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797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7972A
CN103367972A CN2013101047867A CN201310104786A CN103367972A CN 103367972 A CN103367972 A CN 103367972A CN 2013101047867 A CN2013101047867 A CN 2013101047867A CN 201310104786 A CN201310104786 A CN 201310104786A CN 103367972 A CN103367972 A CN 103367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shaft
accommodating chamber
terminal accommodating
restriction section
clamped nip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47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7972B (zh
Inventor
千种贵弘
饭星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7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7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7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7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两个接收肋(16),该两个接收肋(16)在壳体(10)中位于锁定矛杆(1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反侧。两个第一限制部(17)形成在锁定矛杆(12)的沿宽度方向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且形成在接收肋(16)的、沿着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与端子容纳室(11)相反的一侧,并且,在锁定矛杆(12)未变形时,第一限制部(17)与接收部(16)保持非接触。两个第二限制部(18)形成在锁定矛杆(1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与端子接头(30)的形成有锁定孔(33)的底表面(32)相对,并且,当锁定矛杆(12)未变形时,第二限制部(18)与底表面(32)保持非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JP 2009 104863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形成有端子容纳室;可弹性变形的锁定矛杆,该锁定矛杆沿着端子容纳室的内壁表面向前呈悬臂状;以及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用于从后方插入到端子容纳室中。该端子接头包括锁定孔,而锁定矛杆包括锁定突起。当端子接头插入到端子容纳室中时,该锁定突起进入锁定孔中并接合该锁定孔的边缘,从而端子接头被保持且不能向后移动。
端子接头在由上述锁定矛杆保持的同时可能被向后拉动。结果,锁定突起被更深地插入到锁定孔中且锁定矛杆发生翘曲而使得其前端朝向端子容纳室移位。随着锁定矛杆翘曲得更大,锁定突起的剪切强度减小,且锁定矛杆的端子接头保持功能的可靠性降低了。
基于上述情形完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由锁定矛杆实现的保持功能的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壳体和端子容纳室,该壳体由合成树脂制成,该端子容纳室形成在该壳体中。锁定矛杆沿端子容纳室的内壁表面向前呈悬臂状,且锁定矛杆能够在朝向和离开端子容纳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锁定突起一体地形成在锁定矛杆上且朝向端子容纳室突出。连接器还具有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用于从后方插入到端子容纳室中。锁定孔形成在端子接头中并且构造成:当端子接头插入到端子容纳室中时,该锁定孔与锁定突起接合以使端子接头保持在端子容纳室中。两个接收部在该壳体中形成在锁定矛杆的、与锁定矛杆的弹性变形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反侧。两个第一限制部一体地形成在锁定矛杆的沿宽度方向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处在所述接收部的、沿着锁定矛杆的弹性变形方向与端子容纳室相反的一侧。在锁定矛杆未弹性变形时,第一限制部与接收部保持非接触。两个第二限制部一体地形成在锁定矛杆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与形成有锁定孔的、向外的敞口外表面相对。当锁定矛杆未弹性变形时,第二限制部与所述敞口外表面保持非接触。在锁定突起接合在锁定孔中的同时,端子接头可能被向后拉动。这些力会使第一限制部与接收部接合,并使第二限制部与端子接头的敞口外表面接合,从而防止锁定矛杆的显著翘曲。因此,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确保该翘曲不会降低锁定矛杆的保持功能。
在第一限制部和接收部之间可以沿锁定矛杆的弹性变形方向形成第一间隙。在锁定矛杆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一间隙优选小于如下的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是沿着锁定矛杆的弹性变形方向的、在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和端子接头的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与在第二限制部和所述敞口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之和。作用于端子接头上的向后拉力可能使锁定矛杆翘曲。然而,第一限制部首先与接收部接合以消除第一间隙。然后,在接收部弹性变形的同时,第二间隙逐渐变窄。当第二间隙被消除时,阻止了锁定矛杆的翘曲。
优选地,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在锁定矛杆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以台阶状的方式连接。结果,与第一限制部及第二限制部是相互独立的突起的情况相比,第二限制部的刚度更高。
当锁定矛杆翘曲时,锁定矛杆的前端移位得最大。结果,第一限制部的与接收部接合的接合位置以及第二限制部的与所述敞口外表面接合的接合位置被设定在锁定矛杆的前端上。因此,能够抑制锁定矛杆的翘曲。
第一限制部优选连接到加强肋,这些加强肋在沿着锁定矛杆的弹性变形方向与端子容纳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结果,第一限制部自身的刚度高,且通过第一限制部提高了整个锁定矛杆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出了端子接头未充分插入的状态的侧视截面图。
图5是沿图2的B-B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端子接头由锁定矛杆保持的状态的前视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锁定矛杆的翘曲被第一限制部和接收部限制的状态的前视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锁定矛杆的翘曲被第二限制部限制的状态的前视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端子接头的插入状态被检测构件检测到的状态的前视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了通过夹具将端子接头从由锁定矛杆保持的保持状态解除的状态的前视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了锁定矛杆的形状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11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10,该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和端子接头30,该端子接头30用于从后方插入到壳体10中。在以下描述中,宽度方向和横向方向彼此同义。另外,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和竖直方向彼此同义。
如图1至图5所示,端子容纳室11形成在壳体10中,端子接头30从后方(图2至图4中的右侧)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如图2至图4所示,端子接头30是沿前后方向细长的阴性端子。矩形管31形成在端子接头30的前端部,并且矩形锁定孔33形成在矩形管31的底表面3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中。向下突出的锁定凸起34在锁定孔33前面的位置处向下突出。锁定孔33的宽度小于矩形管31的宽度。因此,在矩形管31的底表面32的、在锁定孔33的沿宽度方向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侧的区域(即底表面3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侧缘部分)处形成接收表面35。
锁定矛杆12与壳体10一体地形成,并且沿着端子容纳室11的下壁表面向前呈悬臂状。锁定矛杆12对正确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的端子接头30进行保持。每个锁定矛杆12均能以与端子容纳室11的下壁相连的后部为支点而弹性变形,从而锁定矛杆12能在与端子接头30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竖直地摆动。当锁定矛杆12弹性变形时,锁定矛杆12的前端部移位得最大。另外,变形空间13形成在端子容纳室11的下方,并允许锁定矛杆12在离开端子容纳室11的方向上向下弹性变形。变形空间13在壳体10的前端表面处敞口。
下面描述锁定矛杆12,并且,以下描述中的位置关系基于锁定矛杆12未弹性变形的状态(自由状态)。如图6至图10所示,锁定矛杆12的形状关于宽度方向(即,与端子接头30的插入方向及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均交叉的横向方向)左右对称,并且,锁定矛杆12布置在端子容纳室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锁定矛杆12包括本体部14和锁定突起15。本体部14是宽度大于竖直厚度尺寸的板。如图6所示,未被偏压的锁定矛杆12的本体部14的上表面(面向端子容纳室11的表面)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端子容纳室11的下壁表面。
锁定突起15与本体部14的上表面是一体的,并且锁定突起15向上朝着端子容纳室11突出。锁定突起15沿前后方向从本体部14的前端延伸到本体部14的大致中央部。因此,锁定突起15位于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支点的前方,锁定突起15的前端表面和本体部14的前端表面大致齐平。另外,锁定突起15比锁定孔33稍窄。
如图3所示,锁定突起15的、从本体部14的上表面算起的高度在锁定突起15的前端处最高。锁定突起15的上表面从锁定突起15的前端向下朝着后端倾斜。锁定突起15的前端表面能与锁定凸起34接合,以从后方锁定端子接头30。即使端子接头30被向后拉动,这种锁定作用也能保持端子接头30。
剪切表面从锁定突起15的与端子接头30接合的接合位置沿着与端子容纳室11的下表面及本体部14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向后延伸,并因此平行于端子接头30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的插入方向以及从端子容纳室11中拔出的拔出方向。当该剪切表面较大时,与端子接头30接合的锁定突起15的保持强度较高。当矩形管31与端子容纳室11的下壁表面接触且锁定矛杆12处于自由状态时,该剪切表面的面积(即,剪切强度)最大。
如果端子接头30被向后拉动,则锁定矛杆12可能翘曲,因此,锁定矛杆的前端可能由于锁定突起15和锁定凸起34的接合而向上移位。随着翘曲的程度增加,锁定突起15更向后倾斜,因此该剪切强度(剪切表面的面积)减小。由此,锁定矛杆12被构造成抑制翘曲。
如图6至图9所示,两个左右对称的接收部16形成在壳体10中,以抑制锁定矛杆12的翘曲。锁定矛杆12形成有两个第一限制部17、两个第二限制部18和两个加强部20。另外,端子容纳室11的上表面、端子接头30的矩形管31以及左右两个接收表面35也起到了翘曲抑制装置的作用。
第一限制部17限定了在本体部14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处沿宽度方向突出的肋。第一限制部17形成在本体部14的沿竖直方向的下端部上。第一限制部17沿前后方向的形成区域在锁定矛杆12的本体部14的从前端到后端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第一限制部17的上表面从本体部14向下朝着沿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
另一方面,壳体10形成有两个接收部16。连通空间19形成在端子容纳室11的下壁的、沿宽度方向与本体部14对应的区域中,并允许端子容纳室11和变形空间13之间连通。肋状接收部16形成在端子容纳室11的下部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内壁表面处,并朝着连通空间19向内突出。
接收肋16沿前后方向的形成区域至少对应于锁定矛杆12的前部,接收肋16的前端位于锁定矛杆12的前端之前。另外,接收肋16沿宽度方向充分向内突出,以与第一限制部17的外边缘部重叠。与第一限制部17的上表面类似,接收肋16的下表面向下朝着沿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接收肋16的上表面面向端子容纳室11,端子接头30的底表面32能够与接收肋16的上表面接触。第一限制部17位于接收部16下方。换言之,在弹性变形方向上,第一限制部17在锁定矛杆12的位于变形空间13中的部分上,并且在接收肋16的与端子容纳室11相反的一侧。
锁定矛杆12的锁定突起15比本体部14窄。因此,第二限制部18形成在本体部14的两个相反侧缘上,且位于锁定突起15的左右两侧。第二限制部18的竖向尺寸等于本体部14的竖向尺寸,且大于第一限制部17的竖向尺寸。另外,锁定矛杆12的前端部在下部(第一限制部17的形成区域)处最宽,且在上端部(锁定突起15)处最窄。即,由于该第一限制部17、第二限制部18和锁定突起15,锁定矛杆1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侧表面呈台阶状。
如图6所示,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面向端子容纳室11且位于接收肋16的上表面的下方。另外,当端子接头30的接收表面35放置在端子容纳室11的下表面上时,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在接收表面35的下方与接收表面35间隔开预定的第一间距Sc。类似地,当接收表面35与端子容纳室11的下表面接触时,在端子接头30的矩形管31的上表面和端子容纳室11的上壁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的第二间距Sd。第二间距Sd确保端子接头30能顺利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以及从端子容纳室11中拔出。第二间隙Sb是第一间距Sc和第二间距Sd之和,且大于如下的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是第一限制部17的上表面和接收肋16的下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锁定矛杆12一体地形成有两个加强肋20,这两个加强肋20沿着本体部14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侧并从这两侧向下朝着变形空间13突出。加强肋20在前后方向上沿着锁定矛杆12的从前端到后端的整个长度延伸,并提高了锁定矛杆12的刚度。加强肋20沿宽度方向的形成区域与第一限制部17沿宽度方向的形成区域相同。因此,加强肋20和第一限制部17在锁定矛杆12的竖直弹性变形方向上相连。加强肋20提高了第一限制部17的刚度。如图9所示,检测空间21形成在加强肋20之间,以允许检测件22的插入。检测空间21与变形空间13直接连通。
如图4所示,在将端子接头30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的同时,端子接头30的锁定凸起34与锁定矛杆12的锁定突起15接触。结果,锁定矛杆12朝着变形空间13弹性变形到解除姿势(a releasingposture)。当端子接头30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锁定凸起34越过锁定突起15。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锁定矛杆12弹性恢复到锁定位置,从而返回到未被偏压的自由状态。在该状态下,锁定突起15与锁定凸起34接合以保持端子接头30。
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限制部17的上表面从变形空间13的侧面与接收部16的下表面相对,在第一限制部17的上表面和接收部16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Sa,如图6所示。另外,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与端子接头30的接收表面35相对,在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与端子接头30的接收表面35之间形成第一间距Sc,且第二间距Sd形成在矩形管31的上表面和端子容纳室11的上壁表面之间。
在端子接头30由锁定矛杆12保持的同时,向后的拉力可能作用在端子接头30上。在该情况下,锁定凸起34向后推动锁定突起15,且锁定矛杆12可能变形和翘曲,使得在锁定矛杆12的前端朝着端子容纳室11向上移位的同时,锁定矛杆12的上侧变成凹的。然而,第一限制部17在沿着锁定矛杆12的竖直弹性变形方向与端子容纳室11相反的方向(朝向变形空间13)上连接到加强肋20。第一限制部17的刚度提高了,因此,第一限制部17增大了整个锁定矛杆12的强度。因此,锁定矛杆12不太可能翘曲。
可以想象,作用在端子接头30上的强拉力可能使锁定矛杆12翘曲。然而,第一限制部17将在该翘曲过程中向上移位并从下方与接收肋16接触,如图7所示。因此,防止了第一限制部17的进一步向上移位,从而限制了锁定矛杆12的翘曲。当第一限制部17接触接收肋16时,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接触端子接头30的接收表面35,或者在接触所述接收表面35之后,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稍微向上推动矩形管31,或者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和接收表面35在彼此之间形成有小间距的情况下相对。
在锁定矛杆12的翘曲由第一限制部17和接收肋16限制的状态下,端子接头30上的向后拉力可能增大。因此,第一限制部17可以施加足以使接收肋16朝向端子容纳室11变形的向上推力,使得锁定矛杆12变形得更大。随着锁定矛杆12变形得更大,第一限制部17和第二限制部18一起向上移位以推动端子接头30的接收表面35并向上推动矩形管31。如图8所示,如果锁定矛杆12的变形稍微增大,则矩形管31的上表面接触端子容纳室11的上表面。因此,防止了矩形管31进一步向上移位,还防止了从下方与矩形管31保持接触的第二限制部18的向上移位。因此,可靠地防止了锁定矛杆12进一步向上移位和翘曲。
壳体10具有接收肋16,该接收肋16位于锁定矛杆12的在与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另外,第一限制部17一体地形成在锁定矛杆12的、沿宽度方向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处在接收部16的、沿着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与端子容纳室11相反的一侧。当锁定矛杆12未变形时,第一限制部17不接触所述接收部16。此外,第二限制部18一体地形成在锁定矛杆1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与具有锁定孔33的底表面32相对。当锁定矛杆12未弹性变形时,第二限制部18不接触该底表面32。
根据该构造,如果端子接头30在锁定突起15和锁定孔33彼此接合的保持状态下被向后拉动,且锁定矛杆12在朝向端子容纳室11移位的同时翘曲,则第一限制部17与接收肋16接合,第二限制部18与端子接头30的底表面32(接收表面35)接合,以防止锁定矛杆12的任何进一步翘曲。因此,可以通过第一限制部17和第二限制部18来防止由于锁定矛杆12翘曲而导致的保持功能的下降。
此外,第一限制部17和第二限制部18在锁定矛杆1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以台阶状的方式相连。即,第二限制部18的在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上的厚度是从第一限制部17的下表面到第二限制部18的上表面的尺寸。因此,与第二限制部从位于第一限制部上方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横向突出的情况(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为相互独立的突起的形式)相比,能够确保第二限制部18具有更大厚度。因此,第二限制部18的刚度高。
当锁定矛杆12翘曲时,锁定矛杆12的前端移位得最大。结果,第一限制部17的与接收肋16接合的接合位置以及第二限制部18的与所述敞口外表面接合的接合位置均设定在锁定矛杆12的前部。这样,抑制了锁定矛杆12的翘曲。
加强肋20的沿前后方向(锁定矛杆12的延伸方向)的形成区域从锁定矛杆12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因此,锁定矛杆12在其整个长度上得到加强,以防止锁定矛杆12翘曲。另外,加强部20沿着与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反侧布置。因此,与仅在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一个位置处设置加强部的情形相比,锁定矛杆12的刚度更高。
如图9所示,检测件22从壳体10的前方插入到变形空间13和检测空间21中,以检测端子接头30是否正确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1中。如果端子接头30被正确插入,则检测件22能够在不与锁定矛杆12干涉的情况下插入到变形空间13和检测空间21中。然而,如果端子接头30未被充分插入,则端子接头30的锁定凸起34将锁定矛杆12向下推动到变形空间13中。因此,检测件22会干涉该锁定矛杆12,并且检测件22不能深深插入到变形空间13和检测空间21中。
两个横向间隔开的加强肋20朝向变形空间13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沿着至少包括锁定矛杆12的区域延伸,如图9所示。因此,加强肋20将检测件22在不摇晃的情况下从前方引导到变形空间13中,从而使检测件22的检测操作更平稳。
如图10所示,叉状夹具23从前方插入到壳体10中,并放置在第一限制部17的上表面上,以朝向变形空间13向下推动锁定矛杆12,从而使端子接头30能够从端子容纳室11中拔出。锁定突起15与锁定凸起34脱离,并且端子接头30从被锁定矛杆12保持的保持状态中解除,使得端子接头30之后可以向后拔出。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间隙小于第二间隙,但第一间隙也可以和第二间隙具有相同尺寸。在该情况下,即使在锁定矛杆翘曲得最大时,接收部也不会弹性变形。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在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表面上以台阶状的方式相连,但作为替代,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也可以是彼此独立的突起的形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限制部的与接收肋接合的接合位置以及第二限制部的与所述敞口外表面接合的接合位置均设定在锁定矛杆的前端部上,但也可以将上述两个接合位置中的至少前一接合位置或后一接合位置设定在锁定矛杆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限制部的与接收肋接合的接合位置以及第二限制部的与所述敞口外表面接合的接合位置被设定在沿前后方向相同的位置,但这两个接合位置也可以设定在沿前后方向彼此不同的位置。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有端子容纳室(11);
锁定矛杆(12),所述锁定矛杆(12)沿着所述端子容纳室(11)的内壁表面向前呈悬臂状,且能够在朝向和离开所述端子容纳室(11)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锁定突起(15),所述锁定突起(15)一体地形成在所述锁定矛杆(12)上并朝向所述端子容纳室(11)突出;
端子接头(30),所述端子接头(30)用于从后方插入到所述端子容纳室(11)中;
锁定孔(33),所述锁定孔(33)形成在所述端子接头(30)中并构造成:当所述端子接头插入在所述端子容纳室(11)中时,所述锁定孔(33)通过与所述锁定突起(15)接合来保持所述端子接头(30);
两个接收肋(16),所述两个接收肋(16)在所述壳体(10)中形成在所述锁定矛杆(12)的、与所述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反侧;
两个第一限制部(17),所述两个第一限制部(17)一体地形成在所述锁定矛杆(1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处在所述接收肋(16)的、沿着所述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与所述端子容纳室(11)相反的一侧,并且,当所述锁定矛杆(12)未弹性变形时,所述两个第一限制部(17)与所述接收肋(16)保持非接触;以及
两个第二限制部(18),所述两个第二限制部(18)一体地形成在所述锁定矛杆(12)的、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并与形成有所述锁定孔(33)的敞口外表面(32)相对,并且,当所述锁定矛杆(12)未变形时,所述两个第二限制部(18)与所述敞口外表面保持非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锁定矛杆(12)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限制部(17)和所述接收肋(16)之间的、沿着所述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的第一间隙小于如下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是沿着所述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的、在所述端子容纳室(11)的内壁和所述端子接头(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与在所述第二限制部(18)和所述敞口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17)和所述第二限制部(18)在所述锁定矛杆(12)的、所述彼此相反的左右两个外侧表面上以台阶状的方式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17)的与所述接收肋(16)接合的接合位置以及所述第二限制部(18)的与所述敞口外表面接合的接合位置均布置在所述锁定矛杆(12)的前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连接到肋状加强肋(20),所述肋状加强肋(20)在沿着所述锁定矛杆(12)的弹性变形方向与所述端子容纳室(11)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CN201310104786.7A 2012-03-28 2013-03-28 连接器 Active CN103367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3166A JP5737216B2 (ja) 2012-03-28 2012-03-28 コネクタ
JP2012-073166 2012-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7972A true CN103367972A (zh) 2013-10-23
CN103367972B CN103367972B (zh) 2015-10-28

Family

ID=49235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4786.7A Active CN103367972B (zh) 2012-03-28 2013-03-2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58259B2 (zh)
JP (1) JP5737216B2 (zh)
CN (1) CN10336797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2351A (zh) * 2014-06-19 2016-02-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9378619A (zh) * 2018-10-17 2019-02-22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压式焊接端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3380B2 (ja) * 2012-07-25 2016-06-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4160545A (ja) * 2013-02-19 2014-09-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14170709A (ja) * 2013-03-05 2014-09-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5708837B1 (ja) 2014-02-06 2015-04-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US9318836B2 (en) * 2014-02-06 2016-04-19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JP6380241B2 (ja) * 2015-06-09 2018-08-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96358B2 (ja) * 2015-08-19 2018-03-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JP6606528B2 (ja) 2017-05-31 2019-11-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82735B2 (ja) * 2018-06-26 2020-11-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とハウジングとの係合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6436A (en) * 1982-12-10 1985-07-02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20020045384A1 (en) * 2000-10-18 2002-04-18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hous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157835A (zh) * 2009-12-16 2011-08-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437457A (zh) * 2010-08-06 2012-05-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9672B2 (ja) * 1999-04-05 2004-07-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端子係止解除構造
JP2002100432A (ja) * 2000-09-26 2002-04-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4498721B2 (ja) * 2003-11-05 2010-07-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4457917B2 (ja) * 2005-02-23 2010-04-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682191B2 (en) * 2007-08-10 2010-03-23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JP4762966B2 (ja) 2007-10-23 2011-08-3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メスコネクタ
JP2010049896A (ja) * 2008-08-20 2010-03-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161004B2 (ja) * 2008-08-27 2013-03-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及びコネクタ
JP5586346B2 (ja) * 2010-07-02 2014-09-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82061B2 (ja) * 2010-12-21 2015-03-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57426B2 (ja) * 2012-03-28 2015-07-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6436A (en) * 1982-12-10 1985-07-02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20020045384A1 (en) * 2000-10-18 2002-04-18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hous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157835A (zh) * 2009-12-16 2011-08-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437457A (zh) * 2010-08-06 2012-05-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2351A (zh) * 2014-06-19 2016-02-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322351B (zh) * 2014-06-19 2018-01-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9378619A (zh) * 2018-10-17 2019-02-22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压式焊接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37216B2 (ja) 2015-06-17
US8858259B2 (en) 2014-10-14
JP2013206667A (ja) 2013-10-07
CN103367972B (zh) 2015-10-28
US20130260599A1 (en) 201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7972A (zh) 连接器
JP457469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3367971A (zh) 连接器
US9118130B1 (en) Low insertion force terminal
US8992235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a terminal fitting
US9509077B2 (en) Connector with locking lance and terminal fitting with deflection regulating portion for regulating deflection of the locking lance
EP3018763A1 (en) Connector
US8894450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retainer with pressing means
KR20080114585A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 방법
WO2012095934A1 (en)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in connector housing
US79225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s each with free guiding end
JP6427348B2 (ja) コネクタ
US20170279222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KR20130131430A (ko) 커넥터
US9716335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TWI634703B (zh) 電連接器及具有該電連接器之電連接器組合
JP200905967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050388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horting terminal with a pair of press-fit projections
US20130084717A1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contact-mounting wall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US20230069874A1 (en) Male terminal fitting and terminal structure
JP2016024857A (ja) コネクタ
US20130295791A1 (en) Connector
KR20200047396A (ko) 회로 기판용 커넥터 장치
JP2021057184A (ja) 雄端子、および雄コネクタ
JP2016062685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