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8526B - 旋转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8526B
CN103378526B CN201210105208.0A CN201210105208A CN103378526B CN 103378526 B CN103378526 B CN 103378526B CN 201210105208 A CN201210105208 A CN 201210105208A CN 103378526 B CN103378526 B CN 1033785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cable
lead block
length direction
rotary connector
narrow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52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8526A (zh
Inventor
高桥靖典
高志鹏
刘英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052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78526B/zh
Priority to JP2012225186A priority patent/JP5833522B2/ja
Publication of CN103378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8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8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8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具有宽幅的带状导体的两根扁平电缆彼此与一个引线块连接的旋转连接器。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将宽度方向的一侧切除而在其余的窄幅部(5a、6a)的前端侧使带状导体(19)露出的形状,所述带状导体(19)与设置于引线块(12(或22))的一对所述连接端子(30)分别连接。而且,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彼此以将一方的窄幅部(5a(6a))配置在另一方的切除部(6b(5b))上的位置关系重合。在该引线块上,作为下层侧的第一扁平电缆(5)的与切除部(5b)相邻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离开作为上层侧的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b)的方向折回。

Description

旋转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备在机动车等的转向装置中而作为气囊系统等的电连接机构使用的旋转连接器,尤其是涉及将仅载持有一条宽幅的带状导体的扁平电缆使用多个的旋转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旋转连接器通过固定侧壳体、可动侧壳体及扁平电缆简要构成,该固定侧壳体具有外筒部,该可动侧壳体具有内筒部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固定侧壳体连结,该扁平电缆以能够卷紧及松卷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设有的环状空间内,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引线块进行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引线块是在绝缘性基体上使用嵌入成形等来保持连接端子的部件,此种引线块分别装入到固定侧壳体的外筒部和可动侧壳体的内筒部。扁平电缆是带状导体由绝缘膜覆盖而成的长条的挠性电缆,该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从环状空间的最外周部向外方导出之后,与装入到外筒部内的规定的引线块连接。而且,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从环状空间的最内周部向内方导出之后,与装入到内筒部的另一引线块连接。并且,这些各引线块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因此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在装备到机动车的转向装置上的旋转连接器中,固定侧壳体固定在转向杆侧,可动侧壳体与方向盘(转向轮)侧连结而一体旋转。并且,在使可动侧壳体相对于固定侧壳体向正反任一方向旋转时,对应于其旋转方向而扁平电缆在环状空间内卷紧或松卷,在任意状态下,两壳体间的电连接都经由引线块的连接端子和扁平电缆的带状导体维持。即,方向盘侧的电路(气囊系统或喇叭电路等)经由旋转连接器而与车身侧的电子设备或电源电路等电连接,因此即使方向盘正反旋转,也不会妨碍电信号的传送。
然而,近年来,将转向加热器那样需要比较大的电流的电路搭载在方向盘侧,为了使此种电路与车身侧的电源电路等电连接,将具有配线电阻小的宽幅的带状导体的扁平电缆进行使用的旋转连接器被实际应用。此种扁平电缆仅载持有一条宽幅的带状导体,必然以两个为一组而使用作为一电路用,在以往的通常的旋转连接器中,为了使一根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一个引线块连接而追加两根扁平电缆时,总计需要追加四个引线块,伴随于此,旋转连接器变得大型化,且成本高涨。
因此,一直以来,提出了如下的旋转连接器:准备两条向长度方向的端部露出的带状导体的露出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向一方的扁平电缆,以带状导体的露出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使这两根扁平电缆重合,由此能够在设置于一个引线块的一对连接端子上分别连接两扁平电缆的带状导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上述现有的旋转连接器中,带状导体除了露出部分之外被绝缘膜完全覆盖,因此即使两根扁平电缆重合,相互的带状导体彼此也不会发生短路。并且,由于能够将两根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一个引线块进行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因此能够将需要的引线块的总数减少至一半,从而也能抑制旋转连接器的大型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613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旋转连接器中,以重合的状态与引线块连接的两根扁平电缆的各带状导体除了露出部分之外由绝缘膜完全覆盖,因此两扁平电缆的带状导体彼此不会短路,但这种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结构特殊,因此造价非常高。即,上述现有的旋转连接器虽然能够减少引线块的总数但会提高扁平电缆单体的成本,因此存在旋转连接器的总成本高涨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现有技术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具有宽幅的带状导体的两根扁平电缆彼此连接在一个引线块上的旋转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连接器,其具备:固定侧壳体,其具有外筒部;可动侧壳体,其具有内筒部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固定侧壳体连结;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它们具有由绝缘膜覆盖的带状导体,卷绕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之间设有的环状空间内;引线块,其与这些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接,其中,所述引线块具有与所述带状导体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保持该连接端子的绝缘性基体,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分别仅载持一条宽幅的所述带状导体,在所述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将宽度方向的一侧切除而在其余的窄幅部的前端侧使所述带状导体露出的形状,这两扁平电缆的所述带状导体与设置于所述绝缘性基体的一对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并且这两扁平电缆彼此以将任一方的所述窄幅部配置在另一方的所述切除部上的位置关系进行上下重合,且在作为下层侧的扁平电缆的与所述切除部相邻的部位形成折回端部,该折回端部插入到设置于所述绝缘性基体的狭缝部内。
这样具有宽幅的带状导体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均由窄幅部和切除部构成,以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的一方的窄幅部配置于另一方的切除部的位置关系使两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合时,能够容易地将这两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一个引线块连接,因此能够将需要的引线块的总数减少一半。而且,在该引线块上且作为下层侧的扁平电缆的与切除部相邻的部位形成有折回端部,该折回端部插入到设置在引线块的绝缘性基体上的狭缝部内,因此折回端部的导体切断面不会与上层侧的扁平电缆的导体切断面发生接触。即,使用作为通用品而流通的通常的扁平电缆,对上述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进行切断处理就能够形成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导体切断面彼此的短路,因此不会损害可靠性而能实现旋转连接器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的旋转连接器中,优选在作为所述下层侧的扁平电缆上且在所述窄幅部的基端部分与所述折回端部之间形成切口,通过该切口能够容易地形成所希望的大小的折回端部。
另外,在上述的旋转连接器中,优选在所述绝缘性基体上的配置所述第一扁平电缆的所述窄幅部的区域与配置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的所述窄幅部的区域之间竖立设置有分隔壁,如此,容易将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的各窄幅部配置在隔着分隔壁的位置上,并且利用分隔壁能够可靠地防止这两窄幅部的导体切断面彼此的短路。
另外,在上述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可以分别形成,不过,这两扁平电缆若将长条的一根扁平电缆切断而一并形成,则能够进一步减少部件成本。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旋转连接器通过对作为通用品而流通的通常的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进行切断处理,就能够形成具有宽幅的带状导体的第一扁平电缆及第二扁平电缆,并且能够容易地将这两根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一个引线块连接,因此能够减少需要的引线块的总数而避免扁平电缆单体的成本上升。而且,在引线块上且作为下层侧的扁平电缆上形成有与切除部相邻的折回端部,该折回端部插入到设置在引线块的绝缘性基体上的狭缝部内,因此折回端部的导体切断面与上层侧的扁平电缆的导体切断面不会发生接触。因而,能起到不损害可靠性而实现旋转连接器的低成本化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旋转连接器的外观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的底面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从图3省略了底板构件等而表示内部结构的底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具备的固定侧壳体的电缆导出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装入到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内的引线块与扁平电缆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与图7对应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引线块与扁平电缆的另一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图9的X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扁平电缆的切断处理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引线块的从一面侧观察到的主视图。
图13是引线块的从另一面侧观察到的背视图。
图14是表示引线块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旋转连接器具备的可动侧壳体的电缆导出部的上部转子的背视图。
图16是表示装入到旋转连接器内的带电路保护部件的引线块的立体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线的引线块的剖视图。
图18是与图16对应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装入到图6的电缆导出部内的三个引线块与四根扁平电缆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各扁平电缆的切口部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固定侧壳体
2可动侧壳体
3、4扁平电缆
5扁平电缆(第一扁平电缆)
6扁平电缆(第二扁平电缆)
5a、6a窄幅部
5b、6b切除部
5c折回端部
5d切口
8外筒体(外筒部)
12、22引线块
13b内筒部
18绝缘膜
19带状导体
30连接端子
31绝缘性基体
31d分隔壁
31g、31h狭缝部
40扁平电缆
41、42切断线
S环状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旋转连接器主要包括:固定侧壳体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该固定侧壳体1连结的可动侧壳体2;卷绕·收纳在这两壳体1、2之间划成的环状空间S内的扁平电缆3、扁平电缆4、扁平电缆5(第一扁平电缆)、扁平电缆6(第二扁平电缆);在这各扁平电缆3~6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及第四至第六引线块20~2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两壳体1、2之间的支架7。该旋转连接器组装在机动车的转向装置上使用,通过各扁平电缆3~6进行设置于转向杆(未图示)的固定侧壳体1与和方向盘(未图示)连结的可动侧壳体2之间的电连接。
固定侧壳体1通过合成树脂制的外筒体8和底板构件9概略构成,大致圆筒状的外筒体8通过卡扣结合而与大致圆环状的底板构件9的外周缘部一体化。在外筒体8的外周面侧的规定部位附设有上部连接部8a,在底板构件9的外周侧的规定位置上一体形成有与上部连接部8a组合的下部连接部9a。如图2和图4所示,上部连接部8a、筒状的箱8b及下部连接部9a的组合体构成装入有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的固定侧连接部50。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侧连接部50内的第三引线块12如后述那样经由电线束26而与第二连接部27连接,第二连接部27与固定侧连接部50连结。
可动侧壳体2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上部转子13、中间转子14及下部转子15,中间转子14和下部转子15通过卡扣结合而与上部转子13一体化。上部转子13具有与底板构件9对置的圆环状的顶板部13a和从该顶板部13a的中央垂下的内筒部13b,内筒部13b的内径设定成转向轴(未图示)能够插入的尺寸。
如图1所示,在上部转子13的顶板部13a上一体形成有第三及第四连接部13c、13d和线束取出部13e、13f。如图15所示,在上部转子13的背面侧,所述第三及第四连接部13c、13d和线束取出部13e、13f构成可动侧连接部。扁平电缆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装入到第三连接部13c和线束取出部13e的内部的第四引线块20连接,扁平电缆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装入到第四连接部13d的内部的第五引线块21连接。而且,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装入到线束取出部13f的内部的第六引线块2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顶板部13a上设有:锁定构件装入部13g,其装入有用于维持旋转连接器的中立位置的锁定构件17;轴部13h,其在旋转连接器的中立位置上对与方向盘(未图示)连结的连结部16进行安装。
中间转子14用于从背侧保持装入到上部转子13内的第四至第六引线块20~22,如图4所示,该中间转子14与上部转子13的背面侧卡扣结合。下部转子15形成为转向轴能够插入的大致圆筒状,该下部转子15与上部转子13的内筒部13b进行卡扣结合。并且,通过使下部转子15以滑动自如的方式与底板构件9的内周缘部卡合,而将可动侧壳体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固定侧壳体1连结。
如图18所示,各扁平电缆3~6是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构成的绝缘膜18上载持有带状导体19的长条的挠性电缆,除了各扁平电缆3~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之外,带状导体19由绝缘膜18覆盖。这些扁平电缆3~6以能够卷紧及松卷的方式收纳在外筒体8与内筒部13b之间设有的环状空间S(参照图4)内,在环状空间S内,各扁平电缆3~6在中途使卷绕方向反转(参照图2)。而且,各扁平电缆3~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安装于固定侧壳体1的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进行电连接及机械连接,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安装于可动侧壳体2的第四至第六引线块20~22进行电连接及机械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例中,扁平电缆3用于传送气囊系统或喇叭电路等的电信号,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第一引线块10和第四引线块20分别连接。而且,扁平电缆4用于传送各种转向开关的电信号,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第二引线块11和第五引线块21分别连接。这两扁平电缆3、4是载持有多条带状导体19的通常的扁平电缆(参照图18)。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用于向需要比较大的电流的转向加热器通电,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为了减小配线电阻而仅载持一条宽幅的带状导体19。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三引线块12连接,该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第六引线块22连接。而且,如后所述,所述两引线块12、22通过由同一绝缘性基体31形成的共用部件构成。
支架7是合成树脂的成形品,具有:在环状空间S内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搭载在底板构件9上的环状平板部7a;竖立设置于该环状平板部7a的多个支轴7b及引导壁部7c。在各支轴7b分别支承有可转动的辊23,各扁平电缆3~6卷挂于规定的辊23而通过辊23与对置的引导壁部7c之间,从而使各扁平电缆3~6的卷绕方向在中途反转。
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和第四至第六引线块20~22均是通过嵌入成形而使连接端子30由绝缘性基体保持的部件。由扁平电缆3载持的多条带状导体1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点焊于第一引线块10和第四引线块20的对应的连接端子30。同样地,由扁平电缆4载持的多条带状导体1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点焊于第二引线块11和第五引线块21的对应的连接端子30。而且,由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载持的一条带状导体19(参照图8)如后述那样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点焊于第三引线块12和第六引线块22的对应的连接端子30。如此,经由各引线块10~12、20~22的连接端子30和各扁平电缆3~6的带状导体19,来维持固定侧壳体1与可动侧壳体2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1和图15所示,装入到作为可动侧壳体2的上部转子13的顶板部13a内的第四至第六引线块20~22中,与扁平电缆3连接的第四引线块20嵌合在跨第三连接部13c和线束取出部13e的位置。并且,经由与第三连接部13c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或从线束取出部13e向外方导出的电线束24,来将气囊系统和喇叭电路等的电路与和第四引线块20连接的扁平电缆3电连接。而且,与扁平电缆4连接的第五引线块21嵌合在第四连接部13d内,经由与该第四连接部13d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来将各种转向开关的电路与和第五引线块21连接的扁平电缆4电连接。而且,与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连接的第六引线块22嵌合在线束取出部13f内,经由从该线束取出部13f向外方导出的电线束25,来将转向加热器的电路与和第六引线块22连接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电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装入到固定侧壳体1内的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以集约的状态嵌合于固定侧连接部50。扁平电缆3、4经由与第一及第二引线块10、11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而与车身侧的电子设备或电源电路等电连接。而且,第三引线块12经由电线束26而与第二连接部27连接(参照图1)。因此,与第三引线块12连接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经由与该第二连接部27连接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而与车身侧的电源电路等电连接。
如图16和图17所示,由与扁平电缆4连接的第二引线块11支承的多根连接端子30中,在连接端子30a上安装有电路保护部件28。该电路保护部件28例如具备:作为电阻体的主体部28a;从主体部28a的两端面突出的一对引线部28b。并且,第二引线块11的连接端子30组中,预先将存在过大电流流入的危险性的规定的连接端子30a切断,将该切断部位分别与电路保护部件28的一对引线部28b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在这些切断部位上,将引线部28b点焊于连接端子30a,但也可以通过钎焊等将连接端子30a与引线部28b连接。电路保护部件28能够阻止过大电流的通过,因此能够保护转向开关关联的电路免于受到过大电流,从而能够提前防止电路破坏等。在此,可以使用保险丝等作为电路保护部件28。而且,连接端子30a当然也可以根据存在过大电流流入的危险性的电路而为多根。
此外,为了安装该电路保护部件28,而在第二引线块11的绝缘性基体31上设有分割连接端子30a的空隙部31a和使连接端子30a的表侧及背侧向空隙部31a的两端附近露出的一对开口部31b。电路保护部件28的主体部28a配置于空隙部31a,由此,主体部28a保持与周围的绝缘性基体31为非接触。而且,两引线部28b在对应的开口部31b内搭载在连接端子30a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引线部28b与连接端子30a的点焊。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引线块11的绝缘性基体31上且在与开口部31b相连的内壁的局部形成有倾斜引导面31c,在安装电路保护部件28时,利用该倾斜引导面31c将引线部28b的前端向开口部31b引导。因此,电路保护部件28能够容易地配置在第二引线块11的规定位置,且能够简单地进行其安装作业。
接着,基于图7~图14,说明在需要将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以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式与引线块连接时,不用根据需要而分别准备引线块,而可以将引线块使用作为共用部件的结构例。后述的第三引线块12构成作为共用部件的引线块的一侧面,后述的第六引线块22构成另一侧面。即,将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连接的第三引线块12和第六引线块22是由同一绝缘性基体31构成的共用部件,例如,安装于第三引线块12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与安装于第六引线块22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彼此正交。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相对于绝缘性基体31的连接端子30、分隔壁31d及定位突起31e等的布局不同,图12所示的第六引线块22在从相反侧观察时成为图13所示的第三引线块12。即,作为该共用部件的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根据在一侧面和另一侧面中的任一者上是否连接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而使扁平电缆5、6的安装方向大致正交。
详细而言,所述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将对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进行安装的部位形成为与该长度方向的端部大致同等的大小的矩形板状部32。并且,如图12所示,在该矩形板状部32的一侧面上,一对连接端子30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一方的长边并列设置,如图7和图8所示,在所述连接端子30上点焊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带状导体19。如此,在矩形板状部32的一侧面上,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短边方向安装。而且,在该一侧面上,在绝缘性基体31的隔开一对连接端子30的直线上的位置竖立设置有分隔壁31d,并且在矩形板状部32的一方的长边的两部位上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31e,并且,隔开比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宽度尺寸稍宽的间隔而对置的一对限制壁31f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短边竖立设置。因此,通过所述分隔壁31d、定位突起31e及限制壁31f等,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定位在矩形板状部32的一侧面的规定位置,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带状导体19与连接端子30的点焊。
相对于此,如图9和图13所示,在第三引线块12的另一侧面上,一对连接端子30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一方的短边并列设置,在所述连接端子30上点焊有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带状导体19。因此,如图9所示,在矩形板状部32的另一侧面上,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安装。而且,在该另一侧面上,在绝缘性基体31的隔开一对连接端子30的直线上的位置竖立设置有分隔壁31d,并且在矩形板状部32的一方的短边的两部位上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31e,且隔开比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宽度尺寸稍宽的间隔而对置的一对限制壁31f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长边竖立设置。这种情况下,也通过分隔壁31d、定位突起31e及限制壁31f等,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定位在矩形板状部32的另一侧面的规定位置,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带状导体19与连接端子30的点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引线块12使一对外部连接用端子33向与矩形板状部32相邻的部位露出,从而使电线束等外部导体能够与所述外部连接用端子33进行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如图14所示,所述一对外部连接用端子33是从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搭载带状导体19的一对连接端子30分别导出的导体露出部分,在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中成为共用结构而向表背两面露出。而且,如图12~图14所示,在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的绝缘性基体31上且在矩形板状部32的局部形成有呈十字状交叉的狭缝部31g、31h。详细说明在后面叙述,在重合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中,在作为下层侧的第一扁平电缆5上设置的折回端部5c根据向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矩形板状部32的安装方向而插入·卡止在狭缝部31gと狭缝部31h中的任一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和图8中,折回端部5c插入·卡止在狭缝部31h,在图9中,折回端部5c插入·卡止在狭缝部31g。
接下来,详细说明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向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的安装结构。如图7~图9所示,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将宽度方向的一侧作为切除部5b、6b且使带状导体19在其余的窄幅部5a、6a的前端侧露出的形状,各带状导体19的前端部由绝缘性的保持膜34保持。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两片重叠的方式分别安装在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上,作为下层侧的第一扁平电缆5的窄幅部5a和作为上层侧的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a并列配置在所述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上。即,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以任一方的窄幅部5a(6a)与另一方的切除部6b(5b)相邻配置的位置关系使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合。而且,从窄幅部5a突出的第一扁平电缆5的带状导体19和从窄幅部6a突出的第二扁平电缆6的带状导体19以分别搭载在一对连接端子30上的状态,点焊于各个带状导体19所对应的连接端子30。
如图11所示,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窄幅部5a、6a利用该图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切断线41、42将长条的一根扁平电缆40切断而形成。通过所述切断作业,在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图中带有剖面线的切除部5b、6b面对的带状导体19的切断面形成为L字状,在第一扁平电缆5的窄幅部5a的基端部分的附近形成有切断线42越过折回端部5c的切口5d,利用该切口5d而在第一扁平电缆5形成折回端部5c。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扁平电缆5的折回端部5c朝向使第一扁平电缆5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从作为上层侧的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a离开的方向,即,以插入·卡止于图8所示的狭缝部31h的方式,朝向绝缘性基体31折回而形成。例如,作为装入到可动侧壳体2内的第六引线块22使用时,第一扁平电缆5以使第一扁平电缆5的长度方向与矩形板状部3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式安装在该第六引线块22上(参照图7),因此折回端部5c插入并卡止在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长边延伸的狭缝部31h。另一方面,在作为装入到固定侧壳体1内的第三引线块12使用时,第一扁平电缆5以第一扁平电缆5的长度方向与矩形板状部32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该第三引线块12(参照图9),因此折回端部5c插入并卡止在沿着矩形板状部32的短边延伸的狭缝部31g。无论何种情况下,第一扁平电缆5的折回端部5c都以插通状态卡止于狭缝部31g或狭缝部31h,因此折回端部5c的导体切断面向第三或第六引线块12、22的一侧或另一侧露出,第一扁平电缆5的折回端部5c与第二扁平电缆6的导体切断面彼此不会发生短路(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扁平电缆40的切断时形成的切口5d来限定折回端部5c的折回尺寸,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所希望的大小的折回端部5c。而且,在第三及第六引线块12、22的绝缘性基体31上的配置第一扁平电缆5的窄幅部5a的区域与配置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a的区域之间竖立设置有所述分隔壁31d,因此容易在隔着该分隔壁31d的规定位置上配置各窄幅部5a、6a,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两窄幅部5a、6a的导体切断面彼此的短路。
如上所述,各扁平电缆3~6从环状空间S内向固定侧连接部50(第一连接部8c、第二连接部27)导出,并与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对应的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连接。即,在固定侧连接部50处,两根扁平电缆3、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一及第二引线块10、11分别连接,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三引线块12连接。如图4、图6及图19所示,与第一至第三引线块10~12连接的扁平电缆3~6在固定侧连接部50处折弯成大致直角而从固定侧连接部50朝向环状空间S延伸,再次折弯而经由电缆导出部G向环状空间S引导(参照图5)。并且,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各扁平电缆3~6的绝缘膜18的一侧缘部预先形成有切口部18a,所述切口部18a配置在固定侧连接部50的附近,即,配置在从固定侧连接部50到环状空间S之间。
所述切口部18a形成作为在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拉拽力作用于扁平电缆3~6时促进切断的切断促进部。即,在将旋转连接器向转向装置组装的阶段,可动侧壳体2未正确地初始设定在旋转中立位置上的情况,当向一方向旋转操作方向盘时,会发生扁平电缆3~6过度卷紧而无法再继续旋转操作方向盘的事态。在本实施方式例中,作为用于避免发生此种位置对合不良引起的方向盘的旋转不能状态的对策,而在必要时使各扁平电缆3~6在第一乃至第三引线块10~12的附近容易被切断。因此,当发生扁平电缆3~6过度卷紧的事态时,在固定侧的上部连接部8a、9a内,扁平电缆3~6以各自的切口部18a为起点裂开那样断裂,从而能够进行方向盘的进一步的旋转操作。
另外,为了避免如此将全部的扁平电缆3~6切断之后的切断部位彼此发生短路,而各扁平电缆3~6中的相邻的扁平电缆彼此以相互的切口部18a的位置沿着长度方向错开的方式设定。即,全部的扁平电缆3~6以切口部18a为起点切断时,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上部连接部8a、9a内相邻的扁平电缆彼此(扁平电缆3、4彼此或扁平电缆4、5彼此、以及扁平电缆5、6彼此)使彼此的切口部18a分离,以免切断部位彼此发生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切口部18a仅设置在绝缘膜18的沿宽度方向的一对侧缘部中的、当扁平电缆3~6过度卷紧时拉拽力相对强地作用的一侧的侧缘部。因此,将切口部18a形成于各扁平电缆3~6的情况极其容易,不会对导通可靠性造成任何影响。不过,也可以在绝缘膜18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的适当部位设置切口部18a。
如此构成的旋转连接器组装于机动车的转向装置,被使用作为方向盘侧的电路与车身侧的电子设备或电源电路等的电连接机构。驾驶员旋转操作方向盘时,旋转连接器的可动侧壳体2与方向盘一体旋转,对应于其旋转方向,在环状空间S内,各扁平电缆3~6卷紧或松卷,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固定侧壳体1与可动侧壳体2之间的电连接都经由各引线块10~12、20~22的连接端子30和各扁平电缆3~6的带状导体19得以维持。
需要说明的是,当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操作方向盘时,伴随着可动侧壳体2的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在环状空间S内,扁平电缆3~6被从外筒体8的内周壁侧抽出而卷紧于内筒部13b的外周壁。相对于此,当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操作方向盘时,伴随着可动侧壳体2的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环状空间S内,扁平电缆3~6被从内筒部13b的外周壁抽出而向外筒体8的内周壁侧松卷。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例的旋转连接器中,为了将具有宽幅的带状导体19的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一个引线块12(或22)连接,而以一方的窄幅部5a(6a)配置于另一方的切除部6b(5b)的位置关系使两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彼此重合。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的窄幅部5a、6a对作为通用品而流通的通常的扁平电缆40进行切断处理而形成(参照图11),不使用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结构特殊且高价的扁平电缆。即,该旋转连接器能够将通用品的两根扁平电缆5、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一个共用引线块12(或22)连接,因此不会导致扁平电缆的成本上升而能够减少引线块的总数。因而,从该点出发,能够减少部件成本而容易实现旋转连接器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共用引线块12(或22)的绝缘性基体31上且在作为下层侧的第一扁平电缆5设有向离开作为上层侧的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a的方向折回的折回端部5c,该折回端部5c插入到设置于绝缘性基体31的狭缝部31g(或31h),因此即使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a与第一扁平电缆5的折回端部5c重合,相互的导体切断面彼此也不会发生短路。而且,在该绝缘性基体31上的配置第一扁平电缆5的窄幅部5a的区域和配置第二扁平电缆6的窄幅部6a的区域之间竖立设置有分隔壁31d,因此容易将这两窄幅部5a、6a配置在隔着分隔壁31d的位置上,两窄幅部5a、6a的导体切断面彼此的短路也能够由分隔壁31d可靠地防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通过对一根扁平电缆40进行切断处理来形成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5、6,不过,第一扁平电缆5和第二扁平电缆6也可以分别形成。

Claims (3)

1.一种旋转连接器,其具备:固定侧壳体,其具有外筒部;可动侧壳体,其具有内筒部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固定侧壳体连结;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它们具有由绝缘膜覆盖的带状导体,卷绕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之间设有的环状空间内;引线块,其与这些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接,其中,所述引线块具有与所述带状导体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保持该连接端子的绝缘性基体,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分别仅载持一条宽幅的所述带状导体,所述旋转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将宽度方向的一侧切除而在其余的窄幅部的前端侧使所述带状导体露出的形状,这两扁平电缆的所述带状导体与设置于所述绝缘性基体的一对所述连接端子分别连接,并且这两扁平电缆彼此以将任一方的所述窄幅部配置在另一方的所述切除部上的位置关系进行上下重合,且在作为下层侧的扁平电缆的与所述切除部相邻的部位形成折回端部,该折回端部插入到设置于所述绝缘性基体的狭缝部内,
在作为所述下层侧的扁平电缆上且在所述窄幅部的基端部分与所述折回端部之间形成切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性基体上的、配置所述第一扁平电缆的所述窄幅部的区域与配置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的所述窄幅部的区域之间竖立设置有分隔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扁平电缆是将长条的一根扁平电缆切断而一并形成的扁平电缆。
CN201210105208.0A 2012-04-11 2012-04-11 旋转连接器 Active CN1033785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5208.0A CN103378526B (zh) 2012-04-11 2012-04-11 旋转连接器
JP2012225186A JP5833522B2 (ja) 2012-04-11 2012-10-10 回転コネク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5208.0A CN103378526B (zh) 2012-04-11 2012-04-11 旋转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8526A CN103378526A (zh) 2013-10-30
CN103378526B true CN103378526B (zh) 2015-05-27

Family

ID=49463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5208.0A Active CN103378526B (zh) 2012-04-11 2012-04-11 旋转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33522B2 (zh)
CN (1) CN1033785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7538A (zh) * 2016-01-28 2017-08-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91429B1 (ko) * 2015-06-22 2017-01-09 (주)신창코넥타 차량의 스티어링 롤링 커넥터 장치
CN109075516B (zh) * 2016-05-31 2020-05-01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CN109075517B (zh) * 2016-05-31 2020-05-0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JP6823726B2 (ja) 2017-08-22 2021-02-0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12753141A (zh) * 2018-10-05 2021-05-0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装置
JP7335890B2 (ja) 2018-10-17 2023-08-3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5376A2 (en) * 1994-11-30 1996-06-05 Nihon Plast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1092541A (ja) * 1996-09-13 1998-04-1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回転コネクタ
CN1372359A (zh) * 2001-02-21 2002-10-02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使用多条可挠性电缆的旋转式连接器
CN101106243A (zh) * 2006-07-13 2008-01-1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4927Y2 (zh) * 1985-08-06 1991-07-24
JP3889231B2 (ja) * 2001-02-21 2007-03-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
JP2002246133A (ja) * 2001-02-21 2002-08-30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コネクタ
JP2002325325A (ja) * 2001-04-25 2002-11-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配線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5376A2 (en) * 1994-11-30 1996-06-05 Nihon Plast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1092541A (ja) * 1996-09-13 1998-04-1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回転コネクタ
CN1372359A (zh) * 2001-02-21 2002-10-02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使用多条可挠性电缆的旋转式连接器
CN101106243A (zh) * 2006-07-13 2008-01-1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7538A (zh) * 2016-01-28 2017-08-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CN107017538B (zh) * 2016-01-28 2019-11-08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旋转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33522B2 (ja) 2015-12-16
JP2013219007A (ja) 2013-10-24
CN103378526A (zh)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8526B (zh) 旋转连接器
US5562466A (en) Rotary connector
JP4550471B2 (ja) ロータリコネクタおよびハンドル組立体
CN103368304B (zh) 车载用电动机及使用了该车载用电动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US7775800B2 (en) Device for electronically interconnecting two relatively rotating members
EP1257019B1 (en) Rotary connector
JP5823380B2 (ja)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US10468845B2 (en) Rotary connector
JP5802156B2 (ja) 回転コネクタ
CN107342518B (zh) 旋转连接器
US20150031219A1 (en) Rotatable connector device
US10651617B1 (en) Rotary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JPH04298982A (ja) 二つの端位置の間で送電するための装置
US6344613B1 (en) Automobile electrical circuit assembly with transparent protective cover
JP6696791B2 (ja) 接続コネクタ、接続コネクタ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CN103378527B (zh) 旋转连接器
WO2021132076A1 (ja) 接続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4930716A (en) Cable reel
US6437250B2 (en) Cable reel structure
US6770991B2 (en) Roll connector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5872933B2 (ja) 回転コネクタ
JP2999604B2 (ja) ケーブルリール
JPS60107279A (ja) ケ−ブルコネクタ
JP2003086321A (ja) ケーブルリール
JPH07320835A (ja) 回転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