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1671A -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1671A
CN103171671A CN2012104090775A CN201210409077A CN103171671A CN 103171671 A CN103171671 A CN 103171671A CN 2012104090775 A CN2012104090775 A CN 2012104090775A CN 201210409077 A CN201210409077 A CN 201210409077A CN 103171671 A CN103171671 A CN 103171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vehicle frame
head lamp
wheeled motor
turning ind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90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1671B (zh
Inventor
丸山隆
土肥诚
武藤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71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1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在车辆前部具有承载架的两轮摩托车中,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为课题,即使装载有装载物也能够降低对转向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被视觉辨认性。在两轮摩托车(10)上具有:前承载架(36),从头管(71)向车辆前方且在前轮(13)的上方延伸,且具有装载物品的装载部(72);和照明装置(40),在与装载部(72)相比车辆前方位置上,由安装在前承载架(36)上的头灯以及左右的方向指示灯构成。前承载架(36)由支承装载部(72)以及照明装置(40)的第一车架(51)、和从所述第一车架(51)的所述装载部(72)的后方向上方延伸而支承装载部(72)的第二车架(52)构成。

Description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两轮摩托车,在车辆前部安装有供物品放置的前承载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专利文献2(图1))。
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在前叉2(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附图标记。下同)的前方且前轮1的上方,配置有前承载架10。该前承载架10通过与前叉2一体的顶桥接部件3以及底桥接部件4而支承。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前承载架10安装在前叉2上,所以装载在前承载架上的重量会影响车把操作。所期望的是装载在前承载架上的重量不会影响车把操作。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装载在前承载架上的物品的重量不会影响车把操作的技术。
如专利文献2的图1所示,车筐状的前承载架6(数字表示专利文献2记载的附图标记。下同)的后面部,经由托架30、螺栓轴33以及安装托架40而通过头管23来支承。同时,前承载架6的底面部,经由管支柱37、支承支柱38以及安装托架42而通过下伸管29来支承。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由于头灯7从前承载架6的下方,比前承载架6前部设置在后方,所以从车辆前方上方难以观察到头灯7。为了对外部提示车辆的存在,所期望的是从车辆前方上方也能够观察到头灯7。也就是说,在车辆前部具有承载架的两轮摩托车中,要求一种能够提高被视觉辨认性的构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403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在车辆前部具有承载架的两轮摩托车中,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为课题,即使装载有装载物也能够降低对转向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被视觉辨认性。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所述两轮摩托车具有:设置在车架的前部的头管;和转向自如地轴支承在该头管上,且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前轮的前叉,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前承载架,从所述头管向车辆前方且在所述前轮的上方延伸,并且支承在所述头管上,且具有装载物品的装载部;和照明装置,在与所述装载部相比车辆前方位置上,由安装在所述前承载架上的头灯以及左右的方向指示灯构成。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配置在所述头灯的车宽方向左右,并且,在这些左右的方向指示灯的下方且在与车宽方向外端相比外侧,配置有从所述前承载架延伸、且对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进行保护的防护部。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前承载架由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构成,所述第一车架支承在所述头管上,并支承所述照明装置,所述第二车架支承在所述头管上,并从所述第一车架的所述装载部的后方,向上方延伸。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架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将所述头灯的前方沿车宽方向横截的前部;和从该前部的左右端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从所述头灯的侧方通过的左右侧部,这些左右侧部在车辆侧视下,以使所述前部比所述头灯位于下位的方式向下方折曲,并且,以使所述左右侧部与所述头灯重合的方式配置。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向指示灯的下方,配置有传送警笛音的喇叭。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载部上,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四边形的车筐,
该车筐由底部、和从该底部的前缘、左缘、右缘以及后缘分别立起的前壁、左壁、右壁、后壁构成,
在车辆侧视下,所述前壁以使上端比下端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
所述后壁以使上端比下端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车辆侧视下,所述前壁与垂直线所成角度,比所述后壁与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大。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灯上,内置有调整头灯的照射方向的光轴部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前承载架从头管延伸,并且被头管支承,在与头管的装载部相比车辆前方位置上,在前承载架上安装有照明装置。
前承载架由于支承在头管上,所以能够降低在前承载架上装载有货物时的对转向的影响。另外,照明装置比头管的装载部安装在车辆前方位置上。由于照明装置的上方被开放,所以从前方上方也能很好地观察到。也就是说,能够提高照明装置的被视觉辨认性。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左右的方向指示灯配置在头灯的车宽方向左右。在将前轮向左或向右转向时,右侧或左侧的方向指示灯,位于除车把之外的车辆最外端部。这样,由于在位于车辆最外端部的左右的方向指示灯上分别配置有防护部,所以通过该防护部能够有效地保护左右的方向指示灯。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第一车架支承在头管上的基础上,第二车架也支承在头管上。由于通过比其他部位刚性高的头管直接支承由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构成的前承载架,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而确保刚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第一车架的左右侧部在车辆侧视下,以使前部比头灯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方折曲。由于不存在第一车架的前部遮挡头灯的照射光的担心,所以能够通过第一车架的前部以及左右例部来保护头灯,同时能够确保头灯的照射性能。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喇叭配置在方向指示灯的下方。由于方向指示器配置在装载部的前方,所以喇叭也配置在装载部的前方。因为喇叭的上方没有被装载部所封堵,所以警笛音也能向车辆前方上方传送。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喇叭的警笛功能性能。在此基础上,在上方的方向指示灯被防护部保护的情况下,也通过该防护部件保护喇叭。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在车辆侧视下,使车筐的后壁的相对于垂直线的角度为,比车筐的前壁的相对于垂直线的角度小的角度。这样,将车筐的后壁的角度设定得较小。由此,即使在车筐中装载有如比车筐上端向上方突出的那样的装载物情况下,也能抑制与车把的转动范围的干涉,同时能够将物品易于放入至车筐内,并且能够进一步地增大车筐的容量。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头灯上内置有光轴部。只要是内置有光轴部的头灯,光轴调整操作就可以与对头灯进行支承的第一车架无关地进行。因此,能够将头灯牢固地固定在第一车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车身前部的俯视图。
图3是车身前部的立体图。
图4是车身前部的主视图。
图5是从图4拆除前车筐的图。
图6是前承载架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7向视图。
图8是图6的8向视图并且是说明前承载架的构造的图。
图9是图2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二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例二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两轮摩托车,11...车架,13...前轮,15...前叉,56...前承载架,37...车筐(前车筐),40...照明装置,41...头灯,42L,42R...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9...喇叭,51...第一车架,52...第二车架,60...第一车架的前部,61L、61R...第一车架的左右侧部,71...头管,72...装载部,82L、82R...左右的防护部,91...底部,96...前壁,97L...左壁,97R...右壁,98...后壁,99...垂直线,101...光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的方式。在图中以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两轮摩托车上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并且,附图以附图标记的方向来观察。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10具有:车架11;前叉15,操作自如地轴支承在该车架11的前部,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前轮13;转向车把16,安装在该前叉15上,且供驾驶员进行前轮13的车把操作;安装在该转向车把16上的仪表盘17;配置在前轮13与后轮14之间的供驾驶员落座的座椅18;发动机19,在前轮13的后方,架设在车身11上,且成为动力源;后摆臂22,在该发动机19的后方,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且以在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后轮14;和跨设在该后摆臂22与车架11之间的减振单元23。
在前轮13的上方且车辆前方,延伸有前承载架36。该前承载架36具有装载物品的装载部72。在该装载部72上安装有前车筐37,在前车筐37的前方且前承载架36的前部,安装有头灯41以及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图中只表示了靠前侧的附图标记42L)。头灯41以及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统称为照明装置40。
除此之外,在车身后部安装有尾灯45,在后挡泥板34上安装有左右的后方向指示灯46L、46R(图中只表示靠前侧的附图标记46L)。并且,在座椅18的后方,在车身20上安装有供物品装载的后承载架47。
车身20被车身罩25所覆盖。车身罩25由将头管71的上部前方覆盖的前顶罩26、将乘员的腿的前方覆盖的护腿板27、和将车架11覆盖的侧罩29构成,该侧罩29使座椅18的下方从该护腿板27向车辆后方连接地延伸而成。在前叉15上安装有以从前轮13的上方到后方的范围内覆盖的前挡泥板33,在车身20的后部安装有以从后轮14的上方到后方的范围内覆盖的后挡泥板34。在车身20上具有主支架38与侧支架39。
在图2~4中,对前承载架以及安装在该前承载架上的前车筐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前承载架36具有以覆盖前挡泥板33的上方的方式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车宽方向左右一对的第一车架51L、51R。在这些左右一对的第一车架51L、51R上跨设有第一横梁53,该第一横梁53作为供车筐37装载的装载部72。在装载部72上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四边形的车筐37(以下,也称作“前车筐37”)。
前车筐37由底部91和从该底部91的前缘、左缘、右缘以及后缘分别立起的前壁96、左壁97L、右壁97R、后壁98构成,以将截面圆形的细金属丝纵横地搭成格子状的方式形成。车筐的底部91经由板状的第一撑条57以及三个的紧固螺丝106a,而紧固在成为前承载架的装载部72的第一横梁53上。
车筐的后壁98被紧固在上车筐撑条87上,该上车筐撑条87紧固于前承载架36的构成要素、即车筐上撑条89L、89R上。
如图3~4所示,前承载架36具有:支承照明装置40的第一车架51L、51R;从第一车架51L、51R的装载部72的后方向上方延伸的第二车架52;和跨设在第一车架51L、51R之间的装载部(图2,附图标记72)。在第一车架51L、51R的前部跨设有向下方开放且向上方延伸的、在车辆主视下大致U字状的U字状部件79。U字状部件79由左右的立起部79La、79Ra、和跨设在左右的立起部79La、79Ra的上部的横部79b构成,且配置在前车筐的前壁96的前方,承担对装载部72与照明装置40的配置空间进行划分的作用。U字状部件79具有左右的立起部79La、79Ra,在左右的立起部79La、79Ra与第一车架51L、51R之间,分别接合有呈板状、且供照明装置40安装的左右的头灯撑条121L、121R。
在左右的头灯撑条121L、121R的内面的内侧,在左右的头灯撑条121L、121R上安装有头灯41,在左右的头灯撑条121L、121R的外面,分别安装有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在仪表盘17的前面,具有在夜间等易于确认前车筐内的物品的指示灯17a。
如图4所示,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在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的下方,配置有从第一车架51L、51R向外侧延伸而对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进行保护的左右的防护部82L、82R。在右方向指示灯82R的下方配置有传送警笛音的喇叭4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右侧的方向指示灯的下方配置了喇叭,但也可以将喇叭配置在左侧的方向指示灯的下方。而且,也可以在左右的方向指示灯的下方均配置喇叭。
以上,对前承载架36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前承载架36上,除第一车架51L、51R以及第二车架52之外,还接合有多个加强部件和撑条类部件。以下对包括这些辅助部件和撑条类部件在内的前承载架36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在图5~8中,对前承载架的构造等进行说明。
如图5~8所示,在车架11的前部,设置有以转向自如的方式将前叉15轴支承的头管71。在该头管71上接合有托架撑条75,在该托架撑条75上经由第一紧固部件111紧固且支承有第一车架51L、51R。
从头管7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第一车架51L、51R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将头灯41的前方在车宽方向上横截的前部60;和从该前部60的左右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而从头灯41的侧方通过的左右侧部61L、61R。在车辆侧视下,左右侧部61L、61R以使前部60比头灯41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方折曲,并且,这些左右侧部61L、61R以与头灯41重合的方式配置。第一车架51L、51R在车辆仰视下,作为全体呈大致七边形状。
第一车架的左右侧部61L、61R由左右的前辅助部113L、113R和左右的后辅助部114L、114R构成,该左右的前辅助部113L、113R分别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该左右的后辅助部114L、114R在左右的前辅助部113L,113R的后端具有折曲部135L、135R,以从这些折曲部135L,135R向车辆后方变窄的方式延伸,并向与头管71一体的托架撑条75紧固。
左右的前辅助部113L、113R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在左右的前辅助部113L、113R之间跨设有作为装载前车筐(图1,附图标记37)的装载部的第一横梁53。在车辆侧视下,第一车架51L、51R从左右的前辅助部113L、113R的前端向斜前下方折曲,跨设在车宽方向上的前部60配置在比头灯41位于下方的位置上。
第一车架51L、51R的前部60以将头灯41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左右横截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由于不存在第一车架的前部60遮挡头灯41的照射光的担心,所以能够通过第一车架的前部60以及左右侧部61L、61R来保护头灯41,同时能够确保头灯41的照射性能。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前承载架的详细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前承载架36具有以下的主要要素: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从头管71延伸,且包括左右的侧部61L、61R和前部60;第一横梁53,在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的左右的侧部61L、61R上沿车宽方向延伸;U字状部件79,在该第一横梁53的前方,跨设在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的前部;左右的头灯撑条121L、121R,以跨设在U字状部件79与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上的方式分别接合;左右的防护部件82L、82R,从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的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喇叭撑条122,在右侧的防护部件82R的下方,从右侧的第一车架的前部60延伸;上车架123,从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呈大致U字状,且包括左右的第二车架52L、52R;中央撑条124,经由第二紧固部件112而支承在头管71上,从该头管71向车辆斜下前方延伸,且具有箱形截面;车筐下撑条88,接合在该中央撑条124的前端,且供上车筐撑条(图3,附图标记87)安装;左右的车筐上撑条89L、89R,在该车筐下撑条88的上方,接合在上车架123上,且供上车筐撑条(图3,附图标记87)安装;第二横梁54,以贯通中央撑条124的方式,沿车宽方向跨设在上车架123之间;和前罩撑条125,从中央撑条的上表面124a向上方延伸,且具有供前顶罩(图3,附图标记26)紧固的焊接螺母126。
在上述构成的基础上,作为加强部件,在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与上车架123的左右的接合部上,分别跨设有左右的前加强片131L、131R,且跨设有左右的后下加强片132L、132R。另外,在第二横梁54与上车架123的接合部上,分别跨设有左右的后上加强片133L、133R。并且,在左右的第一横梁的折曲部135L、135R上,分别设置有左右的下加强片134L、134R。在中央撑条124上接合有引导电气配线的电气配线引导件149。
接着,对照明装置以及喇叭的配置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从下方观察车辆时,在前承载架36上设置有头灯41,在头灯41的车宽方向左右配置有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在这些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的下方、且在与车宽方向外端相比外侧,配置有从前承载架36延伸,且对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进行防护的左右的防护部82L、82R。
头灯41具有:在前面成为照射部的透镜面41a;和从车辆后方将该透镜面41a覆盖,且在前承载架36上支承的外壳部41b。同样,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分别具有:在前面成为照射部的透镜面42La、42Ra;和从车辆后方将这些透镜面42La、42Ra覆盖,且在前承载架36上支承的主体部42Lb、42Rb。
同时参照图3,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配置在头灯41的车宽方向左右。在将前轮13向左或向右转向时,右侧的方向指示灯42R或者左侧的方向指示灯42L,位于除转向车把16之外的车辆最外端部。这样,由于在位于车辆最外端部的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上分别配置有左右的防护部82L、82R,所以通过这些左右的防护部82L、82R能够有效地保护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
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分别通过左右的防护部82L、82R保护。若将左右的防护部82L、82R从车架11延伸的话,防护部变长而大型化。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从车架11将前承载架36延伸,且在该前承载架36上设置左右的防护部82L、82R,因此左右的防护部82L、82R是短的即可,能够谋求左右的防护部82L、82R的小型化。
另外,在头灯41上,内置有调整头灯41的照射方向的光轴部(图1,附图标记101)。只要是内置有光轴部101的头灯41,光轴调整操作就可以与对头灯41进行支承的第一车架51L、51R无关地进行。因此,能够将头灯41牢固地固定在第一车架51L、51R上。
接着,对前车筐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跨设于第一车架51L、51R上的板状的第一横梁的底面53b上,接合有焊接螺母143,在第一横梁的上面53a载置有前车筐的底部91,在该前车筐的底部91的上面,以与孔145配合的方式载置有板状的第一横梁53,该孔145以与焊接螺母143的位置对应的方式开设,以通过第一横梁53和第一横梁53将前车筐的底部91夹持的方式,从上方通过螺丝106a紧固。
如图10所示,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上车筐撑条87的后面,接合有焊接螺母144,在上车筐撑条87的前面抵接有前车筐的后壁98,在该前车筐的后壁98上与孔146配合地抵接有板状的第二撑条58,该孔146以与焊接螺母144的位置对应的方式开设,以通过上车筐撑条87和第二撑条58将前车筐的后壁98夹持的方式,从车辆前方通过螺丝106b紧固。
接着,对前车筐的配置构造进行说明。
返回图1~4,在车辆侧视下,前车筐的前壁96以使其上端96比下端96b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在此基础上,前车筐的前壁96与垂直线99所成角度θ1被设定为,比前车筐的后壁98与垂直线99所成角度θ2大的角度。
在车辆侧视下,使前车筐的后壁98的相对于垂直线99的角度θ2为,比前车筐的前壁96的相对于垂直线99的角度θ1小的角度。这样,将前车筐的后壁98的角度设定得较小。由此,即使在前车筐37中装载有如比前车筐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那样的装载物情况下,也能抑制与车把的转动范围的干涉,同时能够将物品易于放入至前车筐内,并且能够进一步地增大前车筐的容量。
接下来说明以上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的作用。
在图7中,前承载架36从头管71延伸,并且支承在头管71上,在比前承载架36的装载部72位于车辆前方位置上,在前承载架35上安装有照明装置40。
由于前承载架36支承在头管71上,所以能够降低在前承载架上装载有货物时的对转向的影响。另外,照明装置40比头管71的装载部安装在车辆前方位置上。由于照明装置40的上方被开放,所以从前方上方也能很好地观察到。也就是说,能够提高照明装置40的被视觉辨认性。
在第一车架51L、51R支承在头管71上的基础上,第二车架52也支承在头管71上。由于通过比其他部位刚性高的头管71直接支承具有第一车架51L、51R和第二车架52的前承载架36,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而确保刚性。
在图3中,喇叭49配置在右侧的方向指示灯42R的下方。由于右侧的方向指示器42R配置在装载部72的前方,所以喇叭49也配置在装载部72的前方。因为喇叭49的上方没有被装载部72所封堵,所以警笛音也能向车辆前方上方传送。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喇叭49的警笛功能性能。在此基础上,在上方的方向指示灯42R被防护部82R保护的情况下,也通过该防护部件82R保护喇叭49。
接着,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二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前承载架上安装有能够载置箱包等的托盘部件。以下对实施例一的前承载架与实施例二的前承载架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二中,实施例一的第二车架52的上部,不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部,第二车架52的上部被开放。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横梁54的上方,在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之间跨设有第三横梁55,在该第三横梁55与第二横梁54之间,在左右的第二车架52L、52R上,设置有分别沿上下将第三横梁55与第二横梁54之间连结的左右的角撑板56L、56R。并且,在第二车架52的上端,具有能够钩挂箱包的左右的挂钩部108L、108R。这些左右的挂钩部108L、108R,以在向侧支架39侧倾斜时,能够将箱包保持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左侧折曲。其他的实施例二的前承载架的构造,与实施例一相比没有大变化,所以省略说明。
在前承载架36的装载部上安装有托盘部件103。该托盘部件103能够载置规定形状的未图示的箱包。托盘部件103由对上述箱包的底面进行支承的上面104、和与从该上面104的后端沿着第二车架52立起且对上述箱包的背面进行支承的背面105构成。托盘部件103通过三个紧固部件107而紧固在前承载架36上。在第三顶撑条148的上方,在左右的第一车架51L、51R之间跨设有辅助梁59。
如图12所示,具有左右的挂钩部108L、108R,该左右的挂钩部108L、108R附设于第二车架52的左右侧部61L、61R的上端,且将上述箱包等保持在托盘部件103上。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向前承载架安装有托盘部件来代替车筐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例没有大的不同点。因此,第二实施例的作用、效果也与第一实施例同样,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两轮摩托车中,但是也可以适用于三轮车中,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跨骑型车辆中。
本发明适于具有前承载架的两轮摩托车中。

Claims (7)

1.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所述两轮摩托车具有:设置在车架(11)的前部的头管(71);和转向自如地轴支承在该头管(71)上,且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前轮(13)的前叉(15),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前承载架(36),从所述头管(71)向车辆前方且在所述前轮(13)的上方延伸,并且支承在所述头管(71)上,且具有装载物品的装载部(72);和照明装置(40),在与所述装载部(72)相比车辆前方位置上,由安装在所述前承载架(36)上的头灯(41)以及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配置在所述头灯(41)的车宽方向左右,并且,在这些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的下方且在与车宽方向外端相比外侧,配置有从所述前承载架(36)延伸、且对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进行保护的防护部(82L、82R)。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前承载架(36)由第一车架(51)和第二车架(52)构成,所述第一车架(51)支承在所述头管(71)上,并支承所述照明装置(40),所述第二车架(52)支承在所述头管(71)上,并从所述第一车架(51)的所述装载部(72)的后方向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架(51)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将所述头灯(41)的前方沿车宽方向横截的前部(60);和从该前部(60)的左右端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从所述头灯(41)的侧方通过的左右侧部(61L、61R),这些左右侧部(61L、61R)在车辆侧视下,以使所述前部(60)比所述头灯(41)位于下位的方式向下方折曲,并且,以使所述左右侧部(61L、61R)与所述头灯(41)重合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2L、42R)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向指示灯(42R)的下方,配置有传送警笛音的喇叭(49)。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载部(72)上,具有在车辆俯视下呈四边形的车筐(37),
该车筐(37)由底部(91)、和从该底部(91)的前缘、左缘、右缘以及后缘分别立起的前壁(96)、左壁(97L)、右壁(97R)、后壁(98)构成,
在车辆侧视下,所述前壁(96)以使上端比下端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
所述后壁(98)以使上端比下端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车辆侧视下,所述前壁(96)与垂直线(99)所成角度(θ1),比所述后壁(98)与垂直线(99)所成的角度(θ2)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灯(41)上,内置有调整头灯(41)的照射方向的光轴部(101)。
CN201210409077.5A 2011-12-20 2012-10-18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 Active CN1031716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8171 2011-12-20
JP2011278171A JP5604412B2 (ja) 2011-12-20 2011-12-20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671A true CN103171671A (zh) 2013-06-26
CN103171671B CN103171671B (zh) 2015-06-17

Family

ID=48631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9077.5A Active CN103171671B (zh) 2011-12-20 2012-10-18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04412B2 (zh)
CN (1) CN1031716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6112A (zh) * 2015-03-10 2017-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头灯防护结构
TWI795049B (zh) * 2021-10-25 2023-03-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車的車燈調整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9126B2 (ja) * 2014-08-27 2017-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2583A (ja) * 1984-08-22 1986-03-15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不定形耐火物の施工方法
JP2004082851A (ja) * 2002-08-26 2004-03-18 Honda Motor Co Ltd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9040362A (ja) * 2007-08-10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0235104A (ja) * 2009-03-31 2010-10-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11063068A (ja) * 2009-09-15 2011-03-3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2583U (zh) * 1984-09-11 1986-04-09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2583A (ja) * 1984-08-22 1986-03-15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不定形耐火物の施工方法
JP2004082851A (ja) * 2002-08-26 2004-03-18 Honda Motor Co Ltd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9040362A (ja) * 2007-08-10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10235104A (ja) * 2009-03-31 2010-10-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11063068A (ja) * 2009-09-15 2011-03-3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6112A (zh) * 2015-03-10 2017-11-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头灯防护结构
CN107406112B (zh) * 2015-03-10 2019-10-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头灯防护结构
TWI795049B (zh) * 2021-10-25 2023-03-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車的車燈調整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671B (zh) 2015-06-17
JP2013129218A (ja) 2013-07-04
JP5604412B2 (ja)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93135B1 (en) Motorcycle
CN102069873B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US7523801B2 (en) Motorcycle with inclination sensor
CA2645388C (en) Motorcycle air bag module support arrangement
CN102056791B (zh) 踏板型车辆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CN103171671B (zh) 两轮摩托车的前部构造
JP5033751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32563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712346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0368252C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提手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EP3199435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43679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
CN103010349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967091B2 (ja) キャビン型自動2・3輪車
JP3506998B2 (ja) 騎乗型四輪不整地走行車のフロントガード
JP729327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317065B2 (ja) 車両
JPH02204188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72363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S63232087A (ja) スク−タ型車両の収納装置
TWM645893U (zh) 電動機車慣性感測器的配置
JP2021160378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TW201518169A (zh) 電動機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