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080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0809A
CN103140809A CN2011800467047A CN201180046704A CN103140809A CN 103140809 A CN103140809 A CN 103140809A CN 2011800467047 A CN2011800467047 A CN 2011800467047A CN 201180046704 A CN201180046704 A CN 201180046704A CN 103140809 A CN103140809 A CN 103140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recording materials
color
ton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7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0809B (zh
Inventor
竹村太一
中山敏则
玉木政行
石塚二郎
剑持和久
长田光
阿部敬介
三木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40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0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0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08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03G15/553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 G03G15/556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for toner consumption, e.g. pixel counting, toner coverage detection or toner density measu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9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production of an electrostatic intermediate pi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74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col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x 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当在记录材料上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时,当调色剂的比重为ρ(g/cm3)、重量平均颗粒直径为L(μm)、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加载量为A(mg/cm2)时满足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加载量是在用每种颜色调色剂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时的最大调色剂加载量,并且,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为使得在其中上述图像中的各种颜色的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为84%或更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获得硬拷贝的图像形成装置(比如,复印机、传真机或打印机),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和定影设备,所述图像形成部件用于通过利用转印式或直接式电子照相处理或类似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所述定影设备用于将该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背景技术
随着经由静电潜像显现图像信息的方法(比如,电子照相式)的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该方法目前用在各种领域(比如,复印机或打印机)中。具体地讲,近年来,对环境响应和成本降低的需求增加,以使得调色剂消耗减少技术变得非常重要。从减少在调色剂被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处理中产生的能量的角度来讲,该技术也是重要的。特别是,在用于办公室使用的使用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对节能的需求来讲,该技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和彩色化的发展,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开始应用于印刷领域的一部分,以使得图像形成装置的商业化在平面艺术和短版印刷(比如,按需印刷(POD))的领域中开始变得突出。在考虑图像形成装置进入POD市场的情况下,电子照相式具有作为数字印刷到出版印刷的按需性质的特征,但是为了作为输出产品体现市场价值,涉及许多问题,比如,颜色再现区域、纹理、图像稳定性和介质兼容性。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从上述成本降低的意识提高、因此输出产品的每一片材的成本被抑制在低水平的角度来讲,调色剂消耗减少技术变得重要。
这里,关于调色剂消耗减少技术,提出了以下提议。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2004-295144中,感光构件的电荷电势的绝对值被设置为低条件(比如,350V-550V),并且使用具有0.3mg/cm2-0.7mg/cm2的高着色力的调色剂,以使得转印材料上转印之后的调色剂量可确保定影之后的必要图像密度。通过这样,可实现尺寸缩减的、低成本的、高速度的印刷,以使得长期稳定地形成全色图像。
在JP-A2005-195670中,使用以下结晶性调色剂作为调色剂。也就是说,使用这样的结晶性调色剂,该结晶性调色剂的存储弹性模量对Tm+20°C至Tm+50°C的温度的梯度为0.02log(Pa)/°C或更小,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5μm或更小。此外,每单位面积的单色调色剂最大的量为0.35mg/cm2或更小的结晶性调色剂被作为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纹理指数(texture index)为20或更大的转印片材上,然后该调色剂图像被定影50ms~500ms的定影时间。通过这样,形成图像不均匀性(比如,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的不均匀性、不均匀光泽度和色差不均匀性)降低的图像。
在JP-A2005-195674中,使用以下结晶性调色剂作为调色剂。也就是说,使用这样的结晶性调色剂,该结晶性调色剂的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5μ或更小,存储弹性模量对Tm+20°C至Tm+50°C的温度的梯度为0.02log(Pa)/°C或更小。此外,每单位面积的单色调色剂最大的量为0.35mg/cm2或更小的结晶性调色剂被作为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片材上,然后该调色剂图像以130°C或更低的定影辊表面温度被定影。通过这样,可形成图像粗糙化更低并且定影性能优良的彩色图像。
常规的调色剂消耗减少技术(即,提高调色剂本身的着色力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调色剂消耗(量)减少,同时,调色剂的颗粒尺寸缩小)可在减少调色剂消耗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图像密度。然而,出现由调色剂消耗减少本身引起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使用着色力高的调色剂进行了研究,以使得可与单色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的减少同时地获得期望的图像密度。结果,与使用着色力低的调色剂并且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多的情况相比,发现尽管单色颜色密度处于相同水平,但是二次色(secondary color)或多次色(multi-order color)的颜色再现区域(范围)变窄。因此,在减小单色颜色的最大调色剂消耗的情况下,当对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是否处于什么熔融状态进行充分验证和观察时,发现二次色或多次色的颜色再现区域的该缩小由以下原因引起。将依次描述此缘由。
(纸张的基底(基材)不能被调色剂覆盖的现象)
首先,将描述纸张(记录材料)的基底不能被调色剂覆盖的现象。首先,将描述单色(单一)颜色的情况下的调色剂量和纸张基材覆盖状态。图7包括单色颜色的情况下的调色剂量和纸张基材覆盖状态的关系视图。示出了在单色颜色的情况下当纸张602上的调色剂601的量多和少时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中的每种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的差异。为了察看调色剂(调色剂颗粒)的叠加(overlay),示出了当从调色剂层的侧面查看时的侧视图和透视图以及用于察看纸张基材被调色剂覆盖的状态的平面图。按照(a)、(b)、(c)和(d)的顺序,示出了调色剂量逐渐减小的状态的变化。
在示出调色剂量多的状态的(图7的)(a)和(b)中,如通过察看熔融之后的平面图所理解的,理解:纸张基材被调色剂覆盖(cover)。理解:同样地在未定影状态下(熔融之前),在互相相邻的调色剂之间不存在间隙(间隔),因此,纸张基材被调色剂覆盖。
另一方面,在调色剂量少的(c)中,理解纸张基材在熔融之后在调色剂彼此叠加或者相邻调色剂彼此二维接触的部分被覆盖,但是纸张还在熔融之后在存在间隙的部分被看见。在示出调色剂量更少的状态的(d)中,调色剂不叠加,因此,理解纸张基材被调色剂覆盖的程度在熔融之后进一步降低。
在这些状态之中,调色剂在调色剂之间的间隙小的部分形成在单层中,因此,即使当在未定影期间存在间隙时,理解也存在纸张基材的覆盖在熔融之后因熔融铺展而多少延展的部分。然而,在调色剂之间的间隙较大时,纸张基材被调色剂覆盖的状态劣化。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二次色(两种颜色的调色剂层的叠置(superposition))的调色剂量和二次色形成状态。图8包括关于调色剂量和“单一色和二次色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的关系视图。除了单一色(在本说明书中,青色)的情况下的调色剂601之外,还示出了第二种颜色(在本说明书中,黄色)的调色剂603。在图中,当调色剂量少时,单一色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示出在(a)中,二次色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示出在(b)中。此外,当调色剂量多时(即,当调色剂被布置成没有间隙时),单一色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示出在(c)中,二次色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示出在(d)中。
当调色剂量少时,理解,如(a)所示,许多间隙存在于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之间,并且理解,如(b)所示,第二种颜色的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被放置在青色调色剂601形成的间隙上。不用说,当在层中形成颗粒状物质(比如,调色剂)时,将被放置的上层颗粒沉降在下层颗粒之中。
因此,在存在间隙的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上,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被放置在形成的间隙上。由于这个原因,当在如(b)(的透射状态)所示的透射状态下察看调色剂时,理解形成了604、605和606三个部分。部分604是仅存在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的部分。部分605是仅存在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的部分。部分606是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和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叠加而形成绿色的叠加部分。
另一方面,当调色剂量多时(当调色剂被布置成没有间隙时),如(c)所示,理解上层基材几乎被覆盖,这是因为相对于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相邻调色剂彼此接触。此外,如(d)所示,类似于(b)中那样,第二种颜色的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被放置在青色调色剂601形成的间隙上。此外,理解,放置在黄色调色剂603上的黄色调色剂603也被放置在黄色调色剂本身形成的间隙上。
在(c)的处于单一下层状态(在该状态下,纸张已经被牢固地覆盖)的下层上,位于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本身处于黄色调色剂互相覆盖下层的状态。由于这个原因,如通过察看(d)的透射状态所理解的,该状态不同于当调色剂量少时的(b)的透射状态。也就是说,理解,黄色调色剂603存在的许多部分构成叠加部分606,在叠加部分606,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和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叠加而形成绿色。
因此,当调色剂量多时,许多部分构成叠加部分606,在叠加部分606中,二次色被满意地形成。另一方面,当调色剂量少时,随着调色剂量减少,仅单一色存在于上层和下层中的每层中的间隙中的部分(604、605)增加,以使得二次色被满意地形成的叠加部分606减少。由于这个原因,当意图与常规的调色剂量相比减少调色剂量时,二次色的颜色显影劣化,同时,还有在单一色形成部分,纸张基材的覆盖程度降低,使得颜色区域的再现范围极其大地缩小。
这里,将描述用较少的调色剂量形成间隙小的调色剂层的理想状态。图9包括示出当调色剂量少时(当存在间隙时)和当调色剂颗粒没有间隙地被布置在单层中时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的视图。(a)示出调色剂量相对于平整表面而言非常少并且不能避免存在许多间隙的情况。如(b)所示,还有在调色剂量与(a)相比稍微增大的情况下,当存在相互调色剂的三维叠加部分和间隙产生部分时,纸张基材的覆盖程度降低,因此,难以在二次色形成期间也获得良好的叠加。
因此,当察看如(e)所示的调色剂颗粒理想地布置在平面中的情况时,与(b)的布置状态相比,间隙减小,但是调色剂颗粒具有不规则的形状。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当所有调色剂颗粒彼此接触时,也可理解存在大的间隙部分。
类似地,还有在球形调色剂颗粒具有如(d)所示的颗粒尺寸分布的情况下,当考虑进入尺寸大的调色剂颗粒下面并且被布置的调色剂颗粒时,间隙易于增大。也就是说,如(c)所示,在颗粒尺寸相同的球形调色剂颗粒被布置成紧密堆积状态的情况下,调色剂颗粒可被最有效率地布置在平整表面上。
此外,不用说,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相邻调色剂颗粒彼此接触,以使得纸张基材大部分可被相同体积的颗粒覆盖。例如,在椭球形调色剂颗粒等很好地布置在长直径方向上的情况下,将考虑可实现比(c)中的覆盖程度高的覆盖程度,但是,当调色剂颗粒布置在短直径方向上时,覆盖程度比(c)中的覆盖程度低。由于这个原因,在考虑椭球形调色剂颗粒的平均布置的情况下,与球形调色剂颗粒相比,覆盖程度出现较低的值。
接下来,将描述相对于颗粒尺寸相同的球形调色剂颗粒的调色剂量(调色剂密度)而言的、能够创建理想布置状态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
图10示出相对于体积相同的球形调色剂颗粒的调色剂量(调色剂密度)而言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当比较单一色层形成状态时,如(a)所示,调色剂颗粒在最密集堆积状态时处于所有的相邻调色剂颗粒彼此接触的状态,因此间隙最小。另一方面,理解,随着调色剂量按照(b)、(c)和(d)的顺序减少,间隙逐渐增大。
当察看二次色形成状态(平面图)时,理解第二种颜色的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被放置在作为下层的青色调色剂601形成的间隙中,而不管调色剂量如何。这里,当察看二次色形成状态(侧视图)时,随着调色剂量减少,上层调色剂越来越多地进入下层调色剂的间隙。
在(a)中,上层调色剂处于它们被放置在下层调色剂上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间隙按照(b)、(c)和(d)的顺序变大,上层调色剂处于它们被捕获在间隙中的状态,而不是被放置状态。此外,随着间隙越大,上层调色剂位于越低的位置处。即,理解上层调色剂进入下层调色剂之间。因此,很好地理解,上层调色剂在未定影状态下以间隙较大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进入下层调色剂之间。
此外,将描述透射状态。解释一下,为了详细地察看叠加状态,将使用图11来进行描述。理解在作为下层的彼此相邻的三个青色调色剂(调色剂颗粒)601之间形成的间隙607上,放置了作为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另一方面,还理解在彼此相邻的三个调色剂(调色剂颗粒)之间形成的间隙608中,安置了下层青色调色剂601,所述三个调色剂是形成上层的黄色调色剂603。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调色剂层熔融时,上层黄色调色剂603在箭头(↓)的方向上进入下层青色调色剂601形成的间隙607。此外,下层青色调色剂601在箭头(↑)的方向上进入上层黄色调色剂603形成的间隙608。通过这样,单一色部分(604、605)中的每个单一色部分被产生以阻止良好叠加部分(绿色混合色部分)606的扩大,因此,二次色的颜色显影(程度)降低。如图10所示,随着调色剂量按照(b)、(c)和(d)的顺序减少,间隙增大,因此,这种阻止状态变得更糟。
接下来,将描述理想布置状态时的各个参数。图12示出理想布置状态下的各个参数。当调色剂(颗粒)的颗粒尺寸(直径)为L(μm)时,调色剂体积为Vo(μm3),平面调色剂颗粒投影面积为So(μm2),其中含有一个调色剂颗粒的单位面积为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75
这些参数分别如下表示。
V o = 4 3 π ( L 2 ) 3 S o = π ( L 2 ) 2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74
从这些(参数),如下计算当调色剂被布置成最密堆积状态时的单层(单一色)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H(μm)(每单元面积的体积=平均高度)。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73
图13是根据以上示出理想布置状态下的调色剂颗粒尺寸与每单位面积(平均高度)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图中,实线(-)表示理想布置状态。区段A示出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多于理想布置状态下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的范围,区段B示出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少于理想布置状态下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区段B中,调色剂量相对于纸张不足,因此,出现间隙。这里,如下计算在理想布置期间产生的间隙,即,当调色剂颗粒被布置成最密集堆积状态时的间隙的比率T(%)(每单位面积的间隙量)(图12)。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81
这意味着在图13中所示的提供理想布置状态的调色剂颗粒尺寸和每单位面积(平均高度)的调色剂量(曲线图中的实线(-))中,比率H(%)总是9.31(%)。换句话讲,无论调色剂量如何,在理想布置状态期间产生的间隙都为9.31(%)。
这里,将描述调色剂量多于理想布置状态下的调色剂量的情况。图14包括示出当调色剂量增大时调色剂(调色剂颗粒)的密集堆积层压状态的视图。(a)示出第一层调色剂611被布置成密集堆积状态的状态。六边形612是一个单元面积,并且通过考虑该六边形中的间隙A613和间隙B614看不见的状态,可考虑当纸张被100%覆盖时的每单元面积的调色剂量。
在(a)中,间隙A613和间隙B614存在,并且这个比率对于每一单位面积为9.31%。(b)和(c)示出用于第二层的调色剂615被放置的状态,从而理解调色剂615覆盖间隙A613。此外,(d)和(e)示出用于第三层的调色剂616被放置的状态。理解间隙B614被覆盖,因此,纸张被100%覆盖。
接下来,将描述调色剂量低于理想布置状态下的调色剂量的情况下的各个参数。图15示出调色剂量低于理想布置状态下的调色剂量的状态下的各个参数。
当颗粒尺寸(调色剂直径)为L(μm)时,调色剂体积Vo(μm3)和调色剂投影面积So(μm2)与图12中的调色剂体积和投影面积相同。然而,这里,在调色剂之间产生间隙T(μm),因此,包含与一个调色剂(颗粒)对应的部分的单元面积为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82
(μm2),并且被如下表示。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91
从这些参数,如下计算当调色剂被均匀地布置有间隙T(μm)时的单层(一种颜色)的每单位面积的量(μm)(每单元面积的体积=平均高度)。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93
此外,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的等式如下:通过根据以上等式删除调色剂之间的间隙(t)(μm)来组织当调色剂被均匀地布置有间隙t(μm)时产生的间隙的计算比率(%)(每单位面积的间隙量)(图15)。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94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096
图16是示出从以上关系式得到的当调色剂颗粒尺寸为例如6(μm)时每单位面积(平均高度)的调色剂量与间隙比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图中,边界线(...)是示出理想布置状态期间的每单位面积的量的点。在调色剂量少于边界线的情况下,该线示出产生间隙的范围,并且是基于以上等式而获得的曲线。
在调色剂量多于边界线的部分,如参照图14描述的那样,所述线是从当所述三层在理想状态下被层压时间隙为0%(覆盖率:100%)的事实获得的曲线。从该曲线可见,当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低于理想布置(边界线)时,间隙突然增大,即,覆盖率降低。在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超过边界线的范围中,即,当调色剂量变大时,当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超过理想布置状态时,理解间隙减少量的变化变小(覆盖率的改进变得不明显)。
这里,作为例子,描述了当调色剂颗粒尺寸为6(μm)时的状态,但是不用说,随着作为边界的边界线的变化不限于此,而是适用于正常使用范围内的调色剂颗粒尺寸中的所有颗粒尺寸。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现象而实现。此外,在图13中的区段B中以及在调色剂量少于图16中的边界线(...)的范围中(即,在调色剂量少于理想布置状态(密集堆积)的范围中),即使当原则上在产生的调色剂之间存在间隙时,也实现更适当的颜色再现。具体地讲,通过不同调色剂的满意叠加,改进了单一色中的纸张覆盖率和二次色的颜色显影。
另一方面,如相对于调色剂颗粒尺寸存在足够的调色剂量的常规实施例中那样,在图13中的在调色剂量少于图16中的边界线(...)的范围中的区段A中,调色剂量足够。由于这个原因,在不产生由于调色剂布置而导致的颜色显影损失的状态下,不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到目前为止,为了考虑相对于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而言的调色剂颗粒布置状态,“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体积(μm)=(平均高度)”被用于描述,但是一般来讲,当测量并控制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时,使用“每单位面积的重量(mg/cm2)”。据此,当在表示理想布置状态(球形调色剂颗粒的最密集堆积状态)的以上公式中考虑密度ρ(g/cm3)时,可将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转换为以下公式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A(mg/cm2)。在该公式中,“1/10”是用于单元对准(alignment)的因子。
A = ρ × H = ρ × 1 10 × πL 3 3 3 L 2 = ρπL 30 3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实现,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颜色叠加的程度即使在调色剂消耗(量)减小的情况下也不降低来获得宽颜色再现区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进不同颜色的调色剂的颜色叠加程度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形成部分,用于在满足关系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02
的条件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第一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比重为ρ1(g/cm3),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L1(μm),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在定影之前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为A1(mg/cm2);
第二图像形成部分,用于在满足关系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11
的条件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第二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比重为ρ2(g/cm3),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L2(μm),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在定影之前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为A2(mg/cm2);和
定影设备,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以使得当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第一调色剂图像上叠置第二调色剂图像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第一和第二调色剂图像叠加比为84%或更大,第一调色剂图像由第一图像形成部分以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1形成,第二调色剂图像由第二图像形成部分以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2形成。
附图说明
在图1中,(a)是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b)是定影设备的主体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在图2中,(a)是相对于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温度而言的粘度特性的曲线图,(b)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就传送方向而言的定影压合部中的位置、在其位置处的调色剂温度与调色剂在其调色剂温度下的熔融粘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包括实施例中的对于获得的图像的二值图像处理的示意图。
图4包括实施例和比较实施例中的经过二值处理的图像。
在图5中,(a)是示出实施例中的G区域与色度(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b)是实施例中的二次色比率与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计算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用于二次色区域比率计算的系统框图。
图7示出调色剂量和纸张(记录材料)的覆盖状态。
图8示出单层和二次色期间的调色剂量和调色剂层形成状态。
图9示出当调色剂量少时(当存在间隙时)和当调色剂没有间隙地布置在一层中时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
图10示出相同体积的球形调色剂相对于调色剂量而言的调色剂层形成状态。
图11示出调色剂的叠加。
图12是示出理想布置状态期间的各个参数的视图。
图13示出调色剂颗粒尺寸与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
图14示出调色剂的密集堆积层压状态。
图15是示出当纸张表面不能被调色剂覆盖时的各个参数的视图。
图16示出当调色剂颗粒尺寸为6(μm)时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和间隙比率。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像形成部分)
图1的部分(a)是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意图。该装置100是基于四色的全色电子照相激光打印机,并且能够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与从外部主机设备102输入的电图像信息对应的全色图像,并且能够输出记录材料S,外部主机设备102以可通信的方式与控制电路部分(CPU)101连接。装置102例如是个人电脑、图像读取器、传真机等。电路部分101将信号发送到设备102、操作部分103、各个图像形成设备,并且从设备102、操作部分103、各个图像形成设备接收信号,从而管理图像形成序列控制。
在装置100的主组件的内部,从图上的左上侧朝向右(上)侧,第一图像形成部分至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a、Pb、Pc和Pd并置。所述图像形成部分中的每一个是激光扫描曝光式电子照相处理机构部分,并且图像形成部分分别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鼓式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以下称为鼓)1(1a、1b、1c、1d)。此外,图像形成部分包括作为作用于鼓1的处理部件的一次充电部2(2a、2b、2c、2d)、显影设备4(4a、4b、4c、4d)、一次转印充电部5(5a、5b、5c、5d)和鼓清洁器6(6a、6b、6c、6d)。
鼓1被以预先确定的速度(处理速度)沿箭头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一次充电部2是用于将旋转鼓1的表面充电到预先确定的极性和均匀的预先确定的电势的充电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是接触充电辊。
显影设备4是用于用显影剂(彩色颜色调色剂:颜色调色剂)将形成在鼓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彩色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显影部件。每个显影设备4包括用于承载显影剂的套筒。在本实施例的装置100中,第一形成部分Pa是用于在鼓1a上形成黄色(Y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并且Y颜色调色剂容纳在显影设备4a中。第二图像形成部分Pb是用于在鼓1b上形成品红(M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并且M颜色调色剂容纳在显影设备4b中。
第三形成部分Pc是用于在鼓1c上形成青色(C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并且C颜色调色剂容纳在显影设备4c中。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d是用于在鼓1d上形成黑色(Bk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并且Bk颜色调色剂容纳在显影设备4d中。
一次充电部5是用于将形成在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稍后描述的中间转印带11上的转印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转印辊(接触充电辊)。鼓清洁器6是用于在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带11上之后通过从鼓1的表面移除残余的沉积物质(比如,残余调色剂等)来清洁鼓表面的清洁部件。
在图像形成部分Pa、Pb、Pc和Pd的上部部分,提供了激光扫描仪单元3。所述单元3是用于将各个鼓1的一次充电表面扫描曝光到与图像信息对应地调制的激光L(La、Lb、Lc、Ld)以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曝光部件。
所述单元3通过旋转多面反射镜来用从光源设备发射的激光L扫描鼓表面,并通过反射镜使扫描光的光束(通量)偏转,然后fθ透镜使该光束聚焦在鼓1的母线(generatrix line)上,从而实现曝光。通过这样,在每个鼓1的表面上,形成根据图像信号的静电潜像。此外,基于静电潜像,电压被施加于为显影设备而提供的套筒,以使得通过静电潜像的电势与套筒的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至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a、Pb、Pc和Pd的下部部分,提供了中间转印带单元7。单元7包括平行的三个辊,这三个辊包括:第一图像形成部分Pa侧的驱动辊8、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d侧的转动辊9、以及二次转印内辊10,二次转印内辊10位于辊8与辊9之间、辊8和辊9这二者下面。此外,所述单元7包括在这三个辊之间延伸和拉伸的环形柔性中间转印带11。在每个图像形成部分P处的一次转印辊5设置在带11的内部,并且经由辊8与辊9之间的上侧带部分与对应的鼓1的下表面接触。
在每个图像形成部分P处,鼓1与带11之间的接触压合部(部分)是一次转印部分。二次转印外辊12经由带11f与二次转印内辊10接触。带11与辊12之间的接触压合部是二次转印部分。在带11部分地缠绕辊8的部分处,设置了带清洁器13。
所述清洁器13是用于清洁带11的表面的清洁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利用清洁网(无纺织物)的网清洁设备作为清洁构件13a。通过使网13a与带11的表面接触来擦掉带11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和其他杂质。
记录材料S上的全色图像形成如下。在图像数据和用户设置信息(比如,所用的记录材料的大小或打印号)从设备102和操作部分103传送到电路部分101之后,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电路101基于输入的彩色图像信息的颜色分离图像信号来使每个图像形成部分P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此外,通过辊8,使带11循环移动并且以预先确定的速度在箭头A的顺时针方向上驱动。此外,片材进给机构部分(未示出)被以预先确定的控制定时驱动,以使得记录材料S的一张片材与进给盒14分离并从进给盒14进给,并且通过传送路径15以被传送到定位辊对16,在进给盒14中,堆叠并容纳记录材料S。
在本实施例的这个装置100中,每种单色(单一)颜色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一次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其后,另一种单色颜色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然后,重复地实施再次执行定影步骤这样的操作,以使得对四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定影步骤以获得全色输出图像。
此外,为了在记录材料上相继形成并定影各种单一色调色剂,第一种颜色是Bk(颜色),第二种颜色是C(颜色),第三种颜色是M(颜色),第四种颜色是Y(颜色)。也就是说,从接近记录材料S的表面的一侧起,通过对Bk调色剂图像、C调色剂图像、M调色剂图像和Y调色剂图像进行图像形成和定影来相继形成Bk调色剂图像、C调色剂图像、M调色剂图像和Y调色剂图像,以使得Y调色剂图像被图像形成/定影在最外表面处。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装置100通过将调色剂颜色变为Bk、C、M和Y来将图像形成/定影步骤应用于同一记录材料S四次,在所述图像形成/定影步骤中,用彩色颜色调色剂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并且通过对其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来将其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通过这样,在记录材料上,形成Bk、C、M和Y的调色剂图像的叠加图像。此外,当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时相对于记录材料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为A(mg/cm2)时满足 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是用每种颜色调色剂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时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这里,ρ是调色剂的比重(g/cm3),L是调色剂的重量平均颗粒尺寸(μm)。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比重ρ为1.1(g/cm3)、重量平均颗粒尺寸L为6.0(μm)的调色剂,并且将该调色剂设置为使得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为0.3(mg/cm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将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设置为0.3(mg/cm2)的方法,可例举调整鼓上的电势与套筒的电势之间的电势差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用于Y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1、用于Bk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2、用于Bk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3和用于Bk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4都被设置为0.3(mg/cm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而是还可以是对每种颜色设置满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63
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的构造。
此外,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上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为使得各种颜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存在84%或更大。通过这种构造,即使在调色剂消耗减小的情况下,也防止颜色的叠加程度减小,以使得可提供获得宽颜色再现区域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将对这进行详细的描述。
1)第一种颜色的Bk调色剂图像的形成
电路部分101使第一图像形成部分至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a、Pb、Pc和Pd中的仅用于形成Bk调色剂图像的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d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对于其他图像形成部分,鼓1仅被旋转驱动(空转),而不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每个图像形成部分处的鼓1和带11被以相同的圆周速度驱动。电路部分101在第四图像形成部分Pd处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处理,以使得在鼓1d的表面上形成与全色图像的Bk颜色分量图像对应的Bk调色剂图像,该Bk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上提供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0.3(mg/cm2)。
Bk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处相继从鼓1d被一次转印到带11的表面上。这个转印受到通过将极性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预先确定的电势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于辊b5d而产生的电场的影响,并且受到一次转印部分处的压合压力的影响。Bk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带11上之后鼓1d的表面被清洁器6d清洁,并且重复地进行图像形成。被一次转印在带11的表面上的Bk调色剂图像通过带11的随后的移动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
另一方面,从盒14进给的记录材料S在旋转停止状态下在其前端部分被辊对16的压合部捕捉,从而对记录材料S进行倾斜移动校正,以使记录材料S停止。然后,辊对16被以预先确定的控制定时驱动,以使得记录材料S被辊对16传递通过传送路径17,并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分。通过这样,与当带11上的Bk调色剂图像的前端部分到达二次转印部分时的定时同步地,记录材料的前端部分被引入到二次转印部分,以使得记录材料S被压合传送通过二次转印部分。
通过这样,带11上的Bk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相继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表面上。这个转印受到通过将极性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的、预先确定的电势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于辊12而产生的电场的影响,并且受到二次转印部分处的压合压力的影响。从二次转印部分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带11的表面分离,并且通过传送路径18,然后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9中。记录材料分离之后带11的表面被清洁器13清洁,并且重复地进行图像形成。
定影设备19是用于通过对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来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S上定影为定影图像的图像定影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热辊定影设备。图1的部分(b)是定影设备19的主体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定影设备19通过垂直按压接触平行的两个辊来形成定影压合部N,这两个辊包括定影辊(定影构件)20和加压辊(加压构件)21。辊20是通过以下方式制备的外径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71
为60mm的辊:在内径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72
为54.6mm、外径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73
为56.0mm、厚度为0.7mm的Fe的芯金属20a的外周面上形成2mm厚的硅橡胶层20b,进一步在其表面上涂布30μm厚的PFA管20c。
此外,辊21是类似于辊20的辊。也就是说,辊21是通过以下方式制备的外径为60mm的辊:在内径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175
为54.6mm、外径为56.0mm、厚度为0.7mm的Fe的芯金属21a的外周面上形成2mm厚的硅橡胶层21b,进一步在其表面上涂布30μm厚的PFA管21c。
辊20和辊21平行地垂直布置,并且这两个辊都在大约80kgf(大约784N)的总压力下被按压,以相对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形成具有预先确定的宽度的定影压合部N。辊20和21在箭头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在辊20的芯金属20a的内部,提供了加热器(热源)H(比如,卤素灯)。加热器H通过从电源部分(未示出)被供给电力来产生热量。通过这个热发生,辊20在内部被加热。
此外,辊20的表面温度由温度检测元件TH(比如,热敏电阻器)检测,并且关于检测的温度的电信息被输入到电路部分101中。电路部分101控制将电力从电源部分供给加热器H,以使得从所述元件输入的检测的温度信息保持为与预先确定的定影温度对应的电信息。电路部分101实施温度控制,以使得辊20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先确定的定影温度。
辊20和21被旋转驱动,并且处于使辊20向预先确定的定影温度升温和被温度控制的状态,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S被引入到定影压合部N中,并且被压合传送通过压合部N。通过这样,通过在压合部N施加热量和压力,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来自马达的驱动力被传送到辊20的构造,辊20被驱动和旋转,以使得辊21通过辊20的旋转而旋转。也就是说,辊20与辊21之间的圆周速度差基本上为0%。结果,也可使压合部中的辊20的移动速度与记录材料的移动速度之间的移动速度差基本上为0%。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压合部时,采用上述条件。
从压合部N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辊20的表面分离,并且被从传送路径22引入到再次循环传送路径(用于多次定影的传送路径)23中。从传送路径22到再次循环传送路径23中的记录材料S的这个引入通过挡板24切换到第一姿势来实现。这个记录材料S是在其上形成了定影的Bk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并且再次从传送路径23进入传送路径15,从而被传送到定位辊对16。然后,通过在旋转步进状态下辊对16的压合部在记录材料S的前端部分处捕捉记录材料S来对记录材料S进行倾斜移动校正,从而使记录材料S停止。
2)第二种颜色的C调色剂图像的形成
接着,电路部分101在第三图像形成部分Pc对鼓1c处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过程,以在鼓1c的表面上形成与全色图像的C颜色分量图像对应的C调色剂图像,该C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上提供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0.3(mg/cm2)。
对于其他图像形成部分,鼓1仅被旋转驱动,而不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形成在鼓1c上的C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处相继从鼓1d被一次转印到带11的表面上。被一次转印在带11的表面上的C调色剂图像通过带11的随后的移动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
然后,辊对16被以预先确定的控制定时驱动,以使得在其上已经形成定影的Bk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被辊对16传递通过传送路径17,并且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分。通过这样,带11上的C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相继被叠置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Bk调色剂图像形成表面上。从二次转印部分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带11的表面分离,并且通过传送路径18,然后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9中,以使得通过在压合部N中施加热量和压力来将未定影的C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
从压合部N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辊20的表面分离,并且被从传送路径22引入到再次循环传送路径23中。然后,记录材料S再次进入传送路径15,并且通过在旋转步进状态下辊对16的压合部在记录材料S的前端部分处捕捉记录材料S来对记录材料S进行倾斜移动校正,从而使记录材料S停止。
3)第三种颜色的M调色剂图像的形成
接着,电路部分101在第二图像形成部分Pb对鼓1b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过程,以在鼓1b的表面上形成与全色图像的M颜色分量图像对应的M调色剂图像,该M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上提供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0.3(mg/cm2)。
对于其他图像形成部分,鼓1仅被旋转驱动,而不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形成在鼓1b上的M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处相继从鼓1d被一次转印到带11的表面上。被一次转印在带11的表面上的M调色剂图像通过带11的随后的移动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
然后,辊对16被以预先确定的控制定时驱动,以使得在其上已经形成定影的Bk调色剂图像和C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被辊对16传递通过传送路径17,并且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分。通过这样,带11上的C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相继被叠置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形成已经定影的Bk调色剂图像和C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上。从二次转印部分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带11的表面分离,并且通过传送路径18,然后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9中,以使得通过在压合部N中施加热量和压力来将未定影M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
从压合部N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辊20的表面分离,并且被从传送路径22引入到再次循环传送路径23中。然后,记录材料S再次进入传送路径15,并且通过在旋转步进状态下辊对16的压合部在记录材料S的前端部分处捕捉记录材料S来对记录材料S进行倾斜移动校正,从而使记录材料停止。
4)第四种颜色的Y调色剂图像的形成
接着,电路部分101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Pa处对鼓1a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过程,以在鼓1a的表面上形成与全色图像的Y颜色分量图像对应的Y调色剂图像,该Y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上提供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0.3(mg/cm2)。
对于其他图像形成部分,鼓1仅被旋转驱动,而不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形成在鼓1a上的Y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处相继从鼓1d被一次转印到带11的表面上。被一次转印在带11的表面上的Y调色剂图像通过带11的随后的移动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
然后,辊对16被以预先确定的控制定时驱动,以使得在其上已经形成并定影Bk调色剂图像、C调色剂图像和M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被辊对16传递通过传送路径17,并且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分。通过这样,带11上的Y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相继被叠置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形成已经定影的Bk调色剂图像、C调色剂图像和Y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上。从二次转印部分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带11的表面分离,并且通过传送路径18,然后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9中,以使得通过在压合部N中施加热量和压力来将未定影的Y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
然后,从压合部N出来的记录材料S与辊20的表面分离,并且被从传送路径22引入到传送路径25侧,从而被作为基于四色的全色图像形成产品(输出产品)从排出口26排出到排出盘27上。从传送路径22到传送路径25的记录材料S的引入通过挡板24切换到第二姿势来实现。
(调色剂特性与熔融状态之间的关系)
这里,将描述定影步骤中的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特性和这些调色剂的熔融状态。首先,使用利用聚酯基树脂的那些调色剂作为本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作为调色剂制造方法,可使用雾化法或者用于在介质中直接制造调色剂的方法(聚合法)(比如,悬浮聚合、界面聚合、分散聚合等)。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通过雾化法制造的调色剂。顺便一提,调色剂的成分和制造方法不限于此。作为Y、M、C和Bk的各种颜色调色剂,可使用由含有用于各种颜色的色素的透明热塑性树脂材料构成的调色剂。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如图2的(a)中所示的调色剂的温度-熔融粘度性质的聚酯树脂材料作为粘合剂(树脂)的颜色调色剂。
此外,作为本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使用比重ρ为1.1(g/cm3)、重量平均颗粒尺寸L为6.0(μm)的那些调色剂,并且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被设置为0.3(g/cm2)。这里,如果调色剂的比重ρ、重量平均颗粒尺寸L与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A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公式,则该关系不限于以上设置:
A < ( &rho;&pi;L ) / 30 3 .
接下来,将描述调色剂的熔融状态、调色剂特性与定影设备压力施加状态之间的关系。
调色剂的熔融状态根据定影条件(比如,定影温度、定影速度或压力)以及根据调色剂在定影条件下的粘度特性和定影压力施加状态来确定。当定影条件达到某定影条件时,调色剂熔融的进展程度比调色剂粘度低的情况下的进展程度高,因此,定影性能高,或者颜色显影性能得到改进。另一方面,在调色剂粘度高的情况下,调色剂熔融不进行,因此,定影性能低,或者颜色显影性能降低。
此外,当调色剂到达某粘度状态时,调色剂在记录材料上的润湿和铺展程度在定影设备的压力高的情况下较大,因此,定影性能高,或者颜色显影性能得到改进。另一方面,调色剂在记录材料上的润湿和铺展程度在定影设备的压力低的情况下较小,因此,定影性能低,或者颜色显影性能降低。
图2的部分(b)示出相对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a而言的定影压合部N中的位置、该位置处的调色剂温度和调色剂在该调色剂温度下的熔融粘度之间的关系。顺便一提,通过将热电偶(AMBE SMT Co.制造的K型精细片材热电偶(Type K Fine and Sheet thermocouple)(KFST-10-100-200))施加于记录材料(记录介质)上来测量调色剂温度,并且通过使用触觉传感器(NITTA Corp.制造的“Sealer”)来测量压力分布。
通过使用高架式流量测试仪(elevated flowtester)(ShimadzuCorp.制造的“CFT-100”)来测量调色剂的熔融粘度。在5.0°C/min的温度上升率(temperature rise ratio)下通过活塞施加20kgf的荷重的同时,从直径为1mm、长度为1mm的喷嘴挤出通过使用模压设备模制的重量为1.0g的样本,以使得流量测试仪的活塞的下降量被测量。如从图2的(b)所理解的,在定影压合部N中,调色剂温度相对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a从定影入口侧起逐渐增大,并且在压合部出口处最高。例如,在压合部N中,在调色剂温度达到105°C时,对应的调色剂粘度在这种情况下为1x105Pa.s,并且在压合部出口处,调色剂温度达到135°C,此时的调色剂粘度为1x103Pa.s。因此,调色剂粘度在压合部中改变,并且根据调色剂粘度是高还是低,调色剂熔融的进展程度改变,并且当调色剂被定影设备按压时关于记录材料的润湿和铺展性能也改变。
(在其中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的验证)
接下来,将就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包括比较实施例)对作为本实施例的特有特征的、在其中颜色不同的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进行描述。首先,在以下描述中,作为彩色调色剂,Y(颜色)调色剂和C(颜色)调色剂被用于进行验证,并且在其中Y调色剂图像和C调色剂图像的颜色叠加的区域(即,颜色表现为绿色(G颜色)的区域)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被作为代表性例子示出。然而,这也适用于其他颜色,并且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不限于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Y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对应于第一图像形成部分,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C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对应于第二图像形成部分。
在这个验证中,在上述定影构造中,处理速度为100mm/s,定影部分的控制温度为180°C。此外,使用涂布纸(基重:150g/m2;纸张光泽度:大约30%)作为记录材料。此外,尽管上述,使用比重ρ为1.1(g/cm3)和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6.0(μm)的调色剂作为调色剂,并且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的量被设置为0.3(mg/cm2)。
(二次色区域计算方法)
接下来,将参照图6来描述这样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从通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叠置两种颜色而获得的、然后被定影的图像计算在其中这些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即,在这种情况下颜色表现为绿色的区域(以下,G区域)。
首先,当通过光学显微镜(OLYMPUS Corp.制造的“STM6-LM”测量显微镜)对所得图像进行透射图像观察时,可获得出现C(颜色)、Y(颜色)和B(颜色)的显微图像。在C调色剂图像和Y调色剂图像不叠加的区域中,图像表现为作为单一色的C或Y,在叠加区域中,图像表现为G。此时用于获得显微图像的条件被如下设置。
目镜(接目镜):10放大倍率
物镜:5放大倍率
实际视场的区域:4.4mm
数值孔径:0.13
光源滤光器:用于透射的MM6-LBD
输出光量:MAX
此外,在以上条件下获得的图像被图像归档软件(OLYMPUSCorp.制造的“FLVFS-FIS”)捕捉,并且被存储在该图像归档软件中。此时,照相机性质被如下设置:
【快门组】
模式:慢
快门速度:0.17秒
【等级组】
增益:R=2.13,G=1.00,B=1.74
偏移:R/G/B=±0
白平衡:在屏幕中心
伽马:R/G/B=0.67
清晰度:无
【增益(照相机:PGA-AMP)】
R/G/B=1.34
接着,在中心部分对获得的显微图像进行裁剪,在中心部分中,观察区域内的光量稳定。通过使用软件(Adobe Systems Inc.制造的“Adobe Photoshop”)来执行裁剪,并且在图像中心部分选择2mm的正方形区域。顺便一提,该裁剪操作被用于在观察区域内的光量稳定的区域中执行。代替裁剪,还可实施观察区域内的光量平衡的校准或类似操作。
接着,从获得的裁剪图像,可在二次色部分和其他部分执行二值编码处理(二值化)。通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从Planetron Inc.得到的“Image-Pro Plus”),计算观察区域中的G(颜色)区域。在二次色部分以及在另一个部分(除二次色部分之外)(比如,单一色部分或背景颜色部分),即,在G区域中以及在C、Y或背景颜色区域中,对从显微图像获得的裁剪图像进行二值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供阈值来在获得的图像中提取图像表现为G(颜色)的部分,并且将该部分转换为白色部分,将图像表现为另一种颜色的部分转换为黑色部分。
对于所得的二值化图像,将白色部分区域的数量的计数和每个白色部分区域的面积存储为计数文件。用例如“Excel”(Microsoft Corp.制造)累计获得的二值化图像的白色部分的面积,以使得白色部分的面积比率被计算为G区域。例如,当对在图3的(a)中所见的图像进行上述二值化时,获得如图3的(b)中所示的黑色/白色部分的二值化图像。当在这个二值化图像中计算白色部分的比率时,如下计算G区的比率。
G区域比率(%)={(白色部分的面积)/(白色部分+黑色部分的面积)}x100
={0.3x0.4/1.0x1.0}x100
=12%
(图像形成步骤)
在以下描述中,作为彩色调色剂,Y(颜色)调色剂和C(颜色)调色剂被用于进行验证,并且Y调色剂图像和C调色剂图像叠加的区域(即,颜色表现为G颜色的区域)的计算结果被作为例子示出。然而,这也适用于其他颜色,并且计算结果不限于此。
首先,对于第一种颜色的C调色剂图像,在第三图像形成部分Pc的鼓1c上形成未定影的C调色剂图像,并将该未定影的C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带11上。带11上的C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处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然后,经过C调色剂图像转印的记录材料S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9中,以使得通过加热和加压来将未定影的C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结束了对其第一次的图像形成和定影步骤的记录材料S通过传送路径22、23和15,并且被再次引入到二次转印部分中。
接着,对于第二种颜色的Y调色剂图像,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Pa的鼓1a上形成未定影的Y调色剂图像,并将该未定影的Y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带11上。带11上的Y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被二次转印到其上已形成已经定影的C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上。然后,经过Y调色剂图像转印的记录材料S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9中,以使得通过加热和加压来将未定影的Y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表面上定影为定影图像。结束了对其第二次的图像形成和定影步骤的、在其上已形成已经定影的C调色剂图像和Y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作为输出产品通过传送路径22和25以及排出口26,并且被排出在盘27上。
(G颜色区域比率验证实验)
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方法,实际上进行在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构造和定影条件中获得的图像的显微观察,以计算G(颜色)区域的比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条件下实施图像形成仅一次的情况,即,通过执行第一图像形成部分Pa和第三图像形成部分Pc的相关操作来在带11上形成Y调色剂图像和C调色剂图像并且将Y调色剂图像和C调色剂图像共同转印/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情况是比较实施例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定影条件下以被设置为使得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的量为0.6(mg/cm2)的调色剂量实施图像形成仅一次的情况是比较实施例2,并且实施图像形成两次的情况是比较实施例3。进行这些比较实施例1、2和3的验证。顺便一提,比较实施例2和3中的未定影调色剂量被设置为满足条件: A > ( &rho;&pi;L ) / 30 3 .
顺便一提,在表1中示出了以下方面的值:图像形成的数量(次数)、未定影调色剂量A、比重ρ与重量平均颗粒尺寸L之间的关系式、以及G区域比率和色度C*
表1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271
*1)“NOIF”表示图像形成的数量(次数)。
*2)“UTA”表示未定影调色剂的量。
*3)“RF”表示关系式。
*4)“GRR”表示G区域比率。
首先,获得分别在本实施例以及比较实施例1、2和3的条件下获得的显微图像。对于这些图像,当实施上述二值化时,图像如图4的(a)、(b)、(c)和(d)中所示那样,并且当计算G区域时,所得的G区域比率分别为93.2%、48.0%、92.8%和95.2%。
此时,表示各个图像的色度的指数C*的值分别为96.8、75.9、85.4和87.2。顺便一提,色度C*在(L*,a*,b*)中被表示为b:C*=((a*)2+(b*)2)0.5,(L*,a*,b*)是作为颜色空间的CIELAB空间中的颜色坐标。颜色坐标是通过Gretag Macbeth Spectro Scan(Gretag MacbethAG制造的“Status Code A”)测量的值。
当比较图4的(a)和(b)时,理解在如本实施例中那样获得两次图像形成步骤的情况下G区域显著地增大。这是因为在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在未定影状态下叠置的情况下,上层侧调色剂在填充下层侧调色剂的间隙的同时被定影,因此,出现使得颜色的叠加削弱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本实施例中那样,通过一次每一单一颜色地定影颜色,执行图像形成/定影步骤,而不如上所述地那样削弱颜色的叠加,因此,颜色的叠加显著地增大,结果,色度C*显著地增大。顺便一提,如从这所理解的那样,在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在未定影状态下叠置的状态下,G区域比率小于84%。在本实施例中,G区域比率为低于比较实施例1中定影之后的48%的比率。
另一方面,在图4的(c)和(d)中,在记录材料上以未定影调色剂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的量0.6(mg/cm2)执行定影步骤。(c)是在比较实施例2的情况下通过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二值化而获得的图像,(d)是在比较实施例3的情况下通过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二值化而获得的图像,在比较实施例3中,实施两次图像形成。当比较这些图像时,理解到:在定影步骤被执行一次的情况和定影步骤被执行两次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G区域没有如此增大。此外,从表1理解到色度也没有如此增大。这是因为颜色的叠加在未定影调色剂状态下大,因此,在一次图像形成步骤中获得颜色的充分叠加。
也就是说,如现有技术中那样,在调色剂量多到一定程度的区域(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281
的区域)中获得定影图像的情况下,可在一次定影步骤中获得颜色的充分叠加。因此,可实现色度的增大和颜色再现范围的扩大,但是在调色剂量少的区域(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282
的区域)中,当不存在增大颜色叠加的步骤时,颜色再现范围极其大地缩小。
图5的部分(a)是当在本实施例的调色剂条件下在改变定影条件的同时改变G区域比率时的色度的验证。如从图5的(a)所理解的,尽管多少产生变化,但是理解到:就G区域比率而言,相对于色度的斜率在作为边界的84%处改变。这是因为如上所述,84%的二次色区域是这样的比率,在该比率处,调色剂彼此相邻,并且调色剂之间的间隙变为最小。因此,一直到84%的二次色区域,色度显示出突增或突降的趋势,因此,重要的是,二次色比率至少为84%或更大。
此外,图5的(b)是当调色剂的比重ρ为1.1(g/cm3)并且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6.0(μm)时二次色比率与当调色剂均匀地设置在记录材料上时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量之间的数学计算关系。如也从图5的(b)所理解的那样,理解到:二次色比率的斜率在作为边界的84%处显著地改变,并且增大程度变得不明显。
在这个计算的情况下,当每单位面积的单一色调色剂量变为0.399(mg/cm2)时,调色剂彼此相邻,并且二次色比率变为84%,但是即使当调色剂颗粒尺寸和比重改变时,84%的这个值也是恒定值。因此,从该计算获得的值和验证值显示出基本相同的趋势,即,显示出一直到84%的二次色区域为止色度突增或突降的趋势,从而理解到:重要的是二次色比率至少为84%或更大。
如上所述,这样的操作被重复地实施,在该操作中,在图像形成步骤中在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设备构造和定影条件中将每种单一色调色剂的未定影图像一次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其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另一种单一色调色剂的未定影图像,然后再次执行定影步骤。通过这样,通过对4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和定影步骤,二次色比率能够超过84%。因此,即使在调色剂消耗减小的情况下,也可防止颜色叠加程度降低,并且可提供获得宽颜色再现区域的图像形成装置。
顺便一提,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改变调色剂的颜色的同时将图像形成和定影步骤应用于同一记录材料四次来形成基于四色的全色图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可有效地应用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改变调色剂的控制的同时将图像形成和定影步骤应用于同一记录材料至少两次来形成颜色不同的多个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叠加图像。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定影设备的驱动类型被确定为使得与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的定影构件的移动速度和记录材料的移动速度在定影压合部处是基本相同的速度。在这样的构造中,即使在设置满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301
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的情况下,也可使在其中各种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为84%或更大。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当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时记录材料通过定影压合部多次的构造。
将描述这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即使当记录材料通过压合部的次数为一次时,或者在满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302
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被设置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期间,在其中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也为84%或更大。
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设备的驱动类型被确定为使得定影压合部中的定影构件移动速度与记录材料移动速度之间的圆周速度差为2%。
具体地讲,定影辊和加压辊分别独立地被驱动马达旋转驱动。这些辊独立旋转,以使得对于定影辊,这个旋转速度为100mm/s,对于加压辊,这个旋转速度为98mm/s,以提供辊对之间的2%的圆周速度差,从而使用于在平面内方向上相对地铺展将被定影的调色剂的力增大,以使得可有效地增大在其中各种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
接下来,表2中示出了以下方面的值:未定影调色剂量A、比重ρ与重量平均颗粒尺寸L之间的关系式、以及G区域比率和色度C*(当圆周速度差为2%(实施例2)时)。顺便一提,色度C*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1中的测量方法相同。
表2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311
*1)“NOIF”表示图像形成的数量(次数)。
*2)“UTA”表示未定影调色剂的量。
*3)“RF”表示关系式。
*4)“GRR”表示G区域比率。
如表2所示,理解,通过使用如本实施例2中的提供定影压合部中的圆周速度差并且增大平面内方向上的调色剂铺展力的构造,G区域比率变得远大于如比较实施例1中的不提供圆周速度差的构造中的G区域比率,结果是色度C*变大,并且颜色显影性能得到改进。
在本实施例中,在其中定影之前的各种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G区域比率)小于84%,并且通过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实施定影,G区域比率可超过84%。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图像形成的次数为一次的构造,另一方面,采用通过改变驱动类型来提供定影压合部中的定影构件与记录材料之间的圆周速度差的构造。通过这样的构造,即使当记录材料通过压合部的次数为一次时,或者在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满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312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321
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期间,也可使在其中彩色调色剂的颜色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为84%或更大。
如上所述,作为这样的构造,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彩色图像期间,即使当记录材料通过压合部的次数为一次时,即使在通过压合部的次数为一次的情况下,本发明也是可适用的,在该构造中,满足
Figure BDA00002976357500323
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提供84%或更大的在其中彩色调色剂被看见处于叠加状态下的区域。
(其他)
1)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彩色调色剂对记录材料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处理不限于实施例中的转印式电子照相处理。该形成处理还可以是其他图像形成处理,比如,转印式或直接式静电记录处理和磁记录处理。
2)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部件(定影设备)19也不限于加热辊式设备。定影部件还可以是具有使用带或膜作为定影构件的另一种构造的加热加压设备、或者电磁感应加热式设备、等等。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即使在调色剂消耗减小的情况下,也可通过防止颜色的叠加程度降低来获得宽颜色再现区域。
在上面,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根本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内进行任何修改。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形成部分,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分用于在满足关系
Figure FDA00002976357400011
Figure FDA00002976357400012
的条件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第一颜色的调色剂的比重为ρ1,ρ1的单位是g/cm3,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L1,L1的单位是μm,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在定影之前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为A1,A1的单位是mg/cm2
第二图像形成部分,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分用于在满足关系 的条件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其中,第二颜色的调色剂的比重为ρ2,ρ2的单位是g/cm3,重量平均颗粒尺寸为L2,L2的单位是μm,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在定影之前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为A2,A2的单位是mg/cm2;和
定影设备,所述定影设备用于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以使得当所述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第一调色剂图像上叠置第二调色剂图像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第一和第二调色剂图像叠加比率为84%或更大,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是由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分以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1形成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是由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分以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2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1和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2是基本相同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设备包括:定影构件,所述定影构件用于将与调色剂图像接触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用于按压定影构件以形成压合部,记录材料被压合传送通过所述压合部;以及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用于在所述压合部中产生定影构件的移动速度与记录材料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设备包括执行部分,所述执行部分用于执行如下操作:通过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分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上之后使所述记录材料再次通过所述定影设备来将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分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材料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由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分以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1形成的定影之前的调色剂图像和由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分以每单位面积的最大调色剂量A2形成的定影之前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上时,第一和第二调色剂图像叠加比率小于84%。
CN201180046704.7A 2010-08-31 2011-08-31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0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3703A JP5641829B2 (ja) 2010-08-31 2010-08-3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3703 2010-08-31
PCT/JP2011/070305 WO2012029980A1 (ja) 2010-08-31 2011-08-3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0809A true CN103140809A (zh) 2013-06-05
CN103140809B CN103140809B (zh) 2015-07-15

Family

ID=45773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70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0809B (zh) 2010-08-31 2011-08-3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05996B2 (zh)
EP (1) EP2613202A4 (zh)
JP (1) JP5641829B2 (zh)
KR (1) KR101430375B1 (zh)
CN (1) CN103140809B (zh)
WO (1) WO20120299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7876B2 (ja) * 2010-10-1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3044838A (ja) 2011-08-23 2013-03-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817B2 (ja) * 2012-02-17 2016-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72059B2 (ja) * 2012-06-15 2016-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2480B2 (ja) * 2013-01-10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4678A (ja) * 2013-01-10 2014-07-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5651B2 (ja) 2014-05-2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加熱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91156A (en) * 1987-10-02 1989-04-10 Ricoh Kk Full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method
JPH0274976A (ja) * 1988-09-12 1990-03-1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における差動駆動装置
JP2004029563A (ja) * 2002-06-27 2004-01-29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83070A (zh) * 2005-12-09 2007-06-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090162121A1 (en) * 2007-12-25 2009-06-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183339A1 (en) * 2009-01-19 2010-07-22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5932B2 (ja) * 1996-09-09 2001-03-12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195670A (ja) 2003-12-26 2005-07-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4277682B2 (ja) 2003-12-26 2009-06-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295144A (ja) 2004-06-04 2004-10-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9701A (ja) * 2005-06-13 2006-12-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570511B2 (ja) * 2009-09-10 2014-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876B2 (ja) * 2010-10-1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91156A (en) * 1987-10-02 1989-04-10 Ricoh Kk Full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method
JPH0274976A (ja) * 1988-09-12 1990-03-1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における差動駆動装置
JP2004029563A (ja) * 2002-06-27 2004-01-29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83070A (zh) * 2005-12-09 2007-06-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090162121A1 (en) * 2007-12-25 2009-06-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183339A1 (en) * 2009-01-19 2010-07-22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30375B1 (ko) 2014-08-13
KR20130079509A (ko) 2013-07-10
US20130170849A1 (en) 2013-07-04
CN103140809B (zh) 2015-07-15
JP2012053139A (ja) 2012-03-15
EP2613202A1 (en) 2013-07-10
JP5641829B2 (ja) 2014-12-17
US8705996B2 (en) 2014-04-22
WO2012029980A1 (ja) 2012-03-08
EP2613202A4 (en)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574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31408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5039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mage clarity using clear toner
US8805217B2 (en) Toner printing with increased gamut
CN101248397B (zh) 具有用于增强光泽的附加加热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2517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2821A1 (en) Selective printing of raised information using electrography
US89958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188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49845B2 (en) System for determining efficient combinations of toner colors to form prints with enhanced gamut
CN104238318B (zh) 一种电子照相打印引擎及使用其打印的方法
US20150093701A1 (en) Method for creating a transparency having white toner
WO2015047778A1 (en) A transparency document having white toner
US20140320927A1 (en) Inkjet printing with increased gamut
US8320784B2 (en) Enhanced fusing of raised toner using electrography
CN100594439C (zh) 能够改变多种调色剂之间的使用比例的成像设备
CN101145007A (zh) 成像装置
US20140037338A1 (en) Toner print with efficiently enhanced gamut
JPH0466970A (ja) カラープリンタ
JPH05127437A (ja) 等質面画像形成方法
JP59048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867635A (en) Selectable quality control and productivity in a color repr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JP20210262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0100524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97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15

Termination date: 20180831