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1750B - 旋转体的组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旋转体的组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1750B
CN103261750B CN201180046548.4A CN201180046548A CN103261750B CN 103261750 B CN103261750 B CN 103261750B CN 201180046548 A CN201180046548 A CN 201180046548A CN 103261750 B CN103261750 B CN 103261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ill shaft
rotary body
dish
sliding door
cylindric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5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1750A (zh
Inventor
大西正德
中村政彦
楠裕之
地原泰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61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1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7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5Closing mechanism, e.g. do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10Apparatus capable of using record carriers defined in more than one of the sub-groups G11B25/02 - G11B25/08; Adaptor device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1/00Arrangements for the associated working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with related apparatus
    • G11B31/006Arrangements for the associated working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with related apparatus with video camera or receiv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 G11B33/027Cov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12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 G11B33/121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the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ingle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 G11B33/122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s, e.g. connectors, cables, swi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在向竖立设置在基台(60)的中空轴(B1)的前端侧组装旋转体(53)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中,在旋转体的旋转中心部分设有与中空轴嵌合的筒状部(53c),在该筒状部的内部配设有在前端侧具有向半径方向伸出的钩部(53f)且大致沿着嵌合方向伸长的钩支柱部(53s),该钩支柱部的基端部与筒状部的基端部由树脂制的薄板部(53p)连结,在中空轴的前端侧设有比该中空轴的中空部(B1d)小径的小径部(B1s),钩部的伸出前端部的半径设定为比中空轴的小径部的半径大且比中空部的半径小,通过使旋转体的筒状部与中空轴嵌合,由此钩支柱部前端侧的钩部经由中空轴前端侧的小径部而被压入中空部,且所述钩部与由中空部和小径部形成的台阶部卡合。

Description

旋转体的组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例如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等的组装体中,在将例如齿轮或滑轮等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向组装基台组装时,在基台上竖立设有中空的轴,向该中空轴的前端侧以能够以该中空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组装旋转体而成的结构通常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
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旋转体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时,在中空轴的前端侧设有阴螺纹部,使贯通旋转体的中心部的螺丝等阳螺纹构件与中空轴前端侧的阴螺纹部螺合而紧固,在该紧固状态下,在阳螺纹构件的头部或者垫圈与中空轴前端部之间形成有若干的间隙而成的结构已被广泛地采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既能够将旋转体旋转自如地保持在中空轴前端部上,同时还能够可靠地防止旋转体从中空轴前端部脱落的情况。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28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36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采用前述那样的螺纹机构而将旋转体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的组装结构中,为了使阳螺纹构件与中空轴前端侧的阴螺纹部螺合而紧固时花费工时,故在提高组装工序的操作性的方面成为较大的薄弱环节。另外,由于需要阳螺纹构件,故在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的方面也成为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内置有大量的齿轮或滑轮等旋转体的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等中,组装工序的操作性提高及部件个数的削减从设备的生产性及部件成本等的观点来看,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另外,在采用前述那样的螺纹机构而将旋转体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的组装结构中,在使阳螺纹构件与中空轴前端侧的阴螺纹部螺合而施加紧固转矩之际,会发生下述等不良状况:中空轴前端侧向半径方向外侧较大地膨胀、或是因条件的不同而产生裂缝、或者在最差时发生破损。尤其是,在中空轴为树脂制时,该倾向易于显著地体现。为了有效地避免这样的不良状况发生,迫使采用将中空轴的直径设定得非常大且增加阴螺纹形成部分的壁厚等对策,尤其是,在内置有大量的齿轮或滑轮等旋转体的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等中,存在很有可能还会给设备整体的设计带来恶劣影响这样的课题。
不过,在相对于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盘记录信息信号及/或再生所记录的信息信号的盘装置中,已知有在使盘从水平方向倾斜一定程度以上的状态下(例如在大致垂直状态下)支承而使用盘的所谓“纵置类型的盘装置”。
在这样的纵置类型的盘装置中,在对于将盘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盘进行盘装卸的情况下,用户需要一边注意避免盘下落,一边在大多时采用两手来进行装卸操作,存在操作性不好这样的课题。尤其是,在将盘向转盘安装时,需要在使盘的中央孔部对于转盘的中央轮毂部定心之后进行嵌合而将盘压入,故存在操作性格外不好这样的问题。
对此,本申请的第一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在向中空轴的前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旋转体之际,无需采用螺纹机构,而可靠地防止旋转体的脱落,从而能够将该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
另外,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装置,在纵置类型的盘装置中,能够使相对于转盘进行盘装卸时的操作性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由此,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提供一种旋转体的组装结构,该组装结构向竖立设置在基台上的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以该中空轴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体,其特征在于,a)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部分设有具有与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嵌合的内周部的筒状部,在该筒状部的内部配设有钩支柱部,该钩支柱部在前端侧具有向半径方向伸出的钩部且大致沿着相对于所述中空轴的嵌合方向而伸长,该钩支柱部的基端部与所述筒状部的基端部由树脂制的薄板部来连结,b)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设有比该中空轴的中空部小径的小径部,所述钩部的伸出前端部的半径设定为比所述中空轴的所述小径部的半径大且比所述中空部的半径小,c)在将所述旋转体向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之际,通过使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嵌合,由此所述钩支柱部前端侧的钩部经由所述中空轴前端侧的小径部而被压入所述中空部,且所述钩部与由该中空部和所述小径部形成的台阶部卡合。
在该结构中,在向中空轴的前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旋转体之际,通过使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嵌合,由此所述钩支柱部前端侧的钩部经由中空轴前端侧的小径部而被压入中空部,且所述钩部与由该中空部和所述小径部形成的台阶部卡合,从而防止旋转体的脱落。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台阶部设定为,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靠所述旋转体筒状部的相对于所述中空轴的嵌合方向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所述钩部所卡合的所述台阶部的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更靠旋转体筒状部的相对于中空轴的嵌合方向侧的位置,由此钩部的对于台阶部的卡合难以解除,旋转体的脱落防止效果进一步地提高。
在以上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所述钩部的与所述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设定为,内侧位于比外侧靠所述嵌合方向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所述钩部的与所述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的内侧位于比外侧更靠所述嵌合方向侧的位置,由此钩部的对于台阶部的卡合难以解除,旋转体的脱落防止效果进一步地提高。
另外,在以上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在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设有抵接承受部,在嵌合了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之际该抵接承受部阻挡该筒状部的前端部,在将所述旋转体组装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之际,在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被所述抵接承受部阻挡的状态下,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之间存在有间隙。
在该结构中,在将旋转体组装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之际,在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被所述抵接承受部阻挡的状态下,在中空轴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之间存在有间隙,从而以简单的结构来保证旋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而自如地旋转。
进而,在以上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小径部,该小径部在从该中空轴的前端到与组装了所述旋转体时所述钩部的与所述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中的、最位于所述嵌合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为止的范围内,将外径设定为减小规定量。
在对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进行成形时,需要组合采用成形筒状部的内周部的模具和成形所述钩部的模具,但在使两模具对接的拐角部处,在成形品的表面上不可避免地局部产生微细的溢料,难以将溢料完全地除去。因而,在内周局部具有这样的溢料的旋转体筒状部与中空轴的外周部嵌合而旋转的情况下,局部的溢料伴随着旋转而与中空轴的外周部表面等发生干涉,通常会产生杂音或振动。但是,如上所述,在中空轴的前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小径部,该小径部在从该中空轴的前端到与组装了旋转体时钩部的与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中的、最位于所述嵌合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为止的范围内,将外径设定为减小规定量,由此,设定为即便在旋转体筒状部的内周存在局部的溢料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这些溢料与中空轴的外周部表面等的干涉。
另外,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提供一种盘装置,为对于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盘进行记录信息信号及/或再生所记录的信息信号的纵置类型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a)台阶式下降部,其通过从所述盘装置的前面板的表面台阶式下降规定量而形成,且收容所述盘;b)转盘,其在中央具有供所述盘的中央孔部嵌合的轮毂部,且安装在所述台阶式下降部;c)凹槽部,其在所述台阶式下降部的下端部分,由该下端部分的台阶式下降面、所述下端部分的台阶壁及以从该台阶壁的前缘立起规定高度的方式形成的纵壁构成,且能够收容所述盘的下端部分,d)所述凹槽部设定为,在收容了所述盘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使所述转盘的所述轮毂部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盘的所述中央孔部的内周范围之内。
在该结构中,在纵置类型的盘装置中,在安装有转盘的台阶式下降部的下端部分具备能够收容盘的下端部分的凹槽部,由此在对于转盘进行盘装卸之际,用户能够在使盘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部内的状态下,临时放置该盘。另外,所述凹槽部设定为,在收容了盘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使转盘的轮毂部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盘的中央孔部的内周范围之内,由此在对于转盘进行盘安装之际,使盘的中央孔部与转盘的中央轮毂部定心的操作更加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还设有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转盘的前侧的滑动门,在该滑动门将所述转盘的前侧敞开时设定为,在使所述盘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部且由所述滑动门的内壁的一部分来支承所述盘的对应部分的侧面的状态下,使所述转盘的所述轮毂部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盘的所述中央孔部的内周范围之内。
在该结构中,在对于转盘进行盘装卸之际,盘的下端部分由所述凹槽部支承,且其侧面的一部分由所述滑动门的内壁的一部分支承,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更加可靠地临时放置该盘。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在向竖立设置在基台上的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以该中空轴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体之际,通过使设于旋转体的旋转中心部分且具有与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嵌合的内周部的筒状部相对于中空轴进行嵌合,由此使配设在筒状部的内部的钩支柱部前端侧的钩部经由中空轴前端侧的小径部而压入中空部,且使所述钩部与由该中空部和所述小径部形成的台阶部卡合,从而防止旋转体的自中空轴的脱落。
即,在向中空轴的前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旋转体之际,无需采用螺纹机构,而可靠地防止旋转体的脱落,从而能够将该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由此,能够实现组装工序的操作性提高及部件个数的削减,另外,还能够消除如采用螺纹机构时那样在中空轴的前端侧产生膨胀、裂缝或者破损等不良状况的顾虑。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发明,在纵置类型的盘装置中,在安装有转盘的台阶式下降部的下端部分具备能够收容盘的下端部分的凹槽部,由此在对于转盘进行盘装卸之际,用户能够在使盘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部内的状态下,临时放置该盘,从而使便利性及操作性大幅地提高。另外,所述凹槽部设定为,在收容了盘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使转盘的轮毂部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盘的中央孔部的内周范围之内,由此在对于转盘进行盘安装之际,用户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使盘的中央孔部与转盘的中央轮毂部定心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A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乐再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之一,是表示两方的再生单元均被门覆盖的全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1B是简要表示所述音乐再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之一,是表示CD用的再生单元的覆盖敞开的第一敞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C是简要表示所述音乐再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之一,是表示PMP用的再生单元的覆盖敞开的第二敞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在将所述音乐再生装置的滑动门拆除后的状态下示出的从前面板的前方观察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简要表示所述音乐再生装置的滑动门、PMP保持机构、驱动单元等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A是所述滑动门的简要主视图。
图4B是沿着所述图4A的Lb-Lb线切断示出的滑动门的简要剖视图。
图4C是沿着所述图4A的Lc-Lc线切断示出的滑动门的简要剖视图。
图4D是沿着所述图4A的Ld-Ld线切断示出的滑动门的简要剖视图。
图4E是沿着所述图4A的Le-Le线切断示出的滑动门的简要剖视图。
图4F是沿着所述图4A的Lf-Lf线切断示出的滑动门的简要剖视图。
图4G是从所述图4A的箭头Lg-箭头Lg方向观察示出的向视图。
图5A是从滑动门背面侧观察空转齿条向所述滑动门的安装方式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5B是将空转齿条向所述滑动门的组装状态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5C是将所述空转齿条的齿部末端的凸轮形状部与滑动门背面的槽部卡合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驱动用齿条齿轮和空转齿条的位置关系的图,(a)是滑动门的俯视图,(b)是滑动门的后视图。
图6B是表示驱动用齿条齿轮和空转齿条的位置关系的图,(a)是滑动门的俯视图,(b)是滑动门的后视图。
图6C是表示滑动门的驱动用齿条齿轮及空转齿条齿轮和驱动单元的第一主动齿轮的位置关系的纵向剖视图。
图7A是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B是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7C是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表示驱动单元的下侧部分的简要结构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B是表示驱动单元的上侧部分的简要结构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C是简要表示驱动单元的组装完成前的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D是简要表示驱动单元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E是简要表示从动滑轮向轮毂部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9F是沿着所述图9E的L9-L9线切断示出的从动滑轮及轮毂部的简要剖视图。
图9G是将从动滑轮向轮毂部的组装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而简要表示的剖视图。
图9H是将切换杆的旋转支柱的下端部分的简要结构放大示出的说明图。
图10A是用于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驱动单元和滑动门的位置关系及移动动作的图,是表示PMP保持机构的前方被滑动门关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B是用于表示PMP保持机构、驱动单元和滑动门的位置关系及移动动作的图,是表示PMP保持机构的前方敞开而该PMP保持机构前进的初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C是用于表示PMP保持机构、驱动单元和滑动门的位置关系及移动动作的图,是表示PMP保持机构前进至拉出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D是用于表示PMP保持机构、驱动单元和滑动门的位置关系及移动动作的图,是表示PMP保持机构后退而由滑动门关闭前方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A是沿着所述图2的L11-L11线切断示出的CD再生单元的简要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盘安装中途的状态的与所述图11A同样的剖视图。
图11C是将所述图11B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1D是表示盘安装完成状态的与所述图11A同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乐再生装置,边参考添加附图边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意味着特定的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及包含它们的其他的用语),但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便于参考附图而容易理解发明,并不是通过这些用语的特定的含义来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性的解释。另外,在以下说明的音乐再生装置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如以下的记述所明确,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乐再生装置中,在正面观察下排列配置将例如压缩磁盘(以下,适当简称为“CD”)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再生单元和将例如便携式介质播放机(以下,适当简称为“PMP”)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再生单元,并且能够对使用哪一种的再生单元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地切换而进行再生。
图1A~图1C是简要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乐再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A表示两方的再生单元均被门覆盖的全闭状态,图1B表示CD用的再生单元的覆盖敞开的第一敞开状态,另外,图1C表示PMP用的再生单元的覆盖敞开的第二敞开状态。
结合这些附图进一步地详细说明时,所述音乐再生装置1(以下,适当简称为“装置”)具备将CD5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CD再生单元U1和将PMP6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PMP再生单元U2,两再生单元U1、U2例如在正面观察下,例如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另外,在这些再生单元U1、U2的左右两侧排列配置有一对扬声器装置Sp。这些再生单元U1、U2及扬声器装置Sp、Sp以在装置1的外装壳体2的前表面上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内置于该外装壳体2内。在该外装壳体2的中央区域的前表面安装有前面板3,再生单元U1及PMP再生单元U2以该前面板3作为安装基座而装配在外装壳体2内。
所述CD再生单元U1具有转盘8(参考图1B)来作为能够将CD5保持为能够旋转的保持机构,另一方面,所述PMP再生单元U2具有能够载置并保持PMP6的PMP保持机构10(参考图1C)。
需要说明的是,在CD再生单元U1中用于将CD5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结构、及在PMP再生单元U2中用于将PMP6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结构均与现有公知的结构同样,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前面板3的前侧配置有能够沿着图中的左方向(箭头XL的方向)及右方向(箭头XR的方向)滑动的开闭门(滑动门)30。该滑动门30能够开闭地对CD再生单元U1和PMP再生单元U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前侧进行覆盖。
更具体地说明时,将对两方的再生单元U1、U2的前方(箭头YF的方向)一同遮盖的全闭位置(参考图1A)设为初始位置,当滑动门30从该初始位置向图中的左方向(箭头XL的方向)移动规定量时,到达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始终处于关闭的状态,而仅仅使CD再生单元U1的前方敞开的第一敞开位置(参考图1B)。在该滑动门30位于第一敞开位置时(第一敞开状态),用户能够自如地进行CD5的相对于CD再生单元U1的转盘8的装卸。
另一方面,当滑动门30从初始位置向图中的右方向(箭头XR的方向)移动规定量时,到达CD再生单元U1的前方始终处于关闭的状态,而仅仅使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敞开的第二敞开位置(参考图1C)。这样在滑动门30位于第二敞开位置时(第二敞开状态),用户能够自如地进行PMP6的相对于PMP再生单元U2的PMP保持机构10的装卸。
在外装壳体2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配设有用于对滑动门30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4c、4p。在以对CD再生单元U1的前方进行开闭的方式来操作滑动门30时、也就是说在使滑动门30从全闭位置(参考图1A)向第一敞开位置(参考图1B)移动时、及进行其相反的操作时,使用位于CD再生单元U1侧的操作按钮4c。另一方面,在以对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进行开闭的方式来操作滑动门30时、也就是说在使滑动门30从全闭位置(参考图1A)向第二敞开位置(参考图1C)移动时、及进行其相反的操作时,使用位于PMP再生单元U2侧的操作按钮4p。
这样的滑动门30的操作也可以使用远程控制器(所谓的“遥控器”)来进行。进而,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例如操作按钮4c、4p的附近分别配置非接触式传感器,用户在该传感器附近挥手而使手向左右任一方向移动,由此使滑动门30向该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之后详细地说明那样,所述PMP保持机构10在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被滑动门30覆盖的状态下,位于比该滑动门30靠里侧、也就是说后方(箭头YR的方向)的收纳位置,当使滑动门30移动而将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的覆盖敞开时,与该滑动门30的移动动作连动地,PMP保持机构10被从所述收纳位置向前方(箭头YF的方向)拉出而向拉出位置移动(参考图1C)。
图2是在将滑动门30拆除后的状态下示出的从前面板3的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简要表示滑动门30、PMP保持机构10及驱动单元50等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前面板3的上缘、下缘的附近的前表面侧配备有上下一对平行的导轨3a、3b,该导轨3a、3b为了对滑动门30的滑动动作进行引导,而沿着该上缘、下缘向图中的左右方向(箭头XL、XR的方向)延伸设置。前述的PMP再生单元U2和CD再生单元U1在这些上下的导轨3a、3b之间左右排列配置。
在前面板3的与CD再生单元U1对应的区域形成有从前面板3的表面3f台阶式下降若干量而成的台阶式下降面3d,所述转盘8以该台阶式下降面3d作为基座面而进行安装。另外,在转盘8的侧方配设有至少沿着转盘8的半径方向能够移动的现有周知的光拾取头9。
另一方面,在前面板3的与PMP再生单元U2对应的区域设有凹陷部3c,该凹陷部3c在正面观察下呈大致长方形状形成,且从前面板3的表面3f凹陷了规定深度,所述PMP保持机构10以能够向前后方向(箭头YF、YR的方向)移动规定量的方式收容在该凹陷部3c内。关于使该PMP保持机构10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及动作,在后进行详细的说明。
另外,在前面板3的与CD再生单元U1对应的区域和与PMP再生单元U2对应的区域之间,例如在前面板3的下部的大致接近中央的部分设有如在后详细说明那样的、具有作为驱动源的例如电动马达51(参考图3)的驱动单元50。
进而,在例如该驱动单元50的附近配置有如后所述那样的、用于在滑动门30的滑动动作时防止该滑动门30的脱落的脱落防止用突起部3e。
再而,在前面板3的例如比较上部配置有滑动门30的位置检测用开关Sw1、Sw2、Sw3。通过这些开关Sw1~Sw3与如在后详细地说明那样的、形成于滑动门30的背面的突起部卡合,由此构成为按下而接通(ON)。
并且,通过对这些门位置检测用开关Sw1、Sw2、Sw3的ON/OFF状态进行检测,能够掌握滑动门30位于将两方的再生单元U1、U2的前方一同遮盖的全闭位置(参考图1A)、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始终处于关闭的状态而仅仅使CD再生单元U1的前方敞开的第一敞开位置(参考图1B)、或者CD再生单元U1的前方始终处于关闭的状态而仅仅使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敞开的第二敞开位置(参考图1C)中的哪一位置。
接着,关于所述滑动门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A是滑动门30的简要主视图,图4B~图4F是分别沿着所述图4A的Lb-Lb线~Lf-Lf线切断示出的滑动门的简要剖视图。另外,图4G是从图4A的箭头Lg-箭头Lg方向观察而示出的向视图。
如图4A所示,滑动门30的图中的左侧区域形成有与PMP6的显示器对应的尺寸及形状的开口窗部38,该窗部38的位置设定为,在滑动门30位于全闭位置(参考图1A)时,位于与PMP6的显示器对应的位置。因而,作为覆盖滑动门30的前表面侧进行装饰的装饰板39(参考图4G)采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结构,由此即便滑动门30位于全闭位置,也能够从外部对PMP6的显示器进行视觉确认。
在滑动门30的上缘、下缘的附近的背面侧形成有卡合槽部30a、30b,该卡合槽部30a、30b以分别与配设在外装壳体2的中央区域的前表面的前述的前面板3的上下的导轨3a、3b卡合的方式,向左右方向(箭头XL、XR的方向)延伸设置。该卡合槽部30a、30b的形状从例如图4G中可清楚地得知。
另外,在滑动门30的背面的例如比较上部的、与配置在前面板3的例如比较上部的位置检测用开关Sw1、Sw2、Sw3分别对应的上下方向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位置检测用突起部Pt1、Pt2、Pt3(参考图4A及图4B)。当滑动门30进行左右方向的滑动动作时,这些位置检测用突起部Pt1、Pt2、Pt3也移动。并且,这些突起部Pt1、Pt2、Pt3中的至少一个与开关Sw1、Sw2、Sw3中的至少一个卡合,将卡合后的开关按下而形成ON。
通过所述开关Sw1设为ON,可检测滑动门30位于前述的全闭位置(参考图1A)的情况,另外,通过开关Sw3设为ON,可检测滑动门30位于前述的第一敞开位置(参考图1B)的情况。进而,在开关Sw2设为ON的情况下,当滑动门30向第一敞开位置方向开始移动时,为了确保安全性,立即使CD读取用激光束的发光停止。
这样,在前面板3配置有对滑动门30位于全闭位置(参考图1A)、第一敞开位置(参考图1B)的情况分别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开关Sw1、Sw3,并且在滑动门30的背面设有与该滑动门30的全闭位置及第一敞开位置分别对应的位置检测开关动作用的突起部Pt1、Pt3,由此伴随着滑动门30的移动而使所述位置检测开关Sw1、Sw3动作,从而能够对该滑动门30位于全闭位置、第一敞开位置的情况分别进行检测。
进而,在滑动门30的背面的、与设于前面板3的脱落防止用突起部3e对应的上下方向位置设有位于滑动门30的左右两端部的附近的抵接面部32a、32b(参考图4A及图4C)。并且,在滑动门30向图4A中的左方(箭头XL的方向)滑动之际,在该滑动移动的终端时右端侧的抵接面部32b被脱落防止用突起部3e阻挡,在向右方(箭头XR的方向)滑动之际,在该滑动移动的终端时左端侧的抵接面部32a被脱落防止用突起部3e阻挡。由此,可确定滑动门30的滑动动作的终端位置,从而防止其脱落。
再而,在滑动门30的背面的、与如后所述那样被装入驱动单元50的切换杆56的第二臂56c的前端部对应的上下方向位置设有位于滑动门30的左端部的附近的抵接面部32c(参考图4A及图4D)。该抵接面部32c位于比滑动门30的滑动移动的终端时所作用的左端侧的抵接面部32a靠右方规定量的位置。并且,在滑动门30向图4A中的右方(箭头XR的方向)滑动而向使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敞开的第二敞开位置(参考图1C)移动之际,在比滑动门30到达终端之前,抵接面部32c与所述切换杆56的第二臂56c前端部抵接,从而对该切换杆56赋予规定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
再而,在滑动门30的背面配置有为了对该滑动门30进行驱动而向左右方向(箭头XL、XR的方向)延伸设置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参考图4A及图4E)。如后所述,该驱动用齿条齿轮31与装入驱动单元50的主动齿轮70(第一主动齿轮)啮合,并通过该第一主动齿轮70来驱动。
在齿条齿轮31的大致中央部设有未刻设齿轮的中央欠缺部31a,在滑动门30的全闭状态(参考图1A)下,中央欠缺部31a与第一主动齿轮70对应,该第一主动齿轮70与齿条齿轮31的啮合解除。另外,在齿条齿轮31的左端部也设有未刻设齿轮的左端欠缺部31b,在滑动门30位于使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敞开的第二敞开位置(参考图1C)时,左端欠缺部31b与第一主动齿轮70对应,该第一主动齿轮70与齿条齿轮31的啮合依然解除。
再而,如后所述,在滑动门30的背面形成有具有能够与装入驱动单元50的定位块81卡合的倾斜面部的凸轮槽33a、33b(参考图4A及图4F)。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滑动门30的前表面侧粘贴有用于覆盖滑动门30的前表面而进行装饰的、例如半透明的装饰板39(参考图4G)。
接着,关于安装在滑动门30上的空转齿条41进行说明。图5A是从滑动门30的背面侧观察空转齿条41向滑动门30的安装方式而示出的立体图。另外,图5B是将空转齿条41向滑动门30的组装状态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空转齿条41沿着所述驱动用齿条齿轮31而被装入其上侧的空间35内,能够在滑动门30的背面上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横向壁部34与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35内,沿着左右方向自如地滑动。在空转齿条41的长边方向的大部分上刻设有齿条齿轮42(空转齿条齿轮),该空转齿条齿轮42的模数设定为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模数相同。
在所述空转齿条齿轮42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下方向突出规定量的钩部43。在空转齿条41沿着驱动用齿条齿轮31在其上侧沿着左右方向滑动之际,该钩部43赋予了防止空转齿条41从滑动门30向背面侧脱落的止脱功能。在所述横向壁部34形成有与钩部43、43对应的欠缺部34a、34a,在将空转齿条41向滑动门30的背面侧装入之际,将钩部43、43从欠缺部34a、34a插入。
由此,如图5B详细地所示那样,空转齿条41在横向壁部34与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35内,能够沿着左右方向(与图5B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自如地滑动,并且,通过钩部43至少与横向壁部34卡合,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空转齿条41从滑动门30向背面侧脱落。
另外,在空转齿条41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设有从空转齿条齿轮42的端部向长边方向伸长的齿部44、44,在各齿部44的末端部形成有凸轮形状部45。
图5C是将该凸轮形状部45与设于滑动门30的背面的槽部36卡合的状态放大而示出的剖视图。在空转齿条41向例如图5A中的右方向滑动移动的情况下,在移动的终端时设定为,凸轮形状部45的端面45f与槽部36的壁面36f抵接,并且凸轮形状部45进入槽部36内,并在齿部44的轻微的弹簧压力的作用下停留在该位置处。
图6A及图6B是表示驱动用齿条齿轮31与空转齿条41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各图中,(a)是滑动门30的俯视图,(b)是滑动门30的后视图。另外,图6C是表示滑动门2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及空转齿条齿轮42与驱动单元50的第一主动齿轮70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6A示出了空转齿条41沿着箭头XR方向移动而使空转齿条41的凸轮形状部45的端面45f与滑动门30的槽部36的壁面36f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与空转齿条41的空转齿条齿轮42的相位一致地构成。
从图6C可清楚地得知,第一主动齿轮70的齿部以能够与驱动用齿条齿轮31和空转齿条41这两方啮合的方式设定其上下方向的位置及尺寸。例如,第一主动齿轮70的齿部的上下方向尺寸更为优选的是,设定为比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上下方向尺寸大。
通过如此构成,对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中央欠缺部31a的齿部缺少部分而言,通过空转齿条齿轮42与第一主动齿轮70啮合,由此在驱动单元50侧和滑动门30侧,不会中断齿轮的啮合关系而能够连续地维持。
图6B示出了空转齿条41沿着箭头XL方向移动而与图6A时同样地使空转齿条41的凸轮形状部45的端面45f与滑动门30的槽部36的壁面36f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与空转齿条41的空转齿条齿轮42的相位依然一致地构成。并且,与图6A时同样地,对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左端欠缺部31b的齿部缺少部分而言,通过空转齿条齿轮42与第一主动齿轮70啮合,由此在驱动单元50侧和滑动门30侧,不会中断齿轮的啮合关系而能够连续地维持。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空转齿条41的动作,主要边参考所述图6A及图6B边进行说明。
在图6A的状态下,通过前述的定位块81与形成于滑动门30的背面的凸轮槽33a卡合,由此中央欠缺部31a与第一主动齿轮70对应,该第一主动齿轮70与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啮合解除。不过,由于空转齿条齿轮42与第一主动齿轮70啮合,故当使第一主动齿轮70向图6A(a)中的顺时针方向(CW方向)旋转时,滑动门30始终处于静止的状态下,空转齿条41向箭头XL方向移动,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
然后,当仍然使第一主动齿轮70向顺时针方向(CW方向)继续旋转时,空转齿条41的凸轮形状部45的端面45f与滑动门30的槽部36的壁面36f抵接,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主动齿轮70及空转齿条41而向滑动门30传递,使该滑动门30侧向箭头XL方向移动,来到至盘5的能够装卸的第一敞开位置(参考图1B)。
为了使滑动门30从CD5的能够装卸的第一敞开状态(参考图1B)或者PMP6的能够装卸的第二敞开状态(参考图1C)向全闭位置(参考图1A)移动并停止,需要准确的停止动作。
如果在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未设有中央欠缺部31a时,根据从全闭位置检测开关输出的马达停止信号使马达的旋转停止,但由于因马达的转子的惯性所引起的超限运动、或者因滑动门30的负载的偏差所引起的制动负载的变化等,滑动门30的停止位置不会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设有中央欠缺部31a,并向其组合定位块81,由此实现滑动门30的全闭时的准确的停止动作。关于这样的停止动作,以使滑动门30从PMP6的能够装卸的第二敞开状态(参考图1C)向全闭位置(参考图1A)移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当第一主动齿轮70沿着顺时针方向(CW方向)旋转时,滑动门30通过驱动用齿条齿轮31而向箭头XL方向移动,在超过中央欠缺部31a处的齿条齿轮终端时,第一主动齿轮70与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啮合解除,由此,在齿轮传递中断的时刻下,定位块81沿着凸轮槽33a的倾斜面与其卡合,在作用于定位块81的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滑动门30在中心位置处停止。
此时,马达的转子因惯性而旋转,故空转齿条41向箭头XL方向移动,但滑动门30能够在与全闭位置对应的中心位置处继续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如果将因马达的惯性所引起的旋转量设定为与空转齿条齿轮42的长度的一半相应的程度,则不会受到因前述的马达惯性所引起的超限运动或制动负载的偏差的影响,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滑动门30的定心。关于从CD5的能够装卸的第一敞开状态(参考图1B)向全闭位置(参考图1A)的移行时,也能够按照与上述的原理相同的原理进行定心。
接着,关于PMP保持机构10进行说明。图7A、图7B及图7C是分别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10的结构的俯视图、主视图及侧视图。另外,图8是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1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这些图所示,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PMP保持机构10具备:成为PMP保持机构10整体的基座的基座基台11;被输入来自驱动单元50的驱动力的驱动侧部16;对PMP6的底部进行支承的端子台21;对PMP6的背部进行支承的作为靠背的背部支承体26。
所述基座基台11位于PMP保持机构10的最底部,在其侧部(图中的右侧部)一体形成有驱动侧部16,另外,在其正上方组装有端子台21。在该端子台21之上配置有背部支承体26。
这样组装而成的PMP保持机构10以能够向前后方向(箭头YF、YR的方向)移动规定量的方式,收容在从前面板3的表面3f凹陷了规定深度的凹陷部3c内(参考图2)。
在端子台21的下侧装入有具备连接器20a与连接器端子20b的印刷电路基板20,在该印刷电路基板20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连接器端子20b贯通端子台21的底板部而向上方突出。PMP6以其底部的端子插口部(未图示)与所述连接器端子20b嵌合的状态而载置在端子台21上,由此与印刷电路基板20电连接,且经由连接器20a而与PMP再生单元U1的再生部(未图示)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更优选的是,在端子台21的底面粘贴有反射镜24,在用户将PMP6搭载在端子台21上之际,PMP6的底部的端子插口部映出在反射镜24中,能够从PMP6的插入方向(上方)视觉确认应与连接器端子20b连接的部分(PMP6的端子插口部),从而能够容易地与连接器端子20b嵌合。由此,能够大幅地提高PMP6的安装操作性。
在端子台21的比较下部的左右侧部设有向外方突出的例如销状的转动支点23、23,在基座基台11的左右的内壁部形成有供所述转动支点23、23转动自如地嵌合的孔部13、13。并且,通过使端子台21的转动支点23、23转动自如地嵌合在基座基台11的孔部13、13内,由此端子台21组装成能够相对于基座基台11而向上下方向摆动。
背部支承体26发挥作为对搭载于端子台21上的PMP6的背部进行支承的靠背的作用,在其前表面的比较上部粘贴有缓冲材料26c,并且底部基座26b采用螺纹构件28、28而紧固固定在从基座基台11的底部竖立设置的轮毂部11b、11b上。
在端子台21的背面与背部支承体26的背面之间安装有例如线圈状的弹簧29。该弹簧29的主体部29b安装在端子台21的背面侧,而弹簧29的上端部29a卡止在从背部支承体26的背面突出的销26p。在所述弹簧29的施力作用下,对端子台21始终施加以转动支点23、23为中心而使该端子台21的前部朝向上方转动的方向的旋转力。因而,在将PMP6搭载于端子台21上之际,PMP6的上部背面靠压在粘贴于背部支承体26的前表面的缓冲材料26c上,从而构成为稳定地保持PMP6。
在一体形成于基座基台11的侧部(图中的右侧部)的驱动侧部16形成有向前后方向(箭头YF、YR的方向)延伸的上下两层的平行的槽部16a、16b。这些槽部16a、16b的外方(图中的右方)均被敞开。在上侧的槽部16a的比较后部形成有具有朝向外方伸出的伸出部分和其前后的倾斜面部的凸轮形状部16c。该上侧槽部16a设置在能够与装入后述的驱动单元50的开关杆57的第一臂57a的前端部分卡合的位置。
并且,如后所述,在下侧的槽部16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沿着槽部16b而延伸设有齿条齿轮17(侧部齿条齿轮),该齿条齿轮17能够与装入驱动单元50的主动齿轮76(第二主动齿轮)啮合。因而,通过借助第二主动齿轮76的旋转而使侧部齿条齿轮17向前后方向(箭头YF、YR的方向)驱动,由此基座基台11(故PMP保持机构10整体)向前后方向驱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侧部齿条齿轮17的前后设有未刻设齿条齿的部分(欠缺部)。
如前所述,所述PMP保持机构10收容在从前面板3的表面3f凹陷了规定深度的凹陷部3c内,在PMP再生单元U2的前方由滑动门30覆盖的状态下,位于比该滑动门30靠里侧、也就是说后方(箭头YR的方向)的收纳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基座基台11的前表面及端子台21的前表面可靠地位于比滑动门30的背面靠后方的位置,从而构成为可靠地避免相互的干涉。
并且,当使滑动门30移动而使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的覆盖敞开时,与该滑动门30的移动动作连动地,PMP保持机构10被从所述收纳位置向前方(箭头YF的方向)拉出而向拉出位置(参考图1C)移动。在这种的拉出状态下,背部支承体26的支承面(前表面)设定为与前面板3的表面3f大致成为齐面,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PMP6相对于PMP保持机构10的装卸。
接着,关于驱动单元50进行说明。图9A是表示驱动单元50的下侧部分的简要结构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驱动单元50的上侧部分的简要结构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9C是表示驱动单元50的组装完成前的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如这些图所示,驱动单元50具备组装该单元50的基本结构要素的基座体(单元基座)60。该单元基座60的整体形状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四边形状,且在其上表面、下表面及侧面上形成有用于组装各种的结构要素的组装部。
在将各结构要素向单元基座60组装之际,例如,首先向例如单元基座60的下侧组装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参考图9A),接着,向单元基座60的上侧组装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参考图9B),最后,进行单元基座60的下侧部分的组装(参考图9C),完成驱动单元50的组装。
在单元基座60的上侧形成有周缘形状形成为规定直径的圆状的凹处61(参考图9B),在该凹处61内收纳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51。另外,在单元基座60的上侧的、电动马达51的比较附近组装有具备连接器54a与控制用等的电路部54c的印刷电路基板54,在该印刷电路基板54的下表面安装有位置检测用的开关54s。该位置检测开关54s在PMP保持机构10向前方(图1A~图1C等中的箭头YF的方向)移动或者位于某一程度以上的前进位置时,对这种情况进行检测,检测信号经由连接器54a而向电路部54c输入。关于该位置检测的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所述电动马达51的输出轴51s向单元基座60的下侧突出,在该输出轴51s上结合有小径的驱动滑轮52(参考图9C)。该驱动滑轮52经由传动带(未图示)而与大径的从动滑轮53连结。该从动滑轮53被从单元基座60垂下的轮毂部B1支承为旋转自如。马达51的旋转力在与驱动滑轮52和从动滑轮53的直径的比率相应地减速之后,向从动滑轮53传递。在该从动滑轮53的中央轮毂部53b的上部形成有外周刻有齿部的规定直径的齿轮部53g(滑轮齿轮)。
所述从动滑轮53的滑轮齿轮53g与由同轴的输入齿轮72和输出齿轮73构成的上下方向的第一齿轮组71(参考图9A)的输入齿轮72啮合。该第一齿轮组71被从单元基座60垂下的轮毂部B2支承为旋转自如。第一齿轮组71的输入齿轮72设定得比滑轮齿轮53g大径,与输入齿轮72和滑轮齿轮53g的齿轮比相应地,马达51的旋转力在进一步地减速之后,向第一齿轮组71传递。
该第一齿轮组71的输出齿轮73位于单元基座60的上侧,与第二齿轮组74的输入齿轮75啮合,另外,同时地与主动齿轮70(第一主动齿轮)啮合,该主动齿轮70能够与所述滑动门30背面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啮合。该第一主动齿轮70被在单元基座60上竖立设置的轮毂部B4(参考图9B)支承为旋转自如。
所述第二齿轮组74与第一齿轮组71平行配置,且由同轴的输入齿轮75和输出齿轮76构成。该第二齿轮组74被配设于单元基座60的上侧的轮毂部B3(参考图9A)支承为旋转自如。第二齿轮组74的输出齿轮76比输入齿轮75小径,且位于与前述的PMP保持机构10的驱动侧部16的下侧的槽部16b对应的上下方向位置,并能够与形成在该下侧槽部16b内的侧部齿条齿轮17啮合。
即,该第二齿轮组74的输出齿轮76作为能够与PMP保持机构10的侧部齿条齿轮17啮合而沿着前后方向(箭头YF、YR的方向)驱动该PMP保持机构10的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来发挥功能。
在此,关于将前述的从动滑轮53、第一齿轮组71、第二齿轮组74等旋转体向在单元基座(基台)60上竖立设置的作为中空轴的轮毂部B1、B2、B3的前端侧以能够以所对应的轮毂部B1、B2、B3为中心而自如旋转的方式组装的组装结构,利用图9D~9G进行说明。
图9D是表示驱动单元50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9E是表示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的组装前的状态的仰视图,图9F是沿着图9E的L9-L9线的剖视图。另外,图9G是将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的组装结构放大而示出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中空轴(轮毂部B1、B2、B3)的前端侧组装能够旋转的旋转体(从动滑轮53、第一齿轮组71、第二齿轮组74)之际,无需采用螺纹机构而可靠地防止旋转体的脱落,从而能够将该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上述的三个旋转体(从动滑轮53、第一齿轮组71、第二齿轮组74)的向各中空轴(轮毂部B1、B2、B3)的前端侧的组装结构基本上相同,在以下内容中,以将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B1的前端侧组装的组装结构为代表例,主要参考图9E~9G进行说明。
竖立设置在单元基座60上的轮毂部B1为中空结构,在其前端侧设有比该轮毂部B1的中空部B1d小径的小径部B1s。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基座60及与其一体形成的轮毂部B1通过采用合成树脂的材料并利用成形工艺而获得。
另外,从动滑轮53也同样地为合成树脂制,在其旋转中心部分53b设有具有与所述轮毂部B1的外周部嵌合的内周部的筒状部53c。在该筒状部53c的外周部形成有所述滑轮齿轮53g。在筒状部53c的内部配设有钩支柱部53s,该钩支柱部53s在前端侧具有向半径方向伸出的钩部53f,并大致沿着相对于所述轮毂部B1的嵌合方向(参考图9D、F、G中的空心箭头)伸长,该钩支柱部53s的基端部和所述筒状部53c的基端部由树脂制的薄板部53p连结。所述钩支柱部53s的基端部的中心优选位于大致筒状部53c的中心线Jr(实质上,从动滑轮53的旋转中心线)上。另外,所述钩部53f的伸出前端部53t的半径设定得比轮毂部B1的所述小径部B1s的半径大,且比所述中空部B1d的半径小。
在所述轮毂部B1的内部的前端侧设有比中空部B1d小径的小径部B1s,由此由中空部B1d和小径部B1s来形成台阶部B1k。优选的是,该台阶部B1k设定为,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靠所述筒状部53c的相对于轮毂部B1的嵌合方向(参考图9D、F、G中的空心箭头)侧的位置。
如例如图9G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台阶部B1k由倾斜面构成,且该倾斜面设定为以相对于与旋转中心线Jr平行的方向而具有比90度小的角度α(例如,α=80度)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设定为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靠所述筒状部53c的相对于轮毂部B1的嵌合方向侧的位置。或者代替于此,也可以为,台阶部B1k由相对于与旋转中心线Jr平行方向大致直交的平坦面构成,且在该平坦面的内周部形成有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规定量的突起部。
另外,如后所述,在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B1的组装状态下,所述钩部53f与轮毂部B1的所述台阶部B1k卡合,但更优选的是,与该台阶部B1k卡合的卡合部53k也设定为,内侧位于比外侧靠所述嵌合方向(参考图9D、F、G中的空心箭头)侧的位置。
如例如图9G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卡合部53k由倾斜面构成,且该倾斜面设定为以相对于与旋转中心线Jr平行的方向而具有比90度小的角度β(例如,β=α=80度)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设定为内侧位于比外侧靠所述筒状部53c的相对于轮毂部B1的嵌合方向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角度β和角度α的大小关系,在不为如上所述那样β=α的情况下,与β>α相比,优选β<α。另外,代替如此卡合部53k由倾斜面形成,也可以为,卡合部53k由相对于与旋转中心Jr平行的方向大致直交的平坦面构成,且在该平坦面的外侧部形成有向所述嵌合方向的相反侧突出规定量的突起部。
并且,在将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B1的前端侧组装之际,通过使从动滑轮53的筒状部53c相对于轮毂部B1嵌合,由此使所述钩支柱部53s的前端侧的钩部53f经由轮毂部B1的前端侧的小径部B1s而向中空部B1d压入,从而使所述钩部53f与由该中空部B1d和小径部B1s形成的台阶部B1k卡合。
如前所述,从动滑轮53的钩支柱部53s的基端部和筒状部53c的基端部由树脂制的薄板部53p连结,这样,在使从动滑轮53的筒状部53c从轮毂部B1的前端侧嵌合之际,钩部53f的前端侧的倾斜面在被轮毂部B1的小径部B1s按压的同时穿过该小径部B1s,但借助所述薄板部53p和钩支柱部53s适当地挠曲,从而构成为钩部53f能够不受妨碍地穿过所述小径部B1s。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上述那样将从动滑轮53的钩部53f穿过轮毂部B1的小径部B1s之后,如前所述,从动滑轮53的筒状部53c的钩部53f与由轮毂部B1的中空部B1d和小径部B1s形成的台阶部B1k卡合,从而可防止从动滑轮53的从轮毂部B1的脱落。
即,在向轮毂部B1的前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从动滑轮53之际,无需采用螺纹机构,而可靠地防止从动滑轮53的脱落,从而能够将该从动滑轮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向轮毂部B1的前端侧组装。由此,能够实现组装工序的操作性提高及部件个数的削减,另外,还能够消除如采用螺纹机构时那样在轮毂部B1的前端侧产生膨胀、裂缝或者破损等不良状况的顾虑。
此时,从动滑轮53的所述钩部53f所卡合的轮毂部B1内部的台阶部B1k的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靠所述筒状部53c的相对于轮毂部B1的嵌合方向侧的位置,由此钩部53f的相对于台阶部53k的卡合不易解除,从动滑轮53的从轮毂部B1脱落的防止效果得以进一步地提高。
另外,钩部53f的与所述台阶部B1k卡合的卡合部53k的内侧位于比外侧靠所述嵌合方向侧的位置,由此钩部53f的相对于台阶部B1k的卡合不易解除,从动滑轮53的从轮毂部B1脱落的防止效果得以进一步地提高。
尤其是,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钩部53f的与所述台阶部B1k卡合的卡合部53k及所述台阶部B1k这两方,由此在组装状态下通过双方来形成所谓的“咬入结构”,从而不会容易地解除。
另外,在轮毂部B1的外周部设有在将从动滑轮53的筒状部53c嵌合之际阻挡该筒状部53c的前端部53e的抵接承受部B1e,在将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B1的前端侧组装之际,在所述筒状部53c的前端部53e被所述抵接承受部B1e阻挡的状态下,在轮毂部B1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53p之间存在有间隙Dc(参考图9G的局部放大图)。由于存在有这样的间隙Dc,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保证从动滑轮53相对于轮毂部B1的前端侧部分自如地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毂部B1的前端侧的外周部还设有小径部53d,该小径部53d在从该轮毂部B1的前端到与组装了从动滑轮53时所述钩部53f的卡合部53k中的、最位于所述嵌合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为止的范围Sd(参考图9G的局部放大图)内,将外径设定为减小规定量。
在对所述筒状部53c进行树脂成形时,需要组合采用成形筒状部53c的内周部的模具和成形所述钩部53f的模具,但在使两模具对接的拐角部处,在成形品的表面上不可避免地局部产生微细的树脂溢料,难以将该树脂溢料完全地除去。并且,在内周局部具有这样的树脂溢料的筒状部53c与轮毂部B1的外周部嵌合而旋转的情况下,局部的树脂溢料伴随着旋转而与轮毂部B1的外周部表面等发生干涉,通常会产生杂音或振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轮毂部B1的前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小径部53d,该小径部53d在从该轮毂部B1的前端到与组装了从动滑轮53时钩部53f的所述卡合部53k中的、最位于嵌合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为止的范围Sd内,将外径设定为减小规定量,并与在筒状部53c的内周部产生的树脂溢料的高度相应地适当设定该小径部53d的外径,由此,在筒状部53的内周存在局部的树脂溢料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这些树脂溢料和轮毂部B1的外周部表面等的干涉。
与图9D~9G相关的以上的说明为关于将从动滑轮53向轮毂部B1组装时的说明,但例如在将第一齿轮组71、第二齿轮组74分别向轮毂部B2、B3组装时等也能够有效地适用。另外,不限于这些情况,在向中空轴的前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组装旋转体之际,无需采用螺纹机构而可靠地防止旋转体的脱落,从而能够将该旋转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向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的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适用。
在所述单元基座60的前表面形成有在正面观察下呈四边形状的开口部62,在该开口部62中插入并收纳有平板状的定位块81。该定位块81的前端部分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三角形状,且该前端部分能够与形成在滑动门30的背面的凸轮槽33a、33b的倾斜面部卡合。在定位块81的后端部卡合有弹簧82(例如螺旋弹簧:参考图9A)的一端部,在该弹簧8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定位块81始终被朝向前方(箭头YF的方向)施力。并且,在常态下,定位块81以前端部分突出规定量的状态而以能够出没的方式保持在开口部62内。
在单元基座60的上侧配设有杆构件56(切换杆),该杆构件56具备板状的主体部56b(杆主体)、第一臂56a及第二臂56c并一体地构成。在杆主体56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有销状的旋转支柱56p,该旋转支柱56p被插入单元基座60的上表面的孔部63内且被支承为旋转自如。
在单元基座60的下侧配设有杆构件57(开关杆),该杆构件57具备具有圆筒部57d的主体部57b(杆主体)、第一臂57a及第二臂57c并一体地构成。杆主体57b的圆筒部57d与从单元基座60垂下的轮毂部B5嵌合而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在轮毂部B5的附近设有钩部64,通过该钩部64来实施杆主体57b的向下方的止脱。
在所述开关杆57卡合有弹簧83(例如螺旋弹簧:参考图9C)的一端部,在该弹簧8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开关杆57始终被朝向规定的旋转方向施力。开关杆57的第一臂部57a的前端部分与PMP保持机构10的驱动侧部16的上侧槽部16a卡合,对于该槽部16a的内壁以具有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式进行抵接。
另外,弹簧83(螺旋弹簧:参考图9C)的另一方的一端部卡止于切换杆56的旋转支柱56p的前端(下端)。通过该结构,对于切换杆56赋予止脱效果并且施加有旋转作用力。
在此,关于通过弹簧83对于切换杆56赋予止脱效果并施加有旋转作用力的结构,主要边参考图9H边进行说明。图9H是将切换杆56的旋转支柱56p的下端部分放大示出的图,(a)是旋转支柱的下端部分的立体图,(b)是表示弹簧端部向旋转支柱的下端部分的卡合状态的仰视图,(c)是表示弹簧端部向旋转支柱的下端部分的卡合状态的侧视图。
在设于单元基座60上的孔部63中嵌插有能够转动的切换杆56的旋转支柱56p。切换杆56优选为合成树脂制,旋转支柱56p更优选为与切换杆56一体地成形。该旋转支柱56p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在其下端部设有供所述弹簧83(螺旋弹簧)的另一方的一端部卡合的卡合部56e。
该卡合部56e通过与旋转支柱56p的长边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承受面(弹簧承受面)56f、在旋转支柱56p的末端部与所述弹簧承受面56f大致平行地对置配置的卡止片(弹簧卡止片)56g及架设在该弹簧卡止片56g和所述弹簧承受面56f上而将二者结合的纵壁56h而形成为一方向(纵壁56h的对抗方向)敞开的槽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弹簧卡止片56g的外周部构成与旋转支柱56p的中空部56t同轴的圆的一部分,且其直径设定得比中空部56t的内径小。
在将能够对于切换杆56施加旋转作用力的弹簧(螺旋弹簧)83的一端部83b向切换杆56的旋转支柱56p的下端部分组装之际,使弹簧83的一端部83b从纵壁56h的对抗方向相对于所述槽状的卡合部56e进行卡合,由此弹簧83的一端部83b的上下通过所述弹簧承受面56f和所述弹簧卡止片56g来承受,其侧部通过所述纵壁56h来承受。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弹簧83的一端部83b与所述卡合部56e卡合,由此借助该弹簧83的一端部83b和弹簧承受面56f的作用,来可靠地防止旋转支柱56p向下方(图9B中的上方)脱落的情况。另外,能够通过弹簧83的一端部83b而经由纵壁56向旋转支柱56p施加旋转作用力。即,能够借助一根弹簧83对于切换杆56施加旋转作用力并且赋予其止脱效果,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及省空间化。
进而,如上所述,弹簧卡止片56g的外周部构成与旋转支柱56p的中空部56t同轴的圆的一部分,且其直径设定得比中空部56t的内径小,由此,在对切换杆56进行树脂成形之际,无需在用于旋转支柱56p部分的成形的模具中适用滑动芯模等的复杂结构。即,在旋转支柱56p的末端部分设有作为悬空部的弹簧卡止片56g之际,将该弹簧卡止片56g的大小设定为收敛在旋转支柱56p的中空部56t的直径范围内,由此能够使模具结构简单化。
当使所述PMP保持机构10向前方(图1A~图1C等中的箭头YF的方向)移动而使开关杆57的第一臂部57a的前端部分沿着形成在上侧槽部16a的比较后部的凸轮形状部16c上行时,开关杆57克服弹簧83的作用力,在俯视观察下向逆时针方向(CCW方向)转动。由此,开关杆57的第二臂部57c的前端部分与印刷电路基板54的位置检测开关54s抵接,使该开关54s设为ON,该ON信号经由连接器54a而向印刷电路基板54的电路部54c输入。这样,位置检测开关54s与开关杆57的动作相关地动作,由此能够对PMP保持机构10向前方移动,尤其是位于拉出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
接着,关于PMP保持机构10的前后方向动作,主要边参考图10A~图10D边进行说明。这些图10A~图10D均是简要表示PMP保持机构10、驱动单元50及滑动门30的位置关系及移动动作的俯视图,图10A表示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被滑动门30关闭的状态,图10B表示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被敞开而PMP保持机构10前进的初始的状态,图10C表示PMP保持机构10前进至拉出位置的状态,图10D表示PMP保持机构10后退而由滑动门30关闭前方之前的状态。
如图10A所示,在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被滑动门30关闭的状态下,当第一主动齿轮70向逆时针方向(CCW方向)旋转时,该第一主动齿轮70经由空转齿条齿轮42而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啮合,使定位块81克服弹簧82的作用力而沿着滑动门30的凸轮槽33a的倾斜面地向后方(箭头YR的方向)压入,从而使滑动门30向右方(箭头XR的方向)移动。当滑动门30进一步地向右方向继续移动时,滑动门30的左端部附近的抵接面部32c(参考图4A及图4D)与切换杆56的第二臂56c的前端部抵接,由此,切换杆56向逆时针方向(CCW方向)旋转。
当仍然使第一主动齿轮70旋转时,该第一主动齿轮70越过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终端齿而与左端欠缺部31b对应,在到第一主动齿轮70与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啮合解除为止,滑动门30向右方(箭头XR的方向)移动。
此时,切换杆56的第一臂部56a的前端部将PMP保持机构10的背部支承体26的背面的规定部分26d向前方(箭头YF的方向)按压。由此,将PMP保持机构10向前方按压,如图10B所示那样,PMP保持机构10的驱动侧部16的侧部齿条齿轮17与第二主动齿轮76成为啮合状态。
当仍然使电动马达51继续旋转时,第二主动齿轮76与侧部齿条齿轮17啮合,将驱动侧部16(故PMP保持机构10整体)向前方压出,从而来到前进位置。
此时,开关杆57的第一臂57a的前端部分与PMP保持机构10的驱动侧部16的上侧槽部16a的凸轮形状部16c的前部倾斜面抵接而上行,由此开关杆57向逆时针方向(CCW方向)转动。然后,伴随于此,第二臂部17c使安装在印刷配线基板54的位置检测用开关54s动作,由此使电动马达51的旋转停止,从而来确定PMP保持机构10的前进位置。
另外,此时,使在设于驱动侧部16的前部侧面的倾斜面部16f与第一主动齿轮70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处于停止中的滑动门30的左端面30f顺着倾斜进一步地向右方(箭头XR的方向)移动,从而可更加可靠地解除齿轮的啮合。
图10C表示PMP保持机构10的前进完成状态(拉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设定为,即便将滑动门30故意地向左方(箭头XL的方向)按压,滑动门30的左端面30f也被驱动侧部16的外侧面阻挡,可确保第一主动齿轮70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的终端齿的间隙,从而不会使齿轮发生啮合。
在该PMP保持机构10位于前进完成位置(拉出位置)的状态下驱动电动马达51向反方向旋转,而使第二主动齿轮76向顺时针方向(CW方向)旋转,此时,侧部齿条齿轮17向后方(箭头YR的方向)移动,因而PMP保持机构10后退。伴随着该PMP保持机构10的后退动作,背部支承体26的背面的规定部分26d与切换杆56的第一臂56a的前端部分抵接,而使该切换杆56向顺时针方向(CW方向)旋转。
由此,切换杆56的第二臂56c的前端部分将滑动门30的抵接面部32c向左方(箭头XL的方向)按压,如图10D所示,第一主动齿轮70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成为啮合状态。当仍然使电动马达51继续旋转而使第一主动齿轮70向顺时针方向(CW方向)旋转时,滑动门30进一步地向左方(箭头XL的方向)移动。
在第一主动齿轮70与滑动门30的驱动用齿条齿轮31啮合之后,第二主动齿轮76也继续旋转,但PMP保持机构10后退,由此可解除第二主动齿轮76与PMP保持机构10的侧部齿条齿轮17的啮合。
在这种状态下,沿着PMP保持机构10的驱动侧部16的上侧槽部16a的凸轮形状部16c上行的开关杆57的第一臂部57a的前端部分与所述凸轮形状部16c的前部倾斜面抵接,在作用于开关杆57的弹簧8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驱动侧部16(故PMP保持机构10整体)被向后方(箭头YR的方向)按压地移动。
通过仍然使电动马达51继续旋转,从而使滑动门30进一步地向左方(箭头XL的方向)移动,设于滑动门30的背面的左端面侧的倾斜面30c使在与第二主动齿轮76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处于停止中的PMP保持机构10的右端前面顺着倾斜进一步地向后方(箭头YR的方向)移动,从而可更加可靠地解除齿轮的啮合。通过进一步地使电动马达51继续旋转,从而使滑动门30来到将位于后退位置的PMP保持机构10的前方关闭的位置(参考图10A)。
以上,如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能够与CD5和PMP6这两种类型的外部音源的再生对应的音乐再生装置1中,对于用户而言无需进行烦杂的手动操作,能够使在被滑动门30覆盖的状态下位于比该滑动门30靠里侧的收纳位置的PMP保持机构10对应于滑动门30的开闭状态而在收纳位置与拉出位置之间自动地移动。由此,能够提高装置1的操作性,另外,在使滑动门30进行开闭动作之际,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与PMP保持机构10的干涉的情况。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切换杆56,该切换杆56将来自作为驱动源的、单一的电动马达51的驱动力在使滑动门30移动的动力传递路径与使PMP保持机构10移动的动力传递路径之间选择性且大致连续地切换而进行传递,由此,即便在滑动门30的移动方向与PMP保持机构10的移动方向大致直交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单一的驱动源(电动马达51)没有妨碍地进行滑动门30的移动与PMP保持机构10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音乐再生装置1中,从图1A~1C可清楚地得知,前面板3被支承为大致垂直状态,因而,将压缩磁盘(CD)5作为外部音源而进行音乐再生的CD再生单元U1作为所谓的“纵置类型”的盘装置来使用。
通常而言,在这样的纵置类型的盘装置(CD再生单元)U1中,在对于将盘(CD)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盘8进行盘5装卸的情况下,用户需要一边注意避免CD5下落,一边在大多时采用两手进行装卸操作,对于用户来说要求烦杂的操作。
通常情况下,转盘8通过设于其中央轮毂部8b的被称为“夹爪”的三个爪夹持盘5的中央孔部5h,从而将马达7的旋转力可靠地向盘5传递。因而,在将盘5向转盘8安装之际,在将盘5的中央孔部5h对于转盘8的中央轮毂部8b进行定心之后嵌合,需要施加压入盘5而将夹爪压入的力的操作,该操作必须在大致垂直方向上进行,故对于用户而言绝对谈不上是容易的操作。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置类型的盘装置U1中,能够提高对于转盘8装卸盘5之际的操作性。以下,关于用于提高盘5的安装性的结构,边参考图11A~11D边进行说明。
图11A是沿着前述的图2的L11-L11线切断而示出的盘装置(CD再生单元)U1的简要剖视图。另外,图11B是表示盘安装中途的状态的与所述图11A同样的剖视图。进而,图11C是将所述图11B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再而,图11D是表示盘安装完成状态的与所述图11A同样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纵置类型的盘装置(CD再生单元)U1中,在与该盘装置U1对应的区域的前面板3形成有从其表面3f台阶式下降规定量(若干量)并收容盘(CD)5的台阶式下降面3d,将该台阶式下降面3d作为基座面而安装转盘8。转盘8在前面板3的背面侧固定在配设于外装壳体2内的马达7的输出轴7s。转盘8在中央具有使盘5的中央孔部5h嵌合的轮毂部8b。在该中央轮毂部8b搭载有三个现有周知的夹爪8c。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所述台阶式下降面3d的下端部分对应的区域形成有能够收容盘5的下端部分的凹槽部3p。该凹槽部3p包括:与该下端部分对应的区域的台阶式下降面3d;在所述下端部分中以架设前面板3的表面3f与所述台阶式下降面3d的方式将两者结合的台阶壁3s;以从该台阶壁3s的前缘立起规定高度的方式形成的纵壁3t。
所述凹槽部3p设定为,在收容了盘5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使转盘8的中央轮毂部8b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盘5的中央孔部5h的内周范围之内。
根据该结构,在纵置类型的盘装置U1中,在配设有转盘8的台阶式下降面3d的下端部分具备能够收容盘5的下端部分的凹槽部3p,由此在对于转盘8进行盘5装卸之际,用户能够在使盘5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部3p内的状态下,临时放置该盘5,从而使便利性及操作性大幅地提高。另外,所述凹槽部3p设定为,在收容了盘5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使转盘8的中央轮毂部8b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盘5的中央孔部5h的内周范围之内,由此在对于转盘8进行盘5安装之际,使盘5的中央孔部5h与转盘8的中央轮毂部8b定心的操作更加容易。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分为使盘5的下端部分收容于凹槽部3p的临时放置操作和将盘5向转盘8靠压并压入夹爪8c的操作。在所述的临时放置状态下,当用户重新将盘5向转盘8侧按压时,设于转盘8的中央轮毂部8b的前端的周缘部的锥形面8t对盘5的中央孔部5h进行引导而进行定心,如图11D所示,能够在盘5的周围确保适当的间隙的状态下实现盘5的旋转,也没有盘的掉落等危险,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盘5的安装。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更优选的是,关于滑动门30将所述转盘8的前侧敞开的情况,设定为,在所述凹槽部3p中收容盘5的下端部分且通过所述滑动门30的内壁30k的一部分支承所述盘5的对应部分的侧面的状态下,使转盘8的中央轮毂部8b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盘5的中央孔部5h的内周范围之内。
根据该结构,在对于转盘8进行盘5装卸之际,盘5的下端部分由所述凹槽部3p支承,且其侧面的一部分由滑动门30的内壁30k的一部分支承,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更加可靠地临时放置该盘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各样的改良或设计上的变更等。
【工业方面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向在基台上竖立设置的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旋转体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而有效地利用。另外,该发明能够作为使盘装卸时的操作性提高的纵置类型的盘装置而有效地利用。
【符号说明】
1 音乐再生装置
3 前面板
3d 台阶式下降面
3f 表面
3p 凹槽部
3s 台阶壁
3t 纵壁
5 压缩磁盘(CD)
5h 中央孔部
8 转盘
8b 中央轮毂部
30 滑动门
30k 内表面
53 从动滑轮(旋转体)
53c 筒状部
53d 小径部
53e 筒状部前端部
53f 钩部
53k 卡合部
53p 薄板部
53s 钩支柱部
53t 伸出前端部
60 单元基座(基台)
B1 轮毂部(中空轴)
B1d 中空部
B1e 抵接承受部
B1k 台阶部
B1s 小径部
Dc 间隙
Sd 范围
U1 CD再生单元(盘装置)

Claims (11)

1.一种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向竖立设置在基台上的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以该中空轴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部分设有具有与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嵌合的内周部的筒状部,在该筒状部的内部配设有钩支柱部,该钩支柱部在前端侧具有向半径方向伸出的钩部且大致沿着相对于所述中空轴的嵌合方向而伸长,该钩支柱部的基端部与所述筒状部的基端部由树脂制的薄板部来连结,
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设有直径比该中空轴的中空部的直径小的第一小径部,所述钩部的伸出前端部的半径设定为比所述中空轴的所述第一小径部的半径大且比所述中空部的半径小,
在将所述旋转体向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组装之际,通过使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嵌合,由此所述钩支柱部前端侧的钩部经由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的所述第一小径部而被压入所述中空部,且所述钩部与由该中空部和所述第一小径部形成的台阶部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设定为,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靠所述旋转体筒状部的相对于所述中空轴的嵌合方向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的与所述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设定为,内侧位于比外侧靠所述嵌合方向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部的与所述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设定为,内侧位于比外侧靠所述嵌合方向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设有抵接承受部,在嵌合了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之际该抵接承受部阻挡该筒状部的前端部,
在将所述旋转体组装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之际,在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被所述抵接承受部阻挡的状态下,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之间存在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设有抵接承受部,在嵌合了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之际该抵接承受部阻挡该筒状部的前端部,
在将所述旋转体组装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之际,在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被所述抵接承受部阻挡的状态下,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之间存在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设有抵接承受部,在嵌合了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之际该抵接承受部阻挡该筒状部的前端部,
在将所述旋转体组装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之际,在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被所述抵接承受部阻挡的状态下,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之间存在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设有抵接承受部,在嵌合了所述旋转体的筒状部之际该抵接承受部阻挡该筒状部的前端部,
在将所述旋转体组装于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之际,在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被所述抵接承受部阻挡的状态下,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部与所述薄板部之间存在有间隙。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体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空轴的前端侧的外周部设有第二小径部,该第二小径部在从该中空轴的前端到与组装了所述旋转体时所述钩部的与所述台阶部卡合的卡合部中的、最靠近所述嵌合方向侧的部分对应的部位为止的范围内,将外径设定为减小规定量。
10.一种盘装置,为对于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盘记录信息信号及/或再生所记录的信息信号的纵置类型的盘装置,
所述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台阶式下降部,其通过从所述盘装置的前面板的表面台阶式下降规定量而形成,且收容所述盘;
转盘,其在中央具有供所述盘的中央孔部嵌合的轮毂部,且安装在所述台阶式下降部;
凹槽部,其在所述台阶式下降部的下端部分,由该下端部分的台阶式下降面、所述下端部分的台阶壁及以从该台阶壁的前缘立起规定高度的方式形成的纵壁构成,且能够收容所述盘的下端部分,
所述凹槽部设定为,在收容了所述盘的下端部分的状态下,使所述转盘的所述轮毂部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盘的所述中央孔部的内周范围之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装置还设有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转盘的前侧的滑动门,
在该滑动门将所述转盘的前侧敞开时设定为,在使所述盘的下端部分收容于所述凹槽部且由所述滑动门的内壁的一部分来支承所述盘的对应部分的侧面的状态下,使所述转盘的所述轮毂部的前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盘的所述中央孔部的内周范围之内。
CN201180046548.4A 2011-12-09 2011-12-09 旋转体的组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61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6896 WO2013084272A1 (ja) 2011-12-09 2011-12-09 回転体の組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1750A CN103261750A (zh) 2013-08-21
CN103261750B true CN103261750B (zh) 2016-10-19

Family

ID=48573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54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61750B (zh) 2011-12-09 2011-12-09 旋转体的组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81185B2 (zh)
EP (1) EP2792908B1 (zh)
JP (1) JP5909705B2 (zh)
CN (1) CN103261750B (zh)
WO (1) WO20130842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7217B (zh) * 2018-06-27 2023-02-03 富联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盖板及采用该盖板的机箱
CN113790224B (zh) * 2021-09-03 2023-04-07 合肥哈工亚南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料盘防撞毁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8956A (ja) * 1988-10-27 1990-05-07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トレイ装置
US6125712A (en) * 1998-03-18 2000-10-0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Driving apparatus
JP2003004032A (ja) * 2001-06-25 2003-01-08 Nippon Densan Corp 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JP2007198489A (ja) * 2006-01-26 2007-08-09 Nidec Pigeon Corp 動力伝達回転体の軸受構造
CN101023479A (zh) * 2004-09-17 2007-08-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装置
JP3982207B2 (ja) * 2001-06-11 2007-09-26 オンキヨー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移動機構およびスライドドア移動機構を備えたオーディオ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88615B (en) * 1980-04-22 1984-04-11 Sharp Kk Loading record disc in gramophone turntable
JPS57164872U (zh) * 1981-04-14 1982-10-18
BE891132R (fr) * 1981-04-17 1982-03-16 Staar Sa Appareil enregistreur et/ou reproducteur d'informations portees par un support en forme de disque
JP2530861Y2 (ja) * 1989-08-21 1997-04-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2910114B2 (ja) * 1990-01-20 1999-06-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3761227B2 (ja) * 1995-10-31 2006-03-29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H09303535A (ja) * 1996-05-16 1997-11-25 Nakamichi Corp 回転部品取付装置
JPH11126401A (ja) * 1997-10-20 1999-05-11 Sony Corp 記録再生装置
JP3406256B2 (ja) * 1999-10-22 2003-05-1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ディスク装置、ディスクトレー、および案内部材
US6862739B1 (en) * 2000-10-27 2005-03-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calable and portable disc player for various optical disc sizes
JPWO2002050827A1 (ja) * 2000-12-20 2004-04-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ャッキング装置並びに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US6804821B1 (en) * 2002-04-23 2004-10-12 Gateway, Inc. Tray cover for vertically mounted optical disc drives
JP2004272964A (ja) * 2003-03-06 2004-09-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JP3912684B2 (ja) * 2004-07-06 2007-05-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6114204A (ja) * 2004-09-17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8956A (ja) * 1988-10-27 1990-05-07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トレイ装置
US6125712A (en) * 1998-03-18 2000-10-0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Driving apparatus
JP3982207B2 (ja) * 2001-06-11 2007-09-26 オンキヨー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移動機構およびスライドドア移動機構を備えたオーディオ装置
JP2003004032A (ja) * 2001-06-25 2003-01-08 Nippon Densan Corp 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01023479A (zh) * 2004-09-17 2007-08-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装置
JP2007198489A (ja) * 2006-01-26 2007-08-09 Nidec Pigeon Corp 動力伝達回転体の軸受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81185B2 (en) 2014-11-04
JPWO2013084272A1 (ja) 2015-04-27
EP2792908A1 (en) 2014-10-22
WO2013084272A1 (ja) 2013-06-13
CN103261750A (zh) 2013-08-21
JP5909705B2 (ja) 2016-04-27
US20140007144A1 (en) 2014-01-02
EP2792908A4 (en) 2015-12-02
EP2792908B1 (en) 201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22988B2 (ja) 表示装置
JP3773562B2 (ja) 複数のコンパクトディスク用容器
JP3708204B2 (ja) 車載用情報装置
US20100138847A1 (en) Disk storage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3261750B (zh) 旋转体的组装结构
US20030021195A1 (en) Display playback device
US6577579B1 (en) Disc drive apparatus of slot loading type
JP5857271B2 (ja) 音楽再生装置
US6654333B2 (en) Case body with front panel and acoustic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e
US5034936A (en) Multi-disk disk player having minimally-sized magazine drive motor
EP0602998B1 (en) Tape recorder cassette loading
US7287260B1 (en) Compact disc reader and method
JP2002352196A (ja) 再生装置
JPH09115205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のリールロック解除装置
JP2560627Y2 (ja) 可動式パネルの駆動機構
JP5582869B2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JPH07994Y2 (ja) 引出しの化粧板調整部材
JP2840167B2 (ja) テープデッキ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H08263911A (ja) トレイ式収納装置
JP4371105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H0512774A (ja) デイスクプレーヤ
JPS60256971A (ja) ディスク選択演奏装置
JP2010257543A (ja) ディスクトレイ及び同トレイ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トレイ駆動装置
JPH04286789A (ja) 車両用カセットおよびコンパクトディスクプレイヤー
JPH06162696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ピックアップ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9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