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909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909A
CN103328909A CN2011800658218A CN201180065821A CN103328909A CN 103328909 A CN103328909 A CN 103328909A CN 2011800658218 A CN2011800658218 A CN 2011800658218A CN 201180065821 A CN201180065821 A CN 201180065821A CN 103328909 A CN103328909 A CN 103328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exchanger
cold
producing medium
volum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58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8909B (zh
Inventor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石村亮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28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8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9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compon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00、200、300),作为热源用制冷剂采用R32、含有R32及HFO1234yf且R32的质量比为40%以上的混合制冷剂或者含有R32及HFO1234ze且R32的质量比为15%以上的混合制冷剂,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压缩机(1)、第1流路切换阀(2)、热源侧换热器(3)、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及多个利用侧换热器(C~E),它们之间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该压缩机(1)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且在该压缩室形成有使密闭容器内外连通的开口部的低压壳体构造,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在利用侧换热器(C~E)侧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在利用侧换热器(C~E)侧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及在利用侧换热器(C~E)侧混合进行制热和制冷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其中,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注入配管(23),其用于将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与开口部连接起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其设于注入配管(23),用于控制向压缩室供给的制冷剂的注入量,在该空气调节装置内,使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经由注入配管(23)及开口部供给到压缩室内而注入压缩机(1)。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降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得到了改良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研究讨论了如下课题:作为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从当前的R410A制冷剂、R407c制冷剂、R134a制冷剂等全球变暖系数(GWP)高的制冷剂向二氧化碳制冷剂、氨制冷剂、碳氢化合物类制冷剂、HFO类制冷剂、R32制冷剂等GWP低的制冷剂的转换。在这些GWP低的制冷剂中,R32制冷剂的蒸发、冷凝压力与R410A制冷剂大致相同,并且每单位体积的制冷能力比R410A制冷剂大,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因此希望采用R32制冷剂或以R32制冷剂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有HFO制冷剂等的混合制冷剂。
但是,R32制冷剂与R410A制冷剂相比具有如下特征,即:压缩机的吸入密度变小,压缩机的排出温度变高。例如,在蒸发温度为5℃、冷凝温度为45℃、压缩机吸入时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为1℃的情况下,与R410A制冷剂相比,R32制冷剂的排出温度上升20℃左右。对于压缩机,从冷冻机油、密封材料的保障温度等角度而言,其排出温度的上限值被限定,在向R32制冷剂或以R32制冷剂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有HFO制冷剂等的混合制冷剂转换的情况下,需要能够降低排出温度的对策。
另外,通常,在进行大厦内的空气调节那样的大型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制冷额定功率在20kW以上)中,存在有如下空气调节装置:一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连接,并且能够进行室内机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室内机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同时存在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对于像这样的大型的空气调节装置,为了降低压缩机的散热量、确保压缩机壳体的耐压程度,压缩机采用油窝、电动机等设在低压侧的低压壳体型压缩机。但是,低压壳体型压缩机与高压壳体型压缩机不同,液态制冷剂在吸入时被分离到油窝,因此即使吸入状态为有点潮湿的状态,排出温度的降低也存在界限。
因此,提出了一种通过向压缩机内注入制冷剂来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使压缩机稳定(可靠性高)地运转的具有制冷剂回路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491号公报(参照说明书的5~7、9页,图3及图4)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时向压缩机内进行注入来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使压缩机稳定(可靠性高)地运转。在此,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的液体侧配管内的制冷剂的状态不存在大的差别,中压的容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大致恒定。
但是,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同时存在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时,存在如下情况:根据外部空气温度、室内机的负载状况等的不同,中压的容器内的压力、干燥度发生变化。像这样,存在如下问题:中压的容器内的压力、干燥度发生变化时,难以稳定地进行注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是应对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使压缩机稳定地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
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内,热源用制冷剂采用R32、含有R32及HFO1234yf且R32的质量比为40%以上的混合制冷剂或者含有R32及HFO1234ze且R32的质量比为15%以上的混合制冷剂,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压缩机、第1流路切换阀、热源侧换热器、第1流量控制装置及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它们之间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上述压缩机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且在该压缩室上形成有使密闭容器内外连通的开口部的低压壳体构造,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在利用侧换热器侧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在利用侧换热器侧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以及在利用侧换热器侧制热和制冷混合进行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具有:注入配管,其用于将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与开口部连接起来;第2流量控制装置,其设于注入配管,用于控制向压缩室供给的制冷剂的注入量,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使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经由注入配管及开口部供给到压缩室内并注入压缩机。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经由注入配管从开口部向压缩室内注入制冷剂,能够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使压缩机稳定地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说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与R32制冷剂的混合比相对应的温度的图。
图3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时且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4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时且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5是与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不同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表示在制冷制热时能够注入的结构。
图6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时且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7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时且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8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且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9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且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10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时且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11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时且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根据图1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如下功能:降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温度,降低制冷剂的劣化、冷冻机油的劣化及压缩机的密封材料等的疲劳。
并且,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执行如下运转,即:使室内机仅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使室内机仅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既有执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又有执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其中,制冷制热混合运转包括制冷负载较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及制热负载较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如图1所示那样,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一台热源机(室外机)A;三台室内机C~E;经由第1连接配管6及第2连接配管7与热源机A连接且经由第1连接配管6c~6e及第2连接配管7c~7e与室内机C~E连接的中继机B。即,由热源机A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中继机B传递给室内机C~E。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说明了设有一台热源机A、一台中继机B和3台室内机C~E的情况,但上述热源机、中继机以及室内机的台数并不特别限定。另外,在本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作为热源用制冷剂采用R32、R32与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或者R32与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
[热源机A]
在热源机A中,压缩机1、四通切换阀2、热源侧换热器3、储存器4、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第2流量控制装置24、第3换热器(热交换部)26、气液分离装置(第2分支部)25、电磁阀29、注入配管23及止回阀18~21、27、28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
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将该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并排出。该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四通切换阀2连接,吸引侧与储存器4连接。本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以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且在该压缩室形成有使密闭容器内外连通的开口部(省略图示)的低压壳体构造的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开口部与注入配管23连接,能够将制冷剂供给到压缩室。
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四通切换阀2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止回阀27连接并使止回阀19与储存器4的吸引侧连接。并且,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止回阀20连接并使止回阀28与储存器4的吸引侧连接。
热源侧换热器3在制冷运转时及制冷主体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及制热主体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并且,能够使制冷剂与由附设于热源侧换热器3的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将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该热源侧换热器3的一方与止回阀27及后述的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连接,另一方与电磁阀29、止回阀28及止回阀18连接。热源侧换热器3例如以空冷式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但只要为制冷剂与其他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为水冷式等其他方式。
储存器4用于储存由于制冷运转时、制冷主体运转时、制热运转时及制热主体运转时的不同所产生的剩余制冷剂、过渡的运转变化(例如,使室内机C~E中的任一台运转)所产生的剩余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该储存器4的吸引侧与止回阀19连接,排出侧与压缩机1的吸引侧连接。并且,在制热运转模式时及制热主体运转时,该储存器4的吸引侧与止回阀28连接,排出侧与压缩机1的吸引侧连接。
止回阀18设于使热源侧换热器3与第2连接配管7连接的配管,只允许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3向第2连接配管7流通。止回阀19设于使热源机A的四通切换阀2与第1连接配管6连接的配管,只允许制冷剂从第1连接配管6向四通切换阀2流通。止回阀20设于使热源机A的四通切换阀2与第2连接配管7连接的配管,只允许制冷剂从四通切换阀2向第2连接配管7流通。止回阀21设于使热源侧换热器3与第1连接配管6连接的配管,只允许制冷剂从第1连接配管6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通。
另外,止回阀27设于使四通切换阀2与热源侧换热器3连接的配管,只允许制冷剂从四通切换阀2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通。止回阀28设于使第2连接配管7与热源侧换热器3连接的配管,只允许制冷剂从第2连接配管7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通。无论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还是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止回阀27及止回阀28使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固定。
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及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用于对制冷剂减压使其膨胀。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及第2流量控制装置24为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结构,例如可以由电子膨胀阀等构成。
在此,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的一方与第3换热器26及电磁阀29连接,另一方与热源侧换热器3连接。另外,第2流量控制装置24的一方与气液分离装置25连接,另一方与第3换热器26连接。
另外,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关闭,以使制冷剂不流动,仅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被控制成使制冷剂流动。另外,第2流量控制装置24用于调整经由注入配管23向压缩机1注入的制冷剂流量。
注入配管23是用于将在第2连接配管7内流动的制冷剂注入压缩机1的配管。注入配管23的一方与压缩机1连接,另一方与第3换热器26连接。
气液分离装置(第2分支部)25能够将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例如,在从止回阀21供给来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时,气液分离装置25以如下方式使该制冷剂分支,即:使制冷剂的液相部分向第2流量控制装置24流动,并主要使气相部分向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流动。气液分离装置25与止回阀21、第3换热器26及第2流量控制装置24连接。
第3换热器26在制冷运转中进行注入时及在制冷主体运转中进行注入时使从第1分支部40到气液分离装置25之间流动的制冷剂与注入配管23中的在从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到压缩机1之间的部分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在制热运转中进行注入时及在制热主体运转中进行注入时,使从气液分离装置25到第3流量控制装置22之间流动的制冷剂与注入配管23中的在从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到压缩机1之间的部分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另外,虽然本结构为如下结构,即,制冷剂的流动在进行制热时的注入的情况下为并行流,在进行制冷时的注入的情况下为相对流,但也可以变更换热器的配管连接,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逆转。
第3换热器26的一方与连接第3流量控制装置22与气液分离装置25的配管连接,另一方与注入配管23连接。
电磁阀29用于开闭设有该电磁阀29的流路。电磁阀29设于从第1分支部40连接到第3换热器26的配管。电磁阀29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关闭,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进行开闭的控制。电磁阀29的一方与热源侧换热器3连接,另一方与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及第3换热器26连接。另外,第1分支部40的位置只要位于从热源侧换热器3到第2连接配管7之间的配管即可,位于止回阀18之前、之后均可以。
[中继机B]
在中继机B中,第1电磁阀8c、8f、第2电磁阀8d、8g、第3电磁阀8e、8h、第3分支部10、第4分支部11、气液分离装置12、第4流量控制装置13、第1旁通配管14a、第2旁通配管14b、第5流量控制装置15、第1换热器16及第2换热器17由制冷剂配管连接。
另外,如图1所示那样,第4分支部11和后述的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分别经由第2连接配管7c~7e连接。另外,优选第2连接配管7的直径比第1连接配管6的直径小(细)。通过这样,能够削减装入的制冷剂量。
第3分支部10经由第1连接配管6及第2连接配管7与热源机A连接,经由第1连接配管6c~6e与室内机C~E的每一个连接。在此,在第1连接配管6c上设有第1电磁阀8c、8f,在第1连接配管6d上设有第2电磁阀8d、8g,在第1连接配管6e上设有第3电磁阀8e、8h。
第3分支部10与第1旁通配管14a及第2旁通配管14b连接,并且经由第4分支部11及第2连接配管7c~7e与室内机C~E的每一个连接。
另外,第1电磁阀8c、8f、第2电磁阀8d、8g及第3电磁阀8e、8h用于通过流路的开闭来切换第1连接配管6c~6e与第1连接配管6的连接或与第2连接配管7的连接,在与第1连接配管6连接时,利用室内机C~E进行制冷,在与第2连接配管7连接时,利用室内机C~E进行制热。
另外,也可以在第4分支部11配设止回阀等流路切换阀。这是因为,从室内机C~E中的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经由第2连接配管7c~7e流入到第4分支部11的制冷剂在流经该止回阀之后向第5流量控制装置15及第4流量控制装置13流入。即,通过流经该止回阀,能够可靠地确保流入第5流量控制装置15及第4流量控制装置13之前的制冷剂为单相的液态制冷剂,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流量控制。
气液分离装置12能够将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气液分离装置12与第2连接配管7、第3分支部10及第1旁通配管14a连接。在此,气液分离装置12的气相部分与第3分支部10连接,其液相部分经由第1旁通配管14a与第4分支部11连接。
第4流量控制装置13及第5流量控制装置15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用于对制冷剂减压使其膨胀。第4流量控制装置13及第5流量控制装置15为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结构,例如可以由电子膨胀阀等构成。在此,第4流量控制装置13连接在第1旁通配管14a的从第2换热器17到第1换热器16之间的部分。并且,第5流量控制装置15连接在第2旁通配管14b的从第1换热器16到第4分支部11之间的部分。
第1旁通配管14a的一方与气液分离装置12连接,另一方与第4分支部11连接。该第1旁通配管14a在被冷却的制冷剂向室内换热器5c~5e流动时,使热源侧换热器3的下游侧与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连接。在第1旁通配管14a上依次连接有第2换热器17、第4流量控制装置13及第1换热器16。
第2旁通配管14b的一方与第1连接配管6连接,另一方与第4分支部11连接。该第2旁通配管14b在制热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时使第5流量控制装置15与注入配管23连接。此时,制冷剂不通过第1旁通配管14a。在第2旁通配管14b上依次连接有第2换热器17、第1换热器16及第5流量控制装置15。
第1换热器16用于使在第1旁通配管14a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2旁通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1换热器16的一方连接在第1旁通配管14a的从第4流量控制装置13到第4分支部11之间的部分。并且,第1换热器16的另一方连接在第2旁通配管14b的从第2换热器17到第5流量控制装置15之间的部分。
第2换热器17用于使在第1旁通配管14a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2旁通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2换热器17的一方连接在第1旁通配管14a的从气液分离装置12到第4流量控制装置13之间的部分。并且,第2换热器17的另一方连接在第2旁通配管14b的从第3分支部10到第1换热器16之间的部分。
[室内机C~E]
在室内机C~E内,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及室内换热器5c~5e由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用于对制冷剂减压使其膨胀。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为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结构,例如可以由电子膨胀阀等构成。在此,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的一方与第2连接配管7c~7e连接,另一方与室内换热器5c~5e连接。
室内换热器5c~5e在制冷运转时及制冷主体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及制热主体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并且,能够使制冷剂与由附设于室内换热器5c~5e的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
该室内换热器5c~5e的一方与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连接,另一方与第1连接配管6c~6e连接。室内换热器5c~5e例如以空冷式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但只要为制冷剂与其他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为水冷式等其他方式。
此外,在空气调节装置100内设有控制机构50。该控制机构50能够根据设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各种检测器所检测出的信息(制冷剂压力信息、制冷剂温度信息、室外温度信息及室内温度信息)来控制压缩机的驱动、四通切换阀的切换、室外风扇的风扇马达的驱动、流量控制装置的开度、室内风扇的风扇马达的驱动等,其中,省略了对检测器的详细说明。另外,控制机构50具有用于存储能够决定各控制值的函数等的存储器50a。另外,对于控制机构50,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在热源机A和中继机B内各设一个,也可以在热源机A和中继机B中的任意一方内设置。
图2表示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与R32制冷剂的混合比相对应的温度。具体而言,表示R410A、R32与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及R32与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的从压缩机排出时的制冷剂温度的计算结果。另外,假设压缩机吸入的蒸发温度为5℃、冷凝温度为45℃、吸入SH为3℃、压缩机的绝热效率为65%。
根据图2探讨本空气调节装置100所使用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排出时的排出温度的变化。若制冷剂的排出温度变高,则压缩机1的密封材料劣化、冷冻机油劣化、制冷剂的稳定性恶化。因此,要求将制冷剂的排出温度抑制在例如120℃以下。
与R410A相比,在使用R32制冷剂单体的情况下,排出温度上升20℃左右。在本计算条件下排出温度未超过120℃,但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制热运转等压缩机1的压缩比大的运转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超过120℃。由图2可知,为了与R410A具有相同程度的可靠性而进行单元设计时,在R32和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中R32占40wt%以上、R32和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中R32占15wt%以上的情况下,需要降低排出温度的对策。另外,在与R410A相比能够允许上升5℃左右的情况下,在R32和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中R32占60wt%以上、R32和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中R32占25wt%以上时,需要降低排出温度的对策。
在此,在利用低压壳体式压缩机的情况下,即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潮湿,排出温度的降低也存在界限。因此,通过向压缩机1注入制冷剂,有利于降低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温度。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各种运转时的运转动作。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运转动作包括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作为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制冷主体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共4种模式。
制冷运转是指室内机C~E仅能进行制冷的运转模式,处于制冷状态或停止状态。制热运转是指室内机C~E仅能进行制热的运转模式,处于制热状态或停止状态。
制冷主体运转是指能够针对各室内机C~E选择进行制冷/制热的制冷制热混合的运转模式,与制热负载相比制冷负载较大。并且,制冷主体运转是指热源侧换热器3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
制热主体运转是指能够针对各室内机选择进行制冷/制热的制冷制热混合的运转模式,与制冷负载相比制热负载较大,并且制热主体运转是指热源侧换热器3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以下,与P-h线图一同说明在各运转模式下不进行注入时制冷剂的流动。
[全制冷运转·不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3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时且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3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在此,说明室内机C~E全部进行制冷的情况。在进行全制冷运转时,切换四通切换阀2,从而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并且,第1电磁阀8c、第2电磁阀8d及第3电磁阀8e开口,第1电磁阀8f、第2电磁阀8g及第3电磁阀8h关闭。并且,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处于全闭状态以使制冷剂不流动,电磁阀29关闭。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开始运转。
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排出。在该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中,对应于压缩机的绝热效率,相比于按照等熵线进行压缩,制冷剂被加热,利用图3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该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及止回阀27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此时,制冷剂在加热室外空气的同时而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对于在热源侧换热器3内的制冷剂变化,考虑到热源侧换热器3内的压力损失,利用图3的从点(b)到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热源侧换热器3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2连接配管7及气液分离装置12流入第1旁通配管14a。之后,流入到第1旁通配管14a的制冷剂通过第2换热器17、第4流量控制装置13及第1换热器16。在此,流入到第1旁通配管14a的制冷剂在第1换热器16及第2换热器17内与在第2旁通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此时的冷却过程利用图3的从点(c)到点(d)所示的线表示。
在第1换热器16及第2换热器17被冷却了的液态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在第2旁通配管14b中旁通,同时流入第4分支部11。流入第4分支部11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第4分支部11分支并流入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之后,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被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该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内的制冷剂的变化在焓一定的状态下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利用图3的从点(d)到点(e)所示的垂直线表示。
从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5c~5e。之后,制冷剂在冷却室内空气的同时而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对于室内换热器5c~5e内的制冷剂的变化,考虑到压力损失,利用图3的从点(e)到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换热器5c~5e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分别通过电磁阀8c~8e而在第3分支部10合流。在第3分支部10内合流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与第2旁通配管14b的被第2换热器17及第1换热器16加热后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合流。之后,经由第1连接配管6、四通切换阀2及储存器4流入压缩机1而被压缩。
[全制冷运转·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4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时且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4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说明在外部空气温度高的情况或室内温度低的情况等制冷剂的压缩比变大、若不进行注入则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温度变高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动作。另外,在制冷运转中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电磁阀29打开。制冷剂的主流部分的流动与在制冷运转中不进行注入时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为了降低制冷剂的排出温度,使被热源侧换热器3冷却了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电磁阀29流入第3换热器26。流入第3换热器26的制冷剂与后述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4的从点(c)到点(f)表示。进而,该被冷却了的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装置25流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而被减压,流入第3换热器26。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4的从点(f)到点(g)表示。流入第3换热器26的制冷剂与上述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4的从点(g)到点(h)表示。
从该第3换热器26流出的被冷却了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注入压缩机1。由此,压缩机1的制冷剂流量增大,制冷能力增大。并且,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
另外,在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流量控制装置24时,由于气体、液体交替流入,有时会发生较大的压力振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经由电磁阀29流入第3换热器26的制冷剂被第3换热器26冷却,因此流入流量控制装置24的制冷剂为液态单相。即,液态单相的制冷剂流入流量控制装置24,因此能够抑制压力振动的发生。即,流量控制装置24能够对制冷剂进行稳定的流量控制。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在全制冷运转时向压缩机1进行注入,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制冷剂的劣化、冷冻机油的劣化、压缩机1的密封材料等的疲劳,能够使压缩机1稳定(高可靠性)地进行运转。
图5是与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不同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表示在制冷制热时能够进行注入的结构。作为制冷剂回路结构,在图5所示的回路中也能够进行注入运转。但是,在图5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中,在全制冷运转及制冷主体运转时,制冷剂通过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由此,由于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所导致的压力损失,有可能导致制冷剂起泡。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采用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由此,在全制冷运转及制冷主体运转时,制冷剂不通过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由此,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直接注入压缩机1,所以能够进行稳定的注入。
[全制热运转·不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6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6说明在全制热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在此,说明室内机C~E全部进行制热的情况。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切换四通切换阀2,从而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第3分支部10流入。并且,第1电磁阀8c、第2电磁阀8d及第3电磁阀8e关闭,第1电磁阀8f、第2电磁阀8g及第3电磁阀8h打开。另外,电磁阀29被关闭。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开始运转。
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排出。该压缩机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6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第2连接配管7及气液分离装置12流入第3分支部10。流入第3分支部10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第3分支部10分支,并通过第1电磁阀8f~8h而流入室内换热器5c~5e。之后,制冷剂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而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室内换热器5c~5e内的制冷剂的变化利用图6的从点(b)到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换热器5c~5e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在第4分支部11合流,进而经由第5流量控制装置15、第1换热器16、第2换热器17、第1连接配管6、止回阀21、气液分离装置25及第3换热器26流入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在此,从室内换热器5c~5e流出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第5流量控制装置15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被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6的从点(c)到点(d)所示的垂直线表示。
从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制冷剂在冷却室外空气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热源侧换热器3内的制冷剂变化由图6的从点(d)到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热源侧换热器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止回阀28、四通切换阀2及储存器4流入压缩机1并被压缩。
[全制热运转·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7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7说明在全制热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说明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或室内温度高的情况等制冷剂的压缩比变大、若不进行注入则排出温度变高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动作。此时,电磁阀29关闭。制冷剂的主流部分的流动与不进行注入的情况基本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在制热运转且不进行注入时,第5流量控制装置15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的节流的平衡可以是任意的。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且进行注入时,优选使注入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容易进行流量调整。因此,例如可以使第5流量控制装置15全开,能够主要利用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调整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流量,从而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压力与第5流量控制装置15的出口的压力差例如在1MPa以下的程度。
此时,在室内机C~E内循环并流入到气液分离装置25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一部分从气液分离装置25的下方主要以液态制冷剂的状态分支(图7中的点(e)),剩余的制冷剂从另一方的出口流出(点(f))。主流部分分的制冷剂(点(f))在第3换热器26被冷却(点(g)),在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被减压(点(d))并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
另一方面,被分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点(e))在流量控制装置24被减压(点(h)),在第3换热器26被加热(点(i))并被注入压缩机1。气液二相制冷剂被注入压缩机1,由此使制冷剂流量增大,使制热能力增大。并且,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另外,通过利用气液分离装置25将液态制冷剂分支出来,而使流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的制冷剂为液态单相,并且,向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流入的制冷剂被第3换热器26冷却而成为液态单相。即,液态单相的制冷剂流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因此能够抑制压力振动发生。即,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能够对制冷剂进行稳定的流量控制。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在全制热运转时向压缩机1进行注入,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制冷剂的劣化、冷冻机油的劣化、压缩机1的密封材料等的疲劳,能够使压缩机1稳定(高可靠性)地进行运转。并且,在该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通过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由此被控制成中压。并且,该中压的制冷剂注入压缩机1,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注入。
[制冷主体运转·不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8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8说明在制冷主体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在此,说明室内机C、D进行制冷、室内机E进行制热的情况。在进行这样的制冷主体运转时,切换四通切换阀2,从而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3流入。并且,第1电磁阀8c、第2电磁阀8d、第3电磁阀8h打开,第1电磁阀8f、第2电磁阀8g及第3电磁阀8e关闭。并且,第3流量控制装置22为全闭状态以使制冷剂不流动,电磁阀29关闭。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开始运转。
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排出。该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8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此时,在热源侧换热器3内,制冷剂留下制热所需要的热量,在加热室外空气的同时而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热源侧换热器3内的制冷剂变化利用图8的从点(b)到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热源侧换热器3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第2连接配管7流入气液分离装置12。之后,在气液分离装置12内,分离成气态制冷剂(点(d))和液态制冷剂(点(e))。
由气液分离装置12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点(d))经由第3分支部10及电磁阀8h流入用于进行制热的室内换热器5e。然后,制冷剂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室内换热器5e内的制冷剂变化利用图8的从点(d)到点(f)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并且,从用于进行制热的室内换热器5e流出的制冷剂(点(f))经由第1流量控制装置9e及第2连接配管7e流入第4分支部11。
另一方面,由气液分离装置12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点(e))流入第1旁通配管14a。之后,流入第1旁通配管14a的液态制冷剂向第2换热器17流入。流入到该第2换热器17内的液态制冷剂与在第2旁通配管14b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另外,该第2换热器17内的制冷剂的变化利用图8的从点(e)到点(g)所示的大致水平的直线表示。之后,从第2换热器17流出的制冷剂(点(g))经由第4流量控制装置13及第1换热器16流入第4分支部11,与从第2连接配管7e流入的制冷剂合流(点(h))。
合流后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在第2旁通配管14b中旁通,同时,从第4分支部11向进行制冷的室内机C、D的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d流入。之后,该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被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d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该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d内的制冷剂的变化在焓一定的状态下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8的从点(h)到点(i)所示的垂直线表示。
从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d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进行制冷的室内换热器5c、5d。之后,制冷剂在冷却室内空气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室内换热器5c、5d内的制冷剂的变化利用图8的从点(i)到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换热器5c、5d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分别通过电磁阀8c、8d,流入第3分支部10并合流。在该第3分支部10内合流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与从第2旁通配管14b流入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合流。此时,从该第2旁通配管14b流入的制冷剂在第2换热器17及第1换热器16内被在第1旁通配管14a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加热。
从第3分支部10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1连接配管6、四通切换阀2及储存器4流入压缩机1并被压缩。
[制冷主体运转·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9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9说明在制冷主体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说明在制冷剂的压缩比变大、若不进行注入则排出温度变高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动作。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转中进行注入时,电磁阀29打开。制冷剂的主流部分的流动与不进行注入时的情况基本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为了降低制冷剂的排出温度,使被热源侧换热器3冷却了的液态制冷剂中的一部分经由电磁阀29流入第3换热器26。流入到第3换热器26的制冷剂与后述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图9的点(j)),并且在通过气液分离装置25之后被流量控制装置24减压(点(k)),被第3换热器26加热(点(l))。
从该第3换热器26流出的被冷却了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注入压缩机1。由此,压缩机1的制冷剂流量增大,制冷能力增大。并且,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另外,在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流量控制装置24时,由于气体、液体交替流入,有时会发生大的压力振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经由电磁阀29流入第3换热器26的制冷剂被第3换热器26冷却,因此流入流量控制装置24的制冷剂为液态单相。即,液态单相的制冷剂流入流量控制装置24,因此能够抑制压力振动的发生。即,流量控制装置24能够对制冷剂进行稳定的流量控制。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在制冷主体运转时向压缩机1注入制冷剂,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制冷剂的劣化、冷冻机油的劣化、压缩机1的密封材料等的疲劳,能够使压缩机1稳定(高可靠性)地进行运转。并且,与在制冷运转时同样地,在该制冷主体运转时制冷剂不通过第3流量控制装置22。与在全制冷运转时同样地,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直接注入压缩机1,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注入。
[制热主体运转·不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10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10说明在制热主体运转时不进行注入的情况。在此,说明室内机C进行制冷、室内机D、E进行制热的情况。在进行这样的制热主体运转时,切换四通切换阀2,从而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向第3分支部10流入。并且,第1电磁阀8f、第2电磁阀8d及8第3电磁阀8e关闭,第1电磁阀8c、第2电磁阀8g及第3电磁阀8h打开。另外,为了降低进行制冷的室内机C与热源侧换热器3的压力差,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的开度被控制为全开或者能够使第1连接配管6c内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0℃左右。在该状态下,压缩机1开始运转。
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排出。该压缩机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10的从点(a)到点(b)所示的线表示。
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止回阀20及第2连接配管7流入第3分支部10。流入到第3分支部10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第3分支部10经由电磁阀8g、8h及第1连接配管6d、6e流入室内换热器5d、5e。之后,制冷剂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被冷却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室内换热器5d、5e内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10的从点(b)到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内换热器5d、5e流出的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1流量控制装置9d、9e,并经由第2连接配管7d、7e流入第4分支部11而合流。在第4分支部11内合流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2连接配管7c流入第1流量控制装置9c,该第1流量控制装置9c设于进行制冷的室内机C。流入到该第1流量控制装置9c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被第1流量控制装置9c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0的从点(c)到点(d)所示的垂直线表示。
从第1流量控制装置9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5c。之后,制冷剂在冷却室内空气的同时被加热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0的从点(d)到点(e)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内换热器5c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1连接配管6c,经由电磁阀8c及第3分支部10流入第1连接配管6。
另一方面,从室内换热器5d、5e流出并经由第2连接配管7d、7e流入第4分支部11而合流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的剩余部分流入第2旁通配管14b,并流入第5流量控制装置15。流入该第5流量控制装置15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第5流量控制装置15被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0的从点(c)到点(f)所示的垂直线表示。
从第5流量控制装置15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1换热器16及第2换热器17流入第1连接配管6,与从室内换热器5c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蒸气状制冷剂)合流(点(g))。在该第1连接配管6内合流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止回阀21、气液分离装置25、第3换热器26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之后,制冷剂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0的从点(g)到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的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热源侧换热器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止回阀28、四通切换阀2及储存器4流入压缩机1并被压缩。
[制热主体运转·进行注入的情况]
图11是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下的P-h线图。根据图1及图11说明在制热主体运转时进行注入的情况。说明在制冷剂的压缩比变大、若不进行注入则排出温度变高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动作。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且进行注入时,电磁阀29关闭。制冷剂的主流部分的流动与不进行注入时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为了使注入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压力上升以及为了确保进行制冷的室内机C的能力,控制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的开度(节流),以使第1连接配管6c内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0℃左右。
在室内机C~E内循环并流入到气液分离装置25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从气液分离装置25的一方主要以液态制冷剂的状态分支出来(图11中的点(k)),剩余的气相制冷剂从另一方的出口流出(点(h))。该从另一方的出口流出的作为主流的制冷剂(点(h))在第3换热器26被冷却(点(i)),被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减压(点(j))并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
另一方面,被分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点(k))被流量控制装置24减压(点(l)),在第3换热器26被加热(点(m))并注入压缩机1。气液二相制冷剂被注入压缩机1,由此,制冷剂流量增大,制冷能力增大。并且,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另外,通过利用气液分离装置25将液态制冷剂分支出来,由此,使流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的制冷剂为液态单相,并且,向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流入的制冷剂被第3换热器26冷却而成为液态单相。即,液态单相的制冷剂流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因此,能够抑制压力振动发生。即,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能够对制冷剂进行稳定的流量控制。
在此,说明了流入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的制冷剂被第3换热器26冷却而成为液态单相的情况。但是,根据制冷剂的条件并不限于液态单相,也存在气液二相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在紧挨着第3流量控制装置22的前方安装多孔金属、烧结管等将气液二相流的流场打乱、搅拌的装置,则能够进行更加稳定的控制。另外,一般而言,管路内的流体以管内径的10倍~20倍左右扩展,因此,为了得到搅拌所产生的效果,优选将搅拌装置设置在距第3流量控制装置22为内径的5倍以下的程度的位置。另外,将气液二相流的流场打乱、搅拌的装置当然也可以用于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及第5流量控制装置15。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在制热主体运转时向压缩机1注入制冷剂,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制冷剂的劣化、冷冻机油的劣化、压缩机1的密封材料等的疲劳,能够使压缩机1稳定(高可靠性)地进行运转。并且,在该制热主体运转时,制冷剂通过第5流量控制装置15,由此被控制为中压。之后,将该中压的制冷剂注入压缩机1,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注入。
[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
在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有时会在热源侧换热器3的叶片、软管等上结霜。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通过进行除霜运转来除霜。对该除霜运转进行研究讨论。为了高效地进行除霜运转,需要进行如下操作:缩小外部空气温度与制冷剂温度的温度差,防止散热,以及缩短除霜时间,缩短向外部空气散热的时间等。
在进行除霜运转时,切换四通切换阀2的连接,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制冷剂供给到热源侧换热器3。之后,使从热源侧换热器3流出的被冷却了的制冷剂经由第1分支部40供给到注入配管23并注入压缩机1。
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采用R32制冷剂、R32与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或R32与HFO1234ze的混合制冷剂。因此,如图2所示那样,与采用R410A制冷剂的情况相比,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上升。因此,通过进行注入,能够有效地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增大制冷剂流量,提高除霜能力。
如上述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中,无论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都能够进行注入。即,无论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都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使压缩机1稳定地进行运转。
另外,通过设置止回阀21、27、28,制冷剂仅在制热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时流入第3流量控制装置22。在此,在制热主体运转时,有时,由于外部空气温度降低,与设于进行制冷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蒸发温度相比,利用热源侧换热器3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温度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第3流量控制装置22进行压力调整,由此能够可靠地使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蒸发。
另一方面,在制冷主体运转时,实际上不存在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的冷凝温度相比利用热源侧换热器3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温度高的情况,因此不需要进行压力调整。即,在制冷主体运转时,能够降低制冷剂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流动到热源侧换热器3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损失,能够以效率高的状态进行运转,因此无需特别进行压力调整。
实施方式2.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其中,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1分支部40的位置只要位于从热源侧换热器3到第2连接配管7之间的配管即可,止回阀18之前、之后均可以。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注入配管23的排出部从气液分离装置25延伸出。
即,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制热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时,当进行注入时,被气液分离装置25分离并流入注入配管23的制冷剂为气液二相。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中,在制热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时,当进行注入时,被气液分离装置25分离并流入注入配管23的制冷剂主要为气态。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中,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时,也能够对压缩机1进行注入。即,制冷剂流量增大,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能力增大。并且,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降低。
另外,对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气液分离装置25,为了使气态制冷剂向注入配管23流入,而将流量控制装置24的口径增大,但是,通过将流入气液分离装置25的两相制冷剂中的大部分的气体注入压缩机1,能够减少流入热源侧换热器3的制冷剂流量。因此,从热源侧换热器3流出的制冷剂量减少,所以,能够与此相对应地降低供给到压缩机1的电力(输入功率)。另外,将第3换热器26拆下也没有问题。
实施方式3.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21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210中,在制冷时,主流的制冷剂也通过气液分离装置25及第3换热器26。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18的部分,止回阀18-1、止回阀18-2串联连接,在止回阀18-1、止回阀18-2之间的配管上连接有气液分离装置25、第3换热器26、第3流量控制装置22、注入配管23。并且,在向气液分离装置25流入的一侧的配管上,止回阀21与止回阀18-1并列连接,在从第3换热器26流出的一侧(但是不是注入配管23的一方)的配管上,第3流量控制装置22与止回阀18-2并列连接。另外,没有设置在实施方式1、2中使用的电磁阀29。并且,第1分支部40和气液分离装置(第2分支部)25为图1所图示的制冷剂回路的相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210具有止回阀18-1、止回阀18-2,因此,制热运转及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的相同。另外,制冷运转及制冷主体运转时,利用第1分支部40使制冷剂气液分离。该被气液分离了的制冷剂的液相部分被第2流量控制装置24减压,进而被第3换热器26气化而注入压缩机1。另外,主流的制冷剂(被气液分离了的制冷剂的气相部分)被第3换热器26冷却。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主流的制冷剂液化,并确保流入第2流量控制装置24的制冷剂也为液态单相状态,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注入运转。并且,能够省略在实施方式1、2中使用的电磁阀。而且,能够将主流的制冷剂冷却,制冷能力增大。
实施方式4.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且,室外机内的回路结构也可以如实施方式2或实施方式3那样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300的中继机B内设置有中间换热器30a、30b、第1流量控制装置9a、9b及泵31a、31b。其中,没有设置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第1换热器16及第2换热器17。
在中继机B内设置有电磁阀32c~32h,该电磁阀32c~32h用于对室内机C~E的第2连接配管7c~7e与中间换热器30a、30b的连接进行选择。另外,还设置有电磁阀32i~32n,该电磁阀32i~32n用于对室内机C~E的第1连接配管6c~6e与中间换热器30a、30b的连接进行选择。而且,在电磁阀32c~32h与室内机C~E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流入到室内机C~E的载冷剂的流量的流量控制装置33c~33e。
另外,在此,以中间换热器30a、30b为两个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构成为能够将第2制冷剂冷却或/及加热即可,设置几个中间换热器都可以。此外,泵31a、31b并不限定于各有一个,也可以并列、串联地排列多个小容量的泵来进行使用。
在中间换热器30a、30b内,制冷剂与由泵31a、31b驱动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热水或冷水。其中,作为载冷剂,优选采用防冻液、水、防冻液与水的混合液、水与防腐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该载冷剂在图14所图示的粗线部内流动。
从中间换热器30a、30b到室内机C~E的热传递通过载冷剂进行。即,载冷剂在中间换热器30a、30b与热源机A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冷却。之后,被加热或冷却了的载冷剂被泵31a、31b经由第2连接配管7c~7e供给到室内机C~E。被供给到该室内机C~E的载冷剂的热量在室内换热器5c~5e的作用下被利用于制热或制冷。从室内换热器5c~5e流出的载冷剂经由第1连接配管6c~6e返回到中继机B。另外,在第2连接配管7c~7e内流动的载冷剂与在第1连接配管6c~6e内流动的载冷剂的密度几乎相同,因此,两者的配管的粗细可相同。
在室内机C~E全部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时,中间换热器30a、30b制造冷水,所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此时的制冷循环侧(热源机侧)的P-h线图,在不进行注入时与图3相同,在进行注入时与图4相同。另一方面,在室内机C~E全部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中,中间换热器30a、30b制造热水,所以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此时的制冷循环侧的P-h线图,在不进行注入时与图6相同,在进行注入时与图7相同。
此外,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同时存在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时,中间换热器30a、30b中的任意一方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制造冷水,另一方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而制造热水。此时,根据制冷负载与制热负载的比率,切换四通切换阀2的连接,选择使热源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来进行制冷主体运转或制热主体运转。此时的制冷循环侧的P-h线图,在制冷主体运转且不进行注入时与图8相同,在进行注入时与图9相同。并且,在制热主体运转且不进行注入时与图10相同,在进行注入时与图11相同。即,制冷循环侧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300中,看作是将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换热器5c~5e相对应的部分替换成中间换热器30a、30b的部分,因此,制冷剂的流动可以认为与实施方式1的相同。除此之外,形成有将泵31a、31b、室内换热器5c~5e及中间换热器30a、30b连接起来以使载冷剂等第2制冷剂循环的循环回路,室内换热器5c~5e使第2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即使制冷剂从配管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进入空气调节对象的空间,能够得到安全的空气调节装置。
另外,如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及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那样,在从中继机B到室内机C~E的热输送利用制冷剂进行时,将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设置在室内换热器5c~5e附近。
另一方面,在如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300那样利用载冷剂进行热输送时,能够降低如下情况发生,即,由于第1连接配管6c~6e、第2连接配管7c~7e内的压力损失而使载冷剂发生温度变化。由此,能够在中继机B内设置流量控制装置33c~33e。像这样,通过在中继机B内设置流量控制装置33c~33e,能够使流量控制装置33c~33e离开室内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因此能够降低流量控制装置33c~33e的阀的驱动的噪音、制冷剂通过阀时的流动音等传递向室内机的噪音。
另外,能够利用中继机B统一进行流量控制,因此,对于室内机C~E的控制,只要根据室内的遥控的状况、温度传感器关闭、室外机是否进行除霜等信息仅进行风扇的控制即可。
此外,通过利用制冷剂进行从热源机A到中继机B的热输送,能够使用于载冷剂的驱动的泵小型化,而且能够降低载冷剂的输送动力,实现节能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中,也如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那样能够经由注入配管23向压缩机1进行注入来提高制冷制热能力。并且,由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使压缩机1稳定地运转。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四通切换阀,3热源侧换热器,4储存器,5c~5e室内换热器,6第1连接配管,6c~6e第1连接配管,7第2连接配管,7c~7e第2连接配管,8c电磁阀,9第1流量控制装置,9a、9b第1流量控制装置,9c~9e第1流量控制装置,10第3分支部,11第4分支部,12气液分离装置13第4流量控制装置,14旁通配管,14a第1旁通配管,14b第2旁通配管,15第5流量控制装置,16第1换热器,17第2换热器,18~21、18-1、18-2止回阀,22第3流量控制装置,23注入配管,24第2流量控制装置,25气液分离装置(第2分支部),26第3换热器,27、28止回阀,29电磁阀,30a、30b中间换热器,31a、31b泵,32c~32n电磁阀,33c~33e流量控制装置,40第1分支部,100、200、210、300空气调节装置,A热源机(室外机),B中继机,C~E室内机。

Claims (9)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该空气调节装置使用R32、含有R32及HFO1234yf且R32的质量比为40%以上的混合制冷剂、或者含有R32及HFO1234ze且R32的质量比为15%以上的混合制冷剂作为热源用制冷剂,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压缩机、第1流路切换阀、热源侧换热器、第1流量控制装置及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并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它们连接起来而构成制冷循环,上述压缩机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且在该压缩室上形成有使密闭容器内外连通的开口部的低压壳体构造,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以及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混合进行制热和制冷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其特征在于,具有:
注入配管,上述注入配管将构成上述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与上述开口部连接起来;
第2流量控制装置,上述第2流量控制装置设于上述注入配管,控制向上述压缩室供给的制冷剂的注入量,
该空气调节装置使在上述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注入配管及上述开口部供给到上述压缩室内并注入上述压缩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切换上述第1流路切换阀的连接,能够切换使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运转和使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运转,
上述使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运转包括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混合进行制热和制冷且制冷负载大于制热负载的制冷主体运转,
上述使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运转包括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侧混合进行制热和制冷且制热负载大于制冷负载的制热主体运转,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第3流量控制装置,在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时,该第3流量控制装置能够将上述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控制在中间压力,该中间压力小于由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高压压力且大于由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低压压力,
该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如下配管连接:
在使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时,
从上述热源侧换热器流出的制冷剂不通过第3流量控制装置地流入上述利用侧换热器,
在使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制热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时,
从上述利用侧换热器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3流量控制装置并流入上述热源侧换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分支部,上述第1分支部位于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的下游侧,一方向上述利用侧换热器分支,另一方向上述注入配管分支;
热交换部,上述热交换部使从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经由上述第1分支部流入的制冷剂与通过上述第2流量控制装置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时,
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上述第1分支部、上述第2流量控制装置、上述热交换部,而注入上述压缩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2分支部,上述第2分支部位于上述第3流量控制装置与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之间,一方向第3流量控制装置分支,另一方向上述注入配管分支;
热交换部,上述热交换部使经由上述第2分支部流入的制冷剂与通过上述第2流量控制装置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时,
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产生负载的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上述第1流量控制装置、上述第2分支部、上述第2流量控制装置、上述热交换部,而注入上述压缩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分支部设有气液分离装置,
主要为液相的制冷剂被供给到上述注入配管,主要为气相的制冷剂被供给到上述热源侧换热器,
被供给到上述注入配管的主要为液相的制冷剂与被供给到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的气相制冷剂在上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分支部设有气液分离装置,
主要为气相的制冷剂被供给到上述注入配管,主要为液相的制冷剂被供给到上述热源侧换热器,
被供给到上述注入配管的主要为气相的制冷剂与被供给到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的液相制冷剂在上述热交换部进行热交换。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3流量控制装置设有制冷剂搅拌机构,
该制冷剂搅拌机构用于使液态单相、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混合。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分支部与上述第2分支部为同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热源侧换热器的除霜运转时,
切换上述第1流路切换阀的连接,将从上述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制冷剂供给到上述热源侧换热器,使从上述热源侧换热器流出的被冷却了的制冷剂经由上述第1分支部供给到上述注入配管,并注入上述压缩机。
CN201180065821.8A 2011-01-31 2011-01-31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328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0518 WO2012104893A1 (ja) 2011-01-31 2011-01-31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909A true CN103328909A (zh) 2013-09-25
CN103328909B CN103328909B (zh) 2015-04-01

Family

ID=46602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5821.8A Active CN103328909B (zh) 2011-01-31 2011-01-31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23520B2 (zh)
EP (1) EP2672203B1 (zh)
JP (1) JP5627713B2 (zh)
CN (1) CN103328909B (zh)
WO (1) WO20121048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0332B2 (ja) * 2011-09-01 2013-07-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P2896911B1 (en) * 2012-09-07 2019-08-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4054090A1 (ja) * 2012-10-01 2014-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759080B2 (ja) * 2012-10-01 2015-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067025B2 (ja) * 2012-10-02 2017-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041362B1 (ko) * 2012-10-31 2019-11-06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냉동 장치
WO2014080464A1 (ja) * 2012-11-21 2014-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11663B2 (ja) * 2012-12-28 2017-04-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11664B2 (ja) * 2012-12-28 2017-04-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28831A1 (ja) * 2013-02-19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968519B2 (ja) * 2013-03-12 2016-08-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41374A1 (ja) * 2013-03-12 2014-09-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029160A1 (ja) * 2013-08-28 2015-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087020A (ja) * 2013-10-28 2015-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759455B (zh) * 2014-01-27 2015-08-1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150315786A1 (en) * 2014-04-01 2015-11-05 Michael Callahan Lighting systems and improvements thereto
JP6343806B2 (ja) * 2014-05-12 2018-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縮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144600A4 (en) * 2014-05-15 2018-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WO2016017643A1 (ja) 2014-07-28 2016-0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7076466B (zh) * 2014-10-16 2020-02-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KR102403512B1 (ko) * 2015-04-30 2022-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CN105241125B (zh) * 2015-11-06 2018-01-1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制冷系统以及压缩机降温增气的方法
WO2017138059A1 (ja) * 2016-02-08 2017-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656662B2 (en) 2017-09-15 2020-05-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Variable pressure device and actuator
JP2019052829A (ja) * 2017-09-19 2019-04-0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9091348A (ja) * 2017-11-16 2019-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US10948208B2 (en) * 2018-01-21 2021-03-16 Daikin Industri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WO2019223612A1 (zh) * 2018-05-23 2019-11-28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2622563B (zh) * 2020-12-18 2022-05-27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式热泵系统
JPWO2023139713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WO2023170734A1 (ja) * 2022-03-07 2023-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7002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JP2003202167A (ja) * 2001-10-29 2003-07-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流量制御弁の製造方法
CN101065623A (zh) * 2004-11-25 2007-10-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4123829B2 (ja) *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09154149A1 (ja) * 2008-06-16 2009-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非共沸混合冷媒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239427B2 (ja) * 2008-03-18 2013-07-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更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49810B2 (en) * 1991-05-09 1994-06-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MY119900A (en) * 1995-03-14 2005-08-30 Panasonic Corp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or control and brushless motor starter used in same
JP2002013491A (ja) 2000-06-30 2002-01-18 Hitachi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4069733B2 (ja) 2002-11-29 2008-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6817205B1 (en) * 2003-10-24 2004-11-16 Carrier Corporation Dual reversing valves for economized heat pump
JP3939314B2 (ja) * 2004-06-10 2007-07-0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均油運転方法
US20070245769A1 (en) * 2006-04-21 2007-10-25 Parker Christian D Fluid expansion-distribution assembly
EP2147269A4 (en) * 2007-04-24 2014-05-28 Carrier Corp TRANSCRITIC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LOAD MANAGEMENT
EP2282144B1 (en) * 2008-04-30 2017-04-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5407173B2 (ja) 2008-05-08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277854B2 (ja) * 2008-10-14 2013-08-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218107B2 (ja) 2009-01-30 2013-06-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空調装置
JP4969608B2 (ja) * 2009-05-25 2012-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0276239A (ja) * 2009-05-27 2010-1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7002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JP2003202167A (ja) * 2001-10-29 2003-07-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流量制御弁の製造方法
JP4123829B2 (ja) *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065623A (zh) * 2004-11-25 2007-10-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5239427B2 (ja) * 2008-03-18 2013-07-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更新方法
WO2009154149A1 (ja) * 2008-06-16 2009-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非共沸混合冷媒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27713B2 (ja) 2014-11-19
US9523520B2 (en) 2016-12-20
JPWO2012104893A1 (ja) 2014-07-03
EP2672203B1 (en) 2017-10-11
EP2672203A1 (en) 2013-12-11
US20130283843A1 (en) 2013-10-31
EP2672203A4 (en) 2017-01-04
WO2012104893A1 (ja) 2012-08-09
CN103328909B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890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05395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391783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61815B (zh) 空调装置
JP581888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50B (zh) 空调装置
CN103842742B (zh) 空调装置
EP2672202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38034A (zh) 空调装置
CN10356264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3995758B1 (en) Heat exchange un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using co2 as refrigerant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CN102753910B (zh) 冷冻循环装置
WO2013146415A1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加熱装置
US20230392829A1 (en) Refrigerant circu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refrigerant circuit
EP3995760A1 (en) Thermal storage un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using co2 as refrigerant
CN103968589A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5466065A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