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1292B - 转向柱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1292B
CN103221292B CN201280000939.7A CN201280000939A CN103221292B CN 103221292 B CN103221292 B CN 103221292B CN 201280000939 A CN201280000939 A CN 201280000939A CN 103221292 B CN103221292 B CN 1032212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axle bush
supporting board
support device
si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09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1292A (zh
Inventor
原田和幸
泽克彦
田中嵩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1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1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2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带有如下倾斜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的转向柱支承装置,能够充分地确保倾斜枢轴(15a)对摆动托架(28)的支承刚性,而且在充分地确保了构成一对轴衬(30c)的侧板部(32c)的耐久性的状态下,能够将进行倾斜动作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倾斜枢轴(15a)的外周面及穿插孔(29)的内周面中的夹持构成轴衬(30c)的圆筒部(31)的部分分别为圆筒面。另外,在构成轴衬(30c)的侧板部(32c)的外侧面,设置有在没有产生辅助反力的状态即中立状态下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触的主接触面部(36),及在中立状态下与支承板部(23)非接触且仅在产生辅助反力并弹性变形了的情况下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触的副接触面部(37)即缺失部。

Description

转向柱支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能够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的倾斜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尤其是关于用于将其转向柱能够摆动地支承在车身侧的转向柱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转向装置中通常装有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等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的倾斜机构、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另外,还广泛地安装了将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并能够减轻驾驶员操作方向盘的力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图25示出了具有倾斜机构及伸缩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以往例。
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2,在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盘1;转向柱3,将转向轴2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其内径侧;电动助力装置4,用于向转向轴2提供辅助转矩;转向齿轮单元6,基于转向轴2的旋转来推拉左右一对拉杆5。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是指车身的前后方向。
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转向轴2是以能够传递旋转力且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组合配置在前侧的内轴7和配置在后侧的外轴8而成为能够轴向伸缩的构造。另外,转向柱3是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组合配置在前侧的内柱9和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0而成为能够轴向伸缩的构造。外轴8以抑制了相对于该外柱10的轴向位移的状态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外柱10的内侧。
内柱9的前端部被结合固定在构成电动助力装置4的外壳11的后端面上。另一方面,内轴7被插入外壳11内,其前端部被结合在构成电动助力装置4的输入轴。另外,经由扭杆与该输入轴连结的、构成电动助力装置4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从外壳11的前端面突出,并经由万向节18、中间轴19、其他的万向节20与转向齿轮单元6的输入轴21连结。
内柱9通过前部支承托架13经由外壳11被支承在车身14的一部分上。为实现倾斜机构,前部支承托架13以被前部支承托架13支承的、在车身14的宽度方向(图25的表背方向)长的倾斜枢轴15为中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外壳11。
外柱10的中间部通过后部支承托架16被支承在车身14的一部分上。为实现倾斜机构及伸缩机构,外柱10相对于后部支承托架16以能够切换如下状态的方式被支承,即,不能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固定状态、和能够进行前后移动及上下移动的非固定状态。关于这样的支承构造,以往公知各种构造,由于不是本发明的特征,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在这样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及前后位置时,使调节手柄17(参照图26)向规定方向(通常是下方)转动,由此,使外柱10的中间部相对于后部支承托架16成为非固定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以倾斜枢轴15为中心使转向柱3摆动,由此,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另外,通过使转向柱3及转向轴2伸缩来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而且,调节后,使调节手柄17向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通常是上方)转动,由此,使外柱10的中间部相对于后部支承托架16成为固定状态。
另外,当电动助力装置4在操舵时从方向盘1向转向轴2施加转矩时,利用设置在外壳11内的转矩传感器检测该转矩的方向及大小,根据检测出的转矩,通过被支承在外壳11的外表面的电动马达22,经由设置在外壳11内的蜗轮减速器,向输出轴12提供辅助转矩(辅助力)。
在具有这样的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如日本专利第3707252号公报等记载的那样,将轴衬组装到转向柱3的摆动中心部分即倾斜枢支部分的滑动部,由此实现该倾斜枢支部分的耐久性的提高。图26~图31示出了将轴衬组装到倾斜枢支部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以往构造的第一例。
前部支承托架13a是钢板等的金属板制成的,具有沿车身14的宽度方向(图26、图30的表背方向,图27、图28、图29的左右方向)隔离地配置的、相互平行的一对支承板部23。另外,倾斜枢轴15a是在架设在一对支承板部23的靠下端部分彼此之间的状态下,沿车身14的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枢轴15a由钢等的金属材料制的倾斜螺栓24和钢、铝合金等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圆筒状的套筒25构成。将倾斜螺栓24的杆部穿插在相互同心地设置在一对支承板部23的靠下端部分上的一对圆孔26中,并且将螺母27拧合在设置在杆部的前端部上的外螺纹部,进一步紧固,由此,倾斜螺栓24以架设在支承板部23彼此之间的状态被安装。另外,套筒25以外嵌于倾斜螺栓24的杆部的状态,基于螺母27的紧固,被夹持固定在支承板部23彼此之间。
构成电动助力装置4a的外壳11a是铝合金等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在其前端部一体地设置有摆动托架28。在摆动托架28的前端部沿车身14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穿插孔29。穿插孔29的内周面由轴向两端部的内径尺寸比轴向中间部的内径尺寸稍大的带阶梯的圆筒面构成。该带阶梯的圆筒面的轴向两端部和轴向中间部相互同心。在摆动托架28的前端部乃至中间部配置在支承板部23彼此之间的状态下,摆动托架28经由穿插过穿插孔29的倾斜螺栓24及套筒25被支承在支承板部23彼此之间,由此,外壳11a及转向柱3a能够以倾斜枢轴15a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在前部支承托架13a。
在构成倾斜枢轴15a的套筒25的轴向两端部外嵌有一对轴衬30。各自的轴衬30由包含聚酰胺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和橡胶或乙烯基等的弹性体在内的弹性材料或者含油金属等的低摩擦材料整体形成为圆管状,并具有圆筒部31、和从该圆筒部31的轴向一端部向径向外侧伸长的圆环状(向外凸缘状)的侧板部32。轴衬30的圆筒部31分别没有径向晃动地被夹持在套筒25的外周面的轴向两端部和穿插孔29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轴衬30的侧板部32分别没有轴向晃动地被夹持在摆动托架28的宽度方向两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之间。
这样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将轴衬30组装在倾斜枢轴15a的轴向两端部,所以在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即使以倾斜枢轴15a为中心使摆动托架28摆动,也不仅能够防止倾斜枢轴15a和摆动托架28直接摩擦,还能够防止支承板部23和摆动托架28直接摩擦。因此,能够避免如下之类的情况:因这些部件彼此直接摩擦而发生的磨损或塑性变形,由此在由这些部件构成的倾斜枢支部分产生成为晃动的原因的间隙。
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电动助力装置4a向输出轴12a提供辅助力时,其反力即辅助反力对于外壳11a向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加。其结果,构成外壳11a的摆动托架28相对于倾斜枢轴15a及支承板部23,受到辅助反力而产生向输出轴12a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位移及倾斜的倾向。此时,轴衬30在倾斜枢轴15a、支承板部23和摆动托架28之间被弹性地压缩或者沿压缩方向被推压的同时,支承辅助反力,由此抑制摆动托架28的位移及倾斜。由此,能够防止摆动托架28和倾斜枢轴15a、支承板部23直接摩擦。
然而,在以往构造的第一例的情况下,为确保轴衬30具备的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即,抑制摆动托架28的位移及倾斜的能力,分别使圆筒部31的轴向长度及侧板部32的径向高度以某程度增大。另外,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和侧板部32的两侧面全部成为平行的平面。由此,在没有产生辅助力的中立状态下,侧板部32的两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成为几乎整个面接触的状态。因此,圆筒部31的内外两周面和对方面(倾斜枢轴15a的外周面或摆动托架28的穿插孔29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及侧板部32的两侧面和对方面(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或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的接触面积分别与圆筒部31的轴向长度及侧板部32的径向高度增大的量相应地增大。
另一方面,在以往构造的第一例的情况下,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随着摆动托架28以倾斜枢轴15a为中心摆动,在构成轴衬30的圆筒部31的内周面及侧板部32的外侧面、圆筒部31的外周面及侧板部32的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对方面之间的接触部,产生圆周方向的打滑。由于作用于该接触部的摩擦力成为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所以期望尽可能低且稳定。然而,由于圆筒部31的内外两周面、侧板部32的两侧面和对方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分别变大,所以作用于轴衬30的表面和对方面之间的接触部的摩擦力受到这些对方面的性质的影响,变得较高且不稳定,可能使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的操作感恶化。
另一方面,图32(A)及图32(B)示出了日本特开2008-30728号公报记载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以往构造的第二例及第三例。在这些构造中,形成在摆动托架28a上的穿插孔29a的内周面从轴向的中央部越趋向两端部,越向从构成轴衬30a(30b)的圆筒部31a的外周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由此,在隔着穿插孔29a的内周面和圆筒部31a的外周面之间的轴向中央部的两侧部分,分别设置有截面形状为楔形的大致圆筒状的间隙33。而且,图32(A)所示的以往构造的第二例的情况下,构成轴衬30a的侧板部32a的外侧面越趋向径向外侧越向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由此,在侧板部32a的外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截面形状为楔形的大致圆环状的间隙34a。另一方面,图32(B)所示的以往构造的第三例的情况下,构成轴衬30b的侧板部32b的内侧面越趋向径向外侧越向从摆动托架28a的外侧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由此,在侧板部32a的内侧面和摆动托架28a的外侧面之间设置有截面形状为楔形的大致圆环状的间隙34b。基于这样设置的间隙33、34a、34b的存在,能够容易地使摆动托架28a(穿插孔29a的中心轴)相对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倾斜。
由于前部支承托架13a及后部支承托架16a的形状误差或相对于车身14(参照图26)的安装误差等,倾斜动作时的、后部支承托架16a对转向柱3a(参照图26)的中间部引导的方向会相对于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倾斜。在以往构造的第二例及第三例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摆动托架28a相对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倾斜,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调节时的转向柱3a的摆动方向和转向柱3a的中间部的引导方向成为相互一致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因这些摆动方向及引导方向变得不一致而使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的调节动作变得不良的情况。
而且,以往构造的第二例及第三例的情况下,基于间隙33的存在,穿插孔29a的内周面和圆筒部31a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由此,能够减小作用于穿插孔29a的内周面和圆筒部31a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另外,基于间隙34a、34b的存在,在以往构造的第二例中,能够减小摆动托架28a的两侧面和侧板部32a、32b的内侧面之间的接触面压力(参照图32(A)),在以往构造的第三例中,能够减小它们的接触面积(参照图32(B))。由此,能够稳定地减小作用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摆动托架28a和轴衬30a、30b之间发生打滑,由此能够将进行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并能够提高该高度位置调节的作业性。
但是,以往构造的第二例及第三例的情况下,基于间隙33的存在,倾斜枢轴15a对摆动托架28a的支承刚性变低,对方向盘1(参照图25)的支承刚性也变低。其结果,可能会给驾驶员带来不适感。另外,因操舵时产生的辅助反力,基于各间隙33、34a、34b的存在,尤其间隙33的存在,摆动托架28a相对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较大幅度地倾斜。由此,也可能给驾驶员带来不适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072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30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是实现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构造,能够确保一对轴衬对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的同时,在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时,能够稳定地将作用于这些轴衬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对方面之间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尤其适用于具有倾斜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本发明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具有前部支承托架、倾斜枢轴、摆动托架和一对轴衬。
所述前部支承托架被固定在车身上,并具有沿该车身的宽度方向隔离地配置的相互平行的一对支承板部。另外,所述倾斜枢轴在被架设在所述支承板部彼此之间的状态下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配置。而且,所述摆动托架被设置在电动助力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并具有供所述倾斜枢轴穿插的穿插孔,借助所述外壳支承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转向轴的转向柱。
所述一对轴衬由弹性材料制成或由低摩擦材料制成,整体分别形成为环状。另外,这些轴衬分别外嵌于所述倾斜枢轴的轴向两端部,并且,分别具有被夹持在所述倾斜枢轴的外周面和所述穿插孔的内周面之间的圆筒部、和从该圆筒部的轴向一端部向径向外侧伸长且被夹持在所述摆动托架的侧面和所述支承板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圆环状的侧板部。在这些轴衬的每个中,至少在没有产生通过所述电动助力装置向所述转向轴施加的辅助力的中立状态下,在所述圆筒部的两周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或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设置有成为与这些面相对的对方面非接触状态的缺失部(除肉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所述缺失部由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凹部构成。
该情况下,在所述轴衬的每个中,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径向一方的半部分形成有至少在所述中立状态下与所述对方面接触的主接触面部,并且在其径向另一方的半部分形成有至少在所述中立状态下不与所述对方面接触且仅在通过所述辅助力的反力使所述侧板部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与所述对方面接触的副接触面部,由该副接触面部构成所述凹部。在该结构中,可以是所述主接触面部被设置在内径侧,所述副接触面部被设置在外径侧。但是,相反地,也可以是所述主接触面部被设置在外径侧,所述副接触面部被设置在内径侧。
代替地,所述凹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径向中间部。该情况下,将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周向的多个位置,由沿径向伸长的凹槽或沿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周向伸长的凹槽构成。该凹槽可以形成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全周范围。但是,该凹槽也可以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圆弧状的凹槽构成。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所述缺失部在所述圆筒部及所述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周向的一个位置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地形成。该情况下,所述缺失部可以由在所述圆筒部及所述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至少周向的一个位置,使其周向的一部分不连续的不连续部构成,也可以由在所述圆筒部及所述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缘开口的切口构成,或者,也可以由沿所述圆筒部及所述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方向贯穿的通孔构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转向柱支承装置中,优选所述倾斜枢轴的外周面及所述穿插孔的内周面中的夹持所述轴衬的所述圆筒部的部分分别成为直径沿轴向不变的圆筒面,所述轴衬的各所述圆筒部没有晃动地被支承在所述倾斜枢轴的外周面和所述穿插孔的内周面之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在确保了一对轴衬对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的情况下,在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时,也能够稳定地将作用于这些轴衬的表面(圆筒部的周面及侧板部的侧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对方面之间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即,在构成轴衬的圆筒面的周面或侧板部的侧面的至少任意的一部分,设置有至少在没有产生辅助力的中立状态下成为与这些面相对的对方面非接触状态的缺失部。由此,能够使轴衬的表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面积减小该缺失部的量,能够稳定地将成为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的、作用于轴衬的表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部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而且,能够提高方向盘的高度位置的调节动作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剖切状态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倾斜枢支部分的放大图。
图2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7是图6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从侧板部的外侧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例中装入的轴衬的图。
图9(A)~(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例中能够装入的设置在侧板部的侧面上的凹部的三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与图7同样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与图7同样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3是沿图1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八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侧视图,图14(B)是从图14(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九例中装入的轴衬的剖视图(图15(B)的d-d剖视图),图15(B)是从图15(A)的右方观察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一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三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五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六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七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24是表示能够减小进行方向盘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所需的力、且通过辅助反力抑制摆动托架相对于倾斜枢轴的中心轴倾斜的量的构造的参考例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25是以剖切了局部的状态表示具有倾斜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例的大致侧视图。
图26是表示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以往构造的第一例的关键部位侧视图。
图27是以剖切了的状态表示倾斜枢支部分的从图26的左方观察的图。
图28是图27的e部分的放大图。
图29是图28的f部分的放大图。
图30是沿图28的g-g线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以往构造的第一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32(A)是表示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以往构造的第二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29同样的图,图32(B)是表示转向柱支承装置的以往构造的第三例中装入的轴衬的与图29同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图1~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本发明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尤其被适用于具有倾斜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本发明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具有前部支承托架13a、倾斜枢轴15a、摆动托架28和一对轴衬30c。前部支承托架13a被固定在车身上,具有沿该车身的宽度方向隔离地配置的相互平行的一对支承板部23。倾斜枢轴15a以架设在支承板部23彼此之间的状态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配置。摆动托架28被设置在电动助力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并具有供倾斜枢轴15a穿插的穿插孔29。各轴衬30c分别是包含聚酰胺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和橡胶或乙烯基等的弹性体在内的弹性材料制成的,或者含油金属等的低摩擦材料制成的,整体形成为环状,并且分别外嵌于倾斜枢轴15a的轴向两端部,并且,分别由以下部件构成:圆筒部31,被夹持在倾斜枢轴15a的外周面和穿插孔29的内周面之间;圆环状的侧板部32c,从圆筒部31的轴向一端部向径向外侧伸长,并被夹持在摆动托架28的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之间。此外,本例的特征在于,各轴衬30c的侧板部32c的外侧面的形状及轴衬30c的圆筒部31的设置位置的构造。其他部分的构造及作用与以往构造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本例的情况下,轴衬30c的侧板部32c的两侧面中的与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相对的内侧面为单一的圆环面。与之相对,侧板部32c的两侧面中的与构成前部支承托架13a的一对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的分别靠内周部分形成有阶梯部35。由此,侧板部32c的外侧面成为使隔着该阶梯部35的径向两侧部分中的一方的半部分即外侧部分相对于另一方的半部分即内侧部分向轴向内侧后退而成的带阶梯的圆环面。而且,隔着阶梯部35的径向两侧部分中的内径侧部分为单一圆环状的主接触面部36,外径侧部分为与主接触面部36同心的单一圆环状的副接触面部37。而且,在没有辅助反力作用的中立状态下,如图1~图2所示,使侧板部32c的内侧面的几乎整体分别与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接触。与之相对,侧板部32c的外侧面,仅使径向内侧部分的主接触面部36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触。即,在该状态下,侧板部32c的外侧面中的径向外侧部分的副接触面部37不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触,相对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隔着小的间隙相对。
另一方面,构成轴衬30c的圆筒部31分别是直径沿轴向没有变化的圆筒面,并被夹持在构成倾斜枢轴15a的套筒25的外周面的轴向两端部和设置在摆动托架28上的穿插孔29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即,在中立状态下,如图1~图2所示,圆筒部31的内外两周面的几乎整体(至少除了轴向两端部的径向内外两周缘的倒角部以外的部分)相对于套筒25的外周面的两端部及所述穿插孔29的内周面的两端部,成为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
根据本例的转向柱支承装置,能够充分地确保倾斜枢轴15a对摆动托架28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通过操舵时产生的辅助反力充分地抑制摆动托架28相对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倾斜的量。另外,在充分地确保了构成轴衬30c的侧板部32c的耐久性的状态下,能够将进行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
即,本例的情况下,构成倾斜枢轴15a的套筒25的外周面以及穿插孔29的内周面中的、夹持构成轴衬30c的圆筒部31的部分分别成为直径沿轴向没有变化的圆筒面。而且,在中立状态下,使这些圆筒面分别与圆筒部31的内外两周面的几乎整体(至少除了两端部的倒角部以外的部分),除了为相对旋转所需的微小间隙,几乎无间隙地接触。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倾斜枢轴15a对摆动托架28的支承刚性。另外,通过辅助反力使摆动托架28成为相对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倾斜的倾向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圆筒部31有效率地支承辅助反力。由此,能够将该倾斜量抑制得充分低。
另外,本例的情况下,在也包含进行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的调节的状态在内的中立状态下,构成轴衬30c的侧板部32c的外侧面相对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仅通过主接触面部36接触,而不通过副接触面部37接触。由此,在中立状态下,能够减小侧板部32c的外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并能够减小作用于这些外侧面和内侧面之间的接触部的摩擦力。因此,在进行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时,通过使侧板部32c的外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滑动,能够将进行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
另外,本例的情况下,在通过辅助反力使摆动托架28向一对支承板部23中的任意一方的支承板部23侧位移的同时、相对于倾斜枢轴15a的中心轴倾斜的倾向的情况下,侧板部32c中的至少圆周方向一部分被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挤压而弹性变形。其结果,侧板部32c中的该弹性变形的部分的外侧面相对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不仅通过主接触面部36接触,还通过副接触面部37接触。由此,关于侧板部32c,不仅与主接触面部36对应的部分,还包含与副接触面部37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部分在内的范围内,都能够支承辅助反力。而且,伴随摆动托架28的位移,支承板部23发生变形。通过该支承板部23的变形,侧板部32c中的外径侧更强地受到支承板部23的变形导致的压缩。但是,本例的情况下,由于在该部分设置了由副接触面部37形成的退让部,所以能够防止侧板部32c的异常磨损。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反力的重复负荷导致侧板部32c的疲劳,并充分地确保侧板部32c的耐久性,并能够长期防止倾斜枢支部分中的晃动的发生。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在本例的情况下,关于一对轴衬30d,侧板部32d的两侧面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反。即,本例的情况下,侧板部32d的外侧面为单一的圆环面,侧板部32d的内侧面为经由阶梯部35a使内径侧的主接触面部36a和外径侧的副接触面部37a连续而成的带阶梯的圆环面。而且,在没有辅助反力作用的中立状态下,如图3所示,侧板部32d的外侧面的整体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触,并且仅使侧板部32d的内侧面中的主接触面部36a与摆动托架28的侧面接触。本例的情况下,基于主接触面部36a和副接触面部37a的存在,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其他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本例的情况下,关于一对轴衬30e中的每个,设置在侧板部32e的外侧面的外径侧部分上的副接触面部37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不同。即,本例的情况下,副接触面部37b的内周缘不经由阶梯部而与设置在内径侧部分上的主接触面部36的外周缘直接连续。另外,副接触面部37b为越趋向径向外侧越向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此外,本例的情况下,倾斜面即副接触面部37b的截面形状分别为直线形状,但该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相对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向成为凸部的方向弯曲的曲线形状。
本例的情况下,设置在构成轴衬30e的侧板部32e的一个侧面上的主接触面部36为与对方面平行的平面,副接触面部37b为越趋向径向外侧越向从对方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但是,侧板部的一个侧面的整体为越趋向径向外侧越向从对方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也可以是该倾斜面中的中立状态下与对方面接触的部分为主接触面部,不与对方面接触的部分为副接触面部。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本例的情况下,关于一对轴衬30f中每个,设置在侧板部32f的内侧面的外径侧部分上的副接触面部37c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情况不同。即,本例的情况下,副接触面部37c的内周缘不经由阶梯部而与设置在内径侧部分上的主接触面部36a的外周缘直接连续。另外,副接触面部37c为越趋向径向外侧越向从摆动托架28的侧面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二例及第三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五例]
图6~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例。本例的情况下,在构成轴衬30g的侧板部32g的两侧面中的外侧面的径向中间部,与侧板部32g同心地设置有在全周范围连续的圆环状的凹槽38。而且,至少在没有辅助反力作用的中立状态下,仅使侧板部32g的外侧面中的凹槽38以外的部分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触。
根据本例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即使在为确保构成轴衬30g的侧板部32g对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而要充分地确保侧板部32g的径向高度的情况下,在中立状态下,也能够使侧板部32g的外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凹槽38的开口面积的量。由此,能够稳定地将成为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的、中立状态下的、作用于侧板部32g的外侧面和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之间的接触部的摩擦力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避免该摩擦力变大且不稳定、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的作业性恶化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通过支承板部23的变形而使侧板部32c中的外径侧强力地受到压缩的情况下,由于在侧板部32c形成有凹槽38,所以侧板部32c的外径端部变得容易挠曲,能够吸收侧板部32c的变形,防止侧板部32c的异常磨损。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反力的重复负荷导致侧板部32c的疲劳,并充分地确保侧板部32c的耐久性,并能够长期防止倾斜枢支部分中的晃动的发生。
此外,实施本例的情况下,在轴衬30g的表面涂布油脂,也能够降低作用于轴衬30g的表面(圆筒部31的内外两周面及侧板部32g的两侧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对方面(穿插孔29的内周面和套筒25的外周面、以及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和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之间的接触部的摩擦力。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将凹槽38作为油脂滞留部利用,所以能够使油脂的保持量相应地增多,更长地保持摩擦力的降低效果。另外,设置在侧板部32g的侧面上的环状的凹槽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而且,直径尺寸不同的多个环状的凹槽也可以配置成年轮状,优选同心地配置。
此外,作为设置在构成轴衬的侧板部的侧面上的凹部,不限于在全周范围连续的环状的凹槽38,也可以采用图9(A)、图9(B)所示的关于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的圆周方向长的多个圆弧状的凹槽38a、径向长的多个凹槽38b和图9(C)所示的关于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的圆形的凹部39这样的构造。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以往构造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六例]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六例。本例的情况下,在构成一对轴衬30h的侧板部32h的内侧面(摆动托架28侧的侧面)的径向中间部,分别与侧板部32h同心地设置有在全周范围连续的圆环状的凹槽38c。而且,在没有产生辅助反力的中立状态下,仅使侧板部32h的内侧面中的凹槽38c以外的部分与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接触。
本例的转向柱支承装置的情况下,即使在为确保构成轴衬30h的侧板部32h对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而要充分地保持侧板部32h的径向高度的情况下,在中立状态下,也能够使侧板部32h的内侧面和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凹槽38c的开口面积的量。由此,能够稳定地将成为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的、中立状态下的、作用于侧板部32h的内侧面和摆动托架28的两侧面之间的接触部的摩擦力抑制得较小。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七例]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七例。本例的情况下,在构成一对轴衬30i的侧板部32i的两侧面设置有凹槽38、38c。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将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上下位置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五例及第六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八例]
图12~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八例。本例的情况下,轴衬30j在周向的一个位置具有缺失部即不连续部40。该不连续部40在该部分,沿厚度方向(轴衬30j的径向)贯穿圆筒部31b的同时,沿厚度方向(轴衬30j的轴向)贯穿侧板部32j。因此,轴衬30j在该部分成为沿周向不连续的缺口圆环状。不连续部40的沿周向的宽度尺寸在与圆筒部31b对应的部分沿该圆筒部31b的轴向恒定,在与侧板部32j对应的部分沿该侧板部32j的径向恒定。
本例的情况下,即使在为确保轴衬30j对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而要分别充分地确保圆筒部31b的轴向长度及侧板部32j的径向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有可能发生圆周方向的打滑的各接触部的面积减小接触部中的不连续部40的开口面积的量。由此,即使在接触部中的任意的接触部发生圆周方向的打滑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将成为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的、作用于这些接触部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使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的作业性良好。
另外,即使在通过支承板部23的变形使侧板部32c中的外径侧强力地受到压缩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在侧板部32c上的缺失部,使侧板部32c的外径端部适当地追随支承板部23的变形,防止侧板部32c的异常磨损。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反力的重复负荷导致侧板部32c的疲劳,并充分地确保侧板部32c的耐久性,并能够长期防止倾斜枢支部分中的晃动的发生。
此外,在本例中,也可以在轴衬30j的表面涂布油脂,降低作用于轴衬30j的表面和对方面之间的接触部的摩擦力。该情况下,能够将缺失部即不连续部40的内侧作为油脂滞留部利用。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五例、以往构造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另外,也能够将本例的构造追加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七例的构造。
[实施方式的第九例]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九例。本例的情况下,轴衬30k与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情况同样地在周向的一个位置具有不连续部40。而且,本例的轴衬30k的情况下,在侧板部32k中的包含不连续部40存在的位置在内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四个位置中的、除了不连续部40存在的位置以外的三个位置分别设置有缺失部即不连续部40a。但是,这些不连续部40a仅在侧板部32k成为不连续部,而在圆筒部31b是连续的。
在适用这样的轴衬30k的本例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侧板部32k的两侧面和对方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这些两侧面中的不连续部40a的开口面积的量。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将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抑制得更低。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十例及第十一例]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例,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一例。在这些实施方式的第十例及第十一例中装入的轴衬30m、30n上,分别在侧板部32m、32n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个位置(图16的情况下是三个位置,图17的情况下是四个位置)设置有缺失部即在侧板部32m、32n的外周缘开口的切口41、41a。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例及第十一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侧板部32m、32n的两侧面和与这些两侧面相对的对方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这些两侧面中的切口41、41a的开口面积的量。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及第十三例]
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三例。在这些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及第十三例的轴衬30o、30p中,分别在圆筒部31c、31d和侧板部32o、32p的连续部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个位置(图18的情况下是三个位置,图19的情况下是四个位置)设置有缺失部即通孔42、42a。通孔42沿厚度方向(径向)贯穿圆筒部31c的同时,沿厚度方向(轴向)贯穿侧板部32o。通孔42a沿厚度方向贯穿圆筒部31d的同时,沿厚度方向贯穿侧板部32p。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及第十三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侧板部32o,32p的两侧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面积、及圆筒部31c、31d的内外两周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面积分别减小通孔42、42a的开口面积的量。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及第十五例]
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五例。在这些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及第十五例的轴衬30q、30r中,与实施方式的第十例或第十一例的情况同样的多个切口41或41a和与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或第十三例的情况同样的多个通孔42或42a分别沿圆周方向每隔一个交替且等间隔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及第十五例,与第十例~第十三例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定地将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十例或第十一例、及实施方式的第十二例或第十三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十六例及第十七例]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六例,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七例。在这些实施方式的第十六例及第十七例的轴衬30s、30t中,分别在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的轴衬30q或第十五例的轴衬30r的圆周方向的一个位置,在通孔42、42a以外的部分,设置有缺失部即不连续部40b。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十六例及第十七例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及第十五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轴衬30s、30t的表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面积减小设有不连续部40b的量。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将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十四例或第十五例的情况相同。
此外,图24示出了,虽然脱离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但与本发明同样地,能够确保一对轴衬对反辅助力的支承能力的同时,能够在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25)的高度位置时,稳定地将作用于轴衬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对方面之间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的构造。该构造的情况下,降低构成轴衬30u的侧板部32u的径向高度的同时,将突出设置在摆动托架28a的侧面的径向中间部上的突条部43配置在侧板部32u的外径侧,并且,在中立状态下,使突条部43的前端面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接近地相对。在图24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使侧板部32u的两侧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与将侧板部32u的径向高度降低相应的量,并能够将作用于这些两侧面和对方面的接触部的摩擦力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与之相应地将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的调节时的阻力抑制得较低。另外,在通过辅助反力使摆动托架28a成为沿轴向位移的同时倾斜的倾向的情况下,突条部43的前端面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抵接,由此,能够阻止这样的位移及倾斜进一步增大。此外,直到突条部43的前端面与支承板部23的内侧面抵接期间,获得基于轴衬30u弹性变形而产生的缓冲作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方向盘
2、2a  转向轴
3、3a  转向柱
4、4a  电动助力装置
5  拉杆
6  转向齿轮单元
7  内轴
8、8a  外轴
9、9a  内柱
10、10a  外柱
11、11a  外壳
12、12a  输出轴
13、13a  前部支承托架
14  车身
15、15a  倾斜枢轴
16、16a  后部支承托架
17  调节手柄
18  万向节
19  中间轴
20  万向节
21  输入轴
22、22a  电动马达
23  支承板部
24  倾斜螺栓
25  套筒
26  圆孔
27  螺母
28、28a  摆动托架
29  穿插孔
30、30a~30k、30m~30u  轴衬
31、31a~31d  圆筒部
32、32a~32k、32m~32u  侧板部
33  间隙
34a、34b  间隙
35、35a  阶梯部
36、36a  主接触面部
37、37a~37c  副接触面部
38、38a~38c  凹槽
39  凹部
40、40a、40b  不连续部
41、41a  切口
42、42a  通孔
43  突条部

Claims (5)

1.一种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部支承托架,被固定在车身,并具有沿该车身的宽度方向隔离地配置的相互平行的一对支承板部;
倾斜枢轴,以被架设在所述支承板部彼此之间的状态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配置;
摆动托架,被设置在电动助力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并具有供所述倾斜枢轴穿插的穿插孔,借助所述外壳支承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转向轴的转向柱;和
一对轴衬,由弹性材料制成或由低摩擦材料制成,整体分别形成为环状,并且,分别外嵌于所述倾斜枢轴的轴向两端部,并且,分别具有被夹持在所述倾斜枢轴的外周面和所述穿插孔的内周面之间的圆筒部、和从该圆筒部的轴向一端部向径向外侧伸长且被夹持在所述摆动托架的侧面和所述支承板部的内侧面之间的圆环状的侧板部,至少在没有产生通过所述电动助力装置向所述转向轴提供的辅助力的中立状态下,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径向中间部设置有与这些面相对的对方面成为非接触状态的凹部,在支承辅助反力时,使得所述侧板部的外径端部容易挠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被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周向的多个位置,并由沿径向伸长的凹槽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由沿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周向伸长的凹槽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全周范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被设置在所述侧板部的两侧面。
CN201280000939.7A 2011-10-18 2012-08-09 转向柱支承装置 Active CN1032212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8500 2011-10-18
JP2011228500 2011-10-18
JP2011255748 2011-11-24
JP2011-255748 2011-11-24
JP2011261134 2011-11-30
JP2011-261134 2011-11-30
PCT/JP2012/070382 WO2013058006A1 (ja) 2011-10-18 2012-08-09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1292A CN103221292A (zh) 2013-07-24
CN103221292B true CN103221292B (zh) 2015-09-16

Family

ID=48140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0939.7A Active CN103221292B (zh) 2011-10-18 2012-08-09 转向柱支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33705B2 (zh)
EP (1) EP2769901B1 (zh)
JP (3) JP5626352B2 (zh)
CN (1) CN103221292B (zh)
WO (1) WO20130580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5336A (zh) * 2014-07-02 2019-07-16 Nsk美国有限公司 具有倾斜调整的转向柱组件及用于抵抗冲击的改进组装方法
KR102177546B1 (ko) * 2014-10-06 2020-11-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컬럼용 틸트장치
KR102177547B1 (ko) * 2014-10-13 2020-11-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컬럼용 고정장치
JP6288385B2 (ja) * 2015-09-29 2018-03-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CN105923042B (zh) * 2016-05-27 2018-03-16 豫北转向系统(新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动转向器管柱角度调节的旋转机构
JP6802898B2 (ja) * 2016-08-02 2020-12-23 サン−ゴバン パフォーマンス プラスティック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軸受
US10807633B2 (en) 2017-05-12 2020-10-20 Ka Group Ag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ssembly and system with anti-rotation coupler
IT201800006589A1 (it) * 2018-06-22 2019-12-22 Gruppo di servosterzo
JP7147437B2 (ja) * 2018-09-28 2022-10-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収納ホルダ
GB201912152D0 (en) * 2019-08-23 2019-10-09 Trw Ltd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21A (zh) * 2003-06-18 2005-02-02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倾斜转向装置
JP2009190679A (ja) * 2008-02-18 2009-08-27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095131A (ja) * 2008-10-16 2010-04-30 Jtekt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112361A (zh) * 2008-08-05 2011-06-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7435A (ja) * 1984-03-21 1985-10-05 Nissan Motor Co Ltd 連結ピンの抜止め構造
JPH0633178Y2 (ja) * 1989-02-07 1994-08-31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ドアヒンジ
DE19531278C1 (de) * 1995-08-25 1997-01-30 Daimler Benz Ag Gelenk zur Schwenklagerung eines Mantelrohrs einer neigungseinstellbaren Lenksäule an einer Mantelrohraufhängung eines Fahrzeugs
JP3707252B2 (ja) 1998-07-22 2005-10-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4217135A (ja) 2003-01-16 2004-08-05 Showa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DE10311679A1 (de) * 2003-03-11 2004-09-23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Gelenkverbindung
JP4094504B2 (ja) 2003-07-08 2008-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DE102004017391A1 (de) * 2004-04-08 2005-10-27 Wilhelm Karmann Gmbh Buchse und gelenkige Verbindung mit einer derartigen Buchse
JP3888365B2 (ja) * 2004-05-31 2007-0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7055296A1 (ja) * 2005-11-10 2007-05-18 Nsk Ltd.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030728A (ja) 2006-06-28 2008-02-14 Nsk Ltd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222050A (ja) * 2007-03-13 2008-09-25 Jtekt Corp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10100148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Mando Corporation Crash energy absorbing mounting bracket and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5626164B2 (ja) * 2011-07-26 2014-11-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EP2724916B1 (en) * 2012-08-09 2017-06-28 NSK Ltd. Tilt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8978201B2 (en) * 2013-08-08 2015-03-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nti-rattle sleeve for a hinge joi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21A (zh) * 2003-06-18 2005-02-02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倾斜转向装置
JP2009190679A (ja) * 2008-02-18 2009-08-27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112361A (zh) * 2008-08-05 2011-06-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JP2010095131A (ja) * 2008-10-16 2010-04-30 Jtekt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01115A (ja) 2014-06-05
JP5720814B2 (ja) 2015-05-20
JP2014129089A (ja) 2014-07-10
WO2013058006A1 (ja) 2013-04-25
JPWO2013058006A1 (ja) 2015-04-02
CN103221292A (zh) 2013-07-24
EP2769901B1 (en) 2017-03-01
JP5686206B2 (ja) 2015-03-18
EP2769901A1 (en) 2014-08-27
EP2769901A4 (en) 2015-07-08
US9233705B2 (en) 2016-01-12
US20140246266A1 (en) 2014-09-04
JP5626352B2 (ja)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1292B (zh) 转向柱支承装置
US8091596B2 (en) Non-pneumatic tyre assembly
KR101338806B1 (ko) 연결차량용 피봇조인트
US8813594B2 (en)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unit
US8182354B2 (en) Slip joint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7089156A (zh) 燃料电池车辆
JP2008120375A (ja) 横連接棒或いは斜め連接棒
EP2423091A1 (en) Bicycle Crank Assembly
US20140187339A1 (en) Telescopic shaft
CN102145708A (zh) 车用转向设备的齿条支撑装置
EP1859970A1 (en) Rear wheel toe angle control system of vehicle
CN104343942A (zh) 车用减速器
KR101410500B1 (ko)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용 웜샤프트의 충격흡수장치
JP2000103339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US20110192250A1 (en)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20080036303A (ko) 차량용 전동 스티어링 장치의 기어 치합 상태 유지장치
US20060219468A1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80186182A1 (en) Bearing for Supporting Roller
JP2009241886A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2222578B1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CN111547126B (zh) 用于转向组件的蜗杆轴
JP2009241885A (ja)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75535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1640243A1 (en) Rack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U2006243814B2 (en) Non-pneumatic tyre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