压后帘加载输入部34c。其结果是,后帘锁紧手柄34顺时针旋转。
卡止解除手柄60的、前帘卡止解除部60a和后帘卡止解除部60b大致同时分别顶开卡止解除爪37e和卡止解除爪52e,前帘卡止手柄37克服前帘卡止手柄弹簧54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帘卡止手柄52克服后帘卡止手柄弹簧53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前帘驱动手柄28的前帘驱动手柄卡止部28c与前帘卡止手柄37的卡止部37b的卡合被解除,后帘驱动手柄39的后帘驱动手柄卡止部39c与后帘卡止手柄52的卡止部52b的卡合被解除,在前帘锁紧弹簧27及后帘锁紧弹簧55的作用力下,前帘锁紧手柄24的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28的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抵接,由此使前帘锁紧手柄24与前帘驱动手柄28一体旋转,并且后帘锁紧手柄34的后帘锁紧手柄抵接部34a与后帘驱动手柄39的后帘驱动手柄连结销39a抵接,由此使后帘锁紧手柄34与后帘驱动手柄39一体旋转。从而,前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37d使前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47,而且,后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52d使后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57大致同时工作(STEP13)。
图12是表示加载中的状态的图,表示通过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在加载中始终将开口部11a屏蔽的情况。因此,能够与加载并行地进行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图像数据的读出和虚设图像的获取(STEP12,图17的时刻t12)。
后帘加载输入部34c到达后帘锁紧凸轮29c的最外径时,后帘吸附片34b被向后帘用电磁铁36压靠。同样地,前帘锁紧凸轮29b按压前帘加载输入部24c。并且,前帘锁紧手柄24顺时针旋转。前帘加载输入部24c被向前帘锁紧凸轮29b的外径方向驱动而到达最外径时,前帘吸附片24b被向前帘用电磁铁26压靠。
从而具有在曝光中以外将开口部11a持续屏蔽的所谓常闭的功能。
-狭缝曝光待机状态-
图13表示焦面快门装置190的狭缝曝光待机状态。
具体而言,当电动机46从图12的状态开始旋转而卡止解除手柄60逆时针旋转时,缺齿齿轮50与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的啮合脱落。并且,卡止解除手柄60在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加载手柄29在加载手柄回动弹簧30的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此时,前帘加载输入部24c与前帘锁紧凸轮29b的抵接被解除。后帘加载输入部34c与后帘锁紧凸轮29c的抵接被解除。
在缺齿齿轮50与卡止解除手柄60的卡止解除手柄缺齿齿轮部60d的啮合脱落之前,开始向前帘用电磁铁26及后帘用电磁铁36供电。前帘吸附片24b与前帘用电磁铁26吸附,后帘吸附片34b与后帘用电磁铁36吸附。如此,前帘锁紧手柄24及后帘锁紧手柄34能够维持加载状态(图17的时刻t11和t12的区间)。
-狭缝曝光-
当通过使用者操作释放按钮131时,获取测光等的必要的摄影信息。当其结束时,相机控制器140许可释放。按照来自相机控制器140的释放指令(STEP14),断绝前帘用电磁铁26的供电(STEP15)。如此,前帘锁紧手柄24在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此时,前帘驱动手柄28也一体旋转,前帘叶片组21移动。并且,开始从开口部11a的下方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曝光。接着,在断绝前帘用电磁铁26的供电之后,在设定的曝光时间之后,断绝后帘用电磁铁36的供电(STEP16)。曝光时间由相机控制器140基于曝光信息等来设定。如此,后帘锁紧手柄34在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此时,后帘驱动手柄39也一体旋转,后帘叶片组31移动,从开口部11a的下方将开口部11a屏蔽。CMOS图像传感器110通过来自由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形成的狭缝的光进行曝光(图17的时刻t13)。这样的基于狭缝的曝光动作称为狭缝曝光摄影。当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的移动完成时,再次成为图11的状态。
(3:常开时的常闭连拍摄影的动作)
接着,说明常开时的常闭连拍摄影的动作。这是由于常闭时的时序比常开时的时序能够高速地工作,因此在不需要连拍中的AF等时,能够实现非常高速的连拍。
图18是常开时的常闭连拍摄影流程图。图19是表示常开时的常闭连拍摄影的动作的定时的时序图。
使用图18说明使用者从常开的实时取景状态开始,选择使用了常闭的高速连拍模式而释放时的动作。
当将释放按钮131设为ON(STEP21)时,按照来自相机控制器140的释放指令,开始向前帘用电磁铁26及后帘用电磁铁36供电。电动机46向常开时的旋转方向旋转。前帘吸附片24b与前帘用电磁铁26吸附,后帘吸附片34b与后帘用电磁铁36吸附。大致同时,电动机46向常开时的旋转方向旋转(STEP21,图19的时刻t21)。加载手柄2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前帘卡止解除突起60a顶开前帘卡止手柄37的卡止解除爪A37c,前帘卡止手柄37克服前帘卡止手柄弹簧54的作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卡止部37b与前帘驱动手柄卡止部28c的卡止被解除。如此,前帘驱动手柄28在前帘锁紧弹簧27的作用力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前帘锁紧手柄抵接部24a与前帘驱动手柄抵接部28b抵接为止,前帘叶片组21将开口部11a覆盖。并且,前帘锁紧凸轮29b与前帘加载输入部24c抵接,前帘叶片组21维持将开口部11a屏蔽的状态。同时,前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37d使前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47工作(STEP23),使电动机46停止(图19的时刻t22)。
断绝前帘用电磁铁26的供电(STEP24)。如此,前帘锁紧手柄24在前帘移动弹簧25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此时,前帘驱动手柄28也一体旋转,前帘叶片组21移动。并且,开始从开口部11a的下方向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曝光。接着,在断绝前帘用电磁铁26的供电之后,在设定的曝光时间后,断绝后帘用电磁铁36的供电(STEP25)。曝光时间由相机控制器140基于曝光信息等设定。如此,后帘锁紧手柄34在后帘移动弹簧35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此时,后帘驱动手柄39也一体旋转,后帘叶片组31移动,从开口部11a的下方将开口部11a屏蔽。CMOS图像传感器110通过来自由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形成的狭缝的光进行曝光。当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的移动完成时,再次成为图6的状态(图19的时刻t23)。
在此,若释放按钮131的ON继续(STEP26),则电动机46向常闭时的旋转方向旋转。如前述那样与常闭时的加载动作同样地,加载中始终将开口部11a屏蔽,因此与加载并行地进行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图像数据的读出和虚设图像的获取(STEP27)(图19的时刻t24)。
当从摄像元件的读出完成时(图19的时刻t25),电动机46进一步旋转,前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37d检测前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47的工作,或者后帘卡止手柄开关动作部52d检测后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57的工作(STEP28),使电动机46停止,向STEP24移动而进行再次曝光(图19的时刻t26)。
在STEP26中,释放按钮131成为OFF时,需要使连拍动作停止,而返回实时取景状态。
这种情况下,电动机46向常开时的旋转方向旋转(STEP29,图19的时刻t27)。对前帘叶片组21和后帘叶片组31进行加载,但与常开时的加载动作相同,后帘叶片组31覆盖开口部11a,因此能够进行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读出。当从CMOS图像传感器110的读出和虚设图像获取完成(STEP30)时,电动机46进一步旋转,加载手柄29进一步逆时针旋转。并且,焦面快门装置190成为图9所示的状态。图9的状态是前帘及后帘的加载维持完成并实现了实时取景功能的状态的图(图19的时刻t28)。
图20(a)是常开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局部剖视图。另一方面,图20(b)是常闭时的焦面快门装置190的局部剖视图。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焦面快门装置190,可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使用了前帘和后帘的狭缝曝光,在对前帘和后帘进行加载时能够维持使前帘退避并将开口部屏蔽的状态的常开的焦面快门装置、以及在使用了前帘和后帘的狭缝曝光时以外能够维持将开口部屏蔽的状态的常闭的焦面快门装置。因此,例如,在进行AF同时的连拍摄影中,可以使用常开,在进行比之高速的连拍摄影时,可以使用常闭。而且,无论是在摄影光路内配设快转反射镜而实现光学取景的所谓单镜头反射类型的相机中,还是在未配设快转反射镜而能够进行基于摄像元件的实时取景取景器进行的摄影的所谓无反射镜单镜头类型的相机中,均能够采用。
如以上那样,作为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的例示,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的技术并未限定于此,也能够适用于进行了适当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而且,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组合而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以下例示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相机主体100与透镜单元200能够分离的更换镜头式数码照相机,但是在将透镜单元固定于相机主体并通过焦面快门装置进行曝光控制的数码照相机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狭缝曝光,但是在电子前帘曝光的情况下,在各流程图中,只要在前帘/后帘Mg_ON的定时仅使后帘Mg为ON就能够实现。
图1~5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相机主体100。相机主体100的相机控制器140在相机主体100的摄影动作结束后,能够对焦面快门装置190的驱动方式进行各种切换。
例如相机控制器140可以在相机主体100的摄影动作结束后,将焦面快门装置190控制成为常开驱动方式。
也可以是,当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而在单拍摄影模式与连续摄影模式之间切换相机主体100的动作模式时,相机控制器140检测切换操作,来切换焦面快门装置190的驱动方式。具体而言,在切换成单拍摄影模式时,相机控制器140可以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而在切换成连续摄影模式时,相机控制器140可以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闭驱动方式。
在上述的连续摄影模式中设置摄影间隔不同的多个模式的情况下,当选择摄影间隔最短的连续摄影模式时,相机控制器140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闭驱动方式。当选择其他的连续摄影模式时,相机控制器140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
另外,在摄影动作中,电源单元与电力供给部被切离,当电源单元向电力供给部的电力供给再次开始时,相机控制器140可以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闭驱动方式。或者以常闭驱动方式进行的连续摄影中,当电源单元的电力供给能力比预先设定的电力值下降时,相机控制器140可以在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之后,中止连续摄影。也可以取代预先设定的电力值,确定残存电力相对于最大许容电力的比例。
在电源单元的电力的供给开始时,相机控制器140可以将焦面快门装置190切换成常开驱动方式。
如以上那样,作为本公开中的技术的例示,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为此,提供了附图及详细的说明。
因此,在附图及详细的说明所记载的结构要素中,不仅包括为了解决课题所必须的结构要素,而且为了例示上述技术,也包括不是为了解决课题所必须的结构要素。因此,不应该凭借这些不是必须的结构要素在附图或详细的说明中的记载,而直接将这些不是必须的结构要素认为是必须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例示了本公开中的技术,因此在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能够适用于焦面快门装置。
符号说明
11快门底板
21前帘叶片
22前帘驱动臂
23前帘从动臂
24前帘锁紧手柄
25前帘移动弹簧
26前帘用电磁铁
27前帘锁紧弹簧
28前帘驱动手柄
29加载手柄
31后帘叶片
32后帘驱动臂
33后帘从动臂
34后帘锁紧手柄
35后帘移动弹簧
36后帘用电磁铁
37前帘卡止手柄
39后帘驱动手柄
40缺齿齿轮
41行星齿轮
42行星轮架
43太阳齿轮
44蜗轮传动装置
46电动机
47前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
48连结齿轮
50缺齿齿轮
52后帘卡止手柄
53后帘卡止手柄弹簧
54前帘卡止手柄弹簧
55后帘锁紧弹簧
57后帘卡止解除检测开关
60卡止解除手柄
110CMOS图像传感器
140相机控制器
190焦面快门装置

Claims (7)

1.一种摄像装置,其中,
具备:
摄像部,其对被拍体的光学影像进行受光而输出图像数据;
焦面快门装置,其限制所述光学影像向所述摄像部的入射,且能够选择常开驱动方式及常闭驱动方式;
驱动方式切换部,其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及所述常闭驱动方式中的一方;
模式选择部,其能够切换单拍摄影模式与连续摄影模式,
在通过所述模式选择部切换成所述连续摄影模式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在连续摄影中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闭驱动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通过所述模式选择部切换成所述连续摄影模式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在连续摄影动作结束后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通过所述模式选择部切换成所述单拍摄影模式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
在通过所述模式选择部切换成所述连续摄影模式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切换成所述常闭驱动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连续摄影模式具备摄影间隔不同的多个模式,
在所述模式选择部选择摄影间隔最短的连续摄影模式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在连续摄影中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闭驱动方式,在所述模式选择部选择摄影间隔比所述摄影间隔最短的连续摄影模式的摄影间隔长的连续摄影模式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在连续摄影中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还具备:
电源单元,其供给电力;
电力供给部,其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供给来自所述电源单元的电力,
在摄影动作中将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电力供给部切离,当所述电源单元向所述电力供给部的电力供给再次开始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闭驱动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还具备:
电源单元,其供给电力;
电力供给部,其能够接受所述电源单元插入,
在以所述常闭驱动方式进行的连续摄影中,当所述电源单元的电力供给能力下降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在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之后,中止所述连续摄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还具备:
电源单元,其供给电力;
电力供给部,其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供给来自所述电源单元的电力,
在所述电源单元的电力的供给开始时,所述驱动方式切换部将所述焦面快门装置的驱动方式切换成所述常开驱动方式。
CN201280009602.2A 2011-08-24 2012-08-24 摄像装置 Active CN103380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2396 2011-08-24
JP2011-182396 2011-08-24
JP2011-225591 2011-10-13
JP2011225591 2011-10-13
PCT/JP2012/005340 WO2013027421A1 (ja) 2011-08-24 2012-08-24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396A CN103380396A (zh) 2013-10-30
CN103380396B true CN103380396B (zh) 2016-06-29

Family

ID=47746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9602.2A Active CN103380396B (zh) 2011-08-24 2012-08-24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44628B2 (zh)
JP (1) JP5874021B2 (zh)
CN (1) CN103380396B (zh)
WO (1) WO2013027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3362B2 (ja) 2013-03-27 2017-06-28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JP2015148657A (ja) * 2014-02-05 2015-08-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WO2015146004A1 (ja) * 2014-03-28 2017-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6090739A (ja) * 2014-10-31 2016-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8016508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7408454B2 (ja) * 2020-03-25 2024-0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375003B (zh) * 2021-04-22 2022-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模组、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3788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CN102150080A (zh) * 2008-09-11 2011-08-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5122B2 (en) 2000-07-12 2004-09-21 Nidec Copal Corporation Focal-plane shutter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
JP2002090806A (ja) 2000-09-19 2002-03-27 Nidec Copal Corp 絞り兼用シャッタ装置
JP4667586B2 (ja) 2000-11-24 2011-04-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3914112B2 (ja) * 2002-07-29 2007-05-1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4077709B2 (ja) * 2002-10-16 2008-04-2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2004264468A (ja) * 2003-02-28 2004-09-24 Nidec Copal Corp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2007312197A (ja) 2006-05-19 2007-11-29 Olympus Imaging Corp ライブビュー可能なカメラ
JP2007312196A (ja) * 2006-05-19 2007-11-29 Olympus Imaging Corp ライブビュー可能なカメラ
JP5037859B2 (ja) 2006-05-29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013964B2 (ja) * 2007-05-23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1013540A (ja) * 2009-07-03 2011-01-20 Panasonic Corp シャッター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5760188B2 (ja) * 2009-11-30 2015-08-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2011158890A (ja) * 2010-01-06 2011-08-18 Panasonic Corp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3788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CN102150080A (zh) * 2008-09-11 2011-08-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44628B2 (en) 2016-05-17
JP5874021B2 (ja) 2016-03-01
WO2013027421A1 (ja) 2013-02-28
US20140176747A1 (en) 2014-06-26
CN103380396A (zh) 2013-10-30
JPWO2013027421A1 (ja) 2015-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0396B (zh) 摄像装置
JP5118751B2 (ja) カメラ本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309007B1 (ko) 포컬 플레인 셔터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JP5824666B2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014146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57757B2 (ja) シャッタチャージ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7972069B2 (en) Camera system and camera body
JP2011158890A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130100336A1 (en) Camera system and camera body
JP5899509B2 (ja) 撮像装置
JP2012215796A (ja) 撮像ユニット
JP2011013540A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2012208475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6167599B2 (ja) 光学ファインダー
JP5975402B2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511211B2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013539A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0107709A (ja) レンズ交換式撮像装置
JP2012215797A (ja) シャッタ駆動装置、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879540B2 (ja) 撮像装置
JP2014191112A (ja) 光学ファインダー
JP2013041304A (ja) 撮像装置
JP2010130079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0074589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