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0992B - 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0992B
CN103180992B CN201180051118.1A CN201180051118A CN103180992B CN 103180992 B CN103180992 B CN 103180992B CN 201180051118 A CN201180051118 A CN 201180051118A CN 103180992 B CN103180992 B CN 1031809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ctive layer
organic photoelectric
orientation
t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11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0992A (zh
Inventor
美马祥司
清家崇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0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0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H10K39/10Organic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Arrays of single organic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H10K39/10Organic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Arrays of single organic PV cells
    • H10K39/12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PV cells, e.g. series connections or paralle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3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indium oxides, e.g. I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3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bulk heterojunctions, e.g.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of donor and acceptor material domai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10K85/1135Polyethylene dioxythiophene [PEDOT]; Derivative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通过无需图形化活性层的简易涂布方法制造的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是具有支撑基板(12)以及该支撑基板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设置的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发电装置(11),其中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分别具有一对电极(14,15)以及设置于一对电极间的活性层(16);活性层以跨越多个所述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延伸;一对电极分别具有从活性层向与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以及排列方向均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延伸的延伸部(17,18);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还具有在排列方向上从延伸部一直延伸至排列方向上相邻的其他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且与另一方的电极连接的连接部(19)。

Description

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包含一对电极(阳极与阴极)以及设置于该电极间的活性层,而包含于该活性层的光电转换材料使用有机物。作为利用该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发电装置,例如为了提高输出电压,而正在探讨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
图9A及图9B为多个(图9A及图9B中表示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的示意图。图9A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9B为图9A中在9B-9B虚线所示的位置切开的发电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9A及图9B所示的发电装置2,具有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这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沿排列方向X的规定方向,串联配置于支撑基板3上而互相电性连接。如上所述,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具有一对电极以及设置于该一对电极间的活性层6。在下文中,一对电极中靠近支撑基板3配置的一方的电极称为第1电极4,比第1电极4远离支撑基板3配置的另一方的电极称为第2电极5。这些第1电极4及第2电极5中的一方的电极具有阳极的功能,另一方的电极具有阴极的功能。而且,考虑元件特性及工序的简易度等,有时于第1电极4与第2电极5之间,不仅设置活性层6,还设置与活性层6不同的规定的层。
如图9A及图9B所示,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多个第1电极4,在排列方向X上分别互相隔着规定间隔而分散配置。所以,多个第1电极4彼此之间未电性连接。同样,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多个第2电极5彼此在排列方向X上互相隔着规定间隔配置。所以,多个第2电极5彼此之间未电性连接。如此,多个第1电极4及第2电极5彼此之间未电性连接。
另一方面,在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中,第1电极4与在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其他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第2电极5通过物理性连接而实现电性连接。通过该连接,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彼此串联连接。具体而言,第1电极4以排列方向X的一侧(以下将“排列方向X的一侧”称为“左侧”,将“排列方向X的另一侧”称为“右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左端部)延伸至与左侧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第2电极5的右侧端部(以下称为右端部)的位置相重迭的方式形成,通过与左侧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第1电极4物理性连接,而将第1电极4与第2电极5电性连接。如此通过在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第1电极4与第2电极5电性连接,可串联连接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合成金属(SyntheticMetals)159(2009),2358-236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形成活性层的方法有各种方法。例如在使用涂布法形成活性层6时,首先将包含成为活性层6的材料的墨液,以规定的涂布法涂布成膜,通过将其固化而形成活性层6。
以下,将通过涂布法制作图9A及图9B所示的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工序,参考图10A、图10B、图10C及图10D加以说明。图10A、图10B、图10C及图10D与图9B相同,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图9A及图9B所示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工序的剖面图。
如图10A所示,首先,在支撑基板3上形成在排列方向X上隔着规定间隔分散的3个第1电极4。例如,首先通过溅镀法形成导电性薄膜,再通过实施光刻工序及图形化工序,可分散形成第1电极4。
接着,如图10B所示,通过规定的涂布法,在支撑基板3上涂布包含成为活性层6的材料的墨液。一般涂布法,难以只在所期望的区域选择性地涂布墨液而形成墨液的图形。所以,在多个第1电极4之间和第1电极4的一部分等不需要涂布的区域也被涂有墨液。
如图10C所示,涂布墨液后,必须进行从不需要涂布的区域除去所涂布的墨液中的一部分的工序。除去墨液的工序通过例如使用包含可溶解涂布的墨液的溶剂的布或棉棒等,擦拭涂布的墨液的方式来进行。
然后,如图10D所示,通过加热涂布的墨液的涂布膜等方式使其固化,形成活性层6。然后,例如通过蒸镀法,图形化形成第2电极5。以从相邻的第1电极4中的一方开始直至与另一方的第1电极4的一部分重迭的位置为止的方式形成第2电极5。如此,形成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
如上说明,在使用涂布法形成活性层6时,必须进行除去已经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的工序。所以有增加工序数目的问题。
另外,活性层6通常因暴露于环境而劣化,因此在形成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的工序中,尽可能缩短活性层6暴露于环境的时间较优选,涂布墨液后,必须尽快形成覆盖活性层的电极等。
在参考图10A至图10D说明的方法中,必须进行除去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的工序。所以,活性层6暴露于环境的时间变长,活性层6有劣化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第1电极4例如通过光刻工序及图形化工序、掩模蒸镀等能够形成细微图形的方法而形成,相邻的第1电极4彼此的间隔可能变得极为狭窄。相对与此,在除去已经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的方法中,擦拭以相邻的第1电极4之间的间隔程度这样极窄的宽度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通常有困难。所以,例如即使以使相邻电极间的间隔变得极窄的方式形成第1电极4,也由于需要除去宽度比第1电极4彼此间的间隔宽的墨液的一部分,因而需要除去已经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的工序,就因为这个工序而产生导致发电装置中用于发电的面积,也即发电区域变小的问题。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无需图形化活性层的简易涂布方法制造且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发电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下述[1]至[7]。
[1]一种发电装置,其具有支撑基板以及在所述支撑基板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设置且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其中,
所述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分别具有一对电极以及设置于这一对电极间的活性层;
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活性层以跨越多个所述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延伸;
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一对电极分别具有从所述活性层向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还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延伸部开始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至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邻的其它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为止,且连接于所述另一方的电极。
[2]如[1]记载的发电装置,还具有与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相接地设置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具有比与所述辅助电极相接的电极更低的表面电阻。
[3]如[2]记载的发电装置,其中,所述辅助电极被设置成与所述一对电极中具有较高表面电阻的电极相接。
[4]如[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电装置,其中,所述一对电极中只有具有较低表面电阻的电极具有所述连接部。
[5]如[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发电装置,其中,所述延伸部包含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从活性层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1延伸部以及从活性层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2延伸部。
[6]一种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一种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具有支撑基板、一对电极以及设置于一对电极之间的活性层,还具有在所述支撑基板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设置且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形成一对电极的工序,所述一对电极具有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从活性层向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均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延伸的延伸部,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还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开始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至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为止,且与所述另一方的电极相连接的连接部;
将包含所述活性层的材料的墨液,以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连续地涂布的工序;以及
将所涂布的所述墨液固化从而形成活性层的工序。
[7]如[6]记载的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墨液的工序为毛细管涂布法、狭缝涂布法、喷涂法或印刷法。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所述活性层跨越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整体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延伸,故可通过沿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排列方向连续涂布墨液的涂布法来形成活性层,这样的涂布法可省略擦拭已经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的工序。
而且,从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在与形成活性层的区域不同的区域中,因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一方的电极与另一方的电极连接,故即使设置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且在排列方向延伸的活性层,也可构成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
特别是由于形成活性层时没有起因于擦拭已经涂布的墨液的一部分的工序而使发电区域变小的问题,所以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彼此间的距离可尽可能地变小,结果可使发电区域变大。
附图说明
图1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1B为用于说明图1A中在1B-1B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2A为用于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俯视图。
图2B为用于说明图2A中在2B-2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用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用于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示意俯视图。
图3B为用于说明图3A中在3B-3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表示毛细管涂布系统的示意图。
图5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5B为用于说明图5A中在5B-5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6B为用于说明图6A中在6B-6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7B为用于说明图7A中在7B-7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9A为表示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9B为图9A中在9B-9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为用于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剖面示意图。
图10B为用于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剖面示意图。
图10C为用于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剖面示意图。
图10D为用于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工序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发电装置的构成及其制造方法。予以说明,各图只不过是以可理解发明的程度概略地表示构成要件的形状、大小及配置。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载,各构成要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地变更。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地互相组合。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表示而有时省略构成要件的重复说明。另外,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未必以图例的配置进行制造或使用。
1)发电装置的构成
本发明的发电装置,可用于例如太阳电池装置、有机光传感器。
参考图1A及图1B,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图1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1B是用以说明图1A中在1B-1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发电装置11具有支撑基板12以及在该支撑基板12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X设置的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
规定的排列方向X,设定为与支撑基板12的厚度方向Z的方向垂直。也即,排列方向X设定为与支撑基板12的主平面平行的方向。
在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沿规定的直线排列,但也可沿规定的曲线排列。再者,在沿规定的曲线排列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情况下,排列方向X相当于所述规定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设置于支撑基板12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个数,可依据设计而适当设定。以下,对于发电装置11,参考表示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附图进行说明。
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分别具有一对电极(第1电极14、第2电极15)以及设置于该一对电极(第1电极14、第2电极15)间的发光层16。一对电极(第1电极14、第2电极15)中的任一电极具备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阳极的功能,另一电极具备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阴极的功能。
在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5之间,设置1层以上的规定的层。在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5之间,至少设置活性层16作为所述1层以上的规定的层。
活性层16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整体沿排列方向X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中,从设置于排列方向X的一端(在图1A及图1B为左端)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活性层16,直到设置于排列方向X的另一端(在图1A及图1B为右端)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活性层16为止,沿排列方向X延伸的活性层为连续地一体形成。在与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设置于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5之间的情况下,该规定的层可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整体沿排列方向X延伸,或者也可依每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分离地形成。另外,在与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通过涂布法形成时,与该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优选与活性层同样地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整体沿排列方向X延伸。
第1电极14以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分别具有从支撑基板12的厚度方向Z的一侧观察(以下称为“俯视”)时从活性层16向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Z及所述排列方向X垂直的宽度方向Y突出地延伸的延伸部(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与第1电极14一体地形成。而且,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是与第2电极15一体地形成。
构成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以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不是在每一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都互相连接,且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与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以俯视时不重迭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在第1电极14中,以比排列方向X的长度小的长度,从宽度方向Y侧的端部中的左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左端部)朝宽度方向Y突出地延伸。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在第2电极15中,以比排列方向X的长度小的长度,从宽度方向Y侧的端部中的右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右端部)朝宽度方向Y突出地延伸。所以,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与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设置成在俯视时不重迭,且未电性连接。
第1电极14以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至少一方的电极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从延伸部开始在排列方向X上一直延伸至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位置,且连接所述另一方的电极。再者,连接部不限于第1电极14以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第1电极14以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的另一方的电极也可具有连接部。也即,第1电极14以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的另一方的电极,也可具有连接部,其从延伸部开始在排列方向X上一直延伸至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一方的电极为止,且连接所述一方的电极。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电极的第1电极14具有连接部19。也即第1电极14具有从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开始一直延伸到左侧相邻配置的其他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为止的连接部19。如此,第1电极14的连接部19与左侧相邻配置的其他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另一方的电极)的延伸部18俯视时重迭,在该重迭部分直接(电性上)与第2电极15(另一方的电极)连接。
俯视时从活性层16向宽度方向Y延伸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设置于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或另一侧的端部侧。延伸部17优选设置于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侧。也即,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俯视时优选包括从活性层16向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1电极14的第1延伸部17a、第2电极15的第1延伸部18a以及从活性层16向宽度方向Y的另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1电极14的第2延伸部17b、第2电极15的第2延伸部18b。通过具有俯视时从活性层16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延伸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规定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以及与该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相邻的其他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在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侧连接。
再者,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中,配置于最左侧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以及配置于最右侧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分别连接于电性连接外部电路(不图标)的配线。由此,从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对外部电路供应电力。
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中,在互相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彼此间以连接部19串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俯视时从活性层16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延伸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以及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之间以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侧串联连接。如此,通过在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侧设置连接部,从而与只有在宽度方向Y的一侧的端部侧连接的元件的构成比较,可抑制在电极所消耗的电力,进而可提高发电效率。
以下,说明支撑基板12及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层结构、各层构成以及各层的制造方法。
<支撑基板>
适合使用在制造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工序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板作为支撑基板12,可使用例如玻璃、塑料、高分子膜及硅板,以及层叠这些基板而成的基板等。
<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
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电极,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电极。透明电极或半透明的电极可使用导电度高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及金属等薄膜,并适合使用光透过率高的薄膜。
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具体而言使用由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ITO、IZO、金、铂、银及铜等形成的薄膜,这些中适合使用由ITO、IZO或氧化锡形成的薄膜。作为透明电极或半透明电极的制作方法的例,可以举出例如真空蒸镀法、溅镀法、离子镀法、电镀法等。另外,作为透明电极或半透明电极的例,可使用例如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等有机透明导电薄膜。
与上述透明电极或半透明电极对置配置的电极,可使用上述透明电极或半透明电极、或者反射光的电极。作为构成此类电极的电极材料的例,优选功函数为3.0eV以上的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活性层>
构成本发明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一部分的活性层,是设置成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光活性层,其具有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发电起源的层的功能。
对于一个光电转换元件通常设置1层活性层,但为了实现高发电效率,对于一个光电转换元件也可设置2层以上的活性层(例如参考科学(Science)2007年、vol.317,pp.222~225)。
活性层由显示p型半导体特性及n型半导体特性这2种以上特性的半导体材料构成。该2种以上的半导体材料中至少一种包含有机物。活性层可由(I)层叠p型半导体材料所构成的层以及n型半导体材料所构成的层而成的层叠体,或(II)混合p型半导体材料与n型半导体材料并一体化而成的混合层构成。活性层优选由混合层构成。这是由于混合层可很宽地形成p型半导体材料与n型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荷分离界面。
所述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有机物,可为低分子化合物,也可为高分子化合物。所述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有机物,从对溶剂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以高分子化合物较优选,换算聚苯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优选103至108的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具有p型半导体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共轭高分子化合物较优选。这是由于共轭高分子化合物的空穴导电特性高。所谓共轭高分子化合物,是指(1)实质上由双键与单键交替排列的结构所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2)实质上由双键与单键隔着氮原子排列的结构所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3)实质上由双键与单键交替排列的结构以及双键与单键隔着氮原子排列的结构所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等。作为共轭高分子化合物的例,具体可以举出以选白可具有取代基的芴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苯并芴二基(benzofluorenediyl)、可具有取代基的二苯并呋喃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二苯并噻吩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咔唑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噻吩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呋喃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吡咯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苯并噻二唑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苯基乙烯二基(phenylenevinylenediyl)、可具有取代基的亚噻吩基乙烯二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的三苯基胺二基中的一种以上的二价基作为重复单元,所述重复单元彼此直接或隔着连结基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等。从电荷输送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共轭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噻吩环结构,更优选具有噻吩二基作为重复单元。
作为显示n型半导体特性的材料,可使用例如所述共轭高分子化合物、下述有机低分子化合物、富勒烯(fullerene)衍生物及无机物等。
作为此类有机低分子化合物的例,可以举出例如噁二唑衍生物、蒽醌二甲烷或其衍生物、苯醌或其衍生物、萘醌或其衍生物、蒽醌或其衍生物、四氰基蒽醌二甲烷或其衍生物、芴或其衍生物、二苯基二氰基乙烯或其衍生物、联苯醌或其衍生物、或8-羟基喹啉或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聚喹啉或其衍生物、聚喹喔啉(polyquinoxaline)或其衍生物、聚芴或其衍生物等。
作为富勒烯(fullerene)衍生物的例,可以举出例如C60富勒烯、C70富勒烯、C84富勒烯的衍生物等。
作为C60富勒烯的衍生物的例,可以举出下述的衍生物等。
作为C70富勒烯的衍生物的例,可以举出下述的衍生物等。
作为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无机物的例,可以举出例如CdSe等的化合物半导体或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铌等的氧化物半导体。
<中间层>
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中,于电极与所述活性层之间,依据需要可设置规定的中间层。中间层是例如为了提高发电特性、制程耐久性等而设置的。也即,依据需要可设置具有选择性地取出电子或空穴的特性、降低电极与所述活性层间的能量障壁的特性、或包含于层叠体的膜成膜时的成膜性、减少对成膜后的膜下方位置的层造成损害的特性等的层。如此的中间层设置于第1电极与活性层之间、及/或活性层与第2电极之间。作为具有选择性地取出空穴的特性的中间层的例,例如包含聚(乙烯二氧噻吩)(PEDOT)的层等。作为具有选择性地取出电子的特性的中间层的例,例如包含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的层等。
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可将第1电极、依需要设置的1层以上的中间层、活性层、依需要设置的1层以上的中间层、第2电极依照该顺序层叠于基板上而制作。
2)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发电装置具有支撑基板、一对电极以及设置于该一对电极间的活性层,且还具有在该支撑基板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设置的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所述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形成所述一对电极的工序,该一对电极具有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从活性层向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以及所述排列方向均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延伸的延伸部,且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还具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从所述延伸部一直延伸至所述排列方向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且与所述另一方的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将包含所述活性层的材料的墨液,以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连续地涂布的工序;以及通过固化所涂布的所述墨液,形成活性层的工序。
以下,参考图2A、图2B、图3A、图3B及图4,说明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首先,准备支撑基板12。
然后如图2A及图2B所示,于支撑基板12上图形化形成第1电极14。例如通过溅镀法或蒸镀法,将成为所述阳极或阴极的材料所形成的导电体膜在支撑基板12上成膜,然后通过光刻工序及图形化工序,将导电体膜图形化为规定的形状,由此以规定的形成图形化形成第1电极14。或者,不进行光刻工序及图形化工序,而是通过掩模蒸镀法等,只在规定的部位,图形化地形成第1电极14。
然后如图3A及图3B所示,形成活性层16。将包含上述成为活性层16的材料的墨液,连续地沿排列方向X涂布,使其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再通过固化涂布的涂膜,形成活性层。
另外,如上所述,在所述第1电极14与活性层16之间有时可设置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在通过涂布法形成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时,如下所述,优选通过与说明的活性层的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形成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也即,将包含成为与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的材料的墨液,连续地沿排列方向X涂布,使其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再通过固化涂布的涂膜,形成与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再者,在与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以蒸镀法等干式法形成时,可以只在第1电极14上选择性地形成与活性层不同的规定的层。
作为涂布墨液的方法的例,可以举出例如毛细管涂布法(capillarycoat)、狭缝涂布法、喷涂法、印刷法、喷墨法、喷嘴印刷法等。这些方法中,可有效率地大面积涂布的毛细管涂布法、狭缝涂布法、喷涂法及印刷法较优选。
以下,参考图4,作为涂布法的一例,说明通过毛细管涂布法,涂布包含成为活性层的材料的墨液的方法。图4为表示用以形成活性层时使用的毛细管涂布系统的示意图。
以下,作为实施的一例,说明由“阳极/活性层/阴极”所构成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例如在支撑基板上依次层叠了阳极、活性层及阴极的元件结构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中,在成膜有作为阳极的第1电极的基板(以下有时称为被涂布体)上使活性层成膜。以下,在本说明书,“上方”及“下方”分别指“垂直方向的上方”及“垂直方向的下方”。而且,以下的毛细管涂布系统21的说明中,喷嘴23等的构成,以涂布墨液时的配置为前提加以说明。
毛细管涂布系统21,主要具有平面盘22、喷嘴23及储存槽24。平面盘22保持形成有第1电极14的支撑基板12作为被涂布体29。作为被涂布体29的保持方法的例,例如可以举出真空吸附法。平面盘22是以被涂布体29的涂布墨液的被涂布面为下方,吸附保持被涂布体29。平面盘22,可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及油压机等的位移驱动机构,在水平方向来回运动。再者,平面盘22的移动方向相当于涂布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排列方向X一致。
喷嘴23具有吐出墨液的狭缝状吐出口。狭缝状吐出口的短度方向与排列方向X一致,狭缝状吐出口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Y一致。也即,在喷嘴23,形成在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开口。狭缝状吐出口的短度方向的宽度,依据墨液的性质及涂布膜的厚度等适当设定。在毛细管涂布法中,因利用毛细现象,狭缝状吐出口的短度方向的宽度,通常为0.01mm至1mm左右。而且,狭缝状吐出口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设定为与活性层的宽度方向Y的宽度略微一致的值。
在狭缝状吐出口的下方,形成填充墨液的歧管。在喷嘴23,形成从喷嘴23上端的狭缝状吐出口连通至歧管的狭缝25。从储存槽24供应墨液至歧管,供应于歧管的墨液进而通过狭缝25而从狭缝状吐出口吐出。
喷嘴23以在垂直方向(Z方向)能够发生位移的方式被支持,通过电动机及油压机等的位移驱动机构,在垂直方向被驱动位移。
储存槽24容纳墨液27。收纳于储存槽24的墨液27,是被涂布于被涂布体29的墨液27,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包含成为活性层的有机材料的液体。喷嘴23的歧管与储存槽24,隔着墨液供应管26连通。也即,收纳于储存槽24的墨液27,通过墨液供应管26,供应于歧管,再通过狭缝25与狭缝状吐出口,涂布于被涂布体29。储存槽24是以在垂直方向能够发生位移的方式被支持,通过电动机及油压机等的位移驱动机构,在垂直方向被驱动位移。储存槽24还具有检测墨液27的液面的液面传感器28。通过该液面传感器28,检测出墨液27的液面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液面传感器28可通过例如光学式传感器、超音波振动式传感器而实现。
隔着墨液供应管26从储存槽24供应于狭缝状吐出口的墨液27,在储存槽24内的液面高度所产生的压力(静压)以及在狭缝状吐出口产生的毛细现象的力的作用下,从狭缝状吐出口挤出。加在涂布液的静压大小,由储存槽24的液面位置以及喷嘴23内的液面位置的相对差而决定。
该相对差,可通过调整储存槽24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置而调整。所以,从狭缝状吐出口挤出的涂布液的量,可通过调整储存槽2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而控制。
毛细管涂布系统21还具有通过微电脑等实现的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所述位移驱动机构等。通过控制部控制位移驱动机构,从而能控制喷嘴23及储存槽24的垂直方向的位置、以及平面盘22的排列方向X的位移。涂布墨液27时,因墨液27的消耗,储存槽24内的墨液27的液面经时下降。液面的下降通过液面传感器28检测,基于液面传感器28的检测结果,控制部控制位移驱动机构而调整储存槽24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如此可控制从狭缝状吐出口挤出的墨液27的高度。
对如上所述说明的毛细管涂布系统21涂布墨液的动作进行说明。
(涂布工序)
从喷嘴23吐出的墨液27,在与被涂布体29液体接触的状态下,喷嘴23与被涂布体29在规定的排列方向X上相对移动。
具体而言,首先上升储存槽24以使收纳于储存槽24的墨液的液面变得比喷嘴23的上端高,形成从狭缝状吐出口吐出墨液的状态,同时上升喷嘴23使喷嘴23的上端接近被涂布体29,从狭缝状吐出口吐出的墨液与被涂布体29液体接触。
然后,继续保持墨液27与被涂布体29液体接触的状态,使保持被涂布体29的平面盘22移动至排列方向X的另一侧(图4的右侧)。保持被涂布体29的平面盘22移动达规定的距离时,停止平面盘22的移动。由此,在被涂布体29的表面形成具有与狭缝状吐出口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宽度的涂布膜。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喷嘴23及平面盘22的位移,使墨液涂布于设定于宽度方向Y的一侧的第1电极14的第1延伸部17a与设定于宽度方向Y的另一侧的第1电极14的第2延伸部17b之间的区域。
涂布墨液27时喷嘴23与被涂布体29的间隔,例如设定为0.05mm至0.3mm左右。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被涂布体29来涂布墨液27。因使喷嘴23与被涂布体29相对位移即可,故可移动喷嘴23至排列方向X的一侧(图4中为左侧)而非移动被涂布体29,或者可移动喷嘴23与被涂布体29两者。
然后,使喷嘴23移动至下方,使喷嘴23与被涂布体29分离并固化涂布膜。例如在使用聚合性化合物形成活性层时,通过照射光或加热使涂布膜固化从而可形成活性层16。或者,通过除去包含于墨液27的溶剂,可固化涂布膜。此时,通过对涂布膜进行加热处理或以规定的时间放置被涂布体,可固化涂布膜。由此,形成活性层16。
再者,如上所述,于第2电极15与活性层16之间可设置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通过涂布法形成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时,通过与上述形成活性层16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在活性层16上形成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较优选。也即,将包含成为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的材料的墨液27,以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第1电极14)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X连续地涂布,并通过固化涂布膜,形成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较优选。再者,通过蒸镀法等干式法形成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时,可将与活性层16不同的规定的层选择性地俯视时只形成于第1电极14上。
然后,形成第2电极15。例如通过掩模蒸镀法,只在应设置第2电极15的部位(区域),选择性地将所述成为阳极或阴极的材料成膜,可在活性层16上图形化形成第2电极15。
以上说明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1,在俯视时从形成有活性层16的区域向宽度方向Y突出的区域中,由于通过规定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与相邻其他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连接,从而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之间串联连接,故规定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与相邻其他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在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彼此间的区域不需要连接。所以,在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彼此间的区域可形成活性层等,由此以涂布法形成活性层时,可省略除去形成于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彼此间的区域的活性层的工序。所以,即使是不擅长细微图形的涂布的毛细管涂布法等涂布法,也可简便地制作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
另外,以涂布法形成活性层时,因可省略除去形成于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彼此间的区域的活性层的工序,故不会由于擦拭活性层或形成活性层用的涂布液而导致发电区域变小的限制。所以,相邻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彼此间的距离可尽可能变窄,使发电面积变大。
参考图5A及图5B,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图5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5B为说明图5A中在5B-5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用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31,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1,只有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的形状不同,因此只说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对于对应第1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构成要素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第1电极14,而且第2电极15也具有连接部32。也即,第2电极15具有:从延伸部18在排列方向X上一直延伸至与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第1电极14的连接部19重迭的位置、且与该第1电极15连接的连接部32。
所以,在排列方向X相邻的一对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中,连接部19从配置于右侧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开始向左侧延伸,同时连接部32从配置于左侧的其他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开始向右侧延伸,通过这些第1电极14的连接部19与第2电极15的连接部32重迭,相邻的一对有机光电转换元件13的第1电极14与第2电极15连接。
参考图6A及图6B,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41。图6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6B为说明图6A中在6B-6B虚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用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41,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1,因只有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的形状不同,故只说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对于对应第1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构成要素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14不具有连接部19,第2电极15具有连接部42。也即,第2电极15具有从延伸部18在排列方向X上一直延伸至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第1电极14且与该第1电极15的延伸部17重迭而连接的连接部42。
在图1A及图1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1中,只有第1电极14具有连接延伸部17(17a,17b)的连接部19,在图6A及图6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41中,只有第2电极15具有连接延伸部18(18a,18b)的连接部42。在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中只有任一者具有连接部时,依据设计可适当选择任一电极具有连接部,但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只有表面电阻低的电极具有连接部较优选。也即,在第1电极14的表面电阻比第2电极15的表面电阻低时,如图1A及图1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1那样,只有第1电极14具有连接部19较优选。在第2电极15的表面电阻比第1电极14的表面电阻低时,如图6A及图6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41那样,只有第2电极15具有连接部42较优选。
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中任一者,因必须将外来的光收进元件内部,故通过显示光透过性的构件构成。显示光透过性的构件,一般表面电阻比显示不透光性的导电性构件高。所以,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中显示光透过性者的电极,通常其表面电阻高。所以,并非显示光透过性者的电极,而是另一电极具有连接部通常较优选。
在发电装置的使用中,通过导电体所构成的连接部,虽然消耗发电的电力的一部分,但是通过仅仅在表面电阻低的构件所构成的电极设置连接部,可抑制在连接部产生的电力消耗,进而可增加发电效率。
参考图7A及图7B,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51。图7A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7B为说明图7A中在7B-7B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剖开的发电装置用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51,还具有连接电极设置的辅助电极52。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51,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因只存在辅助电极有无的差异,故只说明辅助电极,对于对应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于图7A中,显示辅助电极的区域,施以影线。
辅助电极52设置为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任一电极连接。例如,在辅助电极52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连接设置时,设置与第1电极14连接设置的辅助电极和与第2电极15连接设置的辅助电极这2个辅助电极。在图7A及图7B所示的例中,以与第1电极14连接的方式设置辅助电极52。在该构成例中,辅助电极52具有从活性层16朝沿宽度方向Y的方向突出的延伸部17以及连接延伸部17且沿排列方向X(图7A为右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连接部19。
辅助电极52由比连接该辅助电极52的电极的表面电阻低的构件构成。辅助电极52,连接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一对电极)中表面电阻高者的电极较优选。如上所述,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中任一者,为了将外来的光收进元件内部,通过显示光透过性的构件构成。所以,显示光透过性者的一方的电极,通常比另一方电极的表面电阻高。因此,通常优选设置辅助电极52,使其连接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中显示光透过性的电极。在图7A及图7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51中,设置辅助电极52,使其连接设置作为显示光透过性的电极的第1电极14。
辅助电极52,因其表面电阻比与该辅助电极52连接的电极的表面电阻低,故通常为不透明。在设置连接透过光的电极的不透明辅助电极52时,该辅助电极52会遮光。所以,辅助电极52,优选设置于俯视时活性层16理论上不发电的区域。
活性层16在俯视时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相对置的区域(以下称为对置区域)处理论上可发电。因此,所谓理论上不发电的区域,是指俯视时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对置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即俯视时相当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不重迭的区域。所以,辅助电极52俯视时设置于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对置的区域以外的区域较优选。
再者,考虑发电量及电压降低等,可将辅助电极52形成于俯视时的第1电极14及第2电极15的对置区域,也可将辅助电极52形成于例如对置区域的边缘以及对置区域。例如俯视时于对置区域形成格子状或条纹状的线状辅助电极52,将形成于对置区域的辅助电极52与形成于对置区域的边缘的辅助电极52连接即可。
作为辅助电极52的材料,适合使用导电率高的材料。作为辅助电极52的材料的例,可以举出例如Al、Ag、Cu、Au、W等。而且,辅助电极52的材料,可使用Al-Nd、Ag-Pd-Cu等的合金。辅助电极52的厚度依据所要求的表面电阻等适当设定。辅助电极52的厚度,例如为50nm至2000nm。
辅助电极52可由单层构成,或多个层层叠的层叠体构成。辅助电极52,例如以提高与支撑基板12(玻璃基板等)、第1电极14(ITO薄膜等)的密合性以及保护金属表面不受到氧气、水分等为目的,可将发挥规定功能的层层叠于导电率高的材料所成的薄膜。作为辅助电极52,例如可以使用以Mo、Mo-Nb及Cr等所构成的薄膜夹持由导电率高的材料所成的薄膜而成的层叠体。
再者,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构成一个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通过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构成多个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而且,本发明也适用于由串联连接与并联连接并用所构成的发电装置。
参考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61。图8为表示发电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61,是串联连接的2列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组再并联连接构成的发电装置。串联连接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组,如附图所示,由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串联连接所构成。串联的2列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组之间,通过一端之间,也即图8的右端侧沿宽度方向Y的方向对置的第2电极15的延伸部18之间以及另一端之间,也即图8的左端侧沿宽度方向Y的方向对置的第1电极14的延伸部17之间电性连接,而并联连接。
在通过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构成一个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中,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数目越增加,产生的电压越变高,而另一方面,所产生的电流越受到抑制。但是,再通过并用并联连接,可适度调整产生的电压及电流。
实施例
(合成例1)聚合物A的合成
在内部气氛以氩气取代后的容量2升的四口烧瓶中,放入上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7.928g、16.72毫摩尔)、上述式(B)所示的化合物(13.00g、17.60毫摩尔)、甲基三辛基氯化铵(商品名:aliquat336、奥得里其(Aldrich)制、CH3N[(CH2)7CH3]3Cl、密度0.884g/ml、Henkel公司商标)(4.979g)及甲苯405毫升,一边搅拌一边在系统内使氩气冒泡30分钟。添加二氯双(三苯膦)钯(II)(0.02g),升温至105℃,一边搅拌一边滴入2摩尔/升的碳酸钠水溶液42.2毫升。滴完后,使其反应5小时,添加苯硼酸(2.6g)及甲苯1.8毫升,于105℃搅拌16小时。然后,添加甲苯700毫升以及7.5%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sodiumN,N′-diethyldithiocarbamate)三水合物水溶液200毫升,在85℃搅拌3小时。除去反应液的水层后,将有机层以60℃的离子交换水300毫升清洗2次,再以60℃的3%乙酸300毫升清洗1次,再以60℃的离子交换水300毫升清洗3次。将有机层通过填充硅藻土、氧化铝、氧化硅的管柱,以热甲苯800毫升清洗管柱。将溶液浓缩至700毫升后,注入2升的甲醇,进行再沉淀。过滤聚合物,回收后,以500毫升的甲醇、丙酮、甲醇清洗。通过在50℃真空干燥一晚,得到下述式所示的聚合物A:五噻吩基-芴共聚物12.21g。
所得的聚合物A的换算聚苯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5.4×104,重均分子量为1.1×105
(实施例1)
参考图1A及图1B,制作与已说明的构成大致相同的构成的发电装置。予以说明,在实施例1中,制作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串联连接的发电装置。
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构成如下所述。
玻璃基板/ITO/PEDOT层/活性层/BaO/Al
首先,准备预先形成图形化的厚度150nm的ITO薄膜的基板。于该基板上,通过旋转涂布法涂布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史塔克(Starck)制:BaytronP)的悬浮液,形成厚度65nm的涂膜。然后,擦拭涂布于连接部上等的周围部的不要的涂布液。然后,在加热板上以200℃干燥10分钟,得到PEDOT层。
然后,添加相当于p型半导体材料的聚合物A以及相当于n型半导体材料的芴衍生物的PCBM(先进碳公司(FrontierCarbonCo.)制、商品名:E100,lot.7B0168-A)于邻二氯苯溶剂(聚合物A:0.5重量%;PCBM:1.5重量%)中,在70℃搅拌2小时后,将其用孔径0.2μm的过滤器过滤,调制活性层用涂布液。使用图4所示的毛细管涂布装置,涂布该活性层用涂布液,支撑串联连接的3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活性层膜。予以说明,涂布涂布液后,不进行擦拭工序。所得的活性层的厚度为100nm。
然后,通过电子束蒸镀,形成厚度1.2nm的BaO层,再形成厚度100nm的Al层,制作16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
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发电区域,俯视时为66.0mm×10.4mm的近似长方形。
所得的发电装置的光电转换使用太阳仿真器(山下电装公司制、商品名YSS-80)进行测定。以通过AM1.5G滤光片的放射照度100mW/cm2的光照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测定所得的电流及电压的结果,确认全部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发电。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除了于阳极上形成辅助电极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发电装置。实施例2的构成,因除了辅助电极外,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故只说明辅助电极。
辅助电极是在ITO薄膜所构成的阳极上制作的。辅助电极在阳极上,形成于阳极与阴极对置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从ITO薄膜侧,通过蒸镀法依序分别层叠厚度50nm的Mo、厚度800nm的Al-Nd、以及厚度50nm的Mo。也即在ITO薄膜上制作3层结构(Mo/Al-Nd/Mo)的辅助电极。
只有ITO薄膜的导电体的表面电阻为10Ω/□,在ITO薄膜上层叠了辅助电极的导电体的表面电阻为0.38Ω/□。如此,确认通过层叠辅助电极,可减少表面电阻。
通过用通过AM1.5G滤光片的放射照度100mW/cm2的光照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使全部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发电。
符号说明
1、13有机光电转换元件
2、11、31、41、51、61发电装置
3支撑基板
4、14第1电极
5、15第2电极
6、16活性层
12支撑基板
17、18延伸部
19、32、42连接部
21毛细管涂布系统
22平面盘
23喷嘴
24储存槽
25狭缝
26墨液供应管
27墨液
28液面传感器
29被涂布体
52辅助电极

Claims (6)

1.一种发电装置,其具有支撑基板以及在所述支撑基板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设置且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其中,
所述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分别具有一对电极以及设置于这一对电极间的活性层;
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活性层以跨越多个所述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延伸;
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一对电极分别具有从所述活性层向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均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1延伸部,和从活性层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2延伸部;
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还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至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邻的其它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为止,且连接于所述另一方的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还具有与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相接地设置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具有比与所述辅助电极相接的电极更低的表面电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被设置成与所述一对电极中具有较高表面电阻的电极相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所述一对电极中只有具有较低表面电阻的电极具有所述连接部。
5.一种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具有支撑基板、一对电极以及设置于一对电极之间的活性层,还具有在所述支撑基板上沿规定的排列方向设置且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形成一对电极的工序,所述一对电极具有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从所述活性层向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及所述排列方向均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1延伸部,和从活性层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地延伸的第2延伸部,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还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延伸至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相邻的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另一方的电极为止,且与所述另一方的电极相连接;
将包含所述活性层的材料的墨液,以从所述支撑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时跨越多个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方式,沿所述规定的排列方向连续地涂布的涂布墨液的工序;以及
将所涂布的所述墨液固化从而形成活性层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涂布墨液的工序为毛细管涂布法、狭缝涂布法、喷涂法或印刷法。
CN201180051118.1A 2010-10-26 2011-10-18 发电装置 Active CN103180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9426A JP5609537B2 (ja) 2010-10-26 2010-10-26 発電装置
JP2010-239426 2010-10-26
PCT/JP2011/073954 WO2012056946A1 (ja) 2010-10-26 2011-10-18 発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0992A CN103180992A (zh) 2013-06-26
CN103180992B true CN103180992B (zh) 2016-06-08

Family

ID=45993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1118.1A Active CN103180992B (zh) 2010-10-26 2011-10-18 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41712A1 (zh)
JP (1) JP5609537B2 (zh)
CN (1) CN103180992B (zh)
TW (1) TW201230368A (zh)
WO (1) WO20120569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3912B2 (ja) * 2012-09-26 2014-10-08 株式会社東芝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DK3220421T3 (da) * 2016-03-16 2021-06-28 Armor Solar Power Films Fremgangsmåde til fremstilling af trykte fotovoltaiske moduler
US11101436B2 (en) 2016-03-28 2021-08-24 Toyo Seikan Group Holdings, Ltd. Substrate for flexib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16528603B (zh) * 2023-05-31 2024-06-11 广州追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2904A (zh) * 2006-05-02 2009-05-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和有机光电转换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7277A (en) * 1979-02-09 1980-08-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Small-size electronic device
JPS56152278A (en) * 1980-04-28 1981-11-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Device for generating photo-electromotive force
DE3280455T3 (de) * 1981-11-04 2000-07-13 Kanegafuchi Kagaku Kogyo K.K., Osaka Biegsame photovoltaische Vorrichtung.
JP2004158661A (ja) * 2002-11-07 2004-06-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0229653D0 (en) * 2002-12-20 2003-01-22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WO2005086255A1 (en) * 2004-02-09 2005-09-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arge-area photovolta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2007095514A (ja) * 2005-09-29 2007-04-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コーティングキャップ、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095384A1 (en) * 2005-10-28 2007-05-03 Farquhar Donald S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interconnect methodology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4970443B2 (ja) * 2006-06-30 2012-07-0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太陽電池
DE102006059369A1 (de) * 2006-12-15 2008-06-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utung Fotoelement
US20090229667A1 (en) * 2008-03-14 2009-09-17 Solarmer Energy, Inc. Translucent solar cell
JP2009259978A (ja) * 2008-04-15 2009-11-0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光電変換デバイスおよび放射線画像検出装置
JP5573372B2 (ja) * 2009-06-11 2014-08-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24494A (ja) * 2009-12-14 2011-06-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060541B2 (ja) * 2009-12-14 2012-10-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2904A (zh) * 2006-05-02 2009-05-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光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和有机光电转换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0992A (zh) 2013-06-26
TW201230368A (en) 2012-07-16
WO2012056946A1 (ja) 2012-05-03
JP5609537B2 (ja) 2014-10-22
JP2012094619A (ja) 2012-05-17
US20140041712A1 (en)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7278B1 (ko) 투명 전극 기판, 그 제조 방법, 이 투명 전극 기판을 가지는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태양 전지
US8440496B2 (en) Solar cell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embedded substrate
JP5265380B2 (ja) 光電池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構成する方法
KR101557587B1 (ko) 유기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00018581A1 (en) Large area solar cell
US20070193621A1 (en) Photovoltaic cells
US20070181179A1 (en) Tandem photovoltaic cells
KR101440607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40116493A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6245073A (ja)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JP5007772B2 (ja) 有機系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有機系太陽電池パネル
CN103180992B (zh) 发电装置
JP5789971B2 (ja)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AU2017201749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inted photovoltaic modules
KR101170919B1 (ko) 표면 플라즈몬 공명 현상을 이용한 태양전지
JP5304448B2 (ja)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WO2007104039A9 (en) Photovoltaic cells
KR101364461B1 (ko) 유기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20058542A (ko) 광전 변환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251059A (en) Photoelectric-transducing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ar cell
JP2024092135A (ja) 光電変換素子、電子機器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015431A (ja) 透明電極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