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864A - 行星齿轮架 - Google Patents

行星齿轮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864A
CN103328864A CN2012800043877A CN201280004387A CN103328864A CN 103328864 A CN103328864 A CN 103328864A CN 2012800043877 A CN2012800043877 A CN 2012800043877A CN 201280004387 A CN201280004387 A CN 201280004387A CN 103328864 A CN103328864 A CN 103328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joining portion
linking department
planetary carri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3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8864B (zh
Inventor
野村晋一
河岛孝明
白鸟浩崇
西谷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28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8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82Planet carr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018Shaft assemblies for gearings
    • F16H57/0025Shaft assemblies for gearings with gearing elements rigidly connected to a shaft, e.g. securing gears or pulleys by specially adapted splines, keys or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行星齿轮架,能够实现降低部件数量及接合工序数。该行星齿轮架具备一对保持部件,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从轴向(L)的两侧对支承小齿轮(5)的小齿轮轴(6)进行保持,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个亦即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连结部(11),该连结部(11)沿轴向(L)朝向另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二保持部件(20)延伸,第二保持部件(20)为圆板状部件,并且在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外齿的外周齿轮(21),连结部(11)与连结接合部(22)接合,该连结接合部(22)设置在第二保持部件(20)的比外周齿轮(21)靠径向内侧(R1)。

Description

行星齿轮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行星齿轮机构、并被固定为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行星齿轮架。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行星齿轮架的现有技术,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以下,在该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将专利文献1的符号或名称适当地记载在()内来引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行星齿轮架,即:具备从轴向两侧保持小齿轮轴(小齿轮轴PS)的一对保持部件(托板21、22),其中小齿轮轴支承小齿轮(小齿轮P1),该一对保持部件经由形成于一个保持部件(托板22)的连结部(托板梁23)接合。
并且,专利文献1的构成通过采用如下构成,即:将外周齿轮(环状齿轮25)与一个保持部件(托板22)的外缘部接合,并使该外周齿轮与油泵(油泵装置18)的输入齿轮(18b)啮合,从而实现借助行星齿轮架的旋转来驱动油泵的构成。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由于外周齿轮与保持部件互为独立部件,因此在制造行星齿轮架时,除了将一对保持部件之间接合的工序以外,还需要将外周齿轮与保持部件接合的工序。即,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具备外周齿轮而相应地使得其部件数量以及接合工序数增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9061号公报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降低部件数量和接合工序数的行星齿轮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用于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架被固定为与旋转轴一体旋转,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保持部件,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从轴向的两侧对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轴进行保持,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一保持部件具备连结部,该连结部沿所述轴向而朝向另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二保持部件延伸,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为圆板状部件,并且在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外齿的外周齿轮,所述连结部与连结接合部接合,该连结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比所述外周齿轮靠径向内侧处。
在本申请中,关于部件的形状,沿某个方向“延伸”使用以下概念,即:将该方向作为基准方向,部件的延伸方向不限于与所述基准方向平行的形状,也包括如下形状:即便部件的延伸方向是与所述基准方向交叉的方向,其交叉角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小于5度或小于10度)的形状。
根据上述特征构成,由于外周齿轮与保持部件形成为一体,因此与没有外周齿轮的情况相比,不会使部件数量以及制造时的接合工序数增加,从而能够实现具备外周齿轮的行星齿轮架。
此刻,由于与外周齿轮形成为一体的保持部件亦即第二保持部件为圆板状部件,因此易于使用于形成外周齿轮所需的加工工序中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保持部件的制造工序共同化。例如,在利用冲压加工冲裁制造第二保持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冲裁从而形成外周齿轮。由此,能够使加工装置通用化来实现抑制制造成本,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实现外周齿轮与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个形成为一体的构成。
并且,根据上述特征构成,由于与连结部的接合部位亦即连结接合部设置在第二保持部件的比外周齿轮靠径向内侧处,因此第二保持部件能够适当地具有两种功能,即:保持小齿轮轴的功能、和作为外周齿轮而与其他部件卡合的功能。
此外,根据上述特征构成,由于外周齿轮与保持部件形成为一体,因此除了上述的抑制部件数量以及接合工序的效果以外,还具有易于确保强度以及耐久性的优点。
其中,优选采用如下构成:所述旋转轴具备相对于该旋转轴的外周面而沿径向扩大的凸缘状部,所述连结接合部具备供所述连结部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用开口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与所述凸缘状部嵌合的嵌合部,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且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通过焊接而接合。
根据该构成,由于各部的结合通过需要焊接装置的焊接来进行,因此使得结合工序数的增减对制造成本的增减的影响较大。关于该点,与不具有如上所述的外周齿轮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则不会使制造时的工序数增加并能够实现具备外周齿轮的行星齿轮架,因此成为特别适合于如上所述的行星齿轮架的构成。
并且,如上述那样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且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掺入用开口部通过焊接接合,在这样的构成中,优选采用如下构成: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所述嵌合部,所述连结部具备:将所述前端部以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和朝向径向外侧的所述前端部的端面亦即外侧端面,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外侧端面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以相互在所述径向上对置的状态接合。
根据该构成,在将从轴向的第二保持部件朝向第一保持部件的方向作为对象方向的情况下,将连接接合面与连结部的接合面作为沿轴向延伸的面,并且从对象方向一侧沿轴向观察时,能够使该接合面位于不与连结部重合的位置。由此,能够对沿轴向延伸的连结接合部与连结部的接合面而从对象方向沿轴向进行焊接,因此能够使焊接深度方向与接合面平行。其结果能够适当地管理焊接深度从而提高接合的可靠性。
并且,根据该构成,从对象方向一侧沿轴向观察时,不仅对于凸缘状部与嵌合部的接合部,而且对于连结接合部与连结部的接合部也容易使其位于不覆盖第一保持部件以及第二保持部件的任何一方的位置。由此,使得将上述两个接合部的焊接一起从对象方向进行的构成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化焊接工序实现抑制制造成本。
并且,如上述那样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且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通过焊接而接合,在这样的构成中,优选采用如下构成:从所述轴向的未设置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保持部件一侧朝向设置有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保持部件一侧的方向是轴第一方向,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的接合部的焊接部位为包括该接合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区域,所述连结接合部与所述连结部的接合部的焊接部位为包括该接合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区域。
根据该构成,能够成为在制造行星齿轮架时,能够对凸缘状部与嵌合部的接合部、以及连结接合部与连结部的接合部的双方,从轴第一方向一侧进行焊接的构成,因此能够简化焊接工序从而实现抑制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的沿着轴向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轴第一方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沿轴向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的沿着轴向的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适用于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4构成为具备一对保持部件10、20,该一对保持部件10、20从轴向L的两侧保持小齿轮轴6,并且行星齿轮架4构成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1(参照图4)的旋转要素。即,行星齿轮架4用于行星齿轮机构1。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4构成为能够抑制部件数量以及接合工序数并设置外周齿轮21。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4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各附图是示意地示出了用于理解本发明所必要的构成的图,因此适当省略一部分构成表示,或者将一部分构成适当简化表示。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是特别指出,“轴向L”、“周向C”以及“径向R”都是以固定有行星齿轮架4的旋转轴80的轴心为基准定义的(参照图1、图3)。并且,“径向内侧R1”表示径向R的内侧,“径向外侧R2”表示径向R的外侧。并且,“轴第一方向L1”表示从轴向L的未设置嵌合部15(之后叙述)的保持部件一侧朝向设置有嵌合部15的保持部件一侧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沿轴向L从第二保持部件20朝向第一保持部件10一侧的方向(图1中的右侧)。“轴第二方向L2”表示与轴第一方向L1相反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沿轴向L从第一保持部件10朝向第二保持部件20一侧的方向(图1中的左侧)。
另外,对于各部件的方向是表示各部件组装为行星齿轮机构1并且该行星齿轮机构被安装于旋转轴80的状态下的方向。其中,对于各部件的方向或者两个部件之间的配置方向的关系(例如,“平行”或“正交”等)使用作为包括对应制造上的误差的偏移的概念。这样的制造上的误差例如因尺寸或安装位置的公差范围内的偏移而产生。
1.行星齿轮架的构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架4构成为具备一对保持部件10、20,该保一对持部件10、20从轴向L的两侧对支承小齿轮5的小齿轮轴6进行保持。该一对保持部件10、20中的一个保持部亦即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连结部11,该连结部11沿轴向L朝向另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二保持部件20延伸。并且,经由该连结部11而将一对保持部件10、20相互接合,由此形成行星齿轮架箱,该行星齿轮架箱具备在内侧收容小齿轮5的小齿轮收容空间。
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4、和从该主体部14沿轴向朝第二方向L2一侧延伸的连结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多个连结部11如图2以及图3所示,从轴向L观察主体部14时,其外缘部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更准确而言,是大致正三角形状)的板状,在与该三角形的各顶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小齿轮轴6插入的第一孔部13。具体而言,三个第一孔部13沿周向C以等间隔而配置在相互相同的径向R的位置。并且,在主体部14的中央部(径向R的中心部)形成有用于将行星齿轮架4固定于旋转轴80的嵌合部15(详见后述)。
如图3所示,连结部11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孔部13之间各形成一个。具体而言,三个连结部11沿周向C以等间隔而配置在相互相同的径向R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1形成为其延伸方向与轴向L平行。并且连结部11与主体部14形成为一体。
在连结部11与主体部14的交界部位形成有第一弯曲部31,该第一弯曲部31构成相互延伸方向交叉的(本例中为正交)连结部11与主体部14的交界部。本例中第一弯曲部31的弯曲角为90度。并且,通过使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与形成于第二保持部件20的连结接合部22(详见后述)接合,而使一对保持部件10、20相互接合。具体而言,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朝向径向外侧R2的前端部12的端面亦即外侧端面12a成为与连结接合部22接合的接合面。另外,第一保持部件10例如可以使用板状部件(例如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进行冲裁、或弯曲加工、切削加工等制造而成。
如图1~图3所示,第二保持部件20为形成为圆板状的圆板状部件。并且,第二保持部件20以与同样形成为板状的第一保持部件10的主体部14的板面平行的方式与第一保持部件10接合。由此,第二保持部件被配置成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第二保持部件20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外周齿轮21。在本例中,外周齿轮21为外齿的平齿轮。由于具备该外周齿轮21,因此如下述那样,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架4的旋转来驱动油泵90(参照图4)。
在第二保持部件20的比外周齿轮21靠径向内侧R1处,形成有与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接合的连结接合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接合部22构成为具备插入用开口部23,该插入用开口部23形成为至少朝轴向L的第一保持部件10一侧(即,轴第一方向L1一侧)开口。插入用开口部23与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的三个连结部11分别对应而合计设置有三个。各插入用开口部23沿周向C以等间隔而配置在相互相同的径向R的位置。
从轴向L观察各插入用开口部23时,其形成为对应的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在周向C的整个区域重叠。由此,能够将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的整体插入到插入用开口部23中。并且,插入用开口部23所具备的沿轴向L延伸的面为与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接合的接合面。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用开口部23为沿轴向L贯穿第二保持部件20的孔部。在本例中,插入用开口部23与轴向L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沿轴向L相同,如图3所示,插入用开口部23形成为径向外侧R2的面呈圆弧状。即,如图2以及图3所示,插入用开口部23具备朝向径向内侧R1的内侧面23a,该内侧面23a在本例中为圆弧状面。并且,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在配置成与插入用开口部23的内侧面23a嵌合的状态下,通过使互相在径向R上对置的插入用开口部23的内侧面23a与连结部11的外侧端面12a接合,由此形成作为第一保持部件10与第二保持部件20的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42。
并且,第二保持部件20在周向C的位置以及径向R的位置的两处位置上都与形成于第一保持部件10的第一孔部13一致的位置,具备供小齿轮轴6插入的第二孔部24。具体而言,三个第二孔部24沿周向C以等间隔而配置在相同的径向R的位置,以便从轴向L观察时与第一孔部13重叠。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保持部件10与第二保持部件20接合而成的行星齿轮架4构成为能够从轴向L两侧保持三根小齿轮轴6。另外,第二保持部件20例如可以使用板状部件(例如金属板),通过冲压加工进行冲裁制造而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支承小齿轮5的小齿轮轴6以限制相对于第一保持部件10以及第二保持部件20二者旋转的状态被固定。具体而言,各小齿轮轴6在与形成于第一保持部件10的第一孔部13以及形成于第二保持部件20的第二孔部24各自的内周面嵌合(例如通过压入进行的过盈配合)的状态下,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第一孔部13以及第二孔部42双方旋转。并且,各小齿轮轴6将配置在该小齿轮轴6的径向外侧的小齿轮5支承为能够相对旋转。另外,在小齿轮5与小齿轮轴6之间配置有轴承(本例中为衬套),并且在小齿轮5与第一保持部件10之间以及小齿轮5与第二保持部件20之间分别配置有垫圈。
并且,如图1所示,将第一保持部件10与第二保持部件20接合而成的行星齿轮架4,以与旋转轴80一体旋转的方式而相对于该旋转轴80固定。具体而言,在旋转轴80形成有相对于该旋转轴80的外周面而沿径向R扩大的凸缘状部81。凸缘状部81形成为轴向L的厚度沿径向R一样的凸缘状,并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面。并且如上所述,在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的主体部14的中央部(径向R的中心部)形成有嵌合部15。在本例中,嵌合部15是沿轴向L贯穿主体部14的孔部,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并且,嵌合部15的内周面在配置成与凸缘状部18的外周面嵌合(例如通过压入进行过盈配合)的该状态下,通过使嵌合部15与凸缘状部81接合,从而形成有作为第一保持部件10与旋转轴80的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41。经由该第一接合部41使得第一保持部件10相对于旋转轴80而被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对于与凸缘状部81的外周面嵌合的内周面,在轴第二方向L2一侧,嵌合部15具有朝向轴第一方向L1一侧的圆环状的圆环状面15a。即,在嵌合部15的内周面,以轴第一方向L1侧为大径而轴第二方向L2侧为小径的方式形成有阶梯部,由该阶梯部形成圆环状面15a。并且,在凸缘状部81从轴第一方向L1一侧与该圆环状面15a抵接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件10相对于旋转轴80而被固定。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件10借助嵌合部15而相对于旋转轴80在径向R上被定位固定,并且相对于旋转轴80也在轴向L上被定位固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保持部件10直接固定于旋转轴80,由此使得将第一保持部件20与第二保持部件20接合而成的行星齿轮架4被固定于旋转轴80。另外,如图1所示,旋转轴80被配置为沿轴向L贯穿行星齿轮架4,在第二保持部件20的旋转轴80的贯穿部位形成有直径比旋转轴80的外周面大的旋转轴插入孔26。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保持部件10与旋转轴80的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41、以及作为第一保持部件10与第二保持部件20的接合部的第二结合部42的二者,是通过焊接而形成的接合部。即,在嵌合部15嵌合于凸缘状部81的外周面(外嵌)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使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接合,从而形成第一接合部41。并且,在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与连结接合部22(插入用开口部23)的内侧面23a嵌合(内嵌)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使连结部11与插入用开口部23接合,从而形成第二接合部42。另外,焊接可以采用例如利用电子束焊接或激光焊接等来进行的构成。
这种焊接,可以通过适当地管理焊接深度来提高接合的可靠性,因此希望将焊接深度方向配置为与接合面平行。鉴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连结部11具备第二弯曲部32的构成,该第二弯曲部32用于使前端部12朝径向外侧R2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32的弯曲角为90度,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被配置为朝向径向外侧R2而与径向R平行地延伸。并且,朝向径向外侧R2的前端部12的端面亦即外侧端面12a与插入用开口部23的内侧面23a,以相互在径向R上对置的状态(在本例中,为对置且抵接的状态)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部12的外侧端面12a例如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为与内侧面23相同直径的圆弧状,外侧端面12a在周向C的整体区域中从径向内侧R1与内侧面23a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32相当于本发明的“弯曲部”。
如上所述采用连结部11具备第二弯曲部32的构成,如图1所示,在从轴第一方向L1侧沿轴向L观察时,能够使沿轴向L延伸的外侧端面12a与内侧面23a的接合面(第二接合部42的接合面)位于不与连结部重叠的位置。换言之,在从轴第一方向L1侧沿轴向L观察时,第二接合部42的接合面配置在不覆盖第一保持部件10以及第二保持部件20的任何一方的位置。由此,能够以焊接深度方向与接合面平行的方式,从轴第一方向L1侧对第二接合部42进行焊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从轴第一方向L1侧沿轴向L观察时,沿轴向L延伸的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的接合面(第一接合部41的接合面)也被配置在不覆盖第一保持部件10以及第二保持部件20中的任何一方的位置。由此,也能够以焊接深度方向与接合面平行的方式从轴第一方向L1侧对第一接合部41进行焊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第一方向L1侧沿轴向观察时,不仅对于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的接合部(第一接合部41),而且对于连结接合部22与连结部11的接合部(第二接合部42)也配置于不覆盖第一保持部件10以及第二保持部件20中的任何一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从轴第一方向L1侧进行焊接,从而形成第一接合部41以及第二接合部42这两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轴第一方向L1进行焊接而将两个接合部接合。
即,如图1示意示出的那样,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的接合部(第一接合部41)的焊接部位70是包括该接合部(第一接合部41)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的区域,连结接合部22与连结部11的接合部(第二接合部42)的焊接部位70是包括该接合部(第二接合部42)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的区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为了抑制焊接时熔化的材料朝外周齿轮21一侧流向径向外侧R2,使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相对于插入用开口部23而朝轴第二方向L2侧偏移。即,使前端部12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面相对于插入用开口部2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面而位于轴第二方向L2侧。由此,在形成第二接合部42时,能够抑制因焊接而熔化的材料流向外周齿轮21侧并附着于外周齿轮。
2.行星齿轮机构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4对具备如上所述的行星齿轮架4的行星齿轮机构1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星齿轮机构1是配置在与旋转轴80同轴上的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即,行星齿轮机构1具有以下三个旋转要素:支承多个(本例中为三个)小齿轮5的行星齿轮架4、分别与小齿轮5啮合的太阳轮2以及齿圈3。
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1具备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100。并且,太阳轮2以与旋转电机(未图示)的转子轴82一体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连结。固定有行星齿轮架4的旋转轴80与内燃机(未图示)驱动连结。齿圈3以与驱动连结于车轮(未图示)的分配输出部件83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并且,行星齿轮机构1作为动力分配机构发挥功能,将经由旋转轴80传递至行星齿轮架4的内燃机的转矩的一部分经由太阳轮2而分配给旋转电机,剩余的转矩再经由齿圈3而分配给分配输出部件83。并且,通过将传递至分配输出部件83的转矩传递至车轮,从而使得车辆行驶。另外,在具有齿圈3的圆筒状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驱动齿轮7。
如图4所示,在驱动装置100中,在与行星齿轮机构1不同的轴上具备油泵90。油泵90为机械式泵,通过传递至与泵转子90a连结的泵驱动轴93的转矩而动作。并且,油泵9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产生用于对构成驱动装置100的部件润滑以及冷却的双方所需的液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泵驱动轴93与行星齿轮机构1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配置有单相超越离合器组件94。该单相超越离合器组件94虽省略详细叙述,但由有在轴向L并排配置的两个单相超越离合器构成,并且上述两个单相超越离合器限制外圈相对于内圈的相对旋转的该相对旋转的方向(以下,称为“对象方向”)为彼此相同。并且,这两个单相超越离合器双方的内圈(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被一体化)被配置成与泵驱动轴93一体旋转。
并且,在这两个单相超越离合器中一方的外圈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行星齿轮架4的外周齿轮21啮合的第一输入齿轮91,在另一方的外轮的外周面形成有与驱动齿轮7啮合的第二输入齿轮92,其中,驱动齿轮7与齿圈3一体旋转。
由此,仅第一输入齿轮91以及第二输入齿轮92中的一方,向上述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通过该一方的输入齿轮的旋转来驱动油泵90。并且,在第一输入齿轮91以及第二输入齿轮92双方都向上述对象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则通过二者中旋转速度高的一方的输入齿轮的旋转来驱动油泵9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如下构成,即:利用行星齿轮架4的旋转或齿圈3的旋转来驱动配置在与行星齿轮机构1不同的轴上的装置(本例中为油泵90)。
3.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特征并不是只能够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保持部件10具备嵌合部15的构成作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在旋转轴80设置两个凸缘状部81,除了第一保持部件10,第二保持部件20也具备嵌合部。并且,还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第一保持部件10不具备嵌合部,只有第二保持部件20具有嵌合部。
在图5中以如下构成为例来表示,即:第一保持部件10不具备嵌合部,第二保持部件20具备与旋转轴80的凸缘状部81嵌合的嵌合部25。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从轴向L的未设置嵌合部的保持部件一侧朝向设置有嵌合部的保持部件一侧的方向,是沿着轴向L从第一保持部件10朝向第二保持部件20一侧的方向(图5中的左侧),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方向。设于第二保持部件20的嵌合部25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于第一保持部件10的嵌合部15同样的构成。即,嵌合部25具有:与凸缘状部81的外周面嵌合的内周面、以及相对于该内周面而处于轴第二方向L2侧并朝向轴第一方向L1侧的圆环状的圆环状面25a。并且,在第一保持部件10的旋转轴80的贯通部位,形成有直径比旋转轴80的外周面大的旋转轴轴插入孔16。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从轴第一方向L1一侧沿轴向L观察时,不仅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25的接合部(第一接合部41)、而且连结接合部22与连结部11的接合部(第二接合部)也被配置于不覆盖第一保持部件10以及第二保持部件20中任何一方的位置。双方的结合部通过从轴第一方向L1一侧进行焊接而形成。另外,对于这种构成,即便是形成为在连结部11不设置第二弯曲部32的构成,也能够通过适当地管理焊接深度来提高接合的可靠性。即,如图5所示,在连结部11的前端部12朝向轴第一方向L1一侧的构成中,也能够使沿轴向L延伸的外侧端面12a(朝向径向外侧R2的前端部12的端面)与内侧面23a的接合面(第二接合部42的接合面)位于在从轴第一方向L1一侧沿轴向L观察时不与连结部11重叠的位置。这样,即便形成为连结部11不具备第二弯曲部32的构成,也能够不仅对第一接合部41而且对第二接合部42以焊接深度方向与接合面平行的方式,从轴第一方向L1一侧进行焊接。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插入用开口部23为沿轴向L贯穿第二保持部件20的孔部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插入用开口部23为轴向L上的凹部,该凹部仅朝轴向L上的设置有该插入用开口部23的保持部件不同的保持部件一侧开口(在图1的例子中为轴第一方向L1一侧,在图5的例子中为轴第二方向L2一侧)。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行星齿轮架4固定于旋转轴80的凸缘状部81的构成作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旋转轴80具备凸缘状部81以外的卡合部,在该卡合部固定有行星齿轮架4。例如,在旋转轴80具备将小径部和大径部在轴向L上连结的阶梯部的构成中,可以将该阶梯部作为卡合部。另外,作为这种卡合部,也可以直接利用将旋转轴80的外径形成为与轴向L相同的一部分。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连接部11的延伸方向与轴向L平行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连结部11的延伸方向是以与轴向L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5度或10度等)交叉的方向的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前端部12的外侧端面12a形成为与内侧面23a直径相同的圆弧状,外侧端面12a在其周向C的整个区域从径向内侧R1与内侧面23a抵接。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外侧端面12a仅在其周向C的一部分从径向内侧R1与内侧面23a抵接。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的接合部(第一接合部41)的焊接部位70,是包括该接合部(第一接合部41)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的区域,连结接合部22与连结部11的接合部(第二接合部42)的焊接部位70,是包括该接合部(第二接合部42)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的区域,即第一接合部41以及第二接合部42二者都是通过从轴第一方向L1侧进行焊接而形成的。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对第一接合部41以及第二接合部42的焊接方向,分别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适宜变化。例如,在图1所示的构成中,第二接合部42是从轴第二方向L2侧进行焊接而形成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通过焊接使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接合,并且通过焊接使连结部11与插入用开口部23接合。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凸缘状部81与嵌合部15的接合部亦即第一接合部41以及连结部11与插入用开口部23的接合部亦即第二接合部42中至少一方,是通过焊接以外的固定方法形成的。作为这种固定方法,例如,有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而紧固固定,或通过铆接构造而固定等。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除了借助行星齿轮架4的旋转以外,还能够借助齿圈3的旋转来驱动油泵90,但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不具备驱动齿轮7或第二输入齿轮92,仅借助行星齿轮架4的旋转就能够驱动油泵90。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外周齿轮21被配置成与用于驱动油泵90的输入齿轮(第一输入齿轮91)啮合。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而是能够采用以外周齿轮21作为驱动装置,并利用机械动力来驱动的所有装置的构成。并且,外周齿轮21并不限于用于向其他装置传递旋转的齿轮,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外周齿轮21作为在车辆的停止时用于锁定车轮的停车齿轮的构成,或外齿轮21具有用于将与行星齿轮架4一体旋转的旋转部件(例如离合器的摩擦板等)固定的花键齿的构成。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外周齿轮21为平齿轮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外周齿轮21为平齿轮以外的构成的齿轮(例如,斜齿轮等)的构成。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将第一保持部件10与第二保持部件20接合而成的行星齿轮架4,从轴向L的两侧保持三个小齿轮轴6。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行星齿轮架4所支承的小齿轮轴6的个数能够适宜变化。并且,形成于第一保持部件10的连结部11的个数也能够适宜变化,连结部11的个数不限于与行星齿轮架4所支承的小齿轮轴6的个数相同,而是能够独立于行星齿轮架4所支承的小齿轮轴6的个数而设定。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备行星齿轮架4的行星齿轮机构1为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在一对保持部件之间设有相互直接卡合的小齿轮的构成的行星齿轮机构(例如,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或腊文瑙型行星齿轮机构等)的行星齿轮架。
(12)关于其他构成,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都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具备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构成以及与其等同的构成,即使将权利要求书未记载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了适宜变化的构成,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用于行星齿轮机构,能够适宜地利用于以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的行星齿轮架。
附图标记说明:1…行星齿轮机构;4…行星齿轮架;5…小齿轮;6…小齿轮轴;10…第一保持部件(保持部件);11…连结部;12…前端部;12a…外侧端面;15…嵌合部;20…第二保持部件(保持部件);21…外周齿轮;22…连结接合部;23…插入用开口部;23a…内侧面;25…嵌合部;32…第二弯曲部(弯曲部);41…第一接合部(接合部);42…第二接合部(接合部);70…焊接部位;80…旋转轴;81…凸缘状部;L…轴向;L1…轴第一方向;R…径向;R1…径向内侧;R2…径向外侧。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行星齿轮架,用于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架被固定为与旋转轴一体旋转,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保持部件,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从轴向的两侧对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轴进行保持,
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一保持部件具备连结部,该连结部沿所述轴向而朝向另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二保持部件延伸,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为圆板状部件,并且在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外齿的外周齿轮,
所述连结部与连结接合部接合,该连结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比所述外周齿轮靠径向内侧处,
所述旋转轴具备相对于该旋转轴的外周面而沿径向扩大的凸缘状部,
所述连结接合部具备供所述连结部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用开口部,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与所述凸缘状部嵌合的嵌合部,
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且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通过焊接而接合。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所述嵌合部,
所述连结部具备:将所述前端部以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和朝向径向外侧的所述前端部的端面亦即外侧端面,
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外侧端面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以相互在所述径向上对置的状态接合。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行星齿轮架,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向的未设置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保持部件一侧朝向设置有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保持部件一侧的方向是轴第一方向,
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的接合部的焊接部位为包括该接合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区域,
所述连结接合部与所述连结部的接合部的焊接部位为包括该接合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区域。

Claims (4)

1.一种行星齿轮架,用于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架被固定为与旋转轴一体旋转,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保持部件,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从轴向的两侧对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轴进行保持,
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一保持部件具备连结部,该连结部沿所述轴向而朝向另一个保持部件亦即第二保持部件延伸,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为圆板状部件,并且在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外齿的外周齿轮,
所述连结部与连结接合部接合,该连结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比所述外周齿轮靠径向内侧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具备相对于该旋转轴的外周面而沿径向扩大的凸缘状部,
所述连结接合部具备供所述连结部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用开口部,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与所述凸缘状部嵌合的嵌合部,
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且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通过焊接而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齿轮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所述嵌合部,
所述连结部具备:将所述前端部以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和朝向径向外侧的所述前端部的端面亦即外侧端面,
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外侧端面与所述插入用开口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以相互在所述径向上对置的状态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行星齿轮架,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向的未设置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保持部件一侧朝向设置有所述嵌合部的所述保持部件一侧的方向是轴第一方向,
所述凸缘状部与所述嵌合部的接合部的焊接部位为包括该接合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区域,
所述连结接合部与所述连结部的接合部的焊接部位为包括该接合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区域。
CN201280004387.7A 2011-03-25 2012-02-28 行星齿轮架 Active CN103328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8125 2011-03-25
JP2011068125A JP5033925B1 (ja) 2011-03-25 2011-03-25 キャリヤ
PCT/JP2012/054933 WO2012132712A1 (ja) 2011-03-25 2012-02-28 キャリ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864A true CN103328864A (zh) 2013-09-25
CN103328864B CN103328864B (zh) 2016-05-18

Family

ID=46930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387.7A Active CN103328864B (zh) 2011-03-25 2012-02-28 行星齿轮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72800B2 (zh)
JP (1) JP5033925B1 (zh)
CN (1) CN103328864B (zh)
DE (1) DE112012000461B4 (zh)
WO (1) WO201213271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5525A (zh) * 2013-12-10 2014-03-05 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 带有支架轴的变速器行星齿轮架及其生产工艺
CN105473900A (zh) * 2013-08-23 2016-04-0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行星级的传动装置
CN110274007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达装置
CN112240385A (zh) * 2019-07-19 2021-0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49148B1 (en) * 2011-07-20 2019-03-13 LG Innotek Co., Ltd. Planetary gear train for transmission of motor
AT516029B1 (de) * 2014-10-16 2016-02-15 Miba Gleitlager Gmbh Planetengetriebe für eine Windkraftanlage
US10001175B2 (en) * 2015-10-27 2018-06-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output shaft
WO2017139944A1 (zh) * 2016-02-18 2017-08-24 深圳市兆威机电有限公司 微型齿轮箱及其输出轴
DE102017211779A1 (de) * 2016-07-11 2018-01-11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nvorrichtung
CN107882855B (zh) * 2016-09-29 2021-07-09 乔治费歇尔金属成型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分动器环形齿轮轴、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设备
JP6847522B2 (ja) * 2017-02-22 2021-03-2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接合方法
DE102017114452A1 (de) 2017-06-29 2018-08-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 Planeten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m Fertigen eines Planetenträgers
DE102018211799B4 (de) 2018-07-16 2021-05-12 Hanon Systems Efp Deutschland Gmbh Pumpen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2013084A (zh) * 2019-05-30 2020-12-01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齿轮箱及具有该齿轮箱的驱动装置
DE102020117634A1 (de) 2020-07-03 2022-01-0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lanetenträgers und Planetengetriebe mit einem derartigen Planetenträger
DE102020128306A1 (de) 2020-10-28 2022-04-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Baugrupp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lanetenträger-Baugruppe und Planetengetriebe
DE102020131940B4 (de) 2020-12-02 2022-12-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Baugruppe
DE102021104342B4 (de) 2021-02-24 2022-09-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baugruppe, Welle-Nabe-Verbind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Welle-Nabe-Verbindung zwischen einer Trägerwange und einem Träger aus der Planetenträgerbaugruppe
DE102021105940A1 (de) 2021-03-11 2022-09-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 mit einer Welle-Nabe-Verbindung,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des Planetenträgers und Planetengetriebe mit dem Planetenträger
DE102021106583A1 (de) 2021-03-18 2022-09-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 mit einer Welle-Nabe-Verbind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Welle-Nabe-Verbindung und Planetengetriebe mit dem Planetenträger
DE102021131721A1 (de) 2021-12-02 2023-06-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Planetenträger-Baugrupp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56253A1 (de) * 1996-12-20 1998-06-25 Aisin Aw Co Schmiervorrichtung eines Planetengetriebemechanismus
CN1573166A (zh) * 2003-05-21 2005-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机的行星齿轮用支架
KR100774390B1 (ko) * 2006-07-18 2007-11-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 캐리어
JP2007301565A (ja) * 2006-05-08 2007-11-22 Toyota Motor Corp 駆動部品の締結方法および駆動部品
CN101248302A (zh) * 2005-11-17 2008-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2558U (ja) * 1981-11-29 1983-06-04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用キヤリヤシヤフト
JPH0625643U (ja) * 1992-09-07 1994-04-08 ジャトコ株式会社 キャリヤ装置
JP3679291B2 (ja) * 1999-12-27 2005-08-0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US6702711B2 (en) 2002-08-01 2004-03-09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planetary carrier thrust washer system
JP4715161B2 (ja) 2004-10-26 2011-07-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プラネタリギヤ装置
DE102004061817B4 (de) 2004-12-22 2017-06-01 Robert Bosch Gmbh Getriebe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Planetengetriebe mit verbessertem Aufbau
JP5176450B2 (ja) * 2007-09-26 2013-04-0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ン部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US20100304918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Planetary carri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park gear for a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56253A1 (de) * 1996-12-20 1998-06-25 Aisin Aw Co Schmiervorrichtung eines Planetengetriebemechanismus
CN1573166A (zh) * 2003-05-21 2005-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机的行星齿轮用支架
CN101248302A (zh) * 2005-11-17 2008-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驱动装置
JP2007301565A (ja) * 2006-05-08 2007-11-22 Toyota Motor Corp 駆動部品の締結方法および駆動部品
KR100774390B1 (ko) * 2006-07-18 2007-11-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 캐리어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3900A (zh) * 2013-08-23 2016-04-0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行星级的传动装置
CN105473900B (zh) * 2013-08-23 2018-09-2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行星级的传动装置
CN103615525A (zh) * 2013-12-10 2014-03-05 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 带有支架轴的变速器行星齿轮架及其生产工艺
CN110274007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达装置
CN112240385A (zh) * 2019-07-19 2021-0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72800B2 (en) 2014-03-18
JP2012202493A (ja) 2012-10-22
DE112012000461T5 (de) 2013-10-17
US20130324352A1 (en) 2013-12-05
JP5033925B1 (ja) 2012-09-26
WO2012132712A1 (ja) 2012-10-04
CN103328864B (zh) 2016-05-18
DE112012000461B4 (de)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8864A (zh) 行星齿轮架
US10281006B2 (en)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US8491440B2 (en) Planetary pinion carrier and one-way clutch
EP3106695B1 (en) Clutch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with same
CN102388238B (zh) 差速器以及设置有差速器的车辆
JP5297352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KR101811139B1 (ko) 동력 전달 장치
JP5303970B2 (ja) キャリア組立体
CN103717944A (zh) 齿轮、尤其是用于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行星齿轮和具有该齿轮的扭转减振装置
CN101248302B (zh) 行星齿轮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驱动装置
JP6487664B2 (ja) 差動装置
WO2015015838A1 (ja) 変速装置
CN106895127B (zh) 差动装置
JP2016080152A5 (zh)
US20180119746A1 (en)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JP2018080785A (ja) 差動装置
JP2010180976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7116092A (ja) 差動装置
JP6587892B2 (ja) 差動装置
JP2019052654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6109296A (ja) 差動装置
JP3848560B2 (ja) 遊星歯車装置
JP6659506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動力装置の出力軸の加工方法
US20210341046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5098886A (ja) 自動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