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8895B - 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8895B
CN103358895B CN201310070638.8A CN201310070638A CN103358895B CN 103358895 B CN103358895 B CN 103358895B CN 201310070638 A CN201310070638 A CN 201310070638A CN 103358895 B CN103358895 B CN 1033588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ption canister
fuel tank
base plate
canister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06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8895A (zh
Inventor
三浦悠佑
諌山央
北村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58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8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8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88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底板下的配置空间狭小也能够高效地配置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吸附罐(2)的配置结构具有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的横梁部(16a、16b)和在前后的横梁部(16a、16b)的左右的端部朝向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梁部(16c、16d)连结成大致井字状而成的副车架(16)。在底板(11)的下方,且在底板(11)与燃料箱(T)及吸附罐(2)的至少一部分之间朝向车宽方向而形成有倒凹部状空间(11a)。在燃料箱T的上表面(TA)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Tb)。吸附罐(2)以前部(2a)沿着倾斜面(Tb)配置且后部(2b)收纳在前后的横梁部(16a、16b)之间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的底板的下方配置的吸附罐(canister)的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对燃料箱内蒸发了的燃料进行吸附的吸附罐向底板的下方配置的结构,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中,在底板的下方,且在第二副车架(后部框架)与燃料箱之间夹设有吸附罐,其中,所述第二副车架架设于在车身后部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后侧梁上,所述燃料箱配置在该第二副车架的前方。吸附罐配置在副车架(前部框架)的上方,以吸附罐的上部安装在横梁上且吸附罐的前侧纳入燃料箱的后壁的高度内的方式配置。吸附罐通过这样配置,由此配置成在来自后方的后面碰撞时,被碰撞载荷按压而与燃料箱抵接。
此外,作为在车辆的底板的下方配置的构件,已知有电池单元(电池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池单元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与燃料箱一起配置在后座椅下的底板的鼓起部内的空间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91971号公报(图1及图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25363号公报(图3及图5)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通过将吸附罐夹设在第二副车架与燃料箱之间,由此在来自后部的后面碰撞时,利用第二副车架和燃料箱来保护吸附罐,以防受到碰撞载荷的影响。
然而,在底板的下方,除了配置有吸附罐、燃料箱、车身框架以外,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还配置有大量的电池单元、其他的部件等。因此,要求有能够更加高效地配置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底板下的配置空间狭小也能够高效地配置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中,所述吸附罐配置在底板的下方,对在燃料箱内蒸发的燃料进行吸附,所述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的配置结构具有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的横梁和在所述前后的横梁的左右的端部朝向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梁连结成大致井字状而成的副车架,在所述底板的下方,且在该底板与所述燃料箱及所述吸附罐的至少一部分之间朝向车宽方向而形成有倒凹部状空间,在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吸附罐以前部沿着所述倾斜面配置且后部收纳在所述前后的横梁之间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中,吸附罐的后部以收纳在副车架的前后的横梁之间的方式配置,吸附罐的前部沿着燃料箱的倾斜面配置,并且配置于在底板的下方形成的倒凹部状空间中,由此即使底板的下方的倒凹部状空间狭小,也能够高效地布设吸附罐。
另外,吸附罐以后部收纳在前后的横梁之间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发生后面碰撞时能够通过横梁来保护吸附罐,以免受碰撞载荷的影响。
另外,优选在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的所述吸附罐的前端部的跟前(紧邻前方部位)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鼓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燃料箱的上表面的吸附罐的前端部的跟前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鼓起部,在该鼓起部的后侧配置吸附罐,由此在发生后面碰撞时作用有将吸附罐向前方按压的碰撞载荷时,吸附罐与燃料箱的鼓起部抵接,因此能够通过鼓起部弹性地支承吸附罐。
另外,优选在所述燃料箱的前方配置有电池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在吸附罐的配置结构中,即使在底板的下方且在燃料箱的前方配置有电池单元的情况下,吸附罐的配置也能够不受限制地布设。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即使底板下的配置空间狭小,也能够高效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底板下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图2是示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底板下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4是示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底板下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吸附罐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身
2吸附罐
2a前部
2b后部
2c前端部
6夹紧件
11底板
11a倒凹部状空间
12侧框架
13第一横梁
14第二横梁
15第三横梁
16副车架
16a、16b横梁部(横梁)
16c、16d侧梁部(侧梁)
16e框状部
A车辆
B电池单元
T、TA燃料箱
TA上表面
TAe凹部
Tb、TAb倾斜面
Td、TAd鼓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在说明吸附罐2的配置结构之前,对搭载有吸附罐2的车辆A进行说明。
《车辆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A是例如在乘客室R(参照图2)的后方具有行李室L(参照图2)的乘用车类型的机动车,以在乘客室R的前方等配置的动力单元(省略图示)为动力源来进行行驶。车辆A具备:由底板11等板材和侧框架12等骨架框架件构成的车身1;在车身后部的底板11的下方配置,与侧框架12、副车架16等连结的悬架构件(省略图示);在底板11的下方设置的燃料箱T;在该燃料箱T的后方配置的吸附罐2;配置在燃料箱T及吸附罐2等上的燃料配管P;在吸附罐2的下方配置的副车架16;电池单元B;排出废气的消声器4;与消声器4连接的排气管41等。
<动力单元的结构>
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只要是被供给燃料箱T内的燃料而进行驱动的原动机即可,例如是混合动力发动机。除此以外,动力单元还可以是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乙醇发动机等。
《车身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身1为将动力单元(省略图示)、燃料箱T、吸附罐2等固定的车辆A的骨架构件等,例如包括底板11(参照图1)、侧框架12、第一横梁13、第二横梁14、第三横梁15、副车架16等框架构件及板构件。
<底板的结构>
图2所示的底板11为用于形成车辆A的地板面的构件,由钢板等金属制平板构件构成。在底板11上,在该底板11与燃料箱T及吸附罐2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形成的倒凹部状空间11a和在该倒凹部状空间11a的上面前侧形成的座席设置部11b。
倒凹部状空间11a为朝向乘客室R侧突出形成的底板11的下侧空间。座席设置部11b为配置后部座席(省略图示)的部位。
<侧框架的结构>
如图1所示,侧框架12为沿着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骨架构件,配置在燃料箱T及吸附罐2的左右外侧。
<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及第三横梁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横梁13、第二横梁14及第三横梁15为以与左右的侧框架12(参照图1)正交的方式架设的多个骨架构件,至少设置在燃料箱T的上部及前部、电池单元B的前后。
如图2所示,第一横梁13与燃料箱T的上部的底板11的上表面接合,由朝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剖视观察下呈帽形状的钢材构成。
第二横梁14与燃料箱T和电池单元B之间的底板11的下表面接合,由朝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剖视观察下呈帽形状的钢材构成。
第三横梁15与电池单元B的前侧的底板11的下表面接合,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钢材构成。
<副车架的结构>
如图1所示,副车架16为对悬架构件(省略图示)进行支承的也被称作悬架元件的骨架,通过安装构件17而弹性地支承于左右的侧框架12。副车架16具有:隔开适当的规定间隔且朝向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两根横梁部16a、16b(横梁);与这两根横梁部16a、16b的左右端部接合且朝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飞去来器(boomerang)形状的侧梁部16c、16d(侧梁);将前后的横梁部16a、16b的左右的端部和左右一对的侧梁部16c、16d连结成大致井字形(大致框形状)而成的框状部16e。
前侧的横梁部16a由沿着燃料箱T而配置在燃料箱T的后侧的方管构成,隔开适当的间隔而配置在吸附罐2的中央部的下侧(参照图2及图4)。前侧的横梁部16a架设在侧梁部16c、16d之间。
如图1所示,后侧的横梁部16b由与前侧的横梁部16a隔开适当的间隔而平行配置的纵剖视观察下呈大致帽形状的框架构件(参照图3)构成,设置于在行李室L的地板下设置的收纳箱La的前端部下侧。后侧的横梁部16b架设在侧梁部16c、16d之间。后侧的横梁部16b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中央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窄,且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从该中央部朝向左右端部方向而逐渐变宽。
左右的侧梁部16c、16d由前后端部侧朝向左右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左右一对的管状钢材构成,在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设有用于与侧框架12连结的安装构件17。
如上所述,框状部16e通过将沿着车宽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横梁部16a、16b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梁部16c、16d连结而形成为大致井字状,由此形成相对于碰撞载荷的强度得以提高了的骨架。在该框状部16e上配置吸附罐2的后部2b侧的半部分。
《燃料箱的结构》
如图4所示,燃料箱T为用于贮存汽油、轻油、乙醇等液体的机动车用燃料的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的中空状的容器,通过未图示的箱带保持在第二横梁14、横梁部16b等车身1上。燃料箱T在侧视观察下从底板11的下方的倒凹部状空间11a及第一横梁13的下侧配置到座席设置部11b及第二横梁14的下方,并且配置在所述副车架16的横梁部16a的前侧。
在燃料箱T的上表面TA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侧倾斜下降而形成的倾斜面Tb、朝向车辆前方侧倾斜下降而形成的倾斜面Tc、从倾斜面Tb与倾斜面Tc之间朝向上方鼓起的形状的鼓起部Td。另外,在燃料箱T的上表面TA设有在前侧的倾斜面Tc上设置的泵组件M、用于将液体燃料配管P2(参照图1)及蒸发燃料配管(省略图示)固定在燃料箱T的上表面TA等上的夹子(省略图示)。
如图4所示,燃料箱T的上表面TA以在侧视观察下整体沿着底板11的大致倒凹部状空间11a的形状的方式形成。
在后侧的倾斜面Tb上设置有吸附罐固定托架21、22(参照图3),该吸附罐固定托架21、22在使吸附罐2的前部2a从该倾斜面Tb隔开略微的空间而浮起的状态下对吸附罐2的左右两端部进行保持。因此,吸附罐2以沿着该倾斜面Tb倾斜的状态配置。
前侧的倾斜面Tc形成在侧视观察下将鼓起部Td夹于其间而与后侧的倾斜面Tb前后对称的位置。
鼓起部Td以从配置在燃料箱T的上表面TA上的吸附罐2的前端部2c的跟前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泵组件M具备均未图示的燃料内的异物除去用的吸滤器、用于将燃料从液体燃料配管P2(参照图1)向动力单元输送的燃料泵、检测燃料箱T内的燃料液面的燃料液面计、各种阀。泵组件M将上述设备收纳在单元壳体中,且泵组件M设置在燃料箱T内的上部。
《吸附罐的结构》
如图4所示,吸附罐2是如下述的装置,即:通过对在燃料箱T内蒸发了的燃料进行吸附来抑制蒸发燃料向大气中放出的情况,并且净化时利用在动力单元的吸气负压的作用下吸入的大气使该贮存的蒸发燃料脱离而将其向进气歧管(省略图示)供给。吸附罐2以如下方式配置:前部2a在底板11的下方的倒凹部状空间11a与倾斜面Tb之间沿着鼓起部Td的后侧侧面及倾斜面Tb配置,且后部2b收纳在前后的横梁部16a、16b之间。即,如图3所示,吸附罐2的后部2b配置成进入到形成为矩形的大致井字状的牢固的副车架16的框状部16e中的状态。
吸附罐2具备:在向燃料箱T加油时被送入燃料箱T内的上部空间的蒸发燃料而对该蒸发燃料进行一次性吸附的吸附剂(省略图示);在净化时用于除去所取入的大气中含有的灰尘的排放滤清器(省略图示);蒸发燃料配管(省略图示);未图示的管;检测燃料配管系统的内压的内压传感器(省略图示)。
所述吸附罐固定托架21、22为用于将吸附罐2固定在燃料箱T上的固定构件,由一端侧与吸附罐2的前部2a的左右两端部连结且另一端侧固定在燃料箱T上的金属制平板件构成。
《燃料配管的结构》
如图1所示,燃料配管P为配置在燃料箱T及吸附罐2等上的管,具备将液体燃料向燃料箱T供给的燃料供给配管P1、用于将液体燃料从燃料箱T向原动机输送的液体燃料配管P2、用于将蒸发燃料从吸附罐2向原动机输送的蒸发燃料配管(省略图示)。
燃料供给配管P1为用于将液体燃料从加油口向燃料箱T供给的配管,由加油管及加油颈管构成。
液体燃料配管P2为用于输送液体燃料的配管,一端与泵组件M连接,另一端经由未图示的喷射器与动力单元连接。
蒸发燃料配管(省略图示)为用于输送液体燃料气化后的蒸气状的燃料蒸气的配管,一端与吸附罐2连接,另一端经由未图示的进气歧管等与动力单元连接。
《电池单元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单元B为向未图示的动力单元等供给电力的蓄电池,通过托架(省略图示)等设置在底板11下的燃料箱T的前方。该电池单元B由沿着燃料箱T配置的横长形状的构件构成。
《消声器及排气管的结构》
如图1所示,消声器4及排气管41为用于将从动力单元排出的废气向车身后方输送并且消除发动机声的构件。排气管41从前方至后方以避开燃料箱T及副车架16的侧梁部16d的方式向左右弯曲配置。
《作用》
接着,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吸附罐2以如下方式配置:前部2a沿着燃料箱T的倾斜面Tb配置,通过吸附罐固定托架21、22(参照图3)固定在燃料箱T上,并且配置在底板11下的倒凹部状空间11a内,后部2b收纳在前后的横梁部16a、16b之间。
因此,吸附罐2的前部2a以载置于在发生后面碰撞时能够因碰撞载荷产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的燃料箱T的倾斜面Tb上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设置成使前部2a进入来缓冲冲击。另外,通过吸附罐2的前部2a配置在倒凹部状空间11a内,由此能够在有效利用了底板11下的狭小空间的状态下高效地配置吸附罐2。
另外,由于在吸附罐2的前端部2c的跟前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鼓起部Td和倾斜面Tb,因此若在发生后面碰撞时作用有将吸附罐2向前方按压的碰撞载荷,则吸附罐2向燃料箱T的鼓起部Td及倾斜面Tb上行而与鼓起部Td及倾斜面Tb抵接,因此能够通过鼓起部Td及倾斜面Tb弹性地支承吸附罐2。
这样配置的吸附罐2即使在燃料箱T的前方配置有电池单元B这样的设有各种部件的狭小的底板11下的部位,也能够将吸附罐2的配置不受限制地布设。
另外,吸附罐2的后部2b配置在作为骨架构件的副车架16的横梁部16a、16b之间、左右的侧框架12之间,由此在后面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防止碰撞载荷直接施加到吸附罐2上,从而保护吸附罐2,以免受碰撞载荷的影响。并且,通过在吸附罐2的后部2b的后方设置收纳箱La,由此在发生后面碰撞时,该收纳箱La发生压曲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因此能够保护吸附罐2,以免受碰撞载荷的影响。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造及变更,本发明当然包括这些改造及变更后的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对已经说明过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吸附罐的配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如图5所示,可以构成为,在燃料箱TA的后侧的倾斜面TAb上形成用于经由夹紧件6来设置燃料配管P的凹部TAe,在倾斜面TAb上配置燃料配管P,并在燃料配管P上配置吸附罐2。
这种情况下,夹紧件6由在保持燃料配管P的侧视观察下呈U字形状的弹性构件上具有将该燃料配管P卡止的卡止爪6a的树脂制构件构成,且该夹紧件6固定在凹部TAe内。
这样,燃料配管P通过与凹部TAe内的夹紧件6卡合而配置在从倾斜面TAb凹陷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燃料配管P上重叠设置吸附罐2,燃料配管P也不会被压瘪,因此能够高效地设置。
[其他的变形例]
例如,吸附罐固定托架21、22只要为将吸附罐2固定在燃料箱T的后侧的构件即可,也可以为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到副车架16上的构件。

Claims (2)

1.一种吸附罐的配置结构,所述吸附罐配置在底板的下方,对在燃料箱内蒸发的燃料进行吸附,所述吸附罐的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罐的配置结构具有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的横梁和在所述前后的横梁的左右的端部朝向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梁连结成大致井字状而成的副车架,在所述底板的下方,且在该底板与所述燃料箱及所述吸附罐的至少一部分之间朝向车宽方向而形成有倒凹部状空间,在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的所述吸附罐的前端部的跟前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鼓起部,所述吸附罐以前部沿着所述鼓起部的后侧侧面及所述倾斜面配置且后部收纳在所述前后的横梁之间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罐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的前方配置有电池单元。
CN201310070638.8A 2012-03-30 2013-03-06 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Active CN1033588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2810A JP5852496B2 (ja) 2012-03-30 2012-03-30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2012-082810 2012-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8895A CN103358895A (zh) 2013-10-23
CN103358895B true CN103358895B (zh) 2016-02-17

Family

ID=49361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0638.8A Active CN103358895B (zh) 2012-03-30 2013-03-06 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52496B2 (zh)
CN (1) CN1033588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5422B2 (ja) * 2014-05-13 2017-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6492527B2 (ja) * 2014-10-23 2019-04-0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ーおよび補機用バッテリの配置構造
JP6174659B2 (ja) * 2015-10-22 2017-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ルブ保護構造
JP6687880B2 (ja) * 2015-11-11 2020-04-28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蒸散燃料処理装置
JP6641995B2 (ja) * 2015-12-28 2020-0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903100B2 (ja) * 2019-07-30 2021-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JP2021182133A (ja) 2020-05-18 2021-11-25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ジ型レジスト材料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WO2022075282A1 (ja) * 2020-10-07 2022-04-1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6883A (zh) * 2002-10-22 2004-05-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碳罐安装结构
CN101445053A (zh) * 2007-11-30 2009-06-0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碳罐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3176A (ja) * 2000-03-22 2001-09-26 Fuji Heavy Ind Ltd キャニスタのドレン構造
JP3881914B2 (ja) * 2002-03-13 2007-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JP4691971B2 (ja) * 2004-12-06 2011-06-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設構造
JP4225363B2 (ja) * 2007-07-24 2009-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および回転電機を動力源として備える車両
WO2009110182A1 (ja) * 2008-03-07 2009-09-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235156B2 (ja) * 2009-04-10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456357B2 (ja) * 2009-04-14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099526B2 (ja) * 2009-10-08 2012-12-19 トヨタ自動車東日本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の取付構造
JP5292631B2 (ja) * 2009-12-25 2013-09-18 トヨタ自動車東日本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配設構造
JP2011183972A (ja) * 2010-03-10 2011-09-22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タンク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6883A (zh) * 2002-10-22 2004-05-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碳罐安装结构
CN101445053A (zh) * 2007-11-30 2009-06-0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碳罐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8895A (zh) 2013-10-23
JP2013212719A (ja) 2013-10-17
JP5852496B2 (ja) 2016-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8895B (zh) 吸附罐的配置结构
CN1982111B (zh) 吸附罐向车辆配置的配置构造
CN103358871B (zh)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安装结构
CN102019840B (zh) 具有蓄能器区域的车辆
US761447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RU2541614C2 (ru) Дон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автомобиля
US9440530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6893047B2 (en)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CN110239628A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2009012741A (ja) 自動車用圧縮ガス貯蔵容器のマウント構造
RU2010136834A (ru) Гибрид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US6692028B2 (en) Vehicle with fuel tank
CN108146230B (zh) 用于车辆的燃料箱的刚度加强装置
CN103707928A (zh) 带有用于至少一个商用车构件的容纳容器的框架承载结构
JP5249912B2 (ja)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CN103465762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包安装结构
CN106985910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4108425A (zh) 车身构造
CN108621823A (zh) 燃料电池车辆
KR101786263B1 (ko) 배터리 장착 위치를 개선한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
JP2008254580A (ja) 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CN105460121A (zh) 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
JP2017088009A (ja) 蒸散燃料処理装置
CN204586750U (zh) 车载电池的安装结构
CN112550480B (zh) 车辆的车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