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3414B - 车辆前灯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3414B
CN103363414B CN201310116333.6A CN201310116333A CN103363414B CN 103363414 B CN103363414 B CN 103363414B CN 201310116333 A CN201310116333 A CN 201310116333A CN 103363414 B CN103363414 B CN 103363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ens
light
housing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63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3414A (zh
Inventor
安井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63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3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灯,包括:壳体,其被固定到车身,且其限定了至少在车身前面打开的光室;光源,其结合到光室中;反射体,其设置在光源和壳体之间,且配置为在车身前方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透镜,在外周界部分连接到壳体,并封闭光室的前侧,透镜配置为传递在车身前方发出的光;流出端口,其允许光室与存在于光室外侧的第一区域连通,且配置为将存在于光室内的空气排放到光室外侧;以及流入端口,其允许光室与存在于光室外侧的第二区域连通,且配置为将空气从光室外引入到光室。壳体包括将存在于透镜内表面附近的空气引导到流出端口的排放流通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设置在当车辆向前行驶时第一区域的压力低于第二区域的压力的区域中。

Description

车辆前灯
相关申请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2年4月6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087731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方式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灯,其中该前灯具有用于清洁由于冷凝而模糊的透镜内表面的结构。
每个用于车辆前方照明的前灯均包括被固定至车身的壳体,作为光源的灯泡,用于向前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的反射体,以及向前发出的光穿过其传输的透镜。当灯泡打开并且前灯内的空气因而被加热时,为了防止压力被施加到前灯内侧,前灯包括允许前灯内侧和外侧之间连通的通气器(breather)。当高湿度的空气从通气器进入前灯以突然使透镜冷却时,透镜的内表面有时会遭遇冷凝并可因此模糊。在透镜内表面模糊的情况下,由于冷凝前灯的光线被分散,从而前灯不能充分地发挥其性能。
有鉴于此,已知一种前灯,其中提供了用以清洁模糊的透镜内表面的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在该前灯中,其壳体包括作为通气器的流入孔和流出孔。流入孔被设置在壳体的下部中,而流出孔被设置在壳体的上部中。当灯泡打开时,空气被加热,由此在前灯内产生上升气流。被加热的空气从前灯外侧的流出孔排出,而室外空气从流入孔被吸入前灯。以这种方式,通过打开前灯,使室外空气对前灯内空气的替代发生加速从而消除冷凝。
【专利文献1】JP-H06-267305A
【专利文献2】JP-H09-282905A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前灯的情况下,考虑到由于前灯的灯泡(光源)打开时产生的热而在壳体内产生的气流,设定流入和流出孔的位置。因此,为了有效地除去冷凝所造成的透镜内表面的雾气,必须打开前灯。也就是说,在没有打开前灯的时候,很难充分地除去透镜内表面的云斑。
并且,流入孔和流出孔在壳体的后表面中形成。已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流到流出孔,同时优先到达壳体的提供了小的流动阻力和最短通道的部分。因此,根据要设置在前灯内的反射体的结构,存在足够的空气很难在透镜附近(在内表面侧)流动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前灯的灯泡打开时,也需要时间去除去透镜内表面的云斑。
此外,最近,越来越多的车辆采用如发光二极管(LED)和高强度放电(HID)灯泡的小热量光源作为前灯的光源。在这种前灯中,通过打开光源所产生的热量小于卤素灯泡。也就是说,即使打开光源,似乎更难除去透镜内表面的云斑,因此仍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灯,其具有能够在不打开光源(如灯泡)的情况下,在车辆行驶的同时有效地清洁在壳体的光室内的由于冷凝而造成的透镜内表面的云斑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前灯包括壳体、光源、反射体、透镜、流入端口和流出端口。壳体固定至车辆的车身并限定了至少在车身前面打开的光室。光源结合到光室中。反射体设置在光源和壳体之间,并在车身前方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透镜的外周部连接到壳体,关闭光室的前侧并传输在车身前方发出的光。流出端口允许光室与存在于光室外侧的第一区域连通并将光室内存在的空气排放到光室外部。流入端口允许光室与存在于光室外部的第二区域连通并将控制从光室外部引入到光室内。并且,壳体包括用于将存在于靠近透镜内表面的空气引导到流出端口的排出流通道。第一和第二区域分别设置在以下的区域内,当车辆向前行驶时,第一区域的压力比第二区域的压力低。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延长光室内的空气流动的路线,流出端口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靠近壳体内侧或外侧的位置处,而流入端口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与流出端口相对的位置,即靠近壳体的外侧或内侧的位置。
并且,为了排出存在于透镜内表面附近的空气,排出流通道包括引导隔壁,所述引导隔壁包围流出端口并沿着壳体的侧壁朝透镜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前灯包括设置在反射体和透镜之间的延伸部,并且该延伸部至少在透镜与该延伸部的面对透镜的下端部之间以及在该延伸部的侧端部与壳体之间分别具有间隙,排出流通道由引导隔壁和延伸部构成。
流出端口可与其连通的第一区域设置在存在于车辆前部的空气可被引导进入的开口附近的区域。流出端口的嘴部设置在流动的空气不直接流过的位置,例如,所述嘴部设置在壳体的后部中或面对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以便所述嘴部沿着流动空气的流延伸。
在根据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的前灯中,流出端口与存在于光室外侧的区域(第一区域)连通,并且当车辆向前行驶时,压力变得低于与流入端口连通的区域(第二区域)。因此,光室内的空气首先从流出端口被吸出并且对应量的空气然后从壳体外侧通过流入端口来供应。也就是说,光室内的潮湿空气从流出端口排出并且外部的干燥空气从流入端口进入。因此,通过利用壳体外侧的压力差来主动地更换光室内的空气,可降低光室内部的湿度。并且,由于将存在于透镜内表面附近的空气引导到流出端口的排出流通道的形成,已从流入端口进入的空气可轻易地通过透镜附近排出,这可以更有效地除去透镜的云斑。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当透镜内表面由于冷凝而模糊时,由于车辆的行驶,光室内侧的通风可自然地促进从而消除透镜内表面的云斑,即使是在没有使用前灯的光源(如灯泡)的热的情况下。
因此,例如,即使当前灯采用了如发光二极管(LED)的具有较低热功率的光源时,镜片内表面的云斑也可被除去。
根据所述的前灯,其中流出端口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壳体内侧或外侧附近的位置,而流入端口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与流出端口相对的位置,即靠近壳体的内侧或外侧的位置,因而光室内的气流的路线被延长,由此光室内的空气可均匀地通风。此外,由于空气在整个透镜内表面上流动,在整个透镜内表面上的冷凝可以容易地去除。
根据所述的前灯,其中排出流通道包括包围流出端口并沿着壳体的侧壁朝透镜延伸的引导隔壁,因而存在于透镜内表面附近的空气主要从流出端口被吸出。由于存在于透镜内表面附近的空气被已从流入端口进入的室外空气更换,因此透镜内表面上的冷凝可很容易地被除去。
根据所述的前灯,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反射体和透镜之间的延伸部,该延伸部至少在透镜与延伸部的面对透镜的下端部之间以及在延伸部的侧端部与壳体之间分别具有间隙。并且,排出流通道由引导隔壁和延伸部构成。所述引导隔壁设置成使得可从引导隔壁面对反射体的一侧接触或靠近所述延伸部。光室内的空气通过延伸部与透镜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朝向壳体来回移动,并流到位于引导隔壁内侧的流出端口。因为空气在透镜与延伸部之间流动,透镜内表面的冷凝可容易地被除去。
在所述前灯中,其中允许流出端口与靠近开口的区域连通以用于在车辆前部中引入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光室外侧并与流动端连通的区域的压力很容易低于存在于光室外侧并与流入端口连通的区域的压力。因此,光室内的空气可容易地从流出端口被吸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中结合有前灯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发动机室的透视图。
图3是当从前面观察时,图1所示的前灯的壳体和延伸部的透视图。
图4是当从后面观察时,图3所示的前灯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4的F5-F5线剖切的的前灯的剖视图。
图6是当从前面观察时,图4所示的前灯的壳体的排出孔的透视图。
图7是沿图6所示的F7-F7线剖切的前灯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所示的F8-F8线剖切的前灯的剖视图。
图9是前灯的透视图,同时图3所示的前灯的延伸部的外周被放大了。
图10是前灯的剖视图,而引导隔壁在靠近图5所示的前灯的流入端口处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前灯10。图1示出了包括该前灯10的车辆1。为了便于对实施例的解释,分别基于车辆1前进的方向来定义术语“前”、“后”、“左”和“右”,而基于重力作用的方向来定义术语“上”和“下”。并且,术语“内”被定义为沿车辆宽度方向面对车辆的中心1的方向,而术语“外”被定义为远离所述中心的方向。
如图2所示,图1中所示的车辆1包括发动机3和在车身2前部的两个前灯10。前灯10设置在与内部结合有发动机3的发动机室21连接的部分中。车身2具有在对称布置的成对前灯10之间形成并连接到发动机室21的开口22。由于车辆1的运行操作而流经开口22的空气从发动机室21经过而到达车身2的下部。相对于运行车身2所产生的空气流被称为“流动的空气”。
如图2所示,当通过发动机室21时,该流动的空气W降低所述发动机室的提供了靠近开口22的范围的下游侧的部分的压力。即,第一区域P1(其存在于车身2内侧和前灯10后面)的压力降低得比存在于前灯10外侧和后面的第二区域P2多。并且,当流动的空气W与发动机3和发动机室21内的其它辅助机器或构成发动机室21的隔壁23相冲撞时,所述流动的空气可被搅动,由此流动的空气可以从后面吹向前灯10的存在于车身2的外侧附近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于前灯10后面且位于车身2外侧附近的第二区域P2的压力被增加到大于大气压力。也就是说,在存在于前灯10内侧和后面的第一区域P1与存在于前灯10的外侧和后面的第二区域P2之间产生更大的压力差。
前灯10在结构上对称。因此,如图3到图9所示,描述了作为它们的代表的设置在车身2左侧的前灯10。前灯10包括壳体11、光源12、反射体13、透镜14、流出端口15和流入端口16。该实施例的前灯10进一步包括延伸部17。该延伸部17也被称为边框(bezel)。
图3示出了前灯10的状态,其中壳体11和延伸部17结合在一起。图4是当从后面观察时前灯10的视图,即,当从发动机室21那侧观察时。图5是前灯10的沿流入端口15、光源15和流出端口16各自的中心剖切的剖视图。图6是当从前面观察壳体11的形成有流出端口16的一部分时壳体11的透视图。图7是前灯10的竖直地沿着流出端口16的中心剖切的剖视图。图8是前灯10的水平地沿着流出端口16的中心截取的剖视图。图9是前灯10的透视图,具有安装在如图6所示的壳体11上的延伸部17。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1包括待固定到车身2的多个支架111a、111b、111c、111d和111e。这些支架111a至111e也用来调整待发射光的光轴。如图3和图5所示,壳体11限定了在车身2前方打开的光室112。光源12是比如高强度放电(HID)灯或卤素灯的灯泡并且被结合到光室112中。如图5所示,光源12包括用于近光的第一光源121和用于远光的第二光源122。除它们之外,由于光源12被结合到壳体11的光室112内,因此该实施例的前灯10包括车辆宽度灯和方向指示灯。壳体11的被待连接到光源12的电缆和线束穿过的壳体11的部分是密封防水的。
如图5所示,反射体13布置在光源12和壳体11之间。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光源12的基部固定到反射体13。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11包括允许光源12从其中通过的开口113和用于关闭该开口113的端盖114。开口113足够大以便能够将光源12安装到反射体13上并从所述反射体移除光源。如图5所示,该反射体13形成为以光源12为焦点的抛物面并向车身2前方反射从光源12发出的光。
如图5所示,透镜14在其外周部中连接到壳体11,以使得所述透镜覆盖光源12和反射体13的前表面并关闭光室112。透镜14是由光透射材料制成的,在该实施例中为透明树脂(塑料),允许从光源12发射的光通过所述光透射材料向车身2前方传送,同时所述光透射材料具有透镜功能。
如图5所示,流入端口15和流出端口16允许被壳体11和透镜14围绕的光室112与壳体11的外侧连通。如图4所示,流入端口15在光室112的上部附近形成,流出端口16在光室112的下部附近形成。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流入端口15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靠近车身2的外侧设置,流出端口16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靠近车身2的外侧设置。也就是说,当从车身2的前表面观察前灯10时,流出端口16设置在与流入端口15倾斜相对的位置处。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流入端口15与光室112在比第一和第二光源121和122高的位置处连通,而流出端口16与光室112在比第一和第二光源121和122低的位置处连通。
流入端口15和流出端口16是沿车辆1的前进方向分别穿透壳体11(如图5所示)并且分别包括引流管151和161(如图4所示)的孔,与此同时这些引流管以U形形状朝壳体11折回并安装在壳体11的外侧。如图4所示,引流管151和161被罩152和162封闭,以使避免水等直接飞溅到所述引流管。提供引流管151、161和罩152、162以防止水从外侧通过流入端口15和流出端口16直接流入光室112。因此,引流管151和161也可以具有除U形以外的其他形状或其他结构,只要它们可防止水侵入。
该实施例的流出端口16在光室112的外部区域打开,随着车辆1前行,所述流出端口的压力变得低于光室112的与流入端口15连通的外部区域。具体地,流出端口16的引流管161与图2所示的第一区域P1连通,而流入端口15的引流管151与图2所示的第二区域P2连通。并且,由于车辆1向前运行,第一区域P1的压力变得低于第二区域P2的压力。这里,为了使流出端口16的引流管161与压力变得比与流入端口15的引流管151连通的位置的压力低的位置连通,引流管161也可向上延伸到稍远离流出端口16的位置。
如图3和图5所示,前灯10包括在反射体13和透镜14之间的延伸部17。延伸部17向前延长经过反射体13的反射表面,并且也构成前灯10的设计的一部分。该延伸部17可以连续地由单个部件制成或者可以由多个结合在一起的构件构成。延伸部17组装成使得间隙G1介于透镜14与延伸部的面对透镜14的下端部171之间,并且间隙G2介于延伸部的侧端部172与壳体11之间。并且,延伸部17设置成使得形成在该延伸部与反射体13之间的间隙G3大于形成在该延伸部与透镜14之间的间隙G1。
如图6所示,在壳体11的光室112一侧上,前灯10包括引导隔壁18,该引导隔壁朝透镜14延伸以围绕流出端口16的与光室112连通的部分。该引导隔壁18与壳体11一体地形成,以使得引导隔壁可将存在于透镜14内表面附近的空气引导到流出端口16。然而,引导隔壁18可以与延伸部17一体地形成,或可以与壳体11和延伸部17分离地形成。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延伸部17介于壳体11的其中形成有流出端口16的部分与透镜14之间,因此引导隔壁18从其面对反射体13的表面与延伸部17接触或接近。并且,如图6到图8所示,该引导隔壁18包括下隔壁181,该下隔壁沿着车辆1的前进方向在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与壳体11之间延伸直到透镜14的内表面的邻近部分,所述引导隔壁还包括侧隔壁182,该侧隔壁朝透镜14在延伸部17的侧端部172与壳体11之间延伸。
在该实施例的前灯10中,如图6到图8所示,延伸部17具有在引导隔壁18附近的相对于壳体11和透镜14的间隙G4和G5。如图7和图8所示,该引导隔壁18与延伸部17配合以在光室112内限定排出流通道RE。该排出流通道RE将光室112内存在的空气、存在于透镜内表面附近的空气主动地引导到流出端口16。特别地,如图6中示出,壳体11在其靠近侧隔壁182的部分中包括在车身2的宽度方向上向内扩展的扩展部115,并且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分别在侧隔壁182的上部和下部中的流通道R1和R2。如图1和图2所示,扩展部115被设置在前灯10之间的前格栅25所遮挡。
如图7所示,在侧隔壁182的上部中形成的流通道R1引导光室112内的空气,以使得空气可沿着引导隔壁18的上表面从延伸部17后面绕侧隔壁182的前端流动。在侧隔壁182的下部中形成的流通道R2引导已通过在车身2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向内安置的透镜14和延伸部17之间的空气以及与已围绕侧隔壁182的前端朝引导隔壁18内侧流动的空气。在侧隔壁182的上部中形成的流通道R1可增加流通道R2内的流速。因此,这可以促进存在于透镜14内表面附近的空气朝引导隔壁18内侧在延伸部17的侧端部172和透镜14之间被抽吸。
如图7和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前灯10进一步包括在下隔壁181和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之间的空间中的流通道R3。该流通道R3将存在于壳体11和延伸部17之间的空气从引导隔壁18的外侧向引导隔壁的内侧引导超过下隔壁181。并且,前灯10还包括在下隔壁181的前端和透镜14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中的流通道R4。这使得空气如图8所示的绕下隔壁181的前端流动。
由于空气流经流通道R3和R4,在引导隔壁18的附近被延伸部17的内侧围绕的空气可以容易地向着引导隔壁1的内侧被吸收通过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和透镜14之间。
在上述结构的前灯10中,如图5所示,当车辆1行驶且在宽度方向上靠近车身2内侧的第一区域P1的压力因而减少时,光室112内的空气被从流出端口16吸出到外侧。在图5、图7、图8和图9中,空气流用箭头H表示。在车辆1行驶时,由于分别位于前灯10后方的第一和第二区域P1和P2之间的压力差,而产生了该前灯10的光室112内的空气流。也就是说,为了使光室112内的空气通风,光源12可以不打开也不涉及到空气的膨胀。
因此,如图所示5,光室112内的空气从流入端口15向流出端口16流动,而同时与从流出端口16吸出的空气基本相同量的空气被从流入端口15吸入到光室112内。以这种方式,光室112内的空气可以有效地被存在于前灯10外侧的空气替换。因此,即使在前灯10的透镜14内表面由于冷凝而模糊时,通过车辆1的行驶,这样的冷凝可很快被除去。
此外,由于从流入端口15被吸入到光室112内的空气在发动机室21内被发动机3加热,因此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存在于车身2外侧的空气。并且,一般地,透镜14的上侧很难变模糊,而其下侧则容易变模糊。在冷凝已在透镜14内表面上发生的情况下,存在于这样的冷凝部分附近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被认为是几乎100%。在该实施例的前灯10的情况下,流入端口15设置在高于流出端口16的位置处。
因此,已从与光室112的上部连通的流入端口15流入光室112内的空气这样流动,以便其将光室112内的潮湿冷空气向下推,其中冷凝已在与透镜14的下部附近发生。由于流出端口16与光室112的下部连通,湿冷空气可最优先地被排放到前灯10的外侧。以这种方式,在该前灯10中,在可能发生冷凝的相对湿度高的光室112内的空气进行通风,以便其被相对湿度低的空气推出。因此,前灯10的透镜14内表面上的冷凝可被迅速清除。
该实施例的前灯10进一步包括构成排放流通道RE的延伸部17和引导隔壁18。如图5所示,在该前灯10中,已从流入端口15流到光室112中的空气,在壳体11和反射体13之间被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在延伸部17和反射体13之间的间隙G3大于分别形成在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侧端部172与透镜14之间的间隙G1和G2。此外,引导隔壁18从后面与延伸部17接触或接近,从而形成排放流通道RE。为了将存在于透镜14内表面附近的空气引导到流出端口16,该排出流通道RE防止壳体11和反射体13之间的空气直接流进流出端口16。
因此,已从流入端口15进入的一部分空气主要通过反射体13和延伸部17之间的间隙G3并移动到透镜14和延伸部17围绕的区域。透镜14和延伸部17周围的区域是一个与透镜14内表面接触的区域。因为已经从流入端口15进入的湿度相对低的空气被引导到与透镜14的内表面接触的区域,透镜14内表面上的冷凝可很容易地被除去。
由于引导隔壁18设置在流出端口16的光室112一侧上并且排放流通道RE与延伸部17一起形成,因此该实施例的前灯10具有的结构可很容易地产生紧挨着透镜14下侧的内表面的容易冷凝的空气流。因此,由于在冷凝区域周围存在的潮湿空气可被排放,相反,干燥空气可很容易地被引导到冷凝区域,因此前灯10有效地除去冷凝。
并且,如图5、图7和图8中所示,为了使光室112内的空气可从被透镜14和延伸部17围绕的区域通过排放流通道RE流到流出端口16,空气必须经过分别形成在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侧端部172与透镜14之间的间隙G1和G2。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在引导隔壁18的附近,延伸部17具有相对于壳体11和透镜14的间隙G4和G5。因此,如图7和图8所示,存在于被透镜14和延伸部17围绕的区域中的空气被允许通过间隙G4和G5并向引导隔壁18的内侧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壳体11包括在扩展部115内的流通道R1和R2,已经通过延伸部17的侧端部172与透镜14之间的间隙G5和延伸部17与壳体11之间的间隙G4的空气被吸入在壳体11与延伸部17之间流动的空气中,以使得该空气从流通道R1折回到流通道R2。并且,如图7所示,由于前灯10包括在下隔壁181与延伸部17之间的空间中的流通道R3以及在下隔壁181与透镜14的下部之间的空间中的流通道R4,通过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与透镜14之间的间隙G5和延伸部17的下端部171与壳体11之间的间隙G4的空气被吸进穿过流通道R3和R4的空气中。也就是说,流通道R1、R2、R3和R4的存在可稳定在存在于引导隔壁18附近的间隙G4和G5内的空气流。因此,如图7至图9所示,空气可以沿透镜14的内表面到处循环到在车身2的宽度方向上存在于壳体11的内侧下部附近的拐角部分。
该实施例的前灯10包括反射体13和延伸部17之间的间隙G3,因此光室112内的空气经过该间隙G3并进入被延伸部17围绕的区域。当光源12打开时,通过间隙G3的空气当它在光源12的前方流动时被加热。因为被加热空气的相对湿度被进一步降低,透镜14的内表面上的冷凝可容易地被除去。
这里,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车身2的宽度方向,流入端口15被设置在外侧并且流出端口16被设置在内侧,每侧一个。为了使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光室11内的潮湿空气通风,可以满足的条件是,当车辆1行驶时,流出端口16的出口部的压力变得低于流入端口15的进口部。由于流入端口15的进口与流出端口16的出口之间的压力差,光室112内的空气通风。与利用它们之间的温差的通风相比,这种通风更有效地实施。
例如,在车辆1运行时,第一区域P1设置在在发动机室21内产生的压力减小区域中,并且引流管161以下面的方式被布置,流出端口16的出口被打开。第二区域P2设置在压力增大区域,并且引流管151布置成使得流入端口15的进口打开。因此,流入端口15和流出端口16的布置并不局限于它们是否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位于内侧或外侧。并且,在流入端口15被允许与光室112的上部连通并且流出端口16被允许与光室112的下部连通从而使光室112内的空气通风以便空气可从上向下排出的情况下,湿冷的空气可有效地被排出而没有搅动。
并且,延伸部17和引导隔壁18的形状可适当改变以便能确保流通道通过,其允许空气在光室112内整体地且均匀地从流入端口15与光室112的连通位置流动到流出端口16与光室112的连通位置。
当空气很容易停滞的多个部分在光室112内出现时,流出端口16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但是根据空气容易停滞的多个部分可以形成多个流出端口16。在这种情况下,当壳体11的对应于流出端口16的设定位置的后部不是压力降低区域时,如上所述,引流管161延伸从而允许流出端口16的出口与压力减小区域连通。当引流管161很难延伸时,空气管可以提供在车辆1的前保险杠或前挡泥板上,由此具有快速流的空气可以被引导到流出端口16或引流管161的出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流入端口15的进口与流出端口16的出口之间产生了足够的压力差;或者,流入端口15的入口可以只设置在压力增加区域中。
此外,前灯10也可以包括在流入端口15那侧上的引导隔壁19,该引导隔壁类似于设置在壳体11的光室112的流出端口16那侧上的引导隔壁18。图10示出了一个实施例,其中引导隔壁19设置在流入端口15那侧。该引导隔壁19与存在于流入端口15附近的延伸部17配合以限定导流通道R1。导流通道R1主动地将自流入端口15提供的空气朝透镜14内表面的附近引导到光室112内。因此,由于从前灯10外侧吸入的空气被允许沿着透镜14内表面的附近以较大量流动,可积极地防止透镜14的内表面变模糊。

Claims (7)

1.一种车辆前灯,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固定至车辆的车身,且所述壳体限定了至少在所述车身前面打开的光室;
光源,所述光源结合到所述光室中;
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壳体之间,且所述反射体配置为将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在所述车身前方反射;
透镜,所述透镜的外周部连接至所述壳体,且所述透镜封闭所述光室的前侧,所述透镜配置为将发出的光在所述车身前方传送;
流出端口,所述流出端口允许所述光室与存在于所述光室外侧的第一区域连通,且所述流出端口配置为将存在于所述光室内的空气排放至所述光室的外部;以及
流入端口,所述流入端口允许所述光室与存在于所述光室外部的第二区域连通,且所述流入端口配置为将空气从所述光室的外部引入所述光室中;
所述车辆前灯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排放流通道,所述排放流通道用于将存在于所述透镜的内表面附近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流出端口;以及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别设置在使得当所述车辆向前行驶时所述第一区域的压力低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压力的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放流通道包括包围所述流出端口并沿着所述壳体的侧壁朝向所述透镜延伸的引导隔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前灯进一步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布置在所述反射体与所述透镜之间,且所述延伸部至少在所述透镜与面对所述透镜的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部之间以及在所述延伸部的侧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排放流通道由所述引导隔壁和所述延伸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端口设置在沿车辆宽度方向靠近所述壳体的内侧的第一位置和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靠近所述壳体的外侧的第二位置中的一个处,以及
所述流出端口设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放流通道包括包围所述流出端口并沿着所述壳体的侧壁朝向所述透镜延伸的引导隔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前灯进一步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布置在所述反射体与所述透镜之间,且所述延伸部至少在所述透镜与面对所述透镜的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部之间以及在所述延伸部的侧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排放流通道由所述引导隔壁和所述延伸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所述的车辆前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是存在于在所述车辆的前部中且位于流动空气被引导进入的开口附近的区域。
CN201310116333.6A 2012-04-06 2013-04-03 车辆前灯 Active CN103363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7731A JP5888077B2 (ja) 2012-04-06 2012-04-06 車両用のヘッドランプ
JP2012-087731 2012-04-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3414A CN103363414A (zh) 2013-10-23
CN103363414B true CN103363414B (zh) 2015-09-30

Family

ID=49365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6333.6A Active CN103363414B (zh) 2012-04-06 2013-04-03 车辆前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88077B2 (zh)
CN (1) CN103363414B (zh)
RU (1) RU2548202C2 (zh)
TW (1) TWI5277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544051C1 (ru) * 2013-10-31 2015-03-1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6173195B2 (ja) * 2013-12-04 2017-08-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KR101615546B1 (ko) * 2013-12-12 2016-04-26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 컴비네이션 램프
CN105333368A (zh) * 2014-06-16 2016-02-17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以及机动车辆
US10093221B2 (en) * 2015-07-07 2018-10-09 Burton Technologies, Llc Light module fastening assembly having a snap wedge assembly with ball stud and insert
KR101728997B1 (ko) * 2015-10-07 2017-04-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램프모듈의 환기장치
KR101741089B1 (ko) * 2015-10-07 2017-05-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램프모듈의 환기장치
FR3044981B1 (fr) * 2015-12-14 2018-11-16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signalisation lumineu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6997179B2 (ja) * 2016-09-29 2022-02-03 ジェンテック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カメラレンズ上に空気流を配向するためのエアスクープ
DE102016224099A1 (de) * 2016-12-05 2018-06-0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9595529A (zh) * 2018-11-30 2019-04-09 海宁市耐得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效汽车转向灯灯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083A (zh) * 1997-09-02 1999-03-1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US7329033B2 (en) * 2005-10-25 2008-02-1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vectively cooled headlamp assembly
CN101861494A (zh) * 2008-01-17 2010-10-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用头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04413A1 (de) * 1980-02-07 1981-08-13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Scheinwerfer fuer kraftfahrzeuge
JPH0538482Y2 (zh) * 1987-02-12 1993-09-29
JP2783956B2 (ja) * 1993-03-16 1998-08-06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ンプ
JP3235039B2 (ja) * 1993-08-06 2001-12-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ランプ構造
JP3122034B2 (ja) * 1996-04-15 2001-01-0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前照灯
DE19641915A1 (de) * 1996-10-11 1998-04-16 Bosch Gmbh Robert Scheinwerfer für Kraftfahrzeuge
JP4126599B2 (ja) * 2002-09-26 2008-07-30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ランプ
JP4793347B2 (ja) * 2007-08-10 2011-10-12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その被膜有無識別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アウターレンズ部品
JP2009193806A (ja) * 2008-02-14 2009-08-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灯具
JP5342553B2 (ja) * 2008-06-06 2013-11-1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5505052B2 (ja) * 2010-04-09 2014-05-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083A (zh) * 1997-09-02 1999-03-1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US7329033B2 (en) * 2005-10-25 2008-02-1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vectively cooled headlamp assembly
CN101861494A (zh) * 2008-01-17 2010-10-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载用头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8077B2 (ja) 2016-03-16
RU2013115287A (ru) 2014-10-10
CN103363414A (zh) 2013-10-23
TWI527718B (zh) 2016-04-01
RU2548202C2 (ru) 2015-04-20
JP2013218853A (ja) 2013-10-24
TW201402372A (zh)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3414B (zh) 车辆前灯
CN103175083B (zh) 具有在前大灯壳体内引导空气的器件的前大灯
CN109424932B (zh) 车辆用前照灯
CN1154589C (zh) 车辆用灯具
KR20160117328A (ko) 자동차 전조등용 조명 모듈
JP3878059B2 (ja) ヘッドランプの曇り止め構造
CN209386202U (zh) 灯具单元
CN101457888B (zh) 车辆用前照灯
US10634308B2 (en) Light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6641943A (zh) 用于车辆的照明和/或信号指示装置
JP2017111908A (ja) 車両用前照灯
CN114641653A (zh) 具有防结露装置的前照灯
KR20180098980A (ko) 차량용 램프
JP5488208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2003958A (ja) 車両用前照灯
CN217899738U (zh) 机动车前照灯
JP7420115B2 (ja) 車両用内装品および内装パネル
CN211853883U (zh) 一种汽车用激光大灯
CN216521436U (zh) 一种白色透明灯罩尾灯的透气防雾结构
CN210511476U (zh) 发光装置和车辆
CN208997989U (zh) 车辆用前照灯
JP2007335292A (ja) 車両用灯具の曇り止め構造
CN207018985U (zh) 一种摩托车前照灯远光灯
JP2573961Y2 (ja) ヘッドランプにおける呼吸構造
JP2022045130A (ja) 車両用前照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