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1875A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61875A CN103161875A CN2012105462741A CN201210546274A CN103161875A CN 103161875 A CN103161875 A CN 103161875A CN 2012105462741 A CN2012105462741 A CN 2012105462741A CN 201210546274 A CN201210546274 A CN 201210546274A CN 103161875 A CN103161875 A CN 1031618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platen
- butt
- inclination
- mentioned
-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装置能够降低因可动板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而产生的抵接撞击声。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中,在分隔构件(36)形成有通过配置有可动板(54)而使可动板(54)向该收容空腔(46)的内表面抵接而限制可动板(54)的位移量,收容空腔(46)中的可动板(54)的位移方向两侧的壁部内表面的外周部分被做成越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被抵接倾斜面(62),并且在可动板(54)的外周部分设有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外周抵接部(64),并且,外周抵接部(64)的两个面被做成越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抵接倾斜面(66),收容空腔(46)的被抵接倾斜面(62)和可动板(54)的抵接倾斜面(66)以不同的倾斜角度设置而相对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支座等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基于被封入于隔振装置内部的非压缩性流体的流动作用而发挥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这样的隔振装置:其安装于动力单元和车身等用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用于将这些构件隔振连接起来乃至隔振支承起来。隔振装置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弹性连接起来的构造,该第1安装构件安装于用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侧的构件,该第2安装构件安装于用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侧的构件。
而且,以进一步提高隔振性能等为目的,还提出有一种利用基于被封入于隔振装置内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有这样的构造:隔着被第2安装构件支承起来的分隔构件而形成有承压液室和平衡液室,上述承压液室和平衡液室通过孔通路相互连通起来。例如日本特开2009-243510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的内容便是如此。
另外,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由于根据输入振动来切换允许流体流动和限制流体流动,因此,有时会采用可动板。该可动板在允许其在轴线方向上的微小位移的状态下被收容配置于形成于分隔构件的收容空腔,承压液室的液压作用在该可动板的一侧的面,并且,平衡液室的液压作用在该可动板的另一侧的面。于是,在输入振动的振幅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可动板在收容空腔内微小位移,允许流体流动,并且,在输入振动的振幅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可动板在轴线方向上被推压到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限制流体流动。
但是,在这样的可动板中,在输入大振幅振动时、可能会出现因可动板对收容空腔的壁面的碰撞而产生撞击声的问题。特别是存在下述问题:由于在抵接初始阶段以较大的面积抵接,因此,因抵接而产生的冲击力较大,从而产生的撞击声较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3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提出的,本发明的要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能够降低因可动板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而产生的抵接撞击声。
即,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第1安装构件和筒状的第2安装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接起来,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在相对于被该第2安装构件支承起来的分隔构件而言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承压液室,并且,在相对于被该第2安装构件支承起来的分隔构件而言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的平衡液室,在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设有用于将该承压液室和平衡液室相互连通起来的孔通路,并设有可动板,该承压液室的液压和平衡液室的液压分别作用在该可动板的两个面上,并通过该可动板的微小位移来吸收该承压液室的压力变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分隔构件中形成有收容空腔,该收容空腔通过收容配置上述可动板并且使上述可动板向该收容空腔壁部内表面抵接来限制该可动板的位移量,该收容空腔中位于该可动板的位移方向两侧的该壁部内表面的外周部分被做成越朝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被抵接倾斜面,并且,在该可动板的外周部分设有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外周抵接部,该外周抵接部的轴线方向两个面被做成越朝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抵接倾斜面,该收容空腔的该被抵接倾斜面和该可动板的该抵接倾斜面以不同的倾斜角度设置从而彼此间相对倾斜。
采用按照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做成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能够降低在输入大振幅振动时等情况下、因可动板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而产生的撞击声。即,通过因可动板位移而抵接的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的外周部分与可动板的外周抵接部的两个面之间相对地倾斜,能够将该收容空腔与可动板的外周抵接部抵接的初始阶段时的抵接面积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减小抵接初始阶段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因可动板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间相抵接而产生的撞击声。
而且,通过由橡胶弹性体形成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抵接的可动板的外周抵接部,能够基于因橡胶弹性体弹性变形而产生的缓冲作用来降低抵接时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产生的抵接撞击声。
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在上述可动板的上述外周抵接部的外周端部设有在厚度方向突出的支承突起,该支承突起被上述收容空腔的上述被抵接倾斜面所夹持。
采用第2技术方案,通过支承突起在被抵接倾斜面的相对面之间被夹持,能够在收容空腔内将可动板保持于可动板位移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因此,能够在可动板位移时,缩小可动板在其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抵接之前的位移量,抑制可动板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抵接时的相对速度,因此,能够降低抵接时的冲击能,从而防止产生撞击声。
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在上述可动板的上述外周抵接部设有在厚度方向突出的抵接突起,该抵接突起的突出前端与上述被抵接倾斜面间的距离小于该外周抵接部的其他部分与该被抵接倾斜面间的距离。
采用第3技术方案,在可动板位移时,抵接突起先于抵接倾斜面的其他部分抵接于收容空腔的被抵接倾斜面,因此,能够进一步缩小可动板抵接于被抵接倾斜面的抵接初始阶段的抵接面积,从而能够谋求降低撞击声。而且,通过利用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抵接突起的弹性而产生的缓冲作用,能够降低抵接倾斜面与被抵接倾斜面抵接的抵接速度,从而能够缓和抵接时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撞击声。
根据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在上述可动板的上述外周抵接部形成有在上述抵接倾斜面开口的隔离凹部,该隔离凹部的底面与上述被抵接倾斜面间的距离大于该外周抵接部的其他部分与该被抵接倾斜面间的距离。
采用第4技术方案,在可动板位移时,隔离凹部晚于抵接倾斜面的其他部分抵接于收容空腔的被抵接倾斜面,因此,能够进一步缩小可动板抵接于被抵接倾斜面的抵接初始阶段的抵接面积,从而能够谋求降低撞击声。另外,通过将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构造组合起来,能够实现可动板阶段性地抵接于被抵接倾斜面,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小冲击力,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抵接时的撞击声。
根据第1技术方案~第4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中,在上述可动板的上述外周抵接部的外周端缘部设有沿着周向以环状延伸的密封面,通过该可动板的位移,该密封面整周抵接于上述收容空腔的上述壁部内表面。
采用第5技术方案,在可动板位移从而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时,密封面整周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因此,能够防止流体在可动板与收容空腔的壁部之间通过而流动的情况。因此,能够高效地引起承压液室的内压变动,从而能够确保通过孔通路而流动的流体量,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
根据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中,上述可动板具有在做成硬质的可动板主体的外周部分固定有上述外周抵接部的构造。
采用第6技术方案,可动板具有硬质的可动板主体,以防止因液压的作用而导致可动板变形,因此,能够在可动板抵接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的状态下有效地引起承压液室的内压变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
根据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中,上述可动板的上述可动板主体被与上述外周抵接部一体形成的橡胶弹性体包覆起来,并且,该可动板的内周部分被做成比设有该外周抵接部的外周部分薄的壁。
采用第7技术方案,通过可动板主体被含有外周抵接部的橡胶弹性体包覆起来,能够防止因暴露于非压缩性流体而导致的腐蚀等,从而能够谋求提高耐久性。而且,通过内周部分被做成比外周抵接部薄的壁,能够谋求可动板的轻型化、成本的降低。
采用本发明,通过可动板与收容空腔的抵接面由均相对于与轴线垂直平面倾斜的抵接倾斜面和被抵接倾斜面构成,抵接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被抵接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从而这些抵接倾斜面与被抵接倾斜面彼此间相对倾斜。由此,能够将抵接倾斜面与被抵接倾斜面抵接的初始阶段的抵接面积抑制得较小,从而缓和抵接时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因可动板与收容空腔的壁部内表面相抵接而产生的撞击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用于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座的可动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可动板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3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放大地表示图4所示的可动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是放大地表示图5所示的可动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放大地表示图6所示的可动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1是放大地表示图7所示的可动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了作为做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1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发动机支座10。发动机支座10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第1安装构件12和第2安装构件14弹性连接起来的构造。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地讲,第1安装构件12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一体地设置有:固定部18,其呈倒置的大致圆锥台状;以及安装板部20,其自固定部18向上方突出,呈板状且具有沿着其厚度方向贯穿的螺栓孔。
第2安装构件14是由与第1安装构件12同样的材料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具有薄壁大直径的大致圆筒形状。而且,第2安装构件14包括向其内周侧突出的台阶部22,并且,第2安装构件14包括自台阶部22的内周端部朝向上方扩径的同时向上方突出的锥部24。
然后,第1安装构件12与第2安装构件14的上侧开口部隔开规定距离地与第2安装构件14配置在同一中心轴线上,上述第1安装构件12和第2安装构件14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接起来。主体橡胶弹性体16呈厚壁大直径的大致圆锥台状,在其小直径侧的端部硫化粘接有第1安装构件12的固定部18,并且,其大直径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与第2安装构件14的锥部24重叠且硫化粘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橡胶弹性体16作为包括第1安装构件12和第2安装构件14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而形成。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形成有大直径凹部26。大直径凹部26是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直径侧端面开口的凹部,其是倒置的大致研钵形状。
并且,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一体形成有密封橡胶层28。密封橡胶层28是薄壁大直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其自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周端部朝向轴线方向下方延伸出来,并硫化粘接于第2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上安装有挠性膜30。挠性膜30是薄壁大直径的呈大致圆板形状的橡胶膜,其在轴线方向上具有充分的松弛度。此外,在挠性膜30的外周端部硫化粘接有筒状的固定构件32。然后,通过在将固定构件32插入到第2安装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之后,对第2安装构件14实施整周缩径等缩径加工,从而配设为:固定构件32被嵌装固定于第2安装构件14,挠性膜30将第2安装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堵塞。
通过这样地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上安装挠性膜30,从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与挠性膜30在轴线方向上的相对面之间形成有与外部空间隔离的流体室34,在该流体室34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另外,并不对被封入于流体室34的非压缩性流体并进行特别地限定,可以适宜地采用例如水、亚烷基二醇、聚乙二醇、硅油、或者这些物质的混合液。另外,为了有效地获得基于后述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期望采用粘度为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在流体室34收容配置有分隔构件36,该分隔构件36被第2安装构件14支承。分隔构件36整体是厚壁的大致圆板形状,其通过将分隔构件主体38和盖构件40上下地重叠起来而形成。
分隔构件主体38是由像铝合金那样的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硬质构件,其是厚壁大直径的大致圆板形状。而且,在分隔构件主体38的外周部分形成有以规定长度沿着周向延伸且在外周面开口的周槽42。此外,在分隔构件主体38的径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在上表面开口的、在俯视图中为大致圆形的收容凹部44。
盖构件40与分隔构件主体38同样地是硬质构件,盖构件40是薄壁大直径的大致圆板形状,其重叠于分隔构件主体38的上表面。由此,分隔构件主体38的收容凹部44的开口部被盖构件40堵塞,从而在分隔构件主体38与盖构件40之间利用收容凹部44形成有收容空腔46。
做成这样的构造的分隔构件36被收容于流体室34中,并被第2安装构件14支承。即,通过将分隔构件36插入到第2安装构件14,分隔构件36的外周面隔着密封橡胶层28与第2安装构件14重叠,并且,对第2安装构件14实施缩径加工,从而,将分隔构件36嵌装固定于第2安装构件14。
然后,通过配设分隔构件36使其被第2安装构件14支承,并在流体室34内沿着与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从而隔着分隔构件36将流体室34上下地分割成两个。由此,在隔着分隔构件36的轴线方向上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从而在输入振动时被引起内压变动的承压液室48。另一方面,在隔着分隔构件36的轴线方向下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30构成从而容易允许容积变化的平衡液室50。
而且,通过分隔构件36的周槽42的外周侧开口部隔着密封橡胶层28利用第2安装构件14流体密封地覆盖,从而形成有隧道状的流路,该隧道状流路的一端的端部与承压液室48相连通,并且,该通道状流路的另一端的端部与平衡液室50相连通。由此,用于将承压液室48和平衡液室50相互连通起来的孔通路52利用周槽42形成于分隔构件36上。另外,通过在考虑承压液室48及平衡液室50的壁的弹性刚度的同时调节孔通路52的通路截面积(A)与通路长度(L)的比(A/L),来调谐孔通路52中的流动流体的共振频率即调谐频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孔通路52的调谐频率调谐为与发动机振动相当的10Hz左右的低频率。
而且,在分隔构件36的收容空腔46内收容有可动板54。如图2、图3所示,可动板54的整体呈大致圆板形状,其具有做成硬质的可动板主体56的表面被橡胶弹性体包覆起来的构造。然后,承压液室48的液压经过在盖构件40中用于构成收容空腔46的上侧壁部的部分处形成的透孔58,作用在可动板54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平衡液室50的液压经过在分隔构件主体38中用于构成收容空腔46的下侧壁部的部分处形成的中央孔60,作用在可动板54的下表面。由此,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可动板54根据承压液室48的液压与平衡液室50的液压之间的相对差沿轴线方向(板厚方向)产生微小位移,通过该微小位移,承压液室48的液压被传递到平衡液室50并被平衡液室50吸收。结果,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能够发挥基于因可动板54的微小位移而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低动态弹性效果(日文:低動ばね効果)),从而能够确保对空转时振动、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Booming Noise)等而言的隔振性能。另外,可动板54沿轴线方向的位移量通过可动板54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两侧的壁部内表面的抵接来限制。
在此,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两侧的壁部内表面的外周部分被做成越朝向内周侧越向轴线方向的外侧倾斜的锥形状的被抵接倾斜面62。更具体地讲,形成于分隔构件主体38的收容凹部44的底壁面上比中央孔60靠外周的部分被做成下侧的被抵接倾斜面62,并且,以盖构件40的内周端部的向收容凹部44的开口部上方突出的部分的下表面做成上侧的被抵接倾斜面62。通过将上述上下的被抵接倾斜面62、62设置于收容空腔46的外周部分,从而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尺寸自外周部分朝向内周侧逐渐变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抵接倾斜面62相对于沿着与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虚拟平面(与轴线垂直的平面),以大致恒定的倾斜角度α倾斜地扩展。而且,设有上侧的被抵接倾斜面62的盖构件40的内周端部被做成越朝向其内周侧越向上倾斜的锥形状,盖构件40的整个厚度大致恒定。
而且,如图4~图7所示,可动板54具有这样的构造:在做成硬质的大致圆板形状的可动板主体56的外周部分固定粘接有外周抵接部64。外周抵接部64是在可动板主体56的外周部分处向厚度方向两侧突出的环状的橡胶弹性体,其与用于包覆可动板主体56的表面的橡胶层一体形成。而且,外周抵接部64向轴线方向外侧的突出高度朝向其内周侧逐渐变大而使得外周抵接部64朝向其内周侧逐渐形成为厚壁。此外,可动板54中的比外周抵接部64靠内周侧的部分成为可动板主体56的表面被薄壁的橡胶弹性体(橡胶层)包覆起来的构造,其被做成比设有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部分薄的壁。
更详细地讲,外周抵接部64的位于径向中间部分的两个面由抵接倾斜面66构成。如图8所示,抵接倾斜面66被做成越朝向其内周侧越向可动板54的位移方向兼板厚方向的轴线方向外侧倾斜的锥形状的面。而且,抵接倾斜面66相对于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β与被抵接倾斜面62的倾斜角度α不同,抵接倾斜面66与被抵接倾斜面62彼此间相对倾斜而扩展。
而且,抵接倾斜面66的内周侧形成有沿着大致与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内周抵接面68。此外,在抵接倾斜面66的外周侧形成有沿着大致与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外周抵接面70,并且,在比外周抵接面70靠外周侧设有朝向外周侧逐渐向轴线方向内侧倾斜的密封面72。该密封面72在可动板54的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端缘部沿着周向以环状延伸,该密封面72以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形成。
而且,在外周抵接部64的圆周上的四个部位处与该外周抵接部64的四个部位一体形成有支承突起74。如图9所示,该支承突起74在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端部向厚度方向(可动板54的板厚方向)的两侧突出,在该支承突起74的形成部位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端部的厚度尺寸局部地变大。
而且,在外周抵接部64的圆周上形成有多个隔离凹部76。如图10所示,隔离凹部76形成于设有抵接倾斜面66的外周抵接部64的径向中间部分,并在抵接倾斜面66开口。换言之,在同一圆周上,在形成隔离凹部76的形成部分处外周抵接部64的板厚尺寸局部地缩小,成为薄壁。另外,隔离凹部76的数量、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12个隔离凹部76形成为等间隔的放射状。
而且,在各隔离凹部76上分别形成有抵接突起78。如图11所示,抵接突起78是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突起,其在隔离凹部76的周向中央部分自隔离凹部76的底面77的外周部分朝向可动板54的厚度方向外侧突出。而且,在俯视图中抵接突起78沿着径向被做成长条的大致椭圆形状,并且,抵接突起78被做成朝向突出前端侧其截面积逐渐变小的前端变细形状。
如上所述,具有外周抵接部64的可动板54被配设于分隔构件36的收容空腔46内。即,可动板54以其沿着与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方式被收容于收容空腔46,并且,可动板54的支承突起74被收容空腔46的上下的被抵接倾斜面62、62的相对的面夹持。由此,在未输入振动的静置状态下,可动板54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保持于收容空腔46的中央部分,上下的抵接倾斜面66、66以与上下的被抵接倾斜面62、62具有的大致相同的间隙的方式相对。另外,支承突起74不一定必须在上下的被抵接倾斜面62、62之间被夹持并压缩起来,只要支承突起74抵接于该被抵接倾斜面62、62,可动板54在收容空腔46内沿轴线方向被定位,支承突起74就也可以不被压缩变形。
在可动板54配设到收容空腔46的状态下,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与内周抵接面68间的距离d1小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与密封面72间的距离d2(d1<d2),在后述的可动板54沿轴线方向位移时,内周抵接面68先于密封面72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
并且,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与隔离凹部76的底面77间的距离d3大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与密封面72间的距离d2(d2<d3),在后述的可动板54向轴线方向位移时,隔离凹部76的底面77晚于外周抵接部64的其他部分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综上所述,隔离凹部76距被抵接倾斜面62的距离大于外周抵接部64的其他部分距被抵接倾斜面62的距离。
此外,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与抵接突起78间的距离d4小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与内周抵接面68间的距离d1(d4<d1),在后述的可动板54沿轴线方向位移时,抵接突起78先于内周抵接面68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因此,抵接突起78突出至比外周抵接部64的其他部分靠近被抵接倾斜面62的位置,抵接突起78距被抵接倾斜面62的分隔距离小于外周抵接部64的其他部分距被抵接倾斜面62的分隔距离。
做成这样的构造的发动机支座10通过以第1安装构件12被固定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侧,并且,以第2安装构件14被固定于同样地未图示的车身侧,从而被安装在这些动力单元与车身之间。
然后,当输入与发动机振动(Engine Shake)相当的低频率大振幅振动时,在承压液室48与平衡液室50之间产生相对的压力差,从而能够引起流体在这些承压液室48与平衡液室50之间经过孔通路52而流动。由此,能够基于流动流体的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发挥作为目标的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
在此,在输入大振幅振动时,可动板54根据承压液室48与平衡液室50的相对的压力变动而上下地位移,外周抵接部64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
更具体地讲,首先,外周抵接部64的抵接突起78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被抵接倾斜面62。由此,在抵接的初始阶段,外周抵接部64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以极小的抵接面积抵接,在容易产生撞击声问题的、自分隔状态向抵接状态过渡的过程中,能够缓和因抵接而产生的冲击力,从而能够降低撞击声。另外,随着可动板54的位移量变大,抵接突起78弹性地产生挤压变形,因此,抵接面积渐渐增大的同时弹性变硬。
当抵接突起78的弹性变形量变大时,外周抵接部64的内周抵接面68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轴线方向的壁部内表面。由此,抵接面积阶段性地增大,能够进一步限制可动板54的位移。另外,在内周抵接面68抵接之前,抵接突起78弹性变形,可动板54的位移速度降低,因此,降低乃至避免了由内周抵接面68向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抵接而引起的撞击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构件40的透孔58的直径小于内周抵接面68的外径,上侧的内周抵接面68的外周端部通过朝向可动板54的上方的位移而抵接于盖构件40,并且,分隔构件主体38的中央孔60的直径大于内周抵接面68的外径,在可动板54向下方位移时,不使下侧的内周抵接面68抵接于分隔构件主体38。
当可动板54自内周抵接面68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的状态进一步位移时,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抵接面70紧接着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由此,抵接面积进一步变大,能够更强烈地限制可动板54的位移。
并且,通过利用可动板54的位移,设置于外周抵接面70的外周侧的密封面72整周被连续地向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的外周端部推压,从而切断了可动板54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由此,在输入低频率大振幅振动时,能够充分地确保承压液室48的液压,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在孔通路52中发挥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
通过在外周抵接面70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之后,可动板54进一步位移,从而可动板54的抵接倾斜面66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被抵接倾斜面62,并且,该抵接倾斜面66与被抵接倾斜面62间的抵接面积随着可动板54的位移而渐渐增大。由此,能够降低因抵接倾斜面66与被抵接倾斜面62相抵接而产生的初始阶段的冲击力,从而能够降低因抵接而产生的撞击声。
当在抵接倾斜面66抵接于被抵接倾斜面62之后,可动板54进一步位移时,隔离凹部76抵接于被抵接倾斜面62。由此,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与可动板54间的抵接面积进一步增大,能够更强烈地限制动板54的位移。
这样,随着可动板54在收容空腔46内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移量变大,其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的抵接部分阶段性地增大,并且,可动板54的各部分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抵接的初始阶段的抵接面积缩小。由此,能够降低由于可动板54的各部分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时的冲击力而产生的撞击声。
而且,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相抵接的抵接时机不同的抵接倾斜面66、隔离凹部76、抵接突起78分别在周向上均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因此,能够防止在抵接倾斜面66、隔离凹部76的底面77、抵接突起78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时,因抵接反作用力而导致可动板54发生倾动等,从而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进行了预想之外的抵接,从而产生较大的撞击声的情况,或者,能够防止因在可动板54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而导致隔振效果被降低的情况。
并且,内周抵接面68、外周抵接面70、密封面72均沿着周向大致连续地延伸,避免了在向收容空腔46抵接时因抵接反作用力而导致可动板54发生倾动等不良现象。因此,能够避免抵接撞击声变大、或者因在可动板54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而导致隔振性能降低等。
而且,支承突起74被分隔构件36夹持,从而可动板54在收容空腔46内被定位于轴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由此,可动板54在收容空腔46内向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移量大致相同,可动板54在抵接于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之前的可动板的位移量变小,因此,能够降低抵接时的冲击能,从而能够抑制由抵接引起而产生的撞击声。而且,在本发明中,可动板54在收容空腔46内被定位于轴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的结构并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是以可动板54在收容空腔46内靠近轴线方向上的任一侧的方式配置。
而且,可动板54在被做成在做成大致圆板形状的硬质的可动板主体56的外周部分设有向厚度方向两侧突出的外周抵接部64的构造,在比外周抵接部64靠内周侧做成可动板主体56的表面被与外周抵接部64一体形成的橡胶弹性体(橡胶层)包覆起来的薄壁板形状。因此,不用徒劳地将内周部分做成厚壁,就能够抑制可动板54的变形,从而实现低成本化、轻型化,并且,在输入低频率大振幅振动时能够有效地发挥目标的隔振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不被该具体的描述所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可动板54的外周抵接部64设有抵接倾斜面66、内周抵接面68、外周抵接面70、密封面72、支承突起74、隔离凹部76、抵接突起78。但是,可动板54并不限定于包括这些所有结构的构造,只要设置相对于被抵接倾斜面相对地倾斜而扩展的抵接倾斜面,就可以任意地选择并采用其他结构。此外,各结构的形成数量、形成位置也并不被特别限定。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动板54中,中央部分被做成薄壁的平板形状,但是,不一定必须是中央部分相对于外周部分被做成薄壁,例如也可以是可动板的中央部分在板厚方向上具有与外周抵接部的内周缘部大致相同的厚度尺寸。此外,在可动板的中央部分被做成厚壁等情况下,若能够在向可动板向收容空腔46的壁部内表面抵接时、充分地将因可动板的变形而产生的吸收液压的情况抑制得较小,则也可以省略硬质的可动板主体56。此外,可动板主体的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厚度也可以变化,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变化的形状(异形)。
而且,只要收容空腔的被抵接倾斜面和可动板的抵接倾斜面以完全不抵接的方式相对地倾斜,收容空腔的被抵接倾斜面和可动板的抵接倾斜面就不一定必须以恒定的倾斜角度扩展,也可以做成收容空腔的被抵接倾斜面和可动板的抵接倾斜面的倾斜角度渐渐发生变化而其纵截面为弯曲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支座(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2、第1安装构件;14、第2安装构件;16、主体橡胶弹性体;30、挠性膜;36、分隔构件;46、收容空腔;48、承压液室;50、平衡液室;52、孔通路;54、可动板;56、可动板主体;62、被抵接倾斜面;64、外周抵接部;66、抵接倾斜面;72、密封面;74、支承突起;76、隔离凹部;77、底面;78、抵接突起。
Claims (7)
1.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第1安装构件(12)和筒状的第2安装构件(1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接起来,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中,在相对于被该第2安装构件(14)支承起来的分隔构件(36)而言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的承压液室(48),并且,在相对于被该第2安装构件(14)支承起来的分隔构件(36)而言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30)构成的平衡液室(50),在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中,设有用于将该承压液室(48)和平衡液室(50)相互连通起来的孔通路(52),并设有可动板(54),该承压液室(48)的液压和平衡液室(50)的液压分别作用在该可动板(54)的两个面上,并通过该可动板(54)的微小位移来吸收该承压液室(48)的压力变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构件(36)中形成有收容空腔(46),该收容空腔(46)通过收容配置上述可动板(54)并且使上述可动板(54)向该收容空腔(46)壁部内表面抵接来限制该可动板(54)的位移量,该收容空腔(46)中位于该可动板(54)的位移方向两侧的该壁部内表面的外周部分被做成越朝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被抵接倾斜面(62),并且,
在该可动板(54)的外周部分设有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外周抵接部(64),并且,该外周抵接部(64)的两个面被做成越朝向内周侧越向外侧倾斜的抵接倾斜面(66),
该收容空腔(46)的该被抵接倾斜面(62)和该可动板(54)的该抵接倾斜面(66)以不同的倾斜角度设置从而彼此间相对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可动板(54)的上述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端部设有在厚度方向突出的支承突起(74),该支承突起(74)被上述收容空腔(46)的上述被抵接倾斜面(62)所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可动板(54)的上述外周抵接部(64)设有在厚度方向突出的抵接突起(78),该抵接突起(78)的突出前端与上述被抵接倾斜面(62)间的距离小于该外周抵接部(64)的其他部分与该被抵接倾斜面(62)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可动板(54)的上述外周抵接部(64)形成有在上述抵接倾斜面(66)开口的隔离凹部(76),该隔离凹部(76)的底面(77)与上述被抵接倾斜面(62)间的距离大于该外周抵接部(64)的其他部分与该被抵接倾斜面(62)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可动板(54)的上述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端缘部设有沿着周向以环状延伸的密封面(72),通过该可动板(54)的位移,该密封面(72)整周抵接于上述收容空腔(46)的上述壁部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上述可动板(54)具有在做成硬质的可动板主体(56)的外周部分固定有上述外周抵接部(64)的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上述可动板(54)的上述可动板主体(56)被与上述外周抵接部(64)一体形成的橡胶弹性体包覆起来,并且,该可动板(54)的内周部分被做成比设有该外周抵接部(64)的外周部分薄的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73067 | 2011-12-14 | ||
JP2011273067A JP5595369B2 (ja) | 2011-12-14 | 2011-12-14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61875A true CN103161875A (zh) | 2013-06-19 |
CN103161875B CN103161875B (zh) | 2015-01-28 |
Family
ID=48585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46274.1A Active CN103161875B (zh) | 2011-12-14 | 2012-12-14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82090B2 (zh) |
JP (1) | JP5595369B2 (zh) |
CN (1) | CN103161875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31499A (zh) * | 2013-09-20 | 2016-04-27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隔振装置 |
CN106394220A (zh) * | 2015-08-03 | 2017-02-15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液压发动机悬置的解联器 |
CN107532675A (zh) * | 2015-04-27 | 2018-01-0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隔振装置 |
CN112105837A (zh) * | 2018-08-24 | 2020-12-18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48926B2 (ja) * | 2014-06-23 | 2019-01-09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DE102017112168B4 (de) * | 2017-06-01 | 2021-04-29 | Vibracoustic Gmbh | Trennvorrichtung zum Trennen einer Arbeitskammer und einer Ausgleichskammer eines hydraulisch dämpfenden Lagers sowie ein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
DE102018102130A1 (de) * | 2018-01-31 | 2019-08-01 | Vibracoustic Gmbh |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
JP7000243B2 (ja) * | 2018-04-26 | 2022-01-19 |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 |
EP3770463B1 (en) * | 2018-05-10 | 2024-07-24 | Prospira Corporation |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
CN110397697B (zh) | 2018-09-10 | 2021-02-23 | 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 | 液压悬置装置及分离件 |
WO2020208689A1 (ja) * | 2019-04-08 | 2020-10-15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WO2021090886A1 (ja) | 2019-11-07 | 2021-05-1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防振装置 |
DE112021001891T5 (de) * | 2020-11-24 | 2023-01-26 |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 Fluidgefüllte 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64181A (en) * | 1999-05-27 | 2000-12-26 | Bruner; John P. | Vehicle seat ballistic shield |
JP2008281118A (ja) * | 2007-05-11 | 2008-11-20 | Marugo Rubber Ind Co Ltd | 流体封入型防振装置 |
JP2009243510A (ja) * | 2008-03-28 | 2009-10-22 | Tokai Rubber Ind Ltd | 自動車用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
JP2010169121A (ja) * | 2009-01-20 | 2010-08-05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85938A (ja) | 1987-01-28 | 1988-08-01 | Maruishi Seiyaku Kk | グルタ−ルアルデヒド水溶液の精製方法 |
JPS63185938U (zh) * | 1987-05-25 | 1988-11-29 | ||
JPH06109063A (ja) * | 1992-09-29 | 1994-04-19 |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 液体封入型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
DE4238752C1 (de) * | 1992-11-17 | 1994-05-11 | Boge Gmbh |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Motorlager |
DE19812837C2 (de) * | 1998-03-24 | 2000-02-24 | Mannesmann Boge Gmbh |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Motorlager |
JP3702683B2 (ja) * | 1998-12-22 | 2005-10-05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3707294B2 (ja) * | 1999-04-20 | 2005-10-19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圧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
JP3729107B2 (ja) * | 2001-08-31 | 2005-12-21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2004069005A (ja) | 2002-08-09 | 2004-03-04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US6910683B2 (en) * | 2003-05-29 | 2005-06-2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Fluid-sealed anti-vibration device |
JP2005188724A (ja) * | 2003-12-26 | 2005-07-1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
WO2008069131A1 (ja) * | 2006-12-05 | 2008-06-12 | Honda Motor Co., Ltd. | 液封防振装置 |
JP5172243B2 (ja) | 2007-08-13 | 2013-03-2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防振装置 |
JP5170809B2 (ja) * | 2007-08-27 | 2013-03-27 |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 液封防振装置 |
US20090243171A1 (en) | 2008-03-28 | 2009-10-01 |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
JP5014239B2 (ja) * | 2008-04-28 | 2012-08-29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JP2010031990A (ja) | 2008-07-30 | 2010-02-12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2011
- 2011-12-14 JP JP2011273067A patent/JP55953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2-07 US US13/708,350 patent/US8882090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14 CN CN201210546274.1A patent/CN1031618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64181A (en) * | 1999-05-27 | 2000-12-26 | Bruner; John P. | Vehicle seat ballistic shield |
JP2008281118A (ja) * | 2007-05-11 | 2008-11-20 | Marugo Rubber Ind Co Ltd | 流体封入型防振装置 |
JP2009243510A (ja) * | 2008-03-28 | 2009-10-22 | Tokai Rubber Ind Ltd | 自動車用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
JP2010169121A (ja) * | 2009-01-20 | 2010-08-05 | Tokai Rubber Ind Ltd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31499A (zh) * | 2013-09-20 | 2016-04-27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隔振装置 |
US9719575B2 (en) | 2013-09-20 | 2017-08-0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
CN107532675A (zh) * | 2015-04-27 | 2018-01-0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隔振装置 |
CN107532675B (zh) * | 2015-04-27 | 2019-07-19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隔振装置 |
US10487905B2 (en) | 2015-04-27 | 2019-11-26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Anti-vibration device |
CN106394220A (zh) * | 2015-08-03 | 2017-02-15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液压发动机悬置的解联器 |
CN106394220B (zh) * | 2015-08-03 | 2021-04-16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液压发动机悬置的解联器 |
CN112105837A (zh) * | 2018-08-24 | 2020-12-18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CN112105837B (zh) * | 2018-08-24 | 2022-04-26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95369B2 (ja) | 2014-09-24 |
US20130154171A1 (en) | 2013-06-20 |
JP2013124700A (ja) | 2013-06-24 |
US8882090B2 (en) | 2014-11-11 |
CN103161875B (zh) | 2015-0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61875A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CN102906450B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US4700934A (en) | Pretensionable and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ing element | |
US8302946B2 (en) | Vibration proofing apparatus | |
KR100491848B1 (ko) | 엔진 기어 장치의 베어링 | |
JP5557837B2 (ja) | 防振装置 | |
CN101932849A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JP2000186739A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CN101813155B (zh)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CN104105902B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US20050035508A1 (en) | Fluid-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 |
JP2007278399A (ja) | 防振装置 | |
CN103174790A (zh) | 隔振装置 | |
JP5926149B2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JP2012172736A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WO2020039648A1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JP5925545B2 (ja) |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 |
JP2004069005A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JPH04244630A (ja) | 液圧緩衝式支承 | |
CN103477115A (zh)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
JP2003028233A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KR20170029677A (ko) | 엔진마운트 | |
JP2004347124A (ja)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
KR20180117797A (ko) | 엔진마운트의 구조 | |
JP2010007811A (ja) | 防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after: Hond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 Ltd.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TO: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