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0232B - 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0232B
CN103370232B CN201280007956.3A CN201280007956A CN103370232B CN 103370232 B CN103370232 B CN 103370232B CN 201280007956 A CN201280007956 A CN 201280007956A CN 103370232 B CN103370232 B CN 103370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bsorber
face
center bottom
bottom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79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0232A (zh
Inventor
宫崎章人
增田出光
大野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0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0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0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02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2019/486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air passages, e.g. for cooling

Abstract

在纵梁(2)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的车辆前部(1)中,在纵梁(2)的前端面(9)安装有具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的吸收体(10),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配置在中心部的中心底面部(11)和配置成隔着中心底面部(11)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中心底面部(11)的幅宽的相对底面部(12,13),在中心底面部(11)的后面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14),吸收体(10)的侧壁部(15-18)从中心底面部和相对底面部(11-13)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中心底面部(11)大致相似,在侧壁部(15-18)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设置有平面形状的前面部(10a),在侧壁部(15-18)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19)设置在离开中心底面部(11)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地涉及安装至纵梁的前端面的作为由树脂制成的载荷吸收材料的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轻小型车辆中存在着紧凑设计的需求。因此,这种类型的车辆需要被设计成:在车辆前部中没有设置车辆前后方向上厚的保险杠梁或者吸收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前后长度短的前后部空间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
此外,在车辆前部中设置有诸如纵梁、保险杠中网(bumper net)和前保险杠等构件。因此,在不引起纵梁塑性变形但是引起前保险杠或保险杠中网塑性变形的相对小的载荷施加到车辆前部的情况下,当棒状物体(例如,行人的腿部)上下平行地抵接纵梁以向纵梁施加载荷时,相对大的载荷会施加到所述腿部,其中所述纵梁作为车辆前部的主骨架具有高刚性,并且当腿部与所述纵梁的前面抵接时,所述纵梁几乎不吸收载荷。
因此,一些传统的车辆在车辆前部中设置有由树脂制成的保险杠中网,通过利用保险杠中网的结构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在传统的车辆前部的结构中,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以保险杠中网的上下安装部为支点向车体后方弯折,使得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被吸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44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876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538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04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传统的车辆前部的结构中,由于保险杠中网主要起到保持前保险杠等的功能,因此存在难以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并且不能防止局部地施加载荷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当相对小的载荷等从车辆前方施加至具有与所述纵梁对应的上下长的形状的吸收体时,所述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能够在通过使吸收体结构以安装至纵梁的安装部为中心均匀地变形而将上下长的棒状物体保持为竖直的状态下,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因此防止局部地施加载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的车辆前部中,在所述纵梁的前端面,安装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幅宽,在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后面设置有用于安装至所述纵梁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以及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配置成从所述中心底面部和所述相对底面部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所述中心底面部大致相似,在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设置有平面形状的前面部,在所述侧壁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设置在离开所述中心底面部的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缺口部设置成从所述相对底面部直到所述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周围的前面部,并且使所述缺口部远离所述中心底面部沿至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中,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的车辆前部中,在所述纵梁的前端面,安装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幅宽,在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后面设置有用于安装至所述纵梁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以及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配置成从所述中心底面部和所述相对底面部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所述中心底面部大致相似,在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设置有平面形状的前面部,在所述侧壁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设置在离开所述中心底面部的位置。
因此,在本发明中的吸收体结构中,当吸收体接收到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时,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以中心底面部和相对底面部为中心均匀地变形。因此,即使当吸收体形成为具有沿着行人的腿部、即作为载荷源的棒状物体的上下长的形状并且与纵梁的前端面对应地上下长时,本发明的吸收体结构也能够在将上下长的棒状物体保持为竖直的状态下,通过使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沿上下方向均匀地分散而有效地吸收载荷,因此能够防止载荷局部地施加至行人的腿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的吸收体结构中,因为所述缺口部设置成从所述相对底面部直到所述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周围的前面部,并且使所述缺口部远离所述中心底面部沿至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所以,整个吸收体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输入而可靠且均匀地坍塌,使得能够提高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的吸收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结构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图1中的车辆前部移除了前保险杠并且将吸收体安装至纵梁的前端面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3]是示出将吸收体安装至图2中的纵梁的前端面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吸收体:图4的(a)是该吸收体的从车辆后方的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的(b)是该吸收体的从车辆前方的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吸收体的前视图。
[图6]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型的结构的吸收体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基于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1至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结构的车辆前部1中主要设置有:左右一对纵梁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地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和由树脂制成并且位于纵梁2的车辆前方的保险杠中网3和前保险杠4。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中,在纵梁2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如图1所示,保险杠中网3设置在前保险杠4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接收来自车辆前方的相对小的载荷的功能。
如图2所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罩锁构件(hood lock member)5配置在邻近纵梁2的前端部的上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散热器下支承构件6配置在邻近纵梁2的前端部的下侧,位于左右两侧的纵梁2的前端部的下部通过所述散热器下支承构件6等联接在一起。另外,配置在车辆前部1中的诸如散热器7等热交换器由罩锁构件5和散热器下支承构件6支承,罩锁构件5和散热器下支承构件6通过在车辆前部1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罩锁构件支柱8联接在一起。
本实施方式中的纵梁2是构成车辆前部1的主骨架的刚性构件。如图2和图3所示,在每个纵梁2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具有上下延伸的平面形状的前端面9,所述前端面9形成为沿着作为载荷源的棒状物体(例如行人的腿部)的上下长的形状。如图2至图5中所示,由树脂制成的作为载荷吸收材料的吸收体10和20分别安装至纵梁2的前端面9的上下位置。
如图2至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上侧吸收体10形成为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上侧吸收体10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11,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12和13,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11彼此上下相对并且形成有比中心底面部11大的车辆宽度方向长度。
在中心底面部11的后面侧(背面侧)设置有用于安装至纵梁2的前端面9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锥形突起部14。因此,贯通纵梁2的前端面9设置有用于供突起部14插入的插入孔(未示出),使得通过将突起部14插入到插入孔中,以上侧吸收体10与纵梁2的前端面9重叠的状态安装上侧吸收体10。
如图4和5所示,上侧吸收体10的上下左右四个侧壁部15、16、17、18配置成从中心底面部11以及相对底面部12和13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中心底面部11大致相似。即,上侧壁部15和下侧壁部16形成为车辆前方侧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车辆后方侧的左右方向宽度并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外鼓出的弯曲形状。此外,右侧壁部17和左侧壁部18形成为车辆前方侧的上下方向长度大于车辆后方侧的上下方向长度、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内凹并且上下部分向外鼓出的弯曲形状。在上侧吸收体10的侧壁部15、16、17和18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平面形状的前面部10a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突出。此外,从车辆前方看,上侧吸收体10在前视图中为方形。
此外,在上侧吸收体10的侧壁部15、16、17、18的各邻接的角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19设置在离开中心底面部11的位置。即,缺口部19设置成从相对底面部12和13直到各侧壁部15、16、17、18的前方侧周围的前面部10a,并且使缺口部19远离中心底面部11从相对底面部12和13的角部沿至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因此,整个上侧吸收体10构造成当上侧吸收体10接收到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时,整个上侧吸收体均匀地坍塌。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上侧吸收体10的下方,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连续且一体地形成下侧吸收体20。因此,在上侧吸收体10和下侧吸收体20的上下之间,联接上侧吸收体10和下侧吸收体20的联接板30与上侧吸收体10和下侧吸收体20一体地形成,使得上侧吸收体10、下侧吸收体20和联接板30构成一个部件。因此,上侧吸收体10、下侧吸收体20和连接板30形成为与纵梁2的前端面9对应的上下长的连续形状。
除了设置安装孔24代替突起部14之外,下侧吸收体20具有与上侧吸收体10几乎相同的构造,下侧吸收体20形成为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下侧吸收体20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21,其配置在中心部;相对底面部22和23,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21彼此上下相对并且形成有比中心底面部21大的车辆宽度方向长度。
如图4和图5所示,下侧吸收体20的上下左右四个侧壁部25、26、27、28配置成从中心底面部21以及相对底面部22和23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中心底面部21大致相似。即,上侧壁部25和下侧壁部26形成为车辆前方侧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车辆后方侧的左右方向宽度并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外鼓出的弯曲形状。另外,右侧壁部27和左侧壁部28形成为车辆前方侧的上下方向长度大于车辆后方侧的上下方向长度、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内凹并且上下部分向外鼓出的弯曲形状。在下侧吸收体20的侧壁部25、26、27、28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平面形状的前面部20a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突出。此外,从车辆前方看,下侧吸收体20在前视图中为方形。
此外,在下侧吸收体20的侧壁部25、26、27、28的各邻接的角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29设置在离开中心底面部21的位置。即,缺口部29设置成从相对底面部22和23直到各侧壁部25、26、27、28的车辆前方侧周围的前面部20a、并且使缺口部29远离中心底面部21从相对底面部22和23的角部沿至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因此,整个下侧吸收体20构造成当下侧吸收体20接收到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时,整个下侧吸收体均匀地坍塌。
另外,为了安装至纵梁2的前端面9,贯通中心底面部21和相对底面部22和23设置有安装孔24。因此,在纵梁2的前端面9突出地设置有插入安装孔24并与安装孔24接合的接合突起部(未示出),使得通过将所述接合突起部插入到安装孔24中,以下侧吸收体20与纵梁2的前端面9重叠的状态安装下侧吸收体20。安装孔24形成为从右侧侧壁部28开始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使得易于插入所述接合突起部。
接着,将说明在未示出的棒状物体(例如,行人的腿部)从车辆前方与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结构的车辆前部1碰撞并且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如图3中的箭头F所示接收来自棒状物体的载荷的情况下的、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的变形状态。
当载荷从车辆前方施加至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的前面部10a和20a时,所述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由于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变形,四个侧壁部15、16、17、18和25、26、27、28向外鼓出从而坍塌损毁。因此,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的前面部10a和20a向车辆后方移动,与纵梁2的前端面9发生接触并与纵梁2的前端面9重叠。此时,由于缺口部19和29的存在,四个侧壁部15、16、17、18和25、26、27、28以中心底面部11和21以及相对底面部12、13和22、23为中心同时且均匀地坍塌。结果,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在将作为棒状物体的行人的腿部保持为竖直的状态下,由于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分别完全地坍塌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载荷。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前部1的吸收体结构中,形成为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并且具有与纵梁2的前端面9对应的上下长的连续形状的、由树脂制成的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安装至纵梁2的前端面9,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分别包括:中心底面部11和21,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12、13和22、23,其配置成隔着中心底面部11和21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中心底面部11和21的幅宽,在上侧吸收体10的中心底面部11的后面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14,在下侧吸收体20的中心底面部21中设置有安装孔24,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的四个侧壁部15、16、17、18和25、26、27、28配置成从中心底面部11和21以及相对底面部12、13和22、23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中心底面部11和21大致相似,平面形状的前面部10a和20a设置在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的侧壁部15、16、17、18和25、26、27、28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19和29在侧壁部15、16、17、18和25、26、27、28中设置在离开中心底面部11和21的位置。因此,当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由于棒状物体的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变形时,侧壁部15、16、17、18和25、26、27、28以中心底面部11和21以及相对底面部12、13和22、23为中心均匀地坍塌损毁。因此,即使当上吸收体10和下吸收体20形成为具有沿着作为棒状物体的行人腿部的上下长的形状、即与纵梁2的前端面9相对应地上下长时,本发明中的吸收体结构也能够在将行人的上下长的腿部等保持为竖直的状态下,通过使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沿上下方向均匀分散而有效地吸收载荷,因此能够防止载荷局部地施加至行人的腿部。
以上,尽管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能够对前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
例如,尽管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纵梁2的前端面9的上下侧设置有两个吸收体10和11,但是,取决于汽车的应用类型可以仅设置上侧吸收体10。此外,尽管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上侧吸收体10的前面形状形成为方形,但是,如图6所示,上侧吸收体10的前面形状可以形成为纵长的椭圆形。在这种情况下,隔着中心底面11彼此相对地配置的相对底面部12和13配置在长度方向的上下侧。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前部
2       纵梁
3       保险杠中网
4       前保险杠
9       前端面
10      上侧吸收体
10a     前面部
11      中心底面部
12,13  相对底面部
14      突起部
15-18   侧壁部
19      缺口部

Claims (2)

1.一种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其中,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的车辆前方没有设置保险杠梁的车辆前部中,在所述纵梁的前端面,安装有箱形状的吸收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形成为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前面开口的箱形状,
所述吸收体的位于车辆后方的底面包括:中心底面部,其配置在中心部;以及相对底面部,其配置成隔着所述中心底面部彼此相对并且其幅宽形成为大于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幅宽,在所述中心底面部的后面设置有用于安装至所述纵梁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突起部,以及
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配置成从所述中心底面部和所述相对底面部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截面形状与所述中心底面部大致相似,在所述吸收体的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的周围设置有平面形状的前面部,在所述侧壁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缺口部设置在离开所述中心底面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设置成从所述相对底面部直到所述侧壁部的车辆前方侧周围的前面部,并且使所述缺口部远离所述中心底面部沿至少四个方向呈放射状。
CN201280007956.3A 2011-03-16 2012-02-03 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0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7714 2011-03-16
JP2011057714 2011-03-16
PCT/JP2012/052461 WO2012124403A1 (ja) 2011-03-16 2012-02-03 車両前部のアブソーバ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0232A CN103370232A (zh) 2013-10-23
CN103370232B true CN103370232B (zh) 2015-08-19

Family

ID=46830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795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0232B (zh) 2011-03-16 2012-02-03 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92356B2 (zh)
CN (1) CN103370232B (zh)
WO (1) WO20121244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2478B2 (ja) * 2013-05-08 2017-03-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FR3044986B1 (fr) * 2015-12-11 2019-05-17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Poutre de choc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traverse et un absorbeur de choc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6804A (ja) * 1995-04-05 1996-10-22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衝突エネルギ吸収部材
JP2001138840A (ja) * 1999-11-12 2001-05-22 Suzuki Motor Corp バンパ配設部構造
JP2003165401A (ja) * 2001-11-30 2003-06-10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WO2009030781A1 (es) * 2007-08-30 2009-03-12 Autotech Engineering, A.I.E. Absorbedor de energía para conjunto parachoques de un vehículo
CN101850789A (zh) * 2009-03-30 2010-10-0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6985B2 (ja) * 1996-08-06 2001-07-1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ガードの取付構造
JP2001158311A (ja) * 1999-12-02 2001-06-12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バンパ取付構造
US6846026B2 (en) * 2002-02-28 2005-01-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edestrian safety bump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6804A (ja) * 1995-04-05 1996-10-22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衝突エネルギ吸収部材
JP2001138840A (ja) * 1999-11-12 2001-05-22 Suzuki Motor Corp バンパ配設部構造
JP2003165401A (ja) * 2001-11-30 2003-06-10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WO2009030781A1 (es) * 2007-08-30 2009-03-12 Autotech Engineering, A.I.E. Absorbedor de energía para conjunto parachoques de un vehículo
CN101850789A (zh) * 2009-03-30 2010-10-0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0232A (zh) 2013-10-23
WO2012124403A1 (ja) 2012-09-20
JP5692356B2 (ja) 2015-04-01
JPWO2012124403A1 (ja) 2014-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60081B (zh) 用于应对前方碰撞的车身增强结构
JP643487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5175448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KR20080045913A (ko) 자동차의 전방차체 구조
CN204845826U (zh) 偏转构件和车辆框架
JP5435347B2 (ja)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596941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1143881A (ja)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CN104691624A (zh) 前车身加强结构
US1080764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5024706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3370232B (zh) 车辆前部用吸收体结构
CN104228974A (zh) 车辆下部结构
KR101786665B1 (ko) 자동차용 리어 플로어 보강 구조
CN108016504A (zh) 前车身加强结构
JP2016078474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07083919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N108725589A (zh) 车辆前部结构
KR20150118809A (ko) 차량용 쇽 업소버 하우징 및 그 장착구조
CN103596811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12020684A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
JP5728312B2 (ja) 車両のバンパー装置
KR101118954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JP6972908B2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構造
CN105799790A (zh) 内挡泥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