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1000A - 触点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1000A
CN103311000A CN2013100687476A CN201310068747A CN103311000A CN 103311000 A CN103311000 A CN 103311000A CN 2013100687476 A CN2013100687476 A CN 2013100687476A CN 201310068747 A CN201310068747 A CN 201310068747A CN 103311000 A CN103311000 A CN 103311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section
rotation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687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1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3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3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provision for adjusting position of contact relative to its co-operating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64Protective enclosures, baffle plates, or screens for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点装置。该触点装置包括:基体(41);收纳在基体(41)内部的可动触头(29);在可动触头(29)和基体(41)之间与可动触头(29)分体设置且对可动触头(29)的旋转进行限制的一个或多个止旋部(50)。止旋部(50)通过其中任一个来限制可动触头(29)的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Description

触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日本特开2010-192416号公报所示,公知有如下触点装置,在该触点装置中,为了对使设有可动触点的可动触头接触或离开固定触点时的可动触头的旋转动作进行限制,在可动触头和收容该可动触头的基体之间设有止旋部。
在该日本特开2010-192416号公报中,在可动触头的长边侧设有作为止旋部的突片,在可动触头旋转时,通过使该突片与作为基体的封闭容器的内壁面抵接来限制可动触头的旋转。此时,使一对突片的对角2点的角部中仅任一方与封闭容器的内壁面抵接。由此,能够降低由可动触头接触或离开固定触点的动作引起的在封闭容器的内壁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从而使可动触头的动作流畅地进行,提高触点间的开闭动作的可靠性。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使在可动触头的长边中的一方侧设置的突片和与之对置的封闭容器的长边的内壁面抵接来限制可动触头的旋转。因此会产生以下问题,即,在拉长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之际产生的电弧时,虽然能够在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确保空间,但在宽度方向上无法充分确保拉长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使可动触头流畅地动作且能够更加确保电弧的拉长空间的触点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主旨在于:具备:基体;收纳在所述基体的内部的可动触头;在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基体之间与所述可动触头分体设置且对所述可动触头的旋转进行限制的一个或多个止旋部,利用任一个所述止旋部来限制所述可动触头的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第二特征的主旨在于:所述止旋部由一个构件构成,具有对所述可动触头的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一接触面和对所述可动触头的另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二接触面。
第三特征的主旨在于:所述止旋部是在所述基体的内壁面上突出设置的突部。
第四特征的主旨在于:所述止旋部设置在与所述可动触头的短边侧相对置的所述基体的短边的内壁面上。
第五特征的主旨在于:所述止旋部的与所述可动触头接触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的旋转方向垂直设置。
根据本发明,在可动触头与基体之间设有限制可动触头的旋转的止旋部,且该止旋部与可动触头分体形成。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可动触头与基体的内壁面抵接来限制可动触头的旋转,从而能够相应地将基体形成得比以往大。并且,由于即使将基体形成得比较大也能够限制可动触头的旋转,因此,除了能够在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充分确保电弧的拉长空间,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充分确保电弧的拉长空间。从而,在可动触头的宽度方向上也能够进行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接触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的拉长,故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消弧性(电弧遮断性)。
另外,由于一个或多个止旋部利用任一个来限制可动触头的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触头与止旋部之间作用的摩擦力,从而能够流畅地进行可动触头的动作。
这样,根据本发明,在能够更加可靠地遮断电弧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可动触头滑动时的摩擦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触点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点装置的壳体的外观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2的(a)是图1的(a)的A-A剖视图,(b)是图1的(b)的B-B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第四变形例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第五变形例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第六变形例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点装置1的简要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1适用于电磁继电器。触点装置1具备在图2(a)、(b)中位于后部(图2中右侧)的驱动部2和位于前部(图2中左侧)的触点部3,上述驱动部2以及触点部3收容在壳体内。
壳体具有大致矩形的壳体基部7和对配置在该壳体基部7上的驱动部2以及触点部3等搭载部件进行收容的壳体罩9。如图3所示,在壳体基部7的后部侧设有供线圈端子20从上侧安装的一对狭缝71、72,在壳体基部7的前部侧设有供主端子10从上侧安装的一对狭缝73、74。另一方面,壳体罩9具有上壁部9a、左侧壁部9b、右侧壁部9c、前侧壁部9d以及后侧壁部9e,形成为壳体基部7侧开放的中空箱形。
驱动部2具有卷绕在绕线管11上的线圈13,在绕线管11的中心形成的贯通孔11a内配置有柱塞帽14。此时,在绕线管11的前侧(前侧壁部9d侧)形成有圆环状的支承面11b,在该支承面11b上载置有柱塞帽14的凸缘部14a,并在贯通孔11a中嵌合有柱塞帽14的突出部14b。线圈端子20经由未图示的引线与卷绕在绕线管11上的线圈13连接。
而且,在柱塞帽14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14c,在该贯通孔14c内,在前侧配置有作为固定部件的固定铁心15,在后侧(后侧壁部9e侧)配置有作为可动部件的可动铁心17。在可动铁心17的再后侧配置有橡胶缓冲件12。
而且,在线圈13与后侧壁部9e之间配置有磁轭19。磁轭19包括:与后侧壁部9e对置的底壁19a;以从底壁19a的周缘立起并包围线圈13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且与左侧壁部9b和右侧壁部9c分别对置的一对侧壁19b、19c。在磁轭19的底壁19a上形成有圆环状的贯通孔19d,在该贯通孔19d中安装有衬套16。
并且,在磁轭19的一对侧壁19b、19c的前端侧(前侧壁部9d侧)以覆盖卷绕在绕线管11上的线圈13的方式配置有磁轭上板21。
固定铁心15通过使突起部15a与磁轭上板21的贯通孔21a以及柱塞帽14的贯通孔14c嵌合且将凸缘部15b载置到在磁轭上板21的前侧形成的支承面21b上来进行固定。另一方面,位于固定铁心15的后侧的可动铁心17在柱塞帽14的贯通孔14c内能够以接近或离开固定铁心15的方式移动。
在固定铁心15以及可动铁心17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15c以及贯通孔17a,在固定铁心15与可动铁心17之间配置有复位弹簧23。该复位弹簧23将可动铁心17向离开固定铁心15的方向(图2、图3的右侧)按压。
并且,复位弹簧23的前侧的一端部与在磁轭上板21的前侧固定的按压板49抵接。在按压板49与固定铁心15之间配置有橡胶缓冲件18。另一方面,在按压板49的再前侧配置有绝缘板31,在该绝缘板31与后述的可动触头29之间配置有压接弹簧33。
而且,在可动铁心17上以沿着可动铁心17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轴25,在轴25的前侧的一端部安装有可动触头29。在可动触头29上设有可动触点29b(参照图2),该可动触点29b自如地接触或离开后述的固定端子35的固定触点35d。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25的后侧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螺纹部25b,在前侧的一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5a。并且,在可动触头29、绝缘板31、按压板49、橡胶缓冲件18上分别形成供轴25插入的贯通孔29a、贯通孔31a、贯通孔49a以及贯通孔18a。
如下所示地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可动触头29。
首先,如图3所示,从后侧开始依次配置可动铁心17、复位弹簧23、橡胶缓冲件18、按压板49、绝缘板31、压接弹簧33、可动触头29。此时,复位弹簧23在使突起部15a嵌合于磁轭上板21的贯通孔21a以及柱塞帽14的贯通孔14c中的固定铁心15的贯通孔15c内插通。
并且,使轴25的另一端部侧从可动触头29的前侧开始分别插通于贯通孔29a、31a、49a、18a以及压接弹簧33、复位弹簧23,并通过螺纹部25b与可动铁心17连结。
这样,将可动触头29安装于轴25的一端部。
另外,在可动触头29的前侧,以与在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壳体罩9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的可动触点29b相对置的方式配置分别设有固定触点35d的一对固定端子35。
通过将一对固定端子35安装于在基体41形成的贯通孔41a中,使得固定端子35的在后侧的另一端部设置的固定触点35d朝向可动触头29的可动触点29b突出。即,固定端子35在前侧的一端部具有凸缘部35a,该凸缘部35a载置于在基体41的前侧设置的支承面41b上,另一端部侧的突出部35b插通于贯通孔41a。
并且,通过一对固定触点35d与可动触点29b接触(抵接)而使固定触点35d和可动触点29b导通。此时,压接弹簧33按压可动触头29而使各可动触点29b以规定的压接力与固定触点35d接触。该压接弹簧33的弹簧载荷被设定为比上述的复位弹簧23低。因此,在线圈13未通电而未对可动铁心17施加驱动力的状态下,复位弹簧23的弹力克服压接弹簧33的弹力,使可动铁心17与可动触头29一起向离开固定铁心15的方向移动,从而成为图2(a)、(b)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端子35的凸缘部35a和基体41的支承面41b之间配置有圆环状的安装框37,上述凸缘部35a、安装框37以及支承面41b通过第一银钎料36和第二银钎料38而被熔敷固定。
而且,在凸缘部35a的再前侧突出设有突起35c,通过在该突起35c上嵌合主端子10的贯通孔10a,由此将主端子10安装于固定端子35。
基体41具有并设有一对贯通孔41a的底壁41c和从该底壁41c的周缘立起的筒部41d,该基体41形成为后侧(可动触头29侧)开放的中空箱形。
并且,基体41在将可动触头29从开放的后侧收容到筒部41d的内侧的状态下经由矩形框40而固定到磁轭上板21上。需要说明的是,基体41和矩形框40通过第三银钎料39而被熔敷固定。
另外,在基体41的筒部41d的外周侧以与可动触头29相对置的方式配置有安装了永久磁体32的大致“U”字形(大致“コ”形)的封闭磁轭(カプセルヨ一ク)30。并且,能够利用永久磁体32来拉长可动触头29的可动触点29b与固定端子35的固定触点35d接触分离之际产生的电弧。
下面,对触点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线圈13未通电的状态下,复位弹簧23的弹力克服压接弹簧33的弹力,使可动铁心17向离开固定铁心15的方向移动,从而成为可动触点29b离开固定触点35d的图2(a)、(b)的状态。
当从该断开状态向线圈13通电时,可动铁心17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抵抗复位弹簧23的弹力而被固定铁心15吸引,从而向固定铁心15接近移动。由此,可动触头29的可动触点29b与固定端子35的固定触点35d接触,从而上述各触点相互电导通,触点装置1变成闭合。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触点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可动触头29在基体41的筒部41d的内侧收容成相对于固定端子35相对移动自如。
可动触头29被设置成与压接弹簧33接触,由此,当压接弹簧33伸长而使可动触头29向固定端子35侧移动时,可动触头29受到与弹簧的卷绕方向相反的反旋方向的旋转力而向该反旋方向旋转。另外,当压接弹簧33收缩而使可动触头29向离开固定端子35的方向移动时,可动触头29受到弹簧的卷绕方向的旋转力而向该正旋方向旋转。
这样,当可动触头29伴随着自身的移动而旋转时,可动触头29在长度方向a两端部的短边中的对角2点被施加旋转方向的按压力的状态下在基体41的长边的内壁面41e上滑动。因此,由滑动引起的摩擦力变大,可能使可动触头29无法流畅地动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29和基体41之间设置限制可动触头29的旋转的止旋部50,并将该止旋部50与可动触头29分体形成。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止旋部50作为从基体41的内壁面41e朝向可动触头29突出的突部而构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多个)作为该突部的止旋部50,将突部中的一个作为限制可动触头29向A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第一突部50A,将另一个作为限制可动触头29向B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第二突部50B来发挥功能。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突部50A、50B作为止旋部50。由此,无论可动触头29向正转和反转的哪一方向旋转,都可以利用某一止旋部50(第一突部50A)来限制可动触头29在一个方向(例如A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止旋部50设置在与可动触头29的短边侧相对置的基体41的短边的内壁面41e上。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突部50A、50B并设在一对短边的内壁面41e中的一侧,设于该一侧的突部50A、50B朝向另一侧的短边的内壁面41e平行突出。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一端侧的短边以进入上述平行形成的第一突部50A与第二突部50B之间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与突部50A、50B相搭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一端侧的至少短边进入第一突部50A与第二突部50B之间。由此,当可动触头29旋转时,作为止旋部50的突部50A、50B与可动触头29的角部接触而能够限制旋转。
根据上述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29与基体41之间设有限制可动触头29旋转的止旋部50,且该止旋部50与可动触头29分体形成。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可动触头29与基体41的内壁面41e抵接来限制可动触头29的旋转,从而能够相应地将基体41形成得比以往大。并且,由于即使将基体41形成得比较大也能够限制可动触头29的旋转,因此,除了能够在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上充分确保电弧的拉长空间,在宽度方向b(壳体罩9的上下方向)上也能够充分确保电弧的拉长空间。从而,在可动触头29的宽度方向b上也能够拉长可动触点29b和固定触点35d接触分离时产生的电弧,故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消弧性(电弧遮断性)。
另外,一对(多个)止旋部50可利用任一个(第一突部50A)来限制可动触头29的一方向(例如A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触头29与止旋部50之间作用的摩擦力,从而能够流畅地进行可动触头29的动作。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能够更加可靠地遮断电弧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可动触头29滑动时的摩擦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触点的可靠性(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d接触以及分离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旋部50作为在基体41的内壁面41e上突出设置的突部50A(50B)而构成。因此,能够防止可动触头29与基体41的突部50A(50B)以外的内壁面41e接触,并通过与基体41一体成型而能够容易形成止旋部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来一体成型基体41和突部50A(50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旋部50设置在与可动触头29的短边侧相对置的基体41的短边的内壁面41e上。因此,与止旋部50设置在与可动触头29的长边侧相对置的基体41的长边的内壁面41e上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易于减少限制可动触头29的旋转时的旋转量的优点。由此,能够抑制可动触头29向止旋部50按压的按压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可动触头29与止旋部50之间作用的摩擦力。另外,在止旋部50设置在基体41的短边的内壁面41e上的结构中,当限制可动触头29的旋转时,可动触头29不接触止旋部50的角,因此还具有能够抑制止旋部50的磨损的优点。从而,能够抑制由于磨损粉的堆积而引起的触点的导通不良。
下面,参照图5~图10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旋构造(止旋部5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止旋构造的图。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止旋部51由一个构件构成,具有对可动触头29的A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一接触面51b和对B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二接触面51c。
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止旋部51由与基体41不同的部件形成,将由该不同的部件形成的止旋部51安装到基体41的内壁面41e上。并且,在附加到该基体41上的止旋部51中形成有朝向可动触头29侧开口的凹部51a,使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一端侧进入该凹部51a内。由此,当可动触头29旋转时,凹部51a中的一对侧壁面作为第一接触面51b和第二接触面51c而发挥功能。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无论可动触头29向正转和反转的哪一方向旋转,都可以利用某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51b)来限制可动触头29在一个方向(例如A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在上述结构的本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止旋部51由一个构件构成,具有对可动触头29的A方向(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一接触面51b和对B方向(另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二接触面51c。因此,能够利用任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51b)来限制可动触头29的一方向(例如A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从而能够降低在可动触头29与止旋部51之间作用的摩擦力。
图6是示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止旋构造的图。本变形例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可动触头29侧形成有使止旋部52进入的凹部29f。
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止旋部52由一个矩形的突部构成,该突部在基体41的内壁面41e上与基体41一体形成,或者利用与基体41不同的部件而设置在内壁面41e上。在可动触头29a的长度方向a一端侧的与止旋部52相对置的短边上形成有凹部29f,使止旋部52的前端部52a进入该凹部29f内。
在以上结构的本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利用第一接触面52b限制可动触头29的A方向(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并能够利用第二接触面52c限制B方向(另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图7是示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止旋构造的图。本变形例与上述第一变形例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与可动触头29的长边侧相对置的基体41的长边的内壁面41e上设置具有凹部51a的止旋部51,并在可动触头29的长边形成进入该凹部51a的开口中的凸部29c。
在以上结构的本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第二变形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利用第一接触面51b限制可动触头29的A方向(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并能够利用第二接触面51c限制B方向(另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图8是示出第四变形例涉及的止旋构造的图。本变形例与上述第二变形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与可动触头29的长边侧相对置的基体41的长边的内壁面41e上设有止旋部53,并在可动触头29的长边上形成有使该止旋部53进入的凹部29f。
在以上结构的本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第三变形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利用第一接触面53b限制可动触头29的A方向(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并能够利用第二接触面53c限制B方向(另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图9是示出第五变形例涉及的止旋构造的图。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止旋部54由两个(多个)突部构成,在一对短边的内壁面41e中的一侧和另一侧各配置一个突部。并且,将突部中的一方作为限制可动触头29的A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第一突部54A,将另一方作为限制可动触头29的B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第二突部54B来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的另一端侧和一端侧设有被切成大致L字形的一对凹面29d、29e,突部54A、54B以分别与该凹面29d、29e搭接的方式突出。
在以上结构的本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无论可动触头29向正转和反转的哪一方向旋转,都可以利用某一止旋部54(第一突部54A)来限制可动触头29在一个方向(例如A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图10是示出第六变形例涉及的止旋构造的图。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止旋部50的与可动触头29接触的接触面56(57)相对于可动触头29的旋转方向垂直设置。
具体而言,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止旋部50由两个(多个)突部构成,在一对短边的内壁面41e中的一侧并设这两个突部。将突部中的一方作为限制可动触头29的A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第一突部50A,将另一方作为限制可动触头29的B方向的旋转动作的第二突部50B来发挥功能,将其两方的接触面56、57相对于旋转方向垂直设置。
在以上结构的本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将止旋部50的与可动触头29接触的接触面56(57)相对于可动触头29的旋转方向垂直设置。因此,能够使可动触头29与止旋部50的接触面56(57)线接触,从而能够使可动触头29更加流畅地动作。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的一端侧以锐角碰触接触面,因此,止旋部50的接触面伴随可动触头29的滑动而被磨削,可动触头29的长度方向a的一端侧有可能嵌入该被磨削了的接触面。与之相对,在本变形例中,由于能够使可动触头29与止旋部50的接触面56(57)线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头29的嵌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触点的开闭动作的可靠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第六变形例中,例示了将作为特征部分的相对于可动触头的旋转方向垂直的接触面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止旋部(一对突部)的情况,但也可以应用于上述第一~第五变形例涉及的一个止旋部中。
另外,可动端子、固定端子及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可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5)

1.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体;
收纳在所述基体的内部的可动触头;
在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基体之间与所述可动触头分体设置且对所述可动触头的旋转进行限制的一个或多个止旋部,
利用任一个所述止旋部来限制所述可动触头的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旋部由一个构件构成,具有对所述可动触头的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一接触面和对所述可动触头的另一方向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第二接触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旋部是在所述基体的内壁面上突出设置的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旋部设置在与所述可动触头的短边侧相对置的所述基体的短边的内壁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旋部的与所述可动触头接触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的旋转方向垂直设置。
CN2013100687476A 2012-03-09 2013-03-05 触点装置 Pending CN1033110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066A JP2013187134A (ja) 2012-03-09 2012-03-09 接点装置
JP2012-053066 2012-03-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000A true CN103311000A (zh) 2013-09-18

Family

ID=49113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687476A Pending CN103311000A (zh) 2012-03-09 2013-03-05 触点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82576B2 (zh)
JP (1) JP2013187134A (zh)
KR (1) KR20130103402A (zh)
CN (1) CN10331100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993A (zh) * 2016-04-22 2018-12-2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CN110400724A (zh) * 2015-04-13 2019-11-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15055A1 (ja) 2010-03-15 2011-09-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KR101406357B1 (ko) * 2010-07-16 2014-06-12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접점 장치
JP5876270B2 (ja) * 2011-11-01 2016-03-0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938745B2 (ja) * 2012-07-06 2016-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KR20150046026A (ko) * 2012-08-23 2015-04-29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점 장치
JP6064223B2 (ja) * 2012-12-28 2017-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358442B2 (ja) 2013-06-28 2018-07-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185153B2 (ja) 2014-04-07 2017-08-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19784B1 (ko) * 2014-04-18 2015-05-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배터리 릴레이
KR101677928B1 (ko) * 2014-10-30 2016-11-21 엘에스오토모티브 주식회사 릴레이 장치
KR101943364B1 (ko) * 2015-04-23 2019-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기
JP6681579B2 (ja) * 2015-07-01 2020-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KR101888275B1 (ko) * 2016-12-23 2018-08-14 엘에스오토모티브테크놀로지스 주식회사 릴레이 장치
US10269520B2 (en) 2017-08-10 2019-04-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rmanent magnet contactor
JP6668518B1 (ja) * 2019-01-30 2020-03-18 マレリ株式会社 リレー装置及びリレ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310474B2 (ja)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8752U (ja) * 1981-12-10 1983-06-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スイツチ
US20020036557A1 (en) * 2000-07-18 2002-03-28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5071915A (ja) * 2003-08-27 2005-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タータ用マグネチックスイッチ
CN1969355A (zh) * 2005-03-28 2007-05-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CN201247742Y (zh) * 2008-08-06 2009-05-27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继电器
US20090237191A1 (en) * 2006-05-12 2009-09-2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1060514A (ja) * 2009-09-08 2011-03-2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JP2012048907A (ja) * 2010-08-25 2012-03-0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のばね負荷調整構造、及びばね負荷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2934A (en) * 1974-03-14 1975-07-0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uxiliary contact interlock for preventing electrical discontinuity between main bridging contact and fixed contacts
US5892194A (en) * 1996-03-26 1999-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with contact gap adjustment capability
JP2005203306A (ja) * 2004-01-19 2005-07-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直流リレー
US7190246B2 (en) * 2004-08-26 2007-03-13 Erics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Ground 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DE102004060370A1 (de) * 2004-12-15 2006-07-06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2008010345A (ja) * 2006-06-30 2008-01-17 Denso Corp 電磁スイッチ
JP2010192416A (ja) 2009-01-21 2010-09-0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封止接点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8752U (ja) * 1981-12-10 1983-06-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スイツチ
US20020036557A1 (en) * 2000-07-18 2002-03-28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5071915A (ja) * 2003-08-27 2005-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タータ用マグネチックスイッチ
CN1969355A (zh) * 2005-03-28 2007-05-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US20090237191A1 (en) * 2006-05-12 2009-09-2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01247742Y (zh) * 2008-08-06 2009-05-27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继电器
JP2011060514A (ja) * 2009-09-08 2011-03-2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JP2012048907A (ja) * 2010-08-25 2012-03-0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のばね負荷調整構造、及びばね負荷調整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0724A (zh) * 2015-04-13 2019-11-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11584309A (zh) * 2015-04-13 2020-08-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11599646A (zh) * 2015-04-13 2020-08-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和基体
CN111584309B (zh) * 2015-04-13 2022-03-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USRE49236E1 (en) 2015-04-13 2022-10-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074993A (zh) * 2016-04-22 2018-12-2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CN109074993B (zh) * 2016-04-22 2019-12-03 欧姆龙株式会社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03402A (ko) 2013-09-23
JP2013187134A (ja) 2013-09-19
US20130234811A1 (en) 2013-09-12
US9082576B2 (en) 2015-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1000A (zh) 触点装置
JP2014154494A5 (zh)
CN104508787B (zh) 触点机构部及具有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CN103367042A (zh) 电磁继电器
IL4182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620348A (zh) 触点装置
CN103456567A (zh) 电磁继电器
US821263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941047A (en) Electric switch
CN104037023B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US4746885A (en) Electromagnetic apparatus combined a pair of contactors into one unit
CN102800528A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192696U (zh) 电磁继电器
JP6715313B2 (ja) リード・スイッチのためのヒンジを有するリード
WO2012114723A1 (en) Fuse box
US662473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xiliary contact assembly
US932452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919253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05406404U (zh) 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结构
JP2623665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930095B1 (ja) 電磁駆動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KR101495748B1 (ko) 차량용 고부하 스위치
JP5725936B2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2012138221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H05334950A (ja) 有極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21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