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0290A -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0290A
CN103250290A CN2011800587725A CN201180058772A CN103250290A CN 103250290 A CN103250290 A CN 103250290A CN 2011800587725 A CN2011800587725 A CN 2011800587725A CN 201180058772 A CN201180058772 A CN 201180058772A CN 103250290 A CN103250290 A CN 103250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ifold portion
fuel cell
path
gas
po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87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0290B (zh
Inventor
佐藤研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50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02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0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02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02Shape, form of a fuel cell
    • H01M8/006Fla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3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32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3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with 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in the form of a fra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3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2)包括:膜电极组件(6),该膜电极组件具有电解质膜(3)、配置在电解质膜的一侧上的阳极(5)和配置在电解质膜的另一侧上的阴极(4);多孔通路(8),该多孔通路配置在膜电极组件(6)的至少一侧上,并且燃料气体经该多孔通路供给到阳极(5)或者氧化剂气体经该多孔通路供给到阴极(4);以及歧管部(20a),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经该歧管部供给到多孔通路(8),并且该歧管部设置成沿电解质膜(3)、阳极(5)、阴极(4)和多孔通路(8)层叠的层叠方向贯通燃料电池(2),其中,多孔通路(8)的歧管部侧端部具有位于多孔通路(8)的面向层叠方向的层叠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处的气体入口。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括用作气体通路层的金属多孔体的燃料电池和包括该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组。
背景技术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包括膜电极组件,该膜电极组件是通过在离子可渗透的电解质膜的每一侧上将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按照此顺序层叠而形成的。膜电极组件被保持在两个气体通路层之间,且保持在气体通路层之间的膜电极组件被保持在两个隔板之间。这样,形成单个电池。将多个电池组装在一起形成燃料电池组。包含氢的燃料气体被供给到阳极(负极),并且发生由下面的式(1)表示的电化学反应,由此在阳极处从燃料气体生成质子。所生成的质子穿过电极膜到达阴极(正极)。包含氧的氧化剂气体被供给到阴极(正极),并且发生由下面的式(2)表示的电化学反应,其中氧与来自阳极(负极)的质子发生反应,从而生成水。在一对电极的电极膜侧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被用来从电极获得电能。
阳极反应:H2→2H++2e-    (1)
阴极反应:2H++2e-+(1/2)O2→H2O   (2)
如上所述构造的燃料电池是可用的,其中,使用气体扩散性和导电性优良的金属多孔体作为气体通路层,以便将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供给到电极并收集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力。金属多孔体的示例包括多孔金属网(expanded metal)和烧结金属泡沫。用于生产金属多孔体的常规方法包括切割和延展钛板、不锈钢板等。例如,在钛板、不锈钢板等上以错列方式制成切缝,通过拉伸而延展带有切缝的薄板从而获得网孔状金属板也即多孔金属网。
通过以上述方式切割和延展金属板而获得的金属多孔体被根据燃料电池的外形尺寸切割成具有给定尺寸的零件。所获得的零件配置在膜电极组件的各侧上以便形成燃料电池。可以通过激光切割机或使用模具将金属多孔体切割成零件(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80201(JP-A-2010-80201))。利用这种方法,施加给金属多孔体的表面压力或热量会使金属多孔体的端面也即切割端面破损,由此导致气孔堵塞。如图7所示,金属多孔体的端面40用作用于经气体供给歧管部20供给的气体的入口。因此,金属多孔体的端面部分中的气孔堵塞增大了气体引入压力损失,这可能例如减少供给到电极的气体量、降低气体扩散性和降低燃料电池的发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其中,充足量的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与金属多孔体的端面部分处的堵塞度无关地被供给到电极,并且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包括:膜电极组件,所述膜电极组件包括电解质膜、配置在所述电解质膜的一侧上的阳极和配置在所述电解质膜的另一侧上的阴极;多孔通路,所述多孔通路配置在所述膜电极组件的至少一侧上,并且燃料气体经所述多孔通路供给到所述阳极或者氧化剂气体经所述多孔通路供给到所述阴极;以及歧管部,所述燃料气体或所述氧化剂气体经所述歧管部供给到所述多孔通路,并且所述歧管部设置成沿所述电解质膜、所述阳极、所述阴极和所述多孔通路层叠的层叠方向贯通所述燃料电池,其中,所述多孔通路的歧管部侧端部在位于所述多孔通路的面向所述层叠方向的层叠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处具有气体入口。
根据第一方面,供给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的多孔通路在端面处和在面向膜电极组件和多孔流路层叠的方向的层叠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处具有气体入口。因此,不管多孔通路的端面部分处的堵塞度如何,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穿过层叠表面被可靠地引入多孔通路。此外,气体入口不仅设置在多孔通路的层叠表面处,也即,气体入口设置在多孔通路的端部的层叠表面处,从而膜电极组件的发电面积不会减少。因而,能够在维持充足尺寸的发电面积的同时提高气体引入效率。这使得能够可靠地将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供给到膜电极组件并且提高燃料电池组的发电性能。
根据第一方面的燃料电池还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膜电极组件的外端面与所述歧管部之间的密封部件;和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多孔通路之间的遮蔽部件,其中,所述遮蔽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比所述密封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相对于所述燃料电池更向外延伸。
根据上述构造的燃料电池,能够防止与多孔通路相邻的密封部件渗透和堵塞多孔通路的气孔的情形——该情形可能导致气体入口堵塞。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得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从气体入口流到膜电极组件并且供给到膜电极组件。
此外,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燃料电池中,多孔通路的歧管部侧端部可以突出到歧管部内。此外,在燃料电池中,遮蔽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可以比多孔通路的歧管部侧端部相对于燃料电池更向外延伸。
根据上述构造的燃料电池,穿过歧管部的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自然地流入多孔通路中。因此,从歧管部引入气体的效率得以提高。此外,遮蔽部件能够改变气体的流动方向。这进一步有助于气体引入多孔通路,并促使被引入多孔通路中的气体进一步向内(燃料电池中向内)流动。因而,能够将充足量的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有效地引入多孔通路中并有助于气体流过多孔通路,由此提高燃料电池组的发电性能。
根据第一方面的燃料电池还可以包括:与所述膜电极组件的歧管部侧端部相邻配置的密封部件,其中,所述阳极和阴极中与所述多孔通路接触的一者的歧管部侧端部比所述密封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相对于所述燃料电池更向外延伸。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燃料电池中,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在所述膜电极组件的一侧上配置有具有突出部的隔板,所述多孔通路夹置在所述隔板与所述膜电极组件之间,所述歧管部和由所述隔板的所述突出部形成的空间彼此连通,并且所述多孔通路设置成使得所述多孔通路的歧管部侧边缘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突出部的宽度范围内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构造的燃料电池,能够在抑制歧管部内部的气体的压力损失的同时将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引入多孔通路。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组。
根据本发明,能够与多孔通路的端面部分的切割状态和气孔率无关地将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可靠地供给到膜电极组件,由此提供一种发电性能得以提高的燃料电池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点、优点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组;
图2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从阴极侧看时的平面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从阳极侧看时的平面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沿图2A和2B中的线A-A剖开的截面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沿图2A和2B中的线A2-A2剖开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相关技术的燃料电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2A、2B、3A和3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示出燃料电池组1。图2A是燃料电池2(下文中也称为“电池2”)从阴极侧看时的平面图。图2B是电池2从阳极侧看时的平面图。也即,图2A示出电池2的一侧,图2B示出电池2的另一侧。图3A是沿图2A和2B中的线A-A剖开的截面图。图3B是沿图2A和2B中的线A2-A2剖开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组1是通过层叠多个单元电池2形成的。层叠的电池2串联地电连接。通过电池2处的发电获得的电流在设置于在层叠的电池2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处的两个集电板30处收集。所收集的电流被供给到电气设备例如电负载和二次电池。应注意,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燃料电池组1是通过层叠多个燃料电池2而形成的,但是燃料电池组1可以仅包括一个燃料电池2。
燃料电池组1的集电板30具有燃料气体入口32a、氧化剂气体入口34a和冷却剂入口36a,燃料气体、氧化剂气体和冷却剂分别经这些入口引入燃料电池组1。此外,集电板30具有燃料气体出口32b、氧化剂气体出口34b和冷却剂出口36b,燃料气体、氧化剂气体和冷却剂分别经这些出口从燃料电池组1排出。
如图2A所示,电池2在其外周的端部处具有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氧化气体供给歧管部20a和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电池2在其外周的另一端部处在与上述相应供给歧管部的位置相对的位置处还具有燃料气体排出歧管部18b、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部20b和冷却剂排出歧管部22b。这些供给歧管部和排出歧管部分别设置成在电池2层叠的方向(下文中称为“层叠方向”)上贯通电池2。当电池2层叠时,形成用于燃料气体、氧化剂气体和冷却剂的通路。
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氧化气体供给歧管部20a和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分别与形成在燃料电池组1的集电板30中的燃料电池入口32a、氧化剂气体入口34a和冷却剂入口36a连通。类似地,燃料气体排出歧管部18b、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部20b和冷却剂排出歧管部22b分别与形成在燃料电池组1的集电板30中的燃料气体出口32b、氧化剂出口34b和冷却剂出口36b连通。
燃料气体经电池2的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供给到每个电池2,在电池2的内部斜对地(沿对角线)流动,并且经电池2的燃料气体排出歧管部18b从电池2排出。类似地,氧化剂气体经电池2的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供给到每个电池2,在电池2的内部斜对地流动,并且经电池2的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部20b从电池2排出。冷却剂经电池2的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供给到每个电池2,流过此电池2与和此电池2相邻定位的另一电池2之间的间隙,并且经电池2的冷却剂排出歧管部22b从此电池2排出。应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和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分别相对于燃料气体排出歧管部18b和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部20b斜对地定位。然而,歧管部的位置和气体的流动方向可以根据需要变化,只要燃料气体在隔板的一侧上流动并且氧化剂气体在隔板的另一侧上流动即可。
如图2B所示,当从阳极侧看时,电池2在其外周的端部处具有各种歧管部。电池2在其形成从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延伸到冷却剂排出歧管部22b的通路的中央部处具有凹进部,该凹进部在背面上是突出部。假定阴极侧为正面并且阳极侧为背面,则凹进部(突出部)通过凹进部42和突出部44形成。燃料气体沿凹进部42流动,冷却剂沿突出部44流动。此外,在位于外周的端部处的歧管部与位于中央部处的凹进部(突出部)之间设有阶梯部46。阶梯部46之一与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和凹进部42连通,并且使得经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供给的燃料气体进一步向内。
图3A是沿图2A中的线A-A剖开的截面图,并且箭头指示氧化剂气体如何供给到阴极。电池2包括膜电极组件6、阴极侧多孔通路8、阳极侧凹槽通路10、密封部件12、隔板14a和14b、以及遮蔽部件16。应注意,图3A、3B、4、5和6分别示出层叠的两个电池2的左侧部分。应注意,附图标记仅指代上部电池2的部件。
膜电极组件6由离子可传导的电解质膜3、配置在电解质膜3的一侧上的阴极4和配置在电解质膜3的另一侧上的阳极5形成。从供给到阳极5的燃料气体生成质子和电子。质子穿过电解质膜3到达阴极4。这些质子与供给到阴极4的氧化剂气体发生反应,由此生成电能和水。用于膜电极组件6的材料的示例包括下列。也即,可以使用具有作为骨架的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树脂作为用于电解质膜3的材料。对于阳极4和阴极5,可以使用通过使碳材料(例如碳黑)支承金属催化剂例如Pt或Au而形成的导电载体。
多孔通路8由金属多孔体例如多孔金属网或金属烧结体形成,并且设置在膜电极组件6的阴极侧上。多孔通路8的端部伸入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内。阴极侧多孔通路8与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连通。通过多孔通路8,经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引入的氧化剂气体被供给到膜电极组件6的阴极5。
隔板14a由导电平板(其由铝或不锈钢之类的金属制成)形成,并且配置在多孔通路8的位于多孔通路8的相对于膜电极组件6的相反侧的表面上。隔板14a在与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由此形成用于氧化剂气体的通路。类似地,隔板14a在与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燃料气体排出歧管部18b、氧化剂气体排出歧管部20b和冷却剂排出歧管部22b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图3A和3B中未示出)。
隔板14b设置在膜电极组件6的阳极侧上。与隔板14a类似,隔板14b由诸如铝或不锈钢之类的金属制成。隔板14b在其中央部处具有凹进部(突出部),该凹进部(突出部)形成从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延伸到冷却剂排出歧管部22b的通路(见图2B)。凹进部(突出部)由凹进部42和突出部44形成。燃料气体沿凹进部42流动,冷却剂沿突出部44流动。隔板14b在位于外周的端部处的歧管部与位于中央部处的凹进部(突出部)之间还具有阶梯部46。隔板14b的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与位于中央部处的凹进部42之间的阶梯部46形成为楼梯状。隔板14b在其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侧与膜电极组件6和密封部件12接触。隔板14b在阶梯部46处与膜电极组件6隔开,并且在电池2的中央部处在凹进部42处与相邻电池接触。因而,在膜电极组件6与隔板14b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形成供燃料气体流动的凹槽通路10。也即,经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在图3A和3B中未示出)供给的燃料气体流过凹槽通路10并供给到阳极5。
如图3B所示,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与电池2的中央部处的突出部44之间,隔板14b的阶梯部46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朝向相邻的电池突出。隔板14b在其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侧处与膜电极组件6和密封部件12接触。隔板14b在阶梯部46处与膜电极组件6隔开,并且还在电池2的中央部处在突出部44处与膜电极组件6接触。因而,在隔板14b与相邻电池的隔板14a之间形成空间50,冷却剂经该空间50流动。也即,经冷却剂供给歧管部22a(图3B中未示出)供给的冷却剂在隔板14b与相邻电池2之间流动以冷却电池2。应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突出部和凹进部形成在隔板14b的两侧上,并且一侧上的突出部和凹进部分别与另一侧上的凹进部和突出部相匹配。作为替代,隔板14b可以形成为使得其一侧为平的,而其另一侧具有突出部和凹进部。
遮蔽部件16和密封部件12在电池2的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侧处配置在多孔通路8与隔板14b之间。遮蔽部件16由诸如铝或不锈钢之类的金属制成。遮蔽部件16的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侧的端部比多孔通路8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更向外延伸。遮蔽部件16的另一端部比阴极4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更向内延伸,以便被保持在阴极4与多孔通路8之间。利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密封部件12渗透和堵塞多孔通路8的气孔而减小孔隙率的情形。应注意,遮蔽部件16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向外延伸的特征意味着遮蔽部件16的端部在遮蔽部件16的平面内相对于电池2向外延伸。
密封部件12与膜电极组件6和凹槽通路10的端面相邻地设置在遮蔽部件16的相对于多孔通路8的相反侧上,以便密封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与膜电极组件6和凹槽通路10之间的间隙。因此,经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供给的氧化剂气体经多孔通路8供给到膜电极组件6,而不会泄露到阳极5或凹槽通路10。
衬垫13配置在电池2的隔板14b与相邻电池2的隔板14a之间。在这些隔板14b和14a之间形成的间隙形成用于冷却剂的通路。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燃料电池2中,供给到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的氧化剂气体经阴极侧多孔通路8的隔板14a侧的层叠表面的端部供给到阴极4,该层叠表面是面向层叠方向的表面。因此,即使多孔通路8的端面部分的孔隙率低,充足量的氧化剂气体也能引入多孔通路8并供给到阴极4,由此能够提高燃料电池组1的发电性能。而且,能够防止与多孔通路8相邻的密封部件12渗透多孔通路8导致堵塞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导致气体入口堵塞。因而,能够可靠地使得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从气体入口流到膜电极组件6并供给到膜电极组件6。此外,多孔通路8的层叠表面的端部用作气体入口。因此,气体入口与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相邻,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因此,能够增大气体引入效率而不会减少发电面积(表面面积),由此达成高发电性能。应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A中箭头所示,氧化剂气体从阳极侧朝向阴极侧供给。作为替代,氧化剂气体可以从阴极侧朝向阳极侧供给。当如第一实施例中氧化剂气体从阳极侧朝向阴极侧供给时,氧化剂气体在歧管部20a内部流动的方向和氧化剂气体引入多孔通路8的方向彼此相反。因此,气体不会迅速流入多孔通路8,这使得能够将气体均匀地供给到燃料电池组1的每个电池2。另一方面,当氧化剂气体从阴极侧朝向阳极侧供给时,遮蔽部件16用作引导件,从而使气体更有效地引入多孔通路8。
接下来,结合图4说明第二实施例。与图3A一样,图4是沿图2A和2B中线A-A剖开的截面图。下面不再说明与图3A中结构相同的部分。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多孔通路8与密封部件12之间的边界处没有设置遮蔽部件16,并且阴极电极4的端部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的方向上延伸。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侧处,阴极4的端部比密封部件12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更向外延伸。因而,阴极4覆盖电解质膜3和密封部件12,由此提供遮蔽效果。应注意,阴极电极4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向外延伸的特征意味着阴极电极4的端部在阴极电极4的平面内相对于电池2向外延伸。当扩散层(未示出)夹置在阴极电极4与多孔通路8之间时,除了或者代替阴极电极4,扩散层的端部可以比密封部件12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更向外延伸。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燃料电池,电池结构简化,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此外,发电面积没有由于遮蔽部件而减少。因而,能够在确保膜电极组件中足够尺寸的发电面积的同时将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有效地供给到多孔通路。
结合图5说明第三实施例。类似图3A,图5是沿图2A和2B中的线A-A剖开的截面图。下面不再说明与图3A中结构相同的部分。
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侧,多孔通路8的端部比遮蔽部件16的端部相对于电池2更向内配置。隔板14a在与多孔通路8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突出部,并且多孔通路8的端部配置在与隔板14a的突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经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供给的氧化剂气体经多孔通路8的端部的端面和上表面引入,并被供给到膜电极组件6。
隔板14b沿凹槽通路10的外周具有键状弯曲部。隔板14a的突出部配合进隔板14b的键状弯曲部中。冷却剂流过隔板14b与相邻电池2的隔板14a之间的间隙。
利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燃料电池2,供给到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的氧化剂气体经多孔通路8的上表面(隔板14a侧的表面)的一部分(该部分位于与隔板14a的突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用作气体入口)有效地供给到阴极4。因此,即使当多孔通路8的端面部分的孔隙率低时,也能将充足量的氧化剂气体引入多孔通路8并供给到阴极4。此外,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内的气体通路的压力损失减小。因此,燃料电池组1的发电性能得以提高。
接下来,结合图6说明第四实施例。与图3A类似,图6是沿图2A和2B中的线A-A剖开的截面图。下面不再说明与图3A中结构相同的部分。
多孔通路8的端部比遮蔽部件16的端部相对于燃料电池2更向外配置,突出到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中。应注意,在第四实施例中,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是由设置在隔板14a、14b中沿层叠方向对齐以便贯通燃料电池组的歧管孔形成的通孔。在燃料电池组的在层叠方向上的端部处,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与形成在集电板30中的氧化剂气体入口34a连通。
利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2,供给到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的氧化剂气体从多孔通路8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下表面引入多孔通路。然后,氧化剂气体沿两个方向流动。也即,沿一个方向流动的氧化剂气体穿过多孔通路8,被排进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中,并且朝向下一电池2流动;而沿另一方向流动的氧化剂气体在多孔通路8的内部流动。此外,从多孔通路8排进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中的氧化剂气体的一部分会被反转以便从多孔通路8的在层叠方向上的上表面引入多孔通路8。这样从多孔通路8的上下表面引入多孔通路8的氧化剂气体流过多孔通路8,并供给到膜电极组件6。因而,充足量的氧化剂气体从多孔通路8的上下层叠表面引入多孔通路8。结果,不管多孔通路8的端面部分的孔隙率如何,都能够将氧化剂气体可靠地引入多孔通路8,使得氧化剂气体流过多孔通路8,并将氧化剂气体供给到阴极4,由此提高燃料电池组1的发电性能。应注意,氧化剂气体的流动方向和流量可以根据多孔通路8的孔尺寸和形状而改变。
应注意,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中,对氧化剂气体从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供给到阴极侧多孔通路8的方式做了具体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将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供给歧管部18a供给到阳极侧多孔通路10的情形。另外,在这些实施例中,对氧化剂气体从阳极侧到阴极侧流过氧化剂气体供给歧管部20a的情形做了具体说明。但是,氧化剂气体的流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氧化剂气体可以从阴极侧流到阳极侧。
已经参照仅用于解释说明目的给出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应理解,本说明书不是对本发明作出无遗漏的或者限制性的说明,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其它系统或应用。本发明的范围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变型和等同布置。

Claims (7)

1.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膜电极组件,所述膜电极组件包括电解质膜、配置在所述电解质膜的一侧上的阳极和配置在所述电解质膜的另一侧上的阴极;
多孔通路,所述多孔通路配置在所述膜电极组件的至少一侧上,并且燃料气体经所述多孔通路供给到所述阳极或者氧化剂气体经所述多孔通路供给到所述阴极;以及
歧管部,所述燃料气体或所述氧化剂气体经所述歧管部供给到所述多孔通路,并且所述歧管部设置成沿所述电解质膜、所述阳极、所述阴极和所述多孔通路层叠的层叠方向贯通所述燃料电池,其中
所述多孔通路的歧管部侧端部具有位于所述多孔通路的面向所述层叠方向的层叠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处的气体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还包括:
配置在所述膜电极组件的外端面与所述歧管部之间的密封部件;和
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多孔通路之间的遮蔽部件,其中
所述遮蔽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比所述密封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相对于所述燃料电池更向外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歧管部侧端部比所述多孔通路的所述歧管部侧端部相对于所述燃料电池更向外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还包括:
与所述膜电极组件的歧管部侧端部相邻配置的密封部件,其中
所述阳极和阴极中与所述多孔通路接触的一者的歧管部侧端部比所述密封部件的歧管部侧端部相对于所述燃料电池更向外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多孔通路的所述歧管部侧端部突出到所述歧管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
在所述膜电极组件的一侧上配置有具有突出部的隔板,所述多孔通路夹置在所述隔板与所述膜电极组件之间,
所述歧管部和由所述隔板的所述突出部形成的空间彼此连通,并且
所述多孔通路设置成使得所述多孔通路的歧管部侧边缘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突出部的宽度范围内的位置处。
7.一种燃料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
CN201180058772.5A 2010-12-06 2011-12-05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 Active CN1032502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1956A JP5240282B2 (ja) 2010-12-06 2010-12-06 燃料電池セル
JP271956/2010 2010-12-06
PCT/IB2011/002934 WO2012076956A1 (en) 2010-12-06 2011-12-05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stac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0290A true CN103250290A (zh) 2013-08-14
CN103250290B CN103250290B (zh) 2014-12-24

Family

ID=45496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8772.5A Active CN103250290B (zh) 2010-12-06 2011-12-05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43761B2 (zh)
EP (1) EP2649662B1 (zh)
JP (1) JP5240282B2 (zh)
CN (1) CN103250290B (zh)
WO (1) WO201207695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9319A (zh) * 2013-11-11 2016-0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使用于燃料电池的分隔件及燃料电池
CN105470540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5470538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5529479A (zh) * 2014-10-14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孔体流路的焊接方法
CN105917510A (zh) * 2014-01-15 2016-08-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11868982A (zh) * 2018-01-17 2020-10-30 努威拉燃料电池有限责任公司 流体流动设计改进的电化学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84256A1 (ja) 2011-12-06 2013-06-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900034B2 (ja) * 2012-03-08 2016-04-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JP5874928B2 (ja) * 2012-11-29 2016-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WO2014147665A1 (ja) * 2013-03-22 2014-09-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874679B2 (ja) * 2013-04-25 2016-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6094766B2 (ja) 2014-11-05 2017-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セル
JP6724833B2 (ja) 2017-03-22 2020-07-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及び温度調整方法
EP4207395A1 (en) * 2018-01-17 2023-07-05 Nuvera Fuel Cells, LLC Electrochemical cells with improved fluid flow design
EP3740993A1 (en) * 2018-01-17 2020-11-25 Nuvera Fuel Cells, LLC Electrochemical cells with improved fluid flow desig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8383A (ja) * 2007-02-05 2008-09-1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および燃料電池搭載車両
CN101361214A (zh) * 2006-01-16 2009-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部件、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体和制造燃料电池部件的方法
CN101366138A (zh) * 2006-01-19 2009-02-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EP2045861A1 (en) * 2007-10-05 2009-04-08 Topsøe Fuel Cell A/S Seal for porous metal support in a fuel ce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3828B2 (ja) * 2001-09-06 2012-08-08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燃料電池
JP4042547B2 (ja) * 2002-10-08 2008-0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シール構造
JP2005197150A (ja) * 2004-01-09 2005-07-21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
JP4844039B2 (ja) * 2005-08-05 2011-1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CA2633575C (en) 2006-01-19 2011-11-15 Kazunori Shibata Fuel cell having separator with distributed inlets for reactive gas or water
JP4978060B2 (ja) * 2006-05-31 2012-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57091B2 (ja) * 2006-06-26 2012-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2008052953A (ja) * 2006-08-23 2008-03-06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構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08171587A (ja) 2007-01-09 2008-07-24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8192400A (ja) * 2007-02-02 2008-08-21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燃料電池用積層部材
JP2008204693A (ja) * 2007-02-19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
JP4924829B2 (ja) * 2007-07-10 2012-04-25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2009054346A (ja) * 2007-08-24 2009-03-12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燃料電池
JP5109570B2 (ja) * 2007-10-15 2012-12-26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09134948A (ja) * 2007-11-29 2009-06-1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9266692A (ja) 2008-04-25 2009-11-12 Toyota Motor Corp 単セルアセンブリ、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304082B2 (ja) * 2008-07-30 2013-10-0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発電セル
JP2010080201A (ja) 2008-09-25 2010-04-0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0165473A (ja) 2009-01-13 2010-07-29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用シール構造の製造方法
JP2010205593A (ja) 2009-03-04 2010-09-16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214A (zh) * 2006-01-16 2009-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部件、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体和制造燃料电池部件的方法
CN101366138A (zh) * 2006-01-19 2009-02-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JP2008218383A (ja) * 2007-02-05 2008-09-1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および燃料電池搭載車両
EP2045861A1 (en) * 2007-10-05 2009-04-08 Topsøe Fuel Cell A/S Seal for porous metal support in a fuel cell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9319A (zh) * 2013-11-11 2016-0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使用于燃料电池的分隔件及燃料电池
CN105359319B (zh) * 2013-11-11 2017-05-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使用于燃料电池的分隔件及燃料电池
CN105917510A (zh) * 2014-01-15 2016-08-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5917510B (zh) * 2014-01-15 2018-09-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5470540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5470538A (zh) * 2014-09-25 2016-04-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5470540B (zh) * 2014-09-25 2018-04-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5529479A (zh) * 2014-10-14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孔体流路的焊接方法
CN105529479B (zh) * 2014-10-14 2018-06-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多孔体流路的焊接方法
US10079394B2 (en) 2014-10-14 2018-09-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welding porous body flow path
CN111868982A (zh) * 2018-01-17 2020-10-30 努威拉燃料电池有限责任公司 流体流动设计改进的电化学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60281A1 (en) 2013-10-03
EP2649662A1 (en) 2013-10-16
JP5240282B2 (ja) 2013-07-17
JP2012123949A (ja) 2012-06-28
US9343761B2 (en) 2016-05-17
EP2649662B1 (en) 2015-10-28
WO2012076956A1 (en) 2012-06-14
CN103250290B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0290B (zh)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
CN101335358B (zh) 燃料电池
EP2876715B1 (en) Fuel cell
US20130101914A1 (en) Fuel cell
JP2012212678A (ja) 燃料電池
CN101379649B (zh) 燃料电池
EP2525429A1 (en) Fuel cell
CN102035003B (zh)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US10818938B2 (en) Fuel cell stack having laminated cells
US20050158599A1 (en) Fuel cell
JP2004014446A (ja) 燃料電池
EP2500970B1 (en) Fuel cell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fuel cell
JP2010086695A (ja) 燃料電池セパレータ
US20130236803A1 (en) Fuel cell module
KR101301824B1 (ko) 연료 전지용 분리판
CN216958101U (zh) 一种并联燃料电池电堆
US11233250B2 (e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unit including cathode-side frame configured to improve spreading of oxidant gas and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cell stack
JP3945136B2 (ja) ガス流路を有する固体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JP5021698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06344586A (ja) 燃料電池
US20160072139A1 (en) Fuel cell
JP2017123249A (ja)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KR100654303B1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및 그 분리판이 구비된 연료전지
KR20140052405A (ko) 분리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
JP2023169737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